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

2024-02-17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第1篇

一、各村、企业、事业、私人矿山企业“一把手”是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二、负责编制区域内地质灾害防灾、救灾方案,明确监测责任,并具体组织实施。

三、负责向本区域内群众、企业、职工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四、承担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责任,以及新的灾害隐患点的调查和监测工作,确保不发生地质灾害事故。各村委会必须与有关地质灾害自然村、企事业和辖区内私营矿山签订《地质灾害监测防治责任书》,并同防灾救灾方案一并上报乡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办公室(国土所)备案。

五、协调国土所两卡的发放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工作。

六、根据监测防治地质灾害的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地质灾害的监测防治工作。

七、负责检查所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并确保所设置的固定标志完好。

八、雨前逐一巡查监测,对居住土窑、危险等滑坡危险户,要立即搬迁、未搬迁户雨后进行复核,及时掌握汇报灾情的变化情况。

九、汛期(5--9月)每周向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办公室(北小店乡政府)汇报一次巡查监测情况,遇有险情,及时汇报。并立即采取避灾措施,防止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

十、对险情严重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居民、单位、矿山制定计划,采取紧急迁移和避灾措施。

十一、严格履行汛期值班、险情巡视、灾害速报三项工作制度。

十二、按照两案的要求储备必须的物资资金,灾害发生时,按照总指挥部的要求,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十三、如实反映情况,提供真实资料,并向县、乡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负责。

北小店乡人民政府 各村委会、企事业负责人

签字: 签字: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第2篇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5%,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近23万处,其中特大型和大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25000处。因此,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成为当前的工作重心。

国科海博地质灾害信息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是面对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集地质灾害管理、地质灾害预警、应急管理、危险评估、地质灾害点监测、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等于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综合性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政务网、互联网及PDA客户端查询浏览或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的信息。本系统不仅为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地质灾害管理提供服务,也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成为全省地质灾害防灾救灾工作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包含预报预警分析模型、地质灾害综合管理、PDA地质灾害信息查询、外网发布等内容。

二、系统特点

系统总体设计是从政府热线、应急协同、资源调度等核心业务的需要出发,采用 “五网合一”网络信息交互平台的核心技术,为文本、图片、语音、短信、电子邮件、多媒体等信息在固定电话网络、移动通讯网络、卫星网络、单位内部网络、互联网中无障碍流通建立基本的信息处理框架。特点如下:

1、结合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业务特点,针对系统处于平时、模拟演练、危机时等不同状态,提供不用级别的响应;提供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管理、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程管理和对应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业务体系支持;全方位支持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与其他系统联动。

2、系统综合了各类应急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采集突发事件和紧急求助信息,实现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动调度,为公众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是政府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效率,指挥、协调、处置突发事件的枢纽。

3、系统以省、市、县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办公室为中心,把辖区内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乡(镇)、村、社和企业连成一个网络,各个行政单元(市、县、乡)又相对独立处理应急业务的预案管理、上报、启动、监控、调度和指挥。

4、系统对应急事件的处置过程进行全程GPS跟踪和过程回放,为首问责任制提供最原始的数据依据。

5、系统提供一键启动,根据应急预案涉及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信息,在几秒内完成应急上报、应急启动和先期处置,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6、系统对应急物资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建立专用的特种设备信息库和志愿者救援队信息库,便于应急征调。

7、系统建立完整应急地理信息数据库。提供应急电子沙盘(三维地理),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定义和标注,直观形象地对应急事件的地理位置、区域、时间进行再现,便于领导决策层进行跟踪调度和指挥。

8、系统提供预警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对辖区内安全隐患进行不同级别的预警通知、预警发布、智能化监控和GNSS平台。

9、系统提供详尽的各类报表,按时段、行政区域、事件类型、应急响应级别、预警事件和地理信息进行统计和图示,利用该辖区内的GIS(电子地图系统)配合决策层进行工作规划和安排。

10、系统支持领导决策层异地指挥和审批。 系统架构

三、系统价值

1、 搭建一座桥梁,聚合各部单位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协同处理。

2、树立一面旗帜,打造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作的标杆。

3、为管理层提供一个总揽全局的地灾决策支撑平台。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是一对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的矛盾统一体。地质灾害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它的发生受到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反过来,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又具有改造作用,经常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大的地质灾害,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好地质环境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

0.前言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心和注意。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对此非常重视,正式把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列为国策,并已取得明显效果。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

1.地质问题的提出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或岩、土碎屑及其与水的混合体的移动事件。“地质灾害”一词一经被提出,先行者就考虑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地质技术因素、相关立法社会保险方面的需求。今天,地质灾害不但是科学界研究的课题,也是公共管理和社会建设共同关注的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相关性

