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设计论文范文

2024-01-14

家具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明式家具 特色 现代家具设计 影响

明式家具是指在明代至清代前期制作的工艺精美、材质优秀、典雅朴素的特定造型风格的家具。其继承了自夏、商、周、战国、汉唐以来的造型风格以及形态模式,它的情结顺应了明朝建立以来的开朗、平缓的社会生活方式与形态。一改楚式家具的矮足特点,延伸至汉式家具的高足造型特点。它的桌、凳、床、几、案、橱等几种家具均体现了人类追求自由、和平的愿望,其寓意中也渗入了人际关系的内涵。最终使及其考究的硬木造器,凝重简洁、端庄精秀的明式家具文明于世。应该说,明式家具证明了人们生存方式源头的既有动力,也证明了时代风尚的本质精神反映在设计之中。当下,“简约”正是家具风格的大势所趋,以简洁为首要特点的明式家具装饰图案对现代中式家具风格的形成也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有人说西方人的艺术是理性的,充满人性化的,科学化的艺术倾向。而中国式文化则是非常感性的,中国式艺术是带有符号和象征意义的、哲学性的艺术。还有人说明式家具已经是中国家居设计的巅峰,是无法被超越的。正是这种象征和符号艺术,就让许多设计师都无法走出“明式家具就是中式风格”的这个怪圈。明式家具继承了楚式文化,启发了汉式文化,其风格传播至西欧甚至更远。因为它能够顺应人类对设计的基本需求,所以现在来观察它的形态,就能看出其中的文化性、行李和生活方式的结合下的寓意。这寓意化成设计的符号,带有一种独有的形态和精神,给后人许多启示。以下几个方面对现代家居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造型特色

明式家具的主要形式是框架式设计,有束腰和无束腰的两大结构特点。无束腰家具以圆腿侧足为主导,造型稳重简洁。束腰家具以方腿直足为主导,或鼓腿或三弯腿,形态庄秀而敦厚。这两种表现手法,给人虚实结合,稳重方正的视觉感受,科学性和艺术行融为一体的造型之美被成功地体现出来。对于它的形式而言,它以人的坐立行为“正襟危坐”为出发点,功能和形态基本稳固,并且加以扩展:比如太师椅、扶手椅、圈椅、五开光鼓凳、架子床、八步床等,结合方与圆的造型元素,用此满足了人们对于“坐”的多样需求,是“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精美造器之品格。明式家具的主要形象概念:丰富、自由、隐喻、象征等,也借此使明式家具有了巨大的内在品味的提升,符号形态的完美也得到了鲜明的强化。比如二出头、四出头官帽椅、带结扶手椅、木梳子椅等等。这主要是使人们追求权力福禄、美好希望以及团圆吉庆的意境得到满足,并将特定历史、传统与社会的价值观、伦理观巧妙的融合进来。也正因为如此,桌、几或一把椅子被赋予和提升了内涵和文化品质,也使家具远超过其表面,正在传递着非物质的精神气象。明式家具的造型上另一个特色是讲究线条之美。它不以繁复的花纹饰品取胜,而是注重于家具外部轮廓线条变化的设计,给人强烈的线条美感。比如,“S”形椅子背,符合了人体的生理结构特点而又别具一格。明式家具线条造型的另一体现就是线脚的变化和运用。线脚是指家具边缘的线条的造型。通过平面、凸面、凹面以及阴、阳线之间比例的不同组合与搭配,组成了千变万化的几何断面,达到了极富艺术情趣的鲜明的装饰效果。这与现代设计的文化和人性以及设计符号的追求与探索相契合。所以明式家具对于现代西新艺术和现代艺术以至于后现代艺术的新思潮具有颇为深远的影响。

二、装饰手法

明式家具的装饰艺术手法善于取舍和提炼,主要通过雕刻木纹、镶嵌饰品和附属构件来体现设计感,具有全所未有的水平。明式家具的雕刻题材非常广泛,有莲纹、云纹、凤纹、龙纹、卷草、花鸟、山水、灵芝、宗教、人物、走兽图案等等题材。流畅的线条,富有生气的形象。雕刻的位置大多在家具的牙板、牙子、背板、围子等处,经常做小面积雕刻,工艺精巧,已秀美稀少为胜,艺术效果引人入胜。古人认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表现在许多中国式的建筑中。中国人对于这种对天与地的认知也流露于明式家具的设计形式之中。明式家具其中的很多部件是结构件,同时也是装饰品。明式家具以线条为主,虚实结合,空间比例之中,虚空间占有重要的优势地位,大曲度曲线和直线为主要形态构成。选材上的简单一致,构件稳固,色泽雅致,较少装饰。这些家具特色都体现了“虚实相生,以虚为大;动静结合,以静为主”的道家哲学理念。中国人讲究无形性、整体性、连续性、功能性,“物我不分,天人合一”。这种哲学艺术的熏陶下,就产生出了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明式家具了,延伸至现代思想文化。

三、精密结构

明式家具在结构上合理化、造型上艺术化,充分展现出明快简洁、精工质朴的艺术风采。并将雅与俗融为一体,“雅而致用,俗不伤雅”,达到力学。美学与功能的完美统一。明式家具的连接即为“榫卯结构”。通过精密的手工制作,将木料加工成各种形态的榫头和榫眼,并且互相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无需用胶,仅仅在木料的自然状态之下即可完成稳定的结构,而且经久耐用。明式家具的榫卯结构有着非常多样化的特点。这些特别的结构往往隐藏在内,从表面上常常看不出痕迹。简洁的形态,巧妙的内在结构是明式家具的特色惯用手法。其设计争论的焦点就是形态与功能的关系问题。中国人自古就强调功能与形态的平衡与融合。现代家具的设计上也更多的运用了榫卯的结构设计理念。

四、材料质感

明式家具大方简洁,材料亲和,使用舒适,简洁而不简陋,工艺精湛而不繁复,选料考究无瑕疵。表面经过人工打蜡处理后更加光润,色泽优美,无需用手触摸即可感受到木料细腻的质感。明式家具造型自然简洁,局部些许装饰的加工细致却又不失端庄,不繁复不简陋,极具质感。朴素雅致、明快简洁,充分利用了优质木料的天然纹理,表现出“出水芙蓉”般的淡雅的艺术风格。在吸收了明式家具的文化内涵韵味,把握了其中所蕴藏的哲学文化思想之后,对于开创中国现代风格的家具设计起到了重大的意义。

五、人性化设计

明式家具的每一件家具的制作都非常讲究,做出来的家具要考虑到是否简洁舒适、美观实用,能工巧匠们在制作过程当中绝不是简单地把它当成一般的家居用品去设计,而是更多地把它们当作艺术品来精雕细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现代的家居设计就注重运用了明式家具在尺寸比例和人体的关系协调的设计理念,现代家具所设计的产品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强调人性化的设计,这一理念就是来自于古代明式家具的深刻启发。现代家具在设计概念上简化了很多,通过简单的几何形体来表现家具的形态,但是它们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古人潜心钻研创造之中总结演变而来,借鉴其精华、精髓,摒弃其外在形式,最后结合现代设计艺术而呈现出来,是古代家具设计的现代化拓展演变而来的成果。可以说,明式家具是一种结合了传统儒家道家思想、材料学、人体工程学、国画美学于一体的精品艺术风格,明式家具在某种层面上是不可被超越的。但我们去总结前人的思想,就可以启示现代设计。明式家具虽然是完美无缺的艺术成果,对后人的启示也是颇为深刻,但毕竟是我们的先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创造的历史性的产物。今天我们感受其寓意的价值,应该不仅仅停留在欣赏之中,更在于我们现代西方与现代中国艺术设计的新思潮以及观念的成果中,并加以借鉴和改造,这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对于打散重构、倾斜错位的解构主义;反自律、性感、文脉、调侃、流行、波普批判概念在后现代思潮中的运用;现代抽象主义的畅想与热情等等,都可以让我们把明式家具的精神加以延伸、重构,变化为新的形态。研究方法当然要以人为本,要以自然和谐为中心主题,这将会促使我们现代家具艺术更加有效坚实的创造出无限的空间与高度。

我们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看,明式家具其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物质的表现形式的一种,它比较深刻的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色。每一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性,任何一个都是世界文化之中的一部分,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独有的,是不可能被主宰的。而中国家具是世界历史上家居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中国家居艺术文化的成就影响着世界家具艺术的产生过程,是弥足珍贵的家具文化设计灵感的资源。

结论

自从人类开始使用家具起,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情结就向两极方向延展,创新,可以让人在幻想中的亢奋和新奇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刺激。怀旧情怀,可以让人们追忆流年岁月的沉积,得以品味旧时光的温馨。所以,家具设计都是以这两个种文情怀为创作点的,而往往好的优秀的家居设计是找到了两者间的契合,让家具的设计能够体现现代感风格,但又不失传统的情怀。明式家具文化,已然成为了一个大时代的象征,一个民族的文化之魂。虽是经典中的永恒,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其中找到可以再造重组的空间。那么缘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文化,这样做是有必要的;是因为我们需要创造出更加有我们民族灵魂与文化内涵的产品来丰富时代的生命,这样做也是有必要的。明式家具是中国设计的文化传统,它所散发出的魅力、文化和内涵的光辉是无限的。近些年,家具装修的复古潮流正悄然风行,将中式的风雅意境和古典语言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诠释,这就是目前广为受大众欢迎的中式家具风格,也正是明式家具给现代人带来的深远影响,才让人们感知了古代文化精髓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克理.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论:顺天造物[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叔向.中国明式家具通览[M].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3]吴少华.家具[M].学林出版社,2005.

