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07

新闻传播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传媒业受商业化的侵蚀而产生的负面效应日趋严重。随着西方媒介批评理论的引进,媒介批评逐渐成为我国新闻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媒介批评观念逐渐获得新闻界广泛认可的背景下,在对媒介批评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部分新闻学刊物和学术专业网站等尝试开办“媒介批评”栏目,开展较为专业的媒介批评实践。就新闻学杂志而言,《新闻界》杂志在2004年开辟了媒介批评专栏;1999年开辟“报刊批评学”栏目的《报刊之友》在2004年改名为《今传媒》后仍然不定期设立有媒介批评栏目;2005年7月,更有一本定位于“对各类大众媒介进行研究和批评的学术性期刊”的《媒介批评》刊物面世;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杂志上也常能见到开展媒介批评实践的文章。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被大量引介到中国。经过20多年的研究、沉淀,我国新闻学界和业界逐渐消化、吸收了其中许多观点和方法,并自觉不自觉地将之运用到新闻传播的研究和实践之中①。当前方兴未艾的媒介批评也自然体现了这一点。但是,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当前的媒介批评?这种影响在不同媒介批评者群体中又有无差别?我国的媒介批评实践引用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材料主要用以论证、说明哪些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认识我国当前媒介批评的学术品质和基本风格显然不无积极意义。而选择我国当前较有代表性的媒介批评样本,对这些样本中明确引用以作为论据或判断标准的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观点、案例进行归纳分析,即探讨近年来我国媒介批评中的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影像”,无疑能够为探索和回答以上问题提供一个较为简便的切入点。

本文选取上海《新闻记者》杂志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媒介批评”专栏中所有文章作为分析样本。《新闻记者》杂志自2002年开始正式设立“媒介批评”专栏,是我国少有的连续、持久关注媒介批评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杂志。事实上,该刊早在1999年就开设了“切磋堂”专栏,致力于媒介批评;在该刊的其他栏目如“争鸣空间”、“正方反方”、“一月漫笔”等中也有许多批评性文章。该刊长期被列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和“CSSCI收录期刊”,在我国新闻业务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应该说,《新闻记者》“媒介批评”专栏的文章在总体上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典型性的,能够反映我国媒介批评实践的专业水平。当然笔者并未打算以一家杂志的文章去代表我国媒介批评的所有风貌。本文在此只是尝试做一实验性解剖,希望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二、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新闻记者》“媒介批评”专栏引用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观点、案例的基本情况

⒈引用频率。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新闻记者》共出刊34期,有29期设立“媒介批评”专栏(2007年第10期、2008年第2、3、4、6期未设专栏),发表媒介批评专栏文章100篇(2008年第10期刊发了谢静的《拯救的期待与想象》为媒介批评理论文章,未统计在列)。

据表1的统计显示,该刊“媒介批评”专栏较为频密地引用了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观点、案例,鉴于这些观点和案例在文章中往往充当着论据或判断标准的作用,说明该栏目的媒介批评实践受到了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深刻影响。

⒉不同身份作者的引用情况。《新闻记者》“媒介批评”专栏的作者主要有三类:传媒研究或教育者、传媒从业者和社会公众。还有少数文章杂志未标明身份②。其中,传媒研究、教育者在“媒介批评”专栏作者群中占据了绝大多数。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传媒研究、教育者共发表文章65篇,对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观点、案例的引用比率也最高,文章数目与引用次数的比率为1:1.74;传媒从业者发表文章21篇,文章数目与引用次数的比率为1:0.38;社会公众发表文章6篇,未见有直接引用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观点、案例的情况;身份未注明的作者发表文章8篇,文章数目与引用次数的比率为 1:0.25(见表2)。

⒊引用观点、案例的使用分布。从此次考察的样本看,《新闻记者》“媒介批评”的专栏文章引用西方观点、案例在内容上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涵盖了西方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及实践、新闻专业理念、传播学基础理论和传媒批判思想等。“媒介批评”专栏的作者在引用西方新闻学、传播学材料时,主要用以论证或说明以下问题:改进新闻教育;新闻娱乐化现象批判;承担传媒责任;维护新闻真实;新闻事件(包括犯罪、自杀、死亡、灾难和诉讼等)报道中的业务和道德问题;强调人文关怀;广告批判及其道德探讨;其他传媒文化批评。其中,在关于新闻事件报道中的业务和道德问题方面引用最多,观点和案例引用次数总计达74次,其后依次是新闻真实问题、新闻娱乐化现象批判等(见表3)。

三、总结和分析

⒈《新闻记者》的媒介批评实践较为广泛深刻地融入了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视野,大量媒介批评文章在观点论证和批评标准等方面使用了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观点、案例。长期以来,我国对新闻传媒的批评往往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实施的,这就使批评不可避免地受到现实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例如当下“最为主流的媒介批评”③样式——新闻阅评,主要就是从管理媒介的实际需要出发而开展的阅读与评论,其官方政治色彩十分明显。显然,在媒介批评实践中适当加入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理探讨,不仅是对主流批评的一种补充,而且对于推动媒介批评的专业化发展,并进而促进和培育我国新闻传播实践领域内的职业规范意识也是十分有益的。

⒉传媒教育、研究者是《新闻记者》“媒介批评”专栏的第一大作者群体,同时他们引用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观点、案例也最为频密。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这一群体在媒介批评实践中对于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亲近和认可程度。相对来说,传媒从业者的引用频率较低。这可能与他们的关注话题、知识结构和作文习惯等有一定關系,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对西方理论的认可度就一定低。但是从样本分析来看,传媒教育、研究者们更习惯或者擅长于借用和参照西方理论来评议中国的传媒现象却是不争事实。

⒊《新闻记者》“媒介批评”的专栏文章在引用西方观点、案例时,其着力点主要在于批评和矫正当下传媒业的种种失范现象。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我国学界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焦点则是集中在对西方传播批判学派的引介和探讨上。例如中国传媒大学雷跃捷教授就认为:“考察我国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嬗变轨迹,有两条平行发展的研究路径:一条是文学理论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的由传统的文艺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尤其是转向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研究;与此同时,另一条是新闻传播学界发生的由新闻学研究转向传播学研究,尤其是转向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研究。”④清华大学李彬教授也观察到,进入新世纪以来,传播批判学派作为“不同于美国经验学派的学术传统,尤其得到各方的关注,成为孕育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一方沃土。”⑤传播批判学派内部流派众多,共同特点是“反对美国行为主义取向的量化传播研究,并企图从社会权力结构的运作,探讨媒体在宰制与抗争之间所扮演的角色。”⑥由此观之,我国近年来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批判学派的基本意旨几乎没有在“媒介批评”专栏文章的引用实际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媒介批判理论研究和《新闻记者》媒介批评的引用、借鉴实践存在着较大距离。在此次考察中,也有部分文章引用了批判学派席勒、弗洛姆、马尔库塞和鲍德里亚等人的某些观点,但基本上用于论证或说明传媒业中的种种业务和道德等问题,这种反差体现了《新闻记者》媒介批评实践的局限性。

