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学论文范文

2023-03-21

唐宋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唐宋的爱情诗

甜美的爱情是人们的共同的愿望,唐宋的爱情诗中也有许多凝结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坚定追求,展现了两情相悦的幸福与婚后生活的和乐,情调以活泼可爱居多。其中亦有不少是表青年男女的情爱的,流露着最为真挚动人的感情。加之他又乐于从当地世俗乡情特别是民谣中汲取诗料,深得民歌精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最具代表,“晴”即是“情”,一语双关,巧妙地道出了自己的感情。再如“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山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书写了山野姑娘情窦初开时的纯真情怀和生活情趣,饶有民歌风味,灵巧动“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爱情不光是甜蜜的,亦有苦涩;既有回味不尽的甜美时分,也有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

中国古代表达爱情的作品大多平添了一笔浓重的感伤色彩,即使是表达爱的痴迷,也往往是痛苦忧郁的痴迷,浸透着一种缠绵缱绻而又悲凉的情调。张泌的《寄人》就颇具典型意义,“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此诗情感浓烈而真挚,对于细节的选择,更能细腻而表现无尽的思念之情。

在这一类诗歌中,悼亡诗又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形式。悼亡诗表达的是诗人对先逝的妻子的思念,往往是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感情真实。《全唐诗》中悼亡诗共有60首左右,元稹的悼亡诗更是多达33首,其中的《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等作表达了诗人对亡妻韦氏的思念之情,更是闻名遐迩,感人肺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悼亡诸诗,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是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

唐代也有许多诗歌展现了爱情因受一些外部势力的干扰、压制而痛苦、忧闷的心情。蔡翔《情与欲的对立——当代小说中的精神文化现象》认为:“在古代社会中,社会活动常常表现为男人的功名活动,形成一种功名的畸形心理,古典诗歌中的怨妇诗可以视作这种心理模式的逆反现象”。

二、唐宋的弃妇诗

弃妇诗是诗歌领域反映妇女命运作品中的一分支 ,主要是表现弃妇们被弃的不幸命运及其凄楚哀怨的内心情感。从广义而言 ,弃妇不仅包括民间被丈夫抛弃的女性 ,也包括宫中被君王打入冷宫的宫妃。无论是宫妃 ,还是民间女子 ,她们失宠遭弃的命运都是一样的 ,她们根本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因表现失宠宫女的命运属于宫怨诗的内容 ,故此处所言的弃妇主要针对民间被弃妇女而言的。

本文试图通过唐代弃妇诗的创作情况 ,来探讨唐代被弃妇女被弃的原因、被弃后的表现及命运等 ,在此基础上探究唐代弃妇诗的价值与不足。弃妇诗的创作最早源于《诗经》 ,如《卫风·氓》、《邶风·谷风》等均是弃妇诗的代表作。至汉魏 ,仍有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反映被弃妇女的不幸命运。之后直到唐代 ,不少诗人如李白、白居易、张籍、顾况等都曾创作过优秀的弃妇诗。笔者曾粗略统计 ,《全唐诗》约有弃妇诗近 40首 ,这个数字与《全唐诗》总数相比虽不足为道 ,但在内容极广的唐代诗歌中 ,仍焕发出了其独有的光彩。因为从中已足以看出 ,尽管唐代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开放自由的状态中 ,婚姻观、妇女观也有了很大改变 ,但妇女被弃在当时仍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三、唐宋的闺怨诗

闺怨诗是唐代诗坛一枝独秀的奇葩,闺怨诗与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一起,成为唐代诗人喜欢吟咏的题材。至今唐诗流传下来的闺怨诗,佳作极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通过对唐代闺怨诗的阅读和比较,我们大概可以把唐代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唐代的不少闺怨诗,是写那些青年士子为了博取所谓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另外一些,则写那些闺中少妇尤指贵族少妇因为丈夫做朝廷的官吏而不得不做那些繁琐的朝政大事,没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使得自己的青春红颜空对着明镜宝奁暗暗消退。

开皇七年,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即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唐代丰富了这一科举制度,并且有所完善。唐朝科举制度中规定应试者不受门第限制,也无需官员举荐,任何人都可以“投牒自荐”,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带着证明自己身份清白的材料报考,使得它在最大范围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贤人志士。它的确立似乎为那些出生贫寒的庶族指明了一盏明灯,为他们带来了终有一天也将飞黄腾达的美好希望。因此,到了科举时候,举天下有多少文人贤士抛妻弃子奔赴京城,就为了实现光宗耀祖闻名天下的美梦;同样的,举天下有多少闺中少妇,为了渺茫的夫贵妻荣凤冠霞帔的梦幻而在闺中苦苦等待丈夫的一举成名。

