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教学论文范文

2024-04-05

生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 对生化检验全程中质量控制管理方式与其应用意义进行探究。方法 从本院选取进行生化检验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生化检验控制,观察组使用生化检验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对两组生化检验的时效性、准确率、重现性、误差值以及检验前、中、后误差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比两组生化检验的准确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检验结果时效性、重现性、误差值,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检验前、中、后误差发生率,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化检验全程中使用质量控制管理方式,可以提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率、重现性、时效性,同时增强检验结果完整性,减少了误差值,为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管理方式;应用意义

临床生化检验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从而发生一些如漏诊、误诊等事件,严重影响生化检验的质量。本文对生化检验全程中质量控制管理方式及应用意义做出探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5月进行生化检验的160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5.24±8.68)岁。观察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16~71岁,平均年龄(44.37±9.4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生化检验控制。具体内容为:①采集标本。入院后,首先检测血糖、血压等指标,在空腹状态指导患者采集标本,采集标本前切勿进行剧烈运动。其次指导患者采取卧位或者坐位采集血液样本,穿刺成功后需将血带及时松开,以避免降低血氧含量p H值,同时防止甘油三酯、乳酸、碱性磷酸酶等升高。一般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主要为脂血、溶血等。②运送样本。完成血液标本采集之后,需立即运送至生化检验室进行检验。一般而言,采集后的血液样本在普通样本室放置30~50 min后,就必须对血清样本进行分离,且样本放置的时间不能大于3 h。③检测样本。选择半自动或者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根据检测质量标准,对相关设备、试剂等进行严格检查。同时评价样本分析系统,以确保其分析的灵敏度和精确度。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生化检验的准确率、重现性、时效性、误差值以及检验前、中、后误差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2.0統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化检验的准确率、重现性、时效性以及误差值等对比

观察组的生化检验的准确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验结果重现性、时效性以及误差值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检验前、中、后误差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检验前、中、后误差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检验前、中、后误差发生率少,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文的研究中,观察组的生化检验的准确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观察组检验结果重现性、时效性以及误差值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生化检验过程中实施质量控制管理,对于样本采集、运送、检测等加强管理,能显著提高生化检验的质量。而观察组检验前、中、后误差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检验前、中、后误差发生率少,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与常规生化经验控制相比,实施质量控制管理后,生化检验的误差更少,准确性更高。

4 体会

在临床生化检验的过程中,采集样本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而采集样本前后的处理则会对检测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采集和处理样本的各个环节都需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检测质量。检验科室还需执行严格的生化检验管理制度,并对样本的管理加强控制,以确保生化检验结果达到较高的可靠性以及有效性。通过组织定期培训与学习,对检验人员的质量控制管理意识进行强化,从而促使其达到更高的生化检验水平。

综上所述,生化检验全程中质量控制管理方式应用之后,能显著提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重现性、失效性,还能增强检验结果完整性,并有效降低检验误差值,从而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梁琳琳.分析各种因素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8,33(01):64-65.

生化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目的: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PT)在妊娠期肝病患者检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妊娠期肝病患者共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妊娠期产妇40例作为参照组。进而对两组产妇的血清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在血清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的比较上,同参照组产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肝病患者,进行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检验,有助于实现对妊娠期肝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因此,该种检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妊娠期肝病

