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专业论文范文

2024-03-05

服装设计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针对民办三本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环节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入手,提出了本专业建设的对策及方案。

关键词:服装设计 工程建设 对策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在高等教育行业日益竞争激烈、生源日益减少的今天,与公办的一本、二本院校相比,缺乏优势资源的民办三本院校,由规模发展转变为内涵建设是发展的必然之路。在内涵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民办三本院校必须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在各类人才需求信息中,服装行业服装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已经成为我国服装人才市场的主要问题。本文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环节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入手,研究民办三本院校服装与设计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

一、三本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很多三本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能从事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服装生产经营与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服装专门人才”,显而易见,这种目标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培养人才的层次模糊不清,“专门人才”是个模糊的概念,让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设置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制定适应的课程标准;二是培养的人才类型模糊不清,是理论型的、应用型,还是复合型,是通才还是专才,目标不明确;三是专业设计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所有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节,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迫使许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得不放弃服装行业,而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毫无相关的工作,工作压力大,工作不适应等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影响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生源。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培养的学生能力很弱

三本院校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一是三本院校是近几年才建立的新类型高等院校,没有办学的实践经验,大多数三本院校一味模仿公办的一本、二本院校,使得专业内涵模糊,课程内容庞杂,许多院校没有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对服装专业课程的取舍不当,使得整个课程体系杂乱无序,没有形成以服装行业或区域经济为依托的特色课程体系;二是课程设置上呈现大而全的特点,并且在课程内容上没有整合,使得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了大量的重复,这样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是服装专业的技能课、专业实践课开设不足,学校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走出校门,走入企业无从下手,觉得大学四年的时间好像学的知识一点用处都没有,导致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差。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弱,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服装行业生产流程长,生产工艺复杂,并且服装企业面对的市场千变万化,加之服装产品种类繁多,这就要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知识面宽,具有服装款式设计、结构与工艺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专业能力,并且能够从事现代服装生产、服装设计、服装经营等工作。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作为基础。目前,许多院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在课时分配方面,理论教学课时量大,而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太少;同时又缺乏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不能有组织、有目标的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而且,学校对分散实习的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学生的实习经常出现“放羊”式的现象,使得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去服装企业实习,根本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达不到实习的效果。

(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较低,综合能力较差

民办院校的所有专业普遍缺乏一支既能开展理论研究,又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特别是服装专业的教师,由于服装专业在高等教育领域起步较晚,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比较缺乏,民办院校中的服装专业教师队伍,一部分是“半道出家”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傅,这部分师资实践经验丰富,却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一部分是近几年走出校门的研究生,对服装行业缺乏了解,从学校走出,又走进学校,只擅长“纸上谈兵”,也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只能照本宣科,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掘,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培养的学生也只能是存在缺陷的人才。

二、对民办三本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

三本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根据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的特点,参照二本院校的经验(但不能全部照搬)来确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专业建设之路。目前,我国服装产业发展迅速,大部分服装企业都在从加工型走向经营型,使得服装企业一直存在既能做服装设计,又能懂服装结构工艺,还能做营销策划的综合型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因此民办三本院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在培养服装行业应用型人才方面下功夫,多努力。另外,各院校的的服装设与工程专业定位要有特色,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院校在科研、社会资源、行业影响力及地方经济的特点等方面的优势,在教学上突出特定的行业背景及市场领域,强化服装专业基础理论在服装行业的应用训练。如同样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有的可以突出服装设计,有的可以突出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设计,有的也可以突出服装市场营销与管理,这样培养的人才有利于满足服装行业的需求及服装行业的发展。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式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必须具有专业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基本技能熟练,专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本专业的专业理论学习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采用宽基础,活模块、分方向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用“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内容,适应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上述体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分为:素质课模块、专业理论课模块、专业实践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四大部分。素质课模块围绕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计算能力、身体素质等设置课程;专业理论课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模块包含服装专业各种课程的实训、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要适应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需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和尝试各种与教学层次相适应的启发式、讨论式、倒位式、项目设计、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以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能动性,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坚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重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中着手:第一,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除了加强校内实验设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外,可以采用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机构健全、设备先进的服务于服装教学、服务于社会的校办服装企业,使之成为学生实习的重要途径。第二,建立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和配套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编写实践教学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建立检测职业能力的考试系统;并对实践教学老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第三,针对综合能力的培养改进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并开出高质量的服装专业实践课。第四,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服装设计、服装制作及服装营销的实践,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或服装行业举办的各种大赛,对表现优秀者、积极参加者进行奖励。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于要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并拥有服装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双师型”队伍。民办三本院校一方面应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配置优秀的师资,并公开选拔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去服装企业参加企业的服装设计、服装纸样制作、服装工艺及服装市场营销策划,让教师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并把实践中的体会传授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强化知识的实用性。此外,还可以聘请企业的服装设计师、打板师、工艺师、营销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让他们在与学校老师共同教学中促进民办院校的教师向“双师型”转化,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三本院校的内涵建设,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其规范化。

