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设计毕业论文范文

2023-04-15

学前教育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以中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与包毫斯设计教育理念思维模式的对比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我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思维模式具体情况为依据,首先分析中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与包毫斯设计思维模式概述,其次从关注知识技能和企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强调理论和实践技能并重、教学内容和方式应该及时创新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基于包豪斯教学模式我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调整方向,进而强化我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包豪斯设计理念;思维模式;对比思考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都将设计类专业学生按照实用型人才方向培养,艺术设计是一门具备较强艺术性的专业,高校中课程设计比较多,然而课程安排总是倾向于理论层面,和企业具体需求存在关联的课程内容少之又少。对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思想和市场扩展需求不够一致化、教学观念转变和产业进展节奏不相匹配等,都会影响到艺术设计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包豪斯设计理念是融合艺术、经济和艺术等多个元素,强调设计者和企业者思想统一化,值得诸多院校教师积极使用和研究。

一、中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与包毫斯设计思维模式概述

1.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情况。我国部分院校设计教育的实际情况是教师以教材为主引导学生,教师课件可能存在不及时更新的现象,在设计领域内学生参照国际品牌图片分析设计风格,毕业之前模仿设计作品进行裁缝制作,由此设计的作品怎么会具备新颖特征?因为实践经验的缺失,部分国内范围内的服装教师尚未明确到自主品牌创新的重要性,仅仅在书本上学习设计思想,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难以处理设计作品问题的。以上也是我国教育的不足之处,只是强调学生手绘功底淡化创新,诸多教师均是博士生毕业的,工作经验缺少,在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一定困境。

2.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模式。包豪斯教学理念主要是教学合一,即双轨制教学,教授知识的场所不是课堂,而是在工作室或者作坊中通过师生一同进行艺术品设计。学制划分两个流程,第一个流程是基础课程,第二个流程是专业课程。前者教育目标是组织学生在车间学习技术,引进对应必修课程,合格后进行专业学习阶段;后者教育目标是使得学生掌握多种工具使用技巧,从事于可靠工作,了解材料性能与具体的加工工艺,接触全新的职业行为模式。立足于实践操作,挖掘美术作品的美学元素。因此包豪斯对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是比较关注的,学生自主化选择从事专业的方向,导师在车间内辅导学生,包含题目选择、材料挑选和配色安排等,并且在课程中配置两个导师,画家以及手工艺师,最终目标是融合艺术能力与手工技能,主张集体化思考与学习,找到学生闪光点,巧妙结合艺术与具体生活、艺术以及工艺技术,每一个车间在进行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承担产品制造的责任,给企业提供服务,值得借鉴。

二、基于包豪斯教学模式我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调整方向

1.关注知识技能和企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并不是普通形式的教育,然而我国现有高校内的艺术设计教育,呈现美术模式,可以理解为工艺美术教育存在陈旧特征。以美术教育为主加以艺术设计,站在教学内容角度,艺术设计存在的教育结构不应该被高校所包含,高校中艺术学生培养和企业需求存在着一定脱节现象,导致学生设计能力不佳,缺少扎实的实践经验,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朝向人才培养角度转变,切合实际的和企业发展需求进行适应。

2.强调理论和实践技能并重。我国一些高校中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立足于数量层面是比较可观的,可是站在教育质量角度上分析却不如人意。部分院校仅仅關注理论知识传递,实践技能不足;或者部分院校设置的学时数量多,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少一些,降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效率。与此同时艺术专业内容不够新颖,无法满足人才成长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倾向于理论教授层面,甚至存在课程内容设置重复的现象,制约到学生个性能力展现。因此大学艺术设计教育活动开展期间,应该贯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理念,不然会呈现艺术专业实践倾向于形式化的局面。

3.教学内容和方式应该及时创新。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特征决定着此门专业具备前沿性以及交叉性,同时计算机先进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大范围的使用,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是急需进行的事情。可是部分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方向缺少新颖性,难以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阻碍人才培养进程。并且艺术设计专业具备较强实践性,对应的课程应该将实践视作基础点,转变以往教师教授与学生倾听的模式,创新现有的教学手段,然而因为客观因素制约,部分院校依旧选择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思想,由此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影响学生创新思维有效提升,势必会制约到学生综合能力增强。也就是说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教师要洗手包豪斯教学理念精髓,主张学生实践精神的激发,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包含校办工厂或者设计事务所建设等,争取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与包毫斯设计教育理念思维模式的对比研究课题是值得教师高度重视的,科学技术创新促使艺术设计迅速发展,设计专业教育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工作的实施,应该积极引进包豪斯教育理念,提倡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挖掘学生闪光点,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使得学生更好的面对今后工作岗位,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欧阳才富.艺术设计美学的心理与思维解析——评《现代艺术设计与教育研究》[J].炭素技术,2019,38(02):73.

