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2023-04-14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百家争鸣”背景:

1.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地主出现封建经济形成初步发展 2. 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 阶级: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 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影响

1. 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人物

孔子(儒家,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仁” 政治思想(1)以德治民(2)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4)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伦理观性本善(4)价值观舍生取义

荀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本恶(4)朴素唯物思想制天命以用之

老子(道家,春秋晚期)客观唯心体系(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本原是道(2)辩证法思想祸福相依(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道家,战国末)(1)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2)世间万物相对(3)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社会批判精神

韩非子(法家,战国末)(1)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时而变(2)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厚今薄古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子(墨家,战国初)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1) 边疆危机(2)土地兼并(3)亡国问题(4)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5)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豪强势大,黄老学说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影响

利于社会恢复,利于社会稳定(积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消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目的为了加强君权 提出三纲五常,目的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措施:

1. 政治:儒学家参加国家大政

2. 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 教育(学校):兴办太学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新儒学影响:

积极:

1. 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大一统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 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 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消极:

1. 扼杀了不同流派的思想 有专制作风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2.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 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 无为而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2. 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封建大一统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第三课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背景: 魏-隋:有佛,道,儒合一的趋势 隋-唐:并行,复兴正统面临挑战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北宋):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 只有深刻探索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将知识,道德,天理结合起来“穷理格物”

朱熹(南宋)

理之源在于天理 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程朱理学的地位: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和程颢、程颐异同点

世界观

(同)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异)朱熹:明道德之善 二程:达普遍天理

陆王心学

陆九渊 世界观: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认识论:穷理不必向外探索,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

世界观: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认识论: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影响

1.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 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不同点: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观唯心主义,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相同点:

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内容)

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与(实质)

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但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到积极的作用(影响)

评价程朱理学

消极影响: 1.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2. 用三纲五常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 等级尊卑,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不利于社会进步 积极影响:

1. 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2. 重视主观意识力量 3. 注重气节品德 4.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5. 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第三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背景:①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内在矛盾尖锐②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③思想:明清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西学东渐

思想特点:①反传教,反教条②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③提倡经世致用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李贽的思想主张: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②揭露道学家的虚伪③反对道家“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④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赞颂商鞅等改革家,农民起义是官逼所致

评价:具有鲜明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黄宗羲主张:①否定君主专制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建立监督机构限制君权③反对重农抑商,强调工商皆本

影响(评价):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顾炎武主张:①用“众治”来取代“独治”反对君主专制②痛斥理学的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学以致用”③区别亡国与亡天下,提倡匹夫有责

王夫之:

哲学思想(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1. 世界是物质的

2.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 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霸天下当做是私产的做法(反对专制)

第五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的背景:

1.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 工商业经济繁荣 3. 人的地位得到提高 智者学派:

核心思想:强调人的价值

1. 人是万物的尺度 2. 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3. 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积极影响:

1. 突出个体强调感觉认可人的价值

2. 培养个人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繁荣 3. 西方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 弊端:

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造成道德沦丧和社会秩序混乱

苏格拉底:

1. 倡导有思想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 提出美德即知识强调知识美德理性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3.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到自己灵魂内已有的美德,教育是获取知识和美德的重要途径

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相同点: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把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类,即把人类社会作为研究主体

不同点: 1. 智者学派认为感觉即知识,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就可以获得知识;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

2. 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客观标准

3. 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有些激进学者还提出城邦公民应该人人平等而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德识的少数人治国,反对雅典城邦后期的过激的民主政治

4. 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寻求人生真谛,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即人应有自重,人应该发现自我的本质,人必须确立理性的至高无上

柏拉图:

1. 根据智慧品德进行社会分工建立理想国 2. 鼓励独立理性思考 3. 理念是万物本原

亚里士多德:

1. 感觉是认识的起源,将感觉与理性结合起来 2. 创立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 3. 研究自然并强调人类是最高级的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 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人本身作为人的主要关注焦点 2. 尊重人的价值不断认识和提升人的作用

第六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背景:

1.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 新兴自资产阶级追求财富现实享乐关注人的本身发展

资本主义在意大利萌芽的原因:

1.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2. 阶级:资产阶级壮大

3. 文化: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和优秀的人才结构

文艺复兴(14c-17c)只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积极思想,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人物:

薄伽丘: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但丁:《神曲彼得拉克》【文学三杰】 《歌集》率先抨击教会腐败,文艺复兴的先驱

文艺复兴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积极方面:

1. 思想:冲破神学束缚从愚昧中解放出来

2. 文学艺术:文艺复兴时期众多艺术成为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 3. 自然科学:催生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局限性:

对人文主义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宗教改革背景:

1. 经济:天主教会日益腐败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 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 3. 导火线:出售赎罪卷

宗教改革 罗马天主教会-封建统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马丁 路德:

1. 信仰耶稣即可获救-否定教会和教皇的权威 2. 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还俗-提高自身地位追求平等 3. 国权高于教会-激发民族意识

宗教改革的实质:否定教皇权威强调了人与上帝直接对话即是一场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封建的政治运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1. 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 2. 他们都具有反封建性质 3. 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分 4. 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关系上相似

不同点:

1. 采取的斗争形式不同 2. 开展和兴起的范围不同 3. 产生的作用不同

第七课 启蒙运动

背景:

1. 文艺复兴为它打下基础(根本原因) 2. 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

3. 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含义:

“理性”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内容:

反对封建特权王权教权提倡自由民主法制科学理性

法国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 1. 抨击天主教会

2.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 提倡天赋人权 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1.反对君主专制三权分立

2.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意义: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

1. 社会契约论

2. 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

3. 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启蒙运动的扩展

(德意志)康德: 1. 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2. 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3. 主权属于人民

4. 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力 5. 人要自律,自由平等在法律范围内

影响:

欧洲:它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的思想,冲击着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法国: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世界:启蒙运动影响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了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次思想解放的异同:

相同点:

1. 冲破了宗教神学束缚 2. 解放人们的思想 3.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 为资产阶级做思想上准备

不同点:

1. 文艺复兴打击了宗教神学的精神统治启迪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2. 宗教改革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迷信教皇的说教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派

3. 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自由平等等思想深入人心掀起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

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 启蒙运动不仅在自由和个性解放上继续发展而且要根本变革国家体制,实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

2. 启蒙运动提高到哲学角度论述问题而且不给宗教留下一片阵地,用无神论完全否决了任何宗教和神学

3. 启蒙运动为未来的“理性”社会提出了经济自由,人权自由,政治平等,议会制民主,三权分立等思想主张,后来都成为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原则至今仍在实行

第八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

造纸术:

成就: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影响: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和北非 印刷术:

成就:隋唐之际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宋代出现色彩套印术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影响: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被欧洲借鉴造出了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火药:

成就: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影响: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促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

成就: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影响: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汇算了许多算术命题

地位:1.书中命题的解法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2.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珠算: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成为算盘,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人们可以用它解决加减乘除和开平方开立方等运算问题,明朝时珠算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石氏星表》和浑仪 原因:

1. 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 2. 封建王朝设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成就:

1. 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 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根据唐代天文学著作的内容辑成《石氏星表》成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3. 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 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 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基本相同,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农学:

1.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2. 《齐民要术》内容:记录了东汉以后500多年间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倡精耕细作培养优良品种

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伤寒杂病论》1.东汉末年张仲景总结前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而写出的集大成的中医专著2. 创造性的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代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本草纲目》 1.内容:

记录各种药物1892种,药方一万多个,绘制了一千多幅药物形态

3. 地位: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1.经济基础: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政治条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3.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4.民族交往与对外交流频繁 5.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 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创造

主要特点:1.先进性 2.广泛性 3.实用性 4.经验性 5.封闭性

第九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楚辞特点:

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又称“骚体”

《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出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汉赋形成:

汉朝时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体-赋 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唐诗

原因:1.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2.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发展概况:

初唐有王勃,陈子昂等人

盛唐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孟浩然,王维山水诗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中唐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宋词》

原因:1,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3. 市民的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需要

代表人物:著名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人 元曲的形成:

1. 宋代:民间兴起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元曲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代表: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创作成就最高 明清小说

(1) 背景:①政治: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经济:工商业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③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 特点:数量繁多, 体裁多样, 表现手法丰富。

(3) 代表作

①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四大名著。

②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③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宋词繁荣的原因: 1. 封建经济发达,宋代商品经济和城市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 3. 市民阶层扩大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矛盾尖锐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 汉字

(l) 起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原是文字是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2) 形成:商朝已形成完整体系。

