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论文范文

2024-02-17

路基路面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这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交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路桥工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的日常出行都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可以说,路桥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本文分析目前路桥过渡段存在的问题,对路桥软基路建设进行分析,提出一些针对路桥过渡段的施工建议,以保证在施工路桥过渡段时,能够增强路桥过渡段的使用性和安全性,从而减少路桥养护和维修费用,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关键词:路桥过渡段;软基路基路面;结构设计和施工

引言

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开始提高,人们不再满足当下生活,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对生活中的各方面需求都提出更高的要求。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化进程在飞速前进。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可以说科学技术为交通运输注入新鲜的血液,推动其前进的步伐。现阶段,我国的交通理念正在转变,开始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前进。这一时期,市政路桥工程占据独一无二的位置,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还可以提高道路交通的通达性。

1路桥过渡段的软基路基路面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不断来往,对各种交通要道的建设需求也是不断的增加。路桥建设发展越来越快。不过随之而来的则是,交通车辆的增加对路基路面质量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但这也是对我国建设施工的一种检验。为了能够确保路桥过渡段桥梁能够给广大居民的出行带来安全性,所以在路桥过渡段建设施工时,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加强安全措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路桥工程软基路基路面结构的设计。

2路桥过渡段的软基路基路面施工现状

2.1路桥过渡段的路基压实施工质量不达标

路基与桥梁过渡段由于涉及的范围较小,施工人员往往容易忽视这一区域,因而导致填土压实不符合相关施工规范,容易导致后续桥梁投入使用后产生沉降等问题。从施工的影响因素来看,填料质量、施工方法、施工人员等会对填土压实产生较大的影响。施工人员普遍对于道路桥梁过渡段的施工经验不足,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填土压实不符合相关要求,后续桥梁投入使用后长期遭受来往车辆的碾压就会产生沉降的问题。

2.2路桥过渡段路堤处理不完善

在进行路基桥头过渡段施工时,没有做好路基的妥善处理,一旦路基本身承载能力不满足使用要求,就会随着日后桥梁的投入使用而发生沉降,再加上桥梁地带空气较为潮湿,容易存在路基软土层,因此给路桥过渡段的施工带来了更大的困难。施工方应该在施工前对桥头过渡段附近的路基进行勘探,明确是否存在软土层或是其他影响施工的因素,确保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2.3地基沉降

软弱地基是很多路桥工程常见的不良地质,尤其在地下水丰富的区域更为常见。软土路基的承载能力不足,地基容易受到车辆重力压缩发生变形、沉降等问题。软土地基中有着较高的含水量以及较大的软孔,地基沉降概率较大,有着较为严重的压缩性。如果路桥过渡段发生了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会严重威胁路桥结构的整体质量安全,甚至发生坍塌等安全事故。软基处理不当和施工中地质钻孔检测不到位、软基范围、深度确定不准确有很大的关系。

3路桥过渡段的软基路基路面结构设计和施工优化

3.1过渡段结构设计优化

科学合理地完成路桥过渡段施工结构形式的优化设计可以将路基路面的整体性能提高,可以保证路桥的耐久性和强度,从而有助于提升路桥综合价值。在具体施工中,需要优化路桥过渡段的结构形式,加强预防不均匀沉降现象,切实保证建设质量。如果在具体施工中设计方案和实际情况存在出入,那么需要及时进行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沟通,将具体的变更措施确定,明确变更优化方案,并且通过各方审核和签字确认方可投入使用。通过合理优化沉降部位结构,优化设计接头处结构,可以有效预防路基路面的沉降问题,可以加固路基和桥台的结构强度。

3.2搭板设计

跳车是较为常见的过渡段问题,因为受到路桥连接平整度不达标的影响,车辆在通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颠簸以及其他方面故障,有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做好塔板设计的方式,将跳车问题影响控制在最小。需要按照路段的不均匀沉降以及差异性分析结果,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搭接方案。目前较为常见的搭接手段主要有两种:①按照路面与搭板之间的构造差异,通过进行反向坡度设计的方式,路面标准高度进行确定,进而完成搭接;②将搭板与桥台之间距离控制在最小,按照具体需求进行搭板设计。两种方式在使用过程中都需要对搭板长度进行严格管控,需要保证塔板的可靠性及稳定性,以便达到有效降低相应阻力的目标。

