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02

礼仪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困惑与思考

广州“南方窗”杂志报导,2010年中国出境人数达3452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旅客输出国。但欧洲酒店业2011年6月举行的全球游客评选中,中国游客形象排名全球倒数第三。

这报道距离2001年10月中央颁布《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已十年,这期间,各大、中、小学也根据文件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礼仪教育,但实效性却令人深思,农村小学礼仪教育缺乏实效性更甚。

2010年12月30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并指出:“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见增强实效性的紧迫性。

二、农村小学礼仪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

通过实地的考察、访谈和对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汇总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对现有教育模式下农村小学礼仪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估。主要原因有如下:

1 礼仪教育“网络”缺失

通过礼仪教育实效性的调查分析,我发现学生在学校表现、在家庭中的表现、在社区中的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者就礼仪教育方面是脱节的,没有形成有机的“网络”统一体。

2 “知”“行”链条断裂

良好礼仪行为的产生必须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内在因素是“情”和“意”。而目前农村小学进行的礼仪教育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那只是在做部分“知”的工作,而没有做全面的“知”、深层面的“知”,也没有很好做“情”和“意”的工作,出现了学生被动的、机械接受礼仪行为的教条,产生了思想上抵触情绪,影响了小学礼仪教育实效性。

(1)对“知”理解的片面性

在礼仪教育中,很多学校对“知”单纯理解为“礼仪规范”,认为学生礼仪表现不好是因为没有进行系统的礼仪规范教育所致,因而向学生灌输了那不合实际的中规中矩的“成人性的礼仪动作”。如:向老师打招呼时要一鞠躬二问好,鞠躬要90度角。这显然不符合生活实际,学生也不可能做到这种超越了学生行动限度的动作,学生在情绪上当然有抵触了。

(2)教师“意”参与的缺乏

在对班主任、德育干部进行访谈时,当问到“礼仪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是什么?”。老师们各抒己见,其中教师“意”参与的缺乏,也是大家认同的原因之一。

如:礼仪教育活动都是学校德育处安排的,从内容、方式到时间,班主任是比较被动地接受任务和完成任务。某周有主题班会,该主题班会的主题也由德育处明确,是否完成任务,德育处还要检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班主任只是“任务型”并没有主观能动的“意”的参与。

(3)学生“情”的“淡薄”

知、情、意、行是思想工作的法宝,只有在知的情况下,学生把知识内化为个人修养,才能产生情,才会有意志品质,才会有行的结果。从调查可知,学校在进行礼仪教育时都在做“知”表面化、规范化的工作,在做“行”的“中规中矩”工作,没有能“以情动人,将心换心,平等互相”,学生当然也就变成了接受的机器,没有产生共鸣,学生没有“被感动”。

3 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从调查中得知,心理健康教育还需引起我们农村小学关注,在进行礼仪教育中还没有能很好地从学生心理特点入手,做好“交心”思想工作。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贯以“思想品德”问题而没有从心理问题加以疏导。

4 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

社会是个大课堂,小学生的思想每天都受到大课堂的熏陶,而这个大课堂有积极面之外,还有负面效应,成为了小学生两难的德育界面。特别是个人修养问题无时无刻地冲击着中国人的良知:问题鸡蛋、问题奶粉、问题香肠、问题大米、问题食用油、问题猪肉、问题食盐、闯红灯等。毋庸置疑的是,这种种的社会现象对我们农村小学进行礼仪教育成效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的,学生礼仪行动也处于“两难”境地。

5 科学评价机制的缺失

在老师问卷中我设计了第8小题“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是如何就礼仪教育实效性开展评价?”以此调查研究各校就礼仪教育的实效性评价开展情况。从调查中得知,学校更注重学科成绩的评价,对学校开展礼仪教育评价是无章可循的。可见,科学评价体系到科学操作体系的缺失,是造成学校礼仪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三、提升农村小学礼仪教育实效性对策

课题组成员经过了三年的努力,通过研究、实践、修正、完善、再实践、再完善,揭示提升农村小学礼仪教育实效性对策有如下三个大方面。

1 提升“礼仪修养”的教育

礼仪修养是礼仪教育成败的根本,“本”指本源之意,即“知、识、明、意”内化成为个人思想、行为的境界。“知”指识道、知明之意。知的重要,早已经被孔夫子作了精辟的论述,如:“知者不惑”;荀子也有论述“识道”地能提高道德的自觉性,只有“知明”才能保证“行无过”。“意”指意志、意愿之意。意之重要,孔子也有精辟论述,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见,人的意志力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力量。

