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创新论文范文

2023-03-10

安全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的迅猛发展满足了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为优化安全科班学生的培养,提出基于知识产出形式创新的改革法,本研究以《安全学原理》教学为基础,从知识环境的变化出发,调整知识结构的构成来重新组织教学,将树状的知识传播方式更新为网络状知识产出,强调教育中增进双方的合作互进关系,模糊双方的社会地位鸿沟,旨在探索一条高校教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教学改革;安全管理学;知识产出形式

一、引言

安全学科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集成综合学科,旨在指导人类审视及处理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触及到的风险问题。由此,与安全学科相关的原理、理论遍及各个领域,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也融入了大量理学、工学、哲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的学习,因此,其教学环节常常以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方式实现。然而,在我国安全学科教育理论体系尚不完备,加之安全学科的上层概念对文化素养的要求极高,高校学生普遍反映对学科理论没有兴趣和信心。目前,安全学科教学中凸显的此类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针对安全学科核心上游理论教学形式单一、不灵活;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没有抓住主次,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知识生产创新不足,知识教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解决上述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安全理论,本文旨在将教学改革放在当今的新环境中进行重新思考。

二、背景分析

《安全学原理》作为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在重庆科技学院中设置为面向研究生一年级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深入学习《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工程学》《安全人机工程》等课程之后的综合学科,是安全领域专业硕士、博士招生入学考试重点科目,同时也是学生知识架构建立的关键环节。对于安全专业的研究生,安全意识的培养、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在硕士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具备安全专业核心能力,为了给予学生独当一面的能力,也为了安全学科的发展创新,《安全学原理》课程的发展革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改内容

1.研究目标。相较于传统教学中对教师学生双方沟通效率的重视,如今的教学则更注重构建学生自我发展、催生新的创造力的教学体系的重构。这种教学结构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知识与教育之间的灰色地带的雾霾除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再生产,即催化对知识的好奇心。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知识与产业分离,安全学的专业理论与企业所需的技能平行,其根本问题在于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生产中十分复杂,绝不是单一的公式,将数据进行套用就可以解决的,今天的环境成就了创新的地位,人工智能、基因生物、纳米技术,这些新时代产品的出现印证了这种地位,未来的发展路径也绝不是在这些产品之中机械重复。为了让学生获取连接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探索与逻辑推断能力才是如今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传授将不再是目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学改革取得突破的关键。

2.改革思路。学科分离是传统教学的特点,从学生最开始接受教育起,就已经预设了各学科的路径,在学科之间筑起了墙,打破单一知识的传授或许是变革当前知识产出的新模式。進化论的核心,基因自然遴选机制,被人类加以利用,幻化成一种研究全局最优解的方法,名叫遗传算法,种族进化中难以跨越的白鲨壕沟,通过种族的多样性而迅速解决,基因的变异或许会创造弱者,但失去变异,种族将不再进化,这就对生物群体中保留弱者的原因进行了详解。单一学科知识的自我迭代会造成定型,虽然局部最优解很容易达到,但离全局最优解将越来越远吗,就如人类一样,人类生活以繁殖为原始动力,以人类多样性为纽带,以全局最优解为目标,造就了丰富的文化与多样性的现代生存能力,遗传算法所告诉我们的,是融合知识的远观效果。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更新知识传授,授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知识是融合的,那么,知识传授的方式也应当是融合的,单一学科传授的方式即当前知识传授的困境,教学环境是主要因素。

更具新时代特点的知识环境不能将教师与学生放在两端,教师曾经都是学生,而学生没有一个曾经是老师,这种隔阂让学生无法至始至终无法跨越身份认知去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学生融入到知识传授体系中,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生产过程中,才是更具新时代发展要素的模式,不要小看学生的生产力,就像赫拉利所言:“科学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1]。真正让科学革命起步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人类对于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实际上,在今天的创新环境里,营造更广阔和更自由的知识环境的重要性要强于教学生怎样求知。单纯对学生强调学习知识重要性比不上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知识结构,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知识环境,这应该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向。