3.3重视路桥过渡段施工组织设计

路桥工程施工时通常将过渡段路基施工视为路基工程的一個分项工程,只编制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不单独编制路桥过渡段施工组织设计,但路桥过渡段路基填筑材料、分层厚度、压实机械设备、压实标准等施工参数均与普通路基填筑存在较大差异,综合性的路基施工组织设计针对性、指导性不强。图纸审核完成后技术负责人应组织编制路桥过渡段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实际内容主要关注:人员、机械设备配置、防排水措施、地基处理、填料来源及调配、土工格栅铺设、填筑碾压工艺、试验检验等方面。路桥过渡段施工前要对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隐蔽工程验收,加强试验检测,确保填筑质量。

3.4加强对软基承压能力的控制

桥梁和道路施工过程中,地基承压能力会受一些内外因素的制约,导致施工项目质量受到影响。因此,从路桥过渡段施工的角度综合分析,过渡段软基承压能力需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严格分析、计算与管控,确保过渡段地基不会出现沉降、裂缝等问题。在工程施工操作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各阶段地基地面承压能力进行详细分析与检测,从根本上保障整个工程的安全有效性。

3.5后台填筑施工技术优化

后台填筑施工也是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施工中的重要一部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选择并且使用合适的填筑材料来固定结构。在填筑的过程中,要提高桥台后背的稳定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施工的时候,可以使用半刚性材料、砾石等进行填筑。这样做可以进一步稳定填筑的位置,避免路面不平整情况的出现,影响使用。第二种,如果过渡段出现沉降的情况,大部分原因都是填筑施工过程不合理,或者是填筑过程中压力不够。如果是这种情况,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承载过重很容易出现结构变形的情况,负载越重,变形的情况越严重。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控制好过路段搭板的厚度,最好是与层面的厚度保持一致,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结束语

虽然路桥过渡段软基路基路面施工处理方法众多,但还是需要结合路桥地理位置和地质性质进行实施。对软基的处理方法不断创新,才能够更好的提升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所以为了我国桥梁建设行业的有效发展,需要加大对桥梁设计的重视,科学合理的对路桥过渡段的结构进行设计,严格把控施工质量,确保工程能够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李长杭.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设计要点及沉降处理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9(05):85-87.

[2]孙亭苏.论路桥工程过渡段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1378-1379.

[3]魏巍.公路施工中路桥过渡段的路基加固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02(99):128-131.

路基路面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路基路面养护》课程的整体改革设计,采用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的项目教学,突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针对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考核等进行全面的调整,为实现高职培养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整体设计 考核评价

1 课程性质与定位

《路基路面养护》是“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突出能力培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包括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掌握一定的道路路基路面养护评价的方法和通過评价分析确定病害产生的原因,根据原因提出相应处理措施和方法的专业能力,包括路基各种病害的分析、评价、处理的能力、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道路工程使用质量评价和评定,以及根据路面的评定确定养护方案,编写施工组织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在质量评价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实验检测、工程测量等方面的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定岗实习,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和参与社会能力,以满足施工一线道路工程试验检测岗位的需求。

