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规划范文

2023-12-29

园林规划范文第1篇

摘要: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整个西北地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城市建设统领,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近年来,临夏县在进行园林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县域各类城市绿地衔接不紧密,镶嵌性、连贯性弱,并不能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生态效应,对河道治理、植被消落区的保护和重建的程度不够;县域部分地区的植物配置不合理,达不到应有的生态效应等问题。本文以临夏县整体县域生态资源为切入点和抓手,在推动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临夏县县域景观存在的问题,从县域和城区内核两个层面提出园林发展规划,改善临夏县生态建设面貌,更好地展示临夏县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生态资源保护;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城市;临夏县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年来,在园林城市大力建设的当下,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是评定生态城市不可忽视的标准之一。本文以大力推进临夏县园林结构性绿地建设、提升县域园林绿地综合功能、运用现代生态学观点推动临夏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标,通过绿化基础设施的构建,改善县域居民的生活环境现状,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建立和完善临夏县县域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技术体系与标准规范,加强对临夏县县域园林规划建设的管控和引导。

1调查与研究

1.1区位条件

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2″~103°18″,北纬35°15″~35°48″。东与和政县、临夏市、东乡县为邻,南以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为界。小积石山耸立在县境的西部,成为与青海省循化县的天然分界线。西北与积石山县毗邻,北隔刘家峡水库与永靖县相望。县境东西最宽处53.1km,南北最长处达59.85km,面积93550hm2(不包括太子山自然保护区刁祁、关滩自然保护站)。

1.2自然条件

临夏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超过2000m,最高处是西南面漠泥沟乡,海拔为3300m,最低处是北部的刘家峡库区边缘莲花乡,海拔为1735m。全区大体为山地、沟谷梁峁、塬台地和河谷阶地4種地貌类型。

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海拔2300~3200m之间的中低山地带,主要的乔木树种有白桦、红桦、山杨、辽东栎等,灌木有榛子、忍冬、珍珠梅、西北蔷薇、沙棘、小蘖、杜鹃等,草本植物有禾本科、菊科、莎草科和蕨类等;海拔3200~3510m的中山地带,是亚高山灌丛草甸植被,灌木主要有鲜卑花、小蘖、高山柳、箭竹、沙棘、小叶杜鹃以及禾本科、莎草科等草本植物。

人工植被分布在海拔2600m以下的农区,主要的农作物有小麦、青稞、玉米、蚕豆、洋芋和油菜等。乔木树种有青杨、箭杆杨、新疆杨、加拿大杨、旱柳、速生柳、白榆、刺槐、臭椿等;灌木有大叶柳、柠条、沙棘、柽柳等;经济树种有梨、苹果、花椒、桃、核桃、杏、李等;草本植物主要为冰草和蒿类。

1.3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该文提出临夏县园林规划要紧扣发展脉搏,为园林绿化的远期发展打下基础。在城区内,积极创建园林单位、园林小区。各单位庭院和居住小区进行认真规划,合理绿化。在居住小区规划和建设中,要坚持生态建园、植物造景的原则,做到地被植物铺底、乔木遮阴,花灌木、藤本植物点缀,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相结合,亭廊、雕塑等园林小品合理配置,体现季相变化的景观效果和复合层次的生态效果,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所有墙体、桥体、栅栏、廊架及绿地内的建筑小品等适宜垂直绿化的地方,均需种植爬藤攀缘植物,进行绿色覆盖。加强花草引种培育和绿化方案设计,提高县域绿化水平。借助园林专业人员的优势,强化绿化点管理,做到及时浇水、适时更换,保持良好的效果。

2结果与分析

2.1临夏县县域现状分析与结果

2.1.1临夏县景观资源条件分析

临夏县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有莲花山、林家河滩、太子山林场、凤凰山、土门关、曳湖峡、北塬、大庙山、石佛寺、北山公园、五女山林场、尕脑古渡、刘家峡水库等景观资源。

临夏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地貌特征别具特色,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奇秀险峻的自然景观,既有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的大川绝谷,又有一马平川、土地松软的川盆地,既有植被裸露的黄土高坡,更有光怪陆离、奇异迷人的丹霞石林,春夏秋冬景色各异。

2.1.2临夏县园林基础条件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临夏县城镇绿化面积达69.8万平方米,完成了十里牡丹长廊建设、快速通道绿化带绿化、县城新区精细化绿化、政达广场绿化、统办楼庭院绿化等绿化项目。绿地率达到21.36%,整体实现了处处有绿、人人享绿的全覆盖。