(1)增加学生“礼仪修养”的厚度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可见中国有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

首先是礼仪知识认知。这是我们农村小学老师所缺乏的,俗语道“要使学生掌握一滴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要求老师具有丰富的礼仪知识、礼仪文化、礼仪修养,同时老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礼仪知识学习任务要求也必须十分清楚明了。并要求教师要在各科教育教学中、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做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把各有关内容的实施操作细化指导、有机渗透。

其次是对国外及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礼仪历史的认知。在提升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对策的实践中,我们引导学生利用电视、报纸、书本、网络等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收集各民族节日的风俗习惯、世界各国的风土人事,出版学校礼仪报刊、礼仪演讲、礼仪故事会等让学生深入认知中国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礼仪文化及世界礼仪文化,更从中认知现代礼仪文化的演变及应用,以提高对礼仪文化价值的认识及趋同。

再次,在增加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中,还应“固本清源”中,回归其深层次的“源”,那就是禮仪价值观。如“勤奋”“节俭”“平等”“宽容”“仁爱”“责任”“尊重”等内容。

(2)拓展学生“礼仪修养”的广度

首先是“四大校园”打造,拓展“礼仪修养”广度。中国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如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修身养性之目的,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学校着力于“四大校园”的打造,几年的努力,学生修身励志行为及表现在我校成为了现实:

一是打造“书香校园”。构建学校师生读书长效机制,营造“教与书相伴,行与文相随”的浓郁读书氛围,促进“学习型”校园建设。

二是打造“雅韵校园”。建立多种学生艺术社团,大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多形式开展题材广泛新颖、形式丰富多样,富有学生情趣和时代精神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增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着力打造“雅韵校园”。

三是做好“动”字文章,打造“活力校园”。

四是打造“科技校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展校内科技节等活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次走出书本、课堂,强化实践,拓展“礼仪修养”广度。进行实践场景的参观、体验、感悟或模拟训练,提升学生实践感知力。如参观工厂、参观会展、模拟家庭场景、模拟某商场场景、模拟法庭场景等。

再次利用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拓展“礼仪修养”广度。学校依据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充分挖掘民族精神,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主题明确的、观点鲜明的礼仪文化教育活动。

2 促进“礼仪情感”培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道德情感又是情感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根据社会道德育规范对自己或对别人进行评价时产生情感体验,是激发人的思想与行为的重要的内驱力。《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论述,道德情感有三方面作用,一是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的激发力量与驱动力量,二是道德情感的认识对道德行为的调控作用,三是移情或能情是自我与道德行为间重要的中介变量。

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首先,新型师生观的建立。俗话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农村小学教师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总还在影响着老师课堂教学观、学生思想工作育人观。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点是平等、民主、尊重、共同发展。

其次,健康心理情感养成。一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咨询室基地作用,引进专业心理学教师,加强老师B证、C证培训力度,提升老师心理辅导能力与水平,通过辅导,转变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冷漠、孤独心理、自私心理、嫉妒心理等,培养健康向上、和谐、包容的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二是要利用多渠道进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情感熏陶。如亲子活动、有创意的学生参与的主题班会、学生喜爱的外出参观活动等鲜活的实践情感体验。三是进行爱自己、爱他人、爱学校、爱社会、爱亲人等系列“爱的教育实践研究”。“爱”是情感教育、情感养成的核心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再次,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产生的价值情感体验。在研究实践中,我们课题组从“礼仪规范行为”“感恩”“责任”等价值观入手,创立了“禮仪教育规范篇”“感恩教育篇”“责任教育篇”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年,在教育活动年中又细分为主题教育活动月,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成效。

3 创新“礼仪评价”模式

“评价”能有效促进礼仪教育效果螺旋上升,是提升礼仪教育实效性的助推器。

“评价”是对礼仪教育实效性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对学生个体来讲,是学生对自己礼仪行为对与否的判断,也可以说是价值的判断过程。

首先,评价要求多方参与。社区、学校、老师、学生等都是评价的主体,形成“网络”的评价,产生多维评价效果。

其次,把握礼仪教育评价的内容。

教育部在2010年12月30日颁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实施纲要》中对小学学生礼仪教育内容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这可以是我们评价主要参照系。

