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范文

2023-09-12

工业工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设计概论;工业设计;以人为本;辩证

一、设计的同源性

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作为众多设计的一个分支有着和其他设计同样的源头,也具有与其他设计截然不同的定位和研究方法。首先,设计——这个词是由手工生产而来。是企图通过某种人为手段,将人的情感用于生产结果,使被造物充满拟人生机。我们在研究工业设计概论之前,有必要就设计概论也做一个简单而又全面的说明。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1980年在巴黎年会上提出:“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这个说话导致了工业设计对于社会的影响,不断的推进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在破坏者我们的生存环境。

不同设计的发展都是源于生活的需求,只有需求的市场才能带来行业的蓬勃。工业设计,过渡或者削弱机器生产的理性视觉对人的心理影响,也就是说人试图通过大批量机械化流水线的生产,将手工行为的视觉、情感理念用于扩大化的行为活动。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满足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工业设计是产业价值链中最具增值潜力的环节之一,是展现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程度、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中国的工业设计至今仍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在经济领域建构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设计驱动型的创新机制必将成为主流。

工业设计的对象可以是“物”,如产品、广告、包装、环境设计、市场战略、产品计划、交通工具系统等;也可以是“事”,如工作、学习、饮食、娱乐、休息、交流等生活方式的概念创造、策划、开发。所以,工业设计是一切人为事物、事务等的观念、方法和评价思路。“设计”就是设计人为的事物,是一门人为事物的科学。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人们的生活行为、过程是对设计具有真正作用的直接外因,这种外因决定了设计的产生和演变。研究设计的最根本思维方法是要通过研究设计“目标”的外因,从而认识限制实现人的目标需求的“目标系统”,建立起设计的定位和评价系统,然后才能正确地选择、整合“内因”——原理、材料、结构、技术、工艺和节点细部,并把它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系统”。

二、工业设计的传统、现代与发展

1.传统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能为人所认识和发挥其作用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后,由工业化大的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当时大量工业产品制造粗糙、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设计的出现改变了当时状况,成为了当时社会新生的宠儿。传统中的工业设计主要是对以工业手段生产的产品所进行的规划与设计,使之与用户之间取得最好的人机交互。从这个概念来解析工业设计的性质:第一,工业设计的目的是取得产品与人之间的最佳匹配。这种匹配,不仅要满足人的使用需求,还要与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需求配合的恰到好处,这正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第二,工业设计必定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工业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交叉融汇的科学,涉足了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有如工业社会的粘合剂,使原本孤立的学科诸如:工学、力学、结构学、市场经济学、美学、人机工程学、人文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彼此联系、相互交融,结成有机的统一体。实现了客观地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与主观、能动地进行创造活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设计的天职是引导人们的生活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中国当代实际出发,探索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选择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创造新的民族传统,这是设计的首要任务。设计是生活,是综合性的事情,它需要各种知识,所以它不是一个纵向的专业。而是一个横向学科,它的学习方法不是知识的积累性,而是思考性和方法性的.因此工业设计是一种整合知识的方法,是怎样去观察生活,从生活当中去理解事物。设计的关键是了解认识生活,发现生活当中的问题,它是典型的人文学科,它需要技术知识、营销知识、管理知识、造型知识来解决人们生活当中的问题。设计不是视觉和感觉的问题,它是体验和感悟,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需要“设计”帮助你解决生活当中发生的问题。设计就是老老实实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从生活当中去挖掘问题,发现潜在的创意。因此,设计需要真正的能力型和素质型人才。

2.现代工业设计

传统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造型设计。时代的不断推进,设计内涵的发展也趋于更加广泛和深入。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了现代工业化社会,设计所带来的物质成就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现代工业设计的概念也由此应运而生。现代工业设计可分为两个层次:广义工业设计和狭义工业设计。

广义工业设计(Generalized Industrial Design)

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从构思到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的系列行为。它包含了一切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设计过程。

狭义工业设计(Narrow industrial Design)

单指产品设计,即针对人与自然的关联中产生的工具装备的需求所作的响应。包括为了使生存与生活得以维持与发展所需的诸如工具、器械与产品等物质性装备所进行的设计。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产品对使用者的身、心具有良好的亲和性与匹配。狭义工业设计的定义与传统工业设计的定义是一致的。由于工业设计自产生以来始终是以产品设计为主的,因此产品设计常常被称为工业设计。

3.工业设计的发展需要理念的升华

人无论在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这种理由过于的强烈也被叫做信念。设计师就像是一个朝圣者,同样需要他对设计的热忱才能开动起设计的马达。

