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转型论文范文

2024-01-18

业务转型论文范文第1篇

今年6月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急剧趋紧,一度引起市场共振,银行、基金、券商、信托在内的不少金融机构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也引起了银行业内的深入思考。笔者认为,“钱荒”也充分暴露了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进程中的制度性缺陷。

回顾“钱荒”,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仅银行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而且基金、券商、信托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以债券市场为例,流标事件频发,6月6日在银行间市场招标的6个月期农发行贴现金融债流标。因此,除了银行角度和宏观经济角度外,从大金融的同业角度来看,同业业务的无序竞争加大了“钱荒”的共振。

第一,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业务超预期发展,社会融资渠道增多,分流银行资金。包括信托、企业债以及理财产品在内的非传统融资在2013年上半年迅速增长,前5个月达到了全部社会融资的50%,其中信托收益买入返售业务则占到银行表外业务的近一半,接近信托整体规模的十分之一。

第二,金融产品同质化问题凸现,银行资金集中偿付风险加大。由于近年来商业银行利润同比增长年年攀升,导致投资者对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市场排位和利润率考核要求过高,众多银行受困于贷存比和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制约,更多将业务重点转向同业业务、表外业务、投行业务等创新业务,同时追求资金期限错配所带来的收益。然而,大部分理财产品具有信息披露透明度低、以期限错配作为主要盈利手段等特点,难以对其安全性和流动性进行监管和预测。

第三,监管政策收紧,银行金融创新产品发行收入骤减。2012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对银行开展理财产品销售活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限制了银行通过不规范宣传扩大理财产品销量的行为。2013年3月银监会8号文重申一贯强调的“坚持资金来源运用一一对应原则”,对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交易平台等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进行了明确限制,使得银行超短期滚动型理财产品发行骤减,收益率下降,对投资者吸引力减弱,理财产品收入方面的资金来源受到一定影响。

从以上三个原因可以看出,此次金融系统内发生的“钱荒”事件,与近年来蓬勃发展起来的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有直接关系。同业业务作为顺应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发展现状下拓展的新型业务,近年受到各商业银行的追捧,规模增长迅猛。但由于金融改革尚未全面突破,“利率市场化先遣军”的同业业务在原有监管制度的不适应以及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息差收益压力增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第一,交易对手方面,对各创新产品交易对手从准入标准评定到流动性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等环节都较为薄弱;签字人和公章有效性、授权书有效性、二级机构获得授权的证明的有效性等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业务发展失控。

第二,资产标的方面,部分业务投向国家限制性行业且业务期限未被授信期限完全覆盖,导致信用风险增大。

第三,资金流向方面,业务中的本金流是否落账到指定账户,融资方是否及时确认,收入流是否能追踪确认合规、足额、逐笔进入中间业务收入或利息收入?这些监督力度的不足,导致资金流动性紧张。 虽然“钱荒”事件给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也给央行的货币政策有效性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同业发展的趋势不会逆转。未来管理的关键,是建立起同业业务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推动商业银行间的全面合作协议落实,从备案性质转为合同性质。我国目前已有部分商业银行间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但签订主体主要还是集中于城商行之间和部分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之间,协议性质多为备案性质,协议内容所涵盖的同业业务主要为风险较低、收益较低的基础业务。因此,商业银行间仍有较大的合作发展空间。

第二,推进交叉性金融监管,实行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准入制度,通过协同作用提高监管效率。近年来,包括信托、理财、互联网金融以及在它们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收益权等创新型同业业务发展,模糊了各金融子行业间的界线,国内同业机构的综合经营、交叉经营在扩大,对当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已造成了冲击。因此,我国分业监管模式需要向综合监管方向转变。

第三,掌握业务资金动向,规范创新金融产品。针对目前的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收益权等创新型同业业务,由于完全游离于表外且规模庞大,已对国家宏观货币政策调节作用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对目前已开展的此类同业业务进行分类逐笔排查和风险点的重新评估,并出台相应政策,尽早将其纳入财报披露范畴,定期及时向社会公众、交易对手和监管部门反馈真实信息。

