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历论文范文

2023-04-06

博士学历论文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二学历;高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教学资质

普通高校的二学历教育迎合了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当前国家将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转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方面,尤其在高校二学历人才培养中,更重视教学中学生专业资质和能力的锻炼。在高校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中,提高教师的钢琴教学资质关系到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需求,重点提高教师钢琴教学资质,是当前二学历音乐教师教育管理的重点。

一、加强高校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教学资质的重要性

钢琴由于音域比较广、音色效果好、课堂演奏灵活性强,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工具。相应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和职业技能培养中,都需要重视钢琴教学资质的锻炼。需要教师具备自弹自唱、演奏视奏、即兴伴奏等方面的钢琴教学能力。但是高校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很多为非音乐专业出身,音乐基础知识、钢琴演奏技能等都是在二学历学习中掌握的,缺乏扎实的基础,导致实际教学中应变力、灵活性、教学专业能力方面有所不足。这样容易影响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削弱钢琴在课堂教学中的服务能力和效果[1]。基于这样的情况和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要求,高校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教学资质提升势在必行。结合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用,融合高校师范专业钢琴教学落实和改革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教学资质,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

二、高校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教学中教学资质情况

在对高校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教学课堂实践情况进行观察后,发现很多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钢琴教学资质的提升,能取得更好的教师培训效果。

(一)钢琴教学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

由于高校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多为社会自学考试、高校学生自主选择申请学习等方式汇集的,导致这些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基础比较弱,传统钢琴专业必修课中需要掌握的个人钢琴演奏能力、专业从教知识等方面都比较欠缺。尤其在钢琴教学理论方面,很多教师存在对钢琴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典型钢琴名作分析理解等这类钢琴基础概念和知识了解不足,钢琴知识面狭窄[2]。还有一些中小学音乐教师对乐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都比较浅层,难以做到深入理解和剖析。这样薄弱的钢琴基础知识理论,难以适应和支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因此,提高钢琴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是提高高校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教学资质的基础。

(二)钢琴即兴伴奏和视奏经验不足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为配合灵活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和音乐游戏与活动形式,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钢琴视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但是当前很多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钢琴音乐作品演奏积累、练琴时间、音乐视野方面都不过关,导致视奏准确度、灵活性较差,即兴伴奏能力比较弱。钢琴的即兴伴奏需要与不同年级段中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相结合,需要对音乐教学内容十分熟悉,而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教学中尚难以做到结合音乐教学内容进行即兴伴奏。因此,提高即兴伴奏和视奏能力,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教学资质的重点[3]。

(三)教师音乐课堂教学引导能力不足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学资质不仅指教师个人的钢琴基础技能、演奏和伴奏能力、音乐表现力等,更重要的是教师运用钢琴带动音乐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和音乐活动。钢琴只是中小学音乐课堂中连接师生关系的媒介,教师不能仅提高个人钢琴综合知识和技能,还要能够借助钢琴演奏旋律、节奏、歌曲分析等,建立更好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音乐学习。因此,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利用钢琴教学进行课堂把控的能力,是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教学资质提高的关键。

(四)钢琴教学中钢琴演奏表现能力不足

钢琴教学想取得好的课堂效果,要让钢琴音乐能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理解力,这就需要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钢琴教学中有足够的表现力,能够通过演奏,为课堂音乐注入更丰富的情感和灵性,让钢琴音乐演奏更具有个人风格化,能够配合音乐教学的开展。但是当前高校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教学中演奏表现力不足是比较明显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自己训练和学习中更注重钢琴技巧,而忽视音乐表现力[4]。导致在实际教学中的弹奏也中规中矩,缺乏感染力,难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

三、高校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教学资质提高的策略研究

通过对当前高校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钢琴教学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想提高教師的钢琴教学资质,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二学历音乐师范类学校的教学改革,重视从音乐基础、钢琴视奏与伴奏、钢琴教学实践技能、钢琴演奏表现力方面进行教师钢琴教学资质的训练。

(一)强化音乐基础,提高钢琴教学理论素养

首先,应该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钢琴教学理论素养。第一,音乐教师应该对中外著名作曲家、音乐家、音乐教育家的音乐理念、钢琴教学思想、音乐教育理论等知识有基本了解,具有比较广的音乐教育和钢琴教学理论基础知识。第二,钢琴教学资质的提升需要教师具有过硬的乐理知识和钢琴基本技能。在学习中应该注意强化音乐教师的乐理知识掌握能力,并进行更多钢琴基本技能的训练,比如更多的练习移调、练习分手弹奏、练习弹奏速度和弹奏节奏的把控。第三,钢琴教学理论除了着眼于音乐专业知识,更需要教师具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能力。教师要重视对教育理论、学生心理、教学设计、音乐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基础教学理论的学习,加强自身教育理论素养。