3.改革举措。在安全工程专业中,安全学原理作为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满足于让学生获得收取知识的“感觉”,是一种天然的态度,在传统环境的氛围中,这种态度夭折了许多学生的创造力。就像温伯格所说的:“知识结构方面的变化,也改变了知识的形态和性质。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已经不是站在屋子前头给我们上课的那个,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2]”。所以说,网络化的知识创新体系需要将学生容纳进来,以教学改革的形式来推动新的问题的产生。此外,衡量大学创新的手段也正在多元化,更直接地说,今天通过教学改革所实现的创新,学生已经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本,而是更新的知识资本的代言者与验证者。教学的任务不再是向学生传授单一的技能或将学生塑造成知识的“复印机”,而是需要在课堂内外激发出更新的问题。用问题引导和汇聚更大的力量实现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再生产。课堂教学的行为不是单纯的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讨论的表演,而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提出新的知识问题,并且将教学行为变成一种对新知识的共同探究行为。这才是符合创新的教学改革。

四、结论

总之,新时代教学改革的中心,是从知识教学多样性与教师学生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围绕创新进行发力的教学模式,多领域多学科多观点的碰撞,多样性的跨越更能激发创造力,最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高效教育中,教学环境的营造要大过单纯的“创新”理念的灌输,教学边界的模糊也不是为了复杂化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学生重复解决我们已然解决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进行角色变换,跳出传统师生关系的框架,站在人际关系外的高度,真正参与到知识生产活动中,完成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的全过程,与教师共同完成创新行为,这将是引导大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旋律。

参考文献:

[1]胡泳.知识的繁荣与危机[J].新闻战线,2017,(13):37-39.

[2]陈立军,刘曙光.人类命运控制成因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2-18.

安全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技术创新作为新兴的管理理论前沿,得到了大批国内学者的青睐,并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然而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进行的研究和得到的成果还很少,有关研究文献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试图从技术创新管理这个角度出发,从他们的定义、主体和外部环境条件、内容、职能与特征、流派五个方面对近些年国内外技术创新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梳理与评价,以期总结研究成果,明确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技术创新管理的定义

自“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在20世纪30年代开创技术创新理论以来,经过众多学者的补充和丰富,技术创新理论日渐完善。美国伯格曼等定义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思、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技术创新管理专家、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吴贵生等人认为技术创新管理理论是从技术管理理论演变而来的。技术创新管理是对从技术起源(技术发明,主要指R&D)到技术实现(包括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的商业化、产业化过程)的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及其组织、管理,是对技术创新的管理。

葛新权等人根据现有文献,按时间顺序归纳出了四个技术管理学派,即R&D管理学派、创新管理学派、技术规划学派和战略性技术管理学派。

杨加陆、方青云等人认为企业的创新管理不同于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的对象是管理活动,目的是使管理适应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创新管理的对象是一切创新活动,目的是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创新活动的成功可能性。由此,洪生等人认为可以引出创新管理的三种互相联系的不同含义:一是管理的创新;二是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三是创新型管理。

二、技术创新管理的主体和外部环境条件

侯先荣、吴奕湖等人认为企业家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管理的主体,主要是由三个方面决定的:企业家不同于技术人员。企业家不同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创新的过程中,通常要求企业的生产、市场、研究、人力资源和财务等部门的通力合作,而这只有在企业家的领导下才能避免各部门的局限性,将整个企业的资源组织起来,达到技术创新的目标。

阎军印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研究中提到技术创新管理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技术创新的经济环境;技术创新的技术环境;技术创新的管理体制环境;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技术创新管理的内容

吴贵生教授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基本内容由五个方面构成:

技术创新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概念、分类、过程和管理要素等。

技术创新决策。技术创新决策贯穿于技术创新管理的各个部分,但集中的、影响大的决策主要是技术创新战略制定和技术选择。

技术创新活动环节的管理。主要包括开发管理、新产品生产和营销管理、技术转移管理。

技术创新的要素管理。主要包括技术信息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创新能力管理。

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的组织和激励。

夏保华、陈昌曙等人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每一项技术创新的持续性要素的管理;第二层次是从整体上对技术创新流的管理。企业应自觉地对每项技术创新的持续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对技术创新机会的管理;对技术创新学习的管理;对新企业家精神的管理;对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的管理;对技术创新收益的管理。

阎军印认为技术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创新的资源管理;技术创新的决策管理;技术创新的过程管理;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的制度管理;技术创新的营销管理;技术创新的文化管理。

四、技术创新管理的职能和特征

刁兆峰等人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行使着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职能。如果这些职能或职能部门的作用不到位,甚至有些职能或职能表面之间起负作用,就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职能的正常发挥,造成整个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功能的降低。

