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考察报告范文

2023-06-17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学习考察的调研报告

江城工业园区建设专题调研组

(2009年4月)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我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3月30日至4月2日,在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劲东同志的率领下,区工业园区建设专题调研组分别考察了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苏州昆山民营科技产业园等三个工业园区。通过此次考察学习,大家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更加坚定了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的信心和决心。学习考察情况如下:

一、所考察园区的基本情况

(一)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该园区位于萧山区东北部,地处钱塘江南岸,组建于2003年3月,总规划面积74.31平方公里,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省级工业园区,是杭州市重点建设的沿江“十大新城”之一。园区环境优美,园区道路、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配套日趋完善,已累计投入5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道路8.7公里,桥梁11座,日收集能力为30万吨的污水收集泵站及应急处理设备各1座, 110千伏长征变电站一个。日处理能力10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期投入运行。正在开工建设的有12条道路、12个基建项目,总投资达12.58亿元。日供水100万吨的自来水厂正在建设。该园区产业集聚成效明显,已有富丽达纤维、富丽达热电、汇丽印染等11个项目建成投产,新中纺、桥南织造、科利化工等9个项目在建。该园区的优势产业是纺织印染服装、机械汽配汽车、新型建材、环保型精细化工。

(二)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该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位于苏州古城东侧,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娄葑、唯亭、胜浦等三个镇,户籍人口31.5万(常住人口61万)。园区周边有发达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网与中国和世界的各主要城市相连。园区先进产业高度集聚,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26个项目,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0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欧美项目占比达49%,并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十多年来,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1030亿元(含海关收入),引进合同外资3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注册内资135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1万个。2008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1.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1亿元,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其中出口311亿美元,新增注册外资30.2亿美元,到帐外资18亿美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土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市3.4%和5%,SO2和COD排放总量分别占1%和2%,但完成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则占全市的15%左右,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25%左右,已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昆山民营科技工业园。该园区位于昆山市玉山镇,始创于1997年10月,园区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民营投资创业园之一。经过十年的努力,该园区建立了国家火炬计划昆山模具产业基地、原创企业基地、中国节能(昆山)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业密集区、昆山国际模具城、工业邻里中心等功能性投资创业载体和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吸引来自沪、浙、粤等18个省市上千家企业落户,总投资超180亿元,形成了精密机械、电子资讯、机电一体化、民生用品为主的四大产业,先后被评为“全国乡

镇企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工业小区”。其中国家火炬计划昆山模具产业基地已成为研发、设计、制造、展示、交易、培训等功能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成为我国模具行业中产业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基地之一,产品销售列全国26家模具集群之首。

二、所考察园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所考察的三大工业园区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惊奇的业绩,他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始终坚持思想解放、更新观念。三大园区之所以发展的规模大、膨胀的速度快,成为全国知名园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始终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着力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形成了先发优势。从他们介绍情况看,不论是确定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重点,还是制定政策、建立工作机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具有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可以说他们已经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整个园区开发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三大园区建设之初,他们就以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视野,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跟踪世界最前沿的发展动向,瞄准的国际一流的水准,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全球发展的大潮之中,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敢于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不争论,不动摇,只发展,而且每次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都能够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先人一步,从而走在了其他地区的前头。正是有了一流的开发观念,才有了园区开发的一流举措和超常规的发展速度。

(二)始终坚持发挥优势、谋划长远。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他们都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依托大城市,将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相融合,依托旧城,建设新城,又结合各自的人文地理风貌,形成了各自的园区建设风格。苏州工业园区选址于苏州古城东郊、金鸡湖畔,与旧城自然相接、连为一体。他们依托古城,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融新加坡国际化理念与苏州文化底蕴于一体,注重工业、交通、商贸、人口、生活的协调发展,园区内既有学校、医院、娱乐中心和居民区,又突出了工业生产和商贸活动,具有完备的城市功能。位于钱塘江南岸的萧山临江工业园和地处阳澄湖畔的昆山民营科技工业园,则分别依托杭州和苏州两个大城市,并紧依所在萧山区和昆山市区,突出江南水乡特色,园区内道路纵横交错,厂房错落有致,处处是鲜花绿草、碧水蓝天,一个园区就是一座园林化绿色城市。二是规划先行、建设超前。三大园区一开始就按照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区的国际化标准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通过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规划管理,确保了园区建设高档次、高水平。其中,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依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中新双方专家联合编制了先进科学的园区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高标准地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同时,认真借鉴新加坡“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经验,适度超前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客户进入和项目开工投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始终坚持市场运作、创新模式。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抓园区开发,是他们又一成功经验。他们以战略家的胆魄,紧紧把握经济发展规律,采取经营城市的办法,面向市场,通过市场运作,滚动开发,加快推进园区的各项建设,有效突破了资金瓶颈。三大园区都立足当地实际,在把握总的原则和大方向的基础上,切实做活、做足了土地开发的文章,采取政府拔一块启动资金和银行贷一块、土地收益中留一块的办法,搞好土地储备,实现供地可控。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早试行国有土地制度改革,向国内外投资者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并实行土地一级垄断、二级转让、三级搞活的办法,搞活了土地经营。苏州工业园采用“公司化运作机制”,通过土地拍卖获得大量资金,一方面具备了补贴工业用土地的资金实力,一方面积累了发展园区其他事业和解决农民安置等现实问题的资金。

(四)始终坚持扩大开放、强化招商。三大园区都把发展定位在招商引资上项目上,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形成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大格局,这是几大园区实现跨跃式发展的首选之路。萧山区始终不渝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提出了“项目就是生命、就是生产力”的观念,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招商引资,重点组织实施了“人力向招商集中、领导精力向招商集中、自主权向招商集中”的“三集中”和“明确责任抓招商、主动登门抓招商、全程服务抓招商、委托中介抓招商、特色园区抓招商”的五大招商举措,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投入、产出大的规模型大项目。昆山市招商引资的秘诀有两点:一是靠感情投入,提出了“关系也是资源”的理念,强调文化的融合,着力于招商引资的长期性与后发优势;二是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盯劲”,提出了“外向强,一强百强;外向好,一好百好;外向优,一优百优”的口号,全市上下形成了“一把手带头招、机关干部一起招、人民群众齐动员”的大招商格局。

(五)始终坚持政策领先、优化环境。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园区快速膨胀,他们结合实际,致力于营造投资优惠政策的洼地,始终保持优惠政策领先的位次。三大园区内的投资者除了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有的还享有一些类似特区的优惠政策。一是实行税外无费或低费制。对辖区内企业实行了统一扎口收费,并对外资企业实行行政事业性费用零收费制度。二是实行税收减免政策。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被国家赋予了“不特有特,特中有特”的优惠政策,投资者可享受优惠的所得税率和“两免三减半、两免六减半”等优惠;萧山临江工业园区对外方投资上一定规模的项目实行“五免五减半”的优惠;昆山民营科技工业园享受出口加工区有关出口、税收及加工贸易等方面的优惠。另外,三大园区为吸引高新技术项目入驻,在减免有关税费外,还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采取了一系列财政返还和奖励的办法。

(六)始终坚持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管理就是服务,服务是管理的更高层次。所考察的几大园区不但实现了管理与服务观念的重大转变,而且基本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服务模式,始终保持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是实行现代化的宏观管理。三大园区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起了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苏州工业园区的行政管理由中方全权负责,园区开发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萧山临江工业园由园区管委会代表政府负责管理,开发则由园区开发公司负责,两大园区都实行了园区管理与投资开发的有效分离,管委会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为园区的发展构筑起飞的平台。二是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办事程序和高效率的服务运行机制。实行“小政府、大服务”,放下架子办实事,以精简的机构、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努力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萧山临江工业园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对投资者实行“一门受理,一站式协办”,同时实行当场办理制、督促协办制、跟踪服务制,为投资者提供周到的服务。昆山民营科技工业园做到“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建立了审批时一条龙服务、建设时全方位服务、投产后经常性服务的“三服务体系”,对外商“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马上办”,并专门成立了“马上办办公室”,着力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招商引资服务品牌。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推出了“一对一”特色服务,投资者只要进管委会一个大门,只需在一个窗口面对一名工作人员,就能办妥全部手续,同时也可通过网络直接办理手续。

三、我区工业园区建设与先进地区的主要差距

一是解放思想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超前意识不强。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缺乏“大思路、大规划、大发展”的气魄,还存在以前陈旧的“小打小闹”意识,眼界不够开阔,缺乏预见性,未能积极谋划、主动谋划和超前谋划园区建设。其二,创新精神不足。仍然拘泥于固有的框框,办起事来怕字当前、难字当头、畏首畏尾,观念比较陈旧,思维比较呆板,工作缺乏创造性,思想比较保守,面对江城发展园区经济存在诸多困难制约

