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概论论文范文

2023-03-08

建筑学概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有心理学上的,有医学上的,有社会学上的。面对我国已进人老龄社会的严峻现实,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老龄住宅政策,切实落实《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老年住宅“事业化”转变为“产业化”,在设计理念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人性化设计和开发。

1、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原则

1.1功能及舒适互补原则

由于老年人身体原因,在进行设计时要给护理人员或家人留有护理空间,特别是浴室和厕所,一定要大一些,以保证老人活动需要和协助老人时所需要的面积。老年人喜静,要注意使用一定的隔音材料:老年人在室内的时间长,所以居室要考虑到日照、通风、采光和换气;在环境方面,老年人对外界气候变化十分敏感,这就需要在房间朝向设计和室温改变方面加以考虑。此外,设计时还应认真考虑房间细部,比如地面材料的质感、颜色,家具的尺度、形式、宽度,材料等等,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实际需要。

1.2健康原则

功能分区合理,流线清晰,针对不同人流合理设置出入口,避免相互交叉干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确保居住的舒适性。努力营造休闲环境,为老年人提供环境优美的娱乐活动场所。同时讲求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整体规划布局的融合,居住行为与商业、游憩行为的融合,建筑与绿化的融合,使其成为健康积极的老年生活活动场所。

2、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计策略

2.1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

社区内应采用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的道路交通结构,增加社区感和安全感.合理安排适合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项目,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棋牌中心等,有足够面积的室外活动场所,保证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需要,适当布置一些建筑小品,如绿化、喷泉、凉亭、长廊等,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种种特殊需要,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在社区中扩展智能环境,达到及时、有效为社区中老年人服务的目的。例如住宅区的管理中心应能及时对诸如有害气体的泄漏、火灾、医疗救护、意外事故、求助等主动提供紧急帮助。此外,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设施的位置和环境也必须结合社区规划,否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2.2考虑到老年人的起居、日常事务

在考虑社区养老居住建筑的设计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起居、日常事务、个人习惯爱好、社会接触及文娱体育活动等方面的需求,以照顾到他们多年来生活方式的连续性,为今后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提供和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应从方便和经济角度出发,占地宜小,室内空间紧凑,使老人平时的生活自理和日常活动的困难最少而且省力。老人一般都喜欢宁静。而从建筑心理学出发,老人一般都比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抛弃的消极心理,因此室内布置应宽敞明亮、居住舒适,建筑造型应富有生活气息。

2.3突出老年社区户外环境设计特色

现代住宅的钢筋水泥很少能让人感受到快乐安静的气氛,所以老年人居住的建筑不宜太高,而且社区的容积率不能密度太大,在社区内至少应该有园林,景观带的建设,生态环境应该令空气达到较为良好的标准,不能临街,因为临街的建筑非常吵闹,不适合老年人居住。

2.4居室细节

门窗:门窗设计为小面积的组合门窗,使用拉杆型的把手,并且拉手位置较低。便于老年人使用。全面的无障碍设计:地坪高差及地面材料的改变都可能会引起行动的障碍,所以室内外门槛的高差不能超过20mm,通常以5~15mm为佳。

入口门厅:门的净宽不少于1000mm,在门把手的一侧留出开门净空500mm,用来停放轮椅或在开门时停留。

厨房:厨房的平面应为L型或U型,供方便行动与操作,老年人需要更宽敞的行动空间,相对于狭长的厨房,有一定前后活动余地的场地更便于行动。为了防止烫伤,厨房水龙头需用大的、颜色对比强烈的字体标注冷热水。台面的高度便于使用,高處的橱柜会使老年人使用不便,最好提供容易取用的储物工具,并将橱柜把手放低。通常台面的高度不超过800mm,并且厨房的照度要适当提高,通常情况下,橱柜台面、墙面和上柜底部的颜色为浅色以达到良好的照明效果和控制对比度。另外,抽屉、橱柜和水龙头尽量配备拉杆式的把手,不选用球型把手,这对于患有关节炎或其他行动受限的老年人更加方便。

