工程部工作展望范文

2023-05-13

工程部工作展望范文第1篇

1 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

自进入21 世纪以来, 科学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我国石油行业的采油工程技术经过不断研究与实验实践, 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 采油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三个发展阶段, 即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采油工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采油工程体制的完善。

1.1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50到70年代, 经过多方面的长期探索与实践, 我国分层采油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主要成果包括实现了油田堵水、油田防砂等试验。分层采油技术的有效发展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分层采油, 指的是有效地利用低渗透层潜力, 分采自喷井, 分层采油主要包括高压单管封隔器、油套管分采工艺、双管分采工艺。第二, 分层测试, 主要是对有杆泵抽油井实施环空测试以及对注水井的注入剖面、自喷采油井的产出剖面实施分层测试, 第三, 分层管理, 通过在平面调整中实施注水结构, 使注采系统得到完善, 工程生产能力、细分注水能力得到提高, 从而实现结构调整以及控液稳产的效果。第四, 分层研究, 以吸水刨面、产出剖面、密闭取心等资料为根据, 结合油水井并进行改造, 分析剩油分布情况、开发状态与油层动用情况, 在油田的生产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1.2采油工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上世纪70 到90 年代, 我国采油工程技术得到了突破性发展, 适合多种油藏类型、满足不同场地需要的采油工程技术得到开发与应用。主要有:首先, 气顶砂岩采油技术, 此种技术在大庆喇嘛甸油田的开采过程中得到了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配套技术主要包括保障最优射孔井段、水锥与气锥保持稳定等。其次, 稠油热力采油技术, 上世纪80年代, 在我国的许多油田中, 稠油热力采油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以及应用, 在克拉玛依、胜利等油田中完成了技术攻关。再次, 潜山油藏开采技术, 任丘油田中的一种典型油藏及时潜山油藏, 与砂岩油藏不同的是, 潜山油藏存在着是否适合开采、其大多数油气是否存在于孔隙、裂缝之中等问题。开采潜山油藏需要耐高温、大排量电潜泵技术以及完成裸眼测试。最后, 断块采油技术, 由于其油藏形状、油藏大小具有不确定性以及断层相互分割使油藏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等因素, 在断块油藏的开采过程中, 必须要采取滚动勘探的方法进行注水、油层改造, 才能保证产油效率及产油数量。

1.3采油工程体制的完善

在采油工程技术进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采油行业的采油工程体制进行了不断地发展以及完善,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蒸汽吞吐接替的发展, 能够扭转稠油开采过程中的被动局面。第二, 在采油过程中采取中长期发展规划, 可以处理好近期应用技术以及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 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出现的问题, 并对采油技术进行改进。第三, 采用简化地面流程、加强注水等采油工程技术对低渗透油田进行开发, 可以使单井产量得到有效提高,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 采油工程技术的展望

2.1对采油工程进行全面了解

第一, 应对石油开采过程的规律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对以此为根据采取相应的采油工程技术。第二, 在采油过程中, 采取人工补充能量、保持地层压力的采油措施,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延长稳产期, 实现采油效果的有效提高。第三, 应国际项目加强合作, 了解在采油技术方面国际上的最新发展趋势, 并进行研究借鉴, 使我国的采油工程技术得到发展。

2.2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采油工程技术的有效发展, 离不开一支具有高技术水平、高操作技能的技术队伍。因此, 采油企业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组建专业团队, 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 深入挖掘人才潜力, 从而实现整体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 有助于采油工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2.3合理应用先进技术

应在采油工程合理应用先进技术, 例如纳米技术、微生物技术等, 从而使采油工程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第一, 纳米技术, 目前纳米采油工程技术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 MD膜驱油技术正在应用。第二, 微生物技术,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正在进行发展的三采技术, 在含水高的油田、枯竭老油田中具有比较强的活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人们对能源需求量的不断提升, 我国正在面临着是由能源短缺问题, 在油藏开采过程中合理利用采油工程技术, 能够使原油采收率、油井产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摘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现阶段新能源仍无法完全取代石油、天然气的作用, 因此, 采油行业在我国仍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景。本篇论文主要分析并探讨了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展望。

关键词: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展望

参考文献

[1] 杨晓梅, 庞波, 王利霞.探讨石油工程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对未来的展望[J].石化技术, 2015, 01:74+95.

[2] 雒斌斌, 郭东, 江澎雨.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化工管理, 2015, 26:178.