2 课程整体设计

在课程整体设计过程中,我们采用了123的课程设计方案,即一个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两条路线,即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路线,3个阶段,即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阶段,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然后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带着问题下去,带着问题回来,再进行理论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理解,基本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课程整体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的重点是教学项目设计,本课程是以工程实践作为教学的前提条件,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应用人才是培养目标,为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工作岗位需求作为课程的教学方向,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能力为主,二是理实结合,课程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应该掌握什么,会什么,做什么。把理论的内容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那么课程在整体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就是将学习领域和行动领域结合起来,通过工作操作及工程实践作为衔接,为此,我们课程团队深入施工企业、设计院所、建设单位,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专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及一线技术人员共同探讨毕业生在企业从事道路工程养护、数据分析、试验检测、养护新技术等相关工作的内容、范围、深度等问题,共同进行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分析,归纳教学项目。使课程设计突出了工作过程,并将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工作过程的实践中,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在课程整体设计中注重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即培养社会需求的、企业需要的、适应岗位的人才,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根据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在目标设计上,既有专业能力,还要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在选取教学内容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符合工程实际要求,针对工程的任务,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展开教学,突出了教学与实际相符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内容与工作岗位相同,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了解和接触工作内容,真正达到零距离就业的指标要求。

3 教学情境设计

在教学情境设计上,以公路工程养护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融入企业要求,引入相关标准,如公路养护工程规范、路基设计规范、路面设计规范、公路工程质量评价标准等行业标准,以及设计单位对工程建设文本编制的相关要求,养护管理单位的道路调查标准,格式等。

根据下达的工程设计调查任务书的要求,需要学生完成的内容,要求,规格在第一次课程授课过程中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了针对性,当然由于公路养护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公路建设的各个组成部分,所以在授课过程中级工程任务下达的过程中,应针对本课程有针对性的进行,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教学内容,分别为:路基的调查与评价,路基病害的原因分析和处治,沥青路面的调查与评价,沥青路面病害的原因分析和处治,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原因分析和处治方法,养护安全作业等六个方面。做好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我们在课程整体设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4 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在《路基路面养护》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角色代入法和竞争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一个标准班40人为例,本课程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将40人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给自己小组起一个名字,作为一个企业,然后根据工程实际下达相应的任务书,这样四个小组都要完成相应的工程任务,工程任务为同一个,确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参考了公路招投标的评价方法,在本课程结束的时候,各个小组也完成了相应的工程任务书的要求内容,一般包括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两个部分,由各小组和老师组成5人的评价委员会,对四个小组完成的文件进行评价打分,将根据评价打分结果计入到期末的总评当中,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够加入竞争意识,形成小组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充分结合,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先进的试验教学设备、虚拟教学运用于教学之中,由于公路养护与公路建设不同,必须进行调查病害,现场确定或者通过相应的检测才能确定病害产生的原因,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实际工程调查过程中,选取一定路段的工程进行道路状况、地形、地物、水文条件,以及在实际工程检测过程中的试验数据等做成基础数据包,上传到网上,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查找,这些资料都是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实际资料,足以满足课程学习和模拟过程的资料需求。

5 考核与评价体系设计

为突出评价职业技能培养的效果和程度,进行了课程的考核评价改革,将原来的一张卷改为三个部分,一个是根据企业的日常考核,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上课考勤的出勤情况,二是小组内的评价考核,第二部分为完成成果评价,每一个小组的完成内容经过评审小组考核进行评价给分,这一部分可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小组成员一样,或者根据小组的工作情况进行差额评价,第三部分为理论考核,本课程在考核过程中采用闭卷考试,通过闭卷考试本课程组任务主要提高学生的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专业理论内容的掌握情况,一方面促进学生的记忆力水平,我们说记忆力是可以训练和提高的,通过理论考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一定要加强理论上的学习,才能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考核改革即为学生就业提升了职业就业能力,又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6 结语

通过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通过一轮教学实践,发现一些问题,如何调整和进一步调整还需进行重视:①教学工作量大、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高,教学设计中采用以工程实际作为教学依据,布置的任务要让学生能完成,需要在各个不同的环节进行课余时间的辅导,问题多,时间比较紧张,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涉及范围广,致使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不够强,课程内容与教材有差异。③学生以前接受的大多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刚开始面对学习任务会感到压力较大、面对工作无所适从,信心不足,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设法让学生能阶段性地产生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杨启亮.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J].教育研究,2002(06).

[2]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育研究,2000(02).

[3]汪霞.课程研究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08).

