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领域论文范文

2023-03-11

艺术领域论文范文第1篇

2、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组织与实施

3、让小班美工区的评价更有意义

4、幼儿园原本性音乐教育中的戏剧元素应用研究

5、在音乐活动中培育幼儿音乐创编能力的实践探索

6、让少儿自由翱翔在艺术长廊

7、电教手段在幼儿园艺术领域的运用

8、让京剧国粹艺术走进幼儿园

9、图画教学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作用

10、奥尔夫音乐教育对高职学生思想品质的影响

11、研讨 观摩 思考 提升

12、幼儿生命意识启蒙审美化的思考与探索

13、艺术让每个孩子灵动起来

14、在儿童生活视野下感受美、创造美

15、贯彻《纲要》精神深化幼儿园美术教育改革的实践

16、幼儿园综合活动课型探析

17、编排幼儿节目经验之略谈

18、艺术活动中游戏化教学研究

19、美国幼儿教师教育的普通知识标准

20、这所堪比美术馆的幼儿园告诉你,画得像不像真的不重要!

21、生命教育视阈下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探析

22、对接市场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探究

23、试论0~3岁婴幼儿艺术启蒙的内涵与定位

24、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新思路探究

25、瑞吉欧艺术工作室的运行职能、原理及启示

26、略论幼儿美术评价资料来源的多元化

27、源于生活的幼儿美术教育

28、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29、芭蕾教育对提升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研究

30、探寻生活取向的艺术主题活动设计要素

31、幼儿园实施美育课程的实践经验

32、基于幼儿学习品质提升视角的儿童音乐剧活动设计

33、从教育国际化看教师专业化

34、由美工区材料投放引发的思考与实践

35、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36、浅谈幼儿园“合作画”教学

37、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和五大领域有机结合的策略

38、论当代中国艺术学的“误读”现状

39、大班美工区活动的分析及指导策略

40、创意艺术活动在幼儿教学中的实践

41、走出美育误区,让孩子知美懂美

42、京剧艺术发展幼儿素养的策略研究

43、幼儿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

44、幼儿有序参与美术活动的引导策略初探

45、解码“快乐成长”的儿童美工区

46、以生活为导向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研究

47、美学视阈下幼儿戏剧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研究

48、聚焦小班美术区支持性环境的转变

49、关于幼儿艺术与审美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艺术领域论文范文第2篇

活动目的:

1、感受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学习用节奏器为歌曲伴奏。

2、感受歌曲的美,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活动准备:

小铃、木鱼、响板、录音机、磁带、节奏卡。

活动过程:

1、幼儿听录音自由动作进教室。

2、练声:1=C--F,练习曲《小星星》

3、引导幼儿听录音《我的皮鞋踏踏响》并让幼儿说说:

这首歌叫什么?美在哪里?

4、复习歌曲:

引导幼儿边唱边按节奏拍出四分、八分音及附点音符。

5、可以用哪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6、师出示节奏卡幼儿打节奏。

7、徒手练习节奏器的演奏。

8、分组为歌曲伴奏。

艺术领域论文范文第3篇

一、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在艺术设计领域融合发展的价值

中国传统技术在现代艺术设计方面具有和很强的支撑性, 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大力倡导、传承、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论的大背景下, 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在艺术设计领域进行融合和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 有利于提升艺术设计的民族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对于艺术设计来说尤为如此, 通过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进行深度融合, 既符合国家传承、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提升艺术设计的“民族性”、“特色性”, 进而使艺术设计更具有竞争性;另一方面, 有利于强化艺术设计的创新性, 创新是进步的灵活, 对于艺术设计来说, 创新更是其生命力的体现, 通过将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进行有效的融合, 可以不断创新艺术设计方式、方法和模式, 特别是很多传统文化元素以及相关的技艺, 能够为现代艺术设计增添光彩, 进而引领现代艺术设计步入创新发展的轨道。

二、推动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在艺术设计领域融合发展的策略

要想使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进行有效的融合, 推动艺术设计步入创新发展的轨道, 至关重要的就是要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融合发展模式, 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技艺的理念、优势以及特色, 将中国传统技艺作为艺术设计的“取材宝地”, 并且科学的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当中, 切实发挥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积极意义[2]。

