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论文范文

2023-03-07

高一语文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一历史 有效教学 教学研究 教学设计

一、引言

上海二期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的技巧,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这里所提出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的是对自我教学过程的评价和研究,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尤其是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学习方法,是我在这篇文章中重点论述的。

二、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当前在二期课改下的上海高一历史教学的研究工作中,虽然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目前首要的一个关键任务是面临高中历史结业考试,这个任务要求学生在高二时完成。那么高一历史课堂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体验历史学习过程,学会历史学习方法。

如果是从“过程和方法”上去把握高一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我认为一是要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让学生承担主要的课堂活动,成为教与学的主要载体,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只有参与活动其中,才能领悟活动过程的内在内容,发现其中的规律与潜在的逻辑因素;只有个体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其情感才能有所体验,其个体的积极性才能有所调动。这是所有新一轮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体现在许多人的论文著述中,但是如何真正做好做到,我需要动一番脑筋,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学过程。

二是教师要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引导课堂教学、指导课堂教学,督促学生活动、启发学生思维。由于学生心理年龄和知识阅历问题,学生在活动的内涵、活动的质量上会有很大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最初应该给出一个学习历史的思维示范,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能开展思维的训练。

然而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却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其一,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还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和进行历史思维。教师根据教学提纲,从头讲到底,课堂上虽然有学生的回答,但其实这是根据教师设计的一步步去做,一步步去理解答案,没有主动探索理解,发现答案。这样的课我们称之为“讲授课”,是历史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

其二,以学生为主的活动,缺乏活动的目标,没有明确的任务,导致最终学生的思维效果不佳。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其可操作性,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任务。

那么,什么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呢?

三、对策

要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探索、研究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寻找规律,开阔视野,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步骤一:教师提供曾经讲授过的课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当堂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考纲的要求,猜测本课的重点知识,分析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构建历史知识的结构网络。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我出结业考试的考题,我会从哪些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时期入手,我会要求学生学完这一课后,掌握哪些知识要点?形成哪些历史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整理出的历史知识结构,要求学生尽可能简略。教师要给学生介绍归纳技巧,以哪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将其他相关联的事件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整理,也可以在白板或者黑板上进行整理,并通过当堂的反馈进行全班同学之间的修正,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历史、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整体面貌,为而后的步骤奠定基础。[1]

步骤二:教师对照教学大纲与结业考试要求,尤其是结业考试中的ABC不同等第的要求(学业水平按照三个累积的层次分为ABC,A是“知道”,指在文字或者表象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B是“理解”,指在概念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C是“运用”,指在迁移和认知策略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通过对师生共同讨论而定的知识结构进行细节的讲述,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的认知,也就是达到A的考试要求。[2]

步骤三:对于B的考试要求,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课外历史知识的资料素材,引导学生阅读相应的内容,然后思考问题。因为B是建立在A的基础上的,所以有关于要思考一些B的什么样的问题,其实已经在步骤一时,通过学生的阅读教材整理得出了。教师给出的材料,只是在教材的基础上,深化问题,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思考空间而已。当然在学生思考问题后所给出的答案,完全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出较满意的答案。答案是没有标准化的要求的,完全可以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行进,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需要解释的几个问题是:预习是重中之重,要在40分钟的课堂中,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至少有时间看完整节课的大字部分内容。预习期间,教师应该对个别学习薄弱的学生进行指导,务必使得每一个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都有所收获;能力训练的关键是对整节课的历史知识结构的整理,这是花时不多却破费脑力的一项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智力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关系做一个较好的联系,尤其是引导学生理解考纲精神,把握考试重点。

四、设计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第11课教学设计实例

【课题】

奥斯曼帝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政权、对外扩张、占领君士坦丁堡的基本历史进程。

理解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在历史上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不同历史条件、不同历史阶段的视角,分析历史事件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人类社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而发展的观念,谴责延缓或阻滞历史潮流的行为。

【教学重点】

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帝国的统治的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

帝国统治的影响: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复杂化;对东西方商业活动的影响。

【教时设计】

预习10分钟,整理知识10分钟,深化探究5分钟,反馈练习5分钟,剩余时间为教师传统的授课时间,约10分钟。

【教学准备】

知识结构示范提纲设计、多媒体课件、本节课知识结构提纲设计、课堂反馈练习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前面学习过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都是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那么历史上最后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是哪一个呢?奥斯曼帝国到16世纪扩展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给出知识结构示范提纲:

