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论文范文

2023-03-19

电影院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田晓鹏导演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上映以来,票房大卖,口碑爆棚,是一部国产动画的逆袭,片中多处配乐点燃大家的热情。尽管该片上映以来,对于该片的影评多如牛毛,但系统的关注音乐部分的文章却所见甚少。本文从《大圣归来》的音乐入手,分析了影片中不同的音乐形式——原创配乐、民族音乐以及引用歌曲,本文试图找到所用音乐形式完美统一于影片的原因所在,能够让大家从心理上、审美上得到满足,并且在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对民族性的刻画上下了功夫,对传承和延续本民族文化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圣归来》 原创配乐 引用歌曲 民族化特征

一、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的创作背景及内容简介

看了《大圣归来》这部动画,观众肯定会觉得有些熟悉,很像我们国家在60年代拍摄的一部国产动画片,名叫《大闹天宫》。这是我国第一部彩色的动画大片,至今为止,相信看过的观众都记忆犹新。

而现在这部由田晓鹏执导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也是根据我们中国的传统的神话故事《西游记》改编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和演绎,这部动画电影是一种新的思路,展示了一段新的故事,是一次将民族题材和现实题材完美结合的佳作。影片的主角依然是大家熟悉的孙悟空和唐僧,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孙悟空被儿时的唐僧救的故事。只是片中的唐僧的名字是一个叫做江流儿的小和尚,在无意中解救孙悟空中,两人互相陪伴一路,互相扶持鼓励,最后完成对自我救赎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每年的7月份是所谓的“国产电影保护月”,也就是美国超级英雄退让,给国产电影挤口饭吃。效果很明显,许诚毅导演的《捉妖记》和董成鹏的《煎饼侠》几乎瓜分了票房。而像《少女哪吒》这样的小众文艺片,基本上就只能做影院一日游。其实《少女哪吒》这部电影还是很不错的,只是由于场次有限,没有受到很多的关注,别说国产只有烂片,只是你没看到。

除了排片之外,国产动画让文艺青年们大失所望的还有一个原因是一个个抄袭丑闻爆接踵而至。比如《猪猪侠》抄袭《猫和老鼠》,《元气拯救队》抄袭《钢铁拯救队》,最不堪的应该是国产动画片《汽车人总动员》涉嫌抄袭好莱坞动画片《汽车总动员》,抄袭得这么粗造滥制,此导演拒不承认抄袭,甚至还攻击网友,这种手段和抄袭行为放在一起,真的很想说:“厉害了我们的这位导演”。

或许就是在这种全民压抑的情况下,《大圣归来》上映了,就像在《大圣归来》的一幅海报上,有这么一段话:“他们说我死了。那些贪新的、念旧的,一本正经说鬼话的,苟活的、正腐烂的,不敢开始更不敢结束,阳奉的、阴违的,粉饰明天,篡改昨天的,来路去路都全部依稀的。他们愿意听到我死去。他们,也包括你么?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大圣归来!”。

即便《大圣归来》这部电影的排片被那两部国产大片挤压得很厉害,用网易娱乐的话说,就是“遭遇了在品质上完全不堪一擊态度上又蛮霸无理的对手”。但是,正所谓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么一部在故事上有想法,在技术上有诚意的电影,最终还是赢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影迷们赠送给了这部诚意之作以应有的、甚至是超额的奖赏,这也是对烂片横行现状的反抗,也是一次自我的感动。可以说《大圣归来》拯救了中国的动画电影市场,让大家又看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希望。

二、音乐在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中的突出表现

音乐运用是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银幕上,丰富电影的画面,让整部动画更有张力。《大圣归来》的动画配乐用到了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闯将令》、西北摇滚乐队“苏阳乐队”合作的《官封弼马温》、释魂乐队的《西游序曲》和《小刀会序曲》等配乐,原创配乐对整部动画整体风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环境表现

音乐对画面具有勾勒描绘作用,可以营造出恰如其分的基调。音乐可以给予动画画面空间具体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深化视觉效果。它从细节处出发,通过很多细微的情节来打造一个影片的氛围,去奠定电影中人物情感的基调,而不是简单地去表现一种令人赞叹的视觉效果。比如《大圣归来》,悟空获得自由之后一心想的就是回花果山,但因为之前江流儿救了被山妖劫掠的一个小女孩儿,从而在逃跑过程中意外地解除了孙悟空的禁锢,才导致他为了还江流儿的人情,带着腕上未解的封印,护送他回长安。此段的音乐虽然没有歌词,但是节奏铿锵有力,强弱有度,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二)人物性格表现

音乐在人物性格、环境描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有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而环境、氛围的渲染,又可以用来塑造人物的多面的性格,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在变化等,因此音乐在这一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这类内在精神活动的塑造单靠画面较为困难,特别是性格需要充分的情节和画面才能完全表现出来。而音乐,恰好可以填补人物的心理活动,观众可以通过音乐的起伏变化,加深对人物内在的理解,并唤起对人物的各种情感,所以,音乐往往会成为动画着重刻画的重点之一。例如孙悟空有一场音乐,就是运用了牛仔的背景音乐,应该是西部牛仔的背景音乐,音乐响起时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同时,伴随着口哨声,这种背景音乐就为孙猴子形象的变化埋下了伏笔;此外还有一段男低音,声音浑厚、低沉,从听觉来说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种叙事感,把悟空内心的孤寂情绪变化很好的呈现出来,到后期情感也变得很细腻;而江流儿的出场音乐则用了单簧管结合双簧管,因为这样组合的音乐显得明快,能够体现出江流儿的稚气;形似土拨鼠的“土地公公”出场则用了笛声,既能贴近土地的味道,又能让“土地公公”显得很调皮。总而言之,动画中的画面是一组组短镜头,需要对镜头间的内容进行补充,而音乐恰好写出了多种情绪或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音画的表现更为饱满,也能够更好地加深观众对人物的理解。