再次,礼仪教育评价的方法与途径。

内部评价:对学生、老师、家庭都可以由评价个体对照相关评价体系进行内部的评价,内部自省,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制定措施,自己整改。

外部评价:定时评价,不定时的评价相结合。如对学生评价,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从日常礼仪规范表现入手,由学生礼仪岗、由校值日老师、学校老师、由学校关工委成员、由家长义工队成员、由家庭成员进行定时与不定时评价,做到全过程的评价、全员评价。

四、实践成果

从上面的研究前后成效对比中可见学生行为的可喜变化,学生素质的可喜变化,这说明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方法是科学的,研究成果是喜人的。

打破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肤浅的急功近利的德育模式,而是以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学生的“礼仪情感”、创新“礼仪评价”三方面入手,深刻地诠释了德育的“知、情、意、行”原则,为提升学生修养、全民修养提供了很好理论及实践操作模式。

(责任编校:扬子)

礼仪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礼仪;传统;文明;价值

[作者简介]王宁湘,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副教授,中国应用逻辑学术委员会理事,广西南宁530022

2006年8月8日,中央文明委、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出《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公民的旅游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还不相适应,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一些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不文明行为,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和批评,群众反应强烈。面对严峻的社会现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礼仪是时代的呼唤;加强和改进公民的道德教育,引导人们走出认识误区,以行动树立当代公民的良好形象势在必行;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对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礼仪的丰富内涵

礼仪在中国最早是用于敬奉神明的。礼字是一个“示”,祭祀的容器,是在庆丰收时用的,所以加上一个“丰”字。行了礼,来年才会有好运,才能发展。也有人考证“礼”字古时代指“履”字,意为鞋子,鞋穿上后更好走路,但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因此“礼”一定要适度。后来随着“礼”的功能的增多,礼仪已成为一种社会秩序、社会等级制度,成为人际关系中一种固定的表现形式。《礼记曲礼》中说:“礼者,所以定亲疏,别同异,明是非也。”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当时的人们就把许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为“神”和“天”的旨意,而“神”和“天”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于是人们因敬畏而对之顶礼膜拜,进行祭祀。这就产生了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律为主要内容的“礼”。

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将原始社会的宗教仪式发展成符合当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周公集“礼”之大成,提出“礼仪三百”,“威仪千三”。当时的“礼”既是一种法律制度,又是一种仪式和规范。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人类进入了封建社会,礼仪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封建社会的礼制既有整套烦琐的为国家政治服务的礼仪制度,又有系列的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如孔子、荀子等一批有影响的古代思想家提出了一整套仁义礼仪的要求,成为封建社会人们行为的不成文法规。孔子强调“见人不可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不礼,无礼不立”,“礼之用,和为贵”,并明确提出“礼者,敬人也”的思想;荀子日:“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古代思想家重视礼教对于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政治统治的封建礼教就完全走向了反面,什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成为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精神桎梏。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高唱着“圣经”和“西方文明”却任意瓜分中国的土地。旧中国的统治者也喊着“礼、义、廉、耻、忠、孝、仁、爱”,表面道貌岸然,实际也是虚伪残暴。

中国的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因素。比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倡的公忠、正义、仁爱、中和、诚信、礼让、敬老、尊师、自强、持节、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至今仍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超越传统文化,又要继承传统文化。礼仪作为一种文化,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演变,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延续性。礼仪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礼仪,它反映着那个时代历史发展的面貌。礼仪的发展从未中断,一直代代相传。我们在摈弃历代统治阶级礼制糟粕的同时,也要肯定并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发扬传统礼仪中符合人性需要的礼仪要求,弃其中不符合人性需要的内容。正如毛泽东所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国力的提高,大量的中国公民走向了世界,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加大了,整个世界在分析和观察中国;另一方面,现代知识经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又不断赋予礼仪以新的内容。过去一些行为毛病可能别人不重视、不关注,现在则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继承中国传统礼仪既要体现历史继承性的特征,又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和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教育人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为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风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走出认识误区,加强公民礼仪教育

