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2023-03-05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现代农业技术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农业现代化由于日益发展的现代农业技术得到广大进步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技术能更大程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并且可以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但是现在的农业技术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并且相关的制度跟方式都不够完善,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改善。

关键词:新型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发展;技术推广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内市场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对我国农产品造成了巨大影响。想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快推广农业技术的步伐,将农业技术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在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因此,笔者针对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研究,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1  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

简单来说,农业技术推广就是在农村对农户进行农业技术教育的社会活动。根据各个地区,不同农业发展的情况为农户量身定制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并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农民用于实际生产活动中。农业技术的推广能保证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掌握最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当前我国推行的农业技术主要是对于种植技术与种植方式的指导,是以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水平和投入产出比为目的。

2  现代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2.1  农业技术推广存在不足

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时需要有新的推广手段,才可以充分发挥农业技术的影响,但是就现在而言,农业技术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得到改善和运用,但是他推广的措施缺乏创新,仍采用以前挨家挨户推广的手段,得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农业技术推广制度才存在不足,并没有充分运用互联网以及微信等社交软件和信息技术,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实施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经营管理水平低

目前,我国设施农业经营管理方面,大多采取粗放经营和经验管理等办法,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致作物产量不高。例如:我国温室大棚种植的蔬菜水果,室内设备简易落后,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年产量也只有10~15吨/亩,且生产出来的蔬菜水果质量相对较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而发达国家除了拥有先进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技术,还有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管理办法,生产出来的农作物与市场需求相适应,销路非常看好。

2.3  相关制度与措施不完善

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与农村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农业经济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得到很大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整体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也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持稳定发展的状态。完善激励机制以及规章制度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就现在来说,农业技术推广制度还不够完善,工作也由于规章制度无法发挥主要作用无法有效的提升。

3  现代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重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对农民进行培养。因此,有效的培训使很有必要的,如函授、夜大学、远程教育、网上自主学习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增加培训,使农民能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操作技术和标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着重于现代农业技术和机械设备推广和运用,同时可以进行农业种植。除此之外,要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对实践的训练,在生产实践中有效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有利于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和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3.2  健全现有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施环节中具有重要保障意义,农业技术人员如果缺少农业生产设施的支撑,则会导致无法全面实施农业生产技术,造成农业生产呈现明显的滞后性。增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就是要合理优化现有的农业生产运行模式,按照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实施思路来进行优化调整。农业部门对于当地农民必须给予全面的农业技术资源扶持,投入充足的前期资金成本用于购买机械化农业设施,确保实现机械化的基层农业生产转型目标。为此,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基础设施必须得到充分地完善。

3.3  适当增加相应资金投入

要提前做好资金投入的准备工作,通过推广农业技术的要求,科学的计算资金投入的比例,努力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目标,可以帮助农业促进经济提高。通过实际情况和科学的依据来安排资金预算计划,通过计划资金的合理安排来实施计划,确保有相应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和人员工资支付。并且要增加资金预算和审计,注重监督资金使用的整个过程,保障资金的使用,每一笔支出都要落实到位,避免资金不合理使用的情况,防止资金被挪用。

4  结语

为了更好的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工作,就需要做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农业技术的作用有充分的了解,并合理进行应用,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妥善措施进行处理。并且,还要做好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定期开展培训工作,让农民对新型农业技术有所了解,从而使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顺利进行。进而促进国内农业经济的发展,改变农村面貌,使農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蒋建军.“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12):42-44.

[2] 李定国,黄春露,江成为.关于现代农业技术使用与需求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湖北省阳新县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3(1):69-71.

[3] 朱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改变现有的农业发展结构,还需要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是要重新建立各种农业生产秩序,使农业经济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形势。由此可以看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就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调整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结构优化;农业经济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正在经历持续不断的变革。以自给自足和体力劳动为主导的传统农业,逐渐转变为以技术和服务为主的新型农业,从单一的粮食作物转变为畜产品和渔业产品的综合发展,虽然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缓慢的,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在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向调整愈发明显。农业不再是进行简单的农产品生产,而是一个包括加工、生产和销售的完整工业体系。农业由传统单一的“农业”,逐步演变为“大农业”。从“大农业”的角度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及农业产业概念

传统农业的定义只包括农、林、牧、渔等一级产业。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呈多样化发展,逐渐扩展到加工业、畜牧业、工商业等综合领域。在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过程中,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休闲农业、农业旅游、技术推广等第三产业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大农业”的角度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是对农业的三大产业的调整,在保证每个产业现有基础的同时,不断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2]。

