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本科论文范文

2023-03-08

农业本科论文范文第1篇

1 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现有的实践教学理念和与农业生产脱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新世纪以来, 随着学生生源的不断扩张, 现有的教学条件使得教学实习环节得不到基本性保障, 根本谈不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本学科的热爱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1], 从根本上背离了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结合多年来在实践教学指导中, 以及参加校外生产基地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在此进行总结和剖析:

1.1 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弱化

近年来,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设施果、菜和木本油料植物的规模化种植, 栽培模式多样化, 生产中影响植物生长的生物及非生物因素越来越复杂, 有害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病虫害种类多且危害严重, 如果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经验, 就无法全面指导学生实习。目前高校引进人才大多是科研型直读博士, 以发表高水平的外文文章为评价标准;由于高校的扩招, 师资问题更加凸显, 学校出现了师资青黄不接的现象, 教学线上“以老带新”的传统无法传承, 年轻的博士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不足, 刚毕业就必须承担主要课程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实习中因缺乏实践经验, 指导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相抵, 每次教学实习时只能采取临时外聘教师, 或者一名教师同时带领多个班学生进行实习的局面, 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甚至无法完成正常的实践教学任务。

1.2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实践教学质量与其保障和监控体系不够完备, 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以发表论文的层次及数量为主要标准, 教学课时数和学生评价等可以量化的几个方面为参考, 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采集和制作病虫标本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 提前很长时间准备, 工作量是一天6个学时数, 在职称晋升中所占比重很少。因没有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所以年轻的博士教师深入生产实践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弱, 把精力大多用在科研、编书及论文写作方面, 这样实践教学环节就形成了不良循环。

1.3 实践教学方法陈旧

学生在实习中仍以被动学习为主, 1~2名教师带领一大帮学生沿着老路子在实习地点做简单讲解完后, 学生采集病虫标本, 回校整理, 但生产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不能发现或没有解决方案, 实习结束时, 交出几十种病虫害, 写写实习报告, 然后就算完成实习任务, 整个过程看似完整, 既有老师的讲解, 又有学生动手采集和制作标本, 其实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马上会遗忘所学的内容, 实习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习模式固化, 学校要求必须按照已定实习方案和计划进行, 这样就束缚了教师的实践创新, 不能根据生产季节实际存在的问题灵活安排, 学生也很难掌握新的病虫害的发生动向与为害规律。

1.4 没有固定理想的实习基地

目前通常是教师通过关系找几个实习地点, 临时聘请当地技术员讲解一下病虫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内容的真实性及实用性不强, 实习过程走马观花, 学生印象不深, 换了地方对同样的病虫害又不认识了, 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进行药效防治的话, 因缺乏固定的自主实习基地, 对百姓农田无法承担日趋昂贵的实习补偿费用, 面对目前这一现状, 传统的基地实习模式已难于解决实践教学面临的这一现实性困难, 花费了时间得不到好的效果, 可以说植保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2,3]。

1.5 实践内容滞后形式单一

近年来,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但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实践创新能力, 单一重复的实习内容, 简单陈旧的实习用具, 认识几种病虫害, 制作几十种标本, 已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掌握不到先进的农业技术、测试方法及先进设备的科学使用, 实践教学体现不到应用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 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更应有与时俱进的理念, 有与生产绿色环保健康食品相匹配的基本研究方法。但因实习经费投入少, 或投入不当, 而导致实习内容与农业生产存在的现状脱节, 达不到实践创新的实践效果。

2 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应针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借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契机, 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改革, 尤其以学校评价体系的改革为先, 通过创新方法和丰富实习内容, 制定灵活的考核标准,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力争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2.1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植物保护是应用型很强的农业学科, 服务对象广, 包括:大田作物、果蔬、油、茶、烟草等, 而且事关生态环境维护及人们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所以开展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实习与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密切结合。近些年农业院校教师包括中年以上教师实践能力严重下降, 是综合因素共同影响和长期积累造成的, 应用型农业院校的教师, 根据学校的定位, 把教师也相应地分为科研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教学型三种类型, 学校应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不断改革, 提高教师深入生产实践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4], 对他们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 使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实践教学中, 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一是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应把理论和实践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建立精品实践课程, 争取单独的经费支持, 比如争取2~3年内把生产实践课程做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课程,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教学效果。