工程部工作展望范文第2篇

1 现阶段我国石油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实践

在我国当前石油开采实践工作中, 按照采集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一次采油、二次采油、三次采油, 三种不同的采油技术方式。随着石油开采工作的长期进行与工作难点的加大, 我国现阶段石油开采过程中, 对于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要。现阶段我国主要应用的采油技术技术的整体发展包括了以下内容。

1.1 石油开采完井工程技术发展实践

作为石油开采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石油开采完井技术应用的目的就是要很好地保护油层提高油田的整体产量。所以这项技术的发展研究一直是技术研究人员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技术实践中技术人员发现在完井技术应用实践中, 这一技术应用中与钻井联合协作技术进行配合, 在技术应用中将油层流出动态以及油管节点两项主要数据作为技术分析的主要参考, 用以在生产完井所用的套管直径问题具有很好的实际效果。这一技术的应用对于传统完井技术发展具有很好的实际效果。

1.2 采油过程中的分层注水技术应用实践

在我国的大庆油田、河南油田等大型油田的采油实践中, 液压投捞式分层注水管柱技术的应用起到了很好的实际作用。这也是我国油田注水采集技术应用中最为主要的技术内容。在这一技术的应用实践中, 其工艺技术系统配套内容的研究占据着重要位置。在相关的技术发展中, 我们首先需要对注水过程中的水质过滤装置开展技术研究, 用以提高注入水水质。另外我们还需要做好防腐注水管柱与其相关的测试仪表技术研究。

1.3 采油过程中人工举升工艺技术应用发展实践

在现阶段的采油技术应用实践中, 人工举升技术的应用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当前的技术应用实践中, 这一技术应用包括了以下几类。一是抽油机有杆泵采油技术。这项技术在我国的当前人工举升技术应用实践中占据了95%以上, 也是最为传统的技术实践应用内容。二是电动潜油泵采油技术。这一技术的实际应用主要是由井下、地面和电力传递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 这一技术具有很好的性价比, 这也使其成为了人工举升技术发展的重要内。三是水力活塞泵采油技术。这一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扬程高、排量大、对多种石油井适应性强的特点等, 使其具有很好的实用效果。地面驱动螺杆泵采油技术。作为我国采油人工举升技术研究中较新的技术内容, 这一技术具有钢材耗量低、安装简便、对高粘度原油以及出砂量高油井等特殊情况工作质量与效率高的特点。在现阶段的采油特别是海上采油中得到了广泛采用。气举采油技术。这一技术在我国采油实践中还属于初步应用阶段, 但是因其举升管柱设计与制作简单、对油井深度和轨迹限制性较小以及举升深度较高的优势, 已经成为了技术实践中较为受关注的技术应用实践内容。

1.4 采油过程中的压裂、酸化工艺技术应用实践

作为现阶段采油工程中比较重要的应用技术, 压裂、酸化技术实践应用研究是我们主要的工作内容。在新的技术应用实践中, 压碎技术的应用, 可以很好地提高石油井开采量与实际应用效率, 提高油田的整体寿命。而酸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减少石油开采难度, 提高石油开采工程的实际有效性。

1.5 采油过程中堵水、调剖工艺技术应用实践

在当前的采油工程技术实践中, 为了提高高含水油田开采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堵水、调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辅助作用。特别是随着可动性冻胶深部调剖和液流转向技术在采油技术实践中的应用, 使得这一技术得到了良好发展。

1.6 稠油开采技术与控水稳油技术实践应用

在我国的石油开采实践技术中, 为了应对稠油与超稠油油田开采问题, 热力开采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发展, 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化开采。这一过程中, 热开采技术与配套技术得到了稳固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保障石油开采质量与环境保护工作开展, 技术研究人员开展了控水稳油技术的研究, 在保证石油开展工作稳步进行的同时, 实现了地下水安全与地层压力安全的保障。

2 未来石油开采技术发展展望

在当前的石油开采技术发展技术研究中, 技术人员根据这一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发展展望研究。其主要的技术发展趋势包括了以下内容。

2.1 复合驱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

2.2 混相法采油技术研究实践。

2.3 微生物石油开采技术应用。

3 结语

随着我国石油开采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 采油技术发展研究的开展成为了技术研究人员的主要工作。在这个过程中, 研究者结合我国当前采油技术发展过程与现状, 开展了实践性的研究。为我国现阶段采油技术发展研究与未来技术研究提供了展望。

摘要:为了做好我国的石油开采工作, 提高石油开采质量与效率, 采油技术人员针对我国采油技术实践与发展过程, 开展了实践发展研究。

关键词:采油工程技术,技术实践,技术发展,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1] 姚师林.关于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化工管理, 2015 (10) .