业务转型论文范文第2篇

金融业务发展转型的思考

我国金融市场潜力巨大,是一个极具活力和发展前途的产业。通过近几年邮政企业与邮储银行亲密合作,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发展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目前邮政企业代理金融业务情况来看,这项业务整体发展并不是很理想。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如何紧跟形势,取得竞争优势,迅速做大做强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已成为今后邮政企业需要迫切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当前,制约邮政企业代理金融业务的主要因素主要是观念跟不上,意识不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金融专业人才匮乏,网点布局及网点建设滞后等。根据上述状况,我认为要进一步做好金融代理业务,培育壮大市场,关键在于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员工活力。加强员工思想政治工作

金融业务是邮政的吃饭业务,更是总体收入的半壁江山,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也充分说明代理金融业务将是邮政今后发展的总体趋势。当前,邮储银行正处在改革转型期、训练正规期,而邮政代理金融业务仍然一如既往的被列为支柱业务。对此,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原来的经营理念上,没有认识面临的危机,没有从长远战略的角度去考虑,没有维系住原有市场(客户)或尽快抢占新市场,甚至偏激的理解金融业务单是邮储银行的事,现有的业绩就很难保住。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结合邮政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要本着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合理调整用工结构,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二是建立合理的惩罚机制。对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在人员配置上实行合理兼职,做到职责清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奖罚分明,从而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三是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合规文化;四是建立合理的福利机制,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宿感。通过建立一整套能被员工广泛接受、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在不断增强凝聚力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硝烟弥漫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唯有保持创新和活力,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使企业的各部门以及上上下下的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以及达成这些目标的方法,并凝聚共识,众志成城,自觉投身到企业创新的各项工作中,才能保证精确管理的落实和企业经营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做好软硬件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实现双赢

塑造邮政储蓄形象包括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外在方面指网点的区域布局及网点的功能布局。要优化网点内部格局,合理配置服务资源,科学规划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要的服务区域,营造有利于服务开展、产品销售、客户转移的营业环境,提升高价值客户的满意度和利润贡献度,最大限度地分流办理简单业务的客户,减少客户等候时间。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精品网点建设和原有网点的改造,统一装修,统一形象,让网点形象更引人注目。三是加快自助银行建设,增加自

助机投入,在每个网点设立24小时自助银行,在市区繁华地段设立离行式自助银行等方式尽全力提升邮政企业的外在形象。

在我们的软件建设方面,应从员工素质抓起,打造一支高素质、精业务、敬业爱岗的员工队伍,提高员工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这是赢得顾客满意度的前提条件。其次,以客户追求为信念,真正用心为客户服务,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第三,加强服务意识、服务技巧和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一线员工服务的知识含量,打造客户眼中的好邮政储蓄银行,除了需要尽可能提高产品价值、降低货币成本以外,还必须特别注重品牌和声誉的建设,力求在客户心目中树立良好的独特形象,并提升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从而大幅度提高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

与此同时我们要做好客户服务工作,发展新型营销模式,区分客户类别,实现分层服务把客户分为高、中、低端三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体系。实现低端客户的低价值需求大多由自助设备、电子服务渠道来满足;中端客户的稳定价值需求由物理网点的现金服务区、理财服务区来满足;高端客户的金融业务由相对集中的人力、物力资源通过提供私密服务空间、专属客户经理、专家理财团队、金融顾问以及私人服务的个性化方式满足。进一步发挥VIP窗口的作用,并设置存款数额门槛,安排精通业务的员工为高端客户提供服务。以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赢得客户,使他们成为永久顾客,实现双赢的目标。

三、打造有特色的经营管理体系:

打造特色经营管理体系是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关键环节。对于我们来说,目前要抓紧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业务转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行 对公业务 转型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4-189-01