农业产业化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结合,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和产品为重点,实行区域布局、系列化加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企业管理和社会服务,形成工农、工商、贸易、养殖加工、生产和供销、农业科教教育等综合管理体系,使农业走上了自我约束、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律调节的现代化管理和行业组织形式的良性发展轨迹。实质上是指传统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这种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整体运作方式,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方法。

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缺陷

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我国农业结构只适应过去低消费的情况,没有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如下。

(一)农产品质量低下

产品质量是占领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因素。我国质量低下、附加值小的农产品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加上技术和创新意识不高,产品的竞争力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优质农产品供应量少,产品进口依赖性强,缺乏自主品牌。

(二)区域优势不明显

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大国,農业经济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并不像以往那样繁荣昌盛,主要原因是农业经济优势不明显,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最关键因素在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没有做好“因地制宜”,缺乏一定的特性和创新性。

(三)农业经济规模化程度不高

农业产业结构低度化是农业经济发展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高效率的市场机制不完善,阻碍了流通性工业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发展,造成农业发展闭塞、单一,不利于农产品的推广和产业化发展。

(四)产业经济模式过于分散

农业经济模式过度分散的原因是经营模式家族化,主要表现为经营规模小,技术供应不足,以家族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导致经济模式单一,没有发挥出关键的作用。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会阻碍农业经济健康良性发展。

三、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合理的结构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输入强大的活力与创造力,创造更多的经济动力。目前,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利用现代化生产条件,结合专业技术,对农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促进农业良性健康发展。

(一)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各种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农业的发展出现更多的可能,农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畜牧业和渔业,而是不断向其他领域延伸。由于农、林、牧、渔业的主要产出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条件决定,因此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比如,耕地和土壤资源有限性,决定了农业产量不可能实现过快增长。因此,必须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食品、饮料、加工等农副产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延伸产业链不仅增加了产业的多样化,而且在很多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利润空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支持衍生产业的发展。

(二)注重农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

质量是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因素,是占领市场的主要竞争力。农业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以农业的第一产业为基础和核心的,因此,想要衍生产业链,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只有创造良好的口碑,才能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消费者喜欢和购买自己的农产品,从而赢得更大的市场。在全力打造第一产业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地农产品的特点及地域特色,在把握市场动向的基础上摸索消费者心理,通过恰当的方式让自己的产品进入消费者视线,并赢得消费者青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地域优势,把周边或者邻近区域的产品相互结合,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以一带多或者以多带一,打造本地知名品牌,推动农业产值不断提高,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创新农林牧渔业,加快农业第三产业发展

农业第三产业是在农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依附性。不同于以自然条件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衍生价值为主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最明显的特征是以技术和服务为主,这是由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提高来决定的。随着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第三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经济收益不够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观光和旅游是现在消费者比较热衷的一种休闲方式,结合这种情况,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增加专业人才的配置,挖掘地区特色,发挥地区优势,不断提高创新意识,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开发合适的旅游观光项目,发挥特色旅游业。同时,需要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不断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让消费者感到愉悦,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促进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增长。

(四)提高农业服务水平,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先进的农业产业结构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供发展条件和农业政策支持来实现的。只有基础设施更完善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更高,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實的保障。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业财税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加强地方品牌建设,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要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弱势产业的发展,形成两者的优势互补。

四、结语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统领性和专业性,针对农产品质量低下、区域优势不明显、农业经济模式化程度不高、产业经济模式过于分散等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农业资金技术投入,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注重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基础农业产业的质量;创新农林牧渔业,加快农业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农业服务水平,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这些方式进行有效调整,全面提高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率,提高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亦民,王梓龙.农林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12):127-132.

