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论文范文

2024-01-11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1篇

2005年农历/.-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1.-48页;20cm.-ISBN 7-5377-2389-3:¥1.50

中国农历.2005/《中国农业出版社》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0页;19cm.-ISBN 7-109-09083-3:¥3.50

测绘学概论/宁津生主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0.-283页;26cm.-高等学校测绘工程专业核心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ISBN 7-307-04380-7:¥40.00

地理信息技术基础教程/李治洪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1.-244页;23cm.-(高中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ISBN 7-04-015083-2:¥17.10

地理信息网络服务与应用/邓淑明,胡思仁著;曾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134页;24cm.-ISBN 7-03-014553-4:¥30.00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Mapobjects方法/韩鹏编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09.-550页;26cm.-ISBN 7-307-04355-6:¥53.00

数码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虚拟城市环境中的三维城市模型初探/朱庆,林珲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0.-282页;24cm.-(数字地球基础丛书).-ISBN 7-307-04274-6:¥40.00

中国水文科学与技术研究进展:全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张建云主编.-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12.-767页;28cm.-ISBN 7-5630-2045-4:¥120.00

唐山市水旱灾害及水资源/赵淑静编著.-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09.-196页;20cm.-ISBN 7-5084-2399-2:¥20.00

中朝板块层序、事件和演化/孟祥化,葛铭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546页;29c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专著).-ISBN 7-03-012519-3:¥200.00

福建泰宁盆地地质构造与丹霞地貌的研究/高天钧等著.-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4.10.-101页;29cm.-ISBN 7-80516-724-9:¥200.00

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效应/郑度,姚檀栋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564页;26cm.-ISBN 7-03-014581-X:¥120.00

苏皖凹凸棒石黏土纳米矿物学及地球化学/陈天虎,徐晓春,岳书仓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191页;26cm.-ISBN 7-03-014405-8:¥46.00

中国的黑色岩系及有关矿床/范德廉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441页;26cm.-ISBN 7-03-014382-5:¥80.00

大庙斜长岩和密云环斑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兼论全球岩体型斜长岩和环斑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解广轰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01.-195页;26cm.-ISBN 7-03-014451-1:¥48.00

超高压变质的构造附加压力与形成深度/吕古贤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199页;26cm.-ISBN 7-03-014432-5:¥54.00

海洋监测高技术论坛/田纪伟主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12.-320页;26cm.-ISBN 7-5027-6261-2:¥60.00

海洋地质科学/范时清著.-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11.-386页;26cm.-ISBN 7-5027-6239-6:¥98.00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2篇

第一章 勘查地球物理实验课的任务和要求 ................................................................................. 2

一、 课程目的与任务 ............................................................................................................... 2

第二章 实验一 磁法勘探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 ................................................................... 3

一、实验目的........................................................................................................................... 3

二、磁法勘探的原理............................................................................................................... 3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3 第三章 实验二 高密度电法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 ....................................................................... 8

一、实验目的........................................................................................................................... 8

二、高密度电法的勘探原理 ................................................................................................... 8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8

八、总结................................................................................................................................. 11 第四章 实验三 地质雷达实验 ..................................................................................................... 11

一、实验目的......................................................................................................................... 11

二、地质雷达的勘探原理 ..................................................................................................... 11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2 第五章 实验四 γ射线衍射仪实验 ............................................................................................. 16

一、实验目的......................................................................................................................... 16

二、γ射线衍射仪原理 ......................................................................................................... 16 参考文献......................................................................................................................................... 18

第一章 勘查地球物理实验课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地球物理学中的重力、磁法和电法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过程、数据处理流程、各勘探方法基本处理、解释软件系统、数据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过程等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熟悉各种勘探方法的整个工作原理和处理解释流程以及实习报告编写等过程,对本专业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手段、方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计算技能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巩固已学过的专业知识,为下一步进入专业课程和毕业论文阶段以及今后走上本专业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一)实课的目的

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野外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综合分析问题方面得到初步训练。

2. 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成果,理论联系实际,为进一步学习各种地球物理方法打好基础。 3. 培养学生组织和管理生产的能力。

(二)实验的任务

1. 初步掌握重、磁、电等各种物探方法在野外施工中各个环节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 2. 能熟系各类专业仪器的操作过程,了解仪器及保证仪器安全的主要措施。

3. 掌握各方法的工作设计、资料整理、图件绘制、推断解释和报告编写,要求每人能独立完成各方法实验报告。

(三)课程基本要求

水文、工程物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实验课的任务是:使学生加深对水文、工程物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掌握物探仪器的原理与操作方法,为野外实践打下基础,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要求学生做到:

1.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

预习是为做好实验奠定必要的基础,明确实验目的、任务、有关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

2.严谨求实

实验时要求按照操作步骤进行,认真记录观测数据,善于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实验曲线,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3.遵从实验教师的指导

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如出现意外,要及时向老师汇报,以免发生

意外事故。

4.注意安全

学生实验过程中,要熟练实验室环境(水、电等)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

5.仪器的使用

使用仪器前要事先检查仪器是否完好,使用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如发现仪器有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报告老师及时处理,不得私自进行。

6.实验报告

一个实验报告大体包括下列内容: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目的、简要原理、主要实验步骤的简要描述、测量所得数据、计算和分析结果,问题和讨论等。

第二章 实验一 磁法勘探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

实验学时:5学时

实验地点:地球物理勘查实验室 实验依据:《勘查地球物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磁法勘探数据采集工作方法;了解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二、磁法勘探的原理

磁法勘探是以岩矿石间的磁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地球磁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物探方法。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实验内容