(3) 演变:

①序列:按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

②趋势:由繁到简。

2. 书法艺术

(l) 发展脉络:魏晋以前处于自发阶段 , 以后进入自觉阶段,成为一种艺术。

(2) 基本特征:

类别 特征 代表人物

楷书 笔画详备, 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 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 审美价值高。 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

二、京剧的出现

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表演;

②道光年间,又有湖北的汉剧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

③经过表演实践,徽剧和汉剧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后来的京剧。

④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出的程长庚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名艺人。

⑤后来流行全国,又逐步走向世界。

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 先秦: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思想活跃,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 秦汉:秦汉时期, 国家统一, 生产发展, 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西汉儒学独尊, 文化由此得到迅速发展, 文学艺术各放异彩。

3. 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

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辉煌, 同时社会走向正轨, 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政治黑暗, 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 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 宋元:北宋重文, 商业繁荣, 市民阶层兴起,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诗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汉族文人进取无望, 心情压抑, 促使杂剧繁荣。

5. 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弱,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商品经济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京剧形成发展原因:

1. 经济发展城市需要 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 2.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3. 富有艺术生命力不断推陈出新,名角辈出受到人们喜爱 书法艺术产生原因与特征: 原因:

1.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汉字作为文化传播交流工具的功能发生变化,以适应人们和社会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2. 汉字为富于个性化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材料 3. 随着文化发展知识群体形成,成为书法艺术产生发展的动力

4. 文化用品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5. 魏晋南北朝时特立独行的士人群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和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特征:

1.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汉字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

2. 汉字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以自由而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形式,感情和气势

3. 它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第十一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经典力学的背景:

①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②物质基础:新航路开辟后,各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大量资本主义积累促进了资产主义

③理论基础:以伽利略为后经典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伽利略成果:1.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3.证明了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的正确性4.近代实验室科学的奠基人

牛顿: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理运动三大定律,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

意义:1.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2.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3.促进了两次科学革命的到来4.对解析和预见物理现象有决定性意义

经典力学的历史地位:1.把自然界中一切力学现象囊括在力学体系中,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总结和概括2.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3.牛顿力学和热力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4.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打击了神学,促使人类思想不断解放

相对论内容:1.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2.广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情况

量子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地位及影响:1.量子论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2.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相对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得看待世界的途径3.量子论和相对论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缺陷,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对物理学本身,对自然界,对整个人类生活与思想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十二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神创说”长期流行的原因:1.生产力落后,生物知识缺乏2.统治阶级愚民政策和精神独裁的需要

影响:1.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17世纪,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细胞

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拉马克提出生物从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进化论:

背景:文化: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冲击了神学统治,解放了思想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经济:工业革命的发展

理论:拉马克和较完善的细胞学说奠定基础

内容:《物种起源》:1.进化而来,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否定神创说)2.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过程(否定物种之间没有联系)3.必须适应或对付周边环境的挑战,还必须与其他种类的生物相互竞争,生物个体之间还存在着本种类内部的竞争4.凡事能够较好的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那些发生了有害变异的个体则将遭到淘汰(否定物种不变)

影响:1.挑战封建神学,否定神创学,促进人类的认识飞跃(对宗教界)2.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对哲学界)3.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震动(对社会影响)4.“优胜劣汰”被殖民者利用,成为他们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 第十三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蒸汽时代的到来:

背景:1.政治: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2.经济:随着工业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3.技术: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80年代,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

蒸汽机改良原因:1.现存的蒸汽机存在缺陷2.工业生产对新动力的需求

影响:1.解决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2.改变了工业格局3.促使工厂手工业向大机器大工业转变4.开始城市化进程5.促使了全球化的进程6.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1807,美国人富尔顿轮船。1814,英国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电气革命: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背景:1.现代工业生产的动力和能源要求2.科学家新发现(法拉第第二电磁感应)3.发电机的发现(电气时代到来的标志)

影响:电气工业发展迅速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A.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2.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式3.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增加了社会财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消极影响:1.带来殖民侵略,资源掠夺,环境污染,贫富悬殊,人际关系冷漠等社会问题,从而妨碍了世界各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信息时代:

产生:1.1946,美国研制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美苏争霸3.1969,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成了互联网的诞生4.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影响:1.进入“信息时代”2.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3.促使知识经济的形成,带来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4.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

