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

2023-03-25

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第1篇

我们在家还小时,妈妈评价爸爸是五好丈夫五好爹,父母感情很好,妈妈是没文化的粗人,爸爸从来都是理解和包容妈妈的唠叨和抱怨。直到现在邻居也都夸赞家父,八年了,没雇佣外人,爸爸把不能自理不会说话的妈妈照顾的无微不至,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丈夫,让女儿们安心工作。

父亲从小手把手教我姐们写毛笔字,手里抱着还不会说话的我,脚上还放着书看,把我们当模特练速写,老家具都是爸爸打的,父亲是天,勤奋好学;母亲简朴本分,从小都觉得有爸爸在,什么事都难不倒。

我上小学在东洲二校,因为两个姐姐在那所学校,更因为朱恕然校长与爸爸是“莫逆之交”。学校有个校办印刷厂,活字印刷的字戳修复,书本的封面设计,以及卷子的插图,都是我爸爸来绘制的。书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宣传语,还有橱窗布置。爸爸既是学校的家长代表,也是有求必应的校外共建力量。那时候的操场一到春天就翻浆,表层干裂,下层是稀泥,踩在上面像现在的气垫床。朱校长带高年级的师生到三院的山上取土,铺操场。我是鼓号队的成员,少年时大队辅导员也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领导。她工作讲原则铁面无私,对她我总是敬而远之。在小学我参加了书法小组,体育小组。绘画小组也要我,但分身无术。受家庭影响,我爱好挺多,都是没有压力的玩中学,所以成绩平平。

班主任蔚老师,正统师范毕业生,工作作风严谨,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她不会以厂长夫人自居,对我们一群野孩子教导有方,不知倾注她多少心血,没有更多精力教导自己的孩子。如今早已在病榻上不能自理,去看望她时,还说着我们儿时的某某,家长的理解配合。好人难做,良心几何?

如今我当老师才知道:不相欠的了无牵挂,相欠的如何割舍?小时候比较灵活,但吃不了苦,班主任评价我华而不实。体育老师是退伍转业兵姓杨,绰号“杨大包”,多淘气的男学生都怕他,他带我们在学校后面的苗圃训练,跑两三圈(一圈500米多),我怎么跑得下來?拐过弯杨老师看不见我就走,还带一脚的泥巴,所以只训练没让我参加比赛。世界真小,当我再回母校当班主任时,教杨老师的孙子和外孙。教音乐是陈老师,给我班带过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态度也绝对是劳模级的,我上学前班时,陈老师家俩女儿大毛二毛有时会来,后来大毛也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妈说陈老师娘家在阿金沟住,年轻时唱歌好,是金嗓子。绝对怀旧版的老黄历,亲切还有几分百味掺杂。

一路上在父辈的光环下走过,遇到的是好老师、好校长、好姐姐、好领导、好学生,顺风顺水上的是好中学,考上幼师,做一名教师,但还是不懂得珍惜和维系良好的上下级信任关系,所处的成长环境都是好的,凭什么好人都让我遇上呢!有时会抱怨。没觉悟到自己肩负的使命。

从事本专业美术教学工作中,我不怕麻烦开展国画课,学生动手又动脑的手工课。利用仅有的一点休息时间开展扎实的书法二课堂活动。用真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这也是我教师职业的最大收获和奖赏。多年后的今天,再看看学生们长大成人,他们何尝不是以真诚心、责任心回馈社会呢!

无论在哪工作愿我能发挥主人翁精神。支教时,充分挖掘农村学校特色,发挥能写善画的特长,为所到学校出谋划策,上满课时,还用烙铁烙了十个少年宫门牌,利用放假时间,根据各活动室设计并烙了十个工艺葫芦。做展板、橱窗、写板报等这都是我的专业特长。与校领导协调配合,完成设计绘制4米×1米的少年宫匾额和简介。

是党的培养和关怀,领导的严格要求使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希望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放下个性,站在更高的视野上。有效沟通协调上级,团结社会或家长的力量,关心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做了母亲后,我有幸接触到传统文化,把两岁儿子扔家,在道德讲堂封闭学习了一周,一周对孩子的成长相当于几个月,而这一周对我的影响是接下来以后的生活,我回到家好像变了个人吧!我觉得很值得。改变的是什么呢?我还是我,应该是观念和想法变了。那里的老师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做教材,以诚心传授,本是陌生人,不知为什么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真诚和亲切。学习很有仪式感,也就是很郑重严肃,后不知为什么就把这个纯公益的学校取消了。我诚心学习受益良多,不过做的还很不够。如果学校也有这样的教育形式就好了。

