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07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的主旋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型的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型领导力的校长。具备创新型领导力的校长的关键是校长的人格魅力,而校长的人格魅力将影响到教师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无一不是追求变革与创新的结果。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世界格局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度知识化、信息化以及日益增多、日益完善的高科技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命脉,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加速,创新已成为时代的基本特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哪个民族和国家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就能迅速发展和强大;哪个民族和国家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就注定要走向落后,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之一是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宗旨就是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涌现提出了期望。这是关系到中国能否持续发展,实施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问题。普通高中作为人才培养根基,义不容辞要承担自己神圣而崇高的使命。

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速度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创新型人才的素质主要表现在:一是要有创新的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要培养对新事物、新科技、新信息的敏锐感受能力。知识经济的增长已不同于传统经济那样依赖外延扩张型的大投入,而主要是靠知识创新和转化。这种结果要辅之以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文化的创新。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当今社会,知识既急剧分化,又高度综合,虽然知识和创造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比关系,但是知识越广博,产生新事物、新观念、新设想的基本要素就越多,竞争中取胜的几率也就越大。三是要有创新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共存合作和沟通能力。

一、普通高中学生的现状

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格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许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心理学家们对个性人格品质与创造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创新绝不仅仅是认知与智力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个体人格的问题。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创造性的人,健康人格的人将以创造性的、生产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 1800多个自我实现者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是健康人格的一个基本特征,人格越健康,就越富创造性。各学者的解释体现了人格与创造性的密切关系,因此,人格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有中学曾对367名高中生进行卡氏16PF人格测验将其结果和与常模进行的比较发现,高中生在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和实验性五个因素上明显高于常模。这一测验所显示的高中生的人格特点,也表明了高中生的人格具有青少年人格五因素的特点,即外向性、宜人性、责任感、情绪性和开放性。乐群性与外向性、宜人性和开放性是相联系的,表明高中生喜欢交往,渴望理解和支持。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和实验性是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品质,是创造性人才应具备的人格。但是,由于本测验学生在有恒性、怀疑性、忧虑性和自律性上显著低于常模,说明中学生的人格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因素,这与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不无关系。尤其是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升学的压力逐渐增大,所以很容易出现人格的缺陷和障碍。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测查结果表明,高中学生人格发展在男女性别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男生在恃强性、实验性和独立性上高于女生,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好强、大胆、自信、少依赖。分析其原因,男性的好强与独立人格,既有社会因素也有生物因素,与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所给予的不同期望有关。女生在乐群性、兴奋性、幻想性、敏感性和紧张性上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的人格更表现出外向、依赖、重感情、轻松活泼、喜欢幻想、做事认真、好感情用事、人际关系复杂等特点。

依据高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可以知道,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素质教育,特别重视人格教育,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较弱的文化陶冶、较窄的知识视野、较死的教学方法等弊端,以及教育中过重的功利主义而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它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教育目的,强调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全、内在潜能的发展、文化知识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规范。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维、如何做事,在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协调发展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更高的层面看,素质教育不仅高度体现了教育的人文精神,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在更高层面上的统一和协调。

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及实施新课标以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过分强化文化知识教育,形成了一套过窄、过深的文化课程体系,这套“应试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广泛适应和创造能力差。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去,而是要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改革普通高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民族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和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基础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要通过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人格教育来实现的。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的薄弱环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特别重视人格教育才能让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学生正处在人格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健康人格成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较之于传统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探讨和研究。通过校长培训班的学习,结合普通高中教育的实际,我认为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解放思想,改革课程结构,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重点

解放思想的精髓在于勇于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一种类型,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如果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以及学生不能改变固有的教学理念,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中就很可能走老路、走套路,即使某些局部有些创新,但整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是不可能完全实施的。因此,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目前,普通高中学生更多是追求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对自身能力的要求。这样的结果,使我们教学及教学管理的重点都放在学生的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上,教学方法也只是传承式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考试取得高分,因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的长河里,他们只会继承,但难于创新。我们要转变教学重点,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的强烈事业心和使命感、责任感上,这是创新的先决条件。通过研究性学习,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如测验所反映的学生乐群性特点,就是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合作、交流和团队精神有关。据有关调查发现,现代许多的科技创新成果都是集体合作的产物。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创新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它与高昂的精神状态、高尚的精神境界紧密相联。没有强烈的进取心、事业心和使命感、责任感,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

2.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大力提倡个性化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个体差异万千,为了提高学生能力,应该大力提倡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其次,教会学生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文字教材、网络课件、音像教材等)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资源的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如科技发明创造、音体美创新、数理化奥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独立性和实验性等人格特质得到健全和发展。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关键在新和异,实际上是一种创造,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甚至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在新和异上作文章,鼓励学生尝试一点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东西,打破学生思维定式,萌发学生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在学分上对富于创新的学生有所倾斜,以资鼓励。这样就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上营造一个思创新、求发展的氛围,为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提供肥沃的土壤。

