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2023-09-01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就业现状,文章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采用逆向工程的理念,强调一切以就业为核心的观念,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坚持校企合作、多模式教学的方针,旨在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 人才培养模式 逆向工程理念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亓传伟(1970- ),男,山东梁山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工程;任艳斐(1968- ),女,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河南 濮阳 457000)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能力,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这就说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就业教育。“出口畅,入口才能旺”。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招生情况,是关乎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树立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观念。

(二)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就业形势的要求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IT市场是非常缺乏技术精良的软件人才的。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能够在软件企业找到合适工作的并不多,整体上就业质量不高。造成这种尴尬局面固然有软件企业人才流动高、软件人才结构失衡等客观因素,究其主观原因还应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满足不了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校企严重脱节,无法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服务社会的宗旨。为了解决这一突出而急迫的问题,就应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一)借鉴逆向工程理念

逆向工程是对目标产品进行逆向分析及研究,从而得出该产品的生产设计过程,是一种产品设计技术的再现过程。这种逆向工程应用到人才培养模式上,就是学院根据当前软件企业实际的用人标准与需求,提炼出就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点,确保学生学到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以此制定出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

(二)精准定位学生就业岗位

根据软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相应的Java高级程序员、.NET高级程序员、网站设计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等高技能专门人才。学生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业方向,会产生强烈的角色认同感和自信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校人”或“社会人”向“职业人”的过渡。

(三)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两个主要方面。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客户端,框架原理的理解,编程的熟练度、规范度,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等。通过大量的项目实战演练,使学生完全掌握这些技术。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能够适应软件行业的工作特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能够在压力下学习和工作,具备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主动意识,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及能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等。通过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措施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深入企业和市场调研,得知企业要求更加专业化、深入化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我们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在第三学年分为JAVA方向和.NET方向独立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技术方向上,不论是技术扎实程度还是实际开发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增加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大项目实战的课时比重,使学生积累项目经验,真正达到企业所需要的开发能力;增设毕业设计项目开发,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按真实的软件项目开发流程来完成设计、编码、测试等全过程,全面提升职业能力;确保课程设置包含目前最为流行的新技术内容,并且会根据新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更新,以保证绝对与企业的应用状况同步。

(二)深入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讲练结合。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讲述计算机课程还是采用讲练分离的方式,即在多媒体教室讲述理论内容,然后在机房进行上机练习,这往往导致学生上课时听得津津有味,课下上机时却一头雾水无所适从。這主要是因为讲练分离(有时竟然会出现周一讲课、周五上机的极端情况),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使得学生知识记忆大幅衰减,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计算机软件教学要求应是边讲边练、加强测试环节、及时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保障教学效果零衰减、零差异。这就要求加强硬件建设,在机房中安装多媒体设备,在多媒体教室中配备学生用计算机。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讲解一个实例后,马上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调试演练。通过边讲边练的训练模式,通过实践加深印象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的使用,更快地记忆知识点内容,更容易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采用这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要讲练同步,尽量避免学生在教师讲解时进行操作练习,更应杜绝打游戏、聊天等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发生。

2.项目案例贯穿始终。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要想实现高质量就业,就必须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与素质,而培养职业技能与素质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企业项目案例实战。通过全程的项目案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开发的设计经验,大幅提升项目开发与管理的能力,把学生打造成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实用型软件人才。具体做法如下:在明确了企业的技术需求之后,从其中提炼总结关键的就业技能点,并用项目驱动、案例贯穿的形式融入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之中。采用分阶段训练、多维度培养、分层次深入等新型培养方式。比如每周有一个小型的项目案例;每学期进行一到两个课程设计,完成一个中型的项目案例;毕业设计时要完成一个企业真实的较大型项目。通过贯穿始终的项目案例教学与实战,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毕业后早日融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利用网络,自我学习。目前各个高校都已建立了完善的校园网络,而且都接入了Internet,学生在机房、图书馆、宿舍都可以方便地上网。然而许多高校在学生上机时,对学生上网都进行了严格限制,甚至关闭Internet,主要原因是防止学生浏览有害网页、聊天、打游戏等。这样做,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免有些因噎废食。众所周知,网络上有着异常丰富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查资料、下载教程、在线学习以及解决疑难问题。比如学生在调试程序时,出现了错误,自己无法解决,教师又不在身边,这时可以将“错误提示”粘贴在网上,搜索一下,很可能就解决问题了,高效便捷。所以不应严格限制学生上网,而应对其正确引导,让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将教学资源放到校园网上,鼓励学生去下载和学习;还可以研发一个远程教育平台,让学生在家中就可以在线选课、自学和协作学习。

