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琴教学范文

2023-09-15

电子琴教学范文第1篇

摘要:中职教育中的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综合的汽车专业和电工专业的综合性课程,其中包括的教学内容有汽车维修,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基本知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同时具备一定的汽车学习基础与电工学习基础。但是大多数中职学生相对而言,个人学习能力比较差,基础知识储备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进行这门课程学习的时候难度较高,因此需要进行相关的教学效果研究,让学生能够通过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习到更加有效的知识。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效果;方法研究

引言: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主要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更应当培養出拥有复合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以汽车专业的学生而言,现在他们需要在学校内学习到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汽车专业的能力,还需要去拥有一定电工专业的能力或者其他专业的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就是一门十分实用的学科,具有较高的综合性,那么如何去提高这门课堂的教学效果,便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存在的现状问题

(一)教学体系较为传统

目前来说,在进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的时候,所选择的教学体系是比较传统的,而传统的教学体系是基于应试型教学模式所制定的。因此相对而言,更加重视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却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本就是一门更加注重实际操作的教学,所以传统的教学体系并不适用于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堂。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去强调理论知识,会让学生感觉这门课程比较枯燥深奥,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出现厌学等现象。

(二)教学计划不够适配

教学计划指的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所提出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教学学习方案,因此教学计划将会直接关系的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较为新颖的课程,想要让这门课程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教学计划必须同为新颖。但是大多数学校在开展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时,往往会采用原有的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计划来培养学生。很明显这样的教学计划并不适配于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会造成教学计划没有针对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让学生通过该门课程得到良好的个人能力发展。

(三)师资队伍需要加强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结合汽车专业与电工专业的综合性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任课教师同时拥有汽车专业和电工专业的任教资格。但是目前来说,大多数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的教师暂未拥有这样的能力,多为原本担任电工电子教学的教师,去进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的任教。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在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较为专业复杂的汽车教学内容,大多数电工教师就会感觉十分棘手,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不够多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进行中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去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但是现在进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的教学时,还是存在有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十分传统,过于强调教师的课堂主导性,而不是教师的课堂引导性。因此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够多元,不够有趣,并不利于学生进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的掌握。

二、提高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从教师角度来说

1、需要具备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

因为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是一门新兴的教学内容,而且同时结合了汽车专业的技术和电工电子专业的技术,因此对于任课教师来说,也需要同时具备这两门专业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进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的任教。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新知识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去掌握更加丰富的汽车专业知识或者电工专业的知识,从而尝试跨学科学习与教学,最终让自身拥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提高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2、需要向着“双师型”教师转变

所谓“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指“双职称型”教师,即:在拥有教师系列职称以外,还拥有汽车专业的职称,或者电工专业的职称;第二种类型是指“双素质型”教师,即:教师既需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而考虑到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是一门综合性教学内容,不仅综合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还综合了电工专业与汽车专业知识,因此想要有效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必然是需要相关任职教师从普通教师向着“双师型”教师转变。

(二)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说

1、需要从理论结合实际操作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是一门不仅需要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想要提高教学效果,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就需要去做到以理论结合实践,来让学生全方位的提高个人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先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对于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再由教师带领学生去参观汽车电气设备的实习车间,或者与校外企业合作,让学生到实际的就业岗位中去进行实践操作。从而使得学生可以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来强化个人实践动手能力,也让学生能够从实践过程中去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

2、需要提高教学内容的多元

考虑到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相对而言难度较高,而大部分中职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储备较少,个人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对于教学内容而言,就需要提高内容的多元性,去强化教学内容的趣味度,让学生不会过分地感受到教学内容的困难,反而做到去提高学生对于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的兴趣度。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该门课程讲解的时候,可以搭配丰富的教学素材,如视频、图片、音频等素材,并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如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信息教学设备,从而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课程专业元素,提高教学内容的多元。

(三)从教学方法角度来说

1、电化教学法

电化教学法是指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利用演示课件或者仿真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通过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更加方便教师讲解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并培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2、实物演示法

