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技术论文范文

2023-09-06

技师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式烹饪;中国菜;色彩;造型艺术;食品竞争力

中式烹饪是膳食艺术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通过对于食物色、香、味的改变和提升,提高菜品的品质,使得烹饪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我国的烹饪文化历史悠久,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创新。人们对于食物的标准也不断严苛,味道已经不再成为消费者的唯一需求,如果烹饪技术只注重提升食物的味道,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比如说色彩搭配和造型艺术,那么长期发展下去不利于培养忠实顾客,也不利于中国食物和烹饪技术在国际社会的传播。中国菜在世界上享有 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四大菜系”之一,因此在未来的菜品改造中,需要提升对于食物的色彩和造型艺术的关注,通过艺术类的形式提升中式烹饪的质量,促进中国餐饮业的良性发展。

一、色彩和造型艺术在烹饪中的价值

我国的饮食从地域上区分,主要有八大菜系。每一种菜系不仅代表了一个地区居民的饮食习惯,也代表了一种地域文化。人类是一种视觉动物,通常来说,在我们没有吃过一种食物的情况下,通常是根据食物的图片和视频判断是否属于自己喜欢的味道,其中色彩就是视觉冲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比如说川菜和湖南菜,颜色通常是艳丽的红色,既展示了食物的重口味和辛辣的口味,也展示了四川和湖南人火辣的性格。人们可以根据食物的色彩判断食物的口味,并决定是否享用或消费。除了主色彩之外,色彩的组合搭配也是烹饪技术中极为重视的部分,只有颜色搭配合理,才能增强食物的美感,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视觉享受。

造型艺术通常来说就是一道菜品中所有食物素材的搭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提到的“摆盘”,烹饪食品的造型设计对于事物的感官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一道菜品造型新奇、摆盘精致,即便是人们不知道它是否好吃,也对食物保持了好感和好奇心。

中式烹饪中菜品的色彩和造型艺术对顾客首先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艺术美长期以来都是中国菜关注的焦点。比如说在美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展示的中国美食,透过镜头人们并不能感受到菜品的味道,但是精美的设计和巧妙的颜色搭配吸引了无数消费者的注意,纪录片播放之后,不少的游客选择到纪录中的美食店打卡,推动了我国餐饮行业的迅速发展,也为旅游城市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同时,中国美食不仅向内部传播,不少的国外游客受到中国文化的吸引,在自媒体视频的吸引下,到中国探店、美食打卡,也提升了中国菜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实现了文化和美食的向外传播。

二、中餐烹饪色彩与造型艺术表现分析

(一)色彩分析

众所周知,中国的美食文化历史悠久,并且在社会的发展下不断完善和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烹饪是中国的“常青藤”产业。伴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力度不断加大,餐饮业在中国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的菜品种类多样,厨师需要掌握各种类型的烹饪方法做出各种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烹饪的过程中,厨师往往需要将美学的艺术投入到菜品中,菜品既要有实用性,也需要具备美观性。而色彩就是食物美观性的构成部分,厨师需要在保证菜品口味的情况下达到视觉上的美感。通过注重色彩的搭配可以提高菜品的审美价值,获得更好的口碑与收益。色彩的搭配不仅需要厨师有高超的技术水平,还要求他们对于各种烹饪技术有相当的了解。比如说黄色一般需要通过油炸的方式,这个过程需要厨师对于火候有精准的把握。合理的色彩搭配可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在现阶段,大部分的厨师通过色彩的搭配让菜品可以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状态,从而收获更好地评价。但是也要看到,在我国的一些大型酒店中,过于注重食物的美感,忽略了菜品的味道。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不仅满足不了顾客的审美需求,还有可能损害中国美食的名誉。比如说北京的一些中国宫廷菜饭店里,菜品色彩搭配出彩、但是味道却是不容乐观。色彩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提升菜品的美感,提高消费者的视觉愉悦。但是餐饮业的领导者和菜品的制造者不能将其作为最主要的追求目标。

(二)造型艺术分析

中式烹饪菜品的制作过程中,除了对于色彩的重视和巧妙设计之外 还需要将菜品的色彩和造型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提升中国菜品的审美价值。通过使用更加精致的造型,可以提升菜品的艺术效果,将菜肴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结合在一起,完成整体的美学设计。