[2]方瑛,徐一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科技视界,2018(05):127-128.

[3]陈艺方,王净.上海民间美术资源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从契合、作用、理念、措施和路径五个层面切入的探讨[J].中国民族美术,2018,13(01):74-79.

[4]斯庆,刘蓉.艺术设计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与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

作者简介

王星阳,性别:男,籍贯:辽宁,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研究、艺术设计教育、美术教师教育、美术教育研究。

学前教育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自二十一世纪以来,设计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高等院校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也伴随着高等院校扩招的前提下迅猛发展。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增多,但是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能力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学生毕业后很难进行实践,投入到工作中去。本文将从如何提高高校艺术设计学生的能力,如何从教学的角度使学生实践创新的发展,来展开。只有创新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就业中。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艺术实践;教学研究

引言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由于早期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缺失,使得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比较缓慢,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只经历了四十年左右的发展,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很多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和难度,在工作上遇到挑战。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设计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因此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以至于很多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和难度,在工作上遇到挑战。高校的职责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缺乏给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问题分析

(一)缺乏团队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一个团队来处理一个问题的能力。许多设计活动都是需要群体共同努力来完成的,需要毕业生能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发展现状仍然不是很令人满意。许多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会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他们不会使用他们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缺乏团队协作能力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工作要求的提高,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缺乏创新精神

经过四年的高等教育和他们在四年大学生涯中的学习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实践中他们将实现他们的价值。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给他们展现自己的实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许多艺术专业的学生,不管是服装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转达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也很多是缺乏创新和原创的能力,往往在工作几个月后就很难再做出有创意的作品。这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能力也是一个问题。

(三)缺乏实践工作经验

艺术专业的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任务中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来进行实践活动,设计艺术又是一个非常需要实践经验的一个专业。每一个方向都要求毕业生毕业生可以面对实际情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设计的不断进步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艺术设计,设计中的设计也都已经成为文明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社会的各行各业对于设计人才的认可也在增加。

三、改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具体方法

(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之外,还需要提高团队意识,加强团队合作,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工作中才能更加符合团队的要求。所以必须以人为本才能做出来真正具有意义的作品。毕业生学生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们有了更多的体验就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达到共赢,企业组织到高校进行实际的实践实习工作,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社会实践的能力。高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设计工作室让实践课堂走进学生。使得培养的人才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工作中来。

(三)高校教学结构实践课程改革

要改善高校办学理念滞后的问题就要高校和市场中的企业联合共同不单单是专业学术的学习,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更与企业匹配能力的学生。不仅是单方面的能力培养,而是人才培养。更新教学理念,深化课程体系结构性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均衡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培养,从绘画基础到专业和实践相互结合。重新建构高校艺术设计体系,也是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培养中与市场所需要人才的不匹配不适应的条件下。学校应该加强这种专业技能的教育,也要加强艺术专业学生更好的适应职场的能力。

四、結束语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大前提下,设计的蓬勃发展也为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能提高业务能力,为设计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为职业生涯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本文可以对研究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欧阳巨波.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装饰,2006. (9).

[2]裹麒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 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贺智朴.艺术教育学[C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杜,2001.

[4]田思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的建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学前教育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TQM)原为企业管理中的专用概念。美国学者菲根鲍姆对全面质量管理概述如下:“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种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考虑到客户充分满意的情况,进行市场研究工作、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质量开发、质量维持和质量提高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TQM概念是美国国防部1989年提出的,按照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的观点:TQM是一个组织的战略武器。另外,香港著名的质量管理顾问谢家驹博士给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它在高层管理的领导及参与下,通过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群策群力,以具竞争力的成本,提供高质量且不断改进的产品及服务,在客户中建立优质及物有所值的良好声誉。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真谛是全面优质管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优质的,二是公司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包含生产、设计、采购、维修、人事、会计、行政等)是优质的。

二、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新理念

美国高等教育界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仔细控制的管理改革来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他们相信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可以成功地移植到教育中来。