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想那在春日里打扮得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闺中少妇,原本也是站在丈夫立场上的,原本也是希望丈夫能够封侯归来,好让自己在人前人后光彩。然而,在那春日陌头杨柳色的感召下,她却幡然悔悟了:这一派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致,正应该是自己亲爱的丈夫陪着青春年少的自己一同欣赏的;可是花儿明年可以再盛开柳树明年可以再抽芽,而自己的红颜美貌却只会逐渐消逝永远也不会再回来。这春日的美景唤醒了少妇内心深处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夫妇比翼相处的渴望之情,也在少妇的内心暗暗地滋长着一缕缕对宦游远方的丈夫的怨恨之情。此诗一咏三叹,一波三折,含蓄蕴意,情味悠长,的确是王昌龄闺怨诗中的杰作。 即便是那些经过十数年的寒窗苦读的士子们,终于有朝一日鲤鱼跳龙门,有着一官半职甚至是高官厚禄,已经成为人上之人。他们的妻子也因为夫贵妻荣可以在家尽享富贵的生活,那她们就真的得到家庭生活的幸福了么?就真的没有任何的怨恨了么?未必尽然

诗歌无论如何总是要负载生活和思想的重量的。唐代爱情诗也不例外,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神会内容和情感信息,品读 ,便能让人滤去人世尘嚣。

一曲曲爱情诗歌令人荡气回肠,或甜蜜,或痛苦,或哀怨。那细细密密的文字间充满了爱情的气息,相思的味道,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两小无猜,;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心相印;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坚贞不渝;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也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怅然若失;更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决绝!

唐宋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

姓名孙仲期

班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1401 学号 0202140108 论文题目《秋风词》:此时此夜绵绵不绝 任课教师周秋良

【内容提要】李白《秋风词》以其所描绘的悲凉画面、诗人的绮丽想象和对哀婉思念的直呼而闻名于世。而“相思相见之河,此时此夜难为情”一句更为诸多文学作品所引用。诗词的内容、音律及所体现的感情值得仔细推敲、品味。【关键词】古典文学/秋风词/思念 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根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前人也有认为此诗是早于李白的郑世翼所作,但反对者多。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一、《秋风词》内容《秋风词》原文如下

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白话译文 秋风凌清,秋月明朗。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朋又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是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以女子的角度来写相思之苦。中暗怀落叶当能聚散,寒鸦可以飞栖,而人生何日相见的感叹。

二、《秋风词》的音韵 单调三十字,六句四平韵平平平(韵)平仄平(韵)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韵)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韵) 在后人的编写下,《秋风词》成为了古琴曲中的著名小曲之一。谱本出自民国初年《梅庵琴谱》。原谱后记云:“虽为短曲,而回环往复,意短情长。按、散相应之处甚多,初学入门,颇易於领会。而熟弹之後,亦不以短小而忽之。月白风清之际,一弹再鼓,动无穷之幽趣焉。”这段话说明了《秋风词》此曲的特点,虽是小曲,但却内容丰富,情感动人,其曲调流畅婉转,曲意幽怨缠绵。它用回环往复的手法,描写出了无限的相思、相恋之情。

三、《秋风词》与其他文学作品

认识《秋风词》是从金庸《神雕侠侣》开始,在沈从文《边城》处感受愈深。我想从读这两本书感受的起,谈谈我对这首小诗的理解。

《神雕侠侣》一书结尾处:却听得杨过朗声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说着袍袖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呀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正是:”秋风清,秋风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神雕侠侣》的第一回题为〈风月无情〉,第四十回题为〈华山之颠〉。这部“金庸小说情书第一”的杰作以咏风月开始,以咏风月作结:风月喑喻男女间的情爱,金庸既要引用这首诗,当然要依前四句的意象,融入华山之颠的夜色。乌鸦叫声凄厉,可能是自顾自的鸣叫,也有可能受人干扰受惊而叫,那得看观者如何理解诠释,而秋风卷叶,到了诗人的眼中又可以联想到人生的散聚。金庸引这首〈三五七言〉,是为了最后的两句: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唐宋文学论文范文第3篇

