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职称论文范文

2023-03-27

个人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当平衡计分卡从组织层面分解到个人层面后,将SWOT分析应用于个人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通过二者的联合应用,达到系统、全面、深入地进行考核,同时有针对性、前瞻性地制定改进措施,进而提高绩效管理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SWOT分析;联合

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NolanNortonInstitute)的执行长戴维.诺顿(DavidNorton)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平衡计分卡以组织战略目标为中心,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绩效管理方法,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衡量指标,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考核,进而为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起全面、系统、可靠的绩效管理体系。

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的工具,体现在企业层面,其四个维度的逻辑关系是:

财务:为了使股东满意,我们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财务目标?

客户:为了达到我们的财务目标,我们应该给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

内部运营:为了使我们的客户和股东满意,我们应建立并执行怎样的内部运作流程?

学习与成长:为了达到客户和股东满意,优化内部运营的目的,我们的组织应该如何保持不断的学习和创新?

平衡计分卡要理清这四个维度的逻辑关系,做好包括财务目标与非财务目标、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结果与过程、内部与外部的平衡,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出企业的绩效衡量指标和评估标准。

一、个人平衡计分卡的制定

一个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仅靠一个企业层面的绩效管理是不够的,更要依赖于企业中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所以,企业的平衡计分卡要想真正落到实处,通过绩效管理来实现战略目标,就需要将平衡计分卡经部门分解落实到个人,让员工真正参与进来,为企业发展尽力,同时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成果。

当企业平衡计分卡分解为个人平衡计分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分考虑具体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工作接口和任职要求来制定个人平衡计分卡。不能直接照搬企业或部门层面的平衡计分卡,使得个人平衡计分卡变得又大又空,流于形式。

2)考虑客户要求时,除组织共同的外部客户(通常意义上的客户)外,还要考虑该职位主要内部客户的要求。

3)要注重员工参与和充分的双向沟通。平衡计分卡向下分解的过程,也是向员工宣传解释企业战略,促进上下级交流,收集员工反馈意见的过程。只有员工对平衡计分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同,才可能为其实现其目标而努力。

4)目标的制定要尽量遵循SMART原则,即目标应是尽可能具体的(Special),达到与否是可测量的(Measurable),具有挑战性、但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与该岗位的工作职责是相关联的(Relevant)和有时限要求的(Time-based)。

以某公司采购主管为例,其个人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指标是:

财务:

1)库存周转率大于12(25分);2)呆滞材料占总库存的比例小于10%(15分)

客户:

1)客户端产品准时交付率大于98%(15分);2)供应商端材料准时交付率大于95%(15分)

内部运营:

1)依据8D报告,引起客户投诉的失误不超过二次,并有效完成流程改进。(10分);

2)内审、第三方、客户审核不合格项不超过二项。(5分)

学习与成长:

1)合理化建议提出数量不少于12条、采纳不少于6条.(5分);

2)组织内部培训不少于32小时(5分);3)采购团队人员流动率低于20%(5分)

二、SWOT分析

个人平衡计分卡的制定,仅仅是绩效管理工作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更重要的内容在于绩效评估和绩效改进。为此可以利用SWOT分析法,对个人绩效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将来的工作绩效改进计划。

SWOT分析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率先采用的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它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的经营战略。这里,S代表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W代表企业内部弱势(Weakness),O代表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y),T代表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

三、把SWOT分析应用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

对于组织中的个人而言,与企业类似,同样存在先天和后天的优势、劣势,工作环境中面临的机会与威胁等问题。将SWOT分析导入个人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就是在根据个人平衡计分卡进行员工绩效评估时,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结合指标完成情况,对员工的优势、劣势,需要面对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使得员工能够对自身的能力和潜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一个客观、全面、具体、深入的认识,从而正确面对成绩与不足,充分挖掘个人潜能,通过实施改进计划,实现个人绩效提高和职业发展规划,达到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目的。

将SWOT分析导入个人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管理的优点是:

1)系统性。在平衡计分卡充分考虑多维度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针对个人的能力、表现、面对的环境,进行系统、全面、交叉的考核和评估。

2)深入性。区别于一般评估只是单纯计算指标完成情況的做法,这种方法不仅仅是停留在完成结果的数字上,还要从个人的优势,劣势,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的角度挖掘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更深入地分析成绩与不足的根源所在。

3)针对性。这种方法综合考虑个人平衡计分卡的完成情况和SWOT分析结果,既针对岗位又针对个人,要求每个人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量身定做,扬长补短。

4)前瞻性。相对于一般考核只是对过去绩效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这种方法更关注根据SWOT分析得出的改进措施和将来的发展计划,注重对未来的前瞻性,更能体现绩效管理以改进为目的的精髓所在。

平衡计分卡与SWOT分析联合应用的一般流程是:

1)根据个人平衡计分卡的指标,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测评、计算,并判定哪些指标完成的比较好,哪些还存在不足。

2)按照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结合具体指标完成情况,分析个人的优势,劣势,外部环境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3)基于以上分析的结果,确定下一步改进计划,必要时可划分为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

4)根据企业、部门的平衡计分卡,结合上年度指标完成情况和SWOT分析结果,制定下年度的平衡计分卡。

仍以某公司采购主管为例,导入SWOT分析对其个人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管理:

表1.某公司采购主管平衡计分卡与SWOT分析联合应用表

注:下年度指标已根据企业平衡计分卡,SWOT分析结果,结合上年度指标完成情况做了相应调整,加下划线标出。

因篇幅所限,上表只是二者联合应用提纲性的示例。实际工作中,一般要求员工应提前准备,先做自我评估。评估时员工及其领导要做充分的探讨、沟通,最后由双方尽可能详尽地共同完成上表。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要多发挥启发,引导,归纳等类似教练的作用,尽量避免事事都直接给员工下结论甚至与员工发生争吵。

四、平衡计分卡与SWOT分析联合应用的注意事项:

平衡计分卡与SWOT分析相结合的个人绩效管理方法充分体现了以结果为导向,以考评为中心,以改进为目的的绩效管理思想,是一种注重岗位与个人相结合,业绩与能力相结合,内部与外部相结合,横向与纵深相结合,当前与未来相结合的系统的绩效管理方法。在使用这一方法时,除去前面提到的,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本身就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和相关性,所以对应的SWOT分析和某些改进计划也是相关联的。只要分析的正确、到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并制定有效、可行的改进措施就已达到目的,不必过分纠缠于归属哪个维度。

2)尽管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每个人的平衡计分卡也可以因人而异,但实际操作时也不可过于离散,使得相同的岗位没有任何可比性。为避免这一问题,所有目标的制定都要基于企业的平衡计分卡,同时充分考虑与岗位的相关性。

3)虽然平衡计分卡已考虑了四个维度的指标,但不可能涵盖企业经营的所有内容,对于有些平衡计分卡未能涉及的内容,做绩效管理时也要适当考虑。

4)这种方法要综合使用平衡计分卡与SWOT分析,要求员工对自身的工作目标,业务流程,个人能力,外在环境等都要有一定的判断力。对于工作职能比较简单的岗位,稍显复杂,所以多用于主管以上职位或关键岗位的绩效管理。

作者单位:贝迪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秦志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个人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个人信息管理是网络化时代的迫切需求,社会性书签是集合众人对网络资源进行标记、以词分类的信息组织方式。本文以社会性书签的类型与特征,探讨社会性书签在个人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社会性书签 个人信息管理 标记

Web2.0的发展,为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简称 PIM)提供了开放的平台。然而Web2.0的“去中心化”的结果是信息源的激增和信息质量的下降,导致个人日常工作与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信息量剧增,人们将大量时间耗费在与己相关的各种信息的搜集与查找中。如何对海量的个人信息进行有效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面对这一问题,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与个人信息管理工具。社会性书签便是辅助个人信息管理的工具之一,其设计理念是希望能扩充个人记忆,并结合众人记忆,让使用者获取不易找到的优质信息。一般包括储存、共享及发现书签等功能,而其最大特色就是由使用者自定标签来为书签分类,用户可以通过它来收集、分类、聚合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进行网络化的个人信息管理。

一、社会性书签

社会性书签是一种超链接的收藏和分享的社会性软件或网站。因为收藏的超链接可以被许多人在网络上分享,因此也称为网络书签。社会性书签从信息管理、分享、发掘的角度进行设计。从用户角度看,社会性书签为用户提供了真正的信息管理机制,新概念的融入使社会性书签可以按用户意愿将用户信息打理成个人信息体系。从分享角度看,社会性书签使依照同一标准建立的彼此联结的个人信息库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共享。从信息挖掘的角度看,社会性书签将所包含的全部个人信息库整理成大信息库,使互联网用户在其中方便地以各种方式进行索引挖掘信息。从社会元素看,个体信息库可以自由组建自己的信息获取、交流网络,社会性书签提供了一种基于信息分类的社交场所。社会性书签所具有的使用不受地域限制、便捷的内容聚合、个性化的知识管理、信息分享、信息过滤与筛选、信息标签组织等特征为个人信息管理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二、个人信息管理

个人信息管理聚焦于研究人们对日常个人信息的获取、组织、维护和检索,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Bush 最早提出阐述个人信息管理概念的 Memex 系统。William Jones 在 2005 年的 PIM 国际讨论会总结报告中系统地总结了个人信息管理的相关概念。根据 Boardman 的定义,个人信息管理工具就是用来管理个人信息收集活动的软件,个人信息管理工具的界面就是用户操作、管理个人信息的视图画面。

