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论文范文

2023-03-08

农业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农业资源高效管理是实现我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一项必要措施。提高各级农业科研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及农业资源利用和管理效率,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管理体系的建设。该文概述了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类型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我国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资源;资源高效利用;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新阶段,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随着我国农业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如何提高农业资源管理效率受到各级农业管理部门的极大重视[2]。农业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同样的资源投入获得更高的产品输出是我国各农业管理部门资源高效利用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

当前我国各级农业单位的农业资源管理工作还处于传统的管理决策阶段,未能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更不能保证农业资源数据管理有效性及高效利用模式的普遍实施。当前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农业资源管理主要依靠人工劳作、信息管理技术落后、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结合农业资源管理发展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将资源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构建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3]。建立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能为我国各级农业管理部门、科研人员对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合理决策提供服务,同时提高农业资源管理效率,从整体上促进农业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1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概念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是指同样生产条件下利用更少的资源投入获取同样的农业产出。基本要求是资源投入少、产出多、经济效益高;减少资源退化,可持续利用有限资源;不污染环境,保持高质量的农业生产环境。农业信息资源决定了农业资源管理是否高效。掌握了农业资源信息及资源类型,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资源发挥更好的效益。

2 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2.1 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ARMIS)是指收集和加工农业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为资源信息管理和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管理信息系统,可根据管理的项目而建立,在数据支持下进行与农业资源相关的数据处理、资源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管理。ARMIS是农业信息化重要部分之一,实现了对农业资源信息形象直观的展示和管理,有效促进了我国农业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了农业资源有效管理和决策效率。

2.2 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是指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进行农业资源数据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一体化系统,在数据库的支持下可以进行农业资源管理事务处理、辅助管理决策。ARMIS的功能必须覆盖系统责任和问题域,包括农业资源数据的采集、存储、维护和输出等功能,以及实现管理信息系统面向特定领域的业务规则,由此产生的业务处理功能是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核心功能。

2.3 典型农业管理信息系统

2.3.1 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LRMIS)是以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管理为工作对象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各级农业机构土地资源管理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整合空间数据库管理,以耕地分布、建筑用地分布和其他种类土地分布等信息的管理、地籍信息管理、图文传递电子化等功能为主的、业务办理规范化等核心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LRMS减少了国土管理部门和农业有关部门的工作量,提高了办公效率。

2.3.2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WRMIS)是在整理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上,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为核心功能,围绕区域水资源规划、运行监测、生产控制、安全监控、财务监管、统计报表、水量水质计算、污染物的监测与控制、水环境评价等功能,为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合理配置等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的MIS。

2.3.3 作物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作物生产管理信息系统(CPMIS)是对作物自身的生长信息、环境信息(温度、湿度、光照等)、作物的选择、种植地的准备、肥料和农药的施用等多方信息进行集中式统一管理的系统。CPMIS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管理两大部分。灌溉、施肥、农药、光照等能够提高作物产量的相关数据是作物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管理对象之一[4]。

2.4 国内外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2.4.1 国外 国外关于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已相当成熟。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5]。农业管理信息系统(ARMIS)最早应用于棉花种植管理上,是由美国农业管理部门开发出的棉花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棉花生产管理的决策工具,20世纪80年代该系统被应用于美国6个州的1254hm2棉田,获得纯利360美元/hm2[6]。1985年美国农业生产中由计算机管理农业资源的比重已达到8%,各州大型农场基本均已实现信息化管理。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中的应用,为美国农业资源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各级农业机构和研究人员带来了高效率,促进了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了农业管理的科学化。

一些发达国家还将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于土地资源、肥料资源、水资源、农机资源、品种资源、作物生产管理等领域。丹麦、瑞典等国家粮食组织建立的北欧作物基因库,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来进一步促进作物遗传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和有效化。另外,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各级农业科研部门已研发出农业资源数据库的管理与咨询服务系统。

2.4.2 国内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迈出了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第一步。1990年我国农业部门开发出了花生生产管理模拟系统,该系统主要结合播种期、施肥量、土壤密度、浇水期、种植密度、化学调控等花生生产环节,提供花生高产优质栽培的优化方案[7]。1998年之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GIS技术奠定了基础,我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例如,1998年北京市農田管理系统投入实际应用,该系统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融为一体,拥有分析和处理大量地理数据的能力。

