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论文范文

2024-03-26

辐射防护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边坡养护管理是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行驶效率及安全关系较大。根据目前国内外边坡植被护坡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运用植物学、水土保持工程、风景园林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介绍了西宝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护坡技术, 探索了一条成本低、效果好、适合西宝高速公路边坡实际情况的生物复合护坡十大理想模式,使生态防护既能满足护坡固坡、防止冲刷的工程要求,又能因地制宜。与周围生态景观有机地相结合,促进我国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边坡植被防护技术;生态景观;生态恢复;西宝高速公路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展开,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各行业的高度重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在极大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其中,边坡的防护治理成为了其中一个难点和重点[1,2]。高速公路边坡采用工程防护能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但建设成本高且景观效果差、加上对周边景观难以融合。目前,为了减少高速公路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维持、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3]。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技术已广泛运用,此技术由于在起到浆砌片石、喷射混凝土等边坡护坡功能的同时,又恢复了因工程建设破坏的生态环境,因此这一新兴的护坡技术一出现就受到了广泛的赞扬。对于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技术的研究,总体上讲,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土木工程、水土保持、园林等学科都针对各自学科的需要进行了一些研究。下面以西宝高速公路的边坡植被防护技术进行探讨,使边坡植被防护技术既能满足护坡固坡、防止冲刷的工程要求,又能因地制宜,与周围生态景观有机地相结合,促进我国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事业的发展。

1.边坡植被防护技术的相关概念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4,5]。

护坡工程是指为防止崩塌,可在坡面修筑护坡工程进行加固,这比削坡节省投工,速度快。常见的护坡工程有:干砌片石和混凝土砌块护坡、浆砌片石和混凝土护坡、格状框条护坡、喷浆和混凝土护坡、铺固法护坡等。

边坡生态防护是指开挖边坡形成以后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在其上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根系锚固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达到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目的的护坡方式[6]。

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是指利用植被涵水固土的原理稳定岩土边坡同时美化环境的新技术,是涉及岩土工程学、水土保持学、环境保护学、生态学、植物学、园林学、土壤肥料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工程技术[7,8]。利用边坡生态防护技术,从不同角度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了大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对于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植被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它是一个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或地球科学的名词。植被可以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被分类,譬如高山植被、草原植被、海岛植被等。

植被护坡防护技术是指“用活的植物,单独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或非生命植物材料相结合,以减轻坡面的不稳定性和侵蚀。” 植被防护是利用植物体蓄水保土的一种新型的稳定边坡美化环境的技术,它涉及土壤学、工程学、植物学等多学科[9,10]。植被护坡形成一门学科,还是近十几年的事,直至今日甚至连一个很贴切的术语都还没有形成,英文有称 Biotechnique, Soil bioengineering, Vegetation 或Revegetation 等,国内也有植被护坡、植物固坡、坡面生态工程之称等。在国际上专门以植被护坡为主题的首次国际会议于 1994 年 9 月在牛津举行。这里研究的植被护坡技术不是通常意义的园林绿化种植技术,而是利用植被蓄水固土的原理来稳定岩质或土质边坡,同时又达到美化环境的一种新技术。该项技术涉及到岩土工程学、生物学、植物学、园艺学、土壤肥料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是环境岩(土)体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进行各项基础工程的建设,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边坡,这些边坡的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有些甚至会引起灾害隐患[11]。目前,在国内外应用较为普遍的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是采用植物或植物与非生命材料相结合的方式,代替纯工程防护方式,起到稳定边坡和防止侵蚀的作用。利用植物防护坡面,既可以防止雨滴击溅,减小径流量与产沙量,减缓径流流速,增加土壤下渗,又可以增加坡面糙率,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在土石质边坡整体稳定的情况下,利用植物根系涵水固土的原理来保证坡面层的稳定,起到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作用,更有自然感。植物护坡是涉及岩土工程、生态、植物、土壤、景观等方面的一项综合工程,亦是涉及工程力学、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园艺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的综合科学。针对公路工程建设的边坡,根据具体坡面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植被)防护(护坡)技术模式,在实现坡体稳定的同时还能够保证一定程度的植被覆盖率或是与自然相融合的坡面景观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2.项目区基本情况

公路边坡是公路建设中破坏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对其进行有效防护是公路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因生态防护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及景观效果,其已经成为公路边坡防护的主要形式。西宝高速公路是全国“两纵两横”公路主骨架G045连云港—霍尔果斯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路跨越陕西关中西部西安、咸阳、宝鸡、杨凌三市一区。连霍线(G30)陕西境西安至宝鸡公路改扩建工程主体工程可研阶段推荐路线东起西安绕城公路阿房宫枢纽立交,沿镐京遗址北侧、咸阳规划区南侧,向西在渭河南岸设线,在高桥乡东跨沣河,经大王镇、涝店镇,在马寨滩跨渭河后折向西北,在兴平市丰仪乡与现有西宝高速公路相接后,向西沿现有高速公路进行单侧加宽,经武功、杨凌、绛帐、常兴至蔡家坡,采用两侧加宽至虢镇东后,与现有高速公路分离,向南跨过渭河,基本平行于规划的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宝鸡延伸线,沿宝鸡市规划区南缘、秦岭北麓山脚设线,向西经磻溪、马营、凉泉至石咀头与现有西宝高速公路相接,同时,扩建现有高速公路虢镇东至千河段,全线建设里程171.285km。

在工程后续设计阶段,主体设计单位根据进一步勘测情况,为了进一步优化项目占地,减少对线路两侧农耕地的扰动,对阿房宫至虢镇东段局部线路走向进行调整,对工程线路改扩建方式进行了变更,工程变更后,线路东起西安绕城公路阿房宫枢纽立交,沿镐京遗址北侧至高桥,继续向西,经饮水坊、东江渡、西江渡,至保安东滩折向西北,设特大桥跨过渭河,沿咸阳市规划区最西侧设线,经湾李村、陈南村至西吴与旧路相接;之后沿旧路两侧加宽改建至虢镇东,与现有高速公路分离,向南跨过渭河,基本平行于规划的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宝鸡延伸线,沿宝鸡市规划区南缘、秦岭北麓山脚设线,向西经磻溪、马营至凉泉,线路全长155.82km。

3.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区地处渭河两岸冲积平原区—关中盆地,地貌类型属渭河冲积平原、洪积倾斜平原、黄土台塬。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水力侵蚀主要发生在裸露的地表面,表现为面蚀与沟蚀;面蚀主要是由于地表土壤结构疏松,抗蚀力弱,一旦植被遭到扰动和破坏,在暴雨的作用下,极易产生径流对地表的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沟蚀主要发生在秦岭北麓山前洪积扇和渭北黄土台塬沟谷陡坡及沟道内,造成沟底下切,沟岸扩展,沟头前进;另外,由于项目区存在湿陷性黄土不良地质现象,在强降雨条件下,局部陡坡沟谷地段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详见表1。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12, 13]。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14, 15]。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16, 17]。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依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的通知》(办水保﹝2013﹞188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项目区系陕西省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

项目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降雨、土壤、植被等,其中降雨是形成水力侵蚀的动力因素[18]。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类频繁的生产建设活动扰动地表、破坏植被、损坏地表结构等[19]。近年来,随着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该地区因加大基础设施,从而使挖沙、取土、炸石、烧砖等人类生产活动频繁,导致原地形地貌、原地表植被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破坏,线路起点段崩塌和泻溜灾害亦时有发生,人为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该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改善的限制因素[ 20]。

4.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问题

西宝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大量采用机械施工,路堤填筑、架桥砌涵、堆放弃渣等,破坏了沿线原地貌及植被,扰动了表土结构,致使土体抗蚀能力降低,并排放弃渣。项目建设区占用土地以水浇地、旱地、果园为主,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工程建设过程中,主体工程的开挖填筑、土石方运移以及排放弃土、弃渣的压埋等,都不同程度地扰动了原地貌,损坏了地表土体结构和植被。公路各项工程损坏原地貌植被情况详见表2、项目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见表3。

5.边坡生态(植被)防护的措施

公路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其工程规模大、项目多、涉及面广,土石填挖工程形成的大量土石裸露边坡,破坏了既有植被,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以往通常采用单纯的工程防护,如浆(干)砌片石、喷锚防护等,这些工程措施都导致原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滑坡、边坡失稳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和工程问题。国家已经十分重视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国务院下达了[2000]31號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已提上议程,这对整个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边坡生态(植被)防护即边坡植被,主要是靠植物根茎与土壤间的附着力以及根茎间的互相缠绕来达到加固边坡、提高坡表抗冲刷的能力[21]。生态(植被)防护技术是随着世界范围内高速公路建设而兴起的一门工程技术。与传统的工程防护技术不同,生态(植被)防护技术是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的适当结合,其充分利用工程防护深层加固和植物浅层固坡及生态环保的特点达到了工程建设与环保及生态恢复兼顾的目的。生态(植被)防护(护坡)不仅可以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而且还可以净化空气,保护生态,美化环境,保证行车安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1植被的防护作用

