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行为范文

2023-11-18

消费行为范文第1篇

摘 要:选取浙江杭州、湖州和丽水三个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样本,从微观角度实证研究了区域农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农村居民的生态消费意愿是生态消费行为的重要前置因素,农村地区的集体主义文化、“天人合一”文化、农村个体的生态认知及生态情感意识、社会群体都能显著地通过影响农民生态消费意愿这一途径,来影响农民的生态消费行为。其中个人生态情感意识和社会群体两种因素对农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作用较高。

关键词:农村;生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实证

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城乡发展差距正逐步缩小,农村地区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场。与此同时,在全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尤其是水体污染、土壤沙漠化,以及近年来一直“流行”的雾霾等等,对国内居民的健康生活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许多专家指出,国内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社会活动,其中超过一半的环境污染来源于居民在社会上的消费行为。如果能逐步扭转居民的消费方式,由传统消费逐步转向生态消费,对于预防生态环境恶化、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贡献。

生态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的以绿色为主题的消费方式,既能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又能优化环境质量。随着国家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国内学者也开始重视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包括生态生产、生态消费等领域。在生态消费方面,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城市,由于农村地区消费市场挖掘程度尚浅,对于农村生态消费行为的研究也较为罕见。本文将研究区域农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旨在为政府引导农村生态消费、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假说

综合Wray-Lake,Flanagan & Osgood(2010)等人的研究可以发现,很多社会心理因素会对消费者的生态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例如人口特征、生活方式、消费习性、环境情感、人生态度等,但是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和消费者生态消费行为的关系并不是非常清晰。已有一些学者研究指出,消费者的生态消费行为也可能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消费者生态消费行为时,有必要考虑社会群体。因此,下面从社会文化、消费者个人意识、社会群体三个层面,提出本文研究的假说。

1.社会文化:集体主义文化和“天人合一”文化

在我国,居民生活中的行为相比西方更容易有集体主义倾向,国内居民非常重视自己的行为是否与群体保持一致。因此,国内居民的生态消费行为也受到集体行为的影响,例如能源消费、产品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的信息分享等。这便形成了一种集体主义文化,如果一个消费者向社会表现有害环境的行为,那么就会降低群体对其的身份认同感。可以认为,集体主义文化环境下的居民,比个体主义倾向的居民更容易表现生态消费。汪兴东,景奉杰(2012)认为,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城市居民的低碳产品购买行为表现得更为积极。由此,笔者提出假说:

H1:农村集体主义文化对农村生态消费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天人合一”向来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旨在强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就会自觉地认为人应该且必须顺应自然。已有学者研究表明,国内已有超过2/3的消费者对绿色低碳产品消费表现出较高的倾向。由此,笔者提出假说:

H2:农村“天人合一”文化对农村生态消费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2.个人意识:消费者个人的生态认知和生态情感意识

Pedersen & Neergaard(2006)指出,消费者对生态的认知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情感意识会对他们的生态消费行为产生一定影响,而生态环境信息的提供,又不能必然促使居民生态消费行为发生改变。可能因为Pedersen & Neergaard是基于本国消费群体样本得到,考虑到国外个体主义文化浓厚,因此生态信息提供不能必然影響生态消费行为。但我国集体主义文化较浓厚,因此我们认为,生态认知和生态情感意识可能对居民生态消费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笔者提出假说:

H3:农民对生态的认知会对其生态消费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H4:农民对生态的情感意识对其生态消费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3.社会群体

在一些消费行为中,不是由于消费者个人动机做出的反应,而是对社会群体承诺或者对社会群体负责而做出的表现。归纳一些学者的研究,社会群体对消费者的生态消费行为可能存在重要的影响,包括信息传递、利益导向和价值表现三个层面。信息传递是社会群体中的成员提供可以对环境问题认识有促进作用的知识信息。利益导向是社会群体对内部成员的保护生态环境等行为给予奖励,从而诱发这些成员进行保护生态环境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容易被社会感知,那么利益的影响就更为重要。价值表达就是社会群体内部成员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表现出价值取向的统一性。考虑到我国消费群体具有较为强烈的集体主体文化的价值观,在消费生态产品时也可能会尽量选择与社会群体相一致,并积极购买社会群体其他成员所推荐的产品。由此,笔者提出假说:

H5:社会群体的参照,对农村生态消费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4.生态消费意愿

众所周知,思想意识会对行为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消费者的生态消费意愿会对其生态消费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Bamberg等人(2007)研究发现,居民在生态消费方面的意愿与其生态消费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系数超过0.5。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一种行为的意图可以作为这种行为是否执行的一个前置变量。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说:

H6:农民的生态消费意愿对其生态消费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二、研究模型

1.基础理论模型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和相关假说,建立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影响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具体如图所示。根据模型,影响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前置变量为农村居民的生态消费意愿,而影响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意愿的前置变量包括社会文化、个人意识和社会群体三个大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包含集体主义文化和“天人合一”文化两个变量;个人意识层面包含生态认知和生态情感意识两个变量;社会群体层面即社会群体变量。通过该模型,我们设定社会文化、个人意识和社会群体三个前置变量通过居民生态消费意愿,对生态消费行为间接产生影响。