营业网点作为商业银行终端营销服务平台,是各项业务发展的重要依托,网点转型是我行发展的重要趋势。农行灵江支行通过网点转型,为个人客户提供了标准一致的服务体验,降低了客户等待时间,提高了客户和员工的满意度,提高了产品销售能力。然而,与对私业务顺利转型相比,网点对公业务的转型严重滞后。2014年11月1日,灵江支行的对私储蓄为1.67亿元,而对公储蓄仅为126.76万元,相差133倍,处于“一条腿走路”的严重失衡状态。对公业务是农行利润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在人员配置、业务流程设计、资金支持、网点建设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对公业务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作为网点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点对公业务相对弱化的趋势严重阻碍了对公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给盈利能力造成巨大影响。

一、农行灵江支行对公转型存在的不足

1.对公柜面人员配备相对不足。人员配备不足容易造成较多的兼职现象,从而加大了落实岗位制约的难度。在深化前后台分离项目上线后,仍然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前台柜面来完成,如单位开销户、企业网上银行营销、支付密码器签约等,造成网点对公人员紧张。另外,对公业务岗位的风险防控要求更为严格,如双人验印、印鉴卡需要分管等,在柜员岗位多数按综合柜员岗位设置的情况下,对公复杂业务处理难以做到专业专注。同时,由于柜面人员更多地承担着核算和风险防控压力,懂结算产品、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专门人员相对缺乏。此外,网点转型对网点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窗口设置等有非常刚性的要求。灵江作为人员相对较少的综合性网点,每位员工基本上都被赋予了个人业务岗位或角色,对公柜员只好兼办对私业务,而且灵江支行没有设置低柜专门处理对公业务,所有对公业务均在贵宾窗口办理,在业务繁忙时造成对公客户及贵宾客户的不满。

2.对公业务流程亟需优化。在业务流程上,灵江对公业务一方面受人员、渠道等限制,网点只能在贵宾窗口设置对公业务,业务相对集中时,网点的对公客户就会存在排队现象;另一方面,对公业务需要授权或复核的业务环节较多,后台集约化程度不够,大大降低了业务处理速度,导致对公业务处理低效率,进一步引起贵宾客户的不满,当办理一笔对公业务时,贵宾客户不得不到普通窗口排队办理业务。

3.对私和对公客户服务失衡。灵江支行无对公客户经理,使对外拓展营销能力弱化,专业化运作水平不高,影响了灵江支行整体营销服务能力。由于对公业务只有对公柜员及内部主管知晓,对公客户的疑难问题其他人无法解答,对公客户只能在贵宾室排队等候柜员询问,造成柜台的较大压力,大大降低了柜员的业务办理速度。

4.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由于对公对私业务基本尚未分离,网点对公柜员定位、考核及管理存在问题。虽然对公柜员业务量相比对私柜员业务量较少,但对公业务相对复杂,一笔对公业务的处理时间远大于一笔对私业务,然而在业务量的计算方法上两者相同,影响了柜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柜员绩效工资大部分来源于产品营销,诸多个人业务产品实行了买单制和“谁营销谁受益”的考核办法,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全员营销的积极性,由于个人客户数量多,产品相对简单,个人业务营销经验易于掌握和模仿,机会多、见效快,所以柜面人员营销个人客户积极性相对较高,柜面服务态度和质量也较好。相对而言,对公客户数量少,营销机会少,而产品相对复杂,营销时间长、难度大、见效慢,并且对公业务营销往往是综合营销的结果,在绩效考核中不能立竿见影,买单绩效受影响。