中国菜肴的制作长期以来都重视造型的设计,比如说享誉全国的满汉全席,除了种类丰富、味道鲜美之外,更惹人注意的便是造型多样的设计,再加上别具一格的菜名更是让人达到了味觉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通常来说,在菜品烹饪完成之后,为了提升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厨师在一道菜肴制作后会通过造型技法来使烹饪造型生动有趣、朴实自然。不仅可以体现这道菜的设计理念,也能通过与其他生鲜食材的搭配提高食物的新鲜度,帮助顾客解腻。

三、结论

总而言之,伴随着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加大,中国的饮食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中国的烹饪文化要想提高竞争力,就要中餐烹饪过程中通过色彩与造型艺术来使其具有审美价值,同时要积极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周忠.中式烹调中菜品的色彩和造型艺术的要点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0(30):27.

[2]单济贤.对改革烹饪传统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8.

[3]马骏.色彩设计与烹饪工艺[J].今日科苑,2009(16).

技师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控车工 实训教学 体会

技工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数控设备机械加工工作,该如何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以满足企业的岗位需要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明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1.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中级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达到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突出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中级技能人才。这类人才能运用数控技术,熟练操作数控机床进行机械零件加工,并能根据说明书完成数控机床的定期及不定期维护保养,发现并排除由数控程序引起的数控机床的一般故障。

二、以国家部颁教学大纲为依据,制订数控课程教学计划

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基础理论课设置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专业课要与实训课有机结合,教学中的课题设计要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特点,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利用当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计划。

三、根据教学计划选择适合的教材

首先,教材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在专业知识的安排上,紧密联系培养目标,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摈弃“繁、难、偏、旧”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强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训练。其次,教材要能反映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尽可能多地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的国家技术标准。再次,教材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便于学生的自学和老师的讲解。

四、建设优质的校内和校外数控实训教学基地

校内数控实训基地的设备要多样化,实训、生产、管理过程要与企业场景相似,便于学生学习技术,并将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为将来进入企业积累工作经验。校外数控实训基地可以作为学生进入企业前的实训演练场所,也可作为学校培训“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对技工学校来说,校外数控实训基地必不可少。

五、要有能胜任数控实训一体化教学的教师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丰富的实训教学经验和较高的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教师要成为具有生产、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企业需求,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知识和操作技能,与学生一起,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生产环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能训练,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六、要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在新生刚入校时,可利用他们对新环境、新专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好奇心,做好宣传,介绍数控技术的重要性、优越性,突出数控技术的优点,展示数控加工产品全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2.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操作和文明生产

安全操作保证实训设备的完好,保证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文明生产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数控车工操作技术工人,就必须养成安全操作和文明生产的习惯,才能保证人身的安全、设备的完好和产品的质量。

3.重视普通车床的实训操作

普通车床的实训操作是学习先进数控制造技术的基础。通过普通车床的操作,学生可掌握车床的结构、性能、维护保养、加工特点、加工刀具、切削用量的选择、合理的编制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等基础知识,为之后学习数控车床打下牢固的基础。

4.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笔者在数控车工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数控模拟仿真—数控车工加工这样的一种循序渐进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计划绘出实训练习图,让学生们分析和解决机床选择、毛坯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选择、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编制等问题,然后编制出合理的数控加工程序。将学生编制出的数控加工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仿真,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每一位学生在熟练掌握数控模拟仿真后再进入数控车工实训车间实训。

5.解决好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以FANUC 0i MATE-D编程为例。首先是多重复合循环的G71和G73指令的应用。应用G71指令有类型Ⅰ和类型Ⅱ两类。应用类型Ⅰ时,Z轴、X轴方向上必须都是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精车形状中有槽孔时,务必使用类型Ⅱ,应用类型Ⅱ时编程格式必须如下,否则使用G73指令时程序不会运行。

G71U(△d)R(e);

G71P(ns)Q(nf)……;

N(ns)GOO(G01)X(U) Z(W) ;(指定构成平面的两个轴)

……;

N(nf)……;

G73指令在应用时G73指令描述的精加工走刀路径应封闭。程序格式如下:

N30 G00 X100. Z2;

N40 G73 U26. W0 R13;

N50 G73 P60 Q120. U0.5 W0 F0.2;