1、创新艺术设计理念

现代艺术设计应该进一步创新应用中国技艺理念, 进行艺术的重构, 结合传统技艺的特点, 根据现代艺术理念重新组合, 创作新的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作品。这就需要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一定要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技艺的融合应用, 通过大量采用中国, 不仅能够使现代文化艺术设计更具有时代气息, 同时也能够更加体现作品的文化价值。比如设计师为了表达作品主题, 就会大量应用垂直线、斜线、水平线等表达方式。在这样的设计中, 都依照我国传统文化的设计, 进行了二次创新和安排, 以便能够更好地表达主体;再比如通过对传统色彩的科学应用, 对红色的“喜庆”、黄色的“典雅”等的科学应用和融合能够使现代艺术设计更具有思想性。

2、挖掘中国传统技艺

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 要想更好的融合传统技艺, 还要高度重视对传统技艺的挖掘, 找出能够与现代艺术设计相融合的内容和角度, 进而使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的融合更具有系统性。由于中国传统技艺包罗万象, 比如剪纸、刺绣、中药、按摩、、彩绣、皮影、品质、布袋戏、核雕、中国功夫乃至中国汉字都属于传统技艺的范畴, 如何对这些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 对于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 要对中国传统技艺进行学习和研究, 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 要本着对艺术负责的高度, 坚持不断的进行学习和研究, 只有这样, 才能为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3、体现艺术设计特色

通过无数通过传统技艺进行融合的现代艺术设计成功案例可以发现, 体现艺术设计的特色性是提升作品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性举措, 对此在推动现代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技艺融合发展的过程中, 更要高度重视特色设计, 只有这样, 才能使其取得更大的成效。这就需要在进行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一定要对中国传统技艺的艺术元素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和融合, 不仅能够保证作品的艺术性增强, 还能充分利用广大群众进行传播的数量优势, 使得艺术作品具有更广泛的传播空间和渠道。总之, 在开展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重视特色化融合发展之路, 使艺术作品中在视觉、听觉等诸多方面具有极大的震撼力、思想力以及文化性。

综上所述, 中国传统技艺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 尽管现代艺术设计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以及现代化的气息, 但在中国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 应当高度重视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发展, 特别是要在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技艺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重要价值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与传统技艺融合发展的策略, 特别是要在创新艺术设计理念、挖掘中国传统技艺、体现艺术设计特色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 努力使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的融合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全面性, 进而使现代艺术设计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推动现代艺术设计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摘要:本文对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在艺术设计领域的融合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首先分析对其融合发展的重要价值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促进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在艺术设计领域的融合与发展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现代设计,传统技术,艺术设计,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振艳.现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探讨[J].设计, 2017, (13) :152-154.

艺术领域论文范文第4篇

党项人是古代羌族的后裔, 分布在青藏高原上, 早期党项人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 是一个游牧民族, 他们崇拜白色, 敬畏天地之间的神秘力量, 信奉最原始的武术。在宋朝的记载中有一个有关党项族的有趣的传说, 传说中有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一起殉情之后, 族人之后虽然悲痛但却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全族人民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表现了他们本民族不畏惧死亡的精神。

西夏国的成立是在吐蕃崛起后, 党项族协助唐太宗平乱, 臣服于唐朝后, 唐太宗提出了夷夏一家的政治策略, 这对当时的党项民族文化有了很大的影响, 在632年党项族举族内迁到黄土高原, 在这片示意农耕和游牧的土地上, 党项族开始了半农耕半游牧的社会生产形态, 在1002年, 李继迁把中原文化带给部落, 李德明继承后, 模仿汉文化, 都城的分化建设, 官制的设立都模仿了当时的汉文化。1032年李元昊继承后, 要求全民族秃发, 拓跋氏王族改姓嵬, 重新改制, 服饰也要求有本民族的特色, 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 在1227被蒙古国所灭, 如果按《宋史》记载的夏州政权算起的话, 有347年之久, 现如今的宁夏就是西夏的发祥地, 而今日的银川曾是西夏的都城。

二、民族崇拜

古代党项族“三年一聚会, 杀牛羊以祭天”, 是一个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的萨满文化形态, 这种原始宗教与党项早期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原始社会形态相适应, 以为一切以冥冥之中的上天为主宰, 天长日久发展到对日月、星辰、高山、河流等具体自然现象, 与此对应的神明的多神信仰, 对自然的认识具体化了便有了对自然现象的具体崇拜, 而且统治者也利用巫术信仰和多神崇拜钳制百姓。在敦煌出土的壁画中, 有党项族战神的壁画, 这就可以看出党项民族“俗尚武力”, 风气强悍, 善于战斗, 每有战斗, 随族之大小出丁助阵。

