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法论文范文

2024-02-08

土地管理法论文范文第1篇

2、我国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研究

3、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综合规划

4、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5、县级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构想

6、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的探讨

7、财经类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研究

8、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

9、基于市场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核心应用技能培养研究

10、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11、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初探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

13、浅析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4、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15、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16、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7、土地资源在城乡规划中的合理利用

18、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

19、机构改革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20、基于本科审核评估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思考

21、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2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其改革思考?

2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24、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5、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策略研究

26、大部制时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优化

27、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

28、关于新时代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的综合探析

29、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

30、油田土地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31、土地资源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32、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分析

33、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策略分析

34、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研究

35、对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供给侧改革路径的探析

36、应用型转型视角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37、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38、土地资源管理专业“3S”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实证分析

39、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40、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41、试析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42、试述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内核

43、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水平路径探索

44、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综合规划研究

45、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46、浅谈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47、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

48、土地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49、简议土地资源管理中土地资源调查与节约用地意义

土地管理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思路,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需要用土地政策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和开发行为。文章以相关政策文献为依据,阐述了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的内涵和功能,重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选择,以期为国家、省区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宏观土地政策;微观土地政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阐述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初步构想,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实际上是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定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将“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予以明确,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优化空间开发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土地是一切空间开发活动的承载体,空间开发秩序的规范、空间结构的优化最终都要通过土地资源的用途、开发速度、利用结构来体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直接关系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成败。推进形成功能区涉及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包括推进和形成两个相互独立、彼此又有密切联系的过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在形成的过程中,市场起主导作用。政府推进,就是政府用规划引导,用政策诱导、驱动市场主体,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求进行经济决策;市场形成,是指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区域开发格局,最终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推进的速度、形成结果的完善程度、政府和市场的合力大小,都取决于主体功能区政策设计。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制定实施土地政策,是政府推进引导市场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关键,它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政治行为。本文以相关政策文献为依据,阐述了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的内涵和功能,重点对促进四类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宏观土地政策和促进特定主体功能区健康发展的微观土地政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参考。

一、土地政策的内涵

相对于人的欲望,资源是有限的,资源配置是经济学和政治学共同的研究对象。经济学视野的资源配置,主要是不同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过程中最终实现的对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用途及用量的决定。除了经济利益外,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经济学视野的资源配置具有或然性。政治学视野的资源配置,是政府作为国家意志的代表,在追求国家整体利益、全局利益、近期及远期综合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用途及用量所做出的权威性规定,这种规定以政策的形式向社会公开。这种权威性规定表现为政策内容和政策执行过程的不可任意更改性,政策内容的更改、政策执行过程的变通、政策工具的调整都必须通过法定的程序,以法定的方法来实现。

土地政策是党和政府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土地管理任务和土地利用目标,围绕人地关系的调整,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用途及用量、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利益调整所做出的权威性规定。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是利用国家权力,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等问题,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做出的强制性规定,是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保障,是新时期我国政治治理、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标志。

二、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的功能

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包含国家意志、政府权力和资源配置两大要义,具有两项重要功能:从体现国家意志、政府权力的角度看,它承担着丰富和完善我国土地制度和土地法律的功能;从体现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一)丰富和完善我国土地制度和土地法律

在我国,土地法律和土地政策都是规范土地开发利用行为的工具。土地政策一般都是针对现实的土地问题而出台的.当现实的土地问题发生变化时,就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变更土地政策。从这个角度讲,土地政策具有应急性,也因此具有多变性。土地法律主要是解决一般性、普适性的土地问题,土地法律的变更具有比土地政策变更更加严格的法律程序,它具有相对稳定性。据此,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是政府在既有的土地制度、土地法律框架下,针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面临的特殊问题而制定的政策文件。但是,我国现行的土地法律法规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条文规定内容比较含糊、经常修改释法、权威性不强的问题;二是现行土地法律法规的一些条款对某些土地问题缺乏解释力并束缚了土地生产关系的发展;三是土地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土地政策和土地法律这种不协调,使土地政策而不是土地法律成为解决土地领域问题的主要工具。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实践能够进一步发现我国既有土地制度、土地法律的缺陷,因而它事实上承担了发现既有土地制度、土地法律的缺陷,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土地法律的功能。一方面,制定、实施、修正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必须遵循既有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必须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实践中完善既有的法律法规,这两方面的要求只有统一于政治治理、政府管理创新,才能协同发展。