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3.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4.不能忽视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环境污染的逐步加剧

第十四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看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

背景:鸦片战争失败,惊醒了中国一些有知识的人,使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举措:1.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理志)

2.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 184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为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影响:1.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2.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3.促使人们开阔眼界

局限:1.带有封建纲常(维护封建统治)

2.尚未付诸实践或基本未付诸实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纲常名教 西: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背景:内忧外患

人物: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

内容:1.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2.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学为体),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根本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举措: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启示:只学习器物,不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是不能救中国的

维新变法(资产阶级新派的探索)

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人物:王韬,郑观应

内容:经济上:主张发展民主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早起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出实践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背景:经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社会: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重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传播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康有为: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权威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依据) 中西结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想结合,借孔宣新

为什么借孔子的旗号变法:1.封建势力强大,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如此可减少变法阻力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梁启超:《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只有变法才能图存

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1898年,在维新变法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影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悟,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第十五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青年》的诞生: 背景:政治:对内打压,对外卖国,袁世凯恢复帝制

思想: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尊孔复古

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人物:蔡元培(北大校长),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新文化运动: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白话文运动的意义: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开启民智,有利于扩大民主社会的群众基础)

意义: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气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冲击正统,宣传西学,传播马列,鼓动五四,催生中共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18年,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非把知识阶级同劳动工阶级打成一片不可”,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林,翟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十六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背景:1.政治状况:民族危机加深,名牌救国方案失败,创立革命理论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深受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4.个人因素:孙中山努力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

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增长的归国家所以,由国民共享

影响:1.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2.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迅速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1.时代局限: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2.阶级局限: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的纲领(因而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根本原因:半殖半封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原则制订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背景:1.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都失败,要有新途径,新力量2.俄国十月革命,孙中山看到希望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援手

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 内容:对外独立,对内平等

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一般平民所以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约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第十七课

毛泽东思想

1921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1921-1927,《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1927-1937,“城市包围农村,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7-1945,《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第一步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

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1949,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七界二中全会上,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论人民民主专政》 影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十八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了系统概括

1992,南方视察,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

1992,十四大,明确下一步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一国两制”的思想

影响: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第十九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第二十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双百"方针的提出:

(1)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结果:

(1)"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

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

(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1)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5)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出现的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

(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繁荣的表现:

(1)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第二十一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中的教育

1、表现:

(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结果:"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第二十二课 文学的繁荣

一、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3)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

(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4)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5)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20世纪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如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2、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继续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奉献了大量现代主义作品,代表作是《老人与海》。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

3、20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高度繁荣。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4、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第二十三课 美术的辉煌

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

1、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

(2)在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义美术诞生了。

2、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

(1)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2)在表现形式上,它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3、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画家大卫,代表作有《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等。表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再现了这一时期法国重要的历史画面。

(2)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充分展现了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满结合。

二、浪漫主义美术的产生: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出现了公共权力,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国家

政权。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1、主要的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

2、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

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3、商王通过垄断神

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都镐京

1、分封制:分封

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

心的附近区域是周王的直接驻地。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殷商降

族、被商灭掉的古国后裔。意义:使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

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使西周 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

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

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核心:嫡

长子继承制。内容:大、小宗体系。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为大宗;

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 母弟为小宗。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实质:不仅是家族等

级制度,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

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第2

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春秋时期(前770

-前476年):分封制、宗法制破坏;兼并、争霸战争频繁。战国时期(前475

-前221年):兼并战争激烈;各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二、秦朝的统一

1、建

立: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历史条件:客观上①历史潮流(民族融合、渴望统

一、大国兼并小国);②秦国实

力最强(商鞅变法)。 主观:嬴政的正确决策。疆域: 地图(东

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 。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特征:

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措施:(1)确立皇帝制度(2)设

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太尉(职能?) (3)地方: 废分封,置郡县(4)

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和考查官吏的制度;(5)制定细

密严苛的法律;(6)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影响:由秦

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 代

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

3课第三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 2 页 共 28 页基础知识:三省六部制的

确立和演变。选官制度的发展。监察制度。重点问题: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朝代 中枢权力体系 职能(作用) 备注 秦

朝 丞相 最高行政长官 建立 西汉武帝 中朝 决策,与丞相制衡 巩固东汉 尚书台

取代三公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权力分配未定型隋 内史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同唐朝 完善唐 中书省 起草诏令 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