作者简介:

沈艳东(1973-),男,吉林长春人,教授,研究方向:公路与桥梁,教育教学管理。

路基路面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基于路基、路面工程施工过程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并配合教材改革与创新,以满足岗位工作的需要。围绕教学内容,选择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队伍的建设与优化,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高职 路基路面工程 课程改革

一、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分析

路基路面工程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中,通过开设本课程,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路基、路面工程施工的基本知识、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和组织的能力以及运用国家现行施工规范、规程、标准的能力,提高解决路基、路面工程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本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他们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情况。因此,我院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基于路基、路面工程施工过程进行了课程建设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材内容的选取是以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为主,并且采取章节结构形式来安排教材内容;第二,课程建设基本由学校的专任教师来完成,他们缺乏对企业的认知,不能熟知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所以教学内容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与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度低,甚至有些内容陈旧,有关工程技术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不能及时在教材中得到更新,导致学生的培养质量不能满足公路工程施工岗位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本课程的授课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出校门”到“进校门”的就业过程导致了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工程实践,因此就出现了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我院充足的实训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学生又没有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学效果差

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且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差,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四)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需要

课程教学团队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虽然聘请兼职教师,但双方的合作形式单一,对教学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重组

传统的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分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两篇。通过与企业专家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认为路基施工和路面施工分别为两个施工项目,基于公路工程施工过程和系统化设计原则,我们将本课程分为两门课程——“路基工程施工技术”和“路面工程施工技术”,分别以培养路基(路面)施工能力为主线,以路基(路面)施工项目为导向,将路基(路面)施工项目分解为若干个情境进行内容安排。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建立在行业专家对相应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结果和专业教师深入行业进行岗位调研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完成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的过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比如启发式教学、演示法、参观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鼓励任课教师开展教学手段的改革,结合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表现形式多样、形象直观、信息量丰富的特点,并从实际教学效果出发,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课件,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加知识的科学性、直观性和趣味性,使课程的教学摆脱过去空洞抽象、枯燥无味的局面。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效果。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三)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突出人才的实用性,所以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大实践课时的比重,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实践课时占60%以上,较好地满足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

第二,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室的资源优势,通过“筑巢引凤、引企入校”的方式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我院于2012年成功申请了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地方高校专业建设资金400万元,以此为契机,我院按照公路工程综合乙级资质标准,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实训室,试验检测水平在本地区公路行业处于绝对领先优势。但苦于我们不具备申请资质的条件,不允许对外承揽试验检测任务,所以一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设备优势,致使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我院的专任教师实践能力有限,不能利用充足的实验实训设备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鉴于这种情况,我院以先进的设备、场地资源优势,吸引本地区唯一一家具有乙级资质的公路检测企业和我们合作,双方共建实训检测中心,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即“校中厂”,将真实的职业岗位搬进校园,实现学校变工厂、学员变员工、学习变工作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极大地改善了实践教学能力。

(四)教材改革

1.选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教材。

借鉴同类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专业教材,这类教材突出教材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强调教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强调教材的职业适应性。与传统教材相比,这种教材有以下特点:一是由原来传统知识体系的章节结构形式,改为工作过程的项目、模块结构形式。教材中的项目来源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定的工作项目设计的教学项目,教材中的模块来源于完成工作项目的工作过程;二是教材的内容不再依据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而来源于相应岗位的工作内容;三是教材不再停留在对课程的直接描述上,而是十分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在教材的各个项目之前,一般都提出项目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该任务可能是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也可能是真实的工作任务。

2.进一步改革的设想——自编校本教材。

由于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建设密不可分,有些教材中的部分素材带有地域特点,与本地区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有明显的差异,这些自然条件往往与公路建设密切相关,所以课程内容缺乏实际的应用性。我们将在借鉴示范校建设教材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加强自身的教材建设能力,开发出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自编教材。

(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队伍的结构、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课程建设中,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

第一,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一线技术突出的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引入学院,构建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课程标准制定、实践课程指导,将其中特别有经验者,安排给系内专职教师开展有计划的讲座,以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二,积极建设“双师”结构的课程教学团队。定期安排年轻教师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掌握最新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考取监理工程师、试验检测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尽快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采用引进企业指导教师和系部专业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来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专家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进而确定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并配合教材改革与创新,突出工程施工过程,以满足岗位工作的需要。围绕教学内容,选择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队伍的建设与优化,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通过一系列的努力,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我院2014年路基路面工程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NJSY12287

参考文献:

[1] 芦国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9).