(二)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参与宏观调控

迄今为止,我国依然维持城乡分治、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制度。一方面,造成农村与城市土地分属不同法律约束,由不同机构管理,形成不同的市场和权利体系;另一方面,只要涉及农地变为建设用地,就要通过政府征地,任何单位建设用地都要使用国有土地。这种制度使政府成为农地变为建设用地的唯一决定者,成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唯一供应商。法律赋予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垄断权,不仅是地方政府赖以生存和维持运转的重要保障,而且也促成了地方政府以土地肩动经济增长的特殊激励结构。政府征地、卖地越多,地方可支配收入就越多;政府掌握的土地越多,城市扩张成本就越低,招商引资越便利,政府税源越多。我国经济由投资拉动的现状,是与大部分投资由银行提供以及地方政府用土地撬动金融密切相关的。地方财政严重依赖土地

及其相关收入的现状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内在冲动就不可能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优化空间开发结构的目标也将遇到严重的障碍。国家提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这既是我国政治治理、政府管理的重大创新,也是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的功能的又一定位。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设计,一是要遵循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土地资源开发提出的新要求,二是要能够有效克服空间开发中的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区域问题,三是要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其他政策紧密配合,以实现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三、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的层次

经济学视野的资源配置和政治学视野的资源配置实际上是两种不同层次的资源配置,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基于政治目的的权威性资源配置,决定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总体框架和大致格局,它是资源的宏观配置.是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经济决策的外生变量。微观经济主体在追求个体利益中所实现的微观资源配置,是在社会资源配置的总体框架和大致格局中,以经济效率为导向,对社会资源配置进行的丰富和完善。

(一)宏观土地政策和微观土地政策的差异

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是配置土地资源的工具,它也具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土地政策,主要是基于政治目的,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土地政策,它是从宏观大局出发,统筹考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从整体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从四类主体功能区关联、协同发展的角度设计的土地政策。微观层次的土地政策,是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条件差异、主体功能差异而设计的土地政策,它体现宏观土地政策的意志和要求。

土地政策必然涉及不同主体的利益调整。主体功能区宏观土地政策涉及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调整,被调整的对象都具有较强的政治谈判能力。“民主集中”是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实践的基本原则,在宏观政策制定及修正过程中,更加强调民主,注重协商,允许各利益主体充分发表意见;在宏观政策实施中,更加强调集中,强调政策的权威性,执行政策的非协商性。主体功能区微观土地政策调整的是政治谈判能力不强的众多中小经济主体利益,调整的是局部空间结构,政策制定和实施坚持经济利益杠杆驱动的原则。

(二)宏观土地政策的主要内容

基于对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相关政策文献的理解,宏观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一是要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工业用地增加,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城市居住用地适度增加、农村居住用地逐步减少、交通用地有控制地增长;二是要科学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人均建设面积、人均城镇用地面积等标准,科学确定城市化地区工业用地的建筑容积率、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率等标准;三是要明确城乡之间用地增减规模挂钩的思路与原则,根据农村建设用地减少规模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规模;四是要明确城乡之间人地挂钩思路与原则,根据城市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的规模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五是要明确地区之间人地挂钩的思路与原则,根据城市化地区吸纳外来人口定居的规模确定建设用地增加规模。

四、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

微观层次的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具体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土地政策。不同主体功能区必须从本区域土地政策针对的主要问题出发,确定具体的政策内容。

