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2024-01-21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教学

护士职业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培养出高质量的护理人员是时代的需要、人类健康的需要,这给护理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邓小平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于内科护理学教学而言,在新形势下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因此只有采取积极的应战策略和措施,才能推动内科护理学教学的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护理人才[1]。

1 内科护理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地位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关于认识疾病及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内科护理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它既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又与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好内科护理学是学好护理专业各专业课的关键。换而言之,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临床专业课中的基础和关键课程,内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临床课程的学习。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是护理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关键已达成共识,而内科护理学课程在培养高素质护理人员中具有重要意义。

2 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内科护理学》涉及内容繁多,直观性较差。有“隔着肚皮看病”的特点,需要大量易于学生理解的图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实施情景教学,让学生尽可能感受到实际效果,而多数院校的《内科护理学》教学主要是传统课堂教学,其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缺乏鲜明生动的动态音像效果,直观性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呆板,影响学习效果。

2.2学生没有临床护理经验,而又要接受课堂教学中的临床实践知识,抽象难懂,枯燥乏味。

2.3《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的“大课”教学,难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2.4《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学生在下课以后难以与老师取得沟通,寻求疑问解答。

2.5《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自我水平测试,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解决内科护理学教学存在问题的措施

3.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更自觉、更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其学好内科护理学的前提条件。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学科资源,充分体现课程特点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患者、促进患者康复及增进健康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易于学生理解的图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所以,在制作内科护理学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将其他相关学科资源整合进来。比如在讲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时,可以运用有关肾小球滤过机制的动画和相关图片进行分析、推理,会使学生有更直接、形象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便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对多种感官综合刺激的教学方式,不但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富有趣味性,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2]。

(2)用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切入点,结合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和环境污染、健康养生等问题,将学科最新研究动态、成果或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例如,目前临床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无论是1型还是2型早期就会运用胰岛素来预防并发症,打破了常规的口服降糖药物的治疗方案。那么这种治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吗?学生会带着一系列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推理,探讨研究而最终得到结论。学习也因此而变得生动有趣,并且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3.2创新互动模式,体现启发式教学,保障教学价值顺利实现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激发师生主体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倡导构建一种课内课外师生双向主动互动模式。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E-mail、QQ、手机短信等)反馈教学信息;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如让学生自制多媒体课件、参加小讲课比赛等,教师进行评比总结,既达到了师生互动的目的,也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创新互动模式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教学价值的顺利实现。

3.3评价补充,重点性指导

在讨论汇报的基础上,由学生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补充,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通过评价,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讨论、评价,对知识的疑点、难点进行精讲和点拨,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迪,学到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师还可将病例与其他学科知识、临床中的相关现象联系起来阐述,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重在参与,贵在指导,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了护理的个性化特征,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体会到了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使其沟通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对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4 结论

总之,内科护理学是一个包含着非常丰富、广泛而又具有深在内涵的学科领域。内科护士的职责绝非仅仅是简单的护理操作,工作范围也绝非在工作时间内减轻或消除病人躯体上的疾病。要提高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必须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学习《教育规划纲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另外,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知识层次,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建立合乎标准的教师队伍也是提高内科护理学教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吴凤琴.浅谈如何提高内科护理学教学质量[J].基层医学坛,2008,12(27):843~844.

[2]何乃清.启发式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5):60~61.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当今世界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的高度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其影响力广泛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媒介,也已悄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以短时、迅捷为主要特征的“微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奇的体验。而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微课这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实践证明,微课已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优势,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但是,微课的应用时间短,仍需要不断的开发和完善。本文阐述了微课的内涵以及内科护理微课的基本特点、巨大的运用价值,微课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能够继续发挥微课的优势,促进内科护理教学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微课;内科护理教学;应用

引言

在当前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分工日益明确,专业人才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内科护理专业的教学中,需要秉承现代的教育理念,培养创新意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期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高技能、高匹配度的内科护理专业人才。微课是近年逐渐兴起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因其强大的教学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验证,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而得以在各院校、网络上不断推广。将这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内科护理教学当中,借助其显著的教学优势,可以进一步提升内科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成效,推动内科护理教学的发展。