实物演示法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当中拿出具体的物品,亲自动手演示的教学方法。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相关知识点,并且还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现场拆装法

因为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是一门综合了汽车专业以及电工专业的学习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现场拆装法,也就是让学生直接拆装真实汽车内部的电气或电板,让学生掌握到汽车的电子电路的真实情况,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有所依据,在锻炼实践能力时有所提高。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装备将会在汽车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这就要求现代汽车维修或检测人员应当向着复合型人才发展,不仅要拥有汽车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拥有电工电子专业的知识。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通过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去强化教学效果,去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去学习到更加多元的专业知识,让学生能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使得学生更满足当代社会对于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丹.提高中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效果方法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15):57-57.

[2]杨守青.浅谈提高中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模式的探讨[J].文存阅刊,2019,000(013):98.

[3]徐鹏华.关于中职汽车电工电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策略[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000(011):P.1-1.

[4]王强,杨娇娇,刘映霞,等.《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9,No.350(10):35-36.

电子琴教学范文第2篇

摘 要 由于中职学生本身的特点和电工电子专业课理论性较强,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方式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构建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增加信息获取数量。

关键词 信息技术;电工电子教学;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教育改革进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同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也极大地扩展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1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课堂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可视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维修电工触电急救这一课题时,在导入部分若能把学生带到紧张真实的有人触电的情境当中,可促进学生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直接动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但是,触电是非常危险的事故,不可能制造真正的触电现场。因此,在导入部分笔者精选了一段能模拟触电急救现场的视频,有工作现场,有紧张急迫的声音,有清晰的画面,学生们自然入情入境,体会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真正价值,有效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电工电子是中职教育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在整个专业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且本课程大多课题为抽象思维知识,很多知识由于学校硬件基础的限制很难在实践环节演示。如何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在于把握课堂学习环节及应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上课前的复习提问同课堂讲解一样,都对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环节的有效实施可以起到查缺补漏、加强巩固、温故知新、构建系统知识的作用,同时有助于教师准确掌握教学节奏和进程。在这一环节中,如果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达到复习的效果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活跃度,提高学生的兴奋点,为后续新知识的讲解做一个良好的开篇。

如在讲解电子技术“万能充的安装与调试”时收到的复习效果就很好。这个课题较大,需要用多个课时来讲解理论知识为后续的动手实践操作做铺垫,但是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较多,往往是到实践环节时理论知识就忘得差不多了,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们掌握和复习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笔者采用了模拟电视游戏的做法来进行引领复习。这个环节命名为“知识抢答我知道”,在此环节中教师设置六块题板,每块题板对应着一个不同的问题,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自由选题,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商量补充答题,哪个小组回答的问题既快速又准确就会得到相应的加分。这种游戏模式的设置既尊重了学生自身存在的“玩”的天性,又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节约学生的实习成本

学生的在校实习是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熟悉整个工作流程。但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实习材料浪费的问题,要杜绝这种浪费的发生,一方面在材料的使用上进行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信息化手段来改善材料浪费的状况。比如在讲到线路配盘时,教师会要求先绘制接线图再进行实际接线,可是接线过程中还会出现走错线、走弯线的情况,学生对自己的设计科学性无从检测,从而直接导致了实习材料的浪费。如果在布线接线之前先在仿真软件上模拟检测自己设计的线路是否准确科学,那么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也可以缩短学生实习的时间,减少材料消耗。

4 运用信息技术应围绕解决重点难点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优化课堂的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一张简单的图片、一段微视频、一首融情入景的背景音乐、一个庞大的虚拟仿真软件等,都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当然,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不合理甚至牵强附会,就会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需要把握好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所谓的最佳作用点是指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进程中,最适合发挥信息技术手段优势的地方。这个作用点找得准确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用信息技术主要目的就是辅助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这是核心问题。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本内容反复琢磨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如何实现和如何突破。然后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整体的优化,充分合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一名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新的教育装备的不断投入,没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不利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甚至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负面的影响。

总之,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现代课堂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生动直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大了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程永利.浅谈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J].神州,2011(12):

189-190.

