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2023-05-15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文教育;医患矛盾;沟通

美國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GL)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是生物学过程,而且有心理和社会的因素,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相统一的整体水平来理解和防治疾病。医疗活动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人文精神的体现。医生在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心病人的躯体,而且要关心病人的心理;目前我国的医学临床工作中医患矛盾突出,原因很多,其中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不足,医患沟通能力缺乏也是医患矛盾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培养他们扎实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也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医生培养成为医术精湛而且有仁爱之心、服务之心及社会责任感医德高尚的医生。

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医患关系一直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医患之间失去基本的信任,医患矛盾层出不穷。原因很多,其中有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当、医疗体制不健全的问题,也有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些患者或者家属从网络上得到的医学信息比较片面和狭隘;法律知识的普及人们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加之一些舆论、媒体的非专业的、非真实的、缺乏客观性的,有偏差的报道等,也有社会道德体系重构的背景下医院自身为了创收开大处方,做一些不该做的检查等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医患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增加了医患沟通的难度,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暴力伤医案时有发生而且屡禁不止。再加之很多医生在学校期间因为专业课程任务重,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而对于人文课程关注不够,有些医学院校开设的与人文关怀课程相对较少,就使得医学生在校期间缺少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没有培养出与患者沟通足够的能力,从而导致在临床工作中出现医患矛盾时有些医生不能很好的面对矛盾进而化解矛盾,反而是激化矛盾等。医学教育能做的就是在医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医学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愫,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培养学生们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医患之间有效的沟通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医患矛盾有利于患者的疾病的康复;同时也能保证给医护人员一个良好的行医环境。良好的医疗环境有利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国家医药事业的稳定和发展,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本身的需要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起源于人类关怀的需要,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医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对人的服务的科学,而人都是社会性的人。医学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纯粹的生物科学,而是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科学。医学与人文科学联系极其密切,医疗的根本任务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从患者身上谋利,“医术,仁术也”。与其他学科的就业者相比,医学生在未来的社会服务中将面对一个个具体的病人,而病人是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患者不但在躯体上有病痛而且很多躯体上有疾病的人也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所谓身心疾病就是此类。还有一部分心理上存在严重缺陷的人在紧张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职业竞争中也容易出现身体上的疾病即所谓心身疾病。医学的服务对象是有灵感有思想的人,因此对人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应该始终植根于每一个医学生的心灵深处,由此而衍生出仁爱之心、同情之心,悲悯之心,服务之心及高度的责任感是一个医生从事临床工作最重要的人文情怀。同时每一个医学生都应该知道医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任何先进的医疗技术也不可能包治百病,让人长生不老。但是面对每一个病痛中的患者我们都要竭尽全力为对他们服务。记得上学时老师曾经告诉我们美国特鲁多博士的那则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翻译成中文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文字,让我们看到“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阶梯,一步步升华出三种为医的境界。这里面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它不仅涉及对“生物学的人”的生命健康维护,更要关注“社会性的人”在心理、文化、信仰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本身的需要。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

(一)培养和提高相关人文教育的教师及医学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相关人文课程的教师素质和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的高低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首先任何一个教师自身都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教育界不应该提倡教师成为只知道为自身晋级晋升所谓个人发展而工作的精致的利己者,教师应该有自身的责任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在教学中体现自身良好的修养和教学素质。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派送教师外出进修,更要请一些在人文素质的教育方面有建树的教师走进学校的课堂为教师们进行讲座、座谈、讨论,拓展教师人文素质的知识面并提高教师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除了讲座和出外学习,学校应该定期为教师制定一些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所必读的书目,并且定期召开读书会让教师在读书会上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分享各自的读书经验,也交流如何与学生真诚的沟通。在教师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真诚的交流中提高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和沟通能力。人文课程的教师或者专业教师和学生定期的进行一些读书交流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看课外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打下较厚的人文素养,教师和学生之间定期的读书活动又可以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坦诚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一个非常好途径。

(二)加强以医德教育为中心的人文课程的构建

医德是医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人文素质,也是衡量医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标准。因此,医学院校应重视对学生的医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将来从事医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医生的职业是非常崇高的,从事这份职业一定要有奉献精神,在医学生的入学之际就要进行医德教育,要向入校新生讲述生动的医学先贤的奉献医学的事例,传递医学先行者们无怨无悔的奉献医学的精神,帮助医学生树立起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建立正确医德观的必要性教育,使医学生明了在医学院校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务工作者。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树立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医德取向,为下一阶段的医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政治思想课的教育,医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建设,还应加强它与医学课程的渗透,培养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医德教育;构建以高校“两课”为核心的,和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合格的具有人文关怀医德高尚的医术精湛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医生。

(三)关注医学生身心的发展,培养医学生自身的健全人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人格健全的人才能有能力接受更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的具体的统一。人格是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内的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个性倾向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和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则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所谓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处于健康状态,人格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个体的人格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也就是说健康人格的一部分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医学是一个对个体的道德、心理人文素质都具有极高要求的学科,我们培养的医务工作者是对生命充满敬畏,关怀的具有崇高医德的人,医学生在校期间健康人格培养不仅是医学从业者人文素质培养,更是为以后漫长的从医生涯医生职业自身的需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一方面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过多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的医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医学生课业重,压力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加之近年来学生手机成瘾,网络成瘾,更使某些学生沉溺其中,无心学习。学校对于这些现象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医学人文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要重视开展医学院校的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握教育主动性,开辟医学人文教育的网络课程,公选课,定期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讲座,同时制定明确的课堂制度,使医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健全自己的人格发展,而不是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

总之,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教育,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医学生人文教育,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完善医学生人格,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技能,是未来医学教育不容忽视的内容。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文教育模式,对医学教育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都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全面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救死扶伤的好医生是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不仅关系着十三亿人看病救治的需要,更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医学教育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

[2]杜治政.关于医学人文教学几个问题的认识[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5).