2.变量设计

本文欲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定量研究我国区域农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因此,先要对问卷进行客观设计。参考前人的研究,将社会文化、个人意识和社会群体三个变量以及生态消费意愿、生态消费行为均分解成多个问题变量,量表形似如表1所示。在设置问题的选择项时,采用李克特7级测量法,即设置7个题项,代表7个分级档次:若选择“完全同意”,得分为7;选择“基本同意”,得分为6;选择“有点同意”,得分为5;选择“不确定”,得分为4;选择“有点不同意”,得分为3;选择“基本不同意”,得分为2;选择“完全不同意”,得分为1。

3.样本数据

为了定量研究我国区域农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我们有必要选择在生态消费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内部分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获得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其中,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和丽水市三市成功入选。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三个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摸索出独特的发展道路,在全国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笔者认为,这三个城市在在生态消费方面也理所应当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因此,本文选择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和丽水市三个城市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三个城市的县(市、区),并在抽取的到的地区随机选择行政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786份,问卷有效率达到87.33%。

三、检验结果及分析

根据上图的结构方程模型,结合表1的变量体系以及有效调查问卷结果,利用LISREL软件进行计算,最终得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优度系数以及变量间影响路径系数结果。其中,拟合优度系数结果由表2给出,影响路径系数结果由表3给出。

根据表2的拟合优度系数结果可以发现,所有的拟合指标结果都高于对应的临界值,这就表明本文的结构方程模型整体上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也从统计意义上体现出本文选择模型方法的可靠性。

根据变量路径系数结果,可得到以下结论:

(1)农村地区集体主义文化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意愿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207,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充分表明了农村地区集体主义文化能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意愿产生积极的正向的影响作用,于是假说1得到经验证实。样本区域内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具有领先和示范作用,可以说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消费等方面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共识,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态消费行为也会受到这种共识的约束,即受到区域内集体行为的约束,包括在能源资源消费、生态资源信息共享、生态产品利用等方面。在集体主义这种文化约束力下,为了使自身在社会群体中得到更多认可,当地居民会更多地倾向于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购买生态产品,从而形成一种较强烈的生态消费意愿。

(2)农村地区“天人合一”文化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意愿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242,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充分表明了农村地区“天人合一”文化能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意愿产生积极的正向的影响作用,于是假说2得到经验证实。在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大力建设下,三城市当地居民相对形成了一种维护自然环境良好发展的共识,农村居民对自然生态的追求力度也较强,特别像一些乡村地区兴起的美丽乡村、农家乐等建设,也属于当地人民崇尚自然思想观念下的实施结果。在这种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熏陶下,农民的生态消费意愿自然会被激发出来。

(3)个人生态认知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意愿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081,且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这充分表明了农村地区农民自身对生态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越高,则越能激起农民的生态消费意愿,于是假说3得到经验证实。

(4)个人生态情感意识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意愿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405,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充分表明了农村居民的个人生态情感意识越强,则其生态消费意愿也就越高。这个结果也与本文的预期相符,假说4得到经验证实。

(5)社会群体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意愿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372,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充分表明了农村地区社会群体的约束,能对农民个体的生态消费意愿产生重要影响。由前面的理论分析可知,社会群体可以通过信息传递、利益导向和价值表现等方式,对居民的生态消费意愿产生影响。在樣本三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社会群体的生态观念更加深厚,能够积极地引导农村居民提高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倾向性。于是,假说3得到经验证实。

(6)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意愿对其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465,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充分表明了农民的生态消费意愿会对其生态消费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于是假说6得到经验证实。根据这个结果,根据命题传递性原理,农村地区的社会文化、农民个人意识、社会群体也都会对农村居民的生态消费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选取三大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和丽水市作为样本,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农村地区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生态消费意愿是其生态消费行为的重要前置因素,农村地区的集体主义文化、“天人合一”文化、农村个体的生态认知及生态情感意识,以及社会群体都能显著地通过影响农民生态消费意愿这条途径,对农民的生态消费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作用。其中,农民个人的生态情感意识和社会群体两种因素对农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力度相对较高。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区域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微观影响机制。但是,即便文中的理论家说都通过实证检验得到验证,但这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第一,对于影响程度较大的农民生态情感意识和社会群体,两者影响农村生态消费行为的具体内部机制是怎样的呢?第二,文中提到的影响因素变量之间是否还存在相互影响作用,如果存在,是否对研究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第三,可能还存在其他层面的影响机制,既本文的影响因素体系并不非常完整。第四,本文仅选择三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为样本,得到的结论可以认为具有代表型,但是否适用我国其他大部分区域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1]Wray-Lake L,Flanagan C A & Osgood D W. Examining trends in adolescent environmental attitudes,beliefs,and behaviors across three decades[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10,42(1).

[2]汪兴东,景奉杰.城市居民低碳购买行为模型研究:基于五个城市的调研数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

[3]江林,张博,陈刚.社会两难情境下的生态消费问题剖析[J].商业时代,2013,(4).

[4]宿晨华,赵海月.生态消费观取代传统消费模式的必要性[J].社会科学家,2014,(10).