个人信息管理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从设备的角度看,用户拥有的硬件设备越来越多,如 PC 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多设备必然带来交互方式的多样化,从鼠标、键盘到手写笔、语音,交互设备的丰富对个人信息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用户的角度看,该系统面向仅掌握少量计算机知识的大众用户,用户在进行个人信息管理活动时,最好无需或只需很少的训练时间就能掌握界面的交互动作;从对象的角度看,个人信息大多是电子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非结构化信息,与传统的数据库等结构化信息有很大的不同。针对个人信息管理的特点,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本文以社会性书签的角度,针对个人信息管理中的个人网络信息进行信息管理的探讨。

三、社会性书签在个人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一)基于书签的个人信息标记

标签是描述信息资源时所使用的关键词,而标记则是产生标签的过程与方法。因为标签不仅是关键词索引,同时还兼具分类功效,且标记简单易用,不需要专业训练,就不会增加认知负担,也较易维护,故而是一种受到用户喜爱的信息组织模式。这种信息组织模式能够帮助用户进行个人网络信息的分类管理与维护,促进用户进行有效的个人信息管理。同时,社会性书签的社会性能够使用户通过标记产生对话或互动,从而产生有意义的关联,进一步促进用户的网络信息管理。

(二)社会性标记网站类型与个人信息管理

社会性标记的概念落实于各种网站应用,视不同利用角度,也有许多分类方式。以下仅就两种较常见的分法及其对个人信息管理的应用帮助做以简介:

以资源类型区分。这是最常见的区分方式,如书签、书目、图片、影片、博客等,不同的资源类型其标记方式自然有所差异。对于没有文字的资源( 如图片、影片等) 最需要使用标记机制,因为这些事物缺乏文字说明,若有标签,对于用户信息管理会相当有用。对于已有文字说明类的资源,也会存在因内容太多而管理耗时的情形,利用书签标记,则可协助过滤,进行高效的个人信息管理。

以来源区分。在网络环境中,用户大部分的资源是来自他人已经建立好的资源。例如网站是由他人所建立,用户个人只是针对个人需求而对这些网站上的信息进行标记或注释。由于资源的公用性导致其个性化不足,用户个人的标签行为对于其信息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

四、结语

社会性书签所营造的信息空间,一来为用户的个人信息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辅助工具,同时又可享受共同爱好者所带来的群体空间,在进行个人信息管理的同时实现信息共享。不仅满足个人需求也间接帮助他人。在个人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从利己走向利他,是社会性书签应用的最佳写照。社会性书签所要发挥的力量,不仅是让这些信息为人所知,更重要的是协助用户进行有效的信息管理,从而达到信息为人所用的目的。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网壳——个性化网络收藏与管理网站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研究成果。

个人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个人信息;泄露;安全;保护;法律

个人信息的财产定位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我们在研究信息主体的个人信息必须得到法律保护和舆论支持的同时,不要忽视个人信息在流转期间积极的社会影响。把握好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的掌控度,既能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发展的经济建设之中,不对社会造成危害。这需要我们严谨的划分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区域,考虑到个人信息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不止满足人格权的要求,也要从信息流转的角度处理好信息在使用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

一、个人信息法律属性的思考和辨析

(一)财产权客体说与评析

无论是我国学者还是欧美学者一直试图用财产权理论解决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从所有权客体的角度去分析,东西方由于语境上的差异,财产权的范围有所不同。在个人信息保护的财产理论方面尚存在需要达成共识的部分:第一、个人信息是否包含“财产”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有用性、可控性和稀缺性,这三者缺一不可。此争议是目前理论界最大的客观存在。第二、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是否具有绝对的控制能力,还有转让后个人信息的归属问题也存在争议。第三、个人信息一旦被定义为财产,会不会导致信息主体位移为客体,违背了个人信息立法人格尊严需要保护的原则问题。以上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商榷,以求法律的重视。

(二)人格权客体说的新趋势与评析

人格权包括:个人信息权、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和名誉权。个人信息权是最新纳入人格权范畴的。他从两个方面反映了个人信息权与人格权的必然联系。首先个人信息权在人格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人格性意义有绝对的保护作用。其次,个人信息权维护了个人的经济利益,保护个人也就是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的支配权,使信息主体的人格尊严得到保护,避免受到来自外界的对个人信息侵犯。明确个人信息的正常流转流程。关于个人信息的各种现实诉求得到满足以后,努力实现与现实法律制度体系的融合。这样的做法比较妥当,可操作性也比较强,只有个别问题需要关注,比如处理好人格权之间各种因素的关系,彼此的交集和分歧等。