[2]王勇.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29-130.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基于新疆14个地州1997、2007、2017年3期截面数据,利用定量和GIS空间分析法,分析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1997—2017年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模式。1997—2007年劳动力和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大于2007—2017年,天山以北的地区经济以及劳动力的发展情况总体好于天山以南。②1997—2017年农业经济呈持续增长的态势,总量增长了54.48%,但是区域增长差异明显,呈“南高北低”的特征。③产劳弹性系数以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经济同增的增长型为主,2007—2017年有12个地州均为增长型耦合模式,剩下的2个地州以集约型为主,分别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变化;农业经济变化;产劳弹性系数;空间耦合关系

Key words Change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Chang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Coefficient of elasticity of production and labor;Spati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作者簡介 李雪(1994—),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通信作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0-15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演化,工业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都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19.17元增加到2014年的8 723.8元,新疆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年只有21.89亿元,到2018年,这一数值达到了318.70亿元,增长了15倍。但是从经济增长的质量来看,新疆仍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并且与全国水平相比,新疆的产业结构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南北疆、城乡、农牧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三农”发展不充分。南疆4地州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集中了全疆90%以上的贫困人口,同时农村地区也伴随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劳动力紧缺、土地利用管理不当等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目

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农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降低贫困率,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疆是一个典型的地域辽阔,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并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因此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而农业劳动力流动,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业机械化使用和生产方式变革,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起很多学者的注意,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以及对输出地的影响研究[1],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3],然而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耦合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理论与实证方面的分析均较为缺乏,并且大部分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是针对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很少有西北地区,并且研究地区多以省市为单元,新疆的地级市较为特别,以地区和州为主,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选取全疆1997—2017年劳动力以及农业总产值数据,深入分析全疆范围内不同地域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时空耦合格局,剖析新疆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时空演变规律,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业转型和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1 农业劳动力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1 农业劳动力变化的影响因素

1.1.1 收入差距逐渐增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南北疆发展差距较大。南疆以林果业、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如倍受大家喜爱的红枣、纸皮核桃、香梨、冰糖心苹果等[4]。此外相比于北疆,南疆的工业基础差,交通运输条件落后,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南北疆收入差距的扩大。而追求更大的利益是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的根本原因,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较高收入的吸引。但是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发展不均衡,在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制度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投资因素和区位因素等造成的城乡收入、消费、福利等水平的差别也是造成劳动力转移的因素[5]。

1.1.2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多,在无形中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加之近年对口援疆等项目的实施,餐饮业、服务业等迅速发展,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所以第三产业吸引劳动力的作用大大加强。

1.1.3 城镇化进程加快。2007年新疆的城市人口密度为26人/km2,到2017年提高到2 436人/km2,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村的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在城市不断工业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工作岗位,农业不断向现代化转型也会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在城市从事非农业性质的工作比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收入要高,这些原因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6]。

1.2 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1.2.1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抑制作用。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农民可以学到更多的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农村的土地也可以得到统一化的管理,达到规模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由此带来的乘数效应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7]。但是,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多为年轻素质高的优质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和接受科学技术能力有限的妇女、老人、儿童留守农村,使得乡村劳动力资源短缺,农业科技推广难、劳动生产率降低、耕地利用水平下降甚至撂荒等,因而抑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8]。

1.2.2 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劳动吸引和排斥作用。2010年3月,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指出中央将确定19个省市的责任进一步推进对口援疆工作,以此来加快新疆跨越式发展。在政策的支持下,大量新型乡村产业“入住”新疆,新的农业技术逐渐被推广,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附近的农村劳动力随之被吸引过来,随着就业机会的增加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会主动返乡就业或者创业,这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劳动力将被机械化模式所取代,因而不得不向其他产业转移。

1.2.3 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劳动力除相互影响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区位优势、人口老龄化、水资源限制等自然、社会和政策因素。一般区位条件好的区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新疆现代工业、农业、交通信息、教育科技等最为发达的核心区域,集中了全疆83%的重工业和62%的轻工业,自然条件优越,交通方便,是吸引海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理想之地。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该研究所涉及的基础地理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新疆统计年鉴》,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农业劳动力数量。同时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对部分地区缺失的数据进行了插补,最终获得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塔城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勒泰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共计588个有效统计单元。

2.2 研究方法

2.2.1 产劳弹性系数。在经济学领域,弹性的概念可以应用在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另外,弹性系数可以从量的角度明确界定弹性的变化程度,因此弹性的大小可以用弹性系数来表示,该研究基于劳耕弹性系数模型[9],建立产劳弹性系数反映农业经济变化与农业劳动力的时空耦合特征。产劳弹性系数定义为一定时间范围内农业经济产值变化率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率的比值。公式如下:

ELEC ab =ECR ab LCR ab = (Eab-Ea0)/Eb0(Lab-La0)/Lb0 (1)

式中,ELEC ab 为某一地域产劳弹性系数;ECR ab表示a区域b年农业经济 发展水平(用农业生产总值描述)变化率,LCR ab 表示区域 a 年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率; Eab和Lab分别表示a区域b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数量;Ea 0和 La 0分别为 a 区基期年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数量。

