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治理论文范文

2023-09-17

土地治理论文范文第1篇

竣工验收报告

一、项目概况

(一)批复的项目投资计划

该项目位于吴起县,于2014年经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批复,共治理土地面积1421亩,投资1868.33万元。

(二)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1、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

项目区的土地总面积1421亩。由于多为顺坡种植,土层厚度不一,表层多砂土,少部分土质粘重,地块小,零碎,不利于机械作业;水资源主要靠自然降水,由于地形复杂,难以拦蓄。主要以种植地瓜、花生、玉米、小麦、林果等农作物为主,但产量低,而且不稳。

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区内土壤类型主要为棕壤,潜在肥力较高,适应种植各种农作物,如改良措施得力,完全可以建成高产农田,但由于该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土壤形成过程,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土层厚度不一,表层多砂土,少部分土质粘重。 (2)地块小,零碎,不利于机械作业。 (3)林木覆盖率低,调节生态环境的能力差。 (4)投入不足,科技滞后,影响土地的充分利用。

(三)项目规划标准和方案

1、项目规划标准

土地平整:通过整理,尽量增加耕地面积,但不搞统一化,要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母质及风化程度、空间结构等特点,将项目划分成多个单元区,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平整,做到局部平整的统一化,土层按每个单元区实际厚度根据规划设计要求有一定的高差。坡度在15—25之间的区域,田面宽度15—50米,

0

0整成坡式梯田,坡面向内侧倾斜,达到外撅嘴里流水标准。土地平整实行生对生,熟盖顶,尽量不打破活土层,保证土地质量。

2、项目规划方案

(1)总体布局

区内地势平坦,坡度小于15度,水利设施较好,均规划为水浇地,其整理要求是:

a.田面沿等高线布臵成长方形或带状,根据灌溉和机械作业要求,田面宽度和长度一般应根据地形条件在15-50米不等,土层厚度60公分。

b.坡度大于15度小于25度,水浇条件差的区域规划,按照“地围山转,水平梯田”的原则,规划为旱地,宽度、长度尽可能大,地面平整,土层厚度在40公分以上。

(2)工程规划

a.平整土地工程

在确保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节约投资的情况下,尽量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本项目土地平整的基本原则。

本项目采取局部平整方案,即根据地形条件将项目区划分成若干土地平整区域进行整理,主体工程为梯田的修筑,田面宽度不小于15米,适宜宽度为50米。

b.水土保持工程

为控制地表径流集中冲刷,防止坡下部沟头前进等,从项目区内地形条件,支沟比降,以及群众便利等因素出发,通过对项目区土地整平、农田灌溉设施配套、建造防护林及排水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治理,加强了水土保持,防止了水土流失,使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模数由原来的2590T/km.年,减少到1470T/km.年,提高了经济及生态效益。

c.环境影响

项目区内通过山区土地整理,对环境的改善是非常显著的。第一,通过植树造林,完善农田林网,增加林木覆盖率,可以改

22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第二,通过整理土地,形成梯田,通过配套水利,提高农业产出效益,防止水土流失。

(四)项目建设任务及主要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1、土地平整工程:项目区实际整理土地面积58公顷。工程施工采用人力与机械作业相结合的办法,全部进行平整,将零散地块合并,整理时要注意土层结构,土层达40cm以上。深翻整平现有耕地,通过整理,增加耕地4.8公顷。

二、项目工程和管理

(一)工程建设质量情况

1、土地质量

按照规划设计要求,整理后净增耕地4.8公顷,土地达到了标准农田的质量标准。平整度好,田块相对集中连片,区域布局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协调,并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与机耕路、公路、村庄等的距离及达到的难易程度适中,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

整理后全部耕地的土层深度自然沉实后不少于60厘米,耕作层达到40厘米以上,耕层有机质、盐份含量不低于当地平均耕层有机质含量。灌溉保障率为P=75%。土壤类型为棕壤和褐土,以酸性岩残坡棕壤性土为主。

(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做到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单独核算。财政下拨资金的使用管理由县财政局、计委和审计局把关,县国土资源局具体监督及管理实施。由有关部门编制工程投资计划,作好资金的利用规划,项目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减少资金的浪费和不合理的应用。按照事前审查、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的要求,建立健全资金监督检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开展项目资金专项检查,强化资金的管理监督,严禁资金被挤占挪用,切实把全部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和管理。为切实加强资金的效益,凡是按合同完成工程质量要求,予以资金的大力扶持。完不成合

3 同要求的,令其重新整治,如仍达不到合同要求的,取消其项目的承包资格,同时收回所投入的资金,并按合同规定予以一定的经济处罚。

(三)土地权属调整情况

1、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完成后,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整理后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实施整理后土地分配方案的参考或修正依据。

2、土地整理后的农用地进行了分配,坚持参与整理各方土地总面积不变和集中连片、便于利用的原则,参照土地综合评价结果,按项目区内各组织原有土地比例,以标准田块为基本单元,根据路渠等线状地物重新调整权属界线,确认边界四至,埋设界桩。

3、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分配结果进行权属调整,并依据《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发[1999]50号文件精神,遵循土地整理前后土地所有权一致的原则。

4、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为了生产方便,将飞地、插花地自愿进行调换的,依据有关部门政策,办理必要的批准手续,进行所有权变更登记,并颁发土地证书。

5、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对整理出的耕地落实好承包经营,颁发土地使用证书,既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农民的承包经营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土地产出率。

(四)项目建成后运行管护措施

项目建成后,明确了路公共设施的管护主体,建立健全了管护制度。整理后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土地整理完成后,在保证灌溉和土壤改良的条件下,可以根据五莲县地方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当地农民的种植意向,种植经济和粮食作物,使土地整理真正成为“富民工程”,保证农民增收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投资预期效益分析

4 项目完成后,土地利用率将由先前的80%提高到90%,耕地增加率为10%,共改造中低产田789亩,耕地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8公顷,项目区内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地力得以稳步回升。

通过整理,可新增耕地4.8公顷,按每亩产值增700元计算,年可增效益5.04万元。通过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每亩可增加效益200元,共增加效益17.4万元。整个项目完成后,年增效益22.44万元,与开发整理前相比,农民收益有了很大提高。预计项目总投资3年内可逐步收回,项目完工后可收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六)文档管理情况