消费行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念;分析;建议

一、概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着与众不同的消费观念,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但是由于大学生心智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观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随大众潮流盲目超前的消费,他们的消费行为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科学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以及规律,发现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对其消费行为做出正确的引导,树立大学生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从而笔者针对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在读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展开调研并分析。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调研情况描述

本次调查主要是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所以问卷内容基本涉及大学生消费的重要方面,如大学生经济来源、日常消费去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超消费现象等。本次对大学生消费观调查的问卷总共发放500份,实际收回430份,有效问卷为410份,有效率为82%。男生197人,女生213人,主要分布在大一至大四工商管理系、管理工程系、通信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和自动化系这五个院系的学生,以上五个院系是移通学院学生主要归属院系。调查问卷内容丰富涉及客观选择题和主观表达题等多种题型有助于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1.消费经济来源

从调查问卷结果中可以看出93.26%的学生靠父母给生活费,这说明了父母还是现在学生最主要的依靠,学生离不开父母;12.36%的学生靠勤工俭学自给自足,19.10%的学生受到了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帮助,这些学生大多数都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太理想,经济负担较重,通过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来减轻家庭的负担;38.76%的学生通过兼职挣得生活费,这些学生大多数都是有主见,想要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通过兼职不仅能增加自己的生活费,还充实了大学生活。由此可见现在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父母的给予,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2.消费方式和观念

调查发现46.63%的学生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在进行消费,这些学生对于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有个明确的消费目标和计划,对于各种消费支出的比例也会计算好;26.97%的学生选择能省就省的方式,这些学生生活的比较节俭,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学生会严格控制着自己的消费支出,尽可能的避免不该出现的支出;还有10.67%的学生毫不在乎想花就花,这类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生活费较多,花钱比较随心所欲;其他选项占15.73%。

3.消费理财记录

调查发现:38.76%的同学有偶尔做记录,这些学生可能是随着心情的变化而进行记录,想起来就会记账;26.97%的同学选择做主要部分的记录,比如购置大件物品时,或者进行较为大型的报名缴费;20.22%的同学没有做记录,这些学生对于理财完全没有概念,或者是因为觉得这是在做无用功,即使记账也并不会有什么改变;而全部有做记录的只占14.04%。

4.消费计划

大学生花钱比较随意。没有计划,只要够用的学生占42.13%,这类学生对于花钱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范围,对自己的生活费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和打算;制定比较详细的消费计划,严格控制消费比例的学生占19.10%,尽可能节俭,保证每个月有结余,以应付不时之需的学生占28.68%,这类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费有着详细的计划和目标,很清楚每个月自己要做的事情,通常有计划的花费总比较合理的,不会盲目消费;其他计划的学生占10.11%。

三、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问题分析

1.比较青睐名牌

70%的同学对于相同质量的物品更傾向于买品牌,这说明更多学生青睐名牌,更相信知名的价格更贵的产品,从消费心理学角度看来,这反映了人们存在“易受暗示”倾向。现在,各种名牌广告对消费者狂轰滥炸,人们在无形中接受了外部暗示。并把外部暗示转化为自我暗示,进而认为无论哪种商品,只要贴上名牌商标,就是好东西。这表示学生对于名牌产品的喜爱和追求个多过于产品本身质量的追求,大多数同学看中品牌却忽视产品的质量。

2.冲动性购买普遍存在

新鲜的物品或者是对感兴趣的东西都会毫不犹豫的买下来,从调查中看出学生容易受商品的外观、包装、商标或其他促销努力的刺激而产生的购买行為。从个人的兴趣或情绪出发,喜欢新奇、新颖、时尚的产品,购买时不愿作反复的选择比较。

3.休闲娱乐消费比例较大

调查中我们发现,97.74%的学生都主要是花在伙食费上面,其他依次分别为休闲娱乐66.67%,衣服饰品57.06%,日用品41.81%,学习或考试39.55%,通讯交通37.29%,其他支出20.90%。从消费结构上看,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费主要花费在了伙食、衣服饰品和休闲娱乐上,这说明现在大学生消费结构的不合理。

4.网购频率较高

调查发现,88.20%的学生都在网上购物,只有11.80%的学生不选择网上购物的方式。而在购物频率上,每周4-5次的有1.69%,每周2-3次的有2.81%,每周一次的有4.49%,每月4-5次的有12.92%,每月2-3次的有26.40%,每月一次的有21.91%,更少次数的为29.78%。可见学生在网上购物还是比较频繁的。网络市场因为其便利性、多样性、实惠性占据了很大部分大学生市场。

四、针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建议

1.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消费观

要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消费。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大学生经济来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费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承受能力,还要有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

2.高校应加强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

事实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3.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于社会而言,要积极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从产品的种类、价格、服务多方面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大学生的需求,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为大学生确立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其消费。无论从哪方面讲,大学生的消费市场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它已严重影响着高校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琴,徐捷.高校大学生消费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2):24-25.

[2]梁平.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与理财文化建构——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3(10):14-15.

[3]吴鑫鑫.基于消费认同视角的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0-54.

[4]孙倩倩.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32-34.