(二)增加演奏训练,锻炼钢琴即兴伴奏和视奏能力

由于高校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钢琴教学方面演奏训练时间不足、训练强度较弱的主要问题。所以在加强钢琴教学能力方面,应该集中锻炼钢琴即兴伴奏和视奏能力。第一,钢琴视奏能力的练习中,教师要增强快速识谱的能力,在拿到一首新的钢琴曲目时不要着急弹奏,可以先单纯看谱,进行曲目分析,对拍号、调号、升降记号、演奏节奏和速度、休止符和指法等细致分析、思考和认识。在视奏过程中多看钢琴曲谱,少注意弹奏的手部操作,达到眼、耳、手三方面快速配合,协调视奏[5]。第二,视奏的练习也可以尝试分手演奏。在日常练习中,很多教师在拿到钢琴曲谱后,会直接双手弹奏,但是由于对曲谱不熟悉,双手配合度不好,演奏不流畅、断断续续的情况比较严重。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进行分手练习。单手弹奏,熟悉乐曲内容,保证弹奏的音准、指法准确、节奏控制,在熟练之后再进行双手演奏。第三,除了视奏之外,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教学中最常应用的就是即兴伴奏。即兴伴奏体现的是教师的钢琴演奏技能,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无论是课堂教学、学校比赛还是课外活动、学生音乐游戏组织中,都需要教师的即兴伴奏能力过关。在这方面锻炼中,教师要在掌握乐理知识的同时注意学习和训练自己的和声编排能力,从音乐作品的表现出发,进行和声创作。教师要注意对钢琴键盘的大小音阶、琶音、主要和弦都十分熟悉,并且在日常练习中注意思考不同调之下的和弦衔接,进行快速移调练习,这样多种练习的积累下,才能逐渐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教学资质,让即兴伴奏、视奏更得心应手。

(三)重视教学实践,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解决问题能力

高校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教学资质提高中还要注意教师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训练。为更好地提高教师的音乐课堂引导能力,教师要学习和研究不同年级段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音乐理解能力。在钢琴教学中,注意钢琴教学和音乐游戏、音乐活动的结合,重视音乐课堂中用钢琴演奏和学生进行互动。在这方面能力提升上,教师可以在实践中与学生配合,由学生演唱,自己进行钢琴伴奏,在伴奏中注意学生情绪、节奏的变化,配合学生,用钢琴进行歌唱教学的修饰和引导,练习用钢琴技巧塑造师生课堂主次关系,提高师生课堂配合度。

(四)深入理解歌曲,塑造自身钢琴教学演奏表现力

为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教学资质,教师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演奏表现力。演奏表现力的提升,第一,要做到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把握,分析音乐作品创作背景、曲风、情感表达,在演奏中增加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第二,在钢琴教学引导中,训练自己对学生音乐情感的理解力的引导能力,通过每个段落的演奏,层层递进和学生一起分析音乐的情感,沉浸式地感受和体会钢琴曲目蕴含的情绪,进行钢琴演奏情感的分析和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钢琴演奏表现力。

综上所述,中小学重视音乐教育,高校二学历中小学音乐教师想在教学中具备更强的音乐教学能力,也要不断提高自身钢琴教学资质,从钢琴基础知识技能、视奏与即兴伴奏能力、音乐教学实践经验积累方面不断学习,真正提高自己的钢琴教学资质。

参考文献:

[1]贾冰雪.论小学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家长月刊,2018(7).

[2]李旻波.钢琴即兴伴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作用[J].明日风尚,2018(3).

[3]郝思震.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培训刍议[J].音乐探索,2011(4):93-95.

[4]李海燕.高师钢琴课程中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学应用能力的探索和实践[J].艺术科技,2014(10):170-171.

[5]王亮.音樂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钢琴演奏能力分析[J].明日风尚,2018(12).

编辑 曾彦慧

博士学历论文范文第2篇

编者按:

2008年11月29—30日“纪念成人教育改革发展30年大会暨2008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成人教育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机遇、展望”为主题,全面总结了我国成人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一步明确了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成人教育的责任、使命与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朱新均同志围绕会议主题发表讲话,介绍了我国成人教育30年来发展的状况与未来成人教育发展的趋势。本刊将朱新均会长的讲话全文刊发,以期对工作在我国成人教育领域的各位同事有所帮助与启迪。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教育包括成人教育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条件,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各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就我国这一重要教育30年来的发展做一回顾和展望。

一、成人教育发展及现状

(一)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成人教育先后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1 恢复调整阶段(1978~1986)。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使成人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各地普遍开展了扫盲教育和农村成人文化技术教育。

1981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对青壮年职工思想政治和文化技术补课。

干部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也得到初步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在邓小平同志的批复下,中央电大开始筹建并成立;对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了审批、复查和验收;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四地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普遍建立了自学考试制度;普通高等学校在恢复办学和招生的基础上,通过夜大、函授等形式,举办了作为学历补偿性质的成人高等教育。

2 改革发展阶段(1987~2001)。1987年6月23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对成人教育的地位、作用、方针、政策、任务、措施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在全国成人教育工作会议和《决定》的推动下,成人教育进入了改革发展阶段。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特别是为适应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需要,成人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人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为21世纪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化社会奠定了基础。

成人教育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上;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学校根据劳动者的生产工作实际和成人学习特点进行调整、规范和改革;地方、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和发挥,广大从业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

岗位培训和社会化培训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成人教育管理体制逐步理顺,从中央到县以上地方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普遍设立了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加强了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和服务。

把到20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列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了扫盲工作力度。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成人高、中等学历教育办学水平、教学质量评估和学校布局及专业结构调整;开展了高等职业教育、电大“注册视听生”和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工作;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

推进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和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模式,不断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引导和管理。

教育部和各有关部门在全国各地组织实施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各地企业职工教育普遍开展了创建学习型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活动。

社区教育实验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现代远程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开放教育试点得到进一步拓展,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3 深化提升阶段(2002年~今)。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努力使人人学有所教”等奋斗目标,为新世纪进一步深化成人教育改革,推进成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进一步提升成人教育质量及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

(二)我国成人教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1 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扫盲教育,使全国人口中的文盲总量和成人文盲率明显下降(如图1所示)。

2000年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进入新世纪,国家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继续扫除剩余文盲,中央财政加大了对扫盲教育的支持力度。2001~2007年,全国共扫除文盲1200余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

我国扫盲教育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先后有16个单位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扫盲奖。