将教学和全面质量管理有机地结合,就会产生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笔者以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全面质量管理同样可以运用到成高毕业设计(论文)中,以期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问题提升到成高教学发展战略层面上,以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为中心,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

三、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TQM是通过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各项管理活动。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各项管理活动——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监控、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因此,该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质量体系策划、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形成质量文件三个阶段。

(一)质量体系策划

1.明确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三者相互衔接、逐步提高。

(1)近期目标,可定位在建立、健全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严格控制、保证质量,确保其质量能顺利通过教育部授权的相关质量认证。

(2)中期目标,可定位在保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认证标准,为实现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方针和目标作可靠保障。

(3)远期目标,可定位在参与创建我国成高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评估体系,主持或参与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及其相应的质量技术领域中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并能在质量评审、认证工作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在成人高教体系中的地位。

2.明确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的是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考察质量保障活动的各要素和要素关系。

(2)目标性原则:指在建立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围绕质量控制过程,合理选择要素,组织协调各种保障力量,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3)规范性原则:指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质量保障活动的进行要有依据,克服随意性,使教学和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4)持续性原则:指要从持续提高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发展管理观出发,持续地管理和不断地改进,从体系的组织制度上确保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结构要素的确定与分析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精髓,笔者从教学的过程及多年工作经验来尝试构建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始于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学校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策划并做教学输入,进而开展全员性的教学过程,期间不断地进行教学质量的测量与控制,并进行教学质量的分析和提出改进的措施,最后输出教学结果,让学生得到满意,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其中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输出)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包括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质量改进)彼此相连,相互作用,共同运动,从而构成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运动体系,使其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保障和持续改进。

1.学生。学生连接着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首末两端。学校管理者依据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质量管理策略,并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作用于教学全过程。教学部门依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通过教学全过程提供教学服务和教学效果。

2.战略与领导。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战略主要包括学校需完成的任务、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战略对策四个方面,从抽象到具体,从视野宽到视野窄,从操作性低到操作性强,它们之间形成递进关系。领导主要指方针目标的制定者,在整个质量管理过程中,对各层次的教学质量活动起着指挥、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同时担负着教学资源的提供和保障作用。

3.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管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两个典型的动态过程,即教学全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教学输出。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包括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质量改进。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运行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决策基础上,这种决策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因此,必须加强对成高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过程的周密设计、监控和调适,以保证各个环节的质量,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4.持续改进。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是为了不断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效益。由于成人教学的每一个层面都有可能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所以每个人、每个层次、每个部门都有改进的职责。它具有前瞻性,计划性。

5.全员参与。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追求全员参与的意图在于承认并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作用,这里的全员包括教职工,也包括学生。具体地说,全员参与一般是通过授权和决策让教职工和学生为质量管理做贡献。

四、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戴明环(PDCA)运行

戴明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重要一部分,又称其为“PDCA循环”。PDCA循环是一项工作从头至尾有效进行的保证,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流程,在质量管理方面具有相当大的适用性,它分别代表Plan,Do,Check,Action四个英文字母的首字母,即代表着计划、执行、检查、行动(总结处理),四个阶段。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戴明环(PDCA)运行是按照已经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结构和要素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其运行是按照预先制定的管理程序,不断循环,不断修正质量目标和完善质量管理的环节,也就是遵循PDCA循环的方式,从而不断提高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育教学质量。

(一)P阶段(教学质量体系策划)

由教务部门制定总体毕业设计(论文)的策划方案,规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制订一系列管理文件,用于规范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订详细的质量检查评估标准,建立科学的、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综合评价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是进行检查评估的依据,是指导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标准和达到的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制定、完善教学文件。

2.建立监管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3.动员布置。

4.确定毕业实习地点和指导教师。

5.落实选题和毕业实习工作计划。

(二)D阶段(教学质量管理运行)

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二部分。

1.毕业实习。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毕业实习计划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收集、调研、测试、分析汇总等工作,同时,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日志、毕业实习工作总结、学生实习鉴定表和读书笔记等。

2.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对于大部分成人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可能是第一次,在学生眼里是不可及的东西。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规范、论文写作程序,为以后开展相关工作打基础。同时,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认识和体会。在撰写阶段,指导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撰写能力。指导教师从论文构思、拟定撰写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到打印成册等环节严格把关。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是否符合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保证按工作计划进行,是完成任务的前提。符合规范的毕业设计(论文)方能参加评审和答辩。因此该阶段是质量监控的重点。

