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论文范文

2024-03-20

主题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电影艺术自产生伊始,关于电影“商业”与“艺术”之争就不曾休止,电影艺术有着三方面内在属性:商道、娱道,理道,即艺术本位商意识的内在驱动、因受众共喜忧的娱乐取向,艺术的自然理性,它们共同决定着电影美学和商业上的成功,

[关键词] 商道 娱道 理道

电影艺术自产生伊始,关于电影“商业”与“艺术”之争就不曾休止。既然承认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客观存在,那就没有必要定义什么“商业电影”、“艺术电影”。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都不能离开“商业”和“艺术”中的任何一方面。由此看来,如此分类尚需商榷。这就要求对电影艺术的本体从全新的角度进行再认识。与传统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是电影艺术从产生之初就有着自觉的“商意识”和“娱乐性”。电影艺术的商业性和娱乐性是成就电影艺术在美学和商业上成功的基础。电影能进入艺术的大门不仅由于它的商业性和娱乐性,还由于它具有“自然理性”,称其为“自然理性”就意味着它非人为地强加于艺术之上的,而是作为艺术的一种自然本真属性,即“艺本无道,实法天成”。电影艺术的此三点自然本性即为本文所论汲之电影艺术的商业性、娱乐性、自然理性,即电影艺术之商、娱、理三德。

一、本位商意识内在驱动:电影艺术之商道

传统的艺术事实上也是为了谋利,但是大凡标榜正统艺术的人都耻于言利,这就造成一种误导舆论的假象——艺术讳言利。艺术不仅谋利而且谋大利,但是包括艺术家和理论家在内的精英们却不怎么承认这一事实,而是将这种自然的内在意识粉饰成艺术的附产品,谓其“爱屋及乌”。这种“行其事而不名其实”的伪装掩饰了艺术的本来面貌。正是这种伪饰误导了人们对于艺术的本真的认知。事实上商意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内在驱动作用不容忽视。对于艺术的商业性如此讳莫如深,不仅妨碍了人们对艺术本真认知,而且严重地束缚艺术的发展的进度,而当下关于电影艺术的“商业”与“艺术”之争就是明证。这种理论的滞后带来的不良影响在电影产业化过程中显现得尤其突出。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会自发或自觉地去考虑利的实现问题并且将这种潜在的商意识融于艺术的创作的美学层面。正是这种内在的商意识的驱动会使电影创作去考量受众的接受心理、认知习惯并将这种商意识潜形于艺术本体之内。只有承认并能正视这种本位的“商意识”的内在驱动作用才能创作出为受众广为接受的好电影。这样实现电影艺术在美学上和商业上的全面成功才不致于成为空话。

贾克·瓦伦堤曾经这样描述电影艺术与商业的关系:电影制作是艺术和商业的联姻。实则不然,电影的制作过程已经有了自觉的商意识参于到艺术创造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已经不能再把艺术和商意识对立起来看问题了,尤其不能够行其事而不名其实,这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既然如此那就必须把商意识纳入艺术本体论来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客观地认识电影艺术的内在本性,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也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事实上,如果总是把艺术与商业对立起来分析问题,那就势必会造成正如波德尔马克尔所言的由于商业和美学的勉强结合产生的混乱、浪费和缺乏计划的矛盾。

商人不一定是一个艺术家,但是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其必须要精通一定的商道,只有具有“商意识”的艺术家才能真正获得艺术创造的美学上和商业上的成功,否则可能连成功的机会都不会有。可见商道之于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是相当重要的,若称之为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本也不为过。电影艺术自其产生之初便有着自觉的商意识那就是电影艺术之商道。艺术的成功就是其在美学和商业上的综合成功,如果没商意识的作用谈美学上的成功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艺术美学代表不了艺术全部本体,而艺术的本体是商业和美学的浑然天成。所以说商意识是艺术本体的必然要求并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无稽之谈。

二、因受众共喜忧:电影艺术之娱道

众所周知,娱乐性对于电影艺术十分重要。大家不会否认电影娱乐性经营商业利益的目的性。电影艺术的娱乐性并不仅是游离于艺术本体之外只注意艺术商业价值。电影艺术的娱乐性通过对美学层面的深潜作用来实现其艺术价值。如果能称得上是电影艺术那就意味着,娱乐性是极自然地融入了艺术的每个环节之中或者说艺术的每个环节都彰显着娱乐的特质。而且不会有任何人为加工的痕迹,也就是说电影艺术的这种娱乐性是一种自然天成的本性而不是一种人为附加属性。电影艺术的这种娱道所强调的是“艺术因受众而动”,而非主张“寓教于乐”者所强调的“受众因艺术而动”。电影艺术的这种娱道承认了受众在艺术接受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也正是这种电影因受众共喜忧的娱道成就了艺术成功。

每每谈及艺术的娱乐性就会有力倡“寓教于乐”的批评之声。这种批评乍听起来好像是无可挑剔,但是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违反艺术本性之缺陷。艺术的成功在美学上是讲求自然天成。如果有了太多的人为加工因素于其中就会使艺术在美学上的成功失色不小。有些时候这些人为的加工因素会毁掉整个艺术创作,导致艺术失败。这一点在电影艺术上的表现极为明显。而且在电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这样的失败多是惨重的。而某些批评者所倡的“寓教于乐”的人为加工特质十分明显。就是这种强行介入使得电影艺术的自然本性上多了更多不自然的因素,这就为电影的艺术失败埋下了隐患。当进入受众的接受视野时间题就会爆发,而结果就是受众不予认同,进而导致整个的艺术失败。