众所周知,妊娠期是女性一个极为特殊的生理阶段,受这一阶段生理变化的影响,产妇很容易为此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而妊娠期肝病便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实践表明,罹患妊娠期肝病的患者若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便会对母婴的安全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故而,早期诊断对于妊娠期肝病产妇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研究指出[1],妊娠期肝病产妇的血清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同未合并肝病的妊娠产妇存在有显著的差异,而这个差异如今已经成为了临床诊断妊娠期肝病的重要依据。基于此,本次实验将围绕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PT)在妊娠期肝病患者检测中的价值进行相关探究,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研究资料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妊娠期肝病患者共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妊娠期产妇40例作为参照组。这中间,参照组产妇年龄23-30岁,平均年龄(27.51±1.32)岁;观察组产妇年龄23-31岁,平均年龄(27.93±1.84)岁;通过比对发现,两组患者之间的研究资料,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妊娠期产妇均进行血清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期间,采集检验对象的静脉血1.8毫升,并将血液样本置入到抗凝血管内,抗凝管内包括有0.2毫升的枸缘酸钠,在将其混合均匀后,对其进行离心处理,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血浆进行全面的检查,全部的血液样本均在2h内检测完成[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的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横向的考量比较,期间, 血清生化指标包括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碱酯酶(CHE)。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实验SPSS17.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运用均数±平方差(±s)的方式表示,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百分比表示。在P<0.05时,差异便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统计结果表明,观察组产妇的TBA、ALT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产妇,CHE水平则低于参照组,该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产妇的凝血酶原时间比较 统计结果表明,观察组产妇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的比较上,均高于参照组,该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妊娠期肝病属于妇产科合并症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而该病的发生则较为凶险,往往会对母婴安全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中间,主要以急性脂肪肝、重症肝炎等最为严重。医学研究指出[3],上述情况的存在会导致患者为此出现纤溶功能、凝血功能的异常,严重时还会使产妇发生昏迷以及肾衰竭的情况。可见,对妊娠期肝病进行早期诊断,对于保证母婴的安全来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4],凝血机理同人体的肝脏疾病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临床建议多以凝血实验来考量肝细胞的损害程度,进而对肝病进行诊断界定。首先是TBA,其为肝功能中敏感性最高的指标,罹患肝癌、急性肝炎的患者,TBA水平会出现显著的升高。CHE水平则为肝脏产生的一种血清胆碱酯酶,其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红细胞中,当人体的肝细胞受损后,患者的肝脏合成功能便会出现相应的障碍,这便会导致CHE合成的减少,继而降低人体中CHE的水平。最后是ALT,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胞浆之中,但在肝细胞出现损伤之后,ALT的水平就会有显著的增高。而在凝血酶原时间上,妊娠期肝病患者也会为此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故而,其通常又会被当做检测肝病的重要敏感指标。总之,在对妊娠期肝病患者进行早期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着应用血清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对妊娠期肝病进行合理界定,从而为接下来的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前提基础。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产妇的TBA、ALT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CHE水平则低于参照组,该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的比较上,均高于参照组,该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妊娠期肝病患者,采用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早期的临床诊断,有助于实现疾病的早期治疗。这对于妊娠期肝病患者的治疗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对妊娠期肝病患者,进行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检验,有助于实现对妊娠期肝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因此,该种检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任雪, 宋娟芳. 妊娠期肝病诊断中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的r应用价值[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 3(24):141-142.

[2] 王宏亮. 妊娠合并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及肝功能的检测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22):96-97.

[3] 周毛才让. 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在妊娠肝病患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保健营养, 2018, 28(6):59-60.

[4] 丁书军.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妊娠晚期检测血小板参数与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价值[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8,36(6):981-982+1028.

生化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针对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本文浅谈如何运用艺术创作中的陌生化艺术处理语文教学的有关问题,实现教学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陌生化”,避陈去俗,翻新出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认知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陌生化艺术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语文教学中运用陌生化艺术的意义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知道学生希望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希望老师有新的教法,热衷于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在教学中,将熟悉的“陈旧”变为陌生的新鲜,将意料之中变为意料之外,将抽象的认识变为具体的形象,以唤醒学生对“新”的敏感,进而产生欣赏和品味的兴趣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陌生化的实质就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善于挖掘作品的陌生化技巧,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创新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陌生化艺术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但不同于纯艺术,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美感,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语文知识的传播。所以在运用“陌生化”艺术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创设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相关的、一致的。千万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看上去是很新奇,学生很活跃,场面热闹,但实际上与本课的学习目标却相去甚远。“陌生化”教学必须以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准绳。

(二)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即要避免两个极端,一种是语文课堂只有一种方式传出一种声音,毫无新鲜感可言;别一极端就是过度“陌生化”,只顾追逐奇异,采用完全陌生的甚至是违背学科真实的内容。所以只有把握“陌生化”的度,尊重科学的“熟悉中的陌生”才能造就真正鲜活的课堂。

(三)有效性原则。

“陌生化”教学只是为更好地求得教学实效的手段,

“陌生化”教学不是终级目的。如果语文教学是一种内容,那么“陌生化”就是一种形式了。我们必须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最终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语文教学“陌生化”艺术需是有效的。