由于“十年动乱”影响,在过去一个长时间里,我们对传统和礼仪文化更多的是感情的亲近,而缺乏理性的总结和继承。对于传统的礼仪和其他国家文明礼仪的成果,常常盲目地予以批判,全盘否定。由于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方面教育的欠缺,致使许多人对礼仪感到十分陌生,对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有的人无视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主体行为表现在市场经济发育和健全过程中的道德伦理水平有大滑坡现象,个体行为表现为对社会缺乏责任、急功近利、重利轻义、私欲膨胀、拜金主义盛行等,进而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诚信,不能以平等和关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我们应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育民族精神,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礼仪的优秀成果,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走出认识误区:

其一,“礼仪不过是形式,过分强调礼仪是不是舍本逐末呢?”,礼仪是一种形式,但又不仅仅是形式,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旬子曾讲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就是说一个不讲礼仪的人,一定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件不合礼仪的事,一定很难办成;一个不重视礼仪的国家,一定政局不稳,不得安宁。因而他强调“礼者,节之准也”,“强国之本”,他认为礼仪是人们言行的准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一种高尚的行为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做,由于它不普遍,所以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明。但是,一种很普通的、最起码的礼仪,诸如礼貌用语、文明举止、仪表端庄等等,尽管没有传奇式的伟大,却为人遵守,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那就形成了十分深刻的道德力量。它虽不光彩夺目,却有着持久

而隽永的魅力。亦如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就会被人家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我们提倡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遵守行为规范的人得到社会尊重。所以,强调讲礼仪并不是“舍本逐末”,而是标本兼治。

其二,“一般老百姓没那么多礼仪,太讲礼仪会脱离群众”。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绝大多数老百姓也是很讲礼仪的。当然群众中也有一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语言和行为,这主要是因为过去长期经济贫困、文化教育落后造成的。对于那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行,有些是因为不懂礼而失礼,我们应予以教育和引导,而不是去迁就和迎合,更不应欣赏和鼓励。因此,正确地认识和继承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节制贪欲,严格自律,完善道德情操,培养优良气质,增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而且还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其三,“现在提倡的许多文明礼貌用语,都是幼儿园和小学里的小孩学的,大人也要求学这些,是不是层次太低了呢”?提倡和推行的文明礼貌用语,例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这是由于在我国礼仪长期被忽视甚至遭到严重破坏,而至今仍然未能彻底改变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只有从文明礼貌的“ABC”学起,努力完善礼仪教育的养成机制,才能谈得上更高的礼貌要求。教育公民重视道德修养是礼仪教育养成的内部机制的核心,即古人所强调的“修身为本”。道德修养是培养社会公德并逐步完善人格的最基本的途径。“助人为乐”这一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从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说的是把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快乐。然而,正是这通俗的四个字,道出了履行社会公德过程中的崇高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层次是基于公民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而形成的。从社会公德的角度分析,公民的道德修养包括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动态上的“下功夫”,即依照社会公德的要求,进行学习、体验、对照、反省等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另一层含义是指静态的“已经达到的功夫”,即经过长期的修养之后所逐步达到的道德境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礼仪教育能否发挥其社会效应,关键在于它最终能否转化为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并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身居礼仪之邦,就应为礼仪之民。礼仪教育应该是一种养成教育,也就是说要从青少年抓起。各级领导、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头讲文明、讲礼貌;各行各业要改进服务态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各级社会机关、教育团体和各种新闻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宣传,加强监督,广造舆论,从而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仪道德规范,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使人与人之间达到高度的和谐有序,推动社会礼仪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是全社会和各部门的共同责任。

三、发挥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作用

1.自律与他律的作用

首先,礼仪对个人自律有着警示作用。如果我们的公民在社会生活当中能够自律,约束自己,能够理解,宽容豁达,并随时规范个人行为,做到像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礼仪就可以起到一定的劝诫、警示作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总之,文明礼仪是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一种行为规则,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明礼仪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进步的一种标志。

其次,礼仪通过他律以不断完善、规范个人的行为,具有着约束和警示的意义。从深层次来看,我国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的道德文明体系目前还处在逐步的建立当中。传统文化中,一些习以为常的行为,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危及财产安全的时候,各人自扫门前雪,袖手旁观,明哲保身,这些糟粕的东西常常危害国家利益,影响国人的对外形象。虽然是个别行为,但却令人寒心。又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所出现的不诚实、不诚信、欺诈、假冒伪劣的现象,由于个别人的不诚信,可能给国家的商品和贸易带来了损失,这种损失或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在经济活动中,我们应该清楚“诚信”为本的原则,诚信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加强对公民的礼仪教育,正确地认识和继承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在严格自律的基础上,依靠制度建设,通过他律,完善道德情操,培养优良气质,成为一种修养,成为由自律和他律、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相统一的这样一个有效的机制,促进传统礼仪行为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2.行为规范中的示范作用