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題就必须要清楚电影艺术的受众的接受心理。持有上述“寓教于乐”观点的批评家坚持认为受众是可以为艺术作品的思想所把握的,所以他们主张赋予艺术更多说理和教化性的内容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实质上,包括电影艺术在内所有艺术形式都无法达到其所谓的通过艺术作品的思想去把握受众的目的。因为每个受众都有着不同的先在经验和期待视野。先在经验和期待视野的不同就导致了受众对艺术的接受的不同。与此同时,受众的接受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结构,而是富于机动变化的动态结构。这就加剧了受众在接受选择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不确定性。受众在接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艺术应该随受众而动”而非“受众随艺术而动”。这就是电影艺术为什么会失败于“寓教于乐”根源所在。

先在经验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或是通过被动教育而获得。然而通过被动教育所被动获得的先在经验却又有太多人为强制因素,因此这种通过被动教育所获得先在经验的可靠性是令人怀疑的。任何一个受众都不会喜欢个人自主意识被强暴的感觉。此决非艺术本真所欲。故艺术不应强调太多的教育的功能,也不要谈什么“寓教于乐”。既然艺术可以“与人乐”为什么不去使乐尽可能

最大化呢,而要在受众心灵休息过程之中附加太多的强行教育呢?其实,给人以更自由的娱乐空间可以更好地愉悦受众的心理,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受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巴赫在其《最终剪辑》中描述影片《天国之门》的制作过程时所提到,这是米切尔,西米诺导演的一部大幅超支的西部片。本来是想“以丰盈的艺术性一鸣惊人”,结果是由于人物和故事服务于导演所痴迷的“辉煌电影效果的狂欢”,因其在娱乐性上的失败而导致该影片“史诗性的失败”:它没有“调动观众在最基本的、自然人性层次上的同情和怜悯”。巴赫认为观众所希望的就是他们的情绪能够被唤起:

观众所希望有趣的事情让他们兴奋,让他们消遣,让他们充满悬念,让他们能自我认同,哪怕激发他们的愤慨;他们哭着……“给我安慰,给我快乐,给我悲伤,给我感动,给我梦想、欢笑、颤栗和哭泣!”而最重要的事情是,观众希望电影“让他们愉快回家”。观众期待电影能为他们提供真实生活经验的替代品,而且电影故事要能包含让他们获得情感满足的元素。观众愿意看到影片对接近理想生活的展示,而不是他们已经知道的实际生活。观众希望看到在可能的限度内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他们更喜欢在银幕上展示他们自己的白日梦。

与《天国之门》的“史诗性的失败”成鲜明对比的同是好莱坞制造的《泰坦尼克号》却在商业和美学上取得了典范式的有规模的成功。它的成功正是依赖于其在广大受众群体中激发众多情感的能力。这部电影拥有“不同的感动、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看法去让每个观众起码在其中一段时间中感到快乐”。这正是其在娱乐性上的成功而成就了它在商业上和美学上的成功,即其在娱乐性上的成功成就了它在艺术上的成功。上面的一反一正两个实证很好地说明了电影艺术的“娱道”就是“艺术随受众而动”而非“受众随艺术而动”这一深刻道理。

三、理性自然去雕饰:电影艺术之理道

自然理性是包括电影在内的所有的艺术形式天然具有的本性。这种本性不是人为赋予的而是自然天成的。理性是客观的,而且也是自然的,是自然万物所固有的,而非人为的,这是自然理性区别于人的主观感性之处。也就是说艺术之“理道”讲究的是“道法天成”。

长期以来,由于受以伦理为本位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受“文以载道”的文化批评观的无形制约,电影理论界一直就存在着一种伦理批评模式。这种批评在本质上是具有政治性的社会学的批评。因此在这些批评者看来,只有具有“挽救劣风败俗”、“警惕人伦”、“改造人性自然”和“彰显社会正义”的动机,才能够成其为“陈其道义”、“风格高尚”的作品。反之,则为不良风格的影片就会肇致“世风浇薄”、“道德日非”。毋庸置疑,这种观点是比较狭隘和机械的,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势必会为电影艺术实践证伪。电影受众接受过程不是带着严肃的心情,也不想面对严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拥有足够的严肃,因此他们所要求的基调有所变化。任何事情都要和日常体验不一样——展现给他们的东西必须包含生命、动作、情感、轰动、惊讶、冲突、迅速或者喜剧。而这些正是电影艺术的自然理性能给予的而非人的主观强制感性所能给予的。

艺术没有必要去强调鲜明的思想性和严肃的主题。鲜明的思想和严肃的主题意味着太多的人为加工的移入。过多人为加工移入就会导致艺术的雕琢之痕过多而损害艺术的自然理性,以致艺术失败。对美学和商业的成功的共同追求才是艺术的真正本位要求。艺术不能先入为主地强迫人们去面对生活的严肃。电影艺术所能提供的只是艺术本身所自有的自然理性。电影把这种自然理性展示给观众,不否认观众对艺术的自主性,同时让观众自主地去感悟。《泰坦尼克号》在商业和美学上的成功并没有依靠其基本的美学统一性或一致性,反而在于其各种元素的差异,这使得观众能把影片变成他们希望拥有的那种体验。它的商业成功依赖于对普通观众类型的吸引力,它跨越两性以及所有年龄层。没有鲜明的思想和严肃的主题,正是依靠着《泰坦尼克号》所独具的艺术自然理性成就了它的艺术成功。“艺本无道,实法天成”、“理性自然去雕饰”此即电影艺术之理道是也。

