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论文范文

2023-03-08

绿色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农业的绿色发展不仅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万千消费者消费升级倒逼农业转型的客观要求。从农业供给侧改革角度出发,分析农产品消费的变化,指出河南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提出普及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生态恢复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河南省;绿色农业

2017年河南省粮食总产1 194.64亿斤,居历史第二高位,粮食产量继续位居国内各省份前列,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百姓餐桌,河南农业发展已经实现了三次飞跃。但是我们看到,在过去的几十年,我们追求量的绝对增长,而忽视了自然、生态,使得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当前,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是阶段性供过于求和有效供给不足,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多元的农产品需求越来越高,消费者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愉快”。供给侧的问题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来实现,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一、农产品消费侧的变化

(一)消费的多层次和多样性

随着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谷类等粮食消费量逐年下降,而肉、蛋、奶等动物类产品的消费快速增长。不同层次收入群体的需求也出现了差异。一些高收入家庭,其消费以绿色和有机食品,进口肉、奶和水果甚至订单农业为主;而中等收入家庭基本农产品消费以普通农产品为主,但对孩子的消费选用高收入家庭标准;低收入家庭仍然以消费价格较低的普通农产品为主。可见,国内居民农业消费多层次和多样化愈加明显。

(二)消费的品质化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的生活已经、或正在步入小康阶段,吃饱的问题已经解决,人们开始追求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有品位。食品的质量、安全、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农业生产还处于产品多、品牌少,普通品牌多、知名品牌少,让群众普遍信得过的品牌十分稀缺,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辨识度较低,选择空间很小。消费者纷纷利用跨境电商采购国外农产品,智利车厘子、澳洲牛肉、新西兰奇异果等纷纷成为进口生鲜的“爆款”。

(三)服务消费的兴起

人们在基本的物质消费得到满足后,更多地开始追求精神消费。涌入城镇的人渴望接近自然、融入自然,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赴郊外、开赴乡村,亲近大自然,体验农耕,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火热。富裕的人民不再仅仅希望农业提供丰富的农产品,还希望我们的农业能够提供休闲、养老、度假、吃喝玩乐等等。

二、河南农业供给侧的问题

(一)农产品供求结构错位

虽然我国农业连续多年丰产增收,但近几年却出现了农业增产、进口量增加和库存量增加的“三量齐增”现象,一边是大量进口农产品来消费,而另一边却是将自己增产的农产品放入仓库,这正说明了我国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河南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土地利用率不够高,低端供给的种植业在农业中占比偏重;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够高,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资源转化率不够高,精深加工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品种不优、品质不高、品牌不响问题明显。

(二)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

河南农产品供给“大路货”多,优质品牌的少,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以小麦为例,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但效益却不高,优质小麦与传统小麦混种、混收、混用,高端面粉做不出来,一些企业需要高端面粉,还要到国外去进口。

(三)成本高,缺乏竞争力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过度倚重投入要素规模的扩大,而不重视投入要素的效率,导致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低。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农业机械化率低,人工成本高,土地细碎化,土地生产率低,加之自然灾害出现,晾晒场地、存储仓库等方面的条件缺失,都造成了农民种粮难、卖粮难的困境。

三、河南农业绿色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普及绿色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推进绿色发展关键是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从事农事的人具有绿色意识,他便会主动进行绿色种养,绿色加工,不会被眼前一丝苟利而蒙蔽双眼;具有绿色意识的消费者也会选择绿色商品。绿色意识的唤醒应当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绿色发展意识的树立并非朝夕可成,绝对不能依靠运动式的工作来推动。

首先,要重视教育,积极引导。要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要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儉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其次,要完善制度建设。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建立健全社会绿色发展诚信体系,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共享,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涉及全社会的利益,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监督,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二)建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产业链条的绿色变革,既包括农产品生产,也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运和营销。发展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助于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首先,要大力倡导绿色生产。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建立农业供应链体系,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推动建设农业供应链信息平台,构建全链条可追溯体系,强化农产品绿色管理,加快“三品一标”发展,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

其次,积极推行绿色流通体系。创新短链流通模式,推进产地市场和新型经营主体与超市、社区、学校等消费端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实施网上交易,减少流通环节;加快产地商品化处理设施和储藏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产地和消费地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减少农产品因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不当造成的损失,降低相关工艺的能耗和排放,发展环境友好型产地市场体系,改善生产经营环境,提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