农村成人教育有了长足发展。

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各地普遍组织实施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如图2所示)。据教育统计显示,“十五”以来,全国累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达4.13亿人次,2005~2007年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6亿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农民增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开展社区教育实验,促进学习型和谐社区发展

从2001年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确定四批114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并评选出34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各地还建立了省级、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近300个,成为全国发展社区教育的先行骨干力量。

各地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社区教育资源及公共设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在职人员、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社会文化健康生活教育,全方位地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力地提升了社区民众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加快了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的进程。

3 开展职工教育,创建学习型企业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近年来,教育部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一百多个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开展了“创建学习型企业”试验,并与20多个行业协会举办“中国培训发展论坛”,推动企业开展教育培训。

2006年,参加各类培训和学历教育的企业职工共计9174万人次,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3.7%。学习型企业的创建,使教育与企业生产销售、技术创新、经营管理相适应,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

4 发展成人远程教育,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人远程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

从早期广播电视授课发展到广播、电视、基于网络的多媒体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开放式教育,为社会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个性化的学习机会,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公平,推进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据统计,1999~2007年,电大系统开放教育累计招生458万人,毕业学生238万人,在校生200余万人。电大培养的高等学历毕业生已累计突破600万人,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累计超过4000万人次(如图3所示)。

此外,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利用卫星电视、IP数据广播、计算机网络、录像教材、VCD光盘、CAI课件以及文字和音像教材等多媒体手段,面向农村从业人员,提供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培训课程。初步形成了以电视节目为主要教学媒体的燎原教育网络,成为培养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的重要阵地。

在成人教育的其他领域,同样得到长足发展:

我国的干部教育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中共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颁布,将进一步推动干部培训工作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民办成人教育迅速发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相关细则的颁布,使民办成人教育发展进入“有法可依”的阶段。

我国的老年教育在探索中迅速发展。截止2005年全国已有老年大学,老年学校2.6万所,在校学员达234万人。老年人通过学习,不断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服务社会。

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的成人教育研究专著、论文集近千种;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文章数以千计;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总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成人教育逐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成人教育制度体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到蓬勃发展,体现了不可取代的主体性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基本经验

总结我国成人教育30年来的发展历程,其基本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 紧密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

改革开放30年来,成人教育以其多形式、多渠道、多规格等特点,为国家、地方和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使成人教育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紧紧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人教育必须坚持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着力为广大社会成员学习服务,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2 遵循成人教育教学规律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受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制约,而且还受成人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所制约。30年来成人教育实践充分说明,只要坚持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符合成人身心发展规律,就能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取得好效果,成人教育就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 坚持在与各类教育协调中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

从终身教育角度看,教育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过程。成人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须在教育整体改革的全面规划和总体布局下,在与各类教育的相互关系中得到发展。30年来的成人教育实践表明,成人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与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沟通、协调发展。

4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下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

30年来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为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并使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技术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国扫盲教育研究”、“中国岗位培训制度研究”、“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与信息资源利用研究”、“成人教育教学的若干问题研究”、“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结构及其分类研究”等都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研究的国家重点或教育部重点课题。这些研究成果的发表,对开展各类成人教育教学活动,推动成人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成人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成人教育事业已经取得重大成就,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进入21世纪,党中央先后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新的更高要求,为成人教育未来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使成人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都为成人教育的大发展带来了机遇。

(二)改变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需要大力发展成人培训教育

据2007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从业人员总数为7.7亿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2.9亿,乡村从业人员约4.8亿,分别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8%和62%,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4年,其中,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年以上。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导致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1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到8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目前全国累计流动人口已达1.4亿,今后还将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此外,国家进入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这些需要转岗、就业和新增劳动力都必须经过一定形式的教育培训才能就业上岗。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培训需求。

(三)中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制约着我国成人教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

态势。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619亿元,人均GDP达到18665元,标志着我国经济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正在进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然而,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滞后,而且教育基础薄弱,其知识发展水平以及科技、教育投入等方面发展缓慢。这些方面的差距,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成人教育发展。

(四)成人教育发展存在着思想认识不足,管理体制以及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

在成人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思想认识、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办学网络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与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一些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对于成人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仍缺乏足够的认识,“重普通教育、轻成人教育”,以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代替成人教育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认为成人教育可有可无,对于新时期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存有疑义。

成人教育的宏观管理仍然比较薄弱,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部门所有、重复培训的现象依然存在。缺乏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指导,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成人教育改革发展。

多年来,各地成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渠道单一,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随着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没有了来源,一些地方很少或根本没有安排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经费,即使有经费安排的地区也仅为人头经费,制度性保障出现缺失。

上述种种问题,需要我们在新世纪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研究解决。

三、未来成人教育展望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的奋斗目标,对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做好成人教育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成人教育新局面。

(一)进一步强化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等一系列奋斗目标的必要条件。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主要是指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和国民教育体系更加适应学龄青年、少年儿童和走上职业岗位的成年人“学有所教”的需要。它在完成各级各类学历教育任务外,还要承担好各级各类的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主要是指要基本形成满足全体人民受教育所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机构、学制系统、教育内容和形式、教育队伍。应当在学校学历教育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规范管理的力度,使之适应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尤其是加大包括各级各类普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所承担的成人各级学历教育、各种培训教育、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规范管理的力度,努力形成:

幼儿园的学前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的普通学历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培训教育、继续教育;

社会教育机构的各种成人培训教育;

远程和函授教育的普通学历和成人学历教育、培训教育、继续教育;

以及家庭教育、学习型组织教育组成的终身教育体系。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全体有学习能力的人们从幼儿到老人都在不断地学习的社会。因此,社会除了用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为人们学习服务外,还要用完善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书刊、网络和广播电视,以及各种学习型组织提供的学习平台为人们学习提供服务,便于人人终身学习,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按需选学,终身在学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局面。