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也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低碳环保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一直被设计界津津乐道,它永远都是那么的重要让我们无法不对它认真对待。或许,环境问题的背后有着每个人的影子,但是作为工业设计这个职业也确实应该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就现有的产品世界的结果来看,工业设计的方向可能诱导少数人(设计师)的情感形成了全球化,从而封闭了其他人(消费者)的情感。但是,情感是不可能统一的。而批量生产带来的情感批量化则会使产品更多被淘汰,或者更快的被推陈出新。这是人的情感求异、求新的性格造成的。确实如此,环境危机已经证实,欲望导致产品的淘汰速度比过去加快,这对环境的破坏是空前的。

三、工业设计需要辩证对待

1.好是相对于不好的

好的设计之所以好,除了本身所具备的以人为本的性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差的设计存在。这就好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说的那样——运动是因为有静,而静止没有绝对的,只有相对的。要提炼一个好的设计概念,正确的去得出结论,需要实践的证明。

我们找到好的设计,找到他们的共同之处,从中来发现并且正确的去认识工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因此,必须有所比较才能真正懂得,好的设计是因为不好的设计给了我们不好的榜样。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坐的椅子,作为设计师一直在追求一把做起来舒服的椅子,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有百分之八十的椅子是不舒适的。我们很难想象我们生活在的这个社会一直没有解决好椅子的问题。是的,的确是这样,也因为此我们需要不断的去设计,在设计的时候不断的去提取设计的理由。

2.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比较在于不同事物的对照,我们从劣质的设计中总结出正确的设计思想。我们更应该从好的设计中提炼其精髓,使之能光芒照人。好的设计带给我们的是好的心情,好的生活体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总是在不断突破就产品的性能和使用体验。就如传统电视与LED电视机,iphone3与iphone4一样。

四、小结

好的设计能够真正跟生活融合在一起的,这个时候产品才真正发挥其艺术性在社会生活当中的意义与价值,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具有被设计雕刻的印记。一个好设计在满足对我们生活的功效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精神的享受,所以应该具有相当的附加值。好设计是需要因时制宜,用最适合的东西去尽情发挥。然而,为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许多大众化的设计不惜降低自身的设计思想和审美素质,采取粗制滥造和呆板拷贝的方式,从而对设计本身所具有的“好的机能”降级以求乃至根本忽视。作为设计的发展,我们或许应该想到的是如何有效的控制欲望的同时能使我们的设计得到不断的更新和认可。不管是怎么样的方式,要能有效的避免物质浪费的情况下更好的宣扬我们的主义,那才是作为工业设计师所最为自豪也是应该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柳冠中.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美]H.Pink Daniel. A Whole New Mind [M],2003年

[3]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日)原研哉 著.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5] 王明,鲁晓波.工业设计[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工业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IE);应用;发展

1.工业工程的基本概念

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AIIE)对工业工程的经典定义如下:工业工程是对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工程技术,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IE的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同时,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应用知识体系,其综合性集中体现在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上;IE为实现其目标,在进行系统设计、实施控制和改善的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考虑到人和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人为中心;最后,IE是一门系统化技术,它强调的不仅是某种生产要素或某个局部的优化,最终追求的是系统整体效益的最佳。

2.工业工程的应用介绍及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几百家企业不同程度地应用了工业工程,获显著效果的已达三十余家。这些应用涉及到汽车、钢铁、机械制造、家电、建材、信息等十几个行业,包括一汽、一汽大众、科龙、美的、海尔、华为、成飞,以及东南沿海的众多企业都已经应用工业工程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2.1工业工程在汽车行业应用

工业工程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福特公司。1913年,福特公司发展出一套较完整的汽车流水线,将原装配底盘所需的12小时30分钟减少到2小时40分钟,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它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而且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开始实行的丰田生产方式(TPS),也是工业工程成功应用的代表。TPS可以归结为“一个目标”,“两大支柱”,“一大基础”,“一个目标”是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两大支柱是准时化与人员的自觉化。准时化(JIT)生产,即以市场为龙头在合适的时间、生产合适的数量和高质量的产品,绝不多生产一件产品;人员自主化是人员与机械设备的有机配合行为,生产线上产生质量、数量、品种上的问题机械设备自动停机,并有指示显示,而任何人发现故障问题都有权利立即停止生产线,主动排除故障,解决问题,同时将质量管理落入生产过程,变为每一个员工的自主行为,将一切工作变为有效劳动。“一大基础”是指改善,改善是TPS的基础。改善包括以下含义:

(1)从局部到整体永远存在着改進与提高的余地。在工作、操作方法、质量、生产结构和管理方式上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2)消除一切浪费。TPS哲理认为不能提高附加价值的一切工作(包括生产过剩、库存、等待、搬运、加工中的某些活动,多余的动作,不良品的返工等)浪费必须经过全员努力不断消除。

(3)连续改善是当今国际上流行的管理思想。它是指以消除浪费和改进提高的思想为依托,对生产与管理中的问题,采用由易到难的原则,不断地改善、巩固,改善、提高的方法,经过不懈的努力,以求长期的积累,获得显著效果。

2.2工业工程在国内一汽大众集团应用

一汽大众集团的工业工程应用,是国内第一个在企业应用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的成功案例。项目始于1997年,2001年底结束,历时近五年,针对企业的不同问题,规划了企业的IE应用策略,并开展了如表1( 所示) 8个课题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可比价格和成本计算,截止到2002年元月,一汽大众工业工程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累计可达几千万元。同时工业工程的实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信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此外企业员工士气的提高和企业文化的形成等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还很多,最显著的就是工业工程改善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用工业工程的思想和技术武装企业,并为企业培养了大批IE人才,为今后应用包括&- 在内的先进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工业工程在企业的逐渐推广,企业将获得源源不断的内部动力,从而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了保障。

表一 一汽大众集团工业工程应用情况

推广工作与研究内容 效果

系统应用IE阶段(1990~1997)

1现代IE推广总体规划 1.确立了应用IE的思路与发展方向

2.经营管理DSS 2.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

3.生产系统柔性研究 3.消除了生产线上的瓶颈,实现产能优化

4.人力资源规划 4.提高了企业人员素质

5.供应系统的期量标准化 5.采购库存大量降低,节约流动资金上万元

现代IE应用阶段(1997~2001)

6.基于CIMS的KELON-ERP 6.百元产值库存资金下降5%

7.集成化成本管理系统 7.产品可比成本降低5%

8.集成化营销管理信息系统 8销售收入逐年提高20%,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

2.3我国工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国外与国内工业工程发展及应用的实践表明,IE在我国企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提高系统综合素质,提高生产系统综合效率及效益。保证各类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及社会经济系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率,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等。国内外实践证明,在企业广泛应用工业工程的知识和原理,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盈利水平,减少无聊和劳动力的消耗,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改善生产环境的同时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然而,我国企业实施工业工程存在以下问题:

(1)完全模仿西方。将西方的工业工程体系毫无改变的整体照搬。事实证明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一方面,国内对该体系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不具备完全的理论基础和人员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因为本土文化的限制,没有经过任何本土化的改造并不能适应我国企业的应用环境,无法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2)作为专门的工业工程部门,在企业中,从现场改善做起,通过企业管理基础的夯实,使得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进而实施信息化战略。

(3)以信息化战略的带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这忽略了经典的工业工程技术改善企业现场的重要作用。在对手工工作的替代与初步的信息集成基本实现了以后,企业进一步提高,取得更大发展的瓶颈将是管理基础。

鉴于以上问题,我国企业在实践中应该解决以下问题:

(1)通过各种渠道增强企业对工业工程的了解和认同感,应利用各种渠道,如报纸、宣传栏、互联网等,做好工业工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举办研讨会、培训班,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工业工程知识的扫盲;扩大年会的影响,在年会上对企业实施工业工程的效果进行总结与归纳,并给出相应的奖赏;增加国际合作與交流,借鉴国外的实施经验,取其精华,为己所用。今后需要完成的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是做好工业工程知识的传播、普及和推广工作,在这一方面,相关的学会和理论界应积极发挥正面的引导和标杆作用。

(2)大力培养工业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从目前状况看,在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机制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无法满足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快速增长的需求。统计数据表明,除了经济发达的地区,我国其他地区工业工程人才严重匮乏,加入WTO后,合资、外资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呈现迅速增加趋势,如果在人才竞争上,我们继续处于劣势状态,后果将非常严重。

(3)全面的整体实施。从企业规划、企业设计、企业诊断到企业改造等各个阶段提供全过程规划模块,提供从资本视图、信息视图、业务视图到组织视图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在多变的经济环境、功能(以及结构形态)、输入和输出,将“摸着石头过河”式的企业改造转变为有目标、有方法、有工具的改造。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更应该应用工业工程技术全面改善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作用,真正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展望新世纪的制造业,推广应用现代技术与管理理念的工业工程,必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工业工程范文第3篇

