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校论文范文

2023-04-04

网络学校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提要】构建网络文化与发展网络文化已然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同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文章在对云南省多家网络媒体数次调研的基础上,以云南网络媒体为考察对象,在剖析云南网络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云南省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成效与不足。同时就云南网络文化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对策与建议,认为打造优质的网络文化团队,坚持人才引进与自身造血并重;调动各级网络文化组织的积极性,加强网络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网络文化建设与监管齐抓,是当下云南省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的重要路径。文章力图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网络文化   网络媒体

前言

网络文化(关于什么是网络文化,目前并没有定论。一般来说,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包括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及文化观念等的集合。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作为一种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文化,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产生着巨大的渗透力和冲击力。网络文化不仅改變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毫无疑问,构建网络文化、监管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热点所在。如何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同样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重要命题。

云南省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大省,其网络文化的发展刻不容缓。如何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视野、更有效的措施,推动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为加快推进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周边国家的辐射中心提供更为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是目前云南网络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本文正是在对云南省多家网络媒体的数次调研的基础上,探索西部非发达省份网络文化的发展路径,以期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云南网络文化发展现状

作为网络文化发展的主持者与管理者,云南省委省政府能够从宏观上为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方向性的引导及政策性的支持,注重网络文化建设阵地和网络文化建设平台的打造。各市地州的网络媒体有效形成合力,在正面宣传、引导舆论、服务云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云南省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较好地贯彻“互联网+”,加快传统文化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不断提高网络文化创作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批以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产业。如云南省成立的“玉溪双创中心启迪众创园”,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形成知识、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共有共享的创新空间。其中,该众创园中的2-5号楼以网络安全、信息产业为主,重点引入如奇虎360集团、中航信息、启迪数字学院、美亚柏科等成熟企业入驻,通过信息化手段,以“园区运营”为中心构建一体化解决方案,从品牌建设、服务质量及入驻体验等方面,打造信息安全园区的典范,建立省级网络安全培训示范基地。与此同时,云南省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等产业迅速崛起,大大增强了网络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

此外,云南网络媒体有意识参与并构建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高水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公共文化产品。灵活运用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H5微刊、网络微电影、网络表情包、数据新闻等传播网络文化,强调优质内容的生产与前沿技术的更新。总的来说,云南省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相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较快。

二、云南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成效与不足

云南省在推动网络文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系列举措,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网络文化节大力促进网络文化建设。

目前云南省已经成功举办过数次“昆明网络文化节”。该文化节由昆明市委宣传部、昆明市委网信办指导,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主办。网络文化节以繁荣网络文化为契机,通过举办一系列网络活动,对精品网络文艺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通过推行网络文学大赛,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此前,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主办的“滇云网络文学大赛”曾入选全国首批网络社会组织品牌项目;而由掌上春城手机客户端承办的首届昆明网络文化节之“文明城市·我为昆明代言”活动,也曾获得“年度传播力奖”;第四届滇云网络文学大赛,利用互联网平台挖掘和培养文学新人,催生原创网络文学精品,打造具有昆滇特色的网络文学,为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力量①。

第二,在网络文化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方面重点抓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作为网络世界的中坚力量,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云南网络媒体针对这一年轻群体的特点,开展精彩的网络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机制,甚至邀请网络红人现身说法,对青少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曾开展“网络游戏类”的“好网民”主题课堂宣讲活动。早几年“蓝鲸”(Blue Whale)死亡游戏通过互联网在青少年中传播的时候,云南有关部门就第一时间通过加强预警处置方案而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些均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网络文化素养,从而推进整个网络文化空间的治理。

第三,把繁荣网络文化与城市信息交流等有机结合。

云南网络媒体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主线,深挖云南自然秉赋、人文特色,聚集昆明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传播优势,打造了一批有影响、接地气、网民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网络品牌活动。而玉溪高古楼网站定位明确,其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打造“专业、实用、真实、温暖”的网上玉溪城市信息交流平台。与此同时,高古楼网站还与玉溪红塔分局合作开设了“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高古楼网站警务室”。此外,还有“古楼交警”“古楼消防”等诸多合作板块,为百姓解决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2017年,为配合昆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城市形象宣传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网络系列活动,如举办了“爱我昆明,大家e起来”为主题的网络文化活动;针对“脱贫攻坚”工作组织策划了“互联网+扶贫”系列活动等。事实证明,网络媒体在提升自身专业性、实用性的同时,必须强调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网络文化建设。