为了让个体的形象、组织的形象、国家的形象更美好,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礼仪,讲究礼仪,使之成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邓小平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中,强调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公民素质,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礼仪,作为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纽带,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是良好的社会润滑剂、“凝聚剂”和“调节器”,它对于人们在交往中互尊互敬、和睦相处、协调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重视礼仪的教育功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精神文明的象征,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的道德规范。时代呼唤礼仪,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礼仪。

3.国际交往与合作中的作用

礼仪是规范人类行为的准则,它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双重特征。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群体生活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它们又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现代礼仪具有国际性。各民族都很注重礼仪,把讲究礼仪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把礼仪当作衡量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民族素质好的国家,国民修养好,文明有礼,具有良好的礼仪风范,能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反,民族素质差的国家,国民的修养差,愚味无知,目空一切,自以为是,狂妄自大,不善兼容,礼仪水平也就低,经济也就越不发达。很难设想,一个不讲礼仪、粗野鄙俗的民族会创造现代化的经济和文化。一个国家,当它逐渐富强起来时,文明礼仪和公共道德也应该相应得到重视和提高。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多次的“盛世”,那时的文明礼仪和社会公德的程度都很高。现在,中国正步入一个经济腾飞的时代,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密切,除了正规的官方交往之外,民间的涉外交往也日益增多。这既是我国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成果,也是国际市场走向一体化的必然。在对外交往中,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礼仪传统,保持礼节与礼仪的民族特色,又要尊重各国因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形成的风俗习惯。比如关于“安静”这个问题,国外非常重视“安静”。中国人则认为谈笑风生是开朗豪放。在国外大家在坐车的时候喜欢看书,保持车内的安静。而我们中国人不一样,出去的时候就会大声喧嚷,引起别人侧目。如我们有一些出国团体在非常安静的博物馆里大声说话。他们这种声音在国内博物馆也许不足为怪,但是国外博物馆是非常讲究安静的。又如到各景点参观,不同团体来了以后,导游拿着大喇叭进行讲解。在国外,导游在讲解的时候,音量都很小的,就好像说悄悄话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耳机。当然,这些现象有的是我们的基础设施没有跟上,有的是我们的理念没有到位。

欧洲旅游总会建议旅游者应该遵循的九条基本准则的第一条就是:“你不要忘记,你在自己的国度里不过是成千上万同胞中的一名普通公民,而在国外你就是‘西班牙人’或‘法国人’。你的言谈举止决定着他国人对你的国家的评价。”可见,个人行为在国外对民族、对国家亦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国家的软实力的组成部分。软实力就是指文明礼仪以及修养水平。如果软实力做得好,你的文化被吸收,你的文化就有辐射力,你的政策容易被别人理解,碰到的障碍就相对少。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素质、文明礼仪涉及到国家对外的信用,非常重要的就是整个民族、国家的对外形象。由于各国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沿革、社会制度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独特的礼仪习俗和生活特点,没必要用统一的模式来规范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因此,承认人类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方特色,是我们对外合作和交往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对等的原则、互惠的原则。吸收国际礼仪中一些好的东西和一系列国际通行惯例为我所用,让礼仪更好地为我国对外的社会、经济和外事工作服务,在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钟山]

礼仪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礼仪素养;技校生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以来都提倡“做人先学礼”。礼仪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所以一流的技工学校,不仅崇尚技能,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敢于实现梦想的一流技工人才。

作为一名在技工学校从事八年礼仪教学的教师,我深感礼仪教学的重要与重任,礼仪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系统的学习方式,可以很好地为学生开启礼仪之门,提升礼仪素养。怎样才能充分地利用好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呢?对此,我进一步进行教学反思,对“有效地利用礼仪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礼仪素养”进行了分析总结。

一、要有效地利用礼仪课堂教学提升技校生礼仪素养,不同学期的礼仪课应选择不同的教材,讲授不同重点的礼仪课程,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一学期,学生刚入校,相互还比较陌生,礼仪课程的重点应该是:提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礼节、礼貌素养及仪表、仪态礼仪的素养,选择的教材应着重突出这两大部分的内容。包括问候的礼仪、同学间相处的禮仪、宿舍礼仪、课堂礼仪、与家人和亲朋好友间交往的礼仪等。通过学习这些礼仪知识,学生能主动、大方地与人打招呼,友好地与他人相处,塑造有礼有节、自然大方的阳光形象。