成人是社会的主体。终身教育体系的教育对象中人数最多的是成人,全民中人数最多的是成人,终身学习时段最长的是成人。成人教育和成人学习在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为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教育事业的光荣任务努力奋斗。

(二)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成人教育发展

成人教育是培养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成人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成人教育发展。

第一,明确成人教育的目的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促进成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开发,其素质得以整体提升,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充分体现“人是主体”的思想。一方面,应充分肯定成人学员在成人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另一方面,要尊重成人作为人群主体的需要,并以此需要为依据,制定成人教育方针、政策和制度,设计成人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等,充分反映成人教育对社会民众学习的服务性。

第三,衡量成人教育质量和成效的基本尺度是社会民众的评判,应以成人学习者的认同度、参与度、学知度、实用度、满意度作为评价成人教育最基本依据。

第四,人的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成人教育既要为实现成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又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根据现实促进成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向全面发展迈进。

(三)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成人教育改革创新

坚持改革开放是30年来我国成人教育顺利发展并取得瞩目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然而社会变革是个长期过程,整个社会仍处于深刻变革之中,面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成人教育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推进成人教育的改革创新。

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形式和其他各种教育形式的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使成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从事学习,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要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规律,不断创新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以成人为中心,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成人的需要为中心,来选择和发展适合成人教育的活动和形式,安排课程和教学。

要努力推进成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

要进一步探索开放式成人教育新模式,完善成人教育网络,建立一个开放灵活的成人教育体系,使成人不受层次、资格、专业、入学考试、工作性质的限制便捷地获得学习的机会。

要深化改革,解决影响成人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的深层次障碍和问题。

(四)进一步加快终身学习立法工作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二十五条明确提出:“加快教育法律建设,建立和完善执行监督系统,逐步走上以法治教轨道……争取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之前,已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之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但成人教育立法工作始终未能提上议事日程。现在,党和政府明确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强调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制订“成人教育法”或“终身教育(学习)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可喜的是,2005年7月,福建省政府颁布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上海、湖北等省市也在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立法进行调研和着手起草;教育部已经启动了《终身学习法》的起草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广泛开展了推进终身学习立法的相关调研。通过立法,将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变为全国人民的意志,变为全社会的行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才有可靠的保障。

(五)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落后于成人教育实践,使我们缺乏对成人教育、成人学习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影响了成人教育和成人学习收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理论研究,选好课题,组织队伍,开展实验,集体攻关,拿出高水平、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指导成人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发展。同时,要加强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理论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学,更好地为我国成人教育发展服务。

我们确信,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成人教育,是一项万古长青的事业。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抓住大好机遇,经不懈的共同努力,定能开创成人教育发展的崭新局面。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姜雪

博士学历论文范文第3篇

1979年4月,河北省档案工作开始进入“文革”结束后的恢复和整顿时期。此时,档案工作百事待兴,但更紧迫的是档案干部队伍的建设。面对千头万绪、繁重的档案业务工作,“文革”期间被分散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急需收拢归队、低学历、无学历的新上岗档案工作人员亟待培养,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更是对档案干部队伍的建设在学历、专业技术水平、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1981年11月4日,省委书记尹哲在出席河北省档案学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所作的讲话中,就要求把培养档案人才“这项工作迅速提高到议事日程上来”,有计划地培养训练,采取轮训的办法,分批轮训提高,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同志可送设有档案专业的大学去深造。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新时期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后来,人们又将“三个面向”的内涵延伸到包括档案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作为本领域、本行业改革、开放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动口号。

1983年10月后,以“三个面向”教育方针为指导,河北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密切配合,多层次兴学办学,举办各种短期或专题培训班、开展档案专业继续教育,着眼当前工作需求和档案事业适应现代化的长远发展,大力培养档案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使河北的档案教育事业步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一、普通大中专教育

1982年6月,河北省高教局、省档案局向省政府提出《关于在河北大学历史系增设档案专业的报告》,9月该报告获批准。1983年河北大学历史系开始招收档案专业本科生。1985年4月20日,省档案局与河北大学签订《河北省档案局请河北大学开办档案干部专修科的协议书》,规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等20门课程,招收学员40人。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河北大学历史系正式设立档案学专业,是河北省唯一一所培养档案管理高级人才的高等院校,并拥有档案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到1986年底,有在校生102名,档案专业任课教师12名。1995年档案专业被合并到信息管理系。1996年,河北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举办档案专业研究生班,到2000年毕业25人。2000年,河北大学进行院系调整,管理学门类专业合并为管理学院,下设档案学系。档案学专业自1983年首届学生招生至2005年,累计招生735人。1983—2005年,河北省累计培养档案专业大专生、培训生近万人。

1982年9月25日,省档案局写出《关于在河北建设学院举办档案干部专修科的请示》。12月2日,省政府批复同意,3日,省档案局下发《关于中等档案干部培训班名额分配的通知》,确定招生对象、条件和学历待遇等。1983年3月1日,河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设立档案中专班,招收50名从事档案工作3年以上、35岁以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干部,学制2年半,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中专班的文化、政治、历史等课程由该院负责;档案专业课程由河北省档案局派人或聘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教师担任。1985年因教育经费不能解决,档案中专班只开办了一期即停办。