[2]陈志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J].沙棘:教育纵横,

2010.

电子琴教学范文第3篇

摘要 教学设计并非孤立的教育活动,它具有社会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教学设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演变阶段。从农业社会“经验性”的教学设计观,到工业社会“结构性”的教学设计观,再到后工业社会“建构性”的教学设计观,社会变迁的历史在教育教学中折射出的正是教学设计变化的光谱。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观 社会变迁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按照功能主义的观点,教育有五个主要的社会功能:社会化、社会控制、筛选和分配、对外来人员的同化作用、社会革新和变迁。教学则是实现教育社会功能的核心活动,因此教学应该是有计划的“系统”设计出来的,教学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尽管“教学设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但自有教育存在,就有教学设计的思想萌生。从口耳相传到文字的出现,从印刷术的诞生到视听技术的运用,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工作者们都在为教育功能的更好实现,不断设计、改进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设计思想的生成与发展,都依赖于相应的社会背景,反映了与社会变迁相应的社会需求。反过来说,教学设计思想的变化所折射出的恰恰是社会变迁的轨迹。

一、农业社会:“经验性”的教学设计观

农业社会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私有制及阶级分化使得社会资源(主要是物质资源)为少数人拥有,因此,农业社会的教育主要是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治人之人,并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教化;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传递统治阶级的“价值——规范”文化;其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只能是单向传递式的,教学规模较小,其教学组织形式以个别化教学为主,没有严格的班级及学年区分。

农业社会的教学设计有两大特点:

1.关注学习者分析,已经注意到学习共同体的设计在中外教育思想家的教学实践中,很多人都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学习者分析的重要性:孔子总结提出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結合的思想是基于对其众多学生的分析的基础上的,因此也才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说法。郑玄也主张因材施教,认为要像大自然滋生万物那样顺应青少年年龄特点而施教,他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只有“言少而解藏”的教学才能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发现了媒体的功用,形成了初步的直观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媒体的概念虽然是现代语境下的词语,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农业社会里,使用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的设计思想确已存在,并也早已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直到17—18世纪。西方一些著名的教学论专家,如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等人,提倡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直观教学思想才真正形成。

早期农业社会的教学媒体使用,除了文字、书籍等之外,还产生了实物教学以及挂图教学。据史料记载,在先秦时代,当时为了进行礼乐教学,就让学生亲自去接触礼器、乐器等实物。但由于实物数量有限,而且大多藏于官府,能接触它们的人不多,所以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丁宝书辑《安定言行录》中有这样的记载,“郡学成,先少独以《三礼》仪物黜其于古无考而益其未见者,图之讲堂。于是人人得窥三代文物之懿,朝夕对之,皆若素习。”讲的是北宋的胡瑗在湖州任教时。把“三礼”中所记载的礼仪器物绘制成图形、图表,挂在讲堂上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礼制的内容,大大地加强了教学效果的事情。可见。胡瑗把这些礼仪器物绘成图用于教学,克服了实物直观教学的不足,使直观教学法得以更广泛的运用。

二、工业社会:“结构性”的教学设计观

工业社会是以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工业生产的基本动力。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急需大批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各行各业的人才,教育必将承担这一时代和社会使命。工业社会的教育专注于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塑造或改变,以制度化教育、分科教学、班级集体授课及认知优先为特征。教学设计逐步冲破纯经验的束缚,转向客观科学的设计。运用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是自上而下的“结构性的”设计,注重设计过程的程序和步骤,注重总结性评价的作用。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从媒体观、心理观到系统观:奠定了教学设计的科学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的“媒体观”产生于军事教育进而推向民间教育:二战中美国视听媒体(主要是电影和幻灯媒体)在军需人员培训中的成功应用,使得战后视听媒体被迁移到学校教学中。视听教学理论中最初影响最大的是戴尔的“经验之塔”,20世纪50年代,拉斯韦尔的“五W”传播理论、香农的通讯传播理论等多种传播模式诞生。使得学界人士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传播理论模式。