如阳光,乐观,向上。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育人无痕。与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一线教师一样,为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提供良好的环境。育人,先是律己。上学时老师会带我们去学校后的苗圃写观察日记,长大后我成为一名教师,也曾带学生去观察植物写作文。苗圃用高压水管三百六十五度喷淋树苗时,会看到美丽的彩虹。多少年来城市变迁,许下愿望:不变的苗圃,祖国的苗苗壮大,花朵健康成长!

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扶贫经历了新中国扶贫教育、新时期扶贫教育、新时代教育精准扶贫3个阶段,这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使得我国已经逐渐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过渡。目前我国教育扶贫已经进入了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教育扶贫的实践路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转向与实践路径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以供借鉴。

关键词: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目标转向;实践路径

引言

所谓的后扶贫时期就是指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扶贫进入了“以转型性次生贫困”为主要特点的时期。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将长期存在,次生贫困人口基数比较大、贫困维度非常广、致贫风险比较高,因此脱贫仍然是经济发展过程面临的重要问题。教育扶贫是是脱贫的根本途径,能有有效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在后扶贫时期更加强调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这有利于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因此对于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转向与实践路径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抹

1.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转向

近年来,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面小康,这也就意味着绝对贫困基本消除,教育扶贫也由最初的脱贫转向现在的减贫,从而实现纾减相对脱贫和可持续性发展目标,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我国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后期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主要是由外在的动力向内在的动力转变,在后扶贫时期更加重视教育的公平与正义,通过“扶贫、扶志、扶智”,以此来激发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激发贫困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任务是从阻断贫困代向保障阶层合理流动转变,教育是贫困人口获得优质资源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渠道,使得贫困人口在这些社会资源的支撑下能够跻身“优势”社会阶层。因此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的重点应该是保障社会阶层合理流动机制,使得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也能够接触到一些优质的社会资源,得到更好的保障,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③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途径是提升乡村人力素质,不论是教育扶贫的制度或者政策,都是紧紧围绕着“扶贫”二字展开的,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更好很快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提升乡村人力综合素质,从而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推动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④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政策从完善制度向提升效能转变,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教育的重点在于如何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自我发展动力,因此教育扶贫政策应该注重充分发挥自己的效能,比如更多关注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努力建设高效、稳定抹教育扶贫体制等,从而为我国教育扶贫事业提供制度保障。

2.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实践路径

目前我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仍然长期存在,因此在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路径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其核心目标都在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就是通过教育实现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内在发展的动力,这是一种新的价值取向,从教育扶贫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为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得贫困人口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从而增强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扶贫,坚决杜绝返贫现象,从而使得教育扶贫实现价值最大化。在教育扶贫初期,受到国家整体贫困状况的现状,通过建设学校、完善硬件设施等外部资源,以此来普及国家义务教育。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已经基本实现了教育起点公平,因此后扶贫时期的教育过程的扶贫。在具体实施教育扶贫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整个教育扶贫事业的过程进行科学的评估。通过贫困地区组织实施区域性开放式扶贫,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以此来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教育公平与教育公正。后扶贫时期,原发性、绝对性的贫困已经基本消除,教育扶贫也逐渐向激发相对人口的内在动力转变。贫困群体已经不仅仅是脱贫的对象,而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有着巨大的潜力。通过“三扶”结合,以此来激发我国目前贫困人口发展的内在潜力,激发他们想要积极向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帮助贫困群体实现自身的价值,彻底杜绝返贫现象。