工程部工作展望范文第3篇

工程机械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传动系统就是液压传动, 主要就是因为它的功率很高、便于冷却散热, 动作实现容易等优点。近几年,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液压技术已经成为了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

1 工程液压技术

工程液压技术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简单的将液压元件和液压系统用到工程机械上去解决一些问题。人们发现了液压技术在工程机械可以大大的提高效率, 这也就为后来液压控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世界各国的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使得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也来到了高速发展时期, 液压传动功率的密度和液压原件的重量两个方面是一直困扰液压控制技术的难题, 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对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1 工程液压技术的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这个时候, 人们对工作环境和工作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这时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就是降低液压系统及整机的工作噪声,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后期, 工程机械在野外的施工变得越来越频繁, 这从客观上就对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在夜晚施工的环境问题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野外复杂的工作环境, 也使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在可靠性上得到了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了工程机械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 并被应用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计算机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在工程机械中的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常常被用到工业机械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也必将带动工程液压控制技术的发展, 这是毋庸置疑的。

1.2 工程液压技术的应用

液压控制技术是工程机械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更好的液压控制系统技术能够更好的使工程机械发挥作用, 对我国更快的全面实现全面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机械是液压控制技术的核心, 液压控制技术又主要有两个重要部分组成, 分别是液压传动技术和液压控制技术, 两项技术互相影响, 协调工作。液压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中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它可以实现远程操控, 在十分狭小的空间里, 完成大功率的工作, 这在工程机械中作用是非常大, 应用前景也是非常广泛的。液压控制技术还有一点也是十分重要和宝贵的, 那就是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这一点也是工程机械中非常重要的。并且液压控制系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控制系统, 它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这符合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在环境污染如此严重的今天, 难能可贵。

2 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的革新

2.1 电子控制及自动化

电子控制和自动化一直是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的一个发展目标。挖掘机、起重机的电子自动化不仅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负担, 而且还可以增加安全性。在很多极端的环境状况下, 工作人员是十分危险的, 如果能够实现电子控制及自动化, 那么工作人员就可以安全的进行工作, 同时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2 智能化

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的的智能化发展是对工程液压系统质的发展, 尽管目前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的智能化技术处于初级阶段, 工程机械无线遥控技术是智能化最好的例子, 而且在这方面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我们也要不甘落后, 努力在智能化这方面做出样子, 为我国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2.3 节能和环保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问题, 环保和节能成为全世界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当今社会, 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环境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和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重大问题。我国也是一个切实负责任的大国, 所以节能环保这个理念不仅是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的发展的方向, 也是各个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要考虑的问题。

3 结语

工程液压技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但是由于诸多原因, 我国总体上来说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这关系到我国能否全面实现工业化;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将会更加侧重于电子控制和节能, 但是在节能方面可能会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所以, 各个与之相关的专业和人员应该加强和合作与交流, 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改变我国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在国际上的不利局面。

摘要:液压是控制在一定的机械、电子系统内, 依靠液体介质的静压力, 完成能量的积压、传递、放大。实现机械能的轻巧化、科学化、最大化。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并且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 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今天, 这项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重点分析了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并对这项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并进行探讨学习。

关键词:液压原理,工程机械,液压控制

参考文献

[1] 魏建华, 黄龙贵, 郑金传.电液闭式系统通用电子控制器[J].液压与气动, 2003, (01) .

[2] 顾临怡, 王庆丰, 路甬祥.液压驱动的大惯性负载加减速特性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 2002, (10) .

工程部工作展望范文第4篇

1 采油工程的新技术

1.1 水力振动采油技术

该技术在实施期间, 主要是利用油管来实现的。一般在井下会安装一个激振器, 使激振器能产生相关的频率脉冲, 根据脉冲波对水实现驱动力量, 并在地下对油层中的石油进行处理。水力波的存在在使用期间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利用水力波能够将井下的沉淀物进行转化。如:泥浆以及一些杂质。另外一种, 能够对地下的盐类沉积物实施破坏形式。首先, 将沉积岩形成不规则的缝隙和不存在闭合的小孔吗, 在这种结构中, 利用脉冲实施冲击, 使沉积岩形成一种网络式裂缝, 从而地下层实现。

1.2 热超导采油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 对一些特殊物质进行处理, 从而降低该物质热阻力, 从而实现一种新技术应用方式。该技术的实现是利用几种化学物质, 在科学比例上实现了, 然互将已经整合的新化合物在一个密封的管柱中加热, 并关注实际的受热情况。如果在加热期间达到一定数值, 管道中的化合物就会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 存在的气态分子就会在自身发展中实现碰撞现象, 并产生较大形式, 其中, 可以利用声波形式对能量进行传递。