三、陌生化艺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对习惯的教学方法进行“变形”处理。

语文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陌生化处理。教法新鲜了,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如一名师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就哈尔威船长救出众人后放弃自救与船共亡的举动值不值,学生争执得不可开交,眼看课堂陷入僵局,无法控制。这位老师灵机一动,模仿辩论赛形式,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由两组各选三名代表进行辩论。结果,一方面深掘了主题,让学生知道无论是与船共亡还是实施自救都眼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无论何种结果,都彰显了哈尔威船长永恒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使课堂增色良多。这辩论中,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说理、论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注入“时尚”元素。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我们实现“陌生化”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传统阅读教学的一条宝贵经验是重“涵泳”,而现代急剧加速的生活节奏也对“涵泳”之法提出了挑战,多媒体手段所承载的丰富的信息可以为制造“陌生化”的阅读氛围、提高阅读效率助上一臂之力。比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看动漫。”学生一愣,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继而响起热烈的掌声。在视频播放中,学生屏气凝神,真正投身在情境中。这样将文字符号变成可感的形象,通过视听感觉器官,对人产生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对教学课程资源的“弹性”利用。

教学课程资源利用也要“陌生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应该说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这里提出的教学课程资源的“陌生化”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

(四)对平面铅字文本的“另类”解读。

“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对习以为常、众所周知的事物进行“剥离”,进而使他们尝试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对象,并从中发现新颖之美。这些都是开启学生阅读智慧的钥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如《木兰辞》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反映了以“孝”为核心的儒家血缘伦理关系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以“忠”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关系。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着力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惟一,教师也可以从当代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如她以女性柔弱的身躯挑战男女不平等的陋习,她以自身的行动诠释着“谁说女子不如男”;她以女性的标准颠覆了男性的价值观念,“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以女性的智慧挑战男性的智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她始终都在寻找着自我,“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因为对于女性来说,成为自己比什么都要紧。

参考文献:

[1]杨正明,“陌生化”理论在语感教学中的运用[J].新语文学习·教师,2009,1

[2]徐晓丹,文学作品教学应关注“陌生化”语言[J].语文教学之友,2007,6

[3]温欣荣,陌生化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J].教学参考,2006,4

生化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实验中的应用,可以使实验课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可以增加实验内容,节约教学时间,同时解决了微生物实验课的示教问题。多媒体技术在实验课中的良好应用还需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有效组织教学,转变教师角色。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食品微生物实验;应用

食品微生物是食品科学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食品微生物实验课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实验课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应用知识进行科学的能力,因此实验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食品微生物的教学质量。在微生物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精心准备实验教学内容,而且要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保证整体和系统的教学效果,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势必要引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一、传统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劣势

传统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式多为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为了增加直观的效果,教师也常需做图,表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曲线等,但难免受到绘画水平的限制及空间限制,无法更精准、更完整地展现所表述的内容。另外,课本上的图片及自制挂图缺乏动感或受印刷技术限制以及使用年限偏久远等问题的影响,图片和挂图会存在模糊感,这些因素使得学生无法直观地感知微生物的个体形态,熟悉微生物的菌落形态,从而使微生物实验课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现代食品微生物实验课的检测内容不仅要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还涉及代谢产物及复杂的生化反应,有的实验已经到了基因水平的检测,这些检测中,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的颜色变化出现了条带及溶解圈的观察,单单是借助挂图或者教师的语言描述,是不能完全表述和传达给学生的。其次,众所周知微生物中的示教环节非常重要,微生物实验中的无菌操作、保种、分离等基本操作都需要教师严谨无误地一步一步具体地示范给学生,但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每个操作步骤,难以使学生准确掌握实验中的各个技术要领。再者,在食品微生物实验中会涉及食品中有毒有害微生物的检测,比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梭菌等的检测。这些检测技术对于食品微生物检测者是需要掌握的常规检测技术,但是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的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安全级别达不到要求,无法开展这类实验,因此对于学生这方面的实验技能训练和培养将是一个缺失。还有,此类微生物需要长达一周或者更长的培养时间,受到学时的限制,也影响了此类实验的进行和最终实验结果的观察。

