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设计范文

2023-12-29

乡村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1 乡村空间资源化的基本内涵

资源, 就是以被人类开发的, 且对人类自身或对人类发展有益的物质, 能量及信息的总称。相对于我国的城市占地面积相比, 我国农村占地面积相对较大, 占据了很大的自然空间。因此, 合理地对乡村空间资源进行配置, 对乡村经济发展有很大意义[1]。对乡村规划设计“资源化”, 就是将乡村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过去十几年, 由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 农村经济发展就相对于落后, 其潜在巨大的空间资源也没有被充分挖掘。

2 乡村空间资源的分类体系

各种发展要素是乡村发展的基本条件, 从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发展来看, 农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性产业, 近几年, 乡村又出现旅游行业等附属产业。从某一方面讲, 又可将乡村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从而构建乡村空间资源的分类体系, 并根据不同资源体系对乡村资源寻找不同的资源途径。乡村资源的资源化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在上文笔者也有提及相对于城市, 一方面, 农村对于自然生态的开发还有所欠缺。但另一方面, 乡村也了保留了生态的原状性和原真性, 对于这一类资源, 在对乡村规划时给予保护。另外, 对于一些遭到破坏的原生态资源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对于不同的民族的风俗习惯, 可以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以使其更具有特色[2]。简而言之, 对资源进行活化。

在传统的买卖贸易中, 其交易大都体现在集市, 在此基础上, 乡村可以建立生态园, 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为买者不同的服务性功能。例如, 到生态园体验农业等服务。在发展农业等支柱性产业的同时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3 基本原则的阐述

根据不同需求, 对于乡村空间资源化, 应遵循3个基本原则:特色化、本土化及生态化。下面对其进行一一阐明。

3.1 特色化

只有特色, 才能够更好地发展。简而言之, 特色化是乡村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乡村一些原生态的自然景观, 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加入一些人工“佐料”, 使景观更加引人入胜, 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在对其进行特色化建设的过程中, 应以自然资源为主, 以人工添加为辅, 否则将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达不到应有效果。

3.2 本土化

有人认为, 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将城市一切复制粘贴到农村, 不应保留农村原有的农耕物件等, 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简而言之, 城乡一体化, 就是在保留乡村本土化的基础上适当发展工业、旅游业等。其中, 本土化是发展各个产业的核心[3]。现阶段, 有些乡村资源在城市工业的创击下逐渐消亡, 各种生产资料本土化特征也极不明显。为此, 在乡村发展时, 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降低外部因素对本土资源的影响。

3.3 生态化

随着城市工业的饱和以及土地资源的日益匮乏, 乡村又有大量的土地资源, 因而大量的工业从城市搬迁到乡村, 相应的, 其乡村环境也就受到一定的破坏, 大气遭到严重污染, 另外,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 这一系列污染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其既与乡村空间资源化的基本原则中的生态化背道而驰又违背了“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为此,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注重生态建设。简而言之, 就是乡村建设时注重生态化建设, 生态建设也是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

4 基于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的规划策略

4.1 总体思路

对于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的规划策略, 笔者从制作一张全域覆盖的空间资源管控图和制作一套针对空间安排的核心行动项目2个方面阐明其总体思路。然后针对现阶段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策略。

4.1.1 制作一张全域覆盖的空间资源管控图

要想从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探讨全域乡村规划设计, 就要充分了解全域空间资源, 而制作一张全域覆盖的空间资源管控图十分有必要, 在此基础上经过对资源的系统的梳理、评估, 进而开发可开发的空间, 保护可保护的生态园林。使其空间开发达到最合适的程度。

4.1.2 一套针对空间安排的核心行动项目

在一个小区域, 要想使旅游行业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要充分考虑所在的地理位置, 选择其优势和特色进行强化, 例如, 靠近山的地方, 可以在山上建立索道, 让人们坐缆车观光山景, 或者开发过山车旅游项目;在有陡峭山壁的地方, 可以开发一些刺激项目, 如蹦极、攀岩等。对于中间地势稍微平坦的, 气温相对较高的, 可以开发温泉, 花卉展等。根据地势不同, 发展不同的产业。根据地形对项目进行“合理搭配”, 达到全域的全面发展, 进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但同时, 在进行以上项目时, 必须要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将生态文明建设彻底落实到每个细节, 进而到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2 策略分析