(三)进行校企深度合作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与企业密切合作,才能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和所需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可以与软件企业合作,也可以与诸如北大青鸟这样的软件教育企业合作。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以理解企业真实典型的业务为载体,强化学生对业务能力的理解;以企业的真实项目实战为主,注重学生的文档编写能力,从而提高项目开发的规范性;还要求学生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树立质量意识,加强项目测试、项目评审环节的训练,从而实现全真模拟项目实战环境。为了促进学生就业,还可以让学生参加著名企业的任职资格考试,考取相应证书,一方面提升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便于获取对应的职业岗位,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率。

积极创造条件,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联合开发专业教材,共享师资,合作开发软件项目;让学生去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拜企业员工为师,深入一线,融入企业生产与文化的氛围之中,实现由“学生娃”到“职业人”的快速转变。

四、结束语

为了提升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提高其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建立一整套“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与软件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将企业项目实战案例贯彻始终,并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顶岗锻炼,密切融入企业,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范会联,仲元昌.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5).

[2]李良.“双三位一体”的高职软件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5).

[3]任艷斐,马相芬.基于项目实战的高职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0).

[4]余芝轩.解读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软件行业的迅猛发展和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原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也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人才培养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着严重偏差, 导致这一偏差的重要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或定位不准确, 以及课程模式的陈旧。培养软件技术应用性人才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迫切需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推进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形成适应企业需要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

培养出合格的软件专业人才, 是软件产业发展以及二级学院发展及软件专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介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做的探索。

2 面向产业需求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当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 培养目标应为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技术应用性人才主要有“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三种类型, 对于软件技术专业来讲, 其培养目标应为“技术型人才”。根据产业需求培养人才, 就需要将产业的各个环节引入到软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注重校企互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1 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注重校企互动

依托学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软件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设计了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型, 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 将工作与教学深度融合, 建立“教学做”一体化合人才教育过程。如图1所示。

2.2 结合企业需求, 设计实习实训方案

软件技术专业紧紧围绕中低端软件人才需求进行实训方案设计,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能力分析图表, 结合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联合知名企业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共同确立整体实训方案。所有的实训课程全部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完成, 包括以下主要实训模式。

1) 生产性实训。在生产性实训课程中, 学生扮演项目开发团队中不同的角色, 与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实战项目, 模拟真实的开发环境。

2) 生产实习, 将派学生到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企业或科研单位参加岗位实践, 使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产岗位的工作流程, 初步了解企业文化。学生在第六学期参与生产实习, 更深刻和真实地体验工作环境,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职业适应力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力。

3) 顶岗实习, 是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具体体现。将学生派到软件开发与测试相关企业或科研单位参加岗位实践, 使学生了解社会、体验软件开发相关岗位的工作流程。通过到企业参加不同岗位的顶岗实习工作, 体现人才培养成果的多元化。

4) 毕业设计, 是高职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独立完成应用设计的能力, 为今后从事软件编程与测试技术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完成后, 要提交毕业设计论文, 并进行毕业答辩。

2.3 广泛寻求企业合作,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重庆两江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创建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基地是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的最佳体现, 实现用教育理念影响企业, 用企业理念改造教育。学院通过多种形式与多家公司成立技术联合体。目前已经与企业联合成立以嵌入式软件开发为主项的、以软件开发为主项的、以软件外包为主项的、以信息系统设计为主项的、以软件测试外包为主项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近10个。