(三)重视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要努力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技术进步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驱动作用更加直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首先,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要从以前的增产导向转向质量效益导向和可持续发展导向。利用生物科技、信息科技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技术创新嵌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并提升全产业链的绿色安全度。继续加大良种技术开发力度,实现节地、节肥、节药、节水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突破,做好畜禽水产养殖、动物疫病防控、农作物灾害防控科技创新工作,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与安全生产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现代加工技术、质量安全技术的突破。

其次,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技的创新、实施、推广都需要人来推动,要建立、建好科研人才、推广人才、实用人才三支队伍。积极推动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积极有效的农技推广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加强推广人才与科研人才互通交流,尝试农技推广机构社会化、市场化,增强农技推广机构活力。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以专业大户、家庭农村、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源头,推进生产经营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的培育和管理。

最后,要积极推动农业科技的体制机制创新。河南目前农业科技水平与河南农业的地位是极其不匹配的。底子薄,创新能力弱制约了河南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要加快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建立有特色高水平科研院所,积极发展科技创新联盟,同省内外、国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联合,共建共享,要以企业为主体,吸纳农业企业入盟,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活力。河南要以优势领域为突破口,积极争取国家或区域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落户。

(四)加快恢复农业生态

长期的高强度、粗放式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功能退化,耕地质量退化,湖泊、湿地面积萎缩,生态服务功能弱化。现代农业生产,要优化空间布局,节约利用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首先,要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严守土地红线,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在适宜地区开展休耕轮作试点,建立污染耕地修复示范基地。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在平原井灌区、渠灌区、山地丘陵区和信阳水稻区等,建立适宜的节水灌溉模式、工程运行管理模式。

其次,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最后,实施农村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结合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工程,积极推进农业环境综合治理,持續推进农村环境净化、污水治理、乡村绿化、村庄亮化工程。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传承农耕文化,努力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强省。

参考文献:

[1]王红梅.供给侧改革与我国农业绿色转型[J].宏观经济管理,2016(9).

[2]张敏,杜天宝.“绿色发展”理念下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6(9).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新常态下河南省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7B212;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17-3383;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级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7-YB-36。

作者简介:贾强法(1979-),男,讲师,汉族,研究方向:农业供应链。

(责任编辑 李 琳)

绿色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主要以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对策分析与解读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分析为依据,从农业经济发展主体带动能力不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机制不够成熟、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水平不高、有效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建设机制、加强企业带领工作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运作效率。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产品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1045

随着现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在新时期发展下提出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在新时期发展状况下,对绿色农业的经济理论和生活实际应用体系都要进行完善。现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应用获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社会政府和各地方工作者都比较认可,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在新时期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势在必行,要按照实际生活情况为基础进行研究,制定出有效的、规范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和制度,促进其在社会上的发展。

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农业经济发展主体带动能力不足

近几年,我国的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幅度比较大,可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小型企业的发展空间不足,企业管理体系不够完整,没有有效的、深层的企业主体带动发展,很多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检验标准无法满足新时期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要求,产品结构不够档次,加工程序无法满足要求,产品成型类型多,精深产品不足等。现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无法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方面:第一点是经济投入不能满足需求,很多企业在制度上不能够促进绿色农业经济体系发展,很多体系和机制都处在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层面上,没有贷款、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第二点是现在很多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不够均衡,经济政策的制度不能立刻出现在所有地区和城市,没有根据本地区的绿色农业经济制定相应的多样化、信息化的经济实施体制。[1]第三点是由于绿色经济建设的技术不足,没有合理的经济科技技术作为技术保障,很多绿色的农业技术相对比较落后,重点是还会出现供给和现在社会发展无法协调统一发展的局面,农业技术制度不够完善,在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着体系不再完整、技术不足、人员不足等方面的问题。第四点是在新时期下绿色农业经济社会服务制度不够完善,企业的绿色农业检测鉴定体系以及周边环境建设系统不够完善,更为经济、有效、合理、专业的农业经济发展系统还不够成熟,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不完善。