二、多媒体教学在食品微生物实验课中应用的优势

1.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是观察区别常见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的基本结构和菌落形态。这些观察需要借助显微镜,受到显微镜使用者和观察者水平的限制以及不同培养物不同生长期内形态的不同,学生不可能在同一张切片上观察到所有的典型特征和完整的形态。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学生展示以往实验的典型的清晰图片,将经典图片投影到屏幕上,利于學生观察,也方便教师讲解。另外,通过对微生物生长过程的动画模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在不同分化时期的形态,使学生的认识更直观清晰完整。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将学生自己做的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直接切换到多媒体大屏幕上,作为生动活泼的案例,课堂上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中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讨论解决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增加教学内容,节约教学时间。生命科学的发展带来微生物学知识的增加和各种检验方法及技术的革新。2006年,在新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国标中,对食品中有毒有害微生物的检验有了新的检测方法。对同一种微生物的检测,国标中给出了几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在学生实验教学中,受教学经费和学时的限制,不同的检测方法不能全部加以训练,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则可对实验实训中没有开展的检测方法加以补充,通过录制的示教片,充实实训课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有毒有害微生物的检测,通常要求专业的实验室和长达一两个星期的培养周期,受到实验条件和实验时间的限制,学生常不能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并最终观察实验结果,同时食品中很多微生物的限定标准是检不出的,所以结果中常常没有阳性结果的对照,这时通过多媒体,借助互联网,可以将有毒有害微生物在不同培养机上的菌落形态特点介绍给学生,不仅完善了实验结果,还节约了教学时间。

3.解决了示教难题。在食品微生物实验课上,无菌操作技术、接种技术、保种等技术都需要大量的教师示教。示教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因为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将直接影响最终的试验结果,比如梯度稀释,这是分离操作中很基础也很重要的一步。教师的示教要包含从不同样品的取样方法,从高到低的稀释步骤,从上一个稀释度到下一个稀释度必须要有充分混匀的关键点的强调以及贯穿整个过程的无菌操作观念都要进行示范。传统的示教是教师边说边做,几十个学生围着一位教师,学生的观察和学习效果会不太尽人意,还有不同的教师对操作方法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习惯性倾向,导致不同授课教师所授内容略有偏差。为了保证示教的规范、统一、严谨,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食品微生物教研组认可的示教片统一传授给学生,随堂学习后直接上手操作,也可以利用网络将示教片提前放到下载通道中让学生进行预习,从而提高实验课的效率和效果。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1.精心准备课件内容。多媒体是指按照媒体的表现形式,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本里枯燥无味的内容,生动、活泼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利用好多媒体技术,除了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外,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不可将一堂多媒体的课堂变成观看一部部音像教材的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的内容要重点和难点突出,多媒体课堂同样也要有引入、展开、讲解、示范、操作、分析、总结等一系列过程。多媒体教材的选择更要兼顾教学内容、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和学习路径,切不可简单地堆砌音频和视频。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符合相应的原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符合教育性、科学性、交互性、艺术性及开放性的原则。教育性体现在选题合理、选材恰当、符合教学原则和认知规律;科学性表现在信息准确反映知识及现代科学技术,课件中的定义,数据符合科学原理;模拟的动画和图片要符合实物的客观真实性。交互性是指课件要提供给受教和学习者有回答、判断、评价和反馈信息的可能。艺术性指构图合理、层次分明、文字简洁、重点突出,不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开放性指可根据需要随时删改内容、调整素材、改变播放次序,方便课件的利用。

3.精心组织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实验课的应用中一定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实验课中不仅有讲,重要的在让学生本身掌握操作要领和实验原理方法。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过程,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比如革兰氏染色完成后,教师可以及时切换到大屏幕上,让其他学生看到染色视野,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反馈。同时,要突出训练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实验结果分析的环节,可以针对结果,留给学生思考,针对多媒体课件中的结果比较学生自己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尝试了解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自己探索和思考,分析概括,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批判性。在整个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中,要找适合学生自身的发展,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尽量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表达,使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师角色的适当转变。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必然引起教師角色的转变。没有现代化教育意识的教师也必然不会产生真正意义的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势必引发教师由单纯“教”改为“导”,教师的作用改为设计课堂,提供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这种模式是一种引导、指导、教导的模式。在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同时也对教师的自我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对网络功能开发的应用以及专业领域的教育科研能力都有更高的标准。与此同时,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形成了一种合作、探讨、民主的关系,使得教师也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杨超,杨传秀.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2009,(2):87-88,40.