3.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创新的人才步伐

熊彼特(1883—1950),1912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指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包括:引进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例如,建立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创新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有创新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型教师。著名教育学家钱伟长曾明确指出,没有创新实践的教师教不出创新型的学生,甚至由于对创新的不理解而压制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思想解放是创新管理、创新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环境,创新理念的宣传和普及是创新实践行为的通行证。

首先,要开展上岗培训,转变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充分掌握利用多种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技术和方法,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颁发合格证上岗。鼓励教师多做课件,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其次,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在前台授课,学生在后台听讲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代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引导、督导式教学方法。教师授课不是每章、每节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这些章节,答疑解难。第三,在教学中,尽可能挖掘教材中的思考点,提出教师的富有个性化的观点和建议,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在无数次的智慧火花的碰撞中锤炼出创新人才。第四,要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制度。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特别要转变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第五,教师讲课应贴近社会、时代、生活,让课堂成为活生生的社会,把各种社会现象、学科前沿知识、高科技引入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学生工作、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难以解答的问题也能在课堂上提出,寻求老师及同学的帮助,让课堂成为学生实际工作中的良师益友。这样形成了社会大课堂,课堂小社会,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良性循环。这种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既然是创新,它就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是一种“闯”和“试”,因此,创新有时还要面对和承受政治上、工作上可能出现的各种艰难和风险。思想懒惰者、素质平庸者固然与创新无缘;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人,如果没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进取心,不排除个人的私心杂念,即使看准了的,也未必就会“大胆地去试、大胆地去闯”。因此,创新人才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体制、制度和规章,鼓励、督促与保障,既允许探索与试验,也允许失误和修正。对创新和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与代价持理解宽容的态度。

人格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格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依靠创新型校长领导力,彻底改变旧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培养观,彻底转变高中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倾向,着力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人格真正得到全面发展。针对目前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依靠校长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人格品质的优化和培养上,要加强和重视对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情绪调控能力、挫折忍受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人格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在人格培养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消除和解决学生人格发展中的缺陷和障碍,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培养出创新人才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中学)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当前历史教学中,为确保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健康,在教学总渗透人格教学,促进青少年学生人格系统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针对青少年学生现状,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渗透,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在初中教育中,对于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健全人格教育,提高初中青少年学生的素质,避免中学生人格畸形发展,可以有效促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以下本篇就针对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渗透问题做出讨论。

关键词:历史教学 人格教育 策略 初中历史 青少年

一个人的人格可以反应出这个人的行为方式以及心理特征,能够有效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精神面貌,故此在初中历史教育中,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形成时期,应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人格缺陷对其进行人格教育,确保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不仅可以改进以及弥补学生人格的不足,也是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下就将讨论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渗透。

1 人格教育概念介绍

人格教育就是对个体社会中自我的生成以及自我塑造的教育,人格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1]。人格教育中,针对学生的心理、道德、精神品质进行教育,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使学生的人格系统得到健康的发展。且在人格教育中,将其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在各方面素质进行培养,建立完整的心理结构,使青少年学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化人才。

2 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教育,使学生可以具备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可以有效健全的人格素养。在历史教学之中渗透人格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也可以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以下就将结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2.1 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人格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不仅是适应时代教育的需求,也可以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需要[2]。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身体,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还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对人类的责任感,并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且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还可以提高学生和他人协调以及交流的能力,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实例,将人格教育内容体现出来,即可以感染学生,也可以使学生以历史中的人物为榜样,提升学生素质。

2.2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将人格教育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初中作为青少年学生主要的发展阶段,学生在该阶段的人格趋向与定型发展阶段,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注重渗透人格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心理健康得到改善,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制力[3],使得历史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中,渗透人格教学,还可以对学生心理发展进行详细的窥探,改造学生的坏习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教育关系到初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对于培养健康学生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格教育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例如,就是在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再采用各种的教学手段改进以及补救学生人格缺陷,对于避免学生人格畸形,促进学生人格长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可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历史教育下渗透人格教育,在于心理方面,可以健全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信仰。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运用历史材料有计划地针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不仅可以有效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还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

2.3 提高历史教师素养

通过教育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教师也发挥不小的作用,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格渗透教学方式,其人格教育的身体还将会影响提高教师人格。并且,历史教师在渗透人格教育中,不仅可以采纳不同的意见,淡泊名利,还可以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鍛炼自己的人格,完善教师的外在行为,提升教师的素质及教学质量[4]。