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同学间的交往、沟通日益增多,提高学生社交礼仪与仪表、仪态礼仪的素养是重点。选择的教材应包含:交谈、交往、介绍、握手、电话、中餐、站姿、坐姿、走姿、美容等方面的礼仪知识。通过这些礼仪知识的学习,学生能更加自信地与人交往沟通,展示彬彬有礼的风度,并较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第四学期,学生即将走上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商务礼仪与仪容仪表礼仪素养的提高是重点。比如,称呼、介绍、名片、握手、电话、会议、酒水等商务礼仪,面试和工作中的妆容与服饰礼仪,职场中的沟通交往礼仪等。通过加强学生的职业礼仪素养,为学生自信、从容地步入社会、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二、要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提升技校生礼仪素养,应针对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学时数不同教学方法应不同

比如,我校电子专业班级的礼仪课,课时较少,只能采取培训式教学,直接将最基本的知识点加以强化训练。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看书归纳要点,然后分组上台演示动作,再根据学生的演示边讲解边纠正,直到学生做到合格为止。这样既高效率地掌握了礼仪知识要点,又能让学生自己感受学与不学的差别,增强学生重视礼仪知识的意识。

物流专业的课时数较多,一周有4节,很多的课程都可以展开讲解,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比如讲称呼礼仪时,可以让学生自查资料了解过去与现在哪些称呼发生了改变,哪些称呼一直沿用但意义已发生改变,各地区有哪些特定的俗称等。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很好地提升了自己的礼仪素养。

2.班级人数不同教学方法不同

在人数少的班级,课堂上可采取多提问、多人回答的方式。比如讲课前,请几个学生帮大家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要点;讲授新课时,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归纳知识要点,再请不同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这些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状态,减少开小差的机会,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与当众发言的胆量,在与人交往中展示不卑不亢的气度。

人数多的班级一般采用分小组教学,最好控制在4~5组以内。课堂上需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在实操演练时也按小组方式进行,组内同学先相互学习、纠错,再按小组进行比赛,最后总结归纳。这种形式既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同学间还能相互讨论,学会团结合作,又大大节省了时间,效果非常不错。

3.班级特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

班级的特点各不同,有的班级学生较活跃,积极主动,教师在课堂中可穿插一些团队活动,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场景将知识要点表现出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相互问好、微笑、鞠躬的礼仪知识,可以融入游戏中,边玩边学;宿舍、课堂、与人交往的礼仪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策划编排,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通过这种快乐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自觉提高礼仪素养。

有的班级学生不太爱表现,他们更多的是喜欢听教师讲课。教师可在课堂上多用一些贴近礼仪主题的小故事来引导学生,比如《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关系的真相》《没有台词的角色》等,让学生通过听故事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这样既增加了教师的讲解内容,又能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进一步了解礼仪的真正含义,增强学生的礼仪底蕴。

只要找对了方法,课堂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授课方法很好地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身教重于言教,礼仪的本质——尊重,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脑海里。

三、要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提升技校生礼仪素养,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课堂上的时间是宝贵的,要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充分备课尤为重要,虽然有八年的礼仪教学经验,但我从不认为不用备课就能轻松地上好礼仪课。首先学生每年都在变,学生的特点也在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改变;其次,有些案例和游戏具有时效性,教师要不断去挖掘,引用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案例和游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在不断地在提高,教师应及时总结归纳,将最新的知识和资讯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要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准备也非常重要。有一些课堂任务要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准备、策划,这样大大减少了课堂上排练的时间。

只有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才能吸收更多的礼仪知识,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礼仪素养。

四、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礼仪素养,更要严抓课堂礼仪规范

每次正式上课前先让学生检查自己的仪容仪表,比如着装是否整洁,胸牌是否佩带好,手机是否按规定放置等;检查学生的站姿是否格、神态是否自然大方。课堂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规范,及时纠错和提醒。下课铃响后,教师宣布下课,全体学生起立站好,两眼平视前方,得到教师的允许后才能离开座位。总之,既然是礼仪课,最起码的课堂礼仪一定要规范,通过对课堂礼仪的严格要求,带动学生有意识地提升礼仪素养。