党项族北迁后, 宗教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们已经由自然崇拜发展到鬼神崇拜, 重上诅咒, 迷信占卜, 元昊称帝不久后, 即从都城兴庆府不远千里亲自到西凉府祠神。

在西夏建国以后, 党项族于汉族, 吐蕃, 回鹘等信仰佛教的民族交错杂居, 所以崇佛的宗教信仰越加强烈, 以皇室为首, 大力推行佛教为第一宗教, 党项的原始宗教仪式法术等和吸收了藏族的苯教的佛教有相似之处。西夏最早的佛事活动在宋景德四年 (1007年) 李德明的目前下葬后, 德明要求到宋朝北部佛教中心五台山修供十座寺庙。道教在西夏也是合法的, 公开的宗教, 但一般还是佛教在前, 道教在后。

从宗教信仰可以看出, 外部的影响对西夏还是比较明显的。

三、西夏文字的起源

西夏文字是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命大臣野利仁英创制的文字, 是独立于汉字之外的一种全新方块文字, 但是西夏文字又是模仿汉字的“六书”理论构字方法, 其中以会意字为主体, 其他有形声字 (形声兼会意) 、汉语借词、译音字、合音字 (切身字) 、韵字等。由于短时间内创制出来, 没有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 所以借鉴了很多其他民族, 尤其是借用了汉字的基本笔画重新创制, 像点, 横, 竖, 撇, 捺等, 但没有汉字常见的竖钩, 对撇捺等斜笔的运用比较多, 书写有一定有难度, 我认为西夏文字对撇捺运用较多的原因, 一个是为了使所有文字看起来形体方整, 匀称舒展, 四角饱满, 这是西夏文字的特殊文字;另一个原因我推测因为党项族先祖在白河流域长期的生息繁华, 逐水草而居, 所以文字从形态上多受水流或草木的形状影响。

而西夏文字之所如此要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创制出来, 据我研究有社会、政治、文化和宗教这几方面的原因, 从社会原因来讲, 党项族为了加速本民族的快速发展, 对外往来也变得更频繁, 这种时候就需要记录的文字;政治和民族角度来讲, 西夏统治者想要与宋、辽平起平坐, 在各国往来时没有自己的文字就会显得低人一等, 所以文字的需求也变得非常迫切;没有文字也对文化的交流非常不利;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宗教原因, 因为当时的统治者是提倡推崇佛教的, 统治阶级需要用党项族都能懂的西夏文字来翻译佛经, 来使佛教文化在国内进行传播。在这几方面的因素的催化下, 就使西夏文字在短时间内创制出来, 在这里也不得不佩服当时党项人的智慧。

西夏文字的造字结构是有独体字和合成字之分, 大多为表意文字, 但也有少数几个的象形文字。所以从西夏文字的创制上也能看出, 党项族的文字也受外部影响较多。但西夏文字也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 据我研究了解, 李元昊继承王位后, 就表现出了跟先前统治者不一样的统治思想和观念, 他要求本民族该有本民族的特色, 在他还为太子时, 即劝说其父亲李德明推行独立政治, 发展民族文化, 所以在他继位后, 从创建文字, 更定礼乐, 设置蕃学等一系列措施中将民族特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关于西夏文字的结构, 史金波先生在《西夏文教程》中做了指导性论述, 而本文是从西夏文字的字形结构角度入手对其结构进行探讨的, 因为字形结构是西夏文字组合的核心。

西夏文字的构造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独体字是能够独立表达文字音义而不能进行分解的最小文字单位, 也就是说独体字是一个不能分解的整体部件。事实上, 大多数独体字如同其他构字部件一样在西夏文字的构造中起着形符、音符或义符的作用。独体字数量很少, 西夏文字是参照汉字“六书”而创造的, 所以大部分文字是合体字, 有表意合体字和表音合体字, 字形结构严谨, 组合形式多样, 思想内容丰富。合体字均为合成造字法。