1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机制不够成熟

当前,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很多农业资产、农业生产、农业营销、农业技术、农业劳动、信息技术等机制还不够成熟的情况,每个领域和企业的发展都无法保持均衡,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不先进,信息技术的营销手段不足,绿色食品质量不高等导致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整体不够完善,相对落后。而且,对农业经济发展市场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和引导的绿色产品的鉴定、发展、认证不完善,具有绿色产品生产丰富性、执行力度不足的现象,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标准机制不够健全,绿色农业经济市场对很多企业对生产的产品鉴定和检验制度不完善,无法形成有效的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系统。[2]还存在着很多企业对绿色农业经济研制的产品和购买者的保护权利制度不完善,企业违法研制充当绿色产品的事情时有发生,企业不能够按照相关法律和遵守绿色食品鉴定标准为基础,进行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和研发,操作流程等不能够满足现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标准,严重损害了购买者的权利,还打乱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的秩序。

13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水平不高

经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和发展,使得绿色农业经济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提升了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但是从深程度分析,很多企业在现阶段发展和生产规模无法满足需求,规模过小,不够专业,集合发展程度不够。[3]制定和研发的绿色农业产品占据整个农业产品的比例不够高,而且绿色农业经济的食品结构不完善,出现的产品质量不高,品种不够丰富和多样化。很多绿色农业产品都是以植物、野生采集等方面为基础,像动物类的绿色产品的研发比较匮乏,而且那些研制了绿色动物类型绿色产品的地区位置不够集中,在新时期发展中无法顺应现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2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分析

21有效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

随着中国地域所处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同,导致很多地区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体系时,要根据本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气候等条件,有效制订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计划。政府和各个地区的领导要根据本地区的发展和环境影响,及时制定能够实施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从整体出发,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定能够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机制。在机制中要划分好农业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战略目标,根据划分的制度和政策进行有效组织实施,展现出制定机制的有效作用,提升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工作。[4]政府要合理考察和检测出本地区的经济、农业发展情况等为基础,研制出有效规划制度,根据地区发展制定绿色产品和生产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绿色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22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建设机制建设

政府要及时完善和规范绿色农业经济科学支撑机制,提升绿色农业科学建设,要根据现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产品研发、营销等相关工作进行建设和解决,提升新科学技术研发和制作。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要不断发展和检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工作,进行技术创新工作,保障绿色农业产品的有效研发和制作。[5]要结合现在市場经济发展和需求,制定规范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绿色生产、检验、加工、营销、服务政策,保证绿色农业产品的质量和标准。要建立良好有效的绿色产品检测机制,严格监督和检测绿色市场中出现的产品,确保产品能够合格,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不断提升绿色农业经济按发展市场的经济体制,促进市场竞争力和服务管理。

23加强企业带领工作

企业带领工作内部具有全新科学保证技术,在当前的绿色农业市场中能够占据一定地位,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大,而且产生的绿色产品的经济效益比较高,能够带领其他企业共同发展。国家政府要对这些带领企业进行有效培养和创建,保证这些带领企业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该企业的市场管理体制,能够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增强绿色产品的加工和研发,能够开发出更好的产品。[6]要引导带领企业发挥好自身引领作用,积极带动其他企业发展,在带领企业和企业之间建立有效联系机制,带领企业经常对其他企业进行培训和训练,使整个社会的绿色农业共同发展,促进国家绿色农业发展。

3结论

在新时期下,我国提出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能够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消费者创造出合格的绿色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在新时期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果,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国家政府要及时制定有效策略,创新科学技术,建立有效经济发展体系,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春霞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前景分析及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11, 5(4):50-51

[2]纪礼陈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4):387

[3]张鑫,吕小冰,肖文茜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J].南方农机,2016, 47(11):82

[4]慕杰少关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农家科技旬刊,2015(2):15-95

[5]王德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C]//亚太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国际研讨会,2011(45):45-94

[6]陈露,江禹奉,覃兰秋,等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 40(10):6189-6191

绿色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农业科技下乡,是以公益性为主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技下乡绿色通道,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农”,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相关部门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