(三)故事情节补充

音乐总能营造出一种符合相关情境的氛围,还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将观众带入影片的情境中。画面配合音乐来阐述故事情节的发展,它产生的艺术效果有时候是比主角的声音更加融合的。音乐可以配合视觉感受创造听觉形象代替单纯的直观形象以达到交代情境氛围、推动整个故事完整的表达和呈现。比如,《大圣归来》中序幕开场的音乐就大胆的采用了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乐调,特别强化了以“唢呐”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乐器的运用,以点带面,正如戏曲表演中用锣鼓打击乐来加强音乐的效果一样,对故事情节的渲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电影中奏出了一段骄傲高昂的音乐,将代表着故事中孙悟空大闹天空的那场激战即将上演。配乐是与西北摇滚乐队“苏阳乐队”合作的《官封弼马温》,无论从曲风、歌词、唱腔,以及大放异采的编曲,都让人热血澎湃,使得整场音乐点与人物动作、甚至是镜头的衔接、转换紧紧相扣、相得益彰。

三、音乐在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中的思想情感

每一部电影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大圣归来》的主题是“梦想”和“救赎”。

(一)对本我的思考

《大圣归来》的音乐在烘托主题的同时,更融入了中国风的元素。《从前的我》作为主题曲,使整部电影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影片中的大圣折射出我们自己的影子,幼时怀揣梦想,以为自己无所不能。长大后才发现我们并非大圣,而是普普通通的江流儿,纯真的理想,渴望自由,最后却对现实无能为力。在抗争无果后甚至付出生命,但生命的消亡并没有击垮他,反而迸发出向死而生的力量。《从前的我》将大圣和江流儿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成功地糅杂在一起。江流儿是大圣的内在小孩,经历父母双亡的却依然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大圣在经历了五百年的镇压之后,虽然心有怨恨。在江流儿的影响下,回归本我,与自我抗争,得到了真正意义的自我救赎。

(二)对梦想的追求

《勇敢的心》能作为《大圣归来》电影的插曲,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这首歌太出戏了。其实我觉得导演并没有选错,让我们来看看歌词:我不是一块石头,也不是一滴眼泪,我只是一只小鸟,在寻找家的方向……这首歌无论词曲都称得上一首好歌。而且用来说我们大圣孙悟空其实非常适合的。看過《西游记》的人都知道,我们大圣就是天地灵石而生,而石头象征着无情、强坚,大圣除妖降魔的时候可不就是郎心如铁,磐石一般不动如山。而眼泪又象征着什么,应该是软弱伤心之类吧。我们大圣向往的是什么,是自由,是飞一般的感觉。当我们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得到自由却因为法印从高高的云端跌入泥里时,还有比此刻的大圣更软弱伤心的吗?而最终能突破这一切的恰恰需要一颗勇敢的心。这个世界上,那么多人都在忙着赶路,经常是走了那么远,以至于都忘了为什么出发。在《大圣归来》这个不一样的西游故事里,江流儿用自己的纯真和执着感召了已经放弃梦想的孙悟空,令他重燃斗志,战胜自己,找回初心,《勇敢的心》点燃了孙悟空那份内心深处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三)对民族人文情怀的透析

《大圣归来》这部动画电影中的音乐作品体现了这个时代的呼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战斗性,充满了人文情怀,塑造了勇于战斗的、伟大的、不屈的音乐形象。如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闯将令》,相信很多人都会被那种强有力的中国民族风味的节奏所感动,民族乐器的开场白,音乐激烈而紧凑,老戏骨的味道,画风即有当年那一批经典动画的感觉,也融合了现在的东西,大幕初起,它能完美的烘托出扣人心弦、撼动人心、壮阔的气势。用血肉之躯维护尊严,这是人文情怀的最高境界。再如《小刀会序曲》在片中响起,给人一种很震撼的感觉,使得打斗的场面更加精彩。成功塑造了当时受压迫的人物形象,蕴含着一种坚毅刚强的品质,乐曲的节奏也转化为一种奋力抗争的精神,并用这种音调进入了电影的高潮,把悟空痛苦的内心、内心的愤怒、反抗的决心、坚韧的品质,这四种情绪做了很好的诠释,用音乐的力量喊出内心的声音,让情感在音乐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康尔.电影艺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家英.浅析音乐在动画电影中的重要性[J].大舞台,2010,(11).

[3]艾利有.浅谈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作用[J].戏剧文学,2004,(04).

电影院论文范文第2篇

2016年4月16—23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北京市版权局)、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承办的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京举行。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包括开闭幕式、“格瓦拉+微票儿”·北京展映、北京策划·主题论坛、电影市场、电影嘉年华,以及“注目未来”单元、纪录单元、“经典京剧电影”单元、网络电影单元、电影音乐会、电影沙龙及行业对话、新片发布等200余项活动。

本届电影节以“共享资源、共赢未来”为主题,立足世界舞台,汇聚行业热点,突出国内乃至全球电影的创新趋势,包括电影科技要素创新、电影营销方式创新、电影发行模式创新、电影交易形式创新等内容。三场主题论坛中,除了关注产业的“中外电影合作论坛”和“中国电影衍生产业高峰论坛”外,还包括关注电影艺术美学的“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

电影市场于4月17-21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举办,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韩国、芬兰、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家企业和机构进行展览展示。4月21日,电影市场签约仪式举行,共有来自65家企业的49个项目正式签约,总金额163.3亿元。

电影节开幕式于4月16日在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共北京市委、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等各级机关的领导;本届“天坛奖”评委会主席布莱特·拉特纳,评委陈德森、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柯内流·波蓝波宇、泷田洋二郎、丹尼斯·塔诺维奇和许晴;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美国导演娜塔莉·波特曼、中国香港导演关锦鹏等;以及《我的战争》《寒战2》《北京遇见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梦想合伙人》等影片主创出席了开幕式。

为服务大众设立的电影节展映于4月8日开幕,此前,共有105个国家和地区的2329部影片报名参展,其中境外影片1964部,组委会遴选出500部中外佳作,在北京25家影院及5所高校上映,展映场次约1000场。