本实验在室外使用高精度磁力仪做剖面观测,学习磁法勘探的野外工作过程和仪器操作,对观测的数据进行整理,编写实验报告。

(二)仪器

G856质子磁力仪,探头及相关的仪器配件。

(三)实验的主要步骤

(1)布置测线、测点。 (2)将磁力仪与探头连接。

(3)测线测量时通常2-3 人一组,由一人拿探头,一人兼做记录,或单独由一人记录。

(4)打开仪器,设置日期和时间、设置线号、设置点号和调谐场等参数,具体操作见仪器使用说明书。

(5)逐个测点进行磁场观测,并记录观测值,完成剖面上所有测点的观测。 (6)对观测的数据进行整理,绘制磁场变化的剖面图,分析剖面上的磁场变化特征,编写实验报告。

(四)磁法观测的注意事项

(1)质子磁力仪操作员应按常规磁法仪器操作规范要求,在进行高精度磁测,在地质勘探方面使用,则需用一台仪器在测区附近做日变观测。

(2)操作人员身上一定要清理掉一切铁磁性物体,观测时罗盘应远离仪器5m 以上,要远离汽车30m 以上,其它人员也要与仪器保持距离。

(3)对于高精度测量的测区应是电磁干扰小,磁场梯度较小,遇到强磁性干扰时(铁路、高压线等),须合理移动点位,并记录在案。

(4)要注意仪器安全,防止碰撞。

(五)实验报告:

该次实验地点为昆工莲华校区足球场,全班共分六组实验测量,结果如下图所示,图1-1为向上延拓图对比图。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磁异常现象。

图1-1.向上延拓(5m)对比图

图1-2从上到下分别为单组测量的剖面测量磁场图,背景磁场图和分离出来的局部磁异常图,图中可明显的看到从左到右有明显的三个正磁异常区,最大值为40nt.

1-2 数据的圆滑

图1-3为该局部场拟合剖面模型,拟合参数为磁倾角-60度,磁偏角0度,磁化强度100nt。

图1-3 图 1-4为各个测量小组数据综合起来的磁异常等值线图和向上延拓5km后的磁异常图,通过延拓,压制了局部场,突出了背景场,从图中可知,该区主要

表现出东向的负异常和西向的正异常

图1-4

第三章 实验二 高密度电法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

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地点:地球物理勘查实验室 实验依据:《勘查地球物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采集工作方法;了解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二、高密度电法的勘探原理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常规电阻率法大体相同。它是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的一种电探方法,根据在施加电场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的分布规律,推断地下具有不同电阻率的地质体的赋存情况。高密度电法数据采集系统由主机、多路电极转换器、电极系3 部分组成。多路电极转换器通过电缆控制电极系各电极的供电与测量状态。主机通过通讯电缆、供电电缆向多路电极转换器发出工作指令、向电极供电并接收、存贮测量数据。数据采集结果自动存入主机,主机通过通讯软件把原始数据传输给计算机。计算机将数据转换成处理软件要求的数据格式,经相应处理模块进行畸变点剔除、地形校正等预处理后,做视电阻率等值线图。在等值线图上根据视电阻率的变化特征结合钻探、地质调查资料作地质解释,并绘制出物探成果解释图。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实验内容

本实验在室外采用温纳装置做剖面观测,学习电法勘探的野外工作过程和仪器操作,对观测的数据进行整理,编写实验报告。

(二)仪器

高密度电阻率勘探工作仪器包括测量系统和反演软件系统。测量系统包括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测控主机)和WDZJ-3多路电极转换器。该系统具有存储量大、测量准确快速、操作方便等特点,并且可方便地与国内常用高密度电法处理软件配合使用。

(三)装置形式

采用的装置形式为:固定断面扫描装置α排列(温纳装置AMNB)见图1-1。

测量时,AM=MN=NB为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一条剖面线;接着AM、MN、NB增大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依此不断扫描下去,得到倒梯形断面,由于供电电极AB和MN均按一定比例增大,所以在反映深部信息是有比较好的效果。

图3-1 α排列(温纳装置AMNB)装置

(四)各项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主机电源电压,转换电极控制器开关,转换电极控制器电源电压,主机各接线柱之间的绝缘电阻,转换电极控制器各接线柱之间的绝缘电阻,32芯物探电缆完整性,干电池箱的电压等。在每次都要测量60根电极的接地电阻。

(五)参数设置

主要是设置高密度电法数据采集系统主机的工作参数,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 断面号 每个排列都需要设置,每个中段从1开始,以步长1逐渐增加。 2. 转置类型 α排列 3. 滚动总数 1 4. 电极数 60 5. 点距 1m 6. MN间距 1m 7. 滚动号 1 8. 供电时间 1(测量延时50ms)

(六)测点观测

首先是在测量段布设32芯物探电缆两根,在电缆接线头处打下电极,待60根电极连接好之后,首先进行接地电阻检查,以防止有漏接电极或者检出接地电

阻过大的电极。

待接地电阻检查好后,进行测量。测量主机自动完成α排列方式的测量,并自动记录数据。

待一个排列测量结束之后,向前挪动电极和该段的电缆,完成下一个排列的测量。

(七)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

输出观测的剖面数据,分析断面上的异常特征,编写实验报告。

高密度电阻法测量地点是在昆工莲华校区足球场,分组测量,我们第六组实验剖面编号为28号,高密度电阻法应用的原理为自动交换电极分层测量,最深测量电极一般为最两边两根和中间两根,本次测量一共用了60根电极.然后在室内通过软件把原始数据传输给计算机,计算机将数据转换成处理软件要求的数据,测量数据和模型图分别如图2-1和2-2所示,该次一共测量了18个层,从图中可看出,该剖面表现出地表附近的两个明显的低电阻带,中间的过渡带和深层的高电阻带,地表附近的低电阻带应该是地下埋藏的金属物或其他低电阻物质所致。而深层的高电阻可能为地下的难导电的地质体所致。剖面图

图2-1

剖面图

图2-1

图2-2

八、总结

此次实验,主要让我们学习到物理勘探中的高密度的不同电法在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应用,它的工作原理,操作的熟悉及实验后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出现异常的解释。怎样把所得数据应用在实际生产中,利用相关知识解释数据中的异常,这一过程提高了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夯实了所学的专业知识。

第四章 实验三 地质雷达实验

实验学时:5学时

实验依据:《勘查地球物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地质雷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

2.通过对地下目标体的地质雷达探测,了解目标体异常的地质雷达剖面特征。

二、地质雷达的勘探原理

地质雷达是浅层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浅层工程地质勘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质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波束在界面上的反射探测有关目的物。

地质雷达的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脉冲发生器,用于产生可重复的发

射脉冲;(2)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3)取样接收与模数转换器,用于进行模拟信号到数字的转换;(4)主控制器,用于完成信号的采集和显示过程。

