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

2024-02-27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形象比喻法, 就是抓住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点, 以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案例一:在介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时, 用学生身体形态做类比。如将一个氨基酸比喻成一个人:氨基是左手, 右手则是羧基, 中心碳原子好比是身体的躯干部分, 腿是氢原子, 头部是R基。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所以不同, 在于R基不同, 就象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一样, 如果头一摇一变, 可以变成白骨精 (某种氨基酸) , 也可以摇身又变成牛魔王 (另一种氨基酸) , 头不同, R基不同, 氨基酸的种类和性质也就不同。只不过, 这个地方的孙猴子不能七十二变, 只能二十变, 为什么呢?因为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只有二十种。在巧用类比的同时, 也把学生自己列入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不仅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而且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极大的兴趣, 难点自然突破。

案例二:神经系统中有好多名词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如:髓鞘、神经纤维、神经等。根据神经纤维的概念 (轴突或长的树突及套在其外面的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 我就把网线拿到课堂上作了个比喻。网线中有八根芯, 每根芯外都有一层绝缘胶皮, 每根芯好比一根神经细胞的轴突或长的树突, 外面的绝缘胶皮好比是髓鞘, 起保护和绝缘的作用。芯和绝缘胶皮就组合成了一根神经纤维。八根芯及各自的胶皮就集结成一束, 再在外面加一层绝缘胶皮, 就成了一根神经, 每根芯中的电流, 就是神经中传导的神经冲动。当然实际的神经不仅限于八根芯, 可多可少。这样的比喻形象直观, 便于学生理解。

案例三:染色体与染色质, 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形态。

可以用一根晒衣服的绳子来比喻, 细胞间期丝状的染色质类似伸开的松散的绳子, 拉直了便于晾晒衣服, 分裂期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的绳子类似于挽起的绳子, 便于收藏。虽然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形态不同, 但其本质上都是同一种物质。

案例四:蛋白质的多样性:将氨基酸比作英文字母, 多肽比作单词。每个单词要由一定数量的英文字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组成, 一般调换字母、增减字母或改变字母的顺序, 单词的意思都会改变。由此得出:调换、增减组成多肽的氨基酸或改变其排列顺序, 都会改变多肽的种类, 进而改变蛋白质的种类。

第二种常用的比喻教学就是联想比喻法了。识记无相关意义的材料时, 将本来没有意义的相关内容, 在人的脑子中进行加工, 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 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达到联想记忆的目的。

案例一:讲蓝藻的时候, 有好几个种类, 它们的名称各不相关, 不好记忆, 这时, 我们可以编个故事来记。从前, 山上有个老和尚, 要下山化缘, 下山时, 手上拿了一串念珠 (记住念珠藻) , 但是这串念珠特别奇怪, 因为每个珠子都很大, 大得有些夸张, 有蓝球那么大 (蓝球藻记住了) , 老和尚很老, 因此拿着念珠的手会不停的颤抖 (记住颤藻) , 下山化缘, 还想发一点财, 所以口中还念念有词的, 这次要发点财, 发点财 (发财谐音发菜) 。你看, 这一个故事, 编得还有点好玩, 笑中带记, 轻松的就可以把书上所有的几种蓝藻记住了。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 又解决了教学难点, 何乐不为。

案例二:在讲A、T、C、G、U这几个碱基时, 字母和名称对不上号, 觉得难记。我是这样讲的:先在黑板上画二个肾脏, 每个肾脏下各连一个输尿管, 汇集到最下面画个膀胱处, 整个图的形状就象字母“U”的形状, 尿嘧啶就记住了。同样, “C”的形状就像我要去拥抱一个人一样, 所以可以谐音胞 (抱) 嘧啶;“T”的形状就象人照X光胸片一样, 上面一横好比人的锁骨, 下面的一竖好比是人的胸椎, 所以胸腺嘧啶也记住了;“G”的形状我们把它左旋90度, 大家看, 是不是象个鸟巢呀, 所以鸟嘌呤又记住了;最后一个是A, 这个最不好记, 我就编了个故事, 都说中国足球踢得臭, 如果好不容易出了线 (腺嘌呤) 的话, 那它就是No1 (A, 第一名) 了。这样的教学方式, 一次搞定, 全部记住, 屡试不爽, 效果很好,