本届“天坛奖”评奖工作部共收到来自六大洲、42个国家和地区的433部影片报名参赛,经过四轮选片,15部影片脱颖而出,共同角逐“天坛奖”10个奖项。4月23日,北京电视台“天坛奖”评选结果在电影节闭幕式上揭晓并颁奖。

中国电影面临重要窗口期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日益逼近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在“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上放出豪言——再有5-8年的时间,中国市场的票房产出将三倍于北美市场,达到1500亿-2000亿元的规模。

面对喜人的发展前景,电影人振奋精神的同时,也表示要对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短板时刻保持警醒。

在“电影金融创新的案例与边界”论坛上,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东对近两年国产电影票房市场造假乱象表示忧心,他说,目前国内票房偷漏瞒报的情况严重,“如果按照观众的真实消费情况,中国电影市场2015年的总票房远超440亿元。”李东进一步表示,相关部门将在2年内做出中间结算平台,加强票房监管。

华谊兄弟影业CEO叶宁在“巅峰将至——解码中国电影产业升级新热点”论坛上发言称,中国电影市场将变成全球电影市场的引擎,甚至是单引擎。他认为,未来五年,是中国电影很重要的窗口期。五年内,还有特殊的环境、特殊的保护等等,但五年以后,无论公司还是从业者,都要蓄积到足够大的能量才能在市场中立足。百度糯米影业总经理徐勇明也表示,虽然目前中国电影具备很多优势,但短板也很明显,“第一个是人才,第二个是电影技术。”

聚焦关键词

2016年,互联网、金融、科技等元素将更多地融入中国电影产业链各个环节,推动电影市场的新变革,成为产业升级的新热点。电影节上,来自各国各领域的电影人就合拍合作、衍生品、网络电影、金融资本、VR新科技等行业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碰撞。

合拍合作。电影市场迅速崛起的今天,中外合拍电影从形态到内容都产生了巨变,跨越国界、文化、市场的“无国界大片”形成产业趋势,影响着中国、北美乃至全球市场。

4月17日,“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举行,导演黄建新、娜塔莉·波特曼、朱塞佩·托纳多雷、许诚毅,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以及美国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英国制片人伊恩·史密斯一同就中外合拍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于东认为,随着中外合作电影项目的增多,中美两国的电影工业生产出现了很大变化,这必将带来中国电影市场创作团队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内陆市场会越来越依赖本土文化和本土创作。好莱坞一批得不到大公司或者职业经理人支持的年轻导演,包括亚洲的年轻导演,都会投奔中国市场。此后,资本还将渗透到独立制片领域,“未来的合拍电影一定是在中国投资人主导下的国际制作。”

詹姆斯·沙姆斯和伊恩·史密斯都强调,中国电影想走进国际市场,就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詹姆斯·沙姆斯表示,中国的电影市场容量庞大,现在越来越像一个新兴的好莱坞。这有利于中国的从业者更多地从国际合作者方面借鉴经验。但是,借鉴不等于外来的就是好的。“中国电影人讲故事的方式并不差,只不过是表达方式不同,全球观众反而更喜欢中国化的讲故事方式,保持自己的表达方式对于中外合拍片最为重要。”

托纳多雷表示,应该用更开放的胸怀和眼界看待合作电影,因为这种沟通本身就是思想和文化的融合。许诚毅也认为,合拍片最关键的问题是语言和文化的差别。“没必要所有电影都要合拍,最重要的是先把中国自己的电影做好,如果中国观众都不看自己的电影,又怎么能说服全世界观众去看呢?好莱坞一开始也没想到拍电影给全世界看,他们只是拍给美国人看,慢慢才成为世界性的产品,中国电影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在4月18日举行的“突进!无国界大片——中外合拍电影进行时”会议上,东方梦工厂CEO方淦、索尼影视大中华首席制作总监黄嘉莉、国际制片人李少伟,结合他们所主导的《功夫熊猫3》《荒野猎人》等项目案例,对“无国界大片”现象进行了解读、评析以及趋势判断。

李少伟和黄嘉莉都表示,中国资金投入对好莱坞来说很重要,以往好莱坞电影在北美和国际其他地区的票房比例是五五分,到《荒野猎人》这个项目,成绩已经是三七分。李少伟大胆猜想,未来有可能会有中国公司收购好莱坞六大公司中的一家,正像当年索尼收购哥伦比亚一样。

在4月20日由美国电影协会主办的“好莱坞电影大师班”开幕式暨“大师论坛”上,中外电影人就电影产业跨文化合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合拍片的未来图景等主题展开了讨论。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评委会主席布莱特·拉特纳表示,自己很认同目前在中外合拍中常用的、以好莱坞的执行方式讲中国故事的模式。“我和朋友成立了一家娱乐公司,近期开始尝试对中国本土电影的投资。现在很多的美国电影公司都想从中国获得资金,但是我们选择投资中国本土电影。我希望在合作中请一些中国的年轻导演,但不知道去哪里找。我想要看到中国的人才库,导演库、编剧库、舞美师库、设计师库等等,借此找到需要的人才。”

衍生品。借着中国电影票房突飞猛进的势头,电影衍生产业趋热,无论是从消费者的市场需求,还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中国电影衍生品市场正在成为各方关注与资本汇聚的焦点。

4月18日,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衍生产业高峰论坛”召开。此次论坛是首届聚焦中国电影衍生产业领域的高峰论坛,论坛围绕中国电影衍生产业发展趋势、中外电影衍生品市场差异、中国电影衍生品开发及版权保护等三大内容展开讨论。中外嘉宾深入分析了中国电影衍生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同探讨了中国电影从票房经济走向衍生品经济的可行路径,也提出了对以衍生产业的发展繁荣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中国电影产业链条、引导中国电影产业全面升级的期许。

2015年,中影股份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共建了“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研究院”。论坛现场,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研究院院长尼跃红,以及中影营销公司总经理兼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蒋德富为出席论坛的六位嘉宾发放聘书,聘请他们出任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研究院的客座教授。