二、职业中专教育

河北省档案中等教育起步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最初以职业高中教育为主。1985年石家庄市第28中学(后更名为石家庄市职业中专学校)开设文秘档案女子职业中专班,招收学生90名,到1990年6月,毕业182人,在校生91人;1986年,邯郸市第四职业中学举办文秘档案职业高中班,招收学生30名,到1990年6月,毕业102人,在校生45人;秦皇岛市职业中学开办文秘档案专业班,到1988年共招收学生120人。其后张家口市、廊坊市、承德市、保定市、唐山市档案局分別与当地教委协作,确定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开办档案专业班或举办职业高中班,衡水市档案局在饶阳县职教中心开设档案中专班,到2000年8月共毕业4期190人。这些班基本上都设在当地职业中学或职教中心,隶属于当地教委。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制等大体相同。生源主要是本市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全日制教学,每年招收一个班,每个班50人左右;课程设置上除了开档案管理学等专业课以外,还开设数学、语文等基础课;日常教学和管理、毕业分配由学校负责。档案局负责提供实习场所,以及部分专业课的教学。

三、在职学历教育

1.函授: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档案专业在河北招收在职大专生74名。1984年3月28日,省档案局向省领导叶连松、吕传赞、曲维镇致函转达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领导计划在河北省开办函授分院的意见。8月7日,省教育厅转发省政府《关于同意建立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河北分院的批复》,分院设于石家庄市,并于1985年开始招生。两次招生对象多数为在职档案干部,学制3年,达到大专程度。1986年毕业74名,1988年毕业85名,毕业后继续在原单位工作。2.电大:河北省广播电视大学于1985年设置档案专业,学制3年,大专程度。全省共招收学生436名,另有视听生336名,开办19个教学班,到1988年毕业510名。3.自考:1990年6月1日,省档案局向省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发出《关于开考档案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请示》,申请1991年初正式开考,培养目标是熟悉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掌握档案管理、保护、编研、现代化管理等基本理论、技能,提高档案行政管理和决策水平。自学考试分大专专业证书、大专、本科三个层次。1990年11月8日,省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和省档案局联合发出《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档案学专业的通知》,确定自1991年上半年开始,由省档案局委托开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档案学专业,指定河北大学为主考学校。11日,省档案局印发《关于组织档案干部参加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几项暂行规定》的通知,就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办学基本原则与方法、收费标准等作出具体规定。1991年,根据河北省档案系统专业人员队伍现状和开办自学考试条件,在省自考办的组织指导下,经过充分的酝酿和论证,全省档案学专业自学考试正式开考。1994年,省档案局、各设区市档案局将档案专业自学考试助学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以推动助学工作开展。自1991年开考至2000年8月底,全省累计学员万余人,全省通过自学考试有1326人获得大专毕业证书,291人获得大专《专业证书》。2002年,河北省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对档案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在着重考核自学者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课程增加调整为16门,共计74学分,并实行新旧课程顶替。

为便于开展自学考试助学辅导工作,省、市档案局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省档案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部,具体负责全省档案学专业自学考试的汇总、上报;与省教委、省考委保持经常的联系;与主考院校共同研究制订《教学计划》;指导和检查各地市档案局自学考试机构的日常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及时总结和交流有关自学考试方面的先进经验。各地、市档案局设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站,负责配合本地、市自考办组织好考生的报名考试工作;指导和检查各县(市)、区档案局的档案学专业自学考试工作;本地、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情况的汇总、上报及先进经验的推广;与当地自考办保持经常性联系。

四、举办专业证书班

河北省先后举办3期档案学《专业证书》班:邯郸地、市文秘档案大专《专业证书》班:由邯郸地、市档案局主办,省档案局同意,邯郸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审查并委托邯郸市职工中专学校承办。由河北大学负责组织教学,经过考试,170名学员取得河北大学颁发的档案大专《专业证书》。河北省档案局档案大专《专业证书》班:经省教委、省劳动厅批准招生名额,由省档案局负责面向全省各地、市及省直分配名额,各地、市将考生详细情况统一带到省档案局报名,通过资格审验、考试、考核择优录取并报省教委备案。省档案局于1990年9月、1992年11月先后举办了2期《专业证书》班,1990年有53名学员,1993年有33名学员取得档案大专《专业证书》。此外,1987年3月,保定地、市档案局协助省档案局在保定自修大学举办一年制档案干部进修班,该批学员1988年结业,共计88人。

五、岗位培训

1985年,为解决不具备学历的老档案干部专业职务申报考试问题,省档案局举办短期岗位培训班,先后培训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干部400人。1989年根据省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意见的通知》及《河北省档案工作上等升级试行办法》,为提高全省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干部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省档案局于1989年9月4日至10月19日举办全省副科级以上档案干部培训班,208名来自全省各地档案部门领导干部及省直机关部分档案室的业务骨干参加,学习《档案管理学概要》等六门课。自1985年到1990年6月,省档案局共举办3期副科级以上档案干部培训班,每期一个月,经考试合格颁发岗位培训合格证书,计培训530人;为配合档案工作上等升级目标管理,举办3期业务骨干短期培训班,培训1100人;为提高上等升级工作评审员水平,举办短期培训1期,培训评审员400人;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全省共培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档案专业人才1333名,短期培训率占全省专兼职档案人员总数的50%。1991年5月6日,“河北省档案局岗位培训考核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并要求各地、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成立相应机构,以便迅速开展工作。11月5日,省档案局、省人事厅联合制发《关于开展全省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工作的意见》,1992年又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省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工作的补充意见》。文件对岗位培训的分工、对象与内容、师资、教材、考核与发证等作出具体规定。全省各级各类档案工作岗位上的档案人员都属于岗位培训的范围,新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意见》明确岗位培训暂定4种岗位:档案局、馆长岗;业务监督指导岗;档案馆工作岗;档案室工作岗。省、地市、县(市、区)档案局要建立岗位培训的考核机构,负责本单位档案人员考核的组织领导工作。按照培训的层次,本着谁培训谁发证的原则发《岗位培训证书》,证书要经同级档案局、人事(劳动人事)局盖章,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是上岗任职的资格证明之一。岗位培训的考核成绩应列入本人档案,作为上岗(在岗)、转岗、晋升的依据之一。

