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范文

2023-12-26

设计艺术范文第1篇

摘 要: 现代设计已经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各国发展道路和特征都有不同。当我们分析各国设计时,就会发现他们都有着自己本土的特色文化,这便是他们自身文化的体现。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有着广泛的民间艺术,这也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中国传统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掀起了回归的热潮,更使得中国传统元素在世界设计领域大放光彩。而如何更好地继承发扬这些宝贵的元素,深入探寻其特征并整合,意义十分重大,每个设计师应该对此了解和学习。

关键词: 中国传统元素 现代家纺设计 运用

中国传统元素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现代家纺设计注重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这使得中国传统元素作为设计领域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而被大量运用和发掘。传统元素不仅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是取之不尽的资源,而正确运用和合理开发传统元素,是每个设计师现在所应该考虑的,毕竟传承﹑深化和发展,是我们要坚持的真理。

一、中国传统元素的构成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元素的内容很多,有具象元素也有抽象的概念,大致是传统装饰图案元素,传统色彩元素,以及传统文化元素这几部分组成。

其一,传统装饰图案元素是中国传统元素的基本构成要素。在过去,传统家纺是非常注重装饰的,尤其是在皇室,对于这些装饰都蕴涵了帝王之家对国家昌盛,人民安泰的美好生活的期望,以及对自我平安祥和的期望。如古代帝王服饰上的十二章纹样,是权力制衡的表现,是有宗教礼制意义的。其他的如“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和“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则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传统装饰图案元素自然也包罗万象,像中国书法文字、中国脸谱文化、中国民间剪纸、中国国画、中国篆刻印章、中国古典装饰文案等。这些元素装饰性强,富有浓郁的古典韵味。

其二,传统色彩元素也是中国传统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色彩很多,有古朴典雅的色彩,也有浓重热烈的色彩。其中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被称为“中国红”。中国红和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成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中国红氤氲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传着独领风骚的元明清神韵。[1]“中国红”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盘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中国结,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

其三,中国传统元素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痕迹。在历史的进步中,这些设计元素也伴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地更新。传统文化贯穿于设计的发展,这些文化元素包含了思想、道德、风俗、文学、艺术、制度等人文因素。逐步形成了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装饰纹样,其中还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以及一些广为流传的传说、典故、成语中的人物和景物,还包括一些约定俗成的事务及组合,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代气息延续的集合体,反映了独特的文化观念、伦理道德、情感方式等复合体,历经岁月的洗练后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它是形式与文化的完美结合。[2]“中国传统元素”是指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元素,其广阔的根基在深邃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设计师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元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文化,以及在它影响下所形成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了中国传统设计观最初的形成。而中国古人对于设计的研究和追求,其精雕细琢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们的一些设计理念,和如今最流行的简约主义有不谋而合之处。删繁去奢,“绘事后素”。“绘事后素”是孔子的话,是他对美的看法。在孔子眼中,绘事是那种装扮出来的美丽效果,而素则是自然的、气质的美,孔子认为“素”要美于“绘事”。这体现了一种“大美无言,大象无形”的中国士大夫的文化追求。[3]中国传统元素的表现应用是和社会历史发展紧密联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装饰纹样和图形造型各个时期都有着较为鲜明的。如“商周时期的威仪与凝重,战国时期的轻盈与俊逸,秦汉时期的厚重与写实,魏晋的飘逸、质朴与刚劲,隋唐的瑰丽与雍容,两宋的典雅、精炼与柔媚,明清的纤巧与繁缛”等等。虽然,各个时期的装饰审美与应用有所不同,但是,纵观历史与中国装饰元素的发展与变革,其元素的基本文化内涵表现得十分清晰,这与中国渊源的文化是分不开的。传统设计与时代感是血脉相承的,将现代设计融合于传统、传统元素体现出现代感,这呈现出的是设计文化思想的一种流动性和前进性,而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设计理念,使之融合于世界设计艺术发展,更是我们所应当追求的。

二、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家纺中的应用

将中国传统元素应用到现代家纺设计中,不应是简单地对中国元素的拷贝或直接挪用,而应该是在挖掘、分析和理解中国元素内涵后,以中国艺术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家纺设计,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现代设计语言充分融会贯通,形成创新的家纺设计。

(一)传统纹样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运用

西方近些年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异常浓厚,他们对于中国元素的偏爱,包含着强烈“实用主义”的倾向,我们可以从中国元素的设计的几类主要纹样中得到印证分析。例如瓷器纹样,这是中国最早的外贸产品,深为西方人熟悉和喜欢。在西方“中国元素”纹样中,各种明清青花瓷器纹样被大量采用。包括各种青花瓶组合,还有中式或者西式的花卉组合。这些纹样的设计,从形式到色彩都要适应西方特定的室内环境或家具的配套方案。再比如人物纹样。“中国元素”设计中的人物纹样,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绘画、小说插画、瓷器纹样及其他工艺品。主要内容有君主、文臣、武将、侍女等人物图案或出猎、巡游等日常生活画面。西方传统家纺纹样中的人物形象,多反映了欧洲神话、圣经中的众神、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爱情故事。“中国元素”通过引进中国帝王将相、侍女、儿童等形象和情节画面,使得西方消费者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因而受到他们的青睐。

可这只是单纯的对中国传统纹样的照搬,是传承民族风格的设计。而现在越来越重视的是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和融合。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开放兼容的时代,消费者的观念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特质,而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有机的结合,一直以来都是催化艺术造型形式的源泉之一,从而在这个时代让我们的设计更具“包容性”。同时也使得传统纹样元素得到更好的延伸和发展,让传统形式为现代设计服务,让现代理念因传统元素而更加深刻。