卧室:卧室要足够大,在设置两个以上卧室的住宅中,至少有一个卧室要足够大,能够容纳两张大号单人床,并且通道空间要保证轮椅通行,通常需要保证900mm的宽度,卧室设置时要注意不与电梯贴临。

卫生间:卫生间大部分的要求与厨房类似,比如较大的面积,水龙头的设置以及较高的照度等,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尽量不要设置容易使老年人滑到的浴缸,而淋浴房的设置最好有两个实体墙,以为老年人出入淋浴间时有所支撑。在可能有水溅出的区域,注意地面的防滑,小尺寸的马赛克,由于有更多的分割线,可以提供更大的摩擦力。

2.5针对残疾老年人的设计

建筑设计人员在老年人建筑中进行无障碍设计时,要尽可能的采用电动门,或者是平拉门。自动门的需要设置在一米以上,推拉门的设置不能低于as米,除了需要设置无障碍门之外,还需要进行无障碍电梯的设置,便于乘轮椅的老年人乘坐。建筑设计人员对于很多的细节也需要慎重的考虑,例如,卫生间浴缸、坐便器等设备,因为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所以,必须要在浴缸上进行辅助设计。在坐便器的两旁,需要为老年人设置相应的水平拉杆,使得老年人可以借力从坐便器上起来。呼叫按钮需要设置在较为醒目的位置,并且高度需要严格的控制,不能超过半米。结语: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设计应适应我国养老模式要求,在保证老年人使用方便的原则下,体现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的适应性,并具有逐步提高老年人居住质量及护理水平的前瞻性。

建筑学概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有心理学上的,有医学上的,有社会学上的。面对我国已进人老龄社会的严峻现实,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老龄住宅政策,切实落实《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老年住宅“事业化”转变为“产业化”,在设计理念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人性化设计和开发。

1、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原则

1.1功能及舒适互补原则

由于老年人身体原因,在进行设计时要给护理人员或家人留有护理空间,特别是浴室和厕所,一定要大一些,以保证老人活动需要和协助老人时所需要的面积。老年人喜静,要注意使用一定的隔音材料:老年人在室内的时间长,所以居室要考虑到日照、通风、采光和换气;在环境方面,老年人对外界气候变化十分敏感,这就需要在房间朝向设计和室温改变方面加以考虑。此外,设计时还应认真考虑房间细部,比如地面材料的质感、颜色,家具的尺度、形式、宽度,材料等等,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实际需要。

1.2健康原则

功能分区合理,流线清晰,针对不同人流合理设置出入口,避免相互交叉干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确保居住的舒适性。努力营造休闲环境,为老年人提供环境优美的娱乐活动场所。同时讲求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整体规划布局的融合,居住行为与商业、游憩行为的融合,建筑与绿化的融合,使其成为健康积极的老年生活活动场所。

2、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计策略

2.1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

社区内应采用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的道路交通结构,增加社区感和安全感.合理安排适合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项目,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棋牌中心等,有足够面积的室外活动场所,保证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需要,适当布置一些建筑小品,如绿化、喷泉、凉亭、长廊等,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种种特殊需要,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在社区中扩展智能环境,达到及时、有效为社区中老年人服务的目的。例如住宅区的管理中心应能及时对诸如有害气体的泄漏、火灾、医疗救护、意外事故、求助等主动提供紧急帮助。此外,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设施的位置和环境也必须结合社区规划,否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2.2考虑到老年人的起居、日常事务

在考虑社区养老居住建筑的设计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起居、日常事务、个人习惯爱好、社会接触及文娱体育活动等方面的需求,以照顾到他们多年来生活方式的连续性,为今后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提供和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应从方便和经济角度出发,占地宜小,室内空间紧凑,使老人平时的生活自理和日常活动的困难最少而且省力。老人一般都喜欢宁静。而从建筑心理学出发,老人一般都比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抛弃的消极心理,因此室内布置应宽敞明亮、居住舒适,建筑造型应富有生活气息。