其次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本质就是实现共享发展、实践共享正义、实行共享治理,共享是社会和谐安全的重要保障,这也是中国特色扶贫道路共享理念的核心价值要求,共享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仍然长期存在。在这一背景下,阶层流动是贫困地区人口的主要需求,而教育是阶层流动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一定要把握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切入点,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确保教育的相对公平与公正,而且还应该不断优化教育资源,为贫困地区人口提供良好的教育内容。贫困地区人口通过接受教育来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此来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使得贫困地区的人口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能有更高的就业层次,获得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与此同时,这也增加了贫困地区人口的收入途径,使得贫困人口的收入不再局限于土地,这将大大增加人们的收入,改善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水平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农村人口对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所带来的高知识技能和好生产率,以此来提高个人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因此这就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是贫困地区人口获得社会福利和优质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教育给学生提供跻身优势社会阶层的机会。因此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的重点在于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阶层合理流动机制,使得相对贫困的地区人口能够接受到更加优质和公平的教育,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从而能够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使得贫困地区人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后是提升贫困地区人力素质。要想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提高贫困地区人力素质,开发乡村人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内在动力。而教育是提升贫困地区人力素质的重要措施,这就更加凸显了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力素质也为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提供了发展的方向,从而推动我国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将后扶贫实际的教育事业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从现代人力资本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本是促进一个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但是目前我国人力资本的质量还比较低,农村地区人口的教育程度比较低,初中文凭的人数占到了农村地区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绝对贫困消除之后,人力资本缺乏依然是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开发人力资本的关键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培训才能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进而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存量,进而为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支持,推动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关键在于“扶贫”,所有的扶贫政策和制度都是紧紧围绕这个各种所展开,充分发挥教育公平性,进而促进我国教育资源的均匀发展,把贫困地区人口视为脱贫致富的主体,从而真正体现出教育扶贫的益扶贫性,进而实现教育公平与教育正义。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这也给后时期教育扶贫赋予了新的内涵。为了更好的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出来更多高质量、高水平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以提升贫困人口素质为核心目标,正确应对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三农问题,进而推进我国乡村文明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力。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更加重视由单向的教育资源转向对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的开发,以此来提高农村人口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彻底杜绝返贫现象,进而促进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是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政策,从完善教育扶贫制度向提升教育扶贫制度的效能所转变,从而使得贫困地区的人口能够享受到教育公正和教育公平。在教育扶贫前期,面对我们国家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完善教育扶贫制度来推动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进而实现教育扶贫的目标。但是在后扶贫时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更加复杂,教育扶贫的制度和政策的重点在于如何消除相对贫困现象,如何更好的激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意识?为了防止出现返贫现象,教育扶贫的制度和政策应该更加注重效能的发挥。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教育扶贫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比如政策执行的薄弱性,为了确保教育扶贫政策传递的准确性,将国家所颁布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建立高效、稳定的教育扶贫政策机制,进而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充分发挥教育扶贫政策的效能。后扶贫时期的基层教育主要是通过解决目前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促进贫困地区教育的协调发展。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教育扶贫事业已经为我国贫困地区构建了完整的教育扶贫体系。后扶贫时期的基层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在于突破行政主义的局限,其关键在于激发贫困地区人口参与基层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提升基层教育体系改革的有效性。因此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的价值追求是通过基层教育体系改革,构建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使得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社会资源和福利。但是目前我国基层教育管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基层教育主管部门的双层领导机制对基层教育的决策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不但要受到当地政府的领导,而且还要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这就使得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在把握工作重点、工作方向的时候会出现左右为难、顾此失彼的问题。②社会人员的参与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政府占教育主体与志愿追求公益两者之间的理论存在一定的矛盾,对于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后扶贫时期的教育基层治理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利用教育扶贫政策和制度的优势,从而增加贫困地区人口的幸福感、充分发挥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实际效能。因此,在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严格制定后教育时期教育扶贫的标准,规范基层教育主管部门的行为,加大对于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力度,确保国家制定的教育扶贫政策能够落到实处。②在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教育扶贫的协同效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激发教育扶贫的活力。把贫困地区的人口不仅是当做教育扶贫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由最初的“共治”转向“善治”,充分发挥教育扶贫政策的实际效能。③进一步提升教育扶贫政策的精准度,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更好的区分开,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对于不同的人适应不同类型的教育,以此来促进我国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于如何巩固教育扶贫的成果、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仍然长期存在,因此在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路径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着人的可持续发展展开。作为教育扶贫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紧紧围绕这一点,展开教育扶贫活动,从而推动我国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有兴,杨佳惠.后扶貧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转向与实践进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336-337.

[2]林玲.新时代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转向及实施策略[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3):129-133.

[3]詹雯.“正面管教”在教育扶贫工作中的实践路径探索[J].教师,2017(11):112-113.