[3]邱秀華,杨棉华.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0).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改革举措,与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成功的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相比,我国的八年制医学教育发展规模较小,发展历程短,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和改进。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全面调研我国八年制教育现况,完善我国八年制培养模式;及时调整不合理的培养模式:实施定期评估政策,有效保证我国八年制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中美教育比较;八年制:医学博士;医学教育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正经历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为了与国际医学高等教育接轨,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初步施行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如何汲取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借鉴其成功经验,已越来越被我们关注。

目前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学制较其他国家更复杂多样,有三年制大专、五年制本科、七年制硕士、八年制博士。八年制医学博士指主要从高中毕业生中招取、学制八年、毕业考核合格后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医学生。我国八年制推行一贯制,即从入学到毕业连续就读八年,而世界发达国家的八年制一般推行分段制,如美国的八年制实施两段制即4+4模式,先在一般学院读四年,获得学士学位,再参加入学考试进入医学院学习四年,毕业授予医学博士(MD)学位。本文将美国的这种4+4模式培养的医学生也界定为八年制医学博士。

一、中美八年制医学博士

教育发展简史

(一)美国八年制医学博士(MD)教育发展简史

受欧洲传统制度的影响,18世纪中期以前,带徒培训是美国医生的主要来源。1765年,美国建立了第一所医学院——费城学院,但入学条件较低,小学毕业生居多,且没有专业的任职教师,修学期限仅为两学期,它代表美国有组织医学教育的萌芽。到18世纪末期,美国正式被认证的医学院校约30所,约有10所医学院校开始授予医学学位,其中包括初级医学博士学位(Initial MD),也就是传统的医学学位。但各大学所有制形式和办学方式、学制、入学标准、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方面也各有差异,设施简陋,教师素质偏低,课程设置陈旧单一,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实验医学教学比例很少。

1893年,美国建立了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1900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在国内率先确定了入学条件为大学本科毕业,并建立了分级的四年制课程体系,前两年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后两年学习医学专业课程,这就是美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初步形成的MD教育体系。1910年,美国教育家Flexner考察北美155所医学院校后发表了著名的Flexner报告,该报告的可靠性与客观性使美国医学会(AMA)决定大力改革医学教育不足之处。此后,美国各医学院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和哈佛医院改革浪潮的影响下,纷纷进行课程改革,并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样板实施MD教育,MD医学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1920年以后,美国医学教育经过近90年的稳速发展和4次全美范围内的大力改革,如50年代“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的改革,60年代推出的“核心课程”课程规划,70、80年代实施的“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改革,以及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美国医学院协会关于全科医师职业教育的计划》的报告等,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使美国MD教育规模逐渐扩增,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且已经建成了成功的医学精英人才教育模式,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参考重点。美国现有医学院校125所,大部分归属于综合性大学,每年招收医学生人数为16 000人,平均每所医学院每年招生约130-140人,各医学院在校医学生约400~500人。

(二)中国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发展简史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以培养5年制的医学学士为主,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医疗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八年制医学教育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改革举措,从而能与国际接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优潜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我国最早的八年制MD教育始于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17年创办的临床医学八年制,前身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建成。其办学宗旨是在中国建成一所长学制、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培养一流的医学人才。该校八年制1994年前招生规模控制在30~40人左右,1994年以后逐渐开始扩招至70~80人,现医学预科教育设在北京大学,与北大联合招生,具体培养过程为:医学预科教育在北京大学(与北大联合招生),时间为2年半;基础医学教育1年半:临床医学教育3年在临床医学院(协和医院):最后1年中有8个月进行科研训练,成绩优秀者被授予博士学位。

继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之后,北京大学2001年创办医学八年制教育,共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57名,今年已培养出该校第一批八年制毕业生。2004年,根据教育部、卫生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医学教育发展目标,在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基础上,教育部决定将八年制医学教育试点扩展至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据统计,截止2009年,我国有12所医学院校承办了八年制医学教育。

二、中美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

发展的比较

(一)发展目的的比较

美国发展MD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医学生整体培养质量,提升医生整体职业素质和职业声望,满足美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后日益提高的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美国的八年制医学博士学位仅表示达到了在独立行医之前所需学习课程的要求和能够接受住院医师培训的资格。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还需经历1年实习医师培训、2-3年住院医师培训、3-5年的专科医师培训。我国发展八年制MD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医学教育国际化和为高层次医疗机构培养医学精英人才的需要,因此对八年制的专业化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医学科研能力的社会期望值较高,突出表现“精英”教育的特征,部分院校甚至要求八年制毕业生的临床技能在毕业后一年就能达到主治医师水平。相对于美国而言,我国八年制医学博士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和职业发展压力明显高于美国。加之,美国八年制生源是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且经历过严格筛选淘汰,学医的信念和目的更为坚定,心智更为成熟,而我国八年制生源多为高中毕业生,身心发展欠成熟,学医目的和职业理想尚不够坚定,容易因学习和未来职业压力而怠学甚至放弃学医。

(二)发展规模的比较

美国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一直受美国医生协会的严格限制,每所医学院校的招生名额为130人左右,每年招生16000人左右。我国八年制招生人数和承办