(二)传统色彩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运用

无论何时,色彩一直是人们所最青睐的设计元素之一,它能直接引起设计者和消费者的共鸣。而在现代家纺中,其地位更是重要。不同的色彩演绎了多样的家纺产品的个性和风格。红色使人温暖、热情、兴奋;橙色象征美满、幸福,使人活跃、欢快、喜悦,很有活力;黄色是辉煌、灿烂、神秘、威严的代名词;绿色则是生命之色,是和平、青春、理想的象征;蓝色带有沉静、理性。神秘莫测的感情;紫色更是具有高贵、优雅的性格;金银色是色彩中最富丽堂皇的,是权力、地位、财富的展现。中国传统色彩主要是皇室所专用的金银红黄的颜色,还有和谐的青花色,大红大紫大绿的民间色,而“中国红”是最突出的。无论是在时装领域上的运用,还是在家纺领域都颇受设计师们的喜爱。而青花色在家纺设计中的应用也很普遍,因其和中国人的肤色极为和谐,更能衬托中国人的气质。

(三)传统工艺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工艺手法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应用有助于塑造家纺用品的面料形态的丰富层次性,给人以多维度的视觉和触觉的肌理感受。中国传统工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镶、嵌、滚、盘、手工印染、刺绣、编制、织棉等。在如今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使得人们更加怀念工业社会前的恬淡舒适的生活,于是全球不约而同地兴起了“寻根热”、“回归热”,正是对这原始心理的反映。因而这些朴实而自然、清新而健康、个性化极强的装饰工艺,又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在现代家纺设计中将这些工艺介入,无疑给缤纷多变的世界增添了柔软温馨和亲切的成分,其朴实、清淡、雅致的艺术风格给现代家纺设计增加了一丝田园山野之气,也使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更加融洽。

(四)传统面料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应用

在繁花似锦的中国纺织品文明历史上,除了色彩工艺的变化,主要就是纺织品面料的发展与变化了。面料是家纺用品的色彩纹样的载体,是构成家用纺织品的重要元素,能够直接影响产品的风格和销售。在新时期,无论是纺织品的数量和产量,还是纺织原料的利用和原始纺织工具的制造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不仅能织造麻织物、棉织物,而且能创造出世界古代史上特有的丝织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丝绸之国”的美称,中国纺织品也因此而具有神奇的魅力。

如今面料技术得到了充分发展,面料由单一的、少品种向多元化、多品种方向发展。因此设计师更应该充分利用不同质地的面料来塑造不同的产品风格特征。不同的面料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如棉质面料温润而有骨感,体现了朴素、平和的特质;丝绸含蓄而华丽、轻薄、柔软、爽滑,色彩绚丽,富有光泽,是最早对外输出的物品之一,也是东西方人民均热爱的;纱,轻盈儿飘逸,最能充分地表现朦胧和浪漫;麻材质的面料防皱耐磨,高雅挺括,富有弹性,有质朴的感觉。[4]在那些传统面料的手工艺生产技艺已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不相适应,这就要求其形式必须与技艺相分离。方法是用新工艺或者材料去表现古老的形式。

总之,蜕变是为了更好地再生。诸葛凯先生在《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一文中提出了再生的三种途径:一是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分离与移植;二是形式与技艺的分离与移植;三是形式与实用性的分离与移植。[5]家纺用品设计如何做到民族精神与世界胸怀的融合,需要设计者的潜心修为,需要生产者的大力研发,需要市场的积极引导,更需要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中国现代家纺业将越发进步和成熟,并在未来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3]杨英丽,李黎,杨英杰.中国传统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40.

[2]赵若轶,潘荣.论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2):125.

[4]苗海青.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家用纺织品设计中的运用.艺术探索,2007(3):102-106.

[5]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装饰,2003(4):4-5.

设计艺术范文第2篇

1舞台妆的发展

戏曲形成前,表演艺术中主要分为涂面化妆和面具化妆。面具化妆的形成与社会歌舞息息相关。傩舞变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歌舞形式,并与戏曲发展密切相关。面具化妆能够以夸张的手法来装饰表演者的全身。表演者可更换面具表现不同的角色。面具化妆中,表演者的表情无明显变化,这也影响着表演者的演唱。涂面化妆是汉朝和唐朝歌舞表演中不可忽视的造型方式。戏曲表演时,需合理利用假形和假面,以此凸显表演者的造型表现能力。尽管我国化妆发展的时间较长,但舞台妆发展的时间较短。若京剧也纳入到舞台妆之中,则我国舞台妆也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早期京剧发展中,生旦角以淡妆为主,表演过程中演员处于自然光环境下,采用灯光照明渲染舞台氛围,表演者化妆时,浓妆较为常见。粉彩是早期的化妆品,之后向油彩发展。生角与旦角在化妆的过程中无需使用过多图案花纹,但是其装饰相对较多,有效的增强了妆面的趣味性。贴片子是旦角化妆过程中的主要方式,该化妆方式是以图片化的处理方式处理妇女的鬓发和额发,以此突显表演者的脸型。表演者的外形轮廓更加清晰,生角和旦角化妆时,应当深入考虑角色的生活背景、文武和年龄,以此确定化妆的主要方法和用色基调。改革发展中,舞台妆的复杂性更强,妆面更加华丽,并成为了京剧表演艺术中吸引观众的主要元素。社会发展中,人们对娱乐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明显增强。欣赏京剧艺术的过程中,关注点从京剧妆面逐渐延伸至其他方面。