综上,从电影艺术的商意识内在驱动、因受众而共喜忧和艺术的自然理性分析了电影艺术的三德即商道、娱道和理道。电影艺术的三德决定着电影的艺术成功。

主题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学校德育急于寻求全员德育新路径,在潜移默化中明辨真德育,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德育行为的自我监控。笔者以教师的职业探究为例,运用主题式探究性学习寻求学校德育新模式,通过“真实+优势”的开题指导,“恰当+小锦囊”的研究计划制定,“合作+沟通”的实施研究,“提炼+微课”的报告撰写以及“整合+拓展”的成果交流等策略,为全员德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学校德育更加真实化,实现学生德育的自我建构。

[关键词] 主题式探究性学习;德育;实施路径

很多学校的德育依然存在着脱离儿童的生活,忽视儿童的德育体验的现象,甚至由于评价手段的单一,导致德育走向量化的道路。为此,笔者以为,学校德育迫切需要寻求一些新的突破,探寻一些新的方法,关注儿童的德育体验,让德育的功能实现最大化。

一、学校德育寻求新突破

要改变当前一些不良的德育实施状况,首先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1.如何構建全员德育新路径

当前,小学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的转变。而,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学科教师受学科本位的影响,只注重自身的学科素养的修炼与传递,对学科所承担的德育功能意识缺失。即使关注到学科的德育功能,由于缺乏巧妙的手段和技巧,很难将德育融进自身的学科中。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路径,实现学科与德育的融合,让全体教师有法可依地挖掘自身学科的资源去落实德育。

2.如何去伪求真明辨真德育

“当前中小学的德育实践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德育内容抽象空洞,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德育方式以简单灌输为主,途径单一,缺乏情感体验;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缺乏有效的整合模式,以致于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主动性显得苍白、空洞。”[1] 学校德育要用一种新的方法,能够将学生的德育认知与行为相结合,使学生德育认知的获得是主动的、潜移默化的。

3.德育评价如何实现个体化

德育评价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环节是推动学生德育素养的关键,然而,当前的德育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很难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很难有效关注学生内在的成长。为此,我们思考,要有一种评价方式,能够关注学生的德育过程性评价,不是让教师知道去哪带着学生去那,学生始终是被考核、被量化的对象,而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去哪,怎样去那,从而实现学生德育行为的自我监控,达到个体内在的自我调整。

基于对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笔者以为,运用主题式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突破上述三个层面的局限,有效深化学校的德育。所谓主题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組的形式针对某一主题展开的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类实践性学习活动。[2] 下面,笔者将以教师的职业研究为例,具体阐述主题式探究性学习深化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

二、学校德育探寻新途径

学校德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和学生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3] 德育的内化主要靠“做”,靠“行动”,靠主体体验,这是开展主题式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校园中的人和物就是德育的资源。我校开设的《走进职业世界》的校本课程,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安排的主题是走进校园中的职业。

1.开题指导:真实+优势

在开题指导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把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用简单的词语写一写。起初,学生很随意地出现了“崇高”“伟大”“和蔼可亲”等空洞而正规化的评价。在教师与学生深入的交流之后,学生逐渐呈现出了一些内心的真实想法。

那么教师究竟是一份怎样的职业呢?学生对此也充满了好奇。经过自由组队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快,各小队确定了自己的研究主题。爱心小队关注到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似乎很轻松,于是他们决定把主题定为:考试学科与考查学科教师的比较研究;太阳小队队员对教师充满崇拜,他们很想知道全能的教师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于是他们把主题定为:教师工作中的困难研究;阳光小队对教师一天都要做什么工作产生了好奇,于是他们商议的主题是:跟踪采访教师一天;微笑小队的队长是一位研究意识很强的学生,他们选定的主题是: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雄鹰小队另辟蹊径,他们小队有一位学霸,博览群书,于是他们确定研究主题为:教师职业演变研究。

2.制定研究计划:恰当+小锦囊

如何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走进职业世界》课程的第一单元,学生走进了身边人的职业,在了解身边人的职业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了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并且尝试使用,比如访谈法、文献法、观察法等等。小队成员根据教师提供的研究方法菜单,结合自己主题的特点,分别确定了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爱心小队将对考试学科和考查学科教师进行对比,于是他们选择对比研究法;太阳小队想了解教师工作中的困难,最终他们商议决定采用访谈法;阳光小队要研究教师一天的工作,他们觉得观察法比较好,在教师的建议下,他们采用视频的方式跟踪采访;微笑小队觉得教师的职业压力是一个涉及范围比较广的选题,他们商议之后决定采用问卷调查法;雄鹰小队针对教师职业演变,采取了文献法。

虽然在第一单元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研究方法,但真正用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各小队采用的研究方法又不尽相同,因此,教师想到了一个妙招,提供学生小锦囊,为学生示例比较研究法、确定比较的对象、设计比较的维度、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从比较的角度)、得出结论等方法及过程。

有了这些小锦囊,学生比较明确每种研究方法的步骤,照此步骤分步去实施。爱心小队针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制作了对比研究量表(见表1);太阳小队列出了访谈提纲;阳光小队设计了观察的脚本;微笑小队通过收集查阅资料,自行完成了调查问卷的设计。

考试学科和考查学科教师对比研究量表

3.实施研究:合作+沟通

学生兴致勃勃地拿着自己的问卷、访谈提纲等进行了调查。然而不久,问题逐步显现。爱心小队因为找到自己的科任数学、科学、体育教师,教师们都很配合他们的调查,第一个完成了对比研究量表;太阳小队调查的面希望广一些,所以去寻找学校的领导、其他年级的教师等等,但最终挫败而回。反馈的信息是教师很忙,没有时间接受他们的访谈;微笑小队发出去的问卷最终回收不到五分之一;阳光小队的问题是他们每天在上课,没有时间跟踪采访老师;雄鹰小队学霸最先发怒,小队成员不配合,最终都他一个人在完成任务等等。学生情绪低落,觉得研究做不下去了。