2.2.2 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特征。

该研究选取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率、农业劳动力变化率、人均农业产值、产劳弹性系数及新疆地州空间位置5项指标,在ArcGIS的支持下,分析1997—2017年ELEC ab 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区域类型划分。总结了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劳动力变化存在以下几种特征(表1):①若ECR ab >0,LCR ab >0且ELEC ab >1时属于增长型,表明农业劳动力数量增加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力增加;而当0<ELEC ab <1时属于粗放型,表明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慢于劳动力增加。②若ECR ab >0,LCR ab <0时属于集约型,表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的同时农业劳动力数量却在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反向促进作用。③若ECR ab <0,LCR ab >0时属于滞后型,表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下降的同时农业劳动力数量却在增加,这时农业劳动力数量增加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反向抑制作用。④若ECR ab <0,LCR ab <0,且ELEC ab >1时属于衰落型,表明在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同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下降,并且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下降的速度快于劳动力数量减少;而当0<ELEC ab <1时属于衰退型,表明农业经济下降速度慢于劳动力数量减少。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业劳动力数量的时空变化 由图1可知,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农业劳动力总体呈上升的趋势, 但是空间差异明显。1997—2007年劳动力数量迅速增加,到2008—2017年,增加的速度略微下降,虽然同在增加,但是南北疆的增速呈现出两种格局,1997—2007年,南疆劳动力数量增加速度明显慢于北疆,而2008—2017年出现相反的趋势。

3.2 农业经济发展的时空变化 由图2可知,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经济呈持续上升的趋势,部分地区增速缓慢,空间差异明显。

1997—2007年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的经济速度增长最快,分别增长了2 050%、2 610%,克州、和田地区和阿勒泰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最慢,只有1%、9%、9%,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均匀,农业经济增长率达到60%以上的地州占45.5%;2008—2017年,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于1997—2007年下降了很多,而除昌吉回族自治州外其他11个地区的经济都达到了大幅的提升。不难看出,在1997—2007年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2008年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提升,北疆的经济发展一直快于南疆,但是2008年后增长的幅度明显下降。

3.3 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 利用公式(1)计算得出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产劳弹性系数(表2),按照农业经济的增加和减少进行划分,进一步揭示农村劳动力数量变化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

(1)1997—2017年产劳弹性系数空间特征,根据乡村产劳弹性系数的分类及特征可知,1997—2007年,其中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农业经济同时增加的地州占92.86%,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而农业经济增加的地州占7.14%,整体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11]。由表2可知,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的地州中,8个地州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LCR>0,ELEC>1),耦合特征属于增长型,分别是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哈密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巴州、阿克苏地区;1个地州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速度慢于农业经济的增长(LCR<0,ELEC<0),属于集约型地州,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5个地州中经济发展速度慢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LCR>0,0

分析发现,不同的耦合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天山以北的区域,表现为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率和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率同时上升;但农業经济发展变化率增速更快,耦合类型为“增长型”,与新疆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吻合,主要因为此类型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农业科技发展程度高等因素促进了其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13]。

而在天山以南则表现为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率慢于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率,LCR>0,0

(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出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在不断增加,虽然农业经济也在增加,但是不同的地州增加的幅度不一样,如表3。但总体来看14个地区经济的增长速度均大于劳动力的增加,且ELEC>1,属于增长型;1997—2007年,属于增长型的地区有8个,到2017年增加到14个,10年间增加了6个,这6个地区分别是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州、克州。这6个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与近年国家加强口岸建设有密切关系。其中,2个航空口岸是乌鲁木齐航空口岸和喀什航空口岸;此外,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口岸有7个,分别位于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边境口岸有2个,位于克州和喀什地区;与塔吉克斯坦的边境口岸有1个,位于喀什地区。口岸的建设推动了新疆的经济贸易,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对外开放的水平,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对提升该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14]。1997—2007年,农业劳动力增加的速度快于农业经济的增加(LCR>0,0