1 微课的内涵和内科护理微课的基本特點分析

1.1 微课的基本内涵

微课,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微型的教学课例。具体来讲,指的是将一个或两个小的知识点作为重点进行讲解的教学小视频,小视频的主要内容来自于课本的基础知识点,其时长一般较短,通常会控制在6--10分钟。小视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图片、声频、视频等内容,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些知识点或者构建出某些知识体系。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主要差别在于微课教学具备精、简、短、小的特点,通过图、文、声并用的小视频形式,很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在丰富的趣味性中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能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小视频教学灵活性强,可以随时重播、暂停,这些功能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也正是微课的教学优势所在。微课的教学模式,使优质教学资源得以共享,增强了师生的交流与互动,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而且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1]

1.2 微课的突出特点分析

一般来讲,微课的授课内容突出了“微”的特点,其教学内容往往是围绕某个或者两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而不是对教材知识的全面而系统的学习,这就充分体现出了微课“精而小”的特点,也因此被称作“碎片化教学”。简而言之,微课教学具有教学内容少、教学时间短、制作简便、视频内容丰富等特点。

1.3 内科护理微课的特点分析

其一,属于碎片化学习模式。内科护理微课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微课小视频时间短,一般不超过十分钟,教学内容通常只会涉及一个或两个知识点。在这只有短短几分钟的课例里,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对微课所讲授的碎片式知识点有深入的、透彻的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其二,属于自主式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比如针对自己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内科护理学习方面的不足,有目的地选择微课课程进行学习。通过对某一知识点反复地学习、消化和巩固,进而完全吃透、掌握该知识点。由此可见,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发挥出来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尤其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均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三,属于移动式学习。内科护理微课通常需要利用智能手机或者电脑的方式来进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观看和学习某一知识点的需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具便捷性。因为这类电子设备具有移动、方便携带的特征,使得内科护理微课教学也具备了移动学习的特点。

2 实验

2.1 资料

为了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微课的价值。本文选取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大专2018级4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2人,对照组98人,观察组实施微课教学,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对比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情况。

2.2 方法

观察组:对观察组学生实施微课教学模式。通过微课对内科护理的难点和重点章节进行制作。通过医学素材库、精品课程网站及查阅资料等相关手段将多个小视频制作出来,合理控制时间在10分钟内。教师将制作的微课,将其作为学生的微课学习平台,学生只需要在自己的移动终端上将点击进行进行观看。同时,针对微课内容,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通过对微课进行观看,将课前预习工作完成以后,还需要将教师制作的“自学报告”完成,其中“自学报告”的内容和微课的内容相同。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复习上次讲解的晕点内容,然后与课件和教材有效结合,通过讲授的方法,对新课的内容进行全面讲解,下课之前还需要对本节课的难点内容和重点内容进行仔细回顾,同时布置课下作业。

2.3 结果

对比两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高(P<0.05),见表1。

3 微课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形式

3.1 运用于课前预习中

内科护理的难度较高,知识体系较为繁杂,其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多于要求背诵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应该根据内科护理所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课前预习,从而使其能够在课上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具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能力。例如,我们在学到内分泌系统的内容时,事实上其本身的学习较为简单,然而学生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预习,就会导致出现难以跟上教学思路,无法将内分泌系统知识体系进行有效掌握的现象。教师可以在进行内科护理应用的教学课程进行前,引导学生通过微课的观看进行课业内容的预习。其中微课能够打破传统课程预习只能通过教材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天然优势,将课程内容中的难点和要点有针对性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还会在微课的最后对课程内容的难点与重点进行启发性提问,进而使学生能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有效认知,提升其课程预习的效率。运用微课进行课前的预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本堂课程内容产生深刻印象,有助于提高课程学习的质量,同时也能使学生对整个内科护理课堂的教学知识体系产生更加合适深入的了解。在加上微课本身短小精悍,富有极高的趣味性,更能使学生得到更加深入的预习体验。

3.2 运用在课堂进行中

内科护理很多难点需要同学们进行理解而不单是记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能够起到促进学生知识理解,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作用。然而内科护理的知识点较为枯燥,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很难有效的融入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运用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引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内科等教学内容,组合成多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从而使学生能够明确其中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有更高的课堂参与体验。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课堂的参与度,同时也能将所学知识内容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容易提升学生对本堂课程重点难點知识的理解程度,加强内科护理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4 微课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巨大运用价值