云南省网络文化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其发展的不足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

第一,网络文化空间良莠不齐,网络意识形态的把控有待加强。

推动网络文化多元化是繁荣和发展网络文化的应有之义。互联网语境下信息发布的便捷性在带来多元化可能的同时,也使得网络文化空间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云南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低俗化现象,涉及色情、欺诈、暴力等不良有害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扩散,对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利益等产生消极影响。部分网络文化作品存在伦理道德失范的现象,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有待加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把好信息发布的政治关、政策关、导向关、事实关,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仍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云南网络媒体建设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第二,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网络技术相对滞后。

尽管部分网络媒体具有差异化发展意识,如“无线昆明”专注走视频化直播道路。但总的来说,云南网络媒体同质化倾向仍比较严重。尽管有意识关注网络技术前沿,但受制于网络技术人才匮乏等因素,当下云南网络媒体在技术层面仍相对滞后,尤其是可视化技术开发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仍有待提高。仍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事违反法律及有悖道德的网络不法活动。

除却创新乏力外,部分网络媒体管理者和从业者对互联网思维更多止步于口头认识层面,互联网的实践应用技能仍有待提升;网络文化作品更多时候处于单向度传播状态,与网民互动意识不够,互动效果欠佳,互动技巧有待加强等。

三、云南网络文化发展路径探寻

不管是云南网络文化的发展,还是整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发展,乃至全国网络文化的发展,都要以新时代的眼光、战略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一新媒体语境下的全民话题。网络文化的建设,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绝不可因噎废食、坐失良机。

第一,打造优质的网络文化团队,坚持人才引进与自身造血并重。

这首先涉及的是队伍建设问题。发展网络文化,离不开网络文化从业者媒介素养的提升。云南属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非发达省份,相比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人才引进问题尤为严峻。当下云南网络文化人才短缺现象较为严重,既有创意、懂技术又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优质团队的打造既要依靠引进人才,又要注重对原有从业者的培训与充电,强调从业者自身的造血功能。此外,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从政策、环境等方面为网络文化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得有经验、有水平的高端网络人才,乐意投身并持之以恒地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中。

第二,调动各级网络文化组织的积极性,加强网络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建设迫切需要一个非政府性的行业组织,以便更好地落实行业规范、制定行业守则,引导各从事网络文化信息服务的运营机构和服务机构。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自成立以来,在整合全市乃至全省网络文化建设力量和网络资源,繁荣网络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各级网络文化协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仍有待提高,网络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仍有待加强。

通过网络文化组织的桥梁作用,团结和组织在滇网络媒体、网络文化企业及网络知名人士,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网络文化活动,有效整合网络文化资源,搭建会员间互惠共赢的平台,不断增强吸引力,拓展参与面,为全省网络文化凝聚正能量。

第三,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网络文化建设与监管齐抓。

建管并举是发展和繁荣网络文化的重要举措。中央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四个坚持”的重要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方向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无论是新闻网站、政府网站, 还是商业网站、专业文化类网站等,都应该努力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使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云南网络媒体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主流网络媒体如云南网等的监管,加强其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对私营网络媒体公司如“猪八戒网”等的監管也不能松懈。协调中央驻滇媒体、省级媒体、城市新闻媒体网站联盟等众多资源,在复杂多元的网络传播语境和格局中,认真研究网络时代文化工作的新常态,做到坚守和创新并举。

毫无疑问,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成为人们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反映最明显、最集中的领域。借助互联网, 文化可以实现裂变式的高速传播, 极大地拓展影响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才能更好地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结语

网络文化在观念、方式、手段等各个方面给新媒体语境下的社会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壮大、文化消费的拓展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我们不仅要增强创新意识、变革意识,还要调动和发挥互联网思维, 创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提供优质便捷的网络文化服务。通过打造影响广泛的网络文化平台,催生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生态,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正视民族地区当下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服务网民为中心,大力提升网络文化作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引导,让网络空间始终充满正能量。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崭新事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投身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建设。各民族地区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善于借鉴其他省份,尤其是互联网发达省份的网络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大力建设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参与和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之中。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了2019年度云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资助】

注释:

①林进桃.民族地区网络正面宣传路径探析——基于云南省网络媒体的思考[J].新闻论坛,2019(01):68-71.