2.3突出老年社区户外环境设计特色

现代住宅的钢筋水泥很少能让人感受到快乐安静的气氛,所以老年人居住的建筑不宜太高,而且社区的容积率不能密度太大,在社区内至少应该有园林,景观带的建设,生态环境应该令空气达到较为良好的标准,不能临街,因为临街的建筑非常吵闹,不适合老年人居住。

2.4居室细节

门窗:门窗设计为小面积的组合门窗,使用拉杆型的把手,并且拉手位置较低。便于老年人使用。全面的无障碍设计:地坪高差及地面材料的改变都可能会引起行动的障碍,所以室内外门槛的高差不能超过20mm,通常以5~15mm为佳。

入口门厅:门的净宽不少于1000mm,在门把手的一侧留出开门净空500mm,用来停放轮椅或在开门时停留。

厨房:厨房的平面应为L型或U型,供方便行动与操作,老年人需要更宽敞的行动空间,相对于狭长的厨房,有一定前后活动余地的场地更便于行动。为了防止烫伤,厨房水龙头需用大的、颜色对比强烈的字体标注冷热水。台面的高度便于使用,高處的橱柜会使老年人使用不便,最好提供容易取用的储物工具,并将橱柜把手放低。通常台面的高度不超过800mm,并且厨房的照度要适当提高,通常情况下,橱柜台面、墙面和上柜底部的颜色为浅色以达到良好的照明效果和控制对比度。另外,抽屉、橱柜和水龙头尽量配备拉杆式的把手,不选用球型把手,这对于患有关节炎或其他行动受限的老年人更加方便。

卧室:卧室要足够大,在设置两个以上卧室的住宅中,至少有一个卧室要足够大,能够容纳两张大号单人床,并且通道空间要保证轮椅通行,通常需要保证900mm的宽度,卧室设置时要注意不与电梯贴临。

卫生间:卫生间大部分的要求与厨房类似,比如较大的面积,水龙头的设置以及较高的照度等,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尽量不要设置容易使老年人滑到的浴缸,而淋浴房的设置最好有两个实体墙,以为老年人出入淋浴间时有所支撑。在可能有水溅出的区域,注意地面的防滑,小尺寸的马赛克,由于有更多的分割线,可以提供更大的摩擦力。

2.5针对残疾老年人的设计

建筑设计人员在老年人建筑中进行无障碍设计时,要尽可能的采用电动门,或者是平拉门。自动门的需要设置在一米以上,推拉门的设置不能低于as米,除了需要设置无障碍门之外,还需要进行无障碍电梯的设置,便于乘轮椅的老年人乘坐。建筑设计人员对于很多的细节也需要慎重的考虑,例如,卫生间浴缸、坐便器等设备,因为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所以,必须要在浴缸上进行辅助设计。在坐便器的两旁,需要为老年人设置相应的水平拉杆,使得老年人可以借力从坐便器上起来。呼叫按钮需要设置在较为醒目的位置,并且高度需要严格的控制,不能超过半米。结语: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设计应适应我国养老模式要求,在保证老年人使用方便的原则下,体现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的适应性,并具有逐步提高老年人居住质量及护理水平的前瞻性。

建筑学概论论文范文第3篇

一、历史沿革

1956年,作为国家城市建设部在全国新建的十所土建类学校之一,济南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宣告成立,并于195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其后,伴随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调整,学校历经山东建筑学院、山东省建筑学校等发展时期。1978年,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本科办学,定名为山东建筑工程学院;1982年成为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1997年,学校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山东建筑大学;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优秀成绩,学校建设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二、基础设施

学校设施先进,功能完善。2004年,在驻济高校中率先建成并启用新校区。现有新校区、和平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5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298万余册,其中印本图书186万余册(含外文印本图书2万册),电子图书112万册(含外文电子图书2万余册);各类运动场所面积8.4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9亿元;教学用计算机5098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18500个;拥有便捷高速的校园网络。学校区位优势明显,规划自然韵致,建筑恢宏大气,环境优美流畅,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的校园成为广大师生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三、办学层次

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办学格局。设有土木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热能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建筑城规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法政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15个学院(部)和继续教育学院。拥有48个本科专业,涉及6个学科门类;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2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专业硕士培养领域。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万人。

