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论文范文

2024-01-02

翻译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古今中外,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在翻译技巧中提到了翻译实践。翻译技巧其实也是源于翻译实践的, 因为它具有普遍性, 在指导翻译实践的过程中, 指导初译者和教学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实践性是翻译技巧本身就具有的性质, 翻译技巧的内在要求也就自然是指导实践。

1 当前翻译技巧认识及教学误区分析

翻译技巧的本质就是认识并分析教学误区, 这是它的价值体现。价值的概念, 本身就已经提及到价值的主客体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上, 所以认识价值本质的同时也就会产生不同的倾向问题:主观价值论、客体价值论与关系论。翻译实践是翻译技巧的源头, 作用是为了总结实践经验和指导以后的实践活动的。翻译技巧的澄清有助于对翻译技巧的深入理解。翻译技巧一直都很重视翻译实践, 进而成为了翻译技巧的基础。翻译技巧作为价值客体, 运用翻译技巧的翻译者便是价值的主体, 此时的翻译者的需要也就是为了对翻译的需求。

可以看出翻译技巧的价值要素构成和主客体已经十分的明确, 被运用到翻译技巧教学的时候, 就会发现这主客体因素已经变得模糊并且难以辨别。翻译实践的活动中, 翻译者只能作为主体性因素。在翻译技巧教学中, 主体性是学生或是教师;在翻译实践中, 翻译技巧只能是客体, 而价值实现只能通过通过技巧来提高翻译质量。虽然翻译技巧教学中, 客体性因素只能由技巧来充当, 但是如果只关注翻译教学, 那么客体作为技巧的内容就现实出了本身的知识性。

翻译教学已经成为了高校外语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 也是属于一门实践性的课程。目前高校对外语学院的人才培养都是重视翻译能力的, 翻译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这一点是不容分说的, 所以对于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的积极作用, 目前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识和接受。

2 翻译技巧的价值分析

翻译实践中, 主体就是翻译者, 翻译者对于技巧的需求, 也是翻译技巧价值的构成因素。对于翻译技巧的教学实践, 主体又有了变化, 很难确认。总的来说都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价值主体, 很多人都认为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着的身份是很重要的并且具有主动性, 可是他们却没有对价值内涵做出真正的理解。如果说把教师作为价值的主体, 那么客体就被确定为是翻译技巧, 因此, 教师相对于翻译技巧来说属于客观的价值主体, 翻译技巧就是为了教师的需要而生成的。在翻译教学中, 翻译技巧被教师引进到了课堂里, 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价值特征与生成途径已经通过教师的讲解, 让学生们有所了解, 所以把价值客体引进到学生的视野中也不是什么难题了。翻译教学中, 翻译技巧的价值构成是靠学生、学生对提高翻译质量的需要与翻译技巧这三种生成的, 同时翻译技巧也为翻译教学创造了条件, 并为此也打下了基础。

3 翻译技巧的价值生成

价值是一种存在方式, 是以社会现象和社会化的形式存在的, 并且以社会实践为基础, 进而生成的。实践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出发点是主体的能动性。价值并不是客体的本身, 也不是以客体存在的, 价值生成是具有确定意义的, 因为它的实践结果和活动对人来说是具有发展和生存意义的。

价值的社会实践结果是由翻译技巧形成的。翻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 调整并提高了翻译方法和手段, 最终完成了翻译任务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翻译技巧既然已经被归纳并提炼出, 那么翻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的时候, 就要把它放在自己的视野中, 这样在提高翻译质量的同时, 也对客体属性的明确性进行了认可。

翻译实践过程中主客体的统一, 生成了翻译技巧的价值性取向。翻译技巧在翻译者能动的活动中不断的靠近翻译技巧的价值取向, 这样会形成翻译技巧的提高进而满足了翻译质量高要求。翻译技巧作为客体, 提高翻译质量的属性上, 不断的促进翻译者的主体化思想。翻译者在运用翻译技巧的过程中, 也逐步的实现了客体化, 不断的把受限制的目标、方法和手段融入到了其中。

4 教学的指导意义

翻译技巧教学中, 强调实践的实际操作性主要就是指学生的翻译练习。主体实践需要的就是价值, 在实践中生成中对实践的基础性作用进行了重视,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翻译技巧时把技巧讲解和翻译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一般传统的课堂对知识的讲解都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是知识的组织者和出发者, 学生则相对于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这种课程对翻译技巧的知识性、突破性是以学生认识和牢记课堂任务为标志的, 至于翻译技巧应用方面却被推到了课堂外面, 而且这些都是靠学生的自行完成或是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之下完成。