4.1 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

当前,在很多高校的内科护理专业教学中都已经广泛得采用了微课这一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发挥了明显的教学优势,使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和能动性被有效地激发出来,进一步提升了内科护理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假如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一些基本概念,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内科等,枯燥而无趣,学生很难理解且容易走神,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如果没有实操的演示,那么,教学效果是不会太理想的。但是,如果采用微课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小视频的形式,将那些枯燥而抽象的概念、理论等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现,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自然会被调动和吸引起来。在教师的辅助性讲解中,原本枯燥难懂的内科护理知识变得简单了,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了,这样,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地均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尤其是那些动手能力较强、能够现场操作演示的微课视频,教学效果更是出乎意料的好,比如:在学习呼吸功能锻炼、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家庭氧疗等操作内容时,教材上呈现给学生的只是单调的文字讲解,学生较难理解。而通过微课小视频,则将规范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完整的展示给学生,那么,学生对此知识点的印象将得到极大的加深,实践操作能力也可以在不断的模仿练习中得到提升,这样的学习效果是纯文字教学所不能比拟的[2]

4.2 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内科护理专业的学生开展内科护理学习,主要依靠的是教师和教材课本,但是将微课教学引入到内科护理教学之中,则会彻底扭转这种被限制的局面。微课给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内容,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随时随地开展微课视频的学习,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跟随微课视频超前进行相关的课程知识点学习。另外,学生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参与微课学习,也可以在课下的任何时间,加强师生间的学习交流,就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和相关问题,实时进行在线沟通。可以说,微课的教学模式,极大的丰富了教学信息来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扩展了教学范围和教学内容,开阔了内科护理专业学生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全面的内科护理学科素养[3]

4.3 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

微课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微课小视频,随时随地可以参与内科护理学习,也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自由安排相关内科护理知识的学习进度,尤其是加强薄弱知识点的学习,真正满足自己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全面提升内科护理知识的学习效果。

5 微课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5.1 不断强化微课教学的多元化特点

在内科护理专业的学习中,课堂教学偏重理论性,在临床工作中则偏重实践性,因此,在采用微课内科护理教学模式时,一定要注重依据内科护理知识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一步突出微课的教学优势,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制备微课视频时,要科学、合理地侧重选择那些理论性较强的重、难点教学知识,将那些抽象的、枯燥的内科护理理论知识尽量形象化和生动化,化繁为简,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减少浪费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在学习实操性、专业技能性较强的内科护理教学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将实际的操作流程和步骤真实、细致地示范给学生,加深他们的操作印象。因此,只有不断强化内科护理微课教学的多元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微课的优势和价值。

5.2 进一步做好微课教学的规划

将微课教学模式引入到内科护理教学当中,虽然极大的丰富了内科护理教学的手段,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但却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课堂发挥的作用。在实际内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授课前,要对所讲授的内科护理内容有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和掌握,对微课教学模式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清晰的对比和了解,熟知它们的优势和劣势,能够依据内科护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慎重地选择教学模式,例如,针对那些实践性较强的内科护理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相关的小视频进行微课教学。而对于那些较复杂的、高深的内科护理知识点,则应该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促进学生加强理解,全面掌握知识。总之,在内科护理教学中,不能盲目选择微课教学模式,必须要坚持合理规划、科学选择的原则,做好两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用,促进微课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发挥最大的作用[4]

5.3 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微课教学水平

微课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团队的积极参与,教师微课实际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团队要集思广益,利用各类资源和优势,制作精良的微课小视频,并且在共享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参加微课教学的培训教育,加强学习,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和创新中去,努力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内科护理授课教师要全面、深刻地认识微课教学的重要性,充分运用微课,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并进一步提升内科护理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各行业培养和储备更多专业、合格的内科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歐喜云.微课在内科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5):102-104.

[2]张晓萍.微课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1):66-67.

[3]张小敏.浅谈微课在内科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优势[J].现代职业教育,2018,(5):143.