N60 G00 X Z ;

… …

N120 G00 X100. Z2;

其次是螺纹切削循环指令G92和G76的应用。G92指令可以分多次进刀完成一个螺纹的加工,车削螺纹时可以任意改变背吃刀量,加工简便。G76指令通过多次螺纹粗车、螺纹精车完成规定牙高的螺纹加工,其为单刀刃螺纹加工,吃刀量逐渐减少,有利于保护刀具和提高螺纹加工精度。G92指令主要用于车削螺距小于3㎜、精度要求不太高的螺纹,G76指令主要用于加工螺距较大、精度要求高的螺纹。

第三,重点讲解子程序和宏程序的程序编写方法、调用格式。

通过以上重点、难点的解决,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6.数控车工实训操作要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数控实训操作与现代企业的实际生产有一定距离,学校可联系企业,让学生在学习后期全部进行产品零件的加工或直接去企业实习,以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实际生产。

7.做好学生实训期间的考核工作

考核以模块为基本单元,对学生在本模块中的表现进行打分。比如对加工工艺的制定、数控程序的编写、数控设备的操作、数控零件的加工等分项打分,再综合考评。这样可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今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技工学校数控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张智敏.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技工学校)

技师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技师 培养 人才类型目标 学制教育目标

[作者简介]周方(1978- ),男,浙江宁波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浙江 宁波 3152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课题“‘学生+企业’双评路向的高职卓越技师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Y20143127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教人才培养实践中的创新探索取得了众多成果,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推进的“卓越技师计划”就是一个典型例证。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要求高职院校从“国家产业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以“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机制。①此后,众多高职院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将“卓越技师”人才培养作为改革试点工作的重头戏来抓。“卓越技师计划”在完善国家卓越人才战略、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及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度乃至公认力等方面,均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卓越技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才?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培养目标?这些问题都关乎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纲领性指针,需要有一个清晰的交代,否则很难收到预期收益。客观上看,国家层面实施的“卓越人才实施计划”, 至今仅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做了明确规定,并未就如何推进“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提供具体的制度依据,导致不少地方及高职院校迷失了方向。基于上述背景及受前期研究积累所限,本文从“人才类型目标”“学历学制教育及知识素质目标”等角度切入,力图进一步澄清上述问题。

二、“卓越技师”培养的人才类型定位

所谓“卓越技师”,从字面意义讲,即指卓越的技师,其蕴含的意义有两点:一是“卓越”,二是“技师”。“技师”是对人才类型的定位,“卓越”是对“技师”这一类人才的目标设定。众所周知 ,“技师”是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人才。从外化形式上看,技师是职业资格的一种类型,特指具有国家授予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如电工师、车工师、钳工师、理财规划师、物流师、电子商务师、计算机网络管理技师等。按照《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结构和标准》规定,国家职业资格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技师在人才类型的归属上是一种技能型人才。从内在特质看,技师就是将其作为一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确定性判断。通常情况下,技师源于各行各业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技术人员或者能工巧匠,并且只有通过统一的技能考评后才能获得这种资格。尤其是高级技师,往往产生于智能程度高、技术相当密集的高新技术行业,主要赋予那些对社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处于技能型人才的最高端。近年来,社会对技师特别是高级技师的认同度及薪酬待遇越来越高。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意见》明确要求,对于技师和高级技师,所有单位分别按照工程师(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和高级工程师(副高级职称技术人员)的标准聘用,甚至还将做出重大贡献的高级技师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支持范畴。②