一是对于乡村旅游业, 应根据民族差异性, 结合当地特色, 发挥本土化, 体现民族特色为基础开展旅游业。但目前, 其实际发展状况与规划大不相同:各个地区的发展类型雷同十分严重, 如无论是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内陆汉族聚居地区, 在发展乡村旅游行业是大都开展农家乐代替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习惯, 民族舞蹈及当地小吃。面对这一现象, 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 在当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行业加以引导。另外, 应根据不同乡村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对其主导产业进行分类, 如资产经营主导型、生态旅游主导型以及现代农业主导等类型[4]。进而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各个部门各司其职, 使旅游行业蓬勃发展。

二是在建立乡村旅游产业时, 可以将农活融入其中, 让游客们切实的感受到农耕生活;再次, 可以进行游村活动, 根据历史古迹, 结合现有的生态资源, 引导游客参观游览, 进而对乡村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最后, 闲居, 结合当地特色衣食住行, 开展特色饮食文化。通过乐农、游村和闲居三部走, 带动“产、村、景”一体化联动发展。

5 结语

以上便是笔者在本文所阐明的观点, 以期为读者和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与经济发展相对于饱和的城市相比, 乡村资源还有待开发, 对乡村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寸土寸金的城市相比较、乡村在对于空间资源利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乡村空间资源化也逐渐成为乡村发展的基本方向。从乡村空间资源化的角度对乡村进行规划设计, 并对其方法和原则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乡村空间,乡村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 马灵燕, 贺勇, 郎大志.基于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建筑与文化, 2012 (4) :62-63.

[2] 王玉玲, 汪惠萍, 桂凯, 等.“三农”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基于乡村旅游产品视野[J].中国农学通报, 2013 (11) :208-212.

[3] 杨岳刚, 郑国全.基于“三生”理念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分类研究:以浙江省苍南县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 2014, 12 (4) :10-13.

乡村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 朱古洞乡五道庙小学 李慧

我叫李慧,是朱古洞乡五道庙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自201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在美丽的乡村,默默地守侯着那份简单而执著的人生信念。回顾自己的从教之路,从教学以来,不但担任俩个班,而且还担任班主任的重要职务。还好没有辜负领导班子的期望,从2013年从教以来,成绩显著,曾在每年的期中测试中荣获第一,第二的好优异成绩。虽然实在农村教学,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能扎根农村,播种知识,实现了自己桃李满园的夙愿,也感到无限地满足。

初上班以来,由于是农村学校,教师缺少。在领导的安排下,我担任了二年级和三年级。在每天与孩子的教学和共同学习中,我发现了在二年级班里有个孩子上课纪律松懈,5分钟都坐不住,更不用说听课了。课下性格怪癖,与同学们极不合群,而且爱与同学打架。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及时对他进行了一次电话家访,在这次家访中,我了解到他的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与他的家庭有着比不可分的联系。他从小父母离异,跟爸爸一起生活,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爸爸经常在外打工,他只能和奶奶一起生活。看到这种情况,我明白了,因为缺少母爱,才形成了这种性格,唯有母爱的呵护,才能让这颗幼苗健康茁壮的成长,唯有母爱的滋润,才能抚慰孩子心中的不平,弥补孩子心中的缺憾。在往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可以的去关心关照这个孩子,向其他同学讲他身上的闪光点,如何的勤劳能干,帮同学打扫好教室卫生,如何的懂事孝顺,帮奶奶做家务。在工作之余经常抽出时间给他补习功课,交给他如何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慢慢地,同学们开始接纳他,他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一学期结束了,孩子的爸爸也发现了孩子的改变和进步,连连打电话对我表示感谢。这有什么可言谢的呢!每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备课时,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结合课堂实际运用课件配合教学,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我则循循善诱的引导,做好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在教育学生上,我很注重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我得到学生的信任,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他们健康成长。

乡村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1、明确扶贫重点和扶贫思路。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年以来,我县结合旅游发展总体部署和全域旅游整体推进,确立了以加快旅游发展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和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通过旅游企业帮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示范村、民宿达标户建设引导等旅游扶贫措施,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努力实现贫困村集体收入明显增长、贫困村出列和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并编制完成《县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县村村寨规划》。

2、突出乡村旅游扶贫优势和特色。旅游产业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行业准入门槛低、持续投入大、带动力见效快等行业特征,在扶贫攻坚中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在旅游扶贫重点贫困村新建旅游公厕、停车场、标识牌、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条件,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3、完成申报创建3个省级旅游示范村,已按照州旅游发展委员会要求上报相关材料。

4、按照年初州旅游发展委员会下达给我县的创建民宿达标户的任务,我局已完成15户民宿达标户的申报工作,并将根据建设情况兑现补助资金20万元。

5、人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局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先后在各村开展14期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累计完成培训1067人次。

6、完成一户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经营户的申报。

7、完成5旅游公益类岗位的开发,并在7月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已正式上岗工作。