此外,继《功夫熊猫3》衍生品业务合作之后,中影股份与东方梦工厂再度携手,在电影节期间,双方宣布就动画电影作品《Trolls》(暂译:《魔发精灵》)的电影消费品战略性业务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并就电影商务的具体事宜进行协商洽谈。《Trolls》是由梦工场动画(Dream Works Animation)打造的最新电影,预计将于今年11月在北美地区上映。

网络电影。网络电影作为电影产业新的增长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电影人加入。电影节期间,“创新·融合网络电影行业交流会”举办。网络电影创作者代表、网络电影产业机构组织代表、网络电影研究者代表以及网络电影平台方代表以“创作与分享”“市场与需求”“平台与规范”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创作网络电影精品内容、如何发展网络电影市场,以及如何利用平台引领行业规范等问题。

爱奇艺影业投资部总经理窦黎黎在其“网络电影的责任与方向”主题演讲中谈到,2016年是网络大电影的专业年、精品年和提升年,她呼吁行业生产更多“去同质化、精品化、有意思、跨界延展、借力、价值观向上”的内容,她还强调网络电影在启迪民智、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以及挖掘新生代年轻电影人才方面的责任。据她介绍,2015年网络大电影的全网产量达到700部左右,按保守估计,今年网络大电影产量将在2200部左右。

网生影视内容研究者刘向禹表示,中国网络电影市场正处于急速发展变化中,网络电影本身也在不断调整,“今年网络大电影的投资规模基本都在80万-90万或者是100万-300万左右,比去年增长了3-10倍。今年是网络电影的爆发期,整个行业都在做调整,今后会有更加优秀的作品和团队出现”。

嘉宾们还就如何在播出平台上逐步建立规范等问题展开讨论,爱奇艺网络大电影商务总监吴毅婵、搜狐视频前向事业部内容合作总监令狐采石、乐视微电影&网络大片主编王涵以及优酷土豆自制剧中心制片人兰勇分别介绍了各平台审核网络大电影的标准。吴毅婵表示,“爱奇艺今年将继续保持开放合作的心态,但平台方会制定规范,对合作电影进行相关审核,无论是从制作上、题材上还是内容上。希望能引领网络大电影走向更健康的方向”。

金融资本。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扩增,各类金融资本涌入电影产业。本届电影节上,“从电影到泛娱乐,资本大风口在哪里?”“资本新玩法、影视新风险”“文娱金融众创生态高峰论坛”,以及“跨界与融合——中国电影投融资高峰论坛”等诸多活动关注了这个主题。

4月19日举行的“跨界与融合——中国电影投融资高峰论坛”,以电影项目投融资和电影公司投融资为核心,邀请国内外电影投资机构、金融单位、影视制作公司、宣发公司、大数据公司,以及电影主管部门、协会、影视法律机构的负责人,结合近年各类资本跨界电影项目和电影企业,并融合到电影市场电影产业的实例;聚焦境内外各类资金、各类机构参与中国电影生产各环节的具体合作模式。

论坛内容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一是各类资本跨界与电影融合,合力发展电影产业;二是电影项目投融资中涉及的联合投资、完片担保、版权质押、版权融资、预算成本评估及风险控制、电影赞助植入与授权合作、衍生品开发等;三是电影公司常见的私募股权融资、银行贷款、新三板、上市、众筹等投融资方式。从不同维度探讨论证既能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又能确保依法合规的各项举措和模式。

电影院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1999年的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了一系列专为电视而拍摄的新形式电影——“电视电影”。从此,亿万中国民众步入了“打开电视看电影”的时代,电视也逐渐成为广大民众进行电影观赏的最直接、最便捷、最广泛的收看方式。本文将对中国电视电影电视化生存特征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借鉴。

关键词:“电视电影”;电视化;生存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电影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峥嵘岁月,一代代中国电影观众,在大银幕前共同见证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在此期间,电影技术不断发展,从胶片到数字、从院线到家庭,逐渐诞生出新的电影传播形式——“电视电影”,对中国民众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电视电影的起源与定位

(一)起源

中国电视电影的起源首先应追溯到电视业的发展。1960年代,电视业首先从美国开始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而在此之前,电影行业早已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历史。为获得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电视台设法向电影公司购买电影版权以在电视上播放。基于此,将电影从大银幕上转移到电视荧屏上,将观众从电影院转移到家庭。因电视与电影业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导致电视行业纷纷以低成本制作兼具电影艺术特质的电视节目,电视电影便应运而生[1]。至1990年代,电视电影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获得蓬勃的发展,而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此时的电视电影事业才刚刚起步。

(二)定位

关于电视电影的定位,业界保持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电视电影在本质上属于电影,但在播放形式上与影院电影有所区别。持此观点的人们一般认为,电视电影与电影的区别在于电视是电影的后电影市场,但却是电视电影的主要市场。第二种意见认为,电视电影只是一种节目形式,其本质为在电视上播放的节目,由于传播媒介发生了变化,所以与在大银幕上所播放的电影具有一定的区别。第三种意见认为,电视电影既不是电视,也不是电影,而是将两种媒介加以融合的新的艺术形式。

二、电视电影的电视化生存特征

(一)电视传播的广泛性要求

1.广泛性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电视的传播逐渐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因此,电视传播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在电视业较为发达的西方國家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可达到100%,放下开阔的平原地区不说,就连相对闭塞的山区与荒凉的沙漠都可以实现信号的传输。

2.题材多样化

回顾近十多年以来我国电视电影的发展历程,众多的电视电影有着较为丰富的题材与类型,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时代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是包罗万象。其中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电影作品占总比重的80%,古装武侠电影作品约占总比重10%,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占5%,拥有众多题材与风格的作品,如古装、武侠、战争、奇幻、体育、风光、历史等等,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就作品类型占市场的比重来看,当数现实题材的电视电影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3.内容通俗化

