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范文

2024-04-17

中医内科范文第1篇

1、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与疲劳有关的因素有:过饱、热水浴、劳累、吸烟等。

2、饮食以清淡为宜,多进食低脂、低盐、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进食蔬菜和水果,不宜饮咖啡、浓茶,禁忌辛辣油炸食物和暴饮暴食,避免过分饥饿。戒除烟、酒。

4、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睡眠充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适度运动和锻炼,注意控制体重,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注意劳逸结合。预防感冒,蛛网膜下腔出血女性1—2年内避免怀孕。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时用力过度和憋气。

5、尽量不要单独外出, 必需外出时,要随身携带病情卡片(写明疾病、姓名、地址、联系电话号码),以利疾病发作时取得联系,便于抢救。

6、康复训练持之以恒,神经功能的恢复1年内最快,但长期坚持锻炼,数年后仍可部分恢复功能。康复训练最好专人陪护,不要随意更改训练,定期回医院复查,在康复师指导下开展工作。

7、按医嘱正确服药,定期门诊复查,须带上您的门诊病例及出院记录,门诊医生将会根据您的情况及相关检查情况来调整药物。如有病情变化,应随时到医院就诊

中医内科范文第2篇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治则:解表达邪

忌用补敛之品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内伤咳嗽

4.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 初

期: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 可加桔梗白散,峻驱浓痰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补充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肾虚不能纳气者用参蛤散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若汗出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六、肺痨

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 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内经首载病名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若喘脱,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再用皱肺丸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安宫、至宝丹) 4)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

亲汤(小青龙汤)

5)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

皮汤

八、痰饮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出饮清稀而痰浊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合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2)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麻杏石甘汤) 4)饮停胸胁:攻逐水饮-十枣汤合椒目瓜蒌汤

或控涎丹

3.溢饮——外寒内饮,水寒相杂:发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1)寒饮伏肺:温肺化饮—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柏叶汤和黄土汤 《备急千金要方》首载犀角地黄汤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1.鼻衄

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3.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4.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5.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6.尿血

1)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2)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3)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4)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7.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加减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六味地黄丸) 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十、心悸

《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 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虎磁朱)

痰热内扰,胃失和降,致心神不安者,用黄连温胆汤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气血两虚,血不养心,心动悸而脉结代用炙甘草汤 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唇青紫,喘不得卧者,

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4)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

或朱砂安神丸(如阴虚火旺,相火妄动,见 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予栀柏地黄丸)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十

一、胸痹

病名首见《金匮》,“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十

二、不寐

病名首见于《难经》;《金匮》酸枣仁汤

治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调) 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

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神—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十三、厥证

阴阳失调,气机逆乱 《内经》:a突然昏倒,不知认人事;b肢体和手足逆冷 《金匮》《伤寒》论厥,主要以手足逆冷为主 明代《医学入门》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1.气厥

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注射液 2.血厥

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 2)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营汤 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四、自汗、盗汗

《金匮》首载盗汗之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鉴别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 2)心血不足:养血补心-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加减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四妙丸) 十

五、郁证

《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病名 朱丹溪提出气血火食湿痰六郁,创立六郁汤、越鞠丸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4)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加减

6)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十六、癫狂

《内经》病名;提出节食和服生铁落的治法

张仲景:心虚而血气少,邪乘于阴则为癫,邪乘于阳则为狂 明代区分癫狂;

王清任创制癫狂梦醒汤治疗瘀血发狂 癫病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 狂病

3)痰火扰神: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 4):痰热瘀结: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 5)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可合定志丸) 十

七、痫证

《内经》“胎病”

《证治汇补》提出阳痫、阴痫分证方法,并明确治则 发作期以开窍醒神为主;恢复休止期以祛邪补虚为主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3)瘀阻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阴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八、胃痛

《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

《医学正传》指出前人所谓心痛多为胃脘痛;

《医学真传》提出“通则不痛”

治则:理

气和胃止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 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亏虚: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

九、噎膈

膈始见于《内经》;噎始见于《诸病源侯论》 唐宋以后噎膈并称。

治以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 2)瘀血内结:破血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3)津亏热结: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加减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 二

十、呕吐

病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

病名首见《内经》;《金匮》指出不能见吐止吐。 实证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2)饮食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加减 虚证

1) 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 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加减 3) 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二十

