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2023-09-04

教育系统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摘要:分析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的科技馆展板设计思路。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武汉科技馆和广东科学中心的展板设计为例,总结科普目的下展板设计方式。从“阐释性手段与体验性手段结合”、“运用教育模式”、“科普教育的多维表达”三个方面,增加观众科技馆学习体验,提高科普教育效果。文章希望为未来科技馆展板设计的发展方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展览 科普教育 展示设计 展板设计 科技馆

引言

科普教育类展示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展示形式,科技馆是其重要载体。作为大型的在地科普教育活动场所,科技馆基于广泛而丰富的文物馆藏为公众提供了重要的科普教育学习机会,在参观学习过程中,阅读图文展板是观众了解展览内容,获取展品信息,学习科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直接的途径。在科普教育职能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对科技馆展板设计的要求越来越多样,从文字编排和图文排版的视觉传播方式、展示内容构建、发挥科普教育功能、满足观众需求等方面,都对展板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文章以武汉科技馆和广东科学中心的展板设计现状为例,简要阐述在科技馆科普教育中展板的设计特点,探究以科普教育为目标的展板设计新思路。

一、科技馆的教育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國科学技术普及法释义》(2002)指出,“科普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8】科技馆作为重要的科普教育场所,以科学普及和文化教育作为其核心功能。科技馆通过各种展示手段,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科普教育活

动机会,以此推动社会科学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实现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目标。科技馆教育的非正规性,体现在与正规教育机构一学校相对比的基础上。相较学校教育在教育对象、学科、教育模式上的固定性而言,科技馆教育具有全民化、终身化的特点。在教育目标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需求,观众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学习方式,并不是根据年龄和学科固定划分。而在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上,科技馆教育以观众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为主,并且会引进“做中学”、“寓教于乐”、“建构主义教育学习”等新颖的教育理念。

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活动,是以科技馆丰富的科学内容和实物展示、提供互动体验机会、主题式展示模块为亮点,通过展示内容设定与展示方式结合的手段,引导观众进行自主性的体验、探究、协作型学习。这正是区别于学校以老师的灌输式课程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因此“博物馆是典型的、自由选择的学习场所,它们往往提供观众许多机会来选择和把控。当博物馆太过模仿义务教育或是强迫公众进行特定学习时,它们会削弱自己的成功,以及作为学习机构的价值。”【9】

二、科技馆展板设计特征

科学教育是科技馆的使命和担当。作为科技馆科学教育的载体,不同的展示手段为其带来了丰富的教育方式和参观体验。作为以动植物、矿物、等自然科学内容和技术科学、实用科学等人文科学内容为基础的博物馆,在展示方式上普遍强调展示内容的科学性与参观过程的互动性。展示手段上目前主要分为阐释性手段与体验性手段两个方向。阐释性手段通常是对科普信息内容进行事前设计编排,通过展板、展墙、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现。体验性手段目前广泛地运用在科技馆展项的设计之中,通过具体的科学道具、机械、互动展具等方式通过反映真实或虚拟的科学现象的过程。

在科技馆展板设计上,目前还是以阐释性手段为主,体验性手段为辅。以阐释性为主的展板设计作为对展品进行介绍的辅助手段,展板与展品的关系在形态上较为独立,展板作用是阐释展品信息,传递科学知识。而融合了阐释性与体验性的复合型展板,一部分借助互动性展具创造体验过程,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阐述性传播方式,将科学内容进行综合表达。另一部分,将两种手段进行结合的复合性展板,是通过事前对展项内容进行规划,通过对展板造型进行设计创造体验方式,结合文字、图形、模型、多媒体等辅助理解。

三、展板在科技馆的设计现状

(一)武汉科技馆展板设计。武汉科技馆以不同主题将展区划分,基于科技馆“参与”、“互动”、“体验”的展示理念,馆内多数展示项目的设计都可以让观众参与其中,互动体验。展板作为将科学信息进行表达和呈现的直接媒介,是观众接受信息、学习知识、进行博物馆教育的第一线。