[4]刘汪洋.《内科护理学基础》中微课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2017,16(7):74-75.

本文系:《内科护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8-2019ZY1814。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工作节奏逐步加快,生活习性多样化。心内科病已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最大的杀手之一,并且此病逐年显现年轻化表现。患者患病时间长多痛苦,容易反复切难根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对于此病,除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外,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以及科学合理的饮食,均衡的营养和适当的锻炼也很重要。特别是日常恰当的饮食护理,更是既经济实用,又效果明显,能防能治,应大力提倡。本文就谈谈饮食护理对心血管病人的作用以及所遵循的原则,还有如何科学地进行饮食护理。

1 对心内科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应遵循四大原则。

1.1 饮食要清淡

心内科病患者一般都伴随血压不稳、血脂异常,年齡大者心脏各器官已老化或衰退,加上患疾病此时,清淡的饮食能有效减轻机体的负担[1],让各器官轻便运作,便可防止脏器、血管等加速老化,增加保养功能,起到防病治病、延长寿命的功相反,高热量高脂肪重口味的食物容易造成身体脏腑“湿热”、“积滞”,轻则腹胀、便秘,胃口变差,重则呕吐、低热引发感冒,不利心内科病的治疗和康复。

1.2 多吃蔬菜和水果

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般低糖、低脂、蛋白质含量适中、富含高纤维素,在减少食总量的同时,能增加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改善肠胃道功能,软化血管,其抗凝血因子可减少和预防血栓形成。有研究称,蔬菜和水果食用量多的人比食用量少的人脑梗发生率低31%。由此可见,蔬菜和水果对心内科病的作用十分明显而且具有预防性[2]。

1.3 膳食营养强均衡

营养与心内科病的关系非常密切,日常生活中制定合理的膳食食谱并遵照执行对疗和预防心血管病至关重要,也是临床上针对该病常用的护理手段。许多患者一听大夫说“要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就在饮食方面万分小心,甚至到了对肉类、鸡蛋和牛奶都不沾的地步,长期以青菜等素食为伍,认为这样可以远离心血管疾病的扰。其实这种认识有失公允,是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因为过分控制饮食,盲目调低脂食物会导致营养不良,反而对全身健康和心血管病的治疗不利。而营养不良会使血流量减少,血红蛋白的含量降低,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所以饮食上一定要科学搭配,荤索合理,营养均衡[3]。

1.4 适量饮水

人体血液70%左右是水,当肌体感到溺时兢已是“脱水”状态,缺少了水份会出现血凝倾向,这就增加了血管堵塞的危險,严重时会导致心肌梗塞或脑卒中,因此适量饮水可增加血液循环量,稀释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流动。还能降低毒素对肝的损害,有利于养肝和护肝,帮助代谢废物的排泄,让脏腑各器官轻松运行。(仅限于心功能正常的患者)此外,补水还有利于腺体分泌,尤其是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那么如何进行饮食护理?具体该怎么做?

2 服药期间的饮食护理

2.1 心血管病患者正在服用心脑血管病药物期间,可适当吃些蛋类。蛋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能使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小,保持悬浮状态,以便组织器官吸收利用,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同时蛋黄中的胆固醇与蛋白质结合后,可形成高密度脂蛋白,对清除附着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很有帮助,故能抗动脉硬化。

2.2高血压病患者在服用部分降压药,如优降宁时,忌食扁豆、啤酒、红葡萄酒、乳酪、鸡肝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酪胺成分,酪胺具有升矗的作用,如果食用乳酪、鸡肝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酪胺成分,醇胺具有升压的作用,如果食用会影响药效,对降压不利,甚至会出现血压升高,诱发高血压危象、心律失常等情况[4]。

2.3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时,忌食或限制吃椰子,粟子、杏仁等水果。些食物成分能使尿液碱化,进而使药物浓度增高,发生中毒现象,也增大了药物的作用。