我们成立了学生实习与就业指导办公室, 鼓励和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从第六学期开始根据学生就业趋向选择企业参加校外实习与顶岗实习, 缩短与职业岗位的差距, 提高就业竞争力。

3 实施过程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 按照实施计划“整体解决方案”实施的四个阶段分为六个学期进行。

3.1 职业能力认知阶段

在教学的第一个学期主要是职业能力认知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和基本职业素质培养, 并通过学生角色的转换达到对职业能力的认知。

3.2 职业能力形成阶段

在第二、三学期是职业能力形成阶段。职业能力形成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 因此将实训基地作为学生进行软件开发和学习的主要场所。

3.3 职业能力提高阶段

第四、五学期是职业能力提高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融入到项目开发中, 学生主要以“做”为主。职业能力提高阶段的实施场地应选择在软件园。

3.4 职业岗位训练阶段

在第六学期, 学生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 所有活动按企业标准及项目要求进行。

4 实施效果

4.1 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

从毕业生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调查的统计情况看, 软件技术专业的教育成果获得了企业的认可, 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政治素质较高, 在工作中吃苦耐劳, 勤学好问, 上进心强, 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能够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是各方面全面发展、不断适应环境和新形势的职业人。

4.2 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

“分小组学习对我们提升相互合作能力很有帮助, 而且在此次小组编程中, 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实力, 对促进我们学习程序设计帮助很大, 提升了我们对编程的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 同时知道了自己的不足。通过做项目更牢固地掌握了程序设计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

4.3 授课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自我评价

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得到了学校、学生和专家的认可。在备课方面, 教师用了比平常课程几倍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课程资料的准备;上课时,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 除了进行必要的讲解, 教师还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提供帮助, 同时注意把握课堂进度;课后对当天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为下次课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做准备。实践证明,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论

5.1 教学模式需要创新

人才市场在变化, 生源在变化, 学校面对新形势, 教学模式需要创新。本文阐述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完全打破了基于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 真正做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软件开发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行业标准、职业规范、工作知识为课程的核心内容, 以理论知识为辅助支撑, 将理论知识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需要进行模块化, 学生实施工作任务时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通过网络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模块。

5.2 校企深度合作是关键

经过多年校企合作, 我们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校企共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教学中的企业软环境、教材等。尤其是我们建立了校企合作例会机制, 经常性的企业沟通使教学内容更新与行业发展同步, 使课程设计突出了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得到了高度吻合。信息工程学院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本课题教学实践取得的成功, 原因之一就是:校企深度合作是关键。

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 推动了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高职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简单阐述了怎样设置合理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改进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 对该专业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1 构建了工学结合的平台, 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江苏省“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软件产业为江苏省第一优先发展产业。依据江苏软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江苏将在现有五大软件园的基础上, 南京打造“中国软件名城”, 常州建成“动漫游戏基地”, 无锡建成“集成电路设计基地”, 苏州建成“嵌入式软件基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需求的种类日益扩大, 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在江苏五大软件园中入园软件企业已超过千家, 每年需要大量的软件编程人员。

依托区域经济的发展, 学院以就业为导向, 按市场要求, 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积极与知名企业合作, 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评价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互动。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过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不仅仅是指工作的一系列工作流程和任务, 同时还包括工作实施的条件、环境及情景, 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其他相关条件等。这些都是在未来工作岗位中所要认知、熟悉以及所要具备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体系, 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套人才培养策略和课程体系, 围绕岗位及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体系结构的设计。也就是说, 由工作任务或者工作流所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分析, 总结出达到某岗位或岗位群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 再由若干个阶段递推出各个阶段 (模块) 目标及阶段 (模块) 课程内容组合。由专业程度的考核保障这些课程教学能够达到阶段目标的要求以及岗位任职能力的要求。