怎么界定“卓越技师”中的“卓越”目标?按通常的理解,“卓越”一词指杰出、超出一般或高超出众之意,但是,对于“卓越技师”中“卓越”一词,还要站在国家实施“卓越人才计划”的立场去诠释。理论界一致认为,推出“卓越计划”,初衷就是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应用型后备人才。“卓越培养”不等于“选优”,而是最大限度地让入选学生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更加出色。换个角度讲,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教育计划”的出发点,在于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改革。由于“卓越技师计划”是职业院校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展的创新探索,主要还是通过学制教育的方式来完成的,因而造就的人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技师”,主要为成为优秀“技师”打好基础。实践层面,主要形成了两种实施模式。一是“学历+预备技师”双证书培养,这种模式已经被山东省列入教育改革试点,拟通过遴选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与技师学院的对接合作来完成;③二是“学历+X”体系的开放性培养,“X”代表有若干“突出成就”的内容,是各高职院校依靠自身改革试图培养部分优秀后备技师人才的积极尝试,这种模式在福建10所高职院校及浙江、江苏等省的部分高职院校得到广泛推进。④“学历+X”体系的开放性培养模式,优点是“X”可以包罗万象,易于操作,但过度的随意性及鱼目混珠的人才培养要求,不足以保障“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含金量,无法体现“卓越技师”人才的价值。我们倾向于接受“学历+预备技师”双证书培养这一创新成果。这里的“学历”代表“卓越技师”培养的学识水平,可以充分满足现代技师人才对未来学制教育上移的需要,契合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方向;“预备技师”则代表职业资格定位,显示“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精确度和含金量,按此标准培养的“卓越技师”人才,都建立在高技能起点的基础上,可以免受随意性和低端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水准。

总体上看,可以将“卓越技师”培养的人才类型目标定位为:以获得技师职业资格为宗旨、拥有“学历+预备技师”双证书的高端技能人才。需要注意,这里以“学历+预备技师”双证书来反映的“预备技师”,是指通过学制教育与技能操练的融通,达到技师任职的基本要求,并获得预备技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尽管“预备技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技师”,但两者的培养目标完全相同。按现有政策规定,“预备技师”由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来牵头,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培养,考核合格者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预备技师证书,有效期为5年。获得预备技师证书的人员再经过2年职业岗位工作后,参加“综合评审”和“业绩评定”考核,合格后能获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⑤

大致而言,“卓越技师”具有三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高端性。之所以实施“卓越技师培养教育计划”,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造就更加优秀的技师人才。 “卓越技师”培养作为一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其目标任务的关键在于让这种高端技能型的技师人才得到最大化培养。二是预备性。客观地讲,推进“卓越技师”计划的基本要旨就是培养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有高起点的“准技师”。尽管终极面向目标是真正优秀的“技师”人才,但主要通过学制教育来完成,“预备技师”主要源自院校培养,并非岗位自然成才。所以,“卓越技师培养计划”是为打造优秀的技师人才做准备。三是双向性。“学历+预备技师”的双向结构与整合模式,清晰而全面地揭示了“卓越技师”的核心内涵,较为准确地诠释了“卓越技师”人才的个性特征。其中,“学历”是“知识、素质和能力”含金量的衡量载体,代表了“卓越技师”的“学识成就”;而“预备技师”则表明定性化的职业资格目标,代表了“卓越技师”的“技能水平”。显然,“卓越技师”蕴含的“学识素养”和“职业标准”,并非以各自一体的平行模态显现出来,而强调两者的双向结合与深度交融。可以肯定,推动“学历面向”与“职业面向”的高端整合,是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优秀技师人才的需求所在。

三、“卓越技师”培养的学制教育定位

如果说“卓越技师计划”培养具有“学历+预备技师” 双证书的高技术技能人才,那么,对“学历”的层次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从传统的主流培养渠道看,技师是企业实践中以“师徒传带”的方式完成的,但是,单一的“师徒传带” 技师培养模式越来越脱离社会实际。首先,仅仅依赖“师徒传带”渠道来培养技师,不仅成才周期过长、效率太低,也很难满足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对大量技师人才队伍的供给需求。其次,传统的“企业包揽型”技师人才成长机制,过于强调人力资本的“专用化”成分,所培养技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很难适应各行各业差异化前提下的普适性需求。最后,传统意义上的技师培养,往往立足于“绝技绝活”的“匠人”型大师的打造,随着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社会需求的技师类型日渐多元化,从“匠人型技师”独占鳌头到“复合技能型技师”成为社会主流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进而倒逼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师资结构、课程体系等进行相应调整,这些并非企业单方力量所能企及的。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技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逐渐走进我们视线,并创造性地确立了“预备技师”制度以及“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或高级技师”的高技能人才链条衔接制度。⑥技师人才的培养模式顺应潮流,从“企业垄断”型向“校企合作”型演进,尤其是“预备技师”制度的诞生,预示着传统技师人才的生成路径瓶颈正得到实质性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企业的“师徒传带”还是“预备技师”模式,其培养过程很大程度上都基于“职业标准”的技能提升。尽管“预备技师”制兼顾“学识素养” 教育,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历式学制教育支持体系。换句话讲,技师人才没有对应的学历教育体系做铺垫,在待遇和价值上没有得到与“工程师(中级职称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副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等的待遇。学历教育支持体系的严重滞后甚至缺失,不利于技师人才队伍的健康成长。从现实发展来看,这种非学制化的技师培养模式迫切需要改进。传统“匠人”型技师大多扮演着一线生产和维修岗位的“技能尖子”的角色,一般不参与管理,对知识运用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较低;而“复合技能型”技师则不同,对“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有较高要求,往往需要掌握企业整体生产系统的多项关键技能,具备综合运用技术技能解决难题的创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现场处理能力,如电子商务师、网络管理师等人才等。可见,“高知识”“高素质”是现代技师培养面临的新课题。在继承传统“精技艺”优势成分的基础上,探索“学历学制+预备技师”的新路径势在必行。