[2]王欣,崔战利,高玉荣,等.多媒体试卷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6):956-957.

[3]徐佳,朱金华.多媒体技术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0):190-191,222.

[4]曾庆福.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的研究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生化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目的:观察简化蜂花I号治疗药流后阴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早孕行药物流产的健康妇女随机分为四组,各30例,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于服米非司酮当日加用简化蜂花I号、蜂花合剂I号、生化汤治疗;空白组不用中药,观察四组的药流效果、绒毛排出时间、阴道出血总量及出血时间。结果:①观察组与对照1组在药流后阴道出血总量及阴道出血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二者疗效均优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与对照1组在减少阴道出血总量方面优于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绒毛排出时间方面,观察组、对照1组均短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四组流产效果比较无差异( P>0.05)。结论:简化蜂花I号能有效促进妊娠组织排出,减少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量及缩短阴道出血时间。

【关键词】 简化蜂花I号;蜂花合剂I号;药物流产;阴道出血

药物流产是目前人工终止妊娠的常用手段,具有简便安全、高效、痛苦小等优点。但药流近10%的不全流产及失败率、药流后出血时间长且量多等仍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1-2]。本研究将简化蜂花I号应用于药流后减少阴道出血时间及出血量,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并自愿要求使用药物终止妊娠的早孕健康妇女120例,年龄在18~40岁,无药物流产禁忌证。随机分为观察组(简化蜂花I号)、对照1组(蜂花合剂I号)、对照2组(生化汤)、空白组各30例。四组在年龄、停经时间、孕囊大小、分娩方式、未育人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标准 ①停经天数(从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 35~49d;②血或尿HCG阳性,彩超检查确诊宫内妊娠,胚囊平均直径<25mm者;③本人自愿要求药物终止妊娠;④年龄<40岁;⑤ 白带常规检查: 阴道清洁度<III度、滴虫、霉菌检查为阴性。

1.3 排除标准 ①未控制的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严重肝肾或呼吸系统疾病者;近期长期系统的激素治疗;慢性肾上腺功能障碍者;对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或其他前列腺素过敏或不耐受者;②确诊或可疑异位妊娠;③带器妊娠;哺乳期;中重度贫血;④长期服用抗结核、抗癫痫药、抗抑郁药、过敏体质等。

1.4 治疗方法

1.4.1 药流给药方法 四组患者均予米非司酮片(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批号43170507,25mg/片)150mg分服,第1、2日早9时口服50mg,晚9时口服25mg,服药前后空腹2h;第3日早8时顿服米索前列醇片0.6mg (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70305,0.2mg /片),服药前后空腹1h,留院观察4~6h。所有患者均于第3日开始服用头孢克洛胶囊(华北制药,批号E322170801,0.25g/粒)0.25/g,3次/d,共3d,预防感染。

1.4.2 观察组 于服米非司酮当日加服简化蜂花I号 (由蜂房6g,花蕊石15g,山楂炭10g,当归10g,川芎9g,枳壳10g,黄芪12g,蒲黄10g,益母草12g组成),日1剂,每剂煎2袋,每袋200mL,由本院煎药室代煎,早晚各服1袋,共服5d。服药期间忌饮酒及辛辣刺激、寒凉之品。

1.4.3 对照1组 于服米非司酮当日加服蜂花合剂I号(由蜂房6g,花蕊石15g,山楂炭10g,当归10g,川芎9g,泽兰10g,枳壳10g,黄芪12g,蒲黄10g,益母草12g,紫草10g,艾叶12g,侧柏15g,仙鹤草15g组成),用法及注意事项同观察组。

1.4.4 对照2组 于服米非司酮当日加服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80mL(本院院內制剂,250mL/瓶),日2次,共服5d。注意事项同观察组。