案例三:学细胞这一章时, 讲到有八种细胞器。我们可以这样比喻:细胞质就好比是八宝粥里的粥, 呈溶胶状 (而实际上细胞质也就是溶胶状, 这个比喻太贴切) ;而细胞器就好比是八宝粥里的八种宝贝, 有花生, 红枣, 莲子、桂圆、枸杞等, 就好比是线粒体, 叶绿体, 核糖体, 内质网等八种细胞器, 八宝中的每种宝贝都各有作用, 所以这八种细胞器又各自独立。然后为后面学习每种细胞器打下了伏笔。

除了以上列出的知识点外, 生物教学中还有很多很多形象的比喻教学。上面的案例, 有几个出自本人的原创, 也有几个来自他人的借鉴。所以, 这需要平时的留心积累和创造联想。用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 借以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 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我从2年多的有机化学教学经历和摸索中, 深切体会到对于传统的板书教学, 如果采用形象教学, 通过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驱动力, 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神奇奥妙, 就会热爱并欣赏自己的专业, 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也许就此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和前途。

根据所教药学专业中的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 我反复总结思索。采用形象生动、贴切的比喻不但把一些枯燥无味、抽象深奥的内容化繁为简, 使学生在轻松趣味化的环境中探索药学的认知领域。同时, 可激励学生的想象能力, 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电子云是描述原子或分子中电子在原子核外围各区域出现的概率。由于教学条件所限, 学院还没有专门的相关电子云教学软件, 而且电子云概念又不能用一般的化学实验进行演示。

从图1中, 学生看到并听到教师讲解的是“电子云是电子在不同时刻在不同位置出现的叠加现象”, 但学生很容易理解成是很多电子像云雾一样同时出现在原子核周围。此时我首先说明, 其一, 电子云不是电子的运动轨迹, 而是电子出现在各点的几率分布;其二, 不同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是一定的, 如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 碳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为进一步让学生对“电子云”有一个认知感, 我在一块木板中心钉上一个钉子 (代表氢原子核) 并系上一根可伸缩的松紧绳, 绳的另一端拴上一根粉笔 (代表氢原子核外的一个电子) 。围绕钉子, 在木板上根据绳的长短用粉笔画得不同位置的点, 类似于图1中的一个个小黑点, 即每一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而不是多个电子) 出现在核外空间的一次概率 (并不表示一个电子) 。尽管是个简单的操作, 但是可以帮助学生十分顺利地建立起较为具体的“电子云”概念, 理解了“电子云”并非是很多电子所形成的这一现象, 突破了教学难点。

共振论是有机化学中表示分子结构的一种方法, 用起来比较方便, 能解释电子离域体系的一些实验现象。例如苯的真实结构G为下列为下列极限式 (a、b、c、d、e、f……) 的共振杂化体[2]。

如图2所示。

但是, 共振论过于抽象, 学生普遍反映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个理论, 晦涩难懂。第一次讲完这部分内容, 所有的学生都瞠目结舌, 一副茫然的神情, 可想而知, 师生都极为沮丧。

为此, 我在第二次上课时运用这样一个比喻:一个被通缉的罪犯但不知其真实相貌, 希望大家能够提供线索以助破案, 于是有了下面的信息:

A.说罪犯的眼睛小, 鹰钩鼻;

B.说罪犯头发黄且稀松;

C.说罪犯嘴歪, 额头有块胎记, 还少一只耳朵;

罪犯肖像由此被画出来, 无疑对该案件的侦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比喻中, 可以这样进行对比理解。