[4]阎吉喆.中式家具[M].辽宁画报出版社,2003.

[5]马甫笙.中国古典家具[M].深圳摄影出版社,2003.

[6]高松.实景家居4:现代中式[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

家具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立德树人”。笔者认为:“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中职学校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具备的教育理念。

本文结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实践经验,就“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展开阐述,具体方法如“诵读经典”传美德、“以文化人”提素养、“以德润心”促力行等。从实施背景——途径方法——過程效果——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一、背景与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018年5月2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普遍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底子薄、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具体表现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对生活和未来缺乏自信;没有完善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那么,作为中职的专业教师和班主任,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施“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德技双高”人才?
二、方法与途径

1.“诵读经典”传美德

①品味诗意,完善修养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很多都以经典诗文为载体流传于世,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诵读这些优秀的经典,不仅可以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更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完善修养。

譬如通过早读课诵读唐诗宋词,可以让学生:体会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爱国忧民;品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经过诵读熏陶,更好地让学生提升文学品味,完善个人修养。

②传承文化,传承美德

好的经典不仅仅可以传承文化,更能传承美德。如读岳飞的《满江红》,让人同仇敌忾、充满浩然正气;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人思想境界崇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以文化人”提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以文化人”不仅仅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方法去营造“以文化人”的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①多途径了解历史文化

利用网络电视等收看一些相关的专业历史讲座或文化报告,如《百家讲坛》《探索发现》《国宝档案》《大国工匠》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较好地了解历史、了解专业、了解文化。

②主题文化教育体验

可利用民族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体验,如开展“端午节主题探究”时可设置以下体验环节:“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由来”——“尝粽子”——“画龙舟”——“写感受”。

③学科文化教学渗透

在中职各学科的教学中都可以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课堂中渗透教学。如在实木家具设计教学时,可以把中国明清文化结合传统家具的特点来展开教学。

④班级文化管理自悟

一个优秀的班级,不仅仅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还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通过一种“无形的精神驱动力”让学生自悟,不断提升自我素养。

⑤网络文化论坛交流

在网络传媒的开放性、便捷性和多元性的今天,可以利用微信群、微博等现代传播途径开展“优秀网络文化论坛”,全方位营造“以文化人”的良好育人氛围。

⑥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学会独立思考,首先就要认清事实的真相,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在比较中发现各种文化的优缺点,吸取各种文化精华从而为我所用。因为不自信的人,往往是内心承受不住诱惑、人云亦云,而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往往都是有定力、言行一致、自信的人。要达到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还是读书,读经典可以传承文化;读哲学可以培养理性思维;读科学可以认清物质世界;读文学与艺术可以更清楚人性的善恶,等等。通过“读书——比较——分享”等方式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⑦拓展文化视野,培养创新意识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不管是文化自卑,还是文化自大,都与人的视野太狭窄有关,因此,拓宽文化视野的途径除了多看书,就是积极参与校园内外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加专业论坛、社会实践、文艺表演等活动,参加行业、专业展会、与人主动交流学习等。

3.“以德润心”促力行

从古至今,我国历朝历代贤明的统治者大多是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本”。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要立德树人”。因此,笔者认为:要教化学生、提高素养,“以德润心”是前提,落实“知行合一”是根本。

要培养中职“德技双高”的人才,平时要注意让学生把“以德润心”的理论知识落实到生活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力行中成长”。如开展了“孝亲尊师”主题活动后,要求学生在校尊重老师,周末抽空在家陪伴父母、做家务等,并落实检查。只有真正落实,“知行合一”才能“立德树人”。
三、过程与效果

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在中职实施“以文化人,以德润心”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教育者,既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有终极的教育目标:使学生拥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成就幸福人生。

1.“三重境界”守破离

譬如“一个目标,两个祈望,三重境界”——是笔者在高一入学时就给学生们提出的班级愿景,即:“一个目标”:做更好的自己;“两个祈望”:择良友,读好书;“三重境界”:守(守规、守业)→破(突破、创新)→离(离苦得乐)。

高一重抓“守”(守规、守业),学生只有明确规则、遵守规则,才可能有后续的“突破”“创新”。

高二重在“破”字上做文章:“突破”“创新”——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突破自我、提升自信。

高三则可以“离苦得乐”,学生基本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2.“木秀满林”育英才

自从实施“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以来,笔者所任教的班集体普遍班风正、学风浓。近3年,笔者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多次获得“文明班”的荣誉称号; 2人次被评为“十佳学生”;获得省、市级以上专业比赛奖励的有21人次。班级事迹先后被搜狐网、佛山日报、顺德职教等媒体作过报道,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可谓“木秀满林”、名声在外。在2018年节能低碳与生态公益项目设计大赛系列活动中,笔者指导的团队获得“保护河流项目优秀团队”;在2018 JA(世界青年成就组织)学生公司产品原型发布会上,“质凡学生公司”多功能笔入选广东地区“十大展示项目”。
四、经验与总结

“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实践证明:“以文化人”可以促学风、提技能;“以德润心”可以正品行、促素养。但在实施过程要讲究方法和技巧,要有针对性,不能盲目照搬。如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自信”是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前提是营造一流的班级文化,首先要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班级自信”。

2.“顶天立地”巧设计

“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教育活动设计切忌过分追求“高、大、空”,而应该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既要“顶天”(立意高远),也要“立地”(接地气,联系学生实际),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3.“心性教育”為基础

“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基础在“心性教育”。一个人长大以后,所有美德都是心性的显现,比如慈爱、自信、克制、淡泊、乐观等;所有问题也都是心性的显现,比如贪婪、投机、胆怯、冷漠等,这些直接影响人的发展。“由此可见,一切问题都出在心上”。

因此,心性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心性教育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要求教师要有一颗慈悲、博爱的“菩提心”,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身教”胜于“言传”。

总而言之,“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就是“以梦想点亮梦想,以心灵呵护心灵,以行动引领行动,以人生成就人生。”

责任编辑何丽华

家具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础课程“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对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3D打印技术引入构成实践训练环节、开发网络课程及建立课程资源库等方面,提出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 家具设计与制造 “构成”课程 教学改革

我国家具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势必要担负起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量具有家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的新时代家具产业工人的重要使命。在我国进一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专业的教育教学要想跟上产业形势的发展,必须采取适当改革的措施,才能将人才培养工作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构成”课程主要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立体构成三大部分内容,是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当中起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其想象、审美及动手能力的重要作用。因此,开展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对培养家具行业紧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不能有效衔接。在我国高职家具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构成”课程的定位是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通常安排由年轻教师负责教授。但这些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普遍缺乏设计与生产实践经验,且对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理解不够深刻,教学时大多只是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在课堂中更侧重单纯讲解一些构成理论知识,没有将其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进行适当的联系与延伸,导致学生虽然了解了一些构成原理知识,却不知道该怎样将其与今后的家具设计应用相结合。这种隔阂与分化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不利于其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构成”课程是高校各设计类专业共同的必修基础课程,但不同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应各有侧重,如针对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应偏向于培养其单体造型设计能力,针对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偏向于培养其空间设计能力,针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应偏向于培养其平面设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但高职院校往往师资力量不足,通常是指定一名教师负责几个不同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构成”课程教学任务。而这些教师为图省事,往往套用一本教材、一套教学方案和一套PPT来应对不同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构成教学任务。这种单一雷同的教学模式没有与专业特点有效结合,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很难满足高职院校不同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三)生搬硬套本科教学模式。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没有扎实绘画和造型基础的工科生,且普遍理论理解能力较弱,对艺术形式美的感知也不够敏感,缺乏审美能力。但不少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些学生的特点,在“构成”课程教学中仍然沿用自己以前在本科教育中接触到的传统教学方法,即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课后让学生大量临摹一些构成手工作品,导致学生因为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和难以应对大量的手工作业而对其产生畏惧甚至厌学情绪。此外,传统的手工构成作品需要学生自费购买大量价值不菲的绘图工具、上色工具、绘图纸及模型制作材料等,给不少家境贫困的高职学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这部分学生学习“构成”课程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完全照搬本科院校“构成”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