显得束手无策。三是干事创业氛围不浓。对发展园区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狭隘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至上的不良思想,没有把干劲和精力全部投入园区建设工作中,在全区上下还没有完全形成想干事、创大业、求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是规划滞后于建设。银岭科技产业园、环保工业城的总体规划,控制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尚未出台,园区规划范围界定不够明确,布局分散,入园企业多按先后次序安排地块,存在布局不够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失衡、个别项目建设存在盲目性等现象,难以适应园区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少数入驻项目建设缓慢、进展不快,存在屯地现象,影响了园区规划建设。

三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虽然我区提出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也初步制定了有关招商引资的办法机制,但个别部门对招商工作重视不够,抢抓招商机遇的意识不强,招商目标不明确,招商手段单一。同时,由于对有关招商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大,招商责任意识不浓,尚未形成全区上下共抓招商引资工作的浓厚招商氛围,导致入园建设企业不多,银岭科技产业园和环保工业城仅有40多家企业购地,已投产及动工建设的企业还不够一半,而且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项目,缺少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大项目,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四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银岭科技产业园和环保工业城的初期开发全靠开发商投资,多元化投资格局尚未形成,投资总额不大,加上园区自主经营乏力,自身造血功能欠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银岭科技产业园至今未能用上自来水,排水、排污和污水处理设施不配套。环保工业城的污水处理厂在建未投入使用,主要交通道路旧江闸公路曲折狭窄,连通园区与江港公路的道路未开始建设,园区内主干道硬底化、水电、绿化设施等都未完善。同时,用地指标难求,征地工作难度大,这些也成为加快园区发展的瓶颈。五是管理和运行体制不顺。经市批准,我区成立了银岭管委会,并赋予了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但园区管理办法及细则等未完善,与区直部门尤其是与市直部门衔接机制未建立,有关管理职责关系未理顺,致使园区运转不畅,效率不高。同时,由于市场运作、自主经营和滚动开发机制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开发的速度和质量。

四、加快我区工业园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思想认识上实现新突破。

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园区经济的大发展。所考察的三大园区之所以经济快速发展,固然有其区位、资源和经济基础等各方面的客观优势,但与之相比,我们最大的差距还是差在思想观念上。当前,我区的银岭科技产业园和埠场环保工业城得到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加快发展的机遇条件前所未有,实现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就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要结合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牢牢把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个精髓,更新观念。首先,要有一种认识。工业园区发展状况不仅关系江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水平,且决定在未来区域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而银岭科技产业园和环保工业城是我区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全区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资源向工业园区配置,政策向工业园区倾斜,精力向工业园区集中”的共识,迅速掀起新一轮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热潮。二要有一种勇气。以我们园区现在的基础,赶超先进,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发展速度,必须是跨跃式前进、超常规增长,这需要我们有一种眼光放远、把目标定高、把位置定准、把步子迈大、敢于跳跃发展的勇气和胆略,坚持“大思路、大规划、大发展”,以“超常规思维”创造“超常规”发展。三要有一种氛围。坚决摒弃畏难发愁思想和唯条件论,破除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增强全区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树立振兴江城人人有责的观念,在全区形成人人服务园区发展的浓厚氛围,努力营造干事创业、共促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在园区规划上实现新突破。

规划是龙头。科学的规划能有效地指导园区开发建设,为园区的有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尽快做好银岭科技产业园和环保工业城的总体规划和详细性规划。要按照适度超前,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确立至少20年不落后的目标,处理好园区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与规划的前瞻性、长效性的关系,进一步修编、扩大园区规划,使园区容量和承载力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质的提升。同时,园区规划要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银岭科技产业园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新城来谋划,把园区规划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城区。同时,要尽快完善好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加大征地工作力度,保障园区规划的长远发展。二要强力执行园区规划。这对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的原则,切实抓好园区的开发与建设,确保应有的档次和水平。园内每一个新上项目,都要严格督查,确保执行园区规划,形成园区统

一、协调的品格,从而把园区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新城。要加强与原开发商的沟通协调,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园区各项建设,确保园区规划的切实施行,保证园区基础设施的高水平和总体布局的合理性。

(三)要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

只有大开放、大招商,才能促进大发展,这是加快园区建设的重要经验。要坚持构建江城招商大格局不动摇,持之以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抢抓招商机遇。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少有实力企业利用其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行低成本逆势扩张,希望到欠发达地区办企业、搞生产。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选准招商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积极与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接触,努力引进品牌企业和大型企业,发挥集聚效应,促进园区产业聚集。二是转变招商引资方式。积极采取项目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等多种方式,不断延伸商引资经贸合作的触角。要积极适应当前信息高速化发展的时代背景,突出加强对现代招商手段的研究和探索,积极推进网络招商,拓宽领域、降低成本,促进园区和投资商快速接洽合作,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建立完善招商引资责任制,完善出台《江城区招商引资实施方案》。建立完善招商引资有关奖励政策,尽快出台《关于贯彻阳江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的实施细则》,加大奖励力度,坚决兑现奖励,充分鼓励和调动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力量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招商引资氛围。

(四)要创新模式、加大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对我区而言,单一的政府投资显然无能为力。我们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思维,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多元的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机制,加快园区建设步伐。一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创新园区开发模式。要坚持采取政府筹资储备土地自主开发、引进大型国有企业联合开发、区镇(街道)联动开发等多种模式,加快园区的各项开发和建设。要突出抓好土地经营,严格控制好土地,千方百计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通过实施房地产、商贸设施开发,筹措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园区滚动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增值效应。同时,要加快园区闲置用地的清理力度,坚决依法收回囤积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要创新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方式。要在建立扶持性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用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创新方法举措,用好用活扶持资金,扩大资金使用效应。创造条件,科学运作,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用扶持资金贴息融资,力争贷到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比如以园区内道路路灯广告权、冠名权等方式吸引民资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用项目的产业化步伐。加大《江城银岭科技产业园鼓励企业加快投资建厂的实施办法》宣传力度,通过兑现政策,落实补助,发挥“四两拨千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投资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三要狠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按照“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的要求,落实包干

责任制,加快园区道路、电力、供水、电信等方面基础设施,提高园区基础建设档次。当前,要突出抓好银岭科技产业园自来水管网和环保工业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为入园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要加大改革、创新机制,在园区管理上实现新突破。

体制机制是园区发展的生命所在,体制机制越优越的园区发展越有活力。我们要创新银岭科技产业园的园区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一是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区银岭科技产业园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做好园区开发建设的指导、协调、管理和监督工作。按照责、权、利统一原则,赋予银岭管委会、开发建设公司相应的管理职权,明确与领导小组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实行园区有限“自治”,防止相互“越位”、“错位”现象发生,提高工作效能。银岭管委会要制订银岭科技产业园管理办法和管理细则,建立健全银岭管委会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制度,提高园区管理效率。二是创新与市直部门、区直部门协调机制。设立专门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区内部门协调,尤其要加强与市直部门协调,争取市直部门支持,形成了上下协调、条块协调的工作格局,更好促进园区开发建设。

(六)要强化服务、提高效能,在环境优化上实现新突破。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

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2004年,园区以中央领导多次视察园区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成立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动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主动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在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50;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成为了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二、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1、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2、建立了新的开发和管理体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

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3、建设了高水准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其中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建设了首期60万千瓦发电厂、日供15万吨自来水厂、日供15万立方米燃气厂、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和每小时供气40吨集中供热厂等基础设施源厂,其中日供20万吨的水厂二期和日处理10万吨的污水厂二期将分别于2005年9月和12月完工。在开发过程中,园区十分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努力在引进项目质量、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单位投资强度上下工夫,开创了“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避免挖废耕地1.5万多亩;通过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将原先20平方公里的农村宅基地和村庄用地规划为6平方公里的集镇社区和居住新村,节约用地14平方公里。

4、引进了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累计吸引合同外资1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投资上亿美元项目55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10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14.8亿美元,英飞凌、三星、日立等50余家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累计注册内资512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58亿元,初步构筑了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为了学习发达地区先进发展理念和宝贵经验,进一步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启迪思路,更好地破解园区发展中的难题,激发园区、企业干事创业的动力,时间,***管委会主任***、常务副主任***带领园区有关人员、政协联络组部分政协委员一行16人,赴广东深圳、中山、肇庆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概况

1、深圳是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辖8个区,面积19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6万。改革开以来,深圳从一个人口不到3万的边陲渔村发展到人口千万的现代都市,用“深圳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外贸出口总额连续18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截止到2010年底在深圳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180家。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深圳确定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作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深圳,考察团参观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进技术院”)。先进技术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学于2006年在深圳按全新体制机制共同组建的,集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为一体的新型国家科研机构。已建成人数有1200人的国际化的科技队伍,瞄准智能机器人、