如图3所示。

……

通过对比讲解及简单的肖像绘画, 形象生动, 便于理解, 在欢快愉悦的笑声中即将抽象难懂的理论具体清晰化。

共轭效应是贯穿整个有机化学教材的知识点, 对这部分概念掌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知识的学习。首先我从字面上对“共轭”进行解释:“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曲木。”并以图片形式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从感性上切入。再从l, 3-丁二烯开始, 讲共轭双键的电子云分布及轨道重叠情况, 由于形成共轭而电子离域, 键长、电子云密度分布趋于平均化, 就像牛马颈上的轭一样, 用力均匀化, 更利于协助耕田及托运, 继而引出共轭效应的传递所产生的影响。这样学生较易理解, 透过现象看本质, 问题也讨论得全面深入。

其实, 用精彩抓住学生的心神, 提高教学质量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据本人的教学体会, 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才能将形象比喻运用自如, 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精心准备每一次授课,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即使相当熟悉的课程, 也要花上2~3倍的授课时间广泛查阅相关资料, 深入钻研教材, 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2) 对于疑难知识点, 尽量运用贴切的形象比喻、例证等方法。比喻应通俗恰当, 尽可能具有趣味性和回味性, 使学生能够享受掌握知识的喜悦。但是比喻不能滥用, 否则会失去作用, 诚然, 这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联想。

(3) 准备充分是讲好一堂课的前提, 是否能使你的课堂成为学生翘首以盼的课, 还需注重讲课的艺术形式。拥有高超教学语言技能的教师, 宛如一位超级魔术师, 悬念之刻使观众屏住呼吸, 身心都被这个震动的表演紧紧吸引过来, 台上台下混为一体、达到相互融合的艺术境界。如此, 教师也就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课堂“表演”。

摘要: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讲解, 将较为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具体化。用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比喻法,语言,形象生动

参考文献

[1] 王有贤, 熊伟.宁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5 (28) :169.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毕达哥拉斯将数归结为万物本源,我们是否可以理解“数学是最简洁的语言”?整天与文字相伴的人,是否觉得自己对语言更为亲近?那么数学这一宇宙通用的语言,自己怎么一窍不通呢?

我想我们每天遇到的事情是可以抽象为数字的,看看那些博文通理的大师,你可以感受到他们思维的高妙吗?那么就让我们这些喜爱文字的人也亲近数学,懂得这最美丽的语言吧!

口黑马三

数学最明显的特征无外乎抽象枯燥,所以抽象严谨的数学语言显得晦涩难懂,读来难免索然无味。不过,当人们合理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对事情和道理进行比喻时,简洁明了的数学描述不仅能达到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效果,而且还蕴含发人深省的哲理和耐人寻味的情趣,令人印象深刻。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就深谙此道,由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趣味盎然的数学化比喻,令人心领神会之余击节称道。下面就分类举出几例,以飨读者。

1.分数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谈到对人的评价时,把人比作一个分数。他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就越小。”他还把这段话比喻成一个除法的式子:“一个人的价值=实际才能/对自己的估价。”这个形象有趣的比喻,生动地告诉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也巧妙地讽刺了那些自以为是的狂妄者。

2、百分数

我国科学家王菊珍对待实验失败有句格言,叫做“干下去还有50%成功的希望,不干便是100%的失败。”只要你稍有数学常识,就会认同这句格言的正确性。所有的事和所有的实验一样,可能成功,可能失败,可能性各占一半,努力做便是争取成功的那50%,而畏难缩手自然就100%完全选择了失败。

3、雷巴柯夫的常数与变数

前苏联科学院士、历史学家雷巴柯夫在利用时间方面是这样说的:“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小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这里的计算是有意采用逆向思维来表述的,从表面上看,用‘小时’来计算时间比用‘分’来计算时间多59倍,但反过来理解就是,时时刻刻以‘分’来计时的人,所拥有的时间自然比以‘小时’来计时的人多出59倍。从而深刻地表达出勤奋者更应争分夺秒珍惜时间的寓意。

