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范文

2023-09-21

唐宋诗词范文第1篇

甜美的爱情是人们的共同的愿望,唐宋的爱情诗中也有许多凝结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坚定追求,展现了两情相悦的幸福与婚后生活的和乐,情调以活泼可爱居多。其中亦有不少是表青年男女的情爱的,流露着最为真挚动人的感情。加之它又乐于从当地世俗乡情特别是民谣中汲取诗料,深得民歌精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最具代表,“晴”即是“情”,一语双关,巧妙地道出了自己的感情。再如“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山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书写了山野姑娘情窦初开时的纯真情怀和生活情趣,饶有民歌风味,灵巧动“长相思,摧心肝”,爱情不光是甜蜜的,亦有苦涩;既有回味不尽的甜美时分,也有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

中国古代表达爱情的作品大多平添了一笔浓重的感伤色彩,即使是表达爱的痴迷,也往往是痛苦忧郁的痴迷,浸透着一种缠绵缱绻而又悲凉的情调。张泌的《寄人》就颇具典型意义,“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此诗情感浓烈而真挚,对于细节的选择,更能细腻而表现无尽的思念之情。

在这一类诗歌中,悼亡诗又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形式。悼亡诗表达的是诗人对先逝的妻子的思念,往往是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感情真实。《全唐诗》中悼亡诗共有60左右,元稹的悼亡诗更是多达33首,其中的《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等作表达了诗人对亡妻韦氏的思念之情,更是闻名遐迩,感人肺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悼亡诸诗,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是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

唐代也有许多诗歌展现了爱情因受一些外部势力的干扰、压制而痛苦、忧闷的心情。蔡翔《情与欲的对立——当代小说中的精神文化现象》认为:“在古代社会中,社会活动常常表现为男人的功名活动,形成一种功名的畸形心理,古典诗歌中的怨妇诗可以视作这种心理模式的逆反现象”。

诗歌无论如何总是要负载生活和思想的重量的。唐代爱情诗也不例外,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神会内容和情感信息,品读,便能让人滤去人世尘嚣。

一曲曲爱情诗歌令人荡气回肠,或甜蜜,或痛苦,或哀怨。那细细密密的文字间充满了爱情的气息,相思的味道,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两小无猜,;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心相印;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坚贞不渝;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也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怅然若失;更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决绝!

总之,唐代爱情诗是我国悠久的古典诗歌历史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内容、题材、思想等方面相比前朝诗歌都有较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了诗歌发展的前进步伐。当然,唐代爱情诗也激发人们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美好理想的追求,这才是所有爱情诗共同的本质。

于程程

唐宋诗词范文第2篇

一、唐宋的爱情诗

甜美的爱情是人们的共同的愿望,唐宋的爱情诗中也有许多凝结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坚定追求,展现了两情相悦的幸福与婚后生活的和乐,情调以活泼可爱居多。其中亦有不少是表青年男女的情爱的,流露着最为真挚动人的感情。加之他又乐于从当地世俗乡情特别是民谣中汲取诗料,深得民歌精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最具代表,“晴”即是“情”,一语双关,巧妙地道出了自己的感情。再如“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山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书写了山野姑娘情窦初开时的纯真情怀和生活情趣,饶有民歌风味,灵巧动“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爱情不光是甜蜜的,亦有苦涩;既有回味不尽的甜美时分,也有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

中国古代表达爱情的作品大多平添了一笔浓重的感伤色彩,即使是表达爱的痴迷,也往往是痛苦忧郁的痴迷,浸透着一种缠绵缱绻而又悲凉的情调。张泌的《寄人》就颇具典型意义,“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此诗情感浓烈而真挚,对于细节的选择,更能细腻而表现无尽的思念之情。

在这一类诗歌中,悼亡诗又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形式。悼亡诗表达的是诗人对先逝的妻子的思念,往往是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感情真实。《全唐诗》中悼亡诗共有60首左右,元稹的悼亡诗更是多达33首,其中的《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等作表达了诗人对亡妻韦氏的思念之情,更是闻名遐迩,感人肺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悼亡诸诗,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是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

唐代也有许多诗歌展现了爱情因受一些外部势力的干扰、压制而痛苦、忧闷的心情。蔡翔《情与欲的对立——当代小说中的精神文化现象》认为:“在古代社会中,社会活动常常表现为男人的功名活动,形成一种功名的畸形心理,古典诗歌中的怨妇诗可以视作这种心理模式的逆反现象”。