院校是否应该增加目前存在较大争议,我国现有12所医学院校培养八年制博士,且各校每年招生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每年招收人数共计1 300人左右。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五年制本科学士教育,而美国医学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八年制医学博士,中美两国八年制招生规模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美国针对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的改革是全国范围内广泛改革,先在少数学院试行成功后即在全国实施,往往改革力度大,一项举措通常会在整个医学高等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美国八年制MD教育的特点可归结为:①为本科后教育,即在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医学院校学习;②实行精英教育,各院校严格控制招生人数;③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一定要学会将知识如何运用于实践。我国由于八年制招生规模小,招生学校少,除了清华大学协和医学院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外,其他八年制院校正处于探索性和试验性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沿袭原有七年制硕士培养模式,还欠成熟与完善。我国八年制的特点:①为本科起点教育;②定位于精英教育但培养模式、师资条件、教学硬件水平还无法完全满足实施精英教育的要求;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三)发展趋势的比较

美国的卫生保健系统质量和费用问题日益严峻,美国相关部门投入巨大财力实施各种医学教育改革项目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让医学生掌握花费最少医疗费用提供最佳健康服务的知识与技能。从2004年开始,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规定各个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医学生应学习的核心课程,对住院医生建立了核心能力及评估系统,涵盖了病人治疗、医学知识、职业精神、实践技能、基于实践中的学习和提高、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六个方面,并将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加入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二阶段考试。经过近90年的发展,美国的MD教育规模不断扩增,并已建成有效、合理的医学教育机制,医学生的素质明显提高,且毕业后享有较高的职业地位和声望。但有研究者发现,美国的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日益暴露出几个问题:①个人及家庭教育投入过高;②医学院教学经费支出远超过大学其他学院,占用大学太多教学资源,导致大学教学经费配置不平等;⑧高准入和高学费使低收入阶层和边远地区学生无条件学医,造成教育机会不平等。

我国在八年制医学博士规模较小,且目前只有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培养了八年制毕业生,其毕业后的医学职业发展能力与综合素质还无法得到客观全面的评价,加之教育经费投入较大,尤其是学生个人及家庭投入精力和财力较大,本着精英教育的宗旨,在目前国内12所医学院校未全部培养出若干批八年制毕业生供实证研究评价之前,八年制培养模式还将处于不断改革和探索中,八年制承办院校数量和发展规模仍将会受到严格控制。

三、美国医学博士教育

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在借鉴欧洲医学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并逐步超越欧洲,如德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进步对美国具有深远影响。美国在形成MD教育体系以前,美国国内很多知名医生及医学教授都是从德国留学归来并积极参与医学教育包括学制、课程、内容、方法、毕业后医学教育等方面的改革。鉴于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比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招生、培养、考核等方面更成熟和先进,我国发展八年制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功之处,深入分析我国八年制培养存在的不足,同时国内各八年制院校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各个培养环节的培养计划、方法、内容等方面应相对统一,对待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如“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要求”“八年制医学毕业生临床能力标准”“八年制医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等问题最好能够由教育部和卫生部组织八年制承办院校共同商讨制定,统一标准并遵照执行。

在美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曾经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变革举措都源于对全美医学院校教育现况的实地调研和考察报告发表之后,尤其是Flexner报告。该报告掀起了美国医学教育改革运动,是20世纪被引用最多的关于医学教育评价的著作,被认为是在医学教育方面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物”。具体说来,Flexner报告对美国医学教育的主要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医学教育和医学考试认证的标准化;②入学标准的正规化;③学制标准化;④促使美国医学教育形成霍普金斯模式。该报告宣告了整个美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开始,促使美国医学高等教育逐渐向医学精英教育转变。我国也需对目前12所8年制高校的教育现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就其招生、培养、教学管理、考核、学位授予条件及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加以客观对照分析,发现问题并借鉴部分院校的成功模式逐一推广。

美国学者普遍认为,严格的医学教育评价制度起到激发学习热情、传播价值观、促进能力发展的作用,同时还能对公众有所交待。因此美国的医学教育通常都会定期进行评估,尽管评估是自愿申请参与,但没有经过评估的医学院,得不到美国各级政府的经费支持和研究项目。通常教育评估每7年举行一次,由全美医学院校资格认证委员会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LCME)实施,该组织派出专家到校考察4-5天,评估内容包括课程、师资、教学条件等200多条项目,考察评估完毕后形成评估报告和评估结论。尽管教育部和八年制院校在规范八年制医学教育、制定培养方案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并发挥了强大的管理和领导力,但由于仍然沿袭了七年制培养模式,尚未形成独立的专业组织管理体系,鉴于八年制学生临床医学教育阶段的四年主要在临床学院学习,学校应该借鉴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做法实行高进优教严出,除了对学生入学资格有较高要求和严格审查制度,采取多种措施(预科淘汰制、本科入学考试制度等),保证生源的高起点以外,特别要做到严出,即对教学质量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如严格的退学制度和全程淘汰制)和目标管理,预设一定的淘汰比率,只有真正优秀的学生才能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做到名副其实的医学精英教育。同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最好能够每隔几年组织评估专家对八年制医学院校的教学条件、师资素质、教学水平等进行全面评估,不合格的院校应给予相应的惩处措施。也可以效仿国外的考核制度,在基础医学教育完成时或临床医学教育完成时分别组织1—2次全国性的理论和技能综合考核,对于不能通过考试的学生不予授学位或淘汰至五年制本科。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提高医学院校培养临床卫生人才质量,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理想信念教育、立德树人主旨教育、科研讲座培养、临床技能培训、“精准化”指导就业等方面,介绍了开展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措施和效果。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素质教育 实践探索