2.2 改进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一是, 规定必须完成的实习任务, 分组采集不同类型的植物病虫害标本种类和数量;二是根据个人兴趣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创新拍摄专题片、设计防治方案、制作绿色植保宣传项目、标本制作方法改进、撰写实践创新论文等多种形式。尽可能避免学生制作标本时互通有无, 抄袭报告等问题, 真正地反映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真实情况和实际效果, 为此, 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套以考勤 (10%) 、现场考核 (20%) 、标本考核 (20%) 、个人作品 (50%) 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使学生对农作物病、虫、草害的认知能力以及控制有害生物的综合实践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这样的考核办法效果显著。

2.3 加强年轻教师实践锻炼

每位年轻教师由老教师帮带深入基层实践锻炼, 了解生产一线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尤其是病、虫、杂草的发生与危害、流行与防治措施等问题, 把科研成果更好的转化应用到生产中, 同时, 每年有3名以上的老教师参与学生的农业生产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传授经验。每年选派年轻教师在国内外进修学习, 他们在科学研究的同时, 还了解和学习国内外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情况和好的做法, 运用到自己的实践教学中。

2.4 加强实践基地和标本室建设

实习基地的合理选择和建立是关系到实习内容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为适应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 改变传统的粗放管理和操作模式, 实习基地尽量多元化, 校内校外基地相结合, 短期和长期相结合, 当地和外地相补充, 安排学生到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高标准蔬菜大棚、果蔬育苗和生产基地等场所进行阶段性实习, 还可与地方科研院所、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相关科研和生产机构共建基地, 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共同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长期, 定期进行病虫害的调查与防治, 不但能与栽培管理有机结合, 还能系统掌握植物生长与环境与病虫害之间的互作关系。把不同季节不同植物, 不同栽培环境中相同植物不同部位发生的病虫害种类, 进行标本制作和保存, 同时建设多媒体标本实验室, 结合高清图片, 建立病原、病状、病症, 害虫各个虫态及危害症状数字标本库[5], 力争3~5年内摸索出具有鲜明特色和切实可行的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2.5 更新实践教学观念和内容

在教学中, 适当地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得知识, 注重实践反馈, 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及时解答, 要看准、讲清、讲深、讲透。根据毕业生的就业趋势, 我们在教学计划上进行适当调整, 如考虑到当前设施果蔬、花卉及热带水果的“客土”栽培的经济效益高, 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但半封闭环境中病虫害种类多, 实际存在复杂多变的问题, 要进行现场分析和建议改进管理办法, 这就给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观学习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 对特种经济植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及效益分析, 化学农药的安全使用进行现场讲解等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生态意识。

2.6 增加实践经费投入

“民以食为天”, 食品质量安全已是全民关注的问题, 农产品依然是餐桌上的主流, 应用型高等农业院校, 应以培养应用和创新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基础研究固然重要, 但也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 加强实践教学的长期性、迫切性、复杂性和严重性改革力度的宣传, 使学校相关领导逐步转变观念, 把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作为真正的头等大事来抓。同时要让学校主管部门领导充分了解本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目前窘迫的经济状况, 加大对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逐步改善实验、实习教学和科研条件, 为培养合格的“植物卫士”、“植物医生”创造条件, 科学防治植物病虫害, 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农产品的健康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最终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 在科教兴农的大潮中做出应有贡献。

总之, 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生态农业, 科教兴农, 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作为应用型农业院校培养合格的新一代农业接班人任重道远, 从源头抓起注重综合素质教育,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植保人才, 植物保护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不断优化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和方法,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还可以更好的掌握必要的专业技术、测试方法、先进设备的使用和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6], 同时, 还可以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因此, 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摘要:植物保护专业是农业院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 应用性强, 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 植物病虫害诊断和防治不当, 轻则影响着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重则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及人们的健康, 所以就在校植物保护专业的本科生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刨析, 提出了几点提高教学效率改革的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谢俊荣.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 5 (4) :158-159.

[2] 李保同, 熊忠华, 等.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 :107-109.

[3] 杜丰玉.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2) :80.

[4] 杨洪, 等.本科实践教学中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与管理.黑龙江教育, 2010 (11) :85-87.

