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重点总结范文

2023-04-14

初中地理知识重点总结范文第1篇

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是:安全性、舒适性、整洁性、安静性。 2

医院适宜的温度是:一般病室的温度保持在18~22℃;新生儿、老年科室及治疗检查 温度保持在22~24℃。

适宜的病室湿度为50---60%。

医院白天的噪音强度在35~45dB内 5

去枕仰卧位适用范围: 答:(1)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2)椎管内麻醉或脊髓穿刺后的患者 6

半坐卧位适用范围

答:(1)心肺疾患所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 7

端坐位适用范围

答: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 8

协助患者变换卧位时注意事项有:(1)颅脑术后,一般只能卧于健侧或平卧;(2)颈椎、颅骨牵引的患者,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3)各种导管和输液装置应安置妥当,防止翻身时导管连接处脱落或扭曲受压;(4)石膏固定和伤口较大的患者,翻身后将患处放于适当的位置,防止受压;(5)操作时使患者尽量靠近护士,以缩短重力臂,达到省力的目的。

压疮: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

预防压疮发生的护理措施:应做到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 10

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

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和管理方法。

无菌物品:无菌物品指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未被污染的物品。 无菌区域和非无菌区域:无菌区域是指经过灭菌处理而未被污染的区域。非无菌区域是指未经灭菌处理或经灭菌处理后被污染的区域,又称非无菌区。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包括:(1)操作环境清洁、宽敞、人群流动少,在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和换床单;(2)无菌操作前,操作者修剪指甲洗手,衣帽穿戴好,必要时穿戴无菌衣、戴无菌手套;(3)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并有明显标志;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应存放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中;无菌包外注明物品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失效期,保存期以一周为宜;(4)进行无菌操作时要明确无菌区域和非无菌区域的划分;(5)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要面向无菌区并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手臂保持在操作台或腰部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和接触无菌物品;(6)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无菌钳(或镊);无菌物品一经取出,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不可再使用,应重新灭菌; 11

隔离原则的一般消毒隔离:(1)病房和病室门前悬挂隔离标志,门口放用消毒液浸湿 的脚垫,门外设立隔离衣悬挂架(柜或壁橱),备消毒液、清水各一盆及手刷、毛巾、避污 纸;(2)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室应按规定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只能在规定范围内活动。 一切操作要严格遵守隔离规程,接触病人或污染物品后必须消毒双手;(3)护理人员穿隔 离衣前,必须备齐所需的物品,并集中执行各种护理操作计划;(4)凡病人接触过的物品 或落地的物品应视为污染,消毒后方可给他人使用;病人的衣物、信件、钱币等经熏蒸消毒 后才能交家人带回;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入公共下水道; 需送出病区处理的物品,置污物袋内,袋外应有明显标记;(5)病室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并在晨间护理后,用消毒液擦拭床及床旁桌椅;(6)严格执行陪伴和探视制度,向病人及 家属解释隔离的重要性和暂时性以取得信任和合作;(7)了解病人的心理情况,满足病人 的心理需要,尽量解除病人因隔离而产生的恐惧、孤独、自卑等心理反应。(8)解除隔离 需在传染性分泌物三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或已渡过隔离期后,医生开出医嘱后,方可停止隔 离。

(隔离的种类及其护理措施见基护教材) 12

紫外线的杀菌机制:(1)促进微生物的DNA失去转换能力而死亡;(2)破坏菌体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使菌体蛋白光解变性;(3)降低菌体内氧化酶的活性,使氧化能力丧失;(4)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具有极强杀菌作用的臭氧。

测量体温的方法:测量体温的方法有口腔温度、测量的时间为3--5分钟;腋下温度测量的时间为8--10分钟;肛门温度测量的时间为3分钟。

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口温:禁用于 婴幼儿、昏迷、精神异常、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患者。

腋温:适用于口鼻手术、呼吸困难患者;禁用于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患者。

肛温:适用于婴幼儿、意识不清、精神异常患者;禁用于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心肌梗死病人。

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分。

正常血压的范围是(以肱动脉为标准):收缩压 90~139mmHg;舒张压 60~89mmHg;脉压

30~40mmHg

异常血压患者的护理措施:(1)密切监测血压:做到“四定”---定部位、定体位、定时间、

定血压计;(2)观察病情;(3)注意休息减少活动;(4)保持环境安静舒适;(5)保持稳定的

情绪;(6)注意饮食合理;(7)健康教育 15

正常成人呼吸:16-20次/分钟

给药的原则有哪些?三查七对的内容有哪些? 答:(1)按医嘱准确给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三查、七对)、安全正确用药、按需要进行 过敏验、密切观察反应、发现给药错误,及时报告、处理。 (2)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进行查对。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药物浓度、剂量、用法和时间。

健胃药要在饭前服用;帮助消化或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应饭后服用。

止咳糖浆对呼吸道有安抚作用的,服用后不宜立即饮水,因此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应最后服止咳糖浆。

服用强心甙药物应注意:在服用前测量病人的脉率(心率)及心律,脉率低于60次/min或节律不齐,应停服并报告医生。

注射法:将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人体内的方法。 注射原则有:(1)严格遵守无菌原则;(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三查七对();(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一人一针、一人一止血带、一人一棉垫;(4)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剂量、粘稠度和刺激性。应选尖锐、坚固且直、无倒钩、型号合适的针头; (5)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6)注射的药物应临时抽取,即时注射;(7)注射前应排尽 空气,并防止药液浪费;(8)注药前检查回血;(9)运用无痛注射技术:同时注射多种药 物,注意配伍禁忌;一般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再注刺激性强的;注射时做到“二快一 慢”,即进针、拔针快, 推药慢 常见的注射法:(皮内注射、皮下注射掌握注射的部位、进针的角度、深度)

肌内注射法常用的部位:常用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臀大肌定位法:(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棘最高点作一垂直线,将一侧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2)“联线法”: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肌内注射时应注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2)侧卧位时,上腿伸直,下腿弯曲;(3)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采用臀中、小肌注射;(4)长期注射者,应轮流交换注射部位;(5)进针角度为90 °,深度为2.5cm(针梗2/3);(6)两种药物同时注射,注意配伍禁忌。 静脉注射常见失败原因有:(1)针刺入过少 ;(2)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静脉;(3)针头刺入较深;(4)针头刺入过深

如何判断青霉素皮内试验结果?如何记录?

答:注射后20min观察结果。阴性:皮丘无改变或缩小,周围不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

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1cm,周围有伪足,局部 发痒。有时出现头晕、恶心、心慌。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结果记录:阴性用蓝色笔记录为(—)、阳性用红色笔记录为(+)。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1)立即停药,就地平卧;(2)立即皮下注射0.1%的盐酸肾上腺素1ml;(3)给氧;(4)使用抗组织胺药物;(5)补充血容量;(6)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7)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并记录 如何预防青霉素过敏性反应的发生:(1) 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史;(2) 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3) 严密观察病人反应;(4) 青霉素应现用现配;(5) 配置试验液或稀释青霉素的生理盐水专用。

链霉素过敏反应的处理与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处理不同之处在: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以减轻链霉素的毒性症状。

如何为破伤风抗毒素(TAT)过敏试验阳性病人进行脱敏注射法? 答:TAT脱敏注射法

次数

TAT量(ml)

加生理盐水量(ml)

注射法

0.1

0.9

肌内注射

0.2

0.8

肌内注射

0.3

0.7

肌内注射

余量

稀释成1 ml

肌内注射

TAT脱敏注射时应注意多次小剂量注射药物、每隔20min注射一次 、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如出现全身反应即停药并处理; 如反应轻微,待症状消退后,增加注射次数,剂量减少。

、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液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输液的目的有:(1)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2)补充营养,供给能量。(3)输入药液,治疗疾病。(4)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如何调节输液滴数:根据病情、年龄及药液性质调节滴数,一般成人40~60gtt./min,儿童20~40 gtt./min。对于老年、体弱,心、肺、肾功能不良者,婴幼儿或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速度宜慢;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输液速度适当加快。 静脉输液溶液不滴的原因?针头滑出血管外、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压力过低、针头阻塞、静脉痉挛。

输血的目的有:补充血容量,增加血红蛋白,供给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输入抗体、补体,增加白蛋白。

如何检查库存血的质量:正常库血分为两层,上层为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下层为血细胞呈均匀暗红色,两者界限清楚,且无凝血块。如血浆变红或浑浊,血细胞呈暗紫色,两者界限不清,或有明显凝血块等说明血液可能变质,不能输入。

抢救物品的“五定”制度:定数量品种、定点安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急救物品完好率为100%。

心肺复苏是指:对心跳和(或)呼吸骤停者在开放气道下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将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部,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心肺复苏步骤包括: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三个步骤。

心肺复苏的目的: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保证重要脏器血氧供应,尽快恢复心跳、呼吸。 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指针: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瞳孔散大、皮肤苍白或紫绀、心尖搏动及心音消失、心电图检查、伤口不出血

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手法:抢救者站或跪于患者一侧,左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双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量,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深度,胸骨下陷4 - 5cm。 胸外心脏按压应注意:(1)两手指不能触及患者胸壁(2)压力适当,频率为80-100次/分(3)婴幼儿,则用拇指或2-3个手指(4)放松时,抢救者的手掌不能离开按压部位

(5)操作中途换人应在心脏按压、吹气间隙进行(6)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

初中地理知识重点总结范文第2篇

1.人力资源规划—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1战略规划。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致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2组织规划。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3制度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内容。4人员规划。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和人员供需平衡等。5费用规划。人力资源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

3.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在企业企业中,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它的名称、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工作范围、工作对象以及所使用的工作资料。1在完成岗位调查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首先要对岗位存在的时间、空间范围作出科学的界定,然后再对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即对岗位的名称、性质、任务、权责、程序、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料,以及本岗位与相关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方式等因素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和描述,并作出必要的总结和概括。2在界定了岗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以后,应根据岗位自身的特点,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出本岗位员工所具备的,诸如知识水平、工作经验、道德标准、心理品质、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格和条件.3将上述岗位分析的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最终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

4.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1工作岗位分析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2工作岗位分析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

3、工作岗位分析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4、工作岗位分析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

5、工作岗位分析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

5.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

(一)准备阶段本阶段的具体任务是:了解情况,建立联系,设计岗位调查的方案,规定调查的范围、对象和方法。

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对企业各类岗位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掌握各种基本数据和资料。

2、设计岗位调查方案。(1)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2)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4)确定调查表格和填写说明。(5)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3、为了搞好工作岗位分析,还应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说明该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使有关员工对岗位分析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4、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任务、程序,分解成若干工作单元和环节,以便逐项完成。

5、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掌握调查的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调查方法。必要时可先对若干个重点岗位进行初步调查分析,以便取得岗位调查的经验。

(二)调查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方案,对岗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

(三)总结分析阶段本阶段是岗位分析的最后环节。它首先对岗位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再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作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

6.岗位规范—即劳动规范、岗位规则或岗位标准,它是组织中各类岗位某一专项事物或对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7.工作说明书—是组织对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征、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事项所作的统一规定。工作说明书的内容1.基本资料2.岗位职责。3.监督与岗位关系。4.工作内容和要求5.工作权限6劳动环境和条件。7.工作时间8资历9.身体条件10.心理品质要求11.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12.绩效考评

8.岗位规范和工作说明书区别:

1、所涉及的内容不同。工作说明书是以岗位“事”和“物”为中心,而岗位规范所覆盖的范围、所涉及的内容要比工和说明广泛得多,只是其有些内容与工作说明书的内容有所交叉。

2、所突出的主题不同。岗位说明书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解决“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的问题;工作说明书不仅要解决岗位说明书的问题,还要回答“该岗位是一个什么岗位?这个岗位做什么?在什么地点和环境条件下做?”