2.1 岗位任务、阶段性目标、专业考核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图1所示,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 专业考核评价是阶段模块性考核评价手段, 针对于学生专业程度的考核。该考核手段是将模块课程按照一定的考核比例以笔试或上机的考核方式进行的能力评测体系, 在后续的业务考核 (项目实训考核评测) 中, 专业考核是满足该考核条件的先期考核手段;业务程度的考核对应着阶段目标和岗位任职能力。每个项目应用对应若干个岗位或岗位群, 各个岗位有明确的岗位任务通常将任务划分成若干子任务 (子任务对应着一定项目能力) , 完成这些子任务 (或达到这些项目能力) 将通过阶段课程学习目标来完成,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 每个阶段课程学习目标对应着课程模块目标。通过阶段性技能双认证 (对应模块) 体现阶段目标能力, 专业考核评价以模块为单位, 针对模块目标 (阶段目标) 实行知识到技能的考核。

2.2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各阶段目标及模块目标

第一阶段:语言及编程基础的强化, 强化编程基础与网站策划;完成模块一、二的目标。

第二阶段:软件编程技术强化:强化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完成模块三、四的目标

第三阶段:软件架构技术强化:强化学生软件设计能力。完成模块五的目标。

模块一:让学生掌握企业外部信息的网站策划设计与静态网页制作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 ;

模块二:让学生掌握企业外部信息的网站美工设计与动态网页制作 (软件语言基本模块) ;

模块三:让学生掌握企业外部信息与客户关系管理, 具有应用功能模块的动态商务网站源代码修改与延伸 (数据库开发应用模块) ;

模块四:让学生掌握企业内部信息的分类与管理数据库应用与设计 (软件工具应用模块) ;

模块五:让学生掌握企业外部与内部信息三层架构的工作流协作电子商务应用 (高级软件工具应用模块) 。

2.3 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软件工程开发行业用人企业的岗位的要求, 采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结合先进的纵五横三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五个教学过程:讲授课程、实践课程与核心课程项目实训、答疑课程、素养课程、阶段项目实训课程中实现讲授课程的知识积累;实践课程与核心课程项目实训、答疑课程的技术实训;素养课程、阶段项目实训课程的职业技能实训。

通过将项目实训与职业素养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学习目标, 给学生带来了思想的转变, 为学生打好了学习的基础, 做好了从学员到职员转变的准备;从学习过程中了解企业工作过程的要求,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与修养, 提升就业竞争力。课程讲授与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 专题强化, 个别针对性解答, 反复实战演练等相结合的方法。

3 结语

综上所述, 我院在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 走校企合作之路, 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通过三年的培养, 实现从学员到职员的转变, 成为软件行业内被认可的一线岗位应用型技术人才。

摘要:新时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 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一线岗位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人才培养过程中以项目为切入点的阶梯式能力推进的模式, 是目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中定位较切合实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软件工程开发行业用人企业的岗位的要求, 采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通过将项目实训与职业素养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给学生带来思想的转变, 为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 做好了从学员到职员转变的准备;从学习过程中了解企业工作过程的要求,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与修养, 提升就业竞争力。本文就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从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软件技术,培养模式,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摘要:高校现有的软件人才培养与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如何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企业需求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该文针对这一热点问题提出了面向服务外包的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分析了高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然后给出了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思路、重点与难点;最后提出了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培养模式

软件服务外包是信息技术服务的新兴产业[1]。近年来,在教育部、商务部以及地方政策鼓励扶持下,为了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需要,较多高校都在申办和建设软件服务外包嵌入式培养专业,但是,从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高校培养的软件服务人才与企业的用人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其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与软件企业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另一方面,高校软件人才培养规格不完全符合软件外包企业对软件技能人才的要求。这种供求脱节的现象导致一方面高校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培养出来的学生却难以满足企业需要;另一方面软件外包企业招不到合适的软件外包人才,只好先把人招进来然后再进行培训,这样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2]。为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高校必须改革现有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面向服务外包的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1 高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IT服务行业调研及未来趋势报告》显示: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规模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达到5369亿元、7248亿元、9350亿元,增速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现有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规模不够、培养模式陈旧,难以达到企业用人要求,造成人才需求增长与外包人才供应之间的矛盾[3]。