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信息时代,学习者通过网络可以自主学习。以自主学习为标签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普通高校教育模式,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角色必将重新进行定位。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教师;角色;定位

一、面对新形势,远程开放教育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知识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更新、个人的追求使得“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远程开放教育成为传统正规学校教育之外的有效补充,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远程开放教育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与经验,理论与技术上也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大家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在我国教育体制下,普通高校教育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技术、资源还是人才,都集聚其中。对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视度有待提高,远程教育理论、技术在探索中行进,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而在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及建设当中,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往往更多地关注技术与资源的获取和提高,在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还跟不上远程开放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必须依托网络进行,这是勿庸置疑的。而这种依赖性和技术进步的炫目光彩往往会让人忽视了屏幕下面的教师,网络推动教育变革被普遍认为是个必然的发展方向,但是设备再先进、网络再强大、技术再进步,最终都不可能取代教师,不管是传统教育还是远程开放教育,核心永远都是教师。因材施教、教与学,如果缺少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法顺利完成的。任何教育的改革与进步,都需要教师的广泛参与和付出。随着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的地位与作用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在不少方面提升了。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曾经说过: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的挑战在于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重新规划与定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重新定位,才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远程开放教育中的教师如何进行重新定位

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在教学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方面也存在差异。探索具有远程开放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成长的机制是个当务之急,虽然其中涉及到的许多问题单靠学校自身不能解决,但学校和教师又都是能够有所作为的。下面谈一谈在“网络推动教育变革”的进程中,从事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教师角色应该如何重新定位。

知行合一,知先于行。伟大的变革往往始于观念的创新。首先,应该要更新教育观念。不管什么形式的教育,不管面对怎样的学生,教育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学生群体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教育的目标及要求在发生变化,教育观念必然发生变化,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也会产生影响。远程开放教育应该遵循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

其次,远程开放教育的定位及功能发生了变化。远程开放教育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服务于各类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双元模式”的普通高校网院和“单一模式”的远程开放教育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会有许多差异。即使是普通高校网院,各个学校的不同定位也会有差异。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模式明显有异于传统教育形式,学习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模式的变化会影响到很多方面,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也会提出许多新的要求。

传统的高校授课,一门课程由一个主讲老师可以独立完成。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必须团队作业,有团队,还要有分工。采取劳动分工、专业化团队等方式,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源的作用。教学团队的探索与创新是教育教学运行机制的核心问题。教学团队不限于本单位,还可以在本系统,甚至可以跨越到普通高校、技术制作公司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化与利用。

三、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担任怎样的角色

只有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才能以全新的面貌适应新兴的教学模式。下面探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教师应该担任怎样的角色。

(一)设计者与制作者

远程开放教学中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运用多种手段创造学习空间;研究各种媒体软件,整合课程,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多方位的支持;积极研究课程教学思想,开拓教学方法理论创新与实践。

远程开放教育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这是区别于传统教学之处。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

自主学习的特征主要有三点。第一,自主性。学生能主动完成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修正,主動进行沟通,接受教师的引导,主动向教师请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第二,能动性。能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处理众多的信息资讯,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拒绝。能对知识进行整合。第三,创造性。有发散思维及联想思维等,立足于所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习上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和开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课程。首先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材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习者为主导,这是远程开放教育的核心。在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以满足学生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习惯来整合教学资源配置,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提供更完善的学习资料,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方针,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满足学习要求的学习资料。

对于学习者来说,积极浓郁的学习氛围可以增强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作为教育的设计者,教师要向学习者提供整个学习过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内容。设计好教学时间,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师要按大纲的要求,明确课堂学习目标,测评标准有认知、关注力、满足感和态度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通过讨论、案例、学习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鼓励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习材料、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都必须要通过相应的学习流程、学习环境和方法呈现出来,要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和手段来进行整体的统筹协调。学习辅导、学习反馈、衔接安排和学习评价都要与各个学习阶段的目标和要求互相配合,学习软件必须要实现多元化、系统化,以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方式。

(二)引导者与服务者

遠程开放教育下的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是文化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及服务者。

在整个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过程当中,教师为学生、教学机构提供流畅的沟通渠道,解决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不间断的支持服务保证学生的持续学习行为。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做好入学教育,介绍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目标、网上技能培训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明确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特点及学习手段,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课程。在专业知识的引导方面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各种媒体学习专业知识,了解课程有哪些书可以参考,以及掌握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技巧等。