课后练习也是只要求学生翻译一次, 要改变以前学生只进行一次翻译或者学生翻译完成后对译文进行修改的, 对此也要尽可能用上翻译技巧, 虽然使用翻译技巧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但是这也相应的转变了过去翻译练习过程中死搬硬套的做法, 从而使技巧的主体性得到满足, 也实现了技巧的工具性能。

摘要:翻译教学的重要内容都是以翻译技巧为基础的, 可是对如何做翻译技巧教学的方法, 国内的翻译界还没有给出明确的定论, 这样导致翻译教师对此深感困惑。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只因为目前对翻译技巧的价值没有明确的认识, 而且也没对翻译技巧的价值生成方式做深入的了解, 对于其表现形式也没有明确的指示, 所以当前需要的是对于翻译教学要提出一个明确的指导建议。

关键词:翻译技巧,翻译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司显柱.对我国传统译论的反思[J].中国翻译, 2002 (3) :39~41.

[2] 方梦之, 文军[主编].《中国翻译技巧百年回眸》序[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2007 (1) :3~4.

[3] 张鑫陵, 文军.论本科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内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 (2) :129~133.

[4] 刘沿明.建构价值本质的新视野[J].求索, 2007 (6) :157~159.

[5] 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55.

翻译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市场调查 翻译人才 课程设置与教学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1]。这不仅促进了世界各国间不同文化与知识的相互交流融合,进而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同时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难得的经济发展机遇。翻译在这一过程中无疑架起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沟通合作的桥梁,确保了这一进程的稳步进行。相关调查显示,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合格翻译人才供不应求。随着近几年跨国企业的发展,这种供求差距越来越大,高校翻译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市场对高质量翻译人才的要求,无法填补这一紧缺型人才的漏洞。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也在关注这一问题,其中,任月花通过网络搜集各大公司的招聘广告分析市场对翻译人才的要求,认为要满足社会及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设置合理的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2]。为此,笔者就苏南地区企业事业单位的翻译人才需求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并详细审视了该地区高校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旨在为其课程设置及教学的改革提供合理建议,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翻译人才。

二、调查简介

1.调查对象与范围。

本次调查包括两份问卷:苏南地区企业事业单位对外语翻译人才需求的调查,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调查。第一部分的调查对象为苏州、无锡、常熟、昆山、常州、镇江、南京七个地区近200家企事业单位,其行业涉及农、林、牧、渔、制造业等,具体受访对象既有普通的翻译工作人员,又有用人单位人事主管。第二部分调查的对象为50所高校的翻译专业学生,其中以苏州、无锡、常熟、昆山、常州、镇江、南京等苏南地区及周边城市设立翻译专业的高校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包括其他重点高校作为借鉴参考对象。

2.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采访、实地走访等方式发放问卷。向企事业单位发放苏南地区企业事业单位翻译人才需求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8份;向高校发放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市场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翻译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其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不同学科及不同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3]。调查显示,翻译人员除翻译工作外,受访者中的12.86%还需负责计算机维护,58.57%需负责文档管理,20%需负责市场调研,22.86%需负责员工培训等工作,所以翻译需掌握另一门或多门其他技艺以适应市场需求。翻译人员所从事的行业涉及各个领域(如图1所示),只有熟悉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翻译任务。

此外,虽笔译也常有涉及,但苏南地区企事业单位的翻译工作类型多为口译;翻译工作场合也多种多样,包括会议发言翻译(24.64%),大型活动致辞翻译(7.97%),商务谈判翻译(26.09%),一般性会见翻译(36.23%),项目工程翻译(31.16%),出访团组和接待来访团组翻译(11.59%)等。调查显示,仅有11.59%的企事业单位对翻译人员非常满意,59.71%比较满意,17.97%不太满意,10.72%不满意。由此可见,该地区企事业单位的翻译质量还有待提高。正是由于市场对英语翻译专业人才高素质的需求,造成了英语翻译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口就业难度大,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4]。当然,市场不仅对英语这一语种的翻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他语种专业也是如此。因此,面对市场如此迫切的需求,如何合理进行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成为高校培养合格翻译人才的重中之重。

2.高校需改革其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一些高校先后成立了翻译学院或者翻译系。到2011年,我国内地已经有42所高校获准开办翻译本科专业[5]。这说明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高校中已经受到足够重视。可是近年来市场上高素质翻译人才的空缺情况并没有显著改善,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苏南地区企事业单位翻译人才需求调查显示,当受访者被问及高校应该开设哪些课程有利于毕业生开展翻译业务时,36.23%选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33.33%选择外贸英语函电,26.09%选择国际金融,26.09%选择电子商务,67.39%选择相关行业基础知识课程。而高校翻译课程调查显示,翻译专业的课程主要集中在语言对比、翻译技巧等内容上。18.2%的高校翻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板块划分不明晰、课程体系不完整;27.3%的高校开设的翻译技能课程(如机器翻译,专业术语翻译等)与翻译知识课程(通识文化类)不足。翻译专业在校生认为其所在专业开设的应用专业课程不足(57.6%),忽视母语与中国文化(48.5%),缺乏语言、文化比较类课程(24.2%),过度注重以译为主的西方文化的输入(36.4%)。由此可见,高校目前的课程设置既无法满足在校生的学习意愿,又无法达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的要求。