摘要:现如今,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以及施工技术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未来发展地位。为了有效地改善建设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水平,文章将会从实际出发,系统的分析工业工程法在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建设施工行业;现场管理;工业工程手法;应用探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不断提高,现场管理意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为了实现工程项目施工的最终目标,整个施工的现场绝不能处于被动的状态,管理者要采取主动进攻的模式,提高管理力度,找寻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漏洞,让管理模式变得更加完善、更加全面,从而保证工程顺利完工。

一、工业工程的含义

工业工程指的是对人员、物资、设备以及能源或信息等资料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的进行专业的设计与改造的一门学科,工业工程会利用数学、物理等专业知识,应用工程分析以及设计原理,对获得的相关成果进行确定、预测以及评价。工业工程能够合理地利用各类实用的方式方法,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为组织以及管理提供一些专业的科学依据,要想真正掌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所在,需要借用专业的管理控制技术对其进行调查与分析,而工业工程法恰巧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工业工程中的相关职能与建设工程中的现场管理环节息息相关,能够及时的让管理者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对质量管理进行现场的数据分析,从而推动建设行业的管理发展,提高现场管理的整体效率与实际水平。

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工业工程法的实际应用

(一)分析工序

工业工程法在工序分析方面的应用程序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重点—制定解决方案—实行方案执行评价与合理改善方案—跟踪问题解决,整个过程属于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在施工现场的管理过程中,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对过去的数据进行再度分析,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与重点,进而提出改正的方式与发展的目标。对于现阶段一些大型的施工企业,需要对其常用的工序进行完善,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改善方案,并依照方案予以实施。总的来讲,建筑产品本身具有个性化,无论是选择材料、订制货物还是安排进场、实施安装等,每一道工序,每一项工程都具有相应的流水关系,对工序进行合理的调度,能够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从而实现质量化施工的目标。

对工序进行分析,主要的目的就是了解并把握整个工序的流程,从中找到改善的重点,所以在施工现场的管理过程中,使用工业工程管理中的工序分析方式,对于施工质量的提高有着特殊的意义。每一个施工管理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与业务开发能力,牢牢的掌握工序与工序之间呈现的关系,在分析工序的同时必须要考虑是否能够进行工序的完善与管理,要针对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工序完善,从而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

(二)分析相关动作

在施工现场,每一次施工作业,无论是什么工种的作业一定是由相应的动作组合而成的,对于每一项工序作业涉及的相关动作都需要挖掘其潜在的改善潜力,要想达到此目标需要有一批能力较强,技术较为完善的骨干精英参与现场管理,在现场施工中做到细致入微,排除一切不合理、不均衡的动作现象。这一点对于成本降低,改善现场作业环境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工业工程应用的主题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在分析动作时绝不能仅凭感觉进行分析,要应用合理的科学手段,以数据作为基础,以灵活的手法改善工序,带着问题分析动作,从而排除一切不合理的动作现状。

(三)规划搬运

要想保证施工现场的高效有序,必须要对机械设备进行系统的布置,考虑各类原材料以及结构配件的进场、堆放等,利用现场的环境特点分析、工种关系分析、工种特点分析,依照高效原则、立体原则、安全原则、灵活原则,采用工业工程手法改善现场的总体布置,进而加快工程的施工进度。

施工时的材料引进、货品订购与进场堆放等务必要做到合理、有序、完善,尽可能的提高机械的运行效率,减少二次搬运现象的出现,保证施工的整体进度,防止出现由于材料短缺而导致的工期延迟现象。同时,工程产品本身在生产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工序完成的时间不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工业工程法中的分析搬运是现场管理的主要方向之一,对于现场管理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分析时间

在施工作业中,时间分析是最基础的手法,对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建筑成本的降低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施工现场进行管理,必须要致力于时间的缩短以及方法的改善两方面,而改善方式方法绝对不能脱离时间的分析,这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存在。

对时间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时间的数据对现状的进展以及所遇困难进行标识,这是改善现场管理的最为基础的数据性资料,例如:某日本公司在一次QC活动中,利用工业工程法对时间进行分析,从而缩短房屋施工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施工。值得注意的是,时间的分析方式同分析对象的种类、分析的性质以及分析的目的相互对应,一般可以采用时间观测法、VTR分析法、样本分析法等进行。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企业能否得以生存,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六大基本要素(生产率、质量、成本、工期、安全、员工士气),掌握合理的、科学的现场管理方式。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灵活的将工业工程法应用在建设施工行业的现场管理中,排除一切逆向元素,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完成工程项目施工,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已经在建设施工行业的现场管理中,系统的分析了工业工程手法的实际应用。在建设工程施工中,质量的保证需要由人来完成,人作为管理的主角需要对施工的整体进行掌控。施工方在施工时需要采用工业工程法,并且将其与项目现场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现场管理模式,降低工程施工成本,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工程建设的整体发展,让施工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刘继文.工业工程手法在建设施工行业现场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2.