3 当前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格渗透教育的弊端

3.1 教学方式欠佳

在当前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还缺乏一定的教学基础,在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式中,不仅没有合理的教学理念,二者的结合也缺乏紧密性,导致学生对人格教育失去兴趣,反而认为这样的初中历史教学使故弄玄虚[5],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当前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格渗透教育,为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心理以及灵魂层面的内容,为提高学生素质而做的教育工作,因此缺乏实体性的内容,使得学生难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针对历史教学中的特殊实例,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人格渗透作用,学生往往在不经意间就错过对知识的理解。

3.2 教师水平欠佳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将人格教育渗透其中,感染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观念,但是由于教师素质原因,往往不能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不能达到取其效果。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教师由于自身素质问题,不能与学生达成良好的沟通,从而也就导致人格渗透教育不能很好的执行,初中教师在课堂上的话学生也不会全听,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人格完善。

3.3 教材整理手段的不足

初中历史课程中,其教材往往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更是难以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在人格教育渗透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6],影响教学效果。对于历史学科教育中,其教材里面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内容,但是由于在人格渗透教育中,不能很好的整理教材,使得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缺乏对人格教育的渗透以及引导,使得学生的精神文化以及思想文化都不能得到较好的提升,影响初中学生人格的形成。

3.4 教学方法落后

再有就是在历史学科教学之中,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并没有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应用信息技术设备,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会淡化学生的人格意识,不能培养学生的人格。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进度慢,学生对历史课程更是感到乏味,因此很难实施对学生人格的教育渗透,无法通过历史教学提升学生人格。

4 改进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渗透的对策

4.1 分析历史教学中学生的人格缺陷

为更好地发挥人格教育的作用,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可以针对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找到原因并执行改善措施。具体如下。

针对学校内的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询问学生对历史教学的看法,不论是针对教师、历史课程、历史人物以及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采取开卷式建议回收,将学生的看法进行整理分析,找到学生对历史教学中人格渗透教育的认识,并针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改进。

由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些学生在人格形成方面,不仅对气节及尊严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并且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意识不到生命中基本的东西[7];并且历史教学中,通过渗透人格教育,学生中依然缺乏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初中学生还不具备判别是非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区约束自我行为,优越感太强。

因此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不仅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而且究其原因,也不外乎与环境及教育因素,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家庭教育的简单化以及学校人格教育的不及时,都将会导致学生人格的缺失。因此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应该通过人格教育,渗透给学生正确的人格观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人格品质。

4.2 改善人格教育渗透的对策

重视对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教师也应该把握住历史教学中的契机,助学生可以形成健全的人格。首先就是教师应该深入的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学生都存在哪些人格的缺陷,以及学生还存在哪些人格的优势,通过个别谈话、抓住典型的方式,改进以及弥补初中学生的人格缺陷使人格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再者就是,教师可以树立楷模形象,正确的审视自身人格缺陷,提高教师人格水平[8],渐渐去感染学生正确人格的形成;并且还可以树立其关于历史人物的楷模,例如可以教学过程中,刻意强调某个英雄任务的形象,并细致地分析任务的精神素养以及人格品质,感染学生去模仿这样的人物,从而纠正学生中的不良人格形成。在人格教育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深入钻研历史教材,利用历史名人效应,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培养学生的自信与意志,增强学生接受现实的能力,并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正反面的人物对比,培养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格品质。

5 人格教育渗透初中历史教学的步骤

5.1 正确组织历史课程教学

在利用人格教育渗透的历史课程教学当时,教师应利用历史课中关于人格教育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作用,深挖历史素材,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与历史知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在初中历史的中国古典科学技术文化中,对于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书画基本特征、文学成就与特色以及戏曲成就等内容,可以合理的整理课堂形式。在个可以使学生辩证地认识中国科技与文化成就,这样就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历史创新意识,并且还可以使学生形成审美观念,增强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并且能够拥有理解文化创新的能力。

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部分,可以针对西学东渐、维新变法思想,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林则徐抵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而可以在此进行人格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可以学习林则徐的爱过精神;并且在新文化运动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文化现象的必然性,认识维新思潮,培养学生的民主观念。

并且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课程的讲解部分,在教学中深入人格教育,使学生对人性有更深的了解,通过向学生阐述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引导学生学习苏格拉底的信念,并且通过分析苏格拉底的美德,使學生可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

还可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人格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激发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修养,并且使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性,认识到科技进步的力量,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5.2 发挥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入人格教育形式,教师应该去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并且可以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且,在初中历史教学之中教师还应该做到真正的关注学生,帮助学生可以养成健全的独立人格,帮助学生通过人格渗透教育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开展专题讨论,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人格问题,结合历史课程中的相关教学内容,展开专题讨论,不仅可以有效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还可以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可以抓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效实施人格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塑成其健全的人格。

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自身人格魅力的锻炼,能够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以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只有这样的教师,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人才,并且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竞争、战胜挫折考验的能力,成为社会栋梁。