2.1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无论何种类型对地质灾害必然涉及到地质体, 既要以地质体作为地质灾害的载体,又将地质全作为灾害作用的对象。而任何地质体均存在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是构成地质环境要素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受到其所处的地质环境的制约。

2.1.1地质灾害赋存于特定的地质环境

所谓地质灾害即指那些对地质环境造成劣化影响,对人类生存构成危害的地质事件,而这些地质事件的本质就是地质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改变如地壳应力的释放产生地震, 反映形式为地壳震动与地表破裂,形成地裂缝、砂土液化及软土震陷, 表现形式是地表岩土的运动和移位; 其他灾害如崩滑流、地面沉降、塌陷等也均以岩土体的移位或状态改变形式完成成灾过程。

2.1.2地质环境制约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前述,地质灾害是在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若环境条件不具备,则灾害难于形成。即地质环境一方面构成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另一方面又限制其发生, 起制约作用如泥石流灾害有其发展阶段性,对应于地质环境条件则在沟谷发育的成熟期为泥石频发期, 此前,随着沟谷地貌形态的发育和地质环境的变化,泥石流处于孕育发展阶段,并不成灾.由此可见地质环境对于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2.2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作用

2.2.1地质灾害的发生伴随地质环境变化

我们说地质灾害是某地质体相对于所处环境的运动变位及状态改变。那么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也同时完成了地质灾害对于相关地质环境的重塑即改造过程。随着岩崩、滑坡的发生一部分岩体失去势能, 由不稳定而达到暂时稳定。这时完成移位的地质体—灾害载体得到了新的环境条件下的平衡。而地质体的周界—崩塌后形成的临空面及滑坡后壁则改变了原始的应力状态及在環境中所处的地位而构成新的灾害载体,重新孕育下一次地质体的运动变位. 在整个过程中,一部分地质体经过运动变位达到稳定, 另一部分地质体变成了新的灾害载体构成不稳定因素。此间地质体所处的环境相应产生变化。

2.2.2两类灾害环境效应的共性与异性

由前述地质灾害的成灾特性可知两类灾害都具有后效性,对环境产生劣化影响,此为其相同点.突发型地质灾害对环境的改造明显直观,灾害突发,地貌改造均为一次性完成, 缓变型地质灾害对环境的改造不明显。要经过一个累积过程, 灾害长期作用的累进影响反映为环境的变化, 其长期效应明显,且环境效应渐次增强。

3.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与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系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避让搬迁与治理、应急体系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支撑等。

3.1调查区划体系

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是为了建设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基本目的是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据,为省级和国家层面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3.2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技术和行政2个方面,是防灾减灾成效突出的重要手段。一个运行良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捕捉前兆信息,针对不同对象及时发出防灾减灾警示信息,为地质灾害避险决策或应急处置提供依据。搬迁治理工程体系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结果,对确认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过地质勘查评价,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在条件具备时,治理工程可以和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结合考虑,以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3.3应急处置体系

坚持以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现有科学技术资源集成整合,逐步建成适应公共管理需要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技术装备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科学、高效、有序地做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服务。

3.4科学技术研究支撑体系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对重大地质灾害成生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和成因模式进行研判,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等研究,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由此可知,我国地质环境利用的无序性与有组织的地质灾害减轻行动之交叉与矛盾,即战略层面的被动和战术意义上的主动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因此非常需要树立更加主动地为人居环境建设的地质安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地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推动和支撑各级政府科学管理地质环境的理念,以实现地质环境利用效益最大化,地质灾害风险最小化。

4.结语

为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就必须树立持续利用地质环境的科学观,把人与地质环境和谐共存放在第一位,把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融入到顺应与改造自然过程之中,跳出单纯工程地质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习惯性思维,突出立足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建设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变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为持续利用地质环境和主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从而避免出现地质环境的不可持续利用现象和减轻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刘传正.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刘传正,刘艳辉,温铭生等.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3]张咸恭,王思敬,张倬元等.中国工程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当前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一直在不断增加,由于过去对矿产资源开发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开发现象,导致矿山地质灾害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针对贵州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矿山地质;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我国一直以来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都比较大,但是过去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时,过度开采以及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导致地质环境遭受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地质环境主要是指自地表面下的坚硬壳层,即岩石圈。人类和其他生物依赖地质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活动又不断地改变着地质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在这整个变化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各种不同类型的突发情况,最终导致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现阶段,如果无法从源头出发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质环境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那么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前矿山地质灾害频发,防灾形势严峻,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尽可能减少矿山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1.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现状