(一)优化开发区土地政策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的区域。。优化开发区土地政策,针对的主要区域问题,一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太快,土地资源存量不多,土地资源稀缺性高;二是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有待优化,工业用地过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优化开发区土地政策的总体要求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导向,强化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1.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的政策。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方面,优化开发区土地政策一是要规范政府的土地储备行为,限定土地储备的范围主要是存量建设用地的收购和收回,严禁征用农民集体土地纳入土地储备范围;。二是要把盘活存量作为土地政策的着力点,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在制度上堵住新的土地闲置;三是要对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的确权进行分类处理,在政策上既要给出路,又要防止违法用地合法化;四是要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通过复垦整理、土地开发,在土地中“找”土地;五是要坚持科技创新,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通过科技“增”土地。

2.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政策。在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方面,优化开发区土地政策,一是要诱导目前过量的基础设施用地和工业用地向城市用地的配置;二是要改变目前工业用地比重过高,城市商业等三产用地比重过低的局面,实现过于依赖工业增长向依赖城市三产发展的转变;三是要在土地增量不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增加商业和房地产用地的市场供应量,扩大城市居住空间;四是要加大挖潜改造旧城区的力度,充分利用城镇闲置土地,对浪费土地、使用价值不犬的形象工程进行整改,从中“挤”土地。

3.强化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政策。在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导向方面,优化开发区土地政策,一是要完善单位面积土地开发利用效益测评指标体系、测评方法;二是要从单位土地的投资额、产出额、集聚人口的数量等方面设定单位面积土地开发利用效益最低门槛;三是要完善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激励体系。

4.强化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政策。在强化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方面,优化开发区土地政策,一是要严格限定行政划拨用地的用途和比重;二是要从严把控以土地招商引资和以土地抵押从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行为;三是要完善反映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和真实成本的定价机制,通过价格机制保证稀缺土地得到最优利用。

(二)重点开发区土地政策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土地政策针对的主要区域问题,一是土地资源需求量大,土地资源供需潜在矛盾大;二是土地资源投入量大,土地经营的潜在风险高,土地用途监管的难度大、任务重。重点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土地政策的总体要求是:警惕和防范政府经营土地风险,强化土地用途管理;和优化开发区一样,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导向,强化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1.警惕和防范政府经营土地风险的政策。在警惕和防范政府经营土地风

险方面,重点开发区土地政策,一是加强用地指标投放的空间平衡管理,改变建设用地指标过于集中于大城市的局面;二是减少政府独家供应土地的局面,禁止政府将增量土地放入土地储备;三是确保建设用地国有、集体两种所有制的长期并存,维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集体和国有土地的“同地、同价、同权”;四是规范集体建设用地出租、出让、转让、抵押等流转行为,加强对集体土地流转收益的管理,确保农民成为土地流转收益的主要获得者,保护农民利用宅基地出租房屋获取收入的权利。

2.强化土地用途管理的政策。在强化土地用途管理管理方面,重点开发区土地政策,一是控制土地流向,保证产业发展对土地的正常需求,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确定产业发展用地结构;二是通过对新增用地的空间投放决策引导企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培育、壮大区域的产业集群;三是适度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促进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同发展,着力提高新增人口和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比;四是妥善寻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五是加强土地政策和技术政策等的配合,用土地政策引导各经济主体采用节地技术,把各类建设工程打造成为节地工程。

3.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政策。在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面,重点开发区土地政策,一是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的前提下,规范集体土地出租、出让、转让、抵押;二是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严格规范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获取渠道,严格依据规划确定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与使用,杜绝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私下流转;三是要加强对集体土地流转所得收入的管理,确保农民成为土地流转收益的主要获得者。

4.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政策。在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方面,重点开发区土地政策,一是要使城市建设用地区域向对口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区域支付土地复垦费用;二是要求城市区域预留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给原腾出建设用地的农村区域,作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用地;三是要求城市区域腾出建设用地吸纳一定比例的人口进城,保障进城农民享受与城市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四是要支持对闲置建设用地的整理,整理出的闲置建设用地,可以不占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