1、平行线

伟大的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对时间的特征曾有如下精彩叙述:“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丽情致,会把平行线刻在美人的额头,会吃掉稀世珍宝,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它横扫的镰刀。”诗人用平行线来形容时间掠过留下的皱纹,既不落入俗套,又形象生动,令人啧啧称奇。

2、曲线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说过:聪明人总是与另外的聪明人意见相符;傻瓜常常既不赞同聪明人,也不赞同笨蛋。与此相似,直线总能与直线相吻合;而曲线既不彼此吻合,更不会同.直线相一致。这样的比喻直白地形容了智者与庸者之间的区别。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也说过:异性友情的发展,就像双曲线,无限接近但永不触及。这也形象地说明了异性友情的正确导向,即相互真诚,相互欣赏,相互理解,而没有暧昧纠缠的情结。

1、减号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学习与探索时指出:“在学习中要敢于做减法,就是减去前人已经解决的部分,看看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这个比喻表面上是用减法运算揭示了学习与探索之间的关系,但细细琢磨可知这里的减法本质上仍是加法,因为减去的内容是前人已经解决的已知部分,鼓励探索的就是未知的部分和创新部分,而这部分的获得(增加)就是有价值的。

2、正负号

著名的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季米特洛夫在评价一天的工作时说:“要利用时间,思考一下一天之中做了些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倘若是‘+’,则进步;倘若是‘-’,就得吸取教训,采取措施。”这里的加减不难看出是对应时间的有效和无效使用,人的一天要过得有价值,自然得反思究竟是‘+’还是‘_’,尽量往正方向上努力。这与我国古代名言“吾日三省吾身”涵义本质相同,即每个人每天都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有一个评价,不断地去调整自己。

1、爱迪生的公式

爱迪生是家喻户晓的发明大王,他在谈论天才时用一个等式来描述。他说:“天才=1%的灵感+99%的血汗”。公式中的百分数是对一个天才的真实描述和精辟解释,它可能会改变一般人对于天才的误解,而更侧重于对于辛勤付出的诠释。等式表明,1%的灵感闪现虽然可遇不可求,但却是天才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而99%的血汗则极为贴切地刻划出后天努力的长期性和重要性。简而言之,人们要想在探求未知的道路上创造出奇迹,必须同时具备天赋和毅力。

2、爱因斯坦的公式

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诀时,写下一个公式:A=x+v+z。并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可以看出,这个公式在描述成功的诸因素上更为具体详细,更有可信度。因为x、y、z的表示趋向于苦干巧干实干这三方面,但凡能做到这三点当然成功。这两个等式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成功的几要素,与我国古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异曲同工之妙。

1、开方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毕达哥拉斯将数归结为万物本源,我们是否可以理解“数学是最简洁的语言”?整天与文字相伴的人,是否觉得自己对语言更为亲近?那么数学这一宇宙通用的语言,自己怎么一窍不通呢?

我想我们每天遇到的事情是可以抽象为数字的,看看那些博文通理的大师,你可以感受到他们思维的高妙吗?那么就让我们这些喜爱文字的人也亲近数学,懂得这最美丽的语言吧!

口黑马三

数学最明显的特征无外乎抽象枯燥,所以抽象严谨的数学语言显得晦涩难懂,读来难免索然无味。不过,当人们合理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对事情和道理进行比喻时,简洁明了的数学描述不仅能达到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效果,而且还蕴含发人深省的哲理和耐人寻味的情趣,令人印象深刻。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就深谙此道,由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趣味盎然的数学化比喻,令人心领神会之余击节称道。下面就分类举出几例,以飨读者。

1.分数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谈到对人的评价时,把人比作一个分数。他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就越小。”他还把这段话比喻成一个除法的式子:“一个人的价值=实际才能/对自己的估价。”这个形象有趣的比喻,生动地告诉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也巧妙地讽刺了那些自以为是的狂妄者。