植物的浅细根系在边坡浅层错综盘结,根系可视为带预应力的三维加筋材料。植物的浅细根系与土共同组成根土复合体,这一复合体改变了土的力 学性能,提高了土体的抗剪强度[22,23]。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边坡表层的疏松土层,起到预应力锚杆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地下0.75~1.5 m 深处有明显的土壤加固作用[24,25]。对块状、碎裂、散体结构岩体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锚固作用。在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人类自身生存质量的今天,植被防护己成了公路边坡防护的一种趋势,代表着边坡防护的发展方向[26]。目前,常用的植被护坡类型可归纳为土工网垫、液压喷播、框格植被、穴播或沟播、植生带、绿化网、阶梯植被等。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开挖的边坡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再加上不稳定 的边坡容易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找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恢复被破坏的边坡,防止灾害的发生。植被护坡技术的出现有效地稳定了边坡, 它不仅恢复了破坏的植被,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效地解决了边坡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通过人工辅助的方法,使自然本身具有的恢复力得到充分发挥应当是公路生态恢复和绿化的基本思想。尊重自然植被的演替规律,不在大的程度上改变自然恢复的植物演替序列,在生态系统允许的范围内绿化,才是正确的生态恢复途径。

植被可以在冠层、干层、地表及根系四个层次上,通过降低雨滴动能、减缓地表径流、改善土壤特性和根系的加筋固土作用来控制水土流失[27, 28]。在冠层和干层,植物截留的作用对降雨进行了再分配,减少可以产生溅蚀的雨量,在一定的限高下消耗雨滴动能[7]。在地表层,植被茎干及枯落物增大了坡面阻力系数和粗糙度,使地表径流流速降低,挟沙能力下降,泥沙发生沉积,研究表明,在合理密植范围内,随地径的增大和株距的减小,坡面流的能量损失增大[29]。查轩的研究表明,在植被枯落物分解和根系生长的影响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孔隙度增大,物理化学特性的改善使土壤具有更强的抗蚀性及下渗能力。根系的分布、缠绕和固结提高了土壤的抗冲力,进而强化了土壤的抗冲性[30]。特别对于草本植物,根系在减弱土壤侵蚀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图1)。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边坡植被护坡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速公路建设中被广泛应用。西宝高速从生态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采用了边坡植被护坡技术,并在生态防护的基础上,兼顾良好景观的形成。

5.2采用的边坡生态(植被)防护形式

5.2.1土质填方路段的生态(植被)防护

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路面的基础,与路面共同承受交通荷载的作用,是按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物。路基施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路面的稳定性和整条路线的使用品质。对土质填方路基来说,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主要由土质、含水量、压实功能(如机械性能、压实遍数及速度、土层厚度)及压实时外界自然和人为的其他因素等。主体工程区包括主线路基占地及立交、服务区、管理设施等工程占地。路线在低山丘陵区按上边坡5m、下边坡30m确定,在河谷川道区按线路两侧各2m范围计算;立交、服务区、管理区施工影响宽度以征地范围周边2m计;桥梁工程影响范围参照水利部已批复的同类工程,以桥梁中心线向上游30m,向下游150m计算直接影响区。根据水利部对《国家高速公路连云港至霍尔果斯线(G30)陕西境西安至宝鸡公路改扩建工程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批复,确认西宝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1728.93hm2。

高速公路边坡究竟是采用工程防护还是生态防护。生态防护的临界高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不同立地条件的边坡。生态(植被)的临界高度均不相同。我们对不同地区的强暴雨量、不同路面宽度的汇水量、排水方式以及各种植物的防护能力等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分析。确定了高速公路边坡各种生态防护的临界高度。在西宝高速公路中。我们根据边坡的不同情况,采用了多种生态防护形式。各类排水沟、急流槽及戗台截水沟工程设计断面及单位工程量见表4。

(1)填土高度小于3.5m的边坡.路面水漫流至坡面,直接在坡面撒播草种并适当夹植灌木进行边坡防护。

(2)填土高度3.5~5m的边坡.在土路肩处设置截水沟,坡面设置急流槽集中排水,减少路面水对边坡的冲刷。在坡面急流槽间撒播草种并适当夹植灌木进行边坡防护。

(3)填土高度大于5m的边坡.根据不同情况在坡面上设置单层或双层的水泥砼预制块衬砌拱.在拱圈内撒播草种并适当夹植灌木进行边坡防护。

(4)部分填土高度大于7m的段落.采用分台阶的形式进行坡面处理.并在台阶上设置排水沟.将整个坡面划分2~3个高度小于3.5m的坡面后.直接在坡面撒播草种并适当夹植灌木进行边坡防护。

(5)在周围条件允许的路段.将原设计坡比放缓至1:2,以提高生态防护的临界高度.减少工程防护的比例。

5.2.2石质填方路段

西宝高速公路由于地处丘陵地带,沿线多小山丘,为减少弃石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减少取土数量,降低工程造价。

(1)边坡码砌。填石路堤分层填筑前,先用人工码砌一定高度,且厚度不小于2m边坡。

(2)卸料。施工中应安排好石料运行路线,专人指挥,按照水平分层、先低后高、先两侧后中央卸料,每层松铺厚度一般不要超过50cm,石块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厚度的2/3。

(3)整平。石块应大面向下,小面向上,摆放平稳,紧密靠拢,所有缝隙填以小石块或石屑。由于每层填筑厚度较大,故摊铺平整工作必须采用大型推土机进行,个别不平处应用人工配合。如果石块级配较差、粒径较大,石块间的空隙较大时,可于每层表面的空隙里扫入石渣、石屑、中砂、粗砂、再以压力水将砂冲入下部,反复数次,使空隙填满。

(4)碾压。推土机推平后,直接采用重型压路机振动压实,压实时继续用小石块或石屑填缝,直到压实层顶面稳定、无下沉、石块紧密、表面平整无车辙为止。压实遍数一般由现场试验确定,并经监理工程师检验批准。

我们尽可能地将开挖的石方用于路基填筑,并对石质填方的边坡做以下处理:

(1)粘土包边植草。在石方路基两侧填筑1m左右的粘土包边,与相应石方层次同步填筑、压实,为以后的绿化种植创造一定的条件。路基填筑完成后,对此类边坡按土方边坡同样的方法进行处理。

(2)干码块石植草。将粒径较大的石块.分台阶干码在石方路基两侧.并在石块空隙中充填耕植土,作为植物生长的基础。

(3)对于利用碎石土填筑的路基.利用专业的喷播设备.将植物种籽+矮灌木种喷入坡面中,经过一定的生长周期.即可覆盖整个坡面,起到护坡固坡的作用。

5.2.3挖方段的生态防护

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技术—近10多年来人们开发出了多种既能起到良好边坡防护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环境美的边坡植物防护新技术,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共同形成了边坡工程植物防护体系。根据不同的边坡土质条件,已创造出创造出人工种草护坡、平铺草皮护坡、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土工网植草护坡、OH液植草护坡、行栽香根草护坡、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客土植生植物护坡、喷混植生植物护坡、岩石边坡喷混植生植物护坡等不同边坡植物防护技术?。边坡植物防护的主要目的是固土护坡、防止冲刷,兼有美化环境的功能。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高速公路设计中线形、走向等问题而穿过一些低山丘陵段,在传统的公路设计思想中,往往用挖方的形式来代替造价较高的隧道 ,形成了诸多的边坡、裸岩区,并对高速公路的建设、使用寿命、行车、安全、生态环境及社会效应等多方面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取土将对地表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底层土壤裸露,土壤结构严重破坏,抗侵蚀能力降低,遇暴雨将会发生水土流失。对于沿线各个挖方段上边坡.结合不同的坡面性质、土质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生态防护技术进行处理,宜喷则喷、宜栽则栽保证了生态防護的效果(表5)。