二、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提到的当前高职院校“构成”课程教学现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所开设的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改革措施,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构成”课程标准,加大教学督促力度。我们积极申报了广西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成立了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教学改革课题组,组织成员对多家国内知名家具企业及兄弟高职院校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在充分了解家具行业对用人职业能力需求和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构成”授课特点的前提下,重新修订了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构成”课程标准。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我们将原本安排在大一第一个学期授课的“构成”课程调整为在大二的第一学期授课。学生通过在大一学习手绘、软件及设计理论等基础课程后,在拥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再学习“构成”课程就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所完成作品的质量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构成知识的兴趣和信心。此外,我们要求教研室主任对授课教师教学过程实施随机听课督查,确保教师能严格按照已审定的专业课程标准开展“构成”教学工作,杜绝教学模式单一,确保其在教學中将构成的相关知识点与后续专业课程知识点进行密切衔接。

(二)加大对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一方面,适当安排具有丰富高职教学经验和家具设计生产实践经验的老教师承担“构成”课程授课任务,要求新教师经常到老教师课堂上听课学习,使其更快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构成”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以便在自身授课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年轻教师业余时间到家具企业相关部门进行实践锻炼,并从家具协会、家具厂等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专家、高级技师等到对年轻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年轻教师家具设计与生产实践方面的能力,并要求其在“构成”教学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教学比例,从而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将构成知识点与后续家具设计相关课程进行良好的衔接与应用。

(三)立足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编纂更具有实用性的校本教材。目前市场上出版的“构成”课程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实践训练环节少,且专业设计应用方面的案例体现不多。为了加强教材的实用性,我们组织了一些优秀的教师成员编纂“构成”课程校本教材。在编写中,我们根据高职院校“以能力为目标、以任务为载体”的教学特点,舍弃了一些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增加了不少需要动手操作的训练任务环节,从而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我们还在校本教材中收集了当前家具设计最前沿的优秀设计案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构成知识与这些实际案例之间的应用关系,培养其在训练实践中初步具备将构成知识运用到家具造型设计中的能力,使其更加明确学习构成知识对自己今后专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构成”课程的兴趣和动力。

(四)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3D打印技术引入构成实践训练环节。目前各院校传统的构成实践训练普遍都是让学生手工完成,不仅费时费力,还需要学生自费购买大量材料,给其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容易造成学生抵触情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3D打印技术引入构成实践训练环节中。首先,我们在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求其在大一时期就需掌握Auto CAD、3D MAX及Sketch Up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知识,在其大二时期将这些辅助设计软件创新性地引入构成实践训练环节中,结果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完成作品的效率,也减轻了其购买材料的经济负担。此外,由于设计软件在建模过程中不受材料和工艺的限制,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也拓展了学生的创意表现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为了将计算机软件虚拟设计的模型进一步实体化,我们还将先进的3D打印技术引入构成模型制作环节中。利用3D打印机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打印出学生前期利用三维软件设计的虚拟模型,方便他们真实观摩和感受自己所设计的立体模型效果。此外,我们还将打印出的部分优秀模型作为可视化教学成果进行展出,给参展学生带来了很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构成”课程的学习兴趣。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发网络课程,建立课程资源库。由于高职院校目前普遍实施“2+1”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有课程都需要在两年内教授完成,导致一些课程的课时设置相对本科院校的同类课程减少了很多。就“构成”课程而言,一些本科院校常安排多达80课时,而高职院校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却仅能安排48课时。在授课课时极其有限的前提下,如授课教师不能合理安排授课进度,必然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课时少的难题,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构成”课程的多个重要知识点录制教学视频制作成微课,以供学生课前或课后反复观摩学习。在此基础上,将“构成”课程的相关课件、经典案例、师生优秀构成作品、练习题及答案等一起整合成教学资源库,在学院网站建立“构成”网络课程。通过该网络课程,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可随时学习构成相关知识,不仅极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授课课时紧张的问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对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开展多年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创新、审美、造型设计及动手能力都相对以往有了大幅度的进步和提升。我们多次将“构成”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大批优秀学生作品在全院进行展出,反响热烈,好评如潮。此外,因“构成”课程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基础,学生在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木作技藝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林业职业技能板式家具设计与组装大赛上多次取得可喜的成绩。尤值一提的是,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在参加全国“红古轩杯”新中式家具设计大赛中还获得了金奖和银奖的好成绩,其出色的造型设计能力得到家具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虽然我们在本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可供同行参考借鉴,但随着家具行业的快速发展,家具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在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还须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深知仍需继续探索,才能培养出更多满足国家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飞.高职院校家具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7)

[2]卢浩.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5

[3]陈惠华,陈卓,李慷,等.基于家具设计视角下中高职课程《构成设计》的教学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1)

[4]陈惠华.金属家具中的构成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6(3)

[5]白玉梅,于瑶.工科设计专业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学术论坛,2013(9)

【作者简介】朱玲静(1982—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家具设计与制造。

(责编 苏 洋)

家具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从来自超过100个国家的工艺匠人所创作的2500多份参赛作品中,2019年Loewe罗意威工艺奖甄选出29位入围艺术家及其作品,于6月26日至7月22日于野口勇位于东京草月会馆的石亭展出。对页:与社交软件几乎绝缘的建筑师王澍,感叹当今大多数人正过着一种快餐式的快节奏生活,特别是传统被中断过的中国人,需要重新慢下来、重新思考,需要过上优雅的生活。

保持探索 回归实用
本届工艺奖的大奖获得者是日本京都的手工艺人Genta Ishizuka,他的作品“Surface Tactility#11”。“他打破了传统,将古老的漆器技术运用在当代艺术形式上,为我们开拓了全新的雕塑工艺视野。”LOEWE罗意威创意总监、工艺奖创始人Jonathan Anderson评价道。

创立于2016年的LOEWE罗意威基金会工艺奖,致敬了LOEWE品牌在1846年创始之初为手工合作社的历史。手工艺是品牌的灵魂和基石,在当代工艺不断被讨论的时代,工艺奖为手工艺本身力求的技巧、意愿和艺术抱负都设定了高度,也彰显了现代工艺在当今文化中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更表彰有才能、有远见,有创新精神的职业手工艺匠人。

作为本届LOEWE罗意威工艺奖的专业评审网之一,王澍对入围作品颇为赏识,这些工艺和艺术偏多的作品保持了探索性和纯粹的状态, “它们蛮反映当代。”谈及评判的标准,王澍认为莫过于“原创性”。由于评审审成员来自包括设计、建筑、新闻、评论和博物馆策展等领域,所以当各个领域交叉后,原创性和超越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终入围的三件作品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获奖作品(Surface Tactility#ll)的技术是非常传统的大漆工艺,但手工艺人能将漆做成一个三度空间的感觉,并且光影流动是种不确定的形象,那种质感是超越了传统大漆的,属于在传统和现代的转化间做得特别成功的一件作品,又是直接和传统相关的,”他点评道,“另一件混凝土和玻璃纤维的作品‘无题’(’Untitled’from Dichotomy Series),虽然和传统一点关系也没有,并不是我们说的‘手艺’,但我们可以看到手工的痕迹,用很特殊的工艺完成。当这两件作品撞击在一起,非常当代,同时保持着纯粹的手艺精神。”

做设计,对于对手工艺有着特别感性认知的王澍而言,成为“一场捍卫人性的战斗”。他在建筑里大量地使用手工和工艺,几万片材料、几万平方米的规模和体量,而非装饰性的用途,这在建筑行业里非常少见,“因为我知道这些东西如果不用,就一定会完蛋。尤其我用的是最常用的技术,怎样让它保持高度,是手工的基础。”

在做评审的过程中,王澍欣喜地看到现在的年轻人在思考上没有边界,在探索上没有负担,但他开玩笑地说,假设今天最终入围作品更有用一些,他们会怎么办?“年轻人的问题是正因为年轻,没有过日子的压力,所以更享受的是探索本身,对实用性并没什么要求。当我们说的带一点苦涩的、生活的艰难之用时,恐怕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能有,”他说道,“所以我也很希望这种大奖在将来还能发掘出更有用的东西获奖,同时仍能达到我们今天所说的这样一种探索的纯粹程度。”

“最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如何与当代人真实的生活产生关系.有了这层关系的同时,在技艺(中国人所说的‘术’)的层面具有挑战性和超越性。对现代人来说,能在心理上发生共鸣,就算有用。”寄语这个奖项,最让王澍关心并期冀的,是那些看上去很实验性、很激进的试验和突破,最后都能够真正回归到日常生活里去。
1.Ha rry Morgan作品“無题”展示了两种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抵抗,他将工艺精神融入到普通的材料中。

“使用一些手工艺品都需要一种优雅的心境,所以这类物品都有一个特征——也许为了让自已的工艺能够活下来,它们不得不变成奢侈品,导致价格越卖越高,而非日用品的价格——这一方面可以说是一条出路,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手工艺的困境。”