[2]徐琳琳.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策略的探讨[J].企业导报-经营管理,2013.

[3]孟瑜清.工业工程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J]. 潞安职业技术学院,2007.

工业工程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工程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已逐渐成为当前的朝阳专业之一。考虑到这一点,相关部门应十分重视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在施工管理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拥有敬业精神和专业技术技能,有效保证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工业工程;安装;质量控制;现状;要点

引言:在施工过程中对安装点的充分了解可以确保设备的平稳运行,并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获利能力。工业工程的专业知识在不断增加,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强。渴望进一步加强技术管理,加强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以确保企业工业工程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由于掌握技术是质量控制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当前的工业工程操作中,有必要在设施和施工现场方面加强工业工程的质量控制。文中简述了工业工程安装质量的现状,对安装质量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

1工业工程的安装质量控制现状

从20世纪开始,中国在工业工程中有了一定的应用水平,自1980年以来,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工业工程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促进,近年来中国的工业工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工业工程业务管理的动机和应用水平不同,以及对工业工程的理解和掌握水平的差异,国内公司在改进工业工程的过程中正在应用许多工业工程。企业管理层面的困难和问题,这包括缺乏对安装项目的监督和管理,缺乏项目的质量以及缺乏材料本身的质量保证。

2工业工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首先,可以促进工程项目的建设,从目前的角度来看,提高业务质量和利润的关键是经济结构的影响,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工程效益比较差。随着工业工程方法和系统的出现,已经满足了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与工程设计的协调和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其次,实现科学再就业,企业职工下岗和再就业与公司改革和深化社会稳定直接相关,是公司发展面临的最敏感,最困难的问题。将工作研究技术应用于工业工程系统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3工业工程设备质量控制要点

3.1介绍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工作经验

引进国外先进质量理念包括:以人为本,无事故和无伤亡,在施工过程中強调痕迹管理的概念;不盲目追求进步,以安全质量第一的理念去发展;商品的创造和维护着眼于建筑环境和文明理念。焊接日报表准备在每种工业设备的焊接过程中,最佳实践和应用是根据工作介质,测试介质和测试压力将设备的系统管道分为压力测试包,以进行子系统压力测试。

3.2通过充分利用办公自动化来加强质量管理

根据施工图纸,项目部质量负责人根据施工图事先准备好混凝土基础清单、设备清单、工艺管道清单、电气工程清单、仪表工程清单等管理资料,为方便所有专业和项目的各阶段建立了一个数据库。例如,设备清单包括设备位置编号、设备名称、结构、设备规格及类别、材料、设计压力和液压测试压力、设计温度、工作介质、压力测试时间、重量、制造商、运输数据大小、绝缘保温、支撑条件、螺栓孔规格等内容;工艺管道列表包括管道编号、介质,材料、规格、设计压力、设计温度、管道级别、无损检测率和合格级别,每个规格中的焊缝数量以及预期的固定焊缝数量,固定焊缝的数量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来准备这些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对于生产调整准备是必需的。每天进行焊接,进行无损检查与设备制造商连接,土木工程(设备基础)的安装防腐以及绝缘的质量控制均是有益的。如果提前做好准备,就会有质量的概念。对整个项目的建设进行预控制,在整个项目建设结束之前,可以使用两个月收集的数据,对交付技术编制文档带来了良好的收益。

3.3严格管理各类技术人员的学历

员工的技能和操作水平在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当员工的质量达到要求时,任何人才能自信地做事。项目部门的质量负责人必须严格管理其下的各种专职操作人员,并向项目部门提交所有进入现场的人员的资格证书,以便专职操作人员必须获得100%认证。特别是,焊工必须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前接受相应的焊接项目。

3.4焊接技术准备

例如焊接工艺规范和焊接工艺卡以及焊机的有效焊接范围在施工现场进行焊接之前,焊接负责人填写有关的压力容器和压力管的焊接程序和焊接工艺卡,并将其发送到每个施工现场各个岗位,然后由实际的施工人员进行跟踪。