5.2.4互通式立交、服务区的生态防护

互通立交与服务区的生态防护既可以充分发挥互通立交的功能,又可提高服务区水平,达到生态防护的和谐统一。在“珠链”理念的设计效果在这一科学新颖的景观理念的指导下,西宝高速公路上一系列贴近自然的景观单元被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设计成果的整体风格和谐统一,整条道路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交融,营造出自然风光,改善了自然环境,淡化了人工痕迹,同时区域特色得到彰显,增加了旅游吸引力[31]。镶嵌着包括服务区、收费站、道路互通区、风景点等“珠宝”。西宝高速公路的服务区除具备必要的服务功能外,还将成为旅游资源和信息展示发布中心,服务区本身将建设成为旅游、观光、休闲目的地。整条“珠链”通过运用“借、遮、引”手法,屏蔽掉无味的景观,将远近有味的自然风光不露痕迹的引入驾乘者的视线,有景借景,无景造景,突出“显山露水”的自然主义风格,整条道路错落有致,远景与近景相协调,田园景观、湿地景观、林地景观、山体景观等多种景观类型相结合,旅客可以一边乘车,一边欣赏沿路 的风景,产生回归自然的愉悦心情,留下了舒适惬意的驾乘印象。以生态、环保、旅游、景观为突出特色的西宝高速公路在设计和建设中首次引进“珠链”概念,在百余公里的道路“链条”上,高速公路沿线的大型工点(如互通式立交、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这一景观链上的璀灿明珠.应根据其所处区域的人文特点、地域特色营造具有一定主题思想的景观芬围,其内部路基由于不受用地约束,可采用适当放缓路基边坡。直接在坡面上撒播草种并适当夹植灌木进行边坡防护。所包范围内地型进行整治,形成丛林—密植树木(山区)、田园—小桥流水{平原区)、水景—通过水生植物营造水乡特色(水网区)等与周围地形、地貌交相辉映。

5.2.5生态防护植物品种的选择

根据高速公路边坡的特点和边坡种植的目的,边坡生态防护的植物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 [23] :①适应当地气候,抗旱性强;②根系发达、扩展性强;③耐瘠薄、耐粗放管理;④种子丰富,发芽力强,容易更新;⑤绿期长,多年生;⑥育苗容易并能大量繁殖;⑦播种栽植的时期较长。可用于护坡的草本植物大部分属于禾本科和豆科。禾本科植物一般生长较快,根量大,护坡效果好,但需肥较多。我国各大地区主要可用的护坡草坪植物见表6,在对当地植被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植物选择贯彻“适地适种的原则,大量应用当地野生的、生长健壮、适应性强、观赏性好的品种,如狗牙根、黑麦草、二月兰、野菊花、云南黄罄、迎春、扶芳藤、长春藤、胡枝子、双夹槐、火棘、石楠、淡杂竹、宜兴苦竹等。既有利于植物生长,保证了防护效果也避免了外来植物对原有生态的破坏。

在植物的配置上,根据各个坡面的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相应的植物种类,力求简洁。采用草、草花、竹子、灌木、藤本的互相配合,既充分考虑生态防护短、中、长期的防护效果,又兼顾环境景观,做到简洁而不单调、变化而不凌乱,三季有花、四季有景,使高速公路形成车移景异的生态走廊。我国目前在边坡生态防护中使用的灌木较少,目前已使用的灌木主要有紫穗槐、柠条、沙棘、胡枝子、红柳和坡柳等。我国各地区主要可供选用的护坡灌木见表7。目前阶段,主体工程针对路基边坡采取植草护坡防护,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但并未针对两侧植物防护、服务设施区绿化、互通立交绿化等区域进行详细设计,本方案将充分考虑常规绿化和具有园林化要求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补充,其中中央分隔带绿化和两侧植物防护采用一般绿化方式,服务设施区绿化和互通立交绿化参考园林化绿化要求实施。另外,项目区沿线占地中林地基本上是当地常见的经济、用材乔木和灌木林,建设单位根据实际占用情况予以补偿后,一般由林木产权人或产权单位自行移栽,因此,本方案不再考虑该部分的移栽和假植可能。

6.结束语

边坡防护必须从生态角度出发,综合考虑采用工程和植被相结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采用边坡植被防护技术,使生态防护既满足护坡固坡、防止冲刷的工程要求,又能因地制宜,与周围生态景观有机的结合[32]。随着人们对景观的要求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传统的护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采用边坡植被防护技术不仅能提高路基边坡的稳定性,而且对已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有一定修复作用,边坡植被防护技术在高速公路防护工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西宝高速公路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作用。虽然工程建设存在着损坏原有地貌,产生弃土弃渣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不利因素,但通过采取相应的边坡植被防护技术措施,对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防治,可以减少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水土流失。

综上所述,本项目场区建设内容较多,建设期间场地平整、土石方开挖、运移、回填、路基填筑等活动频繁,人为因素造成对当地水土保持设施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项目建设势必加剧项目区水土流失程度。边坡植被防护技术作为一门工程技术,在边坡的治理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的研究和工程需要还相差甚远。根据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划分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并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與人为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将边坡植被防护技术与工程类防护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保证边坡稳定前提下改善周边环境,已成为路基边坡防护工程研究的主题。在项目建设时,运用边坡植被防护技术,结合其它技术,做好项目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以达到共同维护好项目区的生态环境,避免对周边水土资源的破坏,最大程度的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峰. 公路边坡植被防护技术的探讨[J]. 科学与财富,2017(12): 262~262.

[2 ]杨中宁,陈文军,等.高速公路边坡绿化原则与对策[J].现代园艺,2016(3):160.

[3]翟文光,罗爱道,阎宗岭.基于生态防护的公路边坡景观提升技术浅析[J].公路交通技术,2016,32(1):134-139.

[4]聂影,陈晓红,等. 生态护坡根系纤维土强度和变形特性实验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1(7):6-8.

[5]陈洪凯,吴帆.基于植被固土机理的植物优化配置方案研究[J].公路,2015(7):264-268.

[6]黄秋星;公路路基防护与加固方法探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2(7): 196.

[7]胡中华.草坪与地被植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8]交通部第二公路堪察设计研究院.公路设计手册一路基[M].2 版.北京:人 民交通出版社,1997.

[9]李西,罗成德,陈其兵.岩石边坡植被护坡选择初探[J].中国园林,2004(9): 52~53.

[10]刘小冬,郭春华,陈平. 大富山边坡植被防护设计[J]. 科技信息,2011,(1):364-365[11]王卓琦,顾蔚文,施拥军. 边坡植被防护研究综述[J]. 山西建筑,2010,(32):285-286.

[12]李永红,高照良,彭珂珊.中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13]李卫,冯伟,杨文斌,等.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带间土壤水分动态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2015,(2):163-167.

[14]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山川秀美工程规划[M ] .西安:陕西省人民出版社,1999.

[15]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志?水利志[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7.

[16]郎燕,郑重,陆文明,等. 森林可持续经营环境友好型技术转让现状及建议[J]. 世界林业研究,2015,(2):1-7.

[17]彭佑勇. 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探讨[J]. 山西建筑,2009,(8):296-297.[18]林雪成. 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4):199.

[19]王礼先.林业生态工程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20]钱晶晶, 方江平. 西藏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13,(34):13352-13354.

[21]范俊嫘, 邱灿浪. 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施工技术[J]. 交通世界(中旬刊),2017,(10):21-22..

[22]李卫,冯伟,杨文斌,等.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带间土壤水分动态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2015,(2):163-167..

[23]王凯. 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J]. 交通世界(上旬刊),2017,(5):158-159..

[24]方俊杰. 生态公路边坡防护技术探讨[J]. 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4):219-221,238.

[25]张直云,刘昆赟,滕建奎. 基于数值优化模型对不同旧料掺配比例的试验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33):287-289

[26]韋炜智. 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4):437-438.

[27]交通部公路司. 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8]李之强, 周东蕻. 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 建筑与文化,2013,(12):69-70

[29]高涛, 朱中海. 公路工程边坡防护关键技术的应用[J]. 低碳地产,2016,(17):78.

[30]熊韶华, 张利萌. 公路边坡防护技术要点[J]. 技术与市场,2013,(8):150-150.

[31]张玉鹏,蒋亮,李鹏. 低等级公路边坡植物防护应用[J]. 粉煤灰,2007,(1):38-39.

[32]杨晓明,王太平,田国行. 填沙路基边坡不同植物群落生态防护效应与生长动态分析[J]. 林业实用技术,2009,(8):16-18.