白俊红在《创新管理概念、框架及若干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到技术创新管理并不是对技术创新本身的管理,而是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管理,其特征主要表现在适应性、持续性、全面性、结构性、社会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1.动态适应性

技术创新的实现必需以外部条件为前提,组织管理的目标之一是适应外部的变化,而适应外部的变化就是要促进组织内部的变革或创新,是为技术创新管理具有适应性。

2.持续性

技术创新是可以持续的,持续性本身是创新的一个特征,同时也是技术创新管理的一个特征。技术创新管理的持续性综合表现为目标的持续性、时间的持续性、过程的持续性和创新动力的持续性。

3.全面性

技术创新管理需要搭建一个支持创新的平台,这一平台的建立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制度的、组织的、资金的、文化的、人员的诸方面,涉及的内容是全面性的。

4.结构性

技术创新管理的结构性意味着技术创新管理应该具有柔性的管理结构,能够对技术创新的这种变化进行自适应和自调整,甚至是主动进行“破坏性的改进”。技术创新管理的结构性特征,还表明了技术创新管理就应该是一种新的管理范式,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

5.社会性

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人的价值的实现,技术创新管理都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以社会的存在为前提的。技术创新管理目标的成功实现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前提,以社会组织为依托,在组织内部形成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的良好氛围。

6.创新性

技术创新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对管理本身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就是具有创新性的管理),形成新的管理机制,同时也需要管理理论、方法、组织和结构的创新。

五、技术创新管理的流派

陈劲等人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流派各不相同,对我国学者有一定借鉴价值的有以下三大流派:

1.基于战略分析的创新管理

这个流派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管理,包括技术创新与核心能力的关系;技术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关系等。Harris、Shaw和Somers提出了分析技术组合重要性与竞争战略关系的矩阵,从技术重要性和相对技术地位两个维度分析某项技术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并强调制定战略时应该分析传统的组合规划矩阵(麦肯锡框架)与技术组合矩阵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做出更准确的决策。Arthur D.Little则分析了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技术对竞争优势的重要程度。Burgelman等多次强调了技术与战略整合的重要性,并指出这是一个动态过程。Burgelman等还开发了创新能力审计的框架,用以分析公司现有产品的创新性,以及当前创新能力与公司战略的匹配程度等。在这个方面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它把战略管理与创新管理这两种都是以变革为思考逻辑的学科密切得联系到了一起,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2.基于能力的创新管理

现在有关技术能力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技术能力是决定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Kim Linsu指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增长的过程是一个引进、吸收和提高的过程,与发达国家的区别是技术能力的发展呈逆向发展,即由成熟技术向前沿技术进化。发展中国家企业得到技术能力需要学习过程来提高。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学者也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的内涵定义与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魏江指出,技术能力应包括显在能力和潜在能力两方面,具体包括四层内涵:(1)技术与信息的引进、实现技术转移的能力;(2)对技术的学习能力;(3)产生新的技术与知识,保持技术的储备与积累;(4)实现技术创新,创造经济效益。赵晓庆等人借鉴国外学者研究发达国家技术演化轨迹的思路,根据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实际,指出企业技术能力一般经历了从仿制能力到创造性模仿能力,再到自主创新能力三个阶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技术能力提高的双螺旋模型。

3.基于资源的创新管理

企业通过以利益相关者为资源的创新将进一步受到重视。其中对企业横向发展有实质意义的有:用户创新;供应商参与创新;有关企业或厂商。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安全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持续改进过程中,小学班主仟与学生问的关系问题也逐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小学班主仟如何完成班级创新管理仟务是当前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选取小学班主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经典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小学班主仟班级管理应该进行创新管理的结论,继而指出具体的班级创新管理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仟工作;创新管理;沟通交流

一、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突出问题

1.缺少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当前很多小学班级管理制度没有进行明确制定,部分小学班主任甚至只重视成绩,不关注班级管理。没有详细的班级制度,没有组织纪律性,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不重视,最终会给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2.班级管理理念落后。传统班级管理理念过于强调班主任的管理核心功能,标准往往趋于整齐划一,不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班主任在班级中“高高在上”,但又事事躬亲,使学生因为对班主任的畏惧,遇到困难无法向班主任寻求帮助。