3 非服药期间的饮食护理

3.1心血管病人合理的三餐很重要,每日应做到少量多餐,避免过饱。早餐应少而,粗细搭配,菜果均食:午锯可以多吃些动物蛋白,荤素搭配,但不宜味重油腻,而缸脂的降低,使血液的黏稠度降低,更有利于血液循环,从而减少了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3.2心血管病人平时应多吃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比如苹果、山植、胡萝卜、茸瓜、木耳、香菇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降血压及降血脂的作用。吃鱼,有报道称,每星期吃一次鱼的人比不吃鱼的人心脏病发生率明显降低。多吃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碘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脂浓度。另外,水生纤维素(如大麦、燕麦、大豆等)还参与人体脂质代谢,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清,舱有效地防止动脉硬化的形成。

3.3心血管病人日常饮食应低盐,每天吃盐量不得高于5克。包括酱油等调味品及腌制食品,也应尽量少吃。

3.4心血管病人应常吃些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豆类、瘦肉、鱼等含钾丰富的。钾离子在体内可以对抗钠离子所引起的升压作用和起到保护血管受损的作用。上高血压患者每天服1克钙,能让血压下降,且作用持久。因此应多吃些富含钙的食品,如牛奶、花生、虾皮、红枣等.,如牛奶、花生、虾皮、红枣等。

综上所述:以上都是心血管患者最基本的食疗护理常识,应牢记于心,时时对照去做才能起到药半功倍的效用。简便易行,只要用心就能做到,既经济又实用,治病防病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许庆华,李海艳.营养治疗在心内科患者疗效中的作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68):63-63.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68.052.

[2]张立娟.舒适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7,4(26):215-216.DOI:10.3969/j.issn.2095-8439.2017.26.270.

[3]姚芳.心内科住院患者安全服药的护理干预[J].饮食保健,2018,5(6):133-134.

[4]赵忠梅.69例高血压患者的中西医饮食护理指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52):158-158.DOI:10. 3969/j.issn.1671-3141.2015.52.147.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中护士绩效考核的最佳方法。方法:将绩效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建立在护士分层管理基础上的能级对应考核,另一部分是包括三基考核、護理质量、执行规章制度、患者满意度、护理创新等五项指标的综合考核,每一部分权重各占50%,考核与护士的绩效奖金挂钩。观察实施此方案前后护士对绩效考核方案的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方案实施后护士对绩效考核方案的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级对应与量化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方案对护士起到正性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各层级护士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提高。

【关键词】 护理管理; 绩效考核

优质护理服务是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护理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进程中,良好的护士绩效考核方案,可以刺激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证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持续、有效、深入的开展[1]。如果不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方案,不仅不利于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而且还阻碍了护理专科水平的提升[2]。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护士绩效考核方案,科学地评价护理工作绩效是护理管理者一直关注的课题[3]。笔者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活动中,通过摸索和不断改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护士绩效考核方案(以下简称绩效考核),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为三级甲等医院,于2010年3月选择部分病区作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2012年7月所有病区全面开展,在开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绩效考核方法,于2011年4月建立了能级对应与量化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方案。分别在心内科2个病区、普外科2个病区作为试点,4个病区总开放床位160张,配备护士76人,其中本科学历64人,大专学历12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6人,护师37人,护士21人。

1.2 方法

1.2.1 实施护士分层管理 依据护士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工作年限、工作能力以及技术水平,设定不同层级的护理岗位,每个岗位制定任职资格和岗位职责,根据护士的人员结构情况,划分为四个层次的护理岗位。

专科护士(N1):任职资格,主管护师以上职称、10年以上工作经验、本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工作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岗位职责,护理急危重症患者、技术难度要求高的患者,担当责任组长的角色,有指导下级护士的义务。

高级责任(N2):任职资格,护师职称、5年以上工作经验、工作能力较强、技术水平较高;岗位职责,负责病情较重,技术难度要求较高的患者,担任责任组的总责护士,协助组长工作,有指导下级护士的义务。

初级责任(N3):任职资格,护师或护士职称、5年以下工作经验、具有护士执业资格;岗位职责,负责病情较轻的患者,接受责任组长和总责护士的指导和临时调配,有指导下级护士工作的义务。