1992年11月19日至12月11日,省档案局举办了第一期局馆长岗位培训班,全省44名档案局馆长、业务科长参加培训。五门专业课和四门公共课全部合格者,颁发省档案局、省人事厅的《岗位培训证书》,作为上岗(在岗)、转岗、晋升等资格的依据之一。从1993年开始,对全省岗位培训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省档案局每年与省政府签订1000人的岗位培训目标考核任务,具体指标下达到各市档案局,年终根据各市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1996年12月13日,为进一步加强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工作,使岗位培训工作更为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省档案局面向全省各市档案局、省直专业主管机关档案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工作的意见》,对全省岗位培训工作在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宏观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自1991年至2000年8月,十年间,全省共举办岗位培训班180期,培训13424人,岗位培训率达80%。2004年4月9日至15日,省档案局举办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省三级档案局馆长读书培训班,聘请了国家档案局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知名教授及省著名专业人士集中授课,系统学习《档案信息化建设》等6门课程,全省各级局馆长189人参加学习。从1992年至2005年,省档案局先后举办26期局馆长岗位培训班和省直机关档案人员岗位培训班,累计培训3152人。全省各级档案部门“八五”期间举办岗位培训班130期,培训7881人;“九五”期间举办岗位培训班399期,培训19203人;“十五”期间举办岗位培训195期,培训8713人。

此外,还举办了一些在职综合业务培训。如1979年5月省委办公厅档案处在省委党校举办了三期全省档案干部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各地、市、县档案管理部门初做檔案工作的人员共168人;1980年1月,省档案局在石家庄市举办有500人参加学习的科技档案干部训练班。1981年9月,省档案局在河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举办了150人参加的训练班;1986年10月省档案局对新进入档馆30多名人员进行培训。1987年至1988年,省档案局在石家庄市举办两期不具备规定学历的档案专业干部训练班,参加人员两期共336人。

六、继续教育

1992年5月10日,省人事厅印发《关于实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制度的通知》《河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在全省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并对继续教育证书发放、签证登记办法等作出具体规定。1992年8月27日至12月31日,根据《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的要求和1990年全国档案教育工作座谈会的精神,国家档案局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的《档案干部继续教育电视讲座》于1992年8月27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1992年10月12日至11月13日,省档案局组织一期省直档案干部继续教育电视讲座学习班。1993年5月,省档案局组织一期省直机关档案干部继续教育电视教学非学历教育班,结业学员126名。1998年12月1日,省档案局印发《河北省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规定省档案局和各市档案局是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承办单位,省档案局负责全省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各市档案局、省直机关档案部门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和实施。

1999年7月,省档案局举办第一期全省档案干部继续教育培训班,来自全省147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学习。聘请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国家档案局的专家和省内档案界资深人士授课,重点讲授《电子文件管理》等档案界比较前沿的知识,以及《世纪之交的我省档案工作》等专题内容。2000年7月31日省档案局印发《关于做好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通知根据省人事厅关于《河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登记管理办法》的要求,规定在全省档案专业技术人员中实行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到“九五”末,全省接受档案专业继续教育的档案干部达2000人,参加档案法规、企业档案分类、乡镇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课程短期继续教育培训的达52210人。2003年2月25日省档案局制定《关于加强档案人员业务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工作以资格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各级档案部门应建立健全持证上岗制度,对不具备大学专科以上档案专业学历的档案业务人员进行资格培训。2005年4月,针对省档案局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参加过继续教育学习的现状,省档案局特别举办了一期省会档案局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聘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授课,省、市、区三级档案馆专业技术人员140人参加了学习。同时,全省各级档案部门也积极开展了各类培训,举办继续教育及各种专题培训班。据统计“八五”期间举办1284期,培训61558人; “九五”期間举办2068期,培训179000人;“十五”期间举办1447期,培训93000人。

(作者单位:河北省档案馆  石家庄市委党校)

博士学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素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力量。从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基于“互联网+”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现代教育技术

1 前言

在“2013年全民读书周”活动上,教育部指出,继续教育系统承担国民学历教育补偿任务越来越弱化,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是未来改革发展的主方向。可见,非学历继续教育不再是对学历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作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全民综合素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及构建学习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2 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现状  发达国家大都十分重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其管理模式对研究非学历继续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1)管理者高度重视,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芬兰、瑞典、丹麦等国家,政府极其重视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国家财政扶持为主,企业赞助为辅,保障非学历继续教育向所有国民普及;日本许多国立大学派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讲座,为人民提供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和服务[1]。

2)注重需求分析,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项目。英国牛津大学充分利用优质的教师资源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澳大利亚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项目,为政府、企业和一些行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3)坚持因地制宜,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美国一些高校结合自身特色,根据本校学科和专业特色,采取分散自主的管理模式,使得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开展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可以充分发挥各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来自各个院系优质的师资队伍也为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1]。

4)重视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国外一些高校极其重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注重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外部激励因素与内部激励因素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国内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现状  国内自1998年正式提出非学历教育这一概念以来,众多学者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展开了研究和思考,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目前,我国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即相对集中式管理体制、集中式管理体制和分散式管理体制。

2)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运行模式研究。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诸多学者研究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运行模式,如谢蓓提出的品牌战略发展模式[2],认为可以通过打造品牌项目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专家提出特色化战略发展模式、多元合作的发展模式、学历与非学历融合发展模式等。