3、具体的结构形式不同。工作说明书不受标准化原则的限制,可繁可简,结构形式多样化;岗位规范一般由企业职能部门按企业标准化原则,统一制定并发布执行的。

9、工作岗位设计的原则:

1、明确任务目标的原则。

2、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

3、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

10.工作岗位设计的方法:

(一)传统的方法研究技术,是运用调查研究的实证方法,对现行岗位活动的内容和步骤,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找出其中不必要不合理的部分,寻求构建更为安全经济、简便有效作业程序的一种专门技术。包括:

1、程序分析。

2、动作研究。

(二)现代工效学的方法,是研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作规律、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细微动作、作业环境、疲劳规律、人机匹配,以及在工程技术总体设计中人机关系的一门科学。

(三)其他可以借鉴的方法,对企业的岗位设计来说,除了上述可采用的两种方法之外,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工业工程所阐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11.企业定员的作用:

1、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

2、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

3、科学合理定员是企业内部各类员工调配的主要依据。

4、先进合理的劳动定员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

12.企业定员的原则:

(一)定员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

(二)定员必须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

1、产品方案设计要科学。

2、提供兼职。

3、工作应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划分。

(三)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企业内人员的比例关系包括:直接生产人员和非直接生产人员的比例关系;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的比例关系;非直接生产人员内部各类人员以及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内部各工种之间的比例关系等。

(四)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五)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

(六)定员标准应适时修订。 13.企业定员的基本方法:某类岗位用人数量 = 某类岗位制度时间内计划工作任务总量 / 某类人员工作(劳动)效率(1)按劳动效率定员:定员人数=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工人劳动效率X出勤率)(2)按设备定员:定员人数=(需要开动设备台数X每台设备开动班次)/(工人看管定额X出勤率)(3)按岗位定员:①设备岗位定员班定员人数=共同操作的各岗位生产工作时间的总和/(工作班时间-个人需要休息宽放时间)②工作岗位定员。主要根据工作任务、岗位区域、工作量,并考虑实行兼职作业的可能性等因素来确定人数。(4)按比例定员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X定员标准(百分比)(5)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适用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员。

15.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与构成特点:

1、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由录用、保持、发展、考评、调整五种基本职能构成。

2、体现了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的统一。构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可以从基础性管理制度和员工管理制度两方面入手,进行规划设计,属于劳动人事基础管理方面的制度可以包括:组织机构和设置调整的规定;工作岗位分析与评价工作的规定;岗位设置和人员费用预算的规定;对内对外人员招聘的规定;员工绩效管理的规定;人员培训与开发的规定;薪酬福利规定;劳动保护用品与安全事故处理的规定;职业病防治与检查的规定等。对员工进行管理的制度主包括:工作时间的规定;考勤规定;休假规定;年休假的规定;女工劳动保护与计划生育规定;员工奖惩规定;员工差旅费管理规定;员工佩戴胸卡的规定;员工因私出境规定;员工内部沟通渠道的规定;员工合理化建议的规定;员工越级投诉的规定;员工满意度调查的规定等。

16.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则、要求和步骤原则:(1)共同发展原则;(2)适合企业特点;(3)学习与创新并重;(4)符合法律规定;(5)与集体合同协调一致;(6)保持动态性。要求:(1)从企业具体情况出发;(2)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3)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4)注重系统性和配套性;(5)保持合理性和先进性。步骤:(1)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草案;(2)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组织讨论;(3)逐步修改调整、充实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审核基本要求:(1)确保审核的合理性;(2)确保审核的准确性;(3)确保审核的可比性。

17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审核程序: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是企业在一个生产经营周期(一般为一年)内,人力资源全部管理活动预期费用支出的计划。在审核下一年度的人工成本预算时,首先要检查项目是否齐全,尤其是那些子项目。在审核时,必须保证这些项目齐全完整,注意国家有关政策的变化,是否涉及人员费用项目的增加或废止。特别是应当密切注意企业在调整人力资源某种政策时,可能会涉及人员费用的增减问题,在审核费用预算时应使其得到充分体现,以获得资金上的支持。总之,工资项目和基金项目必须严格加以区别,不能混淆。在审核费用预算时,应当关注国家有关规定和发放标准的新变化,特别是那些涉及员工利益的资金管理、社会保险等重要项目,以保证在人力资源费用预算中得以体现。

18.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的原则1.及时性原则2.节约性原则3.适应性原则4.权责利相结合原则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的作用: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是在保证员工切身利益,使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下使企业达成人工成本目标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是降低招聘、培训、劳动争议等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为防止滥用管理费用提供了保证。程序:

1、制定控制标准;

2、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

3、差异的处理。

第二章

人员招聘与配置

1.员工招聘渠道和特点:员工招聘渠道有内部招募和外部招募。内部招募:

(一)推荐法;

(二)布告法;

(三)档案法。外部招募:

(一)发布广告;

(二)借助中介;

1、人才交流中心;

2、招聘洽谈会;

3、猎头公司。

(三)校园招聘;

(四)网络招聘;

(五)熟人推荐。内部招募优点:准确性高、适应较快、激励性强、费用较低。缺点:因处理不公、方法不当或员工个人原因可能在组织造成一些矛盾,产生不利影响;容易抑制创新。外部招募优点: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有利于招聘一流人才,树立形象。缺点:筛选难度大、时间长,进入角色慢,招募成本大,决策风险大,影响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2.对应聘者进行初步筛选的方法: (1)筛选简历的方法。分析简历结构;审查简历客观内容;判断是否符合岗位技术和经验要求;审查简历中的逻辑性;对简历的整体印象。(2)筛选申请表的方法。判断应聘者的态度;关注与职业相关的问题;注明可疑之处。(3)笔试方法。命题是否恰当;确定评阅计分规则;阅卷及成绩复核。(4)其它选拔方法。

1、情境模拟测试法。分为公文处理模拟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2、心理测试法。分为能力测试、人格测试和兴趣测试。4.面试的基本步骤:面试前准备、面试开始、正式面试、结束面试、面试评价。5.面试提问的技巧:开放式、封闭式、清单式、假设式、重复式、确认式、举例式。6.心里测验的分类:

一、人格测试;

二、兴趣测试;

三、能力测试;

1、普通能力倾向测试;

2、特殊职业能力测试;

3、心理运动机能测试。

四、情境模拟测试法;

1、语言表达能力测试;

2、组织能力测试;

3、事务处理能力测试。8.员工录用决策策略的分类:多重淘汰式、补偿式、结合式。9.如何进行员工招聘的评估:(1)成本效益评估:招聘成本、成本效用评估、招聘收益—成正比。(2)数量与质量评估。数量评估;质量评估。(3)信度与效度评估。信度评估;效度评估。10.劳动分工—是在科学分解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所实现的劳动专业化,使许多劳动者从事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工作。11.劳动分工的原则:

1、把直接生产工作和管理工作、服务工作分开;

2、把不同的工艺阶段和工种分开;

3、把准备性工作和执行性工作分开;

4、把基本工作和辅助性工作分开;

5、把技术高低不同的工作分开;

6、防止劳动分工过细带来的消极影响。12.劳动协作—是采用适当的形式,把从事各种局部性工作的劳动者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某种整体性的工作。内容:

1、职能分工;

2、专业(工种)分工;

3、技术分工。

13、劳动协作的要求:

1、尽可能地固定各种协作关系,并在企业管理制度中,对协作关系的建立、变更,解除的程序、方法,审批权限等内容作出严格规定;

2、实行经济合同制;

3、全面加强计划、财务、劳动人事等项管理,借用各种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保证协作关系的实现。劳动协作的形式:简单协作、复杂协作。13.员工配置的方法:以人为标准进行配置、以岗位为标准进行配置、以双向选择为标准进行配置。

14、“5S”活动的内涵: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15.劳动环境优化的内容:

1、照明与色彩;

2、噪声;

3、温度与湿度;

4、绿化。16.劳动轮班的组织形式:两班制、三班制、四班制。17.四班三运转的组织形式:即四班轮休制。是以八天为一个循环期,组织四个轮班,实行早、中、夜色三班轮流生产,保持设备连续生产不停,工人每八天轮休两天的轮班工作制。也可安排工作三天休息一天,或工作九天休息三天,从循环期上看,可分为四天、八天、十二天等形式。在实行每周40小时的工时制度下,企业采用本轮班方法时,每个月需要安排一个公休日。五班四运转的组织形式:即五班轮休制。是以十天为一个循环期,组织五个轮班,实行早、中、认错 三班轮流生产,保持设备连续生产不停,并每天安排一个副班,按照白天的正常上班时间上班(不超过6小时),负责完成清洗设备、打扫卫生、维护环境等辅助性、服务性工作任务。18.劳务外派的程序:

1、 个人填写《劳务人员申请表》,进行预约登记;

2、外派公司负责安排雇主面试劳务人员,或将申请人留存的个人资料推荐给雇主挑选;

3、外派公司与雇主签订《劳务合同》,并由雇主对录用人员发邀请函;

4、录用人员递交办理手续所需的有关资料;

5、劳务人员接受出境培训;

6、劳务人员到检疫机关办理国际旅行《健康证明书》《预防接种证书》;

7、外派公司负责办理审查、报批、护照、签证等手续;

8、离境前缴纳有关费用。19.劳务外派的管理:(1)外派劳务项目的审查;(2)外派劳务人员的挑选;(3)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劳务引进的管理:(1)聘用外国人的审批

1、拟用的外国人履历证明;

2、聘用意向书;

3、拟聘用外国人原因的报告;

4、拟聘用外国人从事该项工作的资格证明;