助理护士(N4):任职资格,未取得执业资格的新上岗护士;岗位职责,在注册护士指导下协助完成低技术性基础护理工作及非技术性护理工作。

1.2.2 绩效考核方法 对护士的考核分为两大部分,能级对应考核和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挂钩。(1)能级对应考核(占50%):根据护士分层管理的要求,对每一层级的护士依据其工作职责进行考核,其能级对应奖金也是按照其不同层级赋予一定的系数。能级对应系数,N1系数为1.2,N2系数为1.1,N3系数为1.0,N4系数为0.8。计算方法:科室奖金总数乘以50%,得出科室能级对应奖总数,能级对应奖总数/护士总系数=能级奖均数,能级奖均数×每人系数=每人能级对应奖。(2)量化考核(占50%):根据护士工作情况,对每位护士的日常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分为五项,每项10分。①三基考核(10分),护士的三基考核分两部分,即三基理论和技能,病区对护士的三基理论和技能每月各考核一次,护理部考核三基理论和技能每季度各考核一次,根据每位护士考试成绩给予一定的加分和减分。②患者满意度(10分),病区对患者满意度测试每月一次,护理部对患者满意度测试为每一位住院患者一份,对每位护士在满意度测试中,患者表扬和批评的次数均给予加分和减分。③护理质量(10分),依据病区、科和护理部三级质控情况,对每位护士存在的质量缺陷和优点给予不同的减分和加分。④执行规章制度(10分),根据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劳动纪律、仪容仪表、医德医风等方面进行考核,依据表现不同,给予一定的加分和减分。⑤护理创新(10分),PICC穿刺、学术讲座、参与教学、发表护理论文、申报专利、科研等,根据每位护士的实际参与项目进行加分。计算方法:针对以上五项考核项目,科室制定出积分管理制度和每项考核指标的记分标准,每月由办公室护士统计每位护士所得分值,合计出总分值,科室奖金总数乘以50%,得出科室量化考核奖总数,量化考核奖总数/总分值=分值系数,分值系数×每人总分值=每人量化考核奖。

1.3 评价方法 (1)护士对绩效考核方法的评价。调查护士对绩效考核的看法,以及实施前后的感受,即护士对绩效考核的满意度。调查对象:2011年3月-2012年12月在心内一、心内二、普外二、普外三病区工作的护士,实施前(2011年3月)及实施后半年(2012年12月)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每份调查表100分,96分以上为非常满意,90~95分为满意,89分以下为不满意,90分以均为满意,统计护士对绩效考核的满意率。接受问卷调查的两组护士在年龄、学历、职称、资历结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调查对象:2011年3月-2012年12月在心内一、心内二、普外二、普外三病区住院的患者,实施前(2011年3月)及实施后半年(2012年12月)发放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每份调查表100分,96分以上为非常满意,90~95分为满意,89分以下为不满意,90分以上均为满意,统计实施前后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疾病种类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l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異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绩效考核前后护士满意度比较 实施绩效考核后护士的满意率为97.3%,高于实施前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70,P<0.05),见表1。

2.2 实施绩效考核前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实施绩效考核后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98.3%,高于实施前的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28,P<0.05),见表2。

3 讨论

3.1 能级对应考核是评判护士工作能力、技术水平以及对护理工作贡献高低的一个客观、公正的考核指标。实行按岗设酬,体现个人工作能力,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绩效考核宗旨[4]。同时,此项考核能够充分调动科室骨干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对工作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护士能够充分发挥特长和优点,高层级护士不但能对护理工作起主导作用,而且对低层级的护士起到表率、标杆作用和护理质量的把关作用,使低层级护士在高层级护士的带动和指导下,能够得到迅速、安全地锻炼成长。所以,能级对应考核,能级对应考核有利于各层级护士的成长和提高,使各个层级的护士都能达到人尽其才的作用,此考核方法护士满意。