在教学方面,根据企事业单位调查,关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翻译人才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只有4.35%选择讲授教学法(讲课法),另外,18.84%选择讨论教学法,26.09%选择实验教学法,29.71%选择案例教学法,8.7%选择课题研究教学法,12.32%指导自学法。而高校调查发现,有57%的课堂仍然是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理论教学,其中74%的教学内容以笔译为主;48.3%的学生除了接受课堂教学外,没有参与任何与翻译有关的活动。鉴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只专注于课堂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法加上有足够的翻译实践机会,很难培养出真正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翻译人才。

四、对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的五点建议

1.加强汉语的学习与应用,提高双语转换技能。

在学习外语成为一股全球浪潮席卷中国的今天,外语专业学生更是热衷于对外语的学习及外国文化的了解,忽视对汉语能力的提高。根据高校调查显示,87%的高校没有汉语言课程,尽管有23%的高校开设了双语基础课,但是内容主要偏向的是外语而不是汉语,汉语水平日渐下降,这对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致命弱点。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与互换,译者必须对原语和目的语都极其熟悉并能灵活运用。因此,翻译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汉语能力对翻译的重要性,其次,翻译专业需增加汉语必修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和汉语写作等,不能仅作为选修课。94%的受访学生认为汉文化课程的开设很有必要,其中88%认为最好在一二学年就开设汉语言相关课程。因为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受大量的高级翻译理论和翻译业务课程,如果在低年级时期没有打好坚实的双语基础,则无法在翻译时做到正确地道的双语转换。另外,在汉语言课开设时,要防止汉语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6],避免广而不精,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2.加强通识教育,以不变应万变。

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秉承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把整个大学分为生命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四个部分,并提出“学了这些课程后,就能掌握最基础的,融为一体的知识结构,以不变应万变”[7]。对翻译专业学生来说,成为一个合格的译者,首先,要了解原语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防止文化冲突导致的各种错译;其次,因为翻译题材多种多样,译者通常需要具备百科知识,也就是要具备四大学科相关的丰富的基础知识;再次,一名合格的译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应变能力,等等。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8]。根据调查,40.58%的受访者认为宽广的知识面是成为一个合格译者的必备条件(详见图2)。而翻译专业开设的课程中,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占60%,翻译知识与技能课程占35%,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仅占5%。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增加必修课或选修课等形式,使翻译专业学生能够获得其他学科知识。当然,同时应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3.重视机器翻译的正确使用,使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有效结合。

机器翻译是一门综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技术,最早由科学家G.B.阿尔楚尼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9]。到本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翻译工具逐步面世,人们开始逐渐依赖它们。根据企事业单位调查,35.71%的译员经常使用翻译软件,40%偶尔使用;高校调查显示,75.76%的同学在完成翻译任务时使用翻译软件,常用的软件有灵格斯、有道、Trados、谷歌翻译等。因为习得者第二语言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有限,翻译工具和语料库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并能提高翻译效率。这些翻译工具一方面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另一方面对译文质量的保证和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为翻译工具只是一种程序化产物,它不可能像人脑一样考虑到译文的各种因素,像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而且目前没有完美的翻译软件可以避免最基本的语法错误。此外,调查显示,53%的学生为了完成翻译任务,特别依赖翻译软件,不求翻译质量,长此以往,会造成对翻译工具的过度依赖,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翻译能力。因此,高校有必要开设专门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充分利用机器翻译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同时杜绝学生对翻译软件的依赖思想,防止学生使用机器翻译替代人工翻译完成作业或翻译实践,否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可能造成难以觉察却重大的翻译错误[10]。

4.理论为基础,实践为目的。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一种“互构互补互彰“的关系,翻译理论若非由翻译实践的问题产生,则既无意义又无效果[11]。我们需要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学习翻译理论很重要也很必要。然而,能力培养贵在实践,不通过足够的翻译实践,学生无法发现自己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无法锻炼现场翻译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何谈毕业后胜任各种翻译工作。根据企事业单位调查,78.4%的高校毕业生工作后认为他们在学校最缺乏锻炼的是实践能力,81.73%认为这是高校应该着重培养翻译人员的方面。鉴于学期学时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翻译实践机会。第一,老师可以开展第二课堂和多媒体跟踪教学,利用课后时间督促翻译实践。第二,在期末课程考核时,可以考虑翻译实践成果考核。第三,成立翻译社团或翻译工作坊,增加模拟翻译或实战翻译练习。据调查,60.6%的学生所在学校没有翻译社团或翻译工作坊等组织,39.4%虽有相关组织,却只有10%的学生加入。因此高校在这一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通过成立翻译社团或翻译工作坊,组织各类翻译比赛或为社会活动提供志愿者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第四,创建实践基地,为翻译专业在校生学习理论的同时提供各种翻译兼职。

