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2023-05-20

护士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目的:探讨学校与医院协同提升高职护生职业道德培养效果。方法:选取本校2016级护理学生95名与2017级护理学生88名为研究对象,2017级护理学生为实验组和2016级护理学生为对照组。课题组采取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基础护理课程,实验组实施校院协同的教学改革,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课程结束后,通过对比两组护生职业道德水平、对课程教学的反馈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结果:实验组职业道德水平得分及对课程教学的反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校院协同的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护理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与综合能力。

[关    键   词]  职业道德;校院协同;基础护理;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尤其对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甚至高于对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职业道德在护理工作者的各种素质中起着灵魂和引领的作用[1]。为改变高职护理专业职业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简单、空泛化的弊端,课题组依据情境认知理论改革课程设计,并与医院协同进行了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探索,获得了重要启示。

一、目的:情境认知理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是当代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并被当代学习领域专家广泛接受。情境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的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2-3]。职业道德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知识技能的培养,关键在于品质的内化,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采用特殊的教学策略引导受教育者发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转换,最终达到知行合一[4]。因此,情境是职业道德品质内化的重要条件。为改变增强学生对价值观、同情心、责任感等职业思想道德素质范畴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课题组以情景认知理论为依据,从教学设计视阈入手,以增强学生的职场情感体验为切入点,设计工作情境,并采用学校和医院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护生的职业道德。

二、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选取本校2016级护生95人与2017级护生88人为研究对象,2017级护生为实验组,2016级护生为对照组。实验组实施校院协同的教学改革,遵循情境学习使教学情境化,基于工作过程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基础护理课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所有护生都经当年浙江省高考统一招生录取,年龄在19~21岁。两组护生在年龄、性别、高考成绩排名、前期各科平均成绩比较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

(二)教学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护生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课时一致,均采用相同教材进行理论授课。

1.实验组采用校院协同教学方法

具体实施方法:(1)在校院合作办学的恩泽护理学院专业管理委员会指导下,成立课程教学改革专家组,成员由专业带头人、专业教研室主任、教学医院负责教学工作的护理部主任、具备主任护师资格的临床总带教代表组成,召开会议共同研讨改革方案,制订实施计划及评价标准;每个班级配备1位教学医院的护理骨干担任班主任,负责临床护理实践相关事宜及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共同培养;具备“双师”资格的骨干教师担任基础护理课程指导老师;教学医院选拔派遣德艺双馨的护理骨干作为同课教师指导护理实训。(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学习,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按工作过程导向基础护理教学内容划分为:入院出院护理、医院感染防控、给药护理、生活护理、专项护理技术、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6个模块。(3)以学习模块为单元设计临床护理综合情境,提前1周发放学习情境任务清单,校内、校外指导老师、实验员及学生根据学习目标与任务,各自做好自身的准备、环境布置及实验室物品、仪器等准备。校外情境通过课间见习采用实时动态呈现的形式,由医院病区总带教根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护理学习观摩,鼓励学生与患者交流,提供学生部分非侵入性的基础护理技能操作机会,让学生参与、体验、思考、提问、讨论;校内情境创设选用临床真实案例,先由指导老师写好案例脚本基本模板,经集体备课讨论通过后发放,每位学生都要参与角色扮演,排练过程在学习平台上直播,课堂隨机抽出2个小组出列展示,其他学生观摩、思考、提问、交流、讨论,并做好学生自评、互评及校内外指导老师的评价。(4)做好职业道德元素的融合。找准职业道德元素与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的切入点,将职业道德元素融入各个工作任务中,根据医院病例库创设临床护理情境,并把护理评估、护患沟通、批判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工作要素与工作要求整合到课程实施过程中。(5)注重学生的参与式学习与自我反思。将学生标准化病人应用到临床护理情境,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并通过课后临床护理实地调研、个人学习反思报告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知识建构。

2.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按照基础护理学教材顺序开展教学,护理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护理操作教学由本校具备“双师”资格的骨干教师指导,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教师指导—考核”的模式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