贵州省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良好,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虽然矿业的大力发展,能够促使当地的经济实现有效增长,但是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会因此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当前贵州省的矿山地质灾害相对比较严重。在对当地的矿山地质灾害进行分析时,发现该地区不仅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相对比较广,而且灾害的种类多样,更重要的是,矿山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有了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势必会威胁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甚至还有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相关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截至2019年,贵州省已经发生的矿山地质灾害事故数量已经达到了1025起[1],灾害共导致447人死亡和失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6亿元。从灾害种类来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都是贵州省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以上几种灾害类型占贵州省已发生矿山地质灾害总数的95.3%。从灾害规模来看,主要以小型为主,小型灾害占贵州省已发生矿山地质灾害总数的92.9%。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来看,坍塌、滑坡以及矿井突水为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害类型[2],以上几种灾害类型占贵州省已发生的造成人员伤亡的矿山地质灾害总数的80.24%。贵州省当前的矿山地质灾害情况的详细分析内容,如表1、表2、图1、图2所示。

2.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析

2.1崩塌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形起伏相对较大,山高坡陡谷深,矿区岩体的切割破碎比较强烈,加上该地区构造发育,地质环境相对脆弱,很容易导致矿山崩塌的灾害事故发生。与此同时,由于采矿活动的不断影响,破坏了岩体原有的应力平衡,导致矿山发生崩塌的频率有了明显的提升[3]。对贵州省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受到采矿活动影响而造成的崩塌灾害事故数量比较多,已经达到了131处,这种类型事故在整个地质灾害事故中的占比达到了12.78%。

2.2滑坡

采矿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结构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极易导致岩土体失稳,诱发滑坡。根据统计结果,滑坡也是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占贵州省已发生的矿山地质灾害总数的6.14%,同时滑坡也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要灾害类型之一。

2.3地面塌陷

贵州省由于采矿活动导致的地面塌陷非常普遍,采矿活动大大降低了岩土体的应力平衡,加上地下存在大量的采空区,在强降雨的诱发下,极易产生不同规模的地面塌陷,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贵州省目前采煤诱发的地面塌陷尤为突出。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贵州省因采矿诱发的地面塌陷共452处,占已发生的矿山地质灾害总数的44.1%。

3.针对贵州矿山地质灾害事故提出的有效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会导致经济损失、破坏生态环境,严重的还会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所以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势在必行。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要想保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可以真正有效的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要求,对当前矿山地质资源的具体分布情况进行深入了解[4]。同时还要與当地的经济状况、生态环境、地质背景等诸多因素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有效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1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联席会议制度

在对矿山地质灾害问题进行管理和防治时,各级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加强督促指导,切实履行好监管责任。按照“谁诱发、谁负责”的总体要求,矿山企业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监控和治理,并将相关情况及时汇报相关主管部门,及时安排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对能采取治理措施的灾害隐患有效实施治理。能源部门、应急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工商部门等主管部门之间要加强联动、密切协作、联合执法,构建和落实联席会议制度[5]。对于拒不履行或履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不到位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还要保证各个主管部门相互之间的联合执法力度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强化,这样才能够有力推进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2将矿山地质灾害纳入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中

贵州省是全国经济发展中相对比较落后的省份之一,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财政压力较大,加上近几年煤矿企业不景气,资金困难,很难实现对矿山地质灾害的有效治理,同时也无法保证移民搬迁工作有序开展。针对这一现状,需要构建和落实符合贵州省实际情况的群测群防体系,这样才能够实现对矿山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与此同时,还要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以及各个省份提出的个性化要求,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够有序开展[6]。要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真正有效的融入对应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中,积极构建和完善覆盖“省、市、县、乡、村”的群测群防体系,努力营造全民防灾的良好氛围。

3.3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知识

很多矿山企业和群众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这样导致很多地质灾害的防治基础工作无法有序开展。针对这种现象,各级各部门必须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积极采用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报纸、公众微信号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地质灾害相关知识,促使群众以及矿山企业都能够逐渐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提升群众和矿山企业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群众和矿山企业防灾意识和能力提升了,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将会事半功倍。

3.4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移民搬迁措施

分析贵州省现阶段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现状,要想对地质灾害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移民搬迁。矿山企业要切实履行好防灾主体责任,积极筹措资金,对矿区范围内受威胁的群众实施搬迁;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先搬迁,后开采”的总体要求;同时,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对地质灾害受胁群众的移民搬迁工作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最大力度的落实受胁群众的移民搬迁,测底消除安全隐患。