4工程机电装置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4.1科学合理选择相关设备

机电设备的初期选择与整个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有关,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机电设备,使设备能够适应实际设备项目的需求,为了使相关设备的价值最大化,必须仔细筛选模型以促进机电安装项目的顺利进行。另外,为了使所选设备达到工程标准,必须仔细测试设备的耐水性和耐冲击性,并进行特定测试以确认设备的整体质量和性能。

4.2做好机电设备测试检查

在机电安装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机电使用的质量,有必要对机电安装进行具体的性能测试和现场试验,并对整体运行进行相关检查。另外,为了确保野外实验过程中实验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相关负责人必须认真记录和存储实验数据,以为今后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相关信息。

4.3加强电机的安装,调试检查和监督

当前,在我国的机电安装中,所安装的设备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这极大地影响了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在这方面,建筑公司非常重视机电安装工作,在不断提高施工人员认识的同时,有必要结合相关标准进行定期的安装调试和设备检查,避免泄漏及电路老化和其他问题。另外,有必要结合设备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监管,才能有效地保证机电设备的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

4.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

在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加强人员培训和组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建筑业中有必要聘用人才并培养相关的专业技能,同时,有必要不断完善公司的内部薪酬制度,并向表现出色的员工提供一定的薪酬,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对于企业管理员需要创新管理方法,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并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的概念。同时将提高机电安装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实现建筑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项目的建设过程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且相互制约的过程,流程质量是项目质量的最基本单位,在先前的过程中存在质量缺陷或隐藏的风险。此过程的质量不符合标准,将直接影响下一个过程和后续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性,也影响最终项目的质量。建筑电气安装工作不当会影响项目的质量,并增加后续电气维护的成本。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并减少后期维护的成本,有必要对建筑物的电气装置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以找到质量的技术要点,控制并修复出现的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辛林.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7(23):83-84.

[2]高璐燕.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0):23.

[3]马金山.工业工程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J].煤炭工程,2011(02):126-128.

[4]工业工程的应用[J].价值工程,1991(01):37.

[5]刘尚财.探讨工业建筑水电安装工程质量[J].建材与装饰,2015,(16):90-91.

工业工程范文第5篇

[摘要]工业工程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注重实践是工业工程课程的重要特征,而知识创新直接关系到工业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区别于传统的正式知识交流,基于非正式的实践社群知识交流,构建了“实践社群-知识创新-教学质量”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框架,具体从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和师生实践社群三个维度来研究实践社群,从知识扩散、知识重组和知识集聚三个视角分析知识创新,研究实践社群对工业工程课程知识创新的促进作用,进而探索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实践社群;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知识创新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9015

工业工程是一门技术与管理融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如何配置生产要素(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使生产力更高和运行更有效的系统。工业工程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课程体系的时代特征也更为明显。工业工程学科的知识领域较为分散,如何提升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难题。在工业工程课程体系建设中,知识的有效集成与创新是学科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工业工程学科主要包括运筹学、人因工程(包括方法研究与时间研究)、生产与运作分析、工程管理(包括工程经济)、制造与设施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六大知识领域[1]。提升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需要强化工业工程学科知识的集成与创新,注重教师、学生工业工程教学知识的流动与集聚。而实践社群能促进社群成员间知识的有效流动,增强知识管理能力,促进知识创新[2]。基于此,本研究从实践社群视角,关注工业工程学科知识创新,研究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

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模型

教学质量提升依赖于有效的教学知识流动,教学知识流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實验、视频等各种教学手段,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并能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教学知识流动涉及教师、学生、知识、情境、媒介等因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知识流动的主体,教学知识流动不仅包括师生间知识流动,也包括教师间、学生间的知识流动。师生间有效的知识流动是很多高校关注的焦点,很多学校也通过各种方法,如师生研讨、实验教学、辅导答疑等各种方法来强化师生间的知识流动。事实上,教师间知识流动与学生间知识流动也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知识交流,实现教师、学生间的知识扩散、知识重组和知识集聚,推动了知识创新,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实践社群-知识创新-教学质量”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模型,如图1所示。

二、实践社群

实践社群,又称实践社区或实践共同体,与传统组织方式不同,它是一种非正式组织,实践社群成员是自愿选择加入,以专业技术或对一个主题的热情为基础,社群每位成员所具有的知识聚合在一起,融合成一个知识网络,社群成员通过各种非正式方式交换工作经验、技能和诀窍等[3]。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下,促进社群成员间知识的有效流动,提升成员的知识水平,推动组织创新,达到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目标。虽然不同的实践社群在成员构成、时间框架、组织认同程度上有差别,但所有实践社群都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定义一组问题的知识领域;关心该领域人的社群;社群中成员希望在该领域中取得进步的有效实践活动[4]。