关 键 词:构建 农业科技下乡 绿色通道

一、建立主管机构,为农业科技下乡构建组织保障

1、理顺关系。农业科技部门理当在科技下乡活动中唱主角,发挥好牵头单位的作用,在活动方案策划、活动人员组织、活动经费筹措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协调各部门围绕农村、农民的实际需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要多服务、多协调、多汇报、多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切忌发号施令、越俎代疱,要在借助社会力量推动科技下乡上多想办法。各部门要结合行业特点和技术专长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组织技术队伍开展科技下乡,相互之间要协调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整合资源。科技的力量分布在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层级,科技部门要有效整合这些资源,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在全社会更为广阔的空间里优化资源配置,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联系会议制度来协调各方力量来全方位、立体式、广覆盖、大容量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力求形成规模,形成声势,形成合力。

3、上下联动。科技农业下乡活动不能一头冷,一头热,要在全社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坚持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州市一级重在作规划、搞策划上多想点子,把党的农村政策和新的信息带下去;县乡一级重在抓落实,求实效上多下功夫,把农村、农民的需要反映上去,把专家、技术引下来。特别是广大科技人员要走出实验室,走出机关大院,走向农村,走进农民,在田间地头、在农民夜校去传播知识技术,把知识转化为农民致富的动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制定农业科技规划,为农业科技下乡提供科学指南

1、突出重点。要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建设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组装成套技术,把农民在生产、加工和储藏等诸环节中需要的各种关键技术及时送到农民的身边,把任务分解到具体的部门,把活动安排到具体的时间,把网点布置到具体的乡镇,把技术要领传授到具体的农民。要使科技下乡和产业建设紧密关联,产生互动,形成良性循环,使科技下乡的成效体现在促进特色产业的提质增效上。要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技教育,在引导农民破除迷信思想,树立科学观念上有所作为。通过科技下乡来撕掉一切伪科学的面纱,特别是在反对邪教、破除封建迷信、传播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上要见成效。要配合全局性的工作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使科技成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新载体。如近年来广泛开展的“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和每年的“三下乡”等活动已经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可以继续抓实抓好。与此同时要不断创新,切实增加科技下乡活动的科技含量。目前在各地开展的“科技110”、“农信通”寻呼服务和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都是促进科技向广大农村辐射的极好的办法,值得推广。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技下乡本身也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通过开辟专栏、开通热线等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3、注重实效。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农业科技下乡不能成为形式、成为作秀。要急农民之所急,取农民之所需,为农民朋友提供能够促进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要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农民能够运用的技术,核心要有一个农民易于掌握的传授方式;要把技术变成能够促进农业增收的法宝,关键还在于技术本身的适销对路。因此要在信息收集、技术选择和传授路线方面认真抓好落实。

三、健全科技网络,为农业科技下乡提供技术保证

建立健全科普网络是加强基层科普工作的重要保证。有了充满活力的组织网络,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

1、抓基地网络。科技下乡的重要载体是科教基地,要把科普的基地分布到更为广阔的农村,相关部门要把基地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科技辐射源来抓,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要通过基地来实现,要让基地成为科技致富的示范点和科技下乡的中转站。基地网络要连片成块,合理布局,要和产业发展相配套,让科技在基地间顺畅流动。

2、抓人才网络。人才是科学技术传播和接受的主体。要从建立农业科技人才网络人手,构建科技下乡的绿色通道,主要是三个层次:一支门类齐全的科研人才队伍,一支规模宏大的农村技术人才和乡土人才队伍及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民。在一些地方还专门组织了科普工作队来推动科技下乡工作,也是很不错的尝试。现阶段结合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推行来加强人才网络建设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可以通过科技特派员把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连接起来,让科学技术在他们之间实现沟通。要实现每一个产业都有技术首席专家,每个乡镇都有农技服务人员,每一个村都有几个技术能手和乡土人才,以此带动科技知识的传播,为科技下乡创建一个很好的载体。

3、抓信息网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不再是单纯的依靠人的传播,其载体也逐渐丰富多样,报刊、电视和互联网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科技传播的平台。我们要有效利用这些先进的传播手段来促进科技下乡工作,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显得尤其重要。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科技信息“户”联网工程和科普“农信通”工程都是开展科技下乡的绿色通道。在加快信息网络设施配套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其内容和手段,提高针对性、可操作性和试用性,使之成为农民需要、容易掌握、富有实效的科技资源。