3.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少。小学班主任工作岗位看似平凡普通,而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与学生交流少,班主任亲和力不足,是传统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的一大通病。沟通交流过少,学生无法对班主任产生亲近,既敬且畏心理的存在,使之有问题不愿与班主任倾诉,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二、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创新方案

(一)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要身体力行,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准则来进行,从扶起地上的扫帚点滴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师表影响,让孩子们理解师德的力量。

(二)转变思想,树立创新的班级管理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更加明显。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得到充分调动,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来,真正做到创新管理。比如轮流班长制、校园轮流值周制等。

(三)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制定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班级文化,构建一个动态的师生互相尊重、学生民主健康新式的班级管理系统。只有在学生准则和教育大纲的指导下不断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才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白我反省,加强与学生沟通与交流

作为班级组织主体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过程,尽管这一发展水平因学生的年龄而有差别,但就其相对成人来说,学生是社会成员中的未成熟者。因此,班级不可能进行完全自我管理,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成人的力量。小学班主任应该提高自身修养,一日三省吾身,主动关心学生,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注和温暖,使学生不再对老师有惧怕心理,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班级氛围更加和谐。

三、创新管理的实际案例分析

班级实例,小学一年级的娜娜(化名),小时候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离开,父亲对她的情况不闻不问,从小就是奶奶带大的。娜娜性格内向,不爱和同学接触,同学也不喜欢和个性古怪的娜娜一起玩。娜娜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很多时候会在上课时若有所思,也会午休时在角落里哭泣,这种情况对她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像娜娜这样的孩子,她从小缺乏父爱母爱,而与奶奶生活又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这是使娜娜性格内向古怪的重要原因。她不喜欢与同学们接触说明她内心缺乏阳光,与奶奶一起生活并长大的过程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参与而造成不合群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学生的转化,需要教师对其做细致的教育工作。工作中要克服浮躁的心理。于是,我经常到娜娜家家访,跟她奶奶交流,并且向奶奶说娜娜在学习上很认真,奶奶听了也非常高兴。了解了娜娜在家的情况,我友善地提示奶奶要主动与娜娜交流,并且要求奶奶在家要督促娜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她的性格开朗起来。

除了取得家庭的配合,教师承担着对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教师要静下来与学生说话,与其平等交流。于是,我经常找娜娜谈心。我开导她说:“班级就是一个大集體,老师像奶奶一样爱你,老师知道你不喜欢与同学们交流,但是这改变不了同学们对你的关心与爱护。他们虽然有时相当调皮,可能冒犯了你,但是他们在老师的教育下承认错误了,依然还是好孩子,你说对吗?”娜娜若有所思,她说:“老师,奶奶说在学校不要和淘气的孩子接触,不要惹老师生气,可是有的同学做的事我不喜欢,所以也不喜欢参与他们当中。”在交谈中,我找到了娜娜不喜欢与同学交往的原因,并且开导她人人都会犯错误,有的同学天生性格调皮,我们要帮助他,而不是放任他或者躲着他,就像你一样,不能融入集体中,老师看着也着急。娜娜好像有所体悟。

经过和娜娜的几次谈话,娜娜终于敞开心扉和我倾诉。是因为父母的离异,对爱的渴望而心情抑郁,同时又因为奶奶年老体弱,懂事的娜娜心疼奶奶才会黯然哭泣。另一方面,因为娜娜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得少,得不到同学的爱,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使娜娜更加心事重重,对学习产生影响。我通过组织主题班会,以及组织同学和娜娜共同游戏的方式增加娜娜和同学之间的感情,作为娜娜的班主任和大朋友,我积极地与娜娜的家长进行沟通谈话,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也着重对娜娜给予更多的关心,渐渐地,娜娜的脸上重新洋溢起幸福的微笑。

参考文献:

[1]张道祥.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李芳)

安全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博物馆,建立起文化产业的平台,应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结合当前文化产业结构,构筑文化管理的系统工程。借助企业管理的模式,文化体制创新发展的思路,通过整合资源,提升管理服务手段、从物化到人性化管理,信息化管理、营销策划等文化创新管理模式逐步引导受众、吸引受众、到公众参与,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功能。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创新;管理

J·V·纽堡(Joseph veach-Noble)作为美国博物馆协会杰出的主席,在《博物馆通讯》上发表《博物馆宣言》已经整整20年了。在《宣言》中,他把博物馆所担负的基本职能简明地概括为五点,即收集、保存、研究、说明和展示。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启迪和审美功能。如何担负起博物馆的职能,在我国发展博物馆的短短几十年,如何发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成果展示的平台,通过先进的创新管理机制,将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运作到博物馆中,文化创新管理模式显得更为重要。