注释

①雷跃捷:《媒介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②据复旦大学谢静博士了解,未注明身份的作者大多来自新闻岗位。见谢静:《媒介批评在实践中发展——以<新闻记者>的媒介批评实践为例》,《新闻大学》,2005年冬季号

③郭光华:《建设中的中国式媒介批评制度》,《今传媒》,2008年第6期

④雷跃捷:《媒介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3页

⑤李彬:《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⑥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4年版,第1页

(作者李滨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钟沈军系新华社经济信息编辑部主任记者,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

新闻传播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传播;传统新闻;传播影响

引言

自媒体是一种个人化的新闻传播方式,网络时代的发展背景下,自媒体使人人都能成为新闻内容传播者。特别是各种社交软件的出现,使自媒体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成为了当代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在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冲击下,传统新闻传播的受众量不断缩减,这严重影响了传统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对此,本人结合了个人经验及相关资料,对如何推进自媒体与传统新闻传播行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探析。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

1.1影响新闻内容

相对于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我国传统新闻传播方式比较闭锁,观众看到的新闻内容,都是由新闻工作人员经过调查与分析后,精心制作与发布的内容,新闻的真实性比较强。但劣势在于新闻制作过程比较繁琐,对于新闻的题材内容选取,有着较多限制性要求,只有符合传统新闻播放要求的内容,才能面向观众进行播放。而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固定模式,普通民众在发现身边的新闻后,即可通过自媒体软件,快速编辑与制作后,将新闻内容发布出去。加之,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内容比较丰富,受众范围比较广,贴近于人们日常的生活,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情感共鸣。所以,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影响新闻受众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各种新媒体软件不断涌现,而传统新闻传播在社交软件的冲击下,新闻受众群体的角色逐渐发生改变。传统新闻传播十分注重于新闻的真实性,选择的新闻题材多为国家民众安全事件,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需经过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核实新闻真实性后,再对新闻进行编辑与制作,然后以电视、报纸或广播为媒介,将新闻内容进行传播。但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各种社交软件的功能提供,使受众群体不仅可以作为新闻接收者,也能是新闻发布者,这种双向传播方式,扩大了新闻传播的传播范围,提升了新闻的影响力。

1.3影响社会舆论

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下,制作的新闻内容比较单一,传播渠道比较少,观众在观看新闻时,只能被迫在规定时间内观看。且观众对于新闻的内容,若是存有个人的见解,无法通过新闻传播的渠道,对新闻内容进行信息反馈,更不能与其他关注交流与互动。并且,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宣传国家政策理念的重要渠道,制作的新闻内容,多是符合当代主流的价值观念,观众通过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只能观看此类新闻内容,不能获取其他新闻信息。新闻分为正面新闻与反面新闻,长期传播正面的新闻,观众可能会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但通过自媒体进行新闻传播,观众可以根据个人喜欢,选择观看的新闻内容,并能够通过社交平台的方式,对新闻信息表达个人看法,或与其他观众进行新闻交流。另外,在众多新闻受众的严格监督下,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协调发展的办法

2.1积极创新新闻内容

无论是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还是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影响新闻关注量的原因,为新闻传播的内容,而推进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改革,做好新聞内容的创新十分重要。采用传统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内容制作时,应当改变以往的制作特点,如长篇大论、题材相似、模式相似等,尽量精简新闻传播的内容。对于新闻的制作方式,可以结合当代主流文化、理念与表达方式,适当插入一些图片、视频,以明确新闻的主题与内容,使受众能够快速了解新闻信息。因当代生活节奏较快,人们对于新闻的接受时间有限,对于枯燥、相似的新闻内容,受众更偏向于观看具有深度的内容。所以,新闻工作人员可以结合自媒体优势,搜集更多的新闻素材,优化新闻的整合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对新闻信息额度有效传播。

2.2敢于探索应用先进技术

自媒体作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闻传播方式,传统新闻传播若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应当结合自媒体的优势,做好传播方式与渠道的改进。对此,新闻工作人员可通过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快手、抖音与微博等,创建自媒体帐号,并根据平台的社会主流文化方式,多样化的剪辑新闻内容,以扩大新闻受众群体。也可以通过特色栏目的开设,划分不同的新闻内容,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在利用新媒体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与粉丝的互动,根据粉丝反馈的信息,改进新闻的制作内容、方式,以加强新闻制作质量的同时,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结语:综上所述,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的涌现,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发展,难免会产生较多的不利影响。面对新的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带来的挑战,传统新闻传播方式若想实现长久化的发展,不断的扩大受众群体,应当与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进行融合发展,以通过对内容、制造方式、传播渠道的创新,实现传统新闻传播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从而为受众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新闻内容。

参考文献:

[1]魏华伊.分析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J].传播力研究,2018,(31):16-18.

[2]余润春.浅谈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传播力研究,2018,(33):82-89.

[3]杜娟.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J].传播论坛,2018,(19):67-68.

[4]孙洋.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7,(7):16-18.

新闻传播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BBC作为世界公共广播的典范,制作了大量高品质的广播新闻节目。今天,在高速发展的传播技术压力下,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大众传媒的突围策略之一,在于凸显其媒体内容高品质的专业性。本文基于这一初衷,从英国媒体当前的生存现状出发,考察其公共利益如何没有成为市场的副产品,广播媒体的独立性如何在商业化进程中得以保持,BBC专业化媒体传统的坚守,以及媒介保障监督体系的完备等,探讨这些促成高质量广播新闻节目诞生的内在成因,并以BBC4台的《今日》节目案例分析作为印证。

关键词:英国 公共广播 节目 公共利益

新技术、全球化和市场自由主义建构了21世纪的传媒大环境,传统大众媒体也因此面临着新的传播语境。对于广播媒体而言,新的传媒环境和传播语境不仅关乎变革,更关乎生存。有学者指出,新技术冲击下的广播作为一个没有影像的媒体,反而因祸得福,它是适合传播思想的最佳媒介。①在UGC时代(UGC是英文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缩写,即“用户生成内容”——编者注),高质量的专业节目内容是传统媒体应对用户自制内容、社交网络、互联网流言等的重要路径之一。英国广播作为古老欧洲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强调媒体的专业性和自治,其系统的编辑原则和稳定的价值观,引导制作出了很多享有世界声誉的高品质广播节目。这一广播传统与编辑记者、制作人、管理体系、规制体系、传媒体制,甚至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有着怎样的内在动因?本文从当前英国广播的生存现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BBC4台的《今日》节目案例分析等角度,探讨英国高质量广播新闻节目的成因。