2.KazuhIto Takadoi作品“天使”(Kado),评审团称其为“无名的工艺”。

3.韩国纸编艺术家Lee Youngsoon使用五百年历史的纸工艺创作了作品Cocoon Top Sene 1。


4.美国藤编艺术家Deloss Webber作品Geisha Handbag Series。

5.本次大赛唯一入围的中国设计师方静峰、董谧,陶瓷作品“回”灵感来源于中国古老的木质榫卯技术,将木材的接缝技术延伸至陶瓷的烧制之中,是一次技术的创新。

璞素回到人的本身
陶艺家吴昊宇、花艺师凌宗湧、璞素家居创始人陈燕飞、陈燕平在凌宗湧为璞素“家的逸格”開幕展创作的大型花艺作品前。

1.柔韧的绿色竹片在凌宗湧的手里勾勒出具有现代感的线条,像一幅当代艺术作品为空间带来生机。

2.鲜艳的鸡冠花和吴昊宇质朴的陶艺相互映衬,是整个空间唯一的明亮色彩,成为空间的焦点。狭长的展览空间通过花艺作品分割两段,虽然相互可见,但人流动线被重新梳理,让空间更有东方趣味。

杭州的朋友告诉凌宗湧,山里的梨树突然开花了。这不是秋天枯木该有的状态。凌宗湧反而觉得有意思,“它有些叛逆”,有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正好符合他此次空间花艺创作的构想——顺应节气,引自然入境,酝酿丰收茂盛的生命力。叛逆的梨花,是时节给予的意外之喜。花艺没有事先预设和理性公式,现场顺其自然地发挥。规范、定律在他的理念中,向来是末位。凌宗湧以杭州富春山居的花艺作品而闻名。他的花艺风格简明、优雅、清丽,视觉美感之外,还深蕴情感。

创作大型花艺,对器皿的择选也需慎重,之前在北京,凌宗湧曾经使用过吴吴宇的花器,也是眼缘,第一眼即看中吴宇陶艺中的朴实质感,没有炫耀技巧,肌理中又有细节的变化,旺盛的野性的生命力,摆脱了工艺和形式,更接近于艺术化的表达。璞素的家具,既有对工艺的坚守,又有设计的传承和创造,空间的营造却不拘于中西壁垒,更愿意呈现融合与包容之美。三方共存默契,相互托付了完全的信任,合作就变成了极为简单的事情,但这种简单的背后,却是花艺、陶艺、空间三种强大能量的支撑,看似不经意间,其实是对生活本质的思考和理解。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东方风骨与自信。”凌宗湧说。
1.璞素新店设计打破原有品牌中式风格格局,呈现东方文人家居的当代一面。

璞素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滨江大道1777号1862时尚艺术中心二楼

吴吴宇专门为璞素和凌宗湧的空间呈现创作了花器,对于他来说,陶瓷从来就是语言,不必被主题、方向所束缚,但又是日日必须坚持的熟稔。广西南宁本地的土壤,含铁量丰富,自然形成偏于黑色的质感和色泽,视觉上颇厚重,上手却异常轻盈,与空旷、明亮的空间相辅相成,适当的手工痕迹让空间可以“出格”,从斧凿中解放。

他说:“欲从原本,就从身边的泥开始,找一种不需任何加工的原始泥土,敲碎、浸泡、匀浆、过滤、晾干、揉泥、拉坯,整个过程保持最传统的手工制作,保持松弛而又严谨的状态,保持朴实天真的心性,又经得起推敲和端详。”

璞素的设计总监陈燕飞对此也深感认同:“在中国的古典审美里,‘文’与‘质’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以明式家具来举例,它的内里构造精巧复杂,榫卯工艺极其细致考究,但却用最简洁流畅的线条去表达,给人简洁明快、含蓄蕴藉之感。很多人热衷清式家具,喜欢它繁复的纹饰和雕刻。但文人更推崇的明式家具,讲究工艺、材质,但把这些花心思的地方都藏起来,以质朴沉稳、简练淡逸的面貌呈现。在‘文’的同时,把事物的本质表达出来。这也是璞素希望达到的结果,一种文质彬彬的平衡状态。之所以和凌宗湧老师和吴吴宇老师如此契合,就是在这个层面上,达成了共识。”

璞素的家具坚持苏作传统榫卯工艺制作,工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必然会束缚了设计的许多可能性,但另外一方面,它又给予设计恒久的落脚点,视野穿透古今,能够回到传统中寻找滋养。家具在历史、地域上有很多流派,比如江南苏作,风格偏柔美细腻;山西北作,就雄浑粗犷、充满力量感。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真正好的家具,超越了地域、流派的束缚。北作的雄壮里,有细腻的细节;苏作在秀美之余,也有深远的大气,这些早已成为直觉和血液,在不经意中灵光显现。

“坚持工艺,其实是一个回归的主题,回到人的本身,回到人对美、对情感、对温度、对自然的寄托。教育背景、地域文化等会造成审美的偏好,但这些会突破这些屏障,让我们思考一些本质的问题。生活富足之后,对精神的追求孜孜不倦。”陈燕飞说。

大家走进空间内,被花艺作品强烈感动,感觉到流动的自然气息。花艺没有被花器、空间束缚,被器皿所衬托,被空间所接纳,无所谓流派,无所谓技艺,因循时序,自然而然地共存。
2.璞素也在尝试零售的新探索,新空间不仅有家居空间,璞素茶室和璞素艺廊也被全新推出,提供多方面的东方生活美学服务。

3.璞素新店设计打破原有品牌中式风格格局,呈现东方文人家居的当代一面。

建筑师隈研吾改造的船厂建筑,保留原始建筑的肌理,与璞素优雅的东方美学形成鲜明的视觉碰撞。

张雷进山,为设计寻根
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Christoph John、Jovana zhang与张雷(左至右)。

1.新的融设计图书馆,由陈列、图书、阅读,以及驻场工作区等区域构成。每年会按照当年的研究主题调整布置。今年的主题为“着色”,陈列架上按颜色罗列着各种材料的传统上色工艺。

“中国太缺少基础研究,可能是因为基础研究很难产业化,很难产生直接的价值。但从另—方面看,现存的设计与整个产业,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根源。”


2.新的融设计图书馆,由陈列、图书、阅读,以及驻场工作区等区域构成。每年会按照当年的研究主题调整布置。今年的主题为“着色”,陈列架上按颜色罗列着各种材料的传统上色工艺。

3.融设计图书馆设计的木材染色色卡,帮助设计师用于植物染色。

1.陈列架上是研究梳理出的各种矿物色,并配有相应的RGB值,供设计师取用。

2&3.在工坊中制作金网编织,传统手工艺为当地村民提供新的绿色收入来源。

张雷坐在东坞礼堂改建的新图书馆里,笃定地说道。自从带着“品物流形”和融设计图书馆共30多人的团队搬进余杭山区里的青山村,已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张雷与Jovana.Christoph所带领的传统手工艺研究项目也已进入了新篇章。

继竹、丝、土、铜、纸五种传统工艺材料为主题的研究后,张雷与“融”团队又开始以工艺方法为轴线,继续解构传统手工艺。同样是历时五年的研究,将涵盖榫卯、着色、编织、铸造、扎结。今年的主题是着色,融设计图书馆的团队跑遍全球,将传统工艺中的制色与上色工艺分门别类考察细致,解构到每一道工序,又找寻工坊制作样本,陈列在新的图书馆中。

解构,是“融”从研究传统手工艺初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的方法。由拆解油纸伞糊纸工艺而衍化出的宣纸椅“飘”,让张雷、Jovana和Christoph发现传统工艺在现代设计中的转化可能,即通过对手工艺的解构,让传统材料与工艺方法融解到现代设计中,从而让设计有根源,也让传统活下去。

“中国太缺少基础研究,可能是因为基础研究很难产业化,很难产生直接的价值。但从另一方面看,现存的设计与整个产业,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根。‘融’就是要帮助设计师们走进历史,走进各个地区.在传统中寻找设计思想,为设计师们提供启发。”张雷说。

有趣的是,新图书馆的落成,也是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社会的另一段写照。2016年,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帮助青山村治理村里的一处受污染水源,將备受农药污染的水库改善成了国家一级饮用水水源地,大自然保护协会邀请融设计图书馆,希望升级农村的收入结构,让更多的收入来源于绿色。于是,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找到了张雷,希望以传统手工艺改变村民们的收入结构。

在当地部门的资助下,品物流形团队修缮了青山村里原本坍塌的东坞礼堂,用充满时代印记的原木重新支起了这座宽阔的建筑,作为新的融设计图书馆。同时又在村里开设了融设计工坊,教会了村民们金网编织、手工丝网印刷、折纸等技艺,把村民的创作成果通过展览形式带上“设计上海”、“米兰设计周”等国际设计展。