辐射防护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Nurses' occupational harm and its protection

GUAN Yanhua  ZHAO Mingyao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

[Key words] Nurse;Occupational harm;Protection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职业危害的认识,医务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充分认识医院职业危害的存在,掌握医院职业危害的特点和致病规律,有助于实施有效和必要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不仅为了自身不遭受医院职业危害所致的损害,而且还关系到所有其他接触人员的利益。

1 医院职业危害范围和种类

由于医院职业工作的特殊性,涉及面很广,医院职业危害种类很多。护士的职业危害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

1.1 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可分为运动功能性损伤和物理刺激。有些物理性危害如医用仪器漏电、高压氧舱燃爆等易被医护人员所警觉;有些物理性危害如运动功能性损伤、电磁辐射和低噪声等在平时易被医护人员所忽略,等到出现严重损伤时才有所意识。

1.1.1 运动功能性损伤 运动功能性损伤最为典型的是腰背痛,是一种较常见的职业相关性疾病。发生原因主要是护士常期处于一种超体力和持续弯腰状态,如弯腰为患者进行护理,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等。这种职业状态可导致护士的腰肌和韧带的损伤。

1.1.2 物理刺激

1.1.2.1 电离辐射 现在医院里,除了人们熟知的X光机、医用同位素源外,尚有大量功率强弱不等的电子仪器,它们可产生射线和电磁场,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就可致突变、致畸和致癌。

1.1.2.2 针刺伤 护士工作量的2/3是注射,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伤害之一。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90.3%[1]。其最大的危害不是对皮肤和其他组织的损伤,而是生物性感染的传播。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触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2]。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ontrol disease center,CDC)监测统计,每年因感染血液传播疾病而死亡的医护人员超过数百人,其中护士占63%[3]。

1.1.2.3 噪声 病房的噪声来源于患者的呻吟,工作人员、探视陪护人员对话,电铃、电话、电视、物品、推车及仪器的移动声,机器、空调、监护仪及其它机械性声音等。据测各类报警噪音在53~73 dB,呼吸机在65 dB[4]。环境噪声超过50 dB将影响睡眠和休息,70 dB时干扰谈话,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护士容易出差错,同时也使胃分泌下降、内分泌失调、性功能紊乱[5]。

1.1.2.4 微小气候 指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如:空气的温度、通风情况、热辐射、热量的消耗、衣服的热阻等。不适宜的微小气候可造成健康的损害。供应室、手术室等场地长期使用热力灭菌方法,干热和压力蒸汽灭菌器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明显升高,供应室的护理人员长期处于一个高温高湿的工作环境和自然环境温度的变化交替中。洗涤工作是供应室工作程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供应室的护士亦不可避免的接触冷水。急剧的冷热交替,会使机体组织器官出现血管的收缩和再舒张,产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从而激活氧自由基、钙超载和中性粒细胞,造成机体的损伤。由此可见,寒冷和潮湿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1.2 化学性危害

1.2.1 消毒剂和防腐剂 医院长期使用的含氯消毒剂、甲醛、甲苯、戊二醛、乙醇等都是挥发性化学制剂,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对机体的生殖、发育、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多方面有害性影响。消毒剂还可致支气管哮喘、诱导机体突变和致癌等[6]。

1.2.2 麻醉剂 机体内安氟醚、异氟醚等吸入麻醉剂,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除,少量经手术创面、皮肤、尿排出体外[7]。手术患者中大部分接受静脉复合麻醉,拔管后均直接送入病房监护。患者所处环境相对密闭,排出的带有麻醉剂气体并不能很快流通出去及医护人员近距离处置患者,都会较多的吸入此类气体。长期吸入被安氟醚污染的空气可造成肝脏损害、免疫功能下降等[8]。护士接触麻醉性气体,有引发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9]。

1.2.3 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细胞下降、生殖系统损伤、皮肤过敏、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已被公认。在许多医院,无特殊配制化疗药物设备,配药时挥发至空气中的药物微粒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使护士被动吸收。孕妇接触抗癌药物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10]。

1.2.4 患者体液 患者的胃液、血液、尿液、胆液、粪便等都对护士产生不良刺激,同时也增加感染机会。在ICU病房,尿液、血液、痰液的溅落率分别为38%、26%、13%,平均每月溅落40次/床[11]。

1.3 生物性危害

在未经诊断和病因不明的情况下,患者无意识地把病原体带入了医院,导致在医院流动人群之间的传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尿便、胸腔积液等分泌物,手术切下的标本,被污染的器械、敷料、针头等,若不注意防护,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染媒介[12]。同时,医院人群密集,人群流动性大,护士在与患者面对面近距离和频繁的接触中,容易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受到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特别是SARS,在流行早期,由于对其认识不清,未加严密防护,较多医护人员被感染,是呼吸道传播的典型病例。2003年5月6日,北京首次发布SARS疫情分析,截至到5月6日,北京确诊SARS患者1 897例中,其中医护人员感染有335人,约占18%,居感染人数类别的首位,并持续一定时间。对于妊娠期护士来说,受污染后的补救措施受到诸多限制,被感染的概率也因此而显著增加。一些病原体可在胎盘上形成病灶,破坏绒毛结构,从而感染胎儿[13]。

1.3.1 传染性肝炎病毒 生物性危害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疾病类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14]。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篇综合性报道指出,医院工作人员(包括护士)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

1.3.2 HIV病毒 据报道,美国1981 ~ 1993年发现的30万AIDS患者中,已有20万死亡,其中6.0%是卫生工作者,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护士占63.0%[15]。

1.4 心理社会性危害

1.4.1 医院生物性危害后的心理打击 当护士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时,尤其是暴露于HBV、HCV和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多数人心理会受到严重损伤,表现为悲伤、恐惧、消极无奈等,甚至影响工作、生活、家庭等。

1.4.2 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心理压力 从事护理工作的几乎都是女性,她们平常工作繁杂,在家庭要承担更多一些的家务劳动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加上住房条件、晋升等相对处于劣势,增加了护士的后顾之忧,身心疲惫。

1.4.3 医院暴力侵犯形成的心理压力 酗酒就医人员、病故后家属冲动、患者医疗意外后、精神病患者等常将护士作为直接暴力的对象。国际护士会(ICN)指出和其他行业相比,护士可能受到暴力比其他行业多3倍。暴力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士气、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健康。

1.4.4 怀孕期护士职业压力形成的心理风险 占据临床一线的多为年轻护士,其中一些面临成家生育的问题。在怀孕到生育时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保持工作状态。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高负荷、高责任、高风险性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变得不稳定。而稳定的个性有助于怀孕的护士身心发展,能保证她们平稳地度过孕期,同时也将对胎儿的身心发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医院职业危害的发生原因分析

2.1 护士自身保护意识淡薄

在一些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知识宣教和培训。蔡志翔等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输液、注射等操作中从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的占15.4%,这反映了护士的防护意识淡薄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16]。

2.2 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

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在传染科和有医源性辐射源的地方,给予重视和防范,在其他地方和对其他人员就比较疏忽,要求和管理不严格。表现为缺少对全院范围内各科室部门职业危害的分布状态掌握和防范应对措施;缺少相关知识培训;缺少必要制度和人员督察落实;缺少定期总结和预警提示,从而使得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必要的警觉,大大增加了遭受各种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和严重程度。有调查显示,只有7.3%的护士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远远低于国内报道的护理人员对正确洗手方法的知晓率(44.2%)[17]。相关知识的缺乏,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

3 医院职业危害的防护和补救措施

3.1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一是护理学院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从职业生涯开始,就注意培养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二是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发现和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强化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防护行为的结合。

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详细了解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性危害,特别是各种污染或感染的方式与途径及医院感染的危害性,掌握正确的自护措施,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的伤害。因为护士短缺较为严重,难以让护士离岗培训,可鼓励护士在线学习,大量的护士不必脱离临床就可参加学习。

3.2 建立健全医院职业危害防护的规章制度

组织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摸底排查医院职业危害,有针对性的制定关于医院职业危害的规章制度,制度内应包含医院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生物特性、传播途径、预防要点、处理要点及医护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后的补救措施和方案。规章制度建立之后,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并设置专业部门专业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和指导,有关情况适时通报全院各部门,以便指导正确应对医院职业危害。

3.3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3.3.1 开发或普及智能型护理器材 减轻劳动强度和一些重复操作,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对科室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器械车轮定期上润滑剂,以减少噪音。条件许可,引进或开发机器人替代护士完成简单的操作,如将必需品从保护区运输到隔离区传递给患者、病区智能对讲呼唤系统、输液自动报警系统[18]、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研制的应用于护理之家的机器人援助系统[19]、爱尔兰人研制的机器人VA-PAMAID[20]以及日本人研制的机器人RFTD[21]和行走援助者[22]。