墓葬是最能直观反映古人身份地位的珍贵遗存, 也是能反映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物资料。在舟山市可以考据到的范围内, 从唐朝开始, 一些重要的人物开始大量载入史册,但其卒后是否归葬,葬地在哪等问题仍待研究发掘。据笔者搜集查证舟山地方志,主要是《宋元明舟山古志点校本》(下简称《点校本》)和《昌国典咏》记载略多,可搜寻到的有记载的唐宋时期舟山典型名人生平和墓葬情况做如下介绍:

1名人生平及墓葬概况

地方志中记载的唐宋时期的舟山名人墓葬有8座, 其中唐朝没有记载(徐浩归于名人,墓葬无从考据),宋朝时期的8座, 多数只记载到古时的墓葬所在地,而今天墓葬具体在哪里,还需要进一步的田野考古进行探掘查证。

1.1 唐朝

徐浩(703—782),据徐刻大德志,徐浩实昌国人也。一本大德志作沈治,与徐刻本异。陶恭《形胜赋》述昌国人物,亦云沈治进《孝经》十卷。《康熙定海县志点校本》记载,徐浩自称四明人, 唐肃宗时,向朝廷进《广孝经》十卷,肃宗授官校书郎。徐浩是唐朝时期的大书法家,擅长八分、行、草书,尤精于楷书。他的书法曾得到父亲徐峤的传授,风格圆劲肥厚,自成一家。四方诏令多出于徐浩之手。其代表作有 《不空和尚碑》、《朱巨川告身》、《大证禅师碑》等;但由于其籍贯未能定论,故墓葬无从考据。

1.2 宋朝

孙枝,生卒不详,字吉甫,昌国人;南宋嘉定七年甲戌(1214) 进士,曾经写了普慈寺《罗汉阁记》,《点校本》记载“尝于沈焕游朱晦翁门,学问益精,著《书解》三篇。”“枝性资卓迈,有智略”。《点校本》记载墓在城北源小溪之上 ,今可能为城北义桥村淡水坑。

余天锡(1180—1241),字纯父,号畏斋;世居昌国甬东村,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嘉熙二年,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寻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封奉化郡公。余天锡在《宋史卷四十二》中有记载:“十二月丁卯,余天锡薨,赠太师,赐谥忠惠。”康熙志称余天锡墓在“城东北小展岙南”(今黄杨尖西北麓山脚),具体在小展岙樟树湾鹅冢岗下小坑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掘。[1]

余天任,生卒不详,庆元府昌国县(今属舟山定海)人;字子大,自号退斋,于宝庆二年(1226年)入仕,南宋政治军事人物, 在南宋理宗时出任兵部尚书。墓葬在今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高钱村青雷山青雷寺旁。

袁燮,(1144—1224)字和叔,庆元府鄞县(今宁波)人;宋朝政治人物,教育家,哲学家。其在《宋史》中也有记载。袁燮博学, 学者称其为“絜斋先生”。著作有《絜斋集》二十四卷、《絜斋后集》十三卷、《絜斋家塾书钞》、《絜斋毛诗经筵讲义》; 后人袁士杰辑有《袁正献公遗文钞》;《昌国典咏》记载墓有二,一说在岱山梁家桥之西;一说在城东二十里,陈家岙之南。

应 (? —1255),字之道,自号葺芷,定海城关人;宋嘉定十六年(1223),试南省第一,登进士第。先后任临江军教授、太学博士、秘书郎、著作郎等官职,宋淳祐八年(1248),授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九年(1249)拜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封临海郡侯。《点校本》记载墓葬在城西四十里之浦东,《康熙志》记载在城西二十五里。今无考。

蒋猷(you),生卒不详,字仲远,丹阳人(今陕西,河南之间丹江以北),避寇徙昌国;北宋元丰八年进士,累迁至中议大夫。《点校本》记载墓在城北蓬莱乡。旧时,蓬莱乡有庄简墓,大沙庄有蒋公庙,均为蒋猷遗迹,厅志记载:绍兴三年,迁葬于明州鄞县翔凤乡隐学山之东岗。今无考。

徐愿,生卒不详,字恭先,昌国岱山人,以诗文入太学,南宋开禧元年乙丑(1205)进士,居官清廉勤劳。曾学习于袁燮,是袁燮的得意弟子,学问高深,显赫一时。《点校本》记载其墓在城西紫薇岙东山之原;《康熙志》载:徐司农墓在紫薇岙东山,据此,则徐司农墓,即愿墓也。愿尝为司农卿,故后人以官名其墓。