一、呃逆

病机: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

《内经》称呃逆为哕,认为是中上二焦病变 《景岳全书》确定呃逆病名;《证治汇补》提出治疗法则 治则:理气和胃,降气平呃 实证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

加柿蒂、竹茹

如大便秘结,脘腹痞满,可合用小承气汤

3)气机郁滞:顺气降逆、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止呃-理中汤

5)胃阴不足: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用橘皮竹茹汤加减

二十二、泄泻

(一)暴泻

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感受暑湿,或饮食不慎引起泄泻,用纯阳正气丸 湿邪较重,用胃苓汤

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食滞重化热枳实导滞丸)

4)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理中丸 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 5)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6)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加减 二十

三、痢疾

气血邪毒凝滞于肠腑脂膜,传导失司 《景岳全书》“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辩寒热…” 刘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减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十四、腹痛

通则不痛

《内经》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

《金匮》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等方剂

1)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 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二十

五、便秘

《内经》认为大小便与肾关系密切; 《伤寒》称为“阳结”、“阴结”、“脾约”

《圣济总录》将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

(一)实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肝热用更衣丸)如燥热不甚,通而不爽,无其它症状,用青麟丸

2) 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 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二) 虚秘 3)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如气虚脱肛,用补中益气汤 4)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如津液已复,而大便干躁,用五仁丸

5)阴虚:滋阴通便—增液汤加减 二十

六、胁痛

病名首见《内经》; 《伤寒》设胸满胁痛者,予小柴胡汤

《景岳全书》情志、饮食、房劳有关;区分胁痛外感与内伤 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如胁肋剧痛,呕吐蛔虫,用乌梅丸

如湿热煎熬,砂石阻滞胆道,致胁肋剧痛,

痛及肩背,用硝石矾石散

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

二十七、黄疸

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 引发以身黄、目黄、小便黄;其中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 《内经》提出病名与主症;

《伤寒》分“五疸”(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 并创制茵陈蒿汤等方剂治疗

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将阳黄与阴黄辩证施治系统化 《医学心语》创制茵陈术附汤,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 阳黄

(一)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加减 4)疫毒炽盛: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 阴黄

(二)阴黄

1)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加减 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加减

(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 茵陈四苓散加减

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二十

八、积聚

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

《内经》首提病名 《难经》积、聚区别,“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治则:坚者削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 聚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丸 2)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通便-六磨汤(平胃散) 积证

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

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3)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二十

九、鼓胀

肺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 病名首见《内经》

《诸病源候论》认为与水毒有关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胃苓汤 2)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

攻下逐水,可暂用舟车丸

4)瘀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 5)阳虚水盛: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丸或

济生肾气丸加减 5)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十、头痛

《伤寒》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见证

《东垣十书》分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

《丹溪心法》补充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提出引经药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头痛

太阳:羌活、蔓荆子、川芎(头后部,下连于颈) 阳明:葛根、白芷、知母(前额及眉棱)

少阳:柴胡、黄芩、川芎(头两侧,连及耳部) 厥阴:吴茱萸、藁本(巅顶,或连于目系) 少阴头痛连齿;太阴头痛多感晕沉,腹泻自汗。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厥阴经用吴茱萸汤去人参,加藁本、川芎、细辛、法半夏)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用黄连上清丸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内伤头痛

1) 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 2) 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3) 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4) 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5) 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加减 三十

一、眩晕

清窍失养(头晕、眼花) 《素闻》“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上气不足” 《丹溪心法》无痰不作眩;

《景岳全书》无虚不作眩 1)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中气不足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2)痰浊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3)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 4)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益精填髓-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益精填髓-右归丸 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 三十

二、中风

病机: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上犯于脑

《素闻》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使人薄撅

《金匮》分中络中经、中脏中腑;李中梓分闭证、脱证 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提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

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4) 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二.中脏腑 1闭证

1)痰热腑实:通腑泻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加减 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加减 3)痰浊瘀闭:化痰息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加减 2脱证: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三.恢复期

①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加减 ②气虚络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③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三十

三、痉证

病机:筋脉失养,或热盛动风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加减

寒邪较甚,病属刚痉者,用葛根汤解肌发汗

风邪偏盛,病属柔痉者,用瓜络桂枝汤和营养津 湿热入络而身热,筋脉拘急者,用三仁汤加味 2)肝经热盛: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加减 3)阳明热盛: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4)心营热盛: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加减 5)痰浊阻滞: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加减