针对小队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开展了一次中期指导,各小队抛出问题,全班同学互相支招。最终太阳小队选择改变自己的方式,学习一些沟通的技巧,用更加诚恳的方式邀请教师做访谈;微笑小队发动全体队员的力量,用一对一盯梢法,每個成员负责一到两个办公室,发放问卷后及时回收;阳光小队重新编制自己的脚本,一是选择一位教师进行跟踪,并与教师事先约定时间。二是抓几个重点场景进行拍摄,不再全天每时每刻;雄鹰小队重新进行了分工,明确每位成员的任务,人人有事做。经过这样的调整,虽然中间还出过一些小差错,但最终各小队都顺利完成了调查。

4.撰写报告:提炼+微课

学生完成调查后,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提炼,对数据的运用教师特别强调实事求是以及抓住突出的显著的特征。比如微笑小队的报告中就选取了5个代表性问题做成了柱形图、饼图的形式直观呈现统计数据。

撰写报告是一个技术活,为使学生明晰报告需要呈现几大板块和如何让报告更吸引人,教师制作了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的微课。运用微课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更加自由,只要有电脑的地方随时随处都可以,而且受众的范围更广,多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使用。

5.成果交流:整合+拓展

学生在真实的调查中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急于向大家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如何让学生的成果获得最大的效能,不仅能向大家展示他们研究的能力,在情感方面也能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各学科教师的商议,我们发现,在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中刚好有一课《园丁赞歌》的学习内容,与我们教师职业的研究主题不谋而合。通过研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笔者也为研究性学习运用于品德课的教学找到了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教學与建议中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于是,笔者决定进行一次课程的整合。指导学生通过研究,能够对教师压力、不同学科教师差异、教师工作状况等方面认识教师职业;通过小队展示,了解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比研究法、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教师职业的感悟,尝试用不同方式感恩教师。

【案例】

问题1:您一天的的累计工作时间?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教师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下的只有7人,占5.3%;8~10小时86人,占65.6%;10小时以上的38人,占29%。说明绝大多数老师一天工作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具体见图1.1。

问题2:一天工作结束时,您总是觉得?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选择虽然累,但心里满足,有83人,占63.4%;选择疲惫不堪的有46人,占35.1%;选择心里很轻松的只有2人,仅占1.5%。具体见图1.2。

……

三、学校德育走向新体验

1.构建全员德育新路径

主题式探究性学习为教师提供了学校德育的新途径,其明确的操作步骤为全员德育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德育资源,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融汇知识实现德育内化。具体实施路径见图2。

如教师的职业探究中,调查了解教师初印象(即研究的初始目标定位),结合初印象进行选题,根据选题各小队制定研究计划并实施,在收集资料撰写报告和成果汇报过程中与初印象形成冲击,建立新的教师形象定位,达到德育的内化;再如学校厕所文化的主题探究,先确定理想的厕所文化有哪些要素,结合这些要素选定研究的主题,制定计划、实施,在交流汇报中明晰现实与理想厕所文化间的差异与成因等,从而影响自身的德育行为。

2.学校德育更加真实化

通过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运用观察、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及对得到的材料加以分析和思考,为学校的德育提供了稳定的保障措施,解决学校德育工作浅表化、形式化的问题,让学生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辨别真伪的思维能力,使学校德育不再虚无和飘渺,回归社会,回归生活。

3.实现德育自我建构

在教师职业探究中,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主题式的探究性学习让受教育者道德实现“自我建构”,从根本上解决德育导行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邓黎莉.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2).

[2]杨培禾,曹温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09.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95.

责任编辑 邓 振

主题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主题酒店 文化氛围 氛围营造

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很多酒店开始被淘汰,主要是大同小意的酒店运行和住宿条件让人厌倦,广大年轻群体对酒店消费的追求和味道需求也在逐渐的个性化,这就使得主题酒店开始逐渐被年轻人追捧兴起起来,主题房间的设计能满足年轻人追求刺激的心理,这种消费的新奇体验使很多酒店一族对主题酒店趋之若鹜。虽然主题酒店在目前的发展水平还属于新兴阶段,但如果放在国际社会角度上来综合考量,主题酒店已经成为酒店发展的一种方向,这主要是因为主题酒店具有独有的主题氛围,在消费内容上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使得主题酒店具有更强的行业竞争力。通俗地讲主题酒店是以文化作为核心主题的,同时这个文化是以酒店作为客观载体,把客人的消费体验作为本质追求的新型酒店业态。

一、主題酒店文化氛围现状和营造原则

任何氛围的营造都是以满足顾客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为最终目的。对于一个主题酒店来说,客户体验也是酒店氛围营造的主要判断方向。任何一个让新生事物本身都是顺应时代潮流诞生的,主题酒店的产生也是如此,并且主题酒店的文化氛围是它与普通酒店的根本区别,从业态生存的角度上来看,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主题酒店创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主题酒店的灵魂。