3.4 2020—2030年产劳弹性系数(ELEC)预测

近年科学技术不断被运用到农业中,加上援疆干部提供的技术支持,非农就业岗位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2007—2017年增长型(ECR>0,且ELEC>1)的地州产劳弹性系数明显增大,在未来经济会不断的发展,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态势势必会继续增加,如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减小的情况下,产劳弹性系数增加的速度可能会减缓[12]。分析预测未来产劳弹性系数(ELEC)的变化情况,可为协调产劳关系和地州的均衡发展提供依据。按照2种假设来预测2020—2030年的产劳弹性系数:①假定2020—2030年这些县域仍按各自1997—2017年的经济和劳动力年变化率,选取2007—2017年的ELEC序列中位数;②假定2020—2030年耕地和劳动力年变化率与2007—2017年全国总体的年变化率相同,预测ELEC值。经预测,2种情景下的ELEC值分别为3.45和4.57,其平均值为4.01。该值可以作为劳动力和经济发展变化关系的基本参数。在农村向城市过渡的阶段,ELEC值主要来判断劳动力数量和经济发展变化的相对合理性,这对避免区域劳动力过剩或者不足,协调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等援疆战略的实施对促进新疆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却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产劳弹性系数调控制定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政策,协调劳动力在空间上的流动,以此来达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1997—2017年农业劳动力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增加的速度逐渐变缓。1997—2007、2007—2017、1997—2017年3个阶段农业劳动力变化率的均值分别是2.47%、0.22%、0.91%,农业劳动力数量呈“南增北减”的空间演变格局。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用地压力,农业结构的适度转型也可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2)1997—2017年各地区农业经济总体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4.48%,1997—2007、2007—2017年2个时段农业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1.23%、23.90%,前一时段北疆经济增长率快于南疆,后一时段虽然南北疆经济增长率都在提高,但是南疆快于北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南疆农业结构开始转型,加之政策的大力支持,经济发展迅速。全疆1997年人均生产总值5 848元,2017年增加到44 941元。

(3)新疆各地州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有多种耦合模式,差异明显,以农业经济、农业劳动力同增和农业经济增加、劳动力减少两种模式为主。1997—2007年耦合模式为增长型的地州有8个,2007—2017年增加到14个,呈现出良性发展。在此过程中粗放型的地州也有所减少,但是耦合模式为集约型的地州有所增加,这与新疆贫困地域的发生地较为吻合,是新疆需要重点发展的地区。

(4)经过国家及自治区不懈的努力,新疆1997—2017年产劳弹性系数总体呈现出良性发展,新疆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片大好的趋势。各地州可根据劳动力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耦合特征,提出新型的城市发展政策和计划,吸引更多的投资,为本地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高素质的劳动力。

4.2 讨论 该研究通过构建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分析了产劳弹性系数在新疆各地州的应用,选取了1997、2007、2017年3期14个地州农业劳动力数量以及地区总产值共计588个有效统计单元,分析了1997—2007、2007—2017、1997—2017年3个时间段各地州产劳弹性系数的变化特征,并预测了2020—2030年的产劳弹性系数,以期为协调人地关系与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促进农村产业转型[15],为乡村振兴谋出路。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气候、医疗条件、教育水平、区位条件等,未来对ELEC的预测也不能仅限于劳动力以及生产总值,劳动力务工的周期、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机械化程度、政策的变化等也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新疆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6,耕地储备资源和劳动力都很丰富,正确引导劳动力的规模流动,注重农业经济变化与劳动力变化的耦合模式对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秋什.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0.

[2] 张广胜,田洲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变迁、贡献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18,39(7):23-35.

[3] 程名望,贾晓佳,俞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978-2015年):模型与实证[J].管理世界,2018,34(10):161-172.

[4] 杜西西.有限供给视角下农业人力资本投资对南疆四地州农业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阿拉尔:塔里木大学,2019.

[5] 付金存,李豫新,李芳芳.新疆南北疆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基于Panel数据的实证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71-76.

[6] 程聪,付北方.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保障[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4):170-171.

[7] LONG H L,TU S S,GE D Z,et al.Th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ritical resources in rural China under restructuring:Problems and prospects[J].Joural of rural studies,2016,47:392-412.

[8] 翁贞林,高雪萍, 檀竹平.农户禀赋、区域环境与粮农兼业化:基于9省份1647个粮食种植户的问卷调研[J].农业技术经济,2017(2):61-71.

[9] 臧磊,杨山,姜石良.产业转型背景下农业经济与农业劳动力耦合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2):61-65.

[10] 劉彦随,周扬,刘继来.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3):269-278.

[11] GE D Z,LONG H L,ZHANG Y N,et al.Analysis of the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s and agricultural labor changes in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8,28(1):93-108.