五、要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提升技校生礼仪素养,教师自身必须有较高的礼仪素养,彰显榜样的力量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只有教师自己拥有较高的礼仪素养,才能得到学生的肯定,更具说服力,吸引学生更有兴趣学习礼仪知识;只有教师自己拥有较高的礼仪素养,才能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激发学生提升礼仪素养的决心。所以礼仪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礼仪行为规范细节,一言一行,都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同时,还必须不断地学习各种文化理论知识及心理健康知识,以修身养性,由内而外散发出礼仪素养的魅力。礼仪教师自身良好的礼仪素养是激发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最直观的方式。

总之,要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先提升自身的素养,并不断总结经验,认真对待每一个班级和学生,正确分辨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进行授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喜欢、热爱礼仪,并由此不断提升自己的礼仪素养。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要实现在中国梦,我们的技校学生不仅要学有一技之长,还需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等礼仪素养。良好的礼仪素养将伴随技工学子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伴随技工学子去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

参与文献:

[1]孙彗竹.礼仪规范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05.

[2]周思敏.你的礼仪价值百万[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01.

[3]金正昆.礼仪金说[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社,2009-03.

编辑 韩 晓

礼仪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陈鹤琴先生曾说,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交往中学到,礼仪的养成,没有再比交往这个方式来得快、来得切实。可见对幼儿进行交往礼仪教育十分必要,在社会交往中,交往礼仪不仅体现一个人良好的教养,也可直接影响交往的效果。俗话说的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品质的关键期。如何来进行幼儿交往礼仪的培养呢?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让幼儿知礼仪、学礼仪、做礼仪这三步进行了尝试。

一、知礼仪

1. 判断美丑。很多礼仪书籍都蕴涵丰富礼仪内容,比如《玩具大家玩》、《孔融让梨》、《萝卜回来了》等等。在故事讲述与情境表演中,幼儿知道了“玩具是大家一起玩的。”“大的给别人小的给自己!”“他肚子饿了,先送给他吃吧!”这些是应该做的,反之则是不应该的。通过学习判断美丑、善恶、好坏、是非等简单的道德行为规则,不断提高道德礼仪认知水平。

2. 认知礼仪。在交往中有人感到愉悦、好奇,而这种感觉,用高尔基的话说,就是理解的开始,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因此交往为幼儿获取礼仪知识提供了可能性。如每天园门口值班老师带领园内的礼仪小宝贝,主动和教师、小朋友打招呼。小小活动让每一位进园的幼儿都知道了见面要问好。

二、学礼仪

1. 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就说明了榜样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幼儿园,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早上来园时,老师主动地和幼儿、家长打招呼,道一声:“早上好!”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能跟你一起玩吗?”或说:“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文明交往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学习的动机,模仿老师的行为。

2. 正确方法的指导。幼儿的自制力较差,常常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与别人发生争吵。另外,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常因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如:在活动中别人不小心碰了自己一下或两人都喜欢看一本图书,因只有一本而发生争吵。针对每一个契机,引导幼儿集体讨论、思考,启发他们自己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让他们了解交往中的一些常识,如,礼貌、宽容、合作、等待等。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学习一些基本的交往方法,建立良好的交往规则。如只有一本图书可以两人同看,或一个人讲给另一个人听或者轮流看。

三、做礼仪

1. 请进来。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日常生活中,巧妙抓住有利机会,从班上到平行班;从平行班到其它年级;从幼儿园到家庭……循序渐进帮助幼儿扩大交往范围,对幼儿实践礼仪教育有着很好的作用。如:混领班大带小活动,孩子们一对一带小班孩子去各个游艺活动室进行活动。观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令人惊叹不已,一些孩子能耐心询问弟弟或妹妹想玩什么游戏,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遇到较调皮的小班孩子,他们俨然像个大哥哥、大姐姐,和气进行劝解;一些平时在班内自控力较差的孩子也一改常态,变得认真负责了,在活动过程中始终拉着弟弟或妹妹的手,看着孩子们把弟弟妹妹送回教室后自豪的神情,我们为孩子们的表现感到欣慰,孩子们确实懂事了。