6)阴血亏虚: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三十

四、疟疾

病机:感受疟邪,邪正相交

表现: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 《神农本草经》常山治疟; 《肘后备急方》青蒿、砒石治疟

《金匮》蜀漆治疟

治则:祛邪劫疟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或白虎加人参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

合截疟七宝饮

4)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

5)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6)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疟母用鳖甲煎丸) 三十

五、水肿

病机:肺失通条、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 《素闻》治疗:去苑陈坐…开鬼门,洁净府 朱丹溪分阳水、阴水;《景岳全书》鉴别水肿及气肿 阳水

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若汗出恶风,卫阳虚弱,可用防己黄芪汤

2)湿毒浸淫: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阴水

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参苓白术散) 2)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瘀水互结: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三十

六、淋证

病机: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 治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忌汗、忌补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热毒弥漫三焦,入营血分,予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 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苇散

3)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加减 4)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5)膏淋:清利湿热,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三十

七、癃闭

肾和膀胱气化失司

病名首见于《内经》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最早用葱管导尿记载 《外台秘要》首创用盐及艾灸等外治法治疗癃闭 朱丹溪首先提出探吐法(提壶揭盖法)治疗癃闭 实证

1)膀胱湿热: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加减 2)肺热壅盛: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浊瘀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脾气不升:升清降浊,化气利水—补中益气汤和春泽汤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 三十

八、腰痛

(首辨外感与内伤)

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肾虚腰府失养

1)湿热腰痛:清利湿热,舒筋止痛—四妙丸加减

2)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若兼风邪,腰痛不定或关节游痛,合用独活寄生汤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肾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

肾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

三十

九、痹证

《内经》首载病名,“风寒湿三期杂至”(行、痛、着痹) 治则:祛写活络,缓急止痛

一、风寒湿痹

1)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

2)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基础方蠲痹汤)

二、风湿热痹

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三、痰瘀痹阻

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加减

四、肝肾亏虚

肝肾亏虚:培补肝肾,疏筋止痛—独活寄生汤加减 四

十、痿证

肢体筋脉迟缓,软弱无力 调理脾胃,补益肝肾,育阴清热,不妄用风药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虚弱: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四十

一、内伤发热

气血阴津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调理阴阳,补虚泻实(解郁、活血、益气、养血、滋阴) 1)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桅逍遥散 2)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加减 4)痰湿郁热: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合中和汤 4)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5)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6)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元—金匮肾气丸 四十

二、消渴

由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致

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

①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②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加味白术散加减 3)下消

①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加减

②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 四十

三、虚劳

《金匮》首提病名 《医宗必读》强调脾、肾;

《诸病源侯论》提出五劳、六极、七伤

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侯为目; 补益脾肾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

2)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3)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加减 4)肾气虚—益气固肾—大补元煎加减 2.血虚

1)心血虚—养血宁心—养心汤 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加味 3.阴虚

1)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2)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 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

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胁痛甚用一贯煎) 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4.阳虚

1)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 2)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加减

3)肾阳虚—温补肾阳,兼养精血—右归丸

如遗精,加用金锁固精丸 虚劳体虚感外泄,用疏虞丸

虚劳日久有血瘀,用大黄蛰虫丸

非重点章节完美打印版

一、肺痿

1)虚热: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2)虚寒: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二、痴呆

1)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 2)脾肾两虚: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 3)痰浊蒙窍: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加减 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

三、痞满 ①实痞

1) 饮食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加减 2) 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汤 3) 湿热阻胃: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和连朴饮 4) 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 ②虚痞

1) 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加减 2) 胃阴不足: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加减

四、瘿病

1)气郁痰阻:理气舒郁,化痰消瘿—四海舒郁丸 2)痰结血瘀: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海藻玉壶汤

3)肝火旺盛:清肝泻火,消瘿散结—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 4)心肝阴虚:滋阴降火,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

五、阳痿

1)命门火衰:温肾壮阳—赞育丸加减 2)心脾亏虚:补益心脾—归脾汤 3)肝郁不舒:疏肝解郁—逍遥散加减 4)惊恐伤肾: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加减 5)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六、遗精

1)君相火旺:清心泻肝—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加减 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3)劳伤心脾:调补心脾,益气摄精—妙香散加减 4)肾气不固:补肾固精—金锁固精丸加减

七、肥胖

1)胃热滞脾:清胃泻火,佐以消导—小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2痰湿内盛:燥湿化痰,理气消痞—导痰丸加减