四、开展科技下乡培训,为科技下乡强化人才支撑

在农业科技下乡工作中,要把培养一支永不走的科技普及服务工作队作为重中之重,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建立起农村乡土人才培训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着力构建点面结合、辐射全局的基层队伍培训网络。在培训方式上可以有多种选择:

1、集中培训。通过采取“请上来教,走下去辅”的方式,每年可以利用春冬等农闲时节,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或聘请省、市农技部门的专家,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讲座、电化教学等形式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培训。这中间既有对农民的培训,也有对农村科技人员的再教育,抓好他们的知识更新,特别是要让一些素质较高的农民通过反复培训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2、现场传授。对农民的培训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特别是对文化知识比较贫乏的农村地区要采用现场传授的方式,以更直接、更直观的方式让农民掌握某一项实用技术。农业科技下乡就要定期或不定期的选择现场进行观摩、培训等活动,突出技术的可操作性。

3、示范带动。在产业集中的地方要以示范带动的形式来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和农民培训工作,农业科技下乡也要通过示范点来实现常下乡、及时下乡和带任务下乡。

绿色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要处理好与职工、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国有企业承担着“三大责任”,更要把实现和谐发展作为应有之义,切实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文章从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影响因素、基本途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探索一条国有企业实现和谐发展的路子。

【关键词】国有企业 和谐发展 职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①。在社会对企业关注度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好不好、企业本身和谐不和谐,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社会的高度关注,有时个别问题甚至也会被无限放大,使企业声誉和形象受到严重冲击。所以,对国企而言,只有更好地实现企业与外部、企业内部之间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成为“负责任、受尊敬”的企业。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

国有企业肩负着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既要紧紧依靠职工做大做强,又要始终坚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回报股东、关爱职工、爱护环境、节约资源”②,实现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担负起责任。

企业和谐发展是落实“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需要。依靠职工办企业,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2015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文,指出“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事关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③。只有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使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才能充分调动起广大职工从事生产活动、参与经营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企业要把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抓手,充分发扬民主,在企业发展重大决策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上,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在引导职工积极参与中赢得信任信赖,营造和谐氛围。

同时,依靠职工办企业,离不开和谐的内部环境。作为企业来说,要主动为员工创造和谐的内部环境,培育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关系,培育形成职工之间充分交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融洽关系,更好地凝聚起一切积极因素,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企业和谐发展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国有企业在社会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和谐发展可以更好地为社会积累财富,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依法纳税和交纳各种基金,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支持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企业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建设,实现企地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企业和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职工收入增加、就业增加、社会购买力增强,促进社会安定繁荣。企业和谐有利于减轻职工的心理压力,促进家庭的和谐幸福、社会的祥和安定。企业和谐有利于解决一些具体的民生难题,缓解各种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形成团结和睦、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可以说,企业和谐发展对社会和谐和进步有重要作用。

企业和谐发展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由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不均衡、不到位,造成了安全事故频发、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等后果,特别是近年来持续不断的雾霾天气、环境污染事件,让大家对一些企业产生了许多不友好的看法。大众的环保意识、维权意识增强,对企业安全环保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各地出现的抵制PX项目上马事件,虽是因为当地居民对PX项目不了解所致,但也说明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特别是国家新《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出台,使企业的责任更加明确,红线更加清晰。

这就要求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本着向社会负责,向环境负责的态度进行生产经营,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努力建设安全生产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努力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在这一过程中,要把加强安全环保质量的严格管理,摆在生产经营管理的首位来抓,努力为社会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为周边创造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优美宜居的碧水蓝天。

目前影响企业和谐发展的因素

企业效益因素。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保证企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效益提高了,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企业效益好,才会有能力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理顺关系。企业效益不佳,发展前景不乐观,就会人心不稳,人心思走,整个职工队伍士气不高,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所以说,企业效益是影响企业和谐发展的核心因素。

內部职工因素。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企业与职工之间关系融洽,职工的素质高,爱岗敬业,忠诚企业,形成了团结向上、创新创效的浓厚氛围,这样的企业就会让人看到一种活力和希望。反之,如果职工与企业之间存在矛盾和隔阂,轻则出现消极怠工,重则会出现违法违规、损坏企业利益、破坏企业形象的现象。如果企业对各个群体利益关系处理不好,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不当,还会形成一些利益群体的不稳定。比如,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协解职工等特殊群体,就程度不同地影响了企业的和谐稳定。所以说,职工是影响企业和谐的关键因素,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不牢固,职工不能自觉地想企业好、为企业好,就谈不上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