1.1 我國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从目前的人才来源看,我国的软件外包人才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①各类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人才。他们已经掌握了软件外包行业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英文读写能力,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是外包行业最大的潜在资源,但是缺乏参与外包项目的工作经验、大型项目和团队合作的锻炼。②各种自发的社会办学和认证机构培训人才。各种培训机构和社会办学,他们以就业或取得证书为目的,结合市场需要推出各种实用课程,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理论基础不足,并且缺乏统一标准,师资良莠不齐。③企业参与促进了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的联合,使得培训能够以实际外包项目展开,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企业员工的开发能力,但是这种联合是松散的,因此课程体系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④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养。软件外包企业内部组织的培训,企业员工在具有丰富软件外包开发经验的人员的培训下,针对软件外包真实项目进行培训,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外包软件开发能力,但这种方式成本较高,不适合大范围推广。

1.2 传统培养模式与现代外包企业需求不适应矛盾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是: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陈旧,教学重理论、考核偏理论,对实践和应用能力重视不够,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学校对教师的业绩考核重科研、轻教学,多数教师获得的是科学型硕士、博士学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大多数高校所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外包服务企业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造成了有人不能用甚至是无人可用的现象[4]。

总之,高校现有的软件人才培养与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只有校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入合作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2 高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思路、重点与难点

2.1 改革的目标

主动适应现代软件服务外包的发展,促进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人才培养向服务外包转型,力争把高校建设成为教学体系先进、资源丰富、融入地方、贴近企业、学生就业率高、能够服务社会和地方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2.2 改革的思路

借鉴和运用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利用真实的企业环境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革的思路是:①通过高校与企业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要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②建设一支具有实战经验的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③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嵌入式教学,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教材,采用符合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考核手段;④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训实习就业体系,形成完善的实验实训质量考核体系。

2.3 改革的重点

1)培养目标定位是基础

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将培养面向软件服务外包企业需要的技术硬、素质高、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高校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和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因此,为更好适应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建立一支现场工程经验丰富、领域知识全面、专业技能过硬、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

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关键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是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从学生身份到企业员工过渡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必须制订完善的实践考核标准,充分发挥考核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保证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2.4 改革的难点

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学校的教师与软件外包企业联系较少,缺乏工程化的软件生产流程体验,教学中重理论讲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对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应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教师多与企业及地方联系,考核激励等环节要及时跟上。如何建设一支具有实战经验的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将是改革的难点之一。

2)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联合建设实训基地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将为软件行业带来变革,为学生就业提供出路。如何从管理制度上保障软件教育冲破校园围墙,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与软件企业实践结合转变,为学校和企业合作建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联盟搭建优秀的平台也将是一个难点[5]。

3 高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方案

高校应以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为中心,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较好的语言应用水平,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行业创新能力的人才[6]。

3.1 構建软件服务外包的课程体系

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需求为目标,构建满足软件服务外包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合格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中基础是指本专业最基础的必修课程,由基本素质课程、通识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程构成,重在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素质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通识课程注重夯实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包括中外文表达与写作能力。专业基础课程突出广度和应用,重在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水平以及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7]。

图1中特色模块设置符合“个性化”培养需要,根据当前软件服务外包市场缺少的人才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我们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了软件开发方向、嵌入式软件方向以及软件测试方向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特色专业方向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满足了软件人才市场的需要。

图1中实践是指为期1年的实习实训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把软件服务外包企业需要的技能通过实习实训等形式插入到培养方案当中,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也能够及时进行软件服务外包相关的实践,不断提高学生在服务外包软件方面的动手能力。

3.2 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坚持多元化、工程型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8]。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聘请企业有经验的服务外包软件工程师来学校上课,让学生能够接触一线工程师做过的项目,增加对服务外包软件的研发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分阶段分批次将教师送到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参加教师培训,并取得企业认证的讲师或技术资格证书,充实现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3 构建三维实践教学基地

重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之间的关系,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通过校内、校外以及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1)校内实践基地