高等醫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高级医学专业人才,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医学教育必须突出医学人才培养“重实践、重人文、重创新”的时代特点。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颁布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促使医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质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要求。右江民族医学院扎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秉承“大医精诚”校训,坚持面向民族地区基层服务不动摇和坚持培养应用型医药人才不动摇的办学理念。近年来,我校在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工作中,从“健康中国”的战略高度探索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机制,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医德素质好、岗位胜任能力强的应用型卫生人才,推动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开展了几方面的创新工作机制,有效地提升医学生服务基层能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1 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扎实做好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工作

(1)以党校为平台,凝心聚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学习培训,精心组织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学习统战工作基本知识与主要工作内容、宗教事务条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班群网络等动态,保持高度政治敏锐,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开展“重温马列经典,传承红色基因”读书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观点及立场。开展“慰问抗战老兵,重温峥嵘岁月史”活动,学生党员们与老兵们一起重温了峥嵘岁月,铭记历史,传递正能量,理解“勿忘国耻”的骨气,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拥有“身在校园,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开展毕业季学生党员宿舍“走访谈心”活动,增强了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激励学生党员学习和弘扬抗战老兵们的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大学生新时代历史责任担当,进一步坚定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不要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投身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强国梦”的生动实践中。

(2)加强学生思想引导,凝心聚力把思想教育工作从学校延伸到实习医院。凝心聚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学习教育活动,以制度为抓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近年来,辅导员坚持利用暑假时间,到38多家实习医院检查开展党建工作检查情况及上党课。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来自党组织和学校的关怀和温暖。检查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加强临床实习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使党员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及权利与义务,加强党小组组织生活落实监控,完善实习党小组组织生活的过程管理,提高实习党小组组织生活质量。对实习生党员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稳健走好人生前进的道路,在同学当中树立起良好的标杆作用。

(3)围绕立德树人主旨教育,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升华人文情怀教育效果。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点。唐代大医孙思邈强调“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注重培育人文情怀,举办“让阅读融入生活 让思考丰富人生”读书征文比赛,激发同学们的读书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组织举办“医学生如何培养良好医德医风”讲座,“青年成长经验”交流会,举办“追求卓越发展之身边榜样量”学子论坛活动, “文明修身,励志成才” 讲座,举办“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主题演讲比赛,举办“明日医生,今日做起”、“当医者变成患者”演讲比赛活动。组织学生到医院和敬老院开展人文关怀、生命价值教育形式,贴近学生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医学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医学职业道德是从事医学职业的人们在医疗工作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也是医务人员在接受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后所具有的职业操守”。[1]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价值观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影响。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每年毕业季,举办毕业生“医路前行,向幸福出发”成长分享会;邀请专家教授为毕业生党员做“恪守医德 廉洁行医”、“榜样的力量 感恩所得”医德专题报告会。培养临床毕业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常怀感恩之心,情系母校,不忘师恩,报答父母,报效祖国。

2 科研讲座培养,促进创新人才成长

为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推动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让本科生早日接触科研,了解科研工作,学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至今已有10余年。本科生导师组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或参与导师的课题组开展科研工作。本科生导师制,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也证明了在医学生中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2]成立本科生导师制科研创新学会,邀请专家教授为本科生导师组学员做培训实验对象、实验原则、实验实施等内容,系统介绍了科学实验的规范和流程,详细介绍医学实验研究的立题选题及实验设计等方面的原理及注意事项,为学员们的科研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不定期举办本科生导师制科研专题讲座,包括科研文献查阅、科研论文撰写、医学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

3 开展选苗助研工作,助力学生迈上更高发展平台

以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推进临床本科考研学风,调动广大学生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不断提高考研参考率与录取率,营造起浓郁的学习氛围、考研氛围,使考研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补充渠道。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2014年制定实施“选苗助研”工作方案,对学生考研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确保考研工作質量和效果。大三到大五各年级成立考研工作小组,辅导员任组长,成员由各班班主任组成,选好考研苗子,为考研学生提供从备考、报考到考试全过程的指导。同时,成立考研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管理学生考研工作,帮助学生分析考研对个人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影响,因势利导启发更多的学生产生对考研的认同。并且,通过对医学生进行专业前景教育、个人成才教育、以及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学生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强化考研意识。不定期做考研主题讲座。邀请当年考研成功学生参加经验交流会,向学生宣传考研的各项政策,帮助更多的学生解答考研困惑、树立考研的信心。利用宣传栏开辟考研宣传专栏,发布考研动态,介绍考研政策,访谈优秀考研人物,普及考研知识。

4 加强安全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亲情服务

(1)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健全心理援助机制。以专题培训讲座的形式,由辅导员组织开展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交友安全、学业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主题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组织各班学生签订《安全承诺书》,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意识。以公开信的形式温馨提醒家长教育孩子暑期严禁孩子私自游泳,切实加强孩子的暑假安全监管,履行好假期家长第一责任人的监护责任。建立“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宿舍长”五级网络的倾诉心声和教育预警机制。培训班级心理委员作为学生心理健康使者,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对心理异常学生给予热情关怀帮助,为学生开展心理救助,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及时对高危人群进行有效干预和援助。