绿地总量稳步增加,县域整体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粗放到精细,形成了大众喜爱各具特色的亮丽品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政府投资、社会募捐和干部职工集资等方式,集中完成了长8.7公里的县市一体化快速通道绿化带景观工程,共栽植国槐、垂柳、云杉、油松等乔木类8791株,栽植连翘、丁香、珍珠梅、黄刺玫等花灌木7400株,栽植牡丹3000多株,种植三叶草8万平方米。

加强了北塬园区建设和重点道路绿化工作。主要完成了土桥和谐苑、土桥外环路、园区核心区、观光路、北塬源头路等的绿化工作。栽植垂柳2670株、新疆杨4454株、香花槐240株、刺柏280株、暴马丁香40株、泡桐20株、樟子松800株、油松1100株、榆叶梅8000株,种植大丽花5790株、月季88977株、石竹8万株、红王子锦带1000株、海棠101株、红叶李109株、荷兰菊15000株、鸢尾40000株、紫叶碧桃201株、美人蕉13000芽;种植三叶草1.5万平方米,栽植食用百合、观赏百合、黄花等160亩。

2.2不足及必要性

临夏县园林绿化建设在过去几个阶段虽然取得了极大进展,但与“生态临夏”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园林绿化土地资源需进一步发掘,部分小区、单位绿化水平差别较大,需协调发展;城乡接合部缺乏详细的绿地规划,缺乏政策扶持和建设目标,公园绿地部分缺失,其他绿地景观环境有待完善;城乡之间的绿化发展不均衡,城区的绿化亮化工作取得了进展,城市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但城中村改造地区绿化美化水平明显低于城区,需要统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公园绿地建设不均衡,局部仍存在500m服务半径盲区;部分景观设计风格雷同,趋于模式化,缺乏地方特色与个性;忽视人对绿地功能的需求,未能考虑后期的养护成本。

首先,无论是大的生态及旅游环境,还是临夏县本身具备的人文、自然、商业资源,都将是临夏县开展县域园林规划设计的必要条件;其次,临夏县是兰州都市圈西南门户,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区位和资源优势必将使临夏县成为临夏州重要的旅游中心枢纽,这更要求临夏县园林规划布局必须加强和改善;最后,应临夏县生态涵养区建设的要求使临夏县园林规划设计成为必需。

3方法与实践

3.1规划总体思路

3.1.1规划理念

基于“两横一纵,三轴多组团”“显山、露水、透绿、通畅、靓丽”“一河、三山、多景观”“一路一特色、一街一景观”的規划理念,构建强核引领、轴线驱动、多点支撑的开放型网络化的空间格局,打造生态城市,通过对现状的综合分析,对整个临夏县绿化产业结构网进行“微”生态概念规划。

3.1.2规划目的及意义

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总体发展思路,以提高生态效益为目标,以建设生态景观为支撑,科学统筹规划,挖掘各种潜力,丰富工作载体,提高植被覆盖率,全面推进临夏县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临夏县城市绿化、生态建设水平和文明创建水平。

3.1.3规划原则

根据临夏县园林绿化的实际,要充分体现规划建设的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兼顾生态、旅游、观光发展,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生态效应,体现科技、效益等作用,以满足临夏县园林绿化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指导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坚持以点为主、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的原则,坚持绿化与美化结合、巩固与发展并行的原则,适度超前、基础设施配套的原则,生态性、生态循环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坚持突出特色、打造具有临夏园林绿化民族品牌的原则,多元化投入的原则,近期和远期规划建设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3.2规划的总体思路

3.2.1县域总体规划框架

县域总体规划框架为“两横一纵,三轴多组团”整体绿化结构网(如图1)。

两横:旅游大通道生态廊道、沿库区红色文化长廊;一纵:大夏河滨水人文景观带(城区内核生态景观面);三轴:特色小镇文旅产业轴;多组团:老城区综合服务绿化提升组团、东部教育综合开发组团、中部大夏河生态湿地保护组团、西部滨水绿地组团、道路防护绿地及带状公园组团。