参考文献:

[1]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新华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学习出版社,2018年5月版.

[3]徐强.增强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J].红旗文稿,2018(01):24-26.

[4]胡钰.提升网络文化品位的着力点[J].人民论坛,2018(02):129-130.

[5]张泽一.低俗文化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6(01):96-102.

[6]丁柏铨.心态文化引导:新闻媒体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使命[J].新闻与写作,2017(02):59-63.

[7]胡正荣.共享共责的网络传播:新时代、新格局、新责任[J].新闻与写作,2018(01):33-35.

[8]林进桃.民族地区网络正面宣传路径探析——基于云南省网络媒体的思考[J].新闻论坛,2019(01):68-71.

(本文的调研受到云南省委网信办社会工作处领导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林进桃,博士,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云南大学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编辑:孟凌霄

网络学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结合广西物资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系列实践,从内容、途径、方式等方面探讨在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德育中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完善中职学生德育的内容,加强传统道德经典教育,挖掘民族文化育人功能;内引外联,全方位、多途径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

【关键词】民族地区 中职德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导入策略

当前形势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化力量,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十分必要。但在民族地区中职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单纯诵读传统文化知识,忽视精神内涵阐释;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对教育内容、课程体系、教材编写还缺乏系统规划;没有在校园内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缺乏对本地区民族文化中德育资源的挖掘。本文结合近年来广西物资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系列实践,从内容、途径、方式等方面探讨在民族地区的中职学校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职德育实效的策略。

一、完善中职学生德育的内容,加强传统道德经典教育,挖掘民族文化育人功能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笔者认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深化民族地区中职德育内容,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加强中华传统道德经典教育。浩瀚如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究其实质,其核心思想就是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修身培养。中职德育应充分汲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根本,从传统道德规范开始,以“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为主要教育内容,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结合,用优秀传统的经典道德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修身立德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仁者爱人”的美好品行,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道德修养,激励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理想信念,形成“以德为先、以文化人”的具有中职特色的道德规范。

(二)精心选择适合中职学生阅读的文化经典。中职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我们应选择篇幅适中、贴近实际生活,适合中职学生阅读的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让中职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所蕴含的道德倡导和文化精华,提高他们基本的人文素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推荐《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传世经典读物,推荐阅读中国文人志士等人物传记或故事,如屈原、司马迁、苏轼、岳飞等历史人物坚强不屈的人生毅力和意志,培养中职学生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

(三)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蕴涵的德育资源,突出德育内容的本土化和民族性。我国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许多教人做人、开启心智的思想道德的优秀内容,为当代德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学校德育相结合,既能丰富德育內容和形式,又能增强民族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可以把本地民族的一些传统礼仪和习俗教给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对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曲艺、民间故事等进行挖掘,让学生感受本地民族的智慧;教学生学唱民族歌、学跳民族舞,培养民族文化特长,陶冶情操;开展民族知识竞赛,促使学生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加深对民族历史文化、节日习俗的认识;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实践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总之,德育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内引外联,全方位、多途径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中职学校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内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实践。二是外联,“请进来,走出去”,参与社会、企业的实践活动。近年来,广西物资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进校园,积极探索民族地区中职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建设相结合,为德育打下牢固基础。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在中职学校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将之融入课程体系中。广西物资学校修订专业教学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开设在第一学期,总计 36 课时。德育组教师根据中职学生特点,自主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和教学课件。以“修身立己,仁爱共济”为核心,以“孝悌”“泛爱”“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主线,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入则孝”—— 孝亲尊师、修身养性;“出则悌”—— 兄友弟恭、与人为善、关爱他人;“谨”“信”—— 谨言慎行、言行必果;“泛爱众”“亲仁”—— 仁爱和平、知恩报恩;“余力学文”—— 德技兼强、术业专攻、责任担当。改革课程评价标准,注重过程评价和实践评价;创新德育课程教学模式,摒弃过去以说教为主,不注重实践的德育方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老师创设情境,提出讨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并上讲台分享,始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中通过德育故事分享、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品味读诗、新闻热点视频播放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讨论、活动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学期结束,我们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问卷调查,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课程学习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各方面进步不少,其中受益较大、变化较明显的是:懂得了孝的重要性,知道感恩父母,孝敬父母、长辈,学会与父母沟通,很多同学和父母关系改善;懂得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对老师、同学更加有礼貌;日常行为规范行为有所改善。学生都希望进一步学习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高德育的效能。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方面,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广西物资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成果汇报演出;“诵读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创意灯笼,点亮祝福”灯笼制作大赛、“学会生活、煮导生活”中华厨艺大赛等相关活动;以爱国、自强、感恩等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等。成立物校传统文化协会,开展书法、太极、武术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在活动中学生自信得到树立,情操得到陶冶,心田受到滋润,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及民族团结网络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了解广西各民族风俗;开展壮族十八岁成人礼暨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各民族学子通过感受现场壮族特有的成人礼,激发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并通过参加跳竹竿舞、抛绣球、滑板鞋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壮族文化。这项具民族特色的德育活动,是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举措。