二、对公业务转型的对策建议

1.网点对公业务岗位设置。网点对公对私业务相分离,设置专门的低柜并配备对公柜员,对公柜员不兼职对私业务。可将网点对公业务转型后的岗位按照“营销线”和“风险线”两个条线设置为“三岗位一角色”,“三岗位”即:运营主管、对公客户经理、对公柜员:“一角色”即大堂经理。运营主管负责日常授权监督,强化网点的流程控制,对操作风险进行控制和监督;负责辅导培训对公柜员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柜员标准化服务水平。对公客户经理主要负责对公产品的宣传、咨询、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对公柜员是对公柜面业务核算和操作的具体实施者。大堂经理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上,如接待引导客户、解答客户咨询、引导客户填单、处理客户不满等。

2.对公网点业务流程优化。对对公柜面业务流程应进行全面梳理,整合业务环节,,以提高柜面业务处理效率。如区分现金交易与非现金交易、需当场办理业务与非当场办理的业务,对于不需客户当场确认并取走回单的业务,可以先进行业务受理,以提高柜面处理效率,减少柜面客户等待时间。此外,网点还应梳理需要换人复核及主管授权的业务种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减复核及授权业务范围。网点要加强支付密码的推广力度,尽可能减少结算业务付款依据核对时间;另一方面网点要改进电子验印系统,改进“双人验印”流程。

3.加强对公业务的培训辅导。运营主管负责对公业务知识的培训,不仅仅是对柜员的操作培训,还包括对公产品的营销,做到每位员工都了解最基础的对公业务,在面对客户的提问时略知一二。对于大堂经理及客户经理进行单独培训,使得大堂经理能独立引导客户填单,客户经理及时全面的营销对公产品,大大减少对公柜面的压力,提高柜员标准化服务水平。

4.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改进业务量计算方法,增加对公业务的业务量,提高柜员的积极性;改进核算差错考核制度,对于业务量较少的对公柜员单独进行考核,与对私柜员考核相分离,使得对公对私柜员考核不处于同一平台;加强对公产品买单制建设,积极推行“谁营销谁受益”的考核办法,对于营销时间长、难度大、见效慢的对公产品加大奖励,大大提高员工营销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杨晓燕.论我国网上银行的现状及其监管[J].财经界,2006(1)

[2] 王丽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比较分析[J].财会通讯,2009(5)

(作者单位:农行浙江省临海市支行 浙江临海 317000)

业务转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行 对公业务 转型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4-189-01

营业网点作为商业银行终端营销服务平台,是各项业务发展的重要依托,网点转型是我行发展的重要趋势。农行灵江支行通过网点转型,为个人客户提供了标准一致的服务体验,降低了客户等待时间,提高了客户和员工的满意度,提高了产品销售能力。然而,与对私业务顺利转型相比,网点对公业务的转型严重滞后。2014年11月1日,灵江支行的对私储蓄为1.67亿元,而对公储蓄仅为126.76万元,相差133倍,处于“一条腿走路”的严重失衡状态。对公业务是农行利润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在人员配置、业务流程设计、资金支持、网点建设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对公业务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作为网点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点对公业务相对弱化的趋势严重阻碍了对公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给盈利能力造成巨大影响。

一、农行灵江支行对公转型存在的不足

1.对公柜面人员配备相对不足。人员配备不足容易造成较多的兼职现象,从而加大了落实岗位制约的难度。在深化前后台分离项目上线后,仍然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前台柜面来完成,如单位开销户、企业网上银行营销、支付密码器签约等,造成网点对公人员紧张。另外,对公业务岗位的风险防控要求更为严格,如双人验印、印鉴卡需要分管等,在柜员岗位多数按综合柜员岗位设置的情况下,对公复杂业务处理难以做到专业专注。同时,由于柜面人员更多地承担着核算和风险防控压力,懂结算产品、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专门人员相对缺乏。此外,网点转型对网点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窗口设置等有非常刚性的要求。灵江作为人员相对较少的综合性网点,每位员工基本上都被赋予了个人业务岗位或角色,对公柜员只好兼办对私业务,而且灵江支行没有设置低柜专门处理对公业务,所有对公业务均在贵宾窗口办理,在业务繁忙时造成对公客户及贵宾客户的不满。