我国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由3种类型组成:一是以生产单位提供业务处理为主的事务处理型的管理信息系统;二是以信息资源管理为主的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以管理辅助决策为主的管理信息系统,目前该类型的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决策支持系统。我国很多管理信息系统都是这3种类型系统的融合集成。我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林业资源管理、畜牧管理、水产品管理及其他涉农领域,显著提高了各领域的管理效率。有些农业管理系统既可用于管理决策,也可用于生产决策,还可作为科研和开发的基础。

3 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促进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生产结合更加紧密,构成了农业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新特征,对于农业领域具有重大意义。今后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将以3个领域为主:一是系统架构将向B/S结构为主的方向发展;二是系统功能将向决策支持化方向发展;三是开发方法以面向对象模型法为主的方向发展。

4 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而片面地追求不切实际的期望。很多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片面追求系统的大而全,在系统项目开发时没有全面考虑必要的数据支持,最后开发出来的系统只是一个内容不太全面的框架,实际功能无用武之地。二是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维护、重结果轻过程。硬件设备的先进性是信息系统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不重视系统开发的重要性将会导致先进设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缺乏开发团队、开发人员水平不高、开发文档和时间安排不规范等不利因素对后期的系统测试、维护和升级形成了障碍。

5 我国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对策

5.1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 加强农业信息化高级人才培养,对各地农业部门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培训内容以计算机MIS开发、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信息化等为主,普及农业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使更多的农业从业人员能够掌握农业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方法。

5.2 加快硬件设备升级,开展农业信息化服务 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硬件设备的升级,开展农业信息化服务;加强以农业资源为主的数据库建设,为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奠定基础。

5.3 完善农业信息标准建设 各级农业部門应组织农业和信息化领域专家,制定农业信息化标准。为避免系统重复开发,必要时加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齐永奇,王全平.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3):349-351.

[2]孙香花.涪陵农业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重庆:重庆大学,2008.

[3]Cheng Pingruan,Shi Mingdai,Cheng Shenruan.Studyon Agri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in Huairou District[J].Scientific Journa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2012,2(2).

[4]董占山.作物生产系统及其管理系统[J].生态农业研究,1998(1):3-5.

[5]陈振英.县级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

[6]梅方权.当代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J].计算机与农业:综合版,2003(1):4-7.

[7]刘忠.中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与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5(S1):201-206. (责编:徐世红)

农业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为了实现渔村经济与公共服务的同步发展,体现环渤海滨海地区渔村的个性化特色,本研究以山东省威海市西霞口村为例,通过调查现阶段渔村的信息服务需求,结合渔村的信息资源和发展特色,阐述了渔村信息服务平台的基本功能,按照需求为村民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及系统设计,研究开发一个适应渔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符合渔村信息化建设要求、具有渔村特色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关键词:渔村特色;信息服务;信息服务平台;山东威海

收稿日期:2013-10-0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3BAJ10B11)。

作者简介:刘晓宇(1988—),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Tel:(0531)83178173;E-mail:sharrylxy@126.com。

通信作者,朱建华,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E-mail:zhujh@saas.ac.cn。季明川,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生态产业研究,E-mail:jmc6677@163.com。环渤海滨海渔村经济比较发达,但经济发展与公共管理未实现同步,文化观念与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一些突发事件的解决仍停留在经验判断阶段。本研究以山东省威海市西霞口村的信息资源和发展特色为基础,通过调查现阶段渔村信息服务需求,分析其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按照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思路,研究开发一个开放的、符合渔村信息化建设要求的、适应渔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渔村信息化服务平台[1]。