[2] 李兵.高职院校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改革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7).

[3]李燕. 高等职业院校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2,(9).

[4] 田丽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2011.

路基路面论文范文第4篇

1.1 因势利导

对于公路路基路面排水的设计, 应该遵循因势利导、综合治理原则。全面掌握水源是进行排水设计的前提, 而不同地区、不同路段的水源情况是存在很大差异性的, 因此, 应对要进行排水设计的区域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调查, 在全面分析水源情况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地形及自然水系优势, 及时疏流、就近分流来实现公路路基路面的排水目的。

1.2 生态保护

公路路基路面设计不能以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为代价, 而应尽量减少对当地农业、生态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在路基路面排水设计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周围生态环境, 尤其要与农田水利相配合。各种沟渠汇集的水应尽量不要流入农田, 而是引入自然河流之中, 在必要的情况下, 还应通过增设管涵或增大管涵断面等方式以利于农田的排灌。

1.3 因地制宜

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应该在确保路基路面排水能力的前提下, 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结合工程特点及地域优势, 就地取材, 在确保设计适用性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路基路面排水设施建设的投入, 降低工程整体建设成本。

1.4 重视防范治理工作

在进行路基路面排水设计的过程中, 为减少水对排水设施损害而影响排水能力, 应加强防范和治理工作, 在建设过程中应适当的提升建设标准。

2. 公路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技术

2.1 边沟施工

在公路路基地面排水施工过程中, 边沟施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主要用于挖方路段的路基边, 边沟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分散雨水及地表水, 以防止雨水或地表水侵蚀路面。在边沟的实际施工过程中, 为确保边沟与公路路面整体弧度的吻合性, 建设应以公路走向为主体方向, 以实现对雨水及地表水的充分和及时分散, 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公路路基地面的影响。对于不同地段的边沟施工, 有不同的施工要求, 一般情况下, 挖方路段边坡高于路面或与路面平齐的情况下设边沟, 并且路基坡脚的边沟应不渗水;对于重丘山岭地区及平原地区的边沟, 应布设分段出水口;而对于处于多雨区域的梯形边沟, 各段长度应限制在300米以内。

2.2 截水沟施工

截水沟主要用于挖方边坡坡口外则或隧道进出口洞顶, 填挖方边坡可能设平台截水沟, 其主要作用为拦截山坡上方流向路基边坡的地表水, 以实现对路基边坡地面的保护。截水沟的设计以不影响边坡的稳定性为原则, 如果所处位置降雨量较大, 植被较差, 并且有汇水面, 那么就需要增设截水沟。截水沟施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施工要点:一是截水沟与路堑坡顶距离的控制。截水沟与路堑坡顶的距离要根据土质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 一般土质应在5m以上, 而对于黄土地质应大于或等于10m, 软弱层地段则要结合挖方边坡的高度来确定, 一般是挖方边坡高度加上5m的距离, 但是不能小于10m。二是对于截水沟挖出土方的处理。可充分利用挖出土方在截水沟与路堑之间修建土台, 并将台顶筑成2%倾向截水沟的横坡, 而且土台坡脚与路基坡顶的距离应在1m以上。三是合理应用沟渠加固施工技术。主要是针对沟底纵坡较大土质的截水沟及土质较为松软、透水性较大或裂缝较多的岩石路段, 一般沟渠的长度应控制在500m以内。四是对于长度超过500m的截水沟, 应适当布设出水口, 必要情况下还要设置排水沟、跌水急流槽。