高一第一分册第10课《阿拉伯帝国》

1.巅峰:阿拉伯成为横跨欧亚非的军事大帝国的时间。

2.扩张:伴随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3.覆亡:阿拉伯帝国的覆亡。

(学生根据示范提纲预习教材,十分钟以后讨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通览整篇文章后,在教材的八段大字中寻找“奥斯曼帝国”的重点内容和课文知识结构。

思考:阿拉伯帝国以伊斯兰教作为出发点,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第十课的重点是伊斯兰教,所以阿拉伯帝国的起始不是重点,而是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如何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是第十课的重点,由此有关于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帝国的时间,阿拉伯帝国的灭亡成了重点关注的对象。

从对第十课的思考出发,对于第十一课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的话语可以设计成:

(1)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教具有对外的扩张性,所以奥斯曼帝国同样如此。在奥斯曼帝国对外扩张的进程中,哪些事情较为重要?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

(2)当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的时候,我们记住了它的时间,那么奥斯曼帝国呢?

(3)在“帝国的统治”一目中,我们了解到了奥斯曼帝国对于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这个影响你认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对历史的发展有没有积极方面的历史影响呢?

放映知识结构:(根据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讨论后定出)

高一第一分册第11课《奥斯曼帝国》

一、攻占君士坦丁堡

1.迁都: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2.巅峰:16世纪,奥斯曼帝国成为横跨欧亚非的军事封建大帝国。

二、帝国的统治。

影响:奥斯曼帝国控制欧亚商路,促使新航路的开辟。

深化探究:

对于奥斯曼帝国控制欧亚商路,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给出以下的课外材料:“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使自阿拉伯帝国崩溃以来四分五裂的伊斯兰世界又有了主心骨,但是很难说这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事件,因为土耳其对被征服的地区实行残酷掠夺,当地的大部分财富流入君士坦丁堡,给人民带来了贫困和死亡。例如希腊海岛上的居民,三分之二被迁往君士坦丁堡去补充那里的人口,相当一部分被掳去作为奴隶,只有体力衰弱的人才留在原来的地方种地。手工业生产首先是为了适应宫廷和军队的需要,价格都由政府规定。劳动人民处在外族统治者和本地封建主的双重压迫下,生活困苦。土耳其的统治延缓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它们长期处在落后状态。而且他控制了东地中海,土耳其在那些地方设立重重关卡,征收货物过境税。土耳其舰队时常出没于地中海和黑海,侵袭意大利和西班牙海岸。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受到阻碍,西欧国家因此急切地去探寻到达东方的新航路。于是有了后来的大航海时代。间接把美洲和大洋洲,甚至南北极都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而新航路的开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世界的面貌。在此之前,世界各地都是相对独立的,各自发展。之后世界各地开始直接交往,全球的交往,整个世界紧密相连,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真正的世界史开始了。从这个角度说,奥斯曼帝国还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

课堂总结: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事件,也具有历史的必然因素。它代表了伊斯兰势力的崛起,和基督教势力的较量则选定了“攻占君士坦丁堡”这件事上。迁都——巅峰,是奥斯曼帝国发展的脉络,而我们更关注帝国对于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五、效果

高一历史一共有12个班级,我任教其中9个班级,以上的授课计划,我在这9个班级中进行了实验。因为9个班级中,3个是基地班(经过选拔后的好班),6个是平行班,所以这中间还是有差异的。

9个班级中有一个班级的学生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领悟本节课的关键,这个班级是基地班的最后一个班级——高一(12)班。这个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好,人比较聪明,有一定的学习悟性,所以能理解教材的精华之处。

其他8个班级,分成一般和较差的两种。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说出“攻占君士坦丁堡”的条目,但是无法正确把握地名的改称是重点,而不是时间是重点。大多数学生都能注意到“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奥斯曼帝国”,但是不知道重点应该是成为帝国的时间是重点。因此我上课时,加入了一段教材的比较联系:“第一分册中一共提到三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分别是古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我们关注的是帝国的建立时间,分别是2世纪,8世纪和16世纪。”我还启发学生:“该如何记住三个时间?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有学生就提到了“2×8=16”,利用这样的计算记住三个时间,不失是一个好方法。