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及时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如该阶段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和帮助,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他们课程学习方面的疑惑。及时批改作业并评价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建立网上社区,参与网上讨论,促进学生互相间交流和协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以适时安排面授环节以集中解决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专业的课程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从什么渠道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以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三)合作者与协调者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界限,高校、研究机构、媒体制作公司等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更多、更通畅,资源的整合能创造出更为精良的教学成果。

在教育理论及研究中,教师可以分工讨论、互相交流、分享经验,交换意见;在网络教学的建设工作中,教师可以跨高校、跨地区合作、制作课程、开发教学软件,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共同解决技术难题。一个网络课程的完成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支持,如高校教师团队、研究机构以及媒体网络制作公司等,需要整合教学资源、技术资源和媒体资源等,在这个合作过程当中,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必须做好课程建设计划,安排部署整个合作的流程步骤、关系协调、资源配置及过程控制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互相协作、共同学习。共同学习的对象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不同学校的学生,甚至可以是另一个国家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沟通,组织、引导、帮助学生持续学习、不断发展。在提高师生间的协作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建立良性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之我见[J].开放教育研究,2015(1).

[2]翁朱华.我国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专业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3]孔磊.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第3次“中国远程教育青年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6(7).

[4]胡勇.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2).

[作者简介]张林(1975—),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文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远程开放教育。

[责任编辑 孔文静]

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对于幼儿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就是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而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策略须有效实施。

关键词:幼儿教育;情感教育;策略

一、在培养幼儿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对于学生情感教育的认识不足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成长。在实际生活中,家长经常会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以及补习班,以方便学生学习音乐、舞蹈、画画等,更有甚者,在学生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将其送到外语班学习外语。家长的这些硬性想法使得孩子本该开心快乐的童年变得昏暗,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只能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很懵懂。

2.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

提及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大多数人认为那是学校的责任,进而忽视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之间存在的联系,最终制约幼儿情感教育的发展。当下,成年人都忙碌于各种各样的工作以及应酬中,通常情况下,他们把孩子交给教师之后就很少过问孩子的教育问题,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家长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足与疑虑,这严重影响幼儿情感教育的培养。只有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统一的教育,才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增进幼儿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措施

1.家长、教师应增强对情感教育的认识

中国有这么一句话:“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长的行为习惯、举止态度、为人处世等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作为家长,不一定教会学生读书识字,但是应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因此,家长要从自身出发,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榜样作用,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比如,不随便说脏话、为人和善大方等,特别的,家长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作为联系家长与学生的桥梁,在增进幼儿情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家长多多与孩子沟通,也可以更加了解孩子并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幼儿园阶段,学生会显得好动、爱学,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增加一些游戏,让孩子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来参与实践,使孩子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但是,教师要注重孩子在游戏中的礼貌与道德,让学生学会与人为善并做到宽容待人。

2.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

要培养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就必须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上促进幼儿激发积极情绪,消除和避免消极情绪,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向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教师要布置能给幼儿视觉享受、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环境,选择高饱和度的色彩,选择幼儿熟悉的原生态自然主题材料进行室内装修,选择粘贴同伴、教师笑脸等欢乐照片。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微笑面对幼儿,要用柔和的目光与幼儿进行心灵交流,要鼓励和赞扬幼儿,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3.积极创设各种活动激发幼儿情感

在幼儿教育中,要创设各种活动激发幼儿的情感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情感教育。游戏是幼儿活动最有效的方式,可以在游戏活动中融入亲子活动、伙伴活动、师生活动等,通过在游戏中强调角色定位、营造游戏氛围、引导幼儿正确体验角色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其次,要充分发挥幼儿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通过绘本读物的优势为学生提供精美的图画和诗意的文字,在绘本中积极传达诚信、勇敢、善良、合作、宽容等优良品德,并引导幼儿完整准确地理解绘本中的故事内容,理解绘本中的情感因素,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等,以激发幼儿的情感。最后,要充分发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教育。幼儿园教育中的生活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如教幼儿学会谦让、排队等候、饭前洗手、关心生病同伴等,都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外,为了更好地实施幼儿情感教育,教师要关心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对于不爱说话、不爱与同伴玩耍的幼儿要多加留意,积极与其聊天,观察幼儿思想动态,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李平.幼儿园中新生家长入园焦虑的类型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作者简介:苏日娜,女,1984年3月出生,大学本科,就职于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沈阳铁路第五小学开创愉快教育先河。几代教师,坚持不懈,同心协力,探究愉快教育精髓,丰富愉快教育内涵,践行愉快教育真谛。铁路第五小学培养的学生,拥有着充实而快乐的童年记忆,放飞着幸福而美丽的少年梦想。探寻近年来学校走过的愉快教育之路,一个名字总会被人们提起,正是在她的带领之下,铁路第五小学不断发展壮大,从当初那所名不见经传,规模简陋的小学校,成长到今天拥有3处校区、拥有2500多名师生的当地“强校”,创造这一办学奇迹的就是沈阳铁路第五小学校长于莹。