问题的关键在于,“学历+预备技师” 双证书技师培养模式下的学历学制教育支持体系如何建立?目前,“卓越技师计划”的主导者是高职院校,即学历层次上大都定位在“大专”,个别地方随着高职大专与本科院校“3+2”合作办学模式的推行,将“卓越技师”培养的学历教育也扩展到本科层次。“学历+预备技师”双证书培养的成功令人瞩目,这种模式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技师教育”两大领域长期分化与磨合后,针对现代新型技师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创造性地开展跨界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先进性及可持续性不言而喻。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卓越技师”,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不过也应注意,选择“学历+预备技师”的“卓越技师”培养模式,现阶段还面临不小的操作困难,因为预备技师证书的发放对象目前仅为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⑦对于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和“技师教育”跨界合作条件或“一校双牌”的院校,可以理所当然地选择“学历+预备技师证书”实施模式,充分发挥“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先锋作用,但对于其他高职院校则很难实现。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和“技师教育”的跨界合作在个别地方开始破冰,但受各地条件差异影响,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气候还为时尚早,客观上与大量高职院校着手进行“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事实及需求相背离。

综合来看,针对“卓越技师”培养的学制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造就现代技师人才所必需的系统知识体系,真正形成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但就目前来看,至少要推进两方面的改革。一是建立教育管理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审查、发放、管理“预备技师证书”的联席制度,打通技师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双向融合的渠道;二是肩负起塑造技师人才“更加优秀”“更有素质”等“卓越”成分的义务,站在构建“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加速推进与产业转型升级、知识信息更新及国际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对接,在国家层面尽快探索建立包含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培养“卓越技师”的学历学制教育支持体系。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Z].2010-09-13.

②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意见(国人部发[2008]24号)[Z].2008-03-10.

③魏海政.山东试点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3-11-29.

④福建省教育厅.关于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Z].2011-04-13.

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6]31号)[Z].2006-

08-14.

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技工院校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Z].2012-01-31.

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预备技师证书核发及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Z].2010-02-11.

技师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薄壁零件;车工夹具设计;装夹方法;数控加工

一、薄壁零件的特点

薄壁零件由于其刚性好、比强度高、相对重量较轻等优点,使得薄壁零件在社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薄壁零件主要是指零件的壁厚小于2mm的零件。而社会上对薄壁零件的使用主要在于航空领域,航空产品对结构材料要求轻质高强和高温耐蚀。所以铝合金以其密度小、塑性好、耐腐蚀、易加工、价格低等优点,长期以来一直作为航空航天工业的主要结构材料,本文课题研究的主要材料也就是铝合金。

(一)薄壁零件的结构特点

薄壁零件一般由侧壁和腹板构成,结构复杂、体积较大、相对刚度较低。其不仅要满足航空产品的设计性能要求,而且在保证同样强度和刚度的情况下,结构重量要轻。不同的薄壁零件具有其自身不同的结构特点,下面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飞机机体结构中的薄壁零件逐一叙述。

1.整体壁板:整体壁板是广泛应用于现代飞机的承力薄壁零件,其主要由蒙皮、筋条、凸台等部分结构组成。整体壁板的优点就是外形准确,表面光滑,比强度较高,结构重量较轻,减少了零件和连接件的数量,简化了协调关系,减少了装配工作量;而缺点就整体尺寸与截面尺寸向比较大,相对刚性较低,易变形。