5、拟聘用外国人健康状况证明;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2)聘用外国人的就业条件

1、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

2、具有从事该项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和相应的工作经历;

3、无犯罪记录;

4、有确定的聘用单位;

5、持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其他国际旅行证件。;(3)入境后的工作。

1、申请就业证;

2、申请居留证。

培训与开发

1、如何进行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培训需求信息可以通过档案资料来收集,主要来源渠道有(1)来自于领导层的主要信息;(2)来自于积压部门的主要信息;(3)来自于外部的主要信息;(4)来自于组织内部个人的主要信息。 培训需求信息的方法:

(一)面谈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培训者与培训对象之间面对面进行交流,充分了解相关信息

(二)重点团队分析法;指在培训对象中选出一批熟悉问题的员工作为代表参加讨论,以调查培训需求信息

(三)工作任务分析法;以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作为确定员工达到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依据,将其和员工平时工作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判定员工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差距所在。

(四)观察法;指培训者亲自到员工身边了解员工的具体情况,通过与员工在一起工作,观察员工的工作技能、工作态度、了解其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搜集培训需求信息的方法。

(五)调查问卷。

2、需求分析的基本工作程序。

一、做好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

1、建立员工背景档案;

2、同各部门人员保持密切联系;

3、向主管领导反映情况;

4、准备培训需求调查。

二、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

1、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行动计划;

2、确定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目标;

3、选择合适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

4、确定培训需求调查的内容。

三、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

1、提出培训需求动议和愿望;

2、调查、申报、汇总需求动议;

3、分析培训需求;

4、汇总培训需求意见,确认培训需求。

四、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

1、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2、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总结;

3、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3、运用绩效差距模型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1、发现问题阶段。问题是理想绩效和实际绩效之间差距的一个指标。往往其存在问题的地方,也就是需要培训来加以改善的地方。

2、预先分析阶段。通常情况下,对问题进行预先分析和直觉判断是很重要的。要决定一般方法的问题及应用何种工具收集资料的问题。

3、需求分析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寻找绩效差距。传统上,分析的重点是工作人员目前的个体绩效同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随着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需求还包括分析未来组织需求和工作说明。因此,工作设计和培训就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了。

4、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培训项目的确定;按培训的优先顺序,目标群体及其规模及其在组织中的作用来考虑设计目标及课程

(二)培训内容的开发;坚持“满足需求,突出重点,立足当前,讲求实用,考虑长远,提升素质”的基本原则

(三)实施过程的设计;合理安排培训进度与各个学习单元之间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顺序、时间,形成培训进度表;培训环境尽量与工作环境相一致。

(四)评估手段的选择;考核培训的成败和对效果进行评估

(五)培训资源的筹备;包括对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的筹备与使用

(六)培训成本的预算。

5、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的步骤和方法。

(一)培训需求分析;方法:需求分析可以运用从纯粹的主观判断到客观的定量分析之间的各种方法。

(二)工作说明;方法:工作说明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熟练工的实际工作,收集熟练工自己的介绍等间接资料。

(三)任务分析;方法:一种方法是列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进而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分析它们的技术构成。另一种方法是列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类和分析其技术构成。

(四)排序; 方法:排序依赖于对任务说明的结果的检查与分析。任务说明的结果能显示出任务之间在层次、程序上的联系,这些是排序的基本依据。基于这些联系,再考虑到其他一些因素(如费用、后勤等),排序就能完成。

(五)陈述目标;

方法:设计者依靠工作说明的结果进行转换,就成了目标。

(六)设计测验;方法:测试学

(七)制定培训策略;

方法:设计者回顾前几个步骤的结果,分析必须适应的问题环境。培训策略就要适应这些条件,最好的策略能在这些条件和对应措施间进行最适宜的搭配。

(八)设计培训内容;方法:通常的方法是根据工作要求确定培训内容的性质和类型,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将其分解成一个个细节,并根据受训者的心理发展规律、内容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个细节的先后顺序,再选择适宜的工具和方式来展现这些细节。

(九)实验。方法:实验的对象要从将要参加培训的学员集体中选取。实验的环境条件、方法步骤、内容形式、设备工具要尽可能和真正的培训一样。

6、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工作的三个阶段。(1)前期准备工作。

1、确认并通知参加培训的学员;

2、培训后勤准备;

3、确认培训时间;

4、相关资料的准备;

5、确认理想的培训师。

(二)培训实施阶段。

1、课前工作;

2、培训开始的介绍工作;

3、培训器材的维护、保管。

(三)知识或技能的传授。

1、注意观察讲师的表现、学员的课堂反应,及时与讲师沟通、协调;

2、协助上课、休息时间的控制;

3、做好上课记录、摄影、录像。

(四)对学习进行回顾和评估。

(五)培训后的工作。

1、向培训师致谢;

2、作问卷调查;

3、颁发结业证书;

4、清理、检查设备;

5、培训效果评估。

7、培训效果的信息种类及评估指标。

(一)培训及时性信息;

(二)培训目的设定合理与否的信息;

(三)培训内容设置方面的信息;

(四)教材选用与编辑方面的信息;

(五)教师选定方面的信息;

(六)培训时间选定方面的信息;

(七)培训场地选定方面的信息;

(八)受训群体选定方面的信息;

(九)培训形式选择方面的信息;

(十)培训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信息。评估指标:

1、认知成果;

2、技能成果;

3、情感成果;

4、绩效成果;

5、投资回报率。

8、培训效果跟踪与监控的程序和方法。

(一)培训前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反馈。对受训者进行训前的状况摸底,了解受训者在与自己的实际工作高度相关的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水平。

(二)培训中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反馈。

1、受训者与培训内容的相关性;

2、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认知程度;

3、培训内容;

4、培训的进度和中间效果;

5、培训环境;

6、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

(三)培训效果评估。

1、可以以考卷形式或实际操作形式来测试评估受训人员究竟学习或掌握了哪些东西;

2、受训者把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否有效地运用到工作中去;

3、如果培训达到了改进受训者工作行为的目的,那么这种改进能否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四)培训效率评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一份详细的培训项目评估报告,让他们知道投资后的回报。

9、如何根据培训的目的和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准备工作培训的内容,选择培训方法。

(一)确定培训活动的领域;对企业培训的领域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把他们与培训课程相对照,研究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和技巧,以适应培训目标所设定的领域。

(二)分析培训方法的适用性;培训方法是为了有效地实现培训目标而挑选出的手段和方法。它必须与教育培训需求、培训课程、培训目标相适应,同时,它的选择必须符合培训对象的要求。

(三)根据培训要求优选培训方法。应根据公司的培训目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1.保证培训方法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即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来选择。2.保证培训方法与培训目的、课程目标相适应。3.保证选用的培训方法与受训者群体特征相适应。分享受训者群体特征可使用(1)学员构成(2)工作可离度(3)工作压力三个参数。4.培训方式方法要与企业的培训文化相适应。5.培训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培训的资源与可靠性(设备、花销、场地、时间等)。

一、直接传授培训法。包括讲授法、专题讲座法和研讨法等。讲授法是最基本的培训方法。适用于各类学员对学科知识、前沿理论的系统了解。专题讲座适合于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了解专业技术发展方向或当前热点问题等。研讨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员围绕某一个或几个主题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的培训方法。

二、实践型培训法。通常采用工作指导法、工作轮换法、特别任务法、个别指导法。工作指导法应用广泛,可用于基层生产工人培训,也可用于各级管理人员培训,让受训者与现任管理人员一起工作,后者负责对受训者进行指导,一旦出现管理人员因退休、提升、调动等原因离开岗位时,训练有素的受训者便可立即顶替。工作轮换法鼓励“通才化”,适合于一般直线管理人员的培训,不适用于职能管理人员。

特别任务法通常用于管理培训。个别指导法是通过资历较深的员工的指导,使新员工能够迅速掌握岗位技能。

三、参与型培训法。通常有自学、案例研究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敏感性训练法、管理者训练。参与型培训法的特征是每个培训对象积极参与培训活动,从亲身参与中获得知识、技能,掌握正确的行为方法,开拓思维,转变观念。

四、态度型培训法。具体包括角色扮演法和拓展训练等。角色扮演法适用于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般员工的培训。拓展训练应用于管理训练和心理训练等领域。

五、科技时代的培训方式。通常有网上培训、虚拟培训等方式。

六、其它方法。函授、业余进修,开展读书活动,参观方问等。

10、培训制度的内容:

1、制定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的依据;

2、实施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或宗旨;

3、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实施办法;

4、企业培训制度的核准与施行;

5、企业培训制度的解释与修订权限的规定。

11、各项培训管理制度起草的要求和方法:要求:

(一)培训制度的战略性;培训本身要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以战略的眼光去组织培训,不能只局限于某个培训项目

(二)培训制度的长期性;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

(三)培训制度的适用性。针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照章办事。

(一)培训服务制度。

1、培训服务制度条款。(1)员工正式参加培训前,根据个人和组织需要向培训管理部门或部门经理提出的申请;(2)在培训申请被批准后城要履行的培训服务协议签订手续;(3)培训服务协议签订后方可参加培训。

2、协议条款。(1)参加培训的申请人;(2)参加培训的项目和目的;(3)参加培训的时间、地点、费用和形式等;(4)参加培训后要达到的技术或能力水平;(5)参加培训后要在企业服务的时间和岗位;(6)参加培训后如果出现违约的补偿。(7)部门经理人员的意见;(8)参加人员与培训批准人的有效法律签署。

(二)入职培训制度。内容:(1)培训的意义和目的;(2)需要参加的人员界定;(3)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入职培训的解决措施;(4)入职培训的主要责任区(部门经理还是培训组织者);(5)入职培训的基本要求标准(内容、时间、考核等);(6)入职培训的方法。

(三)培训激励制度。内容:(1)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2)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3)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4)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四)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内容:(1)被考核评估的对象;(2)考核评估的执行组织(培训管理者或部门经理);(3)考核的标准区分;(4)考核的主要方式;(5)考核的评分标准;(6)考核结果的签署确认;(7)考核结果的备案;(8)考核结果的证明(发放证书等);(9)考核结果的使用。

(五)培训奖惩制度。内容:(1)制度制定的目的;(2)制度的执行组织和程序;(3)奖惩对象说明;(4)奖惩标准;(5)奖惩的执行方式和方法。

(六)培训风险管理制度内容:(1)企业根据《劳动法》与员工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2)根据具体的培训活动情况考虑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从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3)在培训前,企业要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明确企业和受训者各自负担的成本、受训者的服务期限、保密协议和违约补偿等相关事项;(4)根据“利益获得原则”,即谁投资谁受益,投资与受益成正比关系,考虑培训成本的分摊与补偿。