郭维,宋建炎年间人,生卒不详;河南府长沙判官郭受之子, 宋建炎年间由河南徙居至舟山。以北学教授诸生,从者如云,其先以《易》学四世登科,两尚主,有官历尚书及国子博士。《点校本》记载葬于城西湖之源。

2有争议墓葬陈述及原因分析

首先是孙枝墓葬所在地,《点校本》记载孙枝墓在城北源小溪之上,今可能为城北义桥村淡水坑。因为有人在定海城北义桥村的擂鼓山麓淡水坑之上发现一批石人石兽, 便提出了一种是孙枝的墓葬的说法,[2]但由于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仍然证据不足, 无法定论。而位于擂鼓山麓的石像很可能是属于宋朝时期的墓葬雕塑,根据体积和数量大小应该是工匠在当地雕琢而成,不太可能是从其他地方搬运而来。笔者比较支持这是孙枝墓的说法。原因是根据孙枝生平,他的两个儿子都是进士,长子起予,官至太常少卿;次子愿质,官至工部侍郎。而古人以孝为先,特别看重身后事。孙枝两个儿子位高权重,为其父亲建造一座较大规格的陵墓也不是没有可能。

其次是袁燮墓葬争议,《昌国典咏》记载墓有二,一说在岱山梁家桥之西,一说在城东二十里,陈家岙之南。还有一种说法是袁燮的墓在宁波东钱湖绿野岙,“依据是清嘉靖《宁波府志》载: “袁尚书宅在县治西北一里时移俗易鉴桥之西, 以状元及第,故旁又有状元坊;正肃公袁甫墓在鄞县东南五十里绿野岙,……”墓地有翁仲石像等。宋宝庆《四明志》载:“西北厢为袁甫立状元坊,在鉴桥下;另有袁尚书桥,宅前,距府四里半……”对于这个争议,在一篇《从袁燮、袁甫父子墓址说开》中,作者对第一种说法进行了分析:袁氏祖籍河南开封,是鄞县人,为什么袁燮、袁甫父子墓在舟山,依据是民国《定海县志》载:袁甫“与父燮常往来昌国,故并祀昌国乡贤,甫居岱山久学者宗(从)之,甫墓在岱山, 今无考。”张坚先生的《南宋的岱山学者及岱山书院》载:“袁燮跟舟山的关系,是因为他“往来于昌国”。因而,昌国的乡贤祠中,立有他和儿子袁甫的牌位。他的墓在舟山岛城东陈家岙南,而袁甫“居岱山久,学者多从之游”,他的墓在岱山梁家桥西。”这个说法取之于《定海厅志》。但争议较多。[3]笔者认为,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来看,说法不一,由此不能定论。

最后是徐愿的墓葬地址,《康熙志》载:徐司农墓在紫薇岙东山,根据笔者查地图得知,紫薇岙为今天的定海双桥镇紫薇村, 故徐愿墓应该在紫薇村东山。由于人力物力问题,笔者无法进行实地的田野考古发掘,故有待进一步查证为实。

3唐宋时期舟山名人墓葬增多的原因

从唐朝开始,舟山历史名人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有些人更是位高权重,为朝廷和舟山本地都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致使舟山名人墓葬逐渐增多。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一是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鄞州地…,明皇开元二十六年(738),始置翁山县,属明州。·代宗大历六年 (771), 废翁山县, 以其地仍属明州……宋神宗熙宁六年 (1073),割鄞县边海富都等三乡立昌国县,隶镇海军。”[4]行政区划的划分能看出一个地方在各方面的重要性, 舟山始设县是在唐朝时期,是由于唐朝时期经济发达,需要更细的行政区划加强管理。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行政管理区划,要比不发达地区更细。而舟山正是在政治,经济,文化逐渐走向繁华。故行政区划的划分, 是舟山名人墓葬从唐朝开始逐渐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个是宋朝文化的一个大发展, 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由此带动着文化重心也南移,宋朝时期大兴科举,使南方大量有志之士,奋发图强,通过考取进士走入仕途[5],如前文提到的余天锡和余天任,应,徐愿等。其次是南方书院的盛行也是宋朝文化大发展的一个表现。在舟山,南宋时期有三座书院,由余天锡创办的虹桥书院是舟山的第一座书院; 翁洲书院是舟山群岛唯一一家由皇帝钦赐名字的书院。应“至告老还乡,出资在童年读书处建书院,宋理宗赐额,名‘翁洲’。”明洪武二十年 (1387年), 因海禁内迁书院被毁弃。应为建造和打理翁洲书院,几乎竭尽了自己家族所有积蓄和力量。翁洲书院为舟山培养人才, 发展教育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有一座书院是岱山书院,南宋咸淳七年(1271)春,昌国县蓬莱乡岱山村人魏榘(字方真,一作方直)联络乡中有识之士,建造岱山书院。其历南宋三年,在元代十七年,似乎已不复存在。但是,汤浚的《岱山镇志》中却录有明代郑真《送岱山书院陆山长》七绝一首,可见明初海禁之前,岱山书院继续在办。[6]