长期以来,博物馆的管理还是沿袭着自己的传统模式在运转,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必须引进现代化管理机制,实施文化管理创新。

一、要做到文化上的创新首先应当整合社会文化资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博物馆,建立起文化产业的平台,应用管理理论与方法,运用文化创新体制,构筑起文化管理的系统工程,同时要借助企业管理的模式。拓展文化体制创新发展的思路,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手段和方法逐步引导受众、吸引受众、将公众注意力吸引到博物馆中来,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如“公共媒介、文化经营管理学、公共文化管理、互联网新闻与信息编辑”等,将文化艺术、文博考古、新闻采编、文化经营与服务、网络文化等多个文化产业资源整合,通过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将社会文化资源整合,链接到传统的文化遗产管理学和博物馆等各个方面,提升受众审美情趣、文化胶着点和美誉度。

二、整合并实施实行制度、文化、管理方面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大众传播、品牌建设、提升服务功能。运用企业管理的创新机制,建立ERP管理系统、分配管理权限给博物馆的文物管理、行政办公、安全防范等各个职能部门。由信息编辑人员发布给后台网络权限人员,建立国家政策、文博法规、信息公告、文博动态、鉴赏等频道板块。发布公告、新闻、动态信息要及时更新、内容完整真实、论坛发布系统要吸引受众,同时要在平面媒体、门户网站、行业网站上要大力宣传博物馆网站,吸引公众参与热情,集思广益,引起关注,引发讨论。同时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反馈,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加强博物馆之间相互合作或互通信息,随时相互查询相关资料或通报信息。如文物信息链接、博物馆链接,提供最新的考古发掘的情况报告等信息共享系统。开展业务交流等。

博物馆网站信息内容的丰富程度、信息准确性、教育性、文化性和娱乐性新颖程度也决定受众真正走人博物馆,立足于文化遗产实体带给观众真实的体验,这也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把传统作为创新的基石,文化遗产信息采集要做到真实性和全面性,这就使得博物馆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和数字化更好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转换平台,真正做到从社会中来、回归于社会。

三、藏品数字化管理以及文物展陈营销和宣教技巧方面要有所创新

针对现有的博物馆的藏品,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为不同用户提供数字化的辅助决策、科学研究、展览展示、文化交流、教育培训和游戏娱乐等服务的综合信息系统。同时开展有重点、科学的藏品征集品类、为以后的各种主题展览做铺陈。同时对藏品品类的专业研究,编撰各种宣传品,运用多媒体技术用声音、图像、动画等手段将互动、体验式的教育模式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可根据各种服务对象,比如学生、残障人士、老年人、外国人等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的宣传计划和宣教手段。印制经济实惠的陈展文字册页等多种资料,为观众提供语音导览器、博物馆概况及馆藏文物介绍触摸显示屏语音系统等配套服务设施、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满足不同类型的观众需求。在策展方面,要提高展陈技巧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定期举办展览、竞赛、对话、会议、科学沙龙等多种形式,激发公众对藏品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好奇和参与热情,向最广泛的公众展示自然科学和艺术成果。

博物馆发展还要统筹好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博物馆的内部因素包括收藏、专业人员、馆舍、设施、资源、组织体制、管理制度、发展战略规划等,外部因素则有社会发展状况、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社区人口、自然环境、用户需求等。随着博物馆日益被社会有意识地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外部环境条件对博物馆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突出。博物馆工作者一定要切实将博物馆发展置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大环境中,结合文化需求热点进行创新,不能囿于自我发展需求的小圈子里设计博物馆的特色。

管理是一种文化的过程,是从制度到文化,文化渗透于制度,再上升为组织文化的交互过程。制度与文化的渗透并融合,体现着管理从以约束人为中心的“物化”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人陸化”管理的转变。

博物馆的文化建设需要文化管理人才,这也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方面重要的一环,各种制度执行的关键是人,将真正适合的人才配置到适合的岗位发挥应有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文化体制下的人才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对文化人才的开发、激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科学定位,对组织战略、部门职能、岗位职责进行定位;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测评、选拔机制,将合适的人放到适合的岗位上;三是建立绩效考评机制,组织、领导、控制其工作行为;四是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体制,激励人才的工作热情;五是建立合理的人才开发体系,只有让人才永远保持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工作能力,作为博物馆这样的文化事业才会获得蓬勃与持续的发展。