“现在这个时代,开始一件事情很容易,而要几十年做一件事很难。‘融’遇到过很困难的时期,但对传统手工艺研究和对当代设计的实践的专注让我们坚持到现在。融设计图书馆承诺在青山村40年,沿着对传统解构的思想一直这样做下去。”张雷说。
4.青山村的水源地,经过治理水质已经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

5.东坞礼堂至今留存有集体的烙印,在建筑形式上如今也比较少见。

融设计图书馆

地址: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
陈国栋 尊重地域、尊重土地上的人

“無名营造社会的一个重要工作原则就是与地域共生,避免切断当地文化系统、避免剥夺当地人的利益关系、避免强势介入的外来文化‘殖民’乡村。”
1.2017年,陈国栋和无名营造社进入贵州省茅贡镇,参与当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工作。他们将几座村子里的闲置房屋改造成“茅贡乡创孵化中心”,包括公寓、学院、书屋、艺术家工作站等。图为茅贡乡创学院,大会场的内部空间。

2.茅贡接待中心,图书馆内部空间。

陈国栋是无名营造社的创始人,硕士毕业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博士毕业于京都府立大学。在日本留学时,持续了快10年研究乡村建设课题,去过日本100多个村落考察。引发他深思的是,日本乡村“不管是街道还是人,都相当干净利落”。相对而言,他看到的中国村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村寨被开发之后,破坏了原有的文化脉络:一种是延续着原生态的村寨,有着令人感动的美丽,但当地村民生活在劣质的环境中,基础设施差。

在回国开始进行乡村营造的实践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研究还是“比较矫情”,即带着已经设定好的观念,来到乡村收集自己想要的素材。于是,他和无名营造社索性在贵州乡村驻地工作,团队在村寨里生活、调研、工作,直到项目完全建成才离开。尽管工作团队和当地村民在很多观念上,尤其是审美上,存在很大差异,但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长期的驻地工作中,团队没有抱着“我们要改变乡村”、“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的想法工作,工作人员像“半个村民”一样,和当地村民、工匠师傅一起工作,学习当地人的营造智慧和营造习惯。

在无名营造社的地图上,他们的项目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下属的松巴村、贵州省多个村寨里落地。在改建过程中,他们根据老仓库原有结构,用当地传统的木构造建设,和当地村民一起工作,采用传统院落的风格,和少数民族村寨原有风格相协调。在这个有着自身古老文化的传统村寨中,无名营造社没有以一种居高临下、喧宾夺主的态度介入。

在建筑实践中,他们以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姿态学习传统木作的工艺方法,用当地朴实的手法和现代工艺结合来建造房屋,传统的智慧所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能够以最谦卑的姿态和最实在的方式达到效果。这些村寨里还保留着不知道由多少代人传承下来的民间手工艺,如竹编、蜡染、木作等。无名营造社在策划的民宿、展览中,根据这些工艺特点,设计出一系列的生活日用品,竹编的灯罩、简洁图样的蜡染装饰、木造家具。

在乡村待得越久,他思考得越多。陈国栋坦言,作为一名建筑师,尤其是乡村建筑师,需要让自己涉猎建筑学之外多元学科的知识体系,从在地文化传承视角出发,实践在地建造的技术传统,让建筑形态适应当下甚至是未来的生活方式。
3.董岗第四代茅厕鸟瞰图。

4.茅贡接待中心/图书馆入口空间。

韩德昌当代文化复兴,从续写器物文明开始


“目前傳统工艺、设计及生产体系之间缺乏有效益的融合,因此在设计、工艺制作品质,成本控制与市场之间,很多决策需要经过多次讨论和沟通才能确定,也需要从一次次的试错中吸取教训,让传统文化重新进入、并且丰富当代人的生活,将是一个长期而值得毕生投入的过程。”

来自台北的设计研究者韩德昌今年一月正式搬至上海,开始他和上海起承文化的合作。将现代设计与传统的中国民间工艺相结合,是韩德昌一直以来的工作重心。早在开展Yii计划时,他便希望能在欧美世界主宰的器物文化中突围,建立华人传统工艺的当代发展模式。多年来不断参与国际设计展会、与国际设计界密切互动,在这个过程中,韩德昌愈发觉得对工艺的关注只是工作的起点,“手工艺是我们本民族语言里最彰显魅力的部分,有很多欧洲人从没见过的工艺,但光讲工艺复兴是不完整的,我们的着眼点不是工艺本身,而是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工艺背后所承载的命题,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延续并发扬光大,文化有必要延续,手工艺是载体,韩德昌认为工作的第一步应从弥补中国当代器物文化的断层开始。

正式进入起承文化工作前,他作为项目顾问,从策划工艺展览开始,与企业磨合了一年时间。作为一家社会型企业,起承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自创立以来,已保护超过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300多位手工艺作者与市场对接。加入起承文化后,韩德昌任公司首席创意官,主要负责设计、工艺合作和展览部分,驻地计划是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起承业务构架中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项目之一,从早期的傣纸、羌绣、云锦,到目前发展中的花丝、大漆、金箔等,每个项目从前期文化梳理调研、邀请国内外设计师、艺术家入驻当地了解工艺、再至提交设计方案、方案修正、打样、成果以展览形式输出……已慢慢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模式,并拥有一定规模和社会知名度。驻地计划与设计师们的合作大致分三个面向,一是工艺经设计转化后面对广大消费人群输出的批量化产品;二是用于生活场景,如礼品等渠道的高端产品;三是针对艺廊和博物馆、美术馆级别的限量收藏品。

驻地计划必须要探索出很多可能性,探索的方式是由外脑(外部设计师)进行思考,与工艺师合作推出作品,起承内部设计师团队则担负起外部设计师与工艺方的沟通,深入接触了解工艺环节和设计流程。韩德昌会深入与设计师进行讨论,希望他们从客观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工艺,来表达明确的设计概念。起承与珠宝品牌潮宏基合作的花丝驻地项目,最近邀请到日本知名设计团队Nendo/佐藤大参与,这个叫做糖果的花丝首饰系列,就是一个平衡工艺与商业诉求的好案例。

除了驻地计划,起承文化的另一块重要业务是通过文化梳理和二次创作转化形成IP,韩德昌强调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起承对lP思考的起点,汲取传统纹样的代表性符号,经过现代设计语言的转译,形成新的纹样,不仅丰富了日常消费品的面貌,也在潜移默化中让传统回归生活。
1.在了解花丝的制作工艺后,佐藤大提出的设计方案让人眼前一亮:通过拆解花丝工艺,保留传统花丝八种工艺技法中的一项捻丝,由此做出的首饰镂空结构避开了高昂的制造成本,轻松有趣的糖果造型叉符合都市年轻一族的审美趣味,一系列花丝首饰登陆淘宝阿里鱼众筹平台,目前筹募金额已经超过了1000万人民币。

2.在了解花丝的制作工艺后,佐藤大提出的设计方案让人眼前一亮:通过拆解花丝工艺,保留传统花丝八种工艺技法中的一项捻丝,由此做出的首饰镂空结构避开了高昂的制造成本,轻松有趣的糖果造型叉符合都市年轻一族的审美趣味,一系列花丝首饰登陆淘宝阿里鱼众筹平台,目前筹募金额已经超过了1000万人民币。

细节中的细节

“设计的本质,就是将事物变得更好。”


1.Henrik Lindberg位于总部办公楼中的办公室,是一栋瑞典森林式的木头小屋,包含了一个空间所需要的一切功能需求,非常符合北欧的设计理念和传统——化繁为简。他还是一个艺术品与老爷车的收藏爱好者,办公室内藏有中国艺术家丁乙和倪有鱼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后期,位于丹麦第二大城市的奥胡斯小镇上,诞生了以轻巧的钛丝镜框推动眼镜市场的家族品牌Lindberg。总部办公楼在一个安静的住宅区内,建筑物的前身是一家机床厂,经过重新设计和翻新后,成为了现在的办公室和工厂,目前由第二代继承人,建筑师HenrikLindberg执掌。时代瞬息万变,新鲜的信息和技术不断更迭,如何让品牌立足在行业的顶端,对于细节的追求和不为时代所变的手工定制所传递出的温度,成为了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眼镜行业的传统模式通常是客人在店内选择可用的型号,但Lindberg从每一个细节去实现客户定制,让每一件产品都成为量身定制的作品。创立之初,创始人就曾想过:想要设计、制作出高质量的镜架,所需要的工具和技术在当时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他们不得不去自己创造,制造设备、定制工具、培养匠人……力求每个部件的设计和制造过程都由公司内部完成。要设计、制作出无与伦比的眼镜,需要一定的决心。为了实现最高质量的设计,在镜架的原材料上就需要选择最高标准,避免致敏或皮肤刺激,超轻量的钛金属是首选,部分镜架的重量仅为2克,达到足够的轻巧,去除不必要的部件,没有铆钉或焊接,而是以专利的无螺丝铰链为特色,从而不会出现松动或损坏等不必要的问题。镜架易于调节,在递交眼镜给客人时,工作人员还会根据现场客人的面部结构调节镜架,直至完美贴合面部,实现整体个性化定制。在选材上,Lindberg还包含板材镜架,选用最优质天然水牛角的高端产品buffalo titanium将水牛角与紫檀木、烟熏橡木、橄榄木和黑檀木等几种精致木材结合。Precious系列还会选用18K黄金,白金,玫瑰金甚至尊贵黑金以及铂金打造。除了机械的高科技,手工感则传递出作品的温度,拥有精湛技艺的匠人会在五步机械抛光工艺后,再进行两轮手工抛光。在Lindberg看来,高端眼镜的含义与核心就是坚持手工打造。