8、积极引进企业,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1户企业并在3月份完成组建县秘境乡村旅游开发公司,现正在实施相关旅游项目。

9、按照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原则,我局在9月份完成《县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县村村寨规划》之际,迅速启动两村的标识标牌设计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标识标牌的设计等工作,将在11月底前完成标识标牌的安装等工作。

10、今年在我局的积极引导下,我县首个村集体经营的帐篷村在朗达村顺利开张营业,这也标志着我县乡村旅游集体经济的又一个模式的开启。

11、为了加强各旅游发展贫困村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我局今年结合旅游厕所建设任务,完成3个旅游厕所的建设,截止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11月将全面完工。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产业投资周期长,持续投入大,旅游产品形成、旅游市场开拓,有一个过程,现有的资金安排只能解决旅游设施的基本投入,后续的营销投入等尚未解决。

2、扶贫村缺少大的旅游龙头企业带动。由于旅游尚在发展之中,旅游企业不多,对整个乡村旅游的带动能力、整合能力均较弱,扶贫的预期效果尚难很快显现。

3、贫困村及贫困户自身的发展能力有限。由于贫困村民缺少旅游从业、旅游服务技能,如何组织他们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还要进一步培训,同时要提高贫困村旅游发展组织化程度。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尽快改善乡村旅游发展条件,同时,加大旅游从业技能培训,为旅游扶贫打下坚实基础。

2、督促旅游企业加快进度,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为贫困村带来客源市场、为村民带来旅游就业机会。

乡村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2014年3月, 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 指出“未来城镇化建设应该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村庄概况

谢店村为黄冈市麻城市宋埠镇的一个村庄, 位于湖北省东北部, 地处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宋埠镇, 毗邻山水一色的尾斗湖畔, 周边游客可通过沪蓉高速、106国道、S304到达, 从尾斗湖水坝码头乘坐游艇15分钟即可到达谢店村。谢店村距离武汉市110.3Km, 距离黄冈市122.9Km, 距离麻城市41.9Km, 距离红安县55.5Km。

谢店村依山建设, 沿尾斗湖及周边山体呈带状布置, 部分居民点分布较零散。村庄位于南北山体相对而成的狭长山谷之中, 池塘贯穿其间, 形成特有的山水格局。整个村庄依山傍水, 山水环绕;灰墙石基, 瓦屋栉比;藏风聚气, 浑然天成。

以麻城市传统民居元素马头墙、石基墙裙和小青瓦为主要建筑元素, 体现出富有特色的鄂东民居风格。建筑质量大都比较完整, 建筑风貌能较好体现地域特色, 结合周边优美自然环境, 为打造旅游度假村提供了较大优势。

三、整治规划思路

(一) 目标——借尾斗湖旅游优势和宋埠镇全国重点镇的发展契机, 打造特色旅游型村庄

解读“美丽乡村”政策, 探索适于农村发展的经济模式和居住模式[1];结合尾斗湖丰富的自然资源, 借助麻城市宋埠镇2014年再次入选全国重点镇的发展契机。结合尾斗湖旅游发展的契机, 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景观环境设施, 旅游配套设施, 打造区域性特色旅游型村庄。

(二) 规划-依托依山傍水的环境, 打造传统古村

整治规划从村庄的自然环境出发, 挖掘村庄的传统地域文化特色, 通过地域环境的打造和传统文化元素的保护利用, 塑造具有传统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同时利用现有资源, 紧扣村庄历史、烘托民俗氛围, 打造旅游景点, 增强传统村落的生命力。

(三) 建设——有机更新循序渐进, 集约发展注重实效

对村庄建设实行有机更新, 倡导近期建设与远期展望相结合、循序渐进的建设进程, 建设社会、经济、人文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 不搞大拆大建, 修旧如旧, 重点搞好村庄的“四通四改”, 达到道巷相连、人畜分开、排水畅通、村容整洁的要求[2]。

(四) 管理——尊重主体意愿, 建立自制机制

在村庄整治规划和建设中, 应尊重村民的意愿, 发挥村民进行村庄环境整治的主动积极性, 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的整治规划建设。在村民为主体的前提下, 建立村庄管理的村规民约、村委会制度, 建立村庄管理长效机制, 为塑造特色的美丽乡村创造条件。

四、规划理念

充分利用村落优美的山水的自然资源优势, 挖掘当地文化底蕴及传统民俗特色, 依托尾斗湖水库以及与麻城相邻的区位优势, 保护山村民居风貌, 挖掘乡土民俗文化, 完善村庄环境建设, 通过景观设计手法, 将其打造集休闲、度假、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华中最美乡村”, 国家宜居传统村落示范点。