消费行为范文第3篇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微旅游作为一种现代休闲旅游衍生出的新旅游方式,已渐渐地被旅游者所熟知并成为旅游界关注的焦点。基于当前传统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时机,文章重点从旅游消费行为视角出发,结合“需求-动机-行为”模式分析近年来旅游消费行为中旅游需要、旅游动机及旅游消费行为的变化,以此来探析当前微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并有针对性的对未来微旅游发展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以期促进微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旅游;消费行为;微旅游;发展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4.00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物质生活所带来的快感,转而向更高层次精神享受的追求,而旅游则是追求精神享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旅游消费活动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旅游消费行为。以“微博、微信、论坛”等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技术迅速兴起和普及,催生了“微时代”,微旅游也已渐渐地成为微时代下旅游的代名词。同时,带薪休假制度与双休制度的推行使散客旅游成为人们外出休闲旅游的一大趋势,带动了微旅游的发展。从旅游消费心理的角度来看,人们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基于旅游消费行为视角探析微旅游发展,作为一个新的旅游研究视角,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旅游者旅游心理新变化、知晓微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可为微旅游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基于旅游消费行为视角探讨微旅游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微旅游内涵

虽然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研究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微旅游萌芽于英国史密斯先生(2009年)借助微博环游世界的一次旅程,在各大旅游网站的宣传下才渐渐地被人们所认知。从目前来看,与其他较成熟的旅游研究理论相比,微旅游的相关研究微乎其微,较权威的论文或专著更是少之又少。学术界对“微旅游”的概念虽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相关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魏小安(2012年)强调微旅游已具备了基础,微旅游需要深入研究[2]。黄艳梅(2013年)提到“微旅游就是选择的旅游路线离家近点,游玩的景点规模小点,当天能往返。这样的微旅游轻松惬意,不必为食宿操心,也没有车马劳顿之苦,去的景点大多算不上热门,也不会有人满为患之忧[3]”。胡海胜(2013年)在文中也给出了微旅游的典型特征“旅行时间很短、旅行的距离很近、出游者以城市居民为主体、无景点式的目的地选择方式[4]”。

本文结合现有的文献研究和自身的理解给出定义:微旅游是一种区别于旅行社提供的短途旅游的短小休闲旅游形式,是指离家外出就近逗留所作的一种随意性很强的休闲旅游活动体验。作为一种新型的休闲旅游形式,微旅游具有出游时间和距离短、目的地选择随意、成本低、主体范围小、内容多元化等特性。

(一)旅游主体范围小

微旅游所指向的是一个旅游主体范围较小的市场,主要集中于城镇居民,特别是喜欢使用即时通讯交流工具(如论坛、微博、微信等)的青年。他们崇尚自由、追求个性,极易接触到微旅游这种新旅游方式。加之受时间限制较为明显,远距离出游的机会较少,微旅游渐渐成为他们青睐的新旅游方式。

(二)出游时间和距离较短

由于微旅游主体大都是城镇居民,受时间的限制,人们会选择就近的休闲游憩区或城市的某一角进行短时间的微缩旅游体验,一般来说,出游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一般不会超过200公里。

(三)旅游目的地的随意性

虽然微旅游的出游时间和距离较短,但是人们无需耗时耗力做更多的出游准备,只需随时随地出发便可以到达旅游目的地进行微旅游体验,决定了微旅游目的地的随意性。

(四)微旅游成本低

微旅游的出游时间和距离短,旅游目的地安排的随意性使得旅游行程较为简单,大大减少了行、游、住、食、购、娱等方面的开支。同时,微旅游产品不同于传统旅游产品,大多属于微缩景观,其定价较低,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低廉的微旅游成本。

(五)微旅游内容的多元化

微旅游不是一味地强调追求知名景点,而是注重微景观游览体验。这些微景观可以是某一知名景点的微缩版、也可以是某一特色的休闲地。而且微旅游者的自主性较强,偏好自驾游、自助游、逍遥游、自由行等无景点式的出游方式,这使得微旅游的内容呈现多元化。

二、微旅游消费心理及其变化分析

旅游消费行为主要是旅游消费者的旅游行为,是旅游消费者在旅游市场中根据旅游需要、产生旅游动机、做出旅游购买行为、体验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等的一系列过程及这一过程中所引发的行为。微时代下微旅游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前旅游消费心理变化密不可分,从旅游消费行为的角度,分析微旅游的发展,了解微旅游消费心理、行为及其变化,为把握多样化的微旅游需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微旅游消费行为模式

需要是旅游消费积极性的源泉,动机是推动旅游消费行为的直接动因,行为是旅游消费的最终目的。“需要—动机—行为”模式是从行为科学理论角度出发所建立的旅游消费心理行为模式。微旅游者的需要、动机和行为构成了整体微旅游消费购买活动。由该理论出发,分析需求、动机的变化、做出多样化的旅游行为,进而延伸到微旅游行为模式的产生。在微旅游行为模式中,首先,微旅游需要是其整个过程得以开展的必要前提,人们受压力膨胀的生活或工作环境的影响和释放压力、追求休闲体验的旅游心理的刺激,会对微旅游产品信息进行搜寻并形成潜在微旅游需要;其次,当微旅游需要产生后,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进行各种微旅游信息的进一步搜寻和筛选,进而引发调节身心、回归自然、休闲娱乐、求新猎奇、康乐健身等的微旅游动机;最后,微旅游动机必会在微旅游行为上加以具体体现。人们一旦形成微旅游动机也就意味着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微旅游购买意图,当具备可支配自由时间和富足的购买力时就会引发现实的微旅游行为。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垂直的线型结构,微旅游行为做出后就会产生相应的购后评价和信息反馈,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微旅游需要,引发新的微旅游动机和微旅游行为,因此,微旅游消费行为模式是一个循环更新的过程。

(二)微旅游消费行为变化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体能和心理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差异化,但此时的需求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旅游的层面,反而转向兼具休闲、体验、个性、自由于一体的微旅游,具体的微旅游消费行为变化如下:

1.旅游消费需要的变化

需要是旅游者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某些条件感到缺乏而出现体内平衡倾向和选取倾向,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当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可支配收入不断地增加。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已经大大得到满足,人们不会继续停留在这基本层次的需要上而是寻求更高层次需要。休闲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微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出游的优先选择。在人们增加微旅游需求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主要因素如下:

(1)节假日的调整增加了人们对微旅游的需求。节假日调整后,由于假期时间分布相对分散,许多城市居民变原来传统的长距离出游为就近短小的微旅游。加上微旅游的随意性、短小性、成本低的特性迎合了人们出游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微旅游的发展。

(2)新旅游形式的发展吸引了微旅游的需求。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多和网络信息的发展,自驾游、自助游、逍遥游、自由行等新的旅游形式迅速兴起并渐渐地成为人们青睐的出游方式。同时,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的兴起,近郊农家乐、采摘游、赏花游等一些新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城镇潜在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3)传统旅游区的爆满反向刺激了微旅游的需求。传统意义上游客大都拥向知名景点,致使各大景点人满为患,出现许多旅游问题,如旅游资源过度损坏,交通拥堵、安全事故增多,供求关系失衡等,这样的休假方式使黄金周拥挤不堪。因此,节假日制度下传统旅游所带来的极低的游客满意度使大众化的旅游心理逐渐发生变化,并不断地朝理性、适度的旅游心理转变。特别是城镇居民在快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中体能和心理承受的巨大压力日趋增加,就会产生一种逃避城市压力、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和求知的心理,进而会选择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短距离微旅游来满足放松身心的需求,这就刺激了微旅游的兴起及发展。

(4)多样化的旅游微营销触发了对微旅游的需求。在旅游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之际,各地为了争夺客源,不断的加大旅游营销力度,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出游选择。加之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媒介的快速发展,旅游营销的广告投放不再局限于广播、报刊等传统形式,而是转向旅游线上营销、旅游微营销等现代网络营销新形式,多角度地刺激了人们对微旅游的需求。

2.旅游消费动机的变化

在各种诱惑充斥的当代社会,人们产生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信息和知识的膨胀更使得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改变。正是由于经济、社会、生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求新、逃避压力、追求自我发展的心理引发了人们多样化的旅游动机。需要的差异导致动机的不同,而在当前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传统的旅游方式让人们越来越感到“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并不是放松心情的活动而是假期的负重。为了消除平时紧张的状态或缓解压力,现代城镇居民会寻求到与居住环境完全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去感受自然环境的轻松和惬意,这就使得新旅游动机下所引发的微旅游成为人们出行的优先选择。

如图1可知,近十年来,十一黄金周全国游客接待量持续稳步增加[10],但一日游游客量增长的速度要比过夜游游客量的增速快并且是其3倍。由此,可以得出随着现代社会新的旅游需要的变化,传统的过夜旅游已不再是人们出游的最佳选择,而短小的微旅游逐渐成为更多数人所青睐的旅游对象。

图1 全国十一黄金周游客接待量对比表

3.旅游消费行为的变化

旅游动机是旅游行为产生的驱动力,人们根据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产生的调节身心、回归自然、求新猎奇、康体健身、休闲娱乐等不同的旅游动机必会做出相应的旅游购买行为。从而旅游消费行为也呈现出多样性,例如观光旅游、娱乐旅游、文化旅游、自然旅游、商务旅游、探亲访友旅游、康乐旅游等。而微旅游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性旅游,与其他的旅游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反映了人们渴望逃避现实、回归自然的心态,同时也意味着人们旅游心理趋向理性化。

三、微旅游的发展对策

作为休闲旅游的新生事物,微旅游将成为人们放松身心、逃避现实、追求大自然的极佳旅游活动。因此,在把握微旅游消费心理变化的基础上,有必要为微旅游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其具体发展对策如下:

(一)顺应旅游者旅游心理、开发微旅游产品

微旅游的发展要紧紧的契合当代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在微旅游产品开发时,要考虑微旅游者消费倾向和多样化的需求趋势;在微旅游产品设计上,要充分的挖掘微旅游的内涵,注重微旅游休闲项目的设计,迎合微旅游主要客源群自由、个性、新颖旅游休闲需求;在微旅游产品创新上,利用现代科技创新形式和活动丰富微旅游产品,增强微旅游的吸引力。

(二)加强区域合作,塑造微旅游品牌

信息化的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正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过渡, 消费心理也由实用型和价值型向个性化品牌消费发展。 因此微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开发要注重与休闲度假的结合,运用休闲度假的内涵来提高微旅游产品的号召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个性。充分利用各地的资金、与周边城市客源优势,发挥区域间旅游景区各异的旅游价值整合开发的优势,形成强强联合的局面, 建设成熟的微旅游产业市场。

(三)引进专业人才,提升微旅游的软件质量

旅游消费是一种情感性消费,是以面对面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服务质量的好坏对消费者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一次旅游活动的成败。 因此,在微旅游发展中,一方面要注重微旅游人才培训计划,加强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要抓好微旅游软硬件建设,完善近郊休闲游憩带相应的配套设施。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微旅游的软件质量。

(四)加强微旅游营销,提升微旅游的游客认知度

微旅游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有效的营销手段。在当代信息爆炸的时代,微旅游营销必须注重现代科技的巨大作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各大点评网等互联网媒介进行微旅游口碑营销;另一方面,积极地借助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和一些公益活动进行微旅游的体验宣传;实现“线上口碑营销+线下宣传、体验营销”的良好互动,提高旅游者对微旅游的认知度。

四、结论

微旅游正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也将会成为现代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趋势。而通过研究旅游消费行为模式中旅游需求的变化,可以更好地掌握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预测微旅游发展的前景,有针对性的开发多元化的微旅游产品,更为今后微旅游发展及微旅游研究提供了新的导向。

参考文献:

[1]沈敏岚. 到不远处晒太阳 都市白领选择周末“微旅游”[N]. 新民晚报,

2011-05-02(2).