1 低成本健康、高端医学影像、新能源和智慧城市五个方向。通过建设企业育成中心和公共技术平台,增强了孵化和服务企业的能力,向企业输送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与学生3000人,已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生一定影响。在接待人员的指引和介绍下,考察团依次参观了先进技术院的产品展览馆、集成技术研究所、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成果展览馆里用多媒体设备向我们展示了各类科研产品和企业技术转化成果,不但向大家展示了现代科技的巨大魅力,更用无声的语言揭示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进技术院为提升粤港地区及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新工业的建立,成为国际一流的工业研究院的使命和愿景。臵身于各专业研究所的实验室中,面前展示着已研究成功的或是正在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技术领域的尖端成果,看着以前从未这么近距离接触的先进实验设备,考察团成员们赞叹不已,昔日心中抽象的、模糊的科研技术和成果概念一下子变得清晰具体、触手可及。参观完先进技术院后,考察团与先进技术院有关负责人举行了座谈,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发展情况,并对双方开展合作交流达成了初步意向。

2、中山是伟人孙中山的故乡,辖6 街18镇,面积17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2万。它以全省1%的土地和2.6%的人口,创造了广东第五的经济总量,成为响当当的“广东四小虎”。

2 中山是一座社会和谐、经济兴旺、环境优美、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城市。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27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15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406个/件,落户中山世界500强企业有24家。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荣誉。

在中山,考察团参观了古镇镇。古镇镇是闻名国内外的“中国灯饰之都”,全镇总面积47.8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约6.8万人,外来人口约10万人,基本情况与我们园区相似。改革开放以来,古镇镇按照“工业立镇,工农商并举”的经济发展方针,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逐步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区域性特色经济明显的工业城镇。古镇镇区域经济特色十分明显,“灯饰电器千万种,花卉苗木全国种”是其真实写照。灯饰业是古镇镇的工业龙头,也是古镇镇的经济支柱,灯饰产品畅销全国,在全国同行业市场中的份额占60%。穿梭于时而雍容华贵、时而精致典雅、时而大气凝重的风格迥异的灯具世界,大家仿佛进入时空隧道,历史现代、异域风情交错呈现,恍若梦幻,大家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古镇人精湛的技艺、充沛的创造力和敏锐的商业头脑,更不由得不反思自身的差距。

古镇不古,它富有特色的建筑群折射出这个城镇日新月异

3 的变化,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全镇主要干道种大树、村村种大树,全镇面貌焕然一新,初步形成了“白天见绿色大树,晚上见夜色灯光”的“生态型古镇”、“光亮古镇”,一个园林式现代化的城镇已初具规模。

3、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作为新划入珠三角地区的一个山区市,人口413万人(2010年)。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和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称号,由于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产地,故有“中国砚都”之称。2006年,肇庆市又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东南部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和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入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属山区。

在肇庆,考察团参观了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肇庆高新区设立于1998年,2002年上半年扩园迁址到大旺正式挂牌运作,总面积98平方公里,首期规划建设22.52平方公里,全部为国有土地,现有常住人口15万多人;2004年7月被省政府确定为广东省吸收外资重点工业园区和广东省山区吸收外资示范区;2008年8月成功竞得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2010年9月,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至目前止,全区已累计引进各类工业企业600多家,其中已投产近300家,投资总

4 额1500多亿元,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韩国现代集团、韩国SK集团、美国财富500强企业美国LP集团、亚洲最大的铝材生产商亚铝集团、大型央属企业中国国电集团、全球三大铝银浆生产商之一日本东洋铝业、亚洲最大的中医药企业中恒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初步形成了金属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四大主导产业,成为了肇庆乃至广东经济发展的一颗耀眼新星。

二、经验与感受

1、创新发展、敢为人先

创新是发展之本、成长之根,一个地方的发展、一个企业的兴盛,归根结底是要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创造市场。

深圳是中国十大创新城市榜首。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制定实施了《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路径,以人才为根本,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实现了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从“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的转变。深圳从增强创新源、完善创新链、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激情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建立了“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内生型创新人才、高层次创新型老板和在海内外有影响的创新型企业。目前,深圳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4%,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33家。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院为

5 例,先进技术院努力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依次建立了面向智能系统与制造装备的“中科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由中科院、深圳市、香港中文大学三方共建);面向低成本健康的“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和面向快速城市化和工业信息化的“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主要发展“集成工程学”、“健康工程学”、“数字工程学”三大新兴学科,努力打造自主创新的科技高地,形成了多学科交叉、集成创新的特色与优势,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截止2010年底,自筹项目经费近4.54亿,科研项目共计511项。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心脑血管易损斑块的高分辨成像识别与风险评估预警体系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于2009年9月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经费2800万),实现了落户深圳市的国家重大科学基础研究项目零的突破。国家基金项目的录取率达33%,表现了强有利的基础研究竞争力。争取157个地方科研和产业化项目,服务企业300余家。五年申请累计受理391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7%,转化过程中的专利占30%。2009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列广东省科研院所第一名;2009年获批 “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先进院学术文章数量与质量位居国内研究所15名之内,成果不断涌现。截止2010年底,共发表论文1197篇,EI论文收录数量在全国科研机构排名约占11位。由此可见,正是持续不断的创新,才 6 为地方和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才刷新了一个又一个记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产业提升、集群发展

层次决定效益、集群提升实力,要想得竞争之先,就必须占据产业高端、发展产业集群,从高端获大利、向集群要效益。

中山是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试点)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创新试点城市。目前已形成了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电子电信、灯饰光源、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家居家具、精细化工、特色食品等10大特色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34.5%。引进17个高水平创新平台,建立风力发电、游戏游艺2个产学研战略联盟,9个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230名省部科技特派员进驻中山。得益于一系列改革、开放、搞活措施的铺垫,中山的市场化规范而超前。“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产业集群联盟标准模式,使中山的产业聚而不乱、配套齐全。特色明显,中山6个街道、18个镇中,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就有15个,并且“一镇一品”。以古镇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充分发挥政策、地缘和人文优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顺利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村到城市、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的巨大跨越,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灯饰之都”,在此基础上,他们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加快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和企业研 7 发机构建设,建立并完善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中介服务、资金支持及政策环境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古镇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十分突出,个体、私营经济十分活跃,占经济总量的95%以上。灯饰业是古镇的龙头行业,也是古镇的经济支柱。从1982年发展至今,经过近30年的培育和发展,已形成了以古镇为中心,覆盖周边三市11镇区,年产值超千亿元的灯饰产业集群,成为世界性几大灯饰专业市场之一,是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广东省名牌产品7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5个。LED灯具产值80亿元。2011年,灯饰业总产值达170.8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出口总额5.0亿美元,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到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日本、美国及欧洲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较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上至中央、下至民众的共同呼声,广东再次抢抓机遇,率先一步,走在前列。

肇庆高新区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大对民生建设的资金投入,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幸福指数。积极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积极安臵本地2000多名“4050”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对区内适龄就业人员免费分批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后推荐到区内企业就业,全面消除 8 “零就业”家庭。积极抓好同富裕工程,按照每人每年1200元的标准发放福利股分红,符合条件人员1.6万多名。积极抓好园区美化工作,对旧城区进行改造,建设环境优美的大旺公园、功能配套最齐全的新农贸市场,全面推进“十个一”生态文明社区工程建设,实现城区通5个居委会道路的硬底化和区内有线电视、自来水普及率100%,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对区内困难家庭实行科级以上干部挂钩帮扶脱贫制度。在宏旺集团,在内部员工管理上,该集团始终坚持“企业的竞争力最终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的理念,将“人文关怀”的精髓贯彻到具体的工作细节,通过提炼内容丰富的格言文化,倡导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做人做事哲学,真正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文化人,极力为员工创造一流生活环境、一流工作环境、一流发展环境,用环境留人,用环境育人、用环境激励人,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增强公司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4、集才益智、成效显著

才智是宝。才智充盈,发展才能高速度、经济才有高质量。 深圳本无更多才智资源,为满足发展需要,他们汇聚53所海内外著名院校建设了“虚拟大学园”,引进10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组成了“虚拟大学园重点实验室平台”,累计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3.4万余人、引进博士后85人、孵化企业704家、校企合作项目1247项,成为深圳发展的内生动力源。坚

9 持“内生与外引相结合”的人才战略,能自己培养的,走内生之路;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环节,自主培养时间长、成本大的,选择引进。去年实施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投资5亿元引进了6个团队。在人才引进上,由引进学科带头人发展到注重团队引进;在项目引进上,由引进单体项目发展到引进机构,通过机构平台产生n多项目。