(一)教师实践社群

现有高校招聘新教师,更多关注学历、海外经历、年龄、科研成果、职称等,往往忽略企业实践经验。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许多课程如基础工业工程、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管理等均涉及大量企业实践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工业工程课程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有高校工业工程教师不少都缺乏企业实践知识。如何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许多高校面临的难题。构建工业工程教师实践社群,大家聚集在一起,就共同关心的工业工程主题,分享知识和技能,并不断进行知识创新。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作为知识发送者,可以将经验、知识、技能与其他教师分享,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法,其他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知识接受者,认真聆听、吸收和消化知识与技能,并与自身理论知识结合,形成新的教学表现形式,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知识传递与知识创新,并运用到工业工程教学中,实现学以致用,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学生实践社群

工业工程课程授课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实训等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认真理解、消化和吸收,将知识为自己所用。然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工业工程各门课程难易程度存在差异,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也不相同,学生并不一定能全部领会教师讲解、理解课程内容、熟悉实践操作,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难题。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及反思予以解决,然而也有不少问题需寻求其他帮助。同时,因学生知识的异质性,学生对工业工程课程的想法与学习困惑也不同,此时就需要一种能解决不同学生课程难题、集聚学生课程想法的平台。而实践社群恰好能充分发挥此作用,基于此构建学生实践社群,学生可聚集在一起,对工业工程的难题和共同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既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积极回应其他社群成员的问题,通过知识沟通与分享,吸收其他成员知识并与自身知识重组和集聚,实现知识创新,促进工业工程知识的有效运用。

(三)师生实践社群

师生间良好的知识互动与情感交流,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理论知识丰富,思考问题的立足点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知识的关联度与逻辑性,主要从课程体系出发进行系统地传授知識。对学生而言,如未能经过系统的训练,在学习中大多是零散地接受新知识,很少将知识融为一体,也难以从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来理解和吸收知识,这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尤为突出。教师与学生知识技能与思考角度的差异,是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在一个“频道”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学校召开师生座谈会、网上评教、对学生问卷调查等,因学生出于隐私、他人的看法、评奖评优等各种顾虑,很难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学中的问题,而构建师生实践社群,能有效克服这个难题。教师与学生就关心的工业工程课程知识聚集在一起,展开交流与研讨,在知识沟通中“微调频道”实现“师生对焦”。学生可充分表达对工业工程课程的认识、学习中的课程疑惑、工业工程发展的想法、工业工程实践运用的认知等,这些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真情流露很难通过其他正式的途径获得。同时,教师可以就学生对课程的问题给予认真解答,并在与学生知识交流中分享工业工程知识,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予以纠偏和引导,同时还可以对工业工程的发展进行共同畅想。

三、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在现有知识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导出和产生各类新知识的過程,如新的产品知识、新的业务知识、新的组织文化知识等。实现工业工程知识创新,是提升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通过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和师生实践社群的知识交流与共享,非常有利于工业工程教学的知识创新,进而推动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知识扩散

通过社群成员的知识交流,知识可以在社群内得到扩散和传播,使原本仅是某个成员或少部分成员所具备的知识,上升为整个实践社群所拥有的知识,这反映了社群知识的普及性。知识扩散虽然不能增加社群的新知识,但它保证了相容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以及对实践社群的认同感。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工程课程知识越来越呈现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社群成员教师和学生只有必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新知识。通过教师、学生知识扩散,能够将原本仅是某个或某些教师、学生的知识传播至整个教师、学生群体,并上升为整个实践社群知识。知识扩散既反映了知识在社群的辐射范围,也丰富了社群成员知识储备,有助于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也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知识重组

知识重组是将知识组合对象按其属性类别加以集中整序和组合的过程,将大量分散的、随机的、无序状态的特定知识,采用一定方式和原则进行整合、优化和重新组配,使之形成一套有序和便于有效利用的特定知识系统[5]。知识重组的过程是知识集中化、精炼化和整序化的过程[6]。在知识重组中,内容上的重组是知识重组的核心,不仅是对知识单元的有序化,而且还通过知识整序和加工,使得知识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并重新组合,产生大量的新知识。在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与师生实践社群中,社群成员通过知识交流,接受、储存、理解其他成员的知识,并将知识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此时,这部分知识会与成员原有知识发生融合,自身知识与新吸收的知识实现知识重组,使社群成员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并创造出新的知识。在工业工程教学中,教师间、学生间与师生间的有效知识重组,能拓展知识功能,挖掘知识的潜在价值,使分散的知识更加集中,加强知识的有机联系,避免知识的散乱状态,知识流得到优控,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而有助于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知识集聚