[5] 吴利民, 等.植物保护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4) 76-79.

农业本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本科;实践教学;本科生;助教

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对高素质人才培养起着特殊的关键性作用[1];实现了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过程和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理论知识学习,形成科学态度,培养科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育部教高[200l]4号文件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对新时期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重要战略部署,要求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因而对实践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体系中必须树立“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教育观念[3]。作为云南省第一家高等职业本科教学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教学理论学时45%以上,即使是理论课,很多课程也采取理论与实践合一的教学方式,可见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紧张。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对实践环节的特殊要求,我院实践环节与普通本科相比实践内容更充实、实践时间更长、实践要求更高,导致实践教学工作量大幅增加,同时,由于我院专业班级学生人数较多需配备较多的指导教师,但任课教师数量增长幅度相对较小,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工作量大和教师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此外,大部分基础课和理论课实行大班教学,实践环节实行分组教学,这就进一步要求增加师资,造成师资紧张。

2.现有实践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证明师徒模式是技能培养的有效模式之一[4],但此模式在学校中开展不够经济,也满足不了现代化生产对人才的大规模需求。现行实践教学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分组指导的模式,分组的师生比对实践课的效果和质量有很大影响,学院虽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但由于师资紧张,现有实践教学分组的师生比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要求。

3.实践教学中教学主体对客体的需求矛盾突出。一是统一施教与个别指导之间的矛盾,学生的技能发展往往个别化差异较大,对指导的需求不一样,点对面教学的主客体关系难以应付点对点的释疑、纠错和评价的需要;二是课堂掌控难度大,实训工位的布局与教室座位有差异,如有的实训场地是开放性的,不便于教师管理,对于课堂掌控能力较弱的教师而言更是力不从心。

4.实践教学质量受影响,效果不理想。由于对应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能对每个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全程指导和管理,导致有的学生实践操作不规范、不认真,容易损坏设施或发生安全事故,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纠正,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严格规定步骤和时间,学生上课时一般先由教师进行讲解甚至演示,学生只需按设计好的步骤单纯地去重复,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论其大小难易,均找老师解决,限制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学生无成就感,实践兴趣降低,实践教学效果差,同时养成了学生的不愿动脑的习惯,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这样时间久了,使得学生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降低,主动性和兴趣下降,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生助教的积极作用

在实践教学中设置学生助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一些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学生助教作为一支学生“自主学习、自律管理、自觉实践”的队伍,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是对传统师资的一种有益的辅助和有效的补充[5],具有积极的作用。

1.作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助教既是学生中的一员,但又不同于普通的学生。其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更了解同学的实际情况,可以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薄弱环节及学生的要求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也可以将教师的要求和意图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

学生助教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容易、更顺畅,教学氛围更和谐、更民主,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6]。

2.助教机制是培养学生实践兴趣、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由于教师相对较少,实践课指导跟不上,导致学生实践兴趣下降,利用学生助教对学生作详细的指导,有利于规范操作,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可以通过延长实践场所的开放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

3.助教机制是全面提高助教素质,培养助教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要胜任助教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助教在上岗前必须掌握与实践有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助教随时都可能遇到各种问题,他们必须积极面对,正确解决,妥善处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中,无疑锻炼了助教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7]。

4.对学校而言,助教制度降低了师生比,减少了开支,提高了办学效益[8]。

三、高职本科实践教学中设置本科生助教的可行性

高职本科作为一个比较新的办学形式,对实践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置本科生助教既能在实践教学中起到上述的积极作用,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本科设置本科生助教可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普通本科一般设研究生为助教,高职本科实践教学中设置本科学生助教的还不多见。研究生兼任助教工作在很多高校已经顺利开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9],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部分研究生对助教兴趣不大,不少研究生更关注自己的学习和学术,他们的主要精力投在科研和英语等“硬功夫”上,或者更愿意“助研”,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更有一些研究生在社会上兼职能够赢利的工作,投入的精力有限,当然,也有研究生担心当助教会占用时间和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业,这些研究生助教形同虚设。而本科生的时间相对充裕,参与的其他活动较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助教工作中,可以保证助教工作的延续性与完整性。同时,利用本科生助教可以对实践场所进行开放化管理,保证学生从事独立实践的场所和时间,以弥补师资短缺和教师精力有限的不足。