外部形象因素。外部形象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剂。外部形象建设是企业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应当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进行规划设计。企业一旦拥有了好的外部形象,就会在社会上树立起“负责任、受尊敬”的品牌,既有利于聚集人才、推出产品、创造效益,又能在一些突发事件面前争取社会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助推企业渡过难关。所以说外部形象是影响企业与外部环境和谐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外部形象,企业前进的道路会变得艰难曲折,不可预测的障碍因素会增多。

地方关系因素。企地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利益问题。企地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就会得到地方的更多支持,企业的发展环境就变得更加优化。作为驻地方的央企更要重视企地之间的关系问题,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把贡献国家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企地合作的载体和平台搭建起来,达到责任共担、和谐共创、利益共享,使企地之间形成一种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奠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站位高远定战略,聚精会神谋发展,攻坚啃硬推改革,才能激发企业持续发展的创新活力,保证企业创造出最佳效益,才能为企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个企业当发展遇到困难时,队伍就思想不稳,企业就动荡不安;当发展步入良性轨道时,队伍就和谐奋进,企业就蒸蒸日上。

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受历史因素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曾徘徊在关停并转的门槛边,发展受到限制,引发了干部职工思想不稳,凝聚力下降。近几年来,总厂紧紧抓住良好发展机遇,先后完成了炼油结构调整、成品油质量升级等一批重点项目,狠抓精细管理,不断提升效益,步入良好的发展轨道。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增加了职工的收入,增强了职工的自尊感。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远景,留住了职工的心,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呈现出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可见,发展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是实现企业和谐的物质根基。

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主体地位,为企业提供和谐发展的动力之源。企业和谐贵在“人和”。构建和谐企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始终将职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职工的全面发展。

一是权益上维护。要把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职工的各项权益,健全职代会、厂务质询会、平等协商会等各项制度,注意倾听职工的心声,尊重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让职工的权利得到尊重,意愿得到表达。及时妥善调解劳动争议,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是生活上关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心里时刻想着职工,本着当期可承受、长远可持续的原则,不断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优化生活环境,开展帮扶济困活动,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尤其是对特困职工家庭,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关怀。对职工的福利待遇,如健康查体等,一定要及时落实。对于各个特殊群体的情况,通过思想动态分析的方式,及时把握思想脉搏,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三是精神上关怀。探讨创新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开展员工帮助计划(EAP),运用积极心理学观点,对职工进行心理援助,解决职工心理问题,传播幸福理念,提升职工幸福感。

四是要帮助职工成长。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搭建职工成长成才的通道,营造职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工作氛围。企业加强人文关怀,必定会提升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最终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双赢。如果企业所有的职工都能自发地将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以一种积极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企业的发展,对待工作和企业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一样去热爱她和建设她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就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几年来,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秉持“企业是职工的家园,职工是企业的主人”的理念,将以人为本融入到“和谐石化”建设中,在党群干群关系上,通过推行民主管理、定期召开厂务质询会、完善“三务公开”等途径,畅通沟通渠道,密切联系群众,营造了全厂上下的和睦和谐。在劳动关系上,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成长成才、报酬福利、医疗保健、安全生产等方面保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在人文关怀上,通过创新实施“家和工程”,建立“幸福工作站”、完善帮扶济困长效机制等,让职工感受到家的温暖。实践证明,只有尊重爱护职工,让职工有尊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才能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要培育企业的特色文化,为企业构建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柱。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④。企业的特色文化,也是支撑企业科学和谐发展的精神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真正起到育企业之“本”、铸企业之“魂”、谋企业之“道”、塑企业之“形”的作用,推动企业和谐发展。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宣贯落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起到统一人、凝聚人、团结人、号召人、吸引人的作用,营造出浓厚的和谐氛围。