5.口笔译并重。

口译是指对一个具体句子、一段文章、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等口头上的翻译;而笔译是指对一个具体的句子或一段文章、对话等书面形式的翻译[12]。二者在工作方式、语言运用上都有很大不同。根据企事业单位调查,25%的受访者从事纯口译工作,39%从事纯笔译工作,36%从事笔译口译交替工作,高校对口译课程的重视则远远落后于口译。根据高校调查,口译课程平均只占到翻译技能课程的20%。口译的基础是笔译,所以重视笔译教学无可厚非。然而,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上的欠缺及口译的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高校必须把口译相关课程的比重提升。据调查,78.6%的企事业单位受访者认为笔记对翻译质量很重要,88.5%经常做笔记。此外,如何完善口语表达,如何进行现场应变等也非常重要,相关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在师资配备方面,高校最好能聘请具有口译工作经验的老师,并且采取灵活生动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教学为主,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五、结语

为了满足当前中国社会对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审视自己英语本科翻译课程设置与改革,确保学生拥有宽阔的知识面、娴熟的翻译技能,无论是在翻译理论还是翻译实践上都能游刃有余,不断为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大公报.2013中国外交转型与2014展望.www.news.takungpao.com.大公网,2014(1).

[2]任月花.社会需求对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启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111.

[3]韩高军,彭石玉.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兼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9):120.

[4]谭瑞.新建本科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以莆田学院2011届英语翻译专业毕业生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1(23):74.

[5]高等学校翻译展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2013:1.

[6]严莉群,戴晓莉.英语专业汉语教学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2):190.

[7]蒋洪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145.

[8]韩高军,彭石玉.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兼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9):120.

[9]崔林艳.机器翻译软件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利与弊[J].海外英语,2011(4):103.

[10]王正&孙冬云.统计机器翻译系统在网络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翻译,2009(1).

[11]曹明伦.从教学视角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

[12]肖家燕.重视口译兼顾笔译——漫谈大专英语精读教学中的翻译[J].襄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29.

项目来源: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苏南地区企业事业单位翻译人才需求及其培养对策的调查”(项目号:201410333019Z)

通讯作者:吴磊

翻译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以下简称AI) 技术发展势头强劲, 其中, 语言服务业涉及的机器翻译更被誉为"AI王冠上的宝石"。由于其技术难度大且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AI翻译技术引来了众多研究机构竞相研究, 也引来了包括谷歌、阿里在内的企业巨头踊跃投入。

2 AI翻译发展现状

机器翻译已出现了70年, 但过去一年里涌现出的AI翻译软硬件产品已超过最近30年的总和。国外, 微软发布了翻译工具Microsoft Translator, 可以实现9种语言实时语音转为文本翻译。国内的发展也不容小觑。百度翻译支持全球28种语言互译、756个翻译方向, 每日响应过亿次的翻译请求。除百度外, 科大讯飞也推出了讯飞听见升级版产品, 还发布了智能翻译产品“晓译翻译机”。国内AI翻译产品不胜枚举, 日新月异。

尽管AI翻译进步神速, 却不被传统的翻译行业所看好。AI翻译产品对翻译方式及翻译内容有很大限制, 且口译中的应用尚有很大发展空间。由于口译过程很大程度受说话人习惯、语气影响, 并且口译涉及对下文的预测, 目前AI技术未达到这一高度。

3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

就现阶段看来, 国内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方式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翻译人才。笔者通过对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教学情况的分析, 将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现状总结如下:

3.1 重视程度不够, 课程设置不足

首先, 人们对翻译教学认识有误。很多人认为, 翻译只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水平的一种手段。然而,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 这样的认知远远达不到英语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其次, 课时设置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据调查, 大部分学校在大学三年级开设翻译课程, 有效学习总课时不超过64课时。翻译并非一日之功, 短短的两学期的学习, 学生在“译”这一方面的能力并不会有显著提升。

3.2 师资力量不足

教授翻译的教师, 第一身份首先是译者。虽然目前多数高校的翻译教师的职称与其翻译教学能力相称, 但是仍有许多翻译教师的翻译水平尚有欠缺。而且多数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于培训和经验的限制不能满足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要求。其次,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扩招, 但专业对口有丰富翻译经验的老师并不多。师资力量不足导致老师在工作中难免分身乏术, 对于学生的课后实践不能做出针对性的指导。