中山坚持“以才积力、以才蓄势、以才兴业、以才强市”, 颁布实施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打造了“1+15”人才政策体系,开辟了人才入户“绿色通道”,统筹解决人才入户、子女就学问题,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500万元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突出贡献奖”,倾力打造“孔雀东南飞、至此不徘徊”的人才福地。2010年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提出分6个层次引进或培养高端人才,这些人才可享受10万-100万元的购房补助;对获省批准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在省给予专项工作经费基础上,按不低于50%的比例配套资金;获市批准引进的,给予100-1000万元资助;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建设期内给予100-1000万元扶持资金。此外还通过举办“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助推人才资源开发、引进和利用。目前中山有各类人才65万人,其中本省外市占15%、省外占35%。

肇庆科技工作以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建设广佛肇经济圈为契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三促进一保持”战略,

10 建设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集聚、优化和升级传统优势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全市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撑。全年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92项,争取项目资金4824.5万元。全面落实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建设科技强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努力打造“数字肇庆”。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带头人和各类创新人才,优化人才队伍,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科技智力支撑。

三、启示与思考

广东“无处不经济”,整个社会凝心搞经济、聚力谋发展,鲜有扯皮的现象、拖拉的作风、怠慢的行为,他们不等不靠、敢闯敢试、战略清晰、执行有力,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给我们带来一了些启示和思考:

一是解放思想,树立先进理念。

思想决定方向,理念决定思路。纵观广东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围绕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行思维和观念的创新,善于发现机遇,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是广东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秘诀之一。我们与广东相比,在思想观念的解放、抢抓机遇的胆识和敢为人先的气魄上有较大差距。如此之大的差距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观念所决定的。学习借鉴广东经验,首要的就是要把广东人的思维观念和敢闯敢试的魄力学到手,把进一步解放

11 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前提,努力克服在加快发展问题上的思想桎梏,敢于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多在主观上找差距、在困境中找出路、在挑战中抓机遇,不能总是在强调客观上打转转、在争论中丧失机遇。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增强新形势下破解加快发展难题的能力和水平,向解放思想要出路、要速度、要突破,在解放思想中闯新路、谋发展、求实效。在我们园区解放思想的最佳途径就是树立城市、发展、生态文明和改革创新的理念,用城市学说、发展学说、生态文明学说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指引我们的具体工作。

二是科学规划,实现产业集聚。

规划引领发展,要用中心城市的眼光审视园区,全盘规划城市建设,避免低水平拆建和无序开发;同时,要建全群众教化和管理体系,提炼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城市软硬环境的建设,提高城市功能形象和首位度。园区要根据现有产业基础、产业优势和未来产业发展定位,委托高水平的机构对园区进行合理规划,明确主导产业定位,实现园区产业的错位发展,增强园区产业配套和产业集聚,特别是要谋划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实现产业层次的提升。根据园区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细化目标、措施,并强化执行。结合正在修编的园区规划,进行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大胆开发,确立区域特色。规划修编完成后,就必须坚决服从规划,一以贯之、分步实施,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更改。

12 三是创新模式,拓展融资渠道。

由于我县和园区财力有限,不可能像广东那样,由政府安排大量的资金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此,要创新园区建设运作模式,在争取建立“财务独立、封闭运行、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一级财政体制基础上,以经济实体作为园区投融资及开发建设平台;由政府投入土地和财政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利用BT、BOT等开发建设模式,使有限的资产、资金合理有序调配和流动起来;盘活民间资本,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是招才引智,促进转型升级。

结合园区实际,园区在做强做大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科技支撑转型,加强与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技术、人才、科研机构,为园区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要研究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与园区企业开展交流合作,通过外引、内生,造就一批能够为园区发展所用的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完善创新创业规划和政策体系,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科技创业企业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培养园区发展的新动力。

五是整合资源,推进经营城市。

要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源,激发城市活力,实现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将城市拥有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资本化,以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城市资

13 产,不断加强园区建设力度,探索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城市建设新路子。我们要大胆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学习、了解和掌握“经营城市”的方式、方法,高起点的规划和定位城市发展方向,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经营城市资源,发挥优势,加快发展,走出具有缙云片区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赴广东考察团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为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10 月 28日,根据局机关的安排,我对陕西省市计划生育服务站进行了学习和参观,现将考察基本情况和主要心得体会汇报好下:

一、基本情况

市计划生育服务站始建于 1982 年,该站硬件设施齐全,软件规范到位,总建筑 4500平方米,内设康复床位 55 张,现有干部职工 88 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人 7 人,中级职称 14 人,是一所集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生殖保健、优生优育、心理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殖健康服务机构。

二、市计划生育服务站值得学习的主要经验和作法

一是加大服务阵地投入力度。按照“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科学、环境优美、群众满意“的标准,市计划生育服务站累计投入 1600 余万元加强了市乡服务站建设。其中:投入 500 余万元,新建、扩建了龙们、薜峰等 10 个乡镇服务站,特别是投资 200 余万元建成了融宣传教育、干部培训、生殖保健、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为一体的 1480 平方米的龙门镇计生服务站,在设备、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力争打造全省一流乡级计生服务站。投入 240 余万元用于计划生育信息化

建设工作,建成了人口计生信息中心,配备了硬件设施,安装了远程信息化会诊系统,为乡镇服务站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真正的做到了技术资源共享,提升了整体工作水平。投入了 560 余万元,新建设了计生服务站康复大楼,为市、乡服务站购置了彩色 b 超、无痛分娩仪、育龄妇女三查信息管理系统等先进设备,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为了适应人口早期教育的发展,满足群众对 0—3 岁儿童早期教育的需要,投入了 1300 余万元筹建人口早期教育中心。

二是加强人员培训,推进常规计划生育手术标准化(sop)进程。市计生服务站采取“请近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同西安等知名医院的的合作,定期邀请省、市专家教授和技术权威进行操作指导;选派技术骨干赴省指导所、四军大、西交大二附院进修学习和接受项目培训;每年举办以“比素质、比技能、比服务、比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市乡两极技术服务人员大比武活动。在实践中,他们注重实践操作,探索、修改和完善 sop 操作规范,并在各乡镇推广使用 sop。

三创品牌,打造亮点服务。通过积极努力,市计生服务站取得了《医疗机构执行许可证》及《母婴保健执业许可证》,在搞好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开展了优生优育检测、婴儿护理、婴儿洗澡等新业务,其中购置的婴儿培养箱填补了全市新生儿护理的一大空白,婴儿洗澡间平均每天给新生儿洗澡达 8 人次之多,推广应用宫腔镜介入法治疗不孕

不育症,已使 48 例患者成功孕育。在人民心目中,计生服务站“15元保一年”的生殖健康服务卡、孕产妇胎儿优生检测及无痛(无痛绝育、无痛人流、无痛分娩)技术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名牌。

四是纵向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对市、乡两极服务站实行“市站统一管理,设备、技术、资源共享”的模式,充分发挥市站设备、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辐射带动乡站。在西庄、金城两大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乡镇建立分站,设立了女性科、内科辅助科室。配置了 b 超等设备及技术全面的业务人员,对持有生殖健康服务卡的群众免费检查,使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安全的生殖保健技术服务。

三、学习后的启迪

优质服务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学习后启迪是:

(一)按照“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科学、环境优美、群众满意”的标准完善服务阵地建设

(二)加大培训力度,以科技大练兵为契机,全面深入掌握 sop;

(三)创信誉、创品牌,在开展优质服务中打造亮点工程。

(四)规范技术服务操作程序,实现跟踪服务与随访服务并进,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参观考察报告(二)

为了了解、学习他校的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校长培训班的领导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实验中学考察学习。

我们首先听了校长简要对学校情况的介绍;然后由王校长带领参观了该校的有关教学楼、实验楼、各功能室、学生餐厅、学生公寓及整个校园,我们与其进行了广泛的交谈,提了许多问题,且得到了满意的解答。

初到实验中学第一印象是校园的规模大,建筑结构合理,整个校园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此次考察实验中学收获概括有四点:

一、学校管理者个个“精干”

从听到的、看到的、了解到的,学校的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向上、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领导集体。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在他们的身上都能一一得到体现。第一政治上,有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有很高的理论与政策水平,有自觉的法制观念;第二思想上,有艰苦奋斗的作风,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有民主意识,有实效与绩效观念;第三道德上,有大公无私,忠于职守,守纪律,顾大局,平等待人,严以律己,有自知之明,心胸坦荡;第四在知识上,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现代科学知识,特别是本专业的知识;第五在能力上,有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多谋善断、应变和创新、人际关系、公关、组织协调等能力;第六在身体上,有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第七在心理上,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所由这些决定了他们的领导集体是一个精明的领导集体,是一个能干的领导集体。

在交谈中使我清楚地意识到,在今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大搞

创新教育,作为校长首先要做到角色的转换:

第一,必须由被动服从型向创新性发展。创新是对新时代中小学校长角色扮演的基本要求之一。一名校长必须具有强烈的成就需要,而一旦有了强烈的成就需要,他就会锐意进取,敢于冲破妨碍创新的清规戒律,并养成求异思维以及人无我有、人有我先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校长自身的事业心和工作动机,也会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第二,必须由“礼让风格型”向竞争型发展。今天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激烈、更富挑战性,由此也导致了今天的教育比以前更具竞争性。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校长惟有具备竞争意识,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成为竞争的强者,才能创造出最大的教育效益,并成为一名真正专业的学校管理者。过去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礼让风格型”办教育的校长形象,由于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

第三,必须由稳重守业型向开拓型发展。开拓而不是守业是对中小学校长角色转换的又一个要求。校长不仅要有卓越的管理能力,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社交活动能力,注重谋求学校改革发展方略,不断拓展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开拓型的中小学校长,在其社交活动中往往通过介绍学校状况,展示学校的发展前景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学校经费紧缺的矛盾得以妥善解决,交往时能够做到热情大方、坦诚无

私,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充分显示自己的攻关才能。当然,在开拓学校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过程中,校长不能失去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尊严和风度,更不能违章操作,而应该努力保持一种既奋发进取又品德高尚的专业管理者形象。

第四,必须由教学管理型向科研型发展。新时期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育行为对教育科研的依赖性,因此迫切要求校长增加科研意识,自觉充当科研型校长的角色。很多工作卓有成效的校长都是自己主动抓教育科研,抓学校规划和决策,健全校内教育科研保障和激励机制,甚至独立承担某项科研课题,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教育科研环境的。校长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为教育科研的内行、专家。由于校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学校往往会出现教师人人参与科研、个个承担课题的可喜局面,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了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二、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师生的身心和学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学校的布局、墙壁的图画,楼内悬挂的伟人像、名人名言、警示及激励性语言,洁净的墙壁和美丽的校园无不体现着领导者环境育人的良苦用心。学生整洁统一的校服,见面问声:“老师好!”教师谦逊的谈吐,足以体现出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是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也是

博兴实验中学领导明智的抉择。

学校文化建设是通过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和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来开展工作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学校的形象、个性、风貌往往通过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出来的。

校园文化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是因为校园文化对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以及管理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校园文化的作用突出地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价值——指导体系、行为——规范体系、语言——符号体系、信仰——观念体系、知识——技术体系。

从价值——指导体系的角度看,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内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体系,显然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导向,因此校园文化便带有很强的教育和指导作用。如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较为优化的校园环境中,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塑造,个性到了发展,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这种潜在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

从行为——规范体系的角度看,校园文化又对人的行为规范产生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是学校中每个人都清楚地明白,“在这里事情应该怎么办”,从而促使组织成员不仅仅注重自我利益,更要考虑到学校的利益,就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每个组织都有一套核心的假设、理念和隐含的规划来规范工作环境中员工的日常行为……除非组织的

新成员学会按这些规则做事,否则他就不会真正成为组织的一员。不管是高级管理层,还是一线员工,只要有人违反这些规则,他就会受到大家的指责和严厉的惩罚。遵守这些规则是得到奖励和向上流动的基本前提。”

从语言——符号体系的角度看,语言符号是人们文化交流的工具,有了鲜明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大家就显然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共同语言基础上开展活动就会更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会看到,凡是具有强势校园文化的学校,其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就会形式多样,既有高雅的活动,也有普及性的活动,参加者也往往涵盖面广,既有学生也有教师和学校领导者。在这里,校园文化实际上起到了一种社会粘合剂的作用,它通过为组织成员提供共同的语言和相似的爱好而把整个组织聚合起来。

从信仰——观念体系的角度看,校园文化归根结底代表了一种被学校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念。校园文化越强的学校,师生员工对这种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就越坚定,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就会增强,由此产生的行为方式也会趋于一致和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所学校的思想旗帜。

从知识——技术体系的角度看,校园文化也具有积极性的意义,他对人的培养具有巨大的影响。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增知益智,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以外的未知

世界,培养起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形成某种特长爱好,增进其社会实践活动的才干。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学校的领导一方面要在学校中保持原有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吸收外界新鲜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要素,使自身的组织文化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人力资源管理

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中,教师管理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进一步地讲就是要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这就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的一方面,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就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能够增大的资源只能是人力资源,所有其他的资源都受力学定理的制约。人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或者较差的利用这些资源,但这些资源绝不会产生出比投入的总量更大的产出。……在人类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中,只有人才能生长和发展。

在考察的过程中,通过交谈了解深感博兴实验中学的领导,在学校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绩,是令我们所瞩目的。

四、校本课程的开展

走进实验中学的校园,你随处可见的是英语的标牌和警示性的语言,这是本校在开展校本培训,开设校本课程的活动以后所取得的成就。

校本培训这是一种近几年开始兴起的培训方式,它是由学校组织,聘请大学或学院有关专家参与设计,针对学校实际制定培训方案。校本

培训可以是讲座型,即请校外专家到校定期开设系列讲座,讲座内容由学校和专家商定;也可请大学有关院、系单独为本校开办研究生课程班;还可以自己组织,由本校优秀教师介绍教学心得,或定期观摩课堂教学等。校本培训的优点是密切针对学校实际,培训的时效性突出,因为它完全是学校自行策划、自行组织的,另外培训费也比较低,受益面也较广。正基于此,实验中学的领导者抓住这大好时机,具有超前意识地把这项工作率先开展起来,抓校本培训,开设校本课程,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参观考察报告(三)

一、洋思中学整体情况

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创办于**0 年,是一所寄宿制初中学校。原址在泰兴市天星乡洋思村焦岱队,占地面积仅有 7 亩,26间平房,其他一无所有。**年,学校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校办学规模也因其教育质量的提高而逐步扩大,至 20**年,占地面积已达 104 亩,总投入近 8000 万元。20**年 8月,为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学校由原来的校址迁移到泰兴城新区,占地207 亩,建筑面积 7.5 万平方米。学校有一流的教学楼、综合楼、400米塑胶跑道、足球场、餐厅、浴室、师生公寓、先进的电教控制中心、校园网络中心。有教职工 410 名,学生 3618名,有教学班 72 个,每个年级 24 个班,每个班级学生不超过 56 人。

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先进集体”、“江苏省现代化示范初中”等称号。中国共产党泰州市委、泰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先后做出学习洋思的决定。2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内参)连续 4 期长篇介绍洋思中心的成功之道。《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杂志等刊物都做过长篇报道。省内外赴洋思中学参观考察学习者达八十多万人次,学校老师应邀赴省内外其它地区介绍经验 500 余次、上观摩课数以万计。

二、深入参观考察情况

(一)、校园环境和学生作息生活情况

1、校园环境。洋思中学的校园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朴素大方、整洁干净。江南的亭台水榭和现代化塑胶操场、篮排足场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校园环境既古朴幽雅又富有时尚动感。学校处处皆学问,洋思人别具心思选择成功篇、爱国篇、幸福篇、道德篇、健康篇、奋斗篇、友谊篇、理想篇、知识篇和时间篇制作成展板树立于校园之中,没有华丽的词藻,语言中肯易懂,如“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等话语,引人深思催人奋进。学校的墙壁被设计成一面知识长廊,英文单词、语文教科书中的古文、诗词、激励语言,学生可以边走边学,时时刻刻起到潜移默化、反复巩固练习的作用。

2、学生作息生活情况。洋思中学的学生都是住校生,8 人一间宿舍,内有洗漱、卫生间。学生没有统一的校服,除有及特殊情况学生不准走出校园。学校实施半封闭式军事化管理,学生早晨 5:50 起床,迅速洗漱,6:10 之前小跑到教室。6:20 晨读开始,晨读的内容可以是背诵英语单词或课文,也可以是要求背诵的古诗文,还可以是提前诵读要学的文学作品,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排课每天轮流指导学生晨读。6:50 晨读完毕,学生由老师组织集体排队到学校食堂吃早餐,每人固定的位置,吃完饭自己动手洗碗,先吃完饭的学生回到座位上可以继续看书背诵,等全体学生都吃完早餐后才统一站队回班上课。上午四节课,7:25 上课,11:25 下课,每节课 45 分钟,下午三节课,体育课每周 2 节,每天学生有 90 分钟晚自习时间。

(二)、参加座谈会情况

在与洋思中学的校长老师们座谈交流中深深地感受到,洋思中学的老师们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愿意学习、有能力学习、且有学习潜力可控掘的,他们既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又能正确对待这种差异,他们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大,对每个学生只要教育得法,只要提供必要和适当的学习条件,他们都具备学习且学好的能力。洋思中学蔡校长常说这样的话:“教师一届学生未教好,还会有下一届;而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就是希望学校和教师百分之百地成功,所以我们必须教好每一个