四、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创造条件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不断改善,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现有专任教师130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6.4%,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占74.71%。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人员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全国优秀教师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级教学名师8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2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8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为学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教育教学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不断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强教学建设,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立项,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1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6个土建类专业相继通过国家专业评估或复评。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了以学习型、实习型、研究型为服务模块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支持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2004年以来,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规划设计、艺术设计等各类竞赛活动,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0余项,专利申报和授权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学校先后十九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山东省高校前列,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就业工作创新教育示范高校”。办学50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本专科毕业生,他们扎实苦干、锐意进取、遍及齐鲁、辐射全国,多已成为所在行业、部门的业务和管理骨干。在山东省评选的19位建筑大师和规划大师中,有9位毕业于我校。广大建大毕业生以良好的素质、出色的表现为学校创出了品牌,赢得了社会赞誉。

六、科学研究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将其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突出土木建筑学科的专业优势和特色,注重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凝炼学科方向,提升研究和建设水平,在土木工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智能建筑、建筑节能等研究领域均已形成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建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有3个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立项评审中,获批9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其中,2个学科被列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实验室被列为省级强化实验室,标志着学校学科平台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

学校坚持把提高科研水平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完善管理体制,促进资源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和高层次科研奖励。近五年来,学校累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80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2亿余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收录635篇,出版专著教材540部,获得国家专利180项。《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七、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特别是建设事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土木建筑学科领域的研究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2006年,推介实施《山东建筑大学服务山东建设事业行动方案》,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特别是建设事业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节能建筑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学校先后与东营市、山东省科学院、力诺集团等地市政府、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0余项,有400余项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和产业推广,主持或参与制定了30余部国家与省相关行业规范标准。整合资源成立科技产业园,建成国内第一座太阳能综合利用学生公寓,完成国内第一座建筑物原地旋转平移、古建筑保护平移等工程,承担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奥体中心、园博园等20余项大型工程的项目管理,参与完成世博会山东馆、十一届全运会自行车馆等项目的规划设计。汶川地震发生后,学校积极参与救灾重建,主持了援建板房和太阳能小学的设计工作,被评为全省建设系统抗震援川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学校荣获“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称号。

八、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及社会各界的联系沟通,不断拓展办学视野,提升办学水平。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高校建立友好关系,开办土木工程、建筑学、国际商务等6个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余个学生访学项目。积极开展学者互访,有60余名访问学者、留学人员回校工作,10余名外籍专家和教师常年在校任教。加强国际科研协作与学术交流,现承担多项国际间科研协作项目,先后承办国际可持续能源技术大会、太阳能建筑国际研讨会等20余次学术会议,并邀请外籍专家来校开展短期讲学和学术活动,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山东省建科院、青建集团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40余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设立奖教学金18项,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建筑学概论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独立学院,《网络传播概论》是学校网络系网络工程专业电子商务与网络传播方向的基础必修课。课程的理论性强,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在分析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学生分组协作为前提,对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互动式案例教学、辩论赛、课程设计任务书等进行详细的设计,探索更适合本专业方向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传播;电子商务;互动式案例教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网民生活全面“网络化”,手机上网比例首超传统PC上网比例,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支付类应用领涨,推动电商基因渗透更多线下消费场景[1]。电商市场对兼具网络新媒体、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急需的。市场化促进高校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同时要求开设的课程要与时俱进。《网络传播概论》是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电子商务与网络传播方向的基础必修课。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新闻传播类专业一样,理论性强,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更好地体现专业特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传播概论》课程建设现状

电子商务与网络传播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从事与企业商务网站设计相关的网站建设、网页设计、网络传播与推广等岗位的应用型人才。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看,课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的专业特色不突出

《网络传播概论》课程的内容包括实务和理论两部分。实务部分主要包括网络技术、网页制作技术、网络新闻编辑、网络营销等知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网络的传播形态与形式、传播者、受众、网络传播的效果和社会影响等知识。

随着网购、网上支付等网络应用的广泛使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它和网络传播越来越相互依赖与促进。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课程内容没有突出电子商务中网络传播理念的应用,专业特色不明显。