2.对公业务流程亟需优化。在业务流程上,灵江对公业务一方面受人员、渠道等限制,网点只能在贵宾窗口设置对公业务,业务相对集中时,网点的对公客户就会存在排队现象;另一方面,对公业务需要授权或复核的业务环节较多,后台集约化程度不够,大大降低了业务处理速度,导致对公业务处理低效率,进一步引起贵宾客户的不满,当办理一笔对公业务时,贵宾客户不得不到普通窗口排队办理业务。

3.对私和对公客户服务失衡。灵江支行无对公客户经理,使对外拓展营销能力弱化,专业化运作水平不高,影响了灵江支行整体营销服务能力。由于对公业务只有对公柜员及内部主管知晓,对公客户的疑难问题其他人无法解答,对公客户只能在贵宾室排队等候柜员询问,造成柜台的较大压力,大大降低了柜员的业务办理速度。

4.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由于对公对私业务基本尚未分离,网点对公柜员定位、考核及管理存在问题。虽然对公柜员业务量相比对私柜员业务量较少,但对公业务相对复杂,一笔对公业务的处理时间远大于一笔对私业务,然而在业务量的计算方法上两者相同,影响了柜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柜员绩效工资大部分来源于产品营销,诸多个人业务产品实行了买单制和“谁营销谁受益”的考核办法,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全员营销的积极性,由于个人客户数量多,产品相对简单,个人业务营销经验易于掌握和模仿,机会多、见效快,所以柜面人员营销个人客户积极性相对较高,柜面服务态度和质量也较好。相对而言,对公客户数量少,营销机会少,而产品相对复杂,营销时间长、难度大、见效慢,并且对公业务营销往往是综合营销的结果,在绩效考核中不能立竿见影,买单绩效受影响。

二、对公业务转型的对策建议

1.网点对公业务岗位设置。网点对公对私业务相分离,设置专门的低柜并配备对公柜员,对公柜员不兼职对私业务。可将网点对公业务转型后的岗位按照“营销线”和“风险线”两个条线设置为“三岗位一角色”,“三岗位”即:运营主管、对公客户经理、对公柜员:“一角色”即大堂经理。运营主管负责日常授权监督,强化网点的流程控制,对操作风险进行控制和监督;负责辅导培训对公柜员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柜员标准化服务水平。对公客户经理主要负责对公产品的宣传、咨询、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对公柜员是对公柜面业务核算和操作的具体实施者。大堂经理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上,如接待引导客户、解答客户咨询、引导客户填单、处理客户不满等。

2.对公网点业务流程优化。对对公柜面业务流程应进行全面梳理,整合业务环节,,以提高柜面业务处理效率。如区分现金交易与非现金交易、需当场办理业务与非当场办理的业务,对于不需客户当场确认并取走回单的业务,可以先进行业务受理,以提高柜面处理效率,减少柜面客户等待时间。此外,网点还应梳理需要换人复核及主管授权的业务种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减复核及授权业务范围。网点要加强支付密码的推广力度,尽可能减少结算业务付款依据核对时间;另一方面网点要改进电子验印系统,改进“双人验印”流程。

3.加强对公业务的培训辅导。运营主管负责对公业务知识的培训,不仅仅是对柜员的操作培训,还包括对公产品的营销,做到每位员工都了解最基础的对公业务,在面对客户的提问时略知一二。对于大堂经理及客户经理进行单独培训,使得大堂经理能独立引导客户填单,客户经理及时全面的营销对公产品,大大减少对公柜面的压力,提高柜员标准化服务水平。