而8个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无法明白“帝国的统治”的重点,以及它带来的积极影响。大多数学生将帝国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为重点内容。这个理解的偏失其实是对于历史影响的总体认识的偏失,我们教授的历史内容更多地偏重于历史事件和人物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文明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我们也提到一些消极的、阻碍历史发展的事务,但是这不是重点。比如说中国近代史中,我们重点提到的是洋务运动,而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原因就在于我们重视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作用,而不是太平天国运动所具有的反清作用。

以上实验的结果,由于文科的特点,无法用明确的数据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说需要数据的话,那么我认为,实验的结果,能完全正确理解教材的学生(5个学生)占到18.5%,较好把握教材的学生(16个学生)占到59.3%,而22.2%的学生(6个学生)是无法很好把握教材的。

注:以上数据是经过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关于“教材重点问卷调查”得出的,该班级共27人,班级选定的是高一(5)班,一个平行班中中等的班级。有关于问卷的内容,主要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之后,写出“你认为的第11课的重点内容”。

六、反思

以上的授课计划,理想高于实际,在真正操作过程中发现诸多的问题,需要在后一阶段进行弥补修正。

1.授课程序过于复杂,由于预习的这个版块无法让学生回家完成,利用上课的5—10分钟完成,占去课堂时间的四分之一左右,费时费力,使得后面的一些工作展开,显得较为仓促。比如要进行教师讲授这个环节,以往传统的授课时教师需要花上30分钟左右时间,现在只能压缩为10分钟。这对于教师是一个挑战,如果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内容一点不知道,教师就必须费点时间,讲一讲它的来龙去脉。短短的10分钟,还要引导学生,的确时间很紧。

2.这样的授课,检验学生的接受情况不是很简单的,问卷调查只是一个手段,是不是就一定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了?学生是不是就是通过阅读教材,把握教学重点,就提高了学习能力呢?这个授课计划的目标设定是不是一定正确?恐怕还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天府教育网.2006.

[2]2009年上海高中历史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

高一语文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适应性;衔接

一、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客观地、系统地、定量地描述传播内容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的一般研究过程包括6个步骤:提出研究问题→确定抽取样本→选择分析单元→制定类目系统→内容编码与统计→解释与检验。

(一)研究目的

对升入高一不久的学生进行学习状况调查,了解不适应的“症结”所在,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二)样本抽取

调查对象为广州市岭南画派纪念中学2019级全体高一学生,调查时间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后,即2020年1月。此时学生已熟悉了高中的学习,并且有了第一次区统考的成绩作为参考,调查时机是恰当的。笔者制定了《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状况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问卷的形式,被调查对象在统一时间内独立完成调查问卷。本次被调查人数为282人,收取有效问卷256份,其中男生卷103份,女生卷153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0.8%,因此调查有效。

(三)分析维度

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地理教育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虽联系密切但又各自相对独立,既有广泛的共性,又有明显的不同。本文试从这些联系和区别中找出初高中衔接的切入口,本着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和促进高中学生成长的宗旨,试从心理状态、课程难度、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反馈评价五个维度,分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四)数据录入及统计

数据录入和统计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首先对《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状况调查问卷》中的选项进行编码,选项ABCD依次指向不适应程度由大到小,编码记为4、3、2、1,建立SPSS数据库。然后对出现频数进行统计,整理归类得出主要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Excel进行百分比统计,具体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状况。

统计数据又细分为以下类别:总体数据,男生数据,女生数据,中上生数据(在中段考总分前100名的学生中抽样20份统计),中等生数据(在中段考总分前100-200名的学生中抽样20份统计),中下生数据(在中段考总分200名以后的学生中抽样20份统计),力图能全面反映学生真实情况。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发现进入高中后,大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其主要影响因素涉及到心理、课程、教师、评价等多个方面,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陌生环境适应力(出现频次为760)、内心压力(出现频次为780)、学习难度(出现频次为901)、课程容量(出现频次为779)、教学进度(出现频次为803)以及作业压力(出现频次为770);另外,父母期望、与初中知识的关联性、对评价制度的不了解也有较大影响。