1.主题酒店的现状。当前,主题酒店可以分为原生型和再生型两种,原生型主题酒店大多是靠其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资源或者人文社会资源,例如很多的主题酒店依附著名景点等来应在自身的优势氛围。再生型主题酒店,一般是靠在原生型的基础上的资源和文化的衍生主题来完成自身的氛围营造的,利用新颖独特的主题将更深层的表达或者更抽象的衍生来进行外在表现的氛围基础,例如香港地区的迪士尼酒店和深圳威尼斯酒店。在国际上主题酒店诞生于1958年,应该是当工时的玛丽亚旅馆,在我国国内出现的最早的主题酒店应该是深圳威尼斯皇冠假日酒店建立于2001年,我国仅仅有十几年的主题酒店发展历史,缺乏实践经验还处在摸索阶段,当然这种文化氛围浓厚的产业短时间内无法取得行业的真谛,这需要时间和历史的积淀,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用心的去研究酒店的主题选择与氛围营造。从行业总体角度分析,我国的主题酒店发展比较缓慢,行业中经济型酒店还是占据了主导地位,远远多于主题酒店。这主要是因为主题酒店的文化氛围营造需要有底蕴和灵魂,并且还要有与其相当的消费水平打底子,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在我国主题酒店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我国的主题酒店在设计上整体档次较高,文化地域特点浓厚,营造的氛围更加具有人文色彩。从当前我国的业态发展来看,虽然我国的主题酒店行业发展时间短,可是质量和速度都非常让人吃惊,总的来说还是非常有希望的。

2.主题酒店文化氛围营造原则。主题酒店就是通过文化氛围这一综合表达来实现和传达出酒店的主题。当然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是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需求来实现的。这是一种新的酒店消费趋向,它不仅能够促使整个酒店业提高自己的人文水平还能传播一种潮流,而且推动整个酒店业快速的转型升级,将文化色彩从宏观上加入整个行业,将自己打造成“既是酒店又是乐园”的更高消费业态。主题酒店就是在这种新兴业态的发展趋势下,通过营造丰富的特色文化氛围来取得消费成果的,那么营造主题酒店的文化氛围,就成为了当前主题酒店设立和发展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酒店主题的选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主题酒店的主题和氛围营造直接影响着酒店的营业和利润,只有紧随市场的脚步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发展,每一个主题酒店都要根据自身环境,去适应市场潮流,研究自己的主题文化氛围。其次,必须保持不断前进的发展势头。我们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后明白了任何事物都是前进和曲折的统一,都有波峰和波谷,因此每一家主题酒店必须不断更新向前发展,及时改变自己的落后形式,把自身原有的主题优势进行强化将自身的落后设置及时淘汰,并在遇到难题时进行及时的应变,持续保持自身氛围对酒店顾客的持续吸引力。在发展的过程中,主题可以被模仿、客源可能会受影响这就要求酒店行业与时俱进。第三,主题和文化融合原则,酒店的主题要从装饰和服务上充分展现出酒店的氛围,要关注主题细节,最终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主题酒店,不要挂羊头卖狗肉,顾此失彼。同时要鼓励多元文化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结合的文化也可以成为自己的特色,但是在结合过程中切忌崇洋媚外,要注重发扬本土文化,一味的盲目模仿并不会带来自身的提高,只会让主题酒店的生命力很快的流失。

二、主题酒店文化氛围营造遇到的困难

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主题酒店要遇到比普通酒店更多的困难,这也是主题酒店的优势所在,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才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下面来具体谈一谈具体需要克服那些难题。

1.酒店主题和特色的差异。主题酒店的主题氛围选择尤为重要,酒店在选择自己的发展主题时,应该充分依赖自身的优势地域和文化特点,坚持地方特色文化主题烙印,要注意的是过于特色的酒店会产生比较奇怪的感觉,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给顾客造成不舒适的住宿感觉。酒店发展本身就是所在地区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看地酒店的发展甚至影响着整个地域的文化特色。因此主题酒店在选取主题文化要和当地的文化氛围一致,否则就会产生格格不入的感觉。

2.服务细节不到位。当前的主题酒店在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文化氛围过于形式和肤浅,没有文化的内在品质,很多的酒店经营者误认为主题文化仅仅就是靠室内装饰来表达。一个主题酒店的文化品质更体现在每一个服务的细节上。对于顾客来说再好的装饰装修也会有审美疲劳,仅仅靠装修是无法持续吸引顾客消费的,因此,虽然休闲舒适的酒店装修氛围也很重要,同时也要注重服务的氛围和质量。有的酒店认为文化物品的摆放就是文化氛围的营造,其实这仅仅是简单的氛围体现,是很肤浅主题表达,所以除了客观环境营造之外,更应该重视人文服务。

3.缺乏经营体系和品牌。在我国主题酒店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经营体系,我国的主题酒店发展还处在少数人的自发经营和盲目探索阶段,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酒店,在设计上的盲目跟风,没有自身特色,对文化的理解也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优秀的经营体系。盲目模仿其他酒店的某一个主题,而且这种模仿在酒店发展的初期效果很不错,之后就一味模仿,毫无新意,这种无序竞争打碎了所有的优质品牌。

4.片面追求规模。在主题酒店的发展进程中,很多经营者只关注酒店的规模和装修,酒店的内容却被大大的忽略了,在发展中片面的追求发展规模并不能带来好的效益,甚至会影响酒店的运营。目前我国主题酒店普遍追求规模效应,投资和维护都要付出很多资本,这并不是说规模小就好,主题酒店的建设规模应该与当地的经济规模和城市级别相匹配。

三、主题酒店文化氛围营造的意义和趋势

1.主题酒店文化氛围营造的意义。首先,一个主题酒店的文化氛围体现了酒店独有的特点。一个主题酒店想要发展就必须具有自身的文化特点,装饰和服务的差异化使得消费者有一种新鲜感,从而获得顾客的选择和消费,取得竞争上的优越地位。其次,独特的文化主题将酒店的服务范围大大的扩展开来,从心理上增强了顾客的消费满足感,并形成积极地重复性消费,充分保证入住率。从经营的角度来看,营造主题酒店文化氛圍的好坏直接影响顾客对酒店的消费体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顾客就愿意多次消费和居住,形成良性循环。