学生”。学生在校的六个学期,前五个学期学校抓全面、抓全体,一个学生都不放弃,通过看平均分和及格率,在最后一个学期抓强化,使 30%的学生学习有重点,个别后进生有老师单独指导,且在抓全面的基础上突出抓优秀率。洋思的老师们坚信尖子生是自己学出来的,老师要学会放手,要相信每一个学生,要给孩子们学习进步的时间和空间。而后进生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方法不当造成的,因此洋思中学的经验就是从抓全面、抓补差开始,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

(三)听课情况

在洋思中学的三天时间里,我随机听了四节课,分别是初一生物课、初三语文、数学、化学课。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哪门学科的课堂,学生们都能全神贯注地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独立看书、思考、提出问题、相互讨论的时间,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可做。自学、互学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学生自觉去读、去听、去写、去背诵、去动手试验,使你真切地感到洋思的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在每节课之前都预先设计好师生共用的讲学稿,在讲学稿中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难点、重点,当堂练习随堂进行,老师巡回指导过程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教师的授课语言精炼,富于引导启发性,师生关系和谐平等、轻松愉快,学生答错了教师不怨、不训,在眼神和态度中给学生以积极的鼓励和暗示,使学生真切地感觉到老师是既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

者,更是学生们可以信赖的朋友。

三、个人感悟

洋思中学从一个师资、生源都并不理想的薄弱学校发展到今天声名鹊起的名牌学校,我觉得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洋思的教学模式符合初级中学的实际情况。

洋思中学是一所初等中学,针对初中阶段各学科知识容量相比高中阶段要小,教学内容相对浅易,且初中学生正处于对社会初步认识阶段,正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时机,洋思中学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口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所遵循,自学、互学的学习习惯培养使学生们在同伴互助学习中接收了知识,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长期坚持让学生自学和当堂训练,养成了认真作业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学习成绩自然稳步提高。

2、洋思的办学理念抓住了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了师生的积极主动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洋思人坚定不移的信念也是洋思人的追求目标和行为准则,它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信任,更是使所有家长放心的一块广告牌。洋思人口头上念叨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让每一位家长满意”,这些话本身就是一种积

极的暗示和鼓励,使学生学习更有信心、更加努力,教师更有责任感、更有紧迫感,更能钻研教学,摸清学生实际,从而形成良性高效的“教学相长”状态。

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洋思人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结束了课堂上的“满堂灌”、“集体授课”的现象,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浅入深地紧张地学习的过程。学生仿佛被扔在海水中学游泳,被送到战场上学打仗那样,急中生智,创造性地学,高效率地攻克知识堡垒。同时,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意志、品质、习惯等等都真正得到了培养。为保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效果,洋思人有两个措施:一是坚持“三清运动”。“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最重要的是“堂堂清”,每堂课所学的新知识掌握或基本掌握了,“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习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习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互督互查,分工负责,一次清不了,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由任课老师利用双休日帮助其“清”。二是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洋思人有三个“锦囊”:一是对学生一视同仁,合理分班,坚决不分快慢班,调动竞争的力量;二是结对帮扶,优差生同桌,调动合作的力量;三是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以

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以炽热的情感使过去备受老师冷落和同学歧视、家长打骂的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校”,自 1991 年以来,洋思中学创造了连续 10 多年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保持 100%,全校几乎每个学生每门功课都在良好以上教育奇迹。

归纳这种课堂模式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关注后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目标明确,时间管理严格,教师通过依纲扣本、精讲善诱来促进学生的治理,活动紧张有序、活泼高效,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减轻课后负担。三是教学环节紧扣教学目标,重视学情反馈,教师通过优化导学、解惑与训练策略促进学生的自学、质疑、作业,促进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的培养。四是教师高度重视课前的备课、备学生、备课件、备练习作业题。五是整个教学过程对师生双边来说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机过程。朴实易行,适合初中知识内容相对粗浅、记忆的内容相对多,反复巩固的训练模式行之有效的特点,这对小学、高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4、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和奉献精神是洋思中学成功的关键。

短暂的考察学习结束了,但洋思中学给我的启发与回味才刚刚开始。洋思中学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任何一个成功的经验都有它内在的力量积蓄和外在的客观条件,只有领会洋思的精髓,把洋思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刘卫平

前言:

一、办学体制及管理

(一)办学体制

德国由16个州组成,每个州相对独立,各州的教育状况略有差异,但大致相同。

德国法律规定:德国的教育均为免费。凡年满6周岁的小孩都要进入小学学习,小学学制四年。4年后,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选择到不同的中学学习;成绩好的进文理中学;成绩略次一点的到实科中学;成绩有困难的到普通中学;中学的学制至少为三年,但每个学生有两年的适应期。(两年中觉得不适合还可重新选择学校,如男孩子有的开窍晚一点,稍大一点学习成绩有所变化,可以到文理中学,但这必须经过老师的推荐。)这样,中学的年限实质上成为五年。文理中学主要的任务是为高校输送大学生;实科中学的学生既可上大学,也可上职专;普通中学的出路主要为职校输送人才。为避免过早分流以至埋没人才,近几年又出现了综合中学,介于上述几种学校之间。但这种办学模式目前在德国尚处在试验期,没有定论。

一般到九年以后(个别也有10年),中学的生活基本结束;实科或普通中学的学生分别投向职业专科学校,学习三年;而要考大学的学生,再进入文理高级中学读三到四年,一般为四年,通过毕业考试(俗称abetu,由学校出ab卷,州教育部抽一份进行考试),根据个人成绩、教师建议进入高等学校。

(二)课程计划

德国的课程计划由联邦政府(教育部)制定,开设的课程有:德语、外语(英语或法语)、数学,这三门为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社会学、宗教、体育、艺术(美术、音乐)、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为基础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其中的六门,个别优秀的学生可以选修到七门;学生毕业证书里有主修课、基础课、毕业考三部分成绩记载;

德国中学每周28——30节课,每节45分钟;

教材由州教育学院具体编制,各学校可以选择本州提供的教材,也可选用外州的教材;对此,州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具体的指令;但根据联邦教育部的课程计划,大多数学校在州范围内开设的课程及选用的教材大致相同,有差异也只是在个别的选修科目的开设上。

(三)管理体制

在德国,教育的各级政府及学校的职能是十分明晰的;

(1)联邦政府(国家教育部)的职责主要是协调16个州的工作,探讨制定国家教育发展的计划;

(2)

州政府(州教育部)主要提供课程标准、计划;教师录用考核(证书),校长的选配,教师的进修计划,教材的提供,工资的发放;

(3)城市教育局负责学校硬件的投入,监督是否执行了州的计划,专款是否专用;

(4)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执行州的计划(课程计划),正常的教育工作;

总的说来,上级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分明,也比较单一,且比较宏观。(1)

校长的选拔及教师的配备

当某一学校出现校长职位的空缺,由州政府向社会公示,凡具备相应条件(如有管理经验,任教一定年限,接受过管理培训)的人均可报考,然后由州派人考察:听课、面试(谈话),最后由州教育部任命。

德国的校长为终身制,基本上不流动。

教师必须上大学4——5年,毕业后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然后到学校实习两年后再考一次,合格后为正式教师,也是终身制,视为公务员。校长无权解聘教师,实在不认真工作的人要由州一级教育部来解聘。

由于教师的入口很严,因为教师队伍的素质是相当不错的。

二、从学习和考察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为人的成长提供多种选择

如前所述,从小学四年级毕业后,学生就进入不同的中学了。有的进文理中学(成绩较好的);有的进实科中学(成绩一般的);有的进了普通中学(成绩较困难的);有的进入了综合中学(一时拿不定主意的);为了避免过早地分流埋没了学生的才华,德国的中学一般设有两年的适应期;两年之后再进行选择,这样就避免了过早分流带来的盲目性;即便这样,中学的三年后还可进行选择,比如有的学生过早地选择了实科中学或普通中学,他还可以经过申请、考试推荐以后到文理中学以备今后上大学;如果在实科中学已经毕业,他能通过补习等渠道得到abttu考试,他也可和文理中学的学生一样进入大学;在大学期间,如果因基础课不过关,学生有权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但将来找工作相对难一点,薪水低一点)。总体说来,教育体制给学生提供了不同年龄层次选择的可能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来选择的可能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趋向。实际上,不能要求他们接受同一水准的教育,按其特点不断分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他适合的水平基础上去发展,应该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好办法,或者说,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合理地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使其学有所用、所用其才。其实,这是一种教育平等的思想。也十分有利地引导家长合理、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举一个例子:某公司的老板有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算好,他便让孩子选择了实科中学。当很多人说他:你的家庭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上文理中学,而要去实科中学呢?老板说:孩子成绩一般,他也不是上大学的料。让他上实中,再上职校,学点谋生的本领吧。现在,孩子在银行工作,已经挣了几年的工资了,而他的同龄人还在大学应付考试。对此,老板十分满意。像这类事情,在德国有很多。反观我们的做法是:千军万马都去挤普通高中,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带来了大量的不合教育规律的问题,结果是:学生学得死,教师教得死,大批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又没有合适的工作可做,高不成低不就,生产的第一线缺乏大量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从德国战后几十年经济崛起的事实,我们应当看到德国的教育培养了大批熟练的高级工人有关。这一点必须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补充一点:在教师培训上,他们也是遵循“选择”这一宗旨来为老师服务的。具体做法是:由教师进修学院提前一年让老师“早知道”,把要培训的内容来个“安民告示”,每年列出有