教学设计的“心理观”在其科学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美国教学设计专家瑞泽(Robert Reiser)所说“从历史的角度看,教学设计是从教育心理学中成长起来的,然后逐步与教育技术融合到一块的”。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斯金纳程序教学运动促进了教学设计过程和理论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的“系统观”是29世纪50年代前后由贝塔朗菲首先酝酿并正式提出来的,20世纪40年代末和20世纪50年代,由于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的渗透,拓宽了视听领域的视野,学者们的关注点由单纯的视听媒体的研究,逐渐转向关注整体教学传播过程以及教学系统的宏观层面。

2.从程序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学:追求普适性的教学模式

工业社会的教学模式设计以20世纪50年代“程序教学运动”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高峰。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巴纳锡(B.H.Banathy)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将以往人们对教学过程分散的、割裂的研究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有机地结合到一个过程论的框架中,利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要素作整体性探索,创造了许多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型。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运用系统方法构建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如迪克和凯里(Dick & Carey)模式、加涅和布里格斯(Gagne & Briggs)模式、格拉奇和埃利(Gerlach & Ely)模式等。

工业社会的教学设计模式繁多,寻求的是类似标准的程式,试图为教学提供一系列的基本步骤,即强调程式化、寻求“确定性”的设计。其基本理论假设是,知识是有“结构”的,刚性的、精确不可质疑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也是有一定“结构”的,教学是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相连接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效果是可预测性的。工业社会的教学设计是自上而下的专家型设计,所追求的是“一般性和普适性”的设计模式,其教学过程是一种理想化的假定,把学习者、教师、教学内容等系统要素均放在静态的闭合回路中追求教学系统功能的最优化。但是未考虑和关注作为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因此,教学设计和教学活

动是分离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对教学设计模式的程序性执行,是有一定的机械性的。

三、后工业社会:“建构性”的教学设计观

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广泛渗透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等各个领域;物质上的能源和资源,已不再是社会的决定力量,取代而之的是信息和知识。后工业社会的教育已摆脱了工业化的羁绊,打破了传统教育对知识、知识标准以及教育资源的垄断。人们对教育的自主性、选择性要求日益强烈,个性化的、互动的、终生的学习成为必要和可能。因此,教育不再只是对学习者进行外在的规范,而是学习者内在的反思与体验。教师的角色也悄然改变,加之教育资源的广泛且易得性,以及教育环境的改善,使得传统的以教为主、为教服务的教学设计思路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1.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重建——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各种相关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活动理论、情境认知理论、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等的研究不断地向教学设计领域渗透与移植,切实动摇了传统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对教学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教学设计模式的重构——建构性教学模式

后工业社会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外部支撑。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基于多元理论指导及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也是层出不穷,如活动教学设计、情境教学设计、主题学习设计,以及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基于电子学档的教学等众多的教学新模式。各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切入点及特色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的特征是:其一,以“建构性”教学为核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内在的反思与体验,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其二,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注重情境的创设及教学过程的动态发展变化,体现“数字化、多媒化、網络化、智能化”。其三,强调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实现每一个体的全面发展。后工业社会的教学设计关注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关注“人”的复杂性,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为教学服务,为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服务。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也随之发展演变,教学设计历经了不同的与时代相契合的发展过程。农业社会发展缓慢,教育主要传授人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个体性经验,作为社会生产方式在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折射的教学设计也仅仅是“经验性”的;工业社会生产节奏加快,教育选择了专业知识和经验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教学设计追求的是程式化的客观科学范型,形成“结构性”教学设计;后工业社会的教学要面向未来,学习内容除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外,更需要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所以其教学设计必定走向多元化、开放化,形成“建构性”教学设计。正如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个演进的光谱,教学设计的发展也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设计也将在这个光谱上不断发展。分析该光谱的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是教学设计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电子琴教学范文第4篇