3.3 授课方式

翻译教学授课方式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老师多就翻译理论进行教授, 实践部分较少, 使得学习过程较为乏味。教学过程中老师倾向于选取文章中的部分句子作为例句进行分析讲解, 这样会导致情境缺失。除此之外, 以笔译课堂为代表, 老师倾向于以“参考译文”为教学指向。“参考译文”原则对学生的翻译训练往往起到负面作用, 削弱学生自信且限制思维。课堂上老师并未将翻译技巧真正教授于学生, 更无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3.4 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

调查显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进行文学与记叙类作品的翻译与解析, 对于应用文及其他文体的翻译少之又少。与此同时, 国内使用的大部分翻译教材与时代脱节, 这也是学生怠学的一大因素。再者, 学习主体—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基础不同, 对待学习的态度及努力程度的差异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因材施教的难度也由于扩招导致的各个行政班人数增加而增大。

4 教学策略改革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虽然目前国内高校大多设有英语专业以及MTI翻译硕士点, 但能够胜任翻译的高质量人才缺口高达90%。面对AI翻译的冲击以及市场的迫切需求,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4.1 建立新的翻译训练系统

互联网的革新和AI技术的突破应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笔者认为可以运用大数据这一方法, 建立翻译训练系统, 针对学生不同的个人情况进行分析。这样一定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 并为老师减负。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徐琦璐老师设计的“个性化口译训练教学系统ITE”相似, 笔者设计的翻译训练系统主要分为笔译方向及口译方向, 两个方向下细分五个子系统:

口译方向子系统1:口译语料库。语料库内的信息可供教师学生查阅使用。资料库内的材料更新平台还向各高校老师开放, 各高校老师可通过后台向技术人员提交语料, 审核通过后上传到语料库, 做到资源实时共享。学生可登录语料库进行资料的查阅。

口译方向子系统2:口译教学内容。此子系统中, 教师可以上传本学期、本学年的教学计划及上课运用到的教学材料, 学生课后可自行登录系统查看课程回顾, 加强复习预习;教师可后台查看学生回顾学习情况, 由此对回顾较多的内容进行分析, 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口译方向子系统3:口译实训。教师可将口译训练任务下发给学生, 规定完成时间。这个系统除了可以学期内布置作业使用, 还利于假期教师布置任务, 有效的监控学生假期间的训练程度。

口译方向子系统4:训练纠错。学生完成任务后上传至后台, 系统后台先对学生的翻译练习中出现的发音、语速等基本问题进行初步纠错, 机器纠正完基础问题再汇总到教师端, 老师进行再次纠错。这样可以提高教师效率, 减轻教学负担。

口译方向子系统5:数据反馈。AI翻译修正及教师修正后的信息将发回给学生, 此时后台收集到各学生的错误并做好收集工作, 整合出各学生的准确率;教师根据数据分析学生训练时薄弱的地方, 在教学中提出针对性建议。

笔译方向子系统1:笔译资料库。资料库内应涵盖各类文体的笔译资料供师生查阅。此外, 教师有权登录平台上传内部笔译资料供本校学生使用。

笔译方向子系统2:笔译教学内容。涵盖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学生可自行下载内容进行复习预习, 并在其中进行标注。老师只需将教学内容上传其中, 不用再散发给各个学生。

笔译方向子系统3:笔译实训。详见口译实训一栏。

笔译方向子系统4:训练纠错。智能翻译对学生的笔译作业中时态等基础问题进行初步修正, 经过初修再提交给老师, 老师对学生翻译文本的人文性等方面进行进一步修改。

笔译方向子系统5:数据反馈。将教师提供的范文和修正后的译稿返回给学生。每次实训后后台都将收集学生犯错的数据, 整合出学生犯错的类型, 使后续的训练更有针对性。学生犯错数据由系统整理汇总给老师, 使教学过程有的放矢。

4.2 新的教学规划

据研究, 翻译课程被安排在大三上学期才开始。老师的教学由理论开始, 逐步向实践深入。虽然这一步骤没有错, 但我们却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前期翻译理论课堂上十分被动, 兴趣也提不起来。理论知识铺垫完已用去该学期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久, 留给学生进行实践的时间不足。笔者认为, 可以把翻译教学提前到大二下学期, 这个时期语言基础已经牢固, 可以开始翻译的学习。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消化纯翻译理论和部分理论实践结合的内容, 大三时可以有更多时间投入实践中去, 老师也能相应提高教学速度。