一、英国广播的生存现状

当代英国主要有三类广播。一类是以BBC为代表的公共电台;一类是以Classic FM、Absolute Radio、Talksport为代表的290多家商业电台;还有一类是由200多家包括少数族裔、青少年、老年健康、学校、医院、军队、宗教等内容组成的社区电台。

(一)英国广播市场份额

2011年,英国广播行业收入为11.6亿英镑,比上一年增长了3.5%,而电视行业的收入为123亿英镑;同年,英国商业广播总收入提高到4.56亿英镑,而社区广播节目的总收入降低了8.3%,为60,250英镑。②2011年,英国人每周平均收听22.5个小时的广播节目,比上一年增加了0.4个小时。但纵观过去10年,对于15~24岁的青少年听众而言,收听时间下降了22%。

在2012年第一季度,BBC广播服务占到全国总收听份额的55.4%,BBC网络广播占到总份额的45.9%,BBC地方广播占到总份额的9.4%。全球广播公司(Global Radio)和鲍尔广播公司(Bauer Radio)作为英国最大的两家商业广播所有者,占到全国份额的26.6%。见图2:

(二)英国广播市场投入

英国广播市场的投入以公共广播为主。以2011年为例,全国总的广播投入为11.62 亿英镑,其中BBC的总投入为7.06亿,商业广播总投入为4.56亿英镑。见图3:

就BBC自身投入来看,传统广播的投入相对增幅较低,BBC4台和BBC直播5台甚至出现了3.3%和4.9%的减幅。而数字广播增幅较大,特别是针对中青年的音乐类广播节目。见图4:

(三)最受欢迎的英国电台

英国的商业广播是从19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有三家比较知名的全国性的商业电台:调频古典音乐台(Classic FM)以古典音乐为主;纯粹电台(Absolute Radio)以流行及摇滚音乐为主;体育谈话电台(Talksport)以体育及谈话类节目为主。英国的商业广播主要由全球广播公司所有,它拥有调频古典音乐台(Classic FM)和伦敦最流行的地方广播95.8 Capital FM。此外,鲍尔广播公司和UTV广播公司也拥有多家商业广播台。大部分商业广播都是以流行音乐广播为主。英国最流行的广播电台仍为BBC,其中BBC2台、BBC1台和BBC4台名列最受欢迎的前三名,而BBC4台比上年同一时期的收听率增加了1.5%。见图5:

(四)英国广播收听习惯

英国居家收听广播高达65%,这在过去五年数据统计中基本没有变化。但2012年第一季度统计显示,有20%的听众在行车中收听广播,另有15%的人在工作地点或者在家之外的地方收听广播。

英国差不多有27%的成年人通过数字电视收听广播,通过数字广播(DAB)收听的占到25%,大概有16%的人口通过网络或者是手机收听广播,通过手机收听广播的人数比上一年同一季度增加了三个百分点。

二、英国高质量广播新闻节目的成因

(一)公共利益不是市场的副产品

自上个世纪末开始,英国进入多媒介、数字化和全球化时代,布莱尔政府推行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将国家权力下放给地方、社区和公民。对于英国而言,公共利益不是市场的副产品。

英国广播推行的是公共与商业体制并行的双轨制模式。英国广播发端于BBC,广播媒体的价值理念也以BBC为蓝本。英国的公共服务广播是历史上政治、商业和社会利益平衡的结果。

BBC塑造的共同价值理论是一种超越单纯商品价值、以公民利益为基础的共同利益观。而“第三条道路”力图打破意识形态领域二元对立的观念,寻求在国家干预和自由市场,兼顾效率与平等、发展与正义、权利和义务、个入责任与集体责任,建构新的个人与社会关系。④

欧洲媒介自20世纪以来首先被视为社会公共机构,其次才是私人企业。欧洲的政治传统体现为民众期待国家进行媒介市场干预,以达到从政治多元主义来提高民主生活的质量。⑤J.S.密尔(J.S.Mill)曾经说,英国人的性格是由两种主要的影响塑造的——“商业上的赚钱买卖和宗教上的清教主义。”⑥这是英国广播或者其他媒体背后的主要推手。

(二)商业化促使媒体成为一种独立社会力量

19世纪70~90年代是英国新闻媒体商业化的一个契机。当时美国的趋势是把新闻业改造成高度资本化和高额盈利的商业。而英国媒体的商业化进展是缓慢且保守的,英国新闻媒体在商业化进展中部分摆脱了与政党的联系,成为独立的“政治玩家”。换言之,“独立新闻业标志着主编作为政治博弈中羽翼丰满的玩家,而不是政治家的工具出现了”⑦。这意味着新闻业在政党、商业、媒体这三种力量的博弈中,逐步建立了独立的行业属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媒体“不大追随政治领袖设置的议题了,不大聚焦于政党政治的修辞了”。⑧

商业性媒体的一个积极贡献,在于表达公意的自由。商业性媒体的特征是反对受客观报道的约束,替普通公民和社会共识代言,赋予“普通公民”观点以特权的趋向。商业领域所倡导的自由选择可能是某种更隐蔽、更有传播艺术的“强权”,正如汉密尔顿(Walter Hale Hamilton)所说:“商家和国家都强迫个人受到约束,商业之所以做得更好,在于它以选择的方式掩盖其命令的实质”⑨商业性媒体的本质在于视受众为消费者,而不是权利主体的公民。

当代BBC越来越需要平衡公共广播与商业化趋势之间的困境。在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衰落中,传统公共机构面临着被更为碎片化的、个人化的社会所取代。随着政党、公会、教会以及类似公共机构的总体性衰落,大众媒介以及许多其他社会化中介结构变得越来越自主,并开始接管传统公共机构所行使的许多功能。⑩

(三)英国广播的专业化传统

英国高质量的广播新闻直接依赖于英国新闻界以BBC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建立,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的完善。从本质上说,高质量新闻是英国权力制衡和民主的微观表现,高质量新闻表征为新闻从业者高度的责任感和纯熟的职业技巧,从而促进社会良性发展。英国公共广播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政治控制,由专业人士运作,并成为一种强大的传统。在本文中,新闻专业主义毋宁用广播行业专业化来代替。