近年来,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秉承“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企业使命,在中石化“人本、责任、诚信、精细、创新、共赢”核心价值观的框架下,提炼了“团结求实、创新高效”的企业精神,培育了“炼就品质、兴我石化”的共同愿景,推出了“家和文化”,建立了幸福工作站、短信送祝福平台。在共同愿景的统领下,层层培育了富有个性特色的班组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培养了职工群众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拥有感,进一步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想石化总厂好,为石化总厂好”主流价值实践中,组织举办讲胜利石化故事会,讲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事迹、一件件感人的故事,告诉大家什么是爱岗敬业、什么是忠诚勤勉、什么是诚实守信、什么是严细认真,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好故事传播正能量,为企业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要注重安全环保质量品牌建设,为企业树立和谐发展的形象支撑。企业形象是企业的生命。形象是声誉,是发展的通行证,是经济活动中的名片。中石化发生“11.22”事故,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此,中石化提出并落实“建立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体系,严抓责任落实,严抓责任追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从严管理,依靠过硬的安全环保质量品牌赢得信任、赢得市场、赢得未来。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在安全生产品牌建设方面,从严抓实各项工作,切实提高责任心、执行力,让“制度落地、责任生根”,几年来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在环保品牌建设方面,严格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要求,从源头上防控,着力加强酸水汽提和污水处理场等环保设施的运行监督,确保外排达标。在质量品牌建设方面,认真践行“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的理念,严把成品油质量关,向社会展示了负责任的企业形象。积极组织“企业开放日”活动,更加注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向外界展示石化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实践和良好成效,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实现了企业改革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高度融合。

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为企业创造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企地关系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重點。作为驻地方的央企,在处理企地关系上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尊重历史、创新举措,不断推动企地关系向着有利于双方共赢的方向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企业和地方之间,互相尊重对方的利益,互相维护对方的权益,相互支持、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中石化胜利油田的二级单位,总厂认真落实胜利油田与东营市有关油地帮扶的会议及文件要求,在小城镇配套、特困户住房建设、当地文化教育、敬老事业等方面,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扶,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共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治安联防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化解工农之间的矛盾,确保了总厂输油管线的安全运行。2013年,中国石化和山东省东营市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对石油化工总厂进行改制,吸收地方参股,实现税收当地化,这能够更好地密切企地关系,促进互惠互利。实践证明,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才能够更加集中精力组织生产运行、实现和谐发展。

总之,作为肩负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在构建和谐、促进社会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必须把实现和谐发展作为职责和使命,不断增强和谐发展的能力,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

②“李荣融谈国企党建工作的成功探索”,《国企》,2009年第11期。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2015年3月21日。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年10月15日。

责编 /韩露(实习)

绿色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市场处于萎缩状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政府力量的支持,政府补贴缺位。因此,有必要明确财政补贴的必要性,了解我国农业保险补贴的困境,以探寻我国农业保险补贴的出路。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府;财政补贴

1 我国农业保险补贴必要性

1.1 农业风险的特殊性

农业具有“靠天吃饭”的性质,这使得其成为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弱质产业。而和其他可保风险相比,农业风险具有高度集中性的特征,如极易导致损失波及面广、损失程度极其严重等。Miranda 和 Glauber(1997)曾利用统计模拟模型计算出美国最大10家农业保险人和一般保险人的赔款支出变异系数百分数,得出结论:一般保险人的加权平均变异系数百分数为 8.6%,而农业保险人则为 84%,农业保险人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差不多达到一般保险人的 10倍左右。在农业保险中,若缺少支持及其他补偿机制,而是将其损失全部转嫁给商业保险公司,其高赔付率与商业保险追逐利润的目标显然相悖,保险人将难以承受而退出市场。

1.2 农业保险属准公共产品

“与一般私人物品相比较,农业保险产品具有以下准公共品的基本特征:效用上的不可分割性、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上的非竞争性、生产经营上的规模性等。”准公共物品的纯私人提供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导致私人成本过高,必然进一步导致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这种情况下政府财政补贴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

1.3 农业保险补贴是符合WTO规则的绿箱政策

WTO协议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然灾害保险和农民收入相关的农业保险称作“绿箱”政策,不予限制,不像其他的财政补贴手段那样容易引发贸易争端。所以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采用农业保险手段对农业进行支持。