(三)C阶段(教学质量评审)

包括两项工作:一是由成立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评审每个阶段的阶段性成果;二是将检查结果与原“计划”比较,没有达到计划要求,是什么原因?需要采取的措施;形成阶段性检查报告;提出整改意见、建议;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

(四)A阶段(总结与持续改进)

针对各阶段检查出的问题,出现的执行与计划的偏差,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纠偏,督促教师与学生在尽短的时间内整改,完成各阶段的工作。这一阶段是对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环节结束后的情况进行评价性监控,一般地,主要有以下工作:评审;答辩组织及成绩综合评定;工作总结和意见反馈;相关资料归档,提出质量整改措施等。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

学前教育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国开始现代化艺术设计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虽然中间出现过认识上和实践上的错误,但是都没有能阻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和发展的步伐。今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同时,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潜能。趁着如今发展教育事业的机遇,应深入思考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方向,学习设计教育大国的教育理念,探究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改革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曲折而又艰辛,从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为探索发展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路途,艺术前辈们筚路蓝缕、胼手胝足。时至今日,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设计教育大国,艺术设计也是中国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全国在校学习设计的总人数已名列世界前茅。

长久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看重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的激发学生在艺术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过于被动的教授,反而适得其反。“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全面地培养人才,死板的教学固然不利于人才的发展,但无序也不是很好的办法。[1]”现今,我国的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是依据着写实的方法去培养学生,但在教学的课程设计上和学生的能力认知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我们不遵循教学与认知的规律,盲目的教学,最终只会逆水行舟,这种费力的学习方式是和教育原理背道而驰的。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就是如此,过于死板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对艺术设计创作的激情与灵感。深入的思考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进程,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进程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图案教育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积淀了深厚的“图案”文化和历史。鲁迅先生曾对他的好友许寿裳说过:“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国的汉画呢。”汉画像图案、北魏砖刻图案、敦煌莫高窟图案、唐织锦图案······无不鉴证了中国图案的辉煌;陈之佛先生的老师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的主任岛田佳矣教授也曾经同他讨论中国古代图案的伟大成就,并指出如何影响了日本。然而历史似乎开了个玩笑,近代中国的图案教育却是从日本学来的。

随着图案和图案教育的发展,20世纪的中国人开始了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并逐步建立起我国图案教育的体系和框架。图案学的建立学科、振兴实业、发展我国民族文化和吸收外国艺术设计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20世纪5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从学科意义上取代了图案教育,图案教育和图案的意义进入相对萎缩状态,然而圖案教育的内容和实质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工艺美术教育所传承。

(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引入“三大构成”

20世纪初,中国从日本引进“图案”这个概念,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图案教育,但作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一个过程,图案教育并没有弘扬放大。工艺美术教育取代图案教育,但许多主客观因素使得它的内涵与现代社会并未能很好地接轨,甚至抛却了它本初的一些意义。当慢慢萎缩的工艺美术教育在现代工业发展的社会日益显得捉襟见肘的时候,我们再次从日本和香港地区引进了“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当作发展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钥匙。

“三大构成”在最初传入封闭了几十年的中国的时候,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界甚至误认为它就是包豪斯学院开创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如同当初推崇“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那般极力推行“三大构成”。“构成热”一时红遍大江南北[2]。其实“三大构成”在包豪斯并没有与它匹配的同等学科。只有近似对应的图形学、模型学和色彩学。当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传入日本后,经日本的总结、学习和发展,将它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和系统的“三大构成”体系,并影响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这些影响可以说是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脱胎换骨为今天设计教育的前奏。”

(三)数字艺术教育阶段

三大构成的引进改变了中国几十年间“绘画基础+图案+工艺美术创作”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三大构成俨然发展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然而,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2]”艺术设计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科技上的每一次改变都会在艺术设计中体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数字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才在中国高校出现。由于我国社会的不发达以及科技的欠发展,使得我国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的诞生、发展都晚于和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在我国也是在近二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事情。伴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必然融入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潮流之中。在电脑技术和网络的共同影响下,诞生了网页设计、视频艺术设计、电脑动画艺术设计等许多新兴的艺术设计。之前中国艺术设计界所熟悉的工作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几乎不再实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它们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脑软、硬件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其在设计领域广泛深入的开发运用,使它从辅助性设计手段转向主体性设计手段和方式。电脑对设计数据储存的强大功能使设计的各种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能够以数据的形式储存起来,满足人们取舍自如、利用随意的要求。时至今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发展与变革,发展了30多年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日渐成熟。然而,高速发展的世界,致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处于追赶的地步,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化,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云集,我们不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技术,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何掌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主动权,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未来