明确建立了档案制度,对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和检查验收等各环节形成的每一技术资料都收集、整理齐全,分类建档,妥善保存。

(七)项目建设管理主要措施、经验

1、组织管理

项目法人和建设单位均为吴起县国土资源局。由建设单位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管理此项工程,负责确定施工单位、委托监理公司进行监理,使工程建设达到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保证建设质量。

2、实施管理

(1)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在具体的管理环节上,认真做好项目可行性报告的编制工作,推行专家评审制度,提高立项的科学性;认真搞好项目规划设计,编好项目计划,做好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衔接;规范项目预算的编制,强化预算的约束;通过认真实行法人制、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实施公告制,对项目工程实施严格管理,努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严格

5 执行请、拨款制度,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专帐核算制度,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实行项目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等单位资质认证制度,保证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指导,层层把关,搞好项目验收等。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把项目管好。

(2)通力合作协调发挥整体功能

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是一项涉及多方面、整体性很强的工作,要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搞好部门协作、上下协作、行政与事业单位的协作,发挥整体功能。

(3)强化指导和监督检查

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是一项新的工作任务,要求高、责任重,特别是在项目实施中,涉及到组织管理、政策、技术、农民利益、部门合作等多方面的问题,要加强指导,随时发现和解决实施中的问题。同时建立日常监督检查制度,检查项目实施情况。严格执法,特别是在资金使用管理上,要严格财政纪律。

土地治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项目概况

***土地整理项目位于***东起***西至***,南起***,北至***,整理总面积***公顷,项目区共涉及**镇**行政村。批复项目建设总规模***公顷(***亩),新增耕地*** 公顷(***亩),新增耕地率达***%。项目实施后实际建设规模为***公顷(***亩), 新增耕地***公顷(***亩),新增耕地率为**%。项目建设期为**年,主要建设任务有:

1、平整土地

平田整地**公顷(**亩)。

2、农田水利

砌护支渠*条,长**km; 砌护斗渠**条,长**km; 砌护农渠**条,长**km; 治理支沟**条,长**km; 治理斗沟**条,长**km; 治理农沟**条,长**km; 水工建筑物**座

3、田间道路

田间道**条,长**km;

1 生产路**条,长**km;

4、其他工程

农田防护林**公顷,植树**万株。

***年***资源部“关于下达***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计划和转发项目预算的通知”正式下达了项目批复,批准项目建设。该项目预算总投资***,两年下达,目各项费用构成如下:

工程施工费:***万元,占总投资的**%; 前期工作费:**万元,占总投资的**%; 竣工验收费:**万元,占总投资的**%; 业主管理费:**万元,占总投资的**%; 不可预见费:**万元,占总投资的**%。

二、项目实施准备情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对项目的批复,****作为项目承担单位,组织进行了项目实施准备工作。

项目承担单位根据项目批复,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对批复的项目设计和预算进行熟悉并实地进行踏勘。依据批复资金,组织设计单位对预算进行调整并审核确定。由设计单位向项目承担单位进行设计交底,针对项目设计存在的问题同设计单位对项目设计的工程量进行了实地核查,为项目招标和实施工作打好基础。

按照《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关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九部委“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办法”进行了项目招标工作。项目承担单位制定了招标工作方案,并报请****同意后,按照工

2 作方案要求,提出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招标报表、建设工程施工招标申请表、工程施工招标评委会组成申报表、工程施工招标标底编制申请表四个申请报表请***批准。根据****的批准,委托***公司作为项目招标代理人承担项目招标工作。***年**月**日*发布了招标公告,面向国内公开招标。招标工作严格按照***批准的工作方案和报件,进行了报名资格预审、组织现场察勘、召开标前答疑会、标前资格复审、召开开标大会、组成评标委员会、评标、确定中标单位。由厅纪检监察、项目承担单位派专人,监督招标代理机构编制标底。***年**月向***上报了《关于对***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招标进行全程监督的请示》,整个招投标工作由***监察室全程进行监督,公证人员对资格复审、开标会及评标工作进行公正。招标工作于***年**月结束,该项目两个标段中标单位分别为***(一标);***(二标)。

***年**月,委托****作为该项目监理单位,并签订了监理合同*。

***年**月分别与两个施工单位签订了正式的施工合同,一标段建设规模***公顷,合同额为***元;二标段建设规模***公顷,合同额为***元。项目总合同额为***元。

三、项目实施情况

(一)项目工程进度情况

按照施工合同的规定,施工单位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后,于***年*月申请并经监理单位批准后正式开工建设,于**年**月完成

3 全部工程建设任务并进行了自检后,向监理单位申请了分部工程验收,**年**月监理单位组织了分部工程验收并向项目承担单位提出了单位工程验收申请,**年**月项目承担单位组织了项目自验。

(二)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本项目建设内容分为土地平田、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其他工程四大部分,全部完成了变更后确定的工程量,完成的工程量如下:

1、平整土地:

平田整地**公顷(**亩)。

2、农田水利

砌护支渠**条, 长**km; 砌护斗渠 **条,长**km; 砌护农渠**条,长**km; 治理支沟** 条, 长**km; 治理斗沟**条, 长**km; 治理农沟 **条,长**km; 水工建筑物**座

3、田间道路

田间道**条,长**km; 生产路**条,长**km;

4、其他工程

农田防护林植树**万株*

(三)有关问题及处理情况

1、***

2、***

3、***

4、***

四、项目实施管理及制度执行情况

该项目作为国家投资项目,严格按照《办法》的规定进行建设和管理,以“五项制度”为基础,在具体管理中进行加强和完善。在组织上,项目实施管理在***的直接领导下,由***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履行项目法人职责,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局参与项目实施管理并进行监督。

(一)项目实施管理情况

项目承担单位履行了项目法人职责,依照合同对项目参建单位进行监管,实施项目质量、进度、资金控制,规范项目管理,较好的履行了职责。为使验收工作不走过程,自验工作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的工程实体、档案资料、管理等进行全面检查,以查找问题为主,保证提请竣工验收项目有质量;在项目管理加强廉政建设严格项目廉政管理。

***作为项目管理单位,实施项目监督、检查和协调工作,参与项目设计变更、报帐审查和项目检查、项目例会等工作。

项目监理单位***,按照监理合同、监理规范和合同实施监理工作,实行了总监理工程师负责下的驻地监理制,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度、投资进行控制,审批确认工程项目划分,对设