二、信息安全保护

(一)刑法保护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个人信息犯罪行为迅速增加。《刑法修正案(九)》相关规定进一步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主体范围扩大,而且特别规定,对于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中获得公民个人信息并构成犯罪者从重处罚。刑法修订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对非法出售、提供、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等侵害个人信息的行为的打击力度;二是强化信息管理者的安全管理义务。

(二)民法保护

与宪法一致,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主要通过人格权对个人信息给予间接保护。2010年开始施行的《侵权责任法》正式确立了隐私权,并明确了侵害隐私权的责任,同时还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增强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2014年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新增加了关于经营者方面的两项义务,(1)经营者在进行收集或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守法定的相关义务,对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及范围等相关情况,须向消费者表明且征得其同意,并且不能违背法定的或约定的收集使用要求。(2)保障个人信息的完整和安全的义务。其他关于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规定。针对消费者个人信息频遭泄露等系列社会问题,信息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个人信息保护规章的制定。国家工信部发布的《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对利用网络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了规制。以及2016年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刚刚通过的《网络安全法》,关于个人信息泄露等方面的问题,规定网络产品或服务等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提供者应向用户明确表明,并且应取得相关个人的同意;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违法随意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的相关信息。

三、法律保护的完善

(一)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统一的信息保护法所具有的系统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是分散的立法模式所能企及的,其系统性有利于明确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中的基本问题。

(二)个人信息保护的人格权属界定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人信息所涵盖的利益包括人格和财产两个方面。在这两者之间,首先要维护人格尊严,这个对人格权的客观界定,是从维护信息主体的社会属性角度出发的。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要享受基本的人格尊严。对于个人信息应该受到保护的突出要求,只有依靠法律的维护才能推动社会的变迁。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是法律进一步完善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法律制度中的人格权界定能更全面的实施个人信息保护,从而推动社会个体人格的成长,并使个人信息走上规范、法制的流转体系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完善对个人信息财产利益的保护。但所取得的成效有区别。但从理论层面上看,我国的人格权理论的发展不止是对人格权的利益维护,已经上升到私人精神利益的维护,同时把个人信息利益延伸到经济领域,全面实施保护。范围涉及个人信息排他性有权支配,自己有支配个

人信息是否进行商业活动的各种权利。法律和司法实践已经认同了个人信息具有财产利益。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侵害人身权益所应得到的赔偿范围和价值。这里所说的财产损害就是指人格要素的侵权行为。所以人格权界定以后,个人信息的财产利益马上有了坚固的防火墙。人们在不断的现实诉求中,越来越懂得以法律保护自己,人格權中的财产观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法律所赋予的财产利益的范围更加广泛和清晰。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个人信息的财产价值,并没有改变人格要素的根本属性,是从人格要素中繁衍出来的。个人信息的经济价值只要不与伦理价值相违背,法律应该保护信息主体的个人信息商业自由。无论从法律还是理论层面承认个人信息的财产价值都是为了保护信息主体的尊严和权利。

(三)创立个人信息管理机构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公民都不清楚向哪个部门或机构投诉,就是投诉成功了,一些受理机构也会存在百般推脱的现象,最终还是得不到解决。因此要想达到减少公民个人信息受侵害事件的目的,信息主管机构的设立是非常必要的。

(四)优化个人信息保护的司法救济

虽然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事件频繁发生,但拿起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人却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维权成本高,成功率低。大数据时代,侵害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方式多样且隐蔽,侵害主体难以确定,举证难度大。因此,现有的法律救济方式有必要进行一下调整和优化。

(五)实行过错推定原则

过错推定,是指在诉讼中被侵权人能证明侵权者的违法行为与被侵权人受损害事实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如果侵权人不能证明自己对已发生的损害没有过错,那么就推定侵权人有过错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对于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侵权,应采用过错推定原则。过错推定责任既能减轻个人的举证责任,又能警示信息处理者切实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小心谨慎地使用个人信息。

四、结束语

个人信息的财产定位是人們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我们在研究信息主体的个人信息必须得到法律保护和舆论支持的同时,不要忽视个人信息在流转期间积极的社会影响。把握好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的掌控度,既能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发展的经济建设之中,不对社会造成危害。这需要我们严谨的划分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区域,考虑到个人信息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不止满足人格权的要求,也要从信息流转的角度处理好信息在使用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洪海林.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2.

[2]韩迎春.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探析[J].前沿,2010(12):109.

[3]胡卫萍.论我国个人信息权的法律维护[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26-31.

[4]陈思编.当前时代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完善建议[EB/OL].中国法院网,2016.