(二)课程知识点庞杂,教学案例相对老旧

《网络传播概论》的内容庞杂,如复杂的媒介理论、纷繁的传播效果等,整学期的学习停留在介绍层面,学生提不起兴趣,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没有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有关网络传播的案例较为老旧,教师应当争取把最新的、典型的热点传播案例拉入课堂,以提高学生的讨论兴趣。如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网络工具的风靡,传统的社交网络前景不容乐观,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这些传播方式对用户的“使用与满足”,效果会更好。

(三)课程师资水平待提高

课程师资需要既懂得网站建设技术,又懂得电子商务与网络传播知识,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较高。教师可以通过培训、参加会议交流等方式,提高自身水平。

二、《网络传播概论》的课程优化设计

(一)教学的内容优化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安排,《网络传播概论》课程在大二上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共17周。

在网络传播实务部分,大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有《电子商务概论》《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基础》等。学生对网络知识和网页制作技术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课时缩减,重点讲述互联网的应用形式和发展走向,网站设计中的构思等。网络新闻编辑部分讲述新闻的加工整合,网站信息的编辑技巧,阐述新闻专题的应用,以此提高学生的编辑应用能力,这部分课时要增加。网络营销在后续课程《网络营销与推广》会详细讲述,这部分通过案例简要介绍。此外,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要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可以选取一种电子商务模式,分析讲解如何将传播概念、传播手段运用到其运营的各个环节,以达到预期传播效果。

在网络传播理论部分,依照拉斯韦尔的传播学构架——5W理论开展教学。5W即“Who says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传播者通过哪些媒介渠道,对受众传播了什么内容,从而达到了什么样的传播效果[2]。这是我们认识网络传播的5个要素。课程从这5个要素出发,通过案例展开教学。

(二)考核方式的优化

课程以总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满分为100分。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考勤(10%)、课堂表现(5%)和综合设计大作业(15%)组成,其中综合设计大作业的成果为课程设计任务书,其侧重对学生网络传播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和传播效果的分析能力培养。期末考试成绩以开卷笔试方式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的过程设计

1.教学进度及任务安排。第1周教学安排有:一是介绍课程,包括课程地位和作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二是做调查,分析学生的上网习惯、知识结构、兴趣话题等,确定教学案例。将设计调查问卷和教师课余和学生面谈两种方式结合,可以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三是分组布置任务,任务有辩论赛和课程设计任务书。四是介绍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和发展状况。