服装设计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为落实十七大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实施我国纺织人才强国战略,提升纺织服装行业人才整体水平,促进纺织服装事业科学发展,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精神,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制订了《纺织工业“十二五”人才发展纲要》。

人才总量不足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纲要》中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与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要求不相适应,与我国其他加工工业也有很大差距。

纺织行业有国际水准的高级管理人才匮乏,高等学校的学科带头人、科研的领军人物、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能达到国际水平的少;国际学术活动与交流不够,参与国际合作人数少、频次低:教师从事基础研究的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不够。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亟待提高,多数学校工程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坚持工程方向不够。学校的学历、学位、工程师的资格国际认可程度低,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交流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全国性的人才协调、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学校与企业缺乏沟通,联系不紧密,信息流通不畅,人才流动盲目,技术工人培养能力削弱、分散。

人才供求关系不平衡,纺织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是到纺织行业的人数少,到基层企业的人数更少,中西部更为明显。纺织行业大学生工资待遇过低。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职业教育,致使相当多的学校的校内实验实训设施与场所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此外,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与监督。行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性不高,难以培养出更高素质和水平的学生。

学科设置从源头解决人才问题

基于中国纺织人才的发展现状,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秘书长纪晓峰告诉记者,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将把重点放在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和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设计师培训计划上。

中国纺织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缺少人才,不仅仅指的是一线的纺织工人,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缺乏,形势也颇为严峻。但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这一主要职能的院校,却从人才的源头扼制了纺织人才的发展。目前,院校专业学科的设置中很难见到纺织专业的身影。对此,《纲要》中在“十二五”的重点发展任务中指出要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加强实用人才的培养。结合国家教育部规范专业目录的要求,将纺织科学与工程列为国家一级学科,在一级学科目录下设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并设法增设纺织材料、纺织高分子材料、印染与整理等二级学科。

纪晓峰表示,中国纺织企业认为中国高校本科毕业生所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另一方面,对大学纺织、服装本科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目前中国设有纺织本科专业的高校有32所,设有与服装有关专业的高校近200所。2008年纺织工程专业和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共招生3203人,毕业2694人;轻化工程专业(染整工程)招生1317人,毕业1242人:服装设计与工程,32校招生2783人,毕业3635人。纺织类专业在校本科生1万余人,服装类专业在校本科生1万余人。从在职2200万人的产业规模每年补充量仅占在职人员的0.03%,实不为多。但纺织服装企业反映: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学习专业范围过分宽泛,专业课程学时过少,实践性环节过弱,导致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企业后需继续学习一至二年,才能基本适应工作。这种状况既阻碍了企业对高校本科毕业生的信心,也损害了大学本科学生到企业就业的环境。

纪晓峰还提出,“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纺织、服装类专业的专业课时压缩太多,应适当增加。”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启发创新思路离不开具体依托的实际对象。学科交叉亦应互相联系,形成具体的交叉融合点,以免空泛概念,形不成观念、思路和模式。这不仅对大学生本科学生在校学习有利,而且对大学本科学生毕业后就业有利,并对后续提高有利。

纪晓峰认为,在专业设置方面,除了应该考虑本科专业目录、研究生(硕士、博士)目录协同外,还应考虑到理学各科与中国科学院学科目录协同,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各学科与中国工程院学科目录协同,哲学、经济学、法学学科目录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目录协同。在此情况下,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建议恢复“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此基础上,建议调整一些原属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调归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属。

同时,中国纺织服装教育还建议增设“纺织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协同,并与中国工程院学科目录协同。

