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案范文

2023-06-28

安塞腰鼓教案范文第1篇

[摘 要]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是陕北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鼓舞,有极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安塞腰鼓的历史起源发展与文化价值,分析安塞腰鼓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以及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模式,为安塞腰鼓的发展提供实践支持。

[关键词] 创新;安塞腰鼓;传承路径

[基金项目] 2013年延安大学专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项目编号:yds2013-14;2013延安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安塞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境内沟壑纵横、梁峁遍布、山大沟深。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传统的民间广场体育项目,它是集舞蹈、民歌、武术、体操、打击吹奏音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在陕北民间民俗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快速更新,导致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猛烈冲击,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正日渐流失与消亡,一些老艺人的离世使得很多独门绝技面临着失传与灭绝的危险。为此,研究探讨安塞腰鼓的发展与传承路径,提出促进安塞腰鼓更好发展的合理对策与创新传承措施,有助于安塞腰鼓这一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安塞腰鼓的历史起源、发展,文化价值

(一)安塞腰鼓的起源。安塞腰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还得从鼓说起。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据有关资料记载,安塞腰鼓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以后多用于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性。1981年安塞县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二)安塞腰鼓的发展。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安塞腰鼓成为陕西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安塞县15万人口中,约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主要分布于谭家营、西河口、沿河湾、真武洞等乡镇,有南派北派之分。除青年腰鼓外,还有少儿腰鼓、老年腰鼓,女子腰鼓等。为了弘扬这一优秀民间艺术,安塞县成立了“安塞腰鼓艺术协会“,并在各乡镇成立了分会,现有会员1000多人,协会办公室设在县文化局,主要承接各项对外交流和表演任务。2007年安塞县委又决定腰鼓进全县中小学体育课堂,如今安塞腰鼓已成为安塞县中小学体育课必授内容,这为安塞腰鼓的推进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奖,先后在香港回归庆典、建国60周年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等国进行表演,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海外传播祈祷积极宣传和推广作用。

(三)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安塞腰鼓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项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因此,从事腰鼓活动,不仅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提高。安塞腰鼓是一项艺术,同时又是一项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人民体质。其动作幅度大,窜蹦跳跃、大开大合,以各种不同的姿势不停的击打腰鼓,从而体现出一种强烈的阳刚之美。击鼓者也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才能使鼓声雄浑、响亮、富于艺术感染力。所以,安塞腰鼓是一种极消耗体力的舞蹈。也正是因为如此,安塞腰鼓能够有效地增强体魄。也可以使参加锻炼者在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得以释放与减轻,对心理状态起到调整的良好作用。

二、制约安塞腰鼓发展中的因素

安塞腰鼓是在我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只有深入到文化的内涵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其丰富的含义。安塞腰鼓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沉潜着的历史,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然而,由于安塞腰鼓发展的针对性不强,学习对象层次不清、开展形式单一,内容稍显陈旧,体育价值认识不到位,只是停留在表演艺术形式的认识;缺乏对其文化价值和功能的深刻认识等诸多因素限制,导致与时代发展有些背离,尤其是陕北地区的诸多学校,也并未完全将安塞腰鼓纳入校本课程,进而影响和制约着安塞腰鼓的长久发展,更谈不上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三、安塞腰鼓学习传承路径分析

(一)安塞县居民学习腰鼓的途径。有效的学习途径是安塞腰鼓运动普及和传播的前提条件。经实地走访调查得知,现在安塞县的腰鼓手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通过自己的父辈、兄弟或者亲戚的传授指导来获得腰鼓技艺的,也有一部分是通过学校学习而获得的。2007年安塞县在体育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引入安塞腰鼓,既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又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精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为安塞腰鼓的普及拓宽了渠道。学校体育有着系统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方式,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安塞腰鼓的技能技术,它的效果是其他任何途径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安塞县居民学习腰鼓途径除父辈、兄弟、朋友之外还有假期培训等其他方法,利用假期举办安塞腰鼓培训的场所越来越多,成为安塞腰鼓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安塞腰鼓的传播途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而言,高等院校无论在道义上还是条件上都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者。除安塞本地人对这一文化的传承保护,还要走进地方高校多路径传播。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延安大学地处安塞腰鼓文化圈范围,研究起来方便快捷,有着其他外埠高校无可比拟的优势,熟知当地地理、风俗、民风、民情等文化研究的比较系统,可以从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体育运动学、生理学、音乐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从而把安塞腰鼓运动的研究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深挖出安塞腰鼓的精髓和文化底蕴。地方高校可在普通专业的体育课项目中开设安塞腰鼓运动的选项课(公共体育课)、普修课,也可在有体育院系中开设专业选修课。参与人数多,普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对安塞腰鼓辐射性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四、创新安塞腰鼓传承保护措施