3脾胃不运: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

4)脾肾阳虚:温补脾胃,利水化饮—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八、颤证

1)风阳内动:镇肝息风,舒筋止颤—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

风汤加减

2)痰热风动:清热化痰,平肝息风—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3)气血亏虚: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人参养荣汤加减 4)髓海不足:填精补髓,育阴息风—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

珠加减

5)阳气虚衰:补肾助阳,温煦筋脉—地黄饮子加减

附:中内方剂歌诀(请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是否实用)

1、感冒

风寒束表用荆防,风热犯表用银翘;暑湿伤表新香薷,气虚感冒参苏饮;阴虚加减葳蕤效。

2、咳嗽

三拗止嗽治风寒,风热犯肺用桑菊;风燥咳嗽桑杏汤,内伤痰湿二三子;痰热郁肺用清金,肝火黛蛤泻白散;肺阴亏虚沙麦冬。

3、肺胀

苏子三子小青龙,痰浊蕴肺宜精选,越婢桑白适痰热,痰蒙涤痰安宫先。

平喘补肺金水虚,水泛真武五苓验。

4、哮证

冷哮射干小青龙,热哮定喘或越婢;寒包热哮青龙石,风痰哮证三子养;平喘固本治虚哮,脾肺气虚用六君;肺肾两虚金水煎。

5、喘证

风寒麻黄合华盖,表寒里热麻石甘;痰热郁肺桑白皮,痰浊阻肺二三子;肺气郁痹五磨饮,肺气虚耗虚补肺;金匱肾气治肾虚,正虚喘脱参附送。

6、痰饮

7、血证 鼻衄:

热邪伤肺桑菊饮,胃热炽盛玉女煎;肝火上炎龙胆汤,气血亏虚归脾汤。 齿衄:

清胃泻心胃火盛,阴虚火旺六味茜。 咳血:

燥热伤肺桑杏汤,肝火犯肺黛泻白;阴虚肺热百合汤。 吐血:

胃热壅盛泻十灰,肝火犯胃龙胆汤;气虚血溢归脾汤。 便血:

肠道湿热地榆槐,脾胃虚寒黄土汤; 气虚不摄归脾汤。 尿血:

下焦湿热小蓟饮,肾虚火旺知柏地;脾不统血归脾汤,肾气不固无比丸。 紫斑:

血热妄行十灰散,以虚火旺茜根散;气不摄血归脾汤。

8、心悸

心虚胆怯用安神,心血不足归脾汤;天王补心阴火旺,心阳不振桂龙牡;

水饮凌心苓桂术,心血瘀阻桃红桂;黄连温胆痰火扰。

9、胸痹

血府逐瘀心血瘀,柴胡疏肝气滞胸;痰浊闭肺蒌薤半,寒凝血脉枳薤白;气阴两虚参麦散,心肾阴虚天王甘;参附右归心阳虚。

10、不寐

龙胆泻肝肝扰心,黄连温胆痰热扰;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肾不交六味丸;安神定志心胆虚。

11、郁证

柴胡疏肝肝气郁,气郁化火丹栀逍;痰气郁结半夏朴,心神失养甘麦汤;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肾阴虚天王丹;滋水清肝肝阴亏。

12、癫狂 癫:

痰郁逍遥合顺气,养心越鞠调心脾。 狂:

痰火扰神生铁落,痰热瘀结梦醒消, 久狂火旺阴血伤,琥珀养心二阴交。

13、痫证

风痰闭阻定痫丸,痰火扰神龙胆痰;瘀阻脑络用通窍,心脾两虚归脾汤;左归天心心肾虚。

14、胃痛

良附香苏寒客胃,饮食伤胃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湿热中阻清中汤;失笑丹参瘀血停,一贯芍药胃阴亏;脾胃虚寒黄芪建。