5.3 创新技术应用到历史课程教学中

对于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为更好渗透人格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科技和信息的重要性,可以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将创新的教学设备应用到课堂中。将多媒体工具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加大教学力度,科学地设计教学体系,加大教学中对于硬件设备的投入,优化改善教学实践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实际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深入人格教育的历史教学,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不仅可以取长补短,也可以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采用文字、声音以及图形等多媒体结合的综合教学方式,不仅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还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密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有效扩展教师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教学材料,利于师生的交流交互。

5.4 教学中应用创新的教学模式

在对历史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改进当前历史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结合课堂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分成多个具体任务,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人格教育,基于社会上的不良环境污染以及家庭教育中的错误方式,对中学生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挖掘诚信素材,以孟子“诚信乃人之根本”、商鞅变法立木树信等,对学生进行教育,优化学生诚信意识,使学生从历史教学中受到启发,从而增强诚信意识。

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历史课程中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针对中国近代史中的林则徐虎门硝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事件,培养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些都有助于塑造以及完善学生的人格。

6 结论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不仅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还可以积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还可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提升学生的人格。而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也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态度的重要手段,对于初中历史学作为是人文学科,在学生人格形成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借助历史学科中的人格教育资源,采取多样教学方法,通过历史教学方法,促进初中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D].华东师范大學,2006:51-52.

[2] 张怀桃.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76-77.

[3] 戴甲群.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45-46.

[4] 张伟.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能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54-57.

[5] 孙逢勇.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个性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7:34-35.

[6] 万鸣.历史教学中的科技史教学及其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7:21-22.

[7] 周赛军.中美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41-42.

[8] 边素君.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45-47.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现在,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是一笔重要财富。在当今的教育下更注重的是学生人格培养,这也是新世纪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未来教育的目标,当下的教育体制缺乏对学生精神和人格的教育。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和人格教育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关键词:体育精神;人格教育;体育教育

体育精神指的是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当今小学生体育教育要注重体现出体育精神的价值。

一、体育教育中精神教育常常被忽视

当下的小学体育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精神教育,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体育课程中身体上的锻炼,对于学生在体育课中需要得到的体育精神并没有得到,当下的体育教育只注重体育教学的表面教育,而没有把体育精神传达到学生当中。

二、体育人格教育分析

小学体育教育是基础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小学生由于主动学习能力较弱,学习兴趣主要依赖教师的指导。在小学体育教学阶段的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出一些体育的美出来,展现出体育竞技所带来的个性,如球类、游戏,我们要注重开发出学生身上的灵性,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对于运用变化的掌握。

三、体育教育中的精神教育及其重要性

1.体育教育中的精神教育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教育是建立在更高基础上的,是深层次的体育教育精髓所在,应深度挖掘。

2.小学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

体育教育中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小学生精神价值在于培养小学生对生活的向往及愉悦性,适应社会发展的身心健康,并符合社会发展的个性需求。

四、体育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及其重要性

1.體育教育中的人格教育

何为体育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综合社会发展认知论,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积极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至关重要。尤其是一种人文思想的影响,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细胞,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认知社会。而体育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其独特性,培养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人格塑造,能够让他们理解体育活动中体育的实质,形成他们自己的理解,从而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并且让学生能够竞争与拼搏,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2.体育教育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体育教育中人格教育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一种对待人和事的基本看法和准确判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人格教育以教师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性完成人格培养的飞跃高度。

体育精神是一种心理资源,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作用的意识,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动力源泉。独立之人格,是体现我们现代教育理念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重要特征,主张对学生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是教师职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一个很好的实践。

参考文献:

孔令智.社会心理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编辑 孙玲娟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随着现代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以损害公司和债权人利益现象接踵而至。拟从公司人格能力及其否认的基本理论入手,对公司人格能力及其否认做出进一步分析,以期对我国相关立法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 人格;能力;否认

公司的法律人格独立,这是现代公司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内容,严格遵循和确保该制度的执行,对于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减少和分散股东的投资风险,鼓励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司法人人格的基本理论及面临的问題

(一)公司人格基本理论

公司(company)是数人出于共同目的而进行的组合,常常是为了营利而经营业务,对于合伙难以胜任的联合,常常采用这种组织形式。公司是一个法人团体,这是现代公司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一个完全区别于组成该团体一切成员的法律实体(legal entity),即使公司的成员发生变动,但公司仍然继续存在。

法人人格(corporate personality)是指法人团体或法人在法律上被视为是能够享有维持和行使权利同时承担义务的实体,有如一个自然人一样。法人团体的人格完全不同于任何作为法人成员的个人的人格,它是与其发起人(promoters)、董事(directors)和成员(股东)(members)的人格截然分开的社会组织。这种法人人格的理论,是公司法的根本原则,其最重要的好处在于公司签署的契约和所欠的债务由公司负责而不是由公司成员承担,公司成员对公司债务承担的是有限责任(limited liability)。