(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拓展德育的广度和深度。广西物资学校与广西传统文化道德促进会保持固定的合作关系,多次作为协办单位参加该会举办的各类公益活动。如具有广西壮族特色的“三月三女子成人礼”活动、中国—东盟(南宁)“孔子文化周”系列活动、全球潮商大会的会务工作、“一点公益中国行”走进南宁慈善公益晚会;参加广西仁爱文化中心、广西孝道家园、广西孝行天下文化公司等机构开展的各种公益活动;组织师生去敬老院慰问,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在广西物资学校主办传统文化幸福人生公益讲座,参加者不仅有本校学生还有周边学校学生,企业、社区人员等。通过社会实践的平台,学生走出校门,身体力行,拓宽了德育的广度和深度,在实践中塑造良好的人格修养,在奉献中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

互联网科技革命,不仅诞生了因特网和手机等快捷通信工具,还出现微信、微博和博客等交流载体,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开放。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研究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有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改进课堂教学手段方法,將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到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中,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时代感。

广西物资学校建立学校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各类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新闻图片,班级成立传统文化学习交流群,学校官方网站开辟传统文化专栏,让传统文化传播范围更广,辐射面更大。老师通过 QQ 空间、朋友圈、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推送传统德育故事、哲人哲理,分享师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的图片及心得体会等内容,传播正能量;学生也将自己的平时“力行”作业,参加志愿者活动等发布在 QQ 空间或微信朋友圈上,被转载和点赞的次数作为课程学习平时成绩考核依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借助网络和新媒介,占领中职德育舆论新阵地,将是中职学校德育努力的方向。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作为中职德育工作者,我们应不断探索,不忘初心,一如既往,为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职德育实效,提高中职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黎娜.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职德育实效[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2]婷 婷.民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教学研究,2011(7)

[3]莫雪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广西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学院,2011

[4]陈 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学生品德美——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3)

【基金项目】2016年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立项课题“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研究”(DGW1516AJX025)。

【作者简介】陈 静(1972— ),女,高级讲师,广西物资学校基础教研室副主任,广西二期中职名师培养对象。

(责编 刘 影)

网络学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计算机网络资源以其巨大的教学优势越来越多地被中职课堂所采用,但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中职学校网络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方向初加探讨,以期同行共同探究并促进网络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中职学校;网络教学;现状及改革

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网络教学的优势表现在网络信息量大、信息传递快、交互性强等方面,有利于开展探索式和合作式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网络是最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并加工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此外,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和优势的多媒体演示功能为提高教学效益提供了可能。所以,对于以强化技能为主的中职学校来说,开展网络教学是适应当今时代教学的必然选择。

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网络教学中仍存在教学形式保守、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操作薄弱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现代中职学校网络教学的发展速度和教学效益,我们必须对其有深刻认识并勇于改革和实践。