3.2 量化考核把三基水平、护理质量、执行制度、患者满意度及护理创新五项内容纳入绩效考核,将质性指标转变为量化指标进行考核,是对每位护士的全面考核,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量化考核将三基水平、护理质量、执行制度等要素纳入考核内容,是衡量护士完成护理工作质量的优劣、技术水平高低以及工作规范性可强弱的可靠指标,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5];绩效考核将护理创新纳入考核标准,增强了护士参与科研教学意识,活跃了护理学术氛围,对参与护理创新的护士给予适当奖励,可以开发护理人员的创造性和提高技术水平的积极性[6];将患者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可以增强护理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和工作的自觉性,和谐护患关系,这也是卫生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7]。所以,此考核方案在激励护士在不断努力、不断成长的同时,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3.3 本文所述绩效考核方案虽然未涉及工作量的统计,但却真正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服务理念,即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增加直接护理时数,提高护理实效。在工作量的统计中,耗费大量的人工,工作量大、效率低,并且一些主观数据考评缺乏约束[8]。在本文所述的绩效考核方案中,工作量的大小、工作的难易程度及技术水平高低,已在能级对应的考核项目内体现,所以,不必再进行繁琐的工作量统计。而且,临床观察显示,护士非常厌烦费时、费力、意义甚小的工作量统计。所以,该考核方法简单、易于操作、节约成本,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深受护士欢迎。

3.4 本绩效考核方案中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调动了各个层级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各层级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9],达到了人尽其才的作用,同时,护士分层管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宗旨。所以,护士的分层管理是绩效考核的基础,更是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保证[10]。

参考文献

[1]姜天一.追踪方法学评鉴:挑战医院管理的极限[J].中国卫生,2010,20(8):51-53.

[2]马巧焕,褚洪.高校社区医院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498-499.

[3]王春丽,杨国勇,甘露,等.口腔专科医院门诊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的做法及成效[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3):92-93.

[4]魏金梅.浅谈护士绩效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294-295.

[5]董蔷,崔丹,芦桂芝,等.急诊科实施护士绩效考核管理的探索[J].护理学杂志,2011,47(6):33-34.

[6]黄正新.护士绩效考核标准的建立与实施[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3-14.

[7]朱秀琴,黄丽红,郭巧珍,等.责任包干制结合工效挂钩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l0,25(21):20-22.

[8]李秀云,朱秀琴,褚彦,等.医院护理绩效考核体系改进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5):375-377.

[9]皱欣茹.在儿科病房中实施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58-59.

[10]侯斌斌,阳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44-45.

(收稿日期:2013-01-29) (本文编辑:连胜利)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医院组织编制原则是配置临床护理人员的依据,护理人员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鉴于目前党中央极其重视民生问题,本文主要就基层医院临床护理人员配置的现状出发,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基层医院 临床护理人员 配置 问题建议

1基层临床护理人员的配置与护理质量的相关性

(1)现有护理人员配置不能发挥护理质量的实际水平即所需的护士数均超出了实际上班人数,工作量超出了护士的实际完成能力,配置不足,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这仅仅只是恶性循环的开始,对于基本工作的自顾不暇将直接导致护理水平的下降。护理工作仍以完成治疗任务为主,生活护理难以保证。(2)护理人员数量与护理质量呈正相关 研究表明,超负荷的工作量与护士健康、护理质量以及病人的负性结果呈正相关。护理人员编制不合理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护理工作细节和质量难以保证,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护理人员出现紧张、疲劳等潜在不安全因素。(3)间接护理和非护理性工作加重护理人员不足间接护理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护理人力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护理记录、医嘱处理与查对、各种交接班等。一些非护理性工作,例如:物价审核、催费、物品维修等任务仍由护士完成,占用护士的间接护理时间,加剧了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

2基層医院临床护理人员配置存在的问题

(1)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1.目前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在基层的医疗机构中,实际上班人数与护理工作量计算所需护士人数相差甚远。故护理人员的现状是经常加班、拖班,护理工作不能高质量的完成,往往局限于对病人的治疗、注射等实际性的工作上,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等不能落实,不但易造成各科劳动强度不均衡,而且也会造成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2.妇产科与儿科的特殊性;据相关调查显示,护理人力资源缺失最严重是妇产科,其次是儿科,再次是神经内科。基层医院的妇产科往往是集妇科与产科于一体,同一批护理人员需承担两个不同性质的、不同区域的工作。(2)护理人力资源结构配置不合理1.护理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众所周知,护理人员在临床发挥作用最佳的年龄段为中年,以25~40岁为最佳 ,其最佳结构应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或“纺锤型”。相关调查发现, 46岁及以上的护理人员占总数的27.36%, 25岁以下占31.84%,而36~45岁只占7.46%,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基层医疗机构情况更甚,护理人员年龄结构没有形成梯队,中年临床护理骨干缺乏,尤其可选拔的中年护理管理干部有限,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和护理管理水平。2.护理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在多项针对基层医院临床护理人员的配置研究上看,其结果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高、中、初级的1:3:1的比例差距甚远。甚至连我国卫生部颁布的1:3:5:7的正高、副高、中、初级比例都达不到。3.护理人员学历结构不合理;近20年我国护理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明显的进步,现已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并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护理在职教育及护理继续教育,虽然拥有了相对完善的护理教育体系,但目前我国基层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仍以中专教育为主,大学教育所占的比例都偏小。