摘要: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本文以《光控流水灯》为例,从教学背景、问题设计、信息化手段、测试方式这四个方面对电子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课程设计;协作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本论文以《光控流水灯》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 教学背景

中职二年级学生对知识的保持能力、迁移能力比较差,尤其对纯文字的理论缺乏兴趣,但动手能力比较强,有着较强的表现欲望和创新精神,对信息化网络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很快地接受新鲜事物,希望自己的理解看法与众不同,并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和评价。

二、 问题设计环节

1. “導入新课”环节:通过创设情境,使课堂衔接自然,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2. “电路安装”环节:教师通过基于泛雅平台的演示视频介绍电路安装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先看后做,从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规范性和正确率。3. “故障分析”环节:为了提高学生动脑思考与查找答案的能力,分组进行讨论,将未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在微信群里进行汇总。对于规范操作的同学可视频直播给全班看。4. “电路调试”环节:教师视频直播演示操作过程,并请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过程中哪个环节最关键?根据学案导学,学生接受任务。5. “知识竞答”环节:为了巩固学生的技能知识,借助自制的流水灯为道具,让学生在欢乐的比赛氛围中牢记电路安装与调试的操作技巧及原理。6. “技能拓展”环节:为了提高学生对故障分析解决能力,通过布置任务,学生自主探究任务的内容,小组协作完成任务。7. “展示评价”环节:每位同学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将制作的作品进行上传,师生共同点评,作品优秀率最多的小组评选为优胜组,老师将给获胜的小组以加分奖励。

三、 信息化手段

整个教学设计我采用的教法是任务驱动法,仿真演示法,小组合作法。任务驱动法是实施项目,主动参与软件的仿真,直观想象,乐学愿学,小组合作,团结协作,合作探究,共同提升。

课前准备阶段,通过微信群,泛雅教学平台采用任务驱动法,将学生由原来的怕学,不学转变成主动去学习。课堂实施阶段,通过图片、视频、直播采用小组合作法,任务驱动将原来枯燥、抽象的课堂转变成有趣的有具体内容的课堂。在课后提升阶段,通过微信群、泛雅教学平台,采用任务驱动法,将传统的检验方法转变成技能的提升。

1. 教学准备:在课前准备阶段,分配小组,6人一组,同学们网上搜索资料、图片。学生在微信群里讨论同时登录泛雅平台进行回帖。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分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参与课堂活动,并培养学生协作的竞争意识。微信群的讨论,泛雅平台的回帖,既能提前熟悉知识点,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2. 课堂实施:在课堂实施阶段,通过视频、图片创设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媒体资源有夜景图片、视频。

通过泛雅平台仿真视频,介绍电路原理让学生对本次操作的电路有初步的认识。接着老师提出任务,让学生针对电路的不同功能块,分段进行仿真。分为基于4017流水灯电路和基于555信号产生电路。通过仿真视频教学,观看模拟电路的工作过程,是学生能熟练掌握各元器件的作用,从而理解电路工作原理,体现做中学。学生依据电路工作原理,在仿真软件上举一反三,设计出新的功能电路。并将设计好的电路发老师邮箱。在这三个环节中,使用到了仿真软件。泛雅教学平台的仿真视频学生可以多次反复观看。

对照泛雅平台上传焊接视频,学生核对和检测元器件清单中的元器件,焊接电路。这样的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的演示,让学生快速掌握各元器件的安装顺序,焊接工艺。学生按照老师提示,接电源观察LED亮灭和仿真电路时的区别,小组讨论并利用万用表排除故障。这样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动手做一做,测一测,排一排,体现做中学。最后学生按照要求,接电源对电路进行逐一测量。这部分使用摄像头直播,并同时传播给电脑,电脑投影大屏幕,学生可以直接清楚观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能力。