(2)开展学业预警谈话,零距离亲情关怀。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安全管理工作送进课堂和宿舍。辅导员每个月进课堂3~4次,检查课堂纪律、进行课堂考勤,对上课期间不规范使用手机的同学,停止其用手机半天,与上课玩手机的学生谈心谈话,辅导员亲自到宿舍与旷课的同学进行谈心,强调学习和纪律的重要性,珍惜大学美好时光,勤奋学习。开展学业预警谈话,每个学期开学初,辅导员与上一学期考试有不及格的同学开展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情况并给予悉心的指导,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把更多的时间的精力用于学习上,给予大学生以更多的亲情关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亲情关怀与情感教育正是那片片落红, 因此我们教师应让真挚的亲情关怀始终呈现在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把学生当亲人,将亲情服务运用于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加强家校联系合作,通过书信与电话沟通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情况,实现家校双方优势在对学生教育工作上的互助合作,通过家庭教育强化学校教育效果,增加学校思想教育和师生感情的温度。

5 加强临床技能培训,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培养医学理论基础扎实、临床思维能力强、实践技能操作熟练、职业道德意志坚定的应用型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的模式,完善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加大临床教学改革力度,着重加强医学生临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认真做好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培训工作。培养医学生独立书写各种临床工作记录、体格检查、树立无菌操作观念。2012年以来,连续8年组织举办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大赛、临床病例诊断分析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从而强化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面提高医学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6 建立五位一体就业工作机制,“精准化”指导就业

准确掌握毕业生和家长的手机电话通讯号码,建立“学生-班干部-班主任-家长-辅导员”五位一体就业信息工作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Q群、微信群,以便多渠道联系,保证就业信息追踪通畅。向用人单位推荐所需的毕业生,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毕业生排忧解难。推进“集中团体辅导,个人谈话”的工作思路。每年3-6月,每月召开1次未就业毕业生恳谈会,毕业班的班主任与未就业毕业生全部进行“一对一”交谈,了解他们的就业困难及需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对毕业生进行“精准化”就业指导,加强政策引导。教育学生端正就业态度,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对“建档立卡”毕业生适应给予就业路费补助。

7 实施效果

近五年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申报的创新创业训练课题,共有220多项获立项资助,其中省级立项为56项,校级立项170项,学生公开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30篇。我校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得华南赛区华南赛区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2次。参加广西4所医学本科院校的医学生综合能力竞赛中,荣获一等奖3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五年来,临床专业应届毕业生共有29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占临床专业毕业生11.24%;临床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有95.62%以上,毕业生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与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到基层卫生医疗单位就业率为65.53%;学校于2015年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全国高校就业50强)荣誉称号。

医疗用人单位认为我校的毕业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身心素质、沟通交流、人文素质、吃苦耐劳、踏实为基层服务等方面表现很好。2018年学校招生就业处的相关调查显示,医疗用人单位对我校医学毕业生工作表现满意度为94.73%,对我校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给予充分的肯定。我校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在基层单位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奉献青春才华,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杜治政,许志伟.医学伦理学辞典[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03-104.

[2] 肖刚,莫碧珍,等.优化本科生导师制制度,服务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6(10)15-17.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改革;个性化

口腔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专业临床操作技能的要求非常高,对于医师的独立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在大学教育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验课、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等方式分阶段进行[1]。其中临床实习是医生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最为重要的过程,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的关键环节。

在目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强的社会背景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口腔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忽视临床操作技能系统规范的培养,转而为了就业而实习,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复习考研和准备招聘会,导致许多口腔医学生实习结束后只能掌握一些初级的基础操作,降低了临床实习的作用。毕业后即使找到用人单位,由于操作能力低下,这部分同学面临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实习而无法尽快成为合格医生的局面。若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很难有弥补实习欠缺的机会,导致较多高学历低能力医生的出现。本文结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口腔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解决办法,阐述提高医学生实习质量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期间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临床实习与就业考研的矛盾

尽管2012年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平稳,就业紧张形势有所放缓,医学生就业还是存在就业岗位层次提高、数量趋于饱和的问题。提高门槛是大医院的用人取向,多数医院都想要硕士以上学历、有临床工作经验人才,全国基本一致。这就使考研人数年年大幅度攀升,考研似乎已经成为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唯一选择,普遍认为这个行业本科学历很难立足,期望通过考研提高身价,同时也避过就业高峰。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考研竞争压力直接导致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忽视临床实习,花费大量精力准备复习,更有甚者选择放弃临床实习,全脱产复习考研。但是能够顺利考上研究生的毕竟是少数同学,多数医学生最终还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就业,而忽视临床实习直接导致专业临床操作能力低下,就业后无法担负医生职责,发生医疗差错纠纷的隐患加大,最终加剧用人单位对招入人员不满意,陷入第二年提高就业门槛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医学生忽视临床实习,放松自我要求

目前临床实习成绩占毕业总成绩的比例太低,临床实习好坏的考查手段单一,且与就业无明显相关性,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动力,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是如此。还有部分学生工作单位已由父母或亲戚联系好,他们认为工作问题一解决就万事大吉了,根本就不把实习当回事,也就学不到多少东西了[2]。另外目前大多数医学在校生是接近90后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养成根深蒂固,很多学生平时在校期间被各种规章制度约束,早就渴望无束缚的实习生活。加之扩招后临床医学实习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带教老师常无暇顾及每一个学生到岗情况。还有部分同学把实习时间当成谈恋爱的最佳时间,荒废了实习的宝贵时间。同时大多数学生都有电脑,玩电脑、打游戏及上网聊天等也浪费大量时间,自制力差的同学从此荒废学业,短短的一年实习期下来根本学不到多少东西[3-4]。