3.5强化工程治理

工程治理包括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治理和生物工程治理。生物工程治理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其中植物治理技术手段的科学合理应用,不仅能够对矿山以及周围居民居住环境起到良好的改善和优化作用,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保护;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治理是最彻底的治理手段,矿山企业要积极筹措资金,积极谋划治理项目,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有效治理,彻底消除隐患。在矿产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当中,需要有效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工作原则,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对应单位的头上,将责任明确化,全面提高矿产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效果,最大程度上防止矿山开发工作对地质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3.6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矿山在开采作业时,势必会导致周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影响,特别是周围的植被会被严重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久而久之,不仅会导致地面塌陷等各种事故的发生,而且很容易在强降雨时,形成严重的泥石流等灾害。这些地质灾害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威胁到人民的人身安全。因此,矿山企业必须要加强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合理应用,构建和落实符合实际要求的矿山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利用该系统,实现全天候的监测和分析,保证矿山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有效落实,这样不仅能够尽量减少由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而且还能够避免人员伤亡等严重的事故发生。

4.结语

贵州省是我国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之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过度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势必会引发严重的灾害事故,甚至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各级各部门、各矿山企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加强联动,严格落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措施,多措并举,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治理,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要本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严守生态、发展、安全三条底线,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臧贻州.大型矿山地质灾害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及治理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 2019(14): 109+111.

[2]鄒银先,邹凤钗,党杰,杨元丽.六盘水市矿山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环保科技, 2019, 25(03): 61-64.

[3]刘军,王寿成,杨自安,徐国端,于长珠,邹林,宋亚新.河北张家口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生态修复治理对策[J].矿产勘查, 2019, 10(02): 370-377.

[4]牛磊,赵志芳,曾诗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综述[J].科技资讯, 2018, 16(25): 31-35.

[5]张永双,孙璐,殷秀兰,孟晖.中国环境地质研究主要进展与展望[J].中国地质, 2017, 44(05): 901-912.

[6]王梅芳,胡明扬,周德全.基于地质地貌特征的贵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研究[J].中国矿业, 2017, 26(07): 91-95.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地质环境;环境利用;工程地质环境;区域地质环境 文献标识码:A

地质环境就是人们生活中周围的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在出现变化的当下可能会导致一定地质灾害,对人们会造成十分严重危害。近年来,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正在逐渐增加,地质灾害的防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通过有效措施积极防治地质灾害十分有必要。但是,地质环境同时也会产生有利影响,因而对地质环境的利用也十分有必要,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前社会的发展建设。

1 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分析

地质灾害所指的就是在地壳自然运动作用下或者人为不合理作用下,导致土地有移动情况出现,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人们生命财产出现很大损失。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地质灾害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科学研究课题,其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公共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宏观方面而言,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不但要将地质灾害所存在的危险问题解决,同时还应当对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利用,从而使地质问题能够在根本上得到缓解。当前,社会上所关注的内容主要是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这一点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就长远角度而言,更加关键也是更加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地质环境的安全性得到提高。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不但要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加强研究讨论,从而使地质灾害所产生的危害减少,同时还应当对有关地质减灾问题加强研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应当从两个方面出发,使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地质环境的利用两者实现有效结合,将保护与防治两个方面研究同时进行,这样一来,才能够使地质灾害的防治真正取得理想效果。

2 地质灾害防治分析

2.1 地质灾害现状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具有较长边界线,然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地质灾害所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就灾害规模、强度以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而言,其受灾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相对比较严重。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们生命安全有着十分严重的威胁,并且对灾害发生地区交通及通信也会造成很大威胁,对社会经济发展会造成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会造成我国整体发展水平降低。因此,为能够有效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政府在人力、技术及资金方面均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对于重大灾害地区应当设置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实施地质灾害防治预测,从而使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均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使社会能够得以和谐发展。

2.2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分析

2.2.1 地质灾害调查区的建立。就当前我国实际情况而言,为能够有效防止出现地质灾害,使由于地质灾害而导致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在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区域,相关部门应当将地质灾害调查区建立起来,同时应当安排专业调查小组对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区域的气候特点以及地质地貌特征进行研究调查,从而对地质灾害发生进行准确预测,并选择相关紧急应对措施,同时应当依据地质灾害实际特点实行等级划分。在专业调查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研究之后,可对不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区域的时间频率及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并且选择有效措施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防范,从而为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效依据。