(三)评价方法

比较2组护生职业道德水平测评得分与对基础护理课程教学反馈的问卷调查。

1.职业道德水平测评

根据护士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参考相关问卷[5-6],改编制作了相关试题考量护生的护理职业道德觉悟认知水平,内容包括7个方面:(1)对护理专业认可度。(2)对病患的尊重关爱。(3)工作责任心与态度。(4)团队协作意识。(5)廉洁奉公意识。(6)专研业务精神。(7)对护理职业道德的认知。共设20道题目,题型分单选题与多选题2种,每题设4~8个备选答案,单选题最佳答案者得5分,干扰项根据权重分配分值,分别得0~4分不等,多选题选对1项得1分,100分为满分。课程结束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职业道德问卷评价,得分越高说明职业道德水平越高。

2.教学反馈问卷调查

参考相关问卷[7-8],自设《基础护理课程教学反馈问卷调查表》,涵盖对教学方式的认可、培养护理职业态度、培养护理职业精神、培养人文关爱精神、促进团队合作、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临床决策能力10个方面。课程教学结束后,两组护生分别由教师组织无记名形式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183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后汇总进行结果分析,为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两组护生职业道德水平测评得分比较

实验组护生职业道德总得分及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两组护生对基础护理课程教学反馈的问卷调查比较

实验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分及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四、讨论

(一)校院合作协同育人拓展了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渠道

护生的道德学习是基于特定情境中的,需要与护理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校院合作协同育人有利于建立长期而稳定、岗位对口、定位准确的实践基地,院方可将人才需求的变化和行业发展的动向及时反馈到学校,学校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德育实践场所。本研究中基础护理学课程实施校院协同育人模式摒弃了过去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单一、僵化、游离的状况,扩展了高职职业道德的实践渠道。一方面,把学生送到医院学习与实践,形成“院中校”,医院选拔德艺双馨的护理技术骨干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对所带学生言传身教,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从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把医院护理骨干请进学校,在校内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形成“校中院”,在校内高仿真标准化病房引入标准化病人,结合实际临床案例与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在校院共同营造的“德育实习场”下,实现师资、条件、文化等多方面、多維度的“融合”,最终实现护理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全面育人作用。

(二)基于工作情境的课程设计对提升护生职业道德,具有实效性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其课程活动内容是以临床护理工作中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设定和组织的,这种典型的工作任务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本研究中课程内容的学习安排在一定的临床护理情境中完成,而这些情境是构成工作任务内容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创设情境上除了顾及基础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还按照临床护理工作程序,融合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护理评估、临床决策、应急处理、沟通交流、人文关怀、健康宣教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元素,实现职业能力与职业情感培养相融合、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营造“德育实习场”,促进“德育隐性知识”传递,有利于护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护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护理职业领域的胜任力,而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是护理职业能力的精髓。实验组这种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职业道德水平测评得分、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0.05)。

(三)导师制度是校院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

对高职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带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复杂工程,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职业价值会产生积极的持久影响。教师的思想道德、行为模式等修养会对学生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爱伤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团队的管理及综合素质高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在目前还停留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双班主任负责制”层面,即一个行政护理班配备1名本校教师,另外再配备1位冠名合作医院临床护理骨干担任该班的班主任,实施过程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总结反思,不断学习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印伟.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途径:基于面向工作过程的教材建设视角[J].职教论坛,2019(3):115-121.

[2]Noone PH,Raj Sharma S,Khan F,et al.Use of role play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etics-An experience[J].J Forensic  Leg  Med,2013,20(3):136-138.

[3]Brown JS,Collin A.Duguid P.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1989,18(1):32—34.

[4]周俊萍.论护士职业道德内化教育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0):77.

[5]Jafari Haleh,Khatony Alireza,Abdi Alireza.Nursing and midwifery students’attitudes towards principles of medical ethics in Kermanshah,Iran[J].BMC medical ethics,2019,20(1):26.