(三)医学生心态失衡,影响实习状态

口腔医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有多种选择,如考研、培训制医师、各级别医院、社区门诊、不同档次口腔门诊、口腔器械公司等,如果口腔医学生对自身能力有一个正确认识,对毕业后发展方向有明确目标,在五年本科教育过程中有一个特定的积累过程,尽早拥有进入社会打拼奋斗的心态,那么毕业后面临的选择会很多。而目前大多数口腔医学生所欠缺的就是这些认识,要么好高骛远、盲目攀比、高不成低不就,要么过分悲观,得过且过。这样的状态直接影响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效果。在临床工作中,由于环境生疏,诊疗程序不熟悉,加上人际关系复杂,每天都可能遭受困难和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心态不好的实习生常常会产生怨恨、退缩等消极情绪,并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在面对患者的误解或老师的批评,不能正确面对,严重时甚至心理扭曲,影响学习、工作,甚至影响健康。最终在每天工作中面对患者提不起精神,对带教老师的示教和指导盲目依从,缺乏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自我认识,丧失了主观能动性。

二、解决办法

(一)增加带教老师,加大带教力度

我校口腔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安排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年,一般为当年7月底至第二年6月初,为期11个月,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每一名实习生要完成口腔内科、口腔修复科和口腔颌面外科三大部分的实习,其中口腔内科学又细分为牙体牙髓科、牙周科、儿童牙科等部分,整个实习期间不安排特殊的休息时间。针对目前实习中的问题,我校在各专业中抽出拥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和教学经历的高年资医疗及护理人员,成立专门的实习教学组,在实习前进行各专业基础技能的岗前培训,同时对医院规章制度、医患沟通、医疗纠纷处理、医疗文件书写、无菌操作技术等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结束后安排专门的考核,检验岗前培训效果。

(二)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把握同学心态,制定个性化实习方案

在岗前培训结束后,我们制定了专为摸清实习同学心态的测评量表,量表包含了关于最喜欢的专业、毕业后的打算、对实习生活的最大期望等问题,在实习同学作答后,由全体实习教学组老师结合岗前培训期间对某个同学的性格特点、自身不足等方面的认识,在与实习同学进行充分沟通后,针对实习分组、轮转顺序、实习重点等问题,共同制定出适合每一名实习同学的个性化实习方案。

对于专心考研的同学,在实习前三个月的重点时间内,针对各个专业重点操作要点,结合适当临床病例,进行充填术、开髓术、根管治疗术、各种修复体预备方法、牙周刮治术、拔牙术等口腔常规治疗方法的操作手法、诊疗规范、治疗标准等方面问题的强化训练,不强调患者的数量,要求治疗的效果和质量,打牢基础。并建立同学们对临床技能训练的正确认识,在操作过程中,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同学们更加有效的复习。在考研即将到来的中间三个月,对于心有余力的同学安排适当数量的患者,同样严格要求治疗的效果和质量,尽量减少实习同学的临床工作压力,缓解考研前的紧张情绪,尽最大可能为实习同学创造宽松的备考环境,但同时应严格强调工作纪律,禁止出现迟到早退等违反实习制度的情况出现。在考研结束后的三个月中,由于心理压力大减,绝大多数实习同学可以安心实习,这时要安排充足的不同种类的患者给实习同学,强化前期实习养成的操作规范,同时按照实习大纲,补足实习计划中欠缺的部分。

对于专心就业的同学,在实习前六个月,在熟练掌握各种口腔常规治疗方法的操作手法、诊疗规范、治疗标准的前提下,安排充足的不同种类的患者给实习同学,通过数量提升质量。同时让实习同学养成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习惯,对不同专业同一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联系和深层次思考,并对其归纳分析、推理、判断,对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并发症的处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中找出各部分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这对于口腔医学生就业后发挥独立思考能力,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口腔全科医师有巨大的帮助。在实习的最后三个月,多数考虑就业的实习同学会参加较多的招聘会、面试、试工等而影响临床工作,这期间在为实习同学减压的同时,更加灵活地安排实习分组和轮转,让这部分同学充分利用实习时间完成就业与实习工作的双丰收。

对于有其他要求的实习同学,如对某个专业有特殊的兴趣爱好,未来会选择某个专业作为自己发展方向的,我们会在前6个月全面基础训练之后,有针对性地对该专科安排较多的实习时间,让实习同学对喜爱的专业有更深地认识,掌握喜爱专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提早进入工作状态。

(三)转换教育观念,体现带教新理念

在整个实习带教期间,全体带教老师要求坚守工作岗位,规范带教,注重实习效率和效果。开展定期的临床病例讨论,强化实习同学的独立诊断、独立治疗、独立沟通的能力。注意引导实习同学的正确兴趣爱好,锻炼实习同学科研思维能力。加强教学组织和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注重师生沟通,提高实习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实习同学的学习需要。

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带教老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渊博的学识、勇于探索的才能,坚定的信念、爱岗敬业的情操,激励、鞭策实习生逐步坚定自己的职业道德信念,牢牢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加强口腔医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不仅要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的具体内容,了解病人的合法权益和自己的义务责任,而且要使他们深刻认识法律的地位和尊严,严格在法律范围内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义务,培养健全的法律心理。大胆让学生亲自面对患者进行操作,老师在旁监督指导,真正做到放手不放眼,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关注实习同学不同时期阶段的心理活动,体谅实习同学的各种诉求,考虑每一位实习同学的感受,做每一位同学的知心兄长,在实习同学陷入盲目和困惑时,提醒他们正确面对社会与工作环境,变就业和生活压力为学习进步的动力。