3.3.2 放射线和电磁辐射的防护 在近距离接触患者时要做好个人防护,要穿铅衣,佩戴眼镜,戴铅脖套及铅帽。对室内强电磁辐射源应设立隔离板(罩)或远离人群。

3.3.3 针刺伤的防护 护士应注意日常操作安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标准预防的原则:①使用尖锐器械时,要特别小心,戴双层手套,以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23];注射或穿刺时,先检查针头是否安牢,手绝不可置于针头前方,操作完毕用消毒干棉球压住针眼,手不可接触针头,针头向下直接放入耐刺的硬容器中,进行毁形处理。②使用防刺渗收集容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24];现已证明,防刺渗容器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

3.3.4 环境因素的防护 对高温、噪音、寒冷和潮湿的环境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消毒间要宽敞,安装排气扇,有条件的可安装消音设施。冬季洗涤时最好用热水。高温的环境可安装空调。为了降低污染微生物形成的气溶胶在空气中散布,可使用含氯消毒剂通过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并做到定时通风,同时定期消毒、擦洗病房内的桌椅。

3.4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3.4.1 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浸泡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制时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具。定期开窗通风换气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这样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减少了对身体的危害。

3.4.2 化疗药的防护 肿瘤治疗机构一定要组织和制定严格的防护政策和方案,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教育和培训从事该工作的人员。配制对人体影响较大的药物也应参照化疗药的冲配规则进行。

3.5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凡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的医疗用品时均应戴手套。眼睛、面部应避免溅到感染性血液、体液,必要时除戴口罩、帽子外,还要戴防护面罩。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

3.6 心理社会行为危害的防护

3.6.1 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经常与同事、朋友沟通交流,以驱除心中的郁闷及工作中的不快,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必要时就诊于心理医生。

3.6.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护理人员在自身的应对中应增强服务意识,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

3.6.3 对医院暴力行为的防范 医院应加强护士应对暴力的能力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及制度及能力方面的培训。另外,医院环境及工作场所的设置中护士台与医院保安部门之间的监控和报警系统;门卫和保安有义务限制探访者的数量,甄别和阻止有暴力和不良动机的人员进入医院和工作场所;并通过卡控通道来限制公众在医院的活动范围,这些也都是有效防止医院暴力发生的硬条件。鼓励和帮助护理人员在人身受到伤害时寻找法律帮助,而不应是劝说她们忍受委屈、息事宁人。

3.7 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

护士职业性损伤是一种潜在的职业风险,一旦发生,其身心两方面所承受的打击是非同一般的。大力提倡医院为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以减轻护士的心理损害。

3.8 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保护

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是目前医院常见而不可回避职业安全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孕期妇女劳动保障问题制定的相关政策时间已久,这明显与当前国情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不能适应,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医院在充分服务好患者需要的同时,也应保护好每一位处于特殊时期的护士的健康和安全。

4 结论

综上所述,护士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对于这些危害,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关注。相关医疗机构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这些危害因素的伤害。但是由于医院内各个科室收治的患者和科室设置的不同,各个科室护士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就有所区别;护士年龄、性格类型、职业情感、学历及工作年限的差别,与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也有所差别;再加上相关经费的不足等,制定全面科学规范的职业危害防范措施和处置予案,更有效地降低这些危害因素的影响,值得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惠晓芳.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学,2007,35(6):491-492.

[2]于蕾.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J].当代护士,2009,(12):95-98.

[3] 向艳君,赛冬红,罗彦丽,等.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安全防护措施的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4):44-46.

[4] 刘英,张春菊.外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J].中国医学杂志,2008,6(12):21-23.

[5] 周春华,邹碧荣,喻谦.浅议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职业危害因素[J].护理学杂志,2004,19(20):65.

[6] 凌瑞杰,喻维,汪毅.医院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治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3):41-43.

[7] 景华.使用外科重症监护与治疗[M].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42.

[8] 张雪寒.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我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5):200.

[9] 杨亚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策略[J].吉林医学,2008,29(4):344-345.

[10] 谢金辉,王建瓴,李海燕,等.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对护士升值结局的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2):87-90.

[11] 张锦.ICU护士心身健康状态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88,33(2):106.

[12] 王红,陆卫国.护士职业危害的调查及防护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4):474-475.

[13]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9.

[14] 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33-434.

[15] 白雪,赵新汉.论艾滋病综合防治的紧迫性[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3(2):31-32.

[16] 李映兰.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17] 蔡志翔,李宛,李恩慈.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8):1440-1442.

[18] 张光慧,赵庆华,曹松梅,等.重庆市护理人员血源性疾病职业防护认识的调查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3):1348-1350.

[19] Sun Lining,Zhao Jianwen,Du Zhijiang,et al.Development of a nurse robot serving in infectious disease isolation wards[J].High Technology Letters,2007,13(3):261-266.

[20] Pineau J,Montemerlo M,Pollack M,et al.Towards robotic assistants in nursing homes: challenges and results[J].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2003,42(3):271-281.

[21] Lacey G,MacNamara S.User involvement i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smart mobility aid[J].Rehabilit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2002,37(6): 709-723.

[22] Vladimir K,Chaitanya G,John N,et al.RFID in robot-assisted indoor navigation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In:Proceedings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1979-1984.

[23] Oscar C,Yasuhisa H,Kazuhiro K.Control of walking support systems based on variable center of rotation. In: Proceeding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2289-2294.

[24] 洪学仁,邓艳辉,蔡太生.医护人员操作中被针头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6):449-451.

(收稿日期:2011-10-09)

辐射防护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Nurses' occupational harm and its protection

GUAN Yanhua  ZHAO Mingyao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

[Key words] Nurse;Occupational harm;Protection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职业危害的认识,医务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充分认识医院职业危害的存在,掌握医院职业危害的特点和致病规律,有助于实施有效和必要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不仅为了自身不遭受医院职业危害所致的损害,而且还关系到所有其他接触人员的利益。

1 医院职业危害范围和种类

由于医院职业工作的特殊性,涉及面很广,医院职业危害种类很多。护士的职业危害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

1.1 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可分为运动功能性损伤和物理刺激。有些物理性危害如医用仪器漏电、高压氧舱燃爆等易被医护人员所警觉;有些物理性危害如运动功能性损伤、电磁辐射和低噪声等在平时易被医护人员所忽略,等到出现严重损伤时才有所意识。

1.1.1 运动功能性损伤 运动功能性损伤最为典型的是腰背痛,是一种较常见的职业相关性疾病。发生原因主要是护士常期处于一种超体力和持续弯腰状态,如弯腰为患者进行护理,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等。这种职业状态可导致护士的腰肌和韧带的损伤。

1.1.2 物理刺激

1.1.2.1 电离辐射 现在医院里,除了人们熟知的X光机、医用同位素源外,尚有大量功率强弱不等的电子仪器,它们可产生射线和电磁场,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就可致突变、致畸和致癌。

1.1.2.2 针刺伤 护士工作量的2/3是注射,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伤害之一。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90.3%[1]。其最大的危害不是对皮肤和其他组织的损伤,而是生物性感染的传播。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触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2]。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ontrol disease center,CDC)监测统计,每年因感染血液传播疾病而死亡的医护人员超过数百人,其中护士占63%[3]。

1.1.2.3 噪声 病房的噪声来源于患者的呻吟,工作人员、探视陪护人员对话,电铃、电话、电视、物品、推车及仪器的移动声,机器、空调、监护仪及其它机械性声音等。据测各类报警噪音在53~73 dB,呼吸机在65 dB[4]。环境噪声超过50 dB将影响睡眠和休息,70 dB时干扰谈话,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护士容易出差错,同时也使胃分泌下降、内分泌失调、性功能紊乱[5]。

1.1.2.4 微小气候 指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如:空气的温度、通风情况、热辐射、热量的消耗、衣服的热阻等。不适宜的微小气候可造成健康的损害。供应室、手术室等场地长期使用热力灭菌方法,干热和压力蒸汽灭菌器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明显升高,供应室的护理人员长期处于一个高温高湿的工作环境和自然环境温度的变化交替中。洗涤工作是供应室工作程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供应室的护士亦不可避免的接触冷水。急剧的冷热交替,会使机体组织器官出现血管的收缩和再舒张,产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从而激活氧自由基、钙超载和中性粒细胞,造成机体的损伤。由此可见,寒冷和潮湿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1.2 化学性危害

1.2.1 消毒剂和防腐剂 医院长期使用的含氯消毒剂、甲醛、甲苯、戊二醛、乙醇等都是挥发性化学制剂,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对机体的生殖、发育、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多方面有害性影响。消毒剂还可致支气管哮喘、诱导机体突变和致癌等[6]。