以身立教,迎接时代考验

走近于莹,几次攀谈,令人感悟颇多。在校长办公室外的一面墙上,整齐地摆放着许多玻璃瓶,里面的东西五颜六色,令人为之侧目。于校长说:“这是种子。我们不仅要把快乐播撒在学生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言为心声,于莹的确是一个充满理想且为之不懈奋斗的追梦人。从教20多年,她走过的每一步,都深深印记着辛勤园丁用汗水耕耘的足迹。

1992年,于莹从师范学校毕业,怀着献身教育的赤诚之心,迈进了铁路第五小学大门。初登讲台的她,有朝气,勤探索,肯钻研,更凭借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短短几年便崭露头角,连年荣获铁路局“先进教师”称号;两次参加铁道部教师团远赴新疆、甘肃、内蒙古送教活动,并赢得了当地教育同行的一致好评。作为青年教师骨干,她的业务能力、奉献精神感染了身边的好多人,她也很快地迈入了党组织的大门,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标杆。

上世纪90年代初,正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之时。而铁五始于80年代中期的愉快教育改革实验,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一经见诸报端,迅速引起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地兄弟学校的高度关注,参观学习者纷至沓来。这为于莹发挥聪明才智、展露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介绍经验,做公开课、示范课,她带着激情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改革实验之中。她边学习,边实践,边摸索,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赢得来访者啧啧赞叹。她所执教的语文课,在中央教育电视台向全国播放。

1999年,于莹走上教学领导岗位,先后担任教导主任和教学副校长。在教学上,她深入课堂,手把手指导教师备课,并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如何构建愉快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摸索出“基数储备、快速视算、精讲精练、及时反馈”的数学教学模式及其它学科的省时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她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级6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语文“四结合“试验研究》获该课题组全国成果一等奖。

2003年12月,于莹接任校长。放眼新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她内心涌动着干一番事业的激情,她要用坚实的步伐、刻苦的精神和全新的办学理念,去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以德立行,凝聚育人合力

着眼学校长远发展,于莹确定以“人和”作为工作理念。在全体干部教师中倡导“人和校兴”的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打造了铁五“敬业、专业、和谐、快乐”的愉快教育践行者团队。

她把提升人格力量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首要任务,严以律已, 真诚待人,坦坦荡荡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在学校异地搬迁、合并胜利三校、新建长白分校期间,她与全体教师共同奋战在第一线;她放弃参加美国教育考察机会,积极筹办新建校各项准备;她为了教师患白血病的孩子多处奔走,倡议捐款、申请补助……

由于长期超负荷,于莹的身体每况愈下。2010年春季,她在同事催促下才到医院,结果发现得了肿瘤。和大家交谈的时候她感慨地说:“如果这次能够好起来,以后一定要注意,不能再这么拼命工作了”。手术很顺利,万幸的是肿瘤是良性的。然而出院之后的于莹似乎忘记了之前自己说过的话,手术结束仅仅一周,刀口尚未完全愈合,她就回到单位上班了。当老师们看到校长拖着未愈的身体回到学校时,好多女教师都流泪了。于莹看到自己住院这段期间,学校工作有条不紊,教师工作尽心尽力的情形,也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于莹正是以自身的率先垂范,换来了学校蓬勃向上的风气,蕴育出和谐奋进的团队精神。

以思求变,致力教学改革

近30年的愉快教育历程,铁路第五小学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而如何在新时期传承愉快教育,使之更具活力,继续引领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构建独具特色的愉快教育体系,成为摆在于莹面前的新课题。