4.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改进业务量计算方法,增加对公业务的业务量,提高柜员的积极性;改进核算差错考核制度,对于业务量较少的对公柜员单独进行考核,与对私柜员考核相分离,使得对公对私柜员考核不处于同一平台;加强对公产品买单制建设,积极推行“谁营销谁受益”的考核办法,对于营销时间长、难度大、见效慢的对公产品加大奖励,大大提高员工营销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杨晓燕.论我国网上银行的现状及其监管[J].财经界,2006(1)

[2] 王丽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比较分析[J].财会通讯,2009(5)

(作者单位:农行浙江省临海市支行 浙江临海 317000)

业务转型论文范文第5篇

当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中,零售业务的占比通常为50%左右,成为最有潜力的发展领域之一。由于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消费、投资需求逐步增大,以及零售业务的稳定和增长性,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进行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由于观念、认识、机制、体制等多方面原因,转型虽初具成效,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目标。为此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引进咨询公司或组织行内专题项目组等对转型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和道路。本文借鉴同业先进的发展模式,结合实际,对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以供参考。

一、当前零售业务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点的作用。

多数商业银行网点的作用界定不清晰,绝大部分网点以操作型综合功能为主,未能突出网点的零售特色,业务服务专业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未能解决转型的基础问题。

(二)零售网点的模式和人员配置。

当前部分商业银行设立了专门的零售业务网点,但主要以高端客户为主,在网点设立了理财服务区,由于成本及客户数量原因,此类网点不可能成为普遍的模式。同时我们也没有理由拒绝为其他客户服务,特别是一些潜力客户,所以必须寻找山适合中国零售银行业发展的网点模式。

(三)通过改变、引进,解决员工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人是零售业务战略转型中的最重要因素,如何改变现有员工在转型中由于认识不足、行动迟缓而带来的消极因素,如何改造、培养、提高现有员工的业务水平和销售能力,如何发挥新引进人员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四)确保规划的统领性和可执行性。

在零售业务战略转型中,各家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规划的制定工作,通过调研和分析,

制定了阶段性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和单项业务操作规划。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规划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往往形成规划和操作不统一,致使业务发展中要么都是重点,要么没有重点,或是偏离了业务发展目标,或是未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五)建立一套科学、准确涵盖所有零售部门人员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工具。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工具而构成的考核体系是确保零售业务转型成功的最重要工作之一。按照规划的目标,通过考核来引导业务发展并发生业务结构改变是转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建立以效益为中心,通过考核的引导,壮大银行目标业务规模是当前零售转型中存在重中之重的问题。

二、解决转型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零售业务战略转型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建立以零售网点为依托的零售银行模式,切实发挥网点的销售服务功能。

从目前银行的赢利模式上看,虽然零售业务的占比逐年增加,但批发业务还处于主导地位,要将网点转变为零售型,必须解决批发业务的发展模式,确保批发业务稳定并快速发展。

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分行行业部制,将本区域重点批发业务集中在行业部,在网点设立专有的批发业务柜台,通过内部考核计价和约束机制确保批发业务柜面服务质量。上述模式可以减少一个银行的内部竞争的消耗,更可以实现人员从专门化到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当批发业务的发展模式确定后,网点的零售功能就凸现在面前,零售网点的发展模式就基本形成了。

(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零售网点结构模式,完善网点资源配置。

当前,各行都提出中高端客户的发展思路,并成立了为高端客户服务的理财中心。但现实和成本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完全依靠高端客户来支撑业务发展,且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怎样将今天的优质客户稳定成为我们未来的高端客户,是发展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某银行10%客户占比,业务占比为60%;20%的客户占比,业务占比为80%。在这样的占比下,不能否认高端客户对银行的贡献,但现实的问题是,要承认在高端客户服务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一旦利益驱使等原因,部分高端客户流失后,未来零售业务对整个业务的影响,与今天批发业务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十分相似的。

我们理解零售网点的模式应该是,建立数量适当足够服务所有高端客户的理财中心,切实稳定地发展高端客户,形成品牌和竞争优势;建立足够数量的服务标准以上客户并兼顾其他客户的销售服务型网点,形成支撑我们业务发展的基础;在高档社区和繁华商业区建立自