1.2.2 麻醉剂 机体内安氟醚、异氟醚等吸入麻醉剂,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除,少量经手术创面、皮肤、尿排出体外[7]。手术患者中大部分接受静脉复合麻醉,拔管后均直接送入病房监护。患者所处环境相对密闭,排出的带有麻醉剂气体并不能很快流通出去及医护人员近距离处置患者,都会较多的吸入此类气体。长期吸入被安氟醚污染的空气可造成肝脏损害、免疫功能下降等[8]。护士接触麻醉性气体,有引发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9]。

1.2.3 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细胞下降、生殖系统损伤、皮肤过敏、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已被公认。在许多医院,无特殊配制化疗药物设备,配药时挥发至空气中的药物微粒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使护士被动吸收。孕妇接触抗癌药物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10]。

1.2.4 患者体液 患者的胃液、血液、尿液、胆液、粪便等都对护士产生不良刺激,同时也增加感染机会。在ICU病房,尿液、血液、痰液的溅落率分别为38%、26%、13%,平均每月溅落40次/床[11]。

1.3 生物性危害

在未经诊断和病因不明的情况下,患者无意识地把病原体带入了医院,导致在医院流动人群之间的传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尿便、胸腔积液等分泌物,手术切下的标本,被污染的器械、敷料、针头等,若不注意防护,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染媒介[12]。同时,医院人群密集,人群流动性大,护士在与患者面对面近距离和频繁的接触中,容易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受到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特别是SARS,在流行早期,由于对其认识不清,未加严密防护,较多医护人员被感染,是呼吸道传播的典型病例。2003年5月6日,北京首次发布SARS疫情分析,截至到5月6日,北京确诊SARS患者1 897例中,其中医护人员感染有335人,约占18%,居感染人数类别的首位,并持续一定时间。对于妊娠期护士来说,受污染后的补救措施受到诸多限制,被感染的概率也因此而显著增加。一些病原体可在胎盘上形成病灶,破坏绒毛结构,从而感染胎儿[13]。

1.3.1 传染性肝炎病毒 生物性危害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疾病类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14]。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篇综合性报道指出,医院工作人员(包括护士)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

1.3.2 HIV病毒 据报道,美国1981 ~ 1993年发现的30万AIDS患者中,已有20万死亡,其中6.0%是卫生工作者,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护士占63.0%[15]。

1.4 心理社会性危害

1.4.1 医院生物性危害后的心理打击 当护士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时,尤其是暴露于HBV、HCV和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多数人心理会受到严重损伤,表现为悲伤、恐惧、消极无奈等,甚至影响工作、生活、家庭等。

1.4.2 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心理压力 从事护理工作的几乎都是女性,她们平常工作繁杂,在家庭要承担更多一些的家务劳动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加上住房条件、晋升等相对处于劣势,增加了护士的后顾之忧,身心疲惫。

1.4.3 医院暴力侵犯形成的心理压力 酗酒就医人员、病故后家属冲动、患者医疗意外后、精神病患者等常将护士作为直接暴力的对象。国际护士会(ICN)指出和其他行业相比,护士可能受到暴力比其他行业多3倍。暴力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士气、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健康。

1.4.4 怀孕期护士职业压力形成的心理风险 占据临床一线的多为年轻护士,其中一些面临成家生育的问题。在怀孕到生育时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保持工作状态。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高负荷、高责任、高风险性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变得不稳定。而稳定的个性有助于怀孕的护士身心发展,能保证她们平稳地度过孕期,同时也将对胎儿的身心发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医院职业危害的发生原因分析

2.1 护士自身保护意识淡薄

在一些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知识宣教和培训。蔡志翔等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输液、注射等操作中从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的占15.4%,这反映了护士的防护意识淡薄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16]。

2.2 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

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在传染科和有医源性辐射源的地方,给予重视和防范,在其他地方和对其他人员就比较疏忽,要求和管理不严格。表现为缺少对全院范围内各科室部门职业危害的分布状态掌握和防范应对措施;缺少相关知识培训;缺少必要制度和人员督察落实;缺少定期总结和预警提示,从而使得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必要的警觉,大大增加了遭受各种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和严重程度。有调查显示,只有7.3%的护士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远远低于国内报道的护理人员对正确洗手方法的知晓率(44.2%)[17]。相关知识的缺乏,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

3 医院职业危害的防护和补救措施

3.1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一是护理学院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从职业生涯开始,就注意培养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二是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发现和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强化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防护行为的结合。

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详细了解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性危害,特别是各种污染或感染的方式与途径及医院感染的危害性,掌握正确的自护措施,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的伤害。因为护士短缺较为严重,难以让护士离岗培训,可鼓励护士在线学习,大量的护士不必脱离临床就可参加学习。

3.2 建立健全医院职业危害防护的规章制度

组织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摸底排查医院职业危害,有针对性的制定关于医院职业危害的规章制度,制度内应包含医院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生物特性、传播途径、预防要点、处理要点及医护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后的补救措施和方案。规章制度建立之后,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并设置专业部门专业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和指导,有关情况适时通报全院各部门,以便指导正确应对医院职业危害。

3.3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3.3.1 开发或普及智能型护理器材 减轻劳动强度和一些重复操作,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对科室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器械车轮定期上润滑剂,以减少噪音。条件许可,引进或开发机器人替代护士完成简单的操作,如将必需品从保护区运输到隔离区传递给患者、病区智能对讲呼唤系统、输液自动报警系统[18]、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研制的应用于护理之家的机器人援助系统[19]、爱尔兰人研制的机器人VA-PAMAID[20]以及日本人研制的机器人RFTD[21]和行走援助者[22]。

3.3.2 放射线和电磁辐射的防护 在近距离接触患者时要做好个人防护,要穿铅衣,佩戴眼镜,戴铅脖套及铅帽。对室内强电磁辐射源应设立隔离板(罩)或远离人群。

3.3.3 针刺伤的防护 护士应注意日常操作安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标准预防的原则:①使用尖锐器械时,要特别小心,戴双层手套,以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23];注射或穿刺时,先检查针头是否安牢,手绝不可置于针头前方,操作完毕用消毒干棉球压住针眼,手不可接触针头,针头向下直接放入耐刺的硬容器中,进行毁形处理。②使用防刺渗收集容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24];现已证明,防刺渗容器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

3.3.4 环境因素的防护 对高温、噪音、寒冷和潮湿的环境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消毒间要宽敞,安装排气扇,有条件的可安装消音设施。冬季洗涤时最好用热水。高温的环境可安装空调。为了降低污染微生物形成的气溶胶在空气中散布,可使用含氯消毒剂通过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并做到定时通风,同时定期消毒、擦洗病房内的桌椅。

3.4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3.4.1 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浸泡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制时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具。定期开窗通风换气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这样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减少了对身体的危害。

3.4.2 化疗药的防护 肿瘤治疗机构一定要组织和制定严格的防护政策和方案,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教育和培训从事该工作的人员。配制对人体影响较大的药物也应参照化疗药的冲配规则进行。

3.5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凡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的医疗用品时均应戴手套。眼睛、面部应避免溅到感染性血液、体液,必要时除戴口罩、帽子外,还要戴防护面罩。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

3.6 心理社会行为危害的防护

3.6.1 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经常与同事、朋友沟通交流,以驱除心中的郁闷及工作中的不快,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必要时就诊于心理医生。

3.6.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护理人员在自身的应对中应增强服务意识,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

3.6.3 对医院暴力行为的防范 医院应加强护士应对暴力的能力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及制度及能力方面的培训。另外,医院环境及工作场所的设置中护士台与医院保安部门之间的监控和报警系统;门卫和保安有义务限制探访者的数量,甄别和阻止有暴力和不良动机的人员进入医院和工作场所;并通过卡控通道来限制公众在医院的活动范围,这些也都是有效防止医院暴力发生的硬条件。鼓励和帮助护理人员在人身受到伤害时寻找法律帮助,而不应是劝说她们忍受委屈、息事宁人。

3.7 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

护士职业性损伤是一种潜在的职业风险,一旦发生,其身心两方面所承受的打击是非同一般的。大力提倡医院为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以减轻护士的心理损害。

3.8 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保护

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是目前医院常见而不可回避职业安全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孕期妇女劳动保障问题制定的相关政策时间已久,这明显与当前国情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不能适应,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医院在充分服务好患者需要的同时,也应保护好每一位处于特殊时期的护士的健康和安全。

4 结论

综上所述,护士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对于这些危害,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关注。相关医疗机构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这些危害因素的伤害。但是由于医院内各个科室收治的患者和科室设置的不同,各个科室护士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就有所区别;护士年龄、性格类型、职业情感、学历及工作年限的差别,与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也有所差别;再加上相关经费的不足等,制定全面科学规范的职业危害防范措施和处置予案,更有效地降低这些危害因素的影响,值得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惠晓芳.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学,2007,35(6):491-492.