利用EXCEL软件以百分比形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1.学生心理的分析

42.4%学生认为压力较大,33.1%认为压力非常大,合占学生的75.5%,其中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中下生比例明显高于中等生和中上生。学生们认为这些压力主要来自考试和升学,从产生压力的根源看,中上生和中等生主要是自己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所致,而中下生则主要来自于家长(占44%)。面对压力,学生们往往会找知心朋友求助(占51%),但也有21.4%的学生不找任何人,只有10.1%的学生会向家长倾诉,能求助于老师和专业人员的更是凤毛麟角。

2.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

学生普遍认为,现行教材学习容量虽只是偏大一点,但难度明显增加,认为初高中学习具有一定的联系。学生普遍对自己的成绩感到不大满意,认识到自身基础不够扎实,并有较强烈提高成绩的期望。

总体上看,多数同学认为数学和英语较难,分别占30.7%和24.9%,其次是地理(18.7%);其中女生多数选择数学和地理,分别占女生的39.9%和21.6%,男生多数选择英语和数学,分别占男生的45.2%和17.3%;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看,中上生认为英语难的占50%,中等生的选择较为分散,以英语、化学、地理居多,中下生则集中于数学(57.1%)。相比之下,语文、政治、物理和生物较容易学好。

从学生学习兴趣看,各科总体比较平均,数学19.1%和英语16.3%相对较多,其次是生物14%;男生较喜欢数学29.8%,女生较喜欢英语39.1%和地理21.6%;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看,中上生多选择数学35%,其次化学20%,中等生的选择较为分散,以语文、数学、英语和物理居多,中下生较喜欢语文和英语。

从学习成绩看,28.4%的学生英语成绩最好,其次是数学18.7%;32.7%男生以数学成绩最好,其次是英语15.4%,女生普遍以英语成绩最好,占37.2%,其次是语文15.7%;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看,中上生较多选数学40%,其次化学20%,中等生的选择较为分散,英语最多,占30%,语文、物理各占15%,中下生以英语和语文成绩最好,分别是28.6%和23.8%。

以上数据总体反映出以下问题:

(1)数学和英语是两个影响较大的科目,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这两科有完全不同的体验。

(2)男生对理科兴趣较浓,认为文科较难,成绩也偏向理科,女生则恰恰相反。

(3)中上生理科占优势,而中下生则偏重文科。

3.教学方法的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进度比初中快,36.6%学生认为比初中快很多,48.6%认为相对快些。尽管如此,也比较认同老师的教学,认为比较直观和比较有条理,但是也提出老师上课的教学方式较为僵化,渴望老师采取多种形式的激趣教学,希望增加活动课和实验课的比例。在现行的教学情况下,60.7%的学生对所学内容大部分掌握或全部掌握,但仍有15.8%的学生大部分没有掌握。其中,男生的掌握情况比女生好,中上生和中等生掌握情况比中下生好,61.9%的中下生认为自己大部分没有掌握,明显跟不上教学进度。

4.学习方法的分析

这方面的数据各个类别的学生并没有大的分异,反映出大部分学生都对上课和作业比较重视: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比较认真的,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生占大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有重点地记笔记的也占大多数;绝大部分都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对学习有一定帮助,都比较认真地完成作业;做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会翻翻书本、查查笔记、问问老师的也不少,而且重视错题的矫正。但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学习缺乏计划性;学生不大重视复习,课前长期坚持复习旧知的仅占少数,课后马上复习的也不多,能当天对照笔记,熟记要点,以后不断适时复习的更少;不重视知识归纳梳理,还没有建构知识网络的意识;学习的自主性和持续性还不够。

5.评价制度的分析

58.4%的学生对高中学分评价制度比较清楚,但只有51.9%的学生认同或基本认同高中学业评价制度,48.9%更是持否定态度。对于高中评价体系,大部分同学觉得应该增大平时成绩和综合实践的占分比重,认为期末考占40%较合适,学生对学科小制作比较感兴趣并希望将其成果纳入评价体系中。

通过对高一学生的调查可以发现,不论是心理状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初高中都存在明显的不衔接。