2.主题酒店文化氛围发展趋势。根据近些年国内的主题酒店发展模式,大多数是酒店和景点相结合的运营模式,而且这也是比较适合主题酒店的一种发展模式,大多数主题酒店都依附景区,在我国的主题酒店景区是酒店发展的地理优势。如广州番禹长隆酒店,位置位于野生动物旅游景区,依附动物世界,顾客对酒店有一种身处大自然的美好感受。此外还要注重人工智能的利用,促进低碳环保以及酒店智慧化服务系统,将智能理念应用到酒店日常的运营,在将来这是主题酒店一种普遍的发展趋势。

四、主题酒店在我国的发展优势和具体营造方法

1.我国主题酒店行情具有的优势。我国疆域广阔,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极其丰厚,在发展主题酒店方面有较大优势。我国的灿烂文明和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和酒店的主题相融合,我们可以把这些历史文化都加入到主题的设计之中。在国际主题酒店发展的进程中,很多神话成为其发展的主题,在自身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格了,经营模式也比较成熟。这充分体现了行业发展的的地域和文化局限性,当然这也充分说明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2006年12月,国际主题酒店研究会成立,世界上有100多家酒店参会,22家中国酒店获得“中国主题酒店”授牌,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主题酒店的优势所在。

2.主题酒店文化氛围的营造方法.首先我们要把酒店氛围营造作为酒店的特色,最重要的是在营造氛围时不能随波逐流,要努力求异去同,不能简单的模仿,要充分发掘酒店独有的文化和特色。

2.1保障服务质量,注重视觉效果。坚持保证服务质量是酒店发展的根本,是主题酒店氛围的最基本组成元素,主题酒店的文化氛围营造是酒店服务的基础设施,在宣传上都是以文化特色微服务特色,在酒店的服务设施时一定要突出文化特点并且整洁干净,在视觉效果上不能仅仅追求奢侈和豪华,要做到努力合理的支配感官和视觉的效果,创造出极具有识别性的主题酒店氛围,在设计中要努力突出文化视觉效果,从视觉效果上要给顾客带来视觉冲击。可以在饰品方面多下功夫,比如门把手、卧室的壁灯、卫生间装修等细节上多加体现。最重要的是选择好适合的主题色,也就是主题色调的基本色,当然仅靠颜色是无法表达这些元素的,要把文化氛围融入到各种道具和摆设之中,要注意特色物品的摆放位置和视觉效果,让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自然沉醉在主题文化之中。同时还要做好人员的特色培养把氛围文化当成企业文化进行教育,这也是主题设置的一部分。

2.2提高听觉上质量。氛围的营造还要充分利用听觉感受,每一个环境的营造都离不开合适的音乐,我们在氛围营造的实践中要减少不适合的音乐配置,多加入主题元素音乐。要充分利用音乐效果,音乐可以充分拉近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音乐对氛围的营造具有很轻的作用,不同文化音乐主题适合的氛围也不同。在营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加入适量的文化特色表演,加深氛围的渗透能力,比如少数民族主题酒店都居于独有的民族特点,我们就可以放一些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还可以表演民族舞蹈来宣传自己的文化氛围。

2.3营造独特的“味道”特色。独特的“味道”很重要,很多的酒店只有这个“味道”才是特色,每一个主题酒店都应该突出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的“味道”,把视觉、听觉、嗅觉充分的结合能够达到非常好的主题效果。以美食为主打的酒店要突出“美食的味道”,以民族风情为主题的酒店就要突出“民族的味道”。只有具有清晰的市场目标、确定正确的主题才能在主题酒店的发展中取得一席之地,才能被顾客认同,并形成自己的品牌。发展主题酒店要注意主题的选择和氛围的营造,在充分利用景色和文化的同时认真做好服务才是主题酒店的未来发展之路。我们要把主题酒店的发展作为社会责任来共同对待,最重要的是广大酒店经营者要适应新形势,做好新应对,发展好我国的主题酒店事业。

参考文献:

[1]余晓宝编著.氛围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魏小安,赵准旺主编.主题酒店[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3]刘婷.主题型酒店:发展、问题与策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51):33-34.

[4]刘勇.论主题酒店的主题文化选择方法[J].中国商贸,2010(08):23.

[5]郑洁.中国主题酒店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0(10):5-6.

[6]马晓冬.主题酒店的体验式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7]宋丹丹.主题酒店室内环境设计情感化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

作者简介:刘洪君(1994.09—),女,本科生,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主题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师德;师德规范;师德养成路径;教师地位

作者简介刘次林,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当前的师德问题及原因简析

客观而言,极少数教师的不良行为对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出现师德问题本来属于正常现象,任何行业都会或多或少存在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只要我们依规妥处,负面问题完全可以变成积极的教育力量。在处理师德事件中所产生的混乱现象同样是值得反思的。面对教师出现的师德问题以及一些家长咄咄逼人、死揪不放的做法,某些教育管理部门容易受到家长、舆情等方面压力的影响,进退失据,处理结果前后不一致,造成师德价值的混乱。也有学校高举师德“一票否决”大旗,无论问题是否严重,处理时一撸到底。结果造成一些教师在履行职业行为时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缺乏职业勇气和尊严感,甚至走向消极无为的“佛系”。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不能尊重教师职业的成长规律。教师作为一种职位,其职能不是因为考得了一纸教师资格证就能够得到证明。教师的职业能力不只是专业知识、理论储备,更重要的是实践智慧。教师是在做教师的过程中获得教师职业能力的。这就需要我们理性对待教师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或问题。教学能力的形成是这样的,其职业道德的养成更是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当教师的教学存在问题时,学校一般能够通过备课、听课等环节,耐心带教、热情鼓励,扶助教师进步,而师德上一旦出现问题,就倾向于采取零容忍、一票否决这样的极端做法。这种做法貌似是对师德的高度重视,其实是违反师德成长规律的。