3.2.2城区内核总体规划框架

城区内核生态景观面总体规划框架为“一廊+两带+五片区”(如图2)。

一廊:为大夏河生态景观走廊,大夏河是贯穿了临夏县城的东西走向的河流,是临夏县重要的水域之一,也是临夏县最主要的生态景观之一。结合现有资源与景观生态环境设计,以优美的植物景观以及人文景观来凸显大夏河的生态景观之美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建设景观生态走廊的同时,要尽量做到保护并恢复原有生态,大力引进林业投资,全面发掘大夏河生态景观走廊的经济效益,通过生态景观建设和对大夏河周边环境的利用,开拓节能环保、循环运行型的城市生态绿地发展模式。以大夏河为主体,形成横向的生态景观走廊。

两带:为沿槐树关河生态景观带和东郊生态农田景观带。槐树关河位于临夏县城西北方向,是大夏河支流之一,也是临夏县重要的水域之一。此次规划以污染治理以及生态保护为主,保留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延续生态治理保护的思想,加强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政治,对服务设施等进行修复和完善,加大绿化力度,营造纵向的生态景观带;临夏县城东部有大面积的农田,在此基础上,此次规划以建设农田南北纵向景观带为主。农田景观是一种有着很高美学价值的大地景观,通过规划农作物种植分布,形成整齐划一的农业景观,农作物这种自然物质会形成独具美感的、富有韵律的纹理。这样的农田景观带对农业观光和农业经营模式都有深远的意义,会为农村居民打造优美的生活劳动环境和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五片区:由城东生活配套服务区、东郊生态经济开发区、大夏河湿地生态开发区、中心城区景观绿化区、西北生态景观服务区组成5个城市内核,在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共同主导临夏县县城生态环境,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绿岛系统。在此规划中,主要是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社区环境的改善,通过对街道植物的补植和对空闲地的生态开发利用,加强临夏县县城各街区的衔接,将县城生态环境连为一体。结合县城园林绿地布局,将临夏县打造成一个文化底蕴深厚、艺术色彩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域。

3.3县域示范生态景观轴规划设计

3.3.1旅游大通道生态廊道

在临夏县建设自东向西旅游大通道生态绿轴,东起漫路乡接和政县,西至三岔坪林场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其拥有丰富的地形地貌。结合旅游大通道生态绿轴的建设及其周边重点村落的打造,形成临夏县未来的生态文旅大通道;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文旅为主导、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未来临夏县门户。

旅游大通道生态文旅廊道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不建围墙门楼,力求体现原有风貌。根据通道沿线绿化及建筑风貌、环境卫生、门户空间景观等整治要求和风貌特色导引要求,综合考虑大通道与沿线村镇的距离远近、可视程度和建设现状等要素,科学合理地分为生态廊道沿线绿化整治和沿线风貌整治两类进行整治。

沿线绿化整治主要以生态修复和完善为主,因地制宜,做到对生态环境的最大限度保护,在优化形式上以增植花镜、特色植载形式、慢行系统、导视系统、立体绿化墙、雨水花园、交通岛、十字路口绿化、景观雕塑小品、景观服务设施等为主。打造一段旅游与生态相结合的天然氧吧。

沿线风貌整治以整体改善沿线若干村落为主,将沿线村落打造成文旅通道的驿站,做到一乡一民俗,一村一特色。沿线示范型村落主要打造卡家滩村、新发村、大滩村等。

3.3.2沿库区红色文化长廊道

沿库区红色文化长廊建设为临夏县打造一个红色革命旅游文化长廊,以紅色文化传承教育为主,以莲花镇为中心沿库区辐射形成一个旅教结合的红色革命旅游文化长廊。

建设以莲花镇为主题,在小镇内原有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整体旅游规划以小镇实际为出发点,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关键要素整合,旨在打造生态与人文和谐、有机现代农业与城郊乡村红色革命旅游业联动发展的美丽乡村,尽显革命小镇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产生活之美。

莲花镇红色旅游小镇以“一体、和谐、共生、教育”为规划理念,做到生产生活一体化、人居田园和谐化、生态景观共生化、革命文化旅教化。

主体规划内容:(1)利用环境优势建设优质种植基地:在解决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化,主要种植高产油桃、皮胎果,打造优质农品名片,与周边区域形成供销渠道。(2)建设设施蔬菜种植园:利用设施农业及温室效应生产反季节蔬菜。(3)建设部分生态农业示范园:利用生态农业造景、农林科技示范造景、现有自然景观造景,形成结合种植、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区。(4)建设部分红色文化体验区:该体验区依托莲花镇内空废院的改造区域,通过开展传统竞技、乡土文艺、红色革命事迹的AI互动等休闲游乐活动,展示、教育和传承莲花镇的红色革命精神。(5)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区:在莲花镇镇郊区内主要开展传统农业生产、传统农村生活、民俗活动等体验活动。