三、四百个专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提前做好计划。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培训方面的服务意识,而不是搞临时突击,搞所谓的创意。顺便提一下:德国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法。这点经验值得我们汲取。

(二)小班化设置,使教师有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受教育者;

德国法律规定:小学每班不得超过25人,中学每班不得超过33人;其道理在于尽可能让每一个教育对象能得到教师的关爱。由于近几年来德国人口出现负增长,我们所到的每一个学校的每一个班级生数均在法定线以内。因此,我们看到的情形时,学生动手做题、游戏时,老师都能和每个学生说上话,老师都能帮上忙。

由于学生少,班级的空间大,教室里堆满了各种教具,教室的布置十分生活化:墙上挂的是学生的图画,四周堆满了书架,摆上文具;还有洗手池、沙发、游戏的地方。这样,孩子到学校来感受到的是“乐园”,比家里更有趣,学生怎么不喜欢学校来呢?

中学高年级的教室当然没有玩具,但他们很多教具就堆放在教室的后面。由于学生少,凡是动手的作业,一些辅助材料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去拿、去放,显得也十分井井有条;如果我们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拿、去放,光整顿纪律都得十来分钟。

应该说,小班化是教育平等的一个发展趋势,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有条件的地方应该试一试。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我们所参观的学校里,教师十分尊重学生。从我们听课的课堂上看不到老师厉声叱喝,也看不到老师有什么“尊严”。我想,德国人没有必要在我们面前装出一幅上公开课的样子。在课堂里,如同在家里一样,老师有时会和学生一起坐在桌子上和学生讨论。学生进出教室也十分随便,但没有看到学生做一些与学校要求相去甚远的行为;有时学生有说话现象,老师也只是一个动作、一个暗示,最多让大家静一下,学生实在静不下来,老师也不吹胡子瞪眼;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是坐在凳子上,而且随时打断老师的发言;下课后,学生围着老师问问题,老师也不厌其烦地给以讲解;由于我们这一行“外国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好奇,有的学生就跟着我们进了接待室,校长通知开会了,有的学生还不离去,校长也不再赶他们走;据家长介绍,学校组织的活动是不多的,但老师经常自己组织班里的学生搞活动,往往是自掏腰包,而老师过生日,学生往往发愁几天不知给老师送什么礼物?从我们观察的以及听来的,使我们感到:德国的老师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平起平坐的人,老师在学生面前没有半点“师道尊严”,倒是学生有几分“学道尊严”,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服务,他的服务对象就是学生,从这个意义出发,老师就必须尊重学生,建立一种互动的良性的师生关系,进而共同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种认识与实践,值得中国的同行借鉴、吸收。

(四)贵在养成

凡是到过西方的人都会感到西方人文明、行为规范到位;红灯停、绿灯行,在中国很难做到的事,在西方做得很好;不乱扔纸屑这是中国校长头痛的问题,在西方的学校不存在;公共场所说话小声这在中国是“不可理解的行为”;上楼梯右行也是他们十分自觉的行为。难道这是西方人天生的素质?显然不是,教育的养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的玩具里,交通规则积木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通过游戏内化了他们的交通意识;还有州地图积木,通过游戏,进行了爱乡教育;还有国家地图积木,通过游戏,进行了国际(主义)教育。

在小学中学,见了客人要主动问好;课前老师将客人介绍给学生,鼓掌欢迎;下课后,学生会主动搭话,显然,这不是一次两次的引导,而是多次的教育养成;在学校里,孩子们个个都很大方、很大胆、很主动,善于表现。

学生说话声音大了,老师会暗示,学生的声音就会小许多;

上楼梯,见了客人都鞠躬问好,都让道右行;

在中学,学生自己搬运实验器材,井井有条,而这些在中国是需要老师帮助的;

在课间休息时,有学生在打扫卫生(用夹子夹拾地上的纸屑——整个校园并没有几片)。

我想,这与德国的学生在学校感到学习很快乐有关系,因此,老师家长要求的,他能做到的他一定去做,做不到的老师也不要求;从德国的养成教育看,它很实在,也很简单;而中国的学校教育,什么都统,什么都管,且有的口号提得过响,“游戏”太多,标准提得过高。结果呢,到了大学还得补小学的一些常识课,还得从头抓行为规范。德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这是永久不变的。只有符合实际的、简单的、才是最有利于执行的。现在看来,我们学校教育要求过多过高也不利落实;有的违背孩子心理发展;因此到了一定的年龄有逆反心理;再加上社会的不良影响,家庭的负面教育,学校的教育就显得弱不禁风,效果甚微了。

(五)教学中的民主教学思想

前面谈到,德国的老师没有“师道尊严”,师生间的关系十分融洽,这为民主教学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教学中老师讲的时间绝不会超过10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做、一起探讨、一起商量。即使是小学,老师也只是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而绝非代替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听众、容器,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永远感到有人在帮他,而不是给老师“打工”,而不是为完成教师的任务而压力重重。提前完成作业的学生,可以到游戏区里游戏,也可以帮同学做,也可以去做别的事,老师绝不干涉;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学生一是没压力,二是可以抓紧做完作业玩游戏,何乐而不为呢?

由于近几年来,德国移民很多,每个班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孩子们不论肤色相处都十分愉快,我想,这与教育界的民主教学、平等教育思想多少有关吧。德国的同行认为:教师和学生配合好,学习才有动力,才有可能提高教育质量;不仅如此,他们还提出:社会、家庭和学校都要积极创造一种促使学生学习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进步。再者,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一种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没有民主的学习氛围,孩子的成才将是十分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去分析,德国同行的认识与实践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是多的,难度也是很大的,可是学生是和谐地发展吗?学生找不出问题,学生不敢大胆提问,学生常常怀疑自己,大学毕业后不能将自己推销出去,是不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比较少,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有关呢?

缺乏民主的教育是一种僵死的教育;缺乏民主的师生关系提高不了教学质量。

在学校管理中,每个学校都有校务委员会,由校领导和教师代表组成,学校里的财务开支,均由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最终由校长来执行。对教师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由校务委员会的老师或校长来帮助提高、听课、讨论、商量。总的说来,在学校管理中,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整个管理过程之中,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都十分融洽。校长和教师都能处在一种宽松的氛围里愉快地工作。

(六)教会不如会学——德国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七)关于音乐课的改革

最近德国教育部要求所有的中小学音乐课必须聘请音乐家到校上课;因为他们认为,德国是一个音乐家辈出的国度,而近几十年来成绩很小,没有出现贝多芬这样的大家,有一种紧迫感;二来他们认为音乐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做出这一重大改革。而我国的很多学校把音乐、美术砍掉来冲刺中考、高考,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将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从人的努力发展来看,音乐能给人以良好的素质,能帮助提高审美志趣与水平。德国同行的举措,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学校间中高考的竞争,有时是不择手段,音乐课没了,美术课没了,校园里没有歌声,晚会上占主导的只是情呀哥呀妹呀之类的流行歌曲。真正的好的作品、传统的作品学生根本看不懂,难道这就是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天天喊素质教育,喊如何如何创新;却没有把最基本的课程开齐、开好。关于素质教育,最起码是要扎扎实实地把国家颁布的课程开齐、开好;不能因为多考几分而与国家的要求背道而驰。

(八)实事求是地发展硬件

德国的经济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相当于英、法两国的总和。但德国的学校操场比不上中国的重点中学,电脑比不上一般的中学,有体育馆的更是了了无几,其他设备也很一般;校长们开玩笑说,德国的中学很少能评上二级达标校。但是德国的硬件很实用,比如中小学里玩具、教具应用尽有,这些东西又能花几个钱呢?每一节课他们总能用上那么一两件与教学有关的东西。其实,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就是看教具的准备,换言之,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教具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我们呢?似乎不太注重这方面的“建设”,倒很热衷于“电脑”,试想,哪一个学校的电脑是充分发挥了效能?百万元的电脑有30万的效益吗?我们教育部门制定的评估措施、政策适不适合中国现有的国情?大量的学校教育经费不足,而有的学校大量的设备闲置,岂不是太大的浪费?小平同志告诉我们“我们党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教育界做到了吗?