2.本科学生具有担任实践教学助教的能力和水平。由于高职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淀了相应的实践技能,再通过培训,本科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胜任助教工作。

3.本科生助教制对本科生自身的培养和发展大有好处。挑选出的本科生任助教,一方面是教师对其能力的肯定,使其更有学习的动力与信心,促使自身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本科生在助教过程中对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过的实践技能有一个再次学习和巩固的过程,使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加强,为将来的专业实习或就业奠定基石,提供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在高职本科实践教学中设置本科生助教具有可行性,能切实促进学院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真正达到学生、本科生助教、教师、学院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张以顺,黎茵,陈云凤,黄伟结.构建本科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互动模式,实现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的有机嵌合[J].高校教育研究,2009,(3):89-90.

[2]漆光鸿.《小组工作》课程“助教实验教学”行动研究——以某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为例[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3):41-45.

[3]王健朴.实施以操作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关键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08,(4):47-49.

[4]高俊杰,李婧.“师徒制”职教培养模式不过时[J].教育与职业,2011,(22):88-89.

[5]李菲.充分发挥学生助教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J].知识经济,2011,(19):140-141.

[6]肖利,刘茂军,曹丽华,王光怀.建立学生助教机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大学物理,2008,27(8):45-47.

[7]卢丽琼.浅析美国高校研究生助教制度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5,3(1):62-63.

[8]徐萍,张菊芳.高校研究生助教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57-58.

[9]罗莉,王娜,田娟.独立学院本科生助教模式的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6):107-108.

作者简介:吴承玲,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讲师。

农业本科论文范文第3篇

在2007年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招生专业名单中,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唯一具有法律事务专业的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努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制订符合实际需要的专业培养模式

法律事务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时,恰逢国家司法考试改革的实施,统考资格提高到大学本科毕业。为了满足广大学生从事法律职业工作的愿望,经研究我们采用了“全日制专科加法学本科自考”的教学模式。从已经毕业的四届学生的情况来看,他们中50%以上的学生能在三年或者略长的时间里通过本科自考课程,拿到本科文凭,为参加司法统一考试奠定了基础,为学生日后从事专门的法律职业做好了准备。

二、制订符合需要的专业建设具体方向

根据上述专业培养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社会需要,法律事务专业的定位必须接近本科教育,同时,法律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要并重,因此建立了法律职业人员和法律辅助职业人员培养并重的专业方向。一方面十分注重法学理论基础教育,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主要参考本科法学院校,同时和自考课程接轨;另一方面,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建立法律辅助人员培训中心,要求学生毕业后能马上从事书记员、律师助理等法律辅助职业工作。对上述两方面的建设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

三、建立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实践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机制

根据上述专业建设具体方向,考虑高职院校的特点,我们要求专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十分突出实践教学,因此积极培养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鼓励专任教师从事具体办案工作,为社会服务。同时,聘用学校之外的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参与到法律事务专业的教学中,并逐步提高外聘教师教学授课参与比例,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共同参与编写实训教材,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项目化校内外实训,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

我们根据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单位相对较多的法律纠纷来确定实习项目。分别成立民商事法律问题实训、行政法律问题实训和刑事法律问题实训等,通过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让学生在高度的仿真性训练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则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实战能力,专业现有校外基地法院3家、检察院2家、律师事务所3家。这些校外实训基地已成为我们专业学生的实训岗位,通过这样的顶岗实习,为学生今后就业实现理论与实务的“零距离接触”。

五、建立法律服务平台,在服务社会中育人

目前我们法律事务专业在校内设立了法律咨询工作室,设有《法协杂志》,接受在校学生和社会咨询,还要进一步拓展服务社会领域,准备建立专业法律诊所网站,与当地司法局、社区、企业联系,建立法律服务中心或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中心,积极送法下乡,为农村、农民和农业服务,从学生中选派人员,组成不同的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为社会服务。同时我们亦将与更多的企业联系,为企业提供培训或法律服务。通过这样,真正做到在服务中育人,提高学生和教师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农业本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法学专业 本科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人才培养