15、痞满

饮食内停保和丸,痰湿二陈平胃散,湿热泻心连朴饮,肝胃越鞠枳术丹,

补中益气脾胃弱,阴虚不足益胃安。

16、呕吐

外邪犯胃藿香散,食滞内停保和丸;痰饮内阻半苓桂,肝气犯胃四七汤;脾胃气虚香砂君,脾胃阳虚理中汤;胃阴不足麦门冬。

17、泄泻

寒湿内盛藿香散,湿热伤中葛根芩;食滞肠胃保和丸,肝气乘脾痛泻方;参苓白术脾胃虚,肾阳虚衰四神丸。

18、痢疾

湿热痢疾芍药汤,白头芍药疫毒痢;寒湿不换金正气,驻车黄连阴虚痢;桃花真人虚寒痢,休息痢疾连理汤。

19、腹痛

良附正气寒邪除,湿热壅滞大承气;饮食停滞枳实导,肝郁气滞柴胡疏;瘀血内停少逐瘀,中虚脏寒小建中。 20、肺痈

初起清解银翘良,成痈如金苇茎汤,溃脓加减桔梗施,恢复沙参杏仁尝。

21、肺痿

虚热麦冬救肺施,草姜互配虚寒卓。

22、肺痨

肺阴亏虚月华丸,虚火灼肺百固鳖;气阴耗伤保真汤,补天大造阴阳虚;

23、自汗盗汗

气虚桂枝玉屏风,邪热郁蒸龙胆攻, 阴虚火旺归六黄,心血不足归脾充。

24、厥证

气厥实证拳紧撰,五磨饮子通关散,虚证息弱汗出寒,参附生脉四味缓。

血厥实证闭牙关,羚角钩藤通瘀专,虚证无华肢冷颤,补养气血独参灌。

痰厥涤痰汤加减,热重礞石滚痰丸。

25、噎膈

痰气交阻启膈散,瘀血内阻通幽汤。津亏热结沙参麦,补气运脾阳气微。

26、呃逆

实证胃寒或胃火,丁香竹叶石膏酌,

若有气机郁滞生,五磨饮子无蹉跎,更有阳虚理中施,阴虚益胃竹茹合。

27、便秘 实秘:

热用麻丸冷温脾,气秘还得六磨饮; 虚秘:

气虚秘用黄芪汤;血虚秘用润肠丸,阴虚秘用增液汤;阳虚秘用济川煎。

28、胁痛

柴胡疏肝肝气滞,瘀血阻络血府汤;肝胆湿热龙胆汤,肝络失养一贯煎。

29、黄疸

阳黄: 热重于湿茵陈蒿,湿重于热茵陈五;胆府郁热大柴胡,疫毒炽盛犀角散;

阴黄: 寒湿阻遏茵陈术,脾虚湿滞黄芪建。

退后: 茵陈四苓湿热留,柴或归芍肝脾调,逍遥鳖甲气血瘀。

30、积聚

积: 气郁逍遥顺气冲,六磨食滞痰阻通。

聚: 初起失笑疏肝合,日久六君膈下攻,正虚八珍化积并。

31、鼓胀

气滞柴胡合胃苓,水湿困脾实脾饮

茵陈中满水热结,瘀结水留用调营,阳虚肾气附子苓,阴虚六味一贯行。

32、头痛

川芎茶调风寒痛,芎芷石膏风热伤;羌活胜湿风湿侵,肝阳上亢天麻饮;血虚头痛四物汤,半夏白术天痰浊;大补元煎肾虚痛,瘀血通窍活血汤。

33、眩晕

肝阳上亢天麻饮,气血亏虚归脾汤;肾精不足左归饮,痰浊中阻半白天;瘀血通窍活血汤。

34、中风

风痰入络真方白,风阳上扰天麻饮;镇肝熄风阴虚动,痰热府实桃仁承;羚角钩藤痰火瘀,痰浊瘀阻涤痰汤;风痰瘀阻解语丹,补阳还五气虚瘀;肝肾亏虚左地黄,阴竭阳亡参附生。

35、痉证

邪壅经络羌活汤,肝经热盛羚角钩;阳明热盛白虎增,心营热盛清营汤;痰浊阻滞导痰汤,阴血亏虚四物定。

36、瘿病 气郁痰阻四海舒,痰结血瘀藻玉壶, 肝火清肝消瘰泻,阴虚天王一贯足。

37、疟疾

正疟七宝合柴胡,温疟参桂入白虎,

寒疟姜桂七宝暖,劳疟日久何人扶,冷用正气热清瘴,瘴疟发作药到除。

38、水肿

越婢加术风水搏,湿毒浸淫麻翘赤;水湿浸渍五皮胃,湿热壅盛疏凿饮;脾阳虚衰实脾饮,济生肾气肾阳衰;桃红五苓瘀水结。

39、淋证

热淋清利用八正,石淋石韦加减成;

气淋理气沉香珍,劳淋无比山药丸;血淋需用小蓟饮,知柏地黄虚实分;