而我认为, 这种既受其他民族影响但又保留本民族特色的特殊思想不仅体现在了造字中, 也体现在了党项族的其他文化生活方面。

四、党项族的发饰变化

早期党项民族崇拜白色, 对白色尤其偏爱, 并且把这种偏爱也表现在他们的服饰文化上。党项族的先民长期在茫茫戈壁草原上生活, 主要靠放牧牦牛和雪白的羊、马为主要的生活来源, 并且利用了羊群白色的绒毛纺织裘褐, 利用白色的羊皮缝制皮裘, 皮裙等。这与生活习性和地理位置有关。在后期黑水古城遗址出土的15件典当残契表明, 迁居西北的党项族, 既保持着本民族的原始习俗, 穿着皮毛之服, 又吸取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使其皮毛制品更加丰富多彩。但我在阅读书籍时发现其中比较有趣的一点是, 西夏国最高统治者元昊的服饰的形容是“衣白窄宽, 毡冠红里, 冠顶后垂接绶”, 从这其中可以看出, 国王衣服的颜色并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代表权利的金色或者黄色, 而是白色, 这就表明元昊作为统治者, 为恢复其本民族的传统习俗而率先作出表率, 党项族最原始的白色崇拜对统治阶级来说也尤为重要。

关于西夏人的发式, 《后汉书·西羌传》中说羌人“被发覆面”。党项是羌族的一支自然也是沿袭了这种风俗习惯。元昊建国时, 为了突出北方民族的特点, 他颁布了“秃发令”, 秃发之一种发式是男子剃去顶发而留周边头发, 两鬓头发垂于耳前, 剩余的头发披肩或分为两束垂在肩上。西夏女子大多梳高髻, 并带各种冠饰, 或者有的头发挽髻垂背, 有的余发垂肩, 大都带耳环耳坠, 很有西夏女子特有的装束。但也有很多出土的墓葬版画中可以看到一些西夏侍女图中女子也有唐代妇女的普遍发式, 还有一些会有回鹘妇女和吐蕃人的发饰, 可见西夏人在发式上, 也是既有北方民族的习俗特点, 也吸收了中原、回鹘、吐蕃等民族发式的特点, 兼容并蓄。并且我认为, 在元昊建国后, 在元昊影响下, 越是统治阶级和上层贵族, 越会注重民族特色, 而下层百姓反而会更多的吸收各民族的影响。

五、党项族的艺术

西夏的舞蹈也非常能体现当时西夏的崇佛的信仰, 敦煌壁画中著名的“飞天”就可以表现出西夏舞蹈特有的风韵。

从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出, 西夏的佛教文化对西夏艺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可以体现在绘画, 壁画和雕塑等方面, 西夏石窟的壁画题材大多有佛教题材与装饰图案构成, 西夏的绘画与版画等也多为佛教题材, 可见在西夏建国后, 佛教文化对西夏的影响颇深。

西夏艺术中最能体现其西夏党项族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就是西夏的瓷器, 在宁夏灵武县出土的瓷器, 人物瓷器的造型不仅具有鲜明的西夏人特征, 而且生活用品类的瓷碗瓷碟磁盘等无一例外都是白色的, 也最能表现出党项族崇尚白色的民族崇拜。

六、结论

在阅读资料和研究过程中我认为元昊统治对西夏的整体文化发展都有着跟前人不同的意义, 首先因为他本人推崇民族特色的思想, 所以处处体现在他的文化思想和治国方略上, 可以说在元昊统治期间, 西夏文化的民族特色达到了一个繁荣时期, 不仅也在吸收外部民族的文化, 而且也在内部推行本民族的特色, 这种交融并济的思想贯彻到了文字, 艺术, 服饰等方面, 促使了西夏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使得西夏国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摘要:一个神秘的民族, 尘封千年, 它的密码鲜为人知, 一个消失的王朝, 创造了璀璨的文明, 游牧出身却尊孔子为帝, 马背上长大, 却信奉儒家文化, 在中国西北的黑水城, 沙漠里一座被遗忘的城池, 1908年, 俄罗斯人科兹洛夫在这里打开了一个神秘王朝的大门, 陌生的文字, 精美的佛像, 炫丽的绘画, 不计其数的典籍文献, 这是一座埋藏了八百年之久的地下图书馆。这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文明。本篇文章我将主要从文字的字形结构研究入手, 通过推论对西夏文化的特性进行初步了解, 并从文化多方面分析以验证。

关键词:西夏文字,字形结构,西夏文化

参考文献

[1] E·N·克恰诺夫.吴月英.党项人的古文字与文化[J].宁夏党校学报, 1995

[2] 史金波.《西夏文教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3] 李范文.《西夏通史》[M].人民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5