“‘传道、授业、解惑’为教育工作者全面解答了做人和做学问的关系。从艺术设计角度看,思考与创意,技巧与手法、知识的相互关系,都应该协调发展,才能形成一种综合的能力。要学会比较,有比较才会有借鉴。但比较不是单纯地比好坏,比高下,而主要的是比差别、比特点,比较要定出条件相近的可能性,绝不能以己之长比人之短。[3]”这一段话是奚传绩先生在《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中的一段话。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就应该如同书中所说,多去借鉴好的,优秀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多去比较,取长补短。

香港的艺术设计教育是最为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香港在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成功发展,内地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也在摸索中前进。现今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由于发展追求过快、过大,造成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更多的问题[2]。目前,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限制,创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师资匮乏;缺乏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艺术设计院校培养学生的模式过于死板,在社会实践与艺术创作之间没有找到很好的平衡点;由于文理分科,学生学习背景的不同,造成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使现在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庞杂混乱。

总之,教育是综合文化的传承,专业的技能、独立的思考和辨别的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自我管理和开发意识,对于改变我们的教育,这些是非常关键的。每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弊端,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如何面对教育中的弊端,以多元化的视角和丰富的思维去了解,发现我们自身的问题所在,这样我们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想要真正的解决教育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需要我们,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立足于当下,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去发现,去解决。

四、结 论

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未来。艺术设计不同于纯艺术,它是理性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必须恪守定律。在艺术设计教学之中,必须时刻将设计理念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工具和理念的更新换代。在数字化艺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要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此外,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关系密切,要求我们在发展艺术设计的同时,更加尊重艺术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任何违背艺术设计伦理的要求和对艺术设计功能的片面取舍都可能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现今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学习世界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与体系,发展自己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寇焱.中美艺术设计教育之比较[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2).

[2] 秦菊英.二十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 奚傳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艾涓]

学前教育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对APP典型案例的解析来探讨移动终端中儿童教育应用如何从营造故事情境、组织认知任务、设定执行框架和引入感知操控四个主要方面入手,围绕教育目标为儿童构建起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从而总结出移动终端作为教育媒介辅助儿童建构知识体系的全新的互动模式。

关键词:移动终端;儿童教育;互动模式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The Interactive Mode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for Children Based on Mobile Terminal

LI Hui-fang, YU Min-min, HU Min-bo(Digital Arts,Jiangnan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College, Wuxi 214122, China)

Key words :Mobile terminal; Children’s education; Interactive mod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又称手持移动设备,是指人们在移动的过程中所能够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或通过网络系统交互数据信息的计算机产品①。就目前而言,多指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并可加载多种应用功能的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②。如今,儿童教育类软件已在移动应用平台中占据了很大的数量,从APP store每年20%的教育软件增长率中,可以看出拥有其巨大的发展空间。移动终端集数字编辑、图像处理和通信网络传播的综合技术环境,为儿童教育提供了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全新的互动环境。多感官的体验方式,使儿童摆脱了传统枯燥的教育方式,在自然愉悦的状态下,通过参与互动游戏增长知识和强化认知经验。移动终端教育应用软件作为新的儿童教育介质,可以辅助儿童参与认知活动,完成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使之能够更好的实现智力的发展。可见,如何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围绕教育目标、教育任务和教育情境构建互动认知框架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儿童的心理表征及认知特点

皮亚杰认为智力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是儿童及其周围环境共同积极参与的产物。儿童与周围环境进行持续、主动地相互作用,建构起他们的心理结构,而心理结构正是建构认知和智力大厦的基本材料③。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结构和与环境互动的能力。随着发展的进行,心理结构之间的联系日趋复杂,数量更多、更加系统化,已具备的心理结构也就成为了对知识加以获取和解释的基础。这个发展过程即是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训练中,不断增强心理结构的稳定性和提升心理结构之间的控制能力的过程。

所谓认知就是一系列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表现为诸如注意、模式识别、感觉记忆、认知神经变化等形式。思维则是对这些成分进行复杂的运用、操纵和组织而获得的产物④。儿童在初级认知阶段,思维和意识未能与客观世界完全脱离,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集中于他们对世界的知觉上,思维能力也局限于真实的或想象中的具体事物上。因此,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所关注的是从环境中获取信息以及存储和操纵记忆信息的基础认知技能。