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紧靠地面,发射天线发射的电磁波传入大地,电磁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的电性分界面后便发生反射或折射,反射回地面的电磁波被接收天线所接收,见图4-1。不同介质介电常数不同,形成电性界面,根据回波讯号的特征及其传播时间可判断电性界面的形态和埋深。

图4-1 地质雷达探测原理描述及异常体地质雷达图像

雷达波由发射天线发射到被接收天线接收所需要的往返时间为:

t4zx/v

式中,x为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间的距离,Z为反射界面的深度,v为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于在测量中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间的距离x是固定的,且较小,因此上式可简化为:t=2z/v ,式中电磁波传播速度V速(c0.33 m/ns);r为地下岩层的相对介电常数。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C22r, c为光

(一)实验内容

1.采用800MHz天线和500MHz天线在室外马路上测量,了解地下介质结构分层情况和地下管线等在雷达剖面上的形态特征。对观测的数据进行整理,编写实验报告。

(二)仪器

1. RAMAC X3M型地质雷达主机;2.800MHz天线;3.500MHz天线;4.电缆;5.电池

(三)实验的主要步骤

(1) 选择合理的天线

天线的选择是根据要探测的异常体可能的埋深和最小尺度来确定。如在粘土层较厚的地区,要尽可能使用100MH z低频天线;对公路、混凝土建筑物的检测应使用500MHz或800MHz的高频天线。

(2) 硬件系统的连接

先将电池装到主机和天线上,将光纤分别与主机和天线相连,将并口数据线与主机和计算机相连。

(3)采集参数设置

1、打开主机和天线上的电源开关。

2、运行 Groundvision 软件。

3、当软件的 F5 为红点时,表明系统已经连接好,按F5 进入参数选择界面。

4、选择文件要保存的子目录,取文件名。

5、选择使用的天线,触发方式,点击”setting”进行参数设置。

6、设置采样频率、样点数、迭加次数、采样间距等参数。

(4) 数据采集

按“OK”,再按“Start measurement”进行数据采集。

(5)数据采集完成后,按 F6 或ESC 键结束数据采集,退出”Groundvision”软件。

(6)关闭主机和天线的电源开关,关闭计算机,将光纤和数据线取下。 (7)将测得的数据输入雷达数据处理和解释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地质解释,编写实验报告。

(四)雷达使用注意事项

1、雷达使用前,要对电池进行充电,充至充电器的指示灯为绿色即可。

2、电池不要充电时间过长或完全用完再充电,随用随充即可。

3、雷达使用时要注意保护光纤和光纤接口,用完后及时将光纤套和接口帽套上,以免进入

灰尘,影响数据传输。

4、雷达使用完后,要及时将电池取下。

5、将电子单元与天线连接时或安装电池时,一定不要让接口处有水。

6、雷达超过半年不用时,要将电池充满电,并将系统连接起来在室内采集一个小时。

7、雷达在现场使用完毕后,要注意清点配件是否齐全,以保证下次能顺利使用。

(五)实验报告:

地质雷达勘探主要是通过测量仪器发出的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物质的介电性系数的不同,电磁波发生反射,再通过测量仪来接收电磁波,从而测量不同物质的分界面,该次测区为莲华校区国资院门前,分组测量,每个小组测量两次分别为测空气与地面的界面,和空气与路边小车的界面,图3-1和图3-2分别为测量空气与地面界面的原图和经过滤波处理后的图,从处理过图中可看到清楚地看到界面起伏形状,但图中的起伏并非地形的真正起伏,而是人为地改变测量。

图3-1

图3-2

图3-3和图3-4分别为路边小车与空气界面的测量图,从处理过后的图中,我们可明显看到三辆小车与空气的界面他们都是因为电磁波从空气中传播遇到不同介电性的物质所致。

图3-3

图3-4 第五章 实验四 γ射线衍射仪实验

实验地点:昆明理工大学莲花校区 实验日期:8.28

一、实验目的

1.学习γ射线衍射仪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

2.通过对地下目标体的γ辐射量探测,了解目标体异常的γ辐射变化剖面特征。

二、γ射线衍射仪原理

1 2 3 78.1 82.7 79.2

4

5

6 7 8 9 10 73.4 43.3 57 37.6 28.2 28.1 26.8 26.5 27.3

路灯

大理石

11 28.1 12 27 13 29.3 14 32.9 15 33.1 16 29.7 17 30.9 18 28.5 19 26.7 20 25.7 21 27.9 22 27.2 23 35.5 24 63.2 25 63.9 26 67.3 27 67.9 28 63.3 29 61.3 30 58.2 31 62.1 32 67.8 33 68.1 34 70.2 35 70.1 36 72.2 37 62.7 38 61.7 39 43.5 40 71.4 41 61

草地

草坪与灰岩分界

泥土

y射线放射性图100500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x/my/kev系列1

分析结果:由数据和图像我们可以的在地质的分界点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有路灯、大理石、草地、灰岩和泥土的地方,放映出了不同地质体的γ辐射是有差异的。大致可以看出的地表有植物覆盖的地区γ辐射量比岩石的地区的大,从而推出γ辐射与植被有关,其次是金属和岩石对γ辐射影响也很大

参考文献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侧波积异地区位于西藏申扎境内,区内分布着巨大的超基性杂岩体,在超基性杂岩体中出露有铁矿体。在野外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该铁矿体的代表性样品,运用显微镜下鉴定、扫描电镜与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粉末样品化学分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其岩(矿)相学、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矿石呈棕褐色,致密坚硬,相对密度大,显微镜下具有典型的熔结凝灰结构、假流动构造;主要晶屑矿物为铝铁镁铬铁矿、方铁矿,次要晶屑矿物有镁橄榄石,并可见爆碎的铝铁镁铬铁矿与高铁铬铁尖晶石胶结而成的混合晶屑,以及由铝铁镁铬铁矿与方铁矿交生的混合晶屑;玻屑、塑性玻屑为富Ni的硅铝铁质玻屑,已完全脱玻化而转变成含镍铁铝蛇纹石,并析出大量的微—细粒方铁矿,但仍保留完好的玻屑、塑性玻屑形态特征;矿石SiO2质量分数为1359%~2062%,平均为16.15%,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为K、P、Ti等3个元素明显亏损型,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型,属于火山成因喷出型铁钴镍矿浆,物源区是源自地核但受到地幔或地壳的混染;Pb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矿石物质应该来自富集型地幔Ⅱ;矿石的TFe2O3质量分数平均为5340%,Ni平均为6 991×10-6,Co平均为555×10-6,为一种含钴镍的铁矿石,在区域上需要注意这种类型矿石的找矿评价工作。