“专业就是用某种生活方式、伦理规范、自我意识的身份和对局外人的障碍,将其自身‘水平地’组织起来的职业。”这种水平组织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有一套该专业独特的共享规范,即行业价值观和行业实践常规。

具体而言,广播行业的专业化程度由三个维度决定:首先是从业者的自治,其次是行业独有的专业规范,最后是公共服务取向。新闻工作者对自主性和权威性的主张,在特别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服务公共利益的主张。

BBC首任总裁瑞斯的运营理念为:BBC提供公民应该需要的,而非其想要的,把人类最优秀的知识、创造和成就传播给尽可能多的英国公民。他的媒体理想是“下决心创建一个道德高尚和具有教化功能的高效率全国广播服务体系”。自1939年起,BBC的新闻节目迅速成长,出现了“即时插播”“现场目击”“现场直播”等崭新的节目形式。到1944年底,广播报道小组一直跟随着英军在法国和远东作战,评论员也发展成一种在前线报道的新方式。

英国“新闻事业的专业化始于新兴的商业性报纸雇用全薪记者之际。”专业性的特征在于新闻界有自己的一套“选择和呈现新闻的标准。英国广播界长期发展建立起独有的行业规则,包括新闻伦理原则,如:新闻价值的尺度、保护匿名消息来源、广告与编辑内容的本质区别、判断专业实践和声望的标尺等。这意味着新闻工作者无论是为公共广播服务还是为商业广播服务,都有一致的新闻价值尺度,新闻工作者的立场理论上不受政党或者商业力量的左右,新闻工作的立场由这个行业来界定。英国公共广播认为,媒体的职业定位是“一种公共服务”,发挥着“公共信托”的作用,既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也不应该作为一种纯粹的利他主义。

(四)体系性保障

BBC的治理呈现专业化模式,其机构无异于政府控制体制或议会体制:由女王——实际上由首相——任命台长或者理事会,并且按照惯例要得到反对派的同意。被选中的BBC领导者不是作为政党而是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愿意抵御政治压力而恪守英国广播电视的独立性。BBC的记者、编导、制作人以及其他媒体创意和服务岗位都以类似的方式选择,以缩小政党瓜葛。英国广播新闻工作者的独立性,来自于对负责任的专业精神的秉持。

进入21世纪,英国政府对于广播领域的管理主要有两个机构:一个是针对公共广播部分的BBC信托理事会(BBC Trust);另一个是针对商业广播的英国通信管理局(Office of Communication,简称Ofcom),BBC的一些经营性活动也隶属于这个部门管理。2003年,英国通信管理局基于英国媒体融合的现实要求而成立,它对所有的商业性媒体活动进行管理和规制,不仅仅是广播电视,也包括手机等新媒体领域的经营活动。英国通信管理局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有利竞争的管理体系,推动竞争,保护消费者不受有害内容侵害,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和全体公民的利益。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英国有关通信管理局作为监管机构的法规,更侧重体现在“去监管”的承诺上。它强调“以充分的市场竞争”来代替“监管”,对监管如何维护公共利益则有所削弱。这是因为“不断地竞争只会将重点放在市场的经济监管和将用户作为消费者而不是公民。其后果是只有需求与供应、支付能力等才是重要议题而且愈加突出”。为了防止过度“去监管化”倾向,通信管理局试图专门成立一个内容委员会(Content Board)来保证“能够维护那些竞争与市场无法达成的公共利益”。并强调对商业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方面的特别要求。新媒体时代英国广播嬗变的路径,始终围绕着“公共服务”与“市场竞争”的博弈进行。

三、《今日》节目案例分析

为应对新媒体UGC即“用户生成内容”的冲击,传统广播媒体必须生产高质量的新闻,以凸显大众媒体的主流价值和竞争力。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放松管制,带来了媒体间的激烈竞争,预算缩减也引发了内容生产投入和收听率的大战。以BBC4台为例,2011~2012年度内容生产投入为8810万英镑,居于BBC所有电台第二位,但比上一年度减少了5.1%。见下图:

BBC在新闻报道上秉承严格的要求和系统的工作规章,制定了最为详尽的节目制作人准则手册,对编辑和采访业务的各方面提出了极为详细的要求。BBC4台的早间新闻栏目《今日》(Today)是英国王牌新闻节目。在电视诞生初期,人们就担心电视的早间新闻节目会取代《今日》,但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多数英国中产阶级早晨必听的广播新闻节目。这与BBC投注大量制作经费,恪守高质量广播内容制作原则有直接关系。

(一)高投入、权威的主持团队

《今日》是一档新闻综合性栏目(新闻+时事话题+文化、军事综合),中间穿插财经、体育各两档滚动新闻,播出时长为2~3个小时,周一至周五的6:00~9:00、周六的7:00~9:00播出,每星期有600万听众。该节目于1957年10月28日开播,英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广播主持人杰克·德·马尼奥(Jack de Manio)奠定了这一节目的基础。上世纪70年代,约翰·廷普森(John Timpson)和布莱恩·雷德赫德(Brian Redhead)以组合主持的方式为该节目赢得更多声誉。至今该节目一直以团队主持的方式播出,目前团队由五位多拥有超过20年新闻从业经验,而且是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权威报道专家组成:

约翰·汉弗莱斯(John Humphrys)从1987年1月开始成为《今日》节目的主持人,他曾作为驻外记者在美洲和非洲工作多年,《每日邮报》(Daily Mail)称其为“全国最杰出的记者之一”。詹姆斯·诺蒂(James Naughtie)1994年2月加入《今日》节目组,他曾先后供职于多家报社和杂志社,出任过《卫报》首席政治记者。莎拉·蒙塔古(Sarah Montague)是《今日》节目中唯一的女性主持人,做过股票经纪人、电视记者和财经主持人。2008年加入了《今日》的埃文·戴维斯(Evan Davis)有着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教育背景,在BBC做过六年半的财经编辑,编写了许多著作。贾斯汀·韦伯(Justin Webb)1984年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BBC,之后曾在英美两地多家电台担任首席广播记者,并最终成为《今日》节目的主持人。

与《今日》节目超强主持团队配合的,是BBC遍布全球的记者资源。BBC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直接触及新闻源头,在坚持英国本地化视野的前提下,以全球化视野报道新闻信息。在具体节目中,与各个渠道的专业记者连线是节目的重中之重。如:2010年7月5日,《今日》节目主持人在6:01~06分的5分钟内,先后与4位记者连线。这直接反映了该档节目制作经费昂贵,是英国制作经费最高的新闻类广播节目。