6.调查结果反映高一地理的尴尬

高一学生认为地理学科难度仅在数学和英语之后,较其余6科为难。地理在初中仅是考查科目,不参与中考,在学生心目中一贯就是次科,学生自然不重视。而高一学生负担本来就骤然加重,对地理就更加顾不上了,因此高一学生多不喜欢学地理,不愿花时间在地理学习上,成绩自然也就不理想,个别学生甚至放弃了地理学习。

二、建议与思考

面对这尴尬的局面,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初高中教学衔接上。广州市内目前学校布局的趋势是初中学校和高中学校逐渐分离:或各自办成单一初中、单一高中;或名为同属一所完中,实为初高中分属两个不同的校区,平时交流甚少,这使得初中与高中出现了一道人为鸿沟。

(一)加强心理疏导

学习内容和难度的增大是导致高一学生不适应的主要原因,但是学习内容的加大和学习难度的提高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方面的改变应该在新生刚入学时就给以明确的说明,并对高中学分制、高中选科制度、高二合格性考试、高三高考等高中各阶段的重要事件详细告知学生,令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合理安排教学

在教学安排上,针对高一学生初中地理知识大多已经遗忘的特点,可以尝试花适量课时对初中的知识进行梳理式复习,建立初中知识体系的基本架构,再进入高中课程。也可以在某部分内容教学前,将初中相关的知识来个回顾,使新的教学变成对初中內容的不断巩固和延伸。最好是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进行。

(三)整合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高中地理教师对整个中学阶段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有较深入完整的认识,但又容易走向从理论到理论,小觑初中的知识内容及教学技巧,忽略学生兴趣的培养。如果在高中教学中能把丰富多彩的生活融入到理论色彩较强的教材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使学生感到学有趣味,学有所用,学生的地理知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丰富和提高。其实,初中不少教学内容、教学技巧是可以为高中教学添姿加彩的。

高一语文论文范文第3篇

6.D(A.《楚辞》非屈原一人的作品,还包括宋玉等人的作品。B.崔莺莺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文学形象。C.长调、中调、小令是根据词的字数多少来分的。)

7-10C DDC

11-13DCA

12. 答案:深爱自己的孩子,并不想打孩子。(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希望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有时又不得不采用这种方式。(“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意思相近即可)(4)

13. 答案:①殴打是母亲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的最后的手段。(2)

②对于不懂事犯了错误的孩子,责罚可以让一远记住自己的错误,而这种责罚别人是不能替代的。(意思相近即可)(2)

14. 答案:这篇散文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第(2)、(10)、(11)段等和第(3)、

(4)、(12)段等比较突出。这样使用更易于表达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意思相近即可。(3)

15. 答案: 略(应该包含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5分)

、诗歌鉴赏(8分)

9. 诗句中有故关、孤城等边塞地名;描述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分,每点1分)

10.秋日傍晚。(1分)“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2分,每点1分)

高一语文论文范文第4篇

2、完成《现代文阅读大赛专辑2011》;

3、完成《模拟与助学》110——160练习;

4、阅读:从下列书目中挑选三本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摘抄+点评”亦可)—— 附录:

一、处世与修养:《曾国藩家书》 《菜根谭》 《富兰克林自传》

二、中外文学:《鲁迅杂文》 《活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泰戈尔诗选》

高一语文论文范文第5篇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ɡě) 颓圮(pǐ) 凌侮(wǔ) 荆(jīn)棘满地 .... B 逢(pánɡ)孙 玉玦(jué) 戮(lù)力 共(ɡōnɡ)其乏困 ....C 惩(chěnɡ)创 浸渍(zì) 蓟北(jì) 长歌当(dānɡ)哭 ....D、雏(chú)菊 弄(nònɡ)堂 契(qì)据 摘星揽(lǎn)月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寂廖 彷徨 亲蜜 峥嵘岁月 B、瞋目 美姬 宏亮 金璧辉煌 C、踟躅 桀骜 沧茫 座北朝南 D、噩梦 窒息 城阙 直截了当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 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2)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 即将告终。