从干净、简约的设计思考到高效、勤勉的制造过程,赋予长久打磨的工匠精神,将每一件产品视为作品来创作,成为了这个时代难能可贵的坚持,也只有如此,才能换来金字塔尖的荣耀。
2.设计师与匠人需要精准地计算和创作镜架的数值,以实现和传递可以传承的高品质。

3.设计师与匠人需要精准地计算和创作镜架的数值,以实现和传递可以传承的高品质。

4.Lindberg所选用的特殊材料钛金属。

朱哲琴 “看见”之路

“‘看见造物’孵化的是混合形态的项目,项目之初会组织专家进行学术研讨,后期则是针对市场的可行性调研,核心是非遗再生计划,从文化梳理、工艺的保护传承、设计语言的推敲、产品的商业落地模式、推广和传播方式……每个环节都是一个专业的面向。”


1.看见“西兰卡普”信封包和手拿包。

2.2018年11月18日重慶黔江西兰卡普传承人汪少碧演示传统织布工艺。

3.看见“戏石”屏风,由声志荣设计。

朱哲琴之前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著名音乐家,近年来她也投身于中国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之中。2013年她创立的“看见造物”当代设计品牌,联合石大宇、卢志荣、钟声、Michael Young等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工艺家,经过对传统手工艺的提炼与再设计推出产品,这些产品亮相于米兰三年展、保利拍卖会,大大提升了世界对中国当代工艺和设计水准的认知。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已是社会性的关注议题,朱哲琴从多年实地寻访经历中得出的观察是,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现状呈现两极化的趋势: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手工艺能获得较多关注与资源,往往生存状况良好;而处于偏远地区的工艺门类,很难进入现代人的视野,更缺乏与设计进行接轨的机会。在非遗抢救这个宏大命题之下,“看见造物”从创立初始负担的使命,就是为了让传承获得重生,来影响和激活当代生活。她与合作设计师们对手工艺的探访,选择的大多是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中西部、北部地区,聚焦的也是相对冷门、处在消失边缘的工艺领域。

“看见造物”的工作模式是基于传统工艺本身反向寻找设计师来介入,朱哲琴与设计师们深入内蒙古、云南、贵州、西藏、重庆等地,采集探访濒危的民间工艺,她强调设计师们必须要“弯下腰来”,以谦卑的态度向传统学习,向工匠学习。“看见造物”希望能为作坊、匠人和设计师提供更多的机会,例如将一部分生产放在项目原发地,有建设性的哺育工作是让工坊维持良性运作的积极尝试;开展“1+5”民族文化传承计划,帮助当地技艺精湛的工艺师傅寻找、培养新一代传人;产品部寻找与项目风格匹配的设计师,并指导设计师对市场、设计、生产成本有商品化的意识。作为品牌创始人和艺术总监,朱哲琴要负责工艺与设计的两端对接,融合美学精神,平衡商业诉求。

2019年平台的主要项目围绕着重庆的非遗传统手工艺“涂山窑”和土家族手工艺“西兰卡普”展开,通过大半年的考察、设计打样和生产,9月初,由英国设计师Michael Youngi殳计的涂山窑工艺咖啡怀系列,登录“一条”线上平台进行众筹。与时装设计师杨芳合作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也会在秋冬季问世,产品走时尚化方向,运用到东西方美学贯通的物料和颜色。

朱哲琴形容目前所投入的原创设计行业依然还在边缘挣扎:人才紧缺、设计意识缺乏、法律法规不完善,方方面面都有问题,她这一代人从零开始,是拓荒者。今年的商业大环境低迷,资本让原创之路变得更加艰难,因此,品牌在战略打法上更要能扛得住冲击, “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能否在产业层面、原创层面立足,需要把眼下的每一步都走稳。
1.2018年11月27日Michael Young在重庆荣昌区非遗陶器工坊。


2.看見涂山黑釉盏和黑釉酒器。

3.非遗陶器工坊匠人制陶现场。4.Mlchael Young设计的看见涂山花器。

2013年,长期扎根在香港的英国设计师Michael Young和“看见造物”合作,在中国内地进行了一次工艺之旅。之后他结合中国传统景泰蓝工艺,设计出一套盘子。和我们印象中繁复精密的景泰蓝图样不同,这套盘子表面不规则的圆形图案,通过数学计算形成,模拟油在水面漂浮的样子,再以景泰蓝工艺,将其呈现在盘子上。之后,Michael Young在同土耳其瓷器品牌Gorbon合作的Orzone花器、与地毯公司Christopher Farr合作的手编提基亚地毯中,延续了这种创作思路,将数学计算与传统手工艺结合,让设计产品既有着当代设计语言的特点,还保有只有手工艺才能达到的效果。

作为著名工业产品设计师,除了设计适合大批量工业生产的产品,Michael Young还设计具有实验性的艺术或限量版设计品,尤其是对传统手工艺现代化的探索。在2019Design Miami/Basel设计展上,Michael Young的MY系列有着抛光不锈钢和白色珐琅的表面。他把两个看起来不相干的要素,通过计算机编程产生图案,再以三维形态展现出来。“在亚洲,手工匠人具有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西方审美不同的是,人们往往认为,具有繁复形态的造型设计更有价值……而有时候极简的设计和产品更具有挑战性。”

Michael Young的作品不仅具有当代意识的设计语言,还可以追溯传统的手工技艺。“世界改变了很多。在过去,时间和土地并不昂贵:但在今天的社会,时间是昂贵的、土地是昂贵的,所以手工艺变得非常昂贵。我们既需要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也需要保护这些遗产。这关于材质、色彩、造型,还是可以永久保留的东西。”

去年,Michael Young再次接到“看见造物”的邀请,对已有近千年历史的宋代涂山窑工艺进行研究和复兴。他们到重庆涂山窑遗址进行考古寻访,对沉睡在博物馆里的涂山窑文物与工艺进行研讨。设计师说一定要在对中国传统工艺做当代设计前对蕴藏的文化内涵有足够的尊敬与理解。“我的设计任务是要将乡村田野中的器物带到时髦的都市环境中。我希望设计可以将我考察的工艺制作的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涂山窑。即便器形很简洁,他们也可以体会到制作中的历史。”最终古老的技艺幻化成当代生活的茶杯、咖啡杯等器物,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到涂山窑的工艺和历史。

对于“看见”这样的品牌,Michael Young心怀敬意:“生活不是仅仅关于赚钱,还关乎一些你所热爱的美好实物,你想永久保留的东西。特殊的手工艺,作为一种遗产,需要我们对之进行保护。”
当代设计语言遇到传统手工艺

和工业玻璃切割不同,手丁匠人完成所有细节。我用传统的技法,但改变了最终的制作成果……有些工作是电脑可以完成的,有些是需要用人的双手实现的。我觉得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手工技艺。



家具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这次在上海举办的家具文化座谈会,我们邀请的嘉宾既有一线专业的家具设计师,也有跨界做家具的室内设计师。大家结合各自的经验与认识,围绕传统家具文化与当代家具设计的融合、东西方家具设计所处的背景及特点不同,以及原创家具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既有观点的剖析、阐述,又同时存在质疑,进而引发争议性的讨论。在原汁原味地呈现这些观点的同时,我们也尝试了一种新的版面方式,穿插每位嘉宾的家具作品,以期让读者更加直观立体地感受嘉宾们的设计思想。

时间:2013年10月 地点:“多少Moreless”上海MSO展厅

主持

王建军

《现代装饰》华东地区负责人

论坛嘉宾

候正光

上海木码设计机构创办人

宋微建

上海微建(Vjian)建筑空间设计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

徐明

明合文吉创始人

莫娇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讲师

陈燕飞

璞素家居创始人

海晨

海上青花创始人

王善祥

上海善祥建筑艺术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天珂

“多少Moreless”家居总经理

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肯定不会故意去考虑或者避开传统,但是传统的一些精神、特征总会突然间冒出来,不自觉地想到传统上的经典。