图1“蛇的红外线感知”展项融合了多种设计手段:展板上蛇的形象卡通图案;以红圈来代表红外线;展示信息的文字描述;显示屏和红外线接收器的装置。在展示方式上初步结合了阐释性手段与体验性手段。在阐释性手段上运用了色彩、图形这类抽象符号元素,使参观者,尤其是科技馆中占据多数的青少年对展示内容产生兴趣;在走近展项后阅读展墙上解释说明的文字,通过语言符号准确把握内容。在体验性手段上,运用红外线接收装置模拟自然界中动物利用红外线进行感知和活动的行为,当参展观众以不同的距离站在红外感知区域内,视频中的动物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在信息展厅的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的展项中,如图2信息交换技术展项设计是以展品为中心,通过文字解析、图案符号、互动项目这几种展示方式相结合,对信息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进行科普。

然而武汉科技馆的展板设计也存在着一定问题。虽然展项普遍强调互动性,在实物展陈或图文视频的基础上结合互动方式可以让观展人和展示内容形成交互,这种互动性强,游戏性和娱乐性丰富的展项常常可以吸引很多观众上前“试玩”。但在实际观展过程中,观众更加偏向于进行操作体验,尤其青少年观众更注重“娱乐性”而忽略文字解析,且在实际展陈中,展板和展签这类阐释性标识面积不大,没有设置在便于观众阅读和学习的区域,导致部分观众在一番互动之后也无法得知到底是什么知识内容,无法形成互动模式和展项信息的有机结合,给科普信息的传递带来了障碍。

(二)广东科学中心展板设计。广东科学中心座落于广州大学城,是大型综合性科普场馆,其展览内容丰富,常设展厅众多,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的展示内容。临时展览的主题内容紧跟当下热点,为观众创造了一个非常新颖且全面的科普教育场域。2020年中期,广东科学中心紧跟时事,在二层入口展区进行了以COVID-19病毒为主题的科普展览。展示内容包括对不同冠状病毒的介绍及COVID-19病毒相关的主题内容。如在应对COVID-19病毒时,医疗行业的相关设施用品,包括口罩、急救设备等实物陈列,同时还有COVID-19病毒如何在人体内和人际间进行传染,医疗人员如何对病毒造成的症状进行治疗的过程等相关内容的科普展陈。

图3中的冠状病毒科普展区以阐释性手段进行展示。展板的主要形态虽以平面为主,但是通过层叠的造型方式进行不同内容的分区,同时加上电子屏幕,让观众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种展示手段中获取不同信息团块内的科学知识。同时利用模型,通过透明的半球形材料,将病毒的放大版实物模型固定在展板上,让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不同病毒之前的形态、大小、颜色、状态差别。

图4关于病毒繁殖方式科普的展板以阐释性手段为主,在图文展板基础上结合博物馆教育手段。在信息内容的表达方式上和传统展板的平铺直叙不同,通过融入“提出问题一深入思考一给出答案”的教育模式,首先激发观众好奇,借助问题引导观众带着疑惑加深对展示内容的兴趣,从而增加观众逗留时间进行更深一步地学习思索。而在展示内容信息团块的表现上利用屏幕、图表、文字、模型、色彩和实物照片,将信息进行多维度整合,从而让观众增进对科学内容的理解。

通过图3、4可以看出以阐释性为主的展板设计,在同一主题下展项内容的表现上,将复杂的信息进行分层次、分区块、多维度进行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展示手段。将信息团块进行多种方式的表现,首先可以降低观众对接受大量、深入科学信息的陌生感。其次,根据参观习惯,越到观展后期观众的注意力会持续降低,而对内容进行多维呈现可以抓住观众眼球,降低参观疲劳,让参观兴趣在一定时间段保持稳定。信息的分散便于不同兴趣的观众对不同内容进行重点抓取,有的放矢。并且在科普展示中,展示内容通常会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规划,对内容的分层处理可以让不同知识层级的观众可以从不同层次进行学习,同时结合“设问一思考一回答”的教育模式引导观众学习过程,对青少年群体而言有利于形成自发的学习模式。

四、科普教育目标下的科技馆展板设计思路

(一)阐释性手段与体验性手段结合。

当下,展板设计手段的构成朝着多维度,多元化方向发展。作为展示活动中运用广泛的展示方式,传统展板主要以阐释性手段为主的平面造型展板。在展品中心制下,展板是作为对展品进行介绍、解析和说明的辅助形式。而随着以观众为中心的设计思路转变和现代展示方式的不断演进,在科技馆主题化的展示中,展品作为科普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以“科学证据”的身份表达展示内容。图文展板也向着结合视频、音频、3D投影等多种技术方式演进,而小型造景、互动装置等体验性手段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展板设计中。而单纯的体验性手段主要是通过互动性展示道具反映科学过程。但在实际的科技馆调研中发现单纯的体验性手段在科普效率上有一定缺点。青少年观众更偏向于进行娱乐性互动,忽略对科学知识的接受,无法达到提升公众科普文化内涵的目的。因此,阐释性手段与体验性手段在展板设计上进行结合,是降低传统图文展板在科普中说教性的同时,在注重参与体验展项中增加科普内容的传播效率的一種手段。