由于电影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视觉表现形式,在表现内容与主题上往往会与观众拉开一定的距离,用以满足广大民众的观影体验。但电视是一种时尚、通俗的大众化的传媒。基于此,电视所播放的内容应具备生活化与大众化的艺术审美特点。因此,电视电影作为电视节目表现形式之一,也应符合电视传播媒介的发展特点,具备大众化与生活化的特点,用以满足广大民众的观影需求[2]。

(二)电视传播的即时性要求

1.即时性特点

电视利用电磁波为媒介进行信息传输,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相当于每秒可绕地球七圈,加之人造地球卫星的运用,电视可在瞬间将信息传遍整个地球,时间与空间间隔接近于零。基于此,电视因其快速传播信息的能力,获得了传播的即时性特点。电视电影的传播即时性的特点使得电视以快速的传播速度将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及时传输给广大民众,令广大民众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信息,从而促进民众对社会中的大量信息的处理与交流。上述为电视传播的即时性特点的优点所在,当然这种即时性的特点也有其缺点所在,那就是电视所传达的信息无法达到像书本一样的反复阅读与观看,这是电视传播的时效性特点所决定的。

2.新闻性特征

考量美国的电视电影的发展历史,其题材与类型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如肥皂剧、情景喜剧及普通系列剧,其中大多数并非原创之作。当前阶段的电视电影的剧本由编剧进行原创的作品已少之又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对某类型的传记、小说、著作、新闻报道或报告文学的改编。正如上文所述,由于电视电影所具有的大众化、生活化以及通俗化的特点,与现实中的人物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其剧作者并未想过要将自己所创作的剧本打造成经典的传世之作,但大部分的电视电影作品与时下的热点事件的结合较为紧密,使得电视电影具有较强的新闻性特征。

3.制作要求

上述文章中提到,电视传播具有即时性与新闻性的特征,上述特征要求电视电影在选择题材与内容时,应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审时度势,将电视传播的即时性与新闻性特征充分发挥出来,讲当前阶段的社会热点事件充分加以利用,经过认真的筛选与鉴别,选择具有积极意义的题材与内容作为电视传播的素材。另外,还应注重播出的及时性,要在制作周期上做到及时、迅速、不可错过最佳的播放时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电影在我国的发展已度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本文简要分析了电视电影电视化的生存特征,从起源、定义及传播特点等方面加以论述,为专业人士提供借鉴,以期望我国电视电影业获得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瑾.论中国电视电影电视化生存特征[D].西北大学,2009.

[2]刘天灵.电视电影的艺术特点分析[J].文教资料,2012(27):165-167.

电影院论文范文第4篇

《海洋之歌》这部动画电影是由汤姆·霍尔所导演,整部影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近代欧洲动画电影所具有的文化艺术风格。实现了爱尔兰文化与现代电影的融合,让观众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极深的民族艺术内涵。同时,独特的美术风格,也成为了这部影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

《海洋之歌》是欧洲动画电影的典型代表,整部影片采用的是复杂的手绘形式。通过与传统的动画电影的对比可以发现,《海洋之歌》与其他成功的手绘电影一样,都采用了中心表达形式来进行影片内涵的表达。从整个影片的内涵来进行研究,影片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手绘的古拙感,让导演所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与自然诉求。这部影片的导演出生于爱尔兰,这是一个风情如画、四面环海的岛国。所以其民族文化以及风情特色等艺术特征与其所生活的环境有着极大的联系,从整部影片向观众所展示的蓝天、大海等元素可以充分地说明这点。我们再通过对《海洋之歌》所讲述的内容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影片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海边,其所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每一个生活片段,四处蕴藏着海洋的魅力。在进行动画展示时,导演采用的是以手绘的方式进行表达,把大海的动人情怀向观众们展示的淋漓尽致。此外,《海洋之歌》在进行创作时,以较为鲜明的对比方式,把极为恶劣的污染环境与影片中主人公的居住环境进行了对比,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人文自然观念。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采用了拟物化的形式,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可以通过影片能够找到自我感知。比如在《海洋之歌》中,导演以悲伤的泪水汇聚的表现形式,阐述了工业对人们生活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以及对破坏人们生活的和谐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控诉。

一、《海洋之歌》的民族艺术风格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追求经济利益成为了当前电影行业的第一准则。许多动画电影开始向商业化动画电影的方向开始发展。但是从《海洋之歌》向观众所展示的艺术风格来分析,影片的画面以及配乐都深度地展示出了爱尔兰的传统民族艺术特征。在整部影片中,许多细节把欧洲极具价值的民族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刻的展示。比如《海洋之歌》影片中出现的猫头鹰女巫 Macha,在欧洲神话中其本身就是长辈的定义,同时女巫的儿子Mac Lir的人物设定,向观众所呈现的是欧洲电影的民族风格。[1]通过极赋拟人化的表达形式,能够让观众在进行电影欣赏过程中,跟随着剧情的发展来进行合理的关联想象,从而实现了观众对这部动画影片内容的认知。此外,通过对《海洋之歌》所陈述的内容来进行分析,影片中出现的两个悲惨的家庭,主线是从母亲的难产而亡开始。由于妻子的身亡,导致了丈夫陷入到了极度的悲伤当中,每天都在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在之后所发生的故事,从猫头鹰女巫的出现有了新的转折。在其与孩子奶奶的坚持下,他们一致认为应该把孩子带离其父亲身边,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但是对于传统的欧洲民族艺术风格而言,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影片最终,女巫和孩子奶奶都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自己的父亲,并且在影片中孩子以自己的真挚情感以及富有民族风格的歌声打动了每一个人,把整个故事的主线衬托出来。应该说,《海洋之歌》这部影片是通过传统民族风情与爱尔兰神话故事的完美结合所产生的一部电影,这样的一种完美结合为整部影片的玄幻色彩增色不少,同时也让整部影片充满了温情,这样的一种影片表现方式正是现代欧洲影片民族艺术风格的精髓所在。