以上所述一系列原因,引起南方名人数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出众,如余天锡官至太师,应?位至参知政事。但是这些位高权重之人的墓葬却无法被后人考古发掘, 笔者认为这些人物墓葬的研究虽然是一项浩大繁琐的工程, 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资源去挖掘,但是其在传承文化,发展舟山经济,文化产业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摘要:舟山市自唐朝设县以来,人才辈出,由此舟山保存了许多名人墓葬,这些墓葬既是物质财富,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他们既能够记录舟山市的历史,同时又彰显着舟山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整理更多的舟山历史名人,进而对其所包含的特有的人文精神进行挖掘,有利于舟山市的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人们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精神。

唐宋文学论文范文第4篇

山水画皴法的演变由来已久。早在六朝, 就出现关于山水画的有关画论和“峰岫峣嶷, 云林森渺”[1] (宗炳《画山水序》) 的具体描述。当时的山水画还不成熟, 仅仅作为人物画的点缀, 不但非常拙朴, 山峦若土堆, 树木如拳臂。唐代时期山水画, 由以前的停滞不前, 开始有了起色, 从《历代名画记》所说, “其画山水, 则群峰之势, 若钿饰犀栉, 或水不容泛, 或人大于山”, [2]开始走向成熟, 并形成独立的画科[1]。

山水画皴法的提及, 最早记录是在传为五代荆浩的《山水节要》一文中, 如画论中“丈山尺树, 寸马分人, 远山无皴, 远水无波......。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相传是至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图式。由于皴法未形成与对自然领悟的初步感受, 作者在山石树木画法上都基本保留了当时的地质面貌, 只是以简单的勾勒加以填色的表现手段。所谓“山水之变, 始于吴, 成于二李”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 作为道释人物画家的吴道子开创“吴带当风”的线条艺术为中国山水画的皴法线条开创了先例。直到唐代画家诗人王维的出现, 山水画才创新一变, 产生了水墨山水画。然而王维时代的皴法尚未形成, 但王维的山水画线条启发了后来五代董源披麻皴的创变。山水画中较为成熟的“皴法”, 出现于晚唐、荆浩的作品中, 自荆浩、五代时期巨然的皴法原创, 各种皴法逐渐开始完备。五代、两宋时期是山水画皴法发展的高峰期, 也是皴法定型时期。从荆浩的“小斧劈皴”、董源、巨然的“披麻皴”, 到李成的“长条皴”、范宽的“雨点皴”、郭熙的“卷云皴”、米芾的“米点皴”、李唐的“斧劈皴”、“马牙皴”, 马远和夏圭的“大斧劈皴”等, 这些皴法的完法推进了中国山水画走向高度成熟[2]。

二、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的自然观

山水画, 顾名思义是画家对自然景观的“摹写”, 也是对自然观察, 体会, 领悟的一种心性的表达。“自然观”, 是画家对自然风景态度, 正如宗炳《画山水序》中“圣人含道应物, 贤者澄怀味象, 至于山水, 质有而趣灵”。宗炳将山水视作具有灵趣之形质, 山水之灵趣, 可以与人之精神交流。人们在与自然的相处和互动共生过程中感知自然, 这种感知既包含了感性的体验也包括理性的探索认知, 人们在敬慕于自然之博大、神圣、永恒、未知的同时, 也在体察自然, 审视自然, 并逐渐在自然之美的属性启示下发现人性之美。实际上, 在对自然的认知过程中, 人们对自然的感性和理性同时产生, 正所谓孔子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在感悟自然山水的同时, 也是画家寄情山水, “以法致道”追求山水画內美的“道”的体现[3]。