展览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展览的呈现形态,展览内容的多样性对应了展览形态的丰富程度。强调阐释性手段与体验性手段相结合,是因为展板可以在对展示内容进行事前设计的基础上引导观众参观过程的同时丰富参观体验。通过色彩、图形吸引观众,利用图文语言作为内容的解析和引导,同时借助模型、触控版面、展板造型等体验性手段,其次,可以让观众在有一定科学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体验活动,将两种手段进行复合,有利于观众在潜移默化中用多维度感官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强化科学认知。

例如图5广东科学中心人体奥秘展板设计融合阐释性手段和体验性手段,同时操作简单、内容直观。该展板的展示内容是人体消化系统和其运作过程。在形式上以平面展板为基础,通过抽象图案表现成年人的轮廓,借助文字进行内容说明。该展板运用管道将口腔、食道、胃部和肠部造型的模块连接并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球体置于管道内部,留出开口,让观众可以通过手指将球体“运输”到展板中不同“消化器官”,模拟食物消化过程。在参观过程中发现,因为操作方式熟悉、过程简单,青少年观众在互动过程中无需讲解就可以进行互动,而管道设计也在每个器官的部分进行了曲折,让球体停留的同时观众的注意力会被旁边的文字内容吸引,了解科学信息。同时在实际参观过程中,青少年观众会不断地与其他观众进行交流,运用语言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学习。整个展板通过“互动操作”、“文字输入”、“语言输出”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多媒体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的当下,该展项的表现形态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基于常见的形态,让观众通过简单基础的互动模式,结合文字这类阐释性手段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也能获得良好的科普学习体验。

(二)结合教育学习模式。

科技馆科普教育展览的本质,是在给观众传播科学信息的基础上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之中增强自身的科学文化内涵。而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基础的观众对科普教育信息有着不同程度的学习需求。理想状态下的展板是在满足不同观众的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科技馆的展示形态为教育模式的实践提供了基础,科技馆作为非正式学习场所带来的学习优势,相比学校更容易进行强调自主性、体验性、参与性的实践学习活动。传统展板的教育方式是跟学校教育类似的说教式教育,而现在的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体验式学习模式。

体验式学习的探究过程可以概括为设问质疑、实验探究、思考答案、回应改正这四个步骤。在展板设计上融入探究四步骤,可以设定为:第一,提出与科学信息相关的问题,引导观众带着问题进行参观;第二,通过将多媒体互动装置或互动性展示道具的结合,让观众通过操作来得到认知过程;第三步,在操作结束后,观众通过操作体验得出一定成果;第四步,最终展板将完整的知识结论通过文字、图案、视频、音频等方式传递。

让观众在这个流程中经历“得到问题——实践互动——自我解答完全理解”的思维过程,与传统的说教式展板仅仅学习知识的“教育”相比,更进一步地获得了学习方法。因此,在展板设计中运用体验式学习理论,可以让观众在观察、触摸、感受的过程中结合内容学习和互动方式强化体验。其次,在展板设计上结合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引导观众进行自主学习,还能让观众知道如何进行“学习”,在科技馆中通过这种方式“授人以渔”,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科普教育的多维表达。

在科技馆受众的年龄层、教育背景、社会文化程度、参观目的各有不同的情况下,为不同的观众提供多维度的参观体验是提升科普效能的一种好的选择。一方面,科技馆科普教育是通过知识面广,科学性强的展示内容体现,将复杂自然科学知识和人类对其进行探索的过程普及给公众,这是科普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科普教育科学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强调科普活动需要推进公民人格素养与社会进步的当下,科技馆对观众情感需求的满足上也需要紧跟时代,让科学普及体现人文关怀,表达人文精神。