4.3 AI翻译融入课堂

虽然学生对AI翻译这一术语并不陌生, 但多数学生对于AI翻译所能达到的精准度及时效性等并没有详细了解。对当前局势的把控不足使学生在翻译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危机感, 学生像根绷不紧的橡皮筋, 不能全力以赴。笔译课堂中, 老师可以将AI翻译的范例引入到课堂中, 让学生近距离感受AI发展的水平, 对自身有准确的定位, 在日后的职业选择中也会相对明智。其次, 教学过程中应多使用互联网教学。通过互联网教学, 学生不仅可以得到最前沿的资源, 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是翻译方面的学习, 从长远看, 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 AI翻译技术的崛起是机遇也是挑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翻译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我们应当把握时代脉络, 将AI视为工具,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中。

摘要: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近十年互联网技术成指数爆炸式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已经全面到来。本文对目前我国英语翻译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AI翻译背景下英语翻译教学可采取的新教学策略, 从而促进我国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翻译教学,英语专业,AI翻译

参考文献

[1] 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 2001 (3) .

[2] 罗华珍, 潘正芹, 易永忠.AI翻译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J].电子世界, 2017 (21) .

[3] 邵泽娜.高校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英语广场, 2017 (5) .

翻译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信息技术的普及给教育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突破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限制,在教学方法和课程构建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效,网络资源作为信息技术时代下的副产物却往往被人忽视。考虑到网络资源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将其应用到现代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中可以有效改变翻译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水平。本文围绕网络资源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关键词: 网络资源 高校英语 翻译教学 教学改革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无形中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资源中心,这些资源不仅内容丰富,更借助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实时性和共享性体现出了巨大的利用价值。在当前网络与教育相结合的背景下,将网络资源应用到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中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和帮助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现阶段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明显的认知误区,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翻译水平取决于词汇量和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设置上缺乏系统规划,同时缺少专门用于翻译教学的合适教材。对于从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教师而言,理应具备完整的语言学理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优秀的双语能力及丰富的翻译实战经验,但实际情况下只有极少数教师符合上述要求。换句话说,现阶段部分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正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求职受阻,其翻译能力远未达到社会和工作的要求。鉴于此,为了扭转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低效的境况,并且培养出更多可以满足实际翻译需求的大学生,必须进行一场有效的改革。

二、网络资源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通过整合现有校园网络资源促进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

在大学不断扩招和学生学习外语热情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教师承担着较大的教学压力,此时需要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教学思路、改变授课方式,切实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为此,可以从高校校园现有的网络资源入手,通过合理整合实现最佳配置,以促进翻译教学改革顺畅。首先,高校应将校园网络覆盖至整个校园环境,包括行政办公室和教师住宅区,并保持学生公寓楼和教学区域之间多媒体教室的互通互联。在此基础之上可将网络与演播室进行结合,将教师的翻译教学过程进行录制并保存在服务器上,既丰富了网络资源,又便于学生学习。针对翻译专业学生群体推送大量高质量的网络英语翻译视频或资料,学校可自主构建一批英语翻译教学精品课程,在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同时发挥出网络资源的价值;其次,重视对本校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建立专门的翻译教学资源库并从网上搜集整理优质翻译材料以扩充资源库的内容,给予学生自由下载的权限助其自主学习,方便其他教师借鉴和调用,从而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还应加强翻译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确保其能够灵活运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网络技术的支撑加速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支撑加速改革过程,比如在英语自习室里,教师可通过论坛、E-mail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网上沟通互相查验作业或切磋翻译。教师利用主控制讲台进行授课时,充分挖掘网络资源的潜在价值以丰富教学内容,并且将自己的翻译和修改过程利用网络技术向学生公开展示,有助于自己和学生同时积累翻译实战经验。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人生阅历和英语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其对于同一篇译文的理解有所不同,不论是文章的立意、结构还是遣词造句等都有自己的看法,导致学生对自身翻译作品的判断力参差不齐。同时传统模式下的翻译教学只注重让教师鉴别学生的译文,无法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点评和讨论,不利于学生掌握较好的翻译评价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网络技术的支撑实现翻译过程的公开化及翻译点评的共享化,比如将每个学生的译文发布在自习室内的专用网络上,其余学生可以随意调看并互相交流讨论,既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启发以不断修改与润饰自己的译文,又能够在教师的统一公开点评下对自己的翻译能力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也就是说,网络技术支撑下的高校英语翻译課堂比起以往更加便利且人性化,学生既可以从网络资源上获取所需知识与技能,又能够了解他人的翻译过程和思路,从而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