2.梁类零件:梁类零件是飞机的重要受力薄壁零件。由于飞机性能不断提高,对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要减轻重量,又要提高强度和刚度,因此,梁类零件的构形都比较复杂。从截面结构形状来看,一般可分为工字形、U字形以及更复杂的异形截面等。大多梁类零件的复杂结构特点,给机械加工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加工变形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要达到图纸及装配要求较为困难。如C-17型飞机的整体翼梁腹板是航空工业最大的构件。其材料为7475合金,在加工及应力消除时特别容易产生应力挠曲。该产品是在采用了残余应力管理(RSM)技术以后,其切削加工件才完全符合图纸要求,挠曲量在0.175mm内,水平度在0.25mm范围内。

3.缘条、长桁类零件:缘条、长桁类零件一般都是机身、机翼纵向结构重要的受力薄壁零件。缘条类零件的形状较为复杂,其常用于大型飞机的机翼或尾翼,构成梁的装配件,一般有诸多配合平面、槽口和交点孔。长桁类零件也广泛应用于机身、机翼,虽然也是细长类零件,但受力情况和结构形状比缘条简单。缘条、长桁类零件一般采用挤压型材,以减少切削加工后的变形,且由于装配连接的需要,头部的大截面采用挤压型材,从而使缘条或长桁与接头形成一个整体,以减少协调误差,避免装配应力。

4.框体类零件:框体类零件是飞机机体横向结构的主要承力薄壁零件,同时又是形成和保持机身径向外形的主要结构件。作为飞机机体结构中的典型薄壁零件,框体结构主要由与机身理论外形成等距的外形曲面、内形曲面、加强筋以及框轴线为对称轴的双面(或单面)有凹槽框格结构的腹板组成,简单的说,即是由侧壁和腹板构成,壁厚一般为1.5~2mm。框类零件的连接部位一般为结合槽口、结合平面等,而同一框体内的腹板有等厚度和变厚度两种情况,框的横截面形状则有工字形、U字形等。

(二)薄壁零件的工艺特点

薄壁零件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不同于其它机加工类零件的工艺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薄壁零件的整体尺寸较大,结构比较复杂,并且工件的壁厚较薄,在加工过程中极易产生加工变形,零件的变形控制及矫正工作是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2.薄壁零件结构零件的截面积较小,而外廓尺寸相对截面尺寸较大,在加工过程中,随着零件刚性的降低,容易发生切削振动,严重影响零件的加工质量。

3.薄壁零件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加工尺寸精度,而且零件的协调精度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槽口、结合孔、缘条内套结合面以及接头等部分之间的位置精度要求高,加工这些装配要求的表面,必须符合协调依据才能保证零件装机使用要求。

4.薄壁零件的选材多为高强度铝合金,虽然其为易切削材料,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工变形的控制,常规的加工工艺无法保证加工精度。而且铝合金材料的缺口敏感性强,一般采用手工或机械打磨达到表面粗糙度要求,其打磨量占全部工作量的20%以上,但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打磨工作量将会逐渐减少。

二、装夹方法的改进

薄壁零件加工中装夹方式的改进,可根据零件的结构特点和工艺特点来制定合适、有效的装夹措施。如工艺凸台的广泛应用,真空夹具的局部采用,石膏填充的试验等。在薄壁零件的加工过程中,利用压紧螺栓和工艺凸台来固定工件,既改变了夹紧力对工件变形的影响,又避免了专用夹具带来的制造成本的提高,而工艺凸台的合理布局,对工件的加工变形控制也有较好的帮助。对于采用真空夹具的装夹方式来说,真空夹具既可以起到支撑作用,又可以起到吸附作用,对防止、抑制切削过程中的切削振动很有帮助,是目前提高薄壁零件侧壁加工质量的有效手段。

总的来说,不同的装夹方式均有自己不同的特点,采用何种装夹方式,要综合考虑被加工零件的结构特点、工艺特点以及加工质量要求等诸多因素。对于薄壁零件的加工,本文采用软爪来装夹工件,既简单,成本又低,是一种方便有效的装夹方式。