2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形象设计中的舞台妆设计艺术

笔者从民族艺术设计、现代艺术设计和舞台剧、歌舞剧及话剧设计,分析了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形象设计中的舞台妆设计艺术。

2.1民族艺术设计

时代快速发展与进步,戏剧影视作品当中,民族艺术在舞台表现形式中主要采用颜色对比度较强的服饰。表演前,舞台妆面设计中需充分展现表演者眼睛位置的特色,如眼睛部分的变化等。为此,化妆时可采用黄色或红色等相对较浓的颜色。艺术设计中,应采用夸张设计手法设计眼部的妆容,充分结合表演的特点加以适度调整和变化。为凸显表演特征和造型模式,将二者有机结合,在表演者的面部设置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图腾和花纹。而设计民族特色较为明显的舞台妆面时,则可使用假睫毛或面具等工具。选择假睫毛的过程中,需首选浓密的睫毛或前短后长的睫毛,以此凸显表演者妆面的主要特色,使表演者眼睛炯炯有神。同时以大红色的口红和腮红为首选,从而凸显舞台表演的艺术效果。

2.2现代艺术设计

现代艺术中,现代舞十分常见,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艺术形式。戏剧影视表演中的现代舞表演中,表演者需要选择独具特色的服饰,保证特色鲜明。为了改善表演者服装及舞台装饰搭配的总体效果,设计舞台妆面时,需选择部分珠光或闪亮的眼影,体现其装饰作用,更好的打造人物形象。其他环节则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眼部的妆容设计中,应根据实际采取内部渲染及外部渲染有机结合的方式,为表演者设计厚重的妆面,也可根据表演的主要内容加以合理调整。此外,妆面设计中可利用高饱和度妆面设计表演者眼部的效果,准确了解和把握表演的内容,展现妆面设计的作用。妆面设计人员需要在正式表演前,全面掌握表演的主要内容,力求打造更加适合表演者的妆面。

2.3舞台剧、歌舞剧及话剧设计

舞台剧、歌剧和话剧表演中,通常不采用集中表演方式。设计表演者舞台妆面的主要目标是更加生动地展现角色。舞台妆设计中,应考虑角色的特点和剧情的发展。话剧、歌舞剧表演者的服饰造型与舞台设计密切相关。表演者在舞台表演中需充分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思想。为实现上述目标,舞台妆设计中还要加强细节处理。因为细节决定成败。重视细节的把控能够使舞台妆与服饰融为一体,生动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也可凸显故事的逻辑性及故事细节,引导观众更加准确地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状态,把控故事的发展脉络,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戏曲影视舞台妆面设计在舞台人物塑造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标是装饰角色外形。歌舞类、曲艺类和主持类等多种演出化妆均是艺术发展中的主要方向。为了更好的突显舞台妆的艺术感,舞台妆设计人员就需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将舞台妆与服饰融为一体,更好地体现人物的形象与特征,进而提高观众对人物的接受度。

参考文献:

[1]浅议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电脑辅助设计课程建设[J].王刚.艺术品鉴.2018(02)

[2]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师:为舞台注入灵魂[J].滕卢涛.中学生天地(B版).2017(06)

[3]中国傳统戏剧对中国电影美术设计的影响性分析[J].孙军.知识文库.2016(23)

[4]色彩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使用原则及具体运用[J].谷丹.艺术品鉴.2016(07)

作者简介:詹明宇(1992.6。27),男,满族,籍贯: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广播电视,研究方向:数字电视媒体与影像创作。

设计艺术范文第3篇

一、有序与无序

这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以及瞬间万变发展的。而其中所讲的“运动”指的是宏观物体单纯上位置的移动, 其观念来至于经典力学, 指的是量的改变, 和质的改变毫无关系。“变化”则讲的是物体的成分变化, 是化学过程的改变, 是质的变化。而“发展”则更上一层楼, 它所讲的是系统在新的层次上重新构建, 更新, 自我否定, 是真正意义上的演化, 既有质变, 又有量变, 是最高级的“变化”, 分形中一个小小数据的变化, 便会引起图形的巨大变化, 这既达到了简单的“变化”同样也算作是图形的“发展”过程。分形理论作为当代非线性科学、作为前沿之一。它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外表看上去极不规则、支离破碎的几何形体。这些不同于简单欧式几何形体的图形存在着自己内在的规律和特性。它们的存在对复杂现象中的部分与整体、无序与秩序、有限与无限、内在与外在、简单与复杂、确定与随机等等。所以说分形对科学及这些方面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所在。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总是与哲学的深入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在哲学的层面中, 分形理论的特性使人感悟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到人文科学都有着重大的有机结合, 它推动着各个学科的飞速发展, 更重要的是为科学的新篇章谱写了崭新的一页, 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角度为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哲学思想, 从而使得人类更好的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方法。分形为哲学带来了一系列耳目一新的启发:部分与整体、无序与秩序、内在与外在、有限与无限、简单与复杂、确定与随机等这些概念都是与分形理论密切相关的。《楚辞》有云:“夫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其中用现代的话语来说就是尺比寸长, 但是尺再长也有短时的时候;寸再短也有长的时候, 关键看是和谁比。换言之, 就是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用发展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尤其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为之。所以在三维空间中, 我们对空间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这个局限的三维空间中。以前的很多科学家都断言没有可能比三维更多的空间存在, 经过了许多的科学演算, 和艰苦卓绝的努力, 当代的科学家才摆脱之前的思想, 把空间从三维成功拓展到了多维甚至无穷维。分形几何告诉我们, 空间维数不但不单单停留在三维, 甚至可以超越三维。所以说衡量一个事物的标准, 是不能单纯用所谓的尺度来断定的。“海水不可斗量”这句俗语正是印证了这层含义。曼德布罗特为了理解复杂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始对分形展开全方位的研究, 其成果发现了一批十分有趣的现象:看上去毫无联系的事物的背后有一定自相似的几何结构。所以, 世界上的一切的本让人觉得毫无规则的事物总会以一定的规则出现在我们眼前。自相似性是分形理论中分形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探究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哲学意义与东方的传统思想有着紧密的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提出了著名的种子学说。认为一切复合物都是由种子构成的, 每一颗种子也含有了一些有着相同部分的物体。然而总的整体是有这些及其相似的部分构建而成的, 即部分与整体相同。一切事物的构成都是由数个部分构成的, 其部分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变构成了整体。整体对部分起着统率作用, 部分不可以离开整体孤立存在。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 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着对方。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 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世界正是如此, 由许多相似的事物构成, 这些事物构成了一个整体的世界。每件事物都包含着其他的事物, 例如在地球上人构成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而构成每一个人的还有一个个的细胞, 构成细胞的还有更细微的事物。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如下三种情况:

1) 内涵不同——整体和部分的内涵在一定意义上的区别在于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和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发展过程的不同方面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和不同阶段构成事物的全部, 同时可以在整个事物中找到与阶段相似的特性, 这也就是整体与部分折射出来的“自相似”性理论, 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基本理论的特性, 所以整体和部分的内涵也就有着相同的理论。但是, 不能单纯地理解成整体等于部分, 不能把它简单的理解成“还原论”, 这是片面的理解了事物本身, 割裂的对待了整体和部分的内在联系, 是形而上学的。从分形的理论来看问题, 事物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表现与延伸, 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的表现与规律。不规则程度在不同标准上面重复, 即标度无关性。标度无关性意味着, 部分中已经包含了整体的全部组织信息或特征信息。在研究分形艺术的过程中让人值得深思的是, 这种观察自相似性无限的新方法, 在现有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阶段来说几乎被印证是正确的。

2) 地位不同---整体领导着部分, 起到主导作用,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 多个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整体也不能脱离部分而存在, 比如我们的手指一共由十个手指头组成的, 手掌是整体, 手指是手掌的部分, 十只手指头协作能够完成一系列动作, 手掌起到协调和统筹作用, 担任部分的手指头组成了完成一系列动作的部分被手掌统率着。这就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联系, 两者缺一不可。

3) 整体的责任是部分不能单独完成的, 这是部分不可以完成的“统率”职责。还是以手掌为例, 我们的手掌可以轻而易举拿起的器皿之物单凭任何某一根手指再努力都无法完成的。而整体缺失了部分, 例如缺少了一部分手指, 可能执行起某项指令的时候难度也随之上升。所以整体和部分分别有着自己的功能与职责且两者不可分割, 互相制约着对方且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做到互相转化。所以我们要做好部分才能顾全大局, 不要割裂的看待问题和规律。

二、复杂与简单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会有不同的结论,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世界, 它既是复杂的却又是简单的, 不仅仅是世界是简单和复杂并存, 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任务事物都是如此。宏观和围观的角度不同, 看问题的方式就有区别。同时人类从古至今对事物的认识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 事物也在从简单到复杂中得到发展。“自然界喜欢简单化, 而不爱用什么多余的原因来夸耀自己。”牛顿是名言正式揭示了这一观点。分形理论作为观察事物规律的存在, 正是把缥缈的、复杂的不可解决的一些复杂的事物进行简单化以及数据化以更便捷的探求它的规律。这个世界上相对来说的话没有单纯的、单一的东西。简单和复杂的辩证关系在自然界中处处可见, 并且在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和加深对其的印象。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和丰富多样的矛盾运动进行统一思考和研究时, 研究其复杂性和简单性这个问题时, 我们必须全面的经过深刻地分析、且将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去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从总的来说是千变万化、周而复始的, 但是在复杂的事物背后总是涵盖了它所独有的简单性的一面, 这是需要去认识并发现和挖掘的, 我们可以认识简单, 把握细节, 从而发现事物的全面, 击破复杂的事物也从而变得简单易懂, 清晰可见。分形则像一把无形的能证明其尺度的标尺, 它以科学的角度出发, 用数据做支撑。分形理论是研究事物规律的一门崭新学科, 但是它也用自身渗透出的哲学理论告诉我们简单与复杂之间的距离并不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在数万亿年的时间轴中显得那么的沧海一粟, 对世界所认知的范围也只是尘埃一样大小, 分形的出现在认识世界, 认识人类自我方面起了很大的帮助, 给了我们一个度量复杂性的有力工具, 把粗糙、混沌合不规律的事物能够得到衡量, 对世界的认知又前进了一大步。宇宙最复杂的东西存在于混沌中, 这个混沌就是负宇宙, 全由反物质构成, 混沌无所谓结构, 是个浑然一体的灵的世界, 混沌以负宇宙速度控制着宇宙中的一切, 地球上发生的事件可以几乎在瞬间感应到几十万光年外的另一星球上, 这即叫“天人感应”, 也称为“宇宙全息。”所有的科学定理和假说, 在混沌中全部失效,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量子力学、超弦理论、科学家们关于宇宙的许多说法, 比如霍金在《时间简史》中的论述, 即使人们的想象, 在混沌中一文不值。