强化实验室建设,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设企业实际案例的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分析、设计、开发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校将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设实训中心,建立基础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应用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接触软件服务外包项目流程、体会团队协作氛围的仿真环境。

2)校外实践基地

坚持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与国内主要知名软件企业对接,在企业内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在真实环境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行业适应能力。

3)创新实践基地

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设立创新工作室,配备指导教师,提供经费资助,选拔优秀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力推进境内外联合办学,建立校外创新基地,健全学生交换机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高校现有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与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如何建立满足软件服务外包企业需要的高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高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首先给出了高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然后给出了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思路、重点与难点;最后提出了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方案。通过以上思路改革现有的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面向服务外包的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真正适合软件服务外包企业需要的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志,孙力娟,岳文静. 面向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的移动应用开发课程体系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16(7): 96-100.

[2] 胥备.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 (11): 107-109.

[3] 韩自存,杨青.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 (31): 19-20.

[4] 陈鼎庄.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6, 6(5): 75-78.

[5] 曹兴平,吴艳岚. 浅析校企合作在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中的作用[J]. 教育与职业, 2014 (21): 191-192.

[6] 杜小丹,叶安胜,李焰,等. 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10(14): 34-68.

[7] 周天宏,张思卿,戴歆. 服务外包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20): 251-252.

[8] 陈超祥,叶时平,赵方,等. 计算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15 (6): 21-24.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1 我国软件外包的发展

《2009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报告》显示, 2008年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达到1567.7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为41.2%;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数量达到3600家, 同比增长约20.0%;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达到41万人, 同比增长约36.7%。

2009年12月召开的“CHINASOURCING2009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年会”发布了《2009外包产业发展报告》, 报告指出, 前三季度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收入达到1463.6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约24.5%, 预计全年收入将接近2000亿。

2 软件外包产业带来人才的需求

当前, 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 为我国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服务业带来新的机遇。为抓住这一机遇,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 国家已明确提出并启动承接服务外包的“千百十”工程。即在中国培养1000家具有国际资质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 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 建设10个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承接服务外包的基地, 全方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力争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万金发主任指出:中国在大力拓展软件外包业务时, 需要依托职业教育培育大批具有很强应用能力的实用型软件人才。

目前, 软件外包业的人才需求呈金字塔的状态, 虽然中高级人才是各个软件外包企业关注的重点, 但是企业中人数最多的是金字塔下面的初级人员。由于企业不愿意花大投入来培养初级人才, 而这样一个大量初级人才的社会需求, 正是高职软件类专业发展的机遇。相对于本科以上学历的软件人才而言, 大专层次的人才具有低成本、高稳定的特点, 只要以适当的模式来培养, 大专层次的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将是软件外包企业实用人才中的主力。

3 软件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解决的问题

3.1 方案培养目标要适合企业的需要

方案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软件基础人才, 因此必须在透彻了解企业需要的基础上, 制订出详细的岗位能力标准,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 以保证最终的培养质量。

软件外包企业中的初级人才, 其主要任务是能够在项目组长的指导下, 准确地理解发包方的上流工程的设计书, 并能用外文写出详细设计书, 单体测试设计书, 编写代码及外文注释, 调试代码等, 能在对外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中发现问题, 并用外语对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点进行总结, 归纳为外文的问题表, 提交给项目组长确认, 并能在项目组长和外语技术翻译的协助下, 用外语与发包方就自己的提问进行简单的交流。

因此, 外包软件开发的初级人才, 一般来讲外语能力至少应达到3级以上的水平, 掌握2门以上开发语言或开发工具, 能熟练, 快速地设置, 调试开发环境, 具有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 扎实, 熟练的基本功底, 与团队其他成员和项目组长协作, 圆满完成对日软件的项目实施与交付工作。

3.2 方案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普遍存在诸如“无明确学习目标、被动学习”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培养方案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 除了社会和家庭方面的努力外, 教学过程也要仔细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促使学生成才。

(1)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循序渐进, 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入手,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如再学习语言时, 可安排先学习比较简单的面向过程的C语言,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机语言编程的概念, 然后再学习面向对象的C#, 最后再学习C#桌面编程和WEB编程, 这样有简到难的课程安排,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简易, 教学效果较好。