12、起草培训制度草案:

1、依据;

2、目的或宗旨;

3、实施办法;

4、核准与施行(与公司相结合);

5、解释与修行(本制度由本公司XX批准后则行,修改时亦然,解释权归人力资源部)。 第四章 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和绩效管理程序的设计。绩效管理制度是企业单位组织实施绩效管理活动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绩效管理程序的设计又有管理的总流程设计和具体考评程序设计两部分。

2、企业绩效管理包含哪五个具体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实施要点。(1)准备阶段。

1、明确绩效管理对象,以通讯各个管理层级的关系。

2、根据绩效考评的对象,正确的选择考评方法。确定考评方法时要考虑a.管理成本;b.工作实用性;c.工作适用性。

3、根据考评的具体方法,提出企业各类人员的绩效考评要素(指标)和标准体系。

4、对绩效管理的运行程序、实施步骤提出具体要求。(2)实施阶段。

1、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核心竞争力。

2、收集信息并注意资料的积累。(3)考评阶段。

1、考评的准确性。

2、考评的公正性。

3、考评结果的反馈方式。

4、考评使用表格的再检验。

5、考评方法的再审核。(4)总结阶段。

1、对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全面诊断。

2、各个单位主管应承担的责任。

3、各级考评者应当掌握绩效面谈的技项。(5)应用开发阶段。

1、重视考评者绩效管理能力的开发。

2、被考评者的绩效开发。

3、绩效管理的系统开发。

4、企业组织的绩效开发。

3、为了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为了保证绩效管理系统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各级主管应当掌握绩效面谈、绩效改进,以及解决冲突的策略和方法

(一)提高绩效面谈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1、绩效面谈的准备工作:(1)拟定面谈计划,明确面谈的主题,预先告知被考评者面谈的时间、地点、以及应准备的各种绩效记录和资料。(2)收集各种与绩效有关的信息资料。

2、提高绩效面谈有效性的具体措施:(1)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针对性。(2)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真实性(3)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及时性(4)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主动性(5)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适应性。

(二)绩效改进的方法与策略

1、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与原因:(1)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A、目标比较法;B、水平比较法;C、横向比较法(2)查明产生差距的原因

2、制定改进工作绩效的策略(1)预防性策略与制止性策略(2)正向激励策略与负向激励策略(3)组织变革策略与人事调整策略

3、绩效管理中的矛盾冲突与解决方法(1)员工自我矛盾(2)主管自我矛盾(3)组织目标矛盾

检查评估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1、座谈法。通过如开不同人员参加的专题座谈会,可以广泛地征询各级主管、考评者与被考评者对绩效管理制度、工作程序、操作步骤、考评指标和标准、考评表格形式、信息反馈、绩效面谈、绩效改进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并根据会议记录写出发析报告书,针对目前绩效 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的调整和改进的建议。

2、问卷调查法。有时为了节约时间,减少员工之间的干扰,充分了解各级主管和下属对绩效管理系统的看法和意见,可以预先设计出一张能够检测系统故障和问题的调查问卷,然后发给相关人员填写,采用问卷调查的主法,好处是有利于掌握更详细、更真实的信息,能对特定的内容进行更深入全面的剖析。

3、查看工作记录法。为了检验管理系统中考评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可以采用查看各种绩效管理原始记录的方法,对其作出具体的评价。

4、总体评价法。为了提高绩效管理的水平,可以聘请企业内外的专家,组成评价小组,运用多种检测手段,对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进行总体的评价。

4、绩效面谈的种类,以及提高绩效面谈质量的措施与方法。按具体内容区分:

1、绩效计划面谈。

2、绩效指导面谈。

3、绩效考评面谈。

4、绩效总结面谈。按具体过程及特点分:

1、单向劝导式面试。

2、双向倾听式面谈。

3、解决问题式面谈。

4、综合式绩效面谈。为提高和保证绩效面谈的质量和效果,考评者应注意:

1、拟定面谈计划,明确面谈的主题,预先告知被考评者面谈的时间地点,以及应准备和各种绩效记录和资料。

2、收集各种与绩效相关的信息资料。除了应做好绩效面谈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之外,更重要的采取有效的信息反馈方式,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针对性、真实性、及时性、主动性和适应性。

5、改进员工绩效的具体程序和方法。

(一)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与原因。

1、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具体方法有目标比较法、水平比较法、横向比较法。

2、查明产生差距的原因,可借用因果分析图的方式进行分析。外部环境:资源、市场、客户、对手、机遇、挑战内部因素:资源、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制度、个人、体力、条件、性别、智力、能力、经验、阅历心理、条件、个性、态度、兴趣、动机、价值观、认识论

(二)制定改进工作绩效的策略。

1、预防性策略与制止性策略。

2、正向激励策略与负向激励策略。

3、组织变革策略与人事调整策略。

6、绩效管理的考评类型:(1)品质主导型;(2)行为主导型;(3)效果主导型。绩效管理的考评特点:

1、按具体形式区分的考评方法。分为量表评定法、混合标准尺度法、书面法。

2、以员工行为为对象进行考评的方法。分关键事件法、行为观察法、行为定点量表法、硬性分配法、排队法。

3、按照员工的工作成果进行考评的方法。分生产能力衡量法、目标管理法。

7、各种绩效考评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主要特点,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从绩效管理的考评内容看,绩效考评可以分为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和效果主导型三种类型。(1)品质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特征性效标,以考评员工的潜质(如心理品质、能力素质)为主。品质主导型的考评很难具体掌握,并且考评操作性及其信度和效度较差,涉及员工信念、价值观、动机、忠诚度、诚信度,以及一系列能力素质。(2)行为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行为性效标,以考评员工的工作行为为主。行为主导型的考评,重在工作过程而非工作结果,考评的标准较容易确定,操作性较强。行为主导型适合于对管理性、事务性工作进行考评,特别是对人际接触和交往频繁的工作岗位尤其重要。(3)效果主导型的绩效考评功,采用结果性效标,以考评员工或组织工作效果为主。由于考评注重的是员工或团队的产出和贡献,即工作业绩,而所以考评的标准容易确定,操作性很强。此类考评方法具有滞后性、短期性和表现性等特点,它更适合生产性、操作性,以及工作成果可以计量的工作岗位采用,对事务性工作岗人员的考评不太适合。说明各种绩效考评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主要特点,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行为导向型主观考评方法

1、排列法

2、选择排列法

3、成对比较法

4、强制分布法特点:

1、排列法:简单易行,花费时间少,能使考评者在预定的范围内组织考评并将下属进行排序,从而减少考评结果过宽和趋中的误差。但是考评是在员工间进行主观比较,不是用员工工作的表现和结果与客观标准相比较,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用于比较不同部门的员工,个人取得的业绩相近时很难进行排列,也不能使员工得到关于自己优点和缺点的反馈。

2、选择排列法:不仅上级可以直接完成排序工作,还可将其扩展到自我考评、同级考评和下级考评等。成对比较法:能够发现员工在哪些方面出色,哪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员工的数目不多的情况下宜采用本方法。强制分布法:可以避免考评者过分严厉或过分宽容的情况发生,克服平均主义。强制分布法只能把员工分为有限的几种类别,难以具体比较员工差别,也不能在诊断工作问题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二)行为导向型客观考评方法

1、关键事件法

2、行为锚定等级评定法

3、行为观察法

4、加权选择量表法特点:

1、关键事件法对事不对人,以事实为依据,考评者不仅要注重对行为本身的评价,还要考虑行为的情境,可以用来向员工提供明确的信息,使他们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而又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重要事件法考评的内容是下属特定的行为,而不是他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忠诚性、亲和力、果断性和信赖性。采用本方法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其特点是为考评者提供了客观的事实依据;考评的内容不是员工的短期表现,而是一年内整体表现,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可以贯穿考评期的始终;以事实为根据,保存了动态的关键事件记录,可以全面了解下属是如何消除不良绩效,如何改进和提高绩效的。关键事件法的缺点是关键事件的记录和观察费时费力;能做定性分析,不能作定量分析;不能具体区分工作行为的重要性程度,很难使用该方法在员工之间进行比较。

2、行为锚定等级评定法 设计和实施费用高,比许多考评方法费时费力,主要有(1)对员工绩效的考量更加精确。(2)绩效考评标准更加明确。(3)具有良好的反馈功能。(4)具有良好的连贯性和较高的信度。(5)考评的维度清晰。

3、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量表法克服了关键事件法不能量化、不可比,以及不能区分工作行为重要性的缺点,但是编制一份行为观察量表较为费时费力,同时,完全从行为发生的频率考评员工,可能会使考评者和员工双方忽略行为过程的结果。

4、加权选择量表法加权选择量表法具有打分容易,核算简单,便于反馈等优点,其主要缺点是适用范围小,采用本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不同内容的加权选择考评量表。

(三)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

1、目标管理法

2、绩效标准法

3、直接指标法

4、成绩记录法

特点:

1、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评价标准直接反映员工的工作内容,结果易于观测,所以很少出现评价失误,也适合对员工提供建议,进行反馈和辅导。由于目标管理法的过程是员工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员工工作积极性大为提高,增强了责任心和事业心。但是,目标管理法没有在不同部门、不同员工之间设立统一目标,因此难以对员工和不同部门间的工作绩效作横向比较,不能为以后的晋升决策提供依据。

2、绩效标准法 本法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评估。绩效标准法为下属提供了清晰准确的努力方向,对员工具有更加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本方法的局限性是需要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较高的管理成本。

3、直接指标法

本法简单易行,能节省人力物力和管理成本,运用本方法时,需要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原始记录,特别是一线人员的统计工作。

4、成绩记录法本法需要从外部请来专家参与评估,因此,人力、物力耗费较高,耗费时间也很长。

8、应用各种考评方法时,可以采用哪些有效措施和方法,防止和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和问题。1.以工作岗位分析和岗位实际调查为基础,以客观准确的数据资料和各种原始记录为前提,明确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制定出科学合理、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评价要素指标和标准体系。2.从企业单位的客观环境和生产经营条件出发,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和特点,充分考虑本企业员工的人员素质状况与结构特征,选择恰当的考评工具和方法。

3、绩效考评的侧重点应当放在绩效行为和产出结果上,尽可能建立以行为和成果为导向的考评体系。4为避免个人偏见等错误,可以采用360度的考评方式,由多个考评者一起来参与,由较多的考评者参与。

5、定期总结考评的经验并进行专门的系统性培训。

6、重视绩效考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

第五章

薪酬管理

3、工作岗位评价的原则:系统性、实用性、标准化、能级对应、优化原则。

4、岗位评价的功能:

1、为实现薪酬管理的内部公平公正提供依据。

2、对岗位工作任务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权限大小,所需的资格条件等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测评,从而以量化数值表现出工作岗位的特征。