(二)高端政治访谈

《今日》节目的最大特色体现在高端政治访谈上。每天固定播出的《8点10分大事件》(《Big 8:10》),是一档政治新闻访谈的子栏目。这一栏目掌握着英国最高端的政治新闻资源,成为英国人了解国家政务最权威的渠道之一,英国政界权威信息和重要话题的发布探讨都往往选择这一平台。

英国首相卡梅伦等现任政府要员常常是《今日》的座上客,而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托尼·布莱尔等都是《今日》的忠实听众。《今日》的听众也基本都是英国作为社会主流力量的中产阶级。

(三)按照内容节奏设置的节目框架

大众媒体为了和非专业媒体区分开,就需要在权威性和专业性上凸显出来。其专业性的体现不是停留在语气本身的权威性上,而是在于内容和呈现的方式。发达国家广播节目内容编排的奥妙,不仅在于外在模式,更在于对具体节目内容衔接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对节目制作规范的研究,以及对节目制作理念的研究。

《今日》节目内容主要分为:焦点新闻(也可称为头条新闻,这部分内容通过快讯与深入解读两种形式展开)、经济新闻、体育新闻、每日读报、天气预报等。每一部分之间主持人都会做简短的过渡,保证各个部分之间仍然有较为清晰的分界线,编排节奏快,信息量大。

《今日》节目的时长为3个小时,可分成3个时段来解读。3个时段中,每个小时的节目内容架构基本一致,重复比例大约为70~80%。但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根据时间的推进,更新其中的报道内容。构成框架的信息内容包括头条新闻、商业新闻、体育新闻与天气预报等内容;除去每个小时都会出现的重复性内容,其他添加的内容主要关于宗教、文化或是其他国家的事务等。

在每一个小时的节目时段中,头条新闻的内容都占据着大量时间,并多以主播播报、记者连线的形式播出。头条新闻被视为是《今日》节目的线索,或是内容的基石。一方面,头条新闻不仅将3个小时完整地串联在一起;另一方面,头条新闻是整档节目的核心,无论听众在6点到9点钟的哪个时段打开收音机,都会在该节目构架的帮助下,迅速了解到当天英国以及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在海量信息社会,媒体的责任首先是对新闻的选择能力,其次是解读能力,而新闻的选择体现在对受众生活的干预程度和深度上。在这个意义上,头条新闻是该节目的重头戏,它决定了英国当日新闻的风向,也直接影响着当日英国中产阶级收听新闻的方向。

《今日》节目编排特点与英国听众的分布有直接关联。英国总体受众人数为52,352,000,国土面积为244100平方公里,与辽宁和广西面积类似;而我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陆地国土面积为9600000平方公里。对于中国全国听众而言,什么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新闻,在每日广播信息筛选中,很难确定这个唯一的标准。英国亦如此,即便是听众众多,但《今日》节目也一直被英国北部地区的人所诟病,认为该节目是为英国南部白人中产阶级准备的新闻大餐,不具有多样关照性。

《今日》节目的编排结构是一个有稳定内容框架的、弹性的循环结构,其结构框架有三种方式:一个是以头条新闻的重复出现为框架;另一个是以新闻、体育等听众共同感兴趣的基本信息为框架;最后一个是以主持人和记者的回顾、之间穿插部分软性文化新闻和一些社会新现象为框架。以节目内容作为板块框架,可能更符合听众的收听心理。

(四)环环相扣的内部细节

2010年7月5日《今日》节目的头条新闻是英国政府要削减公务员团队,解决人员冗余的问题。6:40的每日读报环节中,莎拉与约翰便就这一主题搜集了《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泰晤士报》《每日邮报》等多家英国知名报纸的相关报道和评论,使每日读报环节为头条新闻服务。这意味着,《今日》节目捕捉到当日中产阶级听众最关心的议题后,再以纸媒和其他媒介信息来源进行印证和解读,实际上发挥了媒体精选信息平台的作用,确保了该节目的权威性。

(四)广泛的分类听众

《今日》节目的核心目标听众为英国中产阶级,但实际上该节目吸引了社会各阶层最大范围的听众。这与节目每小时循环更新的编排方法密切相关。因为,英国蓝领阶层上班时间是早晨6~7点,中下层办公室人员上班时间是7~8点,中产阶级和中上阶层9点钟左右;即便是中产阶级,如果家有上学的孩子,也需要早起在驾驶中收听该节目。《今日》节目的时间安排照顾到了多个层面听众的分层收听需要。同时,每小时循环更新的编排方法,也确保了听众在不同时段都可以全面、及时地收听新闻。

广播如何留住听众?单纯的信息量是一方面,节目的伴随性和亲和力也很重要,这就需要处理好信息的排列和解读,时时考虑听众可能的需要,并用最舒服的方式给予听众这些信息内容,让听众觉得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没有和广播一起度过就没有趣味和意义,那广播就满足了听众一种深层的需要,而不只是简单地提供信息使用功能。实际上广播听众更在意节目在何种程度上填充了他的生活,如何成为他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五)端庄严肃又富有交流感的主持风格

在报道关乎国计民生的“硬新闻”时,《今日》节目主持人的语气都是较为严肃的,使用了字正腔圆的标准播音语调来播报。每一条单独的“硬新闻”都由一位主持人来完成播报,以确保其严肃性。《今日》节目严肃之余也不失轻松活泼,主持人除了分别播报新闻与记者连线之外,还不时会交流对某个新闻事件的看法,或开个轻松的小玩笑。早间节目往往是上班族出门前或在汽车上收听的节目,对刚刚睡醒的人们来说,声调单一、语速不变会显得乏味。

高度的媒体竞争时代,广播需要挖掘声音传播的独有潜力,特别是在内容传播质量方面积聚的团队制作、专业设备、媒体渠道资源、媒体累积权威性等优势,提供高质量节目内容,避免广播节目的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拓展激发广播的活力。

(本文为孟伟主持的教育部留学基金委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英国公共广播与商业广播比较研究”【项目编号JLJ1201】的中期成果)

(本文编辑:刘园丁)

注 释

①安德鲁·科雷赛尔《新媒体技术与广播的未来》,《中国广播》2011年第3期。

②Ofcom, the communication market 2012。

③数据为超过15岁的所有成年听众,参见BBC 2011/12 年度报告, www.bbc.co.uk/annualreportc。

④观点详见Anthony Giddens , The Third Way: the Renewel of Social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1998。

⑤主要观点参见Robert A. Dahl, and Charles E. Lindblom. Politics, Economics, and Welfare.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

⑥Richard D. Altick,The English Common Reader: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Mass Reading Public, 1800--1900.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57,P24。

⑦⑧⑩丹尼尔·C·哈林 保罗·曼奇尼著,陈娟 展江等译《比较媒介体制:媒介与政治的三种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4页、211页、263~264页、35页。