个人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交网络;隐私泄露;层次分析法

0 引 言

如今,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移动社交网络蓬勃发展,全球各种社交网络的总用户规模达30.28亿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达7.50亿,较2017年末增长5641万,占手机网民的95.2%[1]。微信、微博、Facebook等社交媒体占据了网民的大部分生活,用户们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发表观点态度以及交换个人信息等社交行为。然而,使用社交平台的用户也面临着隐私泄露的问题,接到骚扰电话、广告推销诈骗短信等已不足为奇。2018年3月,令人震撼的Facebook数据泄露丑闻浮出水面,一款应用程序详细描述了5000万用户的个性、社交网络以及在平台上的参与度,引起了广泛讨论。然而,经深入追查后发现这只是信息泄露的冰山一角。李彦宏曾提出:在中国如果能够用隐私交换便捷性或者效率,很多情况下他们还是愿意的。此番言论引起网友热议,彰显出国内对隐私保护的意识正在加强,但同时也包含着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无奈感。

对于社交网络隐私的研究,学者白磊等[2]建立隐私量化模型,对新浪微博用户的相关行为与隐私量值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相关分析;万克文[3]以人人网和新浪微博为例,通过分析隐私保护因子,得出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现状与自身行为的关系;王晰巍等[4]构建了隐私安全对移动社交软件用户的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朱光等[5]构建隐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最终得出社交网络平台的风险等级。在社交网络的隐私量化描述研究方面,国内研究侧重于建立隐私模型,研究隐私的影响因素,以及隐私泄露与用户行为之间的联系和评估社交网络平台的风险等级等。

综上所述,前人的研究成果更侧重于对社交软件和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很少通过实证方式针对用户提出减少隐私泄露风险的意见。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个人隐私泄露防范能力评价体系,结合问卷数据量化社交用户的隐私泄露防范能力等级。

1 个人隐私泄露防范能力指标的构建

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Saaty[6]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指标体系中权重的分配问题。本文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全面性基本原则,结合移动社交网络的特征,参考已有隐私泄露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初步确立了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邀请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与图书情报方面的专家对指标进行打分,最终筛选出3个准则层与10个子准则层方案,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1.2 防范能力指标分析

1.2.1 隐私关注

隐私关注表现为使用社交平台时担心会泄露个人信息,其中绝大部分移动社交平台载体为APP应用程序,将通过下面三个子指标测量社交用户的隐私关注等级。

(1)APP后台收集用户信息。国内外关于APP未经授权侵犯用户隐私的报道随处可见,后台主动获取隐私信息(使用偏好、个人输入、位置信息等)用于数据分析或披露给第三方进行获利。

(2)APP获取应用權限。安装手机APP时总会跳出五花八门的权限请求,读取短信、读取联系人、读取位置信息等核心隐私权限,存在部分用户贪图便利,一律设置为允许获取的情况。日前,《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2018年上半年)》显示,安卓APP越界获取比例已降低到5.1%[9],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治理APP滥用权限的情况。

(3)恶意盗取。社交网络是开放性的鼓励信息共享平台,用户无意中公布的真实信息(姓名、手机号、家庭地址等)会被诈骗团伙利用网络工具爬取获得。比如不能保证好友列表里的人都是自己熟识的亲朋好友,他们会用收集来的名字、自拍及生活照等信息冒名顶替进行诈骗。

1.2.2 自我表露

社交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行为,只不过互联网的产生使得社交活动转移到线上互动,从而使信息变得有迹可循。社交用户的自我表露成为隐私泄露的主要途径之一。

(1)分享生活的频率。没有信息的分享就没有网络的社交,社交网络中的公共领域(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提供用户交流的空间。人们有选择性地分享自己的生活,精修的自拍,与好友的聚会或者可爱的萌娃,通过社交网络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实际是以披露隐私为代价的。

(2)输入真实信息的次数。算命类测试小游戏在社交网络中如病毒般的传播速度令人咋舌。此类简单有趣的测试项目总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渴望通过测试进行自我标签化以及获得他人的认同。开发者正是利用了心理测试的易传播性进行产品的营销推广以引入流量,殊不知用户输入的真实信息都被开发者掌握得一清二楚。

(3)向普通朋友的自我表露程度。普通朋友介于只知道姓名的好友与好朋友之间,大部分情况下,社交用户不会选择向普通朋友表露敏感信息。向普通朋友的表露程度更多取决于谈论的事情,引起双方共鸣的事件通常会引起激烈的讨论,在不经意间就会暴露更多的个人信息。

(4)向亲密朋友的自我表露程度。相对于普通朋友,人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向亲密朋友进行自我表露一般信息和敏感信息。从心理角度来讲,亲密朋友往往是最好的朋友,是可以为自己的隐私信息进行保密的朋友。因此,使用社交网络时对于隐私与表露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

1.2.3 隐私保护行为

隐私关注仅仅反映了网民隐私意识情况,最终涉及隐私泄露与否的因素在于采取了什么样的隐私保护行为。

(1)社交APP应用的隐私设置。隐私泄露事件大规模爆发引起社会热议,国内网民的隐私意识呈上升趋势。如今正规的社交APP都开设了相关隐私设置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隐私泄露的风险。