护士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护校是为社会培育后备护理人才的摇篮,在新时代的护理人才培育中,除了要加强对其职业技能的培训,还应加强对其思想道德建设的关注。加强护士的德育教育,对于全社会医护人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提高重视程度、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在护士职业素质培养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希望为护士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可行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护士职业素养;德育;护校;教学

前言:护理工作在医疗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医疗水平的进步和护理水平的提高,这对护士职业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是医院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评测方面,面对当今社会现代化医疗体系的要求,护校的学生需要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既要锻炼出精湛的护理技术,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德育在护士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有利于树立护士的职业意识

护校的学生尚未走出社会,还处于学生身份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护校学生,尚未真正的投身到护理专业的具体工作中,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护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其更好地树立护士的职业意识,增强对职业使命的深刻认同。护士是社会中的白衣天使,一个合格的白衣天使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还应具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深厚的职业责任感,加强对护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护士的职业习惯和优秀品质。

2有利于培养护士的协作精神

护士的日常工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急诊科的护士更是常常为了和死神抢人而同时间赛跑,在护士的日常工作中,独木难成林,护士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和其他医护工作者的密切协作与默契配合[1]。医护人员的肩膀上,承担着生命的重量,他们不仅是一起工作的同事,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因此,加强在护士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德育教育力度,能够更好地培养护士的协作精神,在日后具体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和他人友好高效地合作,从而为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伟大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有利于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护校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护士职业素质培养中增加德育的内容,有利于为护校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训,如“仁爱”、“求索”以及“厚德載物”等,这些铭刻在学校文化石上的校训为每个护校营造着其外在的校园文化,护校中内在的校园文化要靠每个护校学生来共同营造,护校的校园文化就体现在每个护校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加强在护士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德育教育,可以在无形中增强护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护校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二、护士职业素质培养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提高重视程度

在对护士职业素质培养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必须要提升学校和教师对于护士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人无德不立,社会以及护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在护士自身职业修养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增强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首先,护校可以开展专门的德育教育工作宣讲会,让广大师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其次,学校可以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以实际的护理案例结合的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德育教育的专业性。最后,学校还可以定期召开护士德育教育工作的汇报会,积极关注护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开展情况。

2明确教学目标

在对护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教学目标是德育课堂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教师要对护士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了然于心。首先,在课前阶段,教师要对德育课堂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在对护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充分考虑护士职业的实际需要,根据护士职业的德育需要展开德育教学工作。最后,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目标进行相适应的调整。

3优化教学内容

在护士的德育教育中,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护士职业的需要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新时期护士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包括良好的个人仪态、高尚的思想道德、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等[2]。教师在对护士的德育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之际,应该选择适应学生就业需求的内容。比如,在具体的德育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护校学生进行模拟面试,对于学生的言行举止和处世之道进行提前的训练和规正,这样学生在真正的求职面试中就有了良好的经验和准备,能让面试官有一个良好的感官印象。

4联系生活实际

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在对护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之时,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护士职业是最需要实际经验的职业之一,因此对护校学生的德育教育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场景,如“在碰到说脏话的病人时你会怎么处理”或“你怎么应对病人的反复询问”等[3]。这些生活化的问题,都是一些护校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常见问题,在课堂中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预设和思考,可以让学生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更有条不紊地面对这些问题。

结语

对护士开展德育教育无论是对护士的个人发展还是对社会的整体医护人员素养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德育在护士职业素质培养中有利于树立护士的职业意识、培养护士的协作精神以及营造健康的护校文化。如何将对护士的德育工作有效落实开展,是广大护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洋,胡佳慧,迟晓华,解东,王艳华.以“护士职业精神”为契入点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26):175-177.

[2]张慧敏.将德育融入中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20,(19):50-51.

[3]丘灵芝.中职学校生理学教学德育渗透方法探析[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4):135-140.