关键词:岩相学;方铁矿;熔结凝灰结构;深源喷出型;超基性岩;地球化学;PbSrNd同位素;西藏

0引言

侧波积异地区位于西藏那曲地区申扎县申扎镇九村境内,南距申扎县城约90 km。区域构造位置属于冈底斯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过渡带。冈底斯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是西藏2条重要的成矿带,已有的勘查与科研工作均显示,这2个成矿带铁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潜力巨大。2条成矿带(尤其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由于所处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海拔较高(4 800 m以上),其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研究区分布着巨大的超基性杂岩体,这些超基性杂岩体均有不同程度的钴、镍矿化;同时也出露小型铁矿体,呈不规则状分布在该杂岩体中[1]。笔者在研究区中西部的铁矿石中发现具有熔结凝灰结构的火山岩,其Ni、Co含量较高,并含有特殊的矿物组合,为中国首次发现。笔者在对该地区野外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样品,以显微镜下鉴定、扫描电镜与电镜能谱分析、X光衍射分析、粉末样品化学分析等手段,进行系统的岩矿相学、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为其成因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基本数据。

1地质背景

侧波积异地区地层属冈底斯—腾冲地层区,区内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日拉组及第四系,其中东部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日拉组,西部为下白垩统则弄群[2]。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日拉组为一套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主要岩性有灰色与青灰色薄层泥晶灰岩、厚层—巨厚层细晶灰岩、亮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褐红色硅质岩。下白垩统则弄群为一套碎屑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细粒石英砂岩、灰色与土灰色薄层钙泥质粉砂岩。本区第四系分布广泛,以洪积、冲积、洪冲积及湖相沉积为主。

研究区内多见北西向及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带内岩石破碎强烈、矿化蚀变发育。岩浆岩主要为基性—超基性岩,即所谓的永珠蛇绿岩。永珠蛇绿岩位于班怒带与雅江带之间的狮泉河—永珠—嘉黎结合带中段,呈北西—近东西向带状展布,出露长约73 km,宽02~91 km。其与古生代地层、中生代地层多为断层接触关系,但亦见几处侵入接触关系,被新近纪地层所覆盖。侧波积异地区蛇绿岩带岩石组合齐全,包括超镁铁质岩、堆晶杂岩、席状岩墙群、枕状玄武岩、放射虫硅质岩。其中,超镁铁质岩分为早、晚2期:球状超镁铁质岩和(不具球状构造的)超镁铁质岩,时代分别为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和晚白垩世;堆晶杂岩、席状岩墙群、枕状玄武岩、放射虫硅质岩,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区内发现铁矿(化)体10个。其中6个铁矿体位于研究区东侧,赋存于灰绿色蛇纹石化辉石橄榄岩中,矿体呈层状或小透镜状,追索长15~350 m,厚22~120 m,产状(350°~10°)∠(40°~46°)。4个铁矿体位于研究区西侧,赋存于钙质粉砂岩、泥晶灰岩、蛇纹石化辉石橄榄岩以及硅质岩中,追索长15~35 m,厚30~70 m,近东西向延伸。矿石为黑褐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以及少量赤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橄榄石、辉石、蛇纹石和石英等。矿体因受断裂构造影响呈断续出露,目估磁铁矿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40%~50%。

2样品、工作方法及测试结果

2.1样品

2.2室内工作方法

2.2.1光薄片磨制、扫描电镜与电镜能谱

光薄片的磨制工作由廊坊科大矿物分选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扫描电镜与电镜能谱分析:将探针片进行喷碳处理,然后用LEO435VP型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观察,并对有代表性的图像拍照;对典型图像用LINKISIS型X射线能谱仪进行成分定量分析。测试条件为20 kV、100 Pa。执行标准为SY/T 5162—1997。测试单位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试验研究中心。

2.2.2X射线衍射分析

对采集的5件样品在双目镜下挑选铬铁矿单矿物,再在玛瑙研钵中碎至300目(粒径为0050 mm),分析时将粉末置于小玻璃片深为2 mm的凹槽内压实,将装粉末样品的小玻璃片放入X射线衍射仪中扫描。测试仪器有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Diffractometer)、X射线(铜靶40 kV、40 mA)和探测器(锂漂移硅固体探测器);测试条件包括:发射狭缝(DS)和限制狭缝(SS)都为1 mm,接受狭缝(RS)为01 mm,扫描方式为连续扫描,扫描速度为每分钟3°,采样间隔为0.02°。测试单位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试验研究中心。

2.2.3主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测试

主量元素的测定依据方法为JY/T 015—1996,测试仪器为等离子光谱(IRIS);微量元素的测定依据方法为DZ/T 0223—2001,测试仪器为等离子质谱(Xseries);烧失量(LOI)的测定依据方法为LY/T 1253—1999,测定单位为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2.3测试结果

光薄片及扫描电镜与电镜能谱定量分析结果见表1~4、图2~5,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见图6,主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见表5,微量元素蜘蛛网图见图7,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见图8。

3岩(矿)相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3.1岩(矿)相学特征

矿石的颜色均呈棕褐色,致密坚硬,相对密度大,敲击发出铿锵清脆的声音。根据矿石的采样位置和结构、构造特征,大致可分为2类:一类离火山口较近,含有浅色角砾,具有假流动构造的熔结角砾凝灰矿石[图2(c)];另一类离火山口较远,含角砾较少,具有弱假流动构造或不具假流动构造的凝灰矿石[图2(b)]。

3.2矿物学特征

矿石中所含矿物种类及其成分都很独特,经显微镜下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与电镜能谱定量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矿化区矿石中的矿物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已确定的矿物主要有自然铁、方铁矿、钛铁矿、含铬磁铁矿、铝铁镁铬铁矿、高铁铬铁尖晶石、含镍铁铝蛇纹石、镁橄榄石、铈独居石、含金锆石和斜锆石等。此外,还有少量的金属硫化物针镍矿、紫硫镍矿和方铅矿。这些矿物与标准矿物成分多数接近,仅个别差异较大,因此仅为暂时定名,希望今后进一步确定这些矿物的名称。