2 采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 垢锈现象

我国的石油开采形式已经越来越广泛, 但在开采后期, 会容易出现一定的垢锈现象, 使油井在生产过程中发生较大变化。一般在抽油泵、电潜泵等入口处出现垢锈现象。由于注水开发的时间比较长, 在地层水与注入水之间产生的压力不断下降, 原油与岩石就会产生一定作用, 导致原来的流体在化学变化下失去平衡。而且, 由于管式泵以及电潜泵的结构, 在比较窄的面出会增加流体的流速, 降低压力值, 从而存在垢锈现象。另外, 温度的变化也能存在垢锈现象, 在泵处会出现铁锈。由于石油在多年开发形式上, 油井中的套管经过不断的磨损会出现腐蚀, 铁锈就存留于套管表面。在降压期间, 由于压力的不断变化, 铁锈也会产生脱落现象。管柱在作业期间, 如果油管与套管之间的摩擦效果, 铁锈也会存在脱落现象, 并在液体中出现漂浮现象, 随着流体在泵内的不断流动, 最终出现卡泵现象。

2.2 重复堵水措施

我国油田在开采期间, 一般都利用重复堵水模式, 但在实际应用期间, 一般是利用三轮重复堵水来实施的。这种实施效果不仅降低了有效性, 也降低了实际的应用效果。在该措施实施期间, 主要存在两种问题。一种是堵剂适应性比较差, 不仅实现了强度比较下, 还会利用较高成本。在远井地带, 对剩余油潜力不能实现良好的开发形式。由于堵剂在利用期间比较差, 中期实施酸洗过程中, 就会失效, 形成底水。由于堵剂在传输期间的范围比较小, 所以在实施深度堵水期间, 在现场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持。另一种是我国在集检系统上的实施还不能实现较高适应性、对油田的开发也比较低。油田在储藏初期, 由于油井中的产量都比较高, 井口的温度也比较高, 所以在地面, 一般利用无伴流管的集输流程来实施, 产生的管径口也会比较大。在开发过程中, 不仅导致产液量的上升趋势, 也影响了集输模式的适应性。

3 采油新技术的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有效利用。石油开采技术在发展与实现方式上也实现了新的创新。利用复合驱油法不仅降低了活性剂的损耗, 也提高了相关的驱油效率。利用混相法提高了石油采收率, 在利用过程中具有较大吸引力[4]。利用微生物法实现了石油资源的充分利用, 特别是对一些油价不高的工业发展, 不仅成为活性剂的主要研究方向, 根据油田在储藏情况、原油组成以及底层中的种类、含量的影响, 要选择合理的方法和试验形式, 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因为三次采油方法不仅提高了采油期间的幅度变化, 降低了发展期间的利用成本, 也完善了化学复合驱采油技术的发展, 实现了良好的发展方向。在发展形势上, 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提高了石油开采效率。而且, 还实现了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发展形势, 利用新技术的创新方式, 为石油开采技术提供了多种发展途径以及数据支持系统, 实现石油开采行业的方便性。也实现了石油开采、勘探以及探测技术的一体化形式, 简化了石油开采过程, 实现了规划的开采形式。更保证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不仅实现了低高耗能、低污染形式, 也实现了开采行业的持续发展, 降低石油的开采频率, 保证了环境的污染现象。

4 结语

我国石油技术的发展形势在工艺技术以及管理技术形式上都处于落后状态。虽然我国在开采储量、工艺加工技术上得到较大发展, 但相关的设备应用和系统优化在研究方向上还存在较大变化, 为了提高我国的开采技术, 就要不断深化相关的技术研究, 实现采油新技术, 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开采过程。

摘要:石油开采技术在采油过程中是一项新技术, 它不仅能决定油田产量, 保证采油效率, 还能对采油速度以及实现的经济效益进行控制。在新技术实施下, 本文根据采油技术在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阐述采集新技术的发展形势。

关键词:采油工程,新技术,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1] 常定军.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J].化工管理, 2015, 01:159.

[2] 郑文源.采油工程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展望[J].科技与企业, 2013, 19:171.