5 计变更进行复核,对报帐的工程量及资金进行质量评定的核定,配合项目承担单位进行项目检查,组织召开有关施工会议解决问题,对单元工程质量进行鉴定,主持分部工程验收,项目监理工作基本能够按照规范和规程履行实施。

项目设计单位***设计院设计代表解决施工中的设计问题,对项目承担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对工程实施进行施工放线,对设计变更及资金调整进行复核,参与施工会议解决施工问题,配合项目承担单位进行项目检查和验收工作。

项目施工单位***(一标段)、****(二标)能够按照施工合同、规划设计的技术规范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按照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计划进行施工,按照批准的工程项目划分进行报验,在施工中针对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设计变更,严格按批准的设计和设计变更工程内容进行施工,按工程进度和报帐要求申请拔付资金。因***施工季节影响了项目施工期,****年完成工程量的**%,***年完成到**%,***年**月完成了全部工程建设任务并申请验收。

***镇政府对项目实施工作给予了支持和协调,组织项目区受益群众对优化项目设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二)设计变更情况

1、

2、

五、工程建设质量

6 该项目两个标段,工程项目划分为**个分部工程,**个单元工程,质量验收以单元工程为基础,在每个单元工程完成以后,由施工单位报验,监理单位组织评评定,项目所有单元**个单元工程质量评定为合格。在所有单元工程全部完成并评定合格的基础上,根据施工单位的申请,由监理机构主持,项目承担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参加,于***年**月对项目**个分部工程进行了验收,各项工程达到设计要求,存在渠道渠拜土方不够,资料填写不规范等问题,分部工程验收合格,在对存在的问题整改完成以后,监理单位向项目承担单位提出了单位工程验收申请,由项目承担单位组织于***年**月对项目进行自验,经整改合格后,提请竣工验收。

六、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

该项目批复总投资***元,实际结算施工费***元,经委托的审计事务所对项目工程结算进行审计,审计定案结论同意结算资金,整个项目施工费未超出批复施工费(***元)。

七、土地权属管理

该项目权属明确,归属于****管理使用。项目实施中未涉及权属调整,原权属及承包主体未变。

八、投资预期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耕地质量提高,新增耕地***公顷,使项目区耕地面积由***公顷增加到***公顷,经过项目配套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及道路工程,完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机械化生产的条件;

7 节约了水资源;每次灌溉时间由原***天减少到***天, 并由挡土放水变为提闸放水,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劳动力。

(二)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经济效益,发展了农村经济,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改和农村发展;劳动强度的降低和劳动力的剩余可开辟新的就业道路,加快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工程特别是其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标准建设,提高了水利设施运行安全标准,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项目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项目实施后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加快了从分散到集约耕种的认识,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发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开发了项目区未利用荒地,节约了水资源,水资源环境改善;林网覆盖率提高,起到防风、固土、蓄水,改善了区域内的生态条件;沟道的工程治理和疏通,是项目区及周边整个排水系统畅通,地下水位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减轻,中低产田得到有效改造。

九、工程管护

项目工程项目竣工后,工程移交给***管理,由***委托项目管护单位,对项目后期进行后期管护。项目区的耕地按基本农田标准进行管理,对验收合格后的新增耕地严格保护,不断提高质量,符合条件的,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基本农田标支牌;

8 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及其它工程,要设立专门的组织进行管理,进行保护和维护,保证其正常使用;项目在保修期内属施工引起的质量问题,由项目承担单位负责处理;在保修期满后的各种维修、维护均由管护方负责。

十、项目档案管理:

项目档案资料按照项目档案管理有关规定,结合部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下发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征求意见稿)中档案分卷要求,进行资料归类归档,形成的归档资料共分十一类:

(一)项目立项审批资料: 项目建议书及申报文件,可研报告及入库批准文件、报部备案文件,规划设计及投资预算,项目计划和预算批准文件,资金拨付文件。

(二)招投标资料:招标公告,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报告,招标标底编制文件,中标通知书。

(三)实施管理资料:项目实施方案,领导机构文件,管理制度,会议纪要,项目建设大事记,竣工报告。

(四)合同协议资料:设计、监理、施工合同其他协议。有关单位资质材料。

(五)监理资料:监理规划、细则、月报、日记,质量、进度、投资控制资料,监理工作总结报告。

(六)施工管理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月报、日记,质量事故记录,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资料,施工质量检测资料,工程计量原始记录,竣工图纸,施工管理工作总结报告。

(八)财务档案、竣工决算资料

(九)验收资料:历次验收成果资料。

(十)影像资料

(十一)其他:审计资料,工程管护资料,设计工作总结报告。

十一、存在的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

2、

3、

(二)改进措施

1、

2、

3、

4、

(三)存在和遗留问题:

1、

2、 十

二、附

1、项目承担单位机构设置及主要工作人员情况表

2、项目建设情况表

3、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

4、项目投资预期效益表

5、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表

土地治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是国家现今坚持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耕地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对于危及我国耕地安全的问题尤其是土地沙漠化必须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文章从政府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沙漠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沙漠化治理进程中政府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及具体思路。 关键词:政府 土地沙漠化治理

一、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及其危害 1. 1 状况及其变化

根据 有 关 的 野 外 调 查 和 遥 感 监 测 结果,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期,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土地以每年1 560 km2的速度发展,其中已经沙漠化的土地面积有 1716 万 km2,另有轻度和潜在沙漠化土地 1518 万 km2; 20 世纪70 年代至 80 年代后期,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到3313 万 km2,年均扩大面积为2 100 km2;到 2000年,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已经达到 38157 万km2,其中潜在和轻度沙漠化土地 13193 万 km

2、 中度沙漠化土地 91977 万 km

2、 重度沙漠化土地71900 万km2和严重沙漠化土地61756 万km2,分别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3611 %、2519 %、 2015 %和1715 % ,与 20 世纪 80 年代相比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增长3 600 km2。