膏淋汤治虚膏淋,实用萆薢分清能。 40、癃闭

膀胱湿热八正散,肺热壅盛清肺饮;肝郁气滞沉香散,浊瘀阻赛抵当丸;

脾气不升补中春,肾阳衰惫济生丸。

41、关格

脾肾阳虚湿浊蕴,温脾汤合吴茱萸;肝肾阴虚肝风动,羚角钩藤合杞菊;肾气衰微邪陷包,参附苏合继涤痰。

42、腰痛

甘姜苓术寒湿痛,湿热腰痛四妙丸;瘀血身痛逐瘀汤,阴阳亏虚各左右。

43、消渴

肺热津伤消渴方,胃热炽盛玉女煎;气阴气虚七味白,肾阴亏虚六味丸;阴阳两虚肾气丸。

44、遗精

火旺清心封髓丹,湿热萆薢分清饮,劳伤心脾妙香散,肾气不固固精丸。

45、耳鸣,耳聋

肝胆火盛龙胆泻,痰火郁结温胆汤;风热上扰银翘散,肾精亏虚左慈丸;清气不升益聪明。

46、痹证

风盛游行防风镇,寒侵痛剧乌头温,

重着麻木薏苡仁,蠲痹汤主风湿寒,风湿热痹肿赤痛,白虎加桂宣痹能,

痰瘀痹阻用双合,肝肾两虚独寄生。

47、痿证

肺热津伤清燥汤,湿热浸淫二妙散;脾胃虚弱参苓术,肝肾亏虚虎潜丸;脉络瘀阻补阳还。

48、颤证

天麻镇肝风阳动,羚角导痰痰热风;人参养荣气血虚,髓亏仙膏和大定;阳气虚衰地黄饮。

49、内伤发热

阴虚潮热清骨选,阳虚假热肾气全;

补中归脾气血虚,丹栀逍遥气郁研;血府逐瘀血瘀热,痰湿中和黄连胆。 50、虚劳

心悸气短用七福,神疲膝软补元煎, 血虚先将心肝研,养血四物疗效验,

阴虚在肺沙麦擅,天王补心心悸烦,脾胃阴虚汤益胃,滋补肾阴左归丸,

肝阴亏损用补肝,心阳衰微保元安,附子理中中虚冷,肾阳不足右归专。

51、痴呆

中医内科范文第3篇

入 院 记 录

姓名:xxxx 出生地:江西省新建县

性别:男 入院日期:2012年02月07日9时 年龄:76岁 记录日期:2012年02月07日11时 婚姻:已婚 发病节气:立春第三天 职业:无 病史陈述者:本人 可靠 民族:汉 住址:新建县xxxx 主诉:恶寒发热三天

现病史:患者于3日前因天气变化受凉后引发怕冷、鼻塞、流涕、咳嗽、咽痛,不出汗,时测T:38.5℃,次日又感头痛,骨节酸痛,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拟以“感冒”收入我科住院治疗。现症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头痛,骨节酸痛,口不渴,饮食及二便正常。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传染病接触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及其他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其他情况:出生于原籍,无不良生活史,无疫水接触史及疫区生活史。23岁结婚,有2子1女,爱人及子女体健。均体健家族遗传病史及先天性疾病史。

体 格 检 查

T :38.5℃ P :92次/分 R: 20次/分 BP:12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合作,自主体位。舌苔薄白而润,脉浮。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诊心界不大,心率9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及肝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肛门及生殖器未查。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4.1*109/L HGB:111g/L PLT:114*109/L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感冒 风寒束表

xxxxx

新建县xxxxxx院

姓名:xxxxx 性别:男 年龄:76岁 科别:中医科 床号:十床 住院号:1892

首 次 病 程 记 录

2012-02-07 09:00Am 患者xxxxxx,男,76岁,农民,江西新建人,恶寒发热三天2012年02月07日9时由门诊拟“感冒”收我科住院治疗。

患者于3日前因天气变化受凉后引发怕冷、鼻塞、流涕、咳嗽、咽痛,不出汗,时测T:38.5℃,次日又感头痛,骨节酸痛,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拟以“感冒”收入我科住院治疗。现症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头痛,骨节酸痛,口不渴,饮食及二便正常。查体:T :38.5℃,P :92次/分,R: 20次/分,BP:12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合作,自主体位。舌苔薄白而润,脉浮。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诊心界不大,心率9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及肝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肛门及生殖器未查。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4.1*109/L HGB:111g/L PLT:114*109/L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头痛、骨节酸痛等,中医诊断为:感冒。