2.3 排水沟施工

在公路路基路面排水系统施工中, 排水沟主要是指填方坡脚或涵洞等水源的引沟。排水沟施工是公路路基路面排水系统中的一项重要施工内容, 其主要是通过将边沟、截水沟及取土坑所汇集的水流或是路基周边的积水引入桥涵范围以外的天然河流或低洼地中, 以避免积水侵蚀路基路面。排水沟横断面多采用梯形, 且具体尺寸要根据流量来确定。通常情况下, 底宽、沟宽应在0.5m以上, 土沟边坡坡度在1.1-1.5之间。截水沟排水沟如需转弯, 半径不应小于10-20米, 而最好能够保持直线。同时, 排水沟的长度最好控制在500m内, 沟底丛坡在1%-3%间为宜, 如果大于3%, 则需进行加固, 在大于7%的情况下, 则要改为跌水或是急流槽。排水沟在与其他沟渠的衔接, 保持水流的顺畅是一个重要设计原则。为确保排水沟施工质量, 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流程进行施工, 同时采用分阶段施工, 以加强质量控制, 此外还要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适的施工方案并适当调整。

2.4 跌水和急流槽施工

在公路使用过程中, 一般的公路排水方案是不能很好的解决急速且水量大的水流的, 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用跌水和急流槽排水设施。对跌水高度的把控是跌水和急流槽施工中的一个要点,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公路实际情况, 根据公路的不同走向及形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以确保跌水的有效性。而对于急流槽的建设, 要高度注意建设坡度, 坡度合理, 才能确保急流槽的排水功能, 提升整体排水质量, 降低地表水及雨水对公路路面的影响和侵蚀, 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3. 加强公路路基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3.1 充分做好施工地区水文、地质资料的搜集工作

公路路基路面排水系统的设计及建设应该基于当地的水文及地质实际情况, 因此加强施工地区的水文及地质资料的搜集非常重要。而不同地区的水文和地质是存在较大差异性的, 有关人员应该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合适的措施及方法, 以确保有关资料搜集的全面性及完整性, 以从根本上确保排水系统的施工质量。

3.2 重视施工图纸审核工作

施工图纸是公路路基路面排水系统施工的重要依据, 施工图纸的质量对排水施工有直接影响, 因此应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核, 以确保其科学合理性。相关施工图纸的审核人员应该以严谨的态度, 对照施工图纸中的施工流程、施工内容以及施工工序等进行全面的查看和对照, 如果发现不合理的地方, 应该及时指出, 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 共同解决问题, 以提高施工图纸的可行性。

3.3 加大施工质量监管力度

首先, 应该建立完善公路路基路面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监理体系, 明确施工的方法、工序及质量控制的方法, 有效开展施工质量监理工作;其次, 应实行全程、多角度的施工质量监管。在区分工程主次的基础上, 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进行有针对性的质量监督管理, 同时立足于不同的检验角度, 对排水系统的各方面性能进行综合的评定和检测。

总而言之, 排水系统施工是公路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切实做好可以有效提升公路工程的整体性能, 确保其使用过程中安全稳定性。因此在公路路基路面排水系统施工建设过程中, 应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同时加强对有关施工技术应用的质量控制, 确保排水系统施工质量。

摘要:在公路施工建设过程中, 公路路基路面排水施工质量对公路的建设质量及使用寿命有很大的影响, 是施工建设单位高度重视的一个施工环节。本文对公路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技术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探讨, 旨在为公路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提供参考, 促进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 谭彦.试析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技术[J].低碳世界, 2015 (12) :232-233.