艺术领域论文范文第5篇

1 税收信息系统综述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新经济、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会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迫切需要各行各业进行创新,税务机关自然也不例外。税务机关面对日益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应真实、全面地了解纳税人的相关信息,加强税源监控、税务稽查,防止税收流失,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坚持“ 科技加管理”方针,加快税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步伐。

税收信息系统,就是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实现税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储存、检索、统计分析、传输、应用的系统化、网络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一个网络、一个平台和四个系统。一个网络,就是总局与省、地、县局四级主干网;一个平台,就是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四个系统是: (1)税收业务管理应用系统; (2)税务行政管理应用系统; (3) 外部信息应用管理系统; (4)税收决策支持应用系统。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税务信息网络的建设是基础,为税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立了一个平台,而税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税收信息化的核心,涉及到税务业务、行政、决策、为纳税人服务等各个信息系统。所以建立适合税务管理的税收信息系统,是实现税收信息化的关键因素。[3]

1.1税收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特点

对于税务部门来说,信息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当代税收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依赖于信息的获得和利用,特别是决策都需要信息支持。信息是一种资源,利用好信息资源可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种种其它资源。主要用于开发和利用税收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简称MIS),我们称为税收信息系统。

概括来说,税收信息系统规划主要包括下面几个主要方面

1)信息技术的应用

显而易见,信息系统的最基本要素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迅速增加和扩展信息技术的利用,使之广泛渗入业务领域的各个层面,不断地与其他技术融合产生各种新技术,显著提高效益和效率。

2)信息资源的管理

信息资源的采用并不是信息化的目的,它只是作为信息资源开发的手段和工具。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继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三种生产要素之后的第四种新颖的、具有“软特性”的生产要素,而且,信息在收集、加工、传递、积累和利用整体上作为一种资源的质和量,其作用比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相对要更大。信息系统要求信息资源在数量上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只有广泛采集和积累信息,迅速流通和加工信息,后效利用和繁衍信息,才能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通过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的大范围内充分共享。因此,信息系统必须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

3)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

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不是也不应是信息技术的采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组织的信息观念,使人们在思想中都自觉做到重视信息、利用信息,信息观念深入人心是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二是要使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特性在实践中越来越充分的发挥作用,逐步形成以它们为基础的业务新流程、新结构、新功能和新观念;三是实施信息教育,提高人们的信息素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信息观念的形成和强化等有赖于人类文化素质的提高。

4)信息系统规划过程

信息系统规划与其说是一个目标,不如说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需求驱动和技术驱动的互动发展和不断发展的过程。首先,信息系统规划需要技术的逐步推广来推动,而信息技术本身需要一个研究和发展过程;其次,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复杂性决定了信息化需要一个逐步建设、不断完善和持续发展的过程,同时,信息系统规划涉及信息观念传播、信息人才培养、信息组织和加工、应用及其流程的优化、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创新、新型文化的创立等调整和变革过程,因此,信息系统规划是一个局部到整体、由初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螺旋上升过程;再者,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信息系统的内容会因信息系统主体所处的社会条件、人文环境、地理位置、应用领域及历史时期等的不同而不尽一致,信息系统的内容也会随着信息系统规划及其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向更高级的水平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系统规划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1.2税收信息化的构成要素

从税收信息系统的概念不难看出,税收信息系统规划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税收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信息潜能,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税务管理组织模式,提供优质服务,以推进税务管理现代化并提升税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过程。从宏观定义来讲,税收信息系统的内容包括互相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税收业务信息系统和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就税收信息系统的构成来看,信息系统的内容包括了三大体系:信息支撑体系,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体系,是指利用税务信息资源进行税务信息服务,这是税收信息系统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税收信息系统的根本;信息保障体系,指为税收信息系统的顺利实施而提供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信息知识的普及和信息人才的培养。

税务信息系统是税务信息化的具体实现,税务信息化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税务生产要素信息化

按照生产力多要素理论,决定生产力的要素除了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外,还包括科技、教育、管理等。在信息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强税务人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活动能力,从而提高人员素质,并通过办公设备智能化来改进劳动工具的质量,通过信息技术扩大管理面来增加新的劳动对象,同时还可以通过促进科技、完善教育、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信息作用,对税收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税务生产要素信息化有两层涵义:一方面是指信息在税收行业的生产要素中的相对作用越来越大,信息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影响税务管理者对竞争和战略的定义,信息已经成为创造力、生产力及其效能的源泉,税务管理人员的每一个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对信息充分利用的基础上,以信息来指导决策,将信息迅速转化为效率。另一方面,税务生产要素信息化是指传统要素的信息化,就劳动力而言,税收信息化需要的是可以充分挖掘信息、利用信息和发挥信息潜能的信息人力资源,注重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就生产力工具而言,技术水平和技术经验等信息化要素占据主导地位,信息技术和支撑平台将成为物质基础;就劳动对象而言,信息化条件下,税务信息的使用价值得以更充分的利用。