3)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创新研究。很多学者提出需要改变传统的非学历培训项目模式,创新培训模式,提供菜单式或定制式服务,满足学习者需求。如学者张梅林在《电大系统非学历培训工作的运行模式——以四川电大系统为例》一文中提出要创新非学历培训模式,完善咨询、定制服务培训模式[3]。

3 基于“互联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管理理念有偏差,体制机制不健全  非学历继续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全日制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市场性和实践性。当下,一些高校或是开放大学的管理者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优势和特点,闭门办学,导致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导致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发展缺乏系统性,在互联网迅速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不断革新、教育技术和教育形式日新月异的今天,管理者应对互联网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予以思考: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的教育形式,创新非学历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进行有效管理?等等。

竞争意识薄弱,培训模式陈旧  笔者在前文中已提到非学历继续教育区别于传统学历教育,其市场性和实践性强,然而有些高校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缺少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调研,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在选择培训模式、拟定培训项目、设计培训内容、实施培训方案等方面采用学历教育原有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没有突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优势与特色。而对于一些开放大学而言,本可以践行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念,充分挖掘远程教育和远程学习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培训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培训管理和服务,但由于竞争意识薄弱、缺乏前瞻性等种种原因,未完全发挥自身优势,不重视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创新。

培训内容单一,偏离市场需求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地位日益提升。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培训项目较为丰富,包括企业职业发展培训、证书类培训、考研輔导培训、社区工作培训等。根据学者针对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仍有22%的高校表示自己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开发能力较弱,不足以完全满足学习者的需求。”高质量的培训内容和多样化的培训资源是该培训模式吸引众多学习者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一些高校或是开放大学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没有瞄准市场动向,没有遵循市场需求,没有拓展培训渠道,没有发挥自身优势,没有创新培训项目,导致培训内容脱离本校的特色学科或特色专业,培训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评价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缺位  由于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存在认识偏差,忽略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市场性特征,导致非学历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继续沿用学历教育的激励制度,尚未根据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征引入市场需求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相匹配的激励制度。正确的激励机制能有效提高人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而这种传统的激励制度并不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主人翁的作用,不能激发其管理的积极性。为此,应充分重视和引进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内部动力,促使他们在管理中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管理,激发他们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课程,打造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品牌。

4 基于“互联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策略研究

更新管理理念,坚持需求导向  随着互联网2.0的全面发展,基于“互联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呈现出网络信息时代的特征。为此,管理者应更新管理理念,坚持需求导向。

1)突破继续教育传统管理模式,转变办学观念,凸显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市场化特征,坚持以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发教学目标明确、市场竞争力强的培训内容,形成品牌项目。

2)坚持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基于“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通过订单式、个性化的培训内容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坚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模式  目前,我国的三种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办学目的和发展需要,选择适宜的管理模式。如对于一般的高校而言,学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而且教育对象较广,可以选择相对集中的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如继续教育学院可负责申请培训资格和宣传培训品牌形象,实施项目负责制,任命项目负责人作为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项目策划、市场运行、培训过程管理和监督等工作。这种项目驱动型创新管理模式契合了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市场化的特征,有利于提升培训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注重品牌建设,加强质量管理  完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必须以培训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可通过以下途径提升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

1)合理规划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根据自身的优势打造精品项目,形成品牌效应。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需求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培训项目、策劃课程内容,开发出合适的培训产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3)加强培训过程的监控,可以通过引进第三方评估的形式来开展专业、客观和公平的评估,反馈培训效果,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学质量,赢取行业的认可。

注重评价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因素是指可以提升人们参与某项活动积极性的因素。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中,科学合理的激励因素有利于提高管理者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区别于学历教育,具有鲜明的市场化特征,若继续沿用原有的学历教育评估体系,不能充分调动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积极性。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应注重评价管理,建立与市场化发展和需求相适应的评估体系,可将教学质量、品牌特色、课程优势、市场竞争力等因素作为考核和评估管理者的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如加强薪酬管理,完善内部激励因素,建立重实绩和重贡献的激励制度,注重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职业生涯的激励等,调动教育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5 结语

非学历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助力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提升人民综合素质的关键力量。管理者要正视当下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转变和更新管理理念,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以质量为目标,注重品牌建设、重视评价管理、完善激励机制,为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提供机制保障,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维斌,吴云汉,易平贵,等.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4(4):10-17.

[2]谢蓓.新常态下高等学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品牌化战略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186-188.

[3]张梅琳,邓小华,谢立.电大系统非学历培训工作的运行模式:以四川电大系统为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11-115.

[4]李本友.高等院校非学历教育管理者激励机制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6(15):59-61.

博士学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运用工作分析方法,从职位工作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入手,确定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路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横向对应。通过建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岗证对接 课证融合”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等级体系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教育之间的关口,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无缝衔接。满足个人学历提升需求和用人单位职位职业技能需求,实现人才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学历教育 职业资格证书 岗证对接 课证融合 课程建构

一、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国家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出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并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6年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三种途径为:学历教育、执业证书教育、培训教育。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技术的转型换代,企业对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训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提出“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是解决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有效途径。

二、以劳动力市场职位需求为导向确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层级对接。

1.职业分类决定职业资格证书类型及等级对应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职位分类大典》(2015版)中8大职系的职业资格证书类型、级别不同,对应的学历要求也不同。管理/专业技术类职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等级高;技能类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职业等级低。

2.职业资格证书的类型决定职业资格证书的级别数目及对应学历的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分为准入类和水平评价类两种类型。各种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级别数目和对应的最低学历要求不同。