1. 2 主要危害

土地沙漠化在上述发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产生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据对我国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初步估算,仅从土地沙漠化在丧失可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和土地生产水平下降三个方面的直接经济损失有 287167 亿元,即沙漠化对我国危害所造成的年直接经济损失至少有287167 亿元,沙漠化的间接经济损失一般是直接经济损失的 2~10 倍,按间接经济损失与直接经济损失的最低比例 2 倍计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有 863101 亿元。除了造成上述诸多危害外,更为严重的是存在很大的潜在威胁,如在生态环境方面将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破坏正常的地球 — 生物化学循环,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球环境退化中将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方面,会造成食物缺乏和人口供养能力的减少,增加受影响地区经济不稳定和社会**与纷争,还影响到人口特别是儿童的健康与营养状况等,沙漠化将从而危及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

二、现行公共政策不利于土地沙漠化治理

目前,与土地沙漠化治理相关的政府的公共政策还有诸多缺陷与不足,非常不利于土地沙漠化治理事业的推进。譬如:

(1)财税制度对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我国还没有生态税,从而没有稳定的沙地治理资金来源和完备的沙地治理资金管理体系。其次,我国林业税费种类多、税率高、征收不规范、使用不当等被认为是影响沙地治理主体积极性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林业税费过重一直被认为是阻碍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林业现行的3种税和17种费总共收取金额要占木材销售价的75.65%,留给林木所有者(村集体或林农)的只有24.35%[6]。除了这20种硬性税费之外,一些地方还经常巧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

(2)沙漠化治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沙漠化治理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以西部沙地治理为例,小流域治理、水源涵养林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都是依托工程项目来进行的,项目结束以后,工程的生态效益比较明显,而在中、短期内很难见到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项目自身很难筹集到项目结束后的工程管护和改造资金。一旦国家不继续投入,则已建工程的作用和效益也很难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殆尽。如众所周知的宁夏西吉县的“2605”工程就是明显一例,“2605”工程是中国政府与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县联合实施的防护林建设工程,5年时间共投资283.8万美元和377.02万人民币,全县共计造林种草10.92万公顷,但工程完成后不到10年,林木被大量砍伐、草地被复耕,其主要原因是项目实施只管种、没有管护资金来源。政策没有较为长期的设计方案,不考虑政策持续运行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就可能导致政策的失效,甚至产生副作用。

(3)沙化土地使用权期限短,沙地治理主体的经济利益难以得到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第34条规定:“使用已经沙化的国有土地从事治沙活动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享有不超过七十年的土地使用权。”然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是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沙地治理的难度较大,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取得初步成效,要想让林农从中受益,时间则无法确定,如果仅仅是七十年的使用权,则极有可能是林农的预期利益进一步受挫。

三、 实施公共政策创新,推动土地沙漠化治理

(1)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稳定投入机制,保障沙漠化治理的可持续性。作为国家公共物品生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沙漠化治理,要求建立一个有效克服“市场失灵”的投融资机制,即建立稳定的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投入机制。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所确定的2005年使适宜治理的沙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的要求,我国有可治理沙漠化土地53万平方公里[7],按三北防护林投资标准1 500元/公顷计算,则总共需要中央政府投资795亿元,年均17.6亿元;按照中央与地方(省、市级)2:1的比例出资,中央政府年均出资12亿元,地方政府年均出资5.6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如何筹集,我们以为可通过发行防治土地沙漠化国债,设立国家土地沙漠化治理专门基金,发行防治土地沙漠化彩票,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商资金等途径加以解决。

(2)加大沙地治理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或者在实施细则中,具体规定补助与财政贴息的金额、途径和方法;同时,建立沙地治理的林业绿色通道,从林苗、运输、水源等方面对沙地治理进行全程补贴与扶持,这既可以增强林农治理沙地的信心,又可以使政策法规和治沙实际结合起来。

(3)进行沙地治理的结构调整,发挥市场在沙地治理中的作用。沙地治理结构调整应以“富民增收”为宗旨,按“绿化山川,治沙富民”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生态优先为原则,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使治理、开发、致富相结合,坚持沙地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大沙地森林资源培育、管护、经营力度,合理布局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优化沙地产业、产品结构,走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路子[8]。由于沙地林木的防护作用,应该把沙地经营产业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产品为主转变,确立并积极发展“沙地旅游、香料香精及特色养殖”等生态主导产业,培育沙地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沙地生态产业和沙地特色经济,加快生态特色经济产业化进程。

(4)规范政府行为,为沙地治理提供良性的可持续的政策指导。要彻底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实行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并重的指导方针。尤其要采取措施防止地方领导干部为短期的经济增长,盲目加大自然资源开发力度,从而使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建议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和岗位目标责任之中。按照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的方针制订正确的开发方案,建立环境破坏的领导责任追究机制。

土地治理论文范文第4篇

1.1 地形地貌

松潘县为青藏高原东部, 是岷山山脉南北纵驰之中段。既有喜马拉雅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剧烈抬升形成的坦荡高原, 深山峡谷, 又有第四纪河流冲积发育二成的河谷阶地、洪冲积扇, 构成复杂多样的自然景观。境内群山环绕, 地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抬升。地貌形态为高山峡谷、山原、丘状高原等类型组成[1]。西北部为山原状和丘状高原, 东南部以高山峡谷为主要特征。县境内地形起伏显著, 相对高差大, 最高处岷山山脉主峰雪宝顶海拔5 588 m, 中年冰封;最低处白羊白草河畔的梭子口海拔1 082 m, 两者相差4 506 m。岷江河段自青云以下为深切河谷, 山势陡峻。青云以上河谷渐趋开阔, 山势较缓。涪江流域地势起伏较大, 谷坡陡峻, 地形复杂, 地面物质移动强烈, 崩塌、滑坡等常发生。

1.2 土壤

松潘县地域辽阔, 幅员面积大, 土壤类型多, 按地貌类型可分三大类型。

1) 东南低中山地貌的白羊、小河、施家堡乡土壤垂直分布。山地黄壤、黄棕壤 (海拔1 080~2 600 m) -森林棕壤 (海拔2 600~3 100 m) -森林暗棕壤 (海拔3 100~3 700 m) 阳坡;山地草甸土 (海拔2 600~3 200m) -亚高山草甸土 (海拔3 200~3 700 m) 。

2) 中部、东部中山地貌区的土壤垂直分布。河谷两岸冲积土 (海拔2 400~2 840 m) -山地褐色土 (海拔2 840~3 000 m) -山地棕壤 (海拔3 000~3 400 m) -山地暗棕壤 (海拔3 400~3 850 m) 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 (海拔3 850~4 100 m) -高山灌丛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 (海拔4 100~4 400 m) -高山寒漠土 (海拔4400~4 700 m) -高山冻土 (海拔4 700 m以上) ;阳坡:山地褐色土 (海拔3 300 m以上) -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 (海拔3 300~4 100 m) 。