如何通过科普展板体现科学精神的人文底蕴?广东科学中心在两方面为此提供了一定的思路。第一,和传统科普展示一样,在展板内容上选择与展示主题相关的人物进行介绍。如图6通过图文的方式介绍了面对COVID-19病毒时临危不惧的一线工作者,同时用漫画的形式描绘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爆发后涌现令人感动的平凡人物的事迹。第二,如图7中,在参观的最后设置了一面寄语墙。通过留言的形式作为在结尾升华情感的点睛之笔。这种形式让单向传播的科普形式增加了双向交流可能的同时通过观众参与完善基于科普人文性的情感体验,来满足在教育内核中更高层次的情感诉求。通过对展板中主题性展示内容的脉络梳理和环节设计,为观众参与过程中理性层面的学习需求和感性层面的精神需求服务,可以进一步对科普内容进行解析,升华主题内容,带给观众更加多维度的学习体验。

结语

科技馆作为大众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在深受观众喜爱的同时,也担负着播科学文化、科学思想、研究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使命。随着博物馆教育职能重要性的提升和國民精神需求的增强,科技馆展板在满足观众需求和科普教育功能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参展过程中,展板与观众的交流密切,观众通过展板了解展品信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文章以武汉科技馆和广东科学中心两处科技馆的不同主题下不同表现形式的展板为例,对以科普教育职能为主的科技馆展板设计进行了分析。肯定了展板的在科技馆教育活动中的优势,提出在展板设计上,从阐释性手段与体验性手段结合,运用教育模式,通过科普教育的多维表达这三方面,进一步满足不同观众的观展需求,让展板能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刘鬻.论展示设计中的美学问题【J】.设计,2015(04):64-65.

【2】武楠.论多媒体展示设计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应用【J】.设计,2017(19):117-118.

【3】黄晨.展品解说牌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作用的解析【J】.科技资讯,2018,16(20):236-237.

【4】李博关于科技馆展览中展板功能与设计的思考【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8,3(03):54-62.

【5】陈玉海.论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D】.东北大学,2012.

【6】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1.

【7】陆建松:博物馆展览策划:理念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5

【8】郑奕著.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1.

【9】朱丽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释义.【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教育系统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为深入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理想信念,帮助学生认清邪教本质,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根据长政法[2012]16号文件精神,我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情况小结如下:

一、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为了将此项工作开展好,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行政和支部合作,成立 了“反邪教”工作领导小组,并于10月12日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对此项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

二、开展工作情况

1、在11月12日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李小兵副校长全文学习了《长期 镇政法委关于继续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长政法[2012]16号)文件。

2、在11月13日大课间时间由李小兵副校长对全校师生作了“反邪教”知识宣讲。

3、在11月13日的班会课上,各班班主任组织统计了班级学生是否加入邪教组织的统计上报工作。

4、11月16日,学校组织开展了“反邪教”知识竞赛。

三、存在问题

由于时间短促,加之李小兵副校长外出培训学习,致使此项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

教育系统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

生态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自然区域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体验、了解、欣赏当地文化与自然,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是大自然的回归,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索,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等;然而同时需要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因此无论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者,甚至包括利益相关的当地居民,都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方面做出贡献。

(二)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展,人们欲加不满足于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欲加向往清新舒畅的自然和人的和谐气氛,向往自然生态的活动。

从我国目前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大部分旅游者属于向往生态环境、生态活动的旅游者,然而大部分游客的生态意识还处于一种朦胧、潜在的状态。

纵观我国旅游行业,大多数旅游者仍属于传统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注重追求享受,希望付出的金钱能够得到最大的享受,因而在行为上常表现出只重视游乐行为本身、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甚至不认为那是他们的责任的错误倾向。然而,停留在这种意识层面上的游客行为,容易造成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资源、设施的破坏,比如为了走捷径而践踏草地,为了自己的喜爱而乱摘花草,因一时没发现垃圾桶的乱认垃圾等等。

我认为,生态旅游活动应该是让旅游者赏心悦目得到旅游体验的同时,也让他们在身心舒畅的享受中自觉地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使旅游意识、旅游行为的改变。也就是说,生态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的同时,也是游客接受环境保护教育的课堂的过程,从而让游客产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文化环境负责的旅游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

在我国,游客对生态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在进行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生态意识和行为却有待培养、提高。

(三)