1渔村信息服务需求分析

设计渔村服务平台的前提是确定村民的信息需求,按照需求为村民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及系统设计。为了了解渔村村民对信息的需求,利用德尔菲法,选取威海市成山镇西霞口村、河口村、落凤村以及蒲家柏村等4个渔村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剔除无效问卷7份后的有效问卷为185份,问卷有效率为92.5%。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电话和互联网,具体如图1所示。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实用科技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农业政策信息、旅游资源开发以及气象与灾害预报防治信息等5类信息是村民最关心的,具体如图2所示。总体来讲,当前村民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通过调研的结果,可以总结得出村民信息需求的特点主要是:需求信息类别多样化、需求信息渠道多样化、需求信息层次不断深化。

2平台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以中间件为基础框架的B/S(Browser/Server)结构来实现,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B/S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其维护和升级比较简便,能够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WAN、Internet/Intranet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系统的扩展也非常容易,成本降低,选择也更多[2]。

本研究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库信息采集和实地调查研究获取信息资源,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服务器是SQL Server 2008,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为开发平台,以ASP.NET为开发工具,以C#作为编程语言,进行各个功能模块的组织,提供用户控制和操作界面。系统业务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3渔村信息服务平台综合设计

3.1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系统的总体需求分析和设计的要求,此平台要具有动态信息上传、信息管理、信息存储、信息交换、信息发布和搜索查阅等功能。

根据系统目标,渔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可以分为2个部分,即前台发布和系统管理。按照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思路,前台发布又可以分为3个功能模块,即政务信息模块、资讯平台模块和网上办事模块。通过这些功能的整合,把成熟的信息化管理经验结合到渔村管理工作中,达到辅助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3]。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4所示。

3.1.1前台发布网站的前台主要是用于用户浏览信息和搜索信息。本系统允许2种用户浏览网站,一种是匿名用户,一种是注册用户。匿名用户只能浏览和搜索信息。注册用户可以登录系统,管理自己的基本资料信息,浏览信息、搜索信息、在论坛发表并回复帖子、发布供求信息以及招聘信息等。平台的前台发布分为3个模块,分别是政务信息、资讯平台和网上办事。政务信息主要包括本村概况、新闻政策、通知公告、应急管理以及党建工会等。资讯平台包括供求信息、劳务信息、旅游信息、实用科技、海珍品质量溯源、文化娱乐以及便民服务等。网上办事包括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在线论坛以及投票系统。公众通过对办事指南及办事流程的了解,进行相关的表格下载。登录的用户还可以通过在线论坛发表自己对社会现象及个人关心事件的一些看法,为村民提供一个在线交流的平台。

3.1.2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是渔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日志管理和数据库管理等几个部分[4-7]。系统管理员通过对用户的管理,实现新增、修改、删除用户的功能。系统管理员通过对权限管理,对平台角色和权限进行管理,每个角色有相应的权限,角色的删除不影响其他角色的权限,只有管理员可对权限进行修改。系统管理员可对平台日常日志进行操作,并删除过期日志,也可将日志导出备份。对数据库的管理是可以进行数据导出、导入及备份等。

3.2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所选择的数据库引擎为SQL Server 2008。为了降低代码的重复率并方便维护,在Web.Config文件中写入常用的数据库连接字,在需要使用数据库的页面脚本文件中添加System.Configuration命名空间后,可以很方便地调用 Web.Config 文件中的连接字。当数据库变动时,只需在Web.Config文件中修改相应连接字即可。为了实现数据共享和减少冗余,在设计数据表时,以C#为宿主语言嵌入SQL语句,基于基本表设计了多个视图和存储过程,利用 ADO.NET 技术,较多地采用了GridView控件进行数据绑定和显示。

通过对本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分析,本系统中涉及的数据信息主要有以下几个数据项:用户相关信息表、共享信息表、交流信息表、供求信息表、劳务信息表以及产品信息表等。主要的数据表包括表1所示内容。

3.3系统实现

3.3.1前台主界面村民登录渔村信息服务平台后访问的第一个界面就是首页,首页效果对于平台的后续访问量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平台首页的设计非常重要,应注重界面的简洁、明快和易用。系统界面图如图5所示。