⑨爱德华·赫尔曼著,甄春亮译《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天津人民出版杜2001年版,第244页。

参照Randall Collins.“Changing Concep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the Professions.”InR.Torstendahl and M. Burrage, eds., 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s: Knowledge, State and Strategy. London: Sage. 1990。

John Reith,Broadcast over Britain, London: Hodder,1924,P34。

李书藏《冲突、妥协于均衡——英国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生成探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1页。

詹姆斯·卡瑞 珍·辛顿著,栾轶玫译《英国新闻史(第6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117页。

丹尼尔·C·哈林 保罗·曼奇尼著,陈娟 展江等译《比较媒介体制:媒介与政治的三种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8页、222页、38页、236页。

转引自石力月《媒介融合背景下英国广电业“公共服务”理念之嬗变》,《新闻大学》2010年第3期。

本部分内容参见孟伟《广播传播学》第三章第四节“国外广播内容传播”相关内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年版。

http://www.rajar.co.uk/listening/quarterly_listening.php 2013年3月28日。

国家统计局网站.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地区的常住人口统计数据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9_402722510.htm,2013—03—28.

Guy Starkey& Andrew Crisell,Radio Journalism,London:Sage.2009。

新闻传播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新闻专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充满了波折,好不容易从政党报刊中突围,现在又有迷失在商业化浪潮中的迹象。涉及到国内传播时由于种种因素的约束,基本还是有章可循的,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却常表现出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陆晔和潘忠党认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内容包含: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①

而国际传播的基本内容为:一是对本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关于国际事务的政策、立场、观点、主张等的传播;二是对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内政外交各个方面的传播。国际传播的根本目标可概括为:塑造国际形象,维护国家利益。②

将以上新闻专业主义与国际传播的内涵作比较,即可发现两者天然的冲突。新闻专业主义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道德主义倾向。它作为一种价值理念,自觉地脱离政治权力、意识形态以及经济等因素的束缚,免于政治和市场的控制,以公正客观为其职业道德理想,以服务公众为其最高目标。而国际传播由于和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和政治、经济等因素不可能完全切割,媒体站在国家利益或是政府政党利益层面,很有可能操纵事实,与新闻专业主义报道事实为公众服务的目标相悖。

国际传播偏离新闻专业主义的因素

国际传播偏离新闻专业主义的因素有多种,有主观故意的,也有无意或客观因素造成的。由于政治博弈的需要,事实经常被操纵。国际传播中,记者的成长环境、价值观和被报道国家往往大不相同,导致文化差异,形成偏见,也会造成报道偏差。有些国家国内矛盾重重,为转移国内视线,就会将矛头对准中国,是中国过度的需求导致某些物品价格暴涨,是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廉价鞋帽、纺织品使得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崗位流失;以及日本新加坡公园里小区内健身设施丢了,也臆断被盗卖到中国了,因为中国对铁的需求量大。

在国际报道中容易流露情绪化倾向,偏离新闻专业主义。这常常是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国内对跨国公司的报道常有这种倾向。

国际传播偏离新闻专业主义的方式

进行议程设置,造成为己所用的拟态环境。人们倾向于关注大众媒介报道的问题,并依据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而确立自己看待事物的优先顺序。比如前阵美日媒体对中国食品安全的炒作,让人觉得“中国制造”统统不行了,其实据统计中国产品出口到美国欧盟的合格率达到99%,在日本中国产品不合格比例甚至小于美国产品。但由于政治需要,中国产品的质量安全就这样被推上“风口浪尖”,其实美国日本存在比这重要得多的议题。

国际传播媒体惯于采用框架内报道的方式对受众施加影响。受众不可能亲身经历、亲眼看见所有的事情,新闻媒介提供的信息就成为形成认知的主要途径,而媒介对于信息的选取和编辑就形成了一个提供给受众的框架,就好比摄影师的取景镜头,在一片风景中确定自己的角度、光线与构图,呈现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思想与过去。③在框架内报道,带着有色眼镜,凡是涉及对象国的报道都套入既有框架内。

在实践操作中,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性法则也被操纵。这种操纵方式采用编辑手法,媒体记者通篇采用事实,似乎很客观,找不到一处虚构的事实,但在写作中巧妙组合事实就流露出记者想要表达的观点。看一下法新社对俄国女记者安娜·波里科夫斯卡娅遇害的报道,消息开头介绍记者遇害事实,中间为相关背景,最后说该记者由于对车臣的报道引起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普京扶植的车臣政府的猜忌,波里科夫斯卡娅还是普京的反对者。结果读者就给引导得出一个结论,普京很可能是记者遇害的幕后主使者。普京上任后,调整俄罗斯的内政外交,渐渐脱离西方的掌控。西方也不想看到一个强大的俄罗斯,这样一份报道的出台也可以想象。

渐渐兴起的全球化传播或可部分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

国际传播和新闻专业主义的矛盾似乎是不可调和的,但全球化传播或者可以缓解两者的冲突。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与发展,相比较有以下特点:全球传播更立足于全球性,而非国与国之间的“国际”性;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政府间国际机构,而在全球传播当中,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包括跨国活动团体、跨国企业和众多个人;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多边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和平和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都是全球传播中的世界性议题。④

如此看来,由于全球传播以上特点的存在,或许使得传播更能接近于新闻专业主义。尤其是在全球传播中,人们关心的对象与范围已不再局限于本国和本民族,而是作为“地球村”的一员而思考和行动,这样国际传播或者能从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的思维中跳脱出来,而以大部分民众的利益为念。关于美越战争的报道就是成功的案例,媒体最终摆脱了政府立场,选择报道真相,从而促进了战争的结束,成功地实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

但不可忽视的是,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是否能在国际关系和新闻专业主义之间保持较理想的平衡,仍是个疑问。

注释:

①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台湾),2002年第7期

②④刘继南等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2页

③李希光 周庆安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63页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崔金浩,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

摘要:新闻摄影在20世纪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与此同时增长的,还有对于新闻摄影记者在法律和道德曾面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新闻摄影到底面临怎样的困境,新闻摄影的未来发展之路又在何方?