护士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临床护士; 职业伤害; 职业防护; 调查分析

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如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等),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在我国,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问题仍力度不够。下面是对乌鲁木齐市5所医院2009~2010年临床护士职业危害及职业防护的调查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5所医院的300名临床护士,其中三甲医院2所,护士100人;二甲医院3所,护士200人。均为女性,年龄21~50岁,平均31岁。工龄3~30年,平均15年。中专学历98人,占32.7%;大专学历142人,占47.3% 本科学历60人,占20%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由参与问卷设计的5名不同医院的护士完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300名临床护士的职业暴露情况、防护知识和行为进行自愿接受答卷的调查方法。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30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内容包括学历层次、工作中的各种防护措施、针刺伤情况以及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各种防护措施的实施 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护士戴手套、戴口罩、洗手等防护措施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进行了分析,见表1。

表1 护士日常防护情况[n,n(%)]

作者单位:83009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李清华,韩杰);新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肿瘤医院(史爱玲);乌鲁木齐市红十字急救中心(李莉);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医院(王燕)

通讯作者:李清华

2.2 职业危害的常见主要类型 见表2。

2.3 护士掌握和应用护理防护知识技能的情况 见表3。

2.4 统计学分析

2.4.1 护士日常防护情况 手上有伤口时戴防护手套的情况按学历层次比较,P<0.01;接触化疗药物戴防护口罩、手套的情况按学历层次比较,P<0.01;护理操作后每次都洗手的情况按学历层次比较,P<0.01;更换床上用物时戴口罩的情况按学历层次比较,P<0.05;接种乙肝疫苗情况的情况按

表2 护士常见主要的职业伤害类型(n,%)

表3 护士掌握和应用护理防护知识技能的情况(n300)

学历层次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各种防护行为中,本科学历的护士防护意识均低于中专和大专生;仅在对血液传播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上优于其他学历层次的护士。

2.4.2 针刺伤情况 300名临床护士有237人被医用针头伤害、安瓿割伤及其他锐器损伤过,发生率为79.0%;有199人次是被污染针头、刀片或其他锐器损伤,占刺伤人数的66.3%。每次都将针头帽回套污染针头108人,占36.0%,经常回套者37人,占12.3%,偶尔回套者43人,占14.3%,不回套者112人,占37.4%。

2.4.3 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您认为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梅毒哪些是经由血液传播的疾病”的问题的回答中,全部答对者只有53人,占17.7%。其中中专11人,占11.2%;大专9人,占6.3%;本科20人,占33.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科生对相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大专生和中专生。

3 讨论

3.1 职业防护知识缺乏,医院管理层防护意识淡薄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的原则了解不够。调查表明,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应教材【sup】[1]【/sup】。陶新学等【sup】[2]【/sup】调查显示,只有28.5%的临床护理人员得到相关的培训,有97.5%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自己有必要参加相关的培训。徐辉等【sup】[3]【/sup】调查26所护士学院校发现,98.6%护士上岗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针刺伤的防护培训教育。护理人员在被针刺伤的当时,约86%的人采取一般的消毒措施(碘酒加酒精),能较规范处理的仅占4%左右,有0.33%的护士未做任何处理【sup】[4]【/sup】;毛秀英等【sup】[5]【/sup】调查临床护士针刺伤后向上级汇报的仅为10.2%;调查报道显示【sup】[6]【/sup】,40.36%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因没有使用防护用品所致。护士防护知识的缺乏是影响护士防护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3.2 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不难看出,护士只要平时养成严格按章操作的好习惯就会防患于未然。笔者认为养成好习惯,应做好以下几点。

3.2.1 护士要知晓本职业潜在的危险因素,增强章法观念和按规定操作的自觉性。其次,护士要熟知安全防护知识和规范操作要领,养成按章操作的习惯。第三,根据职业特点,护理部和科里要制订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勤督促、勤检查、勤总结,努力营造一切都按规范操作的良好氛围。第四,对每年新补充的护士,科内要安排专人负责,认真做好传帮带教工作,从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他们良好的工作作风。第五,护理部要定期开展群众性的职业防范知识竞赛和规范操作比赛等活动,着力提高护理从业人员职业防护能力,建立健全防护管理制度。

3.2.2 医院管理层的重视和科学规范管理是减轻职业危害的基础。目前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教育被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上岗前必须对护士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等岗前培训,强调“不怕脏,不怕累”理念在今天已过时;工作后护士应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强化安全防护意识。管理上要加强督察力度,积极改善护士工作条件,合理配置人力,减少非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各相关科室要建立健全有科室特色和针对性的防护制度,不能片面地为了节约科室成本,透支护士的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徐辉,毛秀英,盖小荣,等.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护理研究,2003,17(9):1039-1040.