有限责任制度是指公司应以其全部资产承担清偿债务的责任,在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场合,尽管会出现承担责任的能力在范围上小于债务的情况,但公司债权人仍不得请求股东承担超过其出资义务范围的责任,公司亦不能将其债务转换到股东身上。换言之,股东没有对公司或公司债权人支付超过其股份价值财产的义务。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是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只以其所拥有的股票面额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法人人格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即公司依自己的意志并以自己独立的财产承担法律责任、财产责任,不涉及他人的财产。

第二,股东承担有限责任。即公司法人的投资者(股东)仅在其投资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这也就是公司法人独立人格性和有限责任性的完整统一,是公司法人制度的两大基石。我们可以看出:法人具有独立人格与社员承担有限责任原则,构成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最基本法律特征。法人具有(独立)人格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

(二)公司独立人格理论面临的挑战

法人制度之所以得以建立,是因为法人与其成员的双重分离实现了以法人为中心的法人出资者群体与法人债权人群体的两极利益的平衡,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价值。法人制度之所以在世界各国推行和发展,是因为法人制度建立的公平权益体系赢得了社会不同利益的法律主体群体对法人独立人格的承认与赞誉。法人制度建立的公平权益体系表现为:

1. 法人的出资者通过将其出资的财产移交给法人组织体,并承认法人对这些财产的所有权,换取了法人的债权人群体对出资人仅对法人债务负有限责任的容忍。这是法人与其成员财产权层次上的分离。

2.法人出资者在获得对法人债务仅负有限责任的超然优势法律地位的同时,将其对法人出资财产的经营权让渡给了一个法人债权人相对信任的部门——法人机关,从而获得了债权人群体对与法人的交易安全的信任。这是法人与其成员经营权层次上的分离。

这样就使得分离原则成为公司法人制度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民法中投资人风险自负的责任原则,改变了民法经典中的法律行为应与法律后果等价的公平原则。公司法人与股东的双重分离就实现了以公司法人为中心的公司股东利益与债权人利益的两极平衡体系:一方面股东放弃对出资的直接支配和控制权,只享有股东权,同时承认公司对出资形成的财产享有所有权,从而获得对公司只承担出资义务的有限责任,实现了投资风险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债权人虽然不能直接追究股东的民事责任,却因为与公司法人集中进行经济交往而节省了大量的交易费用。

正因为如此,公司法人制度一经确立,就在世界各国推行和发展。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公司法人制度的深入运行,公司在追逐效率价值的同时给社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虚假出资,逃避出资义务,滥用公司人格,利用公司人格诈欺交易伙伴,进而损害债权人利益等。原因在于:(1)表现在公司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法人制度中潜藏着一种“道德危险因素”,即存在将风险经营所产生的成本转移给债权人的诱因,这在资本不充分而使无辜的非自愿债权人承担出资人风险经营的损失时表现得最为明显。(2)公司运作毕竟依赖于其背后的自然人即股东,公司人格的确立虽然在公司股东与公司之间筑起了一道法律屏障,但并未割断股东与公司之间的联系,股东还享有因出资所派生的各种权利,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可避免地会脱离公司法人制度的宗旨,给公司债权人利益带来极大的损害,使公司法人制度下的股东利益与债权人利益失去平衡,向股东利益倾斜。

由此可见,公司法人制度中法人的独立人格一旦确立即在法人成员与法人的债权人之间筑起一道法律屏障,使得债权人不能越过法人直接向法人成员追究债务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对公司法人人格进行否认的要求,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就应运而生了。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基本理论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制度,是指法人人格在某一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因被滥用、规避法律义务或逃避契约义务,而丧失独立法人人格之特性时,司法机关采取否认法人的独立人格和出资者承担有限责任的一般原则,而直接要求法人的出资者对法人的债权人承担无限责任,以校正失去平衡的法人出资者群体和法人债权人群体之间两极利益体系的制度。简言之,就是对已经丧失独立法人人格的公司,进行一种法律上的确认,直索其背后股东的个人财产,以保护债权人合法债权的实现。

法人人格否认的实质在于公司本身就是为社会经济生活而设立的,如果这种制度危害了社会经济的需要或危害了其他的公共利益,国家当然会利用公法的权利,在某一个案中否认公司法人人格的存在,让其出资者承担无限责任。这是对公司法人制度的维护,是对公司法人制度的完善和补充,是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的必然要求。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不是对公司人格全面和永久的否认,其效力范围仅限于特定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公司独立人格在某方面被否认,但其在其它方面仍是一个独立的和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实体。公司人格独立是公司法结构的一般规则,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例外。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个例外可以减少有限责任的社会成本。因为公司人格独立和有限责任虽然为公开持股公司的专业化功能的有效运作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使公司在某些情况下将从事风险经营的成本外在化。如当公司无充分的资产以偿付债权人的请求时,实际上是让从事风险经营的股东享有全部利益而不承担全部成本,债权人承担了这部分成本,这实际上增加了有限责任的社会成本。这种情况下,若在从事过度风险活动诱因最大的地方将公司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这堵高墙钻一个小孔,则可以给股东等公司成员以震慑。为避免因非法目的而造成公司人格被否认,其也将采取措施,防止风险经营成本的外在化,从而有效地减少有限责任的社会成本。因此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就体现出了它对社会的效力,其效力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仅限于就该否认的具体法律关系发生效力。它同因公司解散,破产或被行政责令撤销而导致公司法人资格消灭的效力完全不同。