唐宋以前山水画仅作为人物画的点缀, 艺术家对自然山水没有过多的体悟塑造。隋唐时期“大小李将军”的设色山水是空勾无皴再加以填色的大青绿画法山水画, 是画家对大自然的真实写照。隋唐两代佛教盛行, 士人对佛教的追求狂热, 影响了山水画意境与表现形式的发展, 王维创造的水墨山水就是典型的代表。众所周知, 王维被称为“诗佛”, 从他的《江山雪霁图》的表现形式可以看出, 画面所描写的冬季雪景营造一种恬淡, 宁静的气氛, 必然受到禅家恬静思想的影响。同时, 他对自然山川有了独特的领悟, 寄情山水, 修身养性, 并对在技法上有了新的创新, 使水墨山水画独步一时, 引领后代。唐张璪所说,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是对画家自然观最好的诠释。五代荆浩开创山水画皴法, 奠定了山水画的发展, 他正是以刻苦的熟悉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为重要特征的“太行山......因惊其异, 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 凡数万本, 方如其真。” (荆浩《笔法记》) 。

北宋是山水画的鼎盛时代, 由于画家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 对自然的观察、领悟、表现也不同, 同时丰富了皴法的形成。山水画以李成、范宽、关仝三家为主要代表, 所谓“烟林平远之妙始自营丘” (《图画见闻志》) , “成之为画, .......缩千里于咫尺, 写万去于指下, ......林木稠薄, 泉流清浅, 如就真景。” (《圣朝名画评》) 范宽恰恰相反, “李成之笔, 近视如千里之远, 范宽之笔, 远望不离坐外。” (《圣朝名画评》) 。他们问道于自然, 其的山水画都来自对不同地域的写生, 对大自然的领悟, 表现自然内在的生命精神[4]。

三、皴法形成与自然观相辅相成

山水画的皴法不仅是一种高度概括、成熟、并具有相对稳定程式而又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一种语言形式, 而且也是画家表达“因心造境”而产生的审美意象的途径和载体。画家对自然的认知描绘, 也表明了对自然山川的敬畏, 同时也是对“道法自然”的完美诠释。不同的地质地貌, 采用的皴法不同, 这也是多种皴法形成的关键。北宋是山水画的全盛时期, 画家在追求山水景物的物象表达, 并不是对自然山川的摹写, 而是内心情感的寄托[5]。正所谓, “看山水亦有体, 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 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郭熙《林泉高致》) 。

总之, 皴法的形成, 丰富了古代画家对自然山川的表现手段, 也正由于画家对自然的观察领悟, 奠定了中国山水画在美术史表现形式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摘要:中国山水画的皴法是历代画家“外师造化”, 对自然真实的提炼。历代画家他们心中对自然的感悟不同, “中得心源”, 创新皴法, 是唐宋时期最好的呈现。本文是研究唐宋时期山水画的皴法形成由来, 以及与画家心中自然观的联系。

关键词:唐宋山水画,皴法,自然观

参考文献

[1] 陈传席, 《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 邓乔彬, 《邓乔彬学术文集·宋画与画论》[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王世襄, 《中国画论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李泽厚, 《美的历程》[M]三联书店2013.

唐宋文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合理归化就是一种译者在译文语言表达上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与文化内涵的翻译原则。本文在概述英语文学翻译原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并具体分析了“合理归化”原则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英语文学 翻译原则 合理归化

一 英语文学翻译原则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交流活动达到了空前频繁的盛况。英语文学是西方文化的瑰宝,而翻译在跨文化交际、向国人介绍英语文学这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何谓翻译,翻译就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文本材料去代替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由于中英文学在文化上的差异,使中西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形成一段障碍,而翻译可以为中西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架起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可以在原文和译文之间搭建一座有效的沟通途径。而翻译作为一种艺术,一种将原文翻译、表达出来的艺术,需要技巧的帮助,需要技巧对其的润饰,需要广大翻译工作者的不断尝试,需要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经验总结。翻译工作者所翻译的作品,不可以对原文进行随便地删减,而需将译作保持原意。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将英语复述出来,可以在变化词句的基础上改变原文的表达形式,但是不可以改变原英语文学作品的表达意义。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者,在语言把握的高度上,需要深入透彻地理解中英两种语言文字;在选词造句与措辞使用方面,需要绝对地遵循原作的意义,并且使译文高度地符合原文的语言形式。换言之,从英语文学作品中翻译过来的英文,不管在语言表达形式还是表达意义上,都必须使其与原文中的英语保持高度的相似,而不可看起来像中文式的英文。英语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如何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过程中,准确地传达其原文的意境和文化内涵,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这是获得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合理归化原则作为英语文学翻译的重要原则,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