通过在口腔医学实习生的实习过程中,引入人文关怀,制定个性化实习方案,调动实习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在保证实习质量的前提下,创造了宽松的实习氛围,提高了实习效率。经统计在我校2005-2007级三届口腔医学生中,毕业后读研究生的累计5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4.8%,通过各种渠道就业的6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8%,另有9人毕业后去向为出国、培训医师、转行做其他职业。

在当前口腔医学生考研、就业与实习矛盾激烈冲突的社会大环境下,我校口腔医学院按照以人为本的带教思路,以医学生获得最佳实习效果为带教目的,由专职实习带教教师不断摸索和积累,寻找到了以每一名同学的性格、爱好、个人能力、奋斗方向等方面的特点为标准,制定个性化实习方案的实习带教新思路,收到了非常好的实习带教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珊羽,邵龙泉,孙挺,等.口腔实习生操作技能培养存在的困难及对策[J]西北教育,2011,19(5):1071-1073.

[2]冯虎翼.解读学生心理提高实习质量[J].重庆医学,2008,37(9):954

[3]陈光侠,晏燕.90后医学本科实习生一对一临床实践教学指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2012,14(31):384-385.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在康复专业本科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培养高素质康复医疗人才的重要方面。基于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康复医学高等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影响因素,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协同、社区康复建设三个方面,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康复医学;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学改革

[课题项目] 2017年度四川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项目“基于社区康复教育与培训基地建设,推动康复专业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SCUSZ2017110);2018年度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社区康复教育与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和践行康复专业本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 谢苏杭(1995—),男,云南腾冲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8级康复治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慢性疼痛物理治疗、膝骨关节炎远程康复;王 谦(1984—),男,内蒙古包头人,博士,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主治医师,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肌肉骨骼疾患康复医学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在之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再一次强调,社会各层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祖国的接班人,需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3]。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进程中,康复医学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着眼于培养一支为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和先天发育障碍患者服务的专业技术团队。因此,培育和践行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康复课堂改革、教学实践协同、社区康复建设,思考新时代康复专业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体,为康复医学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提供参考路径。

二、康复医学高等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医学高等教育承载着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不仅传授学生医学知识,还要以多种形式开展医德医风素质教育,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和“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发展祖国卫生事业和保障人类身心健康的使命感[4]。康复医学作为医学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要求康复医务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人文素养[5]。首先,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主要为残疾人以及老年病、慢性病和先天发育障碍等患者。由于生理或心理功能不同程度的受限,患者表现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学习、工作和社交等参与能力受限。因此,康复医疗人员不仅在专业上具有扎实的技术知识,而且在医德上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浓厚的同情心。其次,病损的康复过程较长,涉及医学、人文、社会等问题,康复医疗人员必须更加的耐心细致,与患者一起树立长期康复的信念。再次,康复医学强调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包括疾病诊治、功能康复和重返社会三大部分,每部分中又有许多不同方面的组合。因此,协同合作体现在各学科之间的密切配合、互相沟通;康复医学团队内部医师、治疗师及护士的工作协同、执行与反馈。最后,面对广大的慢性病、老年病患者人群,康复医疗人员需要宣传与普及科学、规范的康复医学知识,为患者培养战胜疾患、恢复功能、重返家庭与社会的信心;協助培养和指导更多的康复技术人才,服务社会。综上所述,康复医学具有社会属性强、协同性高、覆盖性广的特点,在讲授这门学科理论与技术的同时,对加强医德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中国康复医学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医患矛盾呈现不断激化的态势,暴力伤医案件频发,这对医患双方、整个医疗职业环境和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新时代各种高新技术、科技产业迅猛发展,技术创新促进整个康复产业智能化升级。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康复医学专业学生的教育中,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医德医风,塑造疾患康复的同理心;提高康复医学教育水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康复医学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影响康复医学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高校医学院校本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医学生能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精神;然而,部分医学生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但表现出功利性增强、通识知识匮乏、人文底蕴浅薄、缺乏整体临床观念和医患沟通技巧等问题。结合文献,笔者总结了影响当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要原因[6-9],上述问题在康复医学本科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首先,社会医疗环境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技术冲击和资本运作充斥并渗透在医学的各个方面,评价医院是否优秀的标准不在于治病救人的成功率,而在于引进了哪些先进设备和创收多少利润。由此导致医疗行业过度市场化,也使功利主义渗透整个医疗行业,非正常医疗的市场导向使过度医疗、防御性医疗等非正常医疗现象层出不穷。同时,部分社会媒体的报道往往断章取义,使在校的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判断受到影响,从而在实际学习与工作中不能够统一思想。

其次,医学人文教育缺失。“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使用的教材缺乏合理性、科学性,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医学人文”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基本上设置在本科一、二年级的阶段。然而,当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或见习阶段,真正接触临床患者时,则很少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医学人文知识实践往往需要在临床实习阶段才能实现,比如进行医患沟通。尽管在学校学习时通过考试的形式证明了医学生能够掌握医患沟通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医患矛盾都是来自没有成效的医患沟通。不只注重书本,不要把基础知识作为一次性教育,只有把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的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康复医学作为需要长时间和病患相处的学科,让康复专业学生掌握医学人文内容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康复医学的对象多为老年人和残疾人,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很难能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进行思考和沟通,此时必要的医学人文教育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学生个体的消极因素导致对“医学人文”课程重视程度不足。追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也是导致医学生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出现偏差的影响因素[4]。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尽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但是其以公共课形式进行教学,采用均一式教学方法,导致课程内容枯燥,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教师因难以得到真实反馈也无法着实改革,以此形成恶性循环。现代社会中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也影响了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四、康复医学高等教育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与方法