二、唐宋的弃妇诗

弃妇诗是诗歌领域反映妇女命运作品中的一分支 ,主要是表现弃妇们被弃的不幸命运及其凄楚哀怨的内心情感。从广义而言 ,弃妇不仅包括民间被丈夫抛弃的女性 ,也包括宫中被君王打入冷宫的宫妃。无论是宫妃 ,还是民间女子 ,她们失宠遭弃的命运都是一样的 ,她们根本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因表现失宠宫女的命运属于宫怨诗的内容 ,故此处所言的弃妇主要针对民间被弃妇女而言的。

本文试图通过唐代弃妇诗的创作情况 ,来探讨唐代被弃妇女被弃的原因、被弃后的表现及命运等 ,在此基础上探究唐代弃妇诗的价值与不足。弃妇诗的创作最早源于《诗经》 ,如《卫风·氓》、《邶风·谷风》等均是弃妇诗的代表作。至汉魏 ,仍有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反映被弃妇女的不幸命运。之后直到唐代 ,不少诗人如李白、白居易、张籍、顾况等都曾创作过优秀的弃妇诗。笔者曾粗略统计 ,《全唐诗》约有弃妇诗近 40首 ,这个数字与《全唐诗》总数相比虽不足为道 ,但在内容极广的唐代诗歌中 ,仍焕发出了其独有的光彩。因为从中已足以看出 ,尽管唐代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开放自由的状态中 ,婚姻观、妇女观也有了很大改变 ,但妇女被弃在当时仍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三、唐宋的闺怨诗

闺怨诗是唐代诗坛一枝独秀的奇葩,闺怨诗与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一起,成为唐代诗人喜欢吟咏的题材。至今唐诗流传下来的闺怨诗,佳作极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通过对唐代闺怨诗的阅读和比较,我们大概可以把唐代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唐代的不少闺怨诗,是写那些青年士子为了博取所谓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另外一些,则写那些闺中少妇尤指贵族少妇因为丈夫做朝廷的官吏而不得不做那些繁琐的朝政大事,没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使得自己的青春红颜空对着明镜宝奁暗暗消退。

开皇七年,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即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唐代丰富了这一科举制度,并且有所完善。唐朝科举制度中规定应试者不受门第限制,也无需官员举荐,任何人都可以“投牒自荐”,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带着证明自己身份清白的材料报考,使得它在最大范围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贤人志士。它的确立似乎为那些出生贫寒的庶族指明了一盏明灯,为他们带来了终有一天也将飞黄腾达的美好希望。因此,到了科举时候,举天下有多少文人贤士抛妻弃子奔赴京城,就为了实现光宗耀祖闻名天下的美梦;同样的,举天下有多少闺中少妇,为了渺茫的夫贵妻荣凤冠霞帔的梦幻而在闺中苦苦等待丈夫的一举成名。

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想那在春日里打扮得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闺中少妇,原本也是站在丈夫立场上的,原本也是希望丈夫能够封侯归来,好让自己在人前人后光彩。然而,在那春日陌头杨柳色的感召下,她却幡然悔悟了:这一派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致,正应该是自己亲爱的丈夫陪着青春年少的自己一同欣赏的;可是花儿明年可以再盛开柳树明年可以再抽芽,而自己的红颜美貌却只会逐渐消逝永远也不会再回来。这春日的美景唤醒了少妇内心深处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夫妇比翼相处的渴望之情,也在少妇的内心暗暗地滋长着一缕缕对宦游远方的丈夫的怨恨之情。此诗一咏三叹,一波三折,含蓄蕴意,情味悠长,的确是王昌龄闺怨诗中的杰作。 即便是那些经过十数年的寒窗苦读的士子们,终于有朝一日鲤鱼跳龙门,有着一官半职甚至是高官厚禄,已经成为人上之人。他们的妻子也因为夫贵妻荣可以在家尽享富贵的生活,那她们就真的得到家庭生活的幸福了么?就真的没有任何的怨恨了么?未必尽然

诗歌无论如何总是要负载生活和思想的重量的。唐代爱情诗也不例外,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神会内容和情感信息,品读 ,便能让人滤去人世尘嚣。

一曲曲爱情诗歌令人荡气回肠,或甜蜜,或痛苦,或哀怨。那细细密密的文字间充满了爱情的气息,相思的味道,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两小无猜,;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心相印;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坚贞不渝;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也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怅然若失;更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决绝!