著名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于1995年发表的名著《译者的隐身》中,首次提出了归化的概念,他提出合理归化是英语文学翻译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策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以目的语和目的语的文化作为依托,并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一种翻译原则。在西方,归化的翻译传统,是自古代的西塞罗以及随后的贺拉斯、泰特勒等著名学者都比较认可的一翻译原则,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翻译原则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就是在英语文学翻译中,把英语文化中让读者感到陌生的文化因素、成分转化为中文读者比较熟悉的中文文化内容,并始终着眼于中文文化,使广大中文读者也能够像英语读者一样能够全面、深入地感受到英语文学的文学艺术成就、感受到中文文化的妙趣,并使译文在中文表达上更为符合广大中文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当代翻译译学研究的集大成者、美国知名学者奈达,站在社会语言学一级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翻译,认为翻译必须多站在读者的角度,以读者为服务的中心。他认为,任何信息如果不能真正地起到交际、交流的作用,那么信息将会变得毫无价值。例如,“whit as snow”作为一个普通的英语成语,在翻译时应该如何处理?按着奈达的说法,世界上有不少地方的读者都没有见过雪,并且其源词中也没有雪这个词汇,如果把其强制性地翻译为“白如雪”,那么很容易形成翻译中的“零位信息”,使对这词汇的翻译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因而,在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中文的语言表达习惯,将“whit as snow”翻译为“白如霜”或者“白如蘑菇”,或者与此相似的引申义和喻义。照此类推,也可以将“spring up like mushrooms”翻译为中文的“雨后春笋”,将“make hay while it is sunshine”翻译为中文的“趁热打铁”。

从这个角度去考察英语文学中的信息,当对英语文学翻译时,如果译文中的信息不能够很好地起到跨文化的交际作用,那么对英语文化的译作,也就会是一次失败的翻译。因而,衡量英语文学翻译是否成功,其首要条件之一,就是深入考察当广大中文读者在面对英语文学译作时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反应,并对中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进行一番比较,如果中文读者的反应与英文读者的反应有很大的相似性,那么这会是一次成功的英语文学翻译。由此可见,合理归化翻译原则,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占有极其高的重要地位,对英语文学翻译的成功起着极其显著的作用。

要想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我们还有必要共同探讨一下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原则就像是孪生兄弟,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合理归化与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配合之下,可以使译文更为自然、透明、通畅,让读者感觉不到是在译作。合理归化与合理异化之间的区别可以追溯到更为遥远的过去,因为它们二者与早期的直译和意译有关。异化主要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去破除目的语的语言规范从而保留原发声语中的异域文化特色。由此可见,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合理异化翻译原则,主要着眼于原文的英语文化,把英语文化成分近似地转换为汉语的形式。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采取合理异化的翻译原则,它能够原原本本地反映原作、原原本本地反映原文中的表现形式,以及保留原文中所要持有的英语文化内涵,因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通过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积极应用,可以指引不懂英语的人去了解英语文化中的文学作品艺术形式和异域人们的情感体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主要持合理异化翻译原则的是著名翻译理论家韦努蒂,他从解构主要是翻译思想出发,极力反对在英语文学作品仅仅关注译文通顺的翻译原则,极力要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语言上关注译语言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从这个角度去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合理归化”原则与“合理异化”原则,貌似它们二者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要求译文符合中文的语言表达习惯,以及中文的文化内涵,从而在行文流畅译文的帮助之下,读者能够尽量减少发声语中的文化色彩。从这个角度去看,合理归化翻译原则似乎与异化翻译原则的目的背道而驰。其实不然,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归化原则与异化原则,都处于殊途同归的境况之中。但是,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往往处于主导的地位,据有关翻译专家学者对傅东华先生《飘》译本中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傅东华先生在《飘》中,主要遵循了目的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也就是主要地采取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其中也少许遵守了合理异化的翻译原则、运用了合理异化的翻译策略,但是,在傅东华先生《飘》译作中,合理归化与异化翻译原则的遵守,其目的无非是译者傅东华先生为了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合理归化与异化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并无孰优孰劣之别。