3.2.1尖晶石族矿物

在显微镜下,高铁铬铁尖晶石与铝铁镁铬铁矿很难区别,但电镜能谱分析结果却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确定本矿化区有这2种铬矿物。

3.2.2自然铁和钛铁氧化物

(1)自然铁:等轴晶系,反光镜下呈亮白色,粒度小于5 μm,与方铁矿共生。电镜能谱定量分析结果(表4中序号6)表明,Fe含量为95.8%,Si为368%,Cr为026%,P为036%。谱图见图4(j)。

(2)方铁矿:等轴晶系,反射光下呈灰色,带绿色色调,反射率为15%左右。其有3种产出状态,第1种以晶屑形式产出[图2(j)、图4(a)],第2种以方铁矿与铝铁镁铬铁矿交生的混合晶屑形式产出[图3(e)]。这2种产出状的方铁矿电镜能谱分析谱图中,铁的峰值明显高于氧[图3(f)、图4(c)],第3种方铁矿呈细小颗粒分布在玻屑中[图4(c)、(f)],其电镜能谱分析谱图铁的峰值与氧的峰值相近或相等[图4(e)、(h)]。这种方铁矿可能是在玻屑脱玻化向含镍铝铁蛇纹石转化过程中析出的产物。另外,在橄榄石晶体中方铁矿谱线图也显示出Fe的峰值高于O[图5(e)],这也表明镁橄榄石和其中的方铁矿以及晶屑产出的方铁矿可能形成于同一环境条件下。由电镜能谱定量分析结果(表4中序号5、8、10~13)可以看出,方铁矿FeO含量为9299%~9699%,低于法国方铁矿(FeO含量为9840%,表4中序号17),含有较多的杂质元素NiO、Dy2O3、Cr2O3,这也表明本区的方铁矿可能形成温压条件更高。

磁铁矿:等轴晶系,浅蓝色,反射率约为21%,一般呈细小颗粒分布在玻晶中,与钛铁矿、紫硫镍矿等共生[图4(e)]。从电镜能谱分析谱图可以看出,Fe的峰值明显低于氧[图4(g)]。从电镜能谱定量分析结果(表4中序号3、4)可以看出,FeO含量为7612%~8165%,图谱含有大量杂质元素,其中SiO2含量为462%~1248%,NiO为146%~593%,TiO2为698%,DyO3为321%。中国河北铁矿、大冶铁矿和鞍山铁矿中的磁铁矿FeO含量为92.56%~100.06%,含有很少量的其他杂质元素(表4中序号1~3),与其相比表明本矿化区内的磁铁矿形成的温压条件应该远远高于其他铁矿,以致于能熔合这么多能成矿的杂质元素。

钛铁矿:三方晶系,反射色呈灰色带棕色,具明显的双反射,反射率为17%~21%,呈半自形板状晶体分布在玻屑中,常与铈独居石共生[图3(i)],也常见与方铁矿、紫硫镍矿共生[图4(e)]。电镜能谱定量分析结果(表4中序号1、2、7、9)表明,谱图含有少量杂质元素SiO2、Cr2O3和Mo等,不含Nb、Ta[图4(h),图5(i)、(j)]。广西花岗岩中的钛铁矿一般都含Nb、Ta(表4中序号5)。月岩中的钛铁矿全为Fe2+(表4中序号6),由于测试手段的限制,无法确定侧波积异矿区内钛铁矿中铁的价态。

(3)铁镁硅酸盐矿物。

在扫描电镜照片中可以看到放大的玻屑形态以及玻屑上分布着雪花状的方铁矿,这些方铁矿是由原来富含NiFe的玻屑在脱玻化转变成铁铝蛇纹石过程中析出的多余铁质结晶而成。因此,粒度极为细小,为3~10 μm,所测谱图中Fe的峰值也比晶屑方铁矿的峰值低[图3(a)]。玻屑与浆屑等作为矿石主体,含量为80%~90%,因此矿石的全分析结果应该接近原玻屑的化学成分,但是FeO含量却相差较大,矿石全分析FeO含量为4588%~6432%;而玻屑转变为铁铝蛇纹石后,FeO含量为4133%~4718%;两者之间的差应该为析出的方铁矿数量。矿石全分析NiO含量为057%~075%,而铁铝蛇纹石中NiO为084%~169%,比整体矿石NiO含量略有富集,表明在铁铝蛇纹石形成过程中富集了NiO。

镁橄榄石:本次工作在显微镜下未见橄榄石,但在扫描电镜观察过程中找到了以晶屑产出的镁橄榄石[图5(a)、(b)],矿物化学成分计算结果为镁橄榄石(表1),从电镜能谱谱图[图5(c)]发现其Fo值可达94%。本区大面积出露的超基性岩体中贵橄榄石的Fo值为83%(表1)。在镁橄榄石晶屑中可见有细小的方铁矿。方铁矿谱图与在晶屑的方铁矿谱图一致,可能为同一成因环境的产物。

4.2物源区的确定

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与地核3部分,地核又分为液态的外地核E层与固态的内地核F层。前人对地核的研究主要通过试验、地球物理和理论计算等手段,获得包括地震学等直接资料与陨石学等间接资料[14]。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地核的物质组成大约为80%的铁与5%的镍,其他为比铁轻的元素[1516]。自从Wilson提出地幔热柱以来,地幔以及核幔边界的物质可上涌至地壳已被广大学者所接受,该理论为地球表面获取深部物质提供了地质构造学的依据。但是,目前极少见地球表面发现上涌地核物质的报道,主要原因是地核物质由深处上升至地表后,晶体结构发生转变,化学成分受地幔与地壳的混染而发生变化,因此要准确确定某种物质属于地核源,只能根据现有证据再加上合理推断而得到。例如,西藏罗布莎铬铁矿中的金属元素矿物群已被认为源于地核[1719],主要有矿物学证据,其中标志性矿物为自然铁与方铁矿[20]。在金伯利岩中见到自然铁与方铁矿共生是常见的,而在蛇绿岩套内发现自然铁包裹在方铁矿中的情形仅在罗布莎地区见到,这种岩石被认为源自于地核与地幔的交界处[18,2021]。在具有熔结凝灰结构的岩石中见到自然铁是非常罕见的[22];但在本文的样品中,既见到方铁矿,也发现自然铁。另外,侧波积异地区的方铁矿以晶屑形式存在,粒径约1 mm,这种形式的方铁矿也未见报道。笔者推断自然铁是在方铁矿形成之后由于温度的降低而析出所致。在一般情况下高铁铬铁尖晶石是不存在的,侧波积异地区高铁铬铁尖晶石含铁量却非常高,说明其形成温度可能高于858 ℃。另外,具有明显爆碎结构的晶屑是由铝铁镁铬铁矿碎块和铬铁尖晶石胶结物组合而成的混合晶屑。这种爆碎作用不是发生在地表,应该是发生在能形成铬铁尖晶石的深度,一般认为铬铁尖晶石形成在地幔。因此,可以推测铝铁镁铬铁矿是从地核上升到地幔之后发生爆炸,在地幔形成混晶,然后随着矿浆一起喷出至地表。在本文研究的样品中,发现自然铁与方铁矿[图3(f),图4(c),表4中序号5、6、8~13]、高铁铬铁尖晶石[表1中序号15~17,图3(b)、(d)]等罕见矿物,推测其源区很有可能为地核。