[2]于蕾.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J].当代护士,2009,(12):95-98.

[3] 向艳君,赛冬红,罗彦丽,等.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安全防护措施的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4):44-46.

[4] 刘英,张春菊.外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J].中国医学杂志,2008,6(12):21-23.

[5] 周春华,邹碧荣,喻谦.浅议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职业危害因素[J].护理学杂志,2004,19(20):65.

[6] 凌瑞杰,喻维,汪毅.医院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治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3):41-43.

[7] 景华.使用外科重症监护与治疗[M].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42.

[8] 张雪寒.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我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5):200.

[9] 杨亚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策略[J].吉林医学,2008,29(4):344-345.

[10] 谢金辉,王建瓴,李海燕,等.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对护士升值结局的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2):87-90.

[11] 张锦.ICU护士心身健康状态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88,33(2):106.

[12] 王红,陆卫国.护士职业危害的调查及防护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4):474-475.

[13]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9.

[14] 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33-434.

[15] 白雪,赵新汉.论艾滋病综合防治的紧迫性[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3(2):31-32.

[16] 李映兰.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17] 蔡志翔,李宛,李恩慈.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8):1440-1442.

[18] 张光慧,赵庆华,曹松梅,等.重庆市护理人员血源性疾病职业防护认识的调查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3):1348-1350.

[19] Sun Lining,Zhao Jianwen,Du Zhijiang,et al.Development of a nurse robot serving in infectious disease isolation wards[J].High Technology Letters,2007,13(3):261-266.

[20] Pineau J,Montemerlo M,Pollack M,et al.Towards robotic assistants in nursing homes: challenges and results[J].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2003,42(3):271-281.

[21] Lacey G,MacNamara S.User involvement i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smart mobility aid[J].Rehabilit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2002,37(6): 709-723.

[22] Vladimir K,Chaitanya G,John N,et al.RFID in robot-assisted indoor navigation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In:Proceedings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1979-1984.

[23] Oscar C,Yasuhisa H,Kazuhiro K.Control of walking support systems based on variable center of rotation. In: Proceeding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2289-2294.

[24] 洪学仁,邓艳辉,蔡太生.医护人员操作中被针头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6):449-451.

(收稿日期:2011-10-09)

辐射防护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护坡;生态防护;水利工程

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形成了大量无法恢复植被的边坡,传统的边坡工程加固措施大多采用砌石、混凝土等,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和谐,生态防护技术也就逐渐被重视,同时推广并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它不仅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也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东莞市近年来的水利工程都以实现"清水河、景观河、生态河"为目标,打造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运河整治和水乡片区改造等项目上更是要求与绿色、生态相融。

1、水利工程护坡生态防护技术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水利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以"截污治污是保证、防洪排涝达标是前提、景观绿化是提升"为目的,但在快速施工的过程中,总或多或少的破坏原有生态植被,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传统的水利工程护坡通常采用混凝土或是浆砌块石来进行防护,这种护坡方式加固的边坡也很难再种植草木,加上周围环境的侵蚀,久而久之,加剧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生态防护技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对边坡进行防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它融合了传统土木工程防护技术与坡面绿化技术,利用植物根茎的加筋作用,提高护坡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在环境保护日渐重视的今天,生态防护技术用于水利工程护坡防护,既能满足边坡开挖防护功能,又能利用人工措施恢复被破坏的建设区域生态系统,进而提升周围环境的景观性能。

2、水利工程护坡生态防护技术设计原则

2.1以坡面防护为主,兼顾景观生态环境

两岸的绿化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治理的效果,尤其是一些污染河流的治理和河道生态环境的功能改善,因此,根据坡面绿化与护坡防护功能需要,遵照自然规律,选择耐贫瘠性、耐热性、耐寒性、覆盖度高、根系发达、繁育迅速的水土保持植物,或适合河道环境条件的专用草种,并与其他护坡材料共同構筑护岸链,确保护坡植物的良好生长,最大的程度满足护坡防护功能需求,同时营造舒适的河道景观生态环境。

2.2以乡土植物为主,结合外来植物

乡土植物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抗逆性,种植于护坡能确保较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引进对乡土植物无破坏或者入侵极小的外来植物,能有效的保护护坡植物群落。外来植物可选择初期恢复迅速、覆盖较快的植物,能较早固土护坡,改善土壤条件,为乡土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乡土植物在后期发挥主要作用,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目标群落,实现近期、远期效果明显的生态防护体系。如东莞市华阳湖湿地公园保留现状的蕉林,同时为了丰富水上绿道的堤岸景观,从几百种水生植物中适合岭南地区种植的22种水生植物和乔灌木,包括麻涌镇十分少见的萍蓬草、泽泻,确保了种类的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

2.3以自然规则为主,遵从生态位原理

生态防护技术的设计要满足边坡生态化得平衡要求,建立一个良性护坡生态系统。遵从"生态位"原理,对植物进行选配的过程中,结合植物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特征,从时间、空间、资源生态位的分异出发,尽可能避免所选择的植物生态位在同一个层次上,进而给不同的物种适当的生存空间,保证生物群落的自然、持续、稳定进行。

3.水利工程护坡生态防护技术的方案

3.1 格宾石笼网技术

格宾石笼是将抗腐耐磨高强的低碳高镀锌钢丝或铝锌合金钢丝(或同质包塑钢丝)编织成双绞、六边形网目的网片,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组装成蜂巢网箱,并装入块石等填充料的一项工程防护技术。石笼网存在较多的孔隙,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其结构整体性也好好,块石即使产生位移,变形后的垫结构也能自动进行调整,以达到新的平衡,而整体不会遭到破坏。构成网格的钢丝有一定的强度和较好的柔韧性,可以将全部工程连成整体,不需分缝,即使因某种原因使结构中断裂一根网丝,也不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尤其是当地基出现下沉而发生变形时,结构能自身进行适应性微调,保持整体结构完整不被破坏。挂影洲围中心涌水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就主要采用该技术,在排水渠坡脚位置以"品"字型堆砌格宾石笼,往石头空隙中填充种植土,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把石笼完全遮盖,排水渠坡脚形成一条绿色的生态带。

3.2 荣勋生态挡墙

荣勋生态挡墙利用荣勋砌块造型结构的卡接,堆砌形成一个墙体,利用土工格栅与土壤锚固,避免荣勋生态挡墙出现倾斜,在砌块预留的生态孔中种植植物,形成墙面绿化,以达到生态效果。由于荣勋生态挡墙施工快捷、占地少、成本低、生态效果好,因此被广泛用于水利工程边坡防护中,如东莞市运河整治坑美段工程中,在堤防两侧堆砌荣勋生态挡墙,挡墙与堤防土料间采用土工格栅加强锚固,在生态孔中种植生命力顽强的蟛蜞菊,蟛蜞菊把荣勋砌块完全挡住,形成一面绿色的生态墙,既起到防护边坡的作用,又凸显了生态效果和节省了工程投资。

3.3 植被护坡方案

植被护坡是一种柔性边坡防护技术,目前在防洪工程护坡中被广泛使用。它主要通过植物截留雨水以减轻雨水对边坡土石的击溅侵蚀,减少雨水形成地表径流带来的水土流失,同时可以利用植物根系固定土壤。植被护坡的播种方法主要包括人工种植或移植法、草皮卷护坡法、水力喷播法等,但不足的是护坡实施当年易被雨冲刷形成深沟,防护效果差。

3.4 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

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可分为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等多种形式。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主要由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网垫和种植土、籽等组成,植物的根系可穿过网孔均衡生长,长成后的草皮使网垫、草皮、泥土表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是利用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等片状材料经热熔粘接成蜂窝状单元,在其中间填土植草以达到固土护坡的作用。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防护形式也可以采用混凝土、石笼等做成外框来增加坡面稳定性,虽然比单纯植物护坡的抗雨水冲刷效果好,但还是难以抵御较大洪水侵蚀,仍不能应用到堤防迎水坡面。