当今,具有大众传播、策划能力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博物馆显得更为稀缺。复合型人才必须有专业文化知识,懂得文化艺术产品的衍生过程和规律,还要懂得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的能力,包括决策能力、规划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文化管理人才应该具备商务管理、组织心理学、传媒学、设计等能力。

文化管理是一门创新科学。通过文化管理人才高超的资源整合的能力,利用宣传手册、报纸平面媒体、电视广播、门户网站等多种媒体形式、文化产业、民间组织等方面的协会以及其他有效文化资源联合、集成创新,这也为文化管理人员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博发展需要提出了更高更快更强的要求,通过文化管理人才敏锐的眼光、灵活的头脑、市场的敏锐度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进行市场化的营销管理模式,将文化产业链条延伸。与成熟的文化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营销模式,适合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新的文化产业机制与新的管理模式,确立博物馆新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的文化担当作用和公共先进文化服务的阵地作用,更好地为民生和社会服务。

责任编辑 李继锋

安全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企业创新管理一直都是企业发展进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重要途径。通过加强管理与创新工作,有助于从生产、管理、运行等多个环节提升企业的发展空间,为企业的长久和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因此本文将针对企业创新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创新管理的两大支撑,以期企业能够将良性发展作为长久目标落实下去。

关键词:企业创新管理;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管理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压力持续加大,尤其是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环境,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进行创新管理,更好地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水平,使其能在众多企业当中脱颖而出。笔者根据多年企业创新管理工作经验,提出了制度化和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创新管理的两大支撑。

一、企业创新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充分认识企业面临的创新环境

我国对企业的创新管理在政策上有许多优惠和支持,这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为企业加强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国家提出了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既包括对于企业创新的技术支持,也包括对企业创新的财力支持,这些支持政策足以表明国家在对企业创新管理环境上的一种积极态度。国家在推动企业创新管理机制建设和完善时也注意到,我国许多新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形势,所以国家的相关创新政策制定也从企业的利益和需求方面着手,更好地实现对企业的创新扶持,在整个创新环境的背景之下,形成对企业的良性管理。另外,相关部门还加强了对企业整体竞争环境的规范和整顿,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确保企业之间的良性和公平竞争。

(二)提高企业创新意识

对于企业的领导者而言,要充分了解社会或国家相关部门对企业创新管理上的扶持政策,要不断树立正确的企业创新管理意识,这就需要企业的领导层能够及时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应该明确企业创新管理在企业竞争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优良的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员工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也能使企业能够进行规范化的生产和经营。领导层要认识到优秀的企业创新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包括企业文化方面的制定和完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引。企业文化代表着一个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代表了一个企业内部领导的核心价值观,要想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领导层的创新管理意识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三)创新管理模式

在企业的管理模式方面也应该实行必要的创新工作。企业从前实行的管理模式过于传统和落后,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企业必须要明确认识到,管理方式对企业发展有着规划性的指导,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创新与完善。例如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对员工薪酬的认识过于片面和狭窄,缺乏对员工有效的薪酬奖励刺激,员工工作就会缺乏积极性。比如对完成业绩较好、在工作中积极努力的员工,企业多数时候只是给予简单的、公开场合上的表彰,而在物质上的奖励却基本没有落到实处。虽然说薪酬奖励方式不能单纯依靠物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物质奖励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之一,将薪酬福利待遇进行适当提升,实行明确的奖惩制度,不但可以规范员工日常行为,也可以充分发挥出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包括在对员工的惩罚措施上从前的管理模式也基本未有体现,导致即便是员工在工作中懈怠对待或是出现严重错误时,企业也没有给予一定的罚金处理,只是简单的进行批评教育,这样的惩罚措施根本无法触动员工,难以对员工进行切实规范的管理,进而也影响到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二、制度化管理是创新管理的基础