二、《海洋之歌》的美术风格

(一)冷暖色调交替,便于观众对影片主题的领悟

电影在进行创作的初始阶段,会针对市场进行专业的市场定位,不同的电影类型都会有不同的接受人群。例如爱情类型的电影,接受人群主要是以恋人、情侣较多,科幻类型电影,接受人群主要是以科幻迷为主。对于《海洋之歌》这部电影,应该把其归类为童话类型,整部电影的受众主要是以儿童为主。就当前的市场而言,以儿童受众为主的电影越来越多,而且也不乏优秀作品。目前,电影市场上的这类电影层出不穷,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就当前的电影市场而言主,儿童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市场,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该类型的电影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形势下,许多电影制作者已经注意到了其受众人群的特征。因此,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如果想要让其能够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非常困难,只有通过在影片中以特殊的表现手法,才能够让儿童在观看影片时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儿童电影在呈现时,需要把握好色彩的表现形式。[2]《海洋之歌》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正是能够完美地体现鲜明的美术风格,把影片中的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海洋之歌》在表现色彩时,把其影片中重要的场景以及人物形象进行了设定,并且整部影片以冷色调为主,以冷暖色调交替的形式把影片所需要表现的内涵以及主题进行了展示。从这部影片的名字可以看出,整部影片所要讲述的是与海洋相关的故事,因此导演在进行影片制作过程中,选择了蓝色这种冷色调为影片的基本色,中间渗透进了深蓝色、墨蓝色和深灰色等色彩,让整部影片的色调呈现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这种刻意营造出的氛围与大海的波澜壮阔以及海洋给人们带来的神秘感相呼应,让影片的主题能够得到诠释。此外,《海洋之歌》这部影片也大量地应用了暖色色调的色彩,在导演以及制作团队的精心策划下,对于暖色调的应用把握得非常到位。这样一种冷暖色调相交替与结合的表现形式,更好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加深了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印象并能够更好地对影片的主题更深地领悟。同时,由于《海洋之歌》的表现形式是手绘动画,这样的一种特殊载体,让影片的色彩成为了观众所关注的焦点,成了这部电影色彩取胜的关键。因此,色彩表现在《海洋之歌》这部影片中的作用十分关键,其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通过色彩呈现,让这部影片给予观众的冲击力非常强,让观众对这部影片的直观印象得到了加深,从影片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第二,通过色彩呈现,让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情感得到了全面的诠释。[3]例如在电影中只要涉及到反面角色时,都会采用冷色调来进行描绘。再例如,当影片的剧情发展到紧张时,会采用黑色以及灰色来进行呈现。这样的一种色调的交替与融合,让观众在欣赏影片时可以把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情感更好地区分,让儿童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时,加大了对其吸引力,能够对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寓意更好地领悟。

(二)突出的尔兰风情,给予观众震撼

相关研究人员对《海洋之歌》进行了分析,与宫崎骏的《悬崖上的金鱼姬》进行了对比后发现,这两部电影在主题以及向观众们所讲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这部影片的导演也公开表示在制作《海洋之歌》时,受到了宫崎骏作品的许多启发。在《海洋之歌》这部影片的表现内容上,与《悬崖上的金鱼姬》不同之处在于整部影片中呈现出了深厚的爱尔兰艺术风格。整部影片中有许多内容向观众们展示了爱尔兰特有的文化,将其国家特有的壁画以及传统文化展现出来。这部影片以手绘形式把爱尔兰不可复制艺术元素展示于观众面前,同时把带有当地民族风格的文化向世界观众展示。此外,在这部影片中充满了爱尔兰民间传统元素,通过手绘形式把爱尔兰传说改编成为如此经典的动画影片。例如,在这部影片中向观众们讲述了“海豹人”的传说,让这部影片增添了一定的宗教元素,同时也成为了这部影片的制作灵感。通过对之前电影的分析,一旦影片内容向观众展示宗教以及神话元素,整部影片就会充满了一种神秘感。《海洋之歌》中以手绘技术把人物、场景等影片中的元素精美地展现出来,为所讲述的神话传说添加了更多的神秘元素。应该说,这部影片向人们所讲述内容并不没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手绘形式所展现的仙境般的童话世界,会这部影片的奇幻风格增色不少,从视觉上给予观众更大的冲击。同时,这部影片的导演借鉴并延续了《凯尔经的秘密》的美术风格,在整部影片中展示了许多的宗教符号,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几何图案以及抽象图形把爱尔兰的地方民族风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点可以从影片中的场景设计就可以看出。[4]例如在影片中以独特的爱尔兰美术风格,向观众展示了许多的场景设计,把爱尔兰这个面临大西洋的国家以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用大海的主题向观众们讲述一部令人震撼的传奇。正是这样的创作背景,大海成为了整部影片的文化根基,同时也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主要场景。此外,在这部影片中还大量的借鉴了欧洲早期装饰画的美术风格,让这部影片具有了一定的梦幻色彩,把天真烂漫的色彩渗透到整部影片当中。《海洋之歌》之所以成为了电影界的传奇,除了其通过手绘二维动画形式进行制作之外,还因为其影片以独特的美术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点成为了这部影片成功的两大因素。可以说《海洋之歌》虽然没有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水准,也没有较大的场面给我们震撼,但是影片却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轻松与美好,为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结语

总而言之,《海洋之歌》在制作过程中,以繁杂的手绘技术把现代动画与爱尔兰传统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让《海洋之歌》这部影片不仅具有了爱尔兰的民族艺术特征,同时也为其影片增添了许多艺术内涵。此外,《海洋之歌》中还融入了许多的亲情以及家庭元素,这也是这部影片之所以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周玫.《海洋之歌》的画面风格与人物造型[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23):186-188.

[2]陈雪梅,梁苗.从《海洋之歌》与《辉夜姬物语》探析动画艺术的民族化风格发展[J].电影评介,2015(9):87-89.

[3]秦真园.从《海洋之歌》看传统手绘动画的“本真”[J].青年文学家,2015(11):92-94.

[4]赵莹.谈《凯尔经的秘密》的装饰风格画面构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132-134.