3、使单位内各个岗位之间,能在客观衡量自身价值量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并具体说明其在企业单位中处的地位和作用。

4、系统全面的工作岗位评价制度为企事业单位岗位归级列等奠定了基础。

5、岗位评价的步骤:

1、按岗位工作性质,将企事业单位的全部岗位分类。

2、收集有关岗位的信息。

3、建立工作岗位评价小组,培训有关的评价人员。

4、制定工作岗位评价的总体计划,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或实施细则。

5、找出与岗位有直接联系、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及其指标,列出细目清单。

6、通过评价专家小组的集体讨论,设计有关调查问卷和测量评比的量表。

7、先对重要岗位进行试点,以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8、全面落实评价计划,逐步实施,。

9、撰写出企事业单位各个层级岗位的评价报告书,提供给各有关部门。

10、对工作岗位评价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

6、工作岗位的评价要素的分类:

1、主要因素;

2、一般因素;

3、次要因素;

4、极次要因素。

7、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构成:

1、劳动责任要素;

2、劳动技能要素;

3、劳动强度要素;

4、劳动环境要素;

5、社会心理要素。

8、工作岗位评价要素和指标的基本原则:

1、少而精的原则;

2、界限清晰便于测量的原则;

3、综合性原则;

4、可比性原则。

9、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的制定方法:(1)劳动责任要素所属的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分为质量责任指标、产量责任指标、看管责任指标、安全责任指标、消耗责任指标、管理责任指标标准、知识经验要求、操作复杂程度、看管设备复杂程度、产品质量难易程度、处理预防事故复杂程度分级标准。(2)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和社会心理要素所属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分为、体力劳动强度、工时利用率、劳动姿势、劳动紧张程度、工作轮班制、粉尘危害程度、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噪声危害程度、辐射热危害程度、其他有害因素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和社会心理评价指标。

10、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计分标准的制定方法:(1)单一指标计分标准的制定。可采用自然数法和系数法。(2)多种要素综合计分标准的制定。包括简单相加法、系数相乘法、连乘积法和百分比系数法等。

11、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权重标准的制定方法:评价指标权重标准的制定是指各类权重系数的设计。权重系数通常是预先规定的,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用概率加权法。

12、工作岗位评价结果误差调整的方法:分为事先调整和事后调整两种。事先调整主要是通过加权来解决,而事后调整多采用平衡系数调整法,平衡系数可用于调整总分,也可用于调整各要素结构和积压项目指标,适用于测评过程初始调整、中期调整和终结调整。

13、岗位测评信度和效度检查:(1)信度的检查,是通过信度系数即两次测评得分的相关系数来完成的。(2)效度的检查。

1、内容效度,主要依靠专家来完成,有时也可以采用一些数量化指标。

2、统计效度,通过建立一定指标来检查测评结果的效度。

14、各种排列法的步骤:(1)定限排列法。工作程序:将最高与最低的岗位选择出来,作为最低界限的标准。(2)成对排列法。工作程序:将企业中所有工作岗位,成对地加以比较。

15、分类法的步骤:(1)确定岗位类别的数目;(2)对岗位类别的各个级别进行明确定义;(3)将被评价岗位与所设定的等级标准进行比较,将它们定位在合适的岗位类别中的合适的级别上;(4)当岗位评价完成以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设定薪酬等级了。

16、因素比较法的步骤;(1)获取岗位信息;(2)确定薪酬要素;(3)选择关键基准岗位;(4)根据薪酬要素将关键岗位排序;(5)根据薪酬要素确定各岗位的工资率;(6)根据工资率将关键岗位排序;(7)根据两种排序结果选出不便于利用的关键岗位;(8)确定岗位薪酬等级;(9)使用岗位比较等级。

17、评分法的步骤:

1、确定工作岗位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2、根据岗位的性质和特征,确定各类工作岗位评价的具体项目。

3、对各评价因素区分出不同级别,并赋予一定的点数,以提高评价的准确程度。

4、将全部评价项目合并为一个总体,根据各个项目在总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分别给定权数。

5、为了将企事业单位相同性质的岗位归入一定等级,可将工作岗位评价的总点数分为若干级别。

18、人工成本—企业人工成本,也称用人费,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于和支付给员工的全部费用。人工成本的构成: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含不在岗员工生活费)、社会保险费用、住房费用、福利费用、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和其他人工成本。人工成本的影响因素:企业的支付能力、员工的标准生计费用和工资的市场行情。

19、人工成本核算的意义:1.通过人工成本核算,企业可以知道自己使用劳动力所付出的代价,可以了解产品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主要支出方向,可以及时、有效地监督、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支出,改善费用支出结构,节约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提高市场竞争力。2.通过人工成本核算,企业可寻找合适的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点,达到既能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又能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20、人工成本核算的程序和方法:

(一)核算人工成本的基本指标。

1、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2、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

3、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4、企业增加值(纯收入);

5、企业利润总额;

6、企业成本(费用)总额;

7、企业人工成本总额。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工作时数=(企业年制度工时+年加班工时-损耗工时)/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纯收入(1)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人工成本=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

(二)核算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

1、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与人工费用比率人工费用比率=人工费用 / 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人员费用/员工总数量)/(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员工人数)=薪酬水平 / 单位员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2、劳动分配率=人工费用 / 增加值(纯收入)

21、企业如何确定合理的人工成本?

1、劳动分配率基准法(劳动分配率是指企业人工成本占企业附加价值的比率)计算附加价值扣除法:附加价值=销货(生产)净额-外购部分

=销货净额-当期进货成本(直接原材料+购入零配件+外包加工费+间接材料)相加法:附加价值=利润+人工成本+其他形附加价值的各项费用=利润+人工成本+财务费用+租金+折旧+税收

合理的人工费用率=人工费用 / 销货额

=(净产值 / 销货额)X(人工费用 / 净产值)=目标附加价值率X目标劳动分配率

(1)用目标人工费用(也称计划人工费用)和目标净产值率(也称计划净产值率)及目标劳动分配率(也称计划劳动分配率)三项指标计算目标销售额(也称计划销售额)。目标销售额=目标人工费用 / 人工费用率=目标人工费用 /(目标净产值率X目标劳动分配率)(2)运用劳动分配率求出合理薪资的增长幅度。具体办法:在计算上年度和确定本年度目标劳动分配率的基础上,根据本年的目标销售额计算出本年目标人工费用,并计算出薪酬总额的增长幅度。目标劳动分配率=目标人工费用率 / 目标净产值

2、销售净额基准法(根据前几年实际人工费用率、上年平均人数、平均薪酬和本年目标薪酬增长率,求出本年的目标销售额,并以此作为本年应实现的最低销售净额)目标人工成本=本年计划平均人数X上年平均薪酬X(1+计划平均薪酬增长率)

目标销售额=目标人工成本 / 人工费用率

A.利用人工费用率(人工费用/销售额)还可以计算销售人员每人的目标销售额。(步骤:先确定推销员的人工费用率,再根据推销员的月薪或年薪及推销员人工费用率计算推销员的年度销售目标。销售人员年度销售目标=推销人工费用 / 推销员的人工费用率B.还有一种根据毛利率及人工费用率,计算推销员目标销售毛利额及推销人员毛利与工资的大致比例。推销人员人工费用率=推销人员人工费用总额 / 毛利额目标销售毛利=某推销员工资 / 推销员人工费用率

3、损益分歧点基准法(即损益平衡点或收支平衡点。指在单位产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与产品制造和销售及管理费用相等的销货额,或者说达到这一销货额的产品销售数量。也可概括为公司利润为零时的销货额或销售量。

销售收入=制造成本+销售及管理费用 如果将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及管理费用划分为固定费用(也称固定成本、是指不随生产量多少而增减的费有用,如折旧费、房租、间接人工费用等)和变动费用(也称变动成本,是指随产销数量变动而增减的费用,如材料费、保管费、直接人工费等)。销售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为便于表达,上式各因式可用符号表示。P—单位产品售价;V—单位产品变动成本;F—固定成本;X—产量或销售量。损益分歧点可用代表式表示为:PX=F+VX在损益分歧点所要达到的销售量为:X=F/(P-V),式中,P-V为每单位产品边际利益。每单位产品的边际利益除以每单位的产品价格,为边际利益率=(P-V)/ P以销售金额表示的损益分歧点,用公式表示为:损益分歧点之销售额=固定成本 / 边际利益率,PX=F/(P-V)/ P = PF /(P-V)损益分歧点基准法可应用于三种目的:以损益分歧点为基准,(1)计算一定人工成本总额下的损益分歧点之销售额及薪酬支付的最高限高。(2)计算损益分歧点之上危险盈利点所应达到的销货额,并继而推算出薪支付的可能限度,即可能人工费用率。(3)计算出损益分歧点之上剩余额保留点之销货额,并进而推算出人工费用支付的适当限度,即合理人工费用率(也称之为安全人工费用率)。

六、工资奖金调整测算的具体步骤有哪些?(1)根据员工定级、入级规定,根据岗位评价结果或能力评价目结果或绩效考核结果给员工入级;(2)按照新的工资奖金方案确定每个员工的岗位工资、能力工资、奖金;(3)如果出现某员工薪酬等级降低,原来的工资水平高于调整后的工资方案,根据过渡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一般是本着维持工资水平不下降的原则,维持原有的工资水平,但薪酬等级按调整后的确定;(4)如果出现员工薪酬等级没有降低,但调整后的薪酬水平比原有的低,则应分析原因,以便重新调整方案;(5)汇集测算中出现的问题,供上级参考,以便对调整方案进行完善。

七、影响员工薪酬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员工个人薪酬水平的因素:(1)劳动绩效(2)职务(或岗位)(3)综合素质与技能(4)工作条件(5)年龄与工龄 影响企业整体薪酬水平的因素:(1)生活费用与物价水平(2)企业工资支付能力(3)地区和行业工资水平(4)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5)产品的需求弹性(6)工会的力量(7)企业的薪酬策略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1、劳动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包括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2、劳动法律事实—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就是劳动法律事实。

3、劳动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应符合:(1)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意图;(2)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终止的必须内容,残缺不全的,通常不能使法律行为成立;(3)行为人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意图表示于外部,可以由他人客观地加以识别。

4、集体合同—指用人单位与单位职工根据法津、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1)主体不同。集体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是企业,一方是工会组织或劳动者按合法程序推举的代表;劳动合同当事人则是企业和劳动都者个人。(2)内容不同。集体合同涉及全体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只涉及单个劳动者的权利义务。(3)功能不同。集体合同是规定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为劳动关系的各方面设定具体标准;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定劳动者和企业的劳动关系。(4)法律效力不同。集体合同规定企业的最低劳动标准,凡是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低于集体合同的标准一律无效,故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5、举例说明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问题设计的提问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调查问卷一般分为两类:

1、目标型调查。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并且设定问题的若干个答案,由被调查对象设定的答案进行选择,包括选择法、正误法、序数法。优点是便于进行统计分析,降低调查费用、提高调查效率;缺点是被调查者只能选择哪些最接近自身心理感受的答案,而设定的答案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不能完全地给被调查者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

2、描述型调查法。由被调查者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意愿和想法,准确地表明自己的感受。可分为确定性提问和不定性提问。确定性提问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员工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不定性提问的重点在于了解一般员工的一般感受,但可以使管理者了解组织运行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6、最低工资—是国家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劳动者在法定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应考虑的因素:(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4)就业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工资支付应遵循哪些原则货币支付,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有价证券替代;直接支付,工资应支付给劳动者本人,用人单位可委托银行代发工资,但需书面记录并传递领取者的相关资料;按时支付;全额支付。员工满意度调查应关注哪些方面?员工满意度调查应针对以下项目进行:薪酬、工作、晋升、管理、环境。

7、完善的员工沟通构成要素:信息的发出者、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的接收者。

8、职业病的分类: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其它职业病。

9、何种情况下可以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作的其他情形。(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忘的;(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3)劳动者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10、工伤保险待遇的主要内容。

(一)工伤医疗期待遇。

1、医疗待遇。报有效医疗费用和必要的护理费用;

初中地理知识重点总结范文第3篇

3商品使用价值: 是指商品对于人或社会的正面意义或积极作用,或者说是指商品具有能够满足人或社会需要的能力。

4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可以用它来进行交换从而获得所需要的货币,商品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成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为了反映这种使用价值的客观存在及其本质称其为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

5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马克思把商品对消费者、用户所具有的直接的消费使用价值称为实际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赋予商品以各种有用性而产生的,是由商品的有用性在实际消费中所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作用而形成的。

6以具体商品为例,试说明其功能、商品体、有形附加物和无形附加物,并阐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1)商品的功能效用是指商品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一定需要所能提供的可靠地、必须的职能或效用,如电冰箱的功能和效用是冷藏食物。

(2)商品体。是商品功能效用的载体,它是人们利用原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效用的劳动投入而创造出来的具体劳动产物。不同的使用目的要求商品有不同的功能和效用。而功能效用又是商品体在不同使用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能如化学性能、物理性能、生理生化性能等的综合。商品体能够具备哪些性能,是由商品体的成分组成和形态结构所决定的。

(3)有形附加物。商品的有形附加物包括商品名称、商标、及其注册标记或品牌、商品条码、商品包装及其标识、专利标记及其原产地标志或证明、质量及安全卫生标志、环境标志、商品使用说明标签或标识、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维修卡、购货发票。

(4)无形附加物。是指人们购买有形商品时所获得的各种有形附加物或附加利益。 7如何正确理解商品使用价值的本质?商品学如何研究商品使用价值? 8为什么说商品使用价值是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 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要经历一个过程,即由潜在的使用价值向现实的使用价值转换的过程,我们把该过程称为商品使用价值的动态系统。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首先在交换过程中实现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第二阶段最终在消费过程中实现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如果商品的交换价值因故没有实现,那么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也无法实现。只有最终实现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才算真正实现。商品的动态系统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需要、商品、使用价值。需要经过使用价值 选择与定向以及创造而转化为商品,由此潜在的使用价值已经形成;商品在通过交换[ ],消费实践,转换为现实的交换,消费使用价值即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然后再过渡到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形成螺旋。

第二章商品的分类与编码

1商品分类:按商品的属性和人的目的将商品集合系统的逐次划分的过程和结果。

2线分类法:也称层级分类法,是将分类对象按照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逐次的分成若干层级,每个层级又分成若干类目,排列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3面分类法:又称平行分类法,是把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划分成彼此没有隶属关系的若干组独立的类目,每组类目构成一个面,再按一定的顺序将各个面平行排列。

4商品代码:是为了便于识别、输入、储存和处理,用来表示特定商品项目一定信息的一个或一组有规律排列的符号。

5层次编码法:按商品类目在商品分类体系中的层级顺序,依次赋予对应的数字代码的编码方法。 6商品标识代码:是指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所规定并用于标示商品的数字型代码。

7商品条码:是指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规定的,用于表示零售商品、非零售商品、物流单元、位置的标识代码的条码。

8什么是商品分类?商品分类的作用是什么?

商品分类:按商品的属性和人的目的将商品集合系统的逐次划分的过程和结果。 其作用是:商品分类学为政府各部门、行业和企业实施各项管理活动以及实现信息化管理奠定了科学基础。

商品的科学分类有利于商品标准化的实施和商品质量标准的制定。 商品的科学分类便于商品经营管理和顾客选购、消费商品。 商品的科学分类有利于开展商品研究和教学工作。

9商品分类的方法主要有几种?结合具体的商品实例(如办公用品或家具或饮料或服装)尝试用所学的分类标志或方法对其进行简单的分类? 面分类法和线分类法。 线分类法:也称层级分类法,是将分类对象按照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逐次的分成若干层级,每个层级又分成若干类目,排列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面分类法:又称平行分类法,是把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划分成彼此没有隶属关系的若干组独立的类目,每组类目构成一个面,再按一定的顺序将各个面平行排列。 10在商品分类实践中,常用的分类标志有几种?是比较他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以商品的用途作为分类标志。便于分析和比较统一用途和商品的质量和性能,从而有利于生产企业改进和提高商品质量,开发商品新品种,扩大品种

规格,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也便于经营者和消费者按需对口经营和选购。但对多用途的商品,一般不宜采用此分类法。 为以原材料作为分类标志。此法不仅使分类清楚,而且还能从本质上反映出每类商品的性能和质量特点、品种特征及其使用保管要求的差异。适用于原材料性商品和原料对成品质量影响较大的商品,但对那些由于多种原材料制成和成品质量及品种特征与原材料关系不大的商品则不宜采用。

以加工工艺作为分类标志。对那些选用多种加工工艺生产且性能和品种特征受其影响较大的商品更为适用,能够直接反映商品品种特征及风格。对那些虽然生产加工工艺不同,但成品性能特征不会产生实质性区别的商品,则不宜采用此分类标志 以商品的化学成分作为分类标志。 对 深入研究商品的性能和质量、储运条件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有重要意义。化学成分已知且对商品特性影响较大的商品宜采用这个分类标志进行分类。但对化学成分比较复杂或易发生变化及对商品特性影响不大的商品,则不宜采用此分类标志

以商品的产地作为分类标志。商品的产地不同其自然气候条件不同,地质条件,原材料加工方法,人文因素等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更大差异,这就使得同类商品往往因地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质量、品性、外观、口感、味道、风格等特征。产地在分类实践中常用作品质受产地影响较大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中药材、玉器和宝石与珍珠及其制品等的品种在区分的分类标志。

第四章商品质量

1质量: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程度。固有特性是指某事或某物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而赋予特性。

2质量特性:是指商品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3商品质量:是指商品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明确规定的和通常隐含的要求或期望的程度。 4质量指标:商品质量特性通常需要各种质量指标来表示这些数量指标称为商品质量指标。

5以你熟悉的商品为例说明对有形商品有哪些质量要求?

使用性能,安全卫生性,使用寿命

可信性,包括可用性及其影响因素,可靠性,可维修性,维修保障性。靠靠性是指商品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维修性是指商品在发生故障后能被迅速修好恢复其功能的能力。

环境友好性,审美性,经济型,信息性和可追溯性

6对服务类商品有哪些质量要求?

功能性,时间性,文明性,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

7试分析影响有形商品质量的生产和流通因素? 人为因素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人的质量意识,责任感,事业心,文化修养,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对商品质量的影响更为重要。 质量意识决定商品质量的关键,增强质量意识,推行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质量法制建设。坚持开展质量教育。

生产过程中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市场调研、产品和服务设计、原材料质量、生产工艺和设备质量、质量检验与包装

流通过程中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运输装卸、仓库存储、销售服务

使用过程中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使用范围和条件,使用方法和保养、废气处理

第五章商品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在质量方面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它随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检验阶段、统计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它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3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部分,它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控制的目标在于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能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控制是动态的。

4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他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以保证质量为其基础,质量保证的主要工作是促使完善质量控制,以便准备好客观证据,并根据对方的要求有计划与步骤地开展提供证据的活动。

5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组织控制的管理体系。

6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然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7怎样理解质量管理的概念?简述其基本构成要素?

质量管理:在质量方面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质量管理是企业全部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由企业的最高管理着领导,由企业所有员工去实施。是企业为了使其产品服务更好的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的需求而开展的计划,实施,检查和审核等管理活动的总和,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构成要素: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

8全面质量管理有哪些特点?是给以简要说明?

(1)全面质量管理,产品质量,过程质量,工作质量。 (2)全过程的管理,要求把质量活动贯穿于产品质量生产,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3)全员的管理,企业全体员工都要参加的人人有责的。(4)全社会推动的管理,需要社会的重视,需要质量立法,需要认证和监督,进行宏观上的控制和引导,即需要选社会的推动。(5)全面运用各种管理方法。

9试阐述质量螺旋的含义及其对企业质量管理的意义? 10比较PDCA循环和朱兰三部曲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1,二者均属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2,其目的军为了解决问题,提高产品质量。

区别:1.前者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后者是一个分为三环节的流程。2.前者经历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后者经历三个环节。

第六章商品的标准与标准化

1商品标准:为了保证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 基本需要,对商品必须达到某些或全部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主要有标准名称与编号、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要求、抽样、试验方法、分类和标记、标志标签和包装、规范性附录等内容。

是商品生产、质量验收、监督检验、贸易洽谈、储存运输等的依据和准则、也是对商品质量和争议作出仲裁的依据,对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提高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经济效益, 维护消费者和用户的合法权益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2标准化: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3我国商品标准如何分级?什么是标准化? 根据《标准化法》,我国的标准化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标准化: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4我国商品标准制定应遵循哪些原则?