三、分形艺术视觉中的哲学和哲学中的视觉

从人类“看”的各种各样的意义可以从此角度来研究, 于是就有了视觉理念和哲学的多元性。美学是从艺术与审美的角度着手, 研究为视觉感官带来感受的意义;而哲学则是通过“看”, 透过“看“, 直达更深的层次, 来研究视觉与人的本体所存在的关系与角度。阿恩海姆说到:“用艺术的方式去对待生活, 并不只是少数天才艺术家专有的。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应该学会把握这种能力, 因为他们都有一双大自然赋予的眼睛。”视觉中的设计和哲学一样具备抽象的程度, 是人对所处事态的一种概括。不同的需求会导致不同的事态认知逻辑, 以及由此带来的事态抽象。因此, 在某些方面及在一定程度上有意义设计和哲学形态, 在心理影响上是同等的。设计的广泛性, 导致设计会在工程的复杂性与艺术的朴素性上表现出极端的不同。但这不妨碍它们在哲学的统一性。哲学赋予存在的合理, 以及存在的价值, 包括虚无的存在意义。从这一点来说, 设计的任意合理都脱不开哲学范畴。如果本问题的范畴可以更加准确, 如视觉设计与哲学的关系, 或者系统设计与哲学的关系。那么, 可以讨论的方向会清晰很多。

分形理论告诉我们在生活中, 自然界中看似相同的物质世界却时时刻刻变化着, 地球也是日复一日地有规律地进行着转动。只是这种细微的变化很难被人察觉和发现。这些细微的特征就说明了这些细微的特征就说明了宇宙运动时的现象的规律随时随地地被分形所记录着。而这种形式的记录被我们所发现、所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被我们使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然而在分形设计艺术中所展现出来的规律也高度契合了生命的形式。整体的世界由部分的元素组成, 回到艺术作品中看, 整体的作品也是由部分的元素组成, 同时也可以从表浅的意义放射到无限的想象的层面中去。能够将各方面不相联系的事物和概念联系在一起, 使之在交融的过程中迸发出创造力的色彩, 在共同的“空间”里飙速事物的特征。

摘要:分形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20世纪迅速风靡且流行于各个领域, 它的发现与活跃无疑是伟大的;在分形的发展之初, 同样受到过很多的不解和质疑, 直到慢慢被世人所接受, 像潺潺的小溪慢慢最终汇入大海变成主流, 它的影响在几十年迅速遍及了社会和科学的每个角落, 甚至超出了很多领域所规划的一个范畴。分形理论告诉我们了很多道理, 在分形中所体会出来的哲学思维也令人深思。

关键词:分形,视觉艺术,哲学思维

参考文献

[1] 混沌与分形的哲学启示 (续) _易知行

[2] 王令中, 《视觉艺术心里》, 人民美术出版社, P82.

[3] 王令中, 艺术效应与视觉心理学[M],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1.

[4]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5]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设计艺术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时代的演变与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书籍装帧设计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阐述了市场经 济意识对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影响,并对其提出了时代要求。面临这种形势,为主动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市场 经济中的设计师自身素质的铸造就成为了我们需要深思的课题。笔者认为,设计师必须具备市场意识,同时还要具备 艺术时代感。

[关键词] 市场经济意识;书籍装帧设计的商业价值;时代感

[作者简介] 黄 彦,江西财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设计教育。(江西 南昌 330013)

书籍装帧设计艺术作为一门专业的设计门类,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一段历史了,但却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忽视。在计划经济时期,书籍装帧设计优劣的评判标准主要是其学术性,很少考虑装帧设计对图书促销的作用。对于书店和读者在书籍装帧方面的需求和反应,可以说是不太重视的。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图书市场竞争激烈,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出现,再加上书籍设计师观念的更新,书籍设计的审美功能和文化品位都得到不断提升。书籍装帧艺术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承认,书籍装帧的风格和制作工艺也层出不穷,精彩纷呈。同时,市场经济也为书籍设计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设计观念、设计手段、设计方向也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了深刻的变化,具备了很多新的特点,这也是整个设计师群体水平普遍提高的一种反映。

图书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既是商品就有包装,书籍装帧设计就是这种特殊商品的包装。众说周知,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包装对商品促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图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除了要继续对选题和文稿质量深入把握之外,对书籍设计的市场功能及设计要素进行研究,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市场经济对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艺术发展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建立,带来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不断涌现;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推动产品和消费的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推动了书籍装帧艺术观念的更新与转变,改变了过去“只要内容不要皮”、“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书籍装帧艺术价值得到了高度的肯定。

由于受到门类繁多的新媒体的挑战,图书曾经的主流媒体的地位已成为记忆。面对电子阅读的威胁,甚至连图书作为物质形态而存在的价值也遭到了动摇。正是由于这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忧虑,反而使书籍装帧作为一种艺术的独立存在变得更加重要,书籍以开本、纸张、色彩、插图、版式等营造出的艺术个性承担起了作为物质存在的书籍不能被消亡的责任。

而今的出版业正是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之下,打破了以前的“大锅饭”的运作机制,以新时代崭新的面貌把很多精心策划打造的经典书籍呈现在书架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接力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等这些市场经济下的佼佼者,他们的专柜书架前总是挤满了可爱的孩子们。出版界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读者买书,一看名,二看皮,三看内容。”因为图书市场的运作规律,总是对那些装帧精美的图书给予特别的青睐,对书籍装帧艺术中的商业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编辑,发行人员都对书籍的装帧非常重视。每个封面都要认真的审定,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