正所谓意识乃行为之首,对与生态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态意识的教育培养,关系到生态旅游长期、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需要政府、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者拥有良好的生态旅游意识,共同努力,共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政府的生态旅游意识和支持程度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旅游进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旅游大众普遍没有良好的生态意识前,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当地生态旅游的经济、自然、文化发展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譬如严格落实有关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2)旅游经营者生态旅游意识教育与生态旅游业的良好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旅游经营者是生态旅游活动开展的直接参与者和引导者,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培养旅游工作人员的生态环保意识,不仅有益于自身的发展,更能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旅游地居民的生态旅游意识教育是对当地生态旅游资源有直接的保护作用。这就需要让居民清楚保护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作用,知道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才能让他们从中获得相应的利益,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维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景观。

(4)旅游主体的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意识教育尤为重要、最为基本。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精神消费为主,物质消费为辅,增长见识的同时陶冶情操、丰富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是学习体验当地独特的区域文化、民族风情的同时尊重维护当地文化的自然性、原真性。针对性地对游客进行生态旅游意识道德教育、生态旅游环境和环保技能。

教育系统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第1号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评审命名办法》已于2013年8月23日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颁布,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主任王正伟 2013年9月24日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评审命名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评审命名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是国家民委评审命名,具备宣传教育功能,在促进民族团结、密切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物博物类、革命纪念类、旅游文教类等场所。

第三条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评审命名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正、竞争择优、面向基层的原则。

第四条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一般每3年命名一批。

第五条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能体现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具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的实物、资料、场地或配套设施;

(三)有相应的工作机构和专(兼)职工作人员,有必要的经费保障,能够保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整的工作档案,无违法违纪行为。

第六条 符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条件的场所,逐级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族工作部门申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族工作部门

—1—

审核公示后,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意,报国家民委。

中央国家机关所属场所由主管部门审核后向国家民委推荐。

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申报场所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统一审核后向国家民委推荐。

第七条 国家民委监督检查司负责组织对推荐对象的评审,并将通过评审的场所名单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0个工作日。

第八条 公示期满后,监督检查司负责将拟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场所名单及相关材料报国家民委委务会议审议。

第九条 国家民委发布决定,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颁发牌匾,给予一次性经费补助,用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条 已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不能履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职能或者不再具备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国家民委责令其限期整改或者予以撤销命名。

按照国家民委关于涉及民族方面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对发生因处置不当造成涉及民族方面重大或者特别重大事件的教育基地,国家民委予以撤销命名。

第十一条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应当制定基地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完整的档案制度,有计划地对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

第十二条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应当充实宣传教育材料,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丰富宣传教育手段、增强宣传教育效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第十三条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应当对大、中、小学校集体、现役军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给予免票参观等优惠待遇。有条件的教育基地,应当逐步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免费向社会开放。

第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部门负责教育基地的考核、推荐,支持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推动教育基地之间的交流合作,指导教育基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宣传教育的影响力。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教育基地予以适当经费补助或者采取其他方式予以扶持。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教育系统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经过多年探索, 我国科普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高、科研人员科普动力不足、科普图书引进多原创少。我们科普的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工作模式、工作习惯等还不适应现代科普发展的需要, 市场活力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科普资源缺少互联互通和高效配置, “碎片化”“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普状况尤为堪忧。我国的学校教育以应试为主, 忽视了科学教育, 即使有的学校有科学教育课程, 基本形同虚设, 教师资源和教具资源严重匮乏, 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起不到科普的作用。

科普馆覆盖面低, 作用发挥不佳。我国只有部分大城市建有科普馆, 而中小城市科普场所极少, 及时有培训机构讲科普知识, 也存在专业性、科学性等问题。

网络科普率低, 网上的科学性文章往往专业性太强, 不适合缺乏专业基础的低龄青少年阅读和学习。科普视频数量少, 科普范围小, 特别是设计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的自然现象、前沿发展等相关知识的科普更少。

与此同时, 我国科普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科学教育如何从娃娃抓起、“互联网+”时代下的科普何去何从。为此, 本研究从科普教育的作用、目标和方法等方面做了分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种知识成指数式的增长, 给接受知识的人带来了空前压力, 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学生来说如何能更快、更好、更牢固和带着兴趣来获取知识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课题。

一、科普教育的作用

通过科普教育培养从幼儿到青少年阶段孩子们的求知欲望、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将科普带入基础教育, 对低龄段孩子进行自然科学养成教育, 培养和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 提出的问题等等, 都是教学过程和学习知识必须的[2]。