唐宋诗词范文第3篇

1唐宋词中伤春主题的形成原因

唐宋词中的伤春主题的出现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联系,唐宋时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封建制度已经日渐完善,封建伦理教育也在逐渐加强,各种封建枷锁让知识分子逐渐失去自由,而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内忧外患最为严重的时代,特别是在金人入侵之后,朝廷内部腐败,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从宋金抗争到元蒙灭宋这段时间段内以伤春为主题的词大量涌现,大量的词人借伤春主题去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而这也奠定了伤春主题的社会基础。此外,词本身所包含的抒情深细婉曲的特点,“词之为体,要眇宜修”,以一种女性化的语言表达低徊婉转之美。唐宋词人在词句创作中叙写自己的情感时经常会无意表达心中的爱上,而伤春主题的词则最好的表达了这种情感, 用他们特有的艺术手法抒写的大批词作,体现了带有悲剧色彩的春意美。以伤春为主题的题材唐宋词中大都是为了借助春天的消逝而忧伤,为亲友以及知己的离别而感怀,但是唐宋词人以伤春作为比兴寄托的手法,借以表现复杂的社会政治内容。比如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在被俘后抑制过着被囚禁的审核过,并因此写下了“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词句,表达其对往日帝王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亡国的悔恨,并发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叹。

2唐宋词中伤春主题的内容

唐宋词人之所以会借助伤春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还是因为词本身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新诗体,词人会借助春天中最具代表性的各种意象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唐宋词中伤春主题的内容大致包含了以下几方面。首先,借助伤春诗词表达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悲叹。日本学者层指出唐宋时期的词大都是以“落花和伤春”作为抒情基调 ,以表达词人自己对人生、爱情和事业的各种悲叹,其中表现身世之悲的词是特定情境中词人自身情感的表达。比如,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就是唐宋词人伤春情绪表达的典型代表,在分析这首词时, 我们可以看词人对眼前所见景象所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但是这首词并不是要让人为了伤春而落泪,而是让我们在伤春的情绪中感受词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的感叹,以及其在词句中所表达出来的一份寻求更高向往的心意, 让读者的心情情感得到更高的提升。

其次,唐宋词中的伤春主题旨在表达词人的时代哀感。唐宋词大都产生社会战乱时期,为此,伤春主题的词句也因此大都用于表达词人对所处时代的哀叹。比如,在辛弃疾所写的很多以伤春为题材的词作中, 其就借助伤春这一主题寄托和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其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词人在政治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忧患感大都会通过自然界的景物抒发内心情感, 在辛弃疾的《满江红·暮春》中所描写的“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暗随流水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罗晋刺桐化,寒无力。”对春残花落的景象描述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辛弃疾伤时忧世的情怀。除此之外,在宋末元初伤春主题的词句中还体现了词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对国破家亡的伤痛。比如,在南宋真山民的《春感》中所写“春光兀自好,我却为春愁”,表达了词人虽然面对美好的自然春光,但是心中依然有忧愁的心理反差,借助这种物理现象与心理感受的强烈反差,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忧愁。

最后,在唐宋词的伤春主题中词人大都善于借助“落花”“风雨”等意象表达对人生才怅恨之情。在春天最具季节性的景象莫过于花开花落,在春天到来之际,“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春天去时,则“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景观不免会让人感慨万千。秦观的《水龙吟》:“珠帘板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在风雨中春花凋落,让人的伤春之情更浓厚。晏几道的《玉楼春》“东风有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以表达被风雨垂落的花朵犹如那迟暮的美人。各类词句中的“落花”都表达了词人对美的留恋,但是与此相对的是词人内心的惆怅,对春天消逝的哀叹,借助落花这一伤春意象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无常。

3结语

在唐宋词中的伤春主题充满了词人的感伤之情, 词人借助伤春作为一种创作手段,表达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不满,对官场黑暗、吏治腐败、社会动乱、科举制度的控诉。

摘要:伤春是中国文学时尚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特别是在唐宋词中以伤春为主题的词句更多,表现内容更丰富,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唐宋时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封建制度已经日渐完善,封建伦理教育也在逐渐加强,各种封建枷锁让知识分子逐渐失去自由,这种历史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借助伤春主题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愁苦悲情。

上一篇:虚拟技术的发展现状范文下一篇:媒体融合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