[2]魏小安. 微时代,微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2-01-18(11).

[3]黄艳梅. 不妨来趟“微旅游”[N].PSYCHOLOGY&HEALTH,2013-02:20.

[4]胡海胜. 微旅游:现状、内涵、对策[J].旅游论坛,2013-05-06(3):1-5.

[5]唐聪.“微旅游”兴起,借助微博去旅游[N].悦读,2013-06:71.

[6]刘芳旅. 程短、费用低、有特色:微旅游商机显现[N].中国旅游报,2012-02-27(1).

[8]杜娟,张红,白凯. 基于“推—拉”理论的西安农家乐旅游者动机实证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69-74.

[9]谭颖. 长沙地区自驾车旅游者消费行为特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节假日制度的调整、黄金周游客接待量统计[EB/OL]. http://www.cnta.gov.cn/.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Micro Tourism from View of Travel Consumer Behavior Perspective

TANG Jing ; WANG Tingting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China)

消费行为范文第4篇

一、中国农村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

总体而言,当代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主要有如下六个特点:

1、消费偏好:以求实消费为主

与城市居民不同,农村居民的收入不高,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1]数据显示,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33:1,而且他们的收入不仅要用于生活消费,还要用于生产投资,因而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高层次的消费,消费仍以追求实用为主,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对商品的质量、性能和耐用性要求比较高,对价格较为敏感,而对产品的品牌、包装以及外观设计等方面则不是十分的看重,概念性、奢侈性产品在农村基本没有市场。虽然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受到外出打工者带回的新潮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逐渐从实用型向注重时尚和品牌的方向发展,但在短期内,他们以求实消费为主的偏好将不会改变。

2、消费决策:倾向于从众趋同

相对于西方消费者而言,中国人的消费决策受群体影响较大,对于生活在熟人社会的农村居民来说尤其是如此。农村居民的攀比心理相当突出,他们中的多数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来决定自己的购买行为,而是依据他人的消费行为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他们非常注重个人消费在社会关系成员中的反应。具体而言,他们在消费时普遍存在从众趋同的现象,购买商品前喜欢向亲戚、邻居和熟人打听,并且对他们深信不疑。例如,近些年来,手机消费开始在农村兴起,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由2000年的4.3部上升至2009年的115.2部。农村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趋同性和从众心理比较突出,往往由于一定区域内的先购者买了某种品牌、型号和价格的手机,并产生了良好的评价,追随者也会在同一零售商处购买相同或相似的手机,造成在同一区域内的手机消费趋同。这与城市居民手机消费的时尚化和个性化倾向形成鲜明对比——城市居民把手机看成是自己生活的延伸,通过手机显示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农村居民在购买手机时表现得相当谨慎,不愿意承担购买新品牌、新型号手机的风险,再者,农村居民社区归属感更强,喜欢通过使用相同或相似的产品来保持群体一致性,而不喜欢标新立异[2]。

3、消费观念:节俭与奢侈并存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提倡量入为出,强调储蓄和积累,这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受低收入水平、未来收支不确定性以及流动性约束的影响,农村居民平时保持较低的消费水平是一种理性选择。农村居民更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深远,他们的消费观念与经历了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思想大解放的城市居民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出节俭的特点,精打细算,舍不得花钱,更不敢超前消费;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们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如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等,则一改平日的节俭,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尽情消费。从吃到用,从穿到行,大肆采购。更有甚者,不惜举债消费,承受欢乐几天换来背债数年的痛苦。事实上,费孝通先生早就发现,在农村,人们从小就受到节俭的教育,生活很节俭,衣服都是几代人穿,剩饭也从来不倒掉,但在婚丧礼仪场合,他们节俭的思想就消失了[3]。如此两极化的消费特点,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呈现出集中的趋势,平时少花不花,到了重要场合却大花特花,这也决定了他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特有的储蓄行为和消费高峰,形成消费观念节俭与奢侈并存的奇特现象。

4、消费文化:灰色消费长盛不衰

农村居民文化素质较低,乡土文化气息浓厚,他们的消费生活中仍充斥着许多灰色元素。在这其中,首当其冲的要属迷信消费。在农村,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场合的迷信消费十分普遍,尤其是老年人,把这种行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其他人则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其次为赌博消费长盛不衰。由于农村的文化设施匮乏,农村居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仍很突出。因为农村居民的休闲、娱乐极为单调,大部分休闲时间用来打牌。有的农村在过年过节和农闲时期,赌博成风,通宵达旦。这些灰色消费不仅增加了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而且给社会风气和消费层次提升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5、消费心理:钱事小,人情、面子事大