第二,仅就该特定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发生效力。即使在实质上是相同法律关系的其他当事人之间,公司人格存在的效力并未遭到否认。

第三,公司人格否认的效力,仅在实体法上承认否认了公司人格,而在诉讼法上并不认为其有直接的效力,在诉讼法上公司的诉讼主体资格仍是存在的。所以从它的法律效力的角度来分折,就充分理解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实质。

三、实践中我国法人人格被滥用的情形

鉴于我国正在进行以公司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司法人人格被滥用的情形非常普遍,我们有必要掌握和揭示这些濫用的情形,从而完善在我国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制度。

1.公司资本显著不足的情形。由于我国市场主体方面的法律规定不完善,加上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行政指挥的影响,工商、验资等部门监控不力(包括审查上的不能与不为),企业注册资金不实的情况大量存在。企业作为目前以及未来市场经济展中的主要经营主体,其资本显著不足严重损害了善意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客观上威胁健康、有序、诚信、公平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建立。公司义务的承担是以财产的承担来实现的,如果公司资本显著不足时,该公司与债权人签订的任何商务合同都失去了履行的基础和保证,显然将过多的投资风险压在了与之发生商务关系的债权人身上,如此一来,该公司的设立或存在已有悖于公司法人制度的公平价值目的。因此,在公司资本显著不足的情况下,可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要求公司背后的股东承担清偿公司债务的连带责任。

2.虚假公司的情形。公司资本虽然不足但其仍然是真公司。虚假公司是其股东完全是在假公司之名自行其事,虚假公司的经营活动完全是骗局,通常我们称之为“皮包公司”。“皮包公司”的情形在我国非常普遍,其股东利用这类虚假公司,扰乱了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严重侵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这种公司情形存在时,当然要适用法人人格否认,“直索”其股东承担无限责任。

3.企业“脱壳经营”行为。如在企业兼并、破产案件中,有些破产或被兼并企业的股东或主管部门,将企业中的积极财产剥离出来,新设独立的公司,以此绕开法律规定,侵害债权人的利益,这称为企业“脱壳经营”。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地区以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为由,将企业中的积极财产剥离出来用于设立新的公司法人,使原有企业徒具形式。老企业通过“脱壳经营”,使原有资产转移到新法人,造成老企业在事实上已无偿债能力,而新法人又不承担原来的债务,导致债权人要债无门。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有些企业一分为二,一边是背着债务的老企业,只留下几张办公桌、几个人看家,而另一边则是“金蝉脱壳”后的新企业,然后新老企业按照《公司法》第185条规定:公司分立前的债务按所达成的协议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新老企业在协议中约定由老企业承担一切债务,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有必要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由新法人的股东或主管部门对债权人承担债务,或由分立后的新企业对老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4.为不合法目的,利用公司法人人格规避法律义务的情形。这种情形通常是指股东对强制性法律规范的规避,以获取更多的非法收益。如股东利用重复设立的公司避税、费等。这种情形的受侵害人往往是国家。

5.利用公司法人人格规避契约或侵权债务的情形。这种情形有以下几种状况:(1)一套人马,数块牌子的情形;数块牌子也即是数个相互独立的公司,同一的股东设立数个相互独立的公司的目的在于其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其控制的每一个公司来对付债权人,在使用那一个公司进行业务活动对其有利时,就使用那一个公司;当使用其中一个公司对其不利时,其股东则可随意地放弃这一个公司,从而使债权人的债权落空,达到侵害债权人利益实现自己非法利益的目的。(2)按契约约定,负竞业禁止等不作为义务的主体,设立由自己支配的公司,并以设立的公司经营契约约定的竞业禁止业务的情形。(3)经营高度危险性作业的股东,为分散公司风险,而将一个公司的作业分散给其设立的数个公司进行经营的情形。以上情形都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应揭去公司面纱,把数个公司及其股东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追索。