第2~7周为实务部分教学共14课时。第8周为辩论赛。第9-16周为理论部分教学共16课时。实务部分和理论部分都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方式。17周对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点评,同时对课程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2.关键教学环节设计。(1)互动式案例教学。好的教学案例容易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它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案例的选取可以从五个方面判断:首先,理论联系实践。案例能够升华到较高的理论层次。如网络文化案例,关注亚文化发展中的黑客、恶搞等现象,深化到提高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的高度。其次,高关注度[3]。案例具有较高的关注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三,对比性。如网络新闻案例,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各种传播方式及达到的效果比较等,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传播技能。第四,交叉性。案例在知识点上有一定的交叉性,引导学生较为全面的看待问题。最后,前景性。案例要能反映未来的发展前景。如微博和微信每个大学生都在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两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比较两种传播方式的发展前景、同时将传播方式和电子商务联系起来,探讨未来的发展走向。互动式案例教学分五个步骤:第一步,一次课堂结束时,教师给出下节课案例,方便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要求学生对案例有一定的熟知程度,在讨论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第二步,教师介绍本节教学任务和目标,讲解基础知识后,简要介绍案例并提出2~3个问题,这些问题之间要层层递进、逐步升华。第三步,每个小组围绕问题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第四步,每小组对问题进行阐述。最后,教师对讨论进行评析和总结。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到某些小组中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建立一个平等、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通过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讨论思路,提高教学效果。课下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和微博等工具,将讨论结果共享,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对案例进行延伸提问,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心理,使学生自主自觉深入挖掘自己感兴趣的知识。(2)辩论赛。辩论赛的辩题要起到“承上启下”连接实践和理论的作用,如微博营销微信营销之比较、社交网络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亲近还是疏远、网络传播中的道德自律与法律约束哪个更有效等。这些辩题可以将热点的网络应用和传播效果紧密连接起来。辩论双方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素材,为辩论赛做准备。其余小组的任务是当评委,每小组在赛后提问并点评。这就要求评委小组在赛前对辩论题目进行深入理解,以便进行精要点评。最后由老师对辩论双方表现和评委组表现做出总结。此外,由学生自荐主持人,主持整个辩论赛。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对专题知识的理解会更充分。(3)课程任务书。课程任务书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效果的验收,它贯穿教学的始终。课程任务书要求学生在某个项目驱动下,通过调查研究,制定一个合理的网络传播策划方案,分步实施且能对传播的效果从相关的角度进行评价,能够对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给出解决方案。课程任务书首先要确定所做项目,项目要求学生参考网络传播中的热点事件或校园热点事件,通过每组学生的真人秀做一个5~7分钟的短剧。短剧要求选题切入点好、观点新颖及传播正能量。以做好的短剧为项目主题,通过合适的渠道传播,以两个月为期限,对传播的效果进行评价,最终形成一篇文档。在写作任务书的过程当中,有几个环节需要老师适时做出指导。一是项目主题的设定,项目主题是前提,关乎到传播的渠道方式选定、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传播效果。前期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做好项目主题定位。二是能够对受众群的结构、心理、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传播,这是达到预期传播效果的关键。这一环节,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三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帮助指导学生。四是在对传播效果进行评价时,要求学生分析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给出一些合理的评价标准,避免盲目性。

以上三个关键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看出,整个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性很强,学生间的联系更是密切,团结协作的关系会延伸到课程结束至更久。

三、结 语

《网络传播概论》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辩论赛教学、课外课程任务书指导等实践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理论—实践—验证—升华理论”这一不断攀升的螺旋中,提高学生的收集、分析、挖掘、创新等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受益良多,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

[2](美)哈罗德·拉斯韦尔.展江,何道宽译.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黄秋尘.网络传播概论课的专题式教学研究[J].今传媒,2011(7).

[责任编辑:思涵]

建筑学概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概论;教学方法;创新

农业概论是一门为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入门科学。教学内容包括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地理与区划、农业资源及环境、农村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农业科学体系与农业科技革命、现代农业建设、农业调查研究方法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起源与发展的脉络和农业系统的发展状况,掌握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日后更好地学习农业经济管理知识打下基础。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笔者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我们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之课程本身的实践性非常强,要更求我们在教学中采取更多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

一、教学方法创新

1.互动式研讨型教学。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而言,只是被动接受,违背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学习效果。农业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这不仅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方法与技巧,也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互动式、研讨性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教学过程注重利用多种教学媒介,采取课堂讲授、启发思考、提问回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全面交流和学习。教师通过案例引导、问题提出、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集体学习、分工合作等,推动学生间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鼓励学生互动学习;除了基本教材、讲义外,教师通过引入补充资料、视频文件、教学卡片等教学材料和器材,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推动人与物、情景的互动。师生互动促进了教学相长和课程教学的创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动力得到了激发,课堂参与、互动研讨、课外自主学习等方面表现突出。当然,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备课、注意案例素材的积累,具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在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程度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来设计和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与实践中规定的任务和目标。

2.多媒体教学。农业概论设计的内容很多,既有国内农业发展的介绍,也有国外农业发展的介绍。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加入电子元素。多媒体教学通过把图片、声音、文字等多媒体信息经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一目了然地表达了传统板书所不能体现的知识,节约了教师书写板书时耗费的时间。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加教学容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而对于在传统教学中很难体现的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地理区划等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既直观,又生动,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弥补了教学条件的不足。当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些教师讲解时一味依靠多媒体,使得课堂气氛不理想,教师失去了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结合起来。