(2)社交网络的使用痕迹。大数据时代,个性化推荐算法的主要依据用户使用社交网络过程中的种种行为。例如:知乎的推荐栏目就能够反映出用户最近的搜索内容,一旦别人看到了搜索记录或者相关推荐,便无任何隐私可言。

(3)社交网络的密码管理。社交账号被盗事件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密码设置过于简单、一种密码多个账号通用等都是导致出现隐私安全问题的因素。然而如果密码设置较为复杂,则可能会经常性地出现忘记密码的情况,因此,带着一丝侥幸心理与记忆方便的想法,很多人并不重视社交网络的密码管理问题。

1.3 计算指标权重

(1)建立层次分析结构。目标层Z为隐私泄露防范能力等级,准则层C由隐私关注、自我表露和隐私保护行为三个维度组成。子准则层P由三个准则层下的10个二级指标组成。

(2)构造两两判断矩阵。本文采用专家调查法,通过相互比较确定各准则对于目标的权重。根据重要性的等级,向专家发放调查表20份,然后计算回收的调查表中所有专家判断矩阵中各个权重的平均得分,从而得到准则层中各个指标的两两判断矩阵,其中准则层C中3个一级指标的两两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3)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矩阵满足关系aijajk=aik(i,j,k=1,2,…,n)时,即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一致性指标CI=λ-n/n-1,其中λ为最大特征根。最终得到一致性比率CR=CI/RI,RI的取值与n值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当CI<0.1时,表明判断矩阵一致性较好。如表2-表5所示。

(4)计算组合权向量。第二层对第一层的权向量与第三层对第二层的权向量相乘,即可得到子准则层的各个指标对目标层个人隐私泄露防范能力的权重分配,结果如表6所示。

2 实证分析

2.1 问卷设计与发放

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选取社交用户作为调查对象,问卷中各个测量题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用于测量被调查者的打分情况。结合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355份,其中有效问卷303份,有效回收率约为85%。

2.2 综合评价方法

在个人隐私泄露防范能力指标体系中,确定各子准则层的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后,结合问卷收集到的打分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将社交用户对每项指标的打分值加权计算,得到综合得分Zi。

其中,Wi表示子准则层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Xi表示为第i个指标的得分情况。最大值为5分,最小值为1分,细化分组区间得到8个隐私泄露防范等级,见表7所示。

2.3 结果分析

将每名调查者的得分数值分别与相应权重值相乘,得到303名用户的隐私泄露防范能力等级分布情况。结合表8频数分布与图2直方图可以发现:

(1)约60%的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防范能力得分处于3分~3.5分之间,防范等级是5分,略高于中等水平表现一般。隐私关注的得分在4分偏多,然而自我表露与隐私保护行为方面表现很差,轻易地对普通朋友与亲密朋友吐露心声。

(2)防范等级为7和8的被调查者仅为34人,社交网络平台中隐私防范意识高的用户群体约占1/10。从问卷各题得分中可以看出,此类用户群的隐私关注偏高,担心使用移动社交软件会泄露个人的隐私信息。由于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在软件的隐私设置,社交网站的密码管理和清理使用痕迹这三种隐私保护行为方面表现良好。

(3)隐私泄露防范能力低于平均水平的用户群体比例达36.3%,这类用户并没有意识到使用社交网络会泄露个人隐私,相反为了使用便利更愿意犧牲一点隐私。当软件请求应用权限时,不辨别请求权限的必要性就选择一律允许。

(4)被调查者整体防范能力等级分布曲线趋近于正态分布。

3 结 论

在信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网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突显出各种的隐私泄露的潜在风险。尤其是社交网络领域,由于具有高开放性和强外部性的特征,社交用户无法准确辨别个人隐私安全意识的等级高低。因此,根据个人隐私泄露防范能力指标体系,移动社交网络用户可以轻易测量防范等级,以便“对症下药”,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1)对于隐私防范能力高的用户群体,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生活动态时,注意严谨编写文字信息与选取图片,以降低泄露隐私信息的可能性。针对亲密程度不同的好友添加不同的标签,设置动态的可见权限,减少位置信息共享的次数。

(2)对于隐私防范能力一般的用户群体,仅有社交软件会泄露个人隐私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应仔细阅读移动社交软件的隐私保护详细内容,设置APP的隐私功能,关闭不必要的软件权限。同时约束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表露程度,提升自身的隐私泄露防范能力。

(3)对于隐私防范能力差的用户群体,首先加强隐私防范意识。主动学习了解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阅读隐私协议。密码管理方面,不设置简单且相同的密码,提高密码的复杂性。及时备份重要信息,定时删除社交软件的使用痕迹与聊天记录。避免用隐私交换使用的方便性,降低个人隐私泄露隐患。

参考文献:

[1] CNNIC.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

[2] 白磊,梅真瑋,陈霞,等.社交网络用户隐私量化建模与实证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1(4):560-568.