(一)培养传承人是安塞腰鼓持久开展的关键。众所周知,非遗保护的重点是传承,核心和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如何把安塞腰鼓这一充满陕北民族特色的活动引入学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了解安塞腰鼓的文化特点、艺术价值并掌握它的技能技巧。近几年,西安理工大学派教师去西安工业大学、渭南师范学院、西安市和阎良区等陕西多所大中小学以及外省的高校教授安塞腰鼓,不仅将数千名学生培养成为了解和掌握安塞腰鼓的传承者,而且成为安塞腰鼓在陕西校园和全国传播的“二传手”。使安塞腰鼓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与开展。延安大学体育学院专业教师受邀奔赴到北京体育大学进行教授腰鼓,对促进腰鼓运动在专业体育院校的发展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拓宽传播途径之一走进高校。陕北地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势走向为西北高,东南低。黄土地则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也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陕北民俗体育文化则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民族体育活动绝大多数是乡土性的、经验性的,因此其标准多是主观性的、非标准性的,如果采用现代的标准化课程评价就会制约其在高校的发展,如何解决现代体育课程标准化与非遗项目非标准化的矛盾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问题所在。非遗项目在学校的推广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有着重要的价值,且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而新的课程标准实行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这就给安塞腰鼓进入课堂提供了平台。

实际情况是,当我们将安塞腰鼓单纯作为体育选项课程时,学生的选课程度反而不甚理想,大部分的学生更愿意参加安塞腰鼓的表演,这是因为安塞腰鼓在民间生活中本来就是以表演形式存在的,表演可使安塞腰鼓回到在民间存在时的原生形态中,学生既实现了体育最本质的身体锻炼价值,同时也体验了安塞腰鼓的艺术与文化。延安大学近年来,培训数千名学生参与了安塞腰鼓的学习,并多次参与了学校及陕西高校运动会和大型活动的表演,对安塞腰鼓的传播与发展有着重要的而广泛的影响。

(三)构建新兴传播学习架构。民俗体育具有独特鲜明的地域与民族文化,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保护与挖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要使民俗体育文化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必须进行多种渠道开发与保护,将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与电影等现代媒体有效结合,赋予民俗体育文化的可回味性、可教育性等特征,使现有的民俗体育文化更有吸引力。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通过现代媒体的介入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体现了媒体的传播作用于功能,使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参与的可能,电影《鼓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通过学校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非遗项目进校园的过程,必须要有课程创新意识,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地选择、开发和引进优秀的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进而培养高素质的传承者,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新世纪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本研究为安塞腰鼓这一民族非物质文化经久不息的传承下去,构建了新型传播、传承、学习模式,为安塞腰鼓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五、结语

安塞腰鼓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学校体育对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优秀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安塞腰鼓进课堂只是在安塞县内各中小学试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陕北地区中小学以及高校推广引入安塞腰鼓,不仅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当前体育课的缺陷。打破安塞腰鼓在地域性的模式下发展,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做到教材结构的多元化和乡土化。同时,让学生在运动中传承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马宏伟.安塞腰鼓运动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D].保定: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11.

[2]高娟等.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2-94.

[3]马宏伟等.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与功能价值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师灿斌,吴龙.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与健身功效[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5):134-1351.

[5]王军棉.安塞腰鼓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1,(36).

[6]王耀全.地方高校发展安塞腰鼓运动的优势分析[J].内江科技,2010,(3):52-56.

[7]许万林等.安塞腰鼓在高校的传承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4).

作者简介:张应龙(1981-),男,陕西安塞人,硕士,延安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安塞腰鼓教案范文第2篇

安塞腰鼓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近年来,它先 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安塞剪纸

安塞剪纸是陕北劳动妇女创造美的一个典范形式。古朴生动、强烈自由的风格。安塞剪纸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花鸟鱼虫瓜果蔬菜,家畜走兽,人物树木,直接反映出的是劳动生活。被誉为"活化石" 和"地上文物"。1993年,安塞县被中国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之乡"。

安塞农民画

安塞农民画,是农民自己画的画。安塞农民画构图奇美,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色彩效果十分明显,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其中《牛头》获得全国评比一等奖。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

民间艺人手工制作,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其种类主要是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属相。青年民间艺人胡新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的殊荣

木勺脸谱

陕西省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历史上曾经流行过用悬挂绘有彩色善面图形的木马勺来镇宅辟邪的习俗。凡家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诸如人丁不旺,意外灾难发生,就请社火艺人在平日的舀水木马勺上画一善面图形,挂在门框上或房廊下,据说可以镇宅辟邪。其它民俗如春节贴春联换桃符,端午节插菖蒲剑、悬挂钟馗象等有着同一的道理。

秦腔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

社火

上一篇:圆的周长教案下一篇:兰亭集序教案

热门文章

安塞腰鼓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