关键词:新闻摄影;法律;数字时代

新闻摄影与摄影术的发生发展是相伴随的,从第一张新闻摄影图片关于德国汉堡火灾遗迹的记录到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新闻摄影无论在技术还是在理论层面都用了相当的发展,从诞生之日起,新闻摄影作为一只图像记录的技术出现,它的本质在于还原和解读新闻事件本身。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相比较银盐时代,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创作变得更加快速和自由,且对于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低,这也导致了新闻摄影出现了很多的困境。但是在新闻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经常产生失真,甚至与事实根本背离的情况,新闻摄影的地位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数字时代创造了便捷快速的新闻摄影模式,而法律和道德对于新闻行业规范的作用更加显著,受众的道德水准和法律素养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样一个背大景下,本文旨在探究数字时代下新闻摄影的困局和出路。

1.新闻摄影对于新闻事件的还原作用

新闻事件是客观的,但是在新闻事件的报道表述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文字并不能够承载所有的事实内容,新闻图片的重要性开始显现。新闻图片最初只是作为文字的作证出现,但是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新闻图片已渐渐摆脱了文字的附属品的地位,有了更为独立的地位,其在还原新闻事件的重要作用也愈加明显,新闻图片里也包含了大量的事件之外的文化符号。

1.1还原新闻事件的作用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第七卷,曾经提出了著名的洞穴之喻,我们看到的世界远非世界的本身,也许只是客观存在的某种投影,以新闻摄影的观点来解读,就是说,新闻摄影虽不能完全再现新闻事件本身,但是它是能直观反映客观事件的“洞壁之影”,“无图无真相”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共识。最初一个新闻事件的真实总需要新闻摄影的佐证,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新闻摄影作品作用日益显著。纵观新闻摄影,它根本上是基于新闻事实而存在的,但新闻摄影自身必须在一定的传播要素,即摄影技术,伦理和法律的约束以及受众的心理需要。

1.2.1摄影技术

摄影技术的发展是新闻摄影的基础,新闻摄影在数字时代的革命性突破离不开摄影技术的发展,数码时代以来,从新闻摄影作品制作到传播各个环节来看,都发生了深刻显著的变化。从最初的达盖尔照相法需要半个小时的曝光,到如今可以实现快速连拍;从黑白摄影到彩色摄影,从低质量到高像素,从银盐胶片到感光元件。摄影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推进摄影革命的基础,在数字时代到来之后,新闻摄影告别了冗长的暗房操作,节约了拍摄的成本,最为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拍摄和报道的效率,摄影的门槛开始较低,越来越多的非专业的新闻图片开始出现,摄影的后期技术也走出了暗房,不再神秘,如photoshop等软件的出现,图片的修改变得简单化,互联网和SNS的出现,让新闻图片的传播范围更加广阔,复制更为方便,影响力几何倍增式地增长。

1.2.2伦理和法律

新闻摄影要以伦理和法律为约束。上世纪五十年代,法国著名摄影师布列松提出了“决定性瞬间”理论,该理论在新闻摄影界流传甚广,也被诸多新闻摄影师奉为圭臬,决定性瞬间强调各种因素在一张照片上刹那得到完美的融合,有不可复制和稍纵即逝的意味,许多新闻作品为了追寻所谓决定性瞬间违背道理伦理,甚至触犯法律遭致一些非议,如美国记者凯文卡特拍摄老鹰啄食饥饿的非洲小女孩的照片,他本人获得了普利策奖,却备受道德的谴责。新闻摄影要以伦理和法律为上限,不能一味追求感官刺激而放弃真实性或道德与法律。

1.2.3受众的观看欲

受众的观看欲望是摄影发展的心理动因,如果受众没有观看的欲望,则新闻摄影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每个人的生活范围都受到空间和历史的局限,一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所描绘的,新闻摄影也延展了个人的视界,让受众看到了个人经验所不曾看到的景象。好奇心和窥视欲这样的心理需求产生了新闻摄影的动因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闻摄影的问题,二十世纪,黑镜头大量出现,其对于痛苦的揭示往往能引发道德问题,但心理动因让受众渴望可到前所未见的景象,这种痛苦反而会施加给观看者。[1]

2.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困境

2.1还原的失真

新闻摄影作为“洞壁之影”往往会失真。技术革命往往是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其自身不容忽视的副作用。纵观摄影诞生以来的发展,技术革命让摄影的门槛降低, 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掌握原本繁琐的摄影技术,新闻摄影中对于图片的复杂的暗房处理技术也变成了只要在一台个人计算机面前就可以完全驾驭的技艺,摄影的技能和后期操作都由专业化渐渐走向了平民化,数字技术也让新闻照片传播的各个环节都更加迅速,更具影响力,特别是互联网对于新闻图片的传播,极大地拓展了其受众范围和影响力,然而低门槛和迅速传播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对于新闻事件还原的失真。在数字时代, 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对新闻图片中某些新闻场景的修改、部分新闻元素的添加或删除、移花接木进行多张图片的合成都将变得轻而易举, 并且在图片效果上足以乱真。[2]

还原的失真广泛存在,有人把新时代的摄影称之为“魔镜”,而不是像以往单纯的作为一种“玻璃”来反映客观事实。[3]新闻事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新闻摄影并非事实本身,而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影像的反映,但新闻摄影并非就一定能够传递客观事实的真实信息,反映和事实之间因为客观或者主观因素原因,往往会呈现出一定的偏差,即还原的失真,对于事件还原的失真并非在数字摄影时代才出现的,但在数字时代,这种失真被放大和快速传播,影响更加深远。

照片还原的失真与否,不仅仅是考研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更是对于一个记者法律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考验,日益增多的新闻照片侵权事件,也正因为公众的法律意识的觉醒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而导致,也反映出了媒体热衷于抓住眼球而无视底线,热衷炒作,而造成了黄色新闻泛滥的后果。

2.2对新闻摄影作品编辑的底线问题

新闻摄影的失范主要体现在与法律,伦理相抵触。新闻摄影与法律伦理相违背的问题一直是存在的,究其滥觞,多为媒体或个人为了追逐利益或者引起话题而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其中最为普遍的便是新闻图片的造假问题。数字技术下新闻图片的修改更加方便,图片造假或者不实的情况有所增加,在近些年来新闻摄影作品作品修饰的底线开始有了争议,2013年度的荷赛奖年度照片《加沙葬礼》就被质疑照片存在对光线的修改,但主办方却默许了这种局部的修饰并没有改变图片的事实内容,这引起来关于新闻图片修改底线的讨论,而这个界线缺乏统一的规范,且自由度很大。事实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现象是对新闻事实的再创造和模拟拍摄,纪实和摆拍之间的界线太模糊也引起了争议,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优秀的新闻摄影采用在事实基础上的在创作的方式形成的,这无疑对传统的新闻摄影理念形成挑战,而摆拍在新闻摄影的历史上也不乏杰作,如《国旗插在硫磺岛上》作者就承认是战斗结束后的摆拍之作。2013年,一些政府网站纷纷爆出了官员视察的“悬浮照”,内容破绽百出,由此可见如今新闻照片修改的泛滥。如何确立新闻照片的修改底线,要以为法律和道德为准绳,而非人为来判断;有效区别事实和虚构的界线,坚守新闻的本真,已经不言而喻成为了重要的命题。遵守新闻法律法规,维护新闻人的形象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2.3 新闻摄影造成的特定的刻板映像