[3] 万克文.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保护情况量化模型研究 [J].情报科学,2017,35(6):80-85.

[4] 王晰巍,李嘉兴,杨梦晴,等.移动社交软件隐私安全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5):21-27.

[5] 朱光,丰米宁,陈叶,等.大数据环境下社交网络隐私风险的模糊评估研究 [J].情报科学,2016,34(9):94-98.

[6] Thomas L Saaty.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Planning,priority setting,resource allocation [M]. S.l.:s.n.,1988:271-278.

作者简介:王雪婷(1998-),女,汉族,辽宁鞍山人,本科,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孙晓雅(1972-),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优化理论与定量分析。

个人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一、奠基和准备

个人理论的形成一般会受教师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它不是天生便寄存在教师头脑中的,是长期教学实践的产物。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个人理论的产生也不例外,必然经过一定的奠基和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过渡,逐步适应教学,并习得相应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能够自主地把握基本教学实践能力。随着教学工作独立意识的出现,教师个人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能以自己的方式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表面上看,这一阶段与个人理论的产生无任何关联,但初始状态是一种沉淀劳动,是一种潜在的资本和生产力。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最初阶段虽只能积累教学经验,而这一阶段的经验积累却是个人理论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甚至这一时期会蕴含着个人理论的雏形,只不过它还只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而已。

这一阶段对以后个人理论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于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这种精神可以转化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为以后教师思考研究教学并形成个人理论奠定基础。邱学华老师在谈到自己早期在农村当代课老师的经历时说:“5年的农村小学教师生涯,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它是我尝试人生的起点,它确定了我一生的追求,它使我同小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奠定了我搞教育理论研究实践的基础。”窦桂梅老师曾经在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当了将近5年的代课教师,她先后带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等课,对于一次次的换岗经历,她分外珍爱,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二十多年过去了,回首那段岁月,她存留在心中的更多的是感激,这段经历丰富了她从教的内容,使她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时这5年的经历使她变得更深刻。就教师个人理论形成的奠基和准备时期而言,这一时期是不可用时间长短来衡量的。对于有着强烈自我发展意识和研究意识的教师来说,这只是一个熟悉教学的过渡阶段,而对于一般的教师来说,他们可能会借助奠基阶段积累的教学经验来应付余后的教学人生,永远陷入早期教学经验的窠臼无法自拔,今后的专业成长难以取得突破和进展。

二、注意和觉醒

在这一阶段,教师开始摆脱对前人做法、他人经验、教参资料和固有方式的依赖,开始有意识地根据自己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自身优势的理解与认识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考自己的特点和定位,规划自我发展的目标和追求,对过去习惯不焉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分析。“如果兴趣不是满足于只是浮光掠影地取得知识,而是指向知觉印象的铭记在心的话,那么在对那些特点作了最初摆明的浏览之后,兴趣就会再生的从那些特点的总体中把那些具有特征的特点突出出来,并首先把目光对准它们。”随着教师对自身教学兴趣和关注点的产生,其个人理论开始萌芽,教师开始有意识的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活动。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自我意识产生,开始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形成对教学的初步认识,并主动地对教学开展研究。对个人而言,知识除了认识论水平上的“知”(把握逻辑的东西),还必须有本体论水平上的“悟”(理解、领会)。在研究的过程中,真理开始从教师内心主动地上升到清醒的觉悟,并且与清醒的觉悟相协调,理智出现了飞跃。心理学认为,个体心理的发生是一个从自身与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相互补充的方向,由较初级的结构逐步转化为较复杂的结构的过程。个人理论的萌芽、觉醒与教师个人的思考和研究是分不开的。韩军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技术化”和“伪圣化”现象,忽视对学生真实、个性、自由精神的培育和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关注,他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教学理念。推动教师个人理论的觉醒除了教师主观的思考努力外,还有一些偶然因素的作用,如关键事件的推动。李吉林老师在面对低年级语文教学“单调、呆板、低效”等弊端不知所措的时候,她幸运地遇到了英语教师蒋兆一先生,并从蒋先生那里了解到了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和功能教学法,从而触动李吉林老师开始思考把外语情境教学移植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这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三、实践和内化

在这一阶段,教师将个人对教学的观点和看法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提升。只有当教师具备了和意义有实际联系的某些情境的经验,他才能掌握这些符号、规则、理论的意义。诚如一位思想家所说:“理解探戈的最佳方法就是跳,而不是分析!”实践和认识、知和行不能割裂开来,思想劳作和观察劳作必须同时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在具体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这种初级形态的个人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和对象发生内在的关系,才能在认识中和对象发生外在的关系。而只有在认识上和对象发生外在关系,观念如实地反映对象,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变革对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就自己的观念、想法进行教学实验,并在实验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思想。教师通过实践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将这些认识用于实践,循环往复,逐步递升,最终形成了自己对教学独到的思考和认识。