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平等公正、诚实守信、富强文明、爱岗敬业、和谐友善、仁心仁术、尊重患者等价值观教育,是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体现。如何采取正确有效的对策与方法,有效提高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结合文献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康复医学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一)康复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应重视康复医学人文教育,合理改革课程设置,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授过程中要尽可能与康复内容相结合,摆脱公共课形式,以生动形象的临床案例进行授课。目前也有学校在探究将康复专业内容与思政教学相结合,比如在讲授“传统康复技术”时提出了“渗透、契合、适度”三原则,将两学科结合进行教授,丰富课堂厚度,优化教学资源[ 10 ]。研究报道,在“康复治疗基础”教学中联系康复医疗行业实际热点问题内化医德教育,与社会事实相结合,提升学生兴趣以及教学现实感[ 11 ]。

其次,充分开发现有技术资源与科技的融合,开创虚拟化康复教学场景[ 12 ]。针对康复医学专业特色,借助虚拟现实增强技术,打造线上医患沟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的模拟,将医患沟通的内容与方法,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在康复医学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上,创新课程形式,切实感受与体会康复医疗人员工作的真实场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育。

同时,针对康复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环境熏陶。引导校园广播台、学校官网、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方式,渗透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二)教学实践协同

教学实践是康复医学高等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认同向行为认同转化的最佳途径[ 13 ]。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未来的工作岗位是要不断与人打交道,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不管是医学专业技能还是职业素养,都需要在具体的临床康复教学实践中反复磨砺才会最终由知识、习惯内化为行为方式。教学实践的方式有康复临床实习、社区康复医疗、康复义诊、医疗法规政策宣讲、康复知识宣教、扶困敬老志愿者活动等。在课程教学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协同,促进医学生掌握康复专业技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实践,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社区康复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残疾人权利意识的不断提升,在联合国组织的持续推动下,社区康复已逐渐成为多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社区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也是我国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基础[ 14,15 ]。在新时代的医疗环境下,国家提出在疾病治疗时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指导意见[ 16 ]。社区康复作为连接医院与家庭的桥梁,是康复医疗人员帮助患者回归家庭、迈入社会的重要环节;为老年疾患、慢性病的预防与早期康复提供重要的就诊平台[ 17 ]。因此,在社区康复教育与培训基地的建设可作为促进康复医学高等教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载体。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积极参与社区康复义诊,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患者人群,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切实体会患者的真实康复需求;实践医患之间的沟通技能;帮助社区病伤残者进行康复训练;为社区医务人员及广大居民进行康复科普培训;为孤寡老人进行康复知识培训志愿活动。学校也可建立社区“导师负责制”,将社区康复负责人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社区工作,亲身传授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素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社区康复建设,提高了康復专业学生对社区康复的理念意识,切实将“康复回社区”落实到位;亦能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并让康复专业学生在活动参与或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知社会生活现实,体验价值冲突,做出价值选择,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从而身体力行,积极践行。社区康复建设作为一个潜在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载体,拓展专业技术能力,培育康复医学专业学生的文明、和谐、友善、敬业的职业素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18 ]。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培养康复医学专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康复医学高等教育中,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认真分析和总结影响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基础上,结合我国康复发展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协同、社区康复建设三个方面,加深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康复需求及实践的认知,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与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寄语青年 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EB/OL]. [2021-01-30](2019-04-30).

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430/c64094-31058510.html.

[2]杜楚源,王小林.醫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5,28(12):93-95.

[3]纪元,张桓,周翠.医学人文素养与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25):244-245.

[4]白波,程刚.重视医学人文教育 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8,41(1):5-8.

[5]赵一瑾,余彬,刘锐芬,邹积华,黄国志.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5):576-578.

[6]曲海英,刘张.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学生伦理价值观的内涵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7,37(1):65-68.

[7]王群林,孙基梁,白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教育全过程实效性对策研究[J].长江丛刊,2017,7(20):179-181.

[8]苏伟,曹伟.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调查[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4,37(5):350-352.

[9]谢孝东,杜冬杰,麦锦城,张婷婷,方向颖.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医学生生命责任意识探析——基于广东省9所医学高校的调研[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106-109.

[10]蒋宗伦.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23):96.

[11]李杨.高职高专院校“康复治疗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23):174-175.

[12]Rose T,Chang SN,Chen KB.Immersion of virtual reality for rehabilitation - Review. Applied Ergonomics,2018,69(1):153-161.

[13]陈镭.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5):46-47.

[14]Mason C,Weber J,Atasoy S,Sabariego C,Cieza A.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Plos One,2017,12(6):e0178418.

[15]Cleaver S,Nixon S.A scoping review of 10 years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on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2014,36(17):1385-1394.

[16]何成奇.解读《卫生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的基本思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6):494-496.

[17]Liu Q,Wang S,Lin J et al.The burden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among Chinese elderly:estimates from a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tudy.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 2018,26(12):1636-1642.

[18]习近平: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EB/OL]. (2018-12-11)[2021-01-30].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8/1211/c385474-30457713.htm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Higher Education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XIE Su-hang1,2,3,WANG Qian1,2,3

(1. Center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2. Rehabilitation 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3. West China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Key words: core values;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上一篇:大学毕业德育论文下一篇:小学体育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