路基路面论文范文第5篇

1、市政道桥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技术原理及影响因素

1.1 原理

在道桥路面工程中, 其基础性工作在于路基路面的压实, 进行作业的时候, 应对这些原理进行主要应用, 即振动力作用、揉搓力作用、动态压力作用与冲击力作用。振动力作用的核心在于, 在使用压路机的过程中, 增加振动的频率, 进而对土壤摩擦力进行一定的消除, 确保土壤在其排列上趋于紧密, 强化土壤的密实度。揉搓力作用的核心在于, 由于压路机碾压轮的柔性碾压, 使土壤结构间的紧密性更强, 从而确保了一定的承重力以及介质面层的压实度。冲击力作用的核心在于, 对路基路面压实来说, 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过程, 路面凸角区域, 压路机压轮的瞬间冲击能够对土壤形成一定的压力, 促使土壤结构的紧密性更强, 也保证了压实效果的有效性。

1.2 影响因素

在具体施工时, 路基路面压实技术会受到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 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分析才能确保施工的整体效果。进行路基路面压实的时候, 在土壤结构的改变上应使用一定的外力, 对土壤颗粒进行组合重塑, 进而确保土壤结构的密实度,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土壤自身结构与路基路面压实有很大的关联。土壤含水量大的话, 则会增加路基路面的施工难度, 例如粘性土质, 在进行路基路面施工的时候, 由于土壤的含水量不一样, 作业时间及施工方式一致的话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也是不同的。一般状况下, 土壤含水量越高, 则压实效果也更差。具体施工时, 对于土壤颗粒及土壤分子间的凝聚力及摩擦力进行同时控制, 从而造成实际施工难度加大, 且在较大含水量下, 应注重土壤的处理工作, 对土质进行改变, 进而便于后期施工与整体施工效果。另外, 压实效果也会受土壤厚度的制约, 因此在进行施工的时候, 应全面了解路基深度, 并对有关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进而对压实厚度进行有效确认, 确保施工的整体质量。

2、路基路面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2.1 夯实技术

在当下道桥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中, 较多使用的技术是夯实技术, 其核心在于, 针对地面的压实工作, 可充分利用高处落下时造成的相对冲击力, 以动态的形式来实施路基路面的压实操作。进行道桥施工的过程中, 因为压实工作很难, 所以应对路基的具体作业环境进行全面考虑, 在夯实技术的运用上, 关键原理在于重力夯锤, 并有效结合荷载力, 促进路面压实工作的顺利进行, 保证路面的相对平稳,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于相关道桥施工的整体要求与技术标准, 也确保了路基路面的平整, 所以, 此技术对于提升道桥工程整体安全及施工质量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2 滚压压实技术

进行道桥作业的时候, 此技术的运用核心在于, 针对路基路面的压实工作, 可充分利用机械滚轮在作业中所产生的一系列荷载与压力来进行。且在滚动的时候应以土层颗粒间的有效挤压来防止相应的形变隐患,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路基路面的紧实度增加。同时此技术的合理运用, 可以滚压作业的形式来对路基路面土层间的摩擦力进行合理防范, 且将颗粒间的孔隙度缩小, 从而确保路基路面足够紧实。然而, 强调的是, 相关人员在施工的时候运用此技术的话, 必须合理把控碾压的实际次数。其目的在于防止过度荷载损坏土体结构,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土层结构的抗剪力减弱, 不断增强道桥工程路基路面的整体施工效果与施工质量。

2.3 振动压实技术

进行市政道桥施工的时候, 采用振动压实技术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压路机振动器的高频运动与传导至压实滚轮上的振动力进行施工作业,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路基路面土层间的摩擦力缩小。且在碾压的时候进行土层颗粒空隙填补工作, 从而有效提高路基路面的压实程度, 保证市政道桥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实际操作中, 采用此技术技术具有的特点有频率大、花费时间短, 尤其是处于砂砾土等比较粘性土质的环境下, 振动压实技术在对路基路面压实工作中能起到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3、市政道桥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技术的主要要点分析

3.1 料场质量控制措施

在路基路面构造上, 料场质量是其核心要素, 只有对料场质量进行了有效控制, 才能不断提升路基路面的整体压实度。首先, 应对施工石料的吸水率、视比重与强度等参数进行详细检查。接着在对所配好的石料实施抽样试验的时候, 一定要严格依据石料质检操作规定, 进而保证石料的整体质量。倘若在对石料进行检测的时候, 质量不合格的话, 必须对配料进行重新操作, 在沥青路面的施工中, 应对软化点、延度与针入度等技术指标进行综合考虑, 保证检测工作的针对性, 进而对沥青种类进行有效确定。同时, 应遵循相关设计标准, 严格检测粗、细集料, 对级配范围进行合理确认。强调的是, 实行路基路面施工的过程中, 一定要保证压实含水量位于合理的阈值内, 进而避免含水量超标或者不达标对压实整体质量所造成的影响。