(一)工艺分析

如图1所示,要求找正零件外圓φA来加工右端面的内孔φ175,而零件壁厚只有0.8mm。对于这样一个零件要实现其加工要求,通常可以采用两种加工方法:一种是激光切割,另一种是车削加工,但由于该零件的工作环境,决定其不能采用高温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采用车削加工了,对于这个薄壁零件,无论是采用硬爪还是软爪,装夹零件时都会使其变形,而以零件的左端面及其上的内孔定位来设计夹具时,尽管装夹零件时不会发生变形,但在加工内孔时零件还是会产生变形。因此要实现加工目的,必须使设计出的专用能解决零件在装夹及加工中易变形的现象。

(二)车工夹具结构设计

图2就是根据零件特点及加工要求设计的专用夹具。在这次设计中解决了以下两个难点,从而使夹具满足了工艺要求:

1.解决了零件在装夹及加工中容易变形的难点。如图2中的左视图所示:件1件2与件5之间采用圆锥配合,这样沿轴向施加外力推动件5向左移动就会带动件1件2向外移动,直至与零件内腔壁接触,从而把零件撑紧。这时零件与夹具组成一个刚性整体,这样用软爪夹紧零件并对它实施加工时就不会发生变形了。

2.解决了装卸零件困难的难点。从图1可以看出,零件是一个两端半封闭的圆筒形,其进口小内腔大,在这样的条件下要通过内腔把零件撑紧,就必须要想办法使定位块穿过零件的小径达到零件的内腔。如图2中的主视图所示:把定位件设计成形状不同的定位件件1和件2(各2块),由它们组成一个共同的外圆,其大小正好等于零件的内腔。这两个定位件在夹具中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其中件2通过件6与件3连接在一起,是不能取下的只能做径向移动。而件1不仅可以做径向移动而且可以取下。通过它们的径向移动就可解决装卸零件困难的难点。

另外,该夹具没有与机床法兰盘相连的位置,要利用它来进行加工还必须与专用的软爪配合使用。其次件5在夹具中是活动的,因此加工零件时需通过车床上的尾顶尖向其施力以实现撑紧零件的目的,并且在整个加工过程中要保持这一状态。

(三)编写夹具使用步骤

因夹具的各主要组成件是相对活动的,在操作时有一定的先后要求,根据这些要求来做会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因此在设计时制定了使用步骤,其具体操作如下:

1.取下件5件1,然后使件2向内移动并使其小于零件入口尺寸,把夹具装入零件内腔。

2.推动件2向外移动直至零件内壁,然后装入件1并使其与零件内壁接触,再装入件5。

3.用软爪轻轻夹住零件的外圆,再用尾顶尖向件5施力以推动件1件2撑紧零件,此时转动卡盘找正零件外圆,最后用软爪紧紧夹住零件外圆,这样就可实施加工了。

(四)夹具使用效果

该夹具在解决零件装卸困难的前提下成功解决了零件在装夹及加工中容易变形的难题,其加工出的零件达到了工艺要求。

三、结语

目前,对于薄壁零件的数控加工质量保证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数控加工过程中的在线监控以及加工后的检验处理等方面,数控加工前期的工艺优化工作研究不多。而本文的研究表明,简单的一个夹具设计工艺优化措施对于薄壁零件的加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数控编程之前进行充分的工艺分析,采取合理的优化方法,则是一种减少薄壁零件变形和损失的主动和更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戴陆武.机床夹具设计[M].西北工业出版社,1990.

[2] Dr.Ing.H舒尔茨著,王志刚,武凯译.高速加工发展概况[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2,(1).

[3]周泽华.金属切削原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王飞月.机床的动态特性分析[J].河北工业科技学报,2001,(4).