贯彻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充分考虑消费需求 和社会需求 有利于保障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国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充分考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的需要。 协调统

一、安全配套、军民通用。

掌握制定商品标准的时机,并根据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修订。 5简述标准化的简化、统一化和通用化形式的主要内容? 简化是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商品的类型数目,使之在既定的时间内满足一定需要的商品标准化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产品品种规格的简化、原材料品种规格的简化、工艺装备品种规格的简化、零部件的简化。

统一化是把同类商品两种以上的表现形式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商品标准化形式。分绝对的统一和相对的统一。 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选择和确定具有功能互换性或尺寸互换性的子系统或功能单元的标准化形式称为通用化。

第七章质量认证与产品监督

1强制性产品认证:是对涉及国家安全、人体健康或安全、动植物生命或健康以及环境保护的产品,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他要求产品必须符合对应的标准和技术法规。

2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控制和组织的管理体系。

3环境管理体系:是企业或其他组织的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订和实施其质量方针,并管理其环境因素,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4什么叫商品质量认证?其认证的种类和方式有几种? 也称产品认证,国际称为合格认证,它是只由第三方的认证机构证明供方的特定产品或服务符合相关的技术法规或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

种类有强制性产品质量认证、自愿性产品质量认证。 方式有:型式试验

型式试验+认证后监督(市场抽样试验) 型式试验+认证后监督(工厂抽样检验)

型式试验+认证后监督(工厂和市场抽样检验)

型式试验+工厂质量体系评定+认证后监督(质量体系复查+工厂和市场抽样检验) 只对供方质量体系评定和认可 对产品进行批量检验 百分之百检验

5商品质量认证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何区别和联系? ? 6简述商品质量监督的依据是什么?

产品责任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它有关的商品质量法律(食品安全法)、 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检验、认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7简述商品质量监督的种类和形式?

种类:国家的质量监督、社会的质量监督(社会团体的质量监督、新闻的质量监督)、用户或消费者的质量监督

形式:抽样型质量监督、评价性质量监督、仲裁型质量监督

第八章商品检验

1商品检验:是指商品的供货方、购货方或者第三方在一定条件下,借助某种手段或方法,按照合同标准或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惯例、对商品的品质、安全及卫生性能、规格、质量、数量以及包装等方面进行检查。

2感官检验:又称感官分析,感官检查和感官评价。它是用人的感觉器官作为检验器具,对商品德色、香、味、形、手感、等感官质量特性,在一定条件下作出判定或评价的检验方法。 3理化检验:是在实验室的一定条件下,利用各种仪器、器具、和试剂作为手段运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方法来测试商品质量的方法。 4感官检验有哪些特点?

简便易行,灵活快速,成本较低,具备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比性。 5是比较分析型感官检验与偏爱型感官检验的区别?

(1)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经过培训的评价员,后者的主体是未经训练的消费者。(2)目的不同,前者是用来分析判断商品的质量特性或鉴别商品之间的差异。后者是用来了解消费者对商品的偏爱程度。(3)性质不同,前者是一种客观的评价,后者是一种主观的评价。(4)要求不同,前者要求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统一,标准化,实验条件规范化,评价员进过适当的选择和训练后应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后者补血药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条件,评价者的感觉程度和主观判断起决定作用,评价结果因是因地而异,允许有相反的判断 6理化检验有哪些方法?他们有何特点?

物理检验法(一般物理检验发、光学检验法、热学检验法、力学检验法、电学检验法) 化学检验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

生物学检验法(微生物学检验法、生理学检验法)

特点,1.其结果可用数据定量表示客观精细,2.对检验的设备和条件要求严格,3.要求体检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 第九章商品包装

1包装: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

2销售包装:是以销售为目的,与内装商品一起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包装。它具有保护美化、宣传商品、便于陈列、方便消费者选购、携带使用的作用。可以是单体包装也可以是配套包装。

3运输包装:是以运输储存为主要目的的包装。它有保护商品的安全、方便储运装卸、加速交接点验等作用。可单件运输包装也可集合运输包装。 4试结合实例分析包装与商品的关系?

初中地理知识重点总结范文第4篇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学校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主导)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主体)

教育影响(中介)

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有意识、

有目的、

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

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教育的起源学说主张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宗教生物起源说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

沛西·能心理起

源说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

凯洛夫

※巧记:

“本能生利息(西)

心源美梦(孟)

,劳动没(米)

懦夫”

◆考点: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具有目

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无等级性(阶级性)

()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

教育与生产劳动、

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学校名称教育内容备注中国夏、商、

西周庠序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外国古印度古儒《吠陀》

为主的经典、

经义宗教教育古埃及文士学校文字、

书写、

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军事体育尚武雅典政治、

哲学、文学艺术、

体操等崇文封建社会学校名称教育内容备注中国春秋战国私学以儒、

墨为主的显学百家争鸣汉代官学私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征辟制隋唐六学二馆分科教学(经、

史、

律、

书、

数)

科举制宋以后四书(大学、

论语、

中庸、

孟子)

五经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只是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考点:

课程评价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以目标为中心】

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因素。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

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CIPP

评价模式

CES

评价模式

◆考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

综合课程观、

内容联系观、

学习方式观、

发展评价观、

本发展观。

核心理念:

教育以人为本即: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

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

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

以分科课程为主实行学分制管理。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性质:

普及型:

面向每个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基础性:

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性的

发展性:

课程应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教师观)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

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

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城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

地方、

学校)

第三章中学教学很可能考察是考德育

专题九教学概述

◆考点:

教学的内涵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地位: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

◆考点:

教学任务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势教育(世纪)

代表人物:洛克、

裴斯泰洛齐

主张:

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能力轻知识)

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实质教育(世纪末和世纪初)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

斯宾塞

主张:

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重知识轻能力)

理论基础:

联想主义心理学

◆考点: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其他略)

发展学生的智力、

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考点: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

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专题十教学过程

◆考点:

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中国孔子:

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

闻、见、

知、

行。

礼《礼记中庸》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朱熹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著紧用力、

居敬持志。

西方夸美纽斯:

感知、

记忆、

理解、

判断赫尔巴特:明了、

联想、

系统、

方法。

后发展成五阶段:

分析、

综合、

系统、

方法(席勒)

预备、

联合、

总括、

应用(莱茵)。

杜威:

困难、

问题、

假设、验证、

结论。

◆考点:

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表现在:

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引导性简捷性)

◆考点: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能动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

友爱、

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中防止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单纯传授知识、

忽视思想教育一种倾向是脱离知识传授另搞一套的教育

◆考点: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考点: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

备课教好课的前提

(二)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四)

课外辅导个别辅导、

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

(五)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方法:

测验法、

观察法、

调查法、

自我评价法。

质量指标:

信度、

效度、

难度和区分度

◆考点:

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乡土教材)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顺序性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阶段性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个别差异性.

直观性教学原则(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巩固性教学原则著作教育思想《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性原则“君子之教喻也。

”“学不躐等。

”循序渐进原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性原则

◆考点:

教学方法

含义: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一)

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探究研讨法兰本达(美)

纲要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暗示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洛扎诺夫激发潜力无意识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移情性理解尊重真诚发现法布鲁纳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

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维度内容以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

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实践活动法以情感陶冶为主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考点:

教学组织形式分类:

个别指导、

班级授课制、

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特朗普制、

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特点:

班、

课、

时。

产生发展:

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

年京师同文馆(现北京大学)

优越性:

提高教学效率局限性:

不利于因材施教

◆考点:

教学评价概念:

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教学评价的种类维度具体分类根据试试功能的不同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相对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评价主张外部评价、内部评价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专题九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伴随

◆考点:

注意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分类种类目的性意志努力产生的条件或者规律无意注意无不需要主客观条件有意注意有需要目的、

间接兴趣、

组织和意志力有意后注意有不需要直接兴趣、

熟练和系统化、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范围(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

转移、

注意的分配

◆考点:

感觉感觉的特性()

感觉适应:

暗适应和明适应()

感觉后象:

正后象、

负后象()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感觉的相互补偿()

联觉

◆考点:

知觉概念: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考点:

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

陈述性记忆

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这类信息可以用言语表达包括字词、

定义、

人名、

时间、

事件、

概念和观念。

程序性记忆

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

(三)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与遗忘、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补充:

①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②遗忘的规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

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

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

(四)

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背明确记忆目的较强记忆自觉性正确组织复习和练习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让多种感官参加记忆活动对记忆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六、想象(补充)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分类

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也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

无意想象:

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

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

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七、思维与问题解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

(一)

思维概念:

思维是借助语言、

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

概括的反映。

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程度再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流畅性(数量)

变通性(类型)

独创性(新奇独特)。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补充:

意志过程动机冲突

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④多重趋避冲突

(二)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情境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难易迁移正负思维定势积极与消极功能固着消极阻碍

专题十二学习心理

一、学习动机概念: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结构:

学习需要(内驱力)

和学习期待(诱因)

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功能学习动机的分类分类标准分类名称注释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内部学习动机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外部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高尚动机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动机核心是利己的、

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远景性动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近景性动机与短期目标相联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作用耶克斯多得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呈倒

U

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较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品点低些任务比较简单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高些学习动机理论理论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巴普洛夫、

斯金纳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种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认知主义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

阿特金森追求成功者

和避免失败者(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成败归因理论韦纳三维度六因素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

成败经验(最重要)

替代性经验言语信息情感状态等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二、学习策略分类: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精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三、学习迁移分类

分类标准分类含义例迁移性质正迁移积极的促进作用英语→德语负迁移消极的促进作用英语→日语迁移的抽象水平的不同水平迁移(横向迁移)

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水果→蔬菜垂直迁移(纵向迁移)

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水果→苹果迁移方向顺向迁移先前→后继前摄抑制逆向迁移后继→先前倒摄抑制迁移内容不同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

普遍迁移)

一般原理、

方法、

策略和态度→具体内容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边长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具体→具体石→磊迁移范围不同近迁移相似的学习情境远迁移极不相似的情境小鸟→飞机学习迁移的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其心理学

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形式训练说的基本主张是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其代表人物是沃尔夫。

(二)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伍德沃斯迁移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只有学习情境跟以前的知识有共同成分或关联

(三)概括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了概括化理论也称为“经验类化说”。

贾德在年所做“水下击靶”的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四)关系转换理论苛勒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了解

a

相似性

b

原有知识结构

c

学习心向与定势

d

智力能力态度指导等等

专题十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考点: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试误说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学习定律:

准备律、

练习律、

效果律(最重要)

◆考点: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泛化:

对相似刺激作出相同反应分化:

对相似刺激作出不同反应。

◆考点: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迷箱实验基本观点应答性行为:刺激→反应(被动)

操作性行为:

反应→刺激(主动)

强化原理条件行为发生频率例子强化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奖励负强化摆脱厌恶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学生进步明显教师撤销处分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如体罚、

谴责等消退无任何强化物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如不予理睬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

用逃避条件作用:

厌恶刺激出现回避条件作用:

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

◆考点: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

注意、

保持、

再现和动机强化的分类:

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二、认知学习理论

◆考点: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考点: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

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

(原则)

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考点: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人是有通过领悟知识实质主动学习

考点: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大脑比喻为电脑对知识加工处理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言语信息、

动作技能、

态度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

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

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

(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有:

真实或真诚:学习的促进者表现真我没有任何矫饰、

虚伪和防御

尊重、

关注和接纳:

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习者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习者的方方面面接纳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

移情性理解:

学习的促进者能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建构主义学生观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建构主义教学观第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

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第二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新能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

评价、

监督、

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最终能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学习.