在金伯利岩、纯橄榄岩、斜方辉橄岩和幔源岩包体中见富镁质橄榄岩,其Fo值为90%~92%[23]。因此,矿石中出现的镁橄榄石Fo值为94%,可能代表超幔源的物质来源。研究区磁铁矿中含有大量其他元素,与河北铁矿、湖北大冶铁矿和辽宁鞍山铁矿相比有明显不同(表4中序号1~3)。河北铁矿Fe2O3与FeO总含量为 9256%,大冶铁矿为9445%,鞍山铁矿为10006%。研究区磁铁矿只含有少量的SiO2、Al2O3、MgO、Cr2O3,表明这种磁铁矿与杂质元素的混熔程度高,可以有1835%~2388%的杂质元素混熔于磁铁矿晶格中,说明其结晶形成的温压条件也一定远远高出河北铁矿,至少应为下地幔的产物。本文发现的独居石中富含铈与银元素(表2),而一般岩浆与变质等成因的独居石富含U、Th[24],并未有太高含量的铈与银[25];本文锆石与斜锆石中富含金(表2中序号14、15),这在一般变质与岩浆成因的锆石中尚未见报道。总之,本文铁矿石矿物化学成分有极大的特殊性。

另外,本文发现的铁钴镍矿石的岩矿相学特征与已知的超基性喷出岩(苦橄岩、金伯利岩、麦美其岩等)和铁矿类型均无法对比。一般认为金伯利岩为下地壳的产物[17],笔者发现的富铁铬钴镍以及尖晶石晶屑的喷出岩,比金伯利岩的相对密度大,其来源深度应比下地幔更深。

侧波积异地区发现的这种富含铁钴镍并具熔结凝灰结构的矿石,具有自然铁与方铁矿的矿物组合,推测很有可能源于地核。但是根据化学成分推测,不完全具有地核的特点,因此可推测其源于地核,但在上升过程中,混合了相当数量的幔源与壳源成分。

4.3成矿意义

本次采集的5件矿石样品TFe2O3含量平均为5340%,高于需选铁矿石工业品位(磁铁矿25%);Ni平均为6 991×10-6,高于硫化镍矿最低工业品位与氧化矿硅酸镍矿边界品位05%;Co平均为555×10-6,高于硫化钴矿最低工业品位(003%)。铁的赋存矿物为钛铁矿、磁铁矿、方铁矿、含镍方铁矿与自然铁[表4,图2(h)~(j),图4(a)、(c)、(e)、(g)、(h)、(j),图5(b)、(f)、(i)、(j)],镍的赋存矿物为针镍矿与紫硫镍矿[表3中序号1~9,图4(a)、(e)、(f)]。因此,这3个元素含量较高,是一种含镍钴的铁矿石。在西藏冈底斯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及其过渡带,超基性岩出露非常普遍,需要在超基性岩出露地区注意这种铁钴镍矿床的找矿评价工作。

5结语

(1)侧波积异地区铁矿石为晶屑、塑性浆屑、玻屑熔结堆积所形成的熔结凝灰结构、假流动构造。主要的晶屑矿物为铝铁镁铬铁矿、方铁矿,次要晶屑矿物有镁橄榄石;并可见爆碎的铝铁镁铬铁矿与高铁铬铁尖晶石胶结而成的混合晶屑,以及由铝铁镁铬铁矿与方铁矿交生的混合晶屑。玻屑、塑性玻屑为富Ni的硅铝铁质玻屑,已完全脱玻化而转变成含镍铁铝蛇纹石,并析出大量的微—细粒方铁矿,但仍保留完好的玻屑、塑性玻屑形态特征。

(2)矿石SiO2含量为13.59%~20.62%,平均1615%。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为K、P、Ti等3个元素明显亏损型;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型。Pb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矿石物质应该来自富集型地幔Ⅱ,应属于火山成因喷出型铁钴镍矿浆成因,物源区是源自地核但受到地幔或地壳的混染。

(3)矿石TFe2O3含量平均为5340%, Ni平均为6 991×10-6,Co平均为555×10-6,为一种含钴镍的铁矿石。在区域上,需要注意这种类型矿石的找矿评价工作。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樊兴涛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曲晓明研究员、辛洪波副研究员、沙俊生工程师,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刘鸿飞院长,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刘伟高级工程师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江朋(本科生)、定立(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大量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刘妍,崔玉斌,陈伟十,等.西藏申扎县侧波积异地区灰岩中镍矿化的发现及意义初探[J].矿床地质,2010,29(增):11071108.

[2]曲永贵,王永胜,段建祥.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 000)多巴区幅(H45C001004)[R].长春:吉林省地质调查院,2003.

[3]刘伟.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找矿远景区评价(地质填图部分)执行情况报告[R].郑州:河南省地质调查院,2009.

[4]王濮,潘兆橹,翁铃宝,等.系统矿物学:上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

[5]王濮,潘兆橹,翁铃宝,等.系统矿物学:中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6]朱炳泉.矿石Pb同位素三维空间拓扑图解用于地球化学省与矿种区划[J].地球化学,1993,22(3):209216.