[12] 汤进华,陈志,郝汉舟,等.湖北省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耦合关系探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21):5481-5488.

[13] 戈大专,龙花楼,张英男,等.中国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格局及其耦合关系[J].地理学报,2017,72(6):1063-1077.

[14] 郑祥江,杨锦秀.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2):50-56.

[15] 刘彦随,严镔,王艳飞.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J].经济地理,2016,36(7):1-8.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农业经济振兴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发展循环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不仅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建立循环经济体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地域经济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在战略上寻求可持续能力的最佳选择。循环经济的本质是通过生态经济综合规划,设计社会经济活动,使不同企业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物综合利用,达到产业间资源的最优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现代农业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环保、绿色和生态观光农业等是对现代农业内涵的一个较为流行的表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内在一致性。

首先,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这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生态学领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可持续农业不仅涵盖了农业科学范畴,而且与可持续经济、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等融会贯通,使农业经济系统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次,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更贴近;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另外,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農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

二、发达国家农业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

发达国家在追求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同时,发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工产品造成了环境破坏,意识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可持续。纷纷寻找替代农业,并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等。在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有效率、省资源和保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日本农业资源贫乏,除水稻外大部分农产品依赖于进口,但其农业产值仍然很大,现代农业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其城乡差别的缩小也依赖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农业条件独特、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经济实力和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地域,非常重视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借鉴其经验对我们认识和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建设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重视政府投入和政策导向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对农业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率逐年提高,其年均用于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田水利、土地改良、农产品深加工等扶持农业生产的投入大体占政府总支出的6%。并针对农村地区空洞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凭借其工业优势,逐年加大对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和设施化的投入,形成了较高水准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农业县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已达95%以上。

2.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

为了扭转随着工业化进程造成的环境污染。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了“自然资源的维护和培养”模式,以维持和增进农业的自然循环机能,实现了从大生产、大消费、大废弃的社会到可持续发展的转换。2003年12月制定了《农林水产环境政策的基本方针》。

3.健全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

重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了公立、高校、地方三级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4.完善的经济合作组织

农协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政府倡导和推动下,脆弱、零散的农户在抵御市场风险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的成功之路。农协是一个在一定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基础上,形成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社会经济合作实体,是农村中最强大、最广泛的经济合作组织,它以维护农民利益、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积极为农户提供最佳服务。

5.发达的农产品流通市场

市场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调整的导向和重要信息载体。规范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地区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中央批发市场;二是地方批发市场,作为中央批发市场的重要补充;三是农村自然景观较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推广有机、绿色农业而自发形成的市场。

三、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现状及问题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粮食生产在充分满足本省消费需求同时,为我国协调粮食供需矛盾,保证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黑龙江省在全国各省份中也是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结合最好的省份之一。从农业资源看,其农业资源环境保障供应较好,近年来经济发展中引起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与其他省份相比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生态环境,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黑龙江省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各农业市、县的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已经为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推广示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生态区域经济理念已经贯穿在各级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并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采取有机的栽培技术,以优良的品质、充足的数量,在满足省内市场对绿色、有机农产品日益增大的需求下,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也应当看到,农产品销路不畅、农产品市场上的低质、低价产品过剩和优质、优价产品短缺的结构性矛盾。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实施力度。可是依据人们的传统观念,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大部分农村地区继续沿用粗放式经营方式,追求高产、高效生产的同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工产品以及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致使土壤污染、水土流失、自然资源衰退、农业环境日趋恶化。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繁荣和农民增收。另外,长期以来农民只重视农产品的生产数量,轻视产品质量,对市场缺乏认识,也是阻碍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发展循环经济是摆脱这一局面的重要手段。

四、实现黑龙江省农业经济振兴的几点建议

1.发展优质、高效、安全农业生产体系积极应对全球化

发展优质、高效、安全农业生产体系已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战略组成部分。黑龙江是一个农业大省,其农产品质量,不仅关系到农户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经济的发展。

近年农业生产从消费者的嗜好的变化和进口农产品的竞争中,更加重视高质量,安全性。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和自身健康也更加重视,对农产品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逐渐关心,对食品的安全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业生产者之间也在努力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的问题而发生的食物中毒现象也经常见诸报端,农民不食自己种植的蔬菜的事情也时有所闻。我国自加入WTO以来,为农产品出口打开了方便之门,但黑龙江的农产品的出口仅限于俄罗斯等少数国家。