二、移动终端技术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移动终端设备通过代码程序控制多媒体感应装置、激活内部硬件、执行预设任务,以可操控界面、动态影像、视觉造型等形态与受众建立起连接,实现受众与设计内容的双向交流机制,具有多感知输入、视觉效果丰富、体验方式自然等操作特点。就儿童以感知为主、直觉思维和围绕故事情境建构记忆的认知特点而言,移动终端设备具备了为儿童营造教育任务执行环境的技术条件。如手动触摸、重力感应、声音输入等多感知形态的操作方式可提升儿童执行任务的兴趣,动态影像和卡通造型可使反馈信息呈现更加直观且符合儿童的审美,代码编译的特性也可围绕教育任务构建起互动式的故事情境。通过对移动应用市场(APP Store)的调查发现,儿童教育类应用目标人群多定位于3-7岁的学龄前儿童,大致分为启蒙教育、亲子教育、学龄前教育、学科教育等类别。认知任务的组织也改变传统刻板的教化模式,大都融入了多感知操控、故事情境、动画影像、互动任务等要素。基于移动终端的儿童教育应用互动认知框架的构建也必然围绕这些要素的综合运用而展开。

三、移动终端儿童教育应用的互动认知框架的构建

从应用软件设计思路上看,框架设计大都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点,即鼓励通过创设真实世界的学习环境来建构自己的知识。鉴于这样的观念,教育游戏脚本的策划、教育游戏任务和目标的设置,以及游戏情境的创设,可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和支持下展开⑤,围绕故事构建认知情境,强化儿童的识别、记忆以及操控记忆的基本认知能力。

(一)营造故事情境

记忆是最重要的认知属性之一,由于儿童时期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对记忆任务所使用信息和专业知识的储备还相当匮乏,导致了他们不能像成人一样表现出出色的记忆力。能够支撑儿童完成记忆任务的方式就是根据事件连续性和故事图式组织情境完成认知和记忆任务。也就是说,儿童借助于故事的“潜在结构”作为他们构建记忆系统的框架,以便于在未来的实践中发展出更为复杂的故事图示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移动终端儿童教育应用的设计也正是基于儿童对故事情境认知的特点,将故事融入认知任务当中,设计一个与应用本身有一定关系的角色来提供帮助,并且直接采用对话的方式来进行⑥,尽量使儿童以第一人称视角参与和控制情节。在故事中,动画角色可提供特定的学习指导与建议,完成虚拟世界观中精神教师与现实世界中老师的角色转换⑦。儿童也可以在经历事件的过程中经受训练获取成长经验,知识结构及思维方式也在对情节预设的任务规划方案及问题解决途径的学习中而获得提升。

APP应用《Leo’s Pad》是将故事情境融入互动式儿童认知教育的典型案例。主要角色Leo以列奥纳多·达芬奇为原型,设定为以一个热爱科学、富有求知欲、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少年,引导儿童与两个朋友Gally和Marry共同完成科学探险的故事。少年的形象具有一定的行为引导性,可获得儿童心理上的认同感,探险故事则为儿童营造出知识的“认知情境”。儿童可以在与角色共同经历冒险和参与任务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并且培养出良好的思考习惯和辨识能力;如表1中故事脚本所示,情节中巧妙的加入了唤起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线索,以邀请、求助和角色替代的方式将儿童带入到故事中,儿童可以亲身经历事件的发生过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帮助他们完成故事世界里的一系列如图形识别、形状认知 、数字识别等认知任务,并最终将这些经历存储为记忆和经验。

(二)组织认知任务

由于儿童还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需要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很好地完成认知任务。故事脚本将事件中的情节按发生的先后顺序组织在一起,为儿童提供了行为、事件和人物的“认知情境”。既然脚本中所包含的信息是依照时间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和编码的,那么对于儿童而言,理解、记忆和交流等认知活动需要按照事件的序列展开,认知任务的程序框架也需要在故事结构的基础上组织完成。情节设定也应充分考虑互动情节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依据儿童的认知习惯和学习特点增设相应的操作事件,将情境解读与操作实践融为一体。