2.2.2 地质灾害警报装置的建设。为能够对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区域的防治效果更好进行分析研究,在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应当注意设置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在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其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预警管理与预警技术,利用先进检测技术检测灾害,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对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及时采集,并且报告给有关部门,同时给予灾害报警预示,从而将解决对策及时给出,使发生灾害频率能够得以有效降低。

2.2.3 建立并健全搬迁机制。若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发出灾害预警,有关部门应当对灾害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其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波及范围及其危险等级,若灾害波及范围比较广,并且其等级比较高,则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搬迁措施。有关部门应当对灾区居民合理安排,使其能够有组织地搬出危险区域,使其达到预先设置的安全区域,从而使受灾区域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证,使地质灾害所导致损失能够有效减少。在地质灾害之后,依据受灾区域实际特点,相关部门应当注意适时合理灾后重建,应当使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两者之间实现有效结合,对居住房间应当加强质量建设,从而使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2.2.4 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就当前形势而言,我国综合国力已经达到较强水平,当前经济水平及科学技术水平仍在不断发展,在发生地质灾害之后可及时处理相关工作,合理进行相关各个方面操作。在当前建设灾害应急处理系统方面,其中心内容就是在严重地质灾害出现区域,在其居民服务方面应当选择先进技术,与当前人力、财力以及其资源之间实现有效结合,将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逐渐建立起来,并且不断进行完善。通常情况下,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应急处理技术体系、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以及应急设备,在发生地质灾害之后,可较快进行应急反应,尽快组织相关工作达到受灾区域,实施相关赈灾活动,从而使受灾区域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使地质灾害所造成损失能够得以有效降低,使受灾区域社会稳定能够得以较好维持。

3 地质环境利用分析

3.1 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

在地质环境利用方面,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入手点:

3.1.1 应当详细分析工程所处环境相关地质信息,同时应当详细分析周边地区地质影响因素,在对工程建设地质环境中相关风险及风险类型充分了解基础上,能够有效实现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因此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过程中,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可有效防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地质灾害出现。

3.1.2 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过程中,建设人员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一点在地质灾害发生率降低方面也属于重要内容。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地质灾害发生方面,人为因素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主要原因,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在利用工程地质环境方面,应当对人与自然资源之间有效融合加强重视,在实现该目标的基础上,在人们实行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使得与利用生态环境之间所出现冲突有效降低。

3.1.3 在工程地质环境利用体系构建过程中,不能只评估工程方面及地质方面安全性,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地质环境利用效果得以有效提高,相关工程建设人员应当综合分析各个方面相关研究成果,同时还应当分析工程地质安全建设过程中相关要求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有关注意事项,从而使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得到保证,使地质环境利用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3.2 区域地质环境利用分析

在评价区域地质环境利用方面,应当注意对工程建设自身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具体而言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3.2.1 对工程建设区域地质环境安全情况进行分析及判断,并且应当根据区域地质环境利用评价体系,对所监测区域地质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工程建设可依据区域特点,并且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建设。

3.2.2 在对地质资源进行充分了解基础上,便能够实现科学利用其他地质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可知,对地质环境利用进行细化,可在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过程中使自然资源得以更好利用,更好服务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在该过程中,对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区域而言,在实施建设过程中可区别对待,这样一来,可使地质灾害波及范围以及危害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有效降低。所以,对于区域性地质环境开发利用而言,其所具备特点就是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

3.2.3 在调查地质环境利用过程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工作之后,其下一步工作就是对该地区地质环境实施可持续性建设。在该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研究视野以及价值思维范围内,应当对相关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积极探索,从而对发展思路进行积极创新。在分区域建设地质环境过程中,可分析探讨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问题、地质环境工程建设范围以及工程地质区域功能性划分等方面相关内容,从而使分区域地质环境建设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防治地质灾害基础上使地质环境的利用能够得到更好效果,促进当前社会进一步发展。

4 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上地质灾害发生率正在不断增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逐渐成为一项社会性任务。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现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措施防治地质灾害。然而,在防治地质灾害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对地质环境进行有效利用,通过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及区域地质环境利用方面选择有效措施,从而真正实现地质环境有效利用,进而对当前社会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闫国芹.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6,(10).

[2] 王亮,刘长宪.解析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地质环境利用[J].建材与装饰,2016,(11).

[3] 张红卫.浅析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低碳世界,2016,(14).

[4] 张朝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研究[J].科技展望,2015,(6).

[5] 周惠.浅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5,(10).

作者简介:孙瑞刚(1966-),男,山东招远人,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矿区水工环地质勘查。

(责任编辑:秦逊玉)

上一篇:无人机遥感技术论文下一篇:油气勘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