四、 测试方式

在总结评价部分,首先进行一个游戏答题,知识回顾,利用所做的光控流水灯人工调试部分,喊停在第几盏灯就对应第几组回答问题,进行知识小测,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在作品展示阶段,学生上传作品到微信群,学生点赞,这样学生成功展示自己,将有限的课堂时间无限丰富延展,并进行多元化评价。在归纳总结部分,通过两个问题设置,帮助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课后让同学将完成的设计图发至qq邮箱,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信息化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很多,像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创新、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电子琴教学范文第5篇

高职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入高质人才的重任,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培养他们一定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1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教学经过长久的变革已成具成效,但是依然有部分问题存在,影响了最终教学实效。

1.1 课程设计存在缺陷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行和深化,素质教育被推向了新的发展高潮,高职教育建设逐渐由传统“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变,对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当中,大部分高职院校依然不能有效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课时分配不合理,课程设计存在严重缺陷。相较于其他学科,电子信息专业更加强调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以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教学实际来看,很多教师偏重于理论教学的经验教训,轻视实践教学的独立性,将实践教学过多的依附在理论教学上。长此以往,实践教学的课时被挤占,最终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电子信息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做的不到位,缺乏统一的刚性考虑,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过于随性的实践教学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1.2 教学条件相对落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专业知识的革新速度不断加快,先进的电子仪器设备被研发出来。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教学有赖于优良条件的支撑,是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的基础。然而,先进电子仪器设备昂贵的价格常常使高职院校望而却步,其窘迫的建设资状况决定了高职院校不可能投入大批资金在相关建设上。加之部分高职院校的建设规划不合理,他们过于强调学校的规模建设,却疏于对教学环境的建设,导致学生所采用的实验用具与新技术要求脱节,拉大了与企业应用实际之间的差距,这无疑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就业。同时,落后的硬件条件还限制了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致使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出现分离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系统地学习。

1.3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现代学生越来越重视解放思想,他们的个性凸显,不喜欢教条式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学需求,却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满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格格不入。许多高职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固守老套的教学理念,不能真切的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依然使用应试教育的方式,这显然违背了创新教育、改革教育的思想。现代高职教育追求的是教、学平衡,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着力于对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其他应用能力的锻炼。目前,大部分高职教师在电子信息实验教学课程上,还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学生大多扮演着听众或操作者的角色,缺少必要的思考、创新环节,实验报告抄袭现象极为严重。

2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教学的优化对策

作者结合上文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教学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以下几种优化教学对策,以供参考。

2.1 优化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有效地融合起来。为此,高职院校应该树立教师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强化他们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并组织他们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更新他们的理论知识体系,树立他们正确的教学思想和价值观。同时,高职教师还应该根电子信息专业的特色,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计,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使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施有规划、有规则的电子信息教学。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创设上,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保留部分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出综合性更强的实验科目,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所学进行自主探究式实验,真正实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2.2 改善教学环境

鉴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窘迫的资金状况,作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更多有效地融资渠道,主动寻求上级主管部门、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的帮助,整合所有可用的建设资源,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为此,高职院校可采用校企联合教育的模式,依照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行定向人才培养,吸取企业的优势资源,加大电子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保证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全面分析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建设计划,适度扩展办学规模的同时加大其他方面的建设力度,讲求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保证教学服务质量。值得提出的是,高职院校还应加大师资团队建设,积极引进企业或社会上的优质人才,请他们到校进行教学辅导,利用他们丰厚的工作经验辅助电子信息教学,为在职教师提供进修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师资团队。

2.3 创新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实践教学不是单纯地实践教学理念运用或仪器设备机械化操作训练,其更多的是追求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而,高职教师要摆脱以往教学观念的束缚,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机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目前,教师可采用的电子信息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课题研究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自主探究法等等,这些方法既可单独使用又可混合使用。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教学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虚拟的教学环境,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完成本节课程的知识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将电子信息教学内容制作成CAI课件,并设定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生,通过感官刺激,让学生对元器件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01).

[2]王红梅.试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12(01).

上一篇:情景教学法论文下一篇:音标教学论文

热门文章

电子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