三、网络资源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导致高校大学生在跟踪科研动态、浏览网络资讯、阅读外文文献资料及课余时间的网上冲浪等过程中会面临大量信息资料的快速翻译问题。而信息化时代下的翻译人员不能仅限于传统、常规式的知识积累,只对自身专业领域熟知,而应该具有前瞻意识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加深知识精度,否则无法跟上信息迭代极快的翻译工作任务需求。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并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优秀翻译人员,这样的人才应具备极高的英汉双语水平,同时熟知网络的实用性价值并掌握网络资源的检索、获取和存储等方法,以此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知识水平并磨炼英语翻译能力。所以大学英语翻译教师不仅要传授翻译知识和技巧,还应教会学生如何挖掘、利用网络资源并借助翻译软件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考虑到网络资源中对翻译具有最直观借鉴意义的便是机器翻译软件,而它又因涉及多门学科与技术,在翻译效果上仍需完善,因此对于学生的参考价值及教师的借鉴举例等都有一定局限性。但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角度来说,网络资源最佳的应用方式还是借助形式多样的翻译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并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可在增强教学内容丰富程度及调动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有效提高翻译教学效率。综上所述,网络资源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中最显著的应用方式就是翻译教学网络化,即借助翻译网络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QQ和E-mail的利用。QQ具有数量极其可观的用户群,多用于中国境内的网络交流,很多人只将其当作聊天工具,其实它也是网络资源的一种。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课余时间如果学生有翻译上的疑问想继续求助于教师时,可借助QQ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这种方式还可以扩充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专家学者之间,从而突破传统翻译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另外学生还可以建立或加入专门的翻译群,在群内进行网络翻译资源的共享及专业能力的切磋交流。而E-mail(电子邮件)除了本身用于交流和文件传输外,还具有对较复杂文本的翻译能力,对学生实际翻译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第二,电子辞书软件的利用。E-mail毕竟不是专门用于翻译的网络软件,而电子辞书软件却具有强大的翻译功能和实用价值,以金山词霸、有道翻译、大英百科全书电子版及CNKI英汉/汉英辞典为主的翻译软件等都是极好的网络资源。它们涉及的学科覆盖面广、专业性强且用词准确,可以在非课堂时间替代教师的翻译教学,尤其是CNKI大词典收录了上百万条词汇、例句和段落,且数据更新及时,内容包容性强,非常符合翻译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

第三,搜索引擎的利用。学生从网络翻译软件上搬下来的东西必须经过自身判断和修改才能成为高质量的译文,其中部分内容必然需要经过一番考证,这就要用到网络搜索引擎这一工具。常用的网络引擎有谷歌、百度、Google等,其中Google上的大部分文章的作者都来自英语国家,所以该引擎常被用来检验英语翻译是否地道标准。考虑到互联网上网页内容难以辨别,为了弄清网页的国家归属,可查看网页域名后缀进行判断。同时由于搜索出的词条版本不一,因此需要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把握,而不能仅凭搜索结果的多少判断其准确性。

以上几种在翻译时常用到的互联网工具网络资源的一部分,还有专门的翻译记忆软件,如Trados、专用于学生在线学习提升的博客和论坛等,以及对高校翻译专业学生而言最实用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网,不论用于学生交流翻译知识还是教师用作课堂教学借鉴,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参考价值。

纵观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有必要进行一场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网络资源作为信息时代下的有力工具,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巨大的帮助。将网络资源应用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中最直接的方式是利用翻译软件进行网络化教学,希望本文的探讨可以为有需要的师生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琴. 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4(12).

翻译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翻译研究”学派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比利时和荷兰等西欧“低地国家”兴起一种以探讨译文的产生和作用为主的学者群体。以詹姆斯·霍姆斯为代表的学者们把“独立学科”的概念引入翻译研究领域, 翻译研究学派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翻译学学科的建立和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本文着重介绍了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的要点,希冀借此了解和探索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趋势。

关键词:翻译研究学派 代表人物 理论要点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进程可以理解为“转向”式的发展,每次转向都来自于理论研究领域的理论突破或者理论革新,理论突破的结果是促使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细化和新的研究群体(学派)的诞生,如美国学者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把现代语言学的“科学”概念引入翻译研究,又如詹姆斯·霍姆斯(James ·S·Holmes)把“独立学科”的概念引入翻译研究领域。这两次理论变革都在观念和方法论上给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全新的面貌。翻译理论研究“转向”式的发展概括起来可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转换:从规定性研究转向描述性研究,从源文本转向译文本,从文本的语言学层面转向文本的社会文化层面等等,这种研究趋势促使翻译的文化学派及其理论出现并逐渐占据西方翻译研究的主流地位。 本文将对翻译研究学派几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观进行梳理,以期了解和探索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趋势。