(3)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 。

A 精明

管理

嬉笑

B 精明

管治

嘻笑 C 精悍

管治

嬉笑

D 精悍

管理

嘻笑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以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B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演讲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C “拆铺啦!起来!”一个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D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B “神舟”飞船四战四捷,不仅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而且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C 在纱厂,活儿做得不好的罚规,大约包括由殴打、罚工钱、停生意三种组成。 D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6.下列关于名著或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

B 大卫受继父毒打,被锁在楼上。母亲只能掩面而泣,不敢来解救他。只有朵拉在夜半时分,偷偷前来安慰他。(《大卫·科波菲尔》)

第 1 页 共 9 页

C 《论语》全书共20篇,前后篇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在形式上,有的是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有的采用问答形式,也有的是交谈形式,还有少量夹叙夹议性的。 D 密考伯坐牢前告诫大卫,“如果收入二十镑,花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他就快活;如果花二十镑一先令,他就苦恼。”刚说完这番话,就向大卫借一先令买酒喝。他这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称做“密考伯主义”。 (《大卫·科波菲尔》)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7题。

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两小时不做工作,赶不出一天该做的活儿,那么工资减少而被带工老板殴打,也就是分内的事了。殴打之外还有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等方法。

实际上,拿莫温对待外头工人,也并不怎样客气,因为除了打骂之外,还有更巧妙的方法,譬如派给你难做的“生活”,或者调你去做不愿意去做的工作。所以,外头工人里面的狡猾分子,就常常用送节礼巴结拿莫温的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安全。拿出血汗换的钱来孝敬工头,在她们当然是一种难堪的负担,但是在包身工,那是连这种送礼的权利也没有的!外头工人在抱怨这种额外的负担,而包身工却在羡慕这种可以自主地拿出钱来贿赂工头的权利!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家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7.第三段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全文看,这是一段插叙材料,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对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揭露。

B.从全文看,这里是倒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

C.从全文看,这是一段插叙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帝国主义利用包身工获得了巨额利润,点明这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D.从全文看,这里是倒叙,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帝国主义利用包身工获得了巨额利润,点明这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8.对选段中加横线句子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 B.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 C.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第 2 页 共 9 页

D.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9.对最后文字表达效果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段整句,通过反复、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B.这是一段散句,通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C.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D.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物 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害怕 C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 D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原谅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无畏的一组是(

)

①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②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③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⑤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第 3 页 共 9 页

A ①④⑥ B ③⑤⑥ C ②④⑤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轲心思缜密,颇有谋略。到达秦国后,先厚遗秦王宠臣蒙嘉,让他在秦王面前美言,打 消秦王疑虑,使秦王相信燕国的“举国为内臣,贡纳赋税”的投降之举。 B荆轲思维灵活,镇定自若。到达秦朝大殿上,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一句

“北蛮夷之鄙人”便化解了危机,解除秦王和群臣的疑惑,显出荆轲的镇定和灵活机变。 C荆轲胆大心细,计划周密。藏匕首于地图之中,图穷匕见之时,抓住时机,左手把袖,右 手揕之,出现“荆轲逐,秦王走”的局面。正因为计划的周密才让秦王在朝堂上陷入危险 之地,在夏无且用药囊击伤荆轲左腿后才失败。

D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其英雄气概震慑秦朝群臣 。在刺杀失败后,并不胆怯,而以 轻慢坐姿傲视对方,虽然刺杀失败,但其英雄形象永不磨灭,流传千古。

第Ⅱ卷(表达题

共114分)

注意事项: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第 4 页 共 9 页

四、(28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4分)

(2)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分)

(3)荆轲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4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梅 流沙河

在姐姐妹妹里, 她的爱情来得最迟。 春天,

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

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

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

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

在姐姐妹妹里, 她笑得最晚, 笑得最美丽。

(1)梅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请结合诗歌简要说明本诗的主题对你有怎样的启示。(4分)

15.古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8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

(3)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烛之武退秦师》) (4)

,不仁;

,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5)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王》) (6)项伯亦拔剑舞,

,庄不得击。(《鸿门宴》)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21分)

江南雨巷

第 5 页 共 9 页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16、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

17、文中第③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6分)

18、第⑤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5分)