宋微建:我上次在米兰拍卖的那一件家具,前前后后用了五年多的时间去设计,一直在想,一直在画,想到就画一点。我发现传统家具里面有很多门道,与文化、生活紧密相关,人体工学是其次。经常有人说中式家具坐着难受、不舒服,我跟讲他就像一盘菜一样,有鱼、有肉、有蔬菜,青菜和萝卜、萝卜和猪肉,你觉得要怎么比法,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原先的传统家具按照现在人们习惯的坐法,怎么样都不舒服,因为坐姿变化了,环境也变化了。我最近在河南搞古村的改造,那里的老房子的地面不是砖,而是泥巴地,所以过去的椅子讲究坐在上面脚要离地,这是当时家具必备的需求。

有次同济大学邀请我去做关于家具的演讲,我发现中国的家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一件家具就像一个宝贝一样要把玩的,还要传代,这个在西方几乎没有。所以传统家具的用料、工艺都很讲究,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用品,要养的,这就和文化完完全全融在了一起。

我那个椅子做了大概十把左右,现在发现还需要调,根本不是技术层面的需要,而是出于一个诉求点:你到底要表达什么?这个很微妙,现在的调整已经精确到毫米了,多一点少一点真的是很有讲究。就像这个坐垫的坡度,你放平不合理,放歪了视觉上感觉不舒服。中国人讲究方正是很重要的,不是尺度问题,是心态问题。所以现在再要往小调难度非常大。我觉得中国的家具按照西方的眼光来看的话很难走出来,我们只有按照中国自身的条件,按照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尤其是文化习惯来考虑,才是有出路的。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向前走,而历史是向后走的,我们学习研究先人、前辈,但我们一直在往前去找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呢?照理我看看书就行了,但你会发现现在的很多东西是书上没有的,立足点不一样,切入点也不一样。

你们的这个题目非常对,不客气地说,现在是业余的人在思考这些问题,专业的人还没有想这个问题,还在研究木头、砖头,这个是蛮悲哀的事情。我最近在和一个家具公司谈,他说通常情况一个家具系列要有二三十件,我想我这一辈子恐怕也做出不来。你想想中国的家具究竟有多少种,样式的变换是有的,但是类别真的没有多少。因为当时的生活也简单,但是现在你要把它无限地展开,这个是有难度的。最可恶的是在上海家具论斤卖,这种现象我觉得是文化缺失造成的。

徐明:论斤卖是红木家具。

莫娇:宋老师主要说了家具跟人的生活方式、人的精神、人的喜好相关的方面,我这边想补充的更多是每个年代的家具也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中国相对弱一点,可能是由于中国在技术革命的时候没有那么快的发展。西方从古典到现代发展的过程当中因为有技术革命存在,比如说钢管的使用令他们从普通的木质家具发展成出现很多钢管家具,其实是跟时代技术的可能性相关的。后来意大利、法国开始出现塑料家具,也是因为塑料在整个社会生产当中的应用开始多了起来,技术方面在发展,所以他们的家具风格也慢慢地向这方面靠近。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宋老师讲的,跟人的生活方式相关的一个变化。

侯正光:我想问的是,咱们的主题是传统家具,这个传统体现在你的设计中,是必然还是刻意?

莫娇:肯定是必然的。

侯正光:为什么要有传统在里面?

莫娇:我觉得是脱不开的,就像你从小学画然后去做设计,你做出来的东西总归有一定的形态的平衡在里面。做家具设计时,从学习工业设计开始肯定或多或少接触了一些历史上的东西,包括学的、看的、体会到的,这些内容都已经融入到你的设计当中,有的时候不需要故意地去重复它,那个点就冒出来了,就是那么一个跟传统很相关的东西。

侯正光:开始是刻意的后来就变成必然了,还是说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自然过程?

莫娇:对我来讲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肯定不会故意去考虑或者避开传统。当然我们肯定是想方设法地去做一些不同的东西,但是我觉得传统的一些精神、特征总会突然间冒出来,不自觉地想到传统上的经典。

陈燕飞:刚才看到天珂在泡茶,我想这个桌子的感觉完全不对。我们现在中国人的生活,大到空间,再到家具,小到瓷器,我们需要怎么样的东西?一开始我们也说要挖掘传统,或者说要怎么样跟中国传统文化连接上,后来我自己思考其实不需要太在乎,我们就专注当下,尊重自己的内心。像天珂喜欢泡茶,我也很喜欢泡茶,我需要这样的氛围、感觉,我有对材质、喝茶方式的诉求。我认为吃中餐或者泡茶,大长桌并不是最理想的,可能圆桌会更适合,有大家聚拢的那种感觉。这对于设计师来说,就会产生思考。一开始可能是出于个人的诉求,慢慢地会考虑是不是可以把这个需求满足做大,或者发现原来大家的想法也类似,然后逐渐发散开来。这是我做了几年建筑家具的一个心得。

海晨:我也挺同意燕飞的观点,我不是学家具出身的,没有学过中国传统家具发展史。但是我看了很多比如魏晋之前的画,还有元、明、清时期的画,发现那些古画里的家具非常地融入大自然,那个时候的人更寄情于山水。后来到明清之后繁琐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也趋于室内。到了现在我觉得非常多元化,大家都在寻找一种东西,传统的也好,在传统里面寻找现代元素也好,这种多元化已经不再居于室或者说是室融合了那个环境,更多的是在这些传统之上找到自己个性化的东西,然后再融入当今的环境当中去。

宋微建:我觉得现在许多人对传统有一点惧怕,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很伟大、很深奥,讲到中国文化你必须要懂得四书五经,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事实上看起来再时髦的女孩,她内心里都是一颗中国心,说话举止一看就是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要了解一下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谈到中国元素,旗袍、中山装是代表中国的,反过来想一想欧洲的服装哪个有代表性,也不多。

我不认为贵重的材料价值就高,我指的是有些时候价值在于思想。宋微建:我觉得我们设计师要做两件事情,一个是对那些仿冒品不能客气,还有一个是要积极推广。这次在西安我做了一个项目,配完家具以后业主那边打电话来说宋老师这个家具不行,见不得人。我问怎么见不得人,他说是邀请长江商学院的那些同学来,这(家具)怎么见人。我说你叫那些人来,无论是谁,我给他们上上课。结果后来他越看越喜欢,又让我帮他布置办公室,家里面也要用这样的家具,他的那些老板朋友都向他打听家具,让他介绍。所以我觉得中国家具的推广方面暴露出中国人的一个弱点,就是不太去推广。

侯正光:材料这块也是一个挺纠结的事,比如说传统家具都要用红木,最起码得是实木。这种材料的限定是不是在传统家具哪怕是所谓的新装饰家具里面算一个非常重要的约束条件,就是材料本身要有价值。

宋微建:你这个问题是我一直痛苦的事情。

徐明:说实话一个实木家具在南方可能是非常完美,到北方完全不一样了。我的一把椅子从上海去北京展览,到那边之后就开始裂,然后到广州展出又合并在一起。所以我觉得选择材料要因地制宜。我不认为贵重的材料价值就高,我指的是有些时候价值在于思想,我相信过去很多古董家具并不是只有红木是最昂贵的。我记得在荷兰有一个设计师的家具卖得特别贵,有一个在卖他的家具的老板接受采访时说,我卖的不是金子,我卖的是一个金子的思想。我觉得有些时候我们可能太过于沉迷这种贵重的材料,比如说红木,这就是为什么红木家具一直在涨价的原因。对于设计师来说,大家不敢突破,不知道该怎么去使用。但我们既然不想被一种思想控制住,也不应该被一种材料控制住。意大利的很多家具,我们看到表面上都是实木的,但是实际都是贴皮的,但是它并不影响一个设计的理念、想法。

海晨:我觉得关键还是看设计师的坚持。我们碰到无数的客户说你们为什么不用红木,对于我来说是找适合我设计的东西,比如说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常用的一种材质,相对比较得心应手。有的时候设计师在考虑材质时候的坚持还是有道理的。

侯正光:你为什么不用红木?