2、百分数

我国科学家王菊珍对待实验失败有句格言,叫做“干下去还有50%成功的希望,不干便是100%的失败。”只要你稍有数学常识,就会认同这句格言的正确性。所有的事和所有的实验一样,可能成功,可能失败,可能性各占一半,努力做便是争取成功的那50%,而畏难缩手自然就100%完全选择了失败。

3、雷巴柯夫的常数与变数

前苏联科学院士、历史学家雷巴柯夫在利用时间方面是这样说的:“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小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这里的计算是有意采用逆向思维来表述的,从表面上看,用‘小时’来计算时间比用‘分’来计算时间多59倍,但反过来理解就是,时时刻刻以‘分’来计时的人,所拥有的时间自然比以‘小时’来计时的人多出59倍。从而深刻地表达出勤奋者更应争分夺秒珍惜时间的寓意。

1、平行线

伟大的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对时间的特征曾有如下精彩叙述:“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丽情致,会把平行线刻在美人的额头,会吃掉稀世珍宝,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它横扫的镰刀。”诗人用平行线来形容时间掠过留下的皱纹,既不落入俗套,又形象生动,令人啧啧称奇。

2、曲线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说过:聪明人总是与另外的聪明人意见相符;傻瓜常常既不赞同聪明人,也不赞同笨蛋。与此相似,直线总能与直线相吻合;而曲线既不彼此吻合,更不会同.直线相一致。这样的比喻直白地形容了智者与庸者之间的区别。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也说过:异性友情的发展,就像双曲线,无限接近但永不触及。这也形象地说明了异性友情的正确导向,即相互真诚,相互欣赏,相互理解,而没有暧昧纠缠的情结。

1、减号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学习与探索时指出:“在学习中要敢于做减法,就是减去前人已经解决的部分,看看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这个比喻表面上是用减法运算揭示了学习与探索之间的关系,但细细琢磨可知这里的减法本质上仍是加法,因为减去的内容是前人已经解决的已知部分,鼓励探索的就是未知的部分和创新部分,而这部分的获得(增加)就是有价值的。

2、正负号

著名的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季米特洛夫在评价一天的工作时说:“要利用时间,思考一下一天之中做了些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倘若是‘+’,则进步;倘若是‘-’,就得吸取教训,采取措施。”这里的加减不难看出是对应时间的有效和无效使用,人的一天要过得有价值,自然得反思究竟是‘+’还是‘_’,尽量往正方向上努力。这与我国古代名言“吾日三省吾身”涵义本质相同,即每个人每天都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有一个评价,不断地去调整自己。

1、爱迪生的公式

爱迪生是家喻户晓的发明大王,他在谈论天才时用一个等式来描述。他说:“天才=1%的灵感+99%的血汗”。公式中的百分数是对一个天才的真实描述和精辟解释,它可能会改变一般人对于天才的误解,而更侧重于对于辛勤付出的诠释。等式表明,1%的灵感闪现虽然可遇不可求,但却是天才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而99%的血汗则极为贴切地刻划出后天努力的长期性和重要性。简而言之,人们要想在探求未知的道路上创造出奇迹,必须同时具备天赋和毅力。

2、爱因斯坦的公式

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诀时,写下一个公式:A=x+v+z。并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可以看出,这个公式在描述成功的诸因素上更为具体详细,更有可信度。因为x、y、z的表示趋向于苦干巧干实干这三方面,但凡能做到这三点当然成功。这两个等式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成功的几要素,与我国古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异曲同工之妙。

1、开方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1、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能自主选题,发挥想象,创作简单的儿童诗。

2、通过品读赏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掌握儿童诗的、创作方法。

3、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尝试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创作诗;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童言自然地流淌,童心尽情地表达。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在纽约一条繁华的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 有一天,一个诗人路过乞丐的身旁,乞丐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改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乞丐又碰到诗人,便很奇怪地问:“你究竟给我写了什么呢?”那诗人笑笑,念出了牌子上所写的句子:“春天快要来了,可我却看不到它。”

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示吗?