6.母公司对子公司过度控制的情形。上述情形在我国较为普遍的是“二级法人现象”,即总公司下设的全资子公司,虽然具有法人资格,但往往被其总公司用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7.挂靠的情形。这里说的挂靠是指某些个人或非法人组织为享受或谋取公司法人的各种资质和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从事经营活动、获取个人利益,而以交管理费的形式使用公司法人的资格进行经营活动的行为。挂靠者实际上是个人在从事经营活动,当对其不利时,或损害债权人时,挂靠者则以被挂靠之法人为挡箭牌,自己却溜之大吉。这种挂靠实质上是“拉大旗作虎皮”,一方面以法人形式取信债权人进行欺诈交易,另一方面又享有国家赋予法人的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所以当被挂靠之法人不能清偿债权人的债权时,就可适用法人人格否认追究挂靠者个人的无限责任,以保护债权人利益。

8.搞“假法人登记”的情形。这些“法人”虽然在工商登记机关登记为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实际上是违规虚挂全民或集体企业法人之名,只是由个人、家庭投资或合伙人出资。这些“法人”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全民或集体企业的声誉,获得经营上的信用。开办者一方面利用国家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优惠政策,将经营收益完全据为已有,另一方面对外又主张承担有限责任,从而坑害债权人的利益。

四、对策研究

1.当出现股东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出资不足、公司解散未履行清算义务等情况,有损害债权人利益时,即可采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2. 当股东设立公司的目的是为了从事非法经营活动,在此种情况下则法院可以据此否认其公司法人人格,而直接判令各出资的股东承担无限的连带责任或刑事责任。

3.当母公司对子公司过度控制,对子公司日常经营决策、人事任免予以干预或将母、子公司的资产混同,对子公司经营成果予以占有时,由母、子公司中的利益承受方承担对债权人的责任。

4.当股东以较少资本注册公司后从事高风险业务,而对债权人隐瞒事实时,债权人可要求公司股东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尽管现行《公司法》已经确立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但我们还应建立与《公司法》相互关联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从整体上完善我国的公司法人制度。公司制度在我国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滥用公司人格的现象普遍发生,严重阻碍了我国公司法人制度的健康发展。这一不良后果不单纯是由于公司法本身不健全所造成的,也不仅仅是源于公司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制度的缺陷造成的。要在我国完善传统的法人制度,不是单纯依赖创设某一制度,或者修改某一部实体法就能解决问题的。是需要对与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密切相关的配套法律制度的全面建设,如公司资本保持制度、公司重整制度以及公司破产制度等,并注重公司法人制度与金融法、税法、劳动法、侵权行为法、保险法、产品质量法等实体法的协调建设,从而使这些实体法充分发挥其协调各个公司主体依法经营,保证交易安全的作用,制裁公司违法行为,救济受损害的相关利益群体。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为对公司法人制度的有益补充,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法律制度的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我们要共同建成一个能够有效规制公司法人行为的法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充分地发挥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对传统法人制度的有益补充作用,既使公司能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又能对公司的其他相关群体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也同样予以有效的保护,实现公司法人制度的正常化。

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化,我国《公司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会逐步被修正和完善。在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正视我国现实的法制状况,又要注意吸收国外公司法律制度中关于公司法人制度建设方面的有益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还要通过适用公司法之外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达到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完整效果;更要意识到,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只是对债权人进行保护的众多法律法规的规范措施中的一种。我们的目标是:全面完善我国法律法规对公司法人制度的维护,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交易秩序的稳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赵万一.《商法基本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南振兴、郭登科.《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法学研究》.第19卷,第2期(总第109期)

[4]赵万一.《商法基本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依靠教师管理学校是古今中外一条最基本的学校管理原则。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尊重、信任、关怀、激励教师,以教师为本,使学校成为教师的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乐园,学校工作要为教师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教师 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落实以教师为本,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有正确的办学办校理念,要注意营造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环境和氛围:然后,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真正体现和落实以教师为本。

一、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在其中体现并突出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共同创造并逐渐形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行动结果,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及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甚至可以说是一所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如蔡元培先生办北大时,提出了“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思想。为了这一理想和目标,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师资选拔标准、课程体系,形成了相应的师生关系、讲课方式等,总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精神。以后,北大经历了许多历史性变迁,但始终以一贯之,还是北大。可以说,正是这种文化精神,才造就了今天的北大。可见,学校文化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推动力。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不仅必要,而且必须。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因此,怎样营造自己的学校文化,是一个具有教育家风范的学校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充分运用激励手段,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励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其实质在于把工作要求与员工需要联系起来,使之相互转化,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工作要求被员工认同和接受,并转化为员工的需要,推动员工为此而努力。可见,管理中运用激励手段的目的主要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同需要满足程度是密切相关的。需要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同人的活动密切相关。需要是动机的基础,是推动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根据学校工作的特点,教师的需要可分为五个方面: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需要、提高社会政治地位的需要、个人才能、特长得到充分发展的需要、业务进修和深造的需要、改善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对于具有一定成熟程度的教师来说,其需要的特点又突出体现在:精神文化需要的优先性、创造成就需要的强烈性、自尊和荣誉需要的迫切性等。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的责任就是要切实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状况,通过不断满足教师的各种层次需要,激励他们创造性地努力工作,这也正是以人为本理念下教师管理的一个本质特征。