高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门下省 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宋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____ ____ ____) 宰相办公机构,行政权军权(发兵

权) 财政,长官”计相” 加强,相权再分割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 元 中书省 下

设六部 发展明 废丞相,设内阁 丞相制度被废除 顶峰三省六部保留,无实权清

军机处跪奏笔录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

执行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

影响。 小结: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秦至前清):三公九卿制(秦朝)——

三省六部制(隋唐)——中书门下、枢密院 、三司(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

——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

队伍朝代 制度 备注影响(作用) 西周“世卿世禄”贵族世袭土地、人口、

职务、待遇战国、秦、汉 军功爵制 商鞅变法汉武帝察举制、征辟制 察举

制:察廉、举孝。地方每年推荐人才。 征辟指:策问当时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不定

期,政府向社会招聘。 扩大官僚队伍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团

体。 东汉末年九品中正制前期标准家世资力和个人行能,后期看门第高低 三年

一次 前期积极,后期重家世轻才德,累世公卿,门阀政治。日益腐败。 魏晋南北朝

门阀世族 门第高低隋 开创分科举人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分科举人 隋炀帝

设进士,以策取士唐完善科举制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进士与明经,后

期经文并重,理学主导。武则天开创殿试,武举。 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

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是长期保持繁

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明、清发展八股取士四书五经为主,试经义制策,定以

八股文。束缚人们思想,弊端更多,不得不废科举兴学校。

三、监察与谏议——

官僚制度的维系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从秦汉时期,官员监察制度就成

为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职能朝 部门名称备注第 3 页 共

28 页代监察官员秦 御使大夫 监察百官汉御使府 御使大夫——监察和

弹劾百官刺史——监督郡国长官地方专职监察官员 谏议——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进行监督 隋唐 门下省 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决策提出异议,对皇帝的做法提出

不同的意见。 宋 谏院 独立的谏官机构谏议机构取消明清中央 “科道” 督

察院——监察御史 分十三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六科给事中 监督六部业务,分监

察御史之权 地方按察使司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意义:中国古代的

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

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

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总结评价: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

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

权国家发展的需要,非此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这两个方面正是汉唐以来政治制度基本特

点。秦代 :丞相制度汉代 : 中朝制皇帝皇帝御使大夫丞相

太尉中朝外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决策)(执行)隋唐: 三省六部制北宋 :二府三司制皇帝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

书省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起草)(执行)(封驳审

议)(宰相)(军权)(财权)明代:废丞相 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皇帝皇帝中书省

(丞相)军机处(跪奏笔录)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汉朝

1、汉高祖刘邦的措施:

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王。危害:埋下了七国之乱的祸

根。

2、汉景帝措施:公元前154年,采纳晁错“削藩”建议-七国之乱发生的直

接原因七国之乱:p10(起因、过程、结果略)

3、汉武帝的

集权:①措施: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②影响:p11 。

二、唐朝:安史之乱――后果: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第 4 页

共 28 页

1、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势力的继续和发展。

2、

社会特点: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

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四、北宋:960年

1、措施――收精兵:原则

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削实权:中央:

将相权一分为三,设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财政;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

央,设通判监督知州;派文臣了任州郡长官。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

方财赋大部分运到京师。

2、影响: 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 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造成

“三冗”、“积贫积弱”的局面。

五、明朝:(空前强化) 废丞相,设内阁

1、废除

丞相制度原因:①吸取元朝权贵乱政的经验教训②认为丞相都是小人,都会专权

乱政③认为中央事务由皇帝一人直接管辖会更稳定。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过

程:A 严加控制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B 大量裁削中书省的官员;C 1380年下

令裁撤中书省

2、设内阁(殿阁大学士→ 内阁→权力增大)。

七、清朝:(顶峰)

设置军机处

1、清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军机处起因: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职权: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可没有裁决权力,

只能跪奏笔录。影响:简化了行政的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是皇权发展到了顶

峰的标志。单元规律性知识或认识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确立并

不断发展的原因、包含的矛盾、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基本特点。3.通过学习本单元知识,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具体分析:1.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确立并不断发展的原因、包含的矛盾、发展趋势及对

中国社会的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确立并不断发展的原因、包含

的矛盾、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原因:①大河文明,农业发达,统

治者为了有效控制水源;②封建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 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