同样一个乞丐,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着完全不同的效果。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句的力量,正是这诗意的语言:“春天快要来了,可我却看不到它"让人们对乞丐产生了更多的同情 。

3、小结: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儿童诗则是诗歌王国中最为自由的一种体裁,是诗歌王国里的小精灵,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儿童诗的世界,去亲近亲近这个小精灵,学写儿童诗。(板书课题)

二、自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过渡: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下面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两首你们的同龄人写的诗,你一定会对诗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翻到108页,自由读读《致老鼠》和《爸爸的鼾声》这两首诗。

1、指名读,谁愿意来读读这首儿童诗(一生读)请你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同学们,听了她的朗读,你发现儿童诗和一般文章在朗读和写的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是的,儿童诗是一句一行的,文章是一段一段的,儿童诗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2、那就让我们女同学一起来读读这首琅琅上口的儿童诗吧。(女生齐读)读了这首儿童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请你用一个词来说说。(对,老师跟你们有同感,这首儿童诗充满了情趣。板书——充满情趣)

3、诗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是呀,可爱、懒惰、偷偷摸摸,这些都是老鼠的特点,诗人就是抓住了老鼠的这些特点,把它当作人来写,写得非常有趣。)

4、这就是儿童诗的魅力,那么有趣,读起来那么琅琅上口。还想再读读其他的儿童诗吗?请你再自由地读读《爸爸的鼾声》,(生自由读)

5、老师请男同学一起来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中最有趣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会把鼾声与火车联系起来呢?

6、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7、读了这两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我知道写诗并不是那么神奇的事,我们也可以学着写。写诗就是写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8、、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去搜集自己喜欢的诗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诗歌吧!(请生读)

师:读了课文中的两首诗,再加上刚刚我们一起交流的。我们不难发现儿童诗有一些特点:(点击课件)

儿童诗的特点:

1、诗是分行写的,每行都很短。

2、经常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3、诗读起来常常琅琅上口,有时很押韵。

4、诗必须有丰富的想象。

5、诗能把平凡的事物变得活泼、有趣、动人。

4、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儿童诗。

三、想象训练,循序渐进

师:儿童诗也是一个孩子,他会哭,会笑,有时安静,有时胡闹。他是谁家的孩子呢?他的父母叫“想象”!在写诗之前我们先来一个想象力大考验吧!(点击课件:想象力训练营) 第一关:补充句子:打开窗, 让鲜艳的花瓣吹进来 让翠绿的树叶飘进来 让珍贵的鸟儿飞进来

让<

>的<

>进来。 预设: 让活泼的青蛙跳进来 让缤纷的彩虹跨进来 让淘气的星星跑进来 让调皮的阳光躲进来 让袅袅的轻烟飘进来 让温暖的笑容飞进来 让丰富的知识渗进来

„„ 第二关:补充片段《我问》 我问美丽的鲜花, 怎样才能芳香醉人? 鲜花轻轻地回答: 敞开自己的心 „„

四.尝试创作,步入诗意

1、在刚才的训练中,我们的想象多了一些夸张,添了一些童趣,诗的意境就更浓了,听着同学们充满想象的表达,我觉得你们全是一个个小诗人,想不想自己动笔写一首儿童诗,当一回真正的小诗人?

2、现在就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老师在大屏幕上给出的参考主题从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自由创作,把你的奇思妙想写下来,也可以根据课件的背景图片想象作诗或自己拟题创作均可。课件出示老师给出的参考主题,并播放轻柔的音乐: 夕阳

落叶

星期天

假如

小猫

分数

童年

老师的眼睛

蝴蝶和小花

风是个自由的孩子

„„

3、自由创作。

4、边展示,边交流,边评改。

五、诗意绕梁

今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一颗纯真的心,拥抱童诗。尽管我们的小诗还显得稚嫩,还有许多不完美,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播下了诗的种子!最后,送给你们一首诗《我希望》作为本课的结束。

上一篇:惩罚教育论文下一篇:自主学习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