[7]黄启帅,史仁灯,丁炳华,等.班公湖MOR型蛇绿岩ReOs同位素特征对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裂解时间的制约[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2,31(4):465478.

[8]曲晓明,辛洪波,赵元艺,等.西藏班公湖中特提斯洋盆的打开时间:镁铁质蛇绿岩地球化学与锆石UPb LAICPMS定年结果[J].地学前缘,2010,17(3):5363.

[9]史仁灯.班公湖SSZ型蛇绿岩年龄对班怒洋时限的制约[J].科学通报,2007,52(2):223227.

[10]邱瑞照,周肃,邓晋福,等.西藏班公湖—怒江西段舍马拉沟蛇绿岩中辉长岩年龄测定——兼论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形成时代[J].中国地质,2004,31(3):262268.

[11]夏斌,徐力峰,韦振权,等.西藏东巧蛇绿岩中辉长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8,82(4):528531.

[12]强巴扎西,谢尧武,吴彦旺,等.藏东丁青蛇绿岩中堆晶辉长岩锆石SIMS UPb定年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09,28(9):12531258.

[13]游再平.西藏丁青蛇绿混杂岩40Ar/39Ar年代学[J].西藏地质,1997(2):2430.

[14] 张友联,杜建国,崔月菊.地核物质成分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1,26(4):365374.

[15]JEANLOZ R.The Nature of the Earths Core[J].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1990,18:357386.

[16]LI J,FEI Y.Experimental Constraints on Core Composition[J].Treatise on Geochemistry,2007,2:131.

[17]施倪承,白文吉,马喆生,等.核幔物质晶体化学、矿物学及矿床学初探[J].地学前缘,2004,11(1):169177.

[18]杨经绥,白文吉,方青松,等.西藏罗布莎蛇绿岩铬铁矿中的超高压矿物和新矿物:综述[J].地球学报,2008,29(3):263274.

[19]杨经绥,张仲明,李天福,等.西藏罗布莎铬铁矿体围岩方辉橄榄岩中的异常矿物[J].岩石学报,2008,24(7):14451452.

[20]白文吉,杨经绥,施倪承,等.西藏罗布莎蛇绿岩地幔岩中首次发现超高压矿物方铁矿和自然铁[J].地质论评,2004,50(2):184188.

[21]STACHEL T,HARRIS J W,BREY G P.Rare and Unusual Mineral Inclusions in Diamonds from Mwadui,Tanzania[J].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1998,132(1):3447.

[22]刘秀清.对某地熔结凝灰岩中自然铁(αFe)的确定及其形成的初步探讨[J].地质论评,1984,30(2):190194.

[23]常丽华,陈曼云,金巍,等.透明矿物薄片鉴定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24]周剑雄,陈振宇,芮宗瑶.独居石的电子探针钍铀铅化学测年[J].岩矿测试,2002,21(4):241246.

[25]王濮,潘兆橹,翁铃宝,等.系统矿物学: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26]路凤香,李方林,韩吟文,等.中国大陆新生代上地幔铅同位素特征[J].地球科学,2009,34(1):1116.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中石化中原油田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是集石油天然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化工和石油工程技术为一体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主要勘探开发区域包括东濮凹陷、普光气田和内蒙古探区,石油工程队伍遍布国内20多个省区市和海外20多个国家(地区),基地在河南省濮阳市,在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办公楼。目前,油田油气生产规模达到1300万吨油气当量,累计生产原油1.35亿吨、天然气700亿立方米。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5万人,教授级职称人员16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石化突出贡献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85人,油田各类专家184人、涉外总监174人,局级优秀人才711人。

2001年12月,中原油田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站以来,累计招收博士后104人,出站后留用25人,目前在站31人。博士后先后承担科研课题2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61项、国家和河南省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45项、地市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86项。2003年以来,连续8次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5年、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一、博士后课题与招收专业

1 博士后科研项目:科研课题94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石化重点科技项目,以及油田勘探开发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博士研究生可以根据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进行选择。

招收博士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电气工程等以及相近专业。

二、招收对象

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国内外博士学位,专业对口,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40岁以下,能够集中精力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博士。

三、申请程序及需提交材料

1.进站申请。博士可登录中原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网站(http:// 通信地址:河南省濮阳市中原路277号

邮政编码:457001

3

欢迎优秀博士加盟中原油田,献身石油石化事业,实现人生追求和梦想!

附件:中原油田2015年博士后科研项目研究方向

中原油田博管办

2014年11月14日

附件

中原油田2015年博士后科研项目研究方向

(共94项)

一、油气勘探地质研究项目(11项) 1.东濮北部勘探研究

4 2.东濮南部勘探研究 3.东濮西南洼勘探研究 4.东濮深层勘探研究 5.东濮外围及兰聊带勘探研究 6.查干勘探研究 7.白音查干勘探研究 8.二连盆地及南方勘探研究 9.银额新区及冀北勘探研究 10.普光海相勘探研究 11.普光陆相勘探研究

二、东濮凹陷油稳气升关键技术研究(32项)

(一)东濮凹陷岩性油气藏滚动勘探技术 1.沉积体系及古地貌恢复研究技术 2.相控储层地震描述预测技术 3.地震油气检测技术

4.岩性圈闭刻画及描述评价技术

(二)相控油藏精细描述与高效调整技术 1.不同类型油藏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研究 2.相控油藏精细描述研究 3.相控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4.不同类型油藏开发经济技术政策及调整研究 5.快速准确分层测试技术

6.耐高温高盐凝胶调驱工业化应用技术

(三)东濮凹陷致密砂岩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

1.凝析气藏注CO2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2.桥白地区凝析气藏有效开发技术研究

3.复杂断块、气顶气藏储量动用状况及提高采收率研究 4.户部寨裂缝性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

5 5.拖动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四)二氧化碳驱油规模化应用技术

1.高温高盐油藏CO2驱油机理深化研究 2.高温高盐油藏CO2驱分层工艺与流度控制技术 3.CO2驱集输工艺技术研究 4.CO2驱防腐技术研究

5.濮城沙一下中高渗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CO2混相驱先导试验 6.胡96块、刘9块CO2驱提高采收率现场应用