权加以维护;③历史传统影响: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既具有强固的血缘关系,又具

有浓厚的专制色彩,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法制度的某些原则,如王位嫡长子继承制、

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逐渐嬗变为封建的宗族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

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中国是一个地域极为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需要;⑤统治者个人权力欲望。(2)矛盾: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中央和

地方的矛盾(3)趋势:①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取消丞相;②中央

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4)影响:历

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秦汉至隋

唐时期,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时期,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①积极:有

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

第 5 页 共 28 页治保障。②消极: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

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经济上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阻碍了

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文化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

琴文明概念:指分布在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 代表:克里特文明:

(约公元前2000年-前1700年)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象形文字。迈

锡尼文明:(约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君主制国家、王宫、卫城、王室墓陵、线 形

文字B。黑暗时代:约公元前1200年-前900年,共300年。 克里特文明与迈锡

尼文明的异同点相同:都出现君主制;都出现了文字;建筑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不

同:以米诺斯宫为代表的克里特文明没有城墙和防御工事;以迈锡尼、梯林斯和派留

斯为 代表的迈锡尼文明都把宫殿建于山丘顶部,环绕坚固的城墙,艺术作品多与军

事题材有关。

二、古希腊城邦

1、概念:约前8――前6世纪的一种国家形态,以

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2、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主。

3、地理环境对希腊文化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多山、地少、靠海——有必要殖民活动航海业和海军的发达———有能力影响:地域的扩大促进了希腊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也使希腊人打开了眼界,

从东 方吸收字母文字、建筑、雕刻、治金、铸币等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的独

特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础。

4、政体类型: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贵族制、民主

制(最流行)。 划分依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城邦实质:是公

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第6课雅

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政体演变过程

1、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2、贵族制:

任期制、选举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3、

民主制:确立过程:A 贵族制取代君主制为政体进一步向民主制方向准备了条件;

B 前594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内容P25略)。 C 前509年克里斯提

尼改革,“陶片放逐法” ,最终确立民主制。

二、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体

现: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

有参与 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

展开辩论。(为了保证辩论的效率和秩序,制订了辩论的章法)五百人议事会:公民

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休会期代使权 力,负责监督行

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实行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

公民有资格当选)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其终审。

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出现了公共权力,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国家

政权。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1、主要的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

2、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

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3、商王通过垄断神

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都镐京

1、分封制:分封

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

心的附近区域是周王的直接驻地。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殷商降

族、被商灭掉的古国后裔。意义:使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

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使西周 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

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

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核心:嫡

长子继承制。内容:大、小宗体系。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为大宗;

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 母弟为小宗。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实质:不仅是家族等

级制度,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

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第2

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春秋时期(前770

-前476年):分封制、宗法制破坏;兼并、争霸战争频繁。战国时期(前475

-前221年):兼并战争激烈;各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二、秦朝的统一

1、建

立: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历史条件:客观上①历史潮流(民族融合、渴望统

一、大国兼并小国);②秦国实

力最强(商鞅变法)。 主观:嬴政的正确决策。疆域: 地图(东

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 。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特征:

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措施:(1)确立皇帝制度(2)设

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太尉(职能?) (3)地方: 废分封,置郡县(4)

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和考查官吏的制度;(5)制定细

密严苛的法律;(6)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影响:由秦

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 代

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

3课第三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 2 页 共 28 页基础知识:三省六部制的

确立和演变。选官制度的发展。监察制度。重点问题: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朝代 中枢权力体系 职能(作用) 备注 秦

朝 丞相 最高行政长官 建立 西汉武帝 中朝 决策,与丞相制衡 巩固东汉 尚书台

取代三公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权力分配未定型隋 内史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同唐朝 完善唐 中书省 起草诏令 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

高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门下省 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宋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____ ____ ____) 宰相办公机构,行政权军权(发兵

权) 财政,长官”计相” 加强,相权再分割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 元 中书省 下

设六部 发展明 废丞相,设内阁 丞相制度被废除 顶峰三省六部保留,无实权清

军机处跪奏笔录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

执行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

影响。 小结: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秦至前清):三公九卿制(秦朝)——

三省六部制(隋唐)——中书门下、枢密院 、三司(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

——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

队伍朝代 制度 备注影响(作用) 西周“世卿世禄”贵族世袭土地、人口、

职务、待遇战国、秦、汉 军功爵制 商鞅变法汉武帝察举制、征辟制 察举

制:察廉、举孝。地方每年推荐人才。 征辟指:策问当时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不定