作者简介:张雅琼,女,供职于中航工业南方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机制工艺与设备。

技师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车工 生产实习 分层次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管理模式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社会对技工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开设车工专业六十多年来,重视教学质量,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使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很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使学校在竞争中得以长足的发展,那就是:教学质量。依本人的经验,以我校为例,把抓好车工生产实习的一些教学方法及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探讨。

一、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抓好学生的基础训练

技术学校应社会需要而开设的车工生产实习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本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会做本工种中级技术等级工件的工作;学会一定的先进工艺操作;能熟练地使用、调整本工种的主要设备;独立进行一级保养;正确使用工、夹、量具、具有安全生产知识和文明生产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技校车工生产实习课程教学的特点分析,我校结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依教学大纲要求,开展车工生产实习教学。

第一学期,重点抓好学生基础训练。由车工入门知识开始,从车床操作到车外圆、切槽和切断,车削圆柱孔、车圆锥、成形面和表面修饰,并且能够熟练操作校实习工厂的车床;第二学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普通三角螺纹、梯形内、外螺纹的车削及套类零件的加工;第三学期,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车蜗杆、多线螺纹和偏心工件的车削方法,加工形面较复杂精度较高产品;第四学期至第六学期,让学生掌握中、高级技术等级的综合工件的工艺步骤和加工方法等。

二、 采用分层次教学管理模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因材施教

1. 实习教学目标分层

俗话说,手指伸出有长有短;技校生在车工生产实习操作能力方面必然会出现三种进度情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优生、中等生、后进生。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他具体特点,因势利导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措施。车工生产实习教学中采用的分层次教学就是依据这一思想,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各方面的具体差异。本人根据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和技能水平,按教学大纲和教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避免常规教学时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采取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强指导与辅导等办法,把车工实习教材的训练目标,充分按照课时进度,分解实训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步并逐步达到大纲要求,对动手能力强,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允许他们加工高精度、难度的练习。

2. 通过实习学生分层,作好授课分层与辅导分层

在车工生产实习实施目标教学中,我校提倡在不改变教学班的前提下,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差异,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从而对学生进行混合编组施教、辅导合作达标。

首先,经过与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接触、交流,观察。本人就初期的学员机床编组进行重新调整,并从学生中选定代班、机台长、量保。代班参与车工生产实习现场管理与人员调配,组织学员互动、交流。机台长,负责本机台人员互动、交流,并作好本机台量具与工具的领用与交接,量保,负责全班学员刀、夹、工具、量具的领用。独立安排出两台机床分别针对操作技能较好的学生及基础及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给予单独制定不同教学要求、目标,做好授课分层与辅导分层教学。针对基础差的学生,进一步的分解实习课题,详化操作卡片上各课题的操作步骤与演示,做到注释详尽,分析讲解透彻、演示到位,对此类学生实施一对一的辅导教学。对于操作技能较好的学生,引导并培养其开拓思维,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勇于创新的意识,允许他们加工高精度、难度的练习。通过让其依据本阶段实习课题,制定作业图纸,独立分析加工工艺及工步,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分析,最终选定一种加工方案,并在实习指导教师的监督下,由其中一位学优生进行作业加工。

3.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实现因材施教

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和电影片段,可以将教师从传统的费时费力又不出效果的教学方法中解脱出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使之与生动的教学艺术相结合,给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车工生产实习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车工生产实习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指导教师讲授完后直接去车床上进行训练,操作起来很难让学生有感性上的认识。而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施教,依本人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进修时的体会、经验,通过借鉴电大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从而联系车工生产实习教学特点出发,就传统教学模式的来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实质是技能操作指导课。在讲授过程中往往都要借助实物来进行,但并不是所有的实物都可以搬到课堂里,并且一些专业工艺的操作过程如果要做示范的话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的,而利用录像等现代传播媒体,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可以将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真实、直观地反映在电视屏幕上,为学生提供模拟操作环境。

三、 激发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意愿

我校采用分层次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实现因材施教的环境。我校在充分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课件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生自我展示的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开展技术交流,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学生互动,鼓励学生上讲台解说、分析工件加工工艺步骤,并与不同学龄段的学生交流自己在车工实习过程中的心得,总结自己实习得失、经验的平台。以此平台对学生的成绩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给予做出及时的评价。如此,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唱“独角戏”,还能在教学过程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感情上的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构建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把学生的感知过程、理解过程、运用过程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程度上也弥補了学生的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机械生产的理解。因此,我校校园内,学生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综上所述,我认为车工实习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车床操作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开拓思路,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开辟新的教学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使学生能自然地掌握知识,并且养成探索的习惯。从车工实习教学特点出发,从各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好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翁承恕.车工生产实习96新版[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

[2]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2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3]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高电压技术论文下一篇:医学影像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