第 6 页 共 9 页

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作者以时空为序,给我们描绘了具有幽雅恬静、古老纯朴特点的江南雨巷,读后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B.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C.文章第⑤段,作者写雨巷两旁屋子里面的人,有的打着盹,有的忙碌着,刚写完人接着就写人去楼空。这样描写一方面以动写静,突出江南雨巷的寂静;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给人以“闹”的印象,更能突出雨巷的自然、古老与宁静。

D.文章第⑨段,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出作者别样的思绪:现实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抚慰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

E.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尽管作者对眼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倍感落寞,但最后还是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洒脱。

六、(15分)

20.语言综合运用。(15分)

参看《巴金在沉思》这幅照片,结合课文《小狗包弟》及你对巴金的了解,通过想象描写他沉思的神态和内容。

要求:

(1)抓住细节,侧重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和疑问句式。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形象生动。 (4)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淡忘了,而某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却记得很清楚;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记不清了,而作品中的某个细节,或语言、或动作、或某个人物的肖像却记得很清楚。

请以“令人难忘的细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第 7 页 共 9 页

语文试卷答案

1、答案:B (解析:A荆jīnɡ

C 惩chénɡ 当dànɡ

D 弄lònɡ)

2、答案D(解析:A 廖—寥

蜜—密

B 璧—碧

C 躅—蹰

沧—苍

座—坐)

3、答案:C(解析:精明,精细明察,机警聪明;精悍,(人)精明能干,(文笔)精练犀利;管治,管辖统治;管理,照管并约束(人或事物);嬉笑,欢笑戏乐;嘻笑,嗤笑,强笑之意)

4、答案:A(解析:B “饮冰室文集”加书名号,C 冒号改为逗号,D 863加双引号)

5、答案:D(A成分残缺,“百折不回”后加“的气概”;B 语序不当,先讲实现重大突破,再讲创造奇迹;C句式杂糅,“大约包括”和“由„„组成”杂糅)

6、答案:B(解析:B项是佩葛蒂来安慰他)

7、答案 :C

8、答案 :A

9、答案 :D

10答案 :C(解析: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译为“觉得奇怪”)

11、答案:B

12、答案:C (解析:并非夏无且击伤荆轲左腿,是秦王“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13、(1)译文:晋国,哪里有知足的啊?既然已经东边占领了郑国,(便)又想肆意侵占它的西边。如果不攫取秦国(的国土),将取谁的呢?损伤秦来让晋获利,还请您想想它。”(“厌”“阙”“图”宾语前置各1分)

(2)译文: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大行”“细谨”“辞”“俎” 各1分) (3)译文:荆轲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残忍了。将军的父母以及同族的人,都被杀死了。如今又听说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悬赏征求您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深”、“戮没”、“千金,邑万家” 前省略 “以”、“奈何”各1分)

14、(1)答:梅身上体现出了高洁、忠贞(坚守)的特点。(一点1分,共2分)当“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体现出了它高洁的品格;“她的爱情来得最迟”,“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则表现出了其性格中忠贞、坚守的一面。(一点1分,共2分)

(2)答:一个人应该有高远的追求,就像梅把自己许给白雪一样。人不但要有追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动摇,要始终坚守如一,这样做虽然“笑得最晚”,但是一定会是“笑得最美丽”。(启示2分,结合诗歌2分)

15、(1)万类霜天竞自由

(2)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且贰于楚也

(4)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 (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常以身翼蔽沛公

16、①江南的小巷让人从现实世界回溯到历史之境中。(2分)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让人心绪宁静,心境平和,让人暂离现实的纷繁,暂脱尘世烦扰。(2分)

17、悲:①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或:尘世纷扰,心灵疲惫)(2分) ②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2分) 喜:①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纤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实与虚)(2分)

18、本文描写的井边的“蓝衣少女”主要作用是以动写静,表现小巷的幽雅与宁静,(1分)

第 8 页 共 9 页

同时“姑娘”的影像出现又消失增加了小巷的虚幻感和历史的沧桑感。(2分)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19、答案:A E(6分)(解析:A、作者采用的不是以时空为序,是移步换景的方法; E、作者对过去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并被眼前的嘈杂与躁动取代而倍感落寞。)

六、七参照2013年江西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上一篇:高三语文论文下一篇:快乐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