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创新人才

从我国纺织行业的人才结构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与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要求不适应,与我国其他加工工业也有很大差距。纺织行业中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级管理人才匮乏,高等学校的学科带头人、科研领军人物、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能达到国际水平的少;国际学术活动与交流不够。参与国际合作人数少、频次低;教师从事基础研究的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不够。

同时,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亟待提高,多数学校工程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坚持工程方向不够。学校的学历、学位、工程师的资格国际认可程度低,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交流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全国性的人才协调、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学校与企业缺乏沟通,联系不紧密,信息流通不畅,人才流动盲目,技术工人培养能力削弱、分散。人才供求关系不平衡,纺织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是到纺织行业的人数少,到基层企业的人数更少,中西部更为明显。纺织行业大学生工资待遇过低。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职业教育,致使相当多的学校的校内实验实训设施与场所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此外,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与监督。行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性不高,难以培养出更高素质和水平的学生。

针对这一现状,纪晓峰表示,“十二五”期间纺织人才建设的重点任务中要特别重视实施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设计师培训计划。《纲要》中指出选定若干所学校进行试点,同企业共同培养工程师和设计师,争取国家相应的研究生培养名额。建立高校研究生双导师制度,吸收科研和企业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制定工科大学生卓越工程师培训的标准和办法,结合服装行业特色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卓越设计师培养方案。

服装设计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的杂技艺术源远流长,存在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独特的一门艺术,人们的生产生活使得人类人体机能产生异化与延伸,人类劳动技能得到提高和升华,中国杂技及其艺术观念的发展历史脉络和丰硕成果显而易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审美观念的变化,对杂技艺术的要求更为高,促使杂技艺术向更新领域去发展,让新一代的杂技艺术以全新的形式、风格展示在人类的面前。因此,我认为杂技艺术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舞台视觉为创新之本。中国杂技素来以“惊、奇、险、难”为主要特点,以独具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差异为特征,杂技的完美呈现需要多方面的结合,比如炫耀的舞台、艳丽的服装、震撼的音乐以及充满玄机的道具、杂技演员精湛的表演。而舞台视觉的设计随着杂技艺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2012年春晚杂技表演——《空山竹语》,她从美学设计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得上是一场视觉盛宴,带给人一种无可比拟的震撼感。而杂技艺术的美是由多方面组成的,在杂技表演中我们通常会发现演员的服装多为鲜艳的,如前进杂技团的《女子跑车》,演员服装呈现一种潇洒利落、完美造型、气势磅礴,场景由红、白、蓝、绿、黑、黄等各种色彩搭配形成,服装设计以自然为主,体现出一种自然朴实,强壮健美,拼搏进取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展示的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欣欣向荣的美感。由此看得出来,杂技的发展由技巧转向巧、美,即是杂技需要更加完美的视觉艺术来包装,唯有震撼的视觉设计结合充满玄机的道具、演员绚丽的服装,再加上演员精湛的表演技巧,才会呈现给人类不同的惊喜,才会让杂技艺术赢得广大百姓的追求和喜爱。

戏剧元素为创新之魂。杂技剧《西游记》在国际上获得比较高的赞誉,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这是为什么?因为《西游记》融入了剧情元素,把戏剧元素和杂技完美的结合起来,更好诠释了中国名著《西游记》。全国甚至全世界有很多的杂技团,他们有出名的也有默默无闻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有巧没美,有巧有美但是缺乏新颖,所以存在不同级别的差异。杂技单有高难度的技巧是远远不足的,即使舞台设计、服装、道具等技术层面呈现的视觉比较完美,但杂技其本身的艺术元素不多就会出现“萧条”的情况。纵观杂技发展,杂技与戏剧、音乐剧、童话剧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这些艺术元素对中国文化进行完美的阐述,让人产生遐想。利用扣人心弦的故事、唯美的戏剧来打动人,杂技表演变得充满灵魂,仿佛有了语言,重新以一种更加新颖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相信这种呈现方式会将杂技表演带向崭新的未来。

展望中国杂技艺术的未来,创新仍然是杂技艺术进步的重要指标和生存根本。杂技技巧的创新日益艰难,亟需创新,基本功缺乏科学、系统、针对性的训练,杂技理念研究不透彻,处于间歇的状态。杂技艺术从形式方面上看,其本身就是一门追求极致完美的艺术,她推崇原创,展示精美,追求独特,每一次创新都是质的飞越、“灵魂”的升华。只有用最优秀的作品、最先进的思想去鼓舞、引领和凝聚人,杂技艺术的生命才会得到延续和兴旺。