第二,笼统、抽象地执行师德规范。师德规范作为规范,它们都会以某种抽象的条目呈现,否则,规范只能陷于碎片化的行为要求。如果国家层面的师德规范在学校没有具体化,就很容易导致人们对师德的理解简单化、片面化,甚至根据字面文本而不能考虑实际情况,更不能依据教育的特殊职能来解读师德要求。比如,一说要禁止教师收受学生(家长)礼品,即便是教师节学生敬送的一束鲜花也都一概禁止,这不仅表明教育部门本身道德水平偏低,而且也不符合教育精神。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只有处于道德实在论水平的人不能理解规范背后的理性精神,才会仅仅拘泥于字面来理解师德规范,并且以是否服从给定的规范来判断行为的对错。[1]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包括师生之间,适当的礼物交换属于正常的人际关系交往,学生在特殊节日给教师敬送不怎么费钱的礼物,其实是学生对教师温暖情感、正面态度的表示,这有利于实现我们所倡导的和谐师生关系,绝对不会影响教育公平,或者导致教育腐败。

第三,师德培养路径单一、低效。道德的养成方法很多,我们在培养学生道德的时候,教育方法丰富多彩,但是,在对教师本身进行师德培养的时候,大多数学校不善于用心思,往往只是通过专家讲座的方式,这种面对群体讲解的方式在师德培养上实战性不强、针对性不足。

二、治理师德问题的三个对策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可以从观念、制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应对。

首先,从观念层面看,我们要从正面理解师德的价值取向。规范是寓发展于约束之中的人造环境,约束性是其表面特征。师德规范的根本性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路标和护身符。所以,师德规范不宜“杀气”太重,其表述应该多体现积极引导的维度,要让教师认识到,师德规范都是为了教师,只要按照这些要求去做,自己的专业成长就会方向正、效率好、格局高。同时,我们对教师还要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严格要求不是把极少数教师的负面表现扩大化、把教师队伍妖魔化。目前在师德管理中的一些做法是比較过分的,让人觉得教师队伍是需要时时处处提防的对象,严重伤害了教师队伍的职业尊严。在师德成长方面,既要提出高于一般人群的道德要求,也要真心信任、积极扶持、学会等待、适当容错。人民教育家于漪认为自己是“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这不仅深刻地反映了教师职业成长的规律,更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成长规律。道德成长不可能遵循直线逻辑,“反复性”是其规律性的现象,所以,职业道德培养中的“反复抓、抓反复”也是规律性的体现。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直面师德问题,一方面对教师的职业行为提出严格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相信教师的专业潜力,尊重其成长规律,把出现问题当作专业成长的契机和素材。教育学生的时候,我们要鼓励教师多从自身成长经历的反思中形成对学生的体谅;养成师德的时候,我们又要反过来从教育学生的经验中获得回馈,形成对自身职业成长的体谅。总之,对师德问题如何理解、如何处理,这反映了学校领导或者教育主管部门的职业胆识和专业水平。

其次,从制度层面看,我们应该建构横向全域、纵向迭代的师德规范体系。从横向看,师德应该遍及教师职业活动的各个领域。国家的师德规范在这方面体现得很好,但是,不少学校在工作中却下意识地将师德限定于教师在教学之外的表现。一个教师即使在学科教学方面不怎么优秀,如果他对学生好,或者处理好了一件非教学事件,他依然可以是师德优秀的教师。其实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战场,教学中的师德表现应该是师德最重要的内容。这也是课程思政对师德提出的必然要求。从纵向看,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三个时代。在农业文明时代,教育是帮助有钱有闲阶级修身养性的活动,所以,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的培养特别注重教师的率先垂范,教师与教学内容往往融在一起,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个性化的道德教材。那个时代的师德主要体现为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做到。到了工业文明时代,教育主要为劳动力市场批量培养劳动者,教育走进了普通民众,生产领域知识技能的学习是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国家)也根据生产领域形成了独立于教师的(统一)教材。教师在学科知识技能储备的优势便是职业的立德之本。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说法就是工业文明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及至信息文明时代,教师的知识霸权被网络所颠覆,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不再是教师的核心职能,教师需要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可持续学力,养成学生对于学习的情感态度。于是,促进者职能便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定位。教育的本质规定了教师的职能,也指引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方向。新时代教师的职业道德以迭代超越的方式,要求教师在强调以身作则、具备扎实学识的基础上,突出引路人的专业素养。

从制度层面我们进而要对师德规范及违规程度予以分层分类处理。师德规范要发挥出治理功能,就必须对规范进行分层分类的细化。教育本质是进行师德细化的核心理念,因为单从字面看,师德规范的很多内容与其他行业的道德具有共同的表述,但是对师德的解读要在教育本质的统御下才能走出简单化困境,体现其职业的特征。师德的分层有两个含义,首先是高标—常规—底线的分层。师德的高标希望是指引教师走向优秀的方向;常规要求则是每一位合格教师应该做到的内容;底线禁令则是师德红线。需要提醒的是,即使底线禁令也应该有层次的区别,不是所有违反底线的行为都够得上“一票否决”。其次是指标体系的分层,将一级指标继续细化为二级、三级指标,这样有助于使较抽象的规范转化为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的行为线索。至于分类,我们可以将师德规范分成习俗规范、道德规范(含法律规范)、个人规范三大类。习俗规范是职业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其目的是形成职业的秩序与和谐(如无论是否有课,都应该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道德(法律)规范属于有善恶对错性质的要求(如羞辱学生、以体罚的方式伤害学生);个人规范主要属于教师个人的志趣、选择等方面的要求(如教师的着装)。教师如果违反道德(法律)规范,其违规程度最重,惩戒也最严;违反个人规范,其程度最轻,惩戒当然也要最轻微。对教师违规行为的处理首先要看其违反的职业规范属于哪个层级,然后再依据规范的类型,考虑违规情节进行程度判定。师德规范的分层分类需要在教师、学生、家长之间作好宣传,形成共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因为认识的不对称所造成的师生冲突、家校矛盾。