1.4.5 空白组 除抗生素外,不予其他药物。

1.5 观察指标 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绒毛排出时间、每日阴道出血情况及阴道出血总量、出血持续时间(从服用米索前列醇后阴道连续或间断出血的时间)、流产后2周复查尿HCg及妇科彩超了解流产效果。

1.6 疗效标准 阴道出血总量:以评分为指数来评估出血总量,评分方法:以自身平时月经量作对照,设4个等级,比平时月经量少为1级,与平时月经量相等为2级,略多于平时月经量为3级,明显多于平时月经量为4级,每阶段的量级×时间(天)之总和为总分,分数越高提示出血量越多[3]。流产效果:①完全流产:用药后胎囊完整排出,经超声检查宫内无妊娠物,出血自行停止,尿HCG阴性;②不全流产: 用药后胎囊排出,随诊过程中因出血过多或时间过长而行刮宫术者;③失败:口服米索前列醇后第8天无胎囊排出,经彩超证实胚胎继续增大,胎心搏动存在者为继续妊娠;胚胎停育者最终采用负压吸引术终止妊娠者[4]。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药流后阴道出血总量评分及阴道出血持续时间比较 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方面,观察组及对照1组均短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出血总量评分方面,观察组及对照1组明显少于空白组及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四组流产效果比较 四组流产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用药后不良反应比较 四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四组绒毛排出时间比较 绒毛平均排出时间方面,观察组及对照1组较空白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时间绒毛排出人数4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5。

3 讨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行药物流产是临床最常用的药物流产方法。有研究对二者联合应用于药物流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发现其终止早孕完全流产率可达91.6%[5] ,但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过长和失血量过多是急需解决的问题[6],文献报告的1364例中,药物流产后阴道异常出血924例, 其中失血性休克27例,出血过多(超过月经量1倍)达75.97%;阴道出血淋漓不尽(流产后出血超过2周) 20.89%,出血时间最短23d,最长74d,平均44d [4],继而容易造成盆腔感染、输卵管阻塞等不良后果,从一定程度上增加异位妊娠、不孕症的发病率。对此,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满意的解决方案,如何减少出血量和缩短出血时间, 是药物流产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6]。而中医中药在治疗妇科血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使用中药干预减少药流后阴道出血,经临床证实是行之有效的。

药流后阴道出血可归属中医学“产后恶露不绝”、“堕胎不全”等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的关键是妊娠物残留及宫缩乏力、子宫复旧不良,并与继发宫腔感染、内分泌紊乱等有关[7-10]。中医认为人为强行落胎,伤损冲任,冲任不固,血络受损,故出血量多,加之蜕膜组织残留为瘀,瘀阻胞宫,旧血不去,新血难安,血不归经,故出血淋漓、日久不净;再者因流产失血,气随血耗,正气耗伤,血失统摄,又可加重出血。引用《胎产新法》对产后恶露不止的病因病机论述:“乃由于产时伤其经血,虚损不足,不能收摄,或恶血不尽,则好血难生,相并而下,日久不止”,其病机不外于虚、瘀两个方面。

蜂花合剂I号方是全国名老中医谢德聪主任临床应用于药物流产的有效方药, 由蜂房、花蕊石、黄芪等14味组成。该方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 以活血化瘀, 益气养血之法立方, 临床研究表明其有收缩子宫,祛瘀止血、免疫调节及抗炎作用,能有效缩短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11]。蜂花合剂I号多年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但药味较多。为探索方中最有效的成分,谢老在该方基础上进行改良,简化的蜂花I号去掉了紫草、艾叶、侧柏、仙鹤草等功效相似的药物,但保留了蜂房、花蕊石共为君药。蜂房甘、平、有毒,具有祛风止痛、攻毒消肿之功,现代研究认为其有抗炎、抗癌等多种作用[12],为孕妇所忌。受米非司酮拮抗孕酮、抗着床,使绒毛变性坏死及甲氨蝶呤抗肿瘤、抑制滋养细胞等作用的启发,将蜂房应用于药物流产,可使绒毛间质水肿变性退化, 滋养叶细胞坏死变薄, 加速HCG下降[11]。花蕊石酸、涩、性平,功专止血,可“治一切失血伤损,内漏目翳”,又能“下死胎,落胞衣”,《和剂局方》曰:“花蕊石散治妇人产后败血不尽,……胎死腹中,胎衣不下”。故花蕊石与蜂房合用,杀胚落胎止血。方中枳壳理气宽中、行气化瘀,《食物本草》云:“治产后肠出不收”,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枳壳煎剂对家兔离体及在体子宫,不论已孕未孕均有明显兴奋作用,能使其收缩有力,使张力增加甚至出现强直收缩[13]。黄芪益气摄血固冲,黄芪与枳壳配伍,可加强子宫收缩,利于妊娠物排出,减少出血,促进子宫复旧;对于出血性疾病,适当酌加益气之品,可起到止血、生血之效,这也是本方中黄芪的立意所在。此外方中益母草、山楂、蒲黄、当归等活血化瘀药协助君药化瘀止血。药理研究表明,上述诸药对子宫均有很强的收缩止血作用,可促蜕膜更彻底地剥脱、预防残留,从而减少和缩短阴道出血。全方较生化汤单纯的化瘀生新,增加了蜂房、花蕊石之杀胚落胎止血及黄芪之益气摄血、养血止血之功。