市场经济下的书籍装帧艺术离不开市场需求,所以了解有关市场背景至关重要。如不了解市场的要求,书籍装帧设计实际上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市场是买卖双方购买和出售书籍进行交易活动的地点和区域。出版社出什么样的书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书籍装帧一直是和书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设计和市场因需求而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为设计提供了方向。设计师如果缺乏市场的大观念,这样的设计是会夭折的,经不起市场的考验,暗淡地淹没在书堆中。市场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设计的一个重要基础和衡量设计成功与否的尺度。现代书籍设计的学院派同样轻视书籍设计的商业功能,他们强调书籍设计的整体性和所谓的“构造”性,强调版面设计的经营与材质的艺术手感,并不强调产品的成本核算与书店的意见反馈,而这两项刚好是处于市场竞争态势中的出版商们最关心的问题。

在设计和市场的关系中,书籍装帧艺术同时也具有对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这是由设计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和未来性所决定的,它不仅适应市场需求,而且还能创造出市场需求。这种新的市场需求实际上是由新设计引发的,因此,可以说,是书籍装帧艺术设计创造了一个新的书籍市场。

二、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时代审美感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体现

艺术作品中所显现的时代精神,是构成艺术品美感的重要因素,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美,设计的作品要有时代感。在书籍装帧艺术设计中要把握时代精神,是每一位装帧设计者面临的问题。

书籍装帧属于艺术的范畴,书籍及装帧的性质决定了书籍封面的文化性和艺术性。虽然书籍作为精神商品也卷入了市场经济的漩涡,利用封面做广告招徕征订,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绝不等同于一般商品的包装那样随着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启动而完成和废弃。市场经济中书籍装帧艺术从以前简单的封面设计过渡到现在的从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录、正文等书籍整体设计,以二元化的平面思维发展到一种三维立体的构造学的设计思路。我国先秦思想家荀子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荀子 .劝学篇)他极为强调美的整体性。孔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尽”字也表达了“全部”、“整体”的含义。任何一本精美的书都有个共性——整体性。西方美学家说过“一个物体的视觉概念,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后的总印象。”所以视觉物体是运动的事件。还有一位美学家说“一件雕塑或建筑只有从各个角度被观察后,我们才能知道整体美。”整体美这一要素贯穿与各局部之间,游离于表里之外,却显现于人的主体视觉经验中和市场经济中书籍装帧艺术设计中 。

市场经济推动着商业大潮,使一直被视为高雅文化的书籍,也在汹涌的大潮中改变了原有温文尔雅的面貌。商业大潮的神奇魔力,不但提高了书籍装帧艺术的地位,而且还塑造书籍装帧风格的流行倾向。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审美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以中国传统的朴素之美来设计已不能满足读者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于是,书籍装帧设计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在材料与印刷工艺上越来越讲究了。而且贵重材料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前些年书籍装帧界出现了“金银热”的现象。目前,随着印刷工艺、装订工艺的不断提升,我国的“书脸”的确在精致和豪华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烫金压膜屡见不鲜,撒金粉加硬皮、用 PVC 材料做封面、用红木做函套等花样百出,书籍设计插入精美的设计插图等等,各具风格的设计层出不穷。如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藏地牛皮书》,外形方正,书边全部为黑色,和封面的黑色成为一个整体,内文版式设计了大量的箭头,这种独特的风格出现在市场后,很多旅游类的图书都开始效仿,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书籍装帧的艺术性总是为出版者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我们在工作实践中都有体会,一些书籍正是由于书籍装帧中较强的艺术性为发行增添了很高的印数,精美的书籍装帧就是一个无声的推销员,本身就有一个广告作用。漂亮的封面像一张好广告,能唤起人们的购买欲望,使读者下决心完成他们的购买。由于装帧质量不同,在图书市场中的销售效果也很不相同,精美的装帧可以成为书籍的附加值,书籍装帧艺术本身也可以成为图书市场的卖点。但是又并不意味着书籍装帧艺术等于做商业性的广告,它所包含的商业性应理解为一种蕴涵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市场意识。

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书籍装帧艺术设计的审美要不断服从于市场开发的需求,设计思路要以时代意识为基础,帮助书籍装帧艺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使书籍装帧艺术在充满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促进我国文化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企业效益,更大满足人们的精神与物质要求。

三、市场经济中书籍装帧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目前,图书市场已形成买方市场,各种读物铺天盖地,使读者有无所适从之感。有的书店,相似甚至相同的读物就有几种甚至是几十种之多,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对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巨大影响,设计师必须加强对自身的素质与修养的提高,唯有如此,才能适应市场对书籍装帧工作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作为市场经济中一名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第一,沟通意识。一本书的装帧设计是否成功,不仅要依赖一个有才华的设计师,还要依赖有眼力的好编辑。装帧设计就像做菜一样,需要文编和美编的配合,才能色、香、味俱全,沟通在里面很关键。文字编辑作为选题的策划者、文稿的审读加工者,也应是图书装帧形式的参与者、设计方案的支持者。如果没有沟通或沟通太少,很容易造成设计观念上的脱节。双方意见的不一致,导致设计的失败,加上文字编辑往往考虑降低成本,使设计者很多新的创意都夭折,所以造成很多庸俗的设计作品在市场上出现。