[2] 陶新学,章晓云.临床护士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护理研究,2005,19(5):857-858.

[3] 徐辉,毛秀英,盖小荣.毕业实习护生针头刺伤的受伤环节探讨: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现代护理,2003,9(8):637-638.

[4] 任小英,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260.

[5] 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6] 程雯,唐敏霞.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能力调查.现代实用医学,2006,18(7):511-512.

(收稿日期:2011-02-25)

(本文编辑:王春芸)

护士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4篇

1.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3.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胸外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4.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产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摘要] 目的 调查和分析牡丹江市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认同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2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和牡丹江妇产医院等18所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113名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护士职业认同量表进行调查,并收集护士的年龄、学历和工作时间等基本信息,以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40,95%CI=1.059~1.312)、学历(OR=1.516,95%CI=1.712~1.881)、工作时间(OR=1.414,95%CI=1.598~1.989)和职务(OR=1.625,95%CI=1.698~1.894)四个方面是影响护士职业认同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建议医院未来从加强对青年护士、新入职护士和低学历护士的职业认同感方面的培训入手,提高护士的爱岗敬业精神,全面改善职业认同感欠佳的问题。

[关键词]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认同;影响因素

[Key words] Disinfection supply center; Nurse;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fluencing factors

職业认同是人们在其所处的社会劳动分工中,在心理和精神层面所获得的劳动角色[1-3]。若职业认同合理,可以更好的履行本职工作,贡献出应有的劳动价值;反之,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常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工作质量和效率[4]。对于在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护士来说,与其他科室比较,既有护理工作的普遍性,也有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普遍性表现在日常工作较为繁重,需要承担较为频繁的加班任务;特殊性表现不直接面向患者开展服务,取而代之的是药品的核对等琐碎工作。这种普遍而又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职业认同情况自然与其他科室有所区别。因此以在牡丹江市内多所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护士为对象,调查其职业认同情况,并对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2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和牡丹江妇产医院等18所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113名护士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②在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时间>1年[5]。排除标准:①临床实习护士;②进修护士;③在调查过程中配合程度低的护士[6]。所有护士均自愿参与本次调查。

1.2 调查工具

采用护士职业认同量表对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护士进行调查。调查量表包括职业认知评价、职业社交技能、职业社会支持、职业挫折应对和职业自我反思5个维度,总计由30个调查项目组成。每项评分区间为1~5分,总分150分。评分越高,表示对职业的认同感越强,反之认同感越差[7-9]。同时收集护士的年龄、学历和工作时间等基本信息,对影响因素加以分析。

1.3 调查方法

在各医院中选择善于沟通和责任心强的护士组成调查团队,开展具体的调查工作。调查时,由护士匿名填写调查问卷,以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调查完成后,统一回收调查问卷。在数据录入阶段,由2名护士负责数据的录入工作,并交替进行检查。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认同评分结果

在本次调查的113名护士中,职业认同总分为(65.72±9.68)分。其中职业认知评价得分为(18.12±3.38)分,职业社交技能得分(13.20±3.26)分,职业社会支持得分(13.62±3.47)分,职业挫折应对得分(13.31±2.91)分,职业自我反思得分(7.60±2.36)分。

2.2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见表1。不同年龄、学历、工作时间、经济收入、医院级别和职务的护士职业认同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年龄、学历、工作时间、经济收入、医院级别和职务定义为自变量,以职业认同总分作为因变量,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工作时间和职务是影响护士职业认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职业认同是人们在其所处的社会劳动分工中,在心理和精神层面所获得的劳动角色。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不同的职业认同感,对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明显的影响。