临床报道的有关药流的中药干预多于口服米索前列醇后,本研究中笔者调整了中药用药时间,在口服米非司酮当天即开始服用中药,使其协同米非司酮共同发挥杀胚作用。研究结果提示口服米索前列醇后2小时内绒毛排出人数方面,观察组及对照1组多于空白组,绒毛平均排出时间方面二者较空白组短,说明蜂花合剂系列方能更快促进绒毛排出,加速子宫收缩。在减少阴道出血量及缩短出血时间方面优于空白组。关于流产效果,笔者发现按照常规给药方式,空白组的完全流产率低于临床报道的90%~93%,观察组及对照1组较空白组更有优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样本过少有关,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数进行研究。

《傅青主女科》中的“生化汤”作为生新化瘀第一方,被临床化裁广泛用于产后、流产后的各种血证、痛证的治疗。但研究中笔者发现生化汤对于减少药物流产的出血量方面并无明显优势,生化汤中重用当归为君药,当归辛温动血,出血多者用之可能增加出血量。故对于生化汤,笔者认为主要将其用于正常分娩后或完全流产后的子宫复旧。

综上所述,简化蜂花I号用于早孕药物流产,保留了蜂花合剂I号方的药性,组方更为精炼,药物配伍更加优化,能促进妊娠物快速彻底排出,明显减少药流后阴道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且毒副反应少。药味的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简化蜂花I号用于早孕药物流产,属专病专方,妊娠乃生理現象,本方不寒不热、不温不燥,对于不同体质的药物流产患者均适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桑国卫,贺昌海,邵庆翔,等.米非司酮配伍前列醇素终止早孕17523例的大规模引入性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9,15(5):323-329.

[2]桑国卫,翁梨驹,邵庆翔,等.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临床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29:735-738.

[3]孙惠兰,杨梅丽,马冬梅. 血竭加味汤对药物流产阴道出血量和出血时间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1):829.

[4]乌毓明. 药物流产使用方法的建议[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0):583-585.

[5]邹燕,李幼平,雷贞武,等.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行早期妊娠药物流产的.有效性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8(5):619-630.

[6]邹燕,李幼平,雷贞武,等.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行药物流产的安全性评价[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1(39):39-42.

[7]石彬,李瑞珍,王振海,等.雌二醇、孕酮水平与药物流产结局关系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5,20:2314-2316.

[8]房敬燕,路欣,诸定寿. 药物流产后子宫刮出物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9,20(2):89-91.

[9]邱晓燕, 李大金, 周先荣,等.米非司酮抗早孕宫腔组织的病理学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 (5):272.

[10]赵艳忠, 史小林, 翁梨驹. 米非司酮药流后子宫出血机理探讨[J].生殖与避孕, 2004,24(3):149-153.

[11]谢德聪,陈虹冰,江敏,等.蜂花合剂I号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通报,2007,6(5):46-49.

[12]孙立亭.蜂房的临床研究和应用现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5):470.

(收稿日期:2019-05-24 编辑:杨希)

上一篇:生态经济学下一篇:生态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