法学专业本科教育往往是为社会培养从事法律、司法工作或者与法律相关工作的专业性人才,因此毕业生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质量以及工作中的公平性。现阶段,各个具备法学专业的本科院校都积极的强化自己的专业建设,并不断的补充优秀的师资,因此法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化教育往往能够达到理想水平。而由于本科课程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几乎为零,加之司法考试中道德教育比率的不足,整个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体系中对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非常的缺乏。因此,现阶段法学专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探究,以逐步的提高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比重,进而强化本科阶段学生发展职业道德教育。

一、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文章主要针对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探析,因此在本节文章首先对其重要性进行简要的阐述,以充分体现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本科法学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必要性,进而促进文章整体分析的有效性。

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重在培养法律应用型人才,法学毕业生往往会从事律师、法官、法律顾问或者其他与法律相关的职业,而这些职业的特殊性就表现在与法律的密切联系,因此毕业生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来保障相关当事人的权利外,还应当积极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进而保持自己的客观性以及工作的公平性。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注重法学专业人才职业观、道德观的培养,进而督促法学毕业人才在从事法律工作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公证的来处理法律事务。因此,从从业人员道德素养来看,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法学人才的培养有着显著的重要性。

二、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对于法学本科阶段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在本节根据之前的分析以及大学法学教育的现状来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进行分析。

1.明确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本科专业教育中的定位,保障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比重还十分的欠缺,加之司法考试以及日常考核中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也相对较低,因此整个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本科阶段的开展工作几乎无法获得相应的教学效果。所以现阶段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大学要注重法律职业道德在法学本科专业教育中的定位,并引进专业的师资来从事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而通过课程设置、课程时间的保障以及优秀教师的推动,法律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才能够获得最为有效的提升。

2.适当提高我国司法考试中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高校与社会共同保障教育的开展

考试往往是作为对一个人能力考查以及对一个人学习进行约束的最佳的方法,我国司法考试除了是对法学专业学生起一个考查和约束的作用外,还肩负着为国家挑选合格法律人才的重担,因此司法考试不仅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甚至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以及推进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国的司法考试就可以适度的提高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即除了对学生专业素养做严格要求外还应当积极的对学生职业的素养做相应的考察。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专业教育会依据司法考试的实际要求来逐步的进行调整,进而高校与社会进行联动,共同保障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而考试内容的变化又会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起一个良好的督促作用,整个法律職业道德教育在高校、社会以及学生自己的联动下将会取得最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3.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学效率的提升来促进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强化

法学专业本科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展,但是现实的情况下,不少的学校仍然采用教师机械化灌输的模式,即让学生被动的记忆教师讲述的一切内容。在这种环境下,即使学校能够安排入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其教育的开展也只是通过相关条例的灌输来进行,进而其教学效果始终无法被有效的发挥出来。因此在现阶段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创新法学专业培养的模式,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形式优化教育教学的模式,进而从教学方法方面不断的提升法学本科教育的效率,以保障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和课程安排下,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同样能够发挥出积极的效果,保障法学专业培养高质量的法务人才。

三、结束语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对于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显著的意义,现阶段,由于高校教育以及司法考试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缺乏,整个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因此法学专业教师要积极的从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促进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进而保障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质和量,以为现阶段高技能、高素质、高品德的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最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瞿华平.我国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中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4,33:223-224.

[2] 李霞.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2:84-85.

农业本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从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根据最新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显然,我国现在已拥有较大规模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要求。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践行教育规律的必然诉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分别经历了精英式教育、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以“211”“985”工程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内涵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微观角度来看,大多数管理类本科学生在毕业时就选择直接就业。因而,无论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还是学生就业要求,如何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如何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

一、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相关概念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内涵式发展。“内涵”与“外延”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不截然对立。内涵式发展强调事物质的规定性,而外延式发展强调量的规定性。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外延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将更加聚焦核心能力的发展。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质量提升为发展目标,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追求优质的一种行动理念、过程,是以优质为根本目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和外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包含特色强、质量优、满足需求能力强的特征[1]。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种更加公平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增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更看重过程平等、更看重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因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实现深层次教育公平的保障。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仅强调高质量,而且还要突出不同层次高校教育的特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和质量是处于“高”的程度或水平,是特色更强和质量更优的内涵式发展。强化特色、巩固优势来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教育贡献力。多元化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应坚持分层、分类高质量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