3.3.2后台管理功能的实现此平台的后台管理主要涉及对新闻、图片、菜单、用户、日常信息、友情链接、日志、上传文件等内容的管理以及其他的基本管理。主要实现以下功能:(1)新闻管理。添加新闻,在发布新闻信息时管理员需要添加标题及其来源,选择所属栏目,可以插入图片、表格或者链接等;基本管理,对新闻标题、字号大小、来源、所属栏目以及具体内容的管理,可以对新闻进行推荐、置顶、修改或删除等操作;栏目管理,对栏目进行增加、合并、修改和删除等操作。(2)菜单管理。对菜单的名称、链接、排序、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3)用户管理。对用户权限的修改、用户名称和密码的保存或删除等操作。(4)上传文件管理。管理上传文件的分类、名称、储存位置,可以对上传文件进行修改、删除等操作。基于上述的功能需求,设计出的后台管理模块如图6所示。

4结语

本研究用C#编写页面,SQL Server技术构建数据库,建立了基于B/S架构的渔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目前在国内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众多,本系统的特色是结合渔村发展现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渔民信息需求进行分析,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部分充分考虑渔村村民信息需求,研发出一个真正符合渔村发展现状的信息服务平台。另外,对平台的功能结构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为用户提供了形式内容更为丰富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黄传尉,望勇. 广东特色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J]. 广东农业科学,2009(12):212-215.

[2]刘涛,温晓莉. 基于C/S与B/S结合模式的农业专家信息服务平台设计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5):151-154.

[3]黎冬媛,周文辉,莫剑斌. 基于.NET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设计[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188(4):88-91,95.

[4]曾一,袁纲,张元平,等. 基于Web服务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中心的设计和实现[J]. 计算机科学,2007,34(11):98-102.

[5]杨晓霞,高媛. 基于CORBA 构件的农村信息管理系统[J]. 电脑开发与应用,2008,21(5):60-61.

[6]李园,陈世平. MVC设计模式在ASP.NET平台中的应用[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13):3180-3184.

[7]王立舒,徐建中,杨广林.基于乡镇的农业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建立[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38(15):64-69.

农业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着社会科学未来的发展,因此,加强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迫切。

关键词:科学素养;现状;态度;调查

小学科学以前的学名叫自然,这个新名字如果说起来很多人都不知道,即使知道的人也会把它忽略,认为它并不重要,在他们的心目中,语文、数学、外语才是正规的课程。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很薄弱。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

相对于语文、数学、外语来说,小学科学可能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对于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体育来说,它可能还要薄弱些,科学只是科学家的事情,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大,所以,学生的兴趣就不大,我们教会学生的可能就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比

如,锅里的米饭烧开的时候冒白烟,在他们的记忆里那就是水蒸气,通过上科学课让学生知道,它是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而不是我们说的水蒸气,虽然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所改变,但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会恢复原有的记忆。认为冒的白气就是水蒸气,可见我们的科学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各国对科学素养的态度

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启动国家级的科学教育推进计划,把科学课程设置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定期进行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美国认为:“美国的未来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向全体美国儿童提供有质量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教育。”并对小学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韩国把培养儿童的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基本措施来抓,制定了有关科技教育法规;英国在教育改革中采取了鲜明的科技取向策略,要求通过学校课程来强化小学科学教育;日本小学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小学低年级科学课程,使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得以有效地衔接和延续,建议“发展教育体系,在提倡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过程中确保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促使有才能的年轻人从事工程技术职业……”可见,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小学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反观我们国家,虽然提倡了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在学生和家长的心里,分数还是最主要的,毕竟现在的教育语文,数学,外语占了主流,素质教育只是浮于表面,如果让你随机地抽取学生,就能发现他们的科学素养有多差,有些学生连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都不清楚,让人实在无话可说。

三、教师与学生的科学素养调查

1.教师的科学素养

我们对教师的科学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城乡教师科学素养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市区学校整个教师队伍中科学教师基本上是专职的,科学素养状况良好,科学课的资源投入力度较大,同时课堂教学形式也活泼多样。乡村学校相对不太重视,学校往往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课,轻视或忽视科学等“副科”,导致乡村学校教师兼职者明显偏多,专职教师稀少,从而导致教师的科学素养不过关,再加上课程资源短缺和授课时间不足,其学生科学素养势必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