最后,从师德培养的实践操作看,我们应该探索更具实效性的师德养成模式。在普适性的专家讲座之外,需要补充更具针对性和实战性的培训方式。从培训内容看,现在有不少的师德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既有共同的师德表现,也必然有在性别、教龄、职务、学校区域、学段等变量上造成的特异表现,甚至师生之间对于师德的认定也会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特异化的表现应该转化为有针对性的培训问题。从培训方式看,基于实际问题的师德工作坊也是很有效的。工作坊由学校的教师、管理者为主,针对实际问题,分析背后原因,提出各种对策;工作坊可以邀请专家参与,使专家在实际师德问题上阐发教育的本质,并且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进行解读。另外,通过对国家师德规范的指标具体化,在三级指标的基础上编写典型的师德案例,作为学习师德规范的配合材料。案例式的学习比较有利于提高教师应对师德问题的能力。在发生师德事件后,学校要积极利用机会,在处理之前认真开展师德处理听证会,由学校领导担任首席“法官”,让有关各方充分陈述、辩论,甚至可以邀请专家作为辩护的“律师”,最后由教师、学生、家委会代表合议裁决。这种实战式的处分过程可以帮助旁听的师生、家长学会结合实际情况理解和践行师德规范。

以培训的方式进行师德教育是养成师德的一种路径,人本主义对道德养成的理论可以作为另外一种养成师德的路径。马斯洛理论说明,当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美好的道德品质就会由内而外地生长出来。相关研究亦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正向影响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2],教师基本需要满足与教师的师德发展相关,且发挥了“地基”作用。笔者2019年对上海市中小学师德作的调查显示,教师基本需要满足与职业道德的各维度之间呈现中高程度的相关,并且教师基本需要满足能显著正向预测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有关师德建设的调查也发现,教师迫切希望首先解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教师的实际地位之间的矛盾。[3]因此,提高教师各方面的待遇,给教师以最大的尊重和爱护,为教师提供和谐、愉快、有归属感的工作氛围,确保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是养成师德的内源性途径。内源性的途径与外塑式的培训相结合,预防与诊治相结合,是推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升的有效模式。

《中庸》开篇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认识生命规律,使本性得以健康成长。《学记》的开篇则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加强自身修养,他只能独善其身,如果能够“就贤体远”,他也只是对别人起到领导作用,只有教师的职业才足以教化人性、形成风俗和道德的文化。教师的职业既关乎千家万户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乎千秋万代社会文化的形成,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教师的道德要求都比较高,所谓“学高为师”“行为世范”就是对教师职业崇高要求的描述。这些描述只是对教师职业的应然要求,应然变成實然需要教师自身的主观努力以及方方面面的支持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要求全党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归根结底来自教师的职业地位。总书记的讲话是在启示我们,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管理部门要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理解确立教师职业地位的意义。师德的制定、执行对于确立教师的职业地位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而改进师德治理则是确立教师职业地位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它需要我们从积极的视角理解师德对教师的规范性,要以专业的服务降低践行规范的难度,更要以尊重和保护的目的发挥师德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功能。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25.

[2]蔡永红,申晓月,李燕丽.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自我效能感与教师教学专长发展[J].教育研究,2018(2):103-111.

[3]檀传宝.中学师德建设调查十大发现[J].中国德育,2010(4):5-10.

责任编辑︱李 敏

主题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活动目的:

1. 使学生理解“国学”的含义,感受国学的魅力,体验学国学的欢欣和喜悦,引领学生激发学习国学的兴趣。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3.以《三字经》为重点,交流各自所了解的故事,结合校园、家庭生活的情境,使学生能更全面深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具有古典特色的背景音乐。 2.相关国学知识题目

3.搜集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

(一)课前欣赏,营造氛围:播放古典音乐。

(二)导入:

1.启发谈话,导入活动

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你们知道的经典性的诗文有哪些呢? (出示课件:《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图片) 这些古代经典文学名著为我国文化的繁荣昌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就是我们国学内容的一部分。国学作为中华之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可分为经、史、子、集、蒙五部。学习国学,对于同学们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学”知识殿堂,一起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吧! 2.理解“国学”,温习旧知 刚刚老师讲到了“国学”,有哪位同学知道,国学的经典除了刚才老师说的以外还有哪些?举几个你所知道的例子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集:《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3、国学知识小竞赛(基础)

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国学的内容丰富、广泛)

我们六年级的学生,要想学习好国学首先就应该„„?学那些内容?(三字经、弟子规)

下面就请同学们有感情的齐读你们学过的《三字经》,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句中所表达的道理。(学生齐读弟子规)

(三)故事会

请同学上来讲讲自己所了解的一些相关的故事,要求讲故事时声情并茂。

(四)交流感受

5、将《三字经》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对照,体会其中的思想深意。

(五)结束语:

上一篇:主题文化论文下一篇:主体化教学论文