工程部工作展望范文第5篇

1 国内焦炉煤气及天然气现状分析

1.1 焦炉煤气

近些年我国焦炭产量呈逐年上涨的趋势,至2012年已经达到4.43亿吨,按照1吨焦炭可以生产430m3焦炉煤气来计算,我国2012年的焦炉煤气已经达到了1905亿m3,近600亿m3剩余[2] 。当前焦炉煤气在工业上主要用于发电、制甲醇、提氢及作为城市燃气,但是利用效率低,社会效益差。

1.2 天然气

天然气的热值高,PM2.5的排放几乎是零,污染少,属于安全高效的优质清洁能源。2000年以前我国城市天然气用量不足用气量的15%,到2010年达到了36%。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仅占4%,但是同24%的世界平均水平对比,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3] 。我国2006年开始天然气的进口,2007年天然气对外的依存度为5.8%,到2012年已经达到28.9%,同30%这一能源安全警戒线非常逼近。未来这个数字还会持续增长,天然气的缺口异常严峻。

2 焦炉煤气甲烷化技术简介

当前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LNG)技术还处于初级设计与推广阶段,加工工艺很多,每种工艺都各有特色,但工艺可靠性及稳定性还需要加强验证分析。

2.1 国内外工艺概述

当前国外常见的焦炉煤气制LNG技术工艺有如下几种(表1):

国内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上海华西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也先后开展了对焦炉煤气制LNG技术工艺的研究,并建立了多个装置,但装置可靠性还需要继续验证。

2.2 焦炉煤气甲烷化技术

(1)耐高温甲烷化工艺

此工艺主要通过三到四个甲烷化炉来完成,在温度化学平衡限制理论下,在多个甲烷化炉内通过换热器进行热量的回收,当甲烷化反应达到平衡之后,通过过热蒸汽来进行离心压缩机的驱动。此工艺设备简单,投资少,热量的利用率高,工艺操作拥有较大弹性。

(2)低温甲烷化工艺

此工艺主要分耐硫及非耐硫两种工艺,两种工艺的区别主要为脱硫精度不同,耐硫工艺总硫使用量约为10×10-6,而非耐硫工艺则需要脱硫至0.1×10-6以下。低温甲烷化工艺流程中,使用大量的原料气来进行循环,各工序下,反应炉温度需保持在450℃以下,确保甲烷化炉中CO及CO2含量小于3%,这样才能更好控制甲烷化炉温度[4] 。

(3)焦炉煤气甲烷化

焦炉煤气甲烷化是天然气制备工艺中最总要的一道工序。在此工序中甲烷化主要发生了如下反应:

在甲烷化反应中,选择性催化这种反应最典型。应用不同催化剂及催化工艺,就会生成不同产物,当前微晶镍用作甲烷化催化剂比较多。

3 焦炉煤气甲烷化技术经济评价

我们假设焦化企业年产焦炭100万吨,利用焦炉煤气甲烷化技术每年就可以合成1.03亿m3天然气,蒸汽3.97万吨,富氢气7522万m3。按照0.3元/m3对焦炉气的价格进行计算,天然气的制备成本约1.23元/m3,如售出价格定为1.8元/m3,则每年会实现4897万元的销售利润,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当前焦炉煤气制天然气在我国呈现出较强发展势头,截止2012年底在建项目已经达到15个,投资将近百亿元。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焦炉煤气产量大,但是天然气资源却严重短缺,焦炉煤气制天然气适合我国当前能源现状,也是必须大力推广的一种能源转换技术,这种技术同国家能源政策相符合,可对工业废气充分利用,节能减排,经济效益巨大。但是当前焦炉煤气甲烷化技术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工艺稳定性及可靠性都需要进一步验证,今后应重点研究更为高效稳定的催化剂,完善焦炉煤气甲烷化工艺,让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力求在确保工艺可靠稳定基础上,实现效益最大化。

摘要: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焦炭生成国,每年会出现近300亿立方米剩余焦炉煤气,不仅资源浪费严重,还给环境也造成了极大污染。但是相对应的天然气资源却十分稀缺,焦炉煤气甲烷化技术能将剩余焦炉煤气转换成天然气,在减少资源浪费基础上,更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本文在对我国焦炉煤气及天然气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基础上,对焦炉煤气甲烷化技术工艺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对未来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焦炉煤气,甲烷化,技术工艺,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 汪元博,武明华,徐妍,等.焦炉煤气制取液化天然气的现状及展望[J].燃料与化工,2015(2):43-45.

[2] 辛军.焦炉气甲烷化制LNG工业化装置运行技术分析[J].煤化工,2014,42(6):18-21.

[3] 王寨霞.焦炉煤气制取甲醇和天然气技术对比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6):148-148.

上一篇:企业工作展望语下一篇:电网工作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