2.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科学活动则是带有实践性质的科学行为。调查发现小学生的科学兴趣是非常浓厚的;虽然他们的科学活动频率大大超过了大人。但是,他们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活动频率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对学生目前所能参与的科学实践进行反思。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小学生在科学学习方面的巨大潜力,他们拥有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帮助学生把科学兴趣转化为科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科学所能赋予他们的力量以及科学所能带给他们的欢乐。要不断强化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行动。农村学校在一些硬件设施方面比不上城市学校,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科学活动,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去田野里进行种植,这个对于城市里孩子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现在很多学生连西瓜长哪都不知道,这是件令人多么悲哀的事情!

学校教育要提高科学教育的地位,让科学教育成为学校主流的教学学科,提高学校里科学教师的地位,让教师对科学教育产生兴趣,愿意去教授科学教育,这样学校里就会有更多的专职科学教师,专业的科学教师团队,这样我们的科学教师队伍就能长足地发展。有了专业素养比较高的科学教师团队,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就能更加专业化,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有了强有力的

保证。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小学)

农业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市场处于萎缩状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政府力量的支持,政府补贴缺位。因此,有必要明确财政补贴的必要性,了解我国农业保险补贴的困境,以探寻我国农业保险补贴的出路。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府;财政补贴

1 我国农业保险补贴必要性

1.1 农业风险的特殊性

农业具有“靠天吃饭”的性质,这使得其成为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弱质产业。而和其他可保风险相比,农业风险具有高度集中性的特征,如极易导致损失波及面广、损失程度极其严重等。Miranda 和 Glauber(1997)曾利用统计模拟模型计算出美国最大10家农业保险人和一般保险人的赔款支出变异系数百分数,得出结论:一般保险人的加权平均变异系数百分数为 8.6%,而农业保险人则为 84%,农业保险人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差不多达到一般保险人的 10倍左右。在农业保险中,若缺少支持及其他补偿机制,而是将其损失全部转嫁给商业保险公司,其高赔付率与商业保险追逐利润的目标显然相悖,保险人将难以承受而退出市场。

1.2 农业保险属准公共产品

“与一般私人物品相比较,农业保险产品具有以下准公共品的基本特征:效用上的不可分割性、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上的非竞争性、生产经营上的规模性等。”准公共物品的纯私人提供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导致私人成本过高,必然进一步导致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这种情况下政府财政补贴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

1.3 农业保险补贴是符合WTO规则的绿箱政策

WTO协议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然灾害保险和农民收入相关的农业保险称作“绿箱”政策,不予限制,不像其他的财政补贴手段那样容易引发贸易争端。所以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采用农业保险手段对农业进行支持。

2 我国农业保险补贴的矛盾与困境

2.1 政府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不足

我国虽然不能像美国那样每年给予30亿美元的农作物保险补贴,但是在发展农业保险过程中仅仅采用免征营业税而财政不给农业保险任何补贴的方法显然是不行的。有数据表明,1998—2000年,我国平均每年政策性补贴支出817.35 亿元,相当于农业保费补贴的 7 倍,其中粮棉油价格补贴平均每年支出 605.36 亿元,相当于农业保费补贴数量的 5倍。可见,我国的财政补贴仍注重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而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却不足。

2.2 农业保险补贴的标准难以确定

从国外做法来看,由于各国及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及风险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故其补贴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补贴水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保险的补贴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标准。特别是西部地区,无论其经济实力还是自然条件都远不及东部地区,因此,如何确定一个较为科学的补贴标准,在政府能够负担、农民愿意参与、保险公司同意承保这三个条件之间寻求一个均衡点,还没有解决。