4结语

临夏县园林规划设计基于充分分析县域内各类生态资源,提出可供借鉴的县域园林规划设计策略。本文以临夏县县域园林规划设计为契机,通过全县园林整体规划设计,使县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改善民生,推动生态建设。因此整个临夏县园林规划设计,以展现全县的地域民俗,满足景观使用者对景观的需求,带动当地的特色产业、文旅经济的发展为根本。基于对生态资源的充分保护,最大限度地挖掘当地居民的景观心理状态,发掘并放大临夏县的特色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将临夏县丰富的特色文化加入景观元素中,建设临夏县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的城市形象。

作者简介:王亦东(1968-),男,河南焦作人,本科,农学学士,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园林设计,观赏园艺。

园林规划范文第2篇

班级:09园林双语 学号:090313960 姓名:李晶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用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美化城市市容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植物逐渐减少,污染增加,进而生态系统失调,环境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因此,城市园林化是全社会的一项环境建设工程,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生存的需要。所以,本着城市园林的重要作用,特展开了这次实训。

实训时间:2012年4月17

实训地点:呼市北二环

实训具体安排:

2012年4月17日上午8时30分,我们准时在图书馆楼前集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呼市北二环的景观布置以及一些植物配置。在观看的途中,老师详细的解说了一些植物的特征,还有教会了我们如何去辨别它们。比如新疆杨:属常绿灌木或乔木,枝干略为四棱形,枝叶密生,树冠球形。单叶对生,倒卵形或椭圆形,边缘具钝齿,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聚伞花序腋生,具长梗,花绿白色。蒴果球形,淡红色,假种皮桔红色。

又比如丁香:丁香花白如玉,花香似兰,其树型魁伟,高者可超过2米,树冠卵形,大型叶为倒卵形,先端短而突尖,基部楔形,表面有光泽,嫩枝及芽外被短绒毛。冬芽具大形鳞片。花先叶开放,顶生、朵大,直径12-15厘米。花被9片,钟状。果穗圆筒形,褐色:蓇葖果,成熟后开裂,种红色。3月至4月初开花,6-7月果熟。还比如就不一一而谈啦。其次,老师也向我们述说了路旁常用的一些植物,以及一些路口的设计方法。

在17日上午9点30分,我们赶到了北二环内侧。

(1)道路

呼市北二环主干道是直干道路,以此为基础分处次干道路。但园中没有可引导游人深入到园林各个角落的游步道。如南面的竹林深处被游人踩出一条小路,此处应建一条游园小路。 园中大都是由石板铺成的主干道,周围没有植物的搭配,显得空旷。

(2)植物

呼市北二环周围有许多居民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宜人,很适合植物的生长。其中有多种植物如香樟、广玉兰、红花檵木、栀子花、杜鹃、桂花、榆树、铁树等。其中香樟用的最多。

孤植、群植、対植等造园手法都有运用。其中开花植物、七彩的造景植物少。

(3)功能区

呼市北二环的功能区主要分为交通区,人行道。呼市北二环广场处,在路上,老师想向我们解说了道路的布置。当走到北二环处,它是由几种植物互相配置而成的。接着就是一条景观大道,道路两旁有灌木,金边黄杨,草坪等等。

园林规划范文第3篇

一、风景园林规划数字化策略的相关阐述

我国风景园林规划注重诠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有机协调, 也对人精神层面有所探求;体现在人与城市空间、生态环境、人与人交流之间的协调。如今, 无论是大尺度的风景名胜区规划, 还是新型城市化的绿地系统规划、还是小型的公园绿地设计过程中, 科学利用土地资源、生态保护与抚育、使用者活动行为模式等问题相当凸显, 亟待数字化客观、科学性的分析研究, 全方位的时空大数据辅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趋势。

数字化技术主要是以数据综合分析运算、参数化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 能够将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各种行动模式、生态系统以及社会感知作为研究的对象, 通过科学分析和理性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架构。

国家已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城乡规划领域已出现五个方面的时空大数据应用发展趋势, 其中既包含大数据平台构建及管理体系, 又包括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应用探索与决策支持等多个方面。最近几年, 在规划设计研究工作中, 我们正逐步重视学习研究数字化技术方法, 逐步将其运用在具体的设计案例、和风景园林的教育工作当中。