3) 西北高山地貌区土壤垂直分布。棕褐土 (海拔2900~3 100 m) -森林棕壤土 (海拔3 100~3 800 m) -森林暗棕壤 (海拔3 300~3 800 m) -亚高山草甸土 (海拔3800~4 100 m) -高山草甸土 (海拔4 100~4 400 m) -高山寒漠土 (海拔4 400 m)

1.3 气候

由于地形复杂, 海拔悬殊, 导致松潘的气候按流域呈明显变化的特点, 小气候多样且灾害性天气活动频繁。涪江流域湿润多雨、四季分明:岷江流域少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大部分地区寒冷潮湿, 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四季不明。各地降水分布不均, 但干雨季分明, 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以上, 多年平均气温5.7℃, 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1.1℃, 多年平均降水量720 mm。

1.4 植被

松潘县地形复杂, 气候多样, 水热条件差异大, 自然植被被经过历史的演变和生态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形成于环境条件乡吻合的呈规律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山区即受水平分布至影响, 更受植被垂直分布制约。在水平分布上, 由纬度低的东南部中山区逐渐向纬度高的西北部丘原区有规律地从常绿、落叶阔叶林相间-针、阔林混交—暗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被-高山草甸矮生草被变化。在同一地貌区职务群落随海拔高度增高, 而植被呈规律变化, 植被垂直分布明显;由低到高形成河谷、低山温带植被-亚高山寒温带植被-高山亚寒带植被-极高山寒带寒漠植被[2]。在同一海拔高度下, 由于坡向不同, 引起水热状况不同, 因而植被类型也不同, 阴坡多森林, 阳坡多草被、灌木。松潘森林植被类型相对完整和丰富, 岷江干旱河谷灌丛人为干扰大、生态脆弱, 气候条件恶劣, 生态恢复很难。

2 松潘县沙化现状、成因、危害

2.1 沙化土地现状

松潘县沙区涉及施家堡乡、水晶乡、岷江乡、镇江乡、镇坪乡等14个乡镇。沙化的类型主要分草地沙化和河谷地沙化。通过调查, 全县沙化面积11 469.1 hm2, 其中植被覆盖度<25%的面积为6 200 hm2, 占全县沙化总面积的54.6%, 植被盖度25%~40%的面积为2 000 hm2, 占全县沙化面积的17.44%;植被盖度>40%的面积为3269.1 hm2, 占全县沙化面积的28.5%。由于沙化日益严重, 原生植被遭到破坏, 生态调解功能退化。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草地退化、沙化严重, 草地生态工能减弱。自然灾害频繁, 抗御灾害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消失加速。已具备沙化治理的必要性。开展沙化治理是改善牧民生产生活的实际行动。

2.2 主要成因

特殊的地形地质结构容易形成土地沙化。岷江上游区域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 境内山峦起伏、河流深切、谷坡陡峭, 土壤类型复杂, 是川西海侵地质时代遗留特征的地区, 表土层下因海侵作用沉积的砾石、沙粒呈一定规模韵律堆、沉积, 加之松潘县于龙门山地震带和松潘地震带上, 经常小规模的地震或余震是极易导致形成沙漠土地的地区。

2.2.1 河谷型季节性的干旱气候

松潘县境内河谷两岸为季节性干旱气候, 植被稀少, 冬季严寒干燥, 使土壤结构膨缩幅度大, 风化、融冻侵蚀强烈, 表层土体结构向沙粒化、颗粒化、方向发展明显, 夏季炎热多雨, 使地表枯枝、枯草落叶层被冲刷, 水土大量流失, 植物难以生长。使沙化程度加剧。

2.2.2 人类的活动加剧土地沙化程度

20世纪由于对森林资源的过渡索取, 使林草植被、土壤破坏严重, 森林生态平衡体系受到破坏:现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使牧场草场严重超载, 不合理的漫山遍养的游牧方式, 使草场植被破损。不合理的采药、采沙、取石、采矿等行为也破坏自然植被, 促使沙化土地的形成。

2.3 据沙化土地监测

松潘县受到沙化威胁的草场面积达12.6万hm2, 鼠虫害危害面积达18万hm2, 危及村庄38个 (其中直接受害22个) , 年经济损失达2 300多万元, 严重制约全县畜牧业经济发展。由于沙化土地进程不断加快, 沙漠侵吞草场, 自然灾害频繁, 有毒有害植物明显增加, 牧草质量下降, 严重影响藏区农牧民生产、生活及社会经济发展。

3 沙化治理意义

土地沙化使可利用放牧的草场越来越少, 畜草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土壤退化严重, 粮食产量逐年下降, 以影响稳定和和谐。而开展沙化治理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增加森林植被、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 促进松潘县旅游业、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使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使藏区发展稳定和谐[3]。

3.1 生态效益

退化的草场逐步得到回复, 提高植被盖度, 达到净化空气、防洪排涝、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提高防沙固沙、改良土壤以及调节气候的作用, 可以有效遏制土地沙漠化、防治土壤退化、减少沙尘暴、减少自然灾害, 保存物种多样性, 优化生活环境, 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2 社会效益

提高植被覆盖率, 维护生物多样性, 改善生存环境, 推动牧业、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使畜牧、农产品丰富, 提高产品竞争力, 繁荣当地经济, 通过旅游业, 改变劳动力结构, 使农牧民增产增收, 安定藏区牧民的生活, 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3.3 经济效益

通过资源恢复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牧业、旅游业的生产条件, 提高和拓宽就业渠道, 助农增收, 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建设。

4 沙化治理措施

4.1 草地沙化治理措施

草地沙化类型为固定沙地。土壤质地沙土, 土壤类型高山草甸。根据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调统一原则, 要选择即可恢复植被和保护生态环境, 又能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草。采取播种牧草和植灌木的措施进行灌草植被恢复, 然后修建围栏进行封禁, 并且开展鼠害防治, 保障沙化治理成果。坚持适地适树, 生物治沙、多培育用当地植物进行栽植, 阳坡植被应多选择为蒿、线菊、忍冬、拔契和波斯菊等草本植物。阴坡应多为灰栒子、绣线菊、锦鸡儿、鼠李和蔷薇等旱生灌木。草本植物应以茅草、蒲公英、火绒草、龙牙草、蒿、燕麦和披碱草等。