(2) 在教学过程中, 大力推行项目教学法。所谓项目教学法, 指以设计软件企业一线具体的、具有实际价值的项目为教学载体, 项目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开发过程有直接的关系;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 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另外, 通过项目的完成, 学生应完成相当的代码编写量, 使学生在实践真正掌握知识, 提高技能。

在这里, 不再以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 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根据技术解决方案, 自己最终完成项目任务, 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掌握解决典型问题的技术方案, 从而完成对其能力的培养。

(3) 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改革目前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考评应以考核能力为主, 并且应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外包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应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作文章, 改革传统学科体制的教学考核模式, 在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同时, 改革考核方式, 将考核细化到项目的每一个部分, 实行全程考核, 学生在完成项目每一个部分后, 都要进行诸如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过程, 而整个课程的考核结果正是基于这样一系列的子考核之上。这样的考评方式, 不仅可督促学生步步紧跟, 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而这些能力在企业开发的过程中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3.3 方案要包括先进的主流编程技术

在外包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应包括主流平台的先进技术, 并应涵盖企业开发过程中要使用的主流软件, 以保证学生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之内, 技术实用、不落后。目前, 主流的编程平台是J A V A、.N E T, 主要的项目类型是桌面和WEB项目, 外包专业课程应围绕这两大平台来进行设置, 如JAVA类课程设置应包括J S P/S E R V L E T, S T R U T S, H I B E R N E T和S P R I N G等内容, 而.N E T方面则应包括W C F, A D O.N E T (ANDLINQ) 和WPF。另外还应包括软件测试技术Q A/Q C及测试工具I U N I T、N U I N T等。

3.4 高职软件实用人才培养必须走校企合作道路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 外包专业对师资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语教学, 二是专业教学。如对日外包专业需要高水平的日语教师, 而这种师资高职学院一般并不具备, 另外, 专业教师既要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 又要掌握最新的编程技术, 这也与多数高职院校现状不符, 而且这种情况也不易在短时间内改变。要想解决困境, 在现有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办学,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是唯一出路。

在校企合作办学时, 可采用“2+1”的办学模式, 既前二年在学校学习, 后一年深入企业实训, 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分成“基础部分”和“项目实战部分”, 其中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主流编程语言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测试技术等, 而项目实战部分则以企业实际项目的教学为主, 在实战中掌握企业开发规范和运作方式, 使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这样就可以把对师资要求相对宽松的“基础部分”的内容放在学校进行, 而把一些与企业开发紧密相关的“项目实战”等内容放在企业进行, 这样既解决了学校师资的问题又解决了学生实习的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而对于专业外语教学, 建议与专门的培训机构合作, 双方共同合作, 开发针对软件外包专业的外语教学方案, 以解决学生校内专业外语学习问题。

4 前景展望

以校企合作方式办学, 使学生可直接接受企业化标准的培训, 直接面向用人单位的需求,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办学目标不明的问题, 必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促进学生就业, 进而促进专业的发展。

另外, 校企合作的培养方案是一个最终以完成实战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案, 这对上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将促使学校主动与软件企业进行教学合作, 一方面可请有经验的企业人员来学校授课;另一方面可选派青年教师去企业顶岗实习, 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对企业开发的了解, 从而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带来了诸多改变,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都与传统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些改进使专业建设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和社会需要, 也必将促使学校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软件外包的快速发展现状, 讨论了软件外包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解决的问题, 对高职院校如何结合自身条件和企业需要, 设计出高质量的软件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给出了一些建议, 对高职软件类专业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软件外包,校企合作,学生特点,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孙军, 孔祥琦.我国软件外包发展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4) .

[2] 孙晓梅, 林波, 彭宇涛.大连软件外包企业的培训方式探析[J].中国市场, 2009 (9) .

[3] 赖利君.面对软件外包高职院校的机遇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3) .

上一篇:护理青年人才工作计划下一篇: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