助服务和一人银行配套的服务网点,提升我们的销售能力;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完善网络银行配套物理网点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建立一个网点就应确立其中长期业务发展目标,并根据目标确定网点应该配置的基本人员,并在相应业务规模上进行人员递增,保证网点的基本服务、销售和品牌的塑造。由于各商业银行的发展重点和目标的不同,人员配备的标准会有差异,但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团队,一是高柜服务团队,包括普通高柜和贵宾高柜服务人员;二是销售团队,主要从事零售客户的销售开发工作;三是销售服务团队,主要包括大堂经理和负责理财咨询、客户维护提升的专业服务人员;四是专业的资产业务团队,负责个人贷款业务的销售和管理,由于个人贷款业务的特殊性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应结合城市规模和业务发展需要在部分零售网点适当地配置,保证业务的专业性管理和操作。

(三)改善人员的业务结构,着力建设一支支撑并促进业务快速发展的销售服务团队。

零售业务战略转型过程中,人员的素质及结构问题存在的矛盾,一直是困扰着各商业银行改革的瓶颈。如何挖掘现有人员的潜力,引进需要的人员,是各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适当地安置一批、培养提升一批、选拔引进一批,并建立一种人员自动淘汰机制,实现人员的合理流动。目前,各银行主要靠内部培训来提升员工的素质,但从实际效果看,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培训很多时候只能解决员工对业务的熟悉程度,并没有从理念、技巧等方面提高员工的技能。在实际业务中大部分员工主要依靠关系去销售,背离了零售销售文化的本质,从长远的角度看,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员工的素质提升中,应该引进咨询公司试点跟踪后推广的模式,在短期内训练提高整体的销售、维护能力。对销售人员而言,其具备的条件应该是熟悉零售业务和销售技能技巧。简单零售业务所需要的专业化要求相对较低,可以通过内部培养和引进的方式解决,甚至可以引进具有其他零售业务领域销售经验人员来解决。零售客户的维护和和销售技能提升则对人员的要求较高,除熟悉业务知识、销售技巧外,还应有较专业的业务技能,能够按照客户的需求,令客户增值和成功,这里主要包括专业的理财人员、维护人员和大堂服务人员,可以通过重点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的方式解决。

(四)坚持规划在先、销售在后的原则,用规划统领业务发展。

目标客户是谁,多长时间内达到什么目标和规模,通过什么方式调整人员和业务结构,通过什么手段和措施保证目标实现,是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通过规划的方式进行明确,保证业务的有序开展,才能实现有好有快地发展。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规划的作用,制定了详细的零售业务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激励规划等,明确了业务发展的手段和措施,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是规划是规划、运行是运行,没有实现规

划统领业务发展的目的,业务运行中随意性较大,有时显得杂乱无章。规划的目的是有计划的实施,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特别是在具体项目规划中更要提前明确相关原则和方法,确保按照规划有序开展。并要不定期地跟踪和分析,及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偏差,要有严格的制度和配套的资源,确保按照规划实现中长期目标,保证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的落实。

(五)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科学的计量工具,实现企业价值和员工价值相统一。

绩效考核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激励员工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团队或员工自我发展的加速器,在银行的发展中作用不言而喻。一家商业银行要将自身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相结合,在绩效考核中要充分发挥其激励的作用。在实际绩效考核中,一家商业银行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计量工具,有一套完整的模型对投入产出分析,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计量,实现通过绩效考核方式来保证规划实现的目标。

在零售业务的绩效考核中要根据不同的团队来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对销售团队主要客户新增标准以上客户和利润;对大堂经理要考核服务评价、新增客户和现有客户提升率;对理财维护团队主要考核现有客户提升、新客户稳定率和利润指标,确定不同人员不同努力方向。

上一篇:生物学课程论文下一篇:栽培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