五、规划总体布局

规划结构与布局“三轴七片区”;

三轴:内轴滨水民俗体验带;中轴核心景观带;外轴农事体验带;

七片区:入口游憩区、乡居体验区、核心景观区、荷景观赏区、亲水活动区、农耕体验区。

六、整治规划

(一) 整治时序

近期整治规划以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为主, 即改善道路交通、给排水设施、电力通讯设施、环卫垃圾处理设施, 以满足村庄基本生活要求。

(二) 保障措施

村民参与与村庄整治规划相同步, 村民参与编制的全过程。政府主导与村民自治相结合, 政府提供技术, 村民自主管理[3]。

七、结语

总而言之, 美丽中国建设方针在农村的具体体现与实施就是美丽乡村建设, 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村庄整治, 只有通过整治才能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2]。

摘要:随着国家推行美丽乡村建设政策, 在整治村庄背景下, 以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 提出美丽乡村整治规划的思路、规划理念、内容、措施等, 希望为促进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美丽乡村,整治规划,规划思路

参考文献

[1] 邓双力史津.美丽乡村视角下村庄整治初探--以天津市宝坻区口东镇安乐庄村为例[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5年, 3期:158

[2] 于世杰.美丽乡村视角下的村庄整治规划景观初探[J].《城市建筑》, 2016年, 29期:37.

乡村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摘 要: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而乡村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地。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更有利于传承当地文化、打造特色乡村品牌。通过阐述本土材料的内涵、类型和优势,分析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其应用的意义,明确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为特色新农村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土材料;乡村环境设计;特色乡村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领域专项项目“可持续人文性乡村建筑的环境营建方法研究”(2020ZDZX1017)研究成果。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1]。之后,“美丽乡村”的宏伟设想应运而生。保护乡村环境,不仅仅是让乡村富起来,更要让乡村美起来。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乡村建设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随之产生了乡村环境设计千篇一律,雷同现象严重的问题,不利于传统地域文化传承。现代化乡村建设应思考如何“做自己”,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乡村本土材料具有多样化的独特地域性特点,在打造可持续人文性特色乡村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因此,有必要分析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一、本土材料的内涵、类型和优势

(一)本土材料的内涵

本土材料指的是源于本区域(本地)的材料,具有较低的消耗性能,可以循环利用,具有较强的再生性能、价格低廉和环保的特性,不像生化材料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此外,本土材料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属性,呈现出一定的地域自然特征[2-3]。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乡村环境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对原来的村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尽可能保留乡村独特文化特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微改造。

(二)本土材料的类型

本土材料按照其用途和性质可分为本土植物、本土建材和本土废弃物等[4]。不同区域由于其地理环境差异,本土材料不尽相同,其功能和性质同样存在差异。本土植物指的是长期在本区域生长,适应了本区域的气候、土壤等地理因素的植物,其生长适应性和抗逆境的能力较强。本土建材来源较为广泛,土壤、树木、竹子、砂石等均可作为建材。将树木作为本土建材应用到建筑中,既能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又能展现本土文化和自然生态属性。砂石等呈现出形态各异的样貌,应用于乡村建设,能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景观。将本土废弃物作为建材是对当地农业和其他加工产业等产生的废弃物的再次使用,地域性强,更是践行环保理念的实际行动,是乡村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本土材料的优势

本土材料多取自大自然,具有绿色天然的属性,这样的材料几乎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且在自然环境中容易分解,具有无毒无害的特性。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的大系统中应用,具有如下优势:一是本土材料具有经济适用性。本土材料从距离最短的地方选择和获取,而不是花费较高的代价从远处获得,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節本增效。二是具有生态低耗性。本土材料大多是绿色无污染的材料,可以循环利用,而且本土材料具备节能低耗效果,降低自然界能量的消耗,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三是技术操作方面简便易行。部分本土材料的施工甚至是由当地村民指导施工工人进行。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本土材料可对部分传统营造工艺进行传承,进而营造出人文特性。

二、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现状和问题

(一)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现状

就目前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现状来看,现阶段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水平较低,处于起步阶段,在建材使用方面,应用相对广泛的是砂石、红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它们普遍地应用于群落房屋建设以及公共活动广场建设等[5-6]。乡村景观设计中大多数植物是远距离运输来的外地植被。被改造的外地植被在绿化工程建设中便于管护,生长状况良好,但是未能突出村落地域特色,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乡村本土废弃物的再生应用也因一些技术方面和资源整合方面的脱节未能大力推广。