新闻摄影作品不是孤立的,新闻摄影作品有其背后的新闻事件作为支撑,而大量相类似的新闻摄影作品以相似的语境的出现,会形成特有的拟态环境,新闻摄影的镜头不再是简单的新闻事件的透镜,它会和新闻事件一起会形成特有的拟态环境,而这与事实有偏差的。这样的刻板映像会让解读新闻摄影作品本身就存在误区。如从2010年到2013的荷赛奖年度图片奖,内容几乎全部都是关于中东、阿富汗战等受众潜意识中认为是战乱地区的,而在我们通常见诸媒体的报道中,这些地方新闻报道也是充满了血腥和暴力的色彩,新闻图片无疑为此提供了良好的佐证。新闻作品的着眼点也往往是非常态的现象,仿佛只有这样才有卖点。事实上新闻摄影建构的环境在媒体上已经屡见不鲜,如城管暴力执法的图片中,小贩往往被塑造成弱势群体的一方;在一系列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的新闻中,扶人者往往都被被塑造成了被讹诈的无辜形象,甚至还有照片中极力刻画麻木的路人,导致一种老人跌倒就是要讹钱的语境,在2013年12月2日人民网的图片新闻《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在标题中已经先入为主对事件的性质做了预判,而多数读者也在谴责大妈的行为,但之后的事实却显示是老外撞人在先,于是不难看出受众又被大量图片的设置的语境误导,失去了判断力。这同样也侵犯了拍被摄者的隐私权和名誉权。[4]同样在灾难性的新闻摄影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灾难的惨状,却鲜有正面展示人性善良的图片,这无疑掩盖了事实的全貌。刻板的印象可能会给被拍摄主体带来权益的损失。

2.4专业新闻摄影行业与新型自媒体的困境

伴随着新兴自媒体的崛起,传统专业新闻摄影行业出现了消亡的趋势,或者说这种渐渐式微是随着整个传统媒体业的整体衰微而产生的。对于专业新闻摄影行业的冲击来自媒体自身:近些年来,传统媒体业务下滑,为了整合资源,节省成本,全媒体记者的观念甚嚣尘上,培养多媒体记者也成为媒体节约开支,提高效率的趋势,采摄一体之后,专业的摄影记者是否还有存在必要就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一些传统媒体已经开始了无奈的尝试,如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Chicago Sun-Times)在2013年5月30日宣布裁掉整个摄影部,28名摄影记者全部被解雇,其中还包括普利策奖的获得者。同年11月14日,法国《解放报》移除了报纸的全部配图,以此来警示读者新闻图片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专业新闻摄影的消亡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上开始的,如今的摄影设备数字化和自动化以及普及化程度日渐发展,摄影变得不再是一项专门的技艺,人人皆可拍照、共享的时代已经来临,特别是随着移动终端手机的出现,拍照和互联网共享已经成为了日益普遍的事情,很多第一手的新闻图片往往出自非职业化的普通受众之手,如发生在2013年4月15日的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新闻中,媒体引用打得大量第一手的照片都出自现场观众之手,这样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

公民记者在崛起的同时,虽然为新闻摄影拓宽了渠道,但是公民记者通常专业素养和法律意识较职业记者要低一些,这无疑也降低了新闻照片的专业性和合法性。互联网的冲击让传统的新闻摄影专业显得滞后,新闻图片的来源广泛和专业化要求低使受众开始对于新闻照片的真实性有了质疑,这种质疑的衍生出了众多的新闻图片打假事件,受众宁可网络爆料的图片也难以信服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照片本身也往往没有数字化的,很难像网络图片那样实现快速复制和再传播。公民记者没有体制的规范,只能用法律来对其追责,而显然这个界线有时候难以把握。公民记者也应该纳入到新闻法律法规的规范范围之内,需要严格约束其行为。

2.5视频媒体的冲击

视频媒体在互联网上大量出现,媒体大量采用视频媒体来报道新闻,在新闻实践中,新闻摄影的地位也在下降,甚至一些媒体索性用视频媒体的截图来充当新闻图片,可见新闻摄影的表现力相比较而言远不如视频媒体生动、可感,一些人甚至因此断言新闻摄影终将消亡,但这显然为时尚早,新闻摄影有其独特的表达和美感,静态的表达有时候更有力量,这样面对这样的问题,必须努力把握新闻照片独特的魅力。

3.新闻摄影的未来之路

新闻摄影归根结底要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的图像还原,这是保证其真实性的先决条件。纵使新闻摄影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新闻事实是客观唯一的,这是摄影无法逾越的底线,而这势必需要道德的制约和法律的规范,也是不断完善新闻法的应有之意。

这条底线下,新闻摄影的魅力依然存在,依然是受众接触信息的重要来源,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图片打败了文字,读图时代已经来临。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新闻摄影日渐去专业化和多源化,人人皆可拍摄的时代下,将来的新闻摄影记者可能不再是一种职业而变成了人人皆可以胜任的社会角色,对于新闻摄影多源性的接纳和包容,才能让新闻摄影以及新闻报道永葆活力。

新媒体的崛起冲击了传统媒体行业,传统新闻摄影行业也同样遭受冲击,但新媒体的快速和互动性强也为新闻摄影找到了出路。新闻摄影有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表现力,无数经典的新闻图片不光能去阅读者,甚至会影响历史的进程,如越战中的《枪毙越共》一照,极大地震撼了世界,让世人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促成了反战运动。

在数字时代下,新闻摄影摄影行业也必须和新媒体相结合,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传播,才能更好发挥其表现力,迎接一个“读图时代”的到来。

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对于新闻摄影记者法律和道德要求,作为摄影记者自身也要加强自我修养,政府和新闻监察机构也要不断完善法律规范,通过多种手段来规范新闻摄影行业,让其更为规范。(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欢《从“黑镜头”图片看人文精神对于新闻摄影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

[2]高立 姜欣《试论数字时代下的新闻摄影》 《新闻界》 2008.3

[3]任悦《从“玻璃”到“魔镜”———新闻摄影的变革与后新闻摄影时代的到来》 《新闻与写作》2011.8

[4]人民网新闻《北京街头老外扶摔倒中年妇女遭讹诈》,http://bbs1.people.com.cn/post/11/1/2/135708613.html

上一篇:任务驱动法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