二、风景园林规划数字策略的应用

1. 数字化设计与学科融合

风景园林的规划需要有一定的学科理论作为基础, 同时以数字化技术作为辅助, 基于对场地的自然特征和社会人文价值的认知, 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要素分析, 与数字化技术的有机结合, 将各种数字化软件, 各种软件的应用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数据支撑, 能够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开发和利用, 促进园林规划专业的发展和进步。例如, 在进行专业学习过程中, 也会应用到GIs空间数据系统、卫星定位导航数据和SNS社交网络大数据等静态数据、也还要用到环境监测、人流构成交通刷卡等动态数据;基于环境感知、定位导航以及模拟大数据的研究, 提高研究设计工作的精确度、可靠度和现时性。

2. 以BIM技术为核心建构数字化模型

建构数字策略的关键是利用数字方法和技术, 根据园林规划和发展的特点, 注重利用BIM技术构建数字化的模型, 寻找各个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利用算法软件建立计算机模型, 能够控制整个模型变化的情况, 将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与周围的环境情况相结合, 实现各种功能之间的有机联系, 建立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 将各种数字模型的结果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注重各种参数之间的有机结合。例如,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 是一个完整的、具有逻辑性的建筑信息数据库, 信息模型的建立从设计一直到最后的建造整个过程中。BIM技术能够将优化设计、建造效率等因素融合到一起, 能够及时检测出存在的各种问题, 对该项软件进行再次开发和应用, 使其能够符合园林规划发展的方向, 满足行业的需求。

3. 大数据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人本主义

对于园林的规划设计, 需要重视人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当前数字时代的到来, 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 但是计算机并不能代替人脑进行思维, 还是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人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大数据具有体现人本性的特点, 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大数据能够开发出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例如, 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 会涉及到各个空间的三维立体转换, 对于自然环境等基础数据, 需要将人与景观设计统一在一定的逻辑范围内, 利用定位数据、关系网络等体现人的性格、行为习惯模式, 反映人的行为轨迹及时空特征, 形成时空的连续性, 开展深入的研究和设计。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首先对地块内的现状环境等进行数字化分析, 利用Rhino软件建立统一化的数字模型, 在数字化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对人的生产、生活、娱乐、休闲等的行动模式等的分析, 对数字化模型定量刻画人的多维特征, 通过规划的设计手法, 满足设计空间内人的多维需求。

4. 风景园林规划中要有数字化科学基础

在风景园林的建设规划领域, 风景园林的建设规划需要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作为支撑, 其中包括数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的大数据科学体系, 其中数值模拟大数据的研究和运用, 正是将来规划设计设计过程中的数据技术支撑, 可以设定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 并做数字模拟分析, 进一步结合温度、湿度、风向等进行空间三维仿真模拟, 并加以设计成果的定量评价, 这也是数字化对风景园林设计数据化的发展方向。同时数字模型只是一个精简的、不稳定的数字合集, 只能对一定范围内的信息进行分析, 也是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局限性。数值模拟大数据分析是规划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如对某一区域植物生境研究, 借助微气候模型, 对不同植物配置在不同的分布状况中产生的效益做研究, 可判断植物模型的组合和空间不同布局, 产生的不同的通风、温度调节及户外舒适度的环境效益影响。为风景园林规划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结语

综合所述,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 需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只是一次重要的改革, 而且数字化技术并不能替代人的思考, 还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 提供客观的分析, 要适当选择适合风景园林发展现状的数字化策略, 推动风景园林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能够快速处理各种问题。风景园林设计方面也面临着时空数字化带来的新的机遇与挑战, 需要结合先进的时空数据的类型与特点, 利用先进的数据手段, 通过研究解析适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数字化内涵, 构建数字化的参数系统, 逐步提出应用策略, 做好对风景园林的有效规划。本文将从风景园林规划数字化构建策略方面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数字化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1] 梁高峰.浅析风景园林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现代园艺, 2018 (07) :132-133.

[2] 薛瑾.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创新的几点思路[J].现代园艺, 2018 (07) :133-134.