1.2.2税收业务过程信息化

税收业务过程信息化是指在税收业务流程中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或重组税收业务流程,减少流程环节,提高流程的适应性和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税收业务过程的信息化包括三层涵义:一是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是指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税收管理各个环节事务的计算机自动处理;二是税收业务过程的综合化,是指将税收管理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实现管理各环节的计算机控制和各个环节事务间的计算机自动衔接和协调以及各环节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三是税收管理过程的柔性化,充分利用内部Internet和外部Internet,辅以各种各样的专家系统和知识系统,实现全过程的在线交互和实时现场分析。

1.2.3管理信息化

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5项职能。在信息化过程中,管理手段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管理的重点以信息资源为主,前者属于管理手段信息化,后者属于管理内容信息化,两者共同构成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管理手段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管理信息系统,在合适的时间,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内部状况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以支持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发挥管理的各项职能。

管理内容的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作为延伸人类大脑的工具。对零碎、杂乱、局部和不同渠道来源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优化,并将它们整体化、系统化和综合化,进而积聚为巨大的知识财富,提供给各个层次的管理者,从而实现有效管理。

1.2.4税务组织结构信息化

信息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模式,从而实现对组织中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管理。组织结构信息化就是组织内部不同部门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并由静态的递阶结构向动态的网络结构过渡,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临时性、多专业协同组织将不断增多,组织目标将从传统的保证组织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能,扩展到最大限度的提供优质服务。组织结构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简化管理层次和管理环节,使组织内部通信联系形成一个网络,信息的传递更加及时、准确、合理和充分。[4]

1.3税收信息系统的作用

1)从税收执法的角度看,税收信息系统是充分地贯彻税法意图的重要保障。税收信息系统首先是一个执法手段,其发达程度关系税收征管质量,税收征管质量的优劣事关税法的执行是否到位。税法的执法是否到位又取决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征纳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征收效率和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强化了执法责任,同时加强了对纳税人的信息监控并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意识,从而使得税法得以有效地贯彻。

2)从税收决策的角度看,数据的集中和共享为科学合理的税收决策和税制设计与优化提供量化依据,解决了决策科学化的问题。税收信息系统实现了征管数据的高度集中并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对这些看似零散的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将分析的结果提供给决策者使用。

3)从税收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看,信息系统的手段和理念对新税制的顺利实施以及实施效果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于税收管理,一方面,在管理理念上以其标准化、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思想实现了税务管理的科学化、集约化,另一方面,从手段上保证了藉以决策的各类信息的真实性和高度集中,有利于先进管理思想的实现。

4)从税收征纳成本的角度分析,税收信息系统通过提高税收管理水平,降低税收运行成本进而影响税制的运行效果。传统的征收方式加大了征纳成本和税制运行的成本,从而降低了税制的实施效果。一方面,税制运行的主要目标在于组织税收收入,税收征收机关的高额征收成本最终只能从已征收的税收收入中开支,不仅如此,由此而形成的超额税收负担以及对经济运行的不适当干预所造成的间接损失也会违背税制的中性原则;另一方面,纳税人纳税成本的加大及因此所导致的税负不公会抑制投资的积极性,加大纳税人对税法的不遵从和偷逃税的可能,这也会削弱税制的执行效果。

1.4税收信息系统的构成框架

信息系统的构成框架确立是认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无论是从国家这样的宏观层次,还是从某个具体组织的微观角度来看,构建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系统建设最核心有形内容。信息基础设施一般包括5大主要部分:信息网络、支持体系、信息资源、信息人员和信息系统,而信息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表现形式,与信息网络和支撑平台的相对通用性不同,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应用依赖性和很高的专业性,可以认为,任何组织的信息化建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信息系统上。

2 税务信息化国内研究状况

近年来,我国税务信息化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拟手工操作的税收电子化阶段,其总体特征为采用数据库技术,依托单机和局域网,涉及税务应用的操作层次,对税收业务的重要环节实现了手工操作的计算机化。第二阶段是步入面向管理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其总体特征为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及图形化界面,依托广域网进行分布式处理税收业务。第三阶段是实现创造税收价值的全方位税收服务系统阶段,其总体特征为采用web技术和组件化结构,依托互联网实现集中式处理,并对纳税人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服务。