4.2 河谷地沙化治理措施

河谷地沙化主要土壤地为沙土, 土壤类型为山地褐土或山地棕壤。因为海波从2 000~4 000 m均有分布, 立地类型多样。根据沙化地类型特点综合考虑, 尽力选择抗逆性强、生长快的当地树种。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乔则乔。对有些气候条件好的地方应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选择有经济效益的树种, 提高群众的积极性。主要选择植被灌丛有:扁桃、白辞花、三颗针、枸杞和高山柳等。草被有野蒿、铁线连、竹根草、忍冬、蒿等:树有云杉、杨树、柳树和洋槐。经济林木:花椒、花红、苹果、杏子和核桃等。

4.3 松潘县处在高寒地区

1) 种子选择适应高寒地区禾本植物为主或当地种苗为主。种子要种粒饱满, 均匀、干燥、无虫蛀、色泽正常、要达到国家二级以上质量标准。据土壤、植被盖度及生物学特性草种播种量应在45~60 kg/hm2。待播的种子要进行变温、去芒、消毒处理, 使种子尽可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播种均匀、除去种子表面和潜在内部的病菌。据松潘县气候播种时间最好选择在4-5月的雨季进行播种, 选择在阴天或雨后播种。便于种子发芽。同时, 施加腐熟后的牛羊粪。注意, 种草采用免耕播种, 减少全面整地对原生植被的再次破坏, 干旱时要进行灌水。

2) 苗木选择适应高寒地区禾本植物为主或当地种苗为主.栽植树苗选苗要达国家二级苗以上, 栽植密度阔叶树行距2.0 m×3.0 m, 每坑栽植2株。针叶树栽植行距1.m×2.0 m, 每坑栽植1株。整地要求以四川省地方标准《造林经营环境保护规程》 (DB51/T380-2003) 为准, 规格30 cm×30 cm×20 cm。呈品字形配置。沿等高线坑整地。以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种苗时间选在雨季的4-5月阴天或雨后进行。栽植后, 要镇压或踩实坑穴, 避免水土流失。特别注意, 在种苗的选购上, 严禁外来有害植株进入。

4.4 围栏建设

对沙化地进行封山禁牧, 减少人为破坏和放牧对沙化地的损害。促进种植的种子、苗木成活, 以点带片, 达到有效恢复和修复沙化土地的途径。注意工程中减少挖动草皮, 施工结束后清理现场, 防治破坏环境。

4.5 灌溉设施建设

由于沙化治理地都在干旱缺水地形高, 且坡陡的地方, 要保障生物防治措施的成功, 必需要有灌溉的措施且不是特别费人力的简易灌溉工程, 如安装简易蓄水桶和水管相结合的方式, 对刚种下的苗木或因干旱引起的苗木进行灌溉。达到植物成活率高, 草皮不被破坏的目的。

4.6 建立沙化监测体系

实现对沙化土地进行长期监测, 通过定位监测、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更好地了解沙化土地环境动态变化, 利用掌握的第一手监测资料, 科学的制定更好的保护措施。

5 建议

沙化治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由于海波分布高, 植被盖度低, 土壤结构差, 土壤含水量低, 植被稳定性差, 我们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计划, 科学利用现有草原, 要有计划采草、放牧、加强草原鼠害管理和病虫害治理;对沙化极其严重的草原实行禁牧。严禁乱挖河谷沙石, 采矿等破坏植被的行为。必须要的需经有关部门批准, 完工后, 要填埋采沙石的坑, 清除建筑垃圾和多余材料, 利于植被恢复。政府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采用多种形式宣传防沙治沙的目的、意义。宣传防沙治沙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提高当地农牧民生活质量的长期效益, 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关执法部门坚决打击毁林、开荒、开垦草原恣意乱采矿等破坏植被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总结经验, 做好这一利在当代, 公功在千秋的工作。

摘要:为促进川西藏区生态改善,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保障长江、黄河流域生态安全, 四川省在总结多年来生态建设和藏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川西藏区实际, 编制了《川西藏区规划》, 把包括松潘县在内的22个县纳入了川西藏区沙化土地治理范围, 规划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8.85万hm2, 其中松潘县8 200 hm2。为加快松潘县沙化土地治理, 有效遏制土地沙化蔓延趋势, 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需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适地适树、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坚持生物治沙、综合治理、坚持政府主导、群总参与、集中连片原则开展沙化治理。以增加林草植被盖度为核心目标, 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合理统筹人、草、畜矛盾, 有效遏制沙化趋势, 实现川西藏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沙化治理,生态环境,植被覆盖,四川省松潘县

参考文献

[1] 周宜吉, 葛云.沙漠成因新探[J].江苏地质, 2000, 24 (2) :124-128.

[2] 濮励杰, 包浩生.土地退化方法应用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1998, 14 (1) :55-61.

土地治理论文范文第5篇

2、我国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研究

3、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综合规划

4、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5、县级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构想

6、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的探讨

7、财经类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研究

8、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

9、基于市场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核心应用技能培养研究

10、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11、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初探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

13、浅析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4、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15、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16、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7、土地资源在城乡规划中的合理利用

18、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

19、机构改革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20、基于本科审核评估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思考

21、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2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其改革思考?