2.转变观念、努力降低农业带来的环境负荷

近年,农业对环境负荷的增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环境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而被污染,农村的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逐渐加剧,由此带來的制约农业发展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大力推行旨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村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是当前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一是把单纯追求GDP作为首要目标;从农业方面看为了增产而过量使用化肥,而由于过量的化肥使用致使农作物抗病性降低,又大量使用农药,从而造成农作物品质不良和农药残留过多,既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又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和国际竞争力,并污染了水体和土壤。二是社会资源管理制度的缺陷;自然资源置于社会公共管理之外,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的公共资源,并不断的把它转化成自己的资本。

当前,黑龙江农业的发展必须定位在既要追求数量又保护生态环境上,要逐渐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逐步过渡到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利用工业技术,把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制成有机肥料,既做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又净化了环境,也能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增强国际、国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3.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规划、实现农业自然循环机能

我国正在研究制定包含生态因素在内的绿色GDP考核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农业发展规划,走新型的现代农业经营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农业经济指标平台,对各层次的有关信息进行统计,制定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生态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以及经济发展能力机制在内的农业发展规划。改变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观念和经济增长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将,张黎.关于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5).

[2]任爱华.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比较借鉴[J].农村农业农民,2004,(12).

[3][日本]食料、农业、农村白书[M].农林统计协会,平成15年.

[4]王丽华,等.生态农业模式优化选择及应用[J].农村经济,2005,(1).

[5]张毅,等.国际绿色壁垒对中国主产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5,(2).

[6]刘远.发展生态农业[J].农业经济导刊,2005,(3).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农业经济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的影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分析了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总结了具体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参考,为农三农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根据新时代“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来建设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使之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是消除城乡二元制,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重视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将能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亟待进行优化改进。

一、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对当地市场经济、劳动力等资源进行优化分配,多种条件,对市场资源进行再分配,领导、组织、决策、指挥和调节农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工作,引领农业经济发展步入正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向着现代化、信息化与持续化方向发展。但从目前看,当前农业经济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第一,对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新农村建设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进行支持。然而,因受到农民文化、综合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认识还不够充分和深入,不能很好地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未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知识結构单一,知识储备更新不够及时,执行力较差,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比较低效,等等。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较好的贯彻与落实,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前尚未形成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农村经济管理管理体制,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农业经济的优势,农业经济也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对新农村建设贡献的力量较小。

二、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一)转变农业经济管理理念

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新农村建设为进一步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环境优势,地方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引导,积极促进农业管理理念改革与创新,引入全新管理发展理念,转变农民和管理人员的思想理念。高层管理人员应该结合农业生产内容,科学确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增强责任心,提高对管理政策的执行力度。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因素,要充分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摒弃传统单一化、局限化管理思想,主动配合和参与农业经济管理。

(二)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就是指根据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所开展的与农业经济相关的管理活动。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能进一步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要根据国家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要求,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及地区人文素质,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为农民行为及自我判断提供参考标准,提高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强度,从而规范农业经济行为,避免因违法乱纪等行为降低农产品可信度,使农业经济能更好地和市场经济连接起来。要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经济基础作为基础,制定一系列的惠民措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进而更好地带动农村经济实现多元化发展。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建构新型农产品销售体系,将线上、线下产品销售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产品的销售过程更加高效、安全且有秩序。构建专门的监管机构,强化对农村市场经济的监督管理力度,完善监管措施,为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其转型提质增效发展。

(三)提高农民和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素养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地方政府要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这样可以使农民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部分基层干部文化水平、思想素质偏低,行动力和执行力不强,难以在新时代环境下找到科学的适应本村经济发展的道路。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强化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训,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人才队伍。合理引进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在引进的过程中,要适当提高招聘门槛,确保任职工作人员都能够满足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求。定期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对绩效考核制度进行完善,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考核,以激励其工作热情和能动性。

(四)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科技创新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升级发展的关键。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调整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的技术投入水平,增加农业经济的科技含量。相关部门也需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讲解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技术,对现有的仓储、运输、包装等相关的技术进行创新,并引入现代化设备,以提升农业产业价值,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是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重点,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国家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因此必须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优化策略,以此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为新农村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艺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质量与市场,2022(01):154-156.

[2]郭志琴.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家参谋,2021(24):98-99.

[3]韩艳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途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22):198-199.

[4]王立东.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4):4-5.

上一篇:企业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农林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