“面子”是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社会,“面子”是极其重要的东西,是人的道德的存在根本,维系体面被视为中国人文化生命的基本需要。而对于农村这么一个熟人社会,维持面子更是生活中必须要遵循的逻辑。从某种程度上说,“面子”是农村消费者人情消费和攀比消费的根本原因。

维系中华文明 2000余年的儒家伦理十分重视“礼”,强调“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在重视私人关系的中国社会,“礼尚往来”这一具有文化道德含义的社会交往伦理最终成为私人交换利益的手段,即人情。在乡村社会,农村居民大都接受“人情大于天”的古训,请客送礼被视为维护面子、维持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人情消费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礼金成为人情往来的主要载体。农村送礼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生儿育女、过生日、建房、分家、升学、参军等,亲朋好友都要送礼。人情消费已经成为村民的生活负担,据周会等(2007)对辽宁省部分地区调研的数据结果显示,约70%的农村居民认为人情礼金过重,平均每年每户消费在2500元左右[4]。人们往往通过礼金的高低来评判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人情消费成为农村居民的一大硬性的现金支出。请客送礼名目繁多、标准不断升级,有些农村居民为此而超前消费,借钱请客、负债送礼,最终因“礼”而贫。

把消费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维护自己在社区中的道德资本以及社会地位、名誉及声望等,并从消费中获取满足感,已为很多农村居民所认同。“打肿脸充胖子”的攀比消费往往是农村居民自觉的消费选择[5]。据一项调查显示,当农村居民被问及对为什么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不惜代价,有52%的人回答“别人都这样自己不能比别人差”。12%的人回答“为显示自己富有”,36%的人回答对这件事情重视。可见,有64%的人表明在此事上的攀比心理[6]。

二、农村营销的基本策略选择

根据以上的农村消费者行为分析,笔者有针对地提出以下五点农村营销战略和策略选择:

1、产品设计重在适用与实惠

农村消费者收入水平较低,购买力有限,喜欢的是经济、实惠、耐用的产品。这时,营销商一方面要针对农村消费者的特点,设计他们认为重要的功能,例如,适合在信号不佳的环境下收看电视节目的具有超强功能的电视机;另一方面,要学会针对农村市场对产品“做减法”,例如,联想电脑针对农村市场减少一些非必要的功能,从而降低产品价格,达到“实惠”的定价目标,采用的就是这种战略思路。

2、以礼品定位俘获农村消费者的心

针对农村消费者重人情、重面子的特点,企业应采用给产品巧妙赋予礼品定位的策略,以吸引消费者的青睐。史玉柱在全面推出脑白金之前,充分研究了农村消费者的心理,发现农村老大爷、老太太希望儿女把脑白金作为礼品送给他们,这让史玉柱发明了那句著名的“土得掉渣”的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一举令脑白金成为中国最畅销的礼品之一。礼品定位在农村的奇妙功效由此可见一斑。

3、营销传播注重借助口碑的力量

农村信息传播不发达,信息的来源与影响力多来自亲人、邻居和熟人,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于从众趋同,因而在农村开展口碑营销是上策。要通过口碑赢得农村消费者,必须首先在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应有针对性地设计实用、可靠的产品,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短期利益地向农村倾销在城市已经过时的产品;在服务上要重视售前引导,加强售后的维修、安装和服务,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村居民觉得可靠、放心才是维系农村客户关系的根本。其次要善于利用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让他们成为品牌或产品的宣传者和示范者。由于村民对权威的信任和服从,以及爱攀比、好从众的心理,当地的村干部、能人、德高望重的权威人士对农村消费者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应设法把这些意见领袖培养成企业的核心客户,让他们起带头和号召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营销攻势聚焦传统节日与红白喜事

如上文所述,农村居民的消费呈现波动状态,即平时不舍得消费,在重要节日时不惜大量投入消费,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是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时段。企业应把营销资源集中在这些节日前后投放。

例如,脑白金的广告投放就集中在中秋节和春节,采用脉冲式广告排期:即2月至9月初,广告量很小。每年只集中在春节和中秋节两次高潮。广告密度最大的时段是从中秋节倒推10天,从春节倒推20天,加起来一共30天。到了关键销售旺季,沸点也同步达到了。此外,农村居民的红白喜事也是他们消费的重要场合,营销商应注意根据当地的礼俗进行营销。例如,婚庆所需要的烟酒和家电等产品,应着重在当地婚庆较为集中的时段进行促销。

5、文化营销填补农村居民闲暇消费空白

针对农村居民闲暇消费内容贫乏的特点,企业可以采用文化营销的策略推广产品和服务,即在营销中加入文化的元素,给农村居民带来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在满足他们闲暇消费需要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产品销量。例如,在电冰箱的销售中,当其它商家都沉醉于大登广告,大搞有奖销售之时,海尔却另辟蹊径,发起“送万场电影下乡”的公益活动,又购买多部客货两用车和几十部电影拷贝,每辆车载一名司机与几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宣传员,带上专门印制的农村科技知识宣传册,下乡进村,把特有的“海尔文化”送给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使其冰箱的销售量大增。

消费行为范文第5篇

摘要:中国素来有礼尚往来的传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市场上充斥着无数的礼品可供选择。而现代社会提倡可持续的产品设计,竹材作为中国的传统可再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日常生活用品之中,所以我们应从消费者的角度来探讨竹材在礼品中应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消费心理;竹材;礼品文化;设计1文化与礼品