2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24、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5、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策略研究

26、大部制时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优化

27、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

28、关于新时代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的综合探析

29、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

30、油田土地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31、土地资源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32、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分析

33、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策略分析

34、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研究

35、对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供给侧改革路径的探析

36、应用型转型视角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37、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38、土地资源管理专业“3S”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实证分析

39、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40、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41、试析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42、试述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内核

43、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水平路径探索

44、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综合规划研究

45、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46、浅谈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47、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

48、土地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49、简议土地资源管理中土地资源调查与节约用地意义

土地治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思路,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需要用土地政策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和开发行为。文章以相关政策文献为依据,阐述了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的内涵和功能,重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选择,以期为国家、省区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宏观土地政策;微观土地政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阐述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初步构想,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实际上是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定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将“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予以明确,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优化空间开发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土地是一切空间开发活动的承载体,空间开发秩序的规范、空间结构的优化最终都要通过土地资源的用途、开发速度、利用结构来体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直接关系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成败。推进形成功能区涉及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包括推进和形成两个相互独立、彼此又有密切联系的过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在形成的过程中,市场起主导作用。政府推进,就是政府用规划引导,用政策诱导、驱动市场主体,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求进行经济决策;市场形成,是指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区域开发格局,最终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推进的速度、形成结果的完善程度、政府和市场的合力大小,都取决于主体功能区政策设计。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制定实施土地政策,是政府推进引导市场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关键,它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政治行为。本文以相关政策文献为依据,阐述了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的内涵和功能,重点对促进四类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宏观土地政策和促进特定主体功能区健康发展的微观土地政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参考。

一、土地政策的内涵

相对于人的欲望,资源是有限的,资源配置是经济学和政治学共同的研究对象。经济学视野的资源配置,主要是不同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过程中最终实现的对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用途及用量的决定。除了经济利益外,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经济学视野的资源配置具有或然性。政治学视野的资源配置,是政府作为国家意志的代表,在追求国家整体利益、全局利益、近期及远期综合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用途及用量所做出的权威性规定,这种规定以政策的形式向社会公开。这种权威性规定表现为政策内容和政策执行过程的不可任意更改性,政策内容的更改、政策执行过程的变通、政策工具的调整都必须通过法定的程序,以法定的方法来实现。

土地政策是党和政府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土地管理任务和土地利用目标,围绕人地关系的调整,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用途及用量、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利益调整所做出的权威性规定。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是利用国家权力,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等问题,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做出的强制性规定,是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保障,是新时期我国政治治理、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标志。

二、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的功能

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包含国家意志、政府权力和资源配置两大要义,具有两项重要功能:从体现国家意志、政府权力的角度看,它承担着丰富和完善我国土地制度和土地法律的功能;从体现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一)丰富和完善我国土地制度和土地法律

在我国,土地法律和土地政策都是规范土地开发利用行为的工具。土地政策一般都是针对现实的土地问题而出台的.当现实的土地问题发生变化时,就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变更土地政策。从这个角度讲,土地政策具有应急性,也因此具有多变性。土地法律主要是解决一般性、普适性的土地问题,土地法律的变更具有比土地政策变更更加严格的法律程序,它具有相对稳定性。据此,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是政府在既有的土地制度、土地法律框架下,针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面临的特殊问题而制定的政策文件。但是,我国现行的土地法律法规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条文规定内容比较含糊、经常修改释法、权威性不强的问题;二是现行土地法律法规的一些条款对某些土地问题缺乏解释力并束缚了土地生产关系的发展;三是土地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土地政策和土地法律这种不协调,使土地政策而不是土地法律成为解决土地领域问题的主要工具。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实践能够进一步发现我国既有土地制度、土地法律的缺陷,因而它事实上承担了发现既有土地制度、土地法律的缺陷,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土地法律的功能。一方面,制定、实施、修正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必须遵循既有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必须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实践中完善既有的法律法规,这两方面的要求只有统一于政治治理、政府管理创新,才能协同发展。

(二)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参与宏观调控

迄今为止,我国依然维持城乡分治、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制度。一方面,造成农村与城市土地分属不同法律约束,由不同机构管理,形成不同的市场和权利体系;另一方面,只要涉及农地变为建设用地,就要通过政府征地,任何单位建设用地都要使用国有土地。这种制度使政府成为农地变为建设用地的唯一决定者,成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唯一供应商。法律赋予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垄断权,不仅是地方政府赖以生存和维持运转的重要保障,而且也促成了地方政府以土地肩动经济增长的特殊激励结构。政府征地、卖地越多,地方可支配收入就越多;政府掌握的土地越多,城市扩张成本就越低,招商引资越便利,政府税源越多。我国经济由投资拉动的现状,是与大部分投资由银行提供以及地方政府用土地撬动金融密切相关的。地方财政严重依赖土地

及其相关收入的现状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内在冲动就不可能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优化空间开发结构的目标也将遇到严重的障碍。国家提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这既是我国政治治理、政府管理的重大创新,也是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的功能的又一定位。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设计,一是要遵循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土地资源开发提出的新要求,二是要能够有效克服空间开发中的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区域问题,三是要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其他政策紧密配合,以实现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三、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的层次

经济学视野的资源配置和政治学视野的资源配置实际上是两种不同层次的资源配置,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基于政治目的的权威性资源配置,决定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总体框架和大致格局,它是资源的宏观配置.是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经济决策的外生变量。微观经济主体在追求个体利益中所实现的微观资源配置,是在社会资源配置的总体框架和大致格局中,以经济效率为导向,对社会资源配置进行的丰富和完善。

(一)宏观土地政策和微观土地政策的差异

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是配置土地资源的工具,它也具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土地政策,主要是基于政治目的,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土地政策,它是从宏观大局出发,统筹考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从整体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从四类主体功能区关联、协同发展的角度设计的土地政策。微观层次的土地政策,是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条件差异、主体功能差异而设计的土地政策,它体现宏观土地政策的意志和要求。

土地政策必然涉及不同主体的利益调整。主体功能区宏观土地政策涉及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调整,被调整的对象都具有较强的政治谈判能力。“民主集中”是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实践的基本原则,在宏观政策制定及修正过程中,更加强调民主,注重协商,允许各利益主体充分发表意见;在宏观政策实施中,更加强调集中,强调政策的权威性,执行政策的非协商性。主体功能区微观土地政策调整的是政治谈判能力不强的众多中小经济主体利益,调整的是局部空间结构,政策制定和实施坚持经济利益杠杆驱动的原则。

(二)宏观土地政策的主要内容

基于对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相关政策文献的理解,宏观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一是要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工业用地增加,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城市居住用地适度增加、农村居住用地逐步减少、交通用地有控制地增长;二是要科学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人均建设面积、人均城镇用地面积等标准,科学确定城市化地区工业用地的建筑容积率、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率等标准;三是要明确城乡之间用地增减规模挂钩的思路与原则,根据农村建设用地减少规模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规模;四是要明确城乡之间人地挂钩思路与原则,根据城市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的规模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五是要明确地区之间人地挂钩的思路与原则,根据城市化地区吸纳外来人口定居的规模确定建设用地增加规模。

四、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

微观层次的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具体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土地政策。不同主体功能区必须从本区域土地政策针对的主要问题出发,确定具体的政策内容。