电影院论文范文第5篇

电影《音乐家》由著名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创作,由胡军、艾特占诺夫、加佐别可娃、袁泉主演。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冼星海传奇人生与最后岁月,也让人更加理解音乐对电影剧情叙事与美学风格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电影以中国音乐大师冼星海为原型,讲述他在阿拉木图隐姓埋名的创作经历,虽身在异国他乡与饱受挫折,却依然心系祖国与人民的前途命运。作为一部反映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真实生活的电影佳作,既有冼星海先生创作频率最高的《黄河大合唱》组曲,也有哈萨克斯坦民族的《阿曼盖尔德》以及中哈交融合创的音乐作品。

音乐美学对于电影而言是锦上添花,电影艺术的音乐美是经典作品的成功要素,也是一种亘古不变的追求品质。我国学者石红雨认为,“在一部电影中电影音乐是灵魂,影片画面是身体,只有将电影音乐与其画面完美交融才能够向影迷们呈现具体的音乐美学的感受”[1]。波兰音乐家卓菲娅·丽萨认为,“通过对电影的视觉画面和电影音乐的听觉层面进行分析,从而深入研究电影音乐美学,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单一地考虑电影音乐自身的美学意蕴,而是将电影画面与电影音乐本身相结合,来思考电影音乐美学的所在之处。”[2]

一、故事叙述与艺术风格

冼星海先生因战争回国困于哈萨克斯坦,却一心不忘祖国,用音乐为祖国抗日战争呐喊助威,充满对中国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冼星海先生创作的组曲《黄河大合唱》极大鼓舞了处于艰苦抗战时期的亿万中国人民,唤醒激励千万有志青年为祖国独立而顽强斗争。在阿拉木图的冼星海,凭借自己的才华结识了哈萨克斯坦的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两人惺惺相惜,建立友谊深厚,他们的音乐作品让不同的民族团结凝聚一起,共同克服战争困难,成为音乐无国界的经典模范。

音乐对故事叙述的节奏推进具有连接作用。在《音乐家》的影片中,有很多著名的歌曲,特别是《黄河大合唱》,成为中国经典歌曲而载入历史。影片《音乐家》的情感主题,既有冼星海对祖国抗战艰辛的鼓舞和爱国之情的抒发,也有对命运颠沛流离的感慨,还有对才子薄情的叹息,更像自身流离国外而无法回国青年的命运惋惜。在影片的开始场景,冼星海先生在莫斯科的战火纷飞里处理着胶片,此时的电影配乐低沉且慢节奏,让观众在慢节奏的音乐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斗争,进而产生情感共振。随着剧情故事的推进发展,冼星海先生在哈萨克斯坦的处境越发艰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对妻女的想念也越发深切。剧情整体气氛也愈发压抑低沉,音乐格调也轻柔慢进,轻柔的配乐与压抑的情感相结合,让观众感受到主人公心底深藏的柔情忧思。随着故事情节的升华发展,主人公的回归之情越发强烈,对自己妻女的深情眷恋也接近爆发点,这时影片画面中穿插了很多冼星海对国内抗战时期的思念回忆,同时映衬在国内的冼星海妻女对丈夫、父亲的思念归盼。电影画面和音乐氛围的双重烘托,升华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抒发,让观众感同身受而潸然泪下。

音乐对故事主题的视听传播具有扩张效应。电影画面本质是一种视觉艺术,而电影音乐被视为一种听觉艺术,电影中不同的声音与画面兼容,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效应。在影片中,音乐与画面的连接方式通常为音画同步和音画不齐两种类型。音画同步时,音乐与电影画面情绪保持一致,起到烘托、渲染画面和深化主题的作用;音画不齐时,电影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与电影画面中的表现相反。通过这种对比反衬达到烘托电影情感的扩张作用,这种音画不齐的方式因其手法的强烈反差性,往往能够营造出震撼的视听效果。在影片中,一首冼星海创作的交响乐《阿曼盖尔德》完美地诠释了他的创作风格,歌词大意:“起来,伟大的国家,做决死斗爭,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消灭万恶匪群。让高贵的愤怒,像波浪翻滚。进行人民的战争,神圣的战争,不让邪恶的翅膀,飞进我们的国境,祖国宽广的田野,不让敌人蹂躏……”这首交响乐鲜明地传播了他对法西斯战争的痛恨、对正义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对个体命途多舛的人生叹息、对家庭温暖的深切怀念等,让人精神振奋,也极大提升了视听传播效应。

音乐对故事插叙的镜头切换具有对照突显作用。电影中有一首插曲《只怕不抵抗》,它的运用也十分巧妙,给人深刻印象。在电影中,冼星海耐心教哈萨克斯坦小姑娘卡丽娅唱其编写的歌曲《只怕不抵抗》:“吹起小喇叭,哒嘀哒嘀哒!打起小铜鼓,得龙得龙咚!手拿小刀枪,冲锋到战场。一刀斩汉奸!一枪打东洋!不怕年纪小,只怕不抵抗!”小姑娘一句句唱着冼星海编写的歌曲,因为长期相处,卡丽娅也亲切地称呼冼星海为“阔克”(哈萨克人对最亲近长辈的称呼)。其实,把他当成准父亲的亲切呼叫,清甜略显稚嫩的女童声,生硬蹩脚的汉语让观众不由莞尔,从冼星海先生看着小姑娘的眼神里感受到他对自己远方女儿的深切思念。电影镜头有意切换:两个可爱的小女孩,还有两个成年女人,身边的达娜什与远方的妻子……我们看到在中国延安的窑洞里,冼星海的小女儿冼妮娜也在妈妈跟前唱着爸爸编写的《只怕不抵抗》,在冼星海在国外流离失所的日子里,远在家乡的妻女也在思念着他。一个平行镜头,两个女孩不一样的声音同唱一首歌,别出心裁的镜头切换结合打动了观众的内心情感,这样的催泪场景让无数观众难以忘记故事亲情与配乐歌曲,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电影音乐与故事画面结合所展现出的中哈友谊。