第二,整体策划意识。一位合格的书籍装帧设计师在设计之前,应该了解和研究该书的内容和市场价值、阅读群体、市场同类书的设计方式、反响程度、印刷工艺、价格定位,了解读者的所思、所想、所求。在其实用性的“硬价值”背后有何心理性、情感性的“软价值”等等。根据书的内容和这些需要去进行整体性、全方位的设计,去确定怎样以新的面孔从琳琅满目的书架中跳跃出来。

第三,民族文化意识。 20世纪 80年代以来,装帧设计界和其他设计界一样,受到新的媒介和新的设计技术的挑战,并迅速地运用到设计的全过程,取代从前的手工劳动。当电脑进入中国设计家的视野之后,使每个设计者在设计实践中都亲身体会到,电脑是个高效的设计语言工具,但不是万能的。当很多书籍设计者一开始接触电脑的时候,就为电脑带来的绚丽效果感到欣喜若狂,而沉迷于电脑的几个特技效果,设计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商业味十足。设计的内涵在于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完备的文化修养。人和电脑相比,人的价值在于独创。在设计中注重电脑技术的运用,但往往是不够的,人的思维创意和设计的严谨是电脑所不及的。中国当下的设计的现实是,手绘和电脑设计同时存在,从整体到形式都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时代感。

我们处在一个充满浮燥的市场经济时代,信息化、全球化、商品化蜂拥而上,国外各种艺术思潮让设计师们应接不暇。面对这么多丰富的资源可以取用借鉴,我们有一点找不到北了,有些人甚至认为抄西方的设计样式是一种时尚。然而单一模仿而来的作品可以做为我们的东西而让世界欣赏吗?中国大众开始接受外来的东西时,是有好奇心的,就象吃惯了米饭,偶尔换换西餐,味道也不错,但长此以往,是受不了的,当国人厌倦了商业的重复,还有什么能感动他们的?审美疲劳。说大一点就是在扼杀本国文化的发扬,在慢性自杀。中华历史、传统艺术工艺、图案,可以从里面吸取的营养很多很多。抛弃了传统的设计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昙花一现。中国没有经历工业革命,没有现代设计运动,但是我们的传统艺术却是光彩夺目的。但是不是照搬照抄传统就是好的设计?抄古人的和抄西方的都是可耻的。应该注入新的元素,既能体现本土性,又能为丰富国际艺术设计提供我们自己的智慧。用现代人的思想去理解去表现出书籍装帧艺术设计的时代感。

第四,市场意识。由于市场的需求,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时代审美感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中的体现,要求书籍装帧设计师要研究市场,研究图书装帧的风格的流行趋势,研究图书上架后的效果,研究读者对的需求等。

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只有把书籍装帧艺术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对立的方面统一起来,才是出版社占领市场的有利武器。这样设计出来的的书籍才可能有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3]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4]朱鄂.视觉语言丛书[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

[5][法]R·巴特,著.董学文,王葵,译.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徐国庆]

设计艺术范文第5篇

摘 要:课程开设侧重艺术设计教学是近些年来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针对幼师美术课程引入艺术设计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幼教美术课程中加强最能体现创造意识的各种艺术设计类课程,在注重学生美术知识、美术技能获得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艺术设计意识、创新能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 幼师美术

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已走到了一个转型时期。众多的学生开始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德国在20世纪初由教育总监穆特修斯提议,在中小学美术课本中增加了设计教育的内容,提高了公民普遍的设计意识和欣赏水平,是十分成功的经验。在幼师美术课程中加强最能体现创造意识的艺术设计课程,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注重学生美术知识、美术技能获得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设计意识和艺术创新能力、审美经验的获得。这既符合时代特征又符合幼师学生专业的需求,是一举两得之举。

一、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赋予了幼师专业美术课程新的内涵

虽然现代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创新、审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幼师美术教学改革却仍然波澜不惊,因为原有的幼师学校都是中专学校,由于教学体制的改革,这些学校有的合并,有的改制,有的撤消,因此教学的改革都各自为政,没有相互交流教改的经验,教学改革没有形成气候。以致幼师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未能构建出一种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素质教育思想的美术教学新体系。

正是由于幼师美术教学改革的缺失,使得各校使用美术教材不规范,有的沿袭旧的美术课程内容,有的学校只重视美术课程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比如,我校现使用的幼师美术教材是199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教材一共分为六大单元,第一单元以素描为主,第二单元以色彩绘画为主,第三单元是图案、美术字、黑板报设计、手工,第四单元是幼儿装饰画和手工,第五单元是中国画、教学挂图、手工,第六单元是幼儿美术作品欣赏、幼儿园环境美化。每一单元的课时,例表格如下:

尽管该教材在当时做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如:图案、美术字设计、黑板报设计加入了教材中,注意教学和幼师实践相联系,增加了一些应用课程,如幼儿园环境美化等。但从课程百分比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中等幼师专业美术课程中绘画类课程占到了一半之多,而设计、制作、应用课程比例相对较少。艺术设计课程和绘画课程没有有机的联系为一个整体。该教材表现出的不足,很显然已不能满足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下师生的需求。

(二)艺术设计教学的拓展和强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

幼师专业要求美术师资既要掌握各种美术技能,具备一定的美术文化知识,还要具备创作、创编、教学的综合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笔者以为,在幼师美术课程中加强最能体现创造意识的艺术设计课程,在设计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造能力,并将艺术设计运用到毕业后的教学实践中去,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成功,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幼师美术课中增加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为美术老师在素质教育指导下实施创新型美术教育,扩大学生视野、增加现代艺术设计意识,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既然艺术设计教育在幼师美术教学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如此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进一步完善幼师美术教学改革。