(三)生态和农业地区土地政策

生态和农业地区是指关系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区域。生态和农业地区土地政策针对的主要区域问题,一是基本农田保护、土地资源用途监管的任务重、难度大;二是维持土地政策运行的资金需求量大,土地政策运行对财政转移支付的依赖性大;三是农业发展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非农特色资源型产业发展用地的潜在矛盾大。生态和农业地区土地政策的重点是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土地政策具体选择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在土地用途管制方面,生态和农业地区,一是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护区,按照区内土地用途分类,实行土地使用的分类管制;二是要保障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用地需求;三是要严禁农业发展用地、生态用地转变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四是要保障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的资源性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

2.土地收益保障政策。在保障土地收益方面,生态和农业地区,一是要建立农田保护的地区补偿机制;二是要继续维持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加大对生态和农业地区的生态补偿和环境补偿力度;三是要加大林权、草场权属改革,逐步实现林地权属的长期化,增大当地人口从林业、草业中的获利;四是要改革森林采伐制度,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3.维持土地管理工具运行的政策。在维持土地管理工具运行方面,生态和农业地区,一是要建立生态保护的财政补偿机制,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专门设立生态保护基金,作为对生态和农业地区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投入;二是要有序推进政策性移民,降低生态和农业地区的承载人口的压力。

(四)禁止开发区土地政策

禁止开发区域多为生态脆弱区域,资源的承载力不堪重负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根据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条件,禁止开发区要利用土地政策杠杆,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适度发展旅游产业;迁移禁止开发区内的人口,拆迁部分建筑物,恢复自然植被,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禁止开发区土地政策具体选择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维持土地管理工具运行的政策。在维持土地管理工具运行方面,禁止开发区,一是要建立生态保护的财政补偿机制,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专门设立生态保护基金,作为对禁止开发区域保护环境的补偿;二是要加大政策性移民力度,让禁止区域人口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

2.土地收益保障政策。在保障土地收益方面,禁止开发区,一是要继续维持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加大对禁止开发区的生态补偿和环境补偿力度;二是要加大林权、草场权属改革,逐步实现林地权属的长期化,增大当地人口从林业、草业中的获利;三是要改革森林采伐制度,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土地管理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农业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对于我国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推动我国自然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同时也是进行土地资源模块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就必须对农业土地资源实行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评估,这对于农业土地资源的发展具有重要保障。本文就将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想在近些年来被我国社会发展所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与体现。另外,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可以保证后代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后代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如何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现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理分析

(一)中心思想:人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之后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农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农业土地资源要想获得更为长久的发展,将土地资源更为丰富的保留下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必不可少的。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就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当代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也绝不以牺牲后代利益为代价,因此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包含内容

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其中包括:提高增长的速度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通过相应的改善来设法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就业、医疗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另外还应该在发展的前提之下,对技术发展和环境之间进行协调和适应,从而更好的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三)重要性

开展土地资源的评估,对于实现土地资源的长久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也是进行土地规划的重要依据。在许多的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了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估,有效的实现了对于农业土地长久规划的科学性指导。

二、建立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平评估体系

(一)土地评价发展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估

对于土地的评价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估,主要就是对土地的潜在价值,土地的适应性以及经济性,生态性进行全方位的考量,从多个方面实现对土地进行考核,才可以对当地的土地资源有更为客观的认识和理解。建立起相应的评估体系,还可以合理的对土地进行规划,进行模块化的应用,进而更好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评估体系的构筑原则

1、客观性

要想实现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要建立起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的构建,建立起对于土地资源的评估,这样才能够更为可观的评估土地的价值。一般来说,评估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第一条就是要遵循客观性。土地资源实际状况是怎样的,对其进行的规划就应该是怎样的。农业土地资源在各地区的情况都有所差别,如果进行模块化的管理,也必须进行一定的分析。既要注重区域的共性,也要区别区域的特殊性,将共性和个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该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方法。