2 我国农业保险补贴的矛盾与困境

2.1 政府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不足

我国虽然不能像美国那样每年给予30亿美元的农作物保险补贴,但是在发展农业保险过程中仅仅采用免征营业税而财政不给农业保险任何补贴的方法显然是不行的。有数据表明,1998—2000年,我国平均每年政策性补贴支出817.35 亿元,相当于农业保费补贴的 7 倍,其中粮棉油价格补贴平均每年支出 605.36 亿元,相当于农业保费补贴数量的 5倍。可见,我国的财政补贴仍注重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而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却不足。

2.2 农业保险补贴的标准难以确定

从国外做法来看,由于各国及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及风险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故其补贴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补贴水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保险的补贴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标准。特别是西部地区,无论其经济实力还是自然条件都远不及东部地区,因此,如何确定一个较为科学的补贴标准,在政府能够负担、农民愿意参与、保险公司同意承保这三个条件之间寻求一个均衡点,还没有解决。

2.3 政府补贴的效率不高

政府对农作物给予保费补贴,是为了增加农民的付费能力,从而提高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但是实际上农作物保险的参与率不仅取决于保费补贴率的高低,还与农民对风险的偏好、农民可以利用的风险管理工具、农业保险计划是否具有强制性等有关。美国从 1980年到2000年曾两次提升对保费的补贴率,但是农民的参与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参与率得不到提高,农民保险风险得不到有效的分散,政府的补贴自然是一个低效率的行为。以2005 年为例,我国保险业保费总收入达到 4927 亿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 7.3亿元,仅占总保费收入的0.148%,保费收入已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农业保险对农户是缺乏吸引力的,农民的参与程度低。另外,农业保险补贴并不能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政府的保费补贴虽然提高了农民的付费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来区分不同农民的风险,可能会使农户故意将资源转向高风险的项目配置,放弃预防风险的努力。保险公司也可能由于政府给予经营管理费用补贴,而降低了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这都是农业保险补贴低效率的体现。

2.4 制度保障没有到位

农业保险是有别于商业保险的,而我国现行《保险法》只适用于商业保险,至今我国的农业保险规范仍处于缺位状态。农业保险的性质、组织形式、政策支持方式,特别是政府对保险费的补贴额和补贴费等都没有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和调整。而美国各个阶段农业保险补贴率均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障。相比之下,显然我国的农业保险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

3 完善农业保险补贴制度的基本思路

3.1 以各项政策作为保证

农业保险补贴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为保障,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保险补贴发展的制度环境。比如,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进程,把农业保险补贴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给政府及农业保险的经营机构以法律政策的保障。既要保证国家农业保险补贴方案的顺利完成,又要切实保障广大的参保户真正享受到农业保险补贴带来的实惠。同时对于农业保险补贴的方式及保费补贴的水平也应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保障,除了有法律的规范外还要有相关政策的支持,比如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

3.2 建立相关扶持机制

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发展农业保险补贴的投入机制和约束机制,规定国家财政支农的增长比例,国家及地方政府分担农业保险补贴费用的比例,努力构建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应设立财政专项的补贴基金,专门用于农业保险补贴。在信贷方面,政府要制定优惠的融资政策,实行信贷资金向参保农户的倾斜,同时发展农业保单抵押政策。推行农业保单抵押制度就是提高农民投保积极性的一项辅助制度。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可用农业保单作抵押;对农民来说,买一份保险,在获得保险保障的同时,也可同时获得信用担保,解决发展农业生产中的资金需求问题。

3.3 建设服务推动机制

服务推动是政府主导农业保险补贴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为保险公司及参保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降低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重要原因。为此,政府既要帮助农业保险机构掌握保险对象的有关信息,又要为投保的农户提供有关农业保险的信息资料,帮助参保的农户选择合适的农业保险方式。同时通过信息服务使农户了解国家农业保险补贴的政策,特别是使农民了解农业保险到底能给其带来什么好处和利益,增强农民的投保意识及投保积极性。二是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服务既是指对参保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技术的引进、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又是指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其主要是帮助农业保险的经营机构选择合理农业保险补贴方式以及确定合理的农业保险补贴标准。三是提供专业人才。农业保险补贴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的从事农业保险工作的人才,这就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重视农业保险人才的培养。

[作者简介]王韧(1978—),女,湖南平江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保险。

上一篇:农业实践论文下一篇:美国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