几经研究论证,于莹提出了“凝炼学校文化,铸就愉快教育品牌”的宏伟目标。确定了“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丰富内涵”的办学指导方针及“愉快立校、敬业立人、质量立校”的治校方略,明确了“崇实鼎新,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把“点燃学生自信,奠基希望人生”作为铁五办学宗旨。“以发展愉快教育为主题,以提升课程质量为主线,以减轻学业负担为前提,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核心,以校本研发为特色”。走进铁路第五小学,你会被这里清雅的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所深深吸引:简洁活泼且寓意丰富的校徽,个性飞扬的教室文化墙,审美与育人完美结合的廊道设计,无不充满生机与活力。所有这些都给人以知识、力量与启迪。

于莹深知,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无疑是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随着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发展的。于莹注重理论的研讨和实践的反思,并带头读书学习,热心教育科研,推动了书香校园的建设。积极搭建校内交流的平台,激发教师的进取心,成就感。遵循“以人为本,以爱为源,以趣为先”的原则,构建了“减轻负担,愉悦学习,促进发展”的基本格局,赋予愉快教育崭新的内涵。

开展校本培训,成立了校本教研工作室,建立“一二三四”校本研训制度。通过组织“教师论坛”“校本教研日”和“领导调研日”等,开展教育专题讨论。于莹经常深入课堂,引领教学改革,创立“精品课堂”“名师课堂”,树立教学典型;定期主持开展教育论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坚持批阅每位教师的教育随笔,与教师书面交流,帮助教师锤炼教育思想。有一位教师看到批阅,给于莹写道:“真没想到小小本子居然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彼此加深了理解与支持。校长的辛苦与繁忙都看在眼里,居然还能将大家有心或无心记录的东西逐一细细阅读,非常敬佩。对于校长对我工作上的肯定和鼓励也十分兴奋,干劲十足,尤其是一些好的提议和建议,也令我深思。难得的理解与支持,遇到伯乐又怎能浑沌度日?”校本培训措施,通过校长的引领,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支研究型教师团队已经形成。

以人为本,着眼学生未来

愉快教育的核心是乐学,其目的是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和主动发展。于莹认为,“减负”应包括两层含义: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减轻学生的精神和心理负担。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于莹坚持以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总体思路,确立学校的教育目标、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

铁路第五小学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主、高效、快乐”课堂的实践,充分向“40分钟”要效益;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更是让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得到充分释放。学校设置兴趣培养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及课题研究课程三大类校本课程,占全部课的15%左右。让学生在小学阶段“能上网学习、能英语交际、能动手实践、能歌舞弈棋、能运动健身”,已成为铁路第五小学所有师生及家长的培养共识和努力方向。

从1984年开始,铁路第五小学就对学生和家长做出了“减轻学生负担,不留家庭作业”的承诺,三任校长、两代教师一直坚守这一原则。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如何对家长和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怎样才能做到“减负不减质”,于莹经过反复思考与论证,又将引导源锁定为“悦读”,在全校开展读“有字书”和“无字书”活动。

于莹组织全体教师共同设计了“一课一播一报一本一评”读书特色系列活动。“一课”即校本读书课,通过“读书指导、读书欣赏、读书交流、名家诵读”,充分引导学生每天充分读书、每周指导欣赏、每月成果汇报、每学期分享畅谈,唤醒学生们的读书热情,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一播”即每日晨读时间进行20分钟新闻播报。低年以播为主,中年以评为主,高年以辩为主。通过“早间播报大家听、热点新闻大家议、自由播报小组谈、最佳主播大家选、焦点新闻大家写”等环节,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从小拥有关注天下的胸怀;“一报”即每月一期的校报“书润童心”,由学校爱好读书的师生共同编辑的一份校园文化大餐,通过这块阅读推荐的平台、习作分享的舞台,为孩子们搭建了一方广阔的交流空间;“一本”即学校自主设计研发的特色读书笔记“鉴赏品读”,是通过“阅读清单”“个性笔记”“书信往来”“交换空间”等版块的设置,引导学生有效读书的学习笔记;“一评”即学校分阶段开展的校园读书之星评选,用激励的方式让学生保持读书的热情,潜移默化间培养学生热爱读书、与书为伴的良好人生习惯。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2012年10月24日,沈阳铁路第五小学承办的“2012年全国愉快教育研讨会”隆重开幕,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燕玲等莅临了会议。参会的还有来自等全国愉快教育协作体单位的会议代表50余人。大会以“守护童心,为幸福人生奠基——愉快教育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研讨主题,交流分享了全国愉快教育协作体新一轮研究成果,同时也全方位展示了铁五践行愉快教育的丰硕成果。