2、全面性和独立个性相结合

首先,对于土地资源的评估要注重全面性,所谓的全面性,主要就是指要充分的考量土地资源的每一个细节,对于系统实现全方位的管理。土地资源系统反应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对于农业土地资源的长久发展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还应该注重其独立性,每一个系统都应该有其不一样的发展要求,这在土地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中非常重要。

3、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进行任何一项体系评估的重要原则,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体系的建立,更是应该注重其操作性。如果只是对土地资源有了一定的分析,却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那么将失去评估的意义。比如对该地区的土地进行模块化的应用,一方面应该对其长远发展做出规划,另一方面更是要具有实际的操作性,可以包括具体的应用措施,应用方法以及未来可能会产生的应用效果,只有真正的实现其可操作性,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结束语

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对于我国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号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农业土地资源在我国确实有限,要想确保在未来的长久使用和发展,为子孙后代谋取更多的福利,对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凌云.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郑新奇,范纯增.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0,04:97-100.

[3]范纯增,于守悦,郑新奇.山东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02:90-93.

[4]白瑞娜,谢世友,赵昆昆.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18784-18785+18789.

土地管理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业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思考;建议

1 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1 园区土地利用率低

工业园区是城市的主要生产区域,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 2013 年因为我国处于制造业高速发展时期,大部分城市的工业园区因为经济增长的需求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发展。但是,因为缺乏对工业园区企业的审查和具体生产区域的规划,极大增加了工业园的混乱程度,造成土地利用较为粗放,土地的利用效率较低,严重制约了工业园区日后的发展。

1.2 园区重复建设

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虽然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但是我国沿海地区很城市建设上的宝贵经验。通过对城市的建设历程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在进行工业园区的规划时,为了增加生产力,减少管理成本和因为企业的污染引起的治理成本,通常都是将相同性质的生产企业放在同一个区域,在工业园区形成小园区。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过快引起的规划方式和实际发展速度不平衡,大部分工业园区内部形成的产业链的园区在工业园内并不是唯一的小工业园区,很多工业园因为经济带内批建园区过多增加了工业园日后的规划难度。然而很多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这一原因,在发展中为了扩大招商成果,进行招商引资,将更多的投资商吸引过来,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经济建设,但是也使得大量国土和税金流失,并且政府也因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承担更多的风险。

1.3 园区土地利用集聚效益偏小

城市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了将工业园区的城市的建设作用扩展到最大化,通常会将工业园区的整体规模扩建到 15 到 20km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工业园区域实现最大利润。城市工业园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的集聚作用,但是很多工业园区始终存在着小型工业园区人口偏少情况,制约着工业园区土地集聚作用。

1.4 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衔接不紧密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工业园区布局结构较为凌乱,不尽合理。有些工业园区主要是在县级政府的主导下发展起来的,没有市域整体布局概念,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统筹。一些园区虽然制定了自身发展规划,但园区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不紧密,致使园区建设与土地保护、城市发展不协调,不利于土地集聚效应的发挥。甚至个别工业园区是在主要领导的“经济发展第一”的意志下建立的,违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 工业园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途径

2.1 减少园区数量,加强土地的节约利用

工业园区是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在这方面的经验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工业园区内园区的数量多少并不能决定工业园区对城市建设作用的大小,在城市的发展过程逐渐淘汰一些不适合的生产行业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提高这一工作的效率,增加工业园区内部生产方式更新换代的速率,对工业园区内部的园区进行整合,将其中能够一起发展的园区整合到一起,进行重点规划,并且在工业园区形成以不同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划分的工业园体系。通常来说,为了促进工业园区经济效率的提升,针对在发展中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的不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某些生产产业或者一些缺少经济效益产业进行关停,不但能够使得城市的发展更加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还使得工业园区内部一些经济效益低下的占地区域由其它企业占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工业用地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说,在城市的发展中,工业园区内部单一的产业结构并不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发展一区多元的生产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工业园区整体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且能够在园内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使得该城市在进行对外的经济贸易时有着较高的价格优势。如果在工业园的整合过程中能够裁出多余的盈利性较低的生产行业和生产企业,并且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行业进行发展,促进工业园区形成非常稳定的生产行业,并且利用这些生产产品进行出口,不但能够拓宽城市的市场,还能够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增加对于其余地区的文化输出,增加城市的影响力。