(3)护理人员本身的实际技能不足1.CPR技能掌握情况;基层护理人员CPR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佳。75.56%的护理人员认为会CPR操作,但能独立规范完成CPR操作的仅为5.88%。调查显示,CPR技能操作相关理论知识中除“判断意识”、“判断心跳的方法”、“心脏按压的部位”和“人工呼吸方法”的正确率较高,其他各项的正确率偏低,特别是“人工呼吸的频率”、“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的比例”和“心肺复苏有效的指征”三项的正确率较低。2. 急救技能的培训及需求情况;在基层进行的急救技能培训中,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中有73.33%的人“从没有参加过急救技能培训”,仅有26.67%的护理人员在医院实习时参加过急救。有93.33%的护理人员表示“非常需要”或“需要”急救技能的培训和掌握心肺复苏的方法,仅有6.67%的护理人员表示“不需要”急救技能培训和掌握心肺复苏方法。

3对基层医院临床护理人员配置的建议

(1)用立法来明确规定患者与护士的最低比例;护理人员短缺直接影响护理质量,立法规定患者与护士比例是保障临床护理质量的措施之一。按照护理的实际工作量配置护理人员的方法有多种,按工作量配置护理人员对大多数科室是合理的。以此同时,在按照实际工作量进行护理人员配置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全面考虑。(2)均衡人力配置;护理人员配置的核心问题是保持人员配置的合理性:①数量上配置的合理性。②专业结构配置的合理性,根据本区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结构调整,既缓解人才急需的矛盾,又避免人力积压、浪费现象的发生。 ③学历层次配置的合理性,尽量达到各医院、各科室合理的学历结构组合。④素质能力配置的合理性,要求人才配置与岗位职责相一致。(3)建立激励与补偿机制;在调查中发现84.9%护士认为应提高护士待遇,合同护士对这方面的问题反映更加普遍;基层医院为了缩减支出,用聘用合同护士补充临床一线护士的不足,重效益,轻培训。不仅存在于基层医疗机构,这个问题更是近年来整个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加之护士待遇低,容易造成人员流动性大和人才的流失问题。(4)从实际出发,注重细节;针对基层医院病人周转率快,护士身占多职,环境布局相对局限,常见病、多发病多等特点,除全局合理调配人员外,还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①由于病历、护理记录的电脑化,可以明显起到简化记录时间、间接缩短护理时间的效果,所以实行病例信息化管理十分必要。②实现护理专业人员的专职化。即药剂科、供应室、物资供应的后勤等部门实行药品、消毒物品、后勤物资由各辅助科室统一送至临床科室,减少护士外勤时间。招用办公人员担任医嘱转录工作,把护士的时间还给病人。③盘活人力资源。比如说:弹性排班 ,护士整天休息改在较空闲的下午,半天休息;产房人员选配年轻、精力充沛的护士进修助产专业;新生儿室护士应具备反应灵活、按受力强、适应护理工作量大、变化大的特点。④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促进其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的提高。

结束语

总之,随着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及护理人力资源内容研究的深入,各级部门对基层医院护理人员配置的重要性已有较深的认识。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管理者还应立足长远,统筹规划,以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为本,以改善护理学历、职称结构和提高福利待遇为手段,提升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全面促进基层卫生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继终,杨国利,刘长美,黄文碧,龚小青,胡敏.护理人员配置与护理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8,(11).

上一篇:物理课堂论文下一篇:微生物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