期,政府向社会招聘。 扩大官僚队伍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团

体。 东汉末年九品中正制前期标准家世资力和个人行能,后期看门第高低 三年

一次 前期积极,后期重家世轻才德,累世公卿,门阀政治。日益腐败。 魏晋南北朝

门阀世族 门第高低隋 开创分科举人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分科举人 隋炀帝

设进士,以策取士唐完善科举制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进士与明经,后

期经文并重,理学主导。武则天开创殿试,武举。 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

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是长期保持繁

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明、清发展八股取士四书五经为主,试经义制策,定以

八股文。束缚人们思想,弊端更多,不得不废科举兴学校。

三、监察与谏议——

官僚制度的维系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从秦汉时期,官员监察制度就成

为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职能朝 部门名称备注第 3 页 共

28 页代监察官员秦 御使大夫 监察百官汉御使府 御使大夫——监察和

弹劾百官刺史——监督郡国长官地方专职监察官员 谏议——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进行监督 隋唐 门下省 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决策提出异议,对皇帝的做法提出

不同的意见。 宋 谏院 独立的谏官机构谏议机构取消明清中央 “科道” 督

察院——监察御史 分十三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六科给事中 监督六部业务,分监

察御史之权 地方按察使司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意义:中国古代的

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

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

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总结评价: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

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

权国家发展的需要,非此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这两个方面正是汉唐以来政治制度基本特

点。秦代 :丞相制度汉代 : 中朝制皇帝皇帝御使大夫丞相

太尉中朝外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决策)(执行)隋唐: 三省六部制北宋 :二府三司制皇帝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

书省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起草)(执行)(封驳审

议)(宰相)(军权)(财权)明代:废丞相 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皇帝皇帝中书省

(丞相)军机处(跪奏笔录)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汉朝

1、汉高祖刘邦的措施:

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王。危害:埋下了七国之乱的祸

根。

2、汉景帝措施:公元前154年,采纳晁错“削藩”建议-七国之乱发生的直

接原因七国之乱:p10(起因、过程、结果略)

3、汉武帝的

集权:①措施: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②影响:p11 。

二、唐朝:安史之乱――后果: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第 4 页

共 28 页

1、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势力的继续和发展。

2、

社会特点: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

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四、北宋:960年

1、措施――收精兵:原则

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削实权:中央:

将相权一分为三,设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财政;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

央,设通判监督知州;派文臣了任州郡长官。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

方财赋大部分运到京师。

2、影响: 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 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造成

“三冗”、“积贫积弱”的局面。

五、明朝:(空前强化) 废丞相,设内阁

1、废除

丞相制度原因:①吸取元朝权贵乱政的经验教训②认为丞相都是小人,都会专权

乱政③认为中央事务由皇帝一人直接管辖会更稳定。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过

程:A 严加控制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B 大量裁削中书省的官员;C 1380年下

令裁撤中书省

2、设内阁(殿阁大学士→ 内阁→权力增大)。

七、清朝:(顶峰)

设置军机处

1、清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军机处起因: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职权: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可没有裁决权力,

只能跪奏笔录。影响:简化了行政的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是皇权发展到了顶

峰的标志。单元规律性知识或认识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确立并

不断发展的原因、包含的矛盾、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基本特点。3.通过学习本单元知识,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具体分析:1.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确立并不断发展的原因、包含的矛盾、发展趋势及对

中国社会的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确立并不断发展的原因、包含

的矛盾、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原因:①大河文明,农业发达,统

治者为了有效控制水源;②封建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 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

权加以维护;③历史传统影响: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既具有强固的血缘关系,又具

有浓厚的专制色彩,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法制度的某些原则,如王位嫡长子继承制、

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逐渐嬗变为封建的宗族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

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中国是一个地域极为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需要;⑤统治者个人权力欲望。(2)矛盾: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中央和

地方的矛盾(3)趋势:①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取消丞相;②中央

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4)影响:历

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秦汉至隋

唐时期,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时期,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①积极:有

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

第 5 页 共 28 页治保障。②消极: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

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经济上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阻碍了

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文化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

琴文明概念:指分布在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 代表:克里特文明:

(约公元前2000年-前1700年)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象形文字。迈

锡尼文明:(约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君主制国家、王宫、卫城、王室墓陵、线 形

文字B。黑暗时代:约公元前1200年-前900年,共300年。 克里特文明与迈锡

尼文明的异同点相同:都出现君主制;都出现了文字;建筑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不

同:以米诺斯宫为代表的克里特文明没有城墙和防御工事;以迈锡尼、梯林斯和派留

斯为 代表的迈锡尼文明都把宫殿建于山丘顶部,环绕坚固的城墙,艺术作品多与军

事题材有关。

二、古希腊城邦

1、概念:约前8――前6世纪的一种国家形态,以

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2、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主。

3、地理环境对希腊文化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多山、地少、靠海——有必要殖民活动航海业和海军的发达———有能力影响:地域的扩大促进了希腊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也使希腊人打开了眼界,

从东 方吸收字母文字、建筑、雕刻、治金、铸币等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的独

特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础。

4、政体类型: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贵族制、民主

制(最流行)。 划分依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城邦实质:是公

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第6课雅

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政体演变过程

1、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2、贵族制:

任期制、选举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3、

民主制:确立过程:A 贵族制取代君主制为政体进一步向民主制方向准备了条件;

B 前594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内容P25略)。 C 前509年克里斯提

尼改革,“陶片放逐法” ,最终确立民主制。

二、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体

现: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

有参与 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

展开辩论。(为了保证辩论的效率和秩序,制订了辩论的章法)五百人议事会:公民

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休会期代使权 力,负责监督行

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实行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

公民有资格当选)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其终审。

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

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新思潮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二、维新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了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言论:陈独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2、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思想解放,工人运动,中共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

(1)基本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核心)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2)历史作用: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新三民主义

(1)“新”的表现(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明确提出反帝目标;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等。

(2)历史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的论著及思想主张

(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论著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著有:《新民主主义论》

(3)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论著有:《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取得了独立,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内容:

方法一:按重大活动的顺序来掌握,它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二大的内容、南方谈话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方法二: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来掌握。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

2、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意与毛泽东思想的意义相比较;理论的意义包括两方面:实践活动及活动效果)

专题五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

(1)主要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苏英法);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俄美法日)。

(2)获“两弹一星功勋”的有:邓稼先、钱学森。

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升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升上太空。

3、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注意几项重大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普罗塔戈拉: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价值。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你自己。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人曲”),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著《歌集》。

2、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的本性,等。

三、启蒙运动

1、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1)孟德斯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核心是权力的制衡)。

(2)伏尔泰:代表作《哲学通信》,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3)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4)康德:倡导思想自由。

[附]重要言论:孟德斯鸠—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政。康德—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维护人的权利。

3、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联邦政府的建立、中国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的建立所作的贡献

(1)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为根据并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体系形成。

2、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进入全面繁荣时代。

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主要观点: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意义: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打击了神创说,促进了思想解放;“适者生存”成为殖民扩张的借口,也推动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开展。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富尔顿汽船、史蒂芬孙火车)。

(2)电气技术的应用: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发明了许多家用电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①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②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③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娱)发生变化,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三、相对论与量子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运动)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

(1)内容: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与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是弯曲的。

(2)意义:提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是物理学的一场革命。

2、量子论的提出与发展

(1)提出:德国普朗克。

(2)发展: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后来量子力学建立。

四、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1)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阶段。

(2)网络技术: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互联网(因特网),90年代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起了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但易于引发垃圾信息泛滥,网络犯罪出现,青少年沉迷网络等不利影响。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

三、

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4 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大

水质 差 较好 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3、产业转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2.1 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2)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3)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 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2.3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① 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 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珠三角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阶段 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进程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问题: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存在问题

1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2 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3 乡镇工业发展分散所产生的问题。

4 城市规模相对在缩小

5城市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不利于辐射和带动周边发展。

6缺少特大型城市。

城市化建设的思路

1 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2 打破旧制度下的行政区划。

3 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 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1 行政区划调整。

2 发展城市群,建设3大“城市圈”。

3 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4 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护。

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略)

3.2 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

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 类型 概念 优点

航天遥感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

可进行重复不定期观测等

航空遥感利用飞机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机动性强,分辨率较高

近地遥感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分辨率高、范围小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上一篇:八年级历史学习方法下一篇: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