一、“板书+讲解”式

很多学校囿于教学设备不足或师资有限,仍在沿袭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不仅无法发挥网络资源的极大功能,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探索欲和实践能力。现代化的软件应用和操作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键盘或鼠标操作为主,直观、简捷、易懂,而这些在黑板上是无法讲解明白的,只有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讲解和演示才会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想要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必须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法进行,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为依托,利用大屏幕投影或局域网络调控进行直观教学。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把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带到教室,由教师亲自操作或带动学生进行演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极易形成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效果,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呆板讲授式

这是在很多中职学校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与网络优势特点最脱节的一种教法。网络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因地制宜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切忌照本宣书,空讲理论。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设计核心,以激发学生知识迁移和增大信息交流量为目标,选择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最有效的方法,如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等,将知识和所要完成的项目紧密联系起来,把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双绞线制作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了解双绞线和相关工具使用知识后,分组合作完成直通线和交叉线的制作,并能通过测试仪或直接联网的方法进行测试。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和心得。在讲Web服务器、FTP服务器、E-Mail服务器的搭建和管理时,可以分小组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同时在测试任务完成情况时,还可以加强小组间的配合,相互检查,合作验证,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人际沟通及与人合作的能力,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

三、理论考核式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有用人才。但传统的考核方法都是千篇一律的笔试,技能性内容根本无法达到检验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的积极性。因此,计算机网络教学必须营造工程实训的教学空间,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网络中心、企事业单位网络中心等,也可邀请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讲解相关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实际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开发活动,在工程实际中完成工程作业,并以实训报告作为这一环节的考察依据。当然,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考核也可以在网络实习室中完成,考核时依据所设操作项目,抽签决定考核内容,尽量聘请行业上的专家或师傅参与出题和考评,并请他们提出改进的方法或建议。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学校有的社会不需要,社会需要的学校没有”的怪圈,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此外,为了切实提高网络教学课的效率,我们还应注意适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进一步做好课前资料准备、巧妙设计教学重难点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学习积极性等问题,顺应学生对现代网络的依赖和倚重心理,大胆创新,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为我们中职学校的网络教学开拓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刘成新.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评价.电化教育研究,2000(3).

[2]张青.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000(3).

(作者单位 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网络学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形态的日益更新,给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在论述高校网络舆情内涵、特点、成因、形成与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整体、学生工作管理、学生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关于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键词 新媒体 校园网络舆情 监测 引导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格局不断发生变化、日益更新,引领社会步入一个以“微传播”为典型特质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具有信息承载海量化、信息传播碎片化、传播环境虚拟化特征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也即数字化媒体。相比较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的显著优势在于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传播范围更广泛。新媒体的兴起,对于高校学生群体与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产生了重大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积极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工作,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项关系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研究课题。

1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概述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对自己关心或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校园公共事务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明显倾向性的综合的情绪、态度和意见,主要通过校园新闻网、学生网站、论坛、博客、QQ、MSN、微博、微信、SNS社交网站等载体形成舆论场。

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虚拟性、多元性、匿名性、聚合性等一般网络舆情的特征外,还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内容具有复杂性,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群体接受信息的渠道较之以往更广、内容更多、体量更大,同时网络信息更新与传递的速度又比传统媒介快,信息纷繁复杂;二是形成具有即时性,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对于各种新闻事件、突发事件,网络媒体往往会第一时间进行发布,网民在浏览网站后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发表评论,而大学生群体往往对于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更具有敏感性,因此使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更迅速快捷;三是影响具有辐射性,大学生作为网络主体力量,年龄、经历及生活习惯趋同,彼此之间价值观更容易达成一致,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意见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情感立场也容易产生共鸣,从而以点带面,以片带群,范围逐步向外辐射,影响逐步扩大;四是渗透具有交互性,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网民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与表达意识,任何人都可以对某个问题或事件自由发表个人看法与观点,并形成强烈的互动;五是发展具有难控性,由于高校校园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自由的公共领域,网络舆论的内容牵涉各个方面,主题较为分散,没有明确导向性,各种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并存,真假难辨,无法做到正本清源、去伪存真,舆情传播具有相当强的煽动性,一旦甄别有误,会造成有失偏颇、失真乃至失控的发展态势,对高校网络安全与稳定带来威胁。