消毒供应中心是院内各个科室无菌物品的供应单位,也可以说是医院工作的起点[10-12],尤其近年来,随着医院的建设和发展,科室设置日益精细化,致使供应的药品和物品种类繁多,使用周转快,若其中任意一个供应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13-15],因此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职业认同情况显得更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对就职于牡丹江市内多所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职业认同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发现,职业认同感总分仅为(65.72±9.68)分,可见调查结果并不理想。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年龄、学历、工作时间和职务四个因素影响了护士的职业认同感。

在年龄和工作时间方面,消毒供应中心是承担全院各个科室物品和医疗器械的清洗、包装、消毒和供应等工作,这种工作性质类似于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周而复始的进行重复性劳动,严重增加了护士的工作和精神压力。另外,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工作并不直接接触患者,而在常规的认知观念中,护士是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两者具有明显不同。由此可见,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工作具有较为明显的特殊性。对于青年护士或初入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护士来说,由于缺乏对本职岗位工作的理解,如仅看到工作岗位不足或缺陷的一面,而未意识到工作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即认为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可有可无,不必所有的物品必须消毒或延时物品的供应时间等,以上不正确的认知或工作态度,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认同感。

在学历方面,不同的教育层次决定了护士职业认同感的差异。如以中专层次与本科层次比较,前者主要围绕着护理技能开展教学,而后者是护理学的高等教育阶段,涉及的教学内容更为广泛,如《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护理管理学》和《护理礼仪》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护理学基础知识,相应的对各类护理工作也有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工作后能够快速的适应本职工作。仅接受中专层次教育的护士,由于教学内容相对缺乏,必然会影响日后对护理工作的职业认同感[16-18]。

在职务方面,护士长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职业认同感更佳,这并不是偶然性的结果。因为护理技能、工作态度和责任感是护士长选拔的主要标准,也可以说,护士长的护理技能等方面一般要优于普通护士[19,20]。护理技能的养成与护理工作的认同感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促进。另外,护士长是科室护士的管理者,护士长在行为和举止等方面必須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也潜移默化的提高了护士长的职业认同感。

为了有效加强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可采取以下方法实施:①筛查职业认同感不佳的人群。在消毒供应中心中,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将青年护士、初入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护士和低学历护士等,纳入职业认同感不佳的高危人群;②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认同相关培训。护士长聘请院内外医德高尚的护士担任教师,从爱岗敬业和勇于奉献等角度,向护士开展集体培训;③职业认同感测试。培训完成后,采用护士职业认同量表对护士的职业认同情况进行测试。对于评分较低的护士,继续加强职业认同感的教育和培训。在此期间,可暂停其所从事的临床护理工作,直至考核结果理想后,再恢复正常工作。

综上所述,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学历、工作时间和职务四个方面,建议医院未来从加强对青年护士、新入职护士和低学历护士的职业认同感方面的培训入手,提高护士的爱岗敬业精神,全面改善职业认同感欠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萍,刘艳星,曹新妹. 精神科护士职业认同现状与工作投入的相关性调查[J]. 上海护理 2019,19(2):57-59.

[2] 张斌,陈燕,王叶飞,等. 护士职业认同对人格特质与工作相关的抑郁、焦虑、愤怒关系的中介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5,50(7):864-868.

[3] 刘聪聪,孔冬,金海君,等. 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组织公平感和组织认同对工作投入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2014,49(9):1049-1053.

[4] 赵俊雅,刘丹丹,苏玉敏.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压力水平调查及与健康商数的相關性[J]. 中国医学创新,2018, 15(28):81-84.

[5] 刘端海,战则凤,刘林修,等. 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 重庆医学,2015,44(4):518-520.

[6] 魏华,黄敬堂,董越娟,等.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应激、不确定性忍受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7,26(12):1132-1136.

[7] 陈燕,周素蓉,包芙蓉. 临床护士疲劳与焦虑及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2017,14(23):77-80.