李吉林老师在分析了英语和语文有着语言教学的共性之后,认为情境教学法也适用于语文教学。于是她就开始了局部的尝试。第一次她用在了《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上,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描述中运用提示语。她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情境的创设,语言活动进行得很热烈,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于是她把实验继续下去,同时不断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思考,意识到情境不仅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而且在情境中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于是她开始了怎样通过创设情境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思考。她通过10年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李镇西老师的语文民主教育理念也经历了教育浪漫主义——教育现实主义——教育理想主义的长期探索历程。邱学华老师在对尝试教学长达40多年的实验研究中,形成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学生能在尝试中

学习,学生能在尝试中成功”。根据这个理念,他在实践中逐步建构了尝试教学理论。可见,在实践中探索并检验自己的个人理论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教师有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

事实的财富并不必然就是思想的财富,“经历的时间长度并不能自动给予一个人洞察力和智慧”。教师的个人理论根植于教学实践,在反思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意识到通过实践可以使生成的理论更加系统化,同时理论又必须随时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指导自己的实践。邱学华老师正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反思自己而成为一位教育家的。诚如他自己所说:“我深信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因而我始终没有离开讲台。我的新方法、新思考,都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萌发出来的。”教师的个人理论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是教师进行长期教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不断反思、提升的结果。通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与逻辑上的严格论证,教师不仅把握了教学事实的现象,而且把握了教学事实的本质,对教学实践的认识不但具有感性的表象,更具有理性的抽象。这种理性认识阶段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是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并使感性认识条理化、规律性。经过这个阶段,教师的教学认识进入了“以道观之”的层次,即教师看到的教学实践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教学现象,而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贯穿起来相互联系的整体。

四、组织和升华

在实践的基础上,生动的直观上升为抽象的概念,事实之间的联系为思维所把握,这就是从实践到理论。经过长期的教学实验,教师必然积累了丰富的认识和观念,但需要把这些观念和认识进行抽象,以一个明确的概念将这些观念和认识贯穿起来。“人能够通过一个观念的思维王国来构筑他的知觉世界;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个方法人才能给栖居于他身上的精神源源不断地输送现在被排挤开的本能的力量。这等于说:人能够把他的才能中的能量升华为精神的行动。”要表现一个事物,仅仅能够为了实际的用途而以正确的方法操纵它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对这个现象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并且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待它,以便发现它与其他对象的各种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对感官获得的材料进行抽象,否则,只会迷失于经验之中。在进行教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总会把自己从实验中获得的认识加以总结、提炼,将自己在教学中获得的认识和观点进行组织、归纳,进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虽然这种理论体系因个人的能力、兴趣、禀赋在系统性、规范性等方面存有差异,但它的确反映了教师个人对于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根据教师的能力和关注的兴趣点的不同,教师对自身个人理论的组织大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将教学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法。如,靳家彦老师的以“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训练得法”为主要内涵的“导读法”,宁洪彬老师的“语文基础知识卡片设计教学法”,张思中老师的“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的外语教学法,张思明老师的“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法。二是在教学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就是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及理想追求。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价值取向,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学认识、教学理想的观念体系。如,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李镇西老师的“语文民主教育”,魏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黄爱华老师的“智慧课堂”等。三是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如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理论和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这两位老师的教学理论被广泛地传播和应用,已经变成了一种公共理论,达到了个人理论发展的最高境界。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有的教师不仅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或教学理论,甚至把它总结成为一种可以推广适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优秀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建立的,是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教学模式的形成为他人使用该教学理论创设了条件,标志着个人理论开始升华成公共理论。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尝试教学思想是邱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感悟、提升而来的,经过大规模的试验和长期实践的探索,形成了尝试教学的基本模式,现已被很多中小学校的数学教师所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说的几个阶段只是大致勾画了教师个人理论形成的迹象路线,难以反映每一位教师个人理论的具体发展进程。而且这几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没有明显的界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此外,不论是感觉还是思维,人的所知、人所把握的为我之物总有它的局限性,随着教师对教学认识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教师还将不断改造着自己的教学理论。因而,个人理论作为教师自身对教学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体系或观念的集合,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过程体系,是“原初的视界”与“现在的视界”的不断融合的过程。这就决定了个人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生成过程,在性质上是不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教师个人理论的形成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是一种历程而不是终点,教师要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学习、思考、实验,进而完善和发展自身的教学理论。

上一篇:规范职称论文下一篇:文博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