2 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形成与演化

2.1 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从校园网络舆情生成的外部因素看,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催化,因某些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产生,引发了在校大学生出于普通公民意识、青年自我意识对校园以外的广义上的社会表示关注,发表观点,成为了校园网络舆情产生的源头;从内部结构来说,主要是学生群体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的数量与强度的耦合,①从人数到意见不断聚集,推动了舆情的发展;从传播介质来看,主要是基于网络媒体形态的多元发展,目前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传播形态广被大学生接受。

2.2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

网络舆情是由一定数量的网民围绕某一主题与他人互动交往从而形成一个网络群体,这些群体成员基于不同的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传播信息、制造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也如此,高校学生群体在舆情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校园网络舆情的主体,又是校园网络舆情的客体,同时还是校园网络舆情的中介者,他们不同角色的参与使校园网络舆情产生了“滚雪球”效应。从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流程来说,一般先从对于某个特定问题的初步关注与微弱表达开始,通过博客的记事、聊天室的即时滚动、论坛的跟帖排列、微博的记录转发、即时通信的快速交流、SNS的好友添加等渠道与方式不断放大事件,扩大传播,强化关注,在参与人数与参与强度达到一定量后,各种意见在公共空间较量、修正、融合,趋向思想一致、指向明确,从而形成校园网络舆情。如图1所示。

2.3 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

舆情的演化具有生命周期,它是一个开始、发展、高峰和衰没的波动过程,②因此根据这个演化规律,校园网络舆情从产生到消解,也同样经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即网络话题初步产生阶段,引发在校大学生个体或部分人先行关注,在网络上表达观点。聚焦阶段:即由少部分人转为多数人关注话题阶段,对话题表现出持续的兴趣,并进行深入讨论,通过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跟帖、回帖、转帖等方式进行话题传播。放大阶段:即舆论在互动中趋同并产生主导性舆论阶段,随着话题讨论的不断深入,话题背后隐性信息的不断挖掘,不同声音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交互、共振,最终强势声音成为主导,占据“舆论领袖”的地位,从而对整个网络舆情产生绝对性影响。消褪阶段:即网络舆情逐步消解阶段,由之前的高密度关注转化为平缓趋势,校园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后,网上线下会进行介入和引导,对于敏感话题还原真相,或给予合理解释,引导网络舆论压力的缓解与释放,并且根据心理发展规律,人对于新生事物的关注会经历发生、发展、消失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在校园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对于某个话题的关注、猎奇、热衷心理也会逐步趋向理智、平静、淡化。

3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现状分析

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目前,在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中,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安全稳定的主要是学生工作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主要是校园网络管理中心负责,而校园文化与舆情建设管理主要由宣传部负责,另外学生安全保卫问题则主要是保卫处负责。因此可以看到,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与诸多部门相关,但每一个部门独立负责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内容,主司自己部门的一块工作。根据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校园网络舆情应该由学校各个部门联手管理与引导的有47%,认为学生网民应该自觉参与维护校园网络舆情的占32%,认为应该由网络“意见领袖”引导舆情走势的占21%。在与被调查高校的访谈中,也了解到目前各高校舆情监管工作主要负责部门也各不一样,有的归口两办(党办、校办),有的归口宣传部,有的归口网络中心。因此,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究竟应该是由谁来承担,认识模糊,这也导致了校园网络舆情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真空地带,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不够及时有效。

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完善。由于网络传播的快速、迅捷与广泛,网络舆情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与积聚效应,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认知和关注产生着重要影响。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门户网站、官方网站所获得的信息具有参考价值,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校园BBS、同学微博、人人网等发布或转载的信息表示具有可信度,对于校园发生的负面网络舆情事件,62%的学生认为“会认真分析,形成自己观点并发表”,27%的学生表示“强调自己的基本权益和利益诉求”,11%的学生表示“会顶贴,转载,让更多人关注”。可见,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的渗透无处不在,关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话题会直接引发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对于论坛版块的管理员,持“是版规的执行人员、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与“一定程度上是该版块的言论权威”观点的各占一半。对于“校园网络实名制”的看法,多数学生支持,认为有利于制止不良、失实言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最好不要实施,增加顾虑,阻碍发言积极性”。因此,就目前来看,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对于舆情的监管没有形成相应的规范的制度,学生对校园网络舆情应有的基本制度认识不清。