3.5 多孔植物生长砖

多孔植物生长砖技术主要是将钢渣粉、高品质水泥以及施工过程中天然形成的击碎石混合制成带孔隙的生态砖,然后将种子、天然土壤和肥料配合组成相应的软性护坡填充材料填充到生态砖内部,利用植物根系吸收营养和水分并与生态砖相互连接的作用,形成一个完善的水利工程边坡防护链,有效防止工程边坡发生塌陷。

4 结束语

在进行水利工程护坡防护时,需要充分考虑项目实际情况,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进行综合布设。正确选取植被护坡、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等生态防护措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促进水利事业和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建民,俞兆权. 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设计技术分析[J]. 中国水运(下半月刊). 2011(03)

[2] 敖立国. 试析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建设与发展[J]. 现代农业. 2013(05)

[5] 路阳,孙波,宋怀杰. 塘坝工程的生物工程护坡技术研究[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06)

辐射防护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低压线路电气火灾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极大,造成损失极严重的火灾类型,分析低压线路电气火灾发生的原因和认定方法,对预防火灾的发生,降低火灾发生损失,提高救灾时的针对性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压线路;火灾;预防

1.引言

低压电气线路火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火灾原因类型,随着近年来电能消耗量的不断增长,电气火灾,特别是工频50Hz,电压380V/220V的交流线路低压电气火灾的发生概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低压线路火灾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因此,分析低压线路常见电气火灾发生原因,研究相应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对提高人们对低压线路电气火灾问题的认识,降低火灾损失和发生概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常见低压线路电气火灾原因及规律分析

2.1 常见低压线路电气火灾原因分析

统计资料显示,常见低压线路电气火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线路短路、线路接触不良、线路漏电、线路过载等,通过对上述几种引起线路火灾原因的分析,提高电气火灾认知能力和预防水平。

一、线路短路是目前最为常见也是最严重的电气火灾类型,电气线路短路一般是指电网中或电气设备之间不同电位的导体部分直接通过导体或小阻抗设备连接而造成短路回路电流突然剧增,产生高温或电弧的现象。线路短路产生的高温或电弧会引燃线路绝缘层或短路故障处的可燃物而迅速造成线路故障,形成短路火灾。造成线路短路故障的原因很多,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绝缘防护部分受外界环境影响以及使用时间过长导致绝缘层损坏或老化或是在线路安装过程中受挤压碰撞或是为穿管造成磨损,导致绝缘效果丧失;其次是裸线安装不合理,零线与火线间间距太小,造成导体跨电位连接;第三是雷击或供电电源过电压,使导线绝缘薄弱处或正常绝缘被击穿;最后 线路过载或连接处接触不良造成线路过热导致绝缘损坏。

二、线路接触不良引起火灾是一种较容易被忽略且很难防止的火灾诱发类型。该类型的火灾主要是由于导线与导线、配用电设备之间连接时,因接触不良造成接触电阻过大,在通电回路电流作用下,致使接触处局部产生高温、电弧,引起电气线路的绝缘层、附近的可燃物质及积落的可燃粉尘着火造成的火灾。造成线路接触不良的原因主要有线路安装质量差,造成导线与导线,导线与电气设备的连接点不牢,接点由于热作用或长期振动,导致接头处出现松动;线路连接处有杂质,如氧化层、泥土等;铜铝接头的接触点处理不当,电解腐蚀作用造成接触电阻过大。

三、在低压线路中,线路漏电是一种较为危险且危害严重的安全隐患,线路由于接头不规范或是长时间老化,导致绝缘性能下降,当线路中有电流通过时,就会通过泄露点传导到建筑物或是其附属设施上,在漏电路径中产生高温、电弧、电火花引起周围可燃物燃烧造成漏电火灾。最为常见的漏电火灾时电气系统外接地导体漏电造成火灾。线路漏电火灾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线路使用时间长,或是长期在潮湿、高温、多尘、腐蚀性等恶劣环境中使用,造成绝缘老化失效;其次是低压线路中长期处于工作状态,线路长期发热,导致绝缘失效;第三是线路接头处绝缘处理不当;最后是在外力作用下导致线路绝缘受机械性损伤而导致漏电发生。

四、线路过载火灾主要是因为在电气线路中通过了超过安全载流量的电流,造成线路产生高温,引起线路本体及周围可燃物燃烧而引起的。线路过载不仅会直接导致火灾,同时由于线路过载导致线路短路、漏电、线路使用寿命降低等也会间接导致低压线路火灾的发生。低压线路线路过载火灾发生的原因有线路的设计不合理,导线截面小;线路中运行电气设备负荷过大;线路中存在漏电等问题导致线路过负荷;线路的包裹和覆盖较严密,影响线路的散热。

2.2 低压线路电气火灾规律分析

通过对全国多年来电气火灾汇总资料分析可知,我国低压线路电气火灾发生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规律,通过对规律的分析,可以指导消防部门、城市应急管理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低压线路电气火灾的预防工作。统计资料显示,首先我国电气火灾的发生地域的不平衡,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发生的频率更高,广东、浙江、山东三省是我國电气火灾发生最多的地区;其次发生的季节不均衡。我国的冬季、夏季是电气火灾发生频率较高的季节;第三是电气火灾发生具有行业性。商贸、集市、娱乐、宾馆等第三产业发生电气火灾的概率较高;最后电气火灾发生具有时段性,一般每天的0-3时,10-13时,18-21时是电气火灾发生的高发时段。

3.低压线路电气火灾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3.1 电气设备及线路选择安装要求

电气设备的选择和线路的安装市低压线路电气火灾预防的首要环节,只有科学的计算线路的荷载,选择合理的电气设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线缆,采用科学的安装方式,才能保证整个低压线路的安全。从防火的角度出发,除认真考虑建筑物及装修材料的不燃化外,电气设备、配电线路所采用的各类电缆、电线、母线槽更需要采取阻燃化、难燃化和不燃化的措施。高层、超高层民用建筑的电气设备使用的材料多数为有机化合物,通常以电气绝缘材料的方式使用,非凡是塑料多数为易燃、可燃性的物质,设计和使用时必须充分注重,应严格按照消防法规的要求设计、选型及安装敷设。

线路的敷设上,同一管内只能敷设同回路、同电压等级的交流和直流电线,管内电线不得有接头,闷顶内有可燃物体时,其配电线路应穿金属管敷设,封闭式母线、电缆托盘等在穿过楼板和防火分区时,应采用防火隔板或防火堵料隔离。

3.2提高电气线路的设计和规划的合理性

配电线路设计时要有长远观念,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并结合建筑本身特点合理规划设计配电线路。在配电线路规划设计时要做到“立足现状,考虑长远,合理规划,保证安全”。特别是线路容量的选择上,要对未来的用电需求以及增加电气设备的数量、功率等做科学合理的预计,在满足现有配电线路容量的基础上还需留有额外配电线路容量,导线截面要尽可能放大,线路布置要合理

3.3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电气防火检测

电气安全防火检测一项能够有效降低火灾发生概率的技术手段。由于低压线路工程大多为隐蔽性工程,所以需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电气系统防火安全检查,传统的靠以眼看、手摸、鼻子闻为主要检测方式的手段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隐蔽性电气线路检测的要求,需要采用激光、红外、超声等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再结合传统的检查方法的综合检测技术,提高电气设备火灾检测的总体水平。

4.低压线路火灾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除采用技术措施,在线路的设计、安装、调试等环节有效提高低压线路的防火灾能力外,还需要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首先,需要制定电气防火安全法规,使得电气设计、安装、验收等环节的防火有规定可循,为提高低压线路电气防火提供全面、系统、统一的专门规范;其次,提高低压线路电气防火的管理水平,建立电气火灾安全法规、制度的制订、监督实施、责任追究管理体系,加强对电气设计部门、安装部门、工程检查验收部门、产品生产和流通部门电气火灾安全管理,提高公安消防部门对电气防火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同时,要提高安全用电的检查、考核机制和措施;最后,要普及低压线路电气火灾的教育和培训,对设计、安装、维护以及消防监督管理人员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对电气火灾的认知和预防的水平,同时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全民预防电气火灾法规和常识的宣传普及教育。

4.结论

低压线路电气火灾时一种常见的火灾类型,其产生的原因与低压线路的设计、安装、维护、管理密不可分,本文在分析低压线路电气不同类型火灾产生类型基础上,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和预防措施,其结果对指导低压线路电气火灾的预防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学楷.浅谈接地在电气防火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电工技术.1998,3.

[2] 杨在塘. 电气防火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 100-119.[3] GB16840.1-1997. 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4] 杨在塘. 电气防火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

上一篇:新兴经济下一篇:新型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