中医辩证依据:根据患者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头痛、骨节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等,辩为:风寒束表证。

病因病机分析:因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故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流清涕;清阳不展,络脉失和则头痛、骨节酸痛;肺气不宣故咳嗽、咽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润,脉浮风寒束表,邪在肺卫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导致的以 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头痛,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本病有天气变化受凉的诱因,虽有咳嗽症状但与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咽痛,骨节酸痛,无汗等表寒症状并见故诊断为风寒感冒而不诊断为咳嗽。

西医诊断依据:

(1)有天气变化受凉的诱因。

(2)临床症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头痛、骨节酸痛等。 (3)体征:T :38.5℃,咽部充血。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4.1*109/L HGB:111g/L PLT:114*109/L

新建县xxxxxxx院

姓名:xxxxxx 性别:男 年龄:76岁 科别:中医科 床号:十床 住院号:1892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需与流行性感冒鉴别。流行性感冒常有明显的流感接触史,全身症状较重,高热、眼结膜炎症状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可资鉴别。 诊断:

中医诊断:感冒 风寒束表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则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10g 防风15g 苏叶6g 豆豉10g 葱白10g 杏仁6g 前胡10g 桔梗6g 橘红15g 甘草6g 生姜3片

×3剂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次150ml,每日二次。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方药:1)0.9% NS250ml加入头孢曲松钠3.0g静脉点滴,每日一次。

2)5% GS250ml加入利巴韦林针0.6g及维生素C针3.0g静脉点滴,每日一次。

辨证调护:

(1)饮食宜清淡。

(2)避风寒,防外感。

xxxxx 2012-02-08 09:00Am xxxx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患者感觉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症状有所好转,服药汗出,发热不甚。饮食一般,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查体:T :37.3℃,P :86次/分,R: 20次/分,BP:115/8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合作,自主体位。舌苔薄白而润,脉浮。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咽部稍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诊心界不大,心率8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及肝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肛门及生殖器未查。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无异常。 xxxx主任医师查房后指出: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同意目前诊断为:中医诊断:感冒 风寒束表;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余治疗同上暂且不变。

xxxxx

新建县xxxxxx院

姓名:xxxxxx 性别:男 年龄:76岁 科别:中医科 床号:十床 住院号:1892 2012-02-09 09:00Am xxxx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患者感觉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明显好转,发热、咽痛不甚,饮食尚可, 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查体:T :36.5℃,P :84次/分,R: 20次/分,BP: 115/75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合作,自主体位。舌苔薄白而润,脉浮。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诊心界不大,心率8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及肝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肛门及生殖器未查。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无异常。 xxxx主任医师查房后指出:该患者诊断为:中医诊断:感冒 风寒束表;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余治疗同上暂且不变。

xxxxx 2012-02-10 09:00Am xxxx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患者鼻塞、流涕、咳嗽、基本缓解,无发热,咽痛,头痛,汗不出等症。饮食尚可,睡眠佳,大小便正常。查体:T :36.4℃,P :82次/分,R: 20次/分,BP:120/75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合作,自主体位。舌苔薄白而润,脉浮。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诊心界不大,心率8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及肝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肛门及生殖器未查。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无异常。瞩其今日出院。xxxx主任医师查房后同意出院。出院诊断为:中医诊断:感冒 风寒束表;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瞩其注意防寒保暖,清淡饮食,门诊随诊。

中医内科范文第4篇

姓名:xxxxx 出生地:江西省新建县

性别:男 入院日期:2012年03月21日9时 年龄:68岁 记录日期:2012年03月21日11时 婚姻:已婚 发病节气:春分第二天 职业:无 病史陈述者:本人 可靠 民族:汉 住址:新建县xxxxx 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二月

现病史:患者于二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送当地医院,当时测血压:200/100mmHg,查头颅CT示:脑干、右侧丘脑、双侧基底节及左侧小脑梗塞灶及软化灶。住院经活血溶栓、降压等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现仍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为求进一步康复,故来本院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无吸烟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传染病接触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及其他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其他情况:出生于原籍,无不良生活史,无疫水接触史及疫区生活史。22岁结婚,爱人及子女体健,家族遗传病史及先天性疾病史。

体 格 检 查

T :36.5℃ P :85次/分 R: 21次/分 BP:14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精神软。舌淡,苔白腻,脉弦。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心肺听诊无异常。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言语无明显障碍,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