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时效不突显。在接受问卷调查的高校中,大部分高校对网络舆情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方式,信息的传递渠道单一。问卷调查中,对于获悉校园信息的主渠道中,学生的选择依次为辅导员通知(班会、易班、飞信)、班长通知(当面、易班、飞信)、学校网站(公告、通知)、校园宣传栏与海报、网上话题讨论(班级QQ群、BBS论坛等)。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辅导员与班委的信息出处代表官方性质,而且更直接、更具有信服力与针对性。所以这两支力量也成为日常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主要依托队伍,发现、排查网络舆情危机的苗头也主要依靠他们。但是,这两支队伍力量毕竟有限,在日常网络舆情以外,一旦发生紧急突发事件,引发不可预控的网络舆情危机时,高校在应对处理的时效上无法赶上网络舆情发展的速度,表现出滞后性或慢一拍,从发现危机到危机公关再到启动应急预案、化解危机整个响应过程速度较为缓慢,这样往往会错过第一时间改变舆情发展态势的良好时机,给解决网络舆情危机增加难度。

4 关于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长效机制的对策思考

构建联动协调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保障。目前很多高校从加强舆情监控的统一组织领导角度考虑,采取某一职能部门主管的方式。这种方式确实有利于加强领导,但在处理复杂或突发舆情事件时,不能高效、快速地应对。因此,要建立一支党委领导下分工明确、管理科学的以党办、校办、宣传部、学工部、网络中心、武保处为主导,以二级学院、与网络舆情信息反映的问题相关的职能部处(教务处、资产管理处、后勤中心、团委等)为协作,以辅导员、学生党员、班团干部、网络“意见领袖”为中坚力量的舆情掌控队伍,建立科学、高效的校园网络舆情层级工作体系。尤其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各个部门应通力合作,形成联动,相互协调,整合资源,快速响应,化解危机。

构建监测研判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前提。学校应建立实时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密切关注校内重点网站、重点论坛以及博客、QQ群、易班、微博等言论。一要重视网络舆情的采集,建立网络信息员制度,未雨绸缪,通过“校—二级学院—班(系)”三级舆情收集机制,做到舆情随时上报,保证舆情渠道的畅通,并且聘请专家一起分析研讨当前学校舆情的发展态势,提供相应指导意见或者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二要确立学校党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地位,由校党委牵头成立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建立一支由相关部门组织、熟悉学生管理工作、精通网络技术、政治意识强的网络舆情监测队伍,并从物质、制度、资金上给予支持,确保这支队伍的监测工作正常开展。三要加强筛查过滤,切实提高舆情信息的敏感性,仔细排查,认真分析,科学梳理,对于不利于校园和社会稳定的负面、虚假舆情,果断、及时上报,切实做好校园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登记、备案工作,实行用户实名登记制度,规范管理,准确掌握信息源,同时通过技术创新研发网络舆情信息实时监测与跟踪软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等系统,构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③④

构建宣传教育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根本。要充分占领网络宣传与教育阵地,把握互联网的优势,结合互联网传播特点,突出互联网的教育功能,通过易班等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使校园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阵地,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和获取知识信息的宝库。

构建引导干预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关键。对于校园网络舆情,要加强关注,及时回应,积极引导,尤其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深刻转型、思想日益多元、技术不断变革、各种社会心理问题不断涌现的宏观形势,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而从来大学生都是最容易接受新思想,最容易将各种新思想转化为有组织的社会行动的一个群体。因此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干预。一要加强网络教育工作的力度,发挥党团组织、教师教育在网络中的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传播健康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二要努力扩大校园网络覆盖,积极建设学校网络主流文化,在保持网络建设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同时,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三要建立专业化的网络政工队伍,组建一支由学校领导负责、专兼职相结合、师生相结合、网络监管和网络评论相结合的“三结合”队伍,密切关注校园网络热点和动态,及时发现具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做好预防、引导和介入工作,引导应遵循及时、正面、委婉的原则,干预应遵循真诚、谨慎、耐心的原则,将可能产生的校园网络舆情危机化解于萌芽之中,预防出现“羊群效应”。