2013年3月26日,人民日报以《28年不留作业 其实不难》为题,介绍了沈阳铁路第五小学实施愉快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当年4月15 日光明日报以《一所28年不留家庭作业的小学》为题详细解读了铁路第五小学减轻学生负担背后的多方面探索;辽宁日报也报道相关内容。 一时间各级报纸、电视、网络对此热议不断、好评如潮,铁五的教育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对愉快教育及减负的深入研讨。

近年来,铁路第五小学先后被评为省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沈阳市德育特色校、沈阳市艺术特色校、沈阳市英语特色校、沈阳市科技特色校。愉快教育被评为辽宁省首届“基础教育领域十大有影响的改革项目”。 于莹因此被评为全国百名教育管理杰出人物、全国百名优秀校长、全国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辽宁省首届“五十名专家型名校长”、沈阳市优秀校长、沈阳市骨干校长、沈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谈及学校取得的这些荣誉时,于莹深情地说:“我感谢全校教师和学校每一个孩子,是全校师生出色工作和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给了我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她的心声,也化作她不断前行的动力。

人物主张

伴随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愉快教育改革迈进崭新的历史阶段。在挖掘学校愉快教育传统和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制订《凝炼学校文化,铸就愉快教育品牌》的学校新时期发展规划。“坚守愉快,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丰富而有个性个性的发展,”是一种教育境界。把办学理念定位在“崇实”和“人和”;把“建有文化的校园,塑有思想的教师,育有特长的学生,办有特色的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坚定不移地实践“愉快教育”办学思想;确立“让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和希望”的办学宗旨,树立“以人为本、以爱为源、以趣为先”及“愉快立校、敬业立人、质量立业”的治校策略;以发展愉快教育为主题,以提升课程质量为主线,以减轻学业负担为前提,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全面富有个性的学生为目标,彰显现代学校的独特魅力。

愉快教育的发展壮大,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需要坚守更需要借鉴。掌握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最前沿的教育资讯,为愉快教育的生生不息注入一股股“源头活水”。

以“崇实”为工作理念,引领教师团队,确立愉快教育大德育工作格局,实施“大德育—小主人”教育策略。完善愉快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并构建出“自主、愉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主持教育沙龙,协助教师凝炼思想,推进教学研究;以“悦读”工程为引领,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养成读书好习惯;广泛开展富有个性与活力的学生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用“人和”为办学理念,营造学校和谐氛围,全面提升办学品位。以“博爱”校训为统领,积极营造“愉悦、自主、和谐、创新”的校风,“厚德、博爱、务实、求新”的教风及“乐学、勤学、善学、博学”的学风。倡导“人和校兴”的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打造学校“敬业、专业、和谐、快乐”的愉快教育践行者团队。

从智育角度来说,学校教育不是追求让学生掌握更多更难的知识,而是要传授给学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兴趣、习惯和方法;从德育角度来说,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儿童内心真善美的形成和发展,并帮助他们习得维护这种真善美的方法。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而“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是由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的。现在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比较狭隘、脆弱、盲从的孩子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种性格对孩子的幸福观的形成有害无益。学校作为与家庭、社会并重的一只教育力量,我们有责任通过学校教育纠正急功近利的风气,塑造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为他们开掘获得一生幸福的源头活水。

“悦读”就是“快乐阅读、阅读快乐”,“悦读”活动就是以培养阅读兴趣为切入点、以培养自能阅读、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为目的的系列教育活动。它不是语文课的一部分,而是以读书为主线,以活动为平台,融汇德育与智育、融汇学习与生活的贯穿性的教育活动。愉快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以学为乐”“乐学终身”的理念。愉快教育既然着眼于为孩子的一生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就必须寻找到能形成健康思维方式的教育途径。开启“悦读”活动,就是引进了人类中最为优秀的分子与我们教育者并肩作战,给孩子们打开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大门的金钥匙。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高效途径,与愉快教育根本任务的指向高度一致。 “悦读”活动的最直接意义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课余时间。这“引导”二字,就是学校的职责所在。

学生在“悦读”中与优秀的精神成果交流,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品味自己的个性特质,获得来自更多方面的积极的鼓励和赞赏,学会根据自我定位和能力积累从这个源泉中不断地汲取智慧和精神的力量。正是在“悦读”这片广阔天地中,孩子们走出了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的心路历程,更在这片天地中获得了自我提升、自我调整的源泉和力量。

上一篇:社会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西方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