2. 走出去。充分利用周边的教育学习资源,带孩子走出去。如到社区去参观访问,给幼儿提供积极表达自己交往意愿的机会,发挥各种环境的综合功能,使幼儿从中提高认识能力和交往能力。还可请家长多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多让孩子去体验社会与家庭间的关系,使孩子在感受家庭的温馨气氛,掌握与家人交往的技巧之后,让孩子走出家庭接触外面的社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小伙伴家中玩等,用各种方式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礼仪三部曲的实施让孩子们变得懂事、有礼貌。当然幼儿礼仪教育需多管齐下、多方配合,单靠幼儿园、家庭还远远不够,还需社会大环境来加以扶持。幼儿交往礼仪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成人和幼儿不断的努力。成人对幼儿的需求要始终一致,不能朝令夕改,需常抓不懈。

礼仪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而幼儿园教育更加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为幼儿提供了优质的教学服务,夯实了幼儿的基础,为幼儿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幼儿园教育依然在实践中前行,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需要正视教育中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于幼儿园中班文明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中班  文明礼仪教育  现状  对策

前言

幼儿园中班文明礼仪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像,缺乏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过多的关注幼儿的学习成绩,没有将重点放在幼儿的文明礼貌方面,从而影响到幼儿园中班文明礼仪教育的质量,下面结合具体的问题,分析幼儿园中班文明礼仪教育的策略,以科学、高效的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工作。

1 幼儿园中班文明礼仪教育的现状

从目前幼儿园中班文明礼仪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幼儿园中班文明礼仪教育的质量,最终阻碍到幼儿的长远发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文明礼仪教育缺乏计划性。很多教师将其当作随意性的教育工作,在课堂上,想到哪里说哪里,此种行为导致文明礼仪教育无序性,导致幼儿无法接受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1]。②文明礼仪教育缺乏必要的要求。幼儿园针对于教师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包括要完成怎样的教学目标、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等,因而,在幼儿园中班文明礼仪教育中,教师没有科学教学目标的指引,必然会导致文明礼仪教育的偏差,最终影响到幼儿园中班文明礼仪教育的质量。③缺乏对幼儿的科学评价。在幼儿学习完教师的相关教育内容之后,教师没有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教师无法全面的掌握幼儿文明礼仪的学习情况、学习水平,最终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2]。因此,在实际的幼儿园中班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的文明礼仪教育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幼儿园中班文明礼仪教育的质量。

2 幼儿园中班文明礼仪教育对策分析

2.1  制定科学的文明礼仪教育计划

在幼儿园中班文明礼仪教育中,教师应制定科学的文明礼仪教育计划,使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更加有序性,有助于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质量。在开展教育工作之前,教师应对文明礼仪教育的课时、内容、以及目标等进行计划,可制定2项计划,即,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可以以一个学期为单位,而短期计划可以以一个月为单位,教师在制定完计划之后,严格按照计划中的时间、内容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工作,从而能够提高幼儿园中班文明礼仪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长远发展[3]。

2.2  对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

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只要提出科学的要求,并且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按照要求进行,才能够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效果,使幼儿快速的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学习中能够讲文明,懂礼貌。例如,要求教师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将生活中实际的案例引入到课堂上,降低文明礼仪教育的难度,使幼儿快速的掌握文明礼仪的内容。又如,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在互动中帮助幼儿解决困难,提高幼儿的学习质量[4]。

2.3  对幼儿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在幼儿园中班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中,待阶段性的教育工作结束之后,教师应对幼儿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了解幼儿在此阶段的学习中是否掌握了相关的文明礼仪知识,是否已经成为了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以及时的调整教育对策,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同时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效率,使幼儿在教师的科学教育下,掌握全面的文明礼仪知识,提高幼儿的道德素质,规范幼儿的学习习惯,促进幼儿长远发展[5]。

3 结论

讲文明、懂礼貌的幼儿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至关重要。然后,在目前幼儿园中班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像,缺乏计划性、对文明礼仪教育没有系统的要求、没有对幼儿进行科学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幼儿园中班文明礼仪教育的质量。因此,教师应正视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着的问题,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以实现最佳的文明礼仪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庆丽.浅谈如何在一日常规中开展幼儿礼仪教育活动[J].新课程(小学).2014(10)

[2]严菲娅.为孩子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浅谈幼儿礼仪教育的价值[J].快乐阅读.2013(16)

[3]谭云.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01)

[4]袁珊珊.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实施与养成[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03)

[5]姚宁.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甘肃教育.2015(11)

上一篇:医院管理论文下一篇:教育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