3.实践教学。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来源大部分来自教材,课外书和教师的讲解。而对于农业概论的教学来说,其涉及的内容既有农业生产过程,又有农业经营过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利用学校周边的农业研究院、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农业观光园、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等,通过参观、调研,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不同层次、结构的农业设施特点;另一方面,也可带领学生深入蔬菜大棚,山间林地,田间地头,让学生实际操作一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取最新数据,弥补教材老化与区域不同带来的问题。根据贵州省农业生产实际,可在茶园、林地、烟草和中药材种植区设立长期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充分了解我省农业生产的特色和优势,进而学习更为实用的生产技能。此外,也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完成对农业概论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3]。

4.其他教学方式。除上课时,使用传统讲课方式和多媒体教学外还应该采取其他的教学方式,因时制宜,因内容而变,教师在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采用多样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问引学、以玩教学、课程讲座等。以问教学指教师备课时,对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后,总结出几个概括性问题。在课堂开始前就以提问的方式来对本节的内容做一个引导,让学生带有目的的去听,这样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讲。在课堂结束前进行提问,检验学生的课堂效率,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又可以对上课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以玩教学是在理论性知识较少而实践性知识较多、又不能同时提供实践基地条件的时候,教师将教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让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合作能力;课程讲座则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邀请行业专家、农业推广人员、其他专业教师等举办相关讲座,以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良好结合。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鼓励学生举办讲座,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题,通过查阅资料、拜访专家学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讲座内容,向同学们进行课程讲座,这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对良好学风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对于课程作业的改革。在以往的教学中,课程作业教师多是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书面做答后提交,但是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更是不能保证作业的独立完成。随着教学模式的改进,课程作业也必须创新,教师可根据农业概论课程理论性较低、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适当地将课程作业改为辩论赛、演讲或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如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安全、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内容可采取以上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关注农业领域的最新技术、生产方法、最新成果。而类似于转基因农产品、食品安全、农业信息技术等这些讨论的比较广泛的话题,通过辩论等形式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这比单纯的上几节课收获大得多,而且通过这些方法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在实践基地教学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将课程中所拍摄的照片、视频,做的笔记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做一个PPT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基地学习时带有目的性,集中精力学习,同时也督促学生对教学知识进行反思与提炼,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二、提高农业概论教学质量的建议

1.结合本土特色,自编讲义。现有的农业概论教材,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概论》和刘巽浩编著、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概论》等。这些教材都有各自的体系,但无论是哪本教材结合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授课时,都显得不够贴切。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专业的需要,参考各种版本的《农业概论》教材,量身裁定教学内容。考虑到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生产活动穿插到课堂中,如茶叶、烟草的种植与加工;山地农业及其机械化等。其次,在讲义中应该特别突出农业生产的三个层次(技术层次、经济层次、生态层次)的效果,使讲义更能够接近生产实践,增强其实用性。

2.善于利用各类教学条件。在教学条件上,农业概论课程可以使用的教学设施较多,如学院现有的生物技术实验室、农产品物流实验室、园林实验室和经济管理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都配有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和数据分析软件,学生可在实验室里学习知识和实用技能,对强化农业概论课程的学习有很好的作用。

3.利用现代传媒,广泛收集各种农业生产经营案例。现代农业发展日新月异,课本上的知识点已过时或不够全面。为了拓宽教学内容,在日常学习中应注意收集各类相关信息。如央视二套的《生财有道》、七套的《致富经》、九套的农业纪录片、十套的很多农业科教节目,都是以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生产、农业科学技术等内容为主,生动直观地为我们讲述现实中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应当注意收集,并把这些信息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丰富专业知识。

4.注重培育服务“三农”的执着精神理念。农业概论课程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而且是专业基础课,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实地调研、参观、讲座、讨论、参与农业生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热爱农业、服务“三农”的理念,激发学生对农业问题研究的兴趣,培育学生服务“三农”的执着精神理念。

参考文献:

[1]官春云.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张会新.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03).

[3]张学林,张小全.基于实证调查的农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

[4]邢丹英,金明珠.改进《设施农业》教学方法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2008,(5).

上一篇:世界建筑史论文下一篇:施工员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