3.2 对土壤含水量进行有效控制

含水量对于路桥施工质量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也是影响路基路面压实的重要因素。如果路基路面含水量过低, 则会对施工造成较大的困难, 不仅影响施工的进度, 而且也会对路基路面的压实度造成不利影响, 而如果路基路面含水量过高, 又会影响路基路面的稳定性, 造成路基路面的质量出现问题。所以在路基里面压实过程中, 必须对含水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确保含水量在任意施工阶段都是完全按照施工作业要求进行的, 施工人员在施工前还要对路基进行含水量测试实验, 了解土质中含水量的含量, 并通过各种对比的手段来控制含水量, 从而进一步保障施工中的作业质量。

3.3 确保结构层的均匀性控制

在进行道桥工程路基路面压实工作的过程中, 一定要确保施工的整体稳定, 这与路基结构层内板体有很大的关联。如果路面土壤大部分是粉性土, 则在一定程度上水会造成极大的冲刷力与腐蚀性。因此, 只有保证了整体板体的足够稳定, 才能确保路面的压实度, 进而增强道桥工程的稳定性, 且在隔离地表与地下水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 应合理衔接与把控路面和路肩等结构, 从整体道桥结构出发, 对实际作业宽度进行有效保留, 保证断面区的整体作业状态良好。

3.4 合理控制压路机械的操作

在进行道桥工程路基路面压实的过程中, 一般要使用大量的压实机械, 且有效控制相关机械的整体质量, 进而不断提升压实作业的整体质量及效率。首先, 依照相关的施工计划及流程, 来合理使用压实机, 并注意机械间的配合度, 在进行初压、复压与终压施工的时候, 一定要遵循具体的操作流程, 进而确保面层的密实度及平坦度。振动式压实机在开展压实工作时, 应遵循的实际操作原则是先停振后停机、先起步后起振;压路机械在开展碾压工作的时候, 应沿直线进行, 且防止急刹状况存在, 同时起步要缓慢。实行换向施工时, 应依据阶梯状原则来对摊铺机进行停机位的确定, 初压操作时, 碾压机应紧紧尾随摊铺机实行碾压, 且时间不宜过长, 进而确保压实密度高与压实速度快;复压操作的过程中, 针对以粗集料为核心的沥青混合料, 可选取振动压实机, 且依照层厚、温度与种类等因素来对振动频率进行合理选择, 不断强化压实工作的进行。如果路基路面的厚度薄的话, 就不能采取振动压实机来实施压实工作。

综上所述, 市政道桥工程路基路面压实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强且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开展压实作业的时候, 应对压实施工技术进行科学合理地选择, 同时对施工要点进行全面把控,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路基路面的整体施工质量, 推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更好发展。

摘要:现阶段, 伴随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城市化建设的人步伐也逐渐加快, 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路桥事业的不断进步, 市政道桥工程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在路桥工程施工中, 其关键步骤在于路基路面, 对于道桥工程的有效运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有问题出现, 就会造成相关的交通事故产生, 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也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 应详细分析市政道桥工程路基路面技术, 对其要点进行不断深化,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不仅要将建设成本降低, 还要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基于此, 本文对市政道桥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技术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市政道桥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技术

参考文献

[1] 赵敏, 郑峰.探析市政路桥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技术[J].科技展望, 2015, 25 (04) :47.[2017-09-16].

[2] 朱永森.浅谈市政道路路基工程的压实控制[J].科技展望, 2015, 25 (11) :30.[2017-09-16].

上一篇:地质测绘技术论文下一篇:填筑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