服装设计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当今社会呈现出快速的发展状态,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十分严重。绿色环保理念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服装行业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绿色服装的设计自然就成为了比较热门的话题。本文主要从绿色服装设计的相关概念、特点以及设计的主要内容来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生态环境;绿色服装;设计

时代的不同必然会让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在当今这个格外重视绿色环保的时代,每个行业都在探寻着自己的产品和绿色环保理念的完美结合,当然对于服装设计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它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而且也是物质文明的代表。由此看来,绿色服装的设计在生态环保的整个主流文化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人们观念的逐渐变化,在服装的选择方面也不再单单关注它的外表,而更多的是关注它的环保和健康,所以说绿色服装设计在未来必然有着很广阔的前景。

1生态环境下绿色服装设计的相关概念

绿色设计一般情况下又被称之为生态设计,用生态来作为服装设计的指导,不仅包含服装面料的研发,还有服装的设计,都以“绿色”作为最核心的要素。在西方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有一些服装设计师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要进行绿色服装的设计。当然绿色服装的设计是不能够丢掉服装本来的功能的,它需要在完善服装本来的功能基础之上再突出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理念。绿色服装设计有着不少的优点,比如说它安全、生态、环保而且也节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能够节约不少的原材料,对人体健康有好处。另外也可以对废旧的物品进行循环使用,使得服装的潜在价值得到开发,提升服装的利润空间,把再普通不过的产品变成绿色产品。

哲学上常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产生影响,而绿色的设计理念正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产物,它在对传统的设计理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时代化的因素,使得服装设计理念更加贴合现代人的需求。而且绿色服装设计中涵盖了生态、环保的理念和舒服健康的着装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比较先进的内容。而这种设计理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环保和实用之间追求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最后实现绿色服装设计更好的发展。

2生态环境下绿色服装设计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当前在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绿色服装设计的发展现状主要是:服装设计行业整体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但是就绿色服装设计而言,它的发展速度是比较慢的。很多国内的服装设计相关人员还没有认识到绿色设计理念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在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自然不会考虑到环保理念,只是注重服装最基本的功能。正是因为设计人员的绿色设计理念和意识不强,才严重地限制了绿色服装设计理念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环境保护问题不仅是我国需要面临的严峻问题,而且也是国际上的大问题。前几年国家为了大力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全球变暖和环境恶化的现象增多,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我们就需要在各行各业中提倡绿色环保理念,其实在服装设计行业中已经有很多的服装设计师开始设计相关的服装了,所以说绿色服装设计在未来必然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3生态环境下绿色服装设计的具体内容

3.1绿色服装面料选择

服装面料其实是有着很大的选择空间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服装可选用的面料种类也变得更加丰富,但是针对绿色服装设计,它所用到的面料是有一定的标准的。第一,绿色服装所用到的原料一定是需要绿色无污染的,在众多的材料中最符合的是纤维原料的使用,因为它在具体的加工过程中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具备环保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纤维在使用过后还可以进行回收再使用,就算是不被回收也能够自己进行降解。所以它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好的影响。它还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有着比较高的利用率,对人体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二是在绿色服装设计的面料选择过程中不能忽略掉原料自身的机理,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材料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还不容易污染环境。所以说设计人员在具体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要采用比较原生态的材料,这样可以增加人们对于环境的直观感受,还可以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3.2绿色服装外观设计

设计人员在设计绿色服装外观的时候也需要把绿色设计理念充分考虑进去,其实也就是在设计服装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服装和人体之间的空间处理,这样才能够让人体有舒适的感觉和更加美观的外形。在服装的整体设计中,就我国的服装设计特点来看,往往更侧重于二维平面结构,而西方的服装设计则是偏重于三维立体设计。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的设计方式,相关的设计人员都不能只单独地考虑服装外观的创新,而忽略掉更重要的东西,只需要设计出来的服装能够把人们的自然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就可以了。