支架式教学

情境教学

合作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

情境性。

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专题十四中学生发展心理

考点: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阶段年龄特征感知运动阶段~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个月

)

低级的行为图示前运算阶段~岁“万物有灵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三山实验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刻板性没有守恒概念排珠实验作出判断时只能够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具体运算阶段~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形式运算阶段~岁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了解皮亚杰提出以下四个基本因素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成熟

练习和经验

社会性经验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

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一)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上考过简答)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

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

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心理发展观

内化学说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启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与最近发展区的关系

◆考点: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情绪的基本分类:

快乐、

愤怒、

恐惧和悲哀。

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

激情、

应激和热情。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理智感(智力活动)

和美感。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情绪产生早(生命开始)

情感产生晚(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情绪多是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与持久性。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情绪与情感两者密切联系、

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情绪变化受情感制约二情感又在各种变化的情绪中得到体现。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中学生情绪的特点背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时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

表现出很明显的心理年龄特征具体表现以下:

爆发性和冲动性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外露性和内隐性

心境化和持久性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忧郁

恐惧

愤怒

孤独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标准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有适度的欲望不过分强求有清醒的理智平和、稳定、

愉悦和接纳自己

④对人类有深刻、

诚挚的感情

⑤富于哲理、

善意的幽默感

⑥丰富、

深刻的自我感情体验

B情绪调节的方法敏锐觉察情绪平和

接纳情绪状态正确调整情绪有效控制情绪的方法包括:

宣泄、

转移、

调节认知功能、

积极的自我暗示、

有效表达情绪、

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

考点:

中学生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概念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它由个人在其遗传、

环境、

成熟、

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

(二)人格的特征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具有独特性、

稳定性、

整体性(统合性)

和功能性的特点。

人格的结构气质性格(核心)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系统()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

速度、

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气质类型气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特点胆汁质强、

不平衡不可遏止型(兴奋型)

精力旺盛好冲动(张飞)多血质强、

平衡、

灵活活泼型活波好动反应迅速(贾宝玉)

粘液质强、平衡、

不灵活安静型安静稳重(牛顿、

达尔文)

抑郁质强、

平衡、

不灵活弱型(抑郁型)

行为孤僻多愁善感(林黛玉)

性格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

性格特性取决于特定的文化模式

和社会环境。

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

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认知风格:

对外部环境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场独立性(内部参照毛泽东理科)

和场依存性(外部参照周恩来文科)

冲动型(反应快易出错)

和沉思型(深思熟虑错误少)

同时性(同时考虑多种假设)

和继时性(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

统一、

和谐。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

个人主观因素

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共同特质人格特质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

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个人特质中心特质:

构成个体独特性

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个次要特质:

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了解)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

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流体智力:

以生理为基础认知能力晶体智力:

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人格类型理论希伯克利特气质类型学说(见上)

内外向人格霍兰德的人格理论:

六种人格分为:

现实型、

研究型、

艺术型、

社会型、企业型、

常规型。

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经济型、

理论型、

审美型、

宗教型、

权利型、

社会型。

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

自我、

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人格结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口腔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生殖器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学前期(~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考点: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是特别重要)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过渡性

闭锁性

社会性

动荡性。

中学生的性心理与异性交往可能不大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一)性意识的出现

性意识是指人对性的认识和态度是人类关于性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左右着人的性行为。

中学生性意识的特点为:

渴望了解性知识

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

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

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

(二)性情感的发展

变化性情感是指在两性活动中有关爱慕、

吸引或憎恨等感情的发展变化。

中学生性情感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疏远异性阶段

接近异性阶段

异性眷恋阶段

择偶尝试阶段。

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一)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二)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三)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

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专题十五中学生心理辅导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可能性不大

智力正常

情绪适中

意志品质健全

人格稳定协调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和谐。

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

焦虑症、

强迫症、抑郁症、

恐惧症和网络成瘾。

心理辅导的目标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

第二是寻求发展。

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试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简言之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要引导学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四、心理辅导的途径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教育的途径有:

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

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结合班级、

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

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

开展小组辅导()进行

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五、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强化法、

系统脱敏法、

惩罚法、

消退法、认知疗法(改变不良认知)

来访者中心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

第七章中学德育(重点)

专题十六中学生品德发展概述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决心、

信心、

恒心三阶段)

和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了解)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学生道德信

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四、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了解)

(一)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风气

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

态度定势

道德认知受教育程度五、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品德学习的阶段)

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

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从众和服从)

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

情感、

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实质:

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

师徒与榜样一致)

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

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自觉性、

主动性、

坚定性)

六、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一)有效的说服教师

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利用群体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

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

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

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

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

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

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

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

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损害学生的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

惩罚不是最终目的。

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的关系使学生心悦诚服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

可替代的行为。

(五)价值辨析价值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专题十七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年

龄特征自我中心阶段岁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权威阶段岁他律道德阶段严格遵守规则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客观结果)。

可逆性阶段岁自律道德阶段认为规则是可改变的可根据行为动机判断对错(主观动机)。

公正阶段岁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

平等。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故事)

三水平六阶段含义前习俗水平(<岁)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服从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习俗水平(岁)

“好孩子”定向阶段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寻求认可。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服从社会规范尊重法律权威。

后习俗水平(>岁)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看中法律的效力法律可变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最高阶段人命关天生命无价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生命教育、

生活教育、

生存教育、

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专题十八德育的概念、

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涵义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

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

社区德育、

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

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品质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它们共同塑造完整、

健全的新人。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三、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了解)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理想和传统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和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专题十九德育过程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一)概念

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

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中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背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

情、

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a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

情、

意、

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b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

惰、

意、

行以知为开端、

以行为终结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

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

反复性、

逐步提高的过程。

专题二十德育的原则、

径和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背含义和贯彻要求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

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导向性原则

基本含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要求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基本含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基本含义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要求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爱护、

尊重和信赖学生。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

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基本含义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

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

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要求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

制度化、

连续性、

系统性

(五)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贯彻要求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知行统一原则(略)

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要求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

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七)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基本涵义

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

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要求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略)

基本涵义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

说服教育、

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要求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坚持摆事实、

讲道理以理服人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

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

我国中学德育途径是广泛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二)中学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概念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方式。

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这是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

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基本要求:

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要有感染性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榜样示范法

这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

模范行为、

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陶冶教育法陶冶教育法

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

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⑧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实践锻炼法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运用实践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坚持严格要求。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注意检查和坚持()个人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

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帮助学生制定修养的标准和计划。

品德评价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它包括奖励、

惩罚、

评比和操行评定。

公平、

正确、

合情合理发扬民主、

获得群众支持注重宣传与教育。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专题二十一

群体与班集体

群体概述、

群体概念(略)

、群体特征(略)

群体功能归属功能、

认同功能、

支持功能、

塑造功能。

班级的概念与发展

(一)

班级的概念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

生活、

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二)

班级的发展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

中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和分析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

中国最早的雏形始于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一个成熟的班集体一般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

标:

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

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四、班集体的发展阶段根据特征判断组建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班集体趋向成熟时期五、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背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专题

二十二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管理的概念(略)

()

课堂管理的原则(略)

()

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了解)

.

班级性质.

对教师的期望.

班级规模(大难度大)

:教师领导风格(参与式或监督式)

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一)课堂气氛及其类型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我国学者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的、

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积极的课堂气氛

.

消极的课堂气氛.

对抗的课堂气氛

(二)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教师的因素、

学生的因素和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

勒温曾在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

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教师期望影响课堂气氛,

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一是接受。

二是反馈。

三是输入。

四是输出。

教师的情绪状态影响课堂气氛()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专题二十三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含义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条件。

课堂纪律具有约束性、

标准性和自律性三大特征。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高频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途径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这类纪律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年龄越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强教师促成的纪律所发挥的作用也越大。

)集体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是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有两类:

一是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班集体的纪律、

少先队的纪律等。二是非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学生间的友伴群体的纪律等。

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

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专题二十四

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内容与方法:

了解学生:

是班主任开展教育

工作的前提。

观察法四种方法:

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

访问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

特点:

集体性、

自主性和针对性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和总结专题

二十五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班级课外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具体包括:

学科活动(语文兴趣小组)、科技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

体育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

节日纪念日活动、课外阅读活动及其他活动。

活动形式从参加活动的规模看主要分为三类:集体活动(报告讲座、

集体集会、

竞赛、

参观访问、

社会公益)

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专题二十六

学校、

家庭、

社会三结合教育

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方式:

互相访问、通讯联系、

召开家长会、

举办家长学校

专题二十七

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的认知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包括其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

教育教学、

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教学能力包括:

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其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教师的职业信念、

教师的性格特点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等。

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印刻效应关键期刻板效应有偏见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晕轮效应一好百好、

一坏百坏投射效应老师把想法投射到学生身上并认为他们也如是想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教师的行为特征一般包括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

多样性、

启发性、

参与性、

任务取向性和及时地教学效果评估及其对学生产生的期望效应。

三、教师成长心理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

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

“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

因而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

搞好个人关系上。

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生因为教师都想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

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人了关注情境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

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

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

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素养。

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实践训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要想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也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化训练。

有人曾将某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教给教师其中的关键程序有:

①每天进行回顾

②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

③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

④布置家庭作业

⑤每周、

每月

初中地理知识重点总结范文第5篇

定义式:v=s/t

扩展式:s=tv t=s/v

实际运用:

车辆过桥问题:v车=(桥长度+车长度)/总时间

回声测距离:距离=0.5×声速×时间

反射光测距离:距离=0.5×光速×时间

速度的比较:

当时间相同时,比较路程长短,路程长的速度快,路程短的速度慢

当路程相同时,比较时间长短,时间短的速度快,时间长的速度慢

二、 声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响度: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

声调:振动快,音调高;振动慢,音调低。

音色:人辨别不同声音的依据。

乐音三要素:响度、声调、音色

光速:340m/s

超声: 20000Hz 次声: 20Hz (人耳无法听见)

三、 光学

光沿直线传播

光速c=300000000m/s

光的反射:反射角=入射角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平面镜成像:虚象、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对称。

光的折射:当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入射角减小,折射角减小。

光的色散:

三基色:红、绿、蓝

三原色:红、黄、蓝

凸透镜成像:

成像条件 成像规律

u

u>2f f

f2f,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

分析:u=2f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u=f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视力矫正:

上一篇:初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下一篇:8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