园林规划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以《中国古典园林史》单元为例论述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提出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开展信息化教学,并从“课前导学—课中讲解—课后拓展”等步骤来实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  信息化教学  混合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通知中明确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学与应用师生全覆盖。”信息化教学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所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本文以2018年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获奖项目“中国古典园林史”为例,探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为高职教师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一、教学分析

(一)课程简介

园林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授课参考了“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内容。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园林规划与设计基本理论和课程实训环节的学习,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园林绿化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到各类设计实践中去。信息化教学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应该在实际活动中开展,遇到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由学生通过经验主动建构。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中,打破传统按教材章节的授课模式,将教学目标重新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把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问题驱动”形式展开。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分为6个项目章节内容以及相对应的6个实践项目。本单元选自第二章第一节《中国古典园林简史》教学单元,对应的实践项目为“新中式”景观项目设计。

(二)学情分析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通过前置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实地测量、园林手绘、园林工程、园林制图与识图、植物识别、园林设计基本步骤以及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根据以往授课经验,由于“园林史”内容相对理论化、文字信息量大且枯燥,加之传统的授课方式多为照本宣科,因此学生对于此类历史类型理论知识普遍兴趣不高,相反对于一些参与性高、动手类型的技能的学习积极性则较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需依据学生特征和教学内容来进行确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学内容和园林设计师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简史”单元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系统学习掌握对中国园林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性质;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和基本元素;了解中国园林起源、发展、演进、分化的过程;了解古典园林常见施工技法;了解优秀古典园林的名称,布局和风格特点。(2)技能目标:理解古典园林造园技术和设计思想;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所学园林史知识运用到实践项目中去。(3)素质目标:具有对园林文化和艺术的基本审美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2.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单元教学重点为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和基本元素;教学难点为理解古典园林常见的设计手法和施工技法,并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新中式”景观设计中去。

二、教学策略与设计思路

教学策略是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指南。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信息化为手段,以项目实践为载体,信息化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综合运用,实现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同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做中教,做中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

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中国古典园林史”牵涉的知识面广,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内容,选择课堂授课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尽量把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讲解,结合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掌握主要教学内容。

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務驱动和实际项目问题的解决是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主线,教学过程围绕具体的任务目标展开学习。由教师布置实践项目任务书,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提问—分析—解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的技能目标,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案例分析法。教师为学生合理创设学习情景,推送学习方法以及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优秀古典园林案例和实践项目中的典型案例的体验学习形式,使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信息化手段

1.课程构建互动混合教学网络平台。学生通过互动混合教学网络平台可实现自主预习、在线自测、讨论交流、在线提问、作业提交等;教师通过该平台则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给学生在线指导、远程答疑以及进行学习成效的后台数据统计。

2.虚拟仿真系统平台和三维动画交互式教学软件。借助浸润式虚拟仿真系统让学生可以360°随意变换角度“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园林的空间、尺度、色彩、肌理、材料、质感甚至声音等。交互式教学软件打破传统“灌输式”授课方式,让学生能在“做中教,做中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微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将优秀古典园林案例和实践项目中的实施操作要点制作成系列微课程,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反复观看,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微信与QQ的运用。创建班级课程学习微信公众号以及QQ学习群,通过手机端可实现教师与学生、企业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互动。

(三)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梳理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考虑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内容和信息化教学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教学活动各个环节进行统筹安排。《中国古典园林简史》教学单元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理念,以“新中式”景观设计项目为任务载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资源,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导学、课中讲解、课后拓展”三个教学活动(见表1)。

1.课前导学。课前,教师将课程项目任务书、项目基础资料地形图和课前学习资源发布到混合教学网络课程平台,并通过网络平台、QQ学习群、微信公众号等发布课前预习通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完成项目基地分析理念构思及泡泡分析图等预习作业,并上传到混合教学网络平台。教师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作业,借助网络后台分析工具将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掌握学生学习效果,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课堂授课计划。

2.课中讲解。课中讲解包含新课引入、理论讲解、体验操作和讨论评价四个环节。首先,新课引入环节。由于学生对于高中所学历史知识普遍遗忘率较高,新课引入环节先由教师播放《中国历史朝代顺序顺口溜》微课视频,并组织学生进行中国历史朝代接龙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帮助学生快速记忆,有助于提高后续教学效率。其次,理论讲解环节。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重点难点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之后,学生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来完成《中国古典园林简史基础知识》课堂在线测试。教师可以通过后台数据查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再次,体验操作环节。学生分组体验虚拟仿真古典园林场景,可以通过随意变换视角来观察和体验空间、尺度、材料和内部结构,增强学生对古典园林的感性直观认识。由教师进行三维动画演示并介绍操作要求。学生通过交互式练习软件反复操作练习,从而掌握古典园林常见施工技法,并完成在线通关测试。每通过一关,评价系统会自动对每项操作进行打分,分数需要达到设定值以上,才能晋级下一个任务。最后,讨论评价环节。学生带着项目问题去观看微课视频,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项目结合。学生以草图形式将讨论结果表现绘出,并通过交互电子白板进行小组汇报,由教师点评。