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所培养的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包括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经济、财务等基本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操守、进取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的学习力和创新意识、缜密的思考力、精准的执行力,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创新发展要求[2]。

二、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的管理類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念难以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

与新时代的经济社会相适应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经济结构需要转型、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高等教育培养理念也应该相应的调整。以往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念并不完全适应新现代的要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也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现今社会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能能力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能能力必须适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培养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然而,现阶段高校制定的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课程培养体系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主要过多强调如何掌握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具体的能力方面的培养。此外,在教学中缺乏对经济社会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难以掌握企业对管理类本科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具体需求,从而不能针对性地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这使管理类本科学生难以真正将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有着不利影响,难以拥有有效的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实中,实践教学的师资相对缺乏,实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单一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在实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并未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情况。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锻炼。

(三)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更为欠缺

管理类专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学习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逐年增加。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数量却难以跟上学生的增加量。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管理类本科学生的理论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会受到限制。这不利于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大部分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缺乏相应专业的实践经验。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缺乏实践能力并不利于构建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3]。

(四)教学过程中知识传输方式较为单一

在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训过程中,很多教师较少使用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例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兼顾传统的授课方法时,科学合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能较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目前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不具备高质量的要求

在目前“以就业为指导”的人才培养要求下,过分强调就业率指标,难以顾及人才培养质量、职业能力质量。在以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找份工作相对容易,对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质量要求并不高。高就业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就业质量较低的情况。同时,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难以提升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质量。在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以学校为中心、与社会现实脱钩现象严重,极易造成所培养的职业能力达不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预期[4]。

三、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也应该转变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可以使管理类本科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和工作的需要。基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用人需求,针对性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建立融合高质量职业素质、高质量职业知识、高质量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是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课程体系应符合专业知识、现代职业素养、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的要求。

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下,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管理类本科学生课程的特点与新时代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重点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胜任能力。例如,结合专业性质和未来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掌握企业管理和财务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规政策,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胜任能力。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确保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发展能力。例如,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语言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相应岗位所要求的高质量的沟通交流能力、适应能力。这些都是管理类本科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岗位,并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5]。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确保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创新能力。例如,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时应注重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进一步提升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在行业内拥有优秀的竞争力,更长远的发展能力。在制定培养课程体系时,还应注重强调实践能力锻炼、实践技能训练,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培养体系。

(二)注重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从市场和企业中获取人才需求信息,掌握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紧密追踪管理类本科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形成高质量职业能力培养、就业与招生计划的联动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市场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要求,适时调整高校管理类专业种类、招生规模、培养方案、课程培养体系等。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健全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专业素养、技能水平的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从供给侧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和机制进行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的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符合行业、企业所需求的职业能力。

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保障。高等学校需要努力打造能切合实践发展方向、理论知识扎实、具备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理念且与时俱进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职业能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可以鼓励教师一专多能,积极参加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在市场企业中锻炼,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聘请企业管理一线人才给教师授课,开阔教师的实践视野。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高校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形式。高等院校更要努力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更好地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与时俱进的职业能力[6]。

(三)坚持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

“产学研用”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相结合的一种合作系统工程。“产学研用”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目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是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关键。

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切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产学研用”相结合体系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传授课堂知识、获得前沿先进理论、锻炼市场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机制,促使学校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把握人才培养的先机。

(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国家、企业、个人而言,创新已经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高校应鼓励充分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师生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构建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新的业务和知识不断地在各行各业出现。依靠自身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管理类本科学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掌握最新知识、技能,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四、总结

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們应深入理解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容,深入了解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不足。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多角度、多层面提出促进和增强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应坚持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注重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来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袁自煌.不断提升大学内部管理水平推动大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9(7):22-24.

[2]戴华江,樊华,易爱军,等.“互联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0):46-47.

[3]张应强,苏永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反思、批判与变革[J].教育研究,2014(5):19-27.

[4]彭青.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含义与实现机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33-140.

[5]王红雨.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自我评价及发展诉求研究:以企业类已就业学生的调查为中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74-82.

[6]张国宝,汪琦,吕佩珊.职业胜任能力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9(6):94-101.

上一篇:农业农村论文下一篇:农业设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