(1)“礼品”文化。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传统上十分注重礼尚往来。礼仪、礼物、礼节是构成古代礼仪的三大要素,代表着爱戴和敬仰,大多是用来加深感情和增进友谊的。而进入21世纪,礼品的内涵就更加多种多样了,现代的礼品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工艺性和实用性,旨在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距离,便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了达成共识和开创双赢的局面。

(2)“人际关系”文化。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联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礼品消费行为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通过礼品可以鼓舞和教育他人,可以彰显知识和修养,传达友善和爱心,也可以扩大个体的影响。

(3)“面子”文化。“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辱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构成中国人际关系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面子”,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极强,不能“丢面子”“伤面子”,只能“给面子”“赏面子”。“面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方向和程度,是中国人内在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

2中国人在礼品消费中的心理研究

首先,礼品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一种利益和关系, 送礼一方面是给予利益;另一方面是确立和维持关系。礼品成为表达特定关系的一种符号,给父母送礼表示孝顺;给朋友送礼表示关系亲密;给领导送礼表示敬重;给客户送礼表示友好合作。礼品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赠送礼品和接受礼品的瞬间产生的新鲜感和愉悦感。这种愉悦的程度其中一部分取决于礼品的价值和价格,价值大、价格昂贵的礼品自然就代表关系密切了。然而,即便礼品本身没有特别昂贵的价值,但因其包装精美也可以成为馈赠佳品。其次,人们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喜欢追随潮流。从礼品消费决策过程的分析中发现礼品消费其实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其消费特征受到消费者自身、受礼者和整个社会消费环境的三方面制约,礼品的消费行为往往是三方面相互交叉作用的结果。送礼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送礼心理动机构成了礼品消费的基础,受礼者的需求、兴趣爱好、身份地位是影响送礼者购买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整体的消费大环境同时引导送礼者和受礼者的礼品馈赠消费观念。

3本土文化对于礼品消费行为的影响

本土文化对礼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漫长而久远,被世人反复传承、合并、琢磨和升华,融入于我们世世代代、琐琐碎碎的生活之中,最终变幻成人类自身的气质、情感和对生命本性的自然表达。凭着独特悠然的感情内涵、层出不穷的表达手法、平易近人的文化气质和高远深邃的时代理想,礼品文化历经千年挥洒自如地书写着自己灿烂而光鲜的历史图卷。在人际关系层面,礼品作为载体承载了人们深深浅浅的文化表达和情感寓意。礼品是一种无声的表达,这种表达或轰轰烈烈,或点到为止,无声却有力。说到底,礼品是人们维系情感的不可或缺的纽带。

4竹材的文化及应用

竹子具有明显的东方民族文化特征,竹子在中国传统中象征着生命的韧性、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早在新石器时代,竹子就已进入炎黄子孙的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科技文化,无不留下竹子的踪迹。而在日本,竹子则是真实与奉献的标志。整个东方地区都曾经将竹子用作书写的工具,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竹子笔直的线条和中空的结构本身就有极其深刻的象征含义。竹子的材质特性对于其加工有利有弊。竹子的纤维排列紧密、整齐、走向一致,有一定的柔韧性、弹性和硬度,有极好的劈裂性能。同时,竹材色泽较浅,易于进行色彩处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竹材加工产品的装饰功能。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在远古时代,人类从巢居、穴居向地面房居演进的过程中,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吴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草鞋山遗址发现有用竹作为建筑的材料,汉代的甘泉宫竹宫、宋代的黄冈竹楼,皆是取竹建造并负有盛名。

从服饰方面看,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岭南地区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竹还是古代人装饰的材料,说明竹对人类服饰文化的贡献。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山珍美味,竹实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美味佳肴。竹笋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烹饪数千种美味佳食。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

交通工具和设施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竹在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运行工具和设施的起源与发展,均与竹子有极密切的关系,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以及桥梁工程,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许多第一例,对世界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竹子几乎遍布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部分。

5现代竹制礼品案例分析

台湾的华硕笔记本以其独到的设计和对消费者需求的敏锐把握而在行业中名声显赫。S6作为其主打产品质量优秀又不缺乏时尚感,为此华硕的设计师们别出心裁地为其披上了环保的外衣,原先的塑料外壳全部替换成竹板拼接而成,之前的金属拉丝表面处理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由激光精细雕刻而成的现代花纹,使得原本冷冰冰的办公用品变得格外引人注目,极具亲和力。这样一台笔记本作为礼品送给上司或者企业老板是多么显示出送礼者的尊重,文化与功能的合二为一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讨论消费者之间的礼品文化,必须先了解作为礼品的产品所具有的特点,然后再结合消费者特点作个案研究。

在研究传统材料、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方面,台湾比大陆做的要更加早和完善。他们将台湾的版图和竹材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制作成了一个纸抽,方形的结构很好用竹板材进行拼接,唯一不同的是纸抽的顶部镂空不再是方形的,取而代之的是台湾版图的形状,让人一目了然。去过台湾的游客们总想给亲朋好友带点礼品,这个纸抽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参考文献:

[1]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 李亦文.现代竹制品系列开发与设计[J].产品设计,2003.

[3] 孟跃,费瑞清.边走边看礼品营销[J].医药经济报,2004.

[4] 杨维贤.中国的竹文化[J].现代中国,1994(4).作者简介:郭阳(1988—),男,江苏盐城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上一篇:消费者心理下一篇:过度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