海晨:因为红木的弹性小,收缩能力差,跟我的陶瓷在一起会出问题,不是瓷板裂了就是木头裂了,看谁硬得过谁。我现在开始换榆木,我们有无数的客人说这个东西给做成花梨的,我说不行,我绝对不干。

侯正光:我们也碰到这种客户,对材料其实挺较真的,要求用红木,最起码是实木的。前些年遇过一个北京过来的客户要买家具,我说北方不卖,肯定会出问题。那个哥们特别坚持,一定要买。我说要买也行,但是咱们签一个协议,裂了我不管。然后他就犹豫了,后来买了家具用到他在安徽的一个房子里。

莫娇:我觉得到现在为止大多数中国客人买家具感觉是在买材料,当然他肯定是喜欢你这个家具的,但是他们更关心这个材料是不是值钱的材料、好的材料。我不相信真的那么多人都是出于喜欢才买红木,大多数人是因为红木稳定性好、值钱,所以他们才买。家具有两种层面,一个是普通民众日常用的家具,另一种是相对来说层次比较高的,带有一定收藏意义的艺术装饰性家具。如果是后者,当然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要求,选择各种各样或者更加贵重一点的材料。但是对于普通民用家具来说,不太可能每一件家具都是有故事、有背景的。

天珂:中国人喜欢红木,就会有全世界的红木卖到中国来,为中国人全世界去找红木,肯定要砍伐很多原始森林。一些不发达的国家会不管那么多,先砍了再说。我们去到新加坡的前几天,当地因为要把森林变成种庄稼的耕地,一把火把原始森林烧了。我就想不能把木材砍下来用吗,但他们认为烧了最省事。

莫娇:还不如让中国人去砍。

天珂:对,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人把它砍了做成家具,还用起来了。

王建军:上海的国际家具展基本上我每年都在看,我感觉一年比一年成熟,一些品牌对市场的把握度越来越成熟,就是越来越契合市场。对中国原创家具设计行业来说,当下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大家可以敞开来聊一下。

王善祥:我是家具设计界的南郭先生,我之所以做家具设计,有的时候是纯粹为了设计家具而设计家具。我画过很多草图,现在也在不停地画。我自己都没想明白为什么要设计家具。如果用泛艺术的概念来说,家具可能是我的一种创作种类,就像我的画既有毛笔画,也有钢笔画和铅笔画等等。我讲一个问题,说到中式家具或者现代的中式家具,我们自然地想到了木头。虽然金属、塑料各种材料可能被西方现代主义全部都玩遍了,但我们的新中式家具还有没有可能用一些别的材料来挖掘,或者有没有可能突破,比如说把各种材料再来一次革命。

陈燕飞:我觉得传统的材料,中式的除了木材还有很多,像藤、竹、石头、陶瓷,也包括铜,中国原创家具实际上只是处于刚开始的阶段,大家的切入点通常选择用我们自己比较熟悉的,比如木材。我自己这两年一直在想用竹子来做家具,我觉得竹子这种材料非常好,首先环保,其次可塑性也很强,但是一些工艺可能比木头更难。我以前买过一套书,讲的是苏州的竹扇子,他们对处理竹子非常完美,我当时想能不能用来做家具。我觉得未来中式家具这一块肯定有更多尝试,应该会很快。

海晨:现在除了材料以外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我们设计师不可能有大型的工厂,零配件加工没有到位,等等。你要加一个铜的配件特别费劲,所以在材料运用上不得不有某种局限性,限制死了你只能用这个,你要加一个别的什么基本上就是往里砸钱。

莫娇:我用不同的材料来尝试,从设计到跟工厂沟通、打样,花费很多的成本、精力和时间,最后看到做出来的东西,非常地震惊。所以很多时候就像刚才说过的,选用一种材料来做也是有道理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控制好。

徐明:现在也在用胡桃木,是不是跟流行有关系,还是说很多人对其有所偏爱,或者是因为它的加工工艺有所突破,我们会持续用多久呢?

侯正光:这些因素都在里头。我觉得流行是很潜意识的,可能在哪里看到了,比如在展览会上见到觉得不错,这就可能已经是流行的苗头了。我不想承认我们叫“跟风”,刚开始觉得挺好,后来发现越来越多,那就上套了,就变成流行的一部分。流行可能也会影响我们的眼睛。我仔细考虑过为什么选它(胡桃木),首先是来源好,第二是性质相对稳定。前几年的价钱也算合理,但是这几年就不合理了。你说我将来会不会换,很难说,有可能会换,如果它确实达不到性价比就得想办法。

我觉得东西方之间要多找一些对比才能找到自己,因为你不去看别人,又怎么才能了解自己。我们不能够低估他们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也应该用同样的心态来欣赏西方的文化。如果说我们再往前走的情况下,这种相互的借鉴、欣赏,会让中国文化迈得更大步一点。宋微建:在战国时期有一个词叫“物勒工名”,就是说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目的是防止以疵充好和仿冒行为。几千年过去了,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无所谓。大部分情况下是这样的。

另外,我讲讲关于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我们学设计的脱不开造型、形式,实际上中国传统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还有很多思想层面的东西,我觉得被忽略的蛮严重。很多人一直停留在材料、工艺、造型方面,这个其实是传统外在的东西,内在就是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思想是什么?很多人并不清楚。中国人的思想是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这个和西方不同,西方推崇世界主宰,人是上帝派来整治世界的。我觉得东西方之间要多找一些对比才能找到自己,因为你不去看别人,又怎么才能了解自己。你只看一个人怎么知道他长得丑还是好看呢,一比较你会发现这个是丑的、那个是美的,黑的白的全对比出来了。现在西方也开始关注“顺应自然”,最近有本流行书叫《蓝色趋势》,所谓蓝色就是大海,内容是关于大海里面的资源。以前还有本书叫《大趋势》,它的中文名字叫做《道法自然》。外国人都在用“道法自然”这个词,我们中国人还扭扭捏捏地说这个要不要的问题,有什么要不要,这是世界财富,现在不是你“要不要”,而是你“会不会”、“能不能拿来”的问题。尤其是在家具这样一个比较具体的行当,潜力无穷,关于自然的这个命题你几辈子也做不完。

从世界范围内来说,我觉得除了科技之外,文化这一块可以包容,就是不能同化、不能相融,就是要把自己的文化做得很有特色。中西文化一相融以后是什么呢?什么也不是了。我比较欣赏张艺谋的一句话,只要中国人还在拿着筷子吃饭就有戏。

徐明:西方人对东方的哲学非常尊重,我们不能够低估他们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也应该用同样的心态来欣赏西方的文化。如果说我们再往前走的情况下,这种相互的借鉴、欣赏,会让中国文化迈得更大步一点。我们曾经有最鼎盛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吸收各个民族的文化,但是开始没落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越来越收缩。我去印尼的时候,很多世界各地的人在那边度假或旅游,但是当地人还是继续过他们的生活,跳他们的舞,那些小孩子看到外来的人并没有觉得害羞或者认为他们是坏人。印尼实际上是很贫穷的,但是他们非常相信神,对自己的文化非常自信,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处供奉神的地方,就像我们家里必须有一张床一样,有钱的人可能稍微大一点,没钱的人小一点。无论外界怎样,这个地方始终坚定地延续自己的文化。不像我们,大部分样板房都是西式的,我还记得国内的一个家具品牌,广告词里说“传世的家具”,就是欧式风格的。我们其实有着很令人自豪的文化,但是仿佛随时可以丢弃掉。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好更乐观的态度去看待我们的文化,更加自信,但这个自信并不代表是狂妄。

莫娇:跟信仰有关。

陈燕飞:我觉得中国现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家还是太统一了。这次看国际家具展我突然发觉特别是做原创的一帮设计师,北京、深圳、上海的,他们的作品给人一种类似的感觉。虽然表面看起来会有一些不一样的造型,但是最终你发现这些基本上都是实木的,新中式的,当然这确实是一种流行趋势,但是我觉得非常没有趣味。

我自己也在反思,我作为其中一分子是不是应该重新去思考这些问题。莫娇:我觉得这跟中国发展的感觉可能也很像,因为特别是在大城市里面,我们不讲特别高或者特别低的,很多中间层次的人的生活方式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他们对生活的很多要求变得非常相同,而且中国的教育从小到大相对来讲是一种比较传统、循规蹈矩的方式。在西方,他们那边的年轻人或者年纪大一点的人,其实在试着过不同的生活,原来我在法国的时候并没有感觉那么明显,现在我到北欧去了几次发现这种现象特别明显。每个人的活法都非常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学生或者年轻设计师做出的一些设计,会让你奇怪他的脑子怎么会想出这种事情。他们所处的环境已经不是拼命往上发展,而是在扩散发展的感觉,非常多元化,与此同时他们的家具就有很多不同的设计。中国家具设计好像特别单一,其实我们的基础还是相对弱一些的。

海晨:我是比较悲观的,在现在这个时代,艺术形态也好,信仰、教育也好,完全被束缚住了。人的发散能力也被禁锢在一个小框框里,所以我们都在挣扎。

徐明:我觉得是因为少了大环境,少了自信,少了对文化真正的深入。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拼命追过去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只对过去的东西感兴趣,而对现在保留一些批评的意见,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满足自己真正的需要,而过去的东西所展现给你的一些情怀,让你可以用最简单的智慧觉得这个就是我想要的。

陈燕飞:现在的社会发展让每个城市几乎一样,生活方式也好,建筑也好,我觉得对于设计师来说要始终警醒,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这并不是说要适应什么的市场,而是从自身出发来理解我们的需要。我觉得江南跟北方相比,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等跟北方肯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尊重当代,满足这个环境的需求。

王建军:活在当下。

宋微建:把自己做好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天珂:我认为咱们这代设计师还是非常勇敢的,因为你做的完全不仅仅是设计的工作,你还得去跟进工厂、考虑工艺,人家还不一定配合你,然后你得调整姿态,用不同的角色去解决很多跟设计无关的事情。

上一篇:循证护理论文下一篇:古诗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