(三)满足了学生在新形势下的需求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学生不一定都具备良好的绘画表现力,有些学生甚至对美术技能训练学习有畏难情绪,更难以产生兴趣。但比较喜欢制作性较强的构成课(相对于绘画课而言),只要花一点时间与精力,构成作业对于学生来说,能轻易地驾驭,完成的作业也比较具有一定的水准。完成的作业产生的视觉效果超出学生自己的预料,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继而发生浓厚兴趣。因此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导下引入的艺术设计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由感兴趣转变为一种爱好,甚至是终生职业。

2.有利于学生设计思维素质的培养

对于艺术设计来说,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设计思维能力、审美教育、设计方法十分重要,不仅能够提高设计能力,还能提高美的感受能力。艺术设计教育把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培养的最有效的手段。艺术设计教学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学习,鼓励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索、发现,学生的思维活跃,师生互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将艺术设计教育作为幼师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和艺术才能。如果我们现在还在用传统观念指导下的美术教育,忽略学生美术创造力、设计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美术素质势必与时代格格不入。

3.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般来说幼师学生通过一年的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素描的学习,已获得了运用铅笔作画的一定技巧。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进一步进行艺术设计的学习,是学生手和眼的最好训练环节之一,它能发展手和眼的协作能力,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各种技能学习中是极其需要的。在幼师美术教学中将艺术设计教学与原有的美术教学内容相联系重新整合成新的适应中职幼师生的美术教学内容,对于扩大学生视野、增加现代意识、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创造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有所成,毕业后能够迅速进入角色,担任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工作,组织完成幼儿美术活动的任务,适应当代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引入的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与原来教学内容的整合

(一)根据教学大纲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确立新的美术教学大纲

新的中职幼师美术教学大纲应即不同于高职幼师专业和幼儿师范专业的美术教学大纲,也不能等同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大纲。应具有中职幼师生的特色,能反映中职幼师学生的特点,适用于中职幼师专业美术教学。幼师专业新的美术教学大纲应是美术欣赏、绘画、艺术设计、手工制作等四大内容。

(二)在幼师美术课中增加相关的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并进行整合

新的美术教学内容应是在接受一定的美术基础教育的前提下,重视并加强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的教育,同时接受绘画技法、手工技法的传授,把美术知识的共性和幼师职业教育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幼师美术教学中加强艺术设计教学并将艺术设计的内容和原来的美术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科学性、知识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整体。

1.美术欣赏。在美术欣赏中应减少课本里原有的中国工艺美术、中外雕塑、中外建筑欣赏,有选择性的增加设计欣赏课,如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插画设计、舞台美术等等。在欣赏中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了解设计作品将造型元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的对象的过程。

2.平面构成设计。将平面构成的教学内容和绘画基础知识相结合,比如在素描的学习中增加结构素描或是设计素描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用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基本形式,点、线、面来指导动物画,人物画等绘画的创编。加强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图案的学习,对中国传统古典图案有所创新,也可以运用进绘画中,比如儿童画的创作。在形式美的法则指导下,吸取传统图案的精华,为儿童画的创作增加新的元素。

3.立体构成设计。通过将立体构成的学习和手工紧密联系,使手工拓展为幼儿园实用手工的学习。立体设计是发展学生视觉、听觉和触觉感觉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材料能力的途径之一。幼师专业的立体设计教学可着重放在立体造型设计草图的训练和手工上。教学应分两步进行,首先要教给学生写生草图的画法,其次应教会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方法。此外还应更重视手工教学的拓展和强化训练。

4.色彩构成设计。色彩构成的学习要学习色彩的心理联想,色彩、肌理在儿童画中的应用等。

三、加强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学方法

中职幼师专业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设计师,所以整个艺术设计课程应以“高起点、低难度”为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一)欣赏与制作相结合,动手体验制作过程。

艺术设计的学习,能发展学生手和眼的合作能力,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各学科学习和各种工作中是极其需要的。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学中做,使美术活动教、学、做合一。

(二)加强应用课程力度

突出学用相结合与专业特色,加强应用课程力度。图案、纸工和泥工等其它画种和工艺的教学,同样也都应该按着创造性的教学途径发展,逐步由写生往美化变形设计提高。比如纸艺设计教学先做多数学生会做的折纸,等学生了解熟悉了纸材的特性、技法后,让学生做复杂的创作,折纸、剪纸、构成等,而且都要尽量上成创造性的制作课。手工的学习应拓展开发新的创作手工的工具与材料,引发学习兴趣,从材料的使用中,获得审美愉悦。

(三)探索学习方式

改变学习观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应有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美术活动的具体设计、实施乃至评价等,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支配和调节美术课的开展。美术课首要的就是要强调并突出美术的活动性。“以活动促发展”是探究性美术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切入点。从一开始就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无论是在前面表现的同学还是在下面创作的同学都热情高涨,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之中,都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到审美情感上的愉悦,喜欢美术活动,觉得轻松自如。比如在上纸艺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法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可以是幼儿美术中的卡通拟人动物、人物、风景装饰画、花卉等等。在合作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开思路,去探究纸艺在生活中的应用。

总之,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在美术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在中等职业幼师专业美术教学中加强艺术设计教学内容都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了这种新的幼师专业美术课程观,并自始至终用来指导幼师美术教学,这无疑将会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顺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亦勤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桂木 《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多纳德·赫伯霍兹、芭芭拉·赫伯霍兹 《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培训教材》[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长兴教师进修学院 浙江湖州)

上一篇:文化体系下一篇:施工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