在《Leo’s Pad》中,应用程序将动画故事和教育任务融合在一起,由故事情节串联起一系列以认知训练为目的的互动操作,通过将视频片段与互动程序组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系统,使儿童能够以动画故事为记忆线索,在动手操作中达到加强记忆和强化认知的目的。如图1框架图所示,一段完整的动画故事被分为十三个相对独立的情节片段,由七段动画视频和六个互动游戏程序依照事件的发展顺序依次连接而成,动画视频播放完毕便进入任务界面,任务操作完成则进入下一段视频的故事描述,如此延续直至整个动画故事放映完毕。应用程序的互动游戏分别设计了图形色彩识别、形状拼图、基础绘画、数字识别、数量认知、字母识别六项任务,在反复的交互操作中强化儿童的基础知识学习。

(三)设定执行框架

基于故事情境的认知任务为儿童的认知活动提供了一种有序的知识组织方式,互动游戏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与操作经验会被记录在一个基于故事结构且高度实用的记忆网络中,并最终成为下一个认知活动的直接经验。然而,知识和经验的最终获取需要经历一个不断训练的过程,才能由认知活动最初微小的事件感知转换成为永久性的经验。因此在行为框架的设定中需要为儿童的任务执行与操控加入复述、判断和纠错的环节,通过儿童的反思行为不断刺激大脑的记忆回路,达到加深记忆、强化认知的目的。如图2所示,情节片段十设定为穿越云层的互动游戏,执行任务的过程加入了提示、纠错、复述、鼓励等互动元素,帮助儿童用户纠正错误,准确的完成认知任务并获得鼓励,充分调动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操作经验的记忆。

(四)引入感知操控

脚本、任务和执行框架确定后,所应考虑的就是如何将感知操控引入到任务执行的环节中去。从认知心理角度上来讲,感觉系统是连接内部认知世界与外部现实世界之间的中心环节。对处于认知初级阶段的儿童而言,感知是他们认识和解释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视觉、听觉、触觉等现实的直接感官感受和体验帮助儿童建立起真正内化的知识经验。通过感知,儿童可以有效地注意、知觉和在环境中寻找有关的信息,这种信息的成功获得不但推进了神经的发展、感觉记录的发展、注意力的聚焦以及信息加工速度,也可提升他们运用了有效策略去寻找和利用环境中各种信息的能力。因此,感知操控方式的设计需将认知任务操控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与外部世界物理属性的变化保持一致,即儿童的操控方式及结果符合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如果儿童所接收的感觉系统的反馈内容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解释结果之间存在差异,便会产生错觉从而获得错误或不愉快的体验,阻碍认知活动的进行。如表2所示,《Leo’s Pad》中互动任务的操控手势与现实情境中操作经验保持一致,保证了儿童学习体验的真实感。

结语

与成人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儿童的信息加工伴随着心理结构成熟和稳固的过程。在辅助完善这个建构过程中,移动终端技术将故事情境、认知任务、动态影像和互动操作等因素整合于教育应用软件设计中,摆脱了教化式枯燥的学习方式,使儿童获取的知识和信息与有意义的记忆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当前的学前儿童属于数字原著民,其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都离不开媒体技术的支持,儿童也只有被吸引、感兴趣,才会自觉学习,激发无意识的记忆,比书本更长久,同时也能培养一种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将锻炼儿童身体协调性、团体合作性、知识学习策略性的训练以多感官互动的体验方式呈现于移动终端设备中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注释:

① 关强.基于移动终端平台的有声读物数字出版物之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4.

② YIN Jun,LI Hui-fang. Analysis of Narrative Strategy for Mobile Terminal Animated Image creation[C]//ZHU Fang-sheng.China Dovtoal Forum of Digital Innovation Art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Media Age An essay collection.Beijing:China Ocean Unibersity Pres,2014.

③ 加洛蒂.认知心理学[M].吴国宏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④ 罗伯特·L.索尔所,M.金伯利·麦克林,奥托·H.麦克林.认知心理学:第7版[M].邵志芳,李林,徐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⑤ 李晓姗,儿童移动应用软件的用户体验设计[J].包装工程,2012, 33(10):81.

⑥ 王文阳,王艳.基于移动学习环境的数学教育游戏设计与开发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3):71—75.

⑦ 王璇,移动端儿童严肃游戏界面设计研究[J].装饰,2014,(3):110—111.

⑧ 杨明朗,郭峰,刘贺.儿童学习型游戏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2012,(22):45—48.

⑨ 程秀兰,牟智佳.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47—51.

⑩ 孙梓琳,李世国.移动端儿童娱教软件交互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6):48—54.

上一篇: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