(二)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问题

人们对本土材料的偏见是限制本土材料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一大因素。对于本土材料,不少人认为其代表着低级和贫穷。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人口往城市迁移,年轻人进城务工,在不少人的观念中,高楼大厦和钢筋水泥成为高级建筑的评价标准。城市的建设风格在乡村中的应用导致乡村的原始风貌遭到破坏,原有的乡土文化逐步遗失,民俗地域特色逐渐消亡,艺术文化和传统工艺的传承随之中断。因此,将本土材料应用在乡村建设和乡村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环境正在逐步失去其原有的特色,出现了千篇一律的风格,文化属性和功能性也部分缺失。这就导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协调,不利于构建特色乡村。因此,乡村环境设计应在传统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将传统文化和当代人文精神相结合,考虑使用更多本土材料,以实现人与自然乡村的和谐相处和对地域文化的尊重。

(一)本土材料的应用是顺应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当前,我国乡村发展和乡村的环境设计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乡村本来是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但是随着发展不均衡、开发不合理等问题的凸显,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导致乡村环境恶化。现有乡村环境建设中的大量建设装饰材料的应用都是以资源和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的。为此,在现代乡村环境设计中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乡村环境在资源和时空层面持续发展。在乡村环境建设中大量采用本土材料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入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本土材料的应用有利于构建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关系

城市和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互补的,二者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乡村有着大面积的土地,多样的农产品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优势是城市所不具备的。现今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而相比之下,农村的发展就相对落后。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农村的发展潜力巨大,自身的资源优势也明显优于城市。在未来的乡村环境设计中,需要统筹考虑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在乡村环境建设中融入本土材料,是保留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创意文化的特色品牌乡村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部分年轻人回归农村,建設农村,缓解城市的压力。

(三)本土材料的应用有助于本地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乡村的环境设计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注重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更要注重整合资源,发展新兴业态的产业集群。本土材料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促进本土植物、建材及废弃物等方面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产业升级、特色品牌的打造,增加当地就业率,实现乡村发展和振兴。

四、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本土材料不同于人工合成材料,大多是当地的自然产物,在乡村环境建设中应用能助力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对本地村民来说是一种人文关怀,更符合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土材料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本土材料在新农村道路建设方面的应用。乡村道路的修缮是乡村环境设计的重点内容,不少乡村以往的道路多是泥土路,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乡村道路交通网基本通畅,道路以水泥路居多,造价和维护成本高。在特色乡村建设过程中可考虑就地取材和废物利用,将本地石材或工业陶瓷等废料粉碎,二次加工后使之成为铺装材料,实现资源整合再利用。

二是本土材料在乡村景观方面的应用。乡村景观在乡村环境设计和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过去乡村道路绿化及村民活动休闲景观规划较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景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景观建设中为体现乡村特色文化,可种植本地树种和植被,避免采用大量外地植被带来的雷同效果。景观小品的设计可以运用当地池塘、廊桥、石头、木材、竹子、青砖、农耕文化等元素,考虑因地制宜,变废为宝。

三是本土材料在乡村建筑中的应用。建筑是村落的主体,在特色村落建筑设计中可将本土材料作为基础性的材料或装饰面。比如乡村最朴素的黄泥土可以用来装饰外墙,而结合竹子可再次加固墙体,提升抗震性能;还有岭南特色的蚝壳墙,就是将吃完肉的生蚝壳作为建筑外墙装饰,将生蚝壳一层层堆砌起来,不仅具有隔音效果,而且隔热保温效果优良;景德镇和其他一些产瓷村镇,将陶瓷废品作为建筑外立面装饰和屋顶造型彩塑等。

本土材料虽然质朴,但设计师可以灵活采取构造方式,运用形式美法则将材料媒介进行加工,使其形成丰富新颖的视觉效果,助力特色乡村建设。

五、结语

乡村是乡愁情感的承载体。当代乡村环境设计要在对本土现状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审视当代乡村的前进方向。重视乡村发展的多元化,强调构建可持续发展道路,强调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关系以及本土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从而实现维护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将地方传统文化和本土材料元素相结合,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想得起”的特色乡村。

参考文献:

[1]张环宙,沈旭炜,李寒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实践与转化路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1):120-125.

[2]周寅桥,周建东.“本土文化景观”的设计与表达:以溧阳市城东大道为例[J].中外建筑,2020(10):176-178.

[3]王亚鑫.传统营造在当代乡村环境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9.

[4]赵丁丁.基于美丽乡村建设下可持续设计在农村住宅空间环境设计的应用研究[J].艺术品鉴,2019(12):223-224.

[5]孙雅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土元素的应用及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9.

[6]易振铭.乡村建筑中本土材料的应用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

广东白云学院

上一篇:园林规划下一篇:林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