3.课后拓展。课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与总结,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课程项目设计中去。《中国古典园林简史》教学单元的课程项目引入了近年来设计行业的热点内容——“新中式”景观风格设计项目。在进行课程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混合教学网络平台、专业论坛或是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了解更多关于古典园林和“新中式”风格的内容。学生按项目任务书要求完成项目设计,并将最终成果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如遇到设计瓶颈,可以通过QQ学习群联系授课教师或者企业导师进行远程答疑。学生提交课程作业后,教师通过班级公众号发布作业成果。学生可以通过关注公众号可以随时查看作业点评,查看其他同学的作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考核与评价

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系统需要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然后通过评价调整系统的结构,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与传统教学评价相比,信息化教学评价更具有过程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传统教学中由于技术限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信息反馈大多局限在最后的作业和测试结果,相对比较滞后。而利用信息化技术服务教学可以通过后台大数据实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效进行分析,教师通过反馈数据可以及时优化教学策略。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考核标准,期末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60%。平时成绩由6个章节课程项目设计综合成绩组成。《中国古典园林史》教学单元考核占总成绩的10%,采用十分制进行打分,根据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定。课前评价(2分),教师根据后台数据统计的学生观看视频时长、登录次数、论坛提问等信息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根据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情况进行评定,如所做的泡泡图分析是否切合项目基地条件,主题和立意构思是否有条理,是否能利用所观看的视频获取构思灵感等。课中评价(4分)主要根据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课堂问答和讨论交流表现以及在线基础知识测试和在线技能测试等情况来进行评定。课后评价(4分)则主要根据学生最终上交的课程项目成果进行成绩评定。

三、教学效果反思

通过后台数据统计,2017级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史》单元时,预习作业完成率达到96%,课堂测试合格率达80%,在线通关测试达标率达78%。从学生完成的作业内容看,92%的学生能将课堂讲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项目设计中去。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参与度以及课程成绩都有显著提高。例如,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授课的2017级对比采用传统教学法的2016级,学生课程作业成绩合格率由77%提高到92%,优秀率由8%提高到16%。通过本课程的系列学习,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学园林设计作品比赛、广西建筑与规划专业教育教学成果比赛等竞赛中获得了多项奖项。

《中国古典园林简史》教学单元,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念,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手机客户端、虚拟仿真系统、交互式三维动画技术、“微课”视频等多种信息化资源手段,采用引导式的授课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解决以往学生对古典园林空间结构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向学生打开通向優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通过学习“园林史”,学生了解了古人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了解记载着那个时代人类的科学技术、艺术成就和建造工艺,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兴趣,夯实长远能力,以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扎实功底和文化自信。

总之,在“互联网+”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空间优势,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学习平台和评价系统,打造智慧课堂。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行业热点内容联系起来,打破传统“灌输式”的照本宣科模式,使学生从死记硬背到灵活运用,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冰,安素平,冉新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46

[2]王欣,杨泽伟.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4(5)

[3]严敏.“光伏技术应用”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J].职教通讯,2016(15)

[4]李文高.教学设计的新领域 信息化教学设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9

【作者简介】江 汇(1986—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与研究。

(责编 黎 原)

园林规划范文第5篇

姓名:郑建新

学号:130202021121 班级:13级建筑2班

[摘 要]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景观园林的发展。景观园林影响着城市长期发展,因而受到各界的重视。文章对比东西方景观园林之间的差别,总结中国景观园林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表达在学习景观园林设计后的感受。 并阐述了自我学习景观园林设计这一科目的的理解以及一些认识。

[关键字]景观园林;差异;问题;解决对策 ;感受,认识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134-01

1.东西方景观园林设计对比的差异

东西方国家的园林设计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但是由于东西方国家存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思维模式等等的差异,还有不同民族部落对美的认识和对美的创造有着各自的认识,使得景观园林设计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对比东西方景观园林设计的不同,有助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和交融。

中国园林对意境的追求上要求很高,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唯美意境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东方神秘感。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 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 根本原因。