二、艺术维度与审美价值

电影《音乐家》的成功创作还源于艺术作品彰显的美学风格,世界民族不同而风格不同,但审美是人类交流传播的共同语言,电影的美学风格成功源于艺术创作维度的新拓展。

音乐艺术的民族美是特色要素。在全球文化融合发展趋势中,利用电影艺术传播展现中国音乐艺术美,一个绝佳的方式就是把中国古典民俗音乐作为配乐,好莱坞倾力打造的电影作品《功夫熊猫》系列就是成功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性是中国电影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石灵魂,也是展现自我美学的绝佳利器。要在电影作品展现中国音乐艺术美,首要方法就是紧紧抓住自己的民族特色,巧用中国古典乐器,挖掘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呈现我国古典音律之美,创建中国气派的配乐歌曲和音乐美学。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黄河大合唱》组曲、《只怕不抵抗》等音乐都是利用中国传统的笛箫、鼓、琵琶、古琴等乐器,极具中国特色与中国美学气派。中国音乐作为电影作品的配乐,既可以连通人心,还能丰富艺术内涵,呈现浓厚韵味的美学品质。电影中还有《敕勒歌》《古诗情别》等歌曲,都以中国传统的经典诗词为基础改编,新调旧词的创新演绎别具一格,既展现了中华传统音乐的古色古香,还传播了中国音乐艺术的民族风。

音乐艺术的真善美是核心品质。在《音乐家》中可以看到,音乐艺术展现真情性与真善美,从而起到对电影剧情、叙事节奏的推动作用。从故事叙述的传播视野看,“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的友谊基于对艺术和音乐的共同热爱和对各自国家与人民的无比热爱。两位音乐家在战争年代、艰难岁月中相互帮助、相互激励,这种精神正是扩大两国人文合作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很好地珍惜彼此友谊,并将这种友谊发扬光大,使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将友谊传承下去。”[3]在音乐情感主题的背景下,《音乐家》选择了画面和音乐的双重衬托,《黄河大合唱》与《阿曼盖尔德》成功将国家情感、个人命运、家庭温情等巧妙融合,配合闪现冼星海在他乡颠沛流离的生活镜头、中国抗日战斗的特写镜头、远在中国的冼星海妻女的家庭镜头,多重叙事线交织突显,推动了整部电影叙事的高潮发展。

音乐艺术的意蕴美是中国气派。在《音乐家》中的电影音乐很多融合中国传统美学色彩,这些中国的美学元素运用成功巧妙。在影片的音乐演奏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传统乐器的身影,演奏组曲《黄河大合唱》时用到的古琴、古筝、鼓、二胡等;在电影音乐的歌词里看到了古典诗词的韵味美。冼星海先生在阿拉木图创作的《敕勒歌》以中国传统诗词《敕勒歌》为模板,展现出粗狂、豪放的风格,这是中国意蕴美在音乐作品的成功运用。冼星海先生还以新曲改编唐代李白的《忆秦娥》、宋代吕本中的《采桑子》、宋敦儒的《杨柳枝》、清代彭羡门的《竹枝词》等几首古诗,深切谱写和抒发了对亲人的离别之情。电影《音乐家》既展现了中华美学文化的古色古香,也传播了中国音乐艺术的意蕴美。

三、民族风俗与文化传播

电影《音乐家》中的歌曲《黄河大合唱》《阿曼盖尔德》既是音作艺术的杰出佳作,也是反映民族文化风格的优秀作品,电影音乐与民族文化的艺术融合,正成为当下影片创作的新思潮。

电影歌曲与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如《黄河大合唱》之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九曲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奔腾向前与滋润万物,也是中华民族风俗的重要象征,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成为中华民族气势磅礴与自强不息的文化风格。电影歌曲与民族文化的穿透力。《黄河大合唱》能成为经典名曲的核心是艺术作品的时空穿透力,而不是应景式或者口号式的作品,它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殊死搏斗的艰难岁月。抗日战争胜利已有70余年,但每个中国人只要唱起这首歌,就能遥忆起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黄河边的丰盛高粱,美丽的青纱帐,勇敢的中华健儿,挥舞大刀长矛,奋力抵抗日本侵略军,用自己的青春生命,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歌曲《黄河大合唱》与《阿曼盖尔德》这样的优秀作品,“它似乎渗透着某个事件,但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背后留给人们的情感印迹,这情感可以穿越时空,保持着一种强烈而广泛的流传能力。”[4]

电影歌曲与民族文化的创新力。作为中国伟大的歌曲家,冼星海充分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各地风俗文化,进而创新创作,创新也是冼星海成为杰出音乐家的核心秘诀。他在阿拉木图短短的五年,就创作了《黄河大合唱》《阿曼盖尔德》《中国狂想曲》等多首名曲,这些歌曲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呈现,也有西方音乐的艺术展现,还有中西交融的艺术佳作,体现了优秀音乐的成功魅力。《中国狂想曲》“根据歌曲的主调加以变化,利用各种西洋乐器的特色去表现中国作风。这是一次狂想曲形式的尝试。如果中国作曲家仍没有狂想曲的出现,则这首管弦乐的作品《中国狂想曲》应该是第一首。”[5]

结语

中哈两国友谊深厚悠久,不仅在古代通过丝绸等物质来交往传播,也在现代通过音乐艺术来增进情感,更在当代通过电影艺术提质呈现。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故事成为音乐文化的传播典范,这既是美丽感人的历史故事,也是我们新时代需要发扬光大的艺术创作动力,期待谱写更多优秀的中哈艺术佳作。

参考文献:

[1]石红雨.电影电视剧音乐的美学特质及审美[ J ].北方音乐,2017,37(11):236.

[2]严琦.浅析电影音乐的美学意义[ J ].黄河之声,2016(21):125.

[3][哈]谢里克·朱班迪科夫,沈健.展现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画卷[N].人民日报,2019-05-05.

[4]陸正兰.歌词艺术十二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00.

[5]冼妮娜.冼星海:最后五年的艰难岁月[EB/OL].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新闻网,2018-03-05.

上一篇:电影评论论文下一篇:电影欣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