三 “合理归化”原则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合理归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原则,往往为广大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工作者所采用,它反映出一种英语文化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到译语文化中。在我国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采取合理归化这一翻译原则的例子数不胜数。

例如,我国著名英语文学翻译家傅东华在翻译英语名著《飘》时,就严格而恰到好处地遵守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使这一英语名著全面而深入到广大中文读者中,是一部典型的成功英语文学翻译代表作。在《飘》的傅译本中,傅东华先生把作品中的主人公加上了具有典型中国传统语言气息元素的姓,将主人公翻译为“郝思嘉”、“白瑞德”,并在傅译本《飘》的序言中,对合理归化这一翻译原则的目的做了具体的阐述: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归化翻译原则的目的,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趣味精神,而不仅仅追求于原文中的一枝一节。

与此同时,我国早期著名翻译理论与实践家钱钟书先生认为,英语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就是合理归化,将英语文学作品从英语文字转化为中文文字的过程中,在不因语言习惯上的差异而暴露出牵强附会的翻译痕迹的同时,还能够完全地保留原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风味,这就可谓是达到了英语文化翻译的合理归化境界。让我们来看看钱钟书对合理归化翻译原则在其译文《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中的运用:

原文:“Fie wangling Queen——/Whom every thing becomes,to chide,to laugh,/To weep;who 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r/To make itself,in thee,fair and admired!”

钱译:嗔骂,嘻笑,啼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钱钟书先生的译文中采取了中文传统的古体语言表达形式,巧妙地彰显出了英语原文的神韵。因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合理归化原则的遵循与运用,可以有效地彰显译者的再创造之美,给广大中文读者阅读英语文学大餐时带来理解上的便利,以及文学艺术上的审美享受,更有利于中文与英文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此外,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大师老舍,在精通英语的基础上成功地翻译了萧伯纳的后期作品《苹果车》。老舍在该翻译作品中,对于称谓的处理,坚持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并巧妙地使用了合理归化的翻译策略,使原文中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你死我活的勾心斗角的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广大中文读者。例如,《苹果车》中的这句:“Has he an audience?/No,maam…”老舍先生将其翻译为:

王后:(有点不悦)“他有正式接见的通知吗?”

庞菲理亚斯:“没有,姑娘……”

让我们来分析此例中老舍先生对合理归化翻译原则的运用策略。在西方的人本主义传统文化中,“Maam”这一称谓一般是用于对女王、贵妇人、高级女军官等的尊称,如果翻译为夫人或者女士,这对于王后的称呼都显得不够贴切,而老舍先生将其翻译为“姑娘”却恰当好处地与原文中的意思等值。因为,与英国传统平等的基督教文化不同,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姑娘是皇帝老婆的最高尊称,在宫廷女人中具有绝对的最高地位,并且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素来都强调“仁”、“礼”,要求称谓能准确地表达出人的辈分、尊卑、贵贱等,因而,老舍先生将“Maam”翻译为“姑娘”,“姑娘”一词巧妙地表达出了王后的尊贵地位,很好地遵守了合理归化的翻译原则,很好地忠实于原文的思想。

四 结语

在对英语文学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遵守一定的翻译原则,可以较为有效地达到中文与英文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合理归化就是译者在译文语言表达上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与文化内涵,是一种在英语文学翻译中运用最为广泛、十分重要的翻译原则。因而,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英语文学翻译的合理归化原则,使其在英语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使广大读者更便捷地享受英语文学大餐,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之用。

参考文献:

[1] 邓伟:《归化与欧化——试析清末民初翻译文学语言的建构倾向》,《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2] 骆贤凤:《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论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3期。

[3] 宋秀芝:《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商业广告和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6期。

[4] 李丽华、严峻:《政治立场与民族认同的选择——文学翻译归化与异化之争的本质》,《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5] 徐泉、王婷:《析傅东华译〈飘〉中的归化翻译》,《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6] 姚丹丹:《从双性同体角度重新诠释〈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中的克里奥佩特拉形象》,《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9期。

[7] 张艳萍:《浅析〈苹果车〉中老舍对称谓的归化翻译处理》,《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6期。

作者简介:李嘉贤,男,1976—,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工作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文学名著论文下一篇:图书论文

热门文章

唐宋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