一.詹姆斯·霍尔姆斯: 翻译学科的构想

詹姆斯·霍尔姆斯被西方译学界认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翻译学科建设方面。1972年,詹姆斯·霍姆斯发表了题为《翻译研究的名称与性质》(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的论文。该文着重探讨了翻译研究的学科名称、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宗旨和研究范围等方面的问题, 第一次把“独立学科”的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中, 提出了关于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构想,并提出了著名的翻译学学科框架图。该篇划时代的文献也被翻译学界视为翻译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1]关于上述观点,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赫曼斯认为, 詹姆斯·霍姆斯的理论观“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使得一切和翻译有关的现象都成为研究目标”。此外詹姆斯·霍尔姆斯在其描写翻译学的理论观点中还融入了文化概念。他指出翻译的成品有一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主张将翻译放在目的语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研究。虽然他没有对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做详细论述,但能够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在当时可谓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发端:将文化要素引入翻译研究。

二.塔玛·埃文·佐哈尔: 多元系统理论

以色列学者佐哈尔也被视为“翻译研究学派”的先驱之一。他从观察翻译对社会的影响的角度于1979年首次提出多元系统理论,他认为,文化、语言文学、社会都不是由互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而是由相关的元素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又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由多个相交甚至相迭的系统组成。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创造了“多元系统”这个理论术语。多元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等,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2];所以佐哈尔在阐述多元系统理论时,着重讨论了翻译作为多元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在文学多元系统里所占的位置。多元系统理论的面世使翻译研究超越了以往的文学及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对于当今翻译研究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创见作用。

三.吉迪恩·图里:描述翻译研究学说

吉迪恩·图里在对希伯来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尔姆斯的描述性翻译理论,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方法。图里不仅在理论上分析了描写研究对翻译研究学科的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基础上对以经验方法进行的描写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图里理论的核心思想可概括为:探索如何接受译语的文化背景条件与特征, 研究文化交际的规则及翻译现象的规律。 简言之,描写翻译研究在实际研究中积累丰富的事实根据,不仅对翻译行为做出详尽的描述和解释,从而有充足的根据做出合理的预测。他倡导的描述翻译学, 其理论扩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 极大的促进了翻译研究学科地位的确立。翻译描述使翻译从聚焦于语言转换过程和翻译本身转向到翻译之外,并开始和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研究等诸多相关学科联系起来,从而使人们对翻译有了一个全新的的认识。

四.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文化构建

巴斯奈特和勒菲弗爾共同倡导将翻译研究纳入文化构建的宏观背景下,提出文化视角下开展翻译研究的理论观。在两人合作出版的《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一书中,巴斯奈特撰文分析了翻译研究的性质、翻译研究的范围、翻译研究的文化视线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她认为,翻译不是纯粹地语言转换的行为,而是根植于相关文化深处的一种行为;翻译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互动;翻译对等就是源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或文化层面上的对等。[4]

勒菲弗尔(Lefevere,1992)的文章则主要分析了意识形态对翻译文本所施加的影响和操控。他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更是译者对源语文本在文化层面上的改写(rewriting)”。[5] 勒菲弗尔进一步分析认为:这一“改写”的过程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是来自于文学系统的内部,由译者等所组成的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他们关心的往往是诗学文本本体; 另一个则来自于文学系统的外部,即拥有促进和阻止文学创作和翻译的权力的人和机构,即赞助人(patronages)。赞助人感兴趣的通常是对文学进行意识形态层面的控制。所以到翻译实践的层面上,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即翻译家的意识形态(主动和或被强加的意思形态)和当时文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诗学。勒菲弗尔将意识形态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他的理论观从意思形态层面对翻译研究作出了新贡献。

五. 结语

简言之,翻译研究学派的文化观点主张在研究翻译时更关注翻译源语译语文本所受到的外部文化社会的操控和影响。 但他们因同属文化学派,其理论必然会有相通或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不再从文本的语言学层面来研究翻译,而把翻译研究与外部世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去探讨翻译目的、策略、翻译文本的形成等与翻译活动相关的问题。有人批评文化学派脱离了翻译本体论研究,过于强调文化等因素对翻译的限制和影响,但文化学派的研究确实为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6]。必须说明的是,每位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都能构成一个理论体系,每个体系也许会从多个角度有分别有侧重的进行阐释,因此限于篇幅只能列举其中一些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观点或选择其侧重点来辨析。

参考文献:

[1]马士奎. 詹姆斯·霍尔姆斯和他的翻译理论[J]. 上海翻译科技,2004,(3).

[2] 张南峰,《多元系统理论》[J]. 中国翻译,2002.(4).

[3]王洪涛. 从此岸到彼岸的反拨与超越——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学派研究范式探析[J], 《外国语文》,2006,22(5):126-131

[4] Hermans,T. 1985. Introduction: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 new paradigm [A]. In T.Hermans(e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C]. London: Croom Helm:7215.

[5]Lefevere,A.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Routledge,1992.

[6]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004.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上一篇:机械设计专业论文下一篇:写作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