启蒙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极大影响, 抓住幼儿和青少年阶段的黄金成长期, 正确、科学、有趣的科学知识引导, 对孩子们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普教育将视觉、听觉和触觉相结合, 通过讲、看、动手操作, 让孩子们感受自然科学, 认识自然科学, 进而有探索自然科学的欲望, 是每一个教育者特别是有着“钱学森之问”人们企望并为之奋斗的。知识的科学性和传授手段的合理性, 是科普知识传播的关键, 我们专业化的科普团队克服了市场上商业化学习班的弊端。

将第二课堂活动带出实验室和校园, 形成动脑、动手、动嘴——职业训练一体化的新模式。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 学生参与科普制作、宣讲、大赛, 反馈改进, 一届一届学生不断推进, 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将令人望而生畏的理论知识, 用通俗的语言、有趣的实验尽早普及给孩子, 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二、科普教育的目标

(1) 搭建科普教育平台。制作20个专题科普教育专题, 包括演示教具、科普宣讲和科普视频, 成立以各门理科学生为主的科普教育宣讲团队。

(2) 研究理科学科普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

(3) 通过对比法研究科普制作及讲解在师范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

(4) 通过对比法研究科普制作及讲解在师范教育中对第二课堂活动及高校教师的影响和作用。

三、提高科普教育水平的方法

(一) 将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相融合, 培养大学生从师技能和专业素养

高师院校有一个很重要的只能就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我校拥有物理学省级重点专业, 生物学精品课, 力量雄厚的化学实验中心, 以培养从事基础教育教师为主要目标, 大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 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科普教具制作, MOOC制作, 参与科普讲解, 参加科普讲解大赛, 这些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通过各种比赛和竞赛学生不仅有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更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和演讲能力,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二) 将科普活动与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 有效提高我院教师指导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在课上没学明白的或课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选报相应的第二课堂来增加对各种知识的了解, 通过实验室开放, 让自己得以有空间有条件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可以在第二课堂上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教师专门讨论, 提高自己的认识分析水平, 尤其是一些带有科研性的活动, 通过第二课堂, 自己的科研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学生水平的提高即使我们培养的目标, 也是为基础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

通过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普教育, 促进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深入研究, 对专业知识的有效传播深入探索, 对创新创业的途径深入思考, 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和研究能力。通过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普教育, 促进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深入研究, 对专业知识的有效传播深入探索, 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和研究能力。

(三) 建设校内科普基地

通过定期开放, 为中小学生提供科普教育, 使他们有更多机会感知、感受各种现象的奇妙, 通过身临其境和亲手操作, 激发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大学生物标本馆有大量的种类繁多的生物标本, 是一个生物标本的人工宝库, 对中小学生生物知识的普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要求, 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3]。我校有全省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生物标本馆。共收藏动植物标本上千种近万份。其中包括许多珍惜濒危物种。植物包括各种农作物展区以及我校教师研制的各种高产的大豆和发现的新物种等。现在已经成为我校实践实训“校内基地”、“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每年接待广大市民和中小学学生参观人数上万人, 并有专门的大学生社团组织——绿海飞扬来接待和为参观者做专业讲解。为了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响应中国科协加大科普活动力度的号召, 我校标本馆每周三实行“免费开放日”活动, 在社团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面向大学生招募志愿者, 并给予一定的德育学分, 报名踊跃, 效果良好。标本馆的免费开放为牡丹江市的生物科普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也符合国家对大学及其资源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并受到了社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将所学和所了解的生物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学习是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的有效途径。生物标本馆也是学习生物分类知识、标本制作、解剖知识甚至进化知识的最佳场所。对于那些只能限于课本上或影视上才能看到和学到的中小学生以及非生物专业没有动植物实验机会的大学生来说, 生物标本馆可以让同学们亲眼看到这些动植物, 更真实、更准确。

(四) 打造一支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普知识讲解团队

成立校外宣讲团, 深入基础教育学校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将带学生进入物理、化学和生命的世界, 启蒙自然科学知识。

(五) 线上线下一体互动

通过微课建设、讲座建设和教具建设, 形成宣讲、互动和亲身体验为一体的科普知识传播体系。

通过科普教育, 教师讲座、教具演示, 学生体验的方式, 同时对参与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同时要确保实验仪器经费、实验室场地以及设计比较独特的题目, 以此来保证实施。

摘要:科普教育对基础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无论对理科还是对文科都是重要的, 本文通过对理科科普教育对基础教育的作用、目标、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分析, 对科普教育的实施和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科普教育,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面向202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 2012 (43) :4-34.

[2]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 2002 (10) :24-30.

上一篇:企业科普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农村小学科普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