三、实行民主管理,培养教师自觉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人翁意识,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学校民主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为教师既是学校的被管理者,又是学校的管理者,能否确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观,使教师在管理他人和接受管理这两者上实现内化为自主行为的双赢,是一所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决定因素。因此,学校实行民主管理过程中,要切实确立以教师为本的思想,在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工作、满足教师合理需要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实行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相结合,全面提高学校民主管理水平,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长足发展。

四、科学、动态评价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当今,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学生评价改革的同时,对教师评价的改革也正成为教育界新的关注点。我们己经认识到,教师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教以人为木理念的学校教师管理研究师划分等级,也不仅是为了找出教师的优点和不足,而是为了学校工作的改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学生更好的成长。因此,教师的评价改革应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发展,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评价的负面效应,使教师评价的功能直指教师本身的成长。有关权威提出,学校教师的评价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要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学校教师评价体系,并对这一新型的评价体系的内容进行了设计,包括职业道德、了解和尊重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等几个方面。在评价方法上也明确提出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强调不得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这为我们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其中,动态教师评价就是一种最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师评价模式。

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学校教师评价体系,并对这一新型的评价体系的内容进行了设计,包括职业道德、了解和尊重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等几个方面。在评价方法上也明确提出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强调不得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这为我们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其中,动态教师评价就是一种最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师评价模式。

动态教师评价是指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诊断和反思,注重学生的意见和家长的反馈,通过多方面力量的评价,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和进行自身修养的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①动态教师评价有以下特点:它不仅注重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更关注教师的学习能力和人格魅力;它主张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活动;它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主客体间的互动反馈,重视评价后的改进,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它主张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的整合即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多层互评相结合,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教师评价体系;等等。实施动态评价,可以成功化解经验型教师与反思型、专家型教师之间若有若无、可厚可薄的冰层,使教师感受并辨别缓慢、渐进的变化,通过日常动态的修炼,加快实现其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注重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着眼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办好学校,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毋须说明的道理。可见,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样,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对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从教师个体发展的角度看,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能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成熟,教师业务成熟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总结实践经验,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得到提高;从教师职责的角度看,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对于教师完成自己的职责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师要完成自己的职责,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从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看,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形成教师队伍的合理结构,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无疑,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是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密切关系,更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息息相关。依据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原则,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学校要对教师的培养提高有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既要考虑学校教学的需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狠抓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强调他们对先进教学方法的学习和使用,以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更要看到长远的需要,从长远考虑,支持和鼓励教师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历层次,为学校及其教师个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当然,考虑到广大学校教师实际工作的特点,在其培养和提高中要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的关系,以在职为主;二是业余培训与正规培训的关系,以业余为主;三是专业知识培训与综合知识培训的关系,以专业知识为主;四是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工作能力培训的关系,以二者结合、不断提高统一水准为宗旨。

六、维护教师的正当、合法权益

目前,学校教师的正当、合法权益普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未被予以关注,超时劳动得不到合法的报酬,法定的工资被人为地改变等。学校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教育教学任务普遍过于繁重,工作压力过大,体力严重透支,同时健身活动又少,导致他们的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忧,而至今为止,许多教师即使参加工作几十年,快到退休的年龄了,还一直没有享受过体检的待遇。根据《教师法》第六章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更何况从学生的健康出发,要求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教师必须是身体健康的,不允许与学生经常近距离接触的教师患有各种严重传染性疾病而不自知以至最后害人害己。因此,不论是从教师个人的健康发展、还是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都要认真关注教师的健康状况,定期组织他们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发现疾病,及时治理。笔者认为,每两年至少要给教师作一次全面体检。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以人为本是学校之所以成为学校的理由,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原则。教师作为学校中同时兼具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重角色的人,决定了它在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殊的作用。而以教师为本就是学校管理者要在发挥教师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作用的同时,也要关心、尊重教师,使学校充满人文精神,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实现教师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教育也是社会的问题,需要广大的人文关怀,它的發展,仰仗公众的热情,更需要理性和智慧的思考。同样道理,要从根本上落实以教师为本,仅有学校管理者到位的认识和理念是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求社会、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其中尤其是他们对学校及其教师工作、质量的认识和评价显得至为重要。

参考文献:

①文晓璋.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以人为本[J]. 教育与职业, 2006/26

②倪胜利.回归教育之道[J].中国教育学刊,2006/09

③陈明.以人为本与高等教育制度创新[J].内江科技,2006/07

④杨超.教育以人为本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6/03□

上一篇:博雅教育论文下一篇:青年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