中国的沧浪亭、狮子林、颐和园、拙政园、圆明园、留园等经典园林景观无一不彰显着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民对美的理解,其中苏州园林至今仍然是中国园林的代表,苏州留园在造林技巧上重点突出在不同空间的不同特征,各个景观之间相互借景,相互烘托,有着“虽未人作,宛如天成”的意境美,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的魅力。

中式园林它还以含蓄、守拙、淡泊为美,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清净无为、阴阳调和,与自然保持着和谐。

2.我国景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景观园林设计的不断进步,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也开始出现了。首先是过分的进行模仿,缺乏个性。城市之间相互观摩、取经、效仿和攀比造成千篇一律的局面, 广场热、绿化跟风模仿贪大求洋、马路盲目拓宽越摊越大等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地方为了营造这种“大环境”不惜破坏历史遗迹。地方风景园林要想保持长盛不衰,必须依靠的是地方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地方园林呈现出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局面。

其次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缺乏人性,忽略以人为本。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就是为了使人感到舒适,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因而其在设计时要着重考虑到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

第二个问题是园林景观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园林设计这一行业缺少相关的规范准则,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在实际的景观园林设计施工过程中,很多设计人员往往忽视了很多细节问题,施工过程没有到施工的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施工进程,与施工人员沟通交流,从而导致建成的景观园林与最初设计方案相差甚远,甚至可能导致工程进行不下去,造成浪费资源。

3.我国景观园林设计问题解决措施

面对中国景观园林这一行业存在的尖锐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这些问题。

首先应该尽快的制定符合我国园林行业目前发展形势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 使行业制度尽快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从根本上抑制园林景观施工中的一些违法和不负责的行为。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方面,需要学习先进的设计手法,形成相关的设计理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坚决摒弃模仿模仿、抄袭的现象。设计者对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作品可以学习和借鉴,在东西方的设计手法上兼收并蓄,在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和优秀设计者经验的积累,使园林景观的缔造者们在观念和态度有极大的飞跃。

第二就是施工过程是景观园林设计一点点的具体再现过程。为了杜绝施工过程中的不负责的行为,设计师要时时监控着工程进度,更要加强与施工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时改变设计方案,市民也可以一起监督实施过程,及早发现问题,改正问题,进而将问题在消灭在胚芽中,从而使建成的景观园林能够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 4.学习景观园林设计的感受

通过学习园林设计,丰富了自己的景观园林的相关知识,感受了园林艺术作品的魅力,提升了自身的设计理念。在接触了实际园林设计后,发现中国景观园林设计近几年更加注重时代感和设计感。这就对园林设计师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挑战,设计师要与时俱进跟上大时代的步伐,不断吸收新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不断的迎合人们日渐增长的欣赏需求。

学习景观园林设计是一个不断否定和肯定的过程,设计初期只是一些杂乱的片断性的想法浮现在脑海,没有章法,不成体系,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慢慢的整理和概括就有自己的理念和完整的系统。在学习景观园林设计过程中,感悟了很多,景观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不能与自然相悖,要因地制宜,让景观园林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它的生态效应,为城市的美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建筑学一样,景观园林设计职业先于景观环境设计学的形成,在大量景观环境设计师的实践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景观环境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这便是景观环境设计学。农业时代中西方文化中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在中国称为风水),农业及园艺技术,不同尺度上的水利和交通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等,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的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环境设计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但景观环境设计决不能等同于已有了约定俗成的内涵与外延的造园艺术,或园林艺术,也不能等同于风景园(林)艺术。

景观园林设计涉及面非常广,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学科,融合了人类文化学、艺术、当代科技、地域学、自然、地理、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园林学、市政工程设计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并且相互交叉渗透。景观设计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广义上讲,从古至今人类所从事的有意识的环境改造都可称之为景观环境设计。它是一种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性质的创造活动。它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每个时代都赋予它不同的内涵,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它是一个创造和积累的过程。

景观园林设计与多种学科紧密相连,但又相互区别。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与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所以景观环境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门单一的学科都取代不了景观环境设计。

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景观建筑设计师必须要充分掌握多门学科的知识,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科学的设计方法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这是景观建筑设计师的职责所在。 5.小结

景观园林设计与多种学科紧密相连,但又相互区别。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与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所以景观环境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门单一的学科都取代不了景观环境设计。

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景观建筑设计师必须要充分掌握多门学科的知识,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科学的设计方法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这是景观建筑设计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上一篇:乡村规划下一篇:乡村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