[8] 刘玲. 护士职业认同水平及其与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D].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9:3-12.

[9] 王一晓,史铁英. 护理本科生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的现状及其相关性[J]. 现代临床护理,2016,15(5):51-54.

[10] 胡天兰,肖艳玲,续旷平.  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消毒供应中心优质护理中的效果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2018,15(18):96-99.

[11] 侯运香,林海花,杨晶晶,等. PDCA对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质量及科室满意度的效果评价[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3):132-133.

[12] 李玉丽,李玉娟,聂玉香,等.优质护理在提升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 (22):5261-5263.

[13] 施玉华,吴艳华,陈小思. 标准操作程序在消毒供应中心专业技术操作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2):162-164.

[14] 甄兰英,贾慧,尹翻平,等. 消毒供应中心操作技术考核评分表的研制与应用[J]. 临床医药实践,2016,25(11):859-861.

[15] 刘芳,宋瑾,戴桂红,等. 标准操作规程对消毒供应中心动力工具处理的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6):1429-1430.

[16] 顾一君,张惠,杨琼. 手术室男护士职业认同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论坛,2018,35(3):63-65.

[17] 喻清林,吴惠. 二甲综合医院手术室男护士职业认同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7,33(3):367-369.

[18] 杨振宙,石贞仙,杜巧. 三级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士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考核体系的质性研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0):1452-1454.

[19] 任娟,谢艺,崔婉玲. 攀枝花市三级甲等医院护士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职业与健康,2016,32(18):2537-2538.

[20] 卜敏,钱玉秀,黄芝莲. 广州市三甲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认同水平及影响因素调查[J].广东医学,2016,37(12):1866-1867.

(收稿日期:2019-04-02)

护士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特点、危险因素和防护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防护对策。方法 对本院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发生职业暴露的28名医务人员的职业、操作环节、暴露源分布等项目进行调查分析,采取回顾性监测,提出具体的防控措施。结果 职业暴露人员中护士占78.58%,医生占14.28%,医技占7.14%;职业暴露发生环节中拔针时、拔针后放置不当占25%,操作时占53.57%,处置医疗废物时14.28占%,清洗器械时占 7.15%;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和防护中所存在的问题。结论 强化医务人员防范意识;严格规范标准操作,完善职业防护配套设施,从而达到有效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关键词: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防范对策

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情况。目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概率有增高趋势,因此,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制订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减少或避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根据精神病医院专科特点,就四年来本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28名医务人员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本院发生职业暴露上报的医务人员28名为研究对象,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

1.2 调查方法 按照原卫生部发布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指导原则》的要求,自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登记表,登记内容包括暴露者一般情况、暴露时间、工作类别、致伤污染物、暴露程度、暴露地点、暴露方式、暴露部位、暴露源血检情况、预防接种史、紧急处理、患者传染病感染情况、预防措施及随访结果等。凡在临床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均实行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并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登记备案,对登记内容进行数据统计,并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职业暴露基本情况 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上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35名,调查核实职业暴露28名,职业暴露率80%;职业暴露人员中护士占78.58%,医生占14.28%,医技占7.14%;暴露部位主要为手、皮肤黏膜,其中手占95.83%,皮肤黏膜占4.17%。

2.2 职业暴露源疾病分布

2.3 职业暴露发生环节 本次调查显示,职业暴露发生最多的环节是在医务人员对患者(暴露源)进行诊疗操作时,有15例次,占职业暴露的53.57%;其次是拔针时及拔针后,有7例次,占职业暴露的25.00%。

2.4 暴露时职业防护情况 损伤时未戴手套者20人,占71.42%,戴手套者8人,占28.58%。

2.5 职业暴露人员的年龄分布。

2.6 职业暴露人员随访结果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28名医务人员采取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在第3、6个月复查相应的血清学指标,未出现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及感染病例。