当前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所以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就一定要保持服装外形的多样性,如果外形过于单一的话,必然会使衣服的美感大大降低,根本没有办法满足现代人的高要求。因此在进行绿色服装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要设计外形风格更加多样的服装,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高要求,比如说设计人员就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加上绣花,或者是比较有创意的袖口等等。这些设计其实就是为了让设计人员回归到最初的本真状态,也可以把衣服裁剪过程中出现的零散布料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就达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所以说绿色服装设计不但需要重视服装外观的多样性,还需要设计人员紧密结合绿色环保的特点,把绿色环保的理念更好地融入到服装外形的设计中,最后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融合,实现更好的价值。

3.3绿色服装色彩的设计

绿色服装的色彩搭配设计也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的。一般来说,设计人员是需要采用那些能够象征大自然的颜色来搭配设计的。人们对于一件服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色彩,所以如果色彩设计的足够合理,必然可以提高绿色服装的魅力和吸引力。比如说设计人员就可以选用代表着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绿色,人们在看到绿色的时候也会给他们一种活泼和生机勃勃的直观感受。在绿色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代表大自然色彩的颜色来设计服装必然可以提高人们对于服装的热爱程度,而且还可以把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表现出来。

3.4绿色服装包装理念

我们所说的绿色服装设计不仅仅包含服装的自身,当然还有和它有关的所有程序,比如说对于服装的包装,传统的包装往往会选择塑料袋或者是纸袋来包装,但是这种方式会对环境间接造成破坏,绿色环保包装理念所选用的一般都是比较容易进行处理,或者是可以回收利用和再循环利用的环保材料,这样就会使绿色服装设计的形象变得更加完美,不仅可以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且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另外也可以建立起专门的数据库来分析绿色服装所选用的材料成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服装在制造或者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就可以建立起绿色服装产品的评估标准,及时地总结经验和教训。

4总结

随着经济发展逐渐转变成为集约型的发展方式,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也不断提高,所以就要求在各行各业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因此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就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绿色环保理念,促进服装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春丽.基于生态视野的绿色服装设计理念探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6):105-107.

[2]况敏.基于生态环保背景下的绿色服装设计思考[J].艺术教育,2015(10):260-261.

[3]杜丽香.基于生态时代的绿色服装设计探析[J].明日风尚,2016(12):22.

服装设计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舞台服装设计不仅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以及舞台艺术表现功能,同时还彰显历史衍变过程以及舞台服装表现出的艺术能量等,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笔者凭借自身多年舞台服装设计的实践经验,对舞台服装设计在舞蹈表演中的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词:舞台服装设计;舞蹈表演;影响

在河南省第七届专业舞蹈大赛及第三届河南舞蹈“洛神奖”评奖活动中,郑州歌舞剧院选送的11个舞蹈节目里独舞《那片天空》、《屈原·楚殇》、群舞《绿意》等作品都得了奖。这些舞蹈作品不仅题材丰富,现代舞、民间舞、古典舞舞种齐全,更体现出舞台服装设计在舞蹈表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并有着自身的创作规律。展示了无论是舞剧还是歌舞,舞台服装设计必须基于对编创细致入微的理解。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尤其是要抓住人物特征进行,当然导演、表演、舞台美术、灯光诸因素要是应当予以考虑的,尤其是要考虑结合戏剧风格和演员自身的条件特点,在此基础上,发挥主观想象,通过服装制作完成舞台服装的设计。通过这些舞蹈作品的展现,我浅谈几点对服装设计的认识。

一、舞台服装设计的具体表现

舞台服装设计的本身特征就决定了其与一般的服装有着很大的差别。它不是单独孤立完成的,而是与演员,灯光布景等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而且塑造舞台形象手法会因时代、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在这个过程中,设计的服装首先要帮助演员塑造角色形象,因为其本身是为人物形象而存在的;其次要能够为演员的表演和活动提供便利;第三点就是要契合全局的演出风格;最后要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以上这些舞台服装设计方面的基本要求与特点作为一个统一体,也无可争议地成为一个剧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如前所述,舞台服装只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手段之一,而角色本身则是由形体、动作、声音、表情、服装、化装等成分构成的。服装设计通过直观化的形象包装来表现一定的戏剧内容,它存在于特定的戏剧空间与舞台场景之中。因为来源于生活服装,舞台服装要合乎时代的历史考据,不能凭借设计者的主观臆断进行。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时代背景、社会情况、地理位置、环境特点、故事情节等诸多因素都是舞台服装设计者需要考虑的,并基于这些因素和剧本内容要求设计舞台服装。真实地再现了剧中的年代的服装才能增加剧情的可信度,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性博得观众信任,从而使得观众更好的理解戏剧情节。