创新依赖于多方面的知识,知识的有效集聚对创新有着重要影响[7]。知识集聚并非简单将知识汇聚在一起,它需要一定的临近关系,或是地理空间上的临近[8],或是社会关系上的临近[9]。知识集聚主要表现在知识之间的互补性、利益相关、共同目标、知识载体之间结成的联盟等。知识集聚有助于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能够产生知识创造、传播、交易和使用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形成知识和人才双向增强的正反馈效应,能推动教学的创新活动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工业工程课程教学,由于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与师生实践社群中教师成员、学生成员地理位置上较为临近,成员之间沟通方便快捷,相互间关系的亲密性也使交流沟通鲜有障碍。社群成员之间通过面对面沟通、圆桌会议、线上讨论等形式,围绕工业工程课程教学的某个主题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相互交流,分享知识,形成课程教学问题解决方案和新的工业工程知识,实现知识集聚,进一步推动工业工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

(一)创建实践社群,搭建课程知识流动平台

高校应提高对实践社群的认识,实践社群是提升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平台。创造实践社群形成的条件,鼓励教师、学生创建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和师生实践社群,合理引导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但有相近学科背景的成员加入实践社群,并能根据实践社群知识交流的进展,提出有意义的工业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的主题,推动实践社群知识交流。同时也需注意,实践社群知识交流主要是基于成员的自主参与,高校行政部门一般情况下不要干预实践社群知识交流,让社群成员在无外界干扰下,畅所欲言,充分交流知识,探讨工业工程教学研究、課程建设、学科发展等问题,实现有效知识流动,推进工业工程教学质量提升。

(二)提高成员知识收发能力,营造交流氛围

工业工程课程知识交流既需要社群成员较高的知识收发能力,也需要知识交流氛围与渠道。实现工业工程课程知识交流,依赖社群成员准确地表达知识和深入理解别人传授的知识,但并非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具备较强的知识表达与知识吸收能力,高校应对社群成员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技能的培训,提供知识分析的工具,畅通知识流动的空间,培养社群成员教师和学生分析、消化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另外,高校应鼓励社群成员根据研究与社会需要,反思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对工业工程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并包容社群成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研究中的小失误,让社群成员能愉悦并安心地进行知识交流,保持社群成员对知识交流的热爱,实现工业工程课程实践社群知识交流的可持续性。

(三)创设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的交流热情

多数工业工程教师同时承担教学与科研工作,参与课程知识交流,有可能使教师在其他方面有所损失,比如在实践社群工业工程课程知识交流中分配过多时间,则分配在科研工作的时间会缩短,对学术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会产生一定影响。又如,若当天社群知识交流时间较长而错过班车时间,教师需自己掏钱打车或坐公交回家。因此,高校应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对积极参加工业工程实践社群课程知识交流的教师与学生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允许成员有部分自由活动时间,为知识交流提供一定的聚会场所和实验室,允许成员在学习网站上建立知识交流园地等。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对知识交流表现优秀的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和师生实践社群给予奖励和表彰,对特别突出的教师和学生,可在全校进行经验交流,激发社群成员进一步探索工业工程课程教学研究热情,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孔繁森. 高等学校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类课程体系模型框架[J]. 工业工程, 2016(6):131-137.

[2]Wenger E C, Snyder W M.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he organizational fronti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1): 139-146.

[3]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4]埃蒂納·温格, 理查德·麦克德马, 威廉姆 M. 施奈德. 实践社团: 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5]徐树栋. 知识创新与知识重组[J]. 情报杂志, 2002(6): 24-25.

[6]李克征. 图书馆知识重组技术方法[J]. 情报杂志, 2006(7): 51-53.

[7]Arvanitis S, Kubli U, Woerter M. University-industry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Switzerland: What university scientists think about co-operation with private enterprises[J]. Research Policy, 2008(10): 1865-1883.

[8]Maskell P. Towards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geographical cluster[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1(4): 921-943.

[9]Breschi S, Lissoni F.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loc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ritical survey[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1(4): 975-1005

Research on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of IndustrialEngineering Curriculum Based o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ZHU Xuechun

(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China

Key words: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eaching quality; knowledge innovation

(責任编辑:赵淑梅)

上一篇:色彩搭配下一篇: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