3 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

3.1 高发人群暴露危害及防护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8.58%),和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较一致,护理工作性质及内容决定了护士在治疗、护理和检查患者等过程中,均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划伤,所以护理人员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有些医务人员在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处置医疗废物时未采用任何防护措施[2]。因此,加强职业暴露的宣教,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改变其使职业暴露危险性增加的行为。使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自我防护意识,自觉遵守职业防护要求,在救治患者和繁忙的工作中做到忙而不乱。

3.2 血源性感染疾病危害 最危险的职业暴露感染性疾病是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本次调查中,暴露源中HBV占比最大(57.14%)。HBV有很高的传染性,能传播HBV的机体物质有血液、血液制品和体液等。医务人员被HBsAg阳性患者用过的针刺伤皮肤后,在缺乏暴露后预防措施的情况下,HBV感染的危险性为30%,发展成急性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5%。HCV的平均感染率介于HIV和HBV之间,HCV主要经血液传播,也可经性传播。对丙型肝炎的暴露,尚未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暴露后是否早期应用干扰素,目前尚无科学证据证实有益。预防就是最根本的办法。HIV感染与医务人员受沾染了AIDS患者带血的针头和设备刺伤皮肤有关。被利器刺伤后获得HIV的风险通常<0.5%[3]。所以,医院应该针对这些危险性较大的职业暴露感染性疾病常备预防性药物,一旦发生职业暴露,保证医务人员能及时地得到有效的预防用药。

3.3 诊疗操作暴露的危害及防护 本调查显示,有53.57%职业暴露发生在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操作时,其原因是医护人员没有进行系统的防护知识教育,加之医院护士流动性较大、年龄偏轻,诊疗操作不够熟练,工作量大,护士配备不足,尚未形成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缺乏自我防护知识,因此,应采取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增强职业防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借助系统资源等多形式进行职业防护培训,以促进受训者行为方式的有效转变[4];医院应高度重视职业防护给予政策支持,护理人员合理配备,减轻工作负荷避免精神紧张、工作忙乱造成针刺伤,对暴露者及时提供咨询、心理抚慰、风险评估和预防用药,并跟踪随访。

3.4 医疗废物处置暴露危害及防护 有14.28%职业暴露发生在处置医疗废物时,其原因是护士在处置间处理锐器时不小心,锐器盒过满,另外,个别护理人员双手回套针帽引发针刺伤也是造成职业暴露的因素之一。因此,完善医疗废物处置流程,推行使用安全器械,改变错误的行为习惯,实施安全的防护措施,可以降低医疗废物处置时暴露发生率。

3.5 眼部暴露危害及防护 本调查中2名医技人员眼部黏膜发生职业暴露,操作时不慎将血液溅入眼睛内,暴露者仅用0.9%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眼睛,当时医院未给配备护目镜及洗眼专用的装置。因此,工作中要积极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当进行可能遇到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的操作时,应该戴具有防渗性能的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有报道称,采用标准预防后,医务人员的血液暴露率可从35.8%下降至18.1%[5]。因此,进一步健全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并加强重点科室防护设备的配置,可有效地降低职业暴露的危害。

3.6 其他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本次调查发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年龄分布有一定规律,工作年限少于2年的新聘医护人员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诊疗操作不熟练,容易在繁忙的工作中出现操作失误;因此,对于新聘医务人员和实习生必须强化职业安全教育。

4 结论

综上所述,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包括接触暴露源频率大的人群、诊疗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处置医疗废物、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染性、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弱、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缺乏防护设施及装置、必要时需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的依从性差、医务人员的侥幸心理等。标准预防是减少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关键,医院应健全职业防护机制,建立有效的报告制度,提高职业暴露报告率;强化职业暴露教育;重视标准预防;严格医疗操作程序;规范医疗废物处置;进一步完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可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敏.《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及其解读[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7):10-12.

[2] 杨永杰. 53名血源性職业暴露与风险[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395-1397.

[3] 李六亿.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315—317.

[4] 袁晓丽,江智霞等.多形式血源性职业防护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0):1435-1437.

[5] 宋平等,临床护士针刺伤事件监测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4):3007-3009.

上一篇:中医护士论文下一篇:专科护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