(一)建立健全制度化管理体系

创新固然需要活力和机制,但不能单单从创新本身谈创新,而应不断建立健全促进创新的制度化管理体系。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断深入,从客观上要求企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科学化的管理,而科学化管理主要还是依靠制度化。制度化管理模式不但能够有效规范企业内部员工,也可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另外,企业在建立制度化管理体系时,也应该融入国际化的元素于其中,这就需要企业与国际企业发展全面接轨,以国际化的制度管理标准来严格要求本企业的各项工作,如此才能够确保企业产品生产质量过硬,从而满足国际市场对于该产品的要求。其次,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制定健全的制度化管理体系能够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企业扩大市场的重要时期,必须依靠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才能生产出质量过硬、具有足够竞争优势的产品来打动消费者,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占据足够的市场份额,进而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有效保障企业科学化运营。

(二)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

在建立健全制度化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科学的管理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在优化内部管理时,要选择科学化的管理方法。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的管理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需要建立起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也需要制定系统化的管理方法,从对员工的管理到企业的长久发展规划上都需要进行科学的预判。首先,应该建立起相应的科学管理制度,在企业的管理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充分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和利益,让企业的员工在未来工作中对自己进行明确定位,更愿意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劳动成果,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其次,还应该优化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对于企业来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企业的运营环节都是企业能否实现更多盈利的关键,因此企业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对于生产环节的每一个部分进行严格的要求和把关,确保企业产品质量,实现质量的创新,提升企业产品的含金量,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最后是加强对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规范,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内容,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拥有足够的知识产权,在实质上已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增添了实力。因此企业要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来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优化企业的整体运行模式,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三、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创新管理的保障

(一)企业创新必须重视知识产权

企业要想实现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应该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着手和分析。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文化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社会竞争中更加看中知识成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更好的实现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进行技术创新,所谓的技术创新,是不断的提升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都无法脱离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实现创新,可以将传统的、落后的、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容进行淘汰,将落后的技术和设备剔除,选择符合当前社会进步的生产需要的手段与方式,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融入更多的科学技术,实现企业技术的革新。比如可以引入国外优秀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生产过程中,如此能有效提升我国企业产品生产技术,无论是产品含金量还是产品价格都会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也能更好的实现企业良性运转。此外,对企业来讲,在实现技术创新的最初阶段可以以模仿的方式进行,因为任何企业在最初的发展阶段都需要制定出一定的发展方向,所以企业在发展之初可以模仿外国优秀企业,或者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始,实现企业的管理改革与完善。

(二)知识产权管理要与企业创新全过程融合

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并不能流于形式,只做表面功夫,而是应该有效的将知识产权的管理与技术实现全程结合,这样才能确保知识产权管理具备足够的实用性。在企业内部进行生产技术创新时,必须要明确每发明出新的技术,都应该进行必要的保护,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确保企业的全新生产技术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保护,避免技术的外漏造成的企业损失。另外企业需要设置专人管理,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知识产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就目前我国企业来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知识产权奖励与利益的分享制度、对外合作制度、商业秘密制度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存在于企业发展过程的前前后后,也让企业无法更好的利用知识产权获得经济效益,使得知识产权的利益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展现。

(三)促进知识产权与企业创新的螺旋互动

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事实上也是保障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可以确保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得到应该获得的经济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必然也会带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所谓的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螺旋互动,实际上就是要求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实现相辅相成的促进效应,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而有力的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同样技术得到不断创新后,也能够将拥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做为保障,进而更好的让自身的科技成果得到长久发展和保护。其次,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也可以将知识产权作为经济售卖点,进行必要的对外合作交流或者商业运营,这就能让企业的其他员工向此看齐,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

当前,我国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同时我国大中小企业也不断涌现,这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竞争压力。企业要想更好的实现自我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站住脚,就必须要重视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优化,既要注重科学化的管理,也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最后还要制定和落实员工利益保障制度,从多个方面优化企业创新管理,不断完善企业运营环节,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6年来,各项措施落实有力,对企业的创新力要求不断提高,而创新必须依靠制度化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两大支撑,单单从创新活动本身出发加强管理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制度化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知识产权管理则为创新提供了激励和保障,使得创新活动能够获得持续动力,两者如虎之两翼,共同助推企业创新发展。(作者单位: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参考文献:

[1] 皮圣雷.转型期中国横向整合企业动态竞争及其与管理模式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 朱华建.中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体系构建与认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3] 陶晓红.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4] 陈忠民.企业创新管理与信息系统战略对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

[5] 赵圣刚.基于环境变化的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加强途径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09:139+141.

[6] 马俊.员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4.

[7] 张佩琴.论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创新[A].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2012:3.

上一篇:社会科学硕士论文下一篇:项目现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