2.2 提高园区质量,加强土地的集聚利用

工业园区的建设一定要注重质量,仅仅依靠数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土地的利用方面要深刻认识到土地集约利用对工业园区发展的意义。如今的主要土地利用措施是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土地集约经验,将工业园区发展成一个以产业积聚与关联为基础的园区企业规划,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一些没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实现园区经济效益最大的企业进行关停。我国现在在全面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阶段,在园区建设中一定需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一些对环境造成非常大破坏的污染产业要及时关停。例如,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制药企业、化工行业和一些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产业,都需要依据相关的规定进行管理。工业园区作为城市中重要的附属城区,一定需要充分考虑其对城市发展中关于经济的影响。如果工业园区因为相关的规定出现大规模的空缺,一定要进行招商引资,扩大园区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在发展过程要深入贯彻党的指导要求,并且注重对于生产行业的更新和升级。工业园区的建设要形成相应的产业链,不但能够在工业园区内依据不同的生产行业和生产方式形成不同的园区,还可以促进工业园区关于土地集约方面的进步,形成不同的项目群,拉长产业链,促进工业园区经济的发展。

2.3 产城融合与产城分离

工业园区和城市的发展势必不能够分开,很多的城市虽然并不能消耗工业园区内部所有的生产产品,但是城市的发展给工业园区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环境和对外贸易条件。现在的城市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绿色节能,对于一些消耗资源过高的产业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管制,防止其对城区的环境造成过多不利的影响。

3 关于城市工业园区发展的建议

3.1 科学规划

充满活力的工业园区是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布局松散和缺乏有机联系会导致园区档次低下,功能弱小,土地资源浪费。通过科学布局和规划,增强园区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投资,从而提升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效益,保持工业园区的健康發展。

3.2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府在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宏观的调控作用,在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方式当作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利用该方式促进城市在产业结构上向更加低碳和绿色的方向发展。同时,对于一些高污染企业要对其发展进行制约,并全面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在工业园区的发展中就必须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尤其是在我国现在的发展中一定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促进城市建设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雯,唐振琼,余丽娟.柳州工业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国土资源,2012,(04):47-48.

[2]梁金荣,韩甜甜.对临汾市沿汾河工业园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研究[J].华北国土资源,2015,(01):61-62.

土地管理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治理;工程模式

引言

众所周知,土地资源是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而带来的土地污染与破坏,以及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人地矛盾已日益突出,如何最有效的利用土地已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简单阐述了土地资源治理内容,根据实际,提出了工程模式下如何提高治理水平的相应对策。

1加强土地资源治理

1.1加大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产出效益鼓励把那些耕作力不从心的荒废的土地流转到有能力的、机械水平高的农户手中。有些农户因老、弱、病、残,无能力耕种承包田,也可以承包给有能力耕种或机械化水平高的农户手中,农户剩余出来的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在家从事二三产业,多数土地流转后实现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生产的产品可以通过创品牌、网络等方式进行销售,比起自己剩余产品卖不出去或卖不上价要好得多。因此,在保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鼓励土地流转。

1.2加强植树造林,完善保护管理机制林业资源可以保住水土流失,也可以影响小气候,还是笔不小的财富,而不少地方对植树护林不够重视,对森林进行掠夺式采伐,参天大树所剩无几,所剩部分树林被许多村为了公益事业而被卖砍伐掉。近年来,许多地方实行退耕还林,却因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被野火烧了一遍又一遍,出现了“年年还林不退林”。因此,提高森林覆盖面积是许多地方当务之急,而且为提高森林的覆盖面积必须植树与护林相结合。在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时,同时也必须加大护林管理机制,提高植树造林成活率。林业部门要严格审批制度,坚决杜绝批少多砍、批次砍好及毁林开荒等现象的出现。