7.桥口、马厂、新霍油田主力区块CO2驱提高采收率方案研究及现场应用

8.文17

9、文1

38、文181块CO2驱提高采收率方案研究及现场应用

(五)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工业化应用技术

1.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藏工程研究

2.表面活性剂驱流度控制及段塞组合优化技术研究

3.濮城西区沙二上2+3油藏表活剂复合驱应用 4.明15块空气泡沫/表活剂复合驱提高采收率试验

(六)非常规油藏有效开采技术

1.东濮凹陷泥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富集条件及目标优选 2.含油气泥页岩地震识别与描述技术

3.异常高压泥岩裂缝稠油油藏完井及开采技术

4.文古4块异常高压泥岩油藏完井及开采技术 5.薄互层多段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三、高含硫气藏安全高效开发技术(16项)

(一)高含硫边水气藏硫沉积及水侵规律研究

1.高含硫气藏硫沉积对开发影响研究 2.礁滩相边水气藏控水对策研究 3.注二氧化碳阻水动态预测技术

(二)高含硫气田稳产增产技术研究

1.高含硫气井井筒解堵技术研究 2.高含硫低压气井稳产增产技术研究 3.高含硫气井过油管堵水技术研究

(三)高含硫气田腐蚀风险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1.高含硫气田集输管道腐蚀预测与控制技术 2.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腐蚀控制技术 3.高含硫气田集输站场腐蚀缺陷评估与修复技术

(四)高含硫气田产水期高效集输技术研究

1.高含硫气田产水期集输系统数值模拟研究 2.高含硫气田产水期气液固分离与分输技术研究 3.高含硫气田产水期湿气增压集输技术研究 4.高含硫气田产水期采出水处理回注技术优化研究

(五)高含硫边远井天然气综合处理技术研究

1.低含硫天然气单井Lo-Cat脱硫技术研究 2.高含硫天然气生物脱硫技术研究

3.超高含硫天然气胺法脱硫+克劳斯硫磺回收工艺技术研究

四、石油工程方向(40项)

(一)非常规油气钻完井与开采关键技术 1.强抑制性阳离子钻井液研究及应用 2.油基钻井液防漏堵漏技术研究

3.页岩气水平井低密度水泥浆固井技术研究 4.耐盐速溶型乳液减阻剂的研究 5.超高密度油基钻井液处理剂研制

(二)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

1.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及无害化处理技术 2.高酸性气田钻采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应用研究

(三)页岩气水平井产出剖面测试技术

7 1.存储-直读两用式九参数水平气井产出剖面测试仪的研制

(四)陆相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系列

1.陆相缝洞型油气层测井识别技术

(五)隐蔽油气藏成藏理论深化研究与推广应用

1.复杂钻探背景下古潜山油气层测井识别方法

(六)大型机械能量回收与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

1.飞轮储能用于钻机起升系统能量回收与利用方法

(七)复杂地质条件下深井超深井钻完井提速技术

1.通南巴构造超深井大井眼钻井技术研究 2.长和区块水平井水平段提速技术研究 3.井下存储式钻柱工程参数测量工具研制 4.新型低转速低压耗涡轮钻具应用研究 5.气举反循环钻井关键技术研究 6.高温高密度油基钻井液应用研究 7.超高压喷射钻井集成配套技术研究 8.川西高庙区块水平井井壁稳定技术研究

9.塔里木盆地随钻提高长裸眼井段承压能力工具研制及应用 10.超深小井眼水平井(定向井)降摩减扭工具研制及应用 11.超深高压气井井控技术研究 12.高温高压气井固井技术研究

(八)储层改造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1.CO2干法压裂技术 2.高速通道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3. 139.7mm套管侧钻井段机械分层压裂技术应用研究 4.长井段大型深部酸压技术研究 5.中深页岩气超高压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九)事故研究和安全保障技术(钻井溢流检测技术研究)

(十)复杂储层及复杂含油气条件下录井技术(同位素录井技术研究)

(十一)先进实用测井新方法与仪器装备研发

1.地层元素测井仪器的研制

2.存储-直读两用式SBT固井质量测井系统的研制 3.模块式地层动态测试器的研制 4.油基泥浆电成像测井方法研究

(十二)石油勘探开发及钻完井前瞻性技术研究

1.激光扫描共聚焦储层分析技术前瞻性研究 2.自然伽玛在线智能录井技术研究 3.提高钻头运行平稳度的动力学研究 4.泥页岩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十三)其它技术

1.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井筒异常预警与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2. 枯竭砂岩气田改建储气库钻完井关键技术研究

五、地面工程方向(5项)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5篇

2、“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3、关心、认识、经略:海洋生命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4、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

5、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世界和中国环境问题的影响及启示

6、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7、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哲学内涵

8、生命共同体:乡村生态振兴理论与实践的依归

9、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引

10、“生命共同体”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探析

11、“生命共同体”理念与智障学生初职校生命教育的探索

12、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13、生命教育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构

14、构建生命共同体 实现家校共成长

15、王召明 牢记嘱托 小草扎根

16、维护“生命共同体”从严格保护野生动物开始

17、共创万物和谐的美好未来

18、借“学习共同体”焕发作文生命活力

19、构建“生命共同体”的人类学思考

20、心理契约:构建员工与企业的生命共同体

21、“一带一路”推动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聚焦生物多样性治理

22、自信地走向“湖湘教育·学术·生命共同体”

23、重大疫情视角下的自然生态归因与消费逻辑论析

24、“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理念的理论基础实及践路径分析

25、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基本原则

26、“生命共同体”思想指导下的乡村生态振兴实践路径研究

27、“阳光”隐喻下学校教育的内涵、诉求与实现

28、莱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启示

29、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

30、切实呵护“生命共同体”

31、论生命共同体中的伦理正义

32、利奥波德土地伦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33、论师生共同体幸福生活理路的前提理念

34、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背景下的土地整治修复

35、生态伦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36、中国未来30年绿色发展制度创新方向研究

37、生态安全·生态发展·生态正义: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的三维建构

38、COP15干货看过来

39、班级生命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

40、2022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一)

41、森林: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美学诉说

42、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43、地球生命共同体,何以成为联合国讲坛“主题词”

44、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原点和归宿

45、梭罗的“地方”情怀与生态意识

46、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47、园林、平行生态、城市生命共同体

48、万物视角下的生命共同体构建

49、引动热情对话和生命培能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上一篇:勘探技术论文下一篇:群文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