(一)优化开发区土地政策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的区域。。优化开发区土地政策,针对的主要区域问题,一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太快,土地资源存量不多,土地资源稀缺性高;二是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有待优化,工业用地过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优化开发区土地政策的总体要求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导向,强化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1.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的政策。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方面,优化开发区土地政策一是要规范政府的土地储备行为,限定土地储备的范围主要是存量建设用地的收购和收回,严禁征用农民集体土地纳入土地储备范围;。二是要把盘活存量作为土地政策的着力点,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在制度上堵住新的土地闲置;三是要对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的确权进行分类处理,在政策上既要给出路,又要防止违法用地合法化;四是要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通过复垦整理、土地开发,在土地中“找”土地;五是要坚持科技创新,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通过科技“增”土地。

2.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政策。在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方面,优化开发区土地政策,一是要诱导目前过量的基础设施用地和工业用地向城市用地的配置;二是要改变目前工业用地比重过高,城市商业等三产用地比重过低的局面,实现过于依赖工业增长向依赖城市三产发展的转变;三是要在土地增量不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增加商业和房地产用地的市场供应量,扩大城市居住空间;四是要加大挖潜改造旧城区的力度,充分利用城镇闲置土地,对浪费土地、使用价值不犬的形象工程进行整改,从中“挤”土地。

3.强化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政策。在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导向方面,优化开发区土地政策,一是要完善单位面积土地开发利用效益测评指标体系、测评方法;二是要从单位土地的投资额、产出额、集聚人口的数量等方面设定单位面积土地开发利用效益最低门槛;三是要完善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激励体系。

4.强化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政策。在强化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方面,优化开发区土地政策,一是要严格限定行政划拨用地的用途和比重;二是要从严把控以土地招商引资和以土地抵押从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行为;三是要完善反映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和真实成本的定价机制,通过价格机制保证稀缺土地得到最优利用。

(二)重点开发区土地政策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土地政策针对的主要区域问题,一是土地资源需求量大,土地资源供需潜在矛盾大;二是土地资源投入量大,土地经营的潜在风险高,土地用途监管的难度大、任务重。重点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土地政策的总体要求是:警惕和防范政府经营土地风险,强化土地用途管理;和优化开发区一样,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导向,强化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1.警惕和防范政府经营土地风险的政策。在警惕和防范政府经营土地风

险方面,重点开发区土地政策,一是加强用地指标投放的空间平衡管理,改变建设用地指标过于集中于大城市的局面;二是减少政府独家供应土地的局面,禁止政府将增量土地放入土地储备;三是确保建设用地国有、集体两种所有制的长期并存,维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集体和国有土地的“同地、同价、同权”;四是规范集体建设用地出租、出让、转让、抵押等流转行为,加强对集体土地流转收益的管理,确保农民成为土地流转收益的主要获得者,保护农民利用宅基地出租房屋获取收入的权利。

2.强化土地用途管理的政策。在强化土地用途管理管理方面,重点开发区土地政策,一是控制土地流向,保证产业发展对土地的正常需求,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确定产业发展用地结构;二是通过对新增用地的空间投放决策引导企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培育、壮大区域的产业集群;三是适度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促进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同发展,着力提高新增人口和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比;四是妥善寻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五是加强土地政策和技术政策等的配合,用土地政策引导各经济主体采用节地技术,把各类建设工程打造成为节地工程。

3.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政策。在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面,重点开发区土地政策,一是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的前提下,规范集体土地出租、出让、转让、抵押;二是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严格规范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获取渠道,严格依据规划确定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与使用,杜绝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私下流转;三是要加强对集体土地流转所得收入的管理,确保农民成为土地流转收益的主要获得者。

4.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政策。在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方面,重点开发区土地政策,一是要使城市建设用地区域向对口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区域支付土地复垦费用;二是要求城市区域预留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给原腾出建设用地的农村区域,作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用地;三是要求城市区域腾出建设用地吸纳一定比例的人口进城,保障进城农民享受与城市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四是要支持对闲置建设用地的整理,整理出的闲置建设用地,可以不占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

(三)生态和农业地区土地政策

生态和农业地区是指关系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区域。生态和农业地区土地政策针对的主要区域问题,一是基本农田保护、土地资源用途监管的任务重、难度大;二是维持土地政策运行的资金需求量大,土地政策运行对财政转移支付的依赖性大;三是农业发展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非农特色资源型产业发展用地的潜在矛盾大。生态和农业地区土地政策的重点是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土地政策具体选择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在土地用途管制方面,生态和农业地区,一是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护区,按照区内土地用途分类,实行土地使用的分类管制;二是要保障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用地需求;三是要严禁农业发展用地、生态用地转变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四是要保障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的资源性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

2.土地收益保障政策。在保障土地收益方面,生态和农业地区,一是要建立农田保护的地区补偿机制;二是要继续维持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加大对生态和农业地区的生态补偿和环境补偿力度;三是要加大林权、草场权属改革,逐步实现林地权属的长期化,增大当地人口从林业、草业中的获利;四是要改革森林采伐制度,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3.维持土地管理工具运行的政策。在维持土地管理工具运行方面,生态和农业地区,一是要建立生态保护的财政补偿机制,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专门设立生态保护基金,作为对生态和农业地区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投入;二是要有序推进政策性移民,降低生态和农业地区的承载人口的压力。

(四)禁止开发区土地政策

禁止开发区域多为生态脆弱区域,资源的承载力不堪重负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根据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条件,禁止开发区要利用土地政策杠杆,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适度发展旅游产业;迁移禁止开发区内的人口,拆迁部分建筑物,恢复自然植被,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禁止开发区土地政策具体选择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维持土地管理工具运行的政策。在维持土地管理工具运行方面,禁止开发区,一是要建立生态保护的财政补偿机制,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专门设立生态保护基金,作为对禁止开发区域保护环境的补偿;二是要加大政策性移民力度,让禁止区域人口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

2.土地收益保障政策。在保障土地收益方面,禁止开发区,一是要继续维持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加大对禁止开发区的生态补偿和环境补偿力度;二是要加大林权、草场权属改革,逐步实现林地权属的长期化,增大当地人口从林业、草业中的获利;三是要改革森林采伐制度,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上一篇:国际贸易流程论文范文下一篇:行政合理原则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