构建分析甄别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重点。从大学生自身来讲,要不断提高信息辨识、分析和甄别能力。网络作为一个开放、自由的虚拟平台,信息交流与传播不受时空限制,每天海量的信息在不断出现、不断更新。这当中,按照信息的效能可分为能为学生所用的有效信息,没有价值的垃圾信息,还有侵蚀学生思想的有害信息;按照信息的属性有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根据信息的内容看,有真实信息与失实信息。因此网络空间的信息是个复杂体,多元而综合。大学生群体应该具有为自己传播的信息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神,在自助表达各种利益诉求、进行网络议论和网络评判时,掌握好度量,把握好分寸。在面对各种可能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利益危害的信息时,要学会用理性来甄别、判断和分析,加强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营造共建共享的网络精神家园。

构建自我管理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延展。一要培养校园网络舆情的“意见领袖”,根据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在传播过程中,常有少数人是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这部分人频繁接触媒体,比一般人更留心媒体信息,对有关事情有更多的了解,他们在一些网民中发表一些信息和表达看法,能影响普通人,这些人就是“舆论领袖”。⑤通过培植学生群体中的网络舆情“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论坛、SNS社交网络、易班、QQ群等的网络舆论号召力与感染力,来引导舆情走向,密切关注校园网络舆情发展动态,参与网络讨论和交流,实现大学生网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二要借助学生骨干的力量,尤其是学生党员、班团干部,发挥学生骨干的旗帜和引领作用,相比较辅导员,学生骨干来自学生群体,对身边同学的思想往往更了解、更贴近,对网络舆情的关注更直接、更即时,而且能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信任与认可,是校园里的标杆性人物。通过学生骨干在日常生活与网络空间的双重辐射力和影响力,带动其他学生正确认识、参与网络舆情,弘扬主流思想,推动网络舆情向良性态势发展,维护校园网络和安全与和谐,形成良好的校园舆情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网络学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针对微博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复杂网络的图谱分析方法。本文以微博用户间转发和评论某一话题下用户关系数据作为基础研究数据,生成用户节点网络关系图谱,通过对微博网络模块化图谱、路径图谱和中心性图谱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估出对舆情活跃度高、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微博用户节点,作为控制微博舆情的传播、引导舆情舆论导向的关键用户节点。本文以某一微博社区为样本数据,采用复杂网络分析工具Genhi。验证了基于复杂网络的图谱分析对识别舆情控制中关键用户节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舆情;复杂网络;图谱分析方法;舆情控制引导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3.012

微博拥有庞大的用户群,由于其传播过程具有广泛性和快捷性,如不能有效地控制和引导舆情传播,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这已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微博网络的裂变式、及时性以及圈群性等特点,借鉴复杂网络的概念,以微博用户间的关系代替社会关系,以用户节点代替个人,贾红雨等建立起了微博网络的概念,验证了微博网络的无标度性,而复杂网络的图谱分析方法在表现网络中节点间、节点与边以及边与边的复杂连接关系方面具有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的效果,本文首次将基于复杂网络的图谱分析方法运用到微博网络的分析中,应该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目前,随着复杂网络理论的深入探究,该方法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专家学者们在竞争情报、知识管理、图书馆资源配置、学科热点、引文分析、科研人员合著、网络链接、博客网络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在微博网络舆情方面,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已经被应用到微博舆情复杂网络构建,传播机制和演变阶段分析等方面,金鑫等应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微博社会网络;康书龙基于微博网络中用户行为及关系,应用复杂网络分析,评估微博网络节点影响力;熊会会应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微博客的拓扑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微博网络信息传播模型。

本文旨在以复杂网络理论和微博用户间的评论及转发关系的用户关系数据为基础,构建微博网络舆情的图谱模型,利用复杂网络Gephi软件,通过模块化图谱、路径图谱和中心性图谱分析,定性或定量地评估出微博社区中的舆情控制关键节点,给出控制和引导影响力强、具有领导作用的关键用户节点的建议,提高正确信息的传播效果,及时发现和阻止负面舆情的传播,维护正常的微博社区秩序,避免引起网民的恐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上一篇:职校毕业论文下一篇:家长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