从2004年开始,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与第一、第二阶段相比,第三阶段所涉及的税务业务应用已从简单的税务业务操作发展到深层次的税收管理和高层决策,而这些变化则对信息技术在税务领域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我国税收领域的技术架构方式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已经逐步使用了先进的三层架构代替了传统的两层架构模式,在技术上突破了两层架构对于网上服务方式的限制,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还无法进行较大的投入改造,所以就目前的情况看,三层架构和两层架构将同时在我国税收领域存在,但是三层架构对两层架构的替代是不可避免的。

3 税务信息化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已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税收业务上。各国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建立庞大的全国计算机网络,有统一规范的信息系统支持,各种纳税事务的处理,包括对纳税人的监控和稽查,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收到很好的效果。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把税收电子化作为加强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最主要措施来抓。可以说,除税收法制健全的因素外,税务工作拥有先进的管理手段,是这些国家税收秩序良好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采用分税制较早,管理有一定的基础,制度比较规范,所以应用效果比较明显。比如:美国分联邦税和州税,联邦税由国家财政统一征收和管理,州税则由各州地方政府征收和管理。由于税收的特殊地位,不管是联邦税的征管,还是州地方税的征管都自上而下地统筹规划,加大对信息及电子化工程的投入,使税务部门在计算机应用上发挥了积极作用。[5]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发达国家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税收平台的透明度也不断增强,对纳税人的服务也越来越全面,面向对象技术的不断成熟,特别是三层架构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不断出现的新的业务需求,目前已经取代了两层架构。

目前国外主要的三层架构模式有:OMG的CORBA/CCM、Microsoft的DNA/DCOM (COM+)以及Sun的J2EE/EJB。由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将在下文说明。

4 税务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税收信息系统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前期基本采取“自下而上”的建设方式,系统缺乏整体规划,建设和运行成本较高;系统建设周期过长,为解决临时业务需要开发使用的系统过多,且因技术的发展变化和技术标准执行不严,各系统相互间兼容性差,资源不共享,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比较严重;有关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各种应用系统基本上是“再现手工”,质量不高;较多业务不能进行衡时处理,加大了对设备资源的需求并产生闲置;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存在比较多的困难,影响了税务信息系统的运行质量;税务系统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尚需提高,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缺乏;对信息资源的加工利用水平较低;应用格局过于分散,数据处理节点沉淀在基层;应用平台不统一,设计思路各异;按应用系统配设备,导致设备投资巨大,设备数量多、档次低、利用率低,而且分散在省、地市、区县各级单位,管理和维护十分不便;缺乏统一标准规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信息系统的进程。因此,通过技术措施,实现资源整合,解决上述问题是税收信息系统面临的迫切任务。[6]

5 税务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动态

在我国,税收信息系统是国家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税收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税收信息系统基础建设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03 年底,国税系统四级广域网已全部联通,省级地税局已全部与总局联网,部分省地税局开通运行了本系统的广域网,硬件配备初具规模。同时税务系统的各级干部对税收信息系统的认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税收信息系统的建设人才队伍得到发展、全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从目前我国税务信息化发展趋势来看,税收信息系统已经进入税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开发应用了综合征管系统、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系统、案件管理系统、税务监控系统、反避税系统、稽查管理信息系统、涉外所得税汇算清缴系统、稽查查帐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公文处理系统、执法责任制系统、会统报表系统、重点税源分析系统等。各地税务机关还开发应用了远程电子报税、税银库联网系统、电话报税、IC卡报税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税收信息化的水平,提升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节约了税收成本,有效堵塞了偷逃骗税的漏洞,提高了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保证了税收应收尽收职能的顺利实现。

从技术领域来看,架构模式的变革将越来越重要,以往两层架构模式,由于在项目开发、应用升级、管理维护等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将被三层架构所替代。

税务信息化建设与其他行业信息化建设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由税务行业具有特殊性所决定的。税务部门对内要面对各方面特殊需求的业务人员,完成日常的业务和行政工作,对外则要面对各政府部门、银行、纳税人等等不同的服务对象,需求的不断变化,要求信息系统能够足够支撑。

上一篇:民族艺术论文下一篇:领导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