辅助检查:暂缺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姓名:xxxxx 性别:男 年龄:68岁 科别:中医科 床号:八床 住院号:2035

首 次 病 程 记 录

2012-03-21 09:00Am 患者xxxxx,男,68岁,农民,江西新建人,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二月2012年03月21日9时由门诊拟“中风”收我科住院治疗。

患者于二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送当地医院,当时测血压:200/100mmHg,查头颅CT示:脑干、右侧丘脑、双侧基底节及左侧小脑梗塞灶及软化灶。住院经活血溶栓、降压等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现仍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为求进一步康复,故来本院就诊。查体:T :36.5℃,P :85次/分,R: 21次/分,BP:14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精神软。舌淡,苔白腻,脉弦。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心肺听诊无异常。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言语无明显障碍,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

辅助检查:暂缺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等,中医诊断为:中风。

中医辩证依据:根据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舌淡,苔白腻,脉弦等,辩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病因病机分析:年老体衰,元气既虚,致气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血行乏力,脉络不畅而形成气虚血瘀之证。瘀阻脑脉,则见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血行不畅,经脉失养,故见肢体麻木;瘀血内停,气虚血不上荣故面色晄白;心脉失养,故心自悸动;气虚不摄,则自汗,短气乏力,舌淡,苔白腻,脉弦为气虚血瘀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1.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抽搐时间长,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2.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瞤多见,起病时无神昏。

姓名:xxxxx 性别:男 年龄:68岁 科别:中医科 床号:八床 住院号:2035

3.中风与痫证 痫症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但痫症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倒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抽搐而口吐白沫;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

西医诊断依据:

(1)50岁以上。高血压病史10余年。

(2)临床症状: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等。 (3)体征:BP:140/80mmHg (4)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言语无明显障碍,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需与脑出血相鉴别。脑出血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多有高血压病史,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头部CT及MRI可明确诊断。 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西医诊断:1.脑梗塞

2.高血压病一级

治则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 当归10g 赤白芍各20g 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6g 地龙10g 党参15g 鸡血藤30g 桑枝30g 桂枝10g 怀牛膝6g 独活10g 杜仲15g 桑寄生20g ×7剂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次150ml,每日二次。

针灸: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平补平泻针法,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

推拿:治宜益气通络,推拿在脊柱两侧,患侧为主按揉,患肢肌肉以揉捏法为主,配合四肢关节的屈伸等运动,患侧上肢屈肌,下会伸肌为手法刺激重点,并用擦法刺激手足阳明经筋皮部为重点,手法宜轻柔,并可根据缪刺方式,在肢体健侧交叉取穴。隔天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

(2)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抗凝溶栓,扩张血管。 (3)其他对症手段。 辨证调护:

姓名:xxxxx 性别:男 年龄:68岁 科别:中医科 床号:八床 住院号:2035

(1)积极防治高血压。

(2)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xxxxx 2012-X-XX 8Am xxxxx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今天查房,患者一般情况可,右侧肢体活动欠佳。查体:体温36.6℃,P :86次/分,R: 22次/分,BP:140/80mmHg,神清,心肺听诊无异常。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言语无明显障碍,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食纳可,大小便正常,继续针灸上述穴位捻转治疗。

xxxxx 2012-X-XX 8Am xxxxx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患者一般情况可,右侧肢体活动欠佳。查体:体温36.1℃,P :86次/分,R: 22次/分,BP:140/80mmHg,神清,心肺听诊无异常。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言语无明显障碍,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舌淡,苔白腻,脉弦。食纳可,大小便正常,继续针灸上述穴位捻转治疗。

xxxxx 2012-X-XX 8Am xxxxx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患者一般情况可,右侧肢体活动有所好转。查体:体温36.3℃,P :84次/分,R: 21次/分,BP:135/80mmHg,神清,心肺听诊无异常。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言语无明显障碍,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舌淡,苔白腻,脉弦。食纳可,大小便正常,继续针灸上述穴位捻转治疗。 xxxxx

2012-X-XX 8Am xxxxx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中医内科范文第5篇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 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 根椐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 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 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 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 体温37.5℃以上者,体温、脉搏、呼吸4次。

(4)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 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记录。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医师。

(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

防止发生意外。

(3)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泌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

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 随时检查各种通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

护理措施。

(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上一篇:古典诗歌下一篇:农村土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