(1)不同职系的准入类职业资格证书对入职最低学历要求不同。

国家在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职业实行中准入控制。准入类职业资格证是国家对特殊行业规定资格准入的凭证,没有等级之分;专业技术类人员入职后,可通过职称考评完成对专业技术水平等级的进一步认定。由于各领域工作任务难易程度不同、从事常规基本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含量、专业水平程度不同,准入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入门最低学历要求不同。比如:教师、法律工作者等专业技术领域的专业水平和学历要求较高,导游、焊工、民航乘务员等社会服务领域专业水平和学历要求较低。

(2)不同职系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证书职等及职级数目不同,对应的学历要求不同。

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是指对从事某一专业(工种)、职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水平的评价。我国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分为1—5个等级,其中3级—5级为初级水平,2级为中级水平,1级为高级水平。不同职系设置的职等不同,同一职等下的职级数目也可能不同。部分技能型工种由于工作内容相对单一,技能要求低,只有初级或中级证书。从职业技能水平考试报名条件看,中高职学历对应初级技能型3级—5级、技术型4级等一线技能型员工;本科学历对应初级专业技术型3级的一线专业技术性人员、中级技能型员工;专业硕士学历对应中级以上专业技术型人才。

3.以职位需求为导向,以任职条件为标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建立学历教育与证书等级之间的横向连接,杜绝一味拔高学历层次或职业技术水平。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定级分为技术等级制、职务(职称)等级制和岗位等级制。以人为中心的技术等级制和职务(职称)等级制是以从事职位的员工的实际技能水平为定薪标准的,拥有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级越高,薪酬越高;以职位为中心的岗位等级制则以职位实际需要的技能水平为标准确定薪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以职位为中心的岗位等级制会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中实施,超越职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只会加大人才培训成本。学校教育不能脱离职位具体标准需求,一味拔高职业技能水证书等级和学历层次。

现代职业教育应根据不同职位等級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及规模,形成人才规格阶梯递进式提升。比如:高职院校应以高级技术工人、管理员的岗位能力需求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标准。不能降低为初、中级工水平,不能拔高到助理或技师级别,不能错位。

三、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兼顾素质教育层次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一体化课程,通过以职位需求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技术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岗—证—课”对接方式,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证书教育的无缝衔接。

1.职业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设置比例合理,兼顾文化素质提升和职业技能形成。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两大目标。职业学历教育既要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又要符合同层次学历教育的育人标准。职业技能水准应与职业标准挂钩,人才素质标准应予学历挂钩,使职业教育学历与普通教育学历在人才培养及知识储备达到统一标准,职业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与对应的职位任职标准相一致,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水平等级标准相一致,使得同等学力、同级职业资格证书之间可以横向比较与流动、替代。

(1)文化素质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设置比例合理,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完美结合。

职业学历教育课程既要实现职业培训的全部功能又要反映出本学历层次人才素质基本要求。文化素质课程应参照同层次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标准,内容覆盖率达到60%,文化课与专业课课时比例达到3∶7,确保学历教育达标;专业技术课程内容完全覆盖对应级别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内容,且广度深度适度扩展,兼顾学科体系完整。同时突出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特点,适时加大实践课时比例,满足职业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基本要求,克服职业技能培训知识化弊端。

(2)统一课程验证标准,确保学历、技能双达标,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认。

专业类课程以对应职系的职位说明书和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保持一致,实现“岗证对接课证融合”,确保学生专业素质满足职业要求。

文化素质类课程以教育部同层次人才培养标准为依据,课程内容与普通高等教育保持一致,通过统一标准的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同等学力人才标准,实现学分互认、学历互通,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移动。

2.通过“岗证对接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证书教育的对接。

专业课课程内容以对应的职位工作内容为载体,以国家职业标准为课程标准,以典型工作案例为依托,通过“岗证对接课证融合”,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证书教育的无缝对接。

专业课课程内容全面覆盖本专业对应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其中,专业基础课内容涵盖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的基础知识内容;专业课内容覆盖工作内容中的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要求,实训课内容以职业功能模块为主线,再现典型工作内容与工作程序、要求。以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为本专业技能培养最低标准。

课程内容在高层次覆盖低层次、高技能级别覆盖低技能的基础上,基础能力横向拓展、专业能力纵向深入,实现阶梯递进。在实现同级课证对接的基础上,预留上升空间和横向移动的接口,旨在为知识的体系化和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奠定理论基础。

3.学分互换,实现课证替代。

基于课程内容和标准的统一,学历教育的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进阶前培训课程可以互相替代。

同级别职业资格证书可替代部分专业课程的学分;完成相应课程学习并取得学分的,可以免予同级别职业资格证书考前培训,直接考证。

高级别技能证书可以替代低层次专业课学分,免修相应专业课程;高层次专业课成绩可以替代低等级技能证书,直接跳考(评)本层次对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

比如:专业本科证书能够替代4级职业资格证书及3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直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3级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涵盖学历教育中的部分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并可以替代课程学分。工作经历可以替代实训学分。

4.教学方法融通,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通过“知行合一”提升职業能力。

“知”与“行”的结合程度直接决定技术技能水平的形成与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报考前提是工作年限,这在客观上保证了“行”的可能性,避免了技能知识化的弊端。学历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通过模拟或真实的工作场景里典型工作事件的过程教学等方法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弥补实践的不足,确保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并达到设课标准。

参考文献:

[1]夏基盛.中职本科教育衔接体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2015(2):153-154.

基金项目:

1.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职业教育学历学位与职业资格制度衔接研究”项目编号:DZKY2016B08

2.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职教体系下‘岗证对接、课证融合’课程建构研究”项目编号:LJKGH16EB078)

上一篇:经济博士论文下一篇:政治学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