(九)人人羡慕的职业——教师

在德国,教师这一职业是令人羡慕的,稳定,收入不错,压力也不是太大。每天上半天课;早晨8:30——13:30;每周上五天;学校没有任何强硬任务;什么高考、中考、课操、教研组活动、开大会,写论文、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等等;即便是参加培训(要求每年两周,可分散也可集中完成)吃住也是由政府解决。学生中出的问题,该由青少年局管的就由青少年局管,该由家庭管的就由家庭管,学校没有大包大揽;相比之下,中国的教师工作量太大了,班数大,人数多,压力大,应付的面很多;承担了许多不是由学校承担得了的工作——且没有什么效果;当然,有的工作由于国情不同不能照搬,但丞待确实应该给老师减负,不能把老师、校长拖垮了,不能给他们太多太大的压力了。在口口声声抓素质教育的环境下,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市县领导还津津乐道中高考排名,这怎么利于减负呢?抓了一年的中小学减负,现在不仅回潮,且愈演愈烈,初中生补课补到下午6——7点,这分明是摧残人才,摧残教师;学生和教师都处在一种十分浮躁的工作氛围之中,加之班额大,工作矛盾多,极不利形成良性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氛围。在德国的学校,我认真仔细地观察了一个情形,即德国学生近视率不到5%;而我们却高达40—50%以上,触目惊心哪;难道让下一辈都戴着眼镜去开飞机?去当兵?去保卫国防?去建设祖国?

(十)大学体制的严格保证了大学生的质量

本来,大学的办学不属于我们的考察范畴,但既然是搞教育,了解一下也是对我们的工作有益的。

德国的大学是典型的宽进严出。

什么是宽进呢?凡是过了abetu的都可以根据教师的推荐上大学;但是上大学并不等于人人都能毕业。拿工科的学生来讲,仅基础科就有60%的人被淘汰;而及格过关的分数仅为30分;那么这些过了基础科的人,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前后经过6——7年的努力,方可得到大学的毕业证;而基础科毕不了业的同学,则可以选择相对好念一点的理科大学、文科大学;或者降到理科类的专科级学校。虽然,最终大多数人也能拿到一个大学的牌子,但在就业时,由于所读年限不一,专业不一,薪水也不一样,这种严格的考试,一是保证了大学生的质量,二则为中学的分流创造了条件,既然上大学毕业这么难,不如去学个职业,学一技之长,早早出来工作,这样,就避免了千军万马挤大学这个独木桥的现象。

小学松、中学略紧、大学严格这种体制的合理性在哪里呢?做为小学,则是学生当玩的年龄,学生轻松一点理所当然;到了中学,人长大一点,多一点任务是合理的;到了大学,人相对成熟一些,理应认真严肃地对待上大学这件事,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正三角关系。而中国的情况则相反,小学中学的学生压力很大,尤其是中学,整天有做不完的题,没有时间去做一些适应学生身心的事情,使得学生的发展很不健全,除了做题,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到了大学后,压力没有了,自控力差一点的学生,连基本的行为准则都不能遵守,逃课、旷课、违纪,最后还是毕业,害了谁呢?一是自己,二是社会。

中国的大学也可以搞“宽进严出”,以缓解高考的压力,问题在于中学、大学的教师是否有诚信来保证推荐质量和毕业成绩。德国的教师、教授十分看重自己的声誉。不会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我们的中学、大学如果也能做到这一点,减少一点关系学,多一点学术道德才能保证大学的“宽进严出”的质量。

如果我们的大学能借鉴德国大学的经验,真正做到宽进严出,而不是宽进宽出,那么,对于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对中学课堂上教师把更多地时间用来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学习,那么,中学生的素质会大大得到提高。

(十一)、校长职责及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

在德国,校长的职责就是负责学校的教育日常工作。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选择教材、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没有额外的任务;

上级行政部门的职责负责校长、教师的选配,教材的提供,教师的培训,教育计划;对学校办学状况的抽查;

反观我国的校长,一年到头疲于奔命,不仅要解决校内的矛盾,还要应付周边的关系,完成上级不断派下的任务,什么安全要管,计划生育要管,盖房子要管,内部奖金的分配要管,高考要管,中考还要管,每一个校长的头上,都有若干个领导小组组长的头衔,忙忙碌碌、碌碌无为,整天处于应付之中,结果该管的事没管好,该做的事情没做好。没有时间充电,没有时间反思总结。加之“政绩”的功利思想,显得比较浮躁,不能坐下来认真地研究教育规律,也不敢去按“规律”办事。教育行政部门也过多地承担了社会责任。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可能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问题。社会系统比如社区、关工委、团委、家长应有的工作不应由学校、教育部门来承担。

(十二)社会、家庭对教育的重视

在德国,除学校外,还有一个专门为青少年服务的机构:青少年工作局。其职责一是监督社区落实教育法规;二是帮助学校解决学校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举例说,学生在校不写作业或逃学,经学校教育不思悔改者,青少年工作局将出面协助学校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这样,学校不至于被几个不学习的学生搞得鸡犬不宁。

整个国度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满高的。由于社会规则的到位,很大程度上人们遵守得不错,比如交通规则、卫生意识、待人接物、女士优先、公共场所不吵闹等等。据当地的同行介绍,大人的举动很大程度上是有意识“做给孩子看的”。在他们看来,自己做的错事被孩子看到了,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在德国,我们亲自看见一行人穿越红灯,旁边的小孩就问大人,他为什么要闯红灯。而这个大人被搞得很狼狈。因为,小孩看到的与大人教的不一样。而违规者常常被家长、老师视为最没道德、修养的人。在这种大家都比较自觉遵守规则的社会里,孩子得到的是学校与社会一致的教育,她的行为习惯就会逐步形成。当然,德国也有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学生的吸烟现象、怀孕现象,可能由于法律没过多的限制,在他们眼里,这些都属于正常吧。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学校一方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德国同行在这方面的认识和我们大致一致,但我们在动员社会、家庭参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德国教育之不足:

三、感受

为期一月德国之行结束了,它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过去,虽从报刊上也看到过一些文章介绍(经验),但毕竟没有眼见,没有亲历,这次培训,一听专家讲座,二到学校听课,给了我们许多直接的经验。主要体现在:

2、

借鉴要符合中国的现状,不要照搬;

虽然德国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但也有许多我们认为不适宜的。如:对教师长年没有考核;学生出了校门基本与学校无关,即使学生犯罪也无关学校的事;课本的知识容量过小,以及小班化教学都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符合校情,千万不能“邯郸学步”,丢了我们自己的长处。

3、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不能仅从某一个层面做,而是整个社会都必须关注的。比如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要改革高考,否则,素质教育永远是一句空话;又比如,学生的分流(不是淘汰),就必须对教育结构从小(学)到大(学)做巨大的调整;还要丞待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否则,学校里教育的行为规则,学生回到家里不如父母的几句话,结果把学生培养成两面人。德国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完全是德国经济以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存在都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中国教育的发展当然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合理吸收他们的一些经验,尤其是课堂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对于促进我们的素质教育有非常直接的借鉴意义。

四、建议:

通过培训,我们有以下建议:

1、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树立“人”的教育的观念至关重要。

2、

积极推进新一轮课改,这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3、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要抓到底,不能仅为了考试,而毁掉学生的身心。

4、

上级部门在制定某些条例方面要实事求是。应该将学校建设的重点引导在软件上。

5、

学校功能及校长的职责要有明确的定位。学校不能承担不该学校承担的工作,尤其是其他行政部门摊派给学校的工作。对学校的各种评议、考核应有度。

6、

教育经费要做到充分有余,不能做到的也要做到逐年增长。

7、

制定有关法规,划清意外伤害学校应承担的责任。

8、

九年义务教育的模式不能过于单一,借鉴德国分流的做法,建议在初一可做探索、加强一点技能培养、训练,结果可能会比单纯地学文化好一些。

9、

高考改革要起到引导基础教育改革的作用。

10、

对全社会重教宣传(包括教改)要加大力度。

11、

加大对外宣传、联系的力度,尝试办一些中外合作办学体。

12、外语教学在中国入世的环境下要有快速突破。

这次培训,机会难得,省厅领导十分重视,组织也十分得当。在整个培训中,团员们在团长的带领下,都能自觉遵守有关纪律,听课时认真做笔记,积极提问,多看多想,保证了培训的质量,并宣传了中国、福建、厦门基础教育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德国同行的好评。

200

2、

上一篇:艺术毕业考察报告下一篇:动画专业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