2.3 政府补贴的效率不高

政府对农作物给予保费补贴,是为了增加农民的付费能力,从而提高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但是实际上农作物保险的参与率不仅取决于保费补贴率的高低,还与农民对风险的偏好、农民可以利用的风险管理工具、农业保险计划是否具有强制性等有关。美国从 1980年到2000年曾两次提升对保费的补贴率,但是农民的参与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参与率得不到提高,农民保险风险得不到有效的分散,政府的补贴自然是一个低效率的行为。以2005 年为例,我国保险业保费总收入达到 4927 亿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 7.3亿元,仅占总保费收入的0.148%,保费收入已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农业保险对农户是缺乏吸引力的,农民的参与程度低。另外,农业保险补贴并不能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政府的保费补贴虽然提高了农民的付费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来区分不同农民的风险,可能会使农户故意将资源转向高风险的项目配置,放弃预防风险的努力。保险公司也可能由于政府给予经营管理费用补贴,而降低了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这都是农业保险补贴低效率的体现。

2.4 制度保障没有到位

农业保险是有别于商业保险的,而我国现行《保险法》只适用于商业保险,至今我国的农业保险规范仍处于缺位状态。农业保险的性质、组织形式、政策支持方式,特别是政府对保险费的补贴额和补贴费等都没有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和调整。而美国各个阶段农业保险补贴率均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障。相比之下,显然我国的农业保险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

3 完善农业保险补贴制度的基本思路

3.1 以各项政策作为保证

农业保险补贴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为保障,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保险补贴发展的制度环境。比如,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进程,把农业保险补贴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给政府及农业保险的经营机构以法律政策的保障。既要保证国家农业保险补贴方案的顺利完成,又要切实保障广大的参保户真正享受到农业保险补贴带来的实惠。同时对于农业保险补贴的方式及保费补贴的水平也应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保障,除了有法律的规范外还要有相关政策的支持,比如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

3.2 建立相关扶持机制

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发展农业保险补贴的投入机制和约束机制,规定国家财政支农的增长比例,国家及地方政府分担农业保险补贴费用的比例,努力构建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应设立财政专项的补贴基金,专门用于农业保险补贴。在信贷方面,政府要制定优惠的融资政策,实行信贷资金向参保农户的倾斜,同时发展农业保单抵押政策。推行农业保单抵押制度就是提高农民投保积极性的一项辅助制度。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可用农业保单作抵押;对农民来说,买一份保险,在获得保险保障的同时,也可同时获得信用担保,解决发展农业生产中的资金需求问题。

3.3 建设服务推动机制

服务推动是政府主导农业保险补贴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为保险公司及参保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降低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重要原因。为此,政府既要帮助农业保险机构掌握保险对象的有关信息,又要为投保的农户提供有关农业保险的信息资料,帮助参保的农户选择合适的农业保险方式。同时通过信息服务使农户了解国家农业保险补贴的政策,特别是使农民了解农业保险到底能给其带来什么好处和利益,增强农民的投保意识及投保积极性。二是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服务既是指对参保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技术的引进、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又是指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其主要是帮助农业保险的经营机构选择合理农业保险补贴方式以及确定合理的农业保险补贴标准。三是提供专业人才。农业保险补贴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的从事农业保险工作的人才,这就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重视农业保险人才的培养。

[作者简介]王韧(1978—),女,湖南平江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保险。

农业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把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创新型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功能的延展和创新,是现代农业和第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的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不可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尊重传统的民俗民风以及农村文化,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化、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休闲农业将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hg-069)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济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早日实现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能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利用农业的生产环境和农村的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体验以及农业周边产业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它不但重新发掘了农业的产业潜力,优化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服务的全面性

以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经营范围已经不仅仅是观光性旅游和果园采摘体验的服务,还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农院食宿、乡邻娱乐、生态体验、田园劳作、农耕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风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闲农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到现阶段全面性服务的转型。

1.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在现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乡村文化在还没有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就被淹没了。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想要体验“慢生活”和想要了解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途径。而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也为休闲农业的宣传出了一份力,鼓励人们回到故乡,找回童年的那一份乡土人情和传统民俗文化。

1.3发展的科学性

休闲农业作为多个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不但为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更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开发了一种由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传统农耕注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和新动力。

1.4效益的综合性

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兴产业,不但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更为我国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途径。

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3.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4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李国良.一座城市的记录与思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谢瑞武.成都:改革实验区的探索[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区营造的意义及构建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1-25.

作者简介:杨晓娜,经济学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区域旅游发展。

上一篇:精细农业论文下一篇:农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