1.3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城市建设离不开规划,城市规划主要内容是土地使用,舒兰市建设用地不足,城市建设需要占用大量耕地,所以建设用地的管理同样离不开规划。一是要加強全市建设用地管理。在城市规划内进行建设的需要申请用地的必须经土地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审批批准后方可施工。要规范批后管理,强化批后管理关键把握好两点,一是跟踪管理关。对经批准的建设项目,每个环节要严格检查,加大监察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二是验收关。工程完工后,及时组织环保、消防、园林等相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发给验收合格证,验收不合格房产部门不予办理房屋产权证。

2土地整治工程模式管理

现场施工管理就是依靠和利用先进科学的管理组织、理念、措施及办法等,对现场人员、机械设备、材料、环境、水电、资金、资源、能源、安全、质量、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机的组合与合理配置,以便高效率、高质量、低耗能进行现场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同时确保施工周边环境与安全达到相关要求。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对场地进行科学的安排和有效的使用,保证施工和环境的协调。

土地治理工程现场管理的详细内容主要包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出产的产品数量及质量均能达标为目标,有效完成规划预定的各项施工项目所涉及的具体任务,特别是各项施工经济及技术指标;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施工过程中巧妙引进先进高新技术及新型工艺,凭借恰到好处的建议及技术革新,改善并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浪费现象,确保有效提高工程的效益及效率;进一步健全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并加大施工任务清单、业绩考评及物料领用等方面的管理力度,避免物料的浪费及能源的不合理消耗,科学预算配置资金占用及生产储备,在确保质量达标的前提下实现成本节约;对各个部门与各项环节实行专业化管理,并努力构建系统化专业管理体制,确保管理系统能够最大效能地发挥其作用,以实现对施工现场各项工作的有效掌控;实现施工现场科学化、标准化管理,以保障现场工作可以按照规范操作并能有效达标,保证检查及考核符合标准要求;加强施工现场基础工作的管理力度及效度,以确保各项资源能够有序流动,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准确及时,出现异常状况时能够及时有效予以处理,保障施工现场的常规运行能被随时掌控;维护好施工现场的施工环境,实现文明施工、安全施工。

3土地整治工程模式管理的原则

3.1进行动态管理。施工现场的情况是随工程进展不断变化的,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不可避免的经常要对现场平面布置进行调整,但必须在总平面图的控制下,严格按施工现场管理的各项规定进行调整。

3.2勤于检查,及时治理。对施工现场管理的检查要从工程的开工起,直到竣工交验为止。检查时问可以安排在月中、月旬和月末。还可以根据进度来划分,完成相关工程阶段后,就检查一次,结果要与施工任务书结合,如果施工现场同相关规定不一样,就不予结算,需要整改。由于施工现场情况复杂,也可能出现三不管的死角,在检查中要特别注意,一旦发现,要及时协调,重新落实,消灭死角。

3.3坚持文明施工。施工现场管理是各项管理的枢纽,它将各专业管理联结到现场一点,现场人流、物流、财流的畅通直接关系到施工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关系到其他管理目标能否有效实现。与此同时,一定要按照规定严格的执行所有有关联的法律和法规,坚持文明施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土地资源治理及工程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直接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的正常落实有着重要影响。对土地资源的合理治理,科学管理,才能在当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实现发展,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分析实际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工程模式,才能促进管理利用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曲少东.土地资源治理及工程模式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9):31-32.

[2]许丹艳,刘向南,范黎.新时代背景下土地资源保障能力建设: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8,31(05):23-29.

[3]刘慧明.某土地治理改造项目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J].云南水力发电,2016,32(05):14-16.

上一篇:计算机仿真技术论文下一篇:小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