二、舞台服装的独特性

(一)舞台性。

舞台性是舞台服装的根本属性,在设计舞台服装时,必须首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舞台性”对于于服装设计要求就是要考虑在舞台灯光照射下的变异性。众所周知,舞台服装的颜色会因灯光的不同亮度、不同角度、不同颜色而会有所不同。

(二)艺术化。

舞台服装不同于生活化的“时装”,而是在生活化的基础上提炼加工的艺术化服装。所以也是“艺术服装”,这是舞台服装的另一大特点,设计舞台服装时同样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所谓“艺术化”,包含许多具体内涵,其中主要有下列几点:民族特点、地域特点、人物特色和艺术风格。

(三)时代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也有一个时代的服装,舞台服装设计也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感。如历史题材的剧目就要充分体现当时的历史服装特点;现代题材的剧目,就要显示新潮、时尚的现代感。新时代、新款式、新纹样、新色彩绝不应该是历史的重复,而是新时代舞台服装设计特色和设计师的新感受与优秀遗产的融合,是新生命的诞生。当今生活服装潮流的流行色、流行风格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流行的华服,无论从款式盘扣、右开襟或中开襟、立领、马甲,从色彩红、黄、黑,还是层出不穷的面料;无论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还是法国 PV 面料展示的世界流行趋势,无疑要求设计师要用现代的眼光和艺术想象及美学知识进行取舍、提炼、夸张、综合。

三、舞台服装设计的影响因素

(一)剧本因素。

舞台服装设计行走于规定情景和特定空间里。反复阅读剧本,揣摩剧情,做到深刻理解是每个设计师着手之前的必修课。紧扣剧本内容,设计者尤其是要对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进行研究。(1)时间信息。设计者必须要明确故事发生的年代或时期,做到心中有数。(2)地点信息。舞台背景与情境,很大程度取决于地点,因此设计者必须考虑其对服装的影响。(3)人物信息。人物信息收集是舞台服装设计最关键的工作。人物在剧情中的作用、地位及其性格特征直接影响到舞台服装的定型,因此在阅读剧本和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予以充分重视。设计者要通过揣摩和分析,用服装语汇将人物形象表现出来。舞台服装设计的准确性和深刻性来源于人物信息的全面性,人物形象的着装设计是设计师对剧本、角色的诠释,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形象的触发、形象的构成和形象的完善。

(二)导演因素。

面对不同的剧目,导演所执导的风貌是不同的,面对同一个剧目,不同的导演所执导的风格也是存在差异的。在这种情况下,舞台服装设计师就必须要考虑导演的风格乃至于性格,并能够应事之变。在与导演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也不能丧失原则性,正确的观点与看法设计者还是要予以坚持。一般情况下,导演风格大致可分为三类:(1)写实型。他们往往艺术风格上追求的特点是厚重、质朴而具真实力度,他们一般情况下强调戏剧的整体写实风貌,同时也要求协调与主观创意的关系。(2)写意型。剧目的形式意味是这一类型的导演的首选目标,在具体的手法和手段上,他们多采用象征手段和意象手法。在这种情况下的创意设计使得服装所呈现的面貌既符合剧目的整体风格又具备独立的审美特征。(3)前卫型。反对守旧,推崇新思潮、新理念,艺术思想较为激进是这类导演的主要特征。总而言之,无论是舞台服装设计的创作走向还是艺术思想以及表现观念和运用手段等都要考虑导演的影响作用,并能够在不同的导演的执导下,进行独具特色的构思。

(三)演员因素。

除了剧种,剧情和导演风格基本因素外,演员的生理特征和身体尺寸也是设计师在设计舞台剧目服装需要考虑的。为了产生的良好的视觉效果,舞台服装的设计必须认真审视,演员因素,尤其在服装制作阶段演员的形体尺寸对服装的形态控制至关重要。因为,舞台服装是为人物形象而存在,而不同气质的演员演绎同一个角色以及让同一个演员去演绎不同的角色当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之,服装设计工作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要不断地加以探索,